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范文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

第1篇: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地方特色文化 幼儿园课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江南的秋天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有着“江南福地”美誉的常熟是一个鱼米之乡,到了秋天,更是有着别样的风景。

一、最是橙黄橘绿时――精心挖掘 营造环境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每个人对秋天都有不同的解读,都会发出“我的秋天在哪里”的感叹,在包罗万象的秋天文化中我们如何结合我园的课题,选取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让秋的文化真正走进孩子呢?

1.芙蓉金菊斗馨香――

唐朝诗人元稹这样赞美过“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秋风起,竞相开放,常熟的各大公园中纷纷举办了展,我们请小朋友和家长一同去公园中探访,并将引入幼儿园中布置成小型展,那些姿态各异,美丽绚烂的都吸引了小朋友和家长驻足观赏。

2.稻熟江村蟹正肥――螃蟹

“秋风起,蟹脚痒”,常熟的阳澄湖大闸蟹举国闻名,我们请小朋友一起来收集关于阳澄湖大闸蟹的秘密:螃蟹的特征习性,螃蟹的养殖,螃蟹的烹饪,如何吃螃蟹等等,这些资料我们通过图文结合布置在展览区中让小朋友相互分享。

3.千里稻花应秀色――稻草

我园地处常熟藕渠,位于城乡交界处,有着许多的农田。秋风起,稻田就像金色的海洋,被风一吹,翻起了一层层金色的波浪,蔚为壮观。农民伯伯正忙着用收割机收割稻子,脸上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这丰收的稻田足以体现出我们家乡的特色。

于是在纷繁绚烂的秋文化中我们选取了,螃蟹,稻草这三个富有本土特色的内容,将本次家乡文化节的主题确定为――菊黄蟹肥稻花香,我们带领着幼儿走上一段秋的旅程。

二、从今四海为家日――社会活动 三位一体

我们大班子课题是《社会活动中地方特色文化传承实践研究》,所以本次家乡文化节开展的内容注重在社会活动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求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可见在幼儿的社会活动中不能单纯靠教师的活动组织,更需要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全方位的合作。

(一)水墨江南 菊黄蟹肥――特长教师展新风

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

在文化节中我们充分挖掘特长教师资源,邀请中班张晓燕老师为小朋友进行水墨画展示,活动中伴随着《望江南》的古韵琴声,铺开了清净淡雅的水墨之旅,孩子们看得意犹未尽,完成了一次水墨画带来的视听觉盛宴,不但学习了如何绘画水墨画,更感受到了水墨画带来的宁静和优雅,同时也展示了特长教师的风采,发挥了特长教师在特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二)草根艺术 变废为宝――民间艺人展技能

“春含百花夏鸣蝉,秋属金黄冬飞雪。”稻草是属秋的,我们联系有稻草编织手艺的民间艺人来幼儿园为小朋友进行稻草编织――变废为宝的展示,民间艺人还教给了孩子们最简单的编织稻草人的方法,于是孩子们三五成群,有的负责捆扎,有的负责编头发,他们同心合力一只只看似稚嫩,拙劣的稻草人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呈现了出来,就此,这凝聚着世世代代劳动人民智慧与结晶的草编物品以及蕴含丰富的草编文化却深深地留在了孩子们的记忆里,回味无穷……

(三)博大精深 草药飘香――家长助教增活力

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药,具有悠久的历史,而本次特色文化活动的主题内容之一――就具有药用功能,我们邀请了大2班金冠宇小朋友的医生妈妈来为我们进行《中草药之》的家长助教活动,让孩子们了解的药用功能,拓展了视野,从而更好地了解周围世界,创造自己的世界,为传承我们的特色文化做贡献!

(四)公园写生 参观稻田――走进自然亲体验

我们以陈鹤琴先生的“生活即课堂”为教育理念,实施教育活动,将幼儿带出幼儿园,走进无限广阔的社会中,让幼儿亲眼看、亲耳听、亲手做,通过亲自体验获得内心最深的感受,从而主动建构知识。

(1)公园写生

我们组织幼儿到曾赵园中去观赏,他们将的美丽身姿定格在自己的画笔下,凸显了大胆想象的童真,也充分展示了我们家乡文化节系列活动――菊黄蟹肥稻花香的真正涵义。

(2)参观稻田

秋天的稻田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和孩子们来到了稻田里,与农民伯伯一起体验秋收的喜悦,孩子们的视觉变远了,认知更深刻了。

(五)亲子之旅 蟹壳DIY――家长携手共参与

“亲子活动”是孩子活动中必不可缺的部分,我们注重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互动,设计了蟹壳DIY的亲子互动环节,你瞧,大一班邵毅烽小朋友和妈妈制作了猴子捞月亮,螃蟹壳变成了猴子可爱的小脸蛋;大二班高钒棋小朋友和爸爸在蟹壳上进行了彩绘并组成了一首爱的旋律;大三班的章锦蕾小朋友和妈妈制作的蟹壳娃娃憨态可掬;大四班钱廷}小朋友和妈妈利用螃蟹壳制成了森林狂想曲等等,蟹壳DIY活动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更加深了和爸爸妈妈之间的亲子感情!我们的特色文化活动有了家长的参与格外精彩纷呈!

三、朵朵花开淡墨痕――深度挖掘 能力提高

在菊黄蟹肥稻花香的家乡文化节中,我们老师带领幼儿在这次秋的旅途中,擦出了许多智慧的火花,让我们去反思,去感悟,那么我们老师在文化节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一)引领能力

教师在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中学会运用有效的施教方法,去审视教学的整个过程,做到讲在当讲处,授在疑难时,充分发挥了在活动中的引领作用,组织开展了各种活动:创意手工《》,欣赏名画《拾穗者》,吟诵古诗《悯农》,科学探索《螃蟹的秘密》等等,使得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作用下学到更多有关家乡文化的知识,对本次家乡文化节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开发能力

教师将“菊黄蟹肥稻花香”的三个主题内容融合到了幼儿的各个学习活动中,每个内容在教师的独具匠心下,焕发出了新的魅力,全面提升了教师对园本特色课程的挖掘组织以及驾驭的能力。如在的表现形式上,每位教师和幼儿的侧重点都不同:大一班的绒线;大二班的珠片;大三班的折纸;大四班的粘土等等,每个班的都各具特色,别出心裁,充分挖掘出了老师的才能。

(三)教研能力

教师在文化节中所撰写的活动简报都体现了对主题内容组织实施的反思和感悟,以此为线索展开的课题研究以及方案设计、案例分析都丝丝入扣,教师们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本土课程的设计、规划,以实践者的身份进行尝试探索,以旁观者的身份大胆反思和调整,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缭绫织成费功绩――秋韵满园 分享成长

片片落叶秋意浓,转眼,已经深秋,我们大班家乡文化节――菊黄蟹肥稻花香系列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活动中孩子们能运用各种形式大胆表达对秋天的认识和理解,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家乡自豪感!

第2篇: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地方文化;图书馆;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24-02

随着我国对地方特色民俗、历史古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呈现出上升趋势,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宽,从地方考古、民风民俗、方言、地方特产到地方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很多地方文化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地方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处于地方文化氛围的影响中,高校的发展和校园文化都已经是地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地方文化的研究也已成为地方高等院校彰显办学特色及提升办学质量的最优路径。高校需要组织专门的学者,研究地方特色文化,展开针对当地特色文化的全局性和前瞻性研究,并尽快推出一批优秀研究成果,从而引领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近年来,很多高校在促进地方文化发展方面都做了很大的努力,如淮阴工学院建立了江苏省凹土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研究淮安独有的凹土资源,与其配套的淮阴工学院图书馆建立了凹土资源数据库,吸引更多的学者研究凹土资源的利用。

一、高校应积极联合政府文化部门,开展地方文化宣传活动

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的主体一般是政府,但是地方文化属性具有多重性及复杂性,普遍更认同地方文化建设主体是多元的,从而试图形成地方文化建设的综合力。高等院校是传承中华和地方传统文化、培养知识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促进我国及地方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使命。我们也看到,在高等院校服务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显著的现实背景下,高校在参与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也日益突显。

高等院校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各种资源优势,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的开放性,并逐步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和体系,整合当地文化教育资源,努力推进我国终身学习和自我提高的制度化,给出相应的措施,满足当地大学生和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高等院校需要完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并推广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广泛开展对当地社区各类人员的培训活动,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的文化辐射作用。高校与地方政府资源共享,高校的文化物质资源和相关的实施如学校图书馆、体育场馆、教学设施、师资等要充分利用,可以避免重复投资造成的不必要浪费[1]。

地方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培训和教育优势,与地方的政府部门、企业及地方文化社团多方面合作建立起多形式、多途径的地方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各地的地方文化的培养基地可以为当地高校的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机会和实习基地,文化实践中不但可以锻炼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还可以不断培养文艺素质。高等院校的培养基地可以为当地社会和社区文化工作者提供拓展各方面知识和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通过高校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整个社会文化从业者的专业水平及服务水平。这种培训基地既可以解决地方文化建设专业人员不足的困难,也能够为当地高校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提供舞台,可谓政府、高校、学生三赢。

地方高等院校可以从本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根据本地方的需求提供“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地方政府应积极地给政策支持,当地企业应积极地为当地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地方高校利用其自身的教育和科研优势资源,建立相应的培训基地,可以针对本地的地方产品开发、企业管理、企业营销、社会化服务等环节进行“个性化”的专门培训。培训基地还应该深入地方文化社团,从而培养大学生专业文艺素质与技能[1]。

