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盆景艺术;审美教育;幼儿美育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幼儿园在室内种植并摆放盆植,用于绿化幼儿园室内环境。盆植即盆中栽植,它是将花草树木随意种于盆内,任其自由生长,不进行任何艺术处理的一种非艺术品。①在盆植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化的改造与创作,加之以艺术化和人文化的元素,便可使之成为盆景艺术。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如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艺术,深受世人喜爱。它在对自然进行审美化的高度概括和提炼的基础上,运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等“以小见大”的手法,将小型的花草树木、山石池水、屋宇亭桥等基本要素进行艺术加工后布局于盆钵内,以优美的造型和深远的意境再现自然与人文景观。②它以盆为“纸”,以树木山石及配件等材料为“绘”,故又被誉为“立体的画”。③盆景艺术将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艺术趣味、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适合运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一、盆景艺术的组成部分及审美价值
盆景艺术根据取材和造型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树木盆景以表现虬曲苍劲的古木或枝叶扶疏的森林为主,山水盆景则是将山石与水景相结合,用以模仿雄伟或是秀丽的山水景象。④二者的表现内容皆可根据所占空间的大小,划分为主景和点缀之景两个组成部分。作为盆景中主景的树木和山水是创作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以艺术手法表现的自然之景,其景宛若天成,在盆景中代表的是艺术化的自然。作为盆景中点缀之景的配件,其种类丰富多样,有亭台、楼阁、回廊、下棋者、放牛娃、垂钓渔翁、撑船老叟等,代表了艺术化的人文景观。盆景因此既包含自然之美,又包含人文之美,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艺术品,有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和价值。
(一)盆景的自然之美
盆景艺术将自然之景浓缩于一盆之中,是大自然的缩影。就表达主题而言,盆景艺术主要是利用自然材料在盆钵内以“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来展现宏伟多姿的大自然。就其创作材料而言,它是一种活的艺术形式。盆景艺术主要运用植物、山石、水等自然原始材料,其材料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属性,并充满自然生机。就其产生的目的和原因而言,盆景艺术于一盆之内尽情展现自然风光,可摆放于室内外,用于美化人们生活,它的产生是人们喜爱并且亲近自然的一种表现。
(二)盆景的人文之美
作为盆景艺术中点缀之景的各式配件虽然体格小,但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代表的是人文之美,在盆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画龙点睛之妙。这种人文融于自然、自然不可缺少人文的审美追求和布局设计完美地诠释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盆景艺术中,还在我国诗歌和山水画中皆有所表现。如柳宗元的诗《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此外,我国早期山水画大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起衬托作用,后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它开始独立于人物画而自成一科。在此时的山水画中,自然山水、树木虽已占据画面绝大部分位置,但大多数山水画仍保存有人文元素。代表人文的各式建筑以及人物等景在画面中所居之位虽小,然而这类点缀之景却突出了自然的宏伟壮阔,且在自然之美中融入人文的元素,在给自然注入活力的同时又展现了画面的人文之美。
(三)盆景的艺术之美
盆景艺术的主景所运用的创作材料虽属自然,但其中对树木山石的选材、修剪、粘接组合以及打磨等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表现的是艺术化的自然。点缀之景主要是用陶瓷、泥塑和木雕等工艺塑造而成的各式建筑、舟船以及人物,属于我国民间艺术的范畴。盆景艺术结合中国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的审美理念,创作者对主景和点缀之景的位置摆放苦心经营,将艺术化的自然与艺术化的人文合二为一,使其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具有包含自然和人文气息的艺术之美。
二、盆景艺术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审美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以此提高幼儿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幼儿情操,启迪幼儿智慧,增强幼儿生活乐趣。⑤盆景艺术集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于一身,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美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促进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开阔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情操。
(一)促进幼儿亲近自然,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盆景艺术是一种将自然与人文和谐地融为一体的艺术。无论是在树木盆景还是在山水盆景中,占主体的都是树木山水等自然元素。以各式建筑和人物为代表的人文元素则被置于树木山水之间,相比于主体的树木山水,这些建筑和人物虽显得较为小巧,但恰恰是这种小巧突显了自然的宏伟与广大。通过对盆景艺术的欣赏与创作,幼儿移情于盆景中的人物,仿佛自身已融于自然,并由此对以树木山水为代表的大自然产生一种崇高的审美感,以此促进幼儿亲近自然,进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提高幼儿艺术修养,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盆景艺术与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立体山水画的盆景艺术,它具有与山水画“澄怀观道,坐以卧游”⑥的相同功能,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结合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触摸的特点,盆景艺术适合幼儿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欣赏。盆景艺术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幼儿可以全方位地对其进行观赏,并且在观赏过程中可以亲自触摸感受。盆景艺术又是一种活的艺术,幼儿在近距离观赏时还可以闻到植物、山石和池水等自然的味道。盆景艺术具有可观、可感、可触、可嗅的特点,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综合地对盆景艺术进行感受和欣赏,不仅可以对盆景艺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解与喜爱。此外,盆景艺术中作为点缀之景的陶瓷、泥塑和木雕制作精巧生动,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观赏亦可增加幼儿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三)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道德情操
盆景艺术不仅有着优美的造型、深远的意境,并且还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点缀之景中的亭台楼阁、木桥回廊等建筑和各式人物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此外,盆景主体树木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丰富的涵义,且与人的品德相联系。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并将山当作“仁”的形象化表现。⑦孔子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⑧高诱于《淮南子•墬形训》中作注道:“山仁,万物生焉,故为积德。”⑨老子则是对水情有独钟,提出了“上善若水”,认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⑩各类植物因其种类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松柏象征着坚强不屈,梅、兰、竹、菊象征着君子的美好品行等。引导幼儿对盆景艺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不仅能够开阔幼儿的视野,使他们增长知识,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我国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装饰幼儿园环境,美化幼儿生活
盆景艺术运用自然材料,如植物、石、水等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具有绿化环境、净化空气等功效。作为显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可以增加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促进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丰富幼儿的知识并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操。而作为隐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则可以运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师可引导幼儿将他们所创作的盆景摆放于室内。这不仅可以弥补室内缺少植物绿化的缺陷,而且还具有装饰环境,美化幼儿生活的功能。
盆景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与创作。在幼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过于强调手法技巧,而应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盆景艺术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对盆景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进行全面地欣赏,并在此基础上向幼儿介绍我国的传统艺术与文化。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应让幼儿接触广泛而并非精深的知识。盆景艺术具有极大的创作自由和审美趣味,并且符合幼儿好玩、好动的特性,适合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作者:万历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武忠.中国盆景艺术鉴赏[J].中国园林,1997(5).
