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证券市场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稳定性影响
引言
证券投资基金属于一种投资方式,在发展这种投资方式的过程中,其利益是共享的,同样的,其风险也是共同承担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其具备较为明显的优势,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喜爱。但是,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两面性,其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存在不恰当的地方就会对资本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市场变得不够稳定。为此,笔者主要对其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1 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对资本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1.1发展不同类型的证券投资基金对资本市场稳定性造成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在发展过程中,设立了不同类型的投资方式,其主要表现为封闭型基金以及开放型基金这两种。在设立的过程中,其类型不同,使自身特点也有所不同,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对资本市场稳定性造成不同的影响。其中,封闭型基金在发展过程中,其交易价格虽然会受到效益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投资者在选择这种投资方式的时候,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博取价差,获得风险利润,这种情况下,一旦基金有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投资者就会抛售股票追买基金,进而就很容易造成市场的不稳定。开放型基金在设立之后,投资人员可以按照相关报价申购或者是赎回基金单位,其本身不具备任何炒作性,所以投机性相比较而言也很小,投资者在购买这种基金的时候,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因此,这种投资方式能够有效的促进市场的稳定发展。
1.2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策略对资本市场稳定性所造成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证投资者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在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会采取相应的策略,主要表现为中长期投资策略以及短期投资策略这两种,同样的,不同策略也会对市场稳定性造成不一样的影响。其中,中长期投资策略在使用过程中对于市场稳定性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因为在使用这种运作策略的过程中,其所注重的是投资回报的稳定与增长,所以,在具体运作工程中,基金不会追涨杀跌,为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在使用短期投资策略的过程中,运作人员为了给投资者较为丰厚的回报,在操作过程中就会追逐高额的利润,在这种这种情况下,会增加买卖证券次数,加大买卖证券的价格差,而这种运作策略就容易对市场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不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1.3证券投资基金经理人行为模式对资本市场稳定性所造成的影响
在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过程中,证券投资基金经理人行为模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市场稳定性造成影响,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证券投资基金经理人对市场信息反应不足,或者是反应过度都会对市场价格造成影响,使其产生波动,进而就会不利于市场的稳定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经理人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多种因素都有可能会造成决策的失误,而这些也都不利于市场稳定发展。其次,在发展过程中,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效应也会对市场稳定性造成较大的影响,在操作过程中,市场中证券投资基金会出现一种现象,也就是相互模仿的一种群体行为及其效应,这种效益就能将其称之为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促进某种证券价格水平向稳定趋势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羊群效应也有可能会使得市场变得更加不稳定,对市场造成不利的影响,羊群效应发生之后,市场证券价格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变化,这种情况下,如果其变动结果和证券正常价格不一致,就很容易使得市场变得更加不稳定。或者是基金经理在判断决策过程中,对市场信息没有一个较为良好的把握,就有可能会使得证券价格出现不正常的现象,从而就会对市场造成不利影响,如果现象较为严重的话,还会使整个市场崩溃。
2 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对资本市场稳定性政策建议
2.1在发展过程中加快法制建设