高校在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借鉴。校园文化和当地地方文化互相交流、彼此融通,可以使得双方受益,提高整个地方的文化氛围和内涵,达到双赢的效果。

高校在校园建设过程中积累下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例如形式和内容多样的地方文化选修课、特色文化讲座、地方文化基地等。高校在文化和底蕴建设中也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和新型网络,这些建设方式和模式都取得了很丰富的成果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建设当地地方文化时,相关的组织和人员应该认真研究文化传播的具体方式方法,采用一些人民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法,调动高校的研究人员及社会上的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并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其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高校与地方企业合作

高校要充分挖掘其高素质人才资源,利用其各个学科和专业的人才与地方政府部门、地方企业合作,更好地发挥其在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宣传、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创新及当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高等院校的人才资源具有多科性,基本上涵盖了理学、工学、文学、法学、艺术等多种学科,高校培养的人才也具有较强的综合文化素质。人才资源的结构特点,可以使得高校具备了联系和服务社会及地方企业各个领域的人才资源基础。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在保证教学科研和本校师生文献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地为当地的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如清华大学和湖北江汉大学等,并且在企业的服务深得好评。高等院校要主动走出去,不断打破行业界限,打造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网络[2]。

三、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传播作用

高校图书馆与地方文化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各个地域的地方特色文化不同,地方文献需要人们去挖掘、探究、搜集、整理成册,以供后人了解和查阅。对于各地高校的图书馆来说,不断收藏和丰富地方特色文献是其在馆藏方面形成地方特色的必经之路。高校图书馆对于当地地方文献的收藏情况,决定着它能否成为有自己特色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对传承地方历史、保护地方特色文化有着不可推御的责任。

(一)高校图书馆拓展公共服务项目

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应读者要求对外开通了借书证的办理工作,允许其当地单位的职工和居民借阅和使用图书馆的图书以及其丰富的各类电子资源。以笔者所在的淮阴工学院图书馆为例,该校图书馆不但对外办理图书借阅证,还与当地企业安邦电化集团、淮安盐化实业公司、淮安市淮钢集团、金像减速机有限公司等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咨询,并按照相关的协议,允许其企业职工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高校图书馆还需要积极开展对当地居民的文化交流,并面向公众开展文献传递、代查代检、馆员咨询等服务措施以及开展公共讲座、网站宣传,利用各种培训的方法宣传本地的特色文化。根据高校图书馆的特点,主动配合相关政府部门开展读书和阅读、地方特色文化的宣传等活动,让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的“根”深入人心,使得更多的人关爱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整理地方文献并建立地方特色馆藏数据库

为了适应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求,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设备和人才优势,对收集到的地方特色文献进行深度开发,组织专门的人员编制地方特色文化的二次、三次文献并建立和不断丰富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库,通过网络、咨询服务等方式为当地政府、企业、科技推广人员、文化研究者提供信息查询、定期推送等服务[3]。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读者查找资料的需求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地方特色文化信息的纸本资源的副本很少,而且很多原始文献不容易得到,学者对这方面信息的需求比较大。所以,我们可以致力于这些珍贵文献的电子化,使读者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图书馆建立特色数据库的信息共享平台,把收集到的地方文献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使地方文化特色馆藏被更多人的利用,也为图书馆的发展拓展空间。

地方特色馆藏的电子化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要根据文献的不同特征,分类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存贮,形成各种录音、录像、Flas、图片以及相应的电子文档来进行保存。高校图书馆必须组织专门的人员从事这项工作。在电子化过程中要组织好任务的分配、指导、协调工作,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避免重复劳动。

参考文献:

[1]李海民,于晟海,柴凤娟.地方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驻地高校的作用――以青岛市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1):10-13.

第3篇: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SWOT分析法;特色文化;文化产业;农村;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0-2460-04

SWOT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Hebei Province

LIU Li-ying,LU Jian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aoding071000,Hebei,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y was defined. The rural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ies were analyzed and demonstrated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ly by SWOT analysis. Moreover,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developing cultural industry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solve the “three rural” issue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Key words: SWOT analysis;special culture;cultural industries;countryside;Hebei province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2012WT106)

文化产业又称内容产业、创意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兴产业,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经济属性也有文化属性[1]。农村特色文化产业依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创作和生产为主体,多采用作坊式生产模式,为社会提供具有农村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农村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部分,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村经济繁荣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对河北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解决河北省“三农”问题及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1河北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1优势

1.1.1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河北省文化资源丰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丰富的文化资源又大多集中在乡镇及农村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文化资源为形成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发展源泉。着眼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路径,同时兼顾文化特质,可以将河北地区适合产业开发的农村文化资源分为以下五大类:特色农业资源,如顺平桃花、满城草莓、赵县雪花梨等;特色旅游资源,如张家口草原文化、承德皇家文化、保定清西陵;特色民俗艺术,包括河北梆子、评剧等21个地方剧种,井陉拉花、昌黎地秧歌等130多种地方传统舞蹈文化;民间工艺文化,包括唐山皮影、武强年画、蔚县剪纸等数十种特色民间工艺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如西柏坡革命圣地。

1.1.2优越的地理位置河北省环绕首都北京、毗邻天津,与京津地区在经济文化发展方面的“梯度差”使河北省具有接受辐射、借力发展的独特优势[2]。包括河北、北京、天津在内的环渤海战略经济圈,文化产业单位上万家,涉及20多个行业,集中了我国80%的影音制作机构和人才。利用地缘经济优势和产业集聚的人才、技术、资金优势,通过大力培育和招商引资等措施,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对农村文化产业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1.1.3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文化产业不仅具有文化属性,也具有经济属性,农民收入水平同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会对文化产业的精神需求更加强烈,促进人力、物力和财力更多地投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中,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可带动农村文化旅游业、特色饮食业、特色手工加工业等行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河北省农村人均收入水平、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分别由2005年的3 481.60、130.71元增长到2012年的8 449.60、365.08元,增幅分别为142.69%、179.31%,恩格尔系数也由41.02%下降到33.12%。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的进一步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制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客观物质经济基础。

1.2劣势

1.2.1发展机制不健全首先投融资机制不完善。河北省农村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小、中小企业众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普遍。文化产业项目综合性强,工程量大,资金需求量大,由于缺乏专项资金投入,致使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发展举步维艰[3]。文化产业是新兴行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前景预期远不如城市文化产业,投资者不愿冒风险;企业又以中小企业为主,市场经营风险大,降低了银行的贷款意愿,加大了企业贷款难度,农村文化企业投融资面临困境。其次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农村小农意识还比较严重,偏重眼前利益,市场化程度低,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发展格局;文化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引起政府的重视,仍以文化事业发展形式进行,相关管理部门、机构不健全,缺乏对市场的有效监督机制和相应的法律政策。

1.2.2产业结构不合理、人才缺乏传统文化产业和产品比重偏大,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2013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的贡献率依次为12.0%、52.7%、35.3%,虽然同1994年三次产业贡献率(15.1%、55.8%、29.1%)相比,农业的贡献率下降,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仍为主导,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有所提高,但是增幅很小,同发达国家60%~70%的比例仍有很大差距。同时缺乏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对农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够,德艺双馨的民俗艺术家、民间工艺技术缺乏继承人,导致文化人才断层;农村工作环境不及城市,大学生不愿回农村工作,造成既懂管理、又懂营销的高素质人才流失;农村文化产业经纪人短缺也是造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思想重视不够,地方设立的传统文化技术学校只重视文化艺术技术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传统文化艺术内涵的思想教育。

1.2.3文化园区、集聚区亟待完善河北省有70个文化产业集聚区,大多数集聚区缺乏完整的产业规划和管理,特色不够显著,造成文化资源浪费,最后因“有园无业”变成产品的展览园或文化博物馆。园区专业人才的缺乏,咨询机构、服务部门、金融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等为文化企业进入、初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一条龙服务机构缺乏,都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利于文化集聚区的长期发展。集聚区带来的交易成本降低等经济优势,如果不能与区域特色文化相容,并产生文化黏性,则没有任何意义[4]。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文化企业在一定区域集聚,是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初始动力,要使其持续发展,园区内部管理很重要,如果管理不善、不遵循市场规律,那么,这种集聚只是一种空壳[5]。

1.2.4农村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低市场需求是决定产业发展的根本要素,不仅影响着产业资源的配置方式,还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河北省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农村文化消费水平低于城市。2005-2011年农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年均7.22%,小于城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10.71%);全国农村及城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年比重分别为9.57%、12.85%,河北省农村和城市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年比重为7.22%、10.71%,均落后于全国文化消费水平。

1.3机遇

1.3.1产业政策环境优势河北省先后出台《河北省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10-2015年)》、《河北省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以及《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为繁荣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完善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政策规定,突出抓一批以蔚县、曲阳、武强、平泉、北戴河、丰宁、双滦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县(区),按照“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农工贸结合”的思路,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为产业,实施产业带动战略,树立一批县域文化发展典型。最后,河北省政府每年评选出“三个十”,即十个文化特色县、十个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以及十个特色文化重点项目,更有力地促进了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1.3.2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有经验可循河北省部分农村积极地探索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为其他农村充分挖掘自身特色文化资源,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合自己的特色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了经验借鉴。蔚县剪纸是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典型,被称为“蔚县模式”,其2012年剪纸产值达5.1亿元,占全县GDP的6.4%,初步形成“展示-营销-基地-培训”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成为蔚县新的支柱性产业。蔚县剪纸文化产业的发展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要积极通过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途径推动技术创新,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在技术创新、内容创新的同时积极推动产业业态创新。坚持由分散的小作坊逐渐走向规模化、连锁化生产经营,由店面销售走向网上营销,由单纯的实体集聚走向有着巨大潜在消费市场的无形集聚的道路。河北省推广蔚县经验,将引导各地深入挖掘当地可业开发的特色文化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聚集区,重点培育曲阳石雕、馆陶黑陶、衡水内画、蔚县剪纸等民间工艺地域性产业基地。