草间弥生:1929年出生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父亲生性放荡,婚后生活糜烂不羁,母亲大小姐,书法家,诗人,脾气暴躁,经常让年幼的草间弥生监视父亲,草间弥生因从小亲眼目睹父亲的房帷生活,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对男性性征过度恐惧,草间弥生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吵架,草间弥生缺乏父母关爱。1957年到美国,开始自己的艺术创作,设计领域广泛。1975年回国后至今,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艺术梦想,并呼吁艺术创作要具有创新性,艺术培养人才,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背景,要有社会担当。
二、草间弥生的创作情感体现
草间弥生用无数的圆点来营造一个属于她自己的世界,释放她自己的真实情感,每个人在草间弥生的作品里都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情绪,自己的亦或共鸣的,这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传递,都是来自草间弥生本人。通过草间弥生的艺术创作之路,我们不难发现坚持的力量,但是深究其根本原因,是自我情感的释放。创作需要体验,需要感知,像庄子一样关注自己的感知,就在一刹那间,让自己的眼前焕然一新,对于艺术创作也是如此,艺术创作不是一个逻辑思维训练,它是一个心理的经历。当代艺术市场中,艺术创作层出不穷,表现方式和手法也不断涌现,科技的进步也逐步代替了手工的制作,但艺术家本身的情绪感受却很少人体会。从根本上来说,不管我们研究任何问题,都要关注艺术家本身,艺术家的自我修养和情感是创作的基础,没有好文化根基,就不会有好的艺术修为,更不会有好的艺术创作,而反过来说,没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创作,也不会激发艺术家更好的成长。
三、由草间弥生引发的艺术创作领悟
当今艺术市场竞争激烈,抛开一切外在因素不谈,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就是艺术家本身,如何丰富艺术家自身修为,真正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真正的把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带入到创作当中,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庄子在《庄子至乐》说:“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其中“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即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也就是说无为就是真正的快乐。然而对于一个艺术学习者来说什么是快乐?什么是不快乐?直到2013年,参观了草间弥生上海个展——“我的一个梦”,并研读了她所有的传记,我才知道如果在创作中表达情感。于是,我开始创作“我的婚礼蛋糕”。让其充满了各种令人兴奋的东西:名牌包包,高级跑车,奢华珠宝,美酒佳肴,城堡一样的宫殿,魔鬼一样的身材,还有love甚至性。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一件作品,它更代表了我的欲望,我情感的释放。这些珍珠、宝石、跑车,标志的是缺失,而不是显现。“婚礼蛋糕”寄托了我的希望和恐惧,那些具装饰性和修饰色彩的物品,也会带有忧郁的痕迹。在这件作品中,我倾注了大量劳动,以期创造出某些瑰丽的、可填充某种空虚的东西。在创作过程前,我做了很多功课,但在创作过程中,前期的准备并没有起很大的作用,我并没有去追究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位置的摆放,还有色彩,这一切都是偶然从我的想法里蹦出的,是一种情感的释放。我一直相信艺术创作不是一个逻辑思维训练,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觉,而且不在它变成精准感觉之前加以限制。这样,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既是实施命令的上司,又是执行上司命令的员工。我感谢草间弥生,感谢她对我的影响,我认为在当今艺术的创作中,我认为艺术家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融合自己的文化气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信仰,用正能量来引领整个社会风气。
四、结论
【关键词】 钙蛋白酶抑制剂;脑外伤大鼠;神经保护;凋亡
脑外伤是一种由于间接或直接作用, 使脑部出现损伤的情况。比较常见的脑外伤有颅骨骨折、头皮裂伤、颅内血肿、脑震荡等[1]。受伤后伤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模糊、呕吐、头痛、运动障碍等情况。颅脑损伤后脑细胞常出现凋亡的情况, 这与继发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钙蛋白酶作为脑外伤继发性损伤中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 通过激活caspase系统可能会对脑外伤继发性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现采用大鼠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56只2~3个月大的健康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大鼠的重量为255~290g之间, 其中雌性大鼠20例, 雄性大鼠2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8例。
1. 2 方法 先给予所有大鼠注射250 mg/kg水合氯醛(10%), 然后给予观察组28例大鼠的侧脑室注射10 μl钙蛋白酶抑制剂, 给予对照组28例大鼠的侧脑室注射10 μl生理盐水。按照不同的处死时间点将每组各分为四个小组, 每小组为7例:0.5 h组、6 h组、24 h组以及3 d组。次日, 利用自由落体撞击方式制造大鼠脑外伤(撞击的高度为1.6 m,重量为55 g)。在各处死点观察和记录大鼠神经功能的缺失症状。
1. 3 TUNEL检测法检测凋亡 使用多聚甲醛(4%)和生理盐水快速灌注大鼠, 然后将大鼠的整个脑组织取出, 并将软脑膜剥离完全。将取出的脑组织侵泡于多聚甲醛(4%)中约4 h, 然后再将其捞出侵泡于5℃的蔗糖溶液(30%)中约2 d时间[2]。将固定后的脑组织进行冰冻切片(厚20 μm), 并在TUNEL试剂盒中进行苏木素染色。最后使用400倍的光镜观察并记录阳性细胞数。
