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

第1篇: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重症;护理干预

 

 

 病毒性脑炎系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程大多2~3 周,多数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儿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遗留后遗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反复惊厥发作、抽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精神情绪异常、病理征阳性、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患儿生命。根据重症患儿病情重、起病急、变化快、进展快、并发症发生率高这些特点,如何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院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等结果,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龄10 个月至14 岁;住院天数7 天~35 天;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中高热32 例,头痛30 例,呕吐25 例,抽搐10 例,昏迷10 例,瘫痪3 例,脑疝2 例,视物模糊1 例。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36 例,异常30 例;心电图检查30 例,异常15 例;头颅CT检查25 例,异常16 例。全部行血生化检查:23 例发生电解质紊乱,心肌酶异常27 例。全部行脑脊液检查:异常30 例,其中白细胞增高29 例,蛋白质增高10 例。

1.2  方法

 对每位重症患儿均实行整体化系统护理,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先收集护理对象的健康资料,分析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护理对象朝向预期结果的进展情况。

1.3  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89.47%(34/38)。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3~4 次,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留置胃管鼻饲患儿,每周更换胃管一次。尿失禁患儿,保持会阴清洁,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定时更换贮尿袋,每天用碘伏清洗尿道口2 次。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2.2  做好各种症状的护理

2.2.1  高热的护理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病初即出现高热,且常呈持续性高热,。护士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热型及伴随症状。体温超过38.5 ℃以上者,头部可用冰帽持续降温,大血管暴露处可放置冰袋降温,四肢给予保暖,也可用低于体温2 ℃的温水擦浴,力求使体温保持在38 ℃以下。用亚低温治疗重症患儿且疗效明显[2],应将患儿的体温控制在32~34 ℃。如高热冷敷疗效不佳者,可用药物退热。高热期要保证患儿足够营养和液体量摄入。

2.2.2  惊厥和频繁抽搐的护理

 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发生惊厥是脑缺氧、缺血及脑水肿加剧的标志。患儿惊厥发生,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内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置压舌板与两齿之间。必要时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患儿惊厥频繁,应遵医嘱预防性应用镇静剂,同时寻找惊厥的原因。患儿应住单间,保持环境安静,各种操作应集中进行。应观察患儿抽搐时的神志、瞳孔、抽搐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抽搐时有无大小便失禁等。

2.2.3  频繁呕吐的预防及护理

第2篇: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重型;乙脑;病毒;护理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蚊传播,流行于夏秋季、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可有呼吸衰竭,是乙脑的主要死亡原因。病情凶险,除正确的治疗外,护理工作对其起重要的改善作用。我科自2005至2007年共收治乙脑患儿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2~13岁,重型乙脑诊断标准的20例,经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我们对重型乙脑的护理经验与体会报告如下,与之共勉。

1一般护理

病室宜荫凉、通风,要降低室温并保持室内安静,集中检查及治疗的时间,使患儿得到更好的休息,减少刺激。重型以上的病儿集中同一病室,专人管理,以便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抢救。室内要准备好急救药品及抢救设备如氧气、吸痰器、气管切开包、气管插管和应急用的简易呼吸器等,并经常检查这些物品是否准备完善及有无故障并及时修好。吞咽障碍或昏迷不能进食要及时插鼻饲管鼻饲以便供给充分营养或部分口服药物。

2高热、抽搐、呼吸衰竭的护理

2.1高热的护理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的三个主要症状,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威胁患儿生命。因此,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适当处理。20例患儿体温均在40℃以上,发热的特点是热度高、持续时间长、降温困难,即使体温暂时下降,又会很快上升。因此,我们要做到:①勤测体温,一般每1~2h测1次,如体温达40℃以上时则每30min测1次,甚至10~15min测1次,以便及时降温;②采取综合性降温措施,将体温控制在38℃左右,包括室内通风,用电风扇、室内放置冰块、冰水擦地方法,将室温降在25℃以下;高热患儿使用冰枕、冰帽及冰袋放置于头、颈、腋、腹股沟等在血管经过处;用温水或30%~50%酒精擦浴;或用阿斯匹林加10%水合肥氯醛及冰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或使用亚冬眠,常用氯丙嗪和异丙嗪每次各0.5~1mg/kg,每4~6小时一次,使肛温降至38℃左右,一般可连续用3~5天。注意避免过度降温,以免出现虚脱。

2.2抽搐的护理

抽搐是乙脑的严重症状之一,可加重脑缺氧和脑水肿,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因此,要严密观察病情,我们的体会是颅内高压征导致抽搐前患儿常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重、烦躁不安、肌张力增高等表现,呼吸道痰梗阻,高热持续不退等均可引起抽搐,有时抽搐的早期表现是皮肤眼睑或面部的小肌肉抽动,胸肌抽搐,当出现上述情况时应高度警惕抽搐的发生,做好各种准备及时处理,一旦出现抽搐,立即给予安定0.1~0.3mg/kg(每一次不超过10mg)缓慢静注,同时将患儿头偏一侧,给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将纱布包绕压舌板置于齿间防止舌咬伤,窒息者行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高热引起的惊厥同时给予积极降温,颅内高压者及时应用脱水剂。

2.3呼吸衰竭的护理

呼吸衰竭是本病的主要死因,多为中枢性呼吸衰竭,但部分患儿也出现周围性呼吸衰竭,要密切观察病情,做到一听二摸三看,即听痰鸣,摸体温、摸脉搏,看面色、呼吸、瞳孔变化。如出现呼吸、心率增快、面色发灰、烦躁不安、紫绀等表现,表明肺的有效通气量不足,如出现双吸气、抽泣样呼吸、呼吸暂停、球结膜水肿等,多为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应及时减轻脑水肿,按医嘱准确给药。保证患儿呼吸通畅,警惕中枢性呼吸衰竭发生,顺利渡过呼吸衰竭关。

3颅内高压的观察及护理

乙脑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高压,与高热、抽搐、呼吸衰竭互为因果,若观察护理不当,将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患儿死亡。