在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过程中,其主要的问题就是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进而使其不能稳定健康发展,因此,要想更好保证资本市场的稳定,一定要加快法制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就目前而言,我国针对证券投资基金也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其中就包括了《证券法》、《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督,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不了市场的稳定性。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快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以及落实,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2.2在发展封闭型基金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开放型基金的试点
就目前而言,开放型基金已经慢慢成为了投资基金的主流趋势,使用这种投资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市场的稳定性,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可以在发展封闭型基金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开放型基金的试点,这样就能使得我国基金规模得到一定的扩展,同时保证市场的稳定性。除此之外,开放型基金对于信息披露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市场的规范性,进而就能更好地促进其稳定发展。因此,在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开放型基金的重视程度,通过开放型基金促进基金经理人水平和能力的提升,这样就能更好地保证其应变能力,从而也能更好地保证市场稳定发展。
2.3在发展过程中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
证券投资基金在发展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加强监管力度,并且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这样就能避免羊群效应的出现,从而就能更好地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市场出现羊群效应其主要就是基金经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过分重视自身利益却忽视了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在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内部的管理和监督,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可以完善相应的投资机构内部稽查机制,对机构内部组织人员进行细化和分工,以此来让内部组织进行相互监督,之后还可以建立起相应的监管机构或者是基金评价机制,这样就能更好地对其进行管理和监督,从而就能更好地保证市场的稳定发展。
2.4在发展过程中对投资基金经理加大培养力度
在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过程中,基金经理人员也会对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投资者利益产生影响,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投资基金经理人员的培养,确保其专业素质,以此来提升其决策的准确性。在对其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其进行专业技能知识培训之外,还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培训,让其保持稳定情绪和心理,这样才决策过程中才更加冷静客观,以更好地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对于资本市场稳定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证券投资类型、运作策略以及投资经理人的行为模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稳定性造成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保证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一定要加快法制建设、积极推进开放型基金的试点、完善相应的监管机制、对投资基金经理加大培养力度,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亓彬.证券投资基金对股票市场稳定性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研究[D].山东大学,2013,22(16):104108
[2]闻岳春,卢杰,程天笑.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对资本市场稳定性的影响及政策建议[J].武汉金融,2015,15(6):48
[3]张铁滨.证券投资基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56(16):226226
[4]高金刚.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视野,2014,45(24):365365
【关键词】贝塔系数 资产定价模型 应用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财务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能使人们量化市场的风险程度,并且能够对风险进行具体定价。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用于回答如下不容回避的问题:为了补偿某一特定程度的风险,投资者应该获得多大的收益率?在有的书本中,我们将风险定义为预期报酬率的不确定性,然后根据投资理论将风险区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知道在高度分散化的资本市场中,如何得到相应的回报。
一、系统风险的度量
度量一项资产系统风险的指标是贝塔系数,用希腊字母β表示。贝塔系数被定义为某各个资产的收益率与市场组合之间的相关性。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分子COV(KJ,KM)是第J种证券的收益与市场组合收益之间的协方差。它等于该证券的标准差、市场组合的标准差及两者相关系数的乘积。