1. 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11.5软件, 数据使用均数( x-±s)表示, 并使用t检验, 以P
2 结果
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大鼠的海马区存在不同数量的TUNEL染色阳性的凋亡细胞。观察组中, 0.5 h组为(54±2.9)个、6h组为(56±1.0)个、24h组为 (59±2.2)个、3d组为 (66±3.1)个;而对照组相中, 0.5h组为( 66±2.4)个、6h组为( 64±1.4)个、24h组为 (68±5.6)个、3d组为 (74±2.9)个。可见, 观察组的TUNEL阳性的凋亡细胞在不同的处死点均比对照组少, P
3 讨论
Calpain系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蛋白降解体系, 其主要的作用对象是受体蛋白、蛋白激酶、细胞骨架蛋白。通过对其进行降解, 从而将细胞分解, 使其引起凋亡。因此, Calpain的活化成为细胞凋亡的主要途径。通过本次大鼠实验研究, 总结钙蛋白酶诱发细胞凋亡的可能原因有以下两点:①启动了Caspases介导的细胞凋亡;②Ca2+的释出起到诱导死亡受体配体表达的作用。研究中, 给予观察组脑损伤大鼠钙蛋白酶抑制剂治疗, 在大鼠脑外伤0.5 h能检测到大鼠的凋亡细胞, 且凋亡细胞的数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在第3 d时达到高峰, 这也与其他文献资料中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使用钙蛋白酶抑制剂治疗大鼠属于一次性注射治疗, 在大鼠体内的作用有限, 因此, 能在短时间内检测到该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作用。为此, 推测3d后再进行TUNEL法检测, 由于药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降解作用, 浓度越来越小, 可能难以抑制钙蛋白酶, 无法阻止细胞凋亡的进度。不过对于具体的有效时间目前仍需进一步实验研究。通过本次研究, 证明钙蛋白酶抑制剂对脑外伤后的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脑外伤后神经细胞继发性损伤, 这对于钙蛋白酶抑制剂用于治疗人类的脑外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教育;美的本质;审美关系;重要性
0前言
审美教育即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是一种标准化的美学情感教育,以时代和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美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中审美教育是美术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因为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结合的教育,既传播知识,又对人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培养起促进作用,审美教育为人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提供了训练的平台。审美教育作为美术教育的本质,其重要作用的实现同样影响着美术教育形式的发展和创新。本文将从美的本质出发,探讨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最后给出几点有关审美教育如何更好借助美术教育的载体实现其本质价值。
1美的本质及美术教育的内涵
1.1美的本质
我们经常将一句话挂在嘴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诚然,生活中处处充满美,但真正的美是什么,又有几人能说清楚呢?罗丹曾说过:“美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存在,而是缺少发现。”笔者对美的理解是:美是有着自身规律与社会实践和谐统一的理想存在。美的本质是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由的理想关系,它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它更倾向于传达真善美的思想,它有明显的社会性、客观性、形象性、自由性、独特性,是需要人们以不同的视角阐述出来的。
1.2美术教育的内涵
美术教育是审美和教育的统一,美术教育借助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来培养人正确的审美观、艺术情操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审美来教育人。美术教育不同于德智体的教育方式,它需要参与艺术活动来提升人的气质,改善人的精神风貌,使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美术教育的本质问题是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在一系列美术社会活动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2美术教育的目的
人类作为一群有意识的情感动物,我们的生命活动都是有目的。但是人无完人,追求完美的人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他们有极强的生活能力又懂得享受生活和娱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协调,这是中国传统“和”文化,也是中国特有的审美的作用。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去鼓励人们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感受生活的善意和希望。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爱的教育,让学生学会自爱和爱他,爱祖国、爱社会、爱生活、爱和平,充满爱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享受美的喜悦。美术教育的公平性,使得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美好的人格。正确的审美还能帮助规范人的言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和谐、美好。