1.4威胁

1.4.1城乡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长期以来,由于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等因素,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农村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水平较低。2011年河北省居民消费平均水平为9 551元,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仅为4 893元,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15 331元相比差距甚远,城乡消费水平比为3.133∶1,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居民。 1.4.2其他文化大省的威胁河北省文化资源丰富,是名符其实的文化大省,近年来河北省政府重视文化产业发展,2004-2011年,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30%,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出20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出15个百分点。但河北省文化产业起步晚于北京、上海、广州、湖南等文化强省,文化产业对河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未真正成为河北省的经济支柱产业,与北京、上海、湖南、浙江等省的文化产业贡献率(6%~12%)差距还很大。

2河北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2.1建立“双轨制”投融资机制

建立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民营资本注入、引进外资”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积极利用政府和市场并行的“双轨制”投融资机制解决农民资金短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加快建立民营中小银行的步伐。商业银行从基层撤出后,广大的县域农村只剩下农村信用社这一单一的金融机构,加之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经营效益不高、资金流动性差的问题,致使相关地区的中小文化企业处于无法获得金融支持的困难境地。因此,在依托现有商业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应逐步创造条件并适当放松金融机构准入机制,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机构的步伐。建立商业性中小企业银行,可由城市合作银行或城乡信用合作社联合改制而来,充分发挥这些地方性金融机构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建立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专营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

2.2充分发挥文化产业联动作用

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联动性,可以和其他产业相结合,创造出新的产业模式。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可以改变农村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政府引导开发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将农业资源同文化资源相结合,利用当地特色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味饮食、民族服饰等资源,开发休闲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的产业升级;同时可以引导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从事服务、餐饮、民俗工艺品加工等第三产业,一定程度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人才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特色文化产业兴旺繁荣的重要保证。首先,应加强农民文化知识的培养,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培养新型农民;着力培养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专业文化工作者、综合执法管理人员等多支文化队伍,加速培养农村文化人才的创新能力;制定吸引高校人才的优惠政策和定向培养计划,充分利用河北省高校人才优势,为县域及广大农村输送文化专业人才,加大地方性文化手工艺制品技术院校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培养文化技术传承人的同时,进行中华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内涵。

2.3完善实体集聚,打造无形集聚

完善实体集聚区的建设需要依托各个历史文化街区、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发挥文化产业集聚区自身优势,建立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园区、基地,逐步形成以地域文化为依托,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业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同时,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要满足不同人的精神需求,因地制宜,依托本地独特的资源禀赋将文化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个性化、差异化[6]。打造园区无形集聚新模式则要求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网络的建设,实现园区集聚不仅可以是实体形式的集聚,还可以形成无形集聚,如逐步实现“网络集聚”,不仅可以简化企业入驻园区繁琐的手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还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扩大文化企业的交流范围。

2.4繁荣文化市场,促进文化消费

政府应重点抓好以下三点:一是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电影院等,丰富农村文化消费,并完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电子营销网络服务,拓展销售渠道。第二,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开发适合不同消费者的特色文化产品,以适应农村和城市消费水平差异和消费形式多样的特点。第三,积极引进特色文化重点项目。打造特色文化项目,不仅有利于提升农村文化形象,还能提高农村的吸引力,促进旅游业、餐饮业、民俗演艺业的发展[7]。

2.5实施文化产业“死”-“活”-“动”战略

政府应将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注重结合农村本地实际,发挥乡镇及农村文化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文化产业时应深入了解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对产业发展进行定位,积极借鉴典型示范区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充分挖掘各地文化内涵,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其他产业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由“死”到“活”的转变。同时,加强区域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使各种资源能够在区域之间流动,促进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充分享有比较优势带来的溢出效应[8],形成一批主导产业,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竞争主体,真正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由“活”到“动”的转变。

3小结

河北省农村具有特色文化资源禀赋、区域优势和政策优势明显。应对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实践,走特色发展道路,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极大地发挥文化产业的文化和经济两种属性。发展河北省农村特色文化产业需要政府提供资金、技术的支持,完善投融资机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文化同商业、旅游、农业等相关产业相结合,开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河北省整体文化产业的发展;完善农村服务体系,改善农村文化消费环境。坚持走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使河北省逐渐从文化大省转变为文化强省。

参考文献:

[1] 张俊生.安徽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探究――以芜湖市为研究视角[J].东南传播,2011(6):73-76.

[2] 李乐明,叶彩琴.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思路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2):41-43.

[3] 潘彩霞,高晓春,张彦国.唐山滦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11,24(1):11-16.

[4] 焦斌龙,焦志明.集聚度、根植性与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J].中国流通经济,2010(8):41-44.

[5] 姜长宝.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特区经济,2009(9):236-239.

[6] 张姣姣.论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30):160-161.

第4篇: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设计艺术;创意设计;ar技术;文化旅游商品;旅游设计;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国家旅游局《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意见》中明确指m:“充分发挥旅游市场优势,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文化的创新和提升功能,深入挖掘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产品更好更快地进入旅游市场。”本文从当前国内外利用ar技术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应用研究现状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ar技术的文化旅游商品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思路

阐明了在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应用ar(augmented reality,ar,增强现实)技术手段,能弥补现有的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手段的缺陷,不仅可以使旅游商品保持原有的固有功能,而且还能强化文化旅游商品的文化功能,使其具有更强的知识性、娱乐性、互动性和体验感,引入国外成功的ar创意产品案例分析,旨在探索研究利用ar技术对我国文化旅游商品进行设计与开发的新方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ar技术是对真实环境“叠加”虚拟信息、并将虚拟信息与真实环境相互叠加融合后的场景呈现给体验者的一种新技术。国外对ar技术在文化旅游资源方面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可视化展示、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等方面,ar技术在文化旅游资源可视化展示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基于移动智能终端和pc平台上的人文景观的实时数字化交互展示途径和方法研究。如《基于文化遗产沉浸式体验的增强现实应用系统研究》主要研究了利用ar技术对韩国典型的文化遗产景福宫的历史、文化等虚拟信息的展示方式、特点及用户体验研究。《移动增强现实在文化旅游资源上的应用研究》主要利用移动ar技术在博物馆、古建筑等文化历史资源可视化方面的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混合现实实验室研制了基于ar技术的移动智能旅游辅助信息系统和博物馆、科技馆中的ar文化产品互动展示平台等。东京大学情报学环池内研究所正在开发的项目“虚拟飞鸟京”,是一个采用增强现实技术的文化遗址复原项目。国外利用ar技术在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方面主要集中在旅游商品应用研究,如日本某印刷公司结合ar技术开发的旅游景点纪念读本,笔记本上的摄像头读取书上的标记图案后,在显示器中显示相应景点3d动画、景区视频信息等。德国metaio机构开发的基于文化旅游资源的ar互动杂志,将杂志放在手机摄像头面前时,有关文化旅游景区的数字化文化内容就会展示出来:还有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ar三维互动书籍、杂志、百科全书等数字化的互动文化创意产品;基于旅游景区开发的ar智能文化卡片、智能魔方等益智类的ar互动文化旅游商品。目前国外在ar领域的研究机构主要有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图像导航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的图形和用户交互实验室、日本的混合现实实验室、德国的arvika组织、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混合现实实验室等。

国内对ar技术在文化旅游资源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相关文献比较少,主要集中在对文化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中的ar关键技术、应用优势、用户体验特点、数字化展示及系统开发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主要研究了增强现实技术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应用中的优势、特点和案例分析;ar技术在圆明园数字景观重现中的跟踪注册算法和实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模式与产业化研究;增强现实系统、应用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基于ar技术的虚拟雕塑实景显示问题。

国内外对ar技术在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结合ar技术对文化旅游资源可视化展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少有利用ar技术对文化旅游商品进行设计与开发的相关学术文献资料。从

究方法上看,主要采用传统学科的单一的研究方法,没有把ar技术手段与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文化内涵结合进行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的综合研究,因此,研究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利用ar技术研究文化旅游资源商品设计与开发问题的新范式。

二、利用ar技术进行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的优势分析

(一)ar概述

2009年,美国巴特尔研究所在一项研究报告中列出10个2020年以前最具战略意义的技术和应用研究趋势,这些趋势将决定着未来一个时期的全球社会发展特征,其中排名第十位的便是ar技术及其应用研究。ar领域的研究是近些年全球有关高校和学术科研机构积极投入的热点课题。

ar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的简称,国外也称为mr(mixed reality,mr,混合现实),在我国台湾称为扩增现实。ar技术是借助于信息技术、多种传感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把计算机生成的二维或三维的虚拟数字内容信息(文字、图形、动画、声音、视频、虚拟三维物体等)准确地“叠加”到用户所要体验的真实环境中的一种技术,其目的在于通过把计算机生成的虚拟数字内容信息与真实环境融为一体的方式来增强用户对真实环境的理解。

ar技术应用所呈现的结果是:在真实的现实世界中“添加”虚拟的对象(虚拟的三维物体、文字、图形、视频、动画等),这种“添加”是指真实世界和虚拟对象的无缝“融合”,而不是简单的叠加。图1中,表明了增强现实的应用效果,图中办公桌和电话机及周围的墙壁是真实的环境,但坐灯和两把椅子是虚拟的三维物体。