根据上式可以看出,一种股票的 β值的大小取决于:(1)该股票和整个股票市场之间的相关性;(2)它自身的标准差;(3)整个市场的标准差。
贝塔系数计算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使用回归直线法。根据数理统计的线性回归原理,β系数均可通过同一时期内的资产收益率和市场组合收益率的历史数据,使用线性回归方程预测出来。β系数就是该线性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
例如,J股票历史已获得收益率以及市场历史已获得收益率的有关资料如表1―1所示。
表1―1计算 β值的数据
求解回归方程y=a+bx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表1―2回归直线法计算β值的数据准备
将表1―2中的有关数据代入(1―2)和(1―3)式,得
直线方程的斜率b,就是该股票β系数。
另一种方法是按照定义,根据证券与股票收益率的相关系数、股票指数的标准差和股票收益率的标准差直接计算。
表1―3计算β值的数据准备
将表1―3中的有关数据代入(1―4)式子得到相关系数计算
标准差的计算:
贝塔系数计算:
二、投资组合的贝塔系数
投资组合的βp等于被组合各证券β值的加权平均值:
如果一个高β值股票(β>1)被加入到一个平均风险组合βp中,则组合风险会提高;反之,如果一个低(β
三、证券市场线
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单一证券的系统风险可由β系数来度量,而且其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可由证券市场线来描述。
证券市场线:Ki=Rf+β(Km-Rf)式中:Ki是第 i个股票的要求收益率;Rf是无风险收益率。(通常以国库券的收益率作为无风险收益率):Km是平均股票要求的收益率(指β=1的股票要求的收益率,也是之包含所有股票组合即市场组合要求的收益率)。在均衡状态下,(Km-Rf)是指投资者为补偿承担超过无风险收益的平均风姿而要求的额外收益,即风险价格,如图1所示。
图1 β值与要求的收益率证券市场线的主要含义如下:
(1)纵轴为要求的收益率,横轴则是以 β值表示的风险。
(2)无风险证券的β=0,故Rf成为证券市场线在纵轴的截距。
(3)证券市场线的斜率[ΔY/ΔX=(Km-Rf)/(1-0)=12%-8%=4%]表示经济系统中风险厌恶感的程度。一般地说,投资者对风险的厌恶感月强,证券市场线的斜率越大,对风险资产所要求的风险补偿越大,对风险资产的要求收益率就越高。
(4)在β值分别为0.5、1和1.5的情况下,要求的收益率由最低K1=10%,
到市场平均的Km=12%,再到最高的Kh=14%,β值越大,要求的收益率就越高。
四、结论
贝塔系数的经济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想对于市场组合而言特定资产系统风险是多少。比如,市场组合相对于它自己的贝塔系数是1,如果一项资产的β=0.5,表明它的系统风险是市场组合系统风险的0.5,其收益率的变动性只及一般市场变动性一半;如果一项资产的β=2.0,说明这种股票的变动幅度为一般市场的2倍。总之,某一股票的β值的大小反映了这种股票收益的变动与整个股票市场收益变动之间的相关关系,计算 β就是确定这种股票与整个股市收益变动的影响的相关性及其程度。从证券市场线可以看出: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不仅仅取决于市场风险,而且还取决于无风险利率(证券市场线的截距)和市场风险补偿程度(证券市场线的斜率)。由于这些因素始终处于变动之中,所以证券市场线也不会一成不变。预计通货膨胀提高时,无风险利率会随之提高,进而导致证券市场线的向上平移。风险厌恶感的加强,会提高证券市场线的斜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财务成本管理[M].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金炳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监管目标“三公”原则投资者保护市场安全
长期以来,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严重背离,中国证券市场的政策常常被误读,政策制定者的本意与市场的反应往往南辕北辙,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本来要解决一些现存的问题,结果是旧的问题没解决,反而又引起了一些新的矛盾。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上市公司、券商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暴露出中国证券市场政策监管目标的不清晰。监管者的监管目标常常处于变化之中,时而强调为国企改革脱困服务,时而强调优化资源配置,时而强调保护中小投资者,时而强调“维护稳定”,强调股票指数的稳中有涨,涨幅有限,试图调控指数,因此,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证券市场监管的根本目标与具体目标
证券市场监管目标,与其他目标有相似之处,其中之一,就是目标的层次性。从层次上区分,证券市场监管目标可以分为根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证券市场监管的根本目标
监管就要达到特定目的,而目的来源于监管原因。从现实来看,克服市场的缺陷,弥补和矫正市场失灵,诸如信息不对称、垄断、外部性,既是证券监管产生的原因,自然也是证券监管的目的。监管的根本和长远目标就是解决市场失灵,促进证券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发挥市场的功能。而证券市场的本原功能,就是资源配置、价格发现、投资和融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资源配置。因此,监管的根本目的,还在于保证证券市场本原功能的正常发挥。
在任何国家,证券市场都是现代市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与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及其发展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与社会稳定和政治形势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市场参与主体的范围和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它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因此,市场的运行和发展,涉及到千家万户,与整个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市场的波动,在中国这种特定的条件下,与社会稳定的联系更加紧密。