3美术教育审美本质是一种美学思想,属于理性范畴
将美术教育的审美本质定位在理性范畴,单纯地用思想性和精神性来诠释它,让它脱离物质性的艺术造型。美术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精神文明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与文学、哲学、宗教等文化形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上层建筑。美术的审美意识理论表明美术是一种美学思想,美术的艺术思维在上层建筑中与文学、哲学、宗教等相互吸收先进思想,艺术家的美术创作首先要形成一个内心现象,即各种审美意象的建构,然后再呈现在画纸上。美术的审美本质属性就是一种审美精神,在美学艺术中,审美精神一直指引着人们向积极、美好的方向前进。审美精神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弘扬真善美,给人们的精神世界以美的享受和感动,让人们拥有更高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创造能力。
4如何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审美教育
4.1提高教师审美水平,将审美教育贯穿到美术教学中
美术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自身的审美水平和教育观念关乎教学质量。美术教育是一种与时代密切联系的感性教育和人格教育,它是知识和道德的融合体,包含着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审美素质匮乏落后,教学活动自然就失去了生机,无法实现美育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将美育本体化,提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课堂的艺术层次,每节课都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熏陶、美学的净化。
4.2发挥美术课的课程特点进行审美教育
写生、临摹、速写、工艺创作是美术课的课程特色,通过线条、色彩、明暗、轮廓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形式美的要素特点,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美术课堂上,除了要教会学生必要的美术理论知识和技巧、美术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和美术的紧密相连,精神食粮对人的给养;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学品质,让学生懂得创造美、与他人分享美。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实际操作,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专业的美术知识在学校社团展板、班级黑板报、学报上得以展现和运用。
4.3丰富美术活动,增强学生美感体验
美术教育不同于德智体教育,需要学生在感受到美后,主动接受教育,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必须组织丰富有趣的活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活动中,收获实践带来的美感体验。学校中各种兴趣活动和校外的社会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中,放飞自我,满足他们的爱美之心和表现欲,让他们在轻松地活动中升华情感、完善人格。
5结语
素质教育中美育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美育的本质审美教育就是要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将美的种子传播给人们,使人人都有发现美的机会和创造美的能力。鉴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美术教学时需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提升审美水平,逐渐成为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唐巧,陈鸿.论美术审美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4):395-397.
[2]艾春梅.浅谈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2010(10):22.
[3]陈婧.重视审美教育,培养审美情趣——论美术教育对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3(68):163.
关键词:声乐艺术;审美;大众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声乐艺术不断变化发展,在题材内容、演唱风格以及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在全媒体时代,声乐艺术渗透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大众审美文化的发展。声乐艺术自身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是在人类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并不断发展变化的。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道德体系以及主流价值观念,它与大众的精神文化内涵有紧密的联系。我国当前的声乐艺术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与大众的审美需求相适应。
1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
