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文化内涵范文

海洋文化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文化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文化内涵

第1篇:海洋文化内涵范文

1、运用新材料进行品质提升设计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许多新型材料应用而生,如智能材料、复合材料、能源材料、超导材料、磁性材料、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这些新型材料为现代产品设计提供了广阔的设计空间。以贝瓷材料为例,它是利用海洋生物贝壳粉研制的,先经过1380度的高温烧制而成白瓷,再彩绘上釉经过第二次高温烧制而成。贝瓷成品具有质地轻巧、细密坚硬、晶莹透亮、无毒无害、永不褪色的优点,为绿色健康高档瓷种之一。依据这种贝瓷新型环保材料和海洋生物形象可设计成各种首饰,如海豚、海星、鱼等不同造型的胸坠、耳坠,螃蟹等不同造型的戒指,海鳗等不同造型的手镯等。也可设计成各式海洋生物造型的摆件,或将海洋文化纹饰图案应用到日常用品之中,如水母环保节能台灯、海螺烟灰缸、鱼型笔筒、珊瑚镂空果盘等。贝瓷以其特有的优秀品质并结合海洋生物造型设计定会得到受众人群的青睐(图1)。

2、运用新工艺进行创新设计

海洋文化产品的工艺要达到精美、细致的程度,必须要在制作的技法上和设备上下大功夫。从设计学的角度看,设计师即使有最绝妙的方案,离开可行性的生产技术也只是海市蜃楼。因此,技术要素是将设计构想变为产品实体的关键的因素。日新月异的现代科学技术为设计师提供了设计新海洋文化产品的可能条件,文化旅游产品设计也使得许多的技术成果转化为集体的产品。有了先进尖端的精密仪器平台,才能将设计师奇思妙想的创意充分地表现出来。这里以两种新工艺为例为海洋文化旅游产品设计提供新思路。如激光水晶内雕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最流行的玻璃内雕刻加工方法。它是使脉冲强激光在玻璃体内部聚焦,产生微米量级大小的汽化爆裂点,通过计算器控制爆裂点在玻璃体内的空间位置,构成绚丽多姿的立体图像。应用此技术可模拟出奇妙的海洋世界或栩栩如生的海洋生物。再如3D打印技术,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它无需机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把这种工艺技术应用到海洋产品开发设计中不仅能缩短研发设计时间,而且能更好地生产出主题鲜明、造型优美、别致、精美的海洋文化旅游工艺品。

3、运用新科技进行创新设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产品的开发科学技术是基础。在海洋文化产品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将科学技术中的遥控技术、光电技术、软件技术、智能技术、超导体技术等运用到海洋产品开发设计中。如仿贝壳造型设计成的小夜灯,在夜晚来临时,按动触摸开关,贝壳的上半壳随即开启,壳内内置圆形的LED灯也随之亮起,整个造型似一颗夜明珠与贝壳交相呼应,唯美、漂亮,为卧室增添了浪漫而温馨的气氛。这种美妙的效果是触摸感应等新技术与海洋生物可爱的造型的完美结合而生成的。

二、挖掘海洋文化内涵

连云港地处黄海之滨、东夷之地,历史悠久(古东夷时期至明清时期),文化深厚(在这些朝代中以海洋为母体演绎出诸如徐福文化、孔子文化、海州文化、淮盐文化、淮海戏艺术等灿烂悠久并极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体系)。海洋旅游产品承载和展现了沿海城市连云特的地域、历史、人文等元素,蕴含了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收藏价值、时尚价值等内涵,是旅游经历的最佳见证。连云港的海洋旅游产品要创新思路,大胆地将这些本土悠久的海洋文化通过视觉语言的提炼,形成代表连云特文化的图形符号并与现代产品完美地融合,形成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例如一款孔子望海的案头摆件,以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在2000多年前海州城南的一座小山上登山看海的情景为题材,这个摆件很好地诠释了连云港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

1、海洋文化产品的改良设计

改良设计是产品研发和更新换代的普遍方法。改良设计是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部分创新设计。把连云港海洋文化和海洋生物通过各种线条、形状、色彩来转化为具有深刻内涵的视觉文化符号,再将这些文化图案符号嫁接到相关的旅游产品设计中,这不仅为旅游产品增加了形式美感,同时也增添了浓浓的海洋文化内涵。例如在造型美观的一套茶具上,将设计好的海洋图案纹饰添加到茶杯的外表,一款融艺术性和海洋文化元素的旅游产品就应用而生。如法炮制,将代表海洋文化和海洋生物的纹饰图案应用到旅游产品上如太阳伞、太阳帽、游泳圈、游泳衣、拖鞋、浴巾、T桖、游泳帽等。

2、海洋文化产品的创新设计

海洋生物经过长期的生存环境变迁,也在不断进化自己的形态去适应周围的生活,可以说身体形态已经达到完美的程度,这些完美的形态也为我们产品形态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将这些完美的形态与现代产品的外形充分地结合,将会产生形态美观、功能合理的优秀的产品。海洋生物具有的飘逸、运动、流线的特点,为现代产品开发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创意源泉。仿生设计丰富了产品的形式语言,提高了产品的亲和力和艺术感。设计师通过对海洋生物的分析与研究,将海洋生物元素融入到产品设计中,使得产品不仅具有热烈温情的感性之美,又具有科学实用的功能性,满足现代人对产品的需求(图3)。

三、以人为本的产品开发设计

第2篇:海洋文化内涵范文

海洋文化特色建设的价值和内涵

以传承海洋文化为载体,吸取海洋文化的精神,建设民主、平等、关爱、和谐的校园,构建宽容、接纳、自主、参与的魅力课堂,培养学生宽容自信的优秀品格,让学生在海洋精神的感染下,成为宽容自信的人。以大海一样的真挚情怀去爱每一个孩子;以大海一样的渊博文化浸润每一个孩子;以大海一样的博大品格熏陶每一个孩子;以大海一样的宽广胸怀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通过海洋文化特色教育,把孩子们培养成为具有宽容自信品格的大海的好儿女。

创设海洋的校园文化

依托海洋文化特色,打造校园文化景观 着力打造海洋科普教育平台,发动师生,全员参与,投入资金,开辟“海之魅”科普文化长廊、海之灵生物标本室、海之星才艺展示栏、海之声广播站,并在原有的科普活动室里增设海洋科普实验角、扩展展览台,建设成学校的海洋文化教育场所。

弘扬海洋文化,提炼校园精神 学校在打造海洋文化特色学校的实践中,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建立以弘扬海洋品质为灵魂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校园文化,以文化立校。通过开展快乐德育课堂、海洋科技艺术节、“我爱大海”主题班会等海洋科普及人文教育活动,形成宽容、博学、自信、自强的校园精神。

成就完美的教师团体

海洋的品格特征之一就是接纳、包容、博大精深,学校在这一品格特征的启示下,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建立全纳教育理念,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特征,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爱,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在自我肯定和激励中不断进步。

倾注爱心,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 学校要求教师要用爱心去播种理想,去培养文明,去启迪智慧,去塑造心灵,去呵护创新。真正做到,用真诚关爱打开学生的心灵,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在关爱与宽容的氛围中建立自信。

提高师能,以渊博的知识教导每一个学生 学校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使每位教师都能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引导每一个学生。

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

把海洋文化特色教育与学校管理结合起来,力将“尊重、民主、参与”的管理理念真正贯彻到对学校、教师、学生的管理中。

打造“海之魂”魅力课堂 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打造“海之魂”魅力课堂,就是把宽容、接纳的海洋精神品格融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尊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

构建“海之语”课程体系 海洋文化包含的教育内容丰富,学校把海洋文化知识渗透到不同年段的学科教学中,寓海洋博大、宽容、自信的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具有大海的品质。

实施“海之品”德育工程 海洋的宽容、博大、坚强、热情,正是学校德育教育所需要的。学校实施“海之品”德育工程就是寓海洋的精神品质于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让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学会宽容,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树立自信,做具有海洋品格的学生。