证券监管的根本目标,尽管各个国家表述不一定相同,但通过证券监管维持证券市场本原功能的发挥,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这一条是相同的。国际监管部门组织(IOSCO)的公开网页里明确指出:证券监管应当促进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
因此,从长远和最终目的而言,应保证证券市场持续、健康、稳定、高效,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和谐和健康发展。从我国《证券法》也可以看到这个根本目标,《证券法》指出:“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
综合上面的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的根本目标是,矫正市场失灵,促进证券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发挥证券市场的功能;有利于证券市场稳定、持续、健康、高效的发展,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维护社会秩序,有助于社会安定、和谐和健康发展。在证券监管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这些根本目标,强调从社会整体而不仅仅只是证券市场本身来制定监管的法律、法规、政策,开展监管活动。
(二)证券市场监管的具体目标
对于证券市场监管的具体目标,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各国的要求也不相同。
国际监管部门组织在《证券监管的目标和原则(1998.9)》中提出证券监管的三个目标:保护投资者,确保市场的公平、高效、透明,降低系统风险。保护投资者是核心和精髓,后两个目标也是保护投资者的间接手段。
《美国1933年证券法》确立的两个基本目标是:第一,向投资者提供有关证券公开发行的实质性(material)信息。第二,禁止证券售卖过程中的误导、虚假和其他欺诈行为。显然,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是美国证券立法的宗旨。
《美国1986年政府证券立法》更加明确和突出了投资者利益保护这个目标,“国会决定政府证券交易受公众利益的影响,为此必须使:第一,为这种交易和相关的事宜和活动提供统一性、稳定性和效率。第二,对证券中间商和证券交易商普遍实行适当的管理。第三,规定相应的金融责任、账务纪录、报告及有关的管理办法;从而保护投资者并保证这些证券的公平、正当和流动性的市场”。
日本1948年的《证券交易法》规定:“为使有价证券的发行、买卖及其他交易能够公正进行,并使有价证券顺利流通,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及保护投资者利益,特制定本法律”。
韩国1962年的《证券和交易法》写明:“本法旨在通过维护证券广泛的和有条不紊的流通,通过保护投资者进行公平的保险、购买、销售或其他证券交易,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香港1989年颁布的《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条例》第四条指出证券市场监管的目标是:使证券市场有足够的流通量,并公平、有秩序和有效率地运作;控制和减低交易系统风险,避免市场失灵和适当地管理风险,以确保一个市场的危机不致影响其他的金融范畴;保护投资者;促进一个有利于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经济环境的设立。
中国《证券法》则规定:“为了规范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
比较国际监管部门组织、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地区及我国对证券监管目标的理解,综合考虑我国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证券市场参与者的特殊情况,本文认为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具体目标是:保护市场参与者(特别是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证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以及透明与高效,降低市场的系统风险,维护证券市场的安全。
这些目标是相互联系的,在有些地方会有交叉,而且他们之间还可能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例如,确保市场的“三公”、透明与高效及其做法,同时也能保护投资者,降低市场风险;降低市场风险及其措施,也能保护投资者;保证证券市场的安全,自然就保护了市场参与者。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是以上所列证券市场监管的共同目标,因为这是实现证券市场本原功能的前提,如果没有市场参与者,资源配置无从谈起。因为市场失灵会影响所有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矫正市场失灵,也就是要保证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主要是强调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
降低市场的系统风险,也是为了保证证券市场的安全,保证证券市场的正常运行,这对整个社会的利益是有利的。当然也就是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保证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既是目标,又是原则,也是手段。
总之,证券监管目标首先要强调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要体现出一般经济目标的核心—效率与公平,又要体现出证券市场的特点—确保“公开、公平、公正”,降低系统风险。明确监管目标对于证券监管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特别指出,中小投资者保护不仅是证券市场监管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小投资者保护还是重要的监管目标,是监管的归宿。