我国声乐艺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远古时期的声乐艺术并不是真正的声乐艺术,只是有简单的语言表述和音调,是声乐艺术的萌芽,当时的声乐艺术主要是在劳动中产生的。远古时期的声乐艺术主要是歌唱,表达生活中的情感,表达劳动的直观感受。声乐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歌词一般都很简单,一句话或者简单的几个字就能够组成一首歌曲,但是已经有了简单的音阶,促进了我国声乐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周朝时期,开始设立专门的音乐机构,选拔专门的人员学习音乐理论、演唱和舞蹈等,主要用于庆典活动。周朝的演唱内容有所发展,主要是礼教和贵族生活的场面,后来也有民间的民歌。民歌主要来源于民间的生活,民歌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其中著名的有《诗经》《九歌》等。汉朝是我国声乐艺术的第一个繁盛时期,形式多样,发展迅速,主要有绕歌、琴歌、汉乐府歌谣、相和歌等。其中汉乐府歌谣是汉朝专门设立的音乐机构,通过采集民间的歌谣,进行加工整理而成的,最后又传回民间。唐朝由于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十分繁荣的时期,声乐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大发展,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参军戏、说唱、大曲等新的声乐艺术形式。宋朝由于词曲的大发展,声乐艺术有了新的发展,主要是兴起于城市的宋杂剧、曲艺、诸宫调等。元朝是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又一繁盛时期,主要代表是元曲,以散曲和杂剧为主要的形式。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商品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声乐内容主要来自于生活语言,演唱中的润腔手法十分丰富。这一时期,声乐艺术的主流是俗曲,同时戏曲艺术也有较大的发展,比如《桃花扇》《牡丹亭》等。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现代声乐艺术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民族色彩,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演唱风格上更加多样化,素材内容更加多元化,表演形式也有新的突破。由于西方音乐的传入,我国声乐演唱中吸收了西方的美声唱法,美声、通俗、民族三种唱法成为主要的形式。声乐艺术作品中包括歌词和旋律,目前我国声乐艺术的素材内容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取材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与西方的声乐艺术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丰富了声乐艺术的内容,给人们更多的视听享受。在表演形式上,为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以及市场的需要,声乐艺术与多种舞台表演形式相结合,出现了实景演出、音乐剧、歌剧等多种形式。
2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2.1声腔美
声乐艺术主要是靠人体发声的艺术,不同国家对声乐艺术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但是对于声腔的美,几乎有相同的标准。我国对声腔的标准,主要是字正腔圆,而国外的美声唱法中,也是要求字气声的统一。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要能够游刃有余地控制音色和音量,表达出声腔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声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声腔的美十分重要,将声腔与作品的情感相融合,才能带给听众完美的听觉享受。
2.2音律美
声乐艺术里包括着声音和乐律,感情基调不同,节奏就会有变化。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中,需要把握情感的基调,了解歌词的内在律动,对音调和节奏进行编排。声乐艺术是一种声音化的语言艺术,语言的内容、结构、风格等都对曲调的创作有影响。旋律是声乐艺术的灵魂,它代表着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传递着声乐艺术的主题情感。2.3表演美声乐艺术需要表演的再创作,通过表演实现其审美价值。受歌词和音律的影响,声乐艺术有一定的表演范围,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表演者基于自己的审美以及主观感受,对作品进行再次创作,是对声乐艺术作品的补充,使声乐艺术更加有生机和活力。对于观众而言,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对观众的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的能力产生影响,使声乐艺术充满了崇高的社会价值。
3声乐艺术与大众审美的关系
3.1声乐艺术对大众化审美的影响
3.1.1对审美标准的影响
大众化审美标准主要是大众对审美价值的衡量准则,它是基于大众自身的、潜在内心的判断。在声乐艺术上,我国传统的大众化审美标准是清雅和简单,把意境美作为声乐艺术的最高标准,以简约的风格启发人们感悟人生,追求美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审美的观念和标准不断变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受现代生活节奏和物质水平的影响,人们更加寻求追逐,释放欲望,追求个性化和时尚化,短暂的快餐式消费十分明显。声乐艺术出现了多种形式,流行、美声、民族等唱法丰富多样,歌伴舞、合唱、独唱等多种表演形式相互配合,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提升了大众的审美标准。
3.1.2对审美趋向的影响
声乐艺术对大众审美趋向的影响是无形的,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众审美趋向产生影响。不管是民族歌曲、流行歌曲,还是戏曲唱腔,或是原生态的作品,都能够对大众的审美趋向产生影响。当前流行歌曲发展繁荣,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年轻人,已经不把它当成一种声乐艺术的形式,而是一种生活的享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是李谷一老师的作品,她的演唱风格、衣着和发型,都受到人们的追捧,成为当时主要的审美趋向。近年来在流行音乐中最受欢迎的周杰伦,带动了新的审美趋向,他的唱腔、风格甚至表情等都成为人们模仿和追捧的地方,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美。声乐艺术对审美潮流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影响着大众审美的趋向。