利用ar技术开发的应用一般是通过摄像头捕获真实环境信息,具有虚实融合、实时交互、三维注册的特点。图2中展示了一个利用ar技术开发的石头工艺品的ar应用。

图2中,智能手机上的摄像头捕获到石头工艺品中事先设计的文化标识物图案后,手机屏幕上会自动地显示与石头工艺品相关的数字化的文化内容、产品说明等信息,这些文化内容信息可以是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媒体信息。同样的应用可以适应于笔记本、pc等带有普通摄像头的电脑平台。

一般的ar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包括如下基本环节:1.摄像机获取真实世界信息;2.系统获取并分析真实场景的特征和摄像机的位置信息;3.三维空间中虚拟对象数据库;4.图像变换和实时渲染;5.真实世界和虚拟对象的无缝“融合”;6.增强现实信息显示输出。ar系统基本构架如图3所示。

(三)ar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ar系统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将虚拟数字信息与系统中摄像机捕获到的周围现实场景实时地完美融合,并通过显示设备将增强的信息实时地显示输出,并能实现与用户的人机交互功能,因此,跟踪和三维注册技术是ar系统最核心的关键技术。

真实场景和摄像机之间相对位置是实时动态变化的,由于ar产品的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随机地移动真实场景中捕获对象(如产品的外包装盒)或摄像机的位置由于用户的使用也会随机运动,要实现虚拟对象实施准确地放置在用户所体验到真实环境中,系统必须通过真实世界坐标、摄像机坐标和屏幕坐标实时动态地变换和重建,获取真实场景与摄像机之间的相对位置信息,这个过程称为跟踪(tracking)过程,ar系统在跟踪过程中可以通过视频检测技术对真实场景中的标识物特征点提取。

将虚拟的数字内容信息(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声音、虚拟三维物体)实时地放置叠加在真实场景中,以实现虚拟对象和真实环境融为一体,这个过程称为三维注册(registration)。只有确定好真实场景中标识物与摄像机直接的相对位置并通过坐标变换过程,虚拟对象才能准确地放置在真实场景中,所以跟踪技术是三维注册的基础。在三维注册技术中,要通过虚拟对象的真实感绘制建模技术和对模型的实时渲染技术,以实现最终呈现出来的虚拟数字对象的真实性,使用户分辨不出真实与虚拟的区别,使用户在体验过程中产生极强的真实感,比对虚拟现实的体验更具沉浸感。

(四)利用ar技术在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中的优势与特点

凡属于与区域文化旅游商品有关的文化信息都可以数字化的方式加以表达。如产品的说明信息、功能演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经过再创作的数字化文化

内容、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数字内容等均可以作为虚拟信息利用ar技术植入文化旅游商品之中。与传统的文化旅游商品相比,ar文化旅游商品具有如下明显的优势和特点。

1.增强文化旅游商品吸引文化消费的功能。与传统的文化旅游商品相比,ar文化旅游商品具有更强的吸引游客对属地特色文化的消费功能,比如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鹤楼传说”而言,如果将其开发为一本“ar黄鹤楼传说故事绘本”产品,游客除了像对普通的故事绘本一样进行图文并茂的传统阅览外,游客只需将智能手机上的摄像头对准绘本中相应的文化标记图案,即可看到系列的栩栩如生的“黄鹤楼传说”故事中的动态的人物、场景或情节动画等相应的视听内容,从而能吸引游客对“黄鹤楼传说”故事内容最直接的、立体式的文化内容消费,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不见、摸不着、体验不了”的问题。

2.增强文化旅游商品的知识性。传统的文化旅游商品无论从其外包装的还是从商品本身来看,由于其物理空间尺寸的有限,文化旅游商品所传递的特色文化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来看,都是有限的、单一的,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的诠释。而ar文化旅游商品所蕴含的特色文化知识除了从外包装和商品本身上具有传统文化旅游商品同样的功能外,还能将属地的文化特色以动画、视频、音频等数字化的形式传递给受众,使用户能以多角度、多维度的视角解读区域文化特色内涵,所以ar文化旅游商品强大的属地文化知识的承载能力是现而易见的。

3.增强文化旅游商品的互动性、趣味性与体验感。ar文化旅游商品因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对数字文化内容加以呈现、表达文化特色的多种元素、符号和友好的交互式设计,吸引用户在享受文化旅游商品传统功能的同时,能促使用户积极主动参与消费商品本身附带的数字文化内容,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4.增强文化传播力度与强化文化品牌,提升旅游商品附加值。文化旅游景区内的无数游客对属地各类ar文化旅游商品的体验和消费的过程,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就是对区域特色文化的消费过程,也就是对区域特色文化的传播过程,无形中就能增强区域特色文化的无限传播,强化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区域文化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和商品的美誉度,反过来会促进当地旅游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三、基于ar技术的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思维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采取现代科技与文化旅游资源融合研究的理念,是ar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与传统开发模式的最大不同。除了与传统的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应采取的思维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外,开发基于ar技术的文化旅游商品,还必须考虑科技、文化、产品如何融合协调的问题,既要考虑区域特色文化的数字化表达的内容、形式,还须考虑数字文化内容与产品协调一致的问题,所以设计与开发的思维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也有明显的不同。

(一)思维研究方法

1.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在利用ar技术进行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涉及到文化旅游、信息技术、计算机视觉、艺术设计、影视、动画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既涉及到文化领域中的内容,也涉及到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开发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开发理念。

2.文献研究法。在基于ar技术的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的各环节中,均需要查阅与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尤其是前期的产品创意与策划研究环节,需要搜集、查阅和整理历史的、文化的等各类文献资料,对区域特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提炼核心文化要素,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理念。

3.系统研究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文化分门别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与研究,研究每一类别的文化资源的核心文化元素与开发价值,并研究其利用ar技术进行有效的文化旅游商品的转化途径与开发模式;另一方面是对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的全过程采取系统设计的思路,首先从市场营销观念的角度出发,从消费需求出发,结合文化特色的核心内涵,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的逆向系统设计思维与理念。

(二)技术路线

1.建立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专业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团队。团队中既需要有文化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也须有信息技术、动画与艺术设计等方面的专门人才。通过多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共

同组建知识交叉性的研究与开发团队,经过多学科知识的碰撞与交汇,合力打造区域文化特色的ar文化旅游商品。

2.属地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创意策划与产品转化途径研究。主要包括对区域内各类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价值评估,建立产业化开发价值评估体系;嗣绕区域文化历史文脉,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炼核心文化元素,对历史遗产、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乡土风情、文学历史、民族音乐等文化资源进行ar文化产晶创意,对属地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研究其产品转化途径和开发模式,构建区域文化旅游商品的创意产品体系。

3.数字化的文化标识物创意设计,构建文化标识物图案数据库。依据前期研究的文化旅游商品产品创意体系,采用视觉传达设计理论和思想,设计与文化旅游商品相对应的各类系列图案标识,形成区域特色文化标识物图案数据库,用于利用ar技术对旅游商品进行数字文化内容植入时采用的实时跟踪识别标记。

4.数字文化内容创意设计,构建数字文化内容数据库。依据前期形成的文化标识物数据库,采用动画创作理论和思想、利用数字动画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非线性剪辑技术等,设计与制作与系列文化标识物一一对应的数字文化内容数据库,用于利用ar技术植入文化旅游商品时的系列虚拟对象。

5.ar智能多媒体人机交互式设计。采用信息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等,结合相应的数字文化视听内容和交互式程序设计节点,进行基于ar技术的交互式模块流设计,实现真实场景中对数字文化内容的智能交互,使文化旅游商品在用户体验过程中更加具有互动性和娱乐性,使用户感受到对文化消费过程中的乐趣,对属地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解读,为未来的用户提供全新的交互式体验。

6.真实场景与虚拟数字文化内容整合。基于ar技术中的跟踪与注册技术、实时渲染等关键技术,结合真实环境中的文化旅游商品实体,进行“真实”与“虚拟”的无缝融合与系统测试。最终完成基于ar技术的文化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

四、ar技术在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与开发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ar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军事模拟、教育、出版、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古迹复原与数字化、工业维修、网络视频通讯、电视实况转播、娱乐游戏、旅游信息辅助、展览展示、规划设计等领域。国外在ar领域的应用领先于国内,利用ar技术进行文化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应用在国内鲜有见到,在国外,基于ar技术的文化旅游商品的设汁与开发已有较为成熟的案例,而且表现出了非常活跃的市场前景。

(一)wonderbook ar互动魔法故事书

wonderbook由sony公司与哈利波特的作者哈利波特作者j.k.rowling联手共同合作开发。wonderbook本质上由一系列事先设计的像书一样的用于ar识别的标记(marker)和与之对应的数字化的魔法故事内容构成,互动装置包括动作控制装置(playstation move controller)和动作识别装置(playstation eye camera)组成。动作控制装置是标记和数字内容之间产生相互融合的桥梁,动作识别装置用于识别用户的动作记录。用户通过动作控制装置来构建虚拟场景和数字化的魔法故事内容,并与数字化的场景和魔法故事情节内容产生深度互动,使体验者产生无穷的乐趣和想象空间。