培养优秀的心理品质

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热爱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实际上也是在优化孩子们未来的生存环境,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海洋文化特色方面,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海洋文化,欣赏海洋文化、创造海洋文化、享受海洋文化的能力。同时,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凸显海洋文化的主题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中,如举行“我爱大海”主题班会、保护海洋清洁活动、海洋主题演讲比赛、故事比赛、征文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学校认为,对学生教育影响最深的除了学校、家庭以外,社会环境更是一块不容忽视的重要阵地。应该敞开校门,推倒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高墙。学校组织学生到北海银滩、海洋研究所、海底世界、海洋之窗等海洋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们经历各种社会实践的锻炼,让学生在亲历中拓宽认识社会的视野,增长见识,增强自信。

第3篇:海洋文化内涵范文

【摘要】在新世纪新阶段,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1世纪是海洋经济”的口号下。青岛提出了加快向“蓝色经济”、“智慧城市”迈进的发展目标,21世纪也是海洋文化彰显和海洋文化产业跃进的世纪,文化的意义是社会价值和功利价值的统一,文化的发展需要坚实的土地,经济增长需要文化含量,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不仅是我们期望的目标,而且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海洋文化产业是代表先进海洋文化理念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式,它具有资源投入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海洋开发的砥柱产业和朝阳产业。

【关键词】青岛;蓝色经济;海洋文化;产业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可以为社会提供海洋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示范区,海陆一体开发和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有利于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的增长。

(二)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加强海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是海洋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青岛市海洋文化产业提升的障碍性因素

(一)对海洋文化产业缺乏战略性思考与规划

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与中国其他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相比,山东半岛受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较深,在经济发展上求稳而不求变,缺乏创新性和进取性,这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不相契合。同时,由于山东半岛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从而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海洋文化资源没有转化为现实竞争力

青岛的海洋科研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青岛是海洋科研强市,但在海洋科技成果本地转化以及产业发展方面,岛城还算不上强市,主要在于“缺乏强大的海洋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平台,缺少发挥引领作用的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且传统产业对海洋经济贡献率远远大于海洋新兴产值,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达到了瓶颈。”

(三)海洋科技应用人才和科研发展相对滞后

海洋人才的培养与产业脱节的现象非常严重,往往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有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人才供应不足的关键原因在于培养模式存在结构性矛盾。据了解,山东在海洋经济人才培养上走在全国前列,单在青岛工作的院士就有十多位,基本涵盖海洋科研的全部领域。然而,据青岛市政府调研显示,虽然青岛的海洋科技人才很多,但结构不尽合理,基础研究占绝大多数,应用人才、经营人才、复合型人才还很匮乏,比如在海洋生物科研方面,青岛的人才和项目聚集在水产养殖上,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材料等海洋高端产业环节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四)缺乏科研力雄厚,创新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事海洋文化产品开发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力,尚未形成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多个中小企业的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造成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活力和海洋文化资源的闲置及浪费。

三、蓝色经济区背景下青岛文化产业提升策略

(一)注重海洋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转变

1.注重区域合作,转变发展方式

山东今后在产业布局的分工方面,必须要注意到周边经济区的发展走向,尽量与其错位或者配套发展,加强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避免重复建设的竞争,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转变。

2.协调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对滨海旅游业开发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其它相关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打造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的海洋文化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青岛市沿海城市应按照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突出发展与生产密切关联的以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滨海旅游等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突出港口在蓝色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要充分发掘青岛区位优势、港口资源等有利条件,突出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用,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打造以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集群,形成带动青岛市经济蓬勃发展的龙头力量。

(三)要坚持科技兴海,人才战略,增强推动力

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实施经济国际化的关键,实施人才带动战略,就是要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与经济国际化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全面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

将进一步完善对引进人才的鼓励政策,在科研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户籍、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为其创造优良环境,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做到高级人才高级待遇,一流人才一流工作。

参考文献:

[1]沈镭.保障综合资源安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02)

[2]杨凤华.陆海统筹与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循环经济发展视角[J].科学经济社会,2013(01)

[3]杜军,任景波.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约束的成因与特征分析[J].开发研究,2013(01)

第4篇:海洋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海洋;文化旅游;烟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258-02

一、海洋文化旅游的概念

海洋文化是滨海地区旅游发展的命脉和灵魂,海洋旅游中的文化要素逐渐进入国内研究视野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我国海洋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重设施建设、重经济产出而轻文化内涵的现象。对于海洋文化的概念,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当代海洋文化学科建设的倡导者曲金良教授认为,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有关海洋的文化,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海洋文化旅游包括海滨文化旅游、海上文化旅游、海岛文化旅游等,都是以海洋文化为依托。来满足人们对于大海的精神和物质的享受活动。

二、烟台海洋人文旅游资源概况

烟台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风景优美,全年平均气温12℃,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避暑和休闲度假胜地。烟台的黄金海岸线长达702.5km2,有多处天然海水浴场,大小岛屿63个,以“山海仙境,葡萄酒城”的城市形象多次被评为全国最佳休闲城市,2009年纳入中国“滨海度假”国家旅游线当中。自然资源方面,烟台海岛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在胶东半岛海洋旅游联动战略中,青岛、烟台、日照、潍坊各有定位。而烟台“绿色海岛”的定位既突出了烟台旅游资源的特色,又能与其他城市形成优势互补。这里有“海上仙山”长岛.“中国夏威夷”之称的养马岛,中国第一陆连岛芝罘岛,另外崆峒岛、三山岛、屺坶岛等也各具特色。依托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经过千百年甚至万亿年的人类活动行成的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典型的包括蓬莱沿海以蓬莱阁为依托的神仙文化,以市区白石村遗址为代表的白石文化和长岛大黑山岛的史前文化,围绕海洋形成的妈祖文化,以烟台山为代表的近代开埠文化以及沿海各种民俗文化和节庆活动。

三、烟台海洋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一)神仙文化积淀深厚,影响深远

烟台是东方神仙神话的发源地,从“登州海市”、“三神山”传说、徐福东渡、秦始皇巡幸,到道教的创立和兴盛、八仙过海的传说,神仙文化长盛不衰,并对山东半岛乃至整个齐鲁大地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力,成为中华神仙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

蓬莱城北的海面上自古就常有海市蜃楼出现,在《史记》和《汉书》中均有记载:“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由于战国时期神仙学说盛行,方士们把海市蜃楼现象加以渲染,说成是海中的岛屿,三神山就是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恰与浩茫的大海遥相辉映,时有云雾缭绕,传说八仙过海的故事就出自于此,这里因此被誉为“人间仙境”、“东方神仙文化之都”。

(二)史前文化留下大量遗址和遗迹

白石村遗址位于烟台市芝罘区,它是迄今为止胶东地区发现的最早(距今六七千年)、也是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烟台最原始、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史前海洋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白石村遗址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除了房址、陶器、骨器、磨制石器等生活用具,渔猎工具和深海鱼骨的发现说明当时的捕捞技术和航海技术,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还有大量蚌壳、螺壳和鱼骨的堆积层,是国内罕见的贝丘文化遗址。这里因此被史学家称作“白石文化”。

(三)妈祖文化占有重要地位

妈祖文化随着妈祖信仰的形成而产生,妈祖被称为“海洋女神”“世界和平女神”。千百年来,长岛妈祖赐灯避浪、护佑漕船的灵迹一直在海内外广为传诵。长岛显应宫(海神娘娘庙)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距今880多年历史,距长岛县城2.5海里,占地90多亩。它不仅是我国北方修建最早、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妈祖庙,也是世界重要的妈祖官庙之一,与福建湄州岛妈祖庙并称妈祖“南北祖庭”,宫内存有世界上唯一一尊历史最长的铜身妈祖塑像。长岛因此被确立为“中国北方妈祖文化中心”,目前山东省正在积极建设以妈祖文化为主体的宗教文化旅游区,积极构筑山东“南有泰山,北有长岛”和“南祭孔子,北祭妈祖”的文化格局,长岛妈祖文化园建设项目已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化品牌和精品工程。位于烟台芝罘区的福建会馆,又称天后行宫,是由在山东的福建船帮商人集资修建的一座供奉海神娘娘的古典寺院建筑,距今也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四)开埠文化体现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城市发展的缩影