关键词:介入式审美 择时择景 科学知识 情感
周彦文在《张竞生:中国出版史上的失踪者》(序一)中写道:“他一生爱国,也热爱大自然,皎月、葱岭、清流、故乡拥有的这一切构成他人生的摇篮,避风的港湾,田园牧歌般的精神。”①(《张竞生文集》上卷第10页,下同)江中孝在《张竞生的生平、思想和著述》(序二)中提及:“他一生热爱自然,喜爱月光,喜爱山间的生活。”①(上卷第22页)可见,张竞生一生都在进行自然审美,那么他的审美模式如何界定呢?这里我借鉴彭锋先生对环境美学审美模式的分析将其界定为介入式。介入式由美国环境美学家阿德诺・伯林特(Arnold Berleant)提出,是指全面介入对象,与对象保持最亲近的零距离的接触。对于自然审美来说就是人内化于自然,与周围环境有一种存在论上的完全契合而产生的一种与之同体感。通俗地说,不是匆匆游客式的浏览而是常驻于此的品评鉴赏。另外,加拿大环境美学家卡尔松(Carlson)认为:“对自然的审美欣赏既需要介入到自然环境中,也需要介入关于自然的历史和科学知识之中”;卡诺尔(Carroll)认为“对自然的审美经验的关键,在于我们在情感上被自然物所打动,或者自然物唤起了我们心中的某种情感”。②张竞生深受卢梭“回归自然”和自然派的影响,一贯主张在与自然零距离审美中完成对美的人生社会艺术的设想,强调科学知识和情感对自然审美的重要作用,所以说其自然美审美模式是介入式的。
一、介入式审美的条件
首先,善审美者对于美的景象的领略要择时择景,进而从数理、艺术及形学(旧称几何)等去寻求。张竞生以俗人和审美家看北京城的区别形象地说明了择景的重要性,在俗人眼中北京城堆满了肮脏的屎尿及恶劣的屋宇。但是,审美家能如绘画家及照相家一样专从美丽方面领略,从景山顶俯瞰北京城就只有壮观美丽而没有臭恶了。他进而说明择时可以把所得的美景扩张到无穷大,同样是从景山顶俯瞰北京城,最好是夕阳西下时,景山、北海、西山与天合成为一个椭圆球面的屏形了。尽管最佳的审美时间和地点可以化丑为美达到无穷大,但这样还不能领悟“无穷大”深微的道理,也就没法到达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张竞生提出“唯有数理才能带来无穷大、无穷小、无穷尽各种观念的妙趣,唯有艺术家能知这个风景的美量到何地步,其无限美的意义,也觉得极清楚”。①(上卷第125页)他以颜色组合、“加速率”的几何图形、空间色彩随电子活动而变幻、牛顿从苹果落地陶醉于宇宙的复杂一致的和谐等证实了知识对于审美的重要作用。张竞生不是说普通人没有审美能力,不能进行介入式审美,而是说择时择景和知识有助于更高层次的介入式自然审美。
其次,移情是介入式审美的重要条件。张竞生认为,对自然的情感性回应在自然审美中可以带来长久的美感和景象。这近似于“移情”说(把本来属于主体的感觉、情感等外射到对象身上,使之成为对象的属性,再被这种仿佛有情感的对象所打动。)他记述的与友人游法国瑞士间冰山的感受充分体现了情感外移的审美心理,“我的身体软化了似变成为冰山的冰和冰壑之水了,我的精神已与地上一片白茫茫的雪景及天上一片光蓝蓝的云色相混合而为一了。”①(上卷第117页)此时,冰山云色不是与人对立的东西,人处于对象之中,陶醉于审美活动之中,自我与对象模糊了彼此的界限。这种美感是处于景外之人无法感知的。
二、介入式审美对美的人生社会艺术的功用
张竞生美学思想不是抽象的形而上的道,而是具有现实功利性的形而下的器,是20世纪前期中国社会人生艺术改良在美学上的显现和试图加以解决的道路探索。所以,自然审美就具有强烈的现实功利目的,是为解决美的人生、美的社会、伟大的艺术等服务的。
首先,张竞生深知自然对于一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他在《自然派学理及实行纲要》中写道“自然好处,在精神方说:心地坦白,志量广大,天真烂漫,无欺诈讥诬之心事……在身体方面说,自然方法能使身体壮健,免用医药而能却病,同时兼能延年益寿……而与现在罪恶渊薮的大城市生活作对头”①(下卷第294页)张竞生流露出讨厌中国旧城市生活而向往乡间自然自由生活的愿望,他的后半生就是在故乡潮州饶平县度过的。他不仅认识到自然的无穷妙处,而且一生都身体力行,热衷于在大自然中获得身心的锻炼。比如:他认为最好的消遣法是到郊外领略大自然的月光星光,风声涛声(《消遣法》);男女之间纯净的心灵上的不沾染的情爱是在山头月光下才能实现的(《最美的秋天旅行》);大地真正成为天上的乐园是离开城市到乡村一游所见到的秋收美景(《我们的秋天》)。
其次,张竞生认为美的人生、美的社会等都要在自然环境中实现。由此推知离开自然环境也就没有美可言,只有在自然中才能实现美的人生社会。张竞生不是把审美问题哲学化,而是从衣食住行娱乐教育等方面构建了一幅理想化的生活场景,借此可以融入自然之中得到无穷的审美。场景一:美的住居和风景的创造。“美的住居,是住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合为一气……住居不但不要城市化,而最重要的是使它成为‘大自然化’,那是使屋宇与大自然的环境拍合成为一气……最美的是并无住居,而是露宿在大自然中。”①(下卷第174-177页)尽管张竞生极端化地主张“无住居”,但表明了他对融入自然享受美感的极度向往。他在《美的人生观》中有比较折衷的描绘:“在屋外的周围,有钱者须配以园囿,贫穷之家也须多栽果树为陪衬……由此可以得到水果的利益与树木的卫生及美趣了。”①(上卷第51页)场景二:美的身心锻炼和娱乐。在旷野中做操能使身体与自然有直接感触的机会。五官神经系统也要在自然审美中锻炼,“最好于深山旷野之中,遍地领略树木、花果、藤草、菜、谷各种味道的差异,于山间、泽畔、海滨、湖上练习种种声音,日光、夜气、海水、山岚,以及风雨霜雪,当常使裸的皮肤去受洗礼。”①(上卷第63页)美的娱乐同样是在大自然中,张竞生认为,“凡能领略大自然风光的人们,到处都可得到许多高尚的娱乐法。”、“至于个人的娱乐法,最好的是向大自然去领略与向学术中去寻求。”(下卷第188-189页)
最后,介入式审美催生伟大的艺术。这里的伟大艺术是指张竞生历来推崇的浪漫派艺术。“故浪漫派最喜欢到自然去,鉴赏自然,与自然合一而受自然的启示。因要伟大,惟有向自然去寻求始能得到。高山峻岭,大海之滨,平阳落日,夜间星辰,风号,雨狂,雪飘飘然,鸟叫泉喧,凡此自然景致,均能引动观者起了伟大的观感。”①(上卷第316页)张竞生认为,只有到自然中去,介入自然审美,与自然合而为一,以山水及万象为书本,荒郊野外为书房,从自然景象万物中生出兴奋、自由和苦闷等热烈情感,在自然审美中得到“直感”、“领悟”、“顿觉”等启示,从而成就浪漫派伟大和怪恶的艺术风格。
尽管张竞生没有提出介入式审美这一理论范畴,但是他的美学思想却与当代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环境美学审美模式中的介入式审美不谋而合,这更加彰显张竞生美学的超前性和创造性,并能为当下生态困境中的现代人提供美的生活方式和正确的审美取向。
注释:
①江中孝.张竞生文集(上下卷)[M].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
②彭锋.环境美学审美模式分析[J].彭锋专栏,2006年9月18日.