(二)法国moet&chandon酩悦香槟葡萄酒

moet&chandon属于全法国最大的moet hennessy集团,酩悦香槟moet&chandon是法国名酒,有250多年历史,拥有250年酿酒传统的moet chandon,曾因法皇拿破仑的喜爱而赢得“imperial(皇室香槟)”的美誉。到目前为止,铭悦香槟已成为法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香槟。两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欧洲许多皇室的贡酒。用户通过酒瓶上的标记图案即可全面了解moet&chandon酩悦香槟葡萄酒的历史文化等数字化内容。只需将酒瓶对着笔记本上的摄像头,即可在显示器中实时看到与酩悦香槟葡萄酒moet&chandon有关的数字文化内容信息。案例中利用ar技术在酩悦香槟葡萄酒moet&chandon上植入的文化内容主要包括moet&chandon悠久的酿酒历史文化、独特的工艺、创始人、酒厂建筑、宏大的葡萄园景观和品尝特色及菜品搭配等数字文化内容。表现的形式有三维动画、视频、文字,并配有经典音乐和解说,使产品包装附加上增强现实数字文化内容,在有限的物理包装面积上创造出了无限的文化传播空间。

五、结语

以精神性、知识性

第5篇: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资源建;设地方特色资源;建用结合

辽宁省文化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生活的综合反映。因此不断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实现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展示和宣传,深化建设成果的建用结合,能有效地促进一个地区各项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推进整个地区文化建设,提升整个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国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体系按照《文化共享工程2013-2015年资源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了文化艺术、农业科技、生活服务、特殊人群服务类等4大类11个核心资源库。这11个核心资源库包括艺术鉴赏资源库、群众文化资源库、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等[1]。。辽宁文化共享工程于2003年启动,依托辽宁省图书馆开展工作。2010年成立了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中心,在辽宁省文化厅的领导下负责全省文化共享工程的规划、管理、建设等工作。中心自成立以来,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弘扬传承辽宁地区文化,突出辽宁地方特色,促进地方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与实践。

1辽宁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概况

1.1内容规划

辽宁省文化资源建设服务中心按照辽宁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文化遗产、红色历史文化、城镇文化五大系列进行分类,以多媒体资源库与文化专题片的形式,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辽宁历史文化进行传承、保存、保护、挖掘,项目建设突出了特色性、系统性。目前,立足辽宁实际,经过研讨和论证,中心将辽宁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及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等作为开发与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梳理归纳,制定了成体系的建设规划和具体项目实施方案,如表1通过表1可以看到,目前辽宁省地方文化资源建设主要以专题片及特色多媒体资源库为主。申请项目的数量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3项递增至2017年的8项。载体形式逐渐向电视专题片发展,2011至2017年审批立项多媒体资源库4项,动漫、音频库、微视频共5项,其余23项均为专题片,2015年开始不再建设多媒体资源库。项目内容以揭示历史、文化为主。

1.2建设方式

辽宁省中心地方文化资源建设主要采取两种建设方式,即自主建设和商业外包。多媒体资源库建设具有数据庞大、结构复杂等特点,鉴于中心人员具有多年的数据库建设经验,在数据库的策划、内容框架设计、文字、图片搜集整理、数据录入等环节采取自主建设。能随时调整结构、监控数据质量,避免后期大幅修改。鉴于专业人才的缺乏,数据库的美术设计、技术支撑平台、视频类数据制作采取商业外包的方式,由省中心提出建设思路和预期效果,公司负责设计制作。如《“辽宁满族文化”多媒体资源库》等多媒体资源库都采用了这种建设方式。自主建设方式是省中心依靠自身人员、技术和设备,策划、拍摄、后期制作等所有环节工作均独立完成。由于工作强度大、技术要求含量高,自主建设的项目相对较少,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有《辽宁满族文化》专题片、《辽宁舞台艺术》资源项目。地方特色专题片建设,主要采用商业外包方式,也有少量专题片为自主建设。外包建设方式是由省中心负责前期选取题材、组织专家论证、编写立项报告;项目建设阶段协调联系各地文化部门、文化场所和专家等协助拍摄;编辑成片后组织省内专家进行验收;影视公司负责专题片的拍摄和后期制作。《古塔辽宁》等大部分专题片采用这种建设方式。

1.3服务形式

广播电视是目前比较方便快捷主动的服务方式。这种形式比较易于接受,且生动有趣。辽宁地方特色专题片的宣传渠道和服务形式主要是通过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终端——即辽宁文化共享频道,直接推送提供服务。其次,互联网、数字媒体终端、移动互联传播可以使是受众不受地域、时间等的限制,根据需要自行选择资源的内容,因此是一个能大范围推广宣传的渠道。辽宁中心除电视频道外,还拥有辽宁文化共享网站、公众号、手机APP(在建)等自主建设的宣传与服务平台,可针对特定人群提供数据库的检索与专题片的点播服务。另外,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辽宁省分中心平台已经投入建设,建成后的辽宁中心数字支撑平台可以实现地方特色资源加工及转化、元数据编目等操作。省中心审核通过后,可直接与国家中心资源共享系统对接,进入全国数字资源统一云目录,国家中心对省分中心数字资源及元数据进行资源收割、审核后,在国家平台上实现全国资源共享。

2影响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忽略选题特色,缺乏内容深度

资料显示,2015年之前,辽宁文化共享资源建设在全国32个省(区、市)中仍处于第三梯队[4]。但在2011年至2017年申报的建设项目中,我省的建设项目也不乏精品。如2011年立项的《古塔辽宁》专题片,成片质量较高,被评为2011年度优秀项目。2015年开始,辽宁省加快了地方特色资源的建设步伐,力求缩小与其他省的差距。追求建设数量的同时,在管理上就会出现疏忽,在立项、实施过程、建设质量等方面就容易忽略一些问题,从而影响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选题是影响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我们曾经规划的项目,如《辽宁历史文化名人》《辽宁蒙古族文化》等,之所以未被立项,主要就是因为缺乏地方特色,或特色不够鲜明,在全国范围内缺少影响力。选题需要精心发现和选择,需要反复论证和深入挖掘。内容深度和专业视角也会影响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011年中心建设的《“辽宁满族文化”多媒体资源库》,地方特色突出,建设素材丰富。虽然被评为优秀项目,但省中心没有申报二期项目继续建设,就是因为我们认识到了该项目内容缺乏应有的深度,缺乏专业化的揭示视角。选题不当,对内容把控不准,对于一些历史问题和知识了解不透彻,就会导致后期大幅度修改,就不能按时通过国家中心验收。如《辽宁老字号》(2013年立项),因题材内容时间跨度大,涉及大量历史时间和事件,编辑制作过程中缺乏专家的监督指导,从而影响进度和建设质量。

2.2现有建设方式的局限性

辽宁省中心依托“辽宁模式”的技术支撑,有完善的视频采编播一体化设备,可以完成专业性较强的文化专题片制作工作。但相较设备的专业,专业人才的缺乏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辽宁省中心现有人员24名,人力资源匮乏,尤其是影视策划、拍摄与制作专业人才奇缺,难以支撑逐年增加的建设项目,因此单独依靠自主建设方式显然不符合发展的需要。商业外包模式虽然弥补了影视制作上的劣势,但在项目选题策划上一直是省中心处于独家主导地位。由于对行业了解有限、研究不深,易产生思路狭窄、思维枯竭等现象。加之中心在以往的工作中缺乏横向与纵深的多领域合作,无法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影响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3“建”“用”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辽宁省中心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上,建设项目逐年递增,资源容量不断增长。但建设成果的宣传与推广利用工作却相对滞后。辽宁文化共享频道的服务方式虽直接,但是受时间、地域影响比较大,播出有固定的时间,且仅限于辽宁省广电网范围内的用户,从而影响了专题片的传播范围和受众范围。中心网站、公众号的服务方式又相对被动,且知名度不高。由于没有专业收视率调查和网站点击率调查,辽宁地方特色资源没有权威的服务与使用数据反馈。辽宁省与全国其他省份不同,其他各省分中心依托省级图书馆这个大众熟知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有阵地、有群众基础进行宣传与服务。辽宁省文化共享分中心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远没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站这些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知名度大。省级中心没有服务场所与固定服务对象,各级支中心又隶属于图书馆,身兼多职,开展活动精力有限。因此地方特色资源在服务与使用上群众参与度较差。服务方式单一、反馈渠道不畅,导致特色资源建设没有针对性,不接地气,建设与使用发展不平衡,从而影响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效益发挥。

3地方特色资源建用结合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3.1资源内容要突出特色

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务必突出内容特色。不要盲目追踪热点,应结合本省特点建立长期科学的规划。中心应紧紧围绕具有鲜明辽宁地域特点的化石文化、红山文化、清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北方民俗文化、移民文化、侵略殖民文化、北国自然文化、古鱼雁文化、工业文化、英模文化、文化馆院与文艺表演文化等几大核心文化,组织多领域专家进行规划论证,并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方向,科学选题,进一步突出辽宁特色。素材丰富的选题应分年度持续建设,不应急于求成。基于多媒体数据库专业性强、可持续更新维护、专题片更直观易于接受等特点,项目建设形式最好采用多媒体数据库和专题片两种方式共同呈现,各种形式的原始素材能有效利用、互为补充,在一个特色专题上实现专业性与实用性并重。加强专家学者在整体规划、内容选题、项目实施、成果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指导作用,保证建设质量。构建突显本省特色的文化资源库,将“唯一性”“专业性”“实用性强”作为辽宁中心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原始资料和素材的规范管理。目前随着建设项目的增加,原始资料和素材越来越多。原始素材的采集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加强对原始材料和素材的科学管理,可以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避免资源浪费。省中心应对原始素材进行规范管理和标引,实现原始素材的的长期保存与二次开发利用。