确保公开、透明,降低市场风险,既是保护投资者的有效措施,又是实现公平和效率目标的途径。
需要强调的是,投资者保护,是要让潜在的投资者进入,但不是静态地重视现有投资者的账面亏损,既要考虑现在投资者的利益,也要重视未来投资者的利益;要重视现有投资者的声音,也要经得起现有投资者的质疑和指责,但不能以现有投资者的这些质疑和指责为监管决策的依据,而是以其中理性分析的成分作为决策参考。重视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不是说要保证每个投资者在这个市场都稳赚不赔,而是强调要不受欺诈和歧视。
证券市场监管的效率性目标
证券市场监管的效率性目标,不是指证券监管本身的效率,而是指通过证券市场监管,实现证券市场效率。
效率在经济学中多以帕雷托效率表述,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定义,在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中有明确的论述。因为证券市场的虚拟性等,对证券市场效率的认识就与实体经济的效率有很大的不同。要在帕雷托效率的一般原则下,考虑证券市场的特点。
根据证券市场的特点,证券市场效率分为资源配置效率、运行效率和信息效率。
(一)资源配置效率
证券市场的效率主要指资源配置效率,即能否保证把有效的资源配置到资源效率最高、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那里。在证券市场中,客观存在着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制约因素:其一,市场的公开程度,信息披露的内容、要求及执行程度,市场相关信息在市场内传播的范围、速度、密度和保真度影响了市场参与者能否容易地获得真实、准确、客观、完整的信息。其二,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及规范化程度和市场容量,决定了市场的参与热情和活跃程度。其三,市场的运行规则,包括规则是否完备、严密、稳定等,守规和执行成本,对规则及监管活动反应的灵敏程度。其四,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及竞争程度。
(二)证券市场运行效率
所谓证券市场运行效率,按照通常的理解,是指生产信息的效率和交易效率,后者包括一级市场证券发行和二级市场证券交易。因为生产信息的效率难以估算,人们对运行效率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交易效率。即证券能否以最低的成本发行,能否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交易成本为交易者完成一笔交易,它反映了证券市场的运行功能、组织功能的效率。
(三)信息效率
所谓信息效率是指证券市场的资金分配效率,即市场上的股票价格能否根据有关信息做出及时的反应。证券市场效率理论也称市场有效性理论(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由20世纪60年代芝加哥大学教授法玛(Fama)提出,是目前西方学术界在证券市场效率方面影响最大的理论。该理论将证券市场的信息效率定义为市场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证券价格对市场信息反应的有效化,如果证券价格会对所有能影响它的相关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市场即达到了有效状态。有效率的证券市场中,证券价格既充分表现了它的预期收益,也体现了它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参与者都不可能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有效市场理论重点研究证券市场价格与信息利用之间的关系,投资者行为与信息的效率性的关系,认为不同的信息对价格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
证券市场监管的安全性目标
这里的安全性主要是指降低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根据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来源、特点、危害,鉴于系统风险的失控和爆发不仅会对证券市场整体运行产生影响和冲击,而且会与其他市场风险发生共振,从而引发破坏性更大的危机,又因为证券市场在宏观经济体系和整个社会的地位非常重要,所以一旦发生危机,必然会对整个经济和社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因此监管者对于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必须高度重视,证券市场安全性应该成为监管的重要目标。
证券市场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单个产品所特有的个别风险和整个证券市场都面临的系统风险。个别风险应当由证券产品购买者或持有者自己承担,证券监管主要是降低和控制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证券市场系统风险又称市场风险,也称不可分散风险(undiversifiablerisk),是指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和变化,导致证券市场上整个价格的下跌,从而给股票持有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一)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特点
第一,交易价格的多变性。证券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很难控制,其中某个因素的细微变化就会导致证券交易价格的变化。
第二,证券市场风险的传染性与联动性。证券市场处在整个市场的核心,风险一旦形成,就会迅速向其他市场扩散、放大,对整体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这种传染性从资金的角度,主要表现在:证券市场交易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市场交易价格的变化;在交易者利用金融机构贷款在证券市场投资时,一旦系统风险发生,导致投资失败,不能归还贷款,损失就得由金融机构来承担,证券市场的风险就会迅速扩散到其他领域;如果证券市场上大量投资者严重亏损,损失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有可能引起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这种传染性市场主体的角度,主要表现在:监管者、交易所、券商、基金公司、中介机构和投资者这些市场主体中的单一主体产生风险时,将会迅速波及到其他主体,如某一基金公司出现问题,会影响到一种证券价格或几种证券价格的剧烈波动,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严重的会影响交易所甚至整个市场和市场主体。第三,风险影响的社会性。中国沪深两个市场开户数已经达到1亿多户,证券市场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证券市场一旦出现较大的市场系统风险,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