参考文献:
一、传媒艺术的审美变化
与传统的艺术相比,如今的审美研究和审美思想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着中变化与传媒在当今社会中起到的重要功能和重要性嘻嘻先关,传媒用其强大的影响力对以往的审美思想带来巨大冲击,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以视觉文化为主的新型传媒艺术,也因此对人们的审美思想带来了重要改变。
从艺术的角度分析,传媒中艺术元素的介入程度决定了其中的审美思想的变化程度,这也与我国传统艺术产生了诸多差异,传统艺术的主要对象是艺术本身,艺术的创作也较好的体现了其对审美的追求。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将审美称为艺术哲学。
现如今,审美已经渗入到了我们得日常生活中,其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了艺术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另外,日常生活与审美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艺术学者们开始在生活中不断的寻找和发现独特的美和灵感,这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众所周知,传媒已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因此,其传媒带来的审美思想的变化也深深的影响着人们。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中的传媒艺术的审美思想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各种电子产品使得传媒形成了昔日任何艺术都不可替代的艺术形态和审美思想,已经使许多艺术学者们对传媒艺术刮目相看。美国的著名艺术学者詹姆逊就提出了以下观点:现代艺术中,越来越多的超美学的观点已经使人们对原本的审美思想完全失去了信任,并在新的后现代科学技术的支配下,产生了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风格和混杂物充斥了整个消费社会。但与此同时,昔日的传统艺术却无法列举出足够的知识理论储备来判断和分析这些新作品,这些新的作品完全吸纳了科技的交流手段和传媒控制技术。因此,传媒不仅承担了艺术传播的功能,也因为传播对大众的审美思想带来了重要改变。
二、传媒艺术的审美思想
审美思想是指辨别、领会事物的美的思想状态。传媒艺术中的审美思想主要是对传媒艺术中的诸多种类产生的对美的审核思想,这将大大影响传媒的受众对美的感悟能力。
传媒艺术并不是一种艺术门类的名称,而是在信息化科技产品的传输条件下,在大众传媒中包含的艺术因素的总称。在当代社会中,发展最快的非科技莫属,这也就使传媒领域飞速发展,现在我国传媒领域中最主要、最成熟的主要是电视、影视、网络、手机等电子科技产品的动态传播方式为主要载体进行的艺术创作。例如:电视剧、音乐、戏曲类节目、舞蹈类节目、朗诵类节目、相声小品、综艺晚会、广告等。其中,虽然主要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但从其产生的审美思想来看,这些作品完全可以列入传媒艺术的行列。
传媒艺术为我们带来的主要是动态的美,主要特点是真实,可以使人们对美和艺术有立体的认识,加上语言和音响的制作,使其与画面完美配合,使人仿佛身临其境,电子科技产生的真实感是传统艺术无法比拟的。例如:《泰坦尼克号》中,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都是一种思想上的审美,对人们缠身了重要影响。传媒艺术可以将现实或按照想表达的审美思想重塑现实,并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利用逻辑线索连接各种图像的方式,以真实感为人们的审美思想带了强大震撼。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审美性,是指教师自觉地运用美的尺度去指导教学活动,一切教学行为都渗透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趣味和美的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审美的对象,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美、体验美,在学习知识、获得能力的艰辛中始终伴随着教学艺术美的享受,从而具有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这是教学艺术本身的要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社会愈进步,文明愈发展,人们的爱美之心就愈强烈。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与日俱增,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相应地必然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追求美的满足和享受。这已成为我国人民普遍的社会心理,因此美早已从狭窄的艺术领域迅速地向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渗透。在此背景下,青少年对美的追求更为敏感、强烈和执著,他们不仅用美的标准选择服饰和生活用品,欣赏美的艺术和体育比赛,而且以审美的眼光衡量事物的价值,自觉地参加各种审美、创美活动。青少年学生十分强烈地要求教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渴望欣赏到教育美,在审美的氛围中受到思想教育,这是当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也是思想政治课发展的一种趋势。过去,思想政治课教学对美的追求和利用很不自觉,教学内容抽象枯燥,教学方法简单灌输,教学手段陈旧单调,学生的情绪体验很不愉快,致使他们逐渐滋生厌学、弃学的念头。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的一种有效办法,就是在教学中运用美的方法和手段,以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艺术、美的生活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恩格斯曾经对无产阶级戏剧提出了真、善、美统一的要求:“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43页)无疑,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也应该有美育的渗透,把真、善的思想政治道德内容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具有审美性。如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美的特性在教学中要渗透美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首先把握美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变为教学艺术的特性。
第一,形象性。美必须是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美的形象是生动的、新颖的、独特的,并且符合对称、比例、变幻、多样统一等规律,适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它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记忆,给人以想象和启示,引起人的喜悦和同情,使人心旷神怡,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美就是社会生活中使人产生愉悦心情的感性形象。第二,情感性。美之动人,最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动人心弦。社会美蕴含着历史创造者的感情。艺术美更体现了艺术家的心灵感受,倾注了他们的爱憎之情,具有特别强烈的情感力量,能激起人们感情上的波澜。美的事物总能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创造性。美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结果,人类自告别动物界以后,就不断地进行着美的创造。任何美的劳动产品、社会现象、艺术作品都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没有人的创造,就不会有美,这不仅从历史进程来看是如此,从具体事物来看也是如此。