烟台作为山东省内第一个开埠城市,源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港湾。在14个最早开放的城市中,烟具“中西文化融合”的色彩,从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来看,烟台山可谓是烟台的形象和标志。烟台山三面临海,建于明洪武35年的烽火台坐落山巅,为防倭寇海上侵扰,在烽火台上设狼烟墩台以此报警,烟台由此而得名。1861年,英、法、美等17国先后在烟台山设立领事馆、洋行、教堂等机构,目前还有27幢保留完好的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是亚洲最大的领事馆群,2006年“烟台山近代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成为了烟台开埠文化的典型代表和烟台的城市名片。随着开埠文化同时开启的还有张裕葡萄酒、北极星钟表等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共同形成了当今烟台深厚的中西文化积淀和独具特色的海滨风情。

(四)渔家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活动丰富多彩

烟台海岸线漫长,渔业发达,祭海、渔灯节等祭祀活动由来已久。这些活动不仅是一种祭祀形式,更是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蓬莱的祭海风俗特色鲜明,有着广泛的文化影响和群众基础,已成为烟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莱州沿海居民则十分崇拜海龙王,把他当做海神,从西汉时起,人们每年都要到东海神庙拜祭四次。渔民们将正月十八的祭祀仪式俗称为“十八庙”,也称“出渔日”。按照惯例,只有祭祀完神庙后渔民才会出海打渔,所谓“正月十八出海打渔”。渔灯节则是烟台开发区渔民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午后,沿海渔民自发地抬着祭品、打着彩旗、放着鞭炮,到龙王庙或海神娘娘庙送灯、祭神,祈求鱼虾满舱;再到渔船上祭船、祭海;最后,到海边放灯,祈求海神娘娘用灯指引渔船平安返航。蓬莱北部沿海居民则把正月十六作为海神娘娘的生辰,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丹崖山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签许愿。然后到天后宫对面的戏楼上观看戏剧、大秧歌表演,并趁兴游览蓬莱阁及附近名胜,在阁下古市一条街、小商品市场购买个人喜爱的小商品,直至尽兴而还。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长岛渔家号子、渔家秧歌、莱州单山鱼号等都是渔家在出海打渔的各项劳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伴随劳动的歌唱。其中长岛的渔家号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岛的木帆船制造技艺,起源于长岛北部的砣矶岛,现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渔民自行设计木帆船已有350多年的历史,这种船是纯手工操作,没有固定的图纸,全靠工匠心中的尺寸和技艺。这些海洋艺术和民间技艺也都是渔家文化千百年来的传承。

第5篇:海洋文化内涵范文

1.资源再利用

坚持可持续发展,例如海边废旧的船只丧失原有功能,为能赋予它们新的价值,使它们融入到滨城景观当中,可重新刷漆装饰,使其成为景观小品的一部分,节约资源且节省空间。积极寻找滨城中类似的景观要素,通过这种方法获取解决途径,不仅提高些废旧资源的再利用率,还增加了景观的使用功能。

2.动态景观设计

动态景观的含义,一是静态景观表现动势:符号的视觉呈现不稳定性形成动势感觉,比如动感雕塑;二是滨海景观景象的动态:比如滨海景观中汹涌的海浪。在滨城景观设计中展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意境,适合海洋文化符号的使用。

3.人性化设计

不能单强调城市景观系统或某元素的功能,而缺少了人与景观的参与性。在满足了堤岸防洪功能的前提下,它充分展示了人和水的密切关系,人本具备亲水的天性,所以这也是滨水景观设计中常见的表现方式。

4.特色海洋文化的标志物设计

标志物广泛的内涵作为辨认滨城的元素,它可以是天际线、建筑物,也可以是城中的广告牌。海洋文化标志物作为视觉的控制符号,具有特定的意义,规划布局影响游线安排乃至游人的行为和心理,所以要注意和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

5.特色海洋文化的专项设计

在现代城市景观规划当中,专项设计基本上结合整体、功能、艺术、文化的属性。作为综合系统,分为公共设施、视觉系统、景观构筑物和铺装等,特色海洋文化专项设计应当贯穿于滨城景观元素之中,从城市景观的细节来展现不同滨城的特色气息。

6.利用生物景观

较为常见的是植物景观,在北方滨城景观设计中,常见的是将植物配置模式中的灌木修剪成规模不同的动感曲线,以此展现滨城海洋文化。

7.特色建筑设计

建筑具备时代的气息,有最初起步的沧桑感,也有新时代崛起的现代感。尤其新兴的城市建筑,要做到功能性和艺术美的协调,而对于表现不同城市特色的建筑个体或建筑群体,则该有更高的追求。

8.城市色彩设计

提及滨城色彩,在我们脑中浮现的是最能体现大海的蓝色,而不同的城市中的“蓝”由于提取对象不同,表达的内含也是有所区别的。

二、结语

第6篇:海洋文化内涵范文

一、象山海洋文化发展现状

象山县是海的大县,渔业大县,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在宁绍平原南端边缘,三面环海,唯北面与陆地相连接。全县陆域面积1175平方公里,其中岛礁面积180平方公里(共608个岛屿),海域面积5600平方公里,海岸线曲长800公里。象山总人口53万,其中直接或间接从事渔业生产的人口约8万人。从古至今,象山人民的生产、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从目前我县发现的塔山、姚家山、红庙山和高塘珠门等五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出土的一些器物足以证明这一点。从某种角度来看,象山文化的主流应该是海洋文化。象山南部的石浦港是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国内首创的中国开渔节每年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了五届,颇负盛名;北渔山灯塔作为南洋航线和浙江沿海船舶航行的重要标志,为国内首屈一指;象山(石浦)海鲜随着县内大批民工冲出了宁波走向了杭州挺进了上海;还有中国渔村、中国水产城、松兰山滨海旅游渡假区、红岩长廊、花岙石林等,这些皆于海、港、渔、岩等有关的实体和活动,或因“国”字号或因其独特的地理风貌或因其秀美的风景在相关领域独树一帜,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往返,这也正是我县海洋文化发展的缩影。

本文所指的海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大陆文化、中原文化而言,它是人类与海洋有关的创造,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又称“蓝色文化”。具体来讲,海船,海防,航海,有关海的风俗、神话传说、滨海名胜、海洋科学、艺术与宗教等都是海洋文化。论象山的海洋文化,范围宽泛,涉及方方面面,但主要还是由渔文化、海商文化和海防军事文化组成,最为重要的是渔文化。

——渔文化。凡与渔有关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均可称为渔文化。我县的渔文化应该说是特色文化所在,日本专家曾二度来象考察。在渔文化范畴中,首推的是妈祖文化现象。由于古时科技水平的低下,海难事故频频发生。先民们在寻求上天保佑外,将精神寄托于海底龙王,至宋代福建的渔民大胆想象,又隆重推出了一位名曰林默的海上救苦救难的大救星。渔民们以林默为海神,祈求生活平安幸福,皇帝以她为厚德之女,宋以后历代帝王屡屡加封(封号多达四十余个)。妈祖庙、天妃宫、天后宫、娘娘宫等遍布沿海各地。我县是除了福建、广东以外,信奉妈祖比较集中与兴盛的地方,昌国、石浦、东门、南田、晓塘、定塘、大塘、涂茨一带历史上均有祭拜天妃的庙宇。据县文物管理部门上半年实地普查得悉,妈祖庙在我县尚有一定数量,共有6处。其中东门天后宫是宁波市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并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门岛渔民把祭祀妈祖作为一件盛事,每年农历6月28都要举行谢洋妈祖赛会。妈祖是渔民心中的神灵,是渔民团结的核心所在,是航海第一保护神。妈祖已成为世界海洋之神,已成为团结全世界华人和渔民的纽带,成为中国海洋文化观念的象征部分,并与许多传统记载构成独特无比的海洋文化精神。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力度加大,海洋文化研究深入,妈祖文化研究正在我县兴起,目前已形成一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喜爱妈祖文化的社会群体。