头痛是颅内高压的共同症状,根据年龄不同症状各异,婴幼儿表现烦躁不安、拍头、抓发,年长儿能自诉头痛。头痛进行性加重,同时出现脉搏减弱、血压升高、呼吸不整、意识障碍、燥动不安或抽搐常预示脑疝将发生;出现瞳孔及呼吸改变,表示脑疝已形成,应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及时给脱水剂。

呕吐、囟门紧张及睑结膜水肿,典型表现为喷射性呕吐,但大多数为非喷射呕吐,婴幼儿前囟膨胀、紧张。年长儿久病者可有眼底视水肿,不能认为有视水肿才有颅内高压,颅内高压时可有睑结膜水肿、眼球稍突出、眼外展不充分等。

观察有无抽搐、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的改变。注意病人抽搐突然加重,频率增加,意识障碍加深加重,双侧瞳孔忽大忽小至扩大,体温骤然升高或降低,呼吸、脉搏先快后转慢、呼吸不规整,血压高居不下一段时间后转低下等,均是预后不良的征象,需密切观察,尤其在夜间要协助医生早期处理。

4皮肤、五官的处理

乙脑患儿常有不同程度有意识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要保持皮肤清洁,需每2h轻翻身1次,防止褥疮发生,常叩背防止坠积性肺炎,昏迷患儿的眼睑闭合,不定时给生理盐水纱布覆盖眼部,每3h滴1次氯霉素眼药水,注意口腔清洁,每天进行1~2次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特别是霉菌感染。

5恢复期的护理

重症乙脑患儿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反应迟钝、痴呆、多汗、失语、吞咽困难、流涎、颜面瘫痪、肢体瘫痪等表现,此期仍需继续耐心观察,加强相应的护理措施,防止窒息或突然的病情变化。吞咽困难者指导家属细心喂养。四肢活动障碍者每天用温水擦洗并做被动运动,将肢体摆放在功能位,同时辅以针灸、理疗。失语者给予语言训练,给家长予健康指导,鼓励家属和患儿共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功能的恢复,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第3篇: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重症;护理干预

    病毒性脑炎系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程大多2~3 周,多数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儿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遗留后遗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重症患儿的临床表现有持续高热、头痛、恶心、呕吐反复惊厥发作、抽搐、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精神情绪异常、病理征阳性、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导致呼吸衰竭而危及患儿生命。根据重症患儿病情重、起病急、变化快、进展快、并发症发生率高这些特点,如何提高患儿的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院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 年7 月至2011 年7 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8 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等结果,符合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龄10 个月至14 岁;住院天数7 天~35 天;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中高热32 例,头痛30 例,呕吐25 例,抽搐10 例,昏迷10 例,瘫痪3 例,脑疝2 例,视物模糊1 例。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36 例,异常30 例;心电图检查30 例,异常15 例;头颅CT检查25 例,异常16 例。全部行血生化检查:23 例发生电解质紊乱,心肌酶异常27 例。全部行脑脊液检查:异常30 例,其中白细胞增高29 例,蛋白质增高10 例。

    1.2  方法

    对每位重症患儿均实行整体化系统护理,按护理程序的步骤:先收集护理对象的健康资料,分析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护理对象朝向预期结果的进展情况。

    1.3  结果

    38 例患儿中治愈34 例,好转2 例,放弃1 例,死亡1 例,治愈率89.47%(34/38)。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3~4 次,保持床单位平整清洁、干燥。保持患儿皮肤清洁。保持口腔清洁湿润。留置胃管鼻饲患儿,每周更换胃管一次。尿失禁患儿,保持会阴清洁,留置尿管者保持尿管引流通畅,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定时更换贮尿袋,每天用碘伏清洗尿道口2 次。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

    2.2  做好各种症状的护理

    2.2.1  高热的护理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病初即出现高热,且常呈持续性高热,。护士应密切监测体温变化、热型及伴随症状。体温超过38.5 ℃以上者,头部可用冰帽持续降温,大血管暴露处可放置冰袋降温,四肢给予保暖,也可用低于体温2 ℃的温水擦浴,力求使体温保持在38 ℃以下。用亚低温治疗重症患儿且疗效明显,应将患儿的体温控制在32~34 ℃。如高热冷敷疗效不佳者,可用药物退热。高热期要保证患儿足够营养和液体量摄入。

    2.2.2  惊厥和频繁抽搐的护理

    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发生惊厥是脑缺氧、缺血及脑水肿加剧的标志。患儿惊厥发生,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内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置压舌板与两齿之间。必要时适当约束患儿肢体,防止坠床及其他意外伤害。患儿惊厥频繁,应遵医嘱预防性应用镇静剂,同时寻找惊厥的原因。患儿应住单间,保持环境安静,各种操作应集中进行。应观察患儿抽搐时的神志、瞳孔、抽搐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抽搐时有无大小便失禁等。

    2.2.3  频繁呕吐的预防及护理

    患儿频繁呕吐时及时查找呕吐的原因,如提示颅内压增高引起的呕吐,应抬高床头15~30 cm,遵医嘱应用脱水剂,给氧等降低颅内压的措施。如果是食物引起的呕吐应查明原因更换易消化的食物。记录呕吐物的量、颜色、频率、方式,评估患儿体液丢失情况,及时给予补充,呕吐过频繁者,遵医嘱给予止吐的药物,指导患儿暂禁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物质。

    2.2.4  高颅压的观察与护理

    在发现颅内压增高明显或出现脑疝前驱期症状时,如意识障碍加深、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血压持续升高、呼吸变慢,要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每次输注脱水剂时均应评估患儿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状况,合理使用静脉。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调节滴速,必要时使用输液泵或注射泵。患儿如出现头痛、恶心或喷射性呕吐、前囟紧张饱满多提示有颅内压增高,而对于不能说的患儿,一旦出现脑尖叫、频繁呕吐、抽搐等也提示颅内压增高,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出相应处理,抬高床头,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每日测量头围1 次,保持大便通畅。如为严重颅内压增高,尤其是脑疝时,患儿表现为昏迷、瞳孔缩小、中枢性呼吸衰竭可开辟2 条静脉通道,以备紧急抢救和抗感染同时进行,治疗期间使患儿维持在轻度脱水状态(眼窝稍微凹、口略干、皮肤弹性尚佳)至症状及体征消失为止。但要注意边脱水边补充,勿过度脱水。