(二)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来源
第一,证券市场本身的高风险特点。因为证券产品的虚拟性、市场的脆弱性、信息不对称等,证券市场具有很高的风险,具有内在不稳定性,极易产生动荡。
第二,外部的诱发因素。证券市场自身因素只是内因,并不必然会引发系统风险和剧幅下跌,系统风险的形成通常还因为外部因素的诱发。这些外部因素有政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国际游资和对冲基金的冲击、突发事件等。张宗新(2005)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政策因子对系统风险有显著影响。前三个因素在经典教科书中均有详细的分析,此处仅对后两个因素进行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个国家被国际金融资本冲击的可能越来越大。只要有利可图,投机家短期内就可集中大量资金冲击某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使得这些市场剧烈下跌。
所谓国际游资,即国际短期投机资本,指的是为追求高额投机利润在世界范围内资本市场快速流动和炒作的短期资金。20世纪90年代,由于高科技手段、各种金融创新及各种衍生产品和工具的出现,国际游资也有了一些新特点。这些以前无组织的资金开始被对冲基金组织和整合,威力和冲击性明显增强。
对冲基金(HedgeFund)指的是通过私人有限合伙制的形式募集资金,利用财务杠杆(Leverage)和卖空(ShortSelling)投资策略,运用多种衍生工具进行组合投资的工具。对冲基金的操作范围很广,不容易被监管,因此对新兴市场的冲击非常大。
例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对冲基金猛烈冲击泰国,导致该国股票市场大幅下跌。随后又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进行了多次冲击。1997年10月至1998年8月期间,对冲基金曾对中国香港发起了4轮冲击,导致香港股市暴跌并波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的证券市场。所以,对冲基金对一个国家证券市场的冲击必须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的、可能造成重大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危及公共安全的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会对证券市场形成强烈的冲击。
第三,市场参与者的操作风险。一般市场参与者的操作问题通常属于非系统风险,不大可能危及整个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安全,但是如果市场机制不健全,证券市场不成熟,在交易制度方面的建设严重滞后,监管失当,这类风险极有可能爆发并成为引起系统风险的重要诱因,从而对整个市场造成破坏性影响。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就曾经出现过不少次市场参与者的严重违规交易事件。其中影响最广、破坏力最大的,当属1995年2月23日的“327”国债期货事件。在国际市场上则有著名的“巴林事件”等等。
(三)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的危害
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一旦发生,有可能引发证券市场的危机,这必然会对上市公司、投资者、监管者等所有市场参与者都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一,资产价格暴跌,财富大幅缩水,市场参与者损失惨重。证券市场出现全面价格暴跌是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爆发的最主要、最常见表现形式。如1929年发生的纽约股市大崩盘,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道•琼斯指数跌去84.3%;1987年10月19日发生的股市危机,一日之内道•琼斯指数即下跌508点,跌幅达22.6%。同日,欧洲大陆、东南亚、日本等地也出现股市暴跌,香港恒生指数暴跌了11%,并于一周之后再度狂跌,创下35.5%的历史最高纪录。又比如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期间,两个月内墨西哥股票指数下跌了59%,阿根廷和巴西市场则分别下跌了14%和17%。
证券是某类资产的符号,证券价格下跌意味着所代表的资产的贬值。因此,资本市场的价格暴跌必然带来整个社会财富的损失。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导致5000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当年GDP的八分之一,8天之内世界各国因股价暴跌而损失的财富达到2万亿美元;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股市崩溃使整个国家财富缩水近50%;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仅从10月20日至10月28日,香港股市总市值就减少了2.1万亿港元。
第二,引起中介机构的破产。投资者因遭受重大损失、丧失信心而退出市场,这又会引起证券市场流动性急剧下降,交易量清淡;公司在证券市场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大幅上升;因市场资金短缺,银行贷款利率上升,加大企业负担,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经营困难。同时还会引发中介机构破产,冲击金融体系,影响金融市场和整个市场体系。