鱼师庙是象山半岛境内较为独特的一种渔文化现象。半岛上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妈祖庙,还建有与海相关的各种庙宇,有海神庙、海潮庙、镇海庙、平水庙等。唯有鱼师庙是这一方独有的。她的存在同是人类对自然崇敬的一个真实反映。鱼师是鱼的太师,石浦渔民和居民全民性的崇拜对象。其起源来自于石浦三湾路廊下海滩,即今渔港宾馆一带的海豚(海江猪)戏闹着游进港,由于潮流的原因,先行冲着港面游动,而后借着潮流转向港口。当冲着港岸时,满港的大小海豚酷似向港岸朝拜,百姓认为这一处土地竟然引来历被渔家崇敬的海豚的朝拜,必有灵气,也就在这神灵之地建了一座鱼师庙,以供奉鱼师。有些鱼师庙由鱼骨来建,更显出了渔村的一种渔文化的内涵所在。在爵溪的鱼师庙史载名为鱼师娘娘庙。

渔民耕海牧鱼的各种工具、方式的演变以及渔民劳作装束变化可展示渔文化的嬗变、发展,渔民与内陆农耕居民的商业交往。这一点石浦东门岛人以自己的慧眼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制作了古代小舢以来的多种船模,搜集了早期渔民穿着的拢裤等多样什物加以陈列。这是一种渔业风俗和渔传统的整理,具有地域性、专业性,富有观瞻和欣赏价值。当然还有渔歌号子。我县已经依据采风、记录、改编、创作了不少如《一帆风顺》、《渔家情歌》等渔歌精品。依据渔民的劳动、生活、情感状态编排了如《挂灯》、《灯儿明、灯儿亮》等许多舞蹈精品。这是渔文化的一大精髓。近日宁波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一档反映渔文化的四个文艺专题节目:象山新闻《陈老大的心事》、敲梆谣《渔家新歌》、渔家走书《妹为出海大歌唱一曲》、快板《天下海鲜数象山》,将送往北京参加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文艺专家奖比赛。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也造就一方的民俗民风。比如在我县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不在农历十五却在十四,八月中秋不在十五却在十六等等,这就有当地民俗文化的内涵所在。石浦的渔文化在我县境内应该说颇有代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有气势豪放的码头锣鼓,有风情独特的鱼灯会,有别具特色的渔民秧歌,有庆贺渔汛的渔家龙灯和渔家子女的马灯队,有渔区丝竹小调和悠扬激越的渔工号子,还有造型各异的昌国抬阁,这些都深受渔区群众的普遍欢迎。“三月三,踏沙滩”、“妈祖赛会”、“六月六迎神赛会”、“七月半放水灯”等民间文化活动在县内外颇具影响,其中农历7月半放海灯(海灯又称水灯)是流传于我县沿海渔村的一项特殊的民俗文化活动,石浦港东门岛尤为盛行。农历7月15,俗称“鬼”节。祭祀的风俗在海港演化出了新的内容。沿海渔民为让死于海事的亲人(即海鬼)尽情欢娱和享用,便家家户户扎起各色海灯。一到晚上,便到海边投放,祈求神灵护佑已成为他(她)们惟一的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是一种祈祷吉祥平安的祭祀活动。如今在渔港石浦仍可见这一古老的民俗。

近年来,我县注重了对渔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曾投入巨资挖掘塔山遗址,保护具有渔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古灯塔,今年又着手保护性建设石浦渔港古镇——古文化街区,目前经过修葺的石浦镇古文化街区风貌一新,唤散着历史韵味。文化体育部门目前正在整理民间艺术鱼类剪纸作品、象山渔歌MTV作品专辑、妈祖文化的历史与今天、保存大量渔文化资料的民国 《象山县志》等,编排大型渔文化广场民间舞蹈《象山海螺灯》,以及建设县博物馆。特别是“三月三踏沙滩”、民间祭海、渔汛开船出海时简朴古老的仪式,演化成了极具现代人意识的大型文化活动——中国开渔节、“三月三踏沙滩”民俗文化节,不仅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活动平台。1998年以来每年一届的“中国开渔节”把当地渔乡风情与海滨特色渲染得如火如荼。古韵盎然的祭海活动、独具渔区民间文化特色的开船仪式,开出了气势浩大、千轮竞发的出海场面,缤纷闪烁的渔灯展示、名星荟粹的文艺晚会,勾画出了当今渔区的风貌风情和渔家风采。北上青岛大连、南下福建海南的蓝色保护者行动,更是唱响了保护海洋的国际歌。

——海商文化。即海洋商业文化,具体指与海洋有关的商业行为形成的文化现象,表现在餐饮业、制盐业、航海(运)业、造船业等商行为中。讲到餐饮业,自然会联想起以鱼为主料和以鱼为帮衬的象山海鲜系列,这是鱼文化在象山饮食结构中的全方位体现。近二十年来,黄鱼(鲞)、鲳鱼、带鱼、梅鱼、鱼胶、青蟹、望潮、白蟹、佛手、跳鱼、泥螺、沙蒜、蛤子、虾姑等象山海鲜已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站稳了脚根,并有一定的名声。象山菜给古板的传统菜系注上了强大的活力,使上述地区菜肴具备了海味和象山胃口。这是不争的事实,是象山海洋文化以鱼为载体的内辐射。在渔港古镇石浦,传统特产名点、家常小吃实惠可口,回味无穷,点心类主要有鱼骨、水晶饺子、鱼糍面、月饼筒等。家常菜系主要有鱼饼、鱼丸、汤鳗、鱼骨酱、辣螺酱等。

海盐。海水通过曝晒、稀释、过滤等程序,可以晒(烧)出盐来。盐作为饮食生活之必需品,历代来被人们所抢购。贩卖盐的商人即盐商富甲天下,也曾名噪一时。我县作为半岛县,拥有丰富的海水资源,至今尚存有昌国盐场、白岩山盐场、新桥盐场、旦门盐场等。据蒋中伟先生忆旧,在民国时我县有一个较为知名的盐场——石浦玉泉盐场。

谈起航海(运)业,首要的是海上航运通道。渔山列岛和韭山列岛内侧的穿鼻山水道以及经渔山列岛外侧的海上大通道在历史上是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抗击外族入侵的大动脉。渔山列岛内侧为古航道,也是一段海上丝绸之路,是今天7000吨位以上船舶航线。据宋宝庆年间《四明志》载,县城北的新罗岙曾是新罗国人泊舟之处。南宋文天祥、词人李清照等均身历过此处的惊心动魄。文天祥还留下了《过乱礁洋》的诗。我县大可以做“古航道游”或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游”的文章。象山区域内有三个港口,即石浦渔港、象山西沪港和三门湾,其中尤以石浦渔港为著名。石浦港早时以其海埠,适为沪台、沪温、甬台、甬温航运交通线必经之地,历史上是浙江沿岸的通商、渔业重镇,商业繁荣。如今石浦港则成为国家二类口岸,是民间对台贸易的集散地,可泊渔船万艘,可进万吨巨轮。

造船业是海商文化体现的另一重要行业。船分渔船、客轮、货轮、油轮、军舰等,船又因大小分小舢板、机帆船、大马力钢质渔轮、万吨巨轮之类。我县虽不曾造出万吨巨轮,但造船业历史悠久。目前不包括木质渔轮、机帆小舢在内,全县拥有大马力钢质渔轮近1500对是一个明证。