    2.2.5  昏迷的护理

    昏迷患儿应去枕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制定翻身卡,一种姿势不能超过2 小时,如发生褥疮应积极采取措施。患儿如果是眼睑不能闭合或角膜外露者,用生理盐水纱布遮盖双眼,防止角膜干燥及受损。

    2.2.6  瘫痪的护理

    保持瘫痪肢体的功能位置,根据肢体功能更换,及时的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每日2~3 次,每次15~30 min,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及时指导患儿或家属进行主动或被动的康复训练,活动要循序渐进,不易过急和过量,加强保护措施,防止碰伤。 

    2.3  呼吸道的护理

    呼吸衰竭是病毒性脑炎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密切注意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的改变,及时发现低氧血症。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粘稠者可配合雾化吸入,叩击背部,以促进痰液排出,每次吸痰前后应听诊肺部痰鸣音情况。持续吸氧,保证氧气供给,是防止呼吸衰竭的关键。

    2.4  注意观察水电解质平衡状况

    高热、昏迷、呕吐、抽搐均可造成血容量不足,导致循环衰竭。应及时补充血容量,保证液体量。治疗当中应严密监测水、电解质、血气分析及其它生化指标,定期称体重作为营养状态的指标,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促进疾病恢复。在使用降颅内压药物时,应注意防止过度脱水致低钾、低钠、低氯等电解质紊乱,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

    2.5  精神异常的护理

    向患儿介绍环境多与之接触,纠正患儿的错误概念和定向力错误。如患儿有幻觉,应询问幻觉的内容,给予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嗜睡,双目无力,感觉过敏,脑膜刺激征阳性,应通知医生做相应处置。

    2.6  加强饮食护理

    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儿处于应激状态,多处于高代谢、高分解、高消耗状态,易导致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等多种并发症。根据患儿吞咽与咀嚼能力,急性期可选用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逐渐改为软食或普食,鼓励患儿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昏迷患儿,做好鼻饲管的护理,要特别注意避免胃管脱出。

    2.7  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患儿病情较重,病程长,少数患儿可存在瘫痪、失语、吞咽困难等症状,患儿及家属受到沉重的精神打击,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护士应以亲切、温和、诚恳的语言与家长交流,使患儿和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清醒的患儿应使其尽快熟悉病室的环境,消除陌生紧张心理。鼓励患儿与同室患儿认识,相互熟悉交流,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安心接受治疗,并增强患儿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昏迷患儿的心理护理同样很重要。为了促进患儿意识恢复,从开始就采用徐朝华报道的呼唤式护理方法,即在做任何治疗,护理操作时,首先要呼唤其姓名,解释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项,鼻饲、擦浴、大小便都要先与患儿交流,像对待清醒的患儿一样与其不断交流,播放患儿喜爱的音乐,实现对神经系统的有效刺激,加速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患儿早日清醒。

    2.8  康复指导

    早期干预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障碍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降低肌张力,提高肢体的运动能力。在急性期主要是做好患儿的基础护理,待患儿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后,48h即可开始早期康复训练。方法可以多样,要适应儿童心理,必须与药物,运动疗法,作业治疗,语言治疗,理疗,针灸,高压氧,中频疗法等治疗相结合。有针对性对患儿制定个体化的综合康复措施及各阶段的康复方案。通过游戏与音乐,寓教于乐。同时提高患儿的语言认知能力,要求家长参与。指导家长康复的手法,为日后家庭康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患儿发生舌部压疮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2月79例气管插管患儿中5例发生舌部压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诊对原因判定护理对策。结果:气管插管患儿发生舌部压疮是由于气管插管时间长、烦躁不安、抽搐及肌张力增高等因素,加强口腔护理、每日更换固定气管插管的注射器、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教育、正确使用镇静镇痛剂等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机械通气患儿舌部压疮的发生。结论:气管插管时间长、烦躁不安、抽搐及肌张力增高的患儿是发生舌部压疮的高危人群,对经口气管插管的患儿应加强口腔护理、每日观察评估、遵医嘱给予有效的镇静、镇痛、止惊等可预防舌部压疮的发生。

关键词 :气管插管;舌部;压疮;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71

经口气管插管是临床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急救复苏、抢救急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而气管插管固定良好是呼吸道通畅的保证[1]。有文献报道[2-3]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高达22.5%,而未妥善固定气管插管是气管插管意外脱管的重要原因之一[4]。为避免气管插管的移位和意外性脱落导致非计划性拔管,我科对于已出门牙的婴幼儿及年长儿采用牙垫防止咬穿甚至咬断气管插管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我科根据患儿年龄的大小常规使用注射器2 ml或5 ml固定气管插管,79例经口气管插管的患儿中,有5例在插管5 d后出现舌面及舌底部的压疮,现将发生原因及对策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2月我科经口气管插管的患儿共79例,男32例,女47例。年龄在10个月~13岁。原发病:重症肺炎35例,脑炎12例,车祸多发伤4例,脓毒血症6例,急性喉炎6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其他疾病14例。均使

作者单位:215003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洪忠芹:女,本科,主管护师

用注射器2 ml或5 ml固定气管插管,弃去针头,剪断注射器,并用砂轮将断端磨整齐、光滑,保留活塞当做牙垫使用,固定在气管插管的左侧或右侧,置入口腔注射器距门齿月1 cm,保证固定部位干燥、擦净口水,再用3M弹力绷带将气管插管和注射器缠绕固定,胶布两端分别交叉固定在两侧面颊。在气管插管5 d后有5例患儿出现舌面及舌底部的压疮,其中男2例,女3例。