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艺术的进步,人类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创造领域不断扩大,美的成果越来越丰富,美的程度越来越高级,足以使人们感到新奇、赞叹和陶醉。第四,愉悦性。美的社会价值,在于可以使人休息、娱乐、陶冶情操,给人以清新、向上、愉悦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坚持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应更进一步坚持美的形象性,把形象与知识、感性与理性结合起来;坚持美的情感性,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导行;坚持美的创造性,创造出独特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艺术和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坚持美的愉悦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学生愿学乐学,这一切都应该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
2.精心筛选美的材料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自然美是指山水、田野、海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之美;社会美是指社会领域中的美,它包括实践活动的美、劳动产品的美、社会风尚的美、生活环境的美,等等,其核心是社会主体――人自身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艺术美是一切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美,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形象性的反映。在引导学生行为方面,充分利用英雄美的感召力和榜样的作用,效果更佳。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不充分展示社会风尚美和道德美。此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如诗词、绘画、寓言、文学艺术形象等,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能给人以智慧和美感,在教学中适当地挖掘利用,发挥其审美作用,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3.营造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
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美的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展现美的内容和形式,营造出课堂教学的审美氛围,让学生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所有这些,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潜质和审美潜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4.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教学能否具有审美性,关键在教师。
一、“审美性”是现代体育的重要特征之一
1.艺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审判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批艺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完全是以“艺术体育”的面貌出现的。如:冰上舞蹈、花样滑冰、艺术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花样游泳等。这些项目与其说是为了增强体质,不如说是为展现运动员的力量、智慧、技巧、身体状况等在内的运动才能,其审美特性是显而易见的。
2.传统的体能项目正向着审美性发展。现代体育的审美特性不仅局限于艺术性较强的一些项目中,就是从传统的体能项目、各种球类项目中也可见一斑。美国职业篮球运动中的神奇传球;运动员们魔术般的运球姿式;抢、打、断、盖所向披靡;善变、突破如入无人之境,令人观之眼花缭乱,一招一式都扣人心弦,这其中的艺术化的技巧、智慧化的独创,以及各种组合变化,无疑朝着审美观念的方向发展,审美性已成为现代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体育审美不可忽视主客体的双重性
1. 运动员既是审美的主体又是审美的客体。体育运动既然是主体人的活动,它的审美性便不同于艺术类的绘画、音乐、雕塑等等,以及其它非主体性的审美对象。由于体育的主体是运动员,运动员既是审美的对象,又是创造和审美的主体。体育主体的运动员,以及运动形态和运动过程,既是审美对象,本身又具有审美意识,其运动自然带有个性化的理解。
2.体育运动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感。审美客体的观众在欣赏体育赛事过程中受到鼓舞,产生审美感受,即美感。对于这种类美感,茅盾先生曾有一通俗的解释:“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看到某些自然物或人造的艺术品,我们往往要发生一种情绪上的激动,也许是愉快兴奋,也许是悲哀激昂,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总之我们是被感动了,这样的情感上的激动叫做欣赏,也就是,我们对所看到的事物起了美感。”这虽然是指艺术品的欣赏,但对于激烈的体育活动仍然适用。体育是一种以个体和人格精神的展现为目的的活动。各类精彩的体育比赛正是因其自身的审美价值,而成为审美文化的一部分,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情感。
3.运动员应重视体育审美体验。运动员既然是审美的主客体,更应重视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主客体交互作用、发展运动的审美形式,也是最后成为体育艺术作品意蕴的内容。
三、体育审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
1.体育审美具有自然美的功能。人的身体之所以属于社会文化存在,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它能通过人们的一定活动发生社会变态(即“社会化”);第二,它一旦被纳入社会关系体系中,便开始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并为各种形式的人类活动所利用。而体育运动正是通过身体锻炼与运动竞技两种方式,对个体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施加积极性的影响,以局部的作用,取得身心整体改善的效果。正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之一顾拜旦先生所说,奥林匹克运动是人性最完美一面的结合。
2.体育运动具有社会美的功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日益迫切,不仅满足自然实体的美,而且要追求精神生活的美的享受。如前所述,体育运动能引人入胜,激起人们的美感,满足人们的美学需求,实现人们的美的享受。社会生活中,人们把体育喻为展示一个民族精神的橱窗,以及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兴旺的标志,使体育运动具有了社会美的功能。
3.“健全的思想寓于健康的身体”。古希腊的哲人为我们揭示出的这条深刻道理,是体育运动的精髓。现代体育运动脱离了功利性的追求,使参加运动的人在身体运动的审美享受中,得到幸福感,得到心灵的满足。体育运动绝非仅仅局限于运动场上的竞技与较力,其中,无处不蕴含和闪现着运动美和人体美。但人的身体能力与人的心理、道德、审美等素质又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人的身体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亦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