——海防军事文化。我县拥有8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自象山港口至南堡一线,象山半岛岸线的“烽堠”、“炮台”随处可见。卫、所、烽文台、炮台等军事设施要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二,留下了一笔古代军事设施、军事文化的宝贵遗产。据县志及有关资料记载,明洪武年间以来,在晓塘、东门、石浦、昌国、松岙、东陈、丹城、爵溪、涂茨、钱仓、贤庠、黄避岙、西周、泗洲头、新桥等地的山岙、山头设立了近60个卫、所、寨、堠、巡检司、台。它们首尾相望,组成了环半岛海岸线的一张巨大的防御网,在明和清初时期则成为抗倭的强大堡垒群。明,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度;清初,一个正辉煌的东方帝国时代。为什么要在小小象山半岛,设置如此密集的军事机构和设施?“环半岛防御网”是冷兵器时代历史留给象山后人“开放不忘国防、国富不忘安危”的饱经沧桑的记忆。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石浦东门岛上的原昌国卫旧址,不仅有热心人复建的“浙东第一烽堠”,还有刚筹建的古炮台及古大炮,昭示着当年的幕幕壮丽。卫所下辖的军事设置是寨、烽堠以及巡检司。历史上曾设巡检司4处,即陈山、爵溪、石浦、赵岙巡检司,目前唯丹城赵岙巡检司遗址尚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寨有赤坎游仙寨、周家山堠。现属丹城的赤坎游仙寨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烽文堠是一道古代遗留下来的军事设施风景线,俗称“炮台”。在诸“炮台”中,保存最完整的是爵溪“周家山堠”。

以上军事设施都是为了抵御海外之敌的,但在象山南端海域的花岙岛还有一座特殊的军事遗址,即就是明末清初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张苍水抗清兵营遗址。张苍水曾与明代海防守将张名振以南田林门一带为主要根据地,修船铸炮、招练义军坚持抗清复明二十年。至今,岛上仍传颂着张苍水畜养白猿报警、叛卒领清军骗过白猿捕捉张苍水、张苍水被捕后白猿跳崖而死等动人的故事。那里最负名声的古迹,除了望之可见的大片军屯梯田外,还有雉鸡山、高渡岙两座兵营。营城外有练兵场、哨所、水井、口隘等设施。花岙岛是一座具有文史内涵的海岛,而抗清兵营遗址与各处的地道、洞穴等军事设施更增添了海岛的神秘色彩,对研究张苍水的抗清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灯塔是海洋船舶航行的重要标志。位处浙洋中路要冲的象山,洋面多岛礁,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灯塔。这些灯塔,至今知名的尚有东门岛灯塔、北渔山灯塔。前者系慈善家任筱和、任筱孚兄弟买山建成。后者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曾称运东第一灯塔。这两座灯塔,是开发海洋旅游的亮点。

二、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关链

我们探讨海洋文化,研究海洋文化,旨在揭示传统、揭示精神,在于现在和将来的开发,从而推进海洋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对海洋文化的探究,相对于海洋经济、海洋科技而言,目前还相对薄弱,处于初始阶段。

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也就是创造海洋文化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海洋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正确地解读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的经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关链,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首先,人类发展的理想模式,理应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协调发展的,只见人不见物,或只见物不见人,都是一种病态的社会,这两方面的教训,中外古今都不乏其例。于此,海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问题,是万不能忽视的问题;其二,文化是“神”,经济是“形”,只有“形”“神”兼备,才会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文化的作用具体可表述为思想引导、智力支持、振奋精神、提高素质。文化工作的实质是提高国民素质、重铸民族精神的传大工程。忽视海洋人文整体素质的提高,忽视海洋文化建设,将会带来莫大的弊端。设想,如果上海、香港等当年不是文化名人会聚、文化艺术发展繁盛、国际文化交流频频,何来其现代大都市之有?何来其国内外知名度?新都市深圳,试若没有深圳大学、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等的建设,只有高楼、工厂、码头、汽车,那么这座城市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三,海洋文化建设,海洋人文资源的挖掘、开发,是可以直接促进海洋旅游事业发展的,从而推动海洋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总而概之,文化作为人类精神的花朵,只有根植于经济的沃土才能茁壮成长。而不断提高经济的文化含量,为物质产品注入文化之魂,已经成为当代经济进程中日益强烈的文化呼唤。我们应当经济之犁,共同开掘人类文明的原野。文化与经济结盟,建设共同繁荣、彼此支撑的经济文化共同体。

三、实现海洋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途径

海洋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必定对海洋经济、海洋旅游以及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要实现海洋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着力:

一是要统筹规划好海洋文化建设问题。规划是先导,每一项成功的事业、工程,均需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规划。通过对海洋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统盘考虑,并逐步加以实施,必能取得我县海洋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与发展,实现海洋文化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规划和建设,培育出更多、更新的旅游人文和历史资源。同时要适时成立研究海洋文化或渔文化或妈祖文化之类的组织机构,加强对海洋文化课题的专业研究,为繁荣发展海洋文化事业献计献策献力。

二是要协调处理海洋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使传统的海洋优秀文化作为海洋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发扬光大。凡事都要有一个度,在海洋文化建设和发展问题上也一样。如果一味地追求赋传统海洋文化予新的现代意识,那么必将造成“传统不传统,特色无特色”的尴尬局面,必定会事倍功半。海洋文化需要保护,需要发展,但应当正确、妥善处理两者间的关系,寻求保护和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促使传统的富有我县特色的海洋优秀文化独树一帜、永葆生机。

三是要充分挖掘、整理并弘扬象山海洋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具有6000多年历史的象山人,挟着大海的浩气一路走来,自古创造了许多历史,同时创造了优秀的海洋文化。在半岛象山,有许多关于海洋的民间传说,有许多关于海洋的名人秩事,有许多滨海名胜古迹,有许多渔家民间风俗,有许多古军事海防遗址,等等。只有进行不断地挖掘、开发,不断地整理、搜集并加以提炼、开发,同时把各个海洋文化实体归纳并类,连点串线,资源整合,才能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才能增强海洋文化氛围和海洋文化气息。

第7篇:海洋文化内涵范文

一、浦东新区发展海洋文化旅游的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浦东新区在气候上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2℃,气候宜人。其拥有上海最长的滨江-滨海-滨水岸线,达100多公里,其中包括黄浦江滨江岸线-长江滨江岸线-东海滨海岸线-杭州湾滨水岸线。国内最大人工湖―滴水湖也坐落于此,其面积为5.56平方公里,与杭州西湖相当。天然优越的地理条件赋予了浦东新区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使其在上海海洋旅游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2.区位与交通优势明显。浦东新区位于上海市东部,靠近江苏和浙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隔黄浦江,是中国南北海岸的中心点和长江与黄浦江入海汇合处。其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一块“风水宝地”。浦东国际机场每年的国内外航空乘客已经达到3000多万人次,洋山深水港集装箱运输量已名列世界第一,这些都为浦东新区发展海洋文化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随着世博会的举行和迪士尼乐园的开放,浦东新区的交通设施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在跨海交通设施方面,包括通往崇明的长江大桥(隧道)和通往洋山港区的东海大桥;在对外交通主要运输枢纽方面,有浦东国际机场、外高桥港区、洋山深水港区、上海汽车长途客运总(东站)、川沙汽车长途客运站、南汇汽车长途客运站。总之,浦东新区形成了海空陆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为国内外游客的进入提供了多种选择,也促进了浦东新区海洋文化旅游发展。

3.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浦东新区是新崛起的滨海旅游城市,也是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和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经济基础雄厚,为海洋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

4.政府大力支持。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与《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指出“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浦东新区也必然会重视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的建设。浦东新区正在努力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以迪士尼乐园为核心,大力推进旅游休闲、文化创新、商务会展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

二、浦东新区海洋文化旅游资源

1.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浦东新区虽然是一片年轻的土地,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有30余座博物^、纪念馆、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片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除此之外,比较有名气的还有故居、黄炎培故居、烈士墓和老宝山城遗址等。