2发生舌部压疮的相关因素

2.1发生舌面压疮与机械通气时间有关本组5例患儿舌面压疮都发生在气管插管5 d以上发生的,而在2~3 d的短期气管插管患儿无舌面压疮的发生。

2.2发生舌面压疮与疾病有明显关系本组5例舌面压疮的患儿诊断分别为车祸多发伤、Ⅳ度喉梗阻、脑脊髓脊膜膨出术后、重症脑炎。5例患儿在气管插管期间存在烦躁不安、抽搐及肌张力增高,可见烦躁不安、抽搐及肌张力增高的患儿发生舌部压疮的几率明显升高。

3原因分析

3.1气管插管固定因素气管导管与注射器固定后,儿童口腔的解剖空间较,气管插管和注射器并列置于口腔内相对于儿童的口腔体积较大。有文献报道[5]其周径有7 cm左右,放置时间长易造成口唇、牙龈、口腔黏膜损伤;且患儿都有抽搐及肌张力增高的症状,有牙关紧闭、上下牙咬紧,甚至在每日更换气管插管固定胶布时发现注射器被咬扁;气管插管和注射器置于口腔后,口腔护理死角多,更易产生口腔感染,导致口腔溃疡;口腔护理不到位,溃疡面逐渐扩大导致大面积的舌面压疮形成。

3.2人工气道因素经口气管插管患儿由于不能进食,吞咽、咀嚼功能受限,口腔处于经常性开放状态,容易造成口腔黏膜干燥,唾液减少,使口腔的自净作用和局部黏膜抵抗力减弱,会使大量细菌在口腔内繁殖[6]。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一系列非正常生理状态的存在,导致患儿的痛苦、不适等引起紧张、烦躁不安,而镇静镇痛不到位,患儿存在不适感,对这个“异物”的存在患儿会不停地咬动,在口腔内来回移动,而造成机械性的损伤。

3.3患儿因素当患儿患病时机体抵抗力降低,自我清洁口腔的能力下降,为细菌在口腔内迅速繁殖创造了条件,常引起口腔的局部炎症和溃疡[7];患儿往往病情危重、病程长、机体免疫力低下,常伴有口腔黏膜炎的发生[6];反复抽搐、肌张力增高的患儿,导管后舌头位于气管导管与下牙床之间,而由于疾病因素止惊镇静效果不到位,患儿反复抽搐、肌张力增高,牙关紧闭,很容易导致舌部下方被下牙床咬伤,再因观察不到位、口腔护理不到位,导致舌部压疮的形成。

3.4护士因素由于气管导管阻挡了口腔护理的通路,实施口腔护理时,护士往往采取犹豫的态度,同时担心气管插管脱出或移位也是影响有效口腔护理的一个主要原因。护士对气管插管患儿口腔护理的重要性认知不够,责任心不强,在舌部早期发生小的口腔溃疡时未重视,未给予积极干预,而导致溃疡渐渐变大变深,引起了舌面压疮的发生。

4护理对策

4.1加强口腔护理口腔护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8]。并且可以减少口腔溃疡及舌面压疮的发生;口腔护理的目的是保持患儿口腔黏膜的清洁,便于观察口腔黏膜的完整性;机械通气的患儿每6 h做口腔护理1次,常规使用生理盐水;口腔黏膜出现小的溃疡时可选用康复新液做口腔护理,促进黏膜的修复,加快愈合。

4.2每日更换固定气管插管的注射器移动气管插管的位置,从口腔的一侧移至另一侧;每日晨间更换气管插管胶布时,应全面评估口腔黏膜及舌面的完整性;注意观察患儿舌苔的变化,有无充血、水肿、糜烂、分泌物等;更换新的注射器,这样可避免注射器同一位置的长期机械性摩擦导致的舌面溃疡或压疮。操作时最好2名护士一起操作,防止气管插管滑出。

4.3遵医嘱正确使用镇静剂正确使用镇静镇痛剂是使患儿能耐受人工气道的存在、渡过气管插管的不耐受期,保证机械通气治疗有效进行最重要的治疗措施,镇静剂和镇痛剂能改善患者的舒适程度,增强患者安全感[7]。

4.4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教育加强对护士口腔护理操作的培训和考核,强化有效、彻底的口腔护理对气管插管患儿的重要性,把更换气管插管胶布的操作制作标准操作流程,并加入年轻护士操作培训及考核中。

5总结

气管导管保留时间长、烦躁不安、抽搐及肌张力增高的患儿是发生舌部压疮的高危人群,而口腔护理不到位、每日观察评估不到位、镇静镇痛止惊等不到位是导致舌部压疮的主要原因,护士应尽最大的能力避免此类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能避免给患儿带来额外的不适和疼痛,避免家属对医护产生不满情绪。目前,我科针对上述问题集思广益,借鉴成人的气管插管固定器,根据儿童的特点提出建议,请医疗设备公司设计出适合儿科的气管插管固定器,现在图纸设计已经完成,会很快应用到临床。

参考文献

[1]李英珍.注射器在经口气管插管固定中的应用[J].中国危重症急救医学,2009,21(11):651.

[2]Moons P,Sels K,De Becker W,et a1.Development of a risk assessment tool for deliberate self-extubation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J].Intensire Care Med,2004,30(7):1348-1353.

[3]Yeh SH,Lee LN,Ho TH,et a1.Implications of nursing care in the occurrence and consequences of unplanned extubation in adult in-tensive care units[J].Int J Nurs stud,2004,41(3):255-262.

[4]高丽娟,万红,李星.气管插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2):3157-3158.

[5]刘亮英,冯湘萍,赖旭春,等.应用改良注射器固定经口腔气管插管的效果分析[J].现代临床护理,2004,3(5):14-15.

[6]邓洁,郑修霞,宫玉花.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8):623-624.

[7]李华,杜俊兰.口腔护理临床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1B):104-105.