3.2建设方式多元化、社会化

地方文化资源建设方式应把重点转向合作共建及社会化征集,以确保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强社会化合作,打破辽宁省分中心独家建设的局限性,要横向、纵向扩大建设队伍的范围。在这方面重庆图书馆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即在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方面引入了社会化征集机制,向全市有能力的社会单位征集选题、与立项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建立资源使用评价等,有效保障了资源建设质量。[7]辽宁省中心可以参照全国文化共享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流程及立项验收标准,由辽宁省文化厅牵头统筹安排,建立符合本省实际的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制度。除影视公司的参与外,要调动各市、县文化系统,高校以及社会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将其纳入到地方特色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中来。可采取联合共建,社会化征集,省中心统一验收管理的方式。不但解决省中心人员紧缺、技术紧缺、项目选题的局限性等问题,也能避免同一特色资源建设的重复投入。

3.3强化资源服务与宣传推广

地方特色资源建设要以提升省内群众文化素质为基本目标,以“服务”为重点,遵循建用结合的原则,以“用”为主。省中心未来的服务工作应改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让资源建设成果走向社会、走进基层,使辽宁文化共享服务逐步实现“品牌化”“大众化”“社会化”。首先,应加强与中小学、高校、社区、企业、政府机关、部队、乡镇村文化活动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对接。制定长效服务机制,精确定位服务群体,定期在这些场所开展特色资源展映、讲座、交流等活动。通过与现场服务对象面对面交流互动、制作调查问卷等,了解基层群众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关注热点,不断提高群众对辽宁文化共享工程的认知度,提高群众对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的参与度。其次,宣传推广应尽可能吸引受众眼球。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的服务虽为公益性的服务,但其宣传推广同样重要。可在公共场所,如地铁、公交、商场的移动电视终端等进行宣传推广,以扩大辽宁文化共享的公众认知度。要综合利用好辽宁文化共享网站、公众号等平台,宣传特色资源,宣传特色服务,及时有效推送服务信息;加速推进辽宁文化共享工程手机App的建设,使辽宁地方特色资源不但入户,而且可以直接入手。加强与多种社会媒体的合作,争取在更大的平台上宣传与播出特色资源服务信息或特色资源建设成果,从而提高特色资源的点击率和收视率,扩大建设成果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成效。再次,要加强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实现宣传推广的联动效应。中心要与隶属于各级图书馆的共享工程支中心、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共享地方资源建设成果。通过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利用其场馆、设备、设施、人员进行宣传和推广;也可由省中心长期提供服务设备(如预装有本省地方特色资源的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一体机、中国文化网络电视机顶盒、资源宝等终端设备),在这些机构或场所,展示省中心的建设成果和各类资源服务信息。这样既可拓宽建设成果的宣传渠道,同时又加大中国文化网络电视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可谓一举两得,加速推进地方特色资源建设成果的服务转化工作。

4结语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的核心是内容,目的是建设成果的传播利用最大化,从而实现传承地区特色文化、普及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素质、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目前辽宁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在整体规划、内容选题、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等多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或局限性,但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只有正确发现和认识问题、潜心研究问题、耐心解决问题,才能从实际出发推动事物的发展。彰显辽宁特色,加强建用结合,是推动辽宁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二五”规划纲要.2013.

[2]陈胜利.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宏大实践——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图书馆杂志,2015(11):4-12.

[3]王晓燕,杨向明.近年来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22):64-67.

[4]杨向明.2006-2015年文化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纵览[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3):102-112.[5]吴高.地方公共数字文化特斯资源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升级分中心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6(1):39-46.

[6]窦鹏.试论升级公共图书馆地方特色资源库的共建共享[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6(5):39-42.

[7]张波,严轩.重庆市历史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以文化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项目建设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5):153-154.

[8]郝文军,张满林.基于特色文化资源的辽宁文化产业对策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28-131.

第6篇: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范文

城市主题文化就是根据城市特质资源形成的特质文化来构建城市主题空间形态,并围绕这一主题空间形态来发展城市、建设城市的一种文化策略。城市主题文化建立在特质资源形成的特质文化基础上,具有特质资源的独特性和特质文化的地区垄断性。它既能使城市特质资源显性化,又能使城市特质文化主题化和名牌化。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伴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化建设正以空前的规模展开。城市由城市化经济建设开始向城市文化建设转型。在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人们对城市主题文化价值认识越来越深,促进了城市主题文化建设的步伐。相反,城市主题文化的缺失或定位不明会导致城市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混乱,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甚至影响城市化进程,大多数城市至今仍自我陶醉于“魅力城市”、“活力城市”的打造上,这就大大制约了我国名牌城市建设的步伐。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感知、看法和评价。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主题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城市主题文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解决城市的主题定位问题。所谓城市主题定位,就是按照原创性、特质性和系统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主题和灵魂。没有主题的城市就没有个性化的竞争优势,就没有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因此就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城市主题越突出,城市的影响力就越大;城市主题越鲜明,城市的增值潜力就越高;城市主题越发达,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因此,构建城市主题文化,科学定位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已经成了当前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城市主题文化形象定位的重点和难点

(一)深入分析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深度挖掘城市特色文化

城市特色文化积累与城市主题文化创造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从城市诞生那一天起始终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特色文化作为城市特质、城市特殊禀赋、城市鲜明特征的符号,积累到一定阶段便产生和创造出了城市主题文化。但由于受地理、环境、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地方城市文化也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只有深入分析城市发展的历史,才能找准城市文化的特色、主题;只有深度挖掘城市特色文化,才能使城市主题文化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垄断地位。

(二)科学把握城市文化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不能囿于传统的思维定势,就文化谈文化,就特色谈特色。特别是对于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在思想认识上要避免狭隘性、片面性、主观性和封闭性,应建立前瞻性、创新性、系统性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观,使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不再是一种城市形象、城市品牌的简单塑造,而是城市经济特色、文化特色、建设特色、精神特色的系统工程。高度重视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对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作用,是当今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需要我们不断对城市特色文化建设和世界名牌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思考,做出精准的分析和判断,提出前瞻性、创新性、系统性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策略,使中国城市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世界名牌城市的行列。

(三)找准城市主题文化,创建强势主题文化

城市主题文化越张扬,城市的影响力就越大;城市主题文化越鲜明,城市的增值潜力就越高;城市主题文化越显著,城市辐射力就越广;城市主题文化越系统,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城市主题文化越突出,城市成为世界名牌城市的机会就越多。由于城市文化的消失、雷同和散乱,常常影响到城市主题文化的定位,甚至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因此,如何找准城市主题文化、创建强势主题文化成为当今城市主题文化定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城市主题形象定位的理论

(一)差异化理论

城市差异化发展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依据历史与现实考虑,着眼未来,充分发挥和运用城市某一独特方面,形成城市发展的比较优势和规模效益,提升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张鸿雁教授曾指出:“中国正出现‘千城一面’的城市形态与格局,城市似乎成为‘生产线下来的产品’,中国城市的个性文化和文化个性及‘集体记忆’正在整体性丧失。因此,这个时代呼唤着民族性城市形态的构建,呼唤着民族性城市形态的整体记忆的再现和重新思考。”而这正是城市定位的价值诉求,城市定位就是要寻找或重塑城市的个性文化、民族性地方文化,实现城市独特记忆的光辉再现。差异化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主题文化定位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二)城市意象理论

城市意象概念的提出始于凯文•林奇,他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这种共识即城市意象。张鸿雁认为要创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必须创造性地开发城市的意象要素。城市意象就是通过观察者对城市的观察、感应和认知过程,在人头脑里形成关于城市形象的主观印象,它是观察者与城市空间环境之间双向互动作用的结果。意象的内容既包括城市的特色与结构,也包括意蕴与内涵。这些观察者既可以是城市居民,也可以是旅游者。但是对城市居民来说,城市的工作与生活先于对城市物质环境的感知,且由于长期处于其中,不易发现城市的特点,对感官也难以产生强烈的刺激,因此城市意象对一个外来观察者即旅游者来说更有价值。

(三)超现代经济学理论

超现代经济学是二十一世纪新兴的一门学科,它包含多重场理论、互约原理体系、飞地理论、国际基本竞争轴理论、广义价值理论(厂商价值分解)、广义资源统理论、利他动机与动力理论、社会结构与动力理论、经济相对论、复合人理论、多重规律理论等。超现代经济学深入剖析了社会的前沿研究理论,对社会经济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四、云阳县城市主题形象定位研究

(一)云阳县概况

云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四川盆地边缘,东与奉节为邻,西与万州区、开县接壤,北与巫溪相依,南与湖北利川连界。全县面积3649km2,辖42个乡镇,2008年末人口132万,是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县。云阳新县城是三峡库区远距搬迁的县城,是由原旧县城云阳镇、云安镇、双江镇组合搬迁而成。新城依山而建,三面环水,岸线长13.1km,水陆交通方便,有崖城的气质,湾城的风韵,兼具山城和水城的特质,城市建设区15 km2,城镇化水平达28.81%。城市总人口16余万人。通过十年的艰苦奋战,现已成为三峡库区一座独具特色的移民旅游新城。

(二)云阳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城市记忆的消失

城市记忆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也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云阳新城是由原旧县城云阳镇、云安镇、双江镇组合搬迁而成,新城的建设使得很多城市记忆被无情地抹杀,特别是千年古镇及盐文化胜地云安镇城市文化记忆的消失可以说是云阳城市文化资源最大的遗憾之一。