浦东新区有综合性历史性的南汇博物馆,有反映有关行业领域的中医药博物馆、张江动漫博物馆等,有科普类的上海科技馆、极地科普馆、气象科普馆、东方地质博物馆。此外,在高桥、新场等地,还有一些街镇建有特色陈列馆,如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高桥绒绣馆、新场历史陈列馆、锣鼓书陈列馆、浦东派琵琶馆等。川沙、高桥和新场古镇是浦东新区的三大历史文化古镇,其中,川沙古镇存有唯一一片尚存岳飞手迹碑刻的明代古城墙,新场古镇有3公里长的明清时期的古镇老街,有20余幢三进以上的明清大宅院,有20万平方米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群,被誉为上海江南水乡风貌的“处女地”、“浦东原著民生态博物区”。高桥老街、川沙中市街、大团北大街、新场、航头下沙、康桥横沔、南汇六灶港是浦东新区7片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见证了上海的沧海桑田巨变。

2.海塘文化资源。浦东新区的海塘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惠南镇,即以前被称呼为南汇。南汇是由长江下泄的丰富泥沙与杭州湾海流汇合,受海潮顶托淤积而成陆。随着海岸线的不断向东,南汇境内曾先后修筑10余条海塘,有以初创时的方位命名的古捍海塘、里护塘;有以人名命名的钦公塘、彭公塘、李公塘、袁公塘;有以时代精神命名的人民塘、胜利塘、团结塘;还有以时间命名的七公塘、八五塘、九四塘、世纪塘;还有以用途命名的预备塘和以港新城命名的临港新城海塘等。这些海塘不仅记载着浦东新区人民抗御海潮的斗争历史,凝聚着浦东新区人民与海争地的智慧结晶,还传承着浦东新区人民抵御倭寇的无畏精神。

海塘是海洋和内陆的分界线,海塘是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塘是有形的,而浦东新区人民与海潮和倭寇的斗争精神是无形的,这种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意识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文化,具有了价值。在浦东新区,至今还存在古海塘、古海堤、古盐场遗址和1949年以来修建的海塘与建筑,我们可以海堤修建、围海造田、滩涂生态作为科展内容。

3.现代海洋文化资源。现代海洋文化资源包括海洋节庆、海洋文化景观、海洋博物馆、滨海休闲娱乐等。现在海洋节庆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有上海国际音乐桃花节、上海桃花节、品桃节、德国啤酒节、临港海洋节、中华美食节、滴水湖音乐节等。现代海洋文化景观有东海大桥、洋山深水港、滴水湖、南汇嘴公园等。海洋博物馆有上海海洋水族馆、中国航海博物馆以及正在筹建中的海洋极地馆。滨海休闲娱乐资源有鲜花港、滨海森林公园、书院人家、东滩湿地、大团桃园、多利农庄、芦潮港风光、上海野生动物园等。

4.港口经济与航运文化资源。港口经济的发展,推进了航运业的进步,丰富了海洋文化内涵。浦东新区为了发展港口经济,建立了洋山深水港,这也标志着上海已经开始逐渐走向一个国际航运中心的时代。洋山深水港由大、小洋山等数十个岛屿组成,其中大、小洋山形成了重要的旅游景点。东海大桥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其气势恢宏,宛如东海上一道亮丽的彩虹,众多游客慕名前往。

5.海洋民俗文化资源。浦东新区的泥城、书院、祝桥等地方的渔民在船上吃饭的规矩,具有典型的渔民饮食风俗特点。比如上船第一次吃鱼,必须把生鱼先拿到船头祭祀海龙王,斋“死去的渔民”,向碗里盛饭要说“兜饭”或“装饭”等。浦东新区沿海渔民出海捕鱼,渔船修理过或者新渔船第一次捕鱼,都必须祭海(俗称“斋老大”)。浦东新区渔民主要信仰的是天妃,这与当地民众的远洋航运活动时祈求平安的心理有着密切关系。在禁忌方面,也有很多,比如过去沿海的渔民在船上时, 禁忌说“翻”、“扣”, 要说“调枪”;禁忌说“缆绳”,要说“沙袋带” 、“缆头”等,这些都反映了当地民众对于海洋的敬畏以及祈求海事安全的心理。

三、浦东新区海洋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1.完善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环境。上海海洋局以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为基地,编写海洋文化系列丛书――《上海海洋文化》,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上海海洋文化的文献空白。但是,浦东新区的海洋文化文献资料较少,特别是南汇并入浦东之后,没有系统的研究浦东新区的海洋文化文献资料,浦东市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力去创造海洋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市政府可以设立机构,组织相关教育部门加强对浦东海洋文化系列丛书的编写与资料的整理与搜集,从而为浦东新区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个非常有用的契机。

2.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目前,浦东新区的旅游项目还是以滨海一带的观光、娱乐旅游为主,而对海洋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导致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项目相对较少,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因此,必须加大对浦东新区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力度,根据文化资源优势和民俗文化特色打造能够代表浦东新区形象的富有吸引力的海洋文化旅游品牌。特色旅游战略能让旅游地区的特色文化物态化,创造出独特的服务,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吸引更多的游客。我们可以将浦东新区的民俗信仰、生活习俗、民间技艺、古街古巷、历史人物等进行充分挖掘,使其成为浦东新区海洋旅游的文化符号,积淀为地方特色文化。

3.打造海洋文化旅游精品。浦|新区要完成从观光商务型旅游目的地形象,转型升级为融观光、商务、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目的地形象的转变,必须要依赖于开发海洋文化旅游精品。我们可以将邮轮旅游作为一个突破口,积极建设和完善邮轮港,打造邮轮旅游精品。浦东新区可以依托外高桥和洋山深水港两大港口,根据游客需求,配备不同大小,不同服务档次,不同目的地的游轮,开辟日韩游、东南亚游甚至欧洲游、美洲游的线路,实现东北亚 “邮轮母港”的目标。游客吃住玩在船上,除了体验异国餐饮、演出外,还可以参观浦东民俗展和传统技艺表演,购买海洋旅游纪念品。

第8篇:海洋文化内涵范文

海洋文化是与海洋有关的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曲金良,1999)。换言之,海洋文化是一种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文化,其本质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即人类在接触、认识、利用海洋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比如航海文化。

受海洋文化的影响,英汉语言中出现了数目众多的与海洋相关的习语。根据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1988)及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998)的定义,习语通常是一种具有隐含义,并且必须建立在实践经验基础之上,已经约定俗成的语言。习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习语仅指成语,而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俚语、俗语等(李建军,2004)。本文采用广义的习语分类,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的基础上,以sea(海)、fish(鱼)为例,通过比较英汉语言中受海洋文化影响的习语,阐释两个民族在文化思维上的相似性及差异性。

二、背景介绍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的主要观点是语言塑造思维模式。迄今,国内外语言学家(Carroll J.,1956;Brown,1967;Carroll D.W.,2008;高一虹,2000;胡壮麟,2002;刘润清,2002;姚小平,2002;卢植,2006;陈运香,2007)对该假说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将其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强势形式,称为语言决定论;另一种是弱势形式,即语言相对论,主张语言、文化和思维相互联系。

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本文将主要从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展开论述,认为语言离不开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对其语言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三、英汉海洋文化影响下的习语对比研究

英汉语中具有很多与海洋相关的习语表达,本文将基于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1988),《现代汉语词典》(2005)及搜索引擎对英汉语言中与海洋有关的习语进行对比研究。

(一)海洋文化与英语习语

1.关于sea(海)的习语

由于英国是个岛屿国家,四面环海,所以英语常用“a sea of something”表示“大量,茫茫一片”,如:a sea of clouds(云海),a sea of faces(人山人海)。经常在海上作业的水手们也创造了许多关于sea的习语: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go to sea/follow the sea(当水手),the sea refuses no river(大海不拘江流,海纳百川)。