[8]沈锡珊,吴爱霞,丁菊飞,等,ICU患者口咽部护理的新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3):92-94.

第5篇: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50

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由蚊虫传播,夏末秋初为发病高峰期,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为主要症状,重症患儿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广大儿童的健康和生命。

本文对高热护理,采取综合性降温措施;抽搐护理除遵医嘱给予镇静药物外,还要注意加强安全防护;呼吸衰竭的防治,密切观察病情,同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基础护理,早期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挽救患儿生命,除综合护理外,早期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可促进患儿大脑功能的恢复。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990年6月~2009年6月收治乙脑患儿58例,平均年龄4.5岁,均未接种乙脑疫苗,所有病例经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生化常规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确诊。

临床特点:所有患儿都以无明显诱因的发热被家属带来就医,体温达38.5~40.5℃,开始发病就有头痛、呕吐、嗜睡的症状,大多数患儿出现不同程度抽搐,呼吸衰竭的先兆:呼吸频率加快,鼻翼扇动及三凹征,进而意识障碍进一步加重,出现昏迷。

结果

治愈50例,治愈率为86.2%,死亡2例,病死率为5.88%。

护理

高热护理:①物理降温:用30%酒精擦浴;在腹股沟、腋下、颈下放置冰袋,足底部放置热水袋促进血液循环,增强降温效果,但避免长时间用冰敷、酒精擦浴,以免引起寒颤、咳嗽而导致颅内压增高。②药物降温:25%安乃近点鼻或小流量安乃近曲池穴位注射,1岁以内每次1~2滴,2~3岁每次3~4滴,勤测体温,极期患儿2~4小时测体温1次,高热不退者可采用亚冬眠疗法,肌肉注射氯丙嗪及异丙嗪每次各0.5~1mg/kg,每4~6小时1次。总之,把体温控制在38.5℃以下(肛表),头部温度降到36℃左右。本组病例经以上处理后,体温明显下降。

抽搐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抽搐先兆,如两眼呆视、惊跳、口角抽动、肌张力增高。准备好吸痰器和急救药品。抽搐时,呼吸道常有大量分泌物积聚,应注意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氧。加强安全护理,病床加床栏。保持病房安静,治疗和护理操作要集中进行,动作要轻柔。用缠有纱布的压舌板或开口器置于患儿上下牙臼之间,以防抽搐时咬伤舌头,必要时用舌钳拉出舌头,以防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遵医嘱正确使用止惊、降低颅内高压的药物。安定,小儿每次0.1~0.3mg/kg肌肉注射,必要时静脉缓慢推注,但不超过10mg。水合氯醛,小儿每次50mg/kg(每次不>1g),鼻饲或保留灌肠。此类药物能抑制呼吸,使用时应注意观察。20%甘露醇1g/(kg・次),15~30分静脉注射,4~6小时/次,有脑疝者可2小时给药1次。同时注意防止药物外漏,以免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及密切注意水与电解质平衡。可取头高足低位,头部抬高15~30°,以利于脑水肿消退。

呼吸衰竭的防治:密切观察病情,观察皮肤颜色、呼吸频率及节律、肢体温度等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乙脑患儿因高热及人工冬眠常合并肺部感染,导致痰液黏稠。协助排痰,手呈杯状(即空心掌)利用腕部的力量扣击,其力度以隔一层衣服叩击致皮肤发红为宜,每分钟60~100次。使痰易于吸出。若患儿出现呼吸加快、面色灰暗、烦躁不安、紫绀,应立即吸痰,吸痰前充分给氧,取仰卧位,吸出口、鼻、咽部、气管黏痰,动作轻柔,负压不易过大,吸痰时间不易过长,一般以15秒为宜。合理给氧,常规按0.5~1.0L/分氧流量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在吸氧期间做到及时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分泌物以明显改善氧疗效果。经以上处理呼吸衰竭得不到防治者,给予气管插管人工机械通气。本组病例经以上处理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基础护理:①皮肤护理: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无渣屑,要勤翻身,每2~4小时/次为患儿变换(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皮肤易受压处用气圈棉花垫或泡沫塑料垫,及时更换汗湿衣服,出汗较多者可用温毛巾擦拭皮肤,并涂以爽身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用50%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处,促进血液循环,以防褥疮发生,还要给患儿勤洗手、洗脚,清洗外阴及,并定期给予擦澡,以防止出现其他部位的感染。②口腔护理:每天2次,根据情况选用生理盐水、2.5%碳酸氢钠或3%双氧水。其他如眼睛不能闭合时,可用生理盐水或凡士林纱布遮盖眼部。

心理护理:乙脑患儿病情发展迅速,昏迷期病情危重,家属情绪紧张,担心疾病预后,此时护理人员热情、耐心,多与患儿家长沟通,详细告知经过积极治疗症状会明显改善,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仅少数患儿有后遗症,使其密切配合治疗,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昏迷患儿的心理护理同样很重要,由于患儿的神经系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有很强的可塑性。为了促进患儿意识恢复,不论是家属,还是医务人员,从开始就采用抚触式护理的方法,即手法从轻开始,慢慢增加力度,抚触患儿的头部、面部、胸腹,四肢手足,每次10~15分左右,每天按摩次数不限,同时像对待清醒患儿一样与其不断交流,播放患儿喜爱的音乐,使大量温和的、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及五官的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生理效应,从而促进患儿早日清醒。本组病例从开始就有计划采用抚触式护理,大部分昏迷患儿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意识。

健康教育:患儿住院期间,对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宣传乙脑预防知识,如防蚊、灭蚊和接受乙脑疫苗接种的重要作用。进行有关乙脑的知识教育,如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病程及预后等。对于乙脑恢复期遗留有精神、神经症状患儿,向家属讲述积极治疗的意义,尽可能使患儿的功能障碍于6个月内恢复,以防成为不可逆性后遗症,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还应教育家属不要嫌弃病儿,并教会家属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及康复疗法,如鼻饲、按摩、肢体功能锻炼及语言训练方法等,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讨论

重型乙脑患儿昏迷期病情危重,脑实质严重受损,特别是语言中枢受损最重。所以,除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治疗护理措施,挽救患儿生命,还应早期加强心理护理及家属的配合治疗,均可以诱导患儿思维,从而达到促进患儿大脑功能恢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皓夫.现代儿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214-216.