2.文化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缺乏有效整合,未形成集聚效应

虽然云阳县内文化资源丰度高,而且已进行了初步的文化开发,形成了融观光游览、生态探险、温泉旅游于一体的产品开发格局,但是精品旅游资源少,市场影响力淡化,很多旅游资源之间都是独立存在发展,没有在空间、旅游线路等方面形成品牌,也未产生集聚效应,在旅游市场中难以形成竞争力。

3.同质化严重,主题与特色不明显

周边低层次开发项目众多,新城周围如万州、开县存在着重复和类似的文化开发问题。目前重庆绝大多数县市都在开发巴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等,相对于其他县市的文化建设来讲,云阳县的文化并没有明显的特色。

4.现有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

云阳县既缺乏文化资源开发的组合,也缺乏文化资源与周边其他资源的有效组合,各类资源均是孤立分散开发状态。

(三)基于差异化理论的云阳城市主题文化定位

基于差异化理论,主要选取了地域相邻、文化相近、区域竞争强的万州、开县进行差异化比较研究:相对而言,开县文化更加厚重,多元性较大,再加上雪宝山风景区等自然景观,使其在旅游发展上具有极大优势;万州除了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外,还具有依托港口发展起来的新都市文化,随着把万州建设成为三峡库区最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中心、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最优的科教文卫金融信息中心、功能最完善的旅游服务中心、重庆市新兴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基地和优质农产品基地的发展策略的制定,万州定位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重庆市第二大城市。所以在文化资源的赋存程度上,云阳都不具有以上优势,在资源条件弱势的情况下,找准自身特色文化,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就成为城市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依据对周边各区县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的比较,依托云阳的优势文化,将其城市文化的主题定位为“恒侯聚首圣地,智慧移民之都”。其中,“恒侯”指张飞;“聚首地”借张飞“身在阙中,头在云阳”的著名典故,积极将云阳建设成为移民聚首、资金聚首、人才聚首、游客聚首、商家聚首、企业聚首的文化之地;“智慧”暗指云阳良好的文化教育传统,以及全县倡导人文精神、发扬智慧品质的传统;“移民之都”并非单指移民之地,而是一个具有全方位展示移民文化、品味移民精神、回味移民历程的文化之都。

(四)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云阳城市主题文化定位

云阳拥有山水生态文化、移民文化、梯坎文化、军事文化,但这些文化在周边区域都不具有比较优势,急需对文化进行整合,发展“意象云阳”是云阳城市文化发展的有效出路之一。首先,就全国而言,还没有一个以“意象之城”为主题的城市文化品牌;其次,城市意象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研究,并在九十年展迅速,至今仍是一个研究热点话题,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第三,云有良好的“意象之城”发展基础。在分析云阳文化资源后,可以将云阳文化整合成情意、景意、文意三方面的意象。情意所展现的主要包括:张飞庙的情义文化;磐石城、双井寨的忠义文化;彭氏宗祠、彭氏老屋的仁义文化等。景意所展现的主要包括:万步梯的大地景观文化、滨江公园的三峡文化、山地景观文化、云阳县长江大桥的景观文化等。文意所展现的主要包括:云阳县悠久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文化、诗词歌赋文化等。由情意、景意、文意三方面构成的大意象体现出意象之城。在全面分析云阳城市主题文化的基础上,立足山水生态文化、移民文化、梯坎文化、军事文化等,进行宏观策划,微观分析,并在把握云阳县城市主题定位的宏观性、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超前性、创新性的前提下,将云阳城市文化的主题形象设计为:“水墨云阳,意象之城”。该形象主题的设计,以云阳新县城为主题,以情意、诗意、景意,以及创意、新意为设计背景进行策划。其中,“水墨云阳”所展现的是云阳移民新县城给人的整体意象,也是云阳良好的自然峡谷风光、生态良好的再现;“意象之城”是将云阳文化整合成由情意、景意、文意三方面共同构成的云阳意象之城。

(五)基于超现代经济学的云阳城市主题文化定位

鉴于云阳城市主题文化不明显,区域城市文化比较优势弱的情况,急需对云阳城市文化进行整合,笔者通过对云阳城市文化的解析,运用超现代经济学的幸福经济、荣誉经济、浪漫经济、情感经济等前沿理论对云阳城市文化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将云阳城市主题文化整合提升至情感层面。情感是人们在生活中最复杂、最本质的一种生理反映,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础和动力,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追求。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无数可歌可泣、流芳千古的传说、故事,无一不充满了情感,可以说,情感是人类最先进的文明成果,是人类优良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笔者依据对云阳城市文化的解析和周边城市差异化的比较研究,结合国际城市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将云阳城市文化的整体定位为:情感之都。依据对云阳城市文化的分析,将其城市主题文化定位为:“江风山月,情感云阳”。其中,“江风”借助云阳最著名的张飞庙“江上风清”诗句,有利于提高滨江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山月”从整体上展示和描述了云阳的城市自然风貌,点明了山水江城的城市特征,同时“月”与“阳”相对,增加了形象的美学特质;“情感”是对整个云阳城市文脉的提炼,奠定了“情感之都”的形象特征。

第7篇: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范文

“班级特色文化”集班主任的思想和智慧,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对当前班级文化建设进行分析、思考的总结。其中提出以发扬班主任个性,建设特色班级文化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三个教师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阐述,在文化呈现上形成自己的优势、风格,从而促进学生和班主任的共同发展。

主题词:班主任个性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420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着核心和灵魂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积极性上的班级文化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关键。班级文化是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形成的,是班集体形成的标志,又是影响学生的直接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路的引路人。”班主任的职责可见一斑。班级特色文化是多种因子的融合与升华,形成自己的个性,在文化呈现上形成自己的风格优势,使得班级在校园中独树一帜。

一、当前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

在班级文化建设上,班主任过于注重班级物质文化,利用天花乱坠的环境布置混淆视听,各种宣传评比专栏应有尽有,班训,班徽、班歌也屡见不鲜。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良好的班风、学风却没有形成。

(二)重学生活动,轻教师引导

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学生活动丰富多彩,五花八门,盲目跟风,但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更缺乏教师的指导、引领和示范。

(三)重制度文化,轻文化内涵

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很多班主任重视班级制度建设,各种班级行为规范和准则较多,评比、检查充实着班级的个个角落,但满足学生需求,对学生个性发展有帮助的班级活动却很少。

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做到三个结合

1.与学生发展需求相结合

学生是班级的载体,学生需求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生命力,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班级文化才是真正的班级文化。

2.与课程改革需要相结合

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遵照课程改革的精神,才符合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班级文化建设要以课程改革为指导,体现“育人为本”的思想

3.与班主任特长、兴趣爱好相结合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指导者,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发挥班主任的个性优势,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是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三个体现

1.发展性

班级特色文化是为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结,满足学生需求,为学生发展服务,促进学生发展。

2.研究性

班级特色文化是基于班级实际,发挥班主任优势,有思想内涵和目标,有步骤开展的研究,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展和变化。

3.共同性

班级特色文化是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是班级建设的主体,班主任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在班级建设中师生融为一体,在班级建设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具体实施

(一)挖掘班主任优势,确定班级文化建设方向

班级文化建设,需基于班主任的特长,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达到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效果。

(二)开展活动,打造班级特色文化

1.社团活动,展示学生个性才华

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成立了6个班级社团,并积极有效的开展社团活动。在各项活动中班主任积极参与,认真指导,借助这个平台实现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2.诗意班级,彰显学生儒雅风范。

赵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国学经典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寻根溯源地诵读,感悟国学经典的音律美;品读,感悟国学经典的内涵美;践行体验,感悟国学经典的传世美三方面进行班级文化建设。

3.书法教育,培育学生艺术人生

谭老师将书法教学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和加强语文课标对书写的要求,利用班级特色活动让学生爱上自主学习和管理。

四、 建设班级特色文化的成效

(一)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

班级特色文化发挥了班主任的资源优势,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了学生的多样性格。社团活动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求,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社团建设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师生的双向活动,实行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在社团活动中,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实现的心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这种成功的欲望。拓宽班级文化平台,丰富班级文化建设底蕴,增强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思想建设中的实效性。

(二)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提升了班主任工作水平

在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营造出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班级生态管理方式即共生和共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班主任和教师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发展的共同体。在实践中班主任善于总结和反思,提高了班主任的实践能力。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它代表着班级个性,班级的形象,体现着班级的生命,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学科优势,班级形成了一种齐心协力、积极进取的良好班风,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

《心灵的守护者》江苏教育出版社王晓松主编2013年

《特色班级建设》湖北教育出版社 李红路 2011年

第8篇: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花山文化;地方高校;艺术设计;融合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必须符合面向地方和区域的市场,这样才能为振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发挥地方高校的应有之意。实现特色教学,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服务,就要求我们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必须要努力挖掘一种或几种能够与地方社会相融合的文化,缩小“学院派”艺术设计教学与地方大众生活和乡土特色设计、特色文化的距离。花山文化是左江流域壮族先民的文化产物,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的奇葩。其悠久的历史、生动的画面、丰富的内容、粗犷的壁画、古朴的风格吸引这海内外的眼球,展示了壮族先民的聪明和指挥,体现了壮族先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情怀和精神。[1]花山文化宝贵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它对左江流域各县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位于桂西南部,东盟陆路通道的崇左市,这里就是花山文化的故乡。作为地方的民族类师范高校,承载着民族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社会责任。广西崇左市宁明花山旅游区自建设以来,兴旺发达的商业环境和迅速崛起的市场经济的沃土形成了艺术设计专业的良好产业背景,花山文化资源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具有浓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设计素材,为我院艺术设计特色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花山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1学生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提升客观要求