2.关于fish(鱼)的习语

海洋生物中,鱼最普遍。英语有很多与fish搭配的习语,既指鱼这一概念,如catch fish with a silver hook(钓鱼),strike a fish(猛拉钩线把鱼钩住);又可指人,尤其指被认为在某方面有缺陷的人,如:a big fish(大人物),a cool fish(冷静而大胆的家伙),a dull fish(头脑迟钝的家伙)。下列习语,既体现了鱼的特征,又展现了英国人民的智慧,如: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挖到篮子里便是菜,来者不拒);Don't cry stinking fish(不要喊鱼腥,卖瓜不说瓜苦);Never fry a fish till it’s caught(鱼未捉到不要忙着煎鱼,引申为勿操之过急);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最好的鱼三天也要变臭);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鱼常在水底游,珍贵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弱肉强食)。

(二)海洋文化与汉语习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但毫无疑问,海洋文化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从河姆渡人的原始捕捞,到夏商周的祭海活动,再到郑和下西洋及现如今发展海洋经济,无不与海洋有关。受海洋文化的影响,习语中也出现了不少涉及“海”和“鱼”的习语。

1.关于“海”的习语

因为海面幅员辽阔,英语有“a sea of something”,汉语有“沧海一粟”“海纳百川”“海水不可斗量”等。又因灾难伴随着台风及暴风雨来袭而到来,所以,我们的祖先认为大海非常强大,产生了“翻江倒海”“海沸山裂”“山崩海啸”等习语。

2.关于“鱼”的习语

汉语中与鱼有关的习语既有指鱼这一概念,如:白鱼登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虾米;放鱼入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常伴随着其他意思,有的引申指人,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鲍鱼之肆;鲤鱼跳龙门。有的指信函,如:鱼传尺素;鱼封雁帖。有的指富裕的地方,如:“鱼米之乡”。

(三)英汉民族文化在习语中的体现

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思维与文化相互影响。由上文可知,英汉语言中都有很多跟海洋有关的习语,有的习语表达中英汉语使用同一意象,而有的则不是,这表明英汉民族思维既具有共同点,又具有差异性。本文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

一方面,英汉两个民族都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习语中有一些相似的表达,都可以借助海洋事物来实现,体现了思维的共同点。如:“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最好的鱼三天也要变臭);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鱼常在水底游,珍贵的东西不会轻易得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虾米;海纳百川”。另一方面,因为英国人民主要受海洋文化的影响,而汉民族主要受农耕文化影响,所以英语常借助与海洋相关的事物来实现意义的表达,汉语习语则更多地借助农耕文化中的相关事物来表达意义,如:英语习语“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his net”,汉语对应“挖到篮子里便是菜”;英语习语“Don't cry stinking fish”,汉语对应“卖瓜不说瓜苦”。

四、结语

本文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基础上,以sea(海)、fish(鱼)为例,比较分析了海洋文化影响下的英汉习语,发现两种语言表达中所用的意象有些一致,有些不一致,体现了英汉民族间思维的共同点及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受文化影响所致。因此,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文化间的差异性,也要寻求其相似性,趋同存异、异中求同,以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Brown,R.L.Wilhelm Von Humboldt's Conception of Linguistic Relativity[M].TheHague:Mouton,1967.

[2]Carroll,D.W.Psychology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3]Carroll,J.Language,Thought and Reality:Selected Writings of Benjamin Lee Whorf[C].New York:The MIT Press and John Wiley,1956.

[4]Hanks,P.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Z].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5]Longman,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Z].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 China Limited,1998.

[6]Victoria,N.&David B.Guralnik.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Z].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88.

[7]陈运香.萨丕尔-沃尔夫语言相对论对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启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3).

[8]高一虹.沃尔夫假说的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9]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李建军.新编英汉翻译[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2]卢植.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J].外语学刊,2006,(3).

[13]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14]姚小平.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的遗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

第9篇:海洋文化内涵范文

关于海洋的人文研究中,海洋史方面的研究占据了重要位置,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海洋史的研究又细分为经济社会史、海洋交通史、海洋科技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早在196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该丛书成为研究亚洲各国史和中外交通史的宝贵史料。在海交史方面,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了《海交史研究》,成为国内该领域唯一的全国性纯学术刊物,发表了大量海交史方面的论文。郑和研究也成为学术热点之一。

对外经贸交流方面,近年来涌现出很多研究成果。如晁中辰对明初封建专制的强化与实行海禁的原因、措施、朝贡贸易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①王慕民从区域史的角度出发,对明初海禁政策下浙江与日本、朝鲜等国的交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②陈炎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生、发展及由此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展开了充分的研究探讨;③此外部分学者从海外贸易的视角出发,对海禁政策下我国对外贸易的状况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论述。④宋正海则从科技文化发展的角度,考察海洋文化。⑤此外作为系列丛书,江西高校出版社自1998年开始至2007年陆续出版了《海洋与中国丛书》,从海洋观、渔业、渔民、信仰、贸易、经济、海港、移民等领域阐述了海洋与中国、世界的关系。日本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对海洋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早。在二战前便开始进行朱印船贸易史等方面的研究。①1970年代开始,日本史研究逐步克服国别史的约束,在历史研究中导入对外关系、地域研究、周边海域的视点。②1990年代以来,超越国家范畴的地域史日益受到日本学界的青睐,成为学术研究的主流。“东海海域”乃至包括印度洋在内的亚洲海域整体成为研究对象,③掀起了海域研究的热潮。在海上贸易体系方面,滨下武志的《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④以西方近代化体系的视角考察东亚内部的体系,指出亚洲区域内各地通过朝贡体系建立起了自律性内在联系。之后日本学者提出了“亚洲间贸易圈”概念,⑤强调近代世界体系中亚洲的相对独立性和近代东亚地区网络重构等问题。在东海海域研究中,除了宏观体系研究外,基于区域视角的研究也较为丰富。如松浦章以明清时代的东海海域世界为研究对象,对以中国帆船为媒介的文化交流作了考察论述,指出这种以跨越海洋为条件的文化交流是东亚航海史上的一笔重要财富。⑥此外还有关于朝贡、贸易、倭寇、华侨等方面的研究。⑦日本关于海域交流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摆脱了过去传统的以陆路视角研究海域的方法,注重从海域的视角反观各大陆之间的交流,为研究海洋文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值得借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的海域研究还没有完全超越意识领域中的“国家感情”⑧。日本海域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明日本文化的根源,确立日本国家文化认同。对包括中国、韩国在内的周边地区进行调查和比较研究,也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尽管海域研究的视角扩大到整个亚洲海域,其研究依然是以日本为中心展开。通过突出海域交流的重要性,有意识地淡化中国在东海海域的影响力,以便突出日本在东海海域的主导地位。这就无法正确把握以海域为中心的东海海域文化交流的历史。韩国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相似的遭遇,经历了从海上贸易强国到闭关锁国、空岛再到海洋开发的历程。从1990年代开始,韩国学界关注海洋史的研究。其出发点包含着将闭塞、消极的韩国史认识转换为开放、进取的韩国史认识的目的。⑨因此韩国海洋史研究主要着眼于韩国国内,以国别史的形式进行。海洋史研究批评过去以陆地史观观察社会的片面性,强调海洋的重要性,以海洋的视角重新认识韩国史。代表性的著作有尹明哲《韩国海洋史》、姜凤龙《刻在海里的韩国史》等。瑏瑠在海上贸易方面,曾经主导东亚海上贸易的新罗时期商人张保皋的事迹成为研究的中心,进行多次中韩国际学术会议,并出版有科普、学术等方面的多部著作。瑏瑡此外,宋与高丽的贸易及商人的性格问题、海上交通航线、漂流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活跃。①韩国海洋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多。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侧重于重新探讨与海洋有关的历史事件、贸易活动、英雄人物,重塑与海洋有关的事件或人物形象。通过以海洋史为中心的韩国史的重塑,突出韩国在东亚地区的历史地位,以史为鉴,实现海上强国之梦。曾经活跃于东海海域垄断海上贸易的张保皋自然而然成为韩国海洋史研究的重点之一。由于这种定位,导致韩国海洋史研究在强调海洋史的国际性、开放性、外向性,扩大人们对韩国史视野的同时,其研究内容却局限在一国史观的框架内,无法从东海海域的视角反观韩国海洋史。出于对传统一国史观的反思,中日韩三国海洋史研究导入海洋的视角,在扩大研究范围的同时,试图突破一国史观的界限,重新认识历史。亚洲贸易圈等基于海洋视角的理论,扩大了人们观察历史的视野,有助于我们摆脱西方史观的约束,重新认识亚洲历史。从海洋反观东亚历史的视角,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然而,海洋史研究还未能摆脱一国史观的影响,“国家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海洋史研究。