2 陈均亚.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观察及救治体会[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14):72-73.

第6篇: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破伤风护理

新生儿破伤风是因破伤风梭状杆菌经脐部侵入引起的一种急性严重感染,常在生后7日左右发病。临床上以全身骨骼肌强直性痉挛和牙关紧闭为特征,故有“脐风”、“七日风”、“锁口风”之称。我国解放前发病率、死亡率高,解放后由于无菌接生的推广和医疗护理质量提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尚未完全消灭。

一、临床资料

本组75例,男57例,女18例;年龄3~8d,符合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大多为4~8d(2~21)d[1]。本组患儿自找私人诊所接生,有接生消毒不严23例,自用剪刀剪断脐带5例,牙齿咬断脐带1例。患儿均有拒乳、苦笑面容、角弓反张,其中5例呼吸困难,唇周、四肢紫绀,抽搐频繁。经及早诊断,合理用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精心护理,最后均治愈出院,治愈率100%。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破伤风梭状杆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尘埃和人畜粪便中。其芽胞抵抗力极强、能耐煮沸15~60分钟;需高压消毒、碘酊或双氧乙烷才能将其杀灭。

接生时用未消毒的剪刀、线绳来断脐,结扎或包裹脐端时消毒不严,使破伤风梭状杆菌侵入脐部。坏死的脐残端及其覆盖物可使该处氧化还原电势降低,有利于该菌繁殖并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此毒素沿神经轴逆行至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运动神经核,也可经淋巴、血液至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苷脂结合,使后者不能释放甘氨酸等抑制性传递介质,导致肌肉痉挛。此外,毒素也可兴奋交感神经。

三、临床特点

潜伏期大多为4~8日(2~21日),发病越早,发作期越短、预后越差。起病时,咀嚼肌受累,患儿往往哭吵不安,想吃,但口张不大,吸吮困难,随后牙关紧闭、面肌痉挛,出现苦笑面容;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强直性痉挛阵阵发作,间歇期肌强直继续存在,轻微刺激可引起痉挛发作。咽肌痉挛使唾液充满口腔;呼吸肌、喉肌痉挛引起呼吸困难、青紫、窒息;膀胱、直肠括约肌痉挛导致尿潴留和便秘。患儿神志清醒、早期多不发热,以后发热因肌肉痉挛或肺部继发感染所致。

四、护理问题

1.有窒息的危险与喉肌痉挛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与反复抽搐有关。

3.清理呼吸道无效与不能咳出分泌物有关。

4.吞咽障碍与咽肌痉挛有关。

5.知识缺乏(家长)与家长缺乏正规接生知识有关。

五、护理目标

1.及时消除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

2.患儿住院期间无窒息受伤情况出现。

3.家长了解疾病相关知识,能够正确认识该疾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

六、护理措施

(一)控制痉挛

1.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中和未与神经组织结合的毒素。

2.建立静脉通路最好穿刺留置套管针,避免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不良刺激,保证抗生素和止痉药物顺利进入体内。严禁药液外渗尤其止痉剂如地西泮(安定),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

3.环境要求应单独放置、专人看护、房间要求避光、隔音。如条件不允许,应将患儿置于相对安静处,戴避光眼镜。禁止不必要的刺激,必要的操作最好在使用止痉剂后有条理地集中完成。

4.处理脐部用消毒剪刀剪去残留脐带的远端并重新结扎,近端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1:4000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以2%碘酊。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5.由于患儿处于骨骼肌痉挛状态,易发热、出汗,因此应适当松包降温,及时擦干汗渍,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

(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除专人守护外,应使用监护仪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尤其是用止痉药后第1次抽搐发生时间、强度大小、抽搐发生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抽搐发生时患儿面色、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改变。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患儿、通知医生组织抢救。

(三)保持呼吸道通畅

1.物品准备由于破伤风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是骨骼肌痉挛,抽搐发作频繁。治疗过程中,止痉药使用剂量较大,且有些药物易在体内积蓄,引起呼吸停止,抢救不及时而导致患儿死亡。因此,应备有足够的抢救物品如氧源、复苏囊、吸引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用物。

2.及时擦去外溢分泌物,使用止痉剂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3.氧气吸入避免用鼻导管给氧(鼻导管的插入和氧气直接刺激鼻黏膜可使患儿不断受到不良刺激,从而加剧骨骼肌痉挛)。建议选用头罩给氧,用氧流量至少5L/min,以免流量过低而引起二氧化碳潴留。用氧浓度应结合头罩上的调节孔来调节。当病情好转,缺氧改善后应及时停止用氧,以防引起氧疗并发症。

(四)保证营养

患儿早期吞咽功能障碍,应予静脉营养以保证热能供给。病情允许情况下,给予鼻饲管喂养,根据胃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胃管喂养量。病情好转可以喂养来训练患儿吸吮力及吞咽功能,最后撤离鼻饲管。同时,做好口腔护理,尤其在疾病早期,患儿往往处于禁食或鼻饲管喂养期,口唇常干裂,应涂石蜡油等保持滋润。

(五)对患儿家长讲授有关育儿知识

宣传优生优育好处、父母应尽的义务、孩子应享有的权利,推广无菌接生法、定期预防接种。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5-357.