从北京奥运的5个“福娃”吉祥物的设计到上海世博会的“海宝”形象设计案例,从桂林的山水文化到北部湾海洋文化在到以红河水作为辐射、遍布广西的壮苗侗等少数民族乡土文化风情,无不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深入挖掘他们不光是文献史料学者、历史文人的专利,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设计当代大学生更要从提高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设计想法的角度深入挖掘民族地方特色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借助广西日益腾飞的旅游业走向世界。然而,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艺术设计类学生优势往往在于具有十分出色的想象力,但文化课相对较差,对于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中更为恼人的是,学生考上了艺术设计专业,对于本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设计基础知识,闻所未闻,对设计制图工具更是连名字都叫不出来,更谈不上熟练运用。学生对于设计的构成思维训练,标志设计元素提炼,图案设计的素材把握都普遍缺乏创新思维意识,大多拘泥于教材,图片的小修小改,设计思维受到束缚。花山文化以申请世界遗产的花山岩壁画为代表融合了以左江领域的自然山水景观、壮族的风土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传说等,为地处周边的广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地户外写生、考察提供了大量原始鲜活的素材,对于学生汲取艺术营养,提高审美修养、艺术思维、设计灵感,创作出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大有裨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花山文化腹地,每年都会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各种在周边文化风景区参观、学习交流,学生们都会有相机和速写的形式提取创作素材。

1.2高校师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必须加强

地方高校就业要面向区域,服务地方为主。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自治区。在23万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居住着12个民族(另有分属于28个民族的人在广西工作落户),除汉族外,有壮、瑶、苗、侗、伍佬、毛难、回、京、彝、水和讫佬等n个少数民族。[2]广西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显示: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广西总人口数中的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57.56万人,占37.94%,其中壮族人口为1658.72万人,占32.15%。大招生理念下,全国各地以汉族为主的学生,久居学校的高墙校舍之内,对地方俚语,民族语言更是一窍不通,平时对接触地方文化以书刊报纸居多,机会十分有限。他们更加崇尚的是快速时尚的都市文化。艺术来源生活,且要高于生活

。尹定邦在其《设计概论》中明确指出了设计师的职责之一是必须要做文化传播者。一方面,要求我们学生在大学生活的4年要尽可能的学习和融入地方文化生活,即使就业不面向地方,也能在容和地方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特别是环境设计和工业设计方向的教师大多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对于适合高校周边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人才需市场调研和定位,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的区域更要学习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就业形式的合格设计人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有不少教师是少数民族,在花山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中更容易将本民族的文化融合现代设计手法,提炼设计素材,在广告招贴设计、标志设计、图案设计、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图形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课业中加以运用,部分具有民族风情和花山文化特色的作品在全国广告设计大赛中获奖。

2花山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结合的方法

2.1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上下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大到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小到传统的地方建筑的色彩搭配。华夏56个民族中作为主流的汉族文化与以花山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原文明是主流,民族大融合、战乱迁徙、商业贸易往来等多种因素使得中原文明在全国各地得以传承,地方的特色文化也得以保留,“天人合一”是千百年来华夏文明中历代哲人,诗人,画家,艺人所遵循美学原则和向往的境界。对于大部分艺术设计学生来说,偏爱文学的几乎很少,对于传统的中华文化大多一知半解,对于传统的文化学习也是浅尝辄止。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从科研向实践技能型高校转变,以就业为导向,具有扎实的技能,一定的理论和科研能力,但空前高涨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对于提高设计文化内涵的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园林艺术赏析、中国建筑史等不容易立竿见影的课程很难重视起来。老师不重视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但笔者认为,从培养设计师的长远出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很有必要。进而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用文化在设计中运用的成功案例来总结方式方法,提高审美修养和设计意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多媒体视听教学法讲解与艺术关联(书法,建筑礼制等)的中国传统文化。二是以故事的形式传授吉祥图案,色彩,动物植物的传统文化来结合设计教学进行创作。三是在设计说明和设计方案的内涵上抓深度,让学生探寻传统文化渊源之后在设计。四是抓好专业考察课,不能流于形式。五是重视田野调查,探寻文化和设计作品的结合点。六是传统文化可进行专题来实施,毕业设计创作要体现文化气息。2.2其次要熟知花山文化和现代设计的方式方法  日本和韩国的工业产品设计一直引领亚洲,日本的丰田汽车,韩国的起亚汽车等都是完全的民族自主品牌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享誉世界的典范。而国内不少汽车制造商的照抄后改装别国设计,只能沦为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部件加工基地。中国的红旗汽车也历经震荡和起伏,现在部分核心部件依然依靠外国技术作为支撑。在设计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使得特色鲜明而又不失时尚潮流的产品更能被人接受。因此,设计的民族性特色越来越重要。由此可见,花山文化要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现完美融合,必须充分了解和熟知花山文化,不能之其然而不之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设计出好的作品,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只有在恰当使用现代设计的方法上,融合本民族的文化的营养,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2.3不断完善的教学方法

现代设计教育的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注重产、教、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符合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正是衡量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艺术设计本科教学中,如何使得培养的学生既能掌握就业的技能,又能具备较为扎实的科研能力,是摆在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学生毕业后,经过社会实际设计经验的积累能否成为设计师而不是当下高职高专所培养的以技术操作为核心的“设计蓝领”。由此可见,一个问题在于文化修养的提高与设计教学的重要位置如何权衡的问题;另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如何提高的学生的设计文化内涵的问题。作为设计教育的

授者我们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1)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热情和兴趣,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是分组进行团队设计方案和文化创思,教师提出改进意见。二是教师给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概念设计说明,让学生草图及方案表述。三是让学生互相探讨,老师给予总结。2)以社会项目来完成教学。社会项目中必然为人服务,蕴含丰富的文化设计内容。从文化融合到具体设计,在到实际的横向社会课题项目实施是提高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把抽象的、看不见的文化转化为客观实在的项目的具体过程。对于学生认识和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花山文化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艺术设计课业的融合点是应是多角度的、多渠道的、多样化的,如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招贴设计课,可以花山文化中的巫术文化来隐喻和讽刺“表现反对迷信海报设计”,要求学生选用“花山岩画”中的图案,来进行创意。要求学生开拓思路,教师要积极引导,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完成设计招贴制作。地方高校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办出特色就必须要有特色的文化土壤,对当地文化的吸收与诠释是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创新的根本。本文论述希望能对设计者重视传统文化渊源的对设计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 蒙云龙.论壮族文化的外显、内涵及其价值—以花山壁画为视角[j].传承,2013(7).

[2] 王春林,底书贵.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构成与发展[j].人口研究,1983(3).

[3] 唐华.花山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第9篇: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的方法范文

Abstract: All the designers and craftsmen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roduct with Qing Dynasty cultural elements want their products to succeed in market competi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use value analysis method to improve existing products and reduce the cost of material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roduct with the Qing Dynasty cultural elements is to provide more satisfactory products, increase product sales, and get more profit, and the most effective way is to improve the design, structure and quality of product, so as to reduce costs. VE method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s to reduce the cost and increase the profit.

关键词: 清代元素;文化产品;开发决策;价值工程

Key words: elements of the Qing Dynasty;cultural products;development decisions;Value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004—03

1 产品价值链与清代元素文化产品开发

文化产品的创造价值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关联的市场经济活动,也可称之为“增值活动”,这其中包括服务创造价值等内容。这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构成了清代元素文化产品开发的“价值链条”。价值工程(VE)给清代元素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与服务决策以清晰的思路,对产品开发与服务创造价值等方面给予指导与支持。

1.1 产品价值链模型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明确了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完美结合。主要依靠四种手段完成:一是成本领先,二是产品差异化,三是产品功能策略,四是可持续发展策略。清代元素的文化资源的产品开发过程中包含了资源的整合、产品形成过程,也包含价值链的重组过程。将文化资源的开发纳入市场运作的轨道,形成与旅游市场机制相匹配的文化资源开发、价值产生与管理模式是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欠缺地区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文化产品设计创新是通过其形式、功能、价格等优势等来维持持续发展的,通过构建文化产品的价值链结构模型,来系统规范地表达产品销售与服务信息。采用功能要素、产品差异化设计和服务创造价值策略,在竞争中取得明显优势而获利。(图1)。

1.2 清代元素文化产品价值链及特点 构建清代元素文化产品价值链(图2),从链接的构成看,它是产品价值链模型的具体深细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第一是将地域性文化资源转化为创造价值的链条,并将该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与扩大利用,最终形成上下游的关系的生产集合。第二是特色产品设计研发阶段,如某一产品(如摆设类工艺品)从调研、设计、生产、供应、销售以及衍生品的开发与研究。第三是对清元素文化产品开发的成本降低、两个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组织生产、服务模式等做出正确的决策,形成对特色文化资源产品开发的最优化。基于清代元素的文化产品的价值链模型,构成了产品价值向多样化发展,其产品价值折射出了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清代元素文化产品价值链模型,把清代满族文化元素作为重点输入,其产出的价值是特有的,产品服务具有收藏性、纪念性、实用性。

1.3 清代元素文化产品价值链作用 清代元素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增强一个地区的软实力。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可以带动区域性产业的发展。这种开发过程是一种建构性的认同实践,需要重视该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即地域性民族文化产品品牌价值。采用创新思维构思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对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进而开发出好的产品。清代元素文化产品价值链显示了在文化产品开发中的调研、设计、供应、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化,使各链接点形成了(1+2+…+n)≥n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文化旅游新产品开发的旧有模式,使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与服务链条呈现出了微笑曲线(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