二、海洋文化研究动向

中国通行的海洋文化的定义:海洋文化,是有关海洋的文化,是人类缘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化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②韩国学者则从空间概念出发提出了更加细化的海洋?岛屿文化概念。指出海洋文化是关注海的空间性的概念,岛屿文化是关注岛或岛的空间性的概念,另外还有海陆相交的滨海地区的沿岸文化。这些概念都是与海有关的文化,在空间上又有所不同,可根据议论的具体对象,使用不同的概念。③日本学者则指出东海海域内各地居民拥有共同的东海基层文化,提出东亚地中海海域文化的概念。④各地学者所给出的定义和概念出发点不同,但都是围绕着海洋与人的生活展开的。海洋文化是人类在适应海洋环境过程中生成的文化。包括人与物的往来、渔业文化、海洋信仰、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容。海洋文化的研究不仅需要宏观领域海洋史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海洋人类学、水中考古、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国内关于海洋文化的研究主要是从文化交流和民间信仰、民俗角度进行的。海上文化交流方面的论著主要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曲金良主编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6卷,从东北亚海上交流的角度探讨中国海洋文化;关注地区海洋文化研究的有《福建海洋文化研究》、《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等;⑤中韩海上交流方面,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出版了一系列的专著与论文集。⑥在海洋文化研究中,民俗、民间信仰研究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出版有众多研究成果。如《中国民间海洋信仰与祭海文化研究》①涉及地域与海神崇拜、妈祖信仰与流传、祭海习俗、仪式与传统、祭海文化资源、多元性与综合利用等多方面内容。区域性民俗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出版有反映东海、山东、浙江等地海洋民俗的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各地海洋民俗文化。②海洋信仰方面,以妈祖信仰为中心,发表有大量的前期研究成果。此外也有部分零星的关于东亚海神比较、地方海洋民间信仰方面的研究。③日本作为一个海岛国家,海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海洋考察日本文化成为文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从海上看到的日本文化》、《海与列岛文化》等研究关注海与日本文化的密切关系,从海洋的角度解析日本文化。④在日本海洋文化的研究中更侧重的是作为海洋文化主体的海民及海洋生活本身。家族与亲族组织、社会结构、民间信仰等人类学研究方法同样在渔村田野调查中得到重视和应用。此外,考察渔民社会性格及文化的海洋人类学自1970年代以来得到了普及。⑤海洋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渔业技术、信仰传承、渔民三个领域,内容细分为鱼类分布、渔捞组织、渔业权、渔村、渔民信仰、渔业打捞方法、渔具、渔村民俗等方面的调查与研究,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⑥韩国海洋文化研究中较为活跃的是以岛屿为中心的研究。研究内容集中在民俗文化、信仰、文化生态、渔业等方面。韩国海洋民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韩国渔村,在对渔村进行民俗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民俗学方面的论述。⑦个案研究以民俗信仰为中心展开,研究内容主要关注作为共同体信仰的民间信仰形态、作用等问题。⑧木浦大学岛屿文化研究院从2001年起出版岛屿海洋学术丛书,到2012年底已出版25部专著,内容涵盖了渔捞、民俗、海洋史等方方面面,成为最具代表性的韩国海洋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⑨韩国代表性的海洋文化方面学术杂志有济州岛大学的《耽罗文化》和木浦大学的《岛屿文化》。中日韩三国以民俗、民间信仰为中心的海洋文化研究,通过实地田野调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在传统的渔业生产、生活方式及渔村日益消失的情况下,有必要进一步进行抢救性的调查研究。在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中,日韩两国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建交较早,早在1970年代开始进行学术交流与调查比较研究。日韩比较研究主要考察民俗与信仰的相似之处。渔捞民俗方面的研究主要以渔捞信仰为中心展开,包括船神信仰、海岛堂祭等方面的内容。瑏瑠此外韩国西南海域、济州岛与日本冲绳地区文化方面的相似性受到学界重视,成为比较研究的热点之一,出版有众多的研究成果。①中日、中韩比较研究主要是以观音信仰、妈祖信仰为中心展开,探讨海神信仰在东海海域的交流与传播问题。②在中日、中韩比较研究中,日韩学界往往以舟山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舟山作为东海文化交流的中心,成为中日韩学者开展共同调查研究、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的典型研究对象。③对舟山地区的关注,反映出其在东亚海洋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重要地位。舟山的重要性体现在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与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中国大陆先进文化与东海海洋文化接触与交流的中间节点。随着比较研究的深入,日本学界提出了东海海洋文化圈等理念,④成为推进中日韩三国共同合作研究的新的视角。如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组织“东方地中海基层文化研究”(2011-2012年)项目,组成由中日韩三国学者构成的共同研究队伍,对中国泉州—厦门—台海地区、日本冲绳—九州地区、韩国全罗道—济州岛地区的民俗与信仰进行人类学、民俗学方面的比较研究。在探讨东海海域相通的基层文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三、东海海洋文化的再认识

随着中日韩三国东海海域研究与交流的深入开展,区域研究与比较研究的理念成为学界的共识。东海海域研究视角也从传统的由大陆观察海洋的视角,转向立足于东海海域,从海域反观沿岸国家与地区的文化交流的视角。研究视角的转换,需要对东海海域的定位、交流主体、文化传播与共有等方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能够较为客观地看待东海海洋文化。第一,东海海域的定位问题。在封建王朝时期,从各中央王朝的角度考虑,东海海域是一个边缘地带,中央权力对东海海域往往鞭长莫及,权力无法到达海域的岛屿部。于是从山东半岛南下到朝鲜半岛、济州岛、日本群岛、冲绳群岛、台湾岛,再到浙江省的东海海域的岛屿部形成了所谓“倭寇的世界”⑤。各王朝中央政治支配权力的薄弱与海路交往,使东海海域形成了以海洋链接起来的相互关联的整体世界。但是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阻碍了海域世界的交流。民族国家政治权利渗透到东海各岛屿,民族国家意识得到增强,国民文化逐步取代了传统地域文化的主导位置。东海海域相互关联的整体世界随着中央权力的加强而被分割隶属于各个民族国家范畴之内。第二,交流主体问题。海域交流的主体是包括海商、无国界边民在内的生活在海域里的海洋居民。除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之外,应重视这些处在社会基层的民众的社会史,全面理解东海海域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资源。以明代东海海域的交流情况来看,明朝在东亚社会占据绝对的优势和中心地位。然而海禁政策的实施导致海域交流的边缘化。正常的贸易关系受到明朝中央政权的打压,转向走私贸易。走私贸易在各地地方势力的保护下得到了繁荣发展。来自中国、琉球、日本、朝鲜、葡萄牙、荷兰等地的边民活跃在东海海域,成为海域文化交流的主体。第三,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海域世界通过大海将各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密集的交通网络。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使东海海域各个岛屿在文化传承上具有相对的自律性。丰富的外来文化随着海路交通网络持续流入,并与当地文化交融,形成了既有共性又富有自身特色的海洋文化。东海海域居民共有着关于海的基本知识(如海流、季风、鱼群走向等),①在民间信仰、海上共同作业、劳动分工、生活习俗等生活方式方面具有诸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除了以海为生的生态知识之外,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来自各地、操持着不同语言的海域民众是通过海域世界共有的文化背景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这一点对海洋文化研究,促进当代东亚地区海域交流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传统东海海域世界,中国大陆的先进文化不断通过海路传播到东海海域世界,在与海域世界原有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地域特色浓厚的海洋文化。

四、海洋文化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