第7篇: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小儿惊厥; 急救; 护理

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是指由于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引起全身或局部肌群发生不自主的强直性或阵挛性收缩,同时伴有意识障碍的一种神经系统功能暂时紊乱的状态[1]。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局部或全身肌群出现强直性或阵挛性抽动,持续数秒或数分钟,有时发作持续超过30 min或2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恢复者称为惊厥持续状态。

1 一般资料

本组66例小儿惊厥患者,其中男46例,女20例,最大的13岁,最小的1个月,因呼吸道感染伴惊厥的56例,有癫痫病史的3例,颅内出血的3例,中毒性脑病2例,低钙抽搐2例。

2 结果

患儿经及时的抢救、吸氧、控制惊厥、抗感染等对症护理及支持治疗后,症状缓解,均治愈出院。除有癫痫病史的患儿留有后遗症外,其他均未留有后遗症,无一例死亡。

3 讨论

3.1 急救措施

3.1.1 防止窒息 患儿发生惊厥应就地抢救,保持镇静,切勿大声喊叫或摇晃患儿,因为轻微的刺激都会延长患儿的抽搐时间,所以必须保持安静。立即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松解衣领,以防止衣服对颈胸部的束缚影响呼吸,及时清除口鼻咽分泌物及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误吸引起窒息[2]。

3.1.2 控制惊厥 惊厥的首要处理措施是控制惊厥。可通过针刺人中、合谷穴。仍不能止惊者,首选安定每次0.2~0.3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10 mg,直接静脉注射速度为1 mg/min,用后1~2 min生效,对安定药物敏感者注射过程中即可缓解;还可用10%水合氯醛溶液保留灌肠,每次0.5~0.6 ml/kg,常用于1岁以内的患儿。

3.1.3 迅速吸氧 流量0.5~1 L/min,对1岁以内的患儿给予面罩吸氧为佳,较大儿给予鼻导管吸氧,可及时改善缺氧症状,减轻脑水肿。

3.2 护理措施

3.2.1 一般护理 患儿发生惊厥时,要加强安全防护。发作时在上下磨牙处放置牙垫或压舌板,以防止舌咬伤;应拉起栏杆并夹置棉垫,同时移开床上硬物,防止患儿抽搐时造成损伤;若患儿发作时倒在地上,应就地抢救,及时移开可能伤及患儿的一切物品,切勿用力强行牵拉或按压患儿肢体,以免骨折或脱臼;并在患儿的手中或腋下垫上纱布,防止皮肤摩擦受损[1]。对有可能再次发生惊厥的患儿要有专人守护,以便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3.2.2 对症护理 对惊厥的性质应予鉴别,并给以针对性护理。高热惊厥,多见于1~3岁患儿,呈高热病容状,体温达39~41℃。这种情况采取的首要措施是物理降温。先用温水擦浴,效果不佳再选用30%~50%酒精擦浴,也可在颈部、腹股沟、腋窝等大血管处置冰袋或在额头上置冰帽(避免冻伤),必要时物理和药物降温联合应用,以减轻脑代谢和脑水肿,防止发生抽搐。注意降温不可骤降,以免发生虚脱,降温半小时后复测体温。

癫痫和脑部感染的患者,如病毒性脑膜炎的患儿,除给予抗感染和止惊处理外,应及时给予低流量吸氧,(窒息时给以高流量)以缓解缺氧症状。

处于昏迷状态的患儿,各种反射迟钝,痰液等不能自行排出,在做好基础护理同时,遵医嘱给以吸氧、吸痰也可帮助刺激喉反射,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以翻身、拍背,促使痰液排出,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

3.2.3 基础护理 高热患儿体温逐渐降低时出汗多,应及时擦干汗液,勤换衣服并注意保暖;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环境安静;鼓励患儿多饮水,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保持口腔及皮肤的清洁。饮食宜清淡,并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富于营养饮食。

3.2.4 药物护理 持续而频繁的惊厥往往并发脑水肿,应严格遵医嘱在指定时间内使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按0.25~0.5 ml/kg使用)一般在30 min内滴完,使用过程中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出,如有渗出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即刻用20%普鲁卡因封闭,禁忌热敷。使用抗惊厥药物时,静脉注射安定应缓慢,避免引起呼吸抑制,注射过程中观察有无频率、节律的改变。用10%的水合氯醛灌肠时,应用蒸馏水稀释1~2倍,尽量保留1 h以上,以达到药物吸收。

3.2.5 心理护理 帮助患儿家长进行心理调适,向他们讲解惊厥的有关知识,尤其是保持安静的重要性,介绍患儿的病情、预后估计及影响因素,及根据不同的病因家长应采取的正确处理办法,多给他们心理支持,提高应对能力,使之更好地与医护人员配合,对年长患儿在发作后尽量安排单间,使之醒来后会感到隐私被保留,避免失控感和自卑心理产生。

3.2.6 健康指导 出院时向家长讲解惊厥的预防及急救处理,高热惊厥的患儿日后发热仍有可能出现惊厥,应告知家长物理降温的重要性;对癫痫患儿应嘱咐家长遵医嘱按时给患儿服药,不能随便停药,以免诱发惊厥;告诫家长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平时注意预防感染,特别是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对惊厥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的患儿,应嘱咐家长日后利用游戏的方式观察患儿有无神经系统后遗症,及时给与治疗[2]。

对发作惊厥的患儿应迅速控制惊厥,惊厥缓解后需保持安静,避免刺激及不必要的检查,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囟门及神志变化,防止脑水肿的发生。惊厥患儿常有反复发作史,家属应注意小儿饮食起居,了解惊厥的基础知识,平时做好保健,减少发热,指导家属掌握高热物理降温方法及止惊的紧急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针刺人中、合谷等)。

参考文献

[1] 朱念琼.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8-259.

第8篇: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小儿癫病 治疗 护理 应用效果

小儿癫痫属于一种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高。患儿病情严重急性发作时,可对患儿的生命安全与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所以要加强治疗和护理工作。为了深入地分析小儿癫痫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特开展本次研究,本研究结果实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现作如下汇报。

一、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共收治100例小儿癫痫患儿,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为2-13岁,平均年龄为(6.3±1.4)岁,病程为3-8年,平均病程为(5.1+1.2)年;观察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为4-12岁,平均年龄为(6.5±1.5)岁,病程为4-9年,平均病程为(5.3+1.5)年。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

2.方法

两组患儿一经诊断,便需即刻进行对症治疗。患儿病情发作时,由于伴有意识障碍和全身抽搐等症状,所以需要注意避免其发生外伤,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药物治疗。在临床上,苯妥英钠和地西泮可以有效预防癫病的发作,而患儿发病期间的常用药物包括卡马西平、丙戊酸钠以及苯妥英钠等。治疗期间,两组均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药物指导、生活护理、健康宣教以及病情监测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全面护理,具体如下:

(1)饮食护理。指导家属督促患儿规律进食,并要注意及时补充营养成分,注意补充高蛋白以及高纤维等食物的摄入量;针对伴有意识障碍的患儿,需借助于胃管进食;针对呕吐患儿,需进行静脉输液。

(2)心理护理。癫痫患儿容易遭到歧视,可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耐心地为患儿及其家属讲解癫痫的可控制性,帮助其树立战胜病症的信心和勇气;嘱咐家属督促患儿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以有效地保持患儿情绪上的稳定,预防复发。

(3)发作期间的临床护理。当患儿的病情发作时,要及时地转移各种容易造成损伤的物品,以免其受伤;然后取患儿的平卧位,并使其头偏向一侧,若其口腔内的液体较多,则需借助于吸引器进行相应的处理;解开其衣领,对其进行经鼻导管吸氧治疗;将纱布包置于患儿的上下牙齿之间,以免其咬伤舌头;若患儿有严重抽搐,则要注意避免其发生骨折或者关节脱臼;加强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尤其是在用药后,要全面监测其生理反应。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

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发病次数有大于或等于75%的减少;好转:发作次数有25%及以上的减少;无效: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或仅有24%以下的减少。

5.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比较,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表示,应用X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护理后,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好转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

50

33(66)

15(30)

2(4)

48(96)*

对照组

50

21(42)

19(38)

10(20)

40(80)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三、讨论

小儿癫痫的病程较长,日常生活中可反复发作,病情发作时,患儿主要表现为口吐白沫、全身抽搐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对患儿及其家属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均会带来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临床治疗水平和护理质量的不断提升,胥利娟指出,对小儿癫痫患儿及时地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同时辅之以全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地优化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说明,及时地对小儿癫痫患儿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展,而在此基础上对患儿应用全面护理则可以进一步优化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有效率,因此,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沈春霞,桑金龙.探讨112例小儿癫痫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7):3809-3809

第9篇:患儿抽搐的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腮腺炎;脑膜炎;护理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仅次于麻疹、水痘[1],多见于冬春两季,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以2次病毒血症的方式侵及全身的各腺组织及中枢神经系统。临床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伴有发热及全身不适。多见于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并发症有脑膜炎、炎或卵巢炎、急性胰腺炎等。

1临床资料

我院2002年1月~2003年1月住院病人共35例,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2岁~15岁,以4岁~9岁发病率最高。一般就诊于发病后2d~5d,临床症状为发热,体温一般在37.5℃以上,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呈弥慢性肿大,疼痛、表面不红,无波动感,边界不清楚,腮腺管口可见红肿,压迫腮腺导管口无脓性分泌物。其中有4例合并脑膜炎,余31例均在就诊10d内痊愈出院。

2护理措施

2.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①及早隔离患儿,安置于呼吸道隔离病房。无并发症者一般隔离至腮腺消退后5d。护理人员操作时应注意洗手,切断细菌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②加强空气和室内环境的清洁,采取有效消毒措施,保持病室清洁,温度、湿度适宜。

2.2发热的护理

腮腺炎多数以发热起病。高热时常采用物理降温,同时可辅以柴胡肌注退热。注意观察降温效果,预防虚脱。发热期间注意营养和液体的补充,高热病人呼吸快,水份蒸发多,应鼓励患儿多饮水,注意口腔及皮肤护理。

2.3饮食护理

因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呈弥慢性肿大,张口时疼痛,故进有酸性食物时,会促使唾液分泌而使疼痛加剧。因此患儿拒绝进食。护理人员应耐心说服,劝其进食,以易消化、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宜。包括水、无机盐碳水化合物、糖、维生素、微量元素、脂肪和蛋白质,每日分为5餐。忌食酸、硬、辣等刺激性食物。

2.4口腔护理

每日用盐水或用4%硼酸漱口或清洁口腔,每日5次~6次,防止细菌感染。

2.5脑膜炎的观察与护理

脑膜炎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并发症。原因是腮腺病毒经血循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脑实质的病变[2]。脑膜炎的发生可见于腮腺肿大,一般发生于腮腺肿大后3d~10d,体温升高可达40℃,头疼、呕吐为喷射状、嗜睡、脑膜刺激征阳性。

2.5.1加强病情观察,注意呕吐、意识及脑膜刺激征等,观察呕吐是否为喷射状及呕吐次数,观察有无头痛。对烦燥不安者加强防护措施,必要时给镇静剂,避免碰伤、跌伤或其他意外。仔细观察抽搐时间和次数,抽搐发作时:①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②氧气吸入。③保持病房清洁,光线柔和,减少刺激,各种治疗护理工作集中进行,防止诱发抽搐。④严格无菌操作,保持输液畅通。

2.5.2瞳孔变化

是判断病情和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的主要项目之一。注意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对称。

2.5.3低温冬眠护理

低温治疗可降低脑细胞的耗氧量,增强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有利于防止和减轻脑水肿。常用冬眠Ⅱ号肌注。

2.5.4脱水药的应用应用脱水药时应注意,在20%甘露醇快速滴入时,要避免短时间内血容量的迅速增加,而增加心脏负荷和耗氧。

2.5.5心理护理

患儿及家属对传染病具有恐惧心理,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首先要做好耐心解释工作,消除患儿及家属的紧张心理,护士应关心体贴患儿,使患儿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3小结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人群对其敏感性较高。因此,对幼儿园和学校易感染人群集中场所,要做好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接种,以降低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从而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