第三,引发经济、政治、社会动荡。一方面,由于风险影响的社会性,影响的范围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另一方面,造成的损失很大,影响的烈度很大,所以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
综上所述,证券市场是一个“高危”市场,风险和危机经常出现。因此,应该将降低证券市场系统风险作为监管工作的第四个目标。具体表现在,证券市场监管应该设法降低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避免因剧幅波动影响证券市场自身的稳定、安全,防止大起大落,防范市场崩盘,冲击金融体系及整个经济体系的安全。
需要强调的是,保证证券市场的安全非常重要,指数的稳定也非常重要,监管者应该关心指数,但这不应该成为监管部门调控指数涨跌的借口。不是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控制市场的正常波动,而是着眼于避免和防范可能诱发风险的因素。
参考文献:
1.郭冬梅.从公共利益论看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浙江金融,2008.9
2.陆一.闲不住的手:中国股市体制基因演化史.中信出版社,2008
3.李稷文.中国证券市场政府管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寻租;金融寻租;综合治理
一、我国金融寻租概述
经过30多年的金融开放和金融改革,我国金融行业正在发展壮大,市场正在快速增长,使得我国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问题,如信贷市场不完善、证券市场存在泡沫风险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重,金融市场的变化也能反映我国的经济状况,可以说金融市场就是我国经济的晴雨表。然而,在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信贷市场、证券市场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金融寻租问题。下面将就我国的金融寻租问题进行探讨。
目前,关于寻租定义有很多种,但布坎南和克鲁格等人所提最为广泛接受。首先,布坎南是从区别寻租和寻利的角度来界定寻租的,将寻租描述为: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行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其次,克鲁格认为寻租是经济主体寻求非生产性利润的行为,通常是指经济主体通过寻求或维持在某行业内的垄断地位来寻求或维持业已存在的租金的活动,这种租金是由于政府对市场的行政干预和管制,抑制了市场的公平竞争造成的资源的稀缺性而形成的额外利润[1]。
通过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寻租是个人或组织耗费稀缺资源,通过控制或影响资源分配的管制者,攫取一种额外的利益或好处的行为,这种额外的利益或好处是一种人为创造的财产的转移,从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2]。
从而,我们可以知道金融寻租的定义为:个人或组织通过控制或影响金融行业的管理者或监管人,来达到攫取额外利益的行为。通过定义,可以为我们解决金融寻租问题提供一种思路。
二、我国金融寻租问题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金融行业中,企业的不法行为以及国家的监督管理者的管理不到位或者干预过多,加之一些政府官员的腐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寻租行为。这些给我国的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这些金融寻租行为导致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行为归结为以下几方面[3]:证券市场寻租行为、信贷市场寻租行为以及外汇市场寻租行为等等。下面我们将结合寻租租金的来源来分析各种金融寻租行为。
首先,证券市场寻租行为。该寻租行为有:股份公司争取发股票行为资格的寻租行为;上市公司股本结构分割造成的寻租行为;政府涉足二级市场造成的信息寻租;操纵二级市场股价寻求租金的行为。
其次,信贷市场寻租行为。该行为表现在:银行为吸纳存款造成的寻租行为;贷款政策差别造成的寻租行为;信贷配给引起的寻租行为。
最后,外贸市场的寻租行为。该行为表现在:银行汇率与黑市汇率的不同引起的寻租行为;利用不同地区间的汇率差距的寻租行为;通过进出口套取外汇的寻租行为。
以上这些寻租行为表现,有些是企业或个人或其他利益相关体未获得额外收益而进行的寻租活动,有些则是利用我国金融制度的空当进行寻租活动的,有些则是一些金融行业的监管者主动创造条件来进行寻租的。这些寻租行为严重地破坏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增加金融交易的成本,加剧金融投资的风险,同时这些行为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对社会生产力也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由于其不仅仅是对我国经济有重大危害,也对我国的其他方面,如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我国金融寻租的综合治理
目前,我国很多的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持,通过金融市场,实体经济能够很好实现融资、投资等目的。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对实现我国的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找出控制金融寻租的方法。下面将就我国金融市场寻租行为的治理提供几种方案。
(1)从制度上遏制金融市场寻租行为。寻租行为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金融制度不完善,我国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不匹配不同步。因此,首先要从金融制度建设开始抓起,包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之间的协调,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也要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相协调,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例如,在证券市场中:①实行证券市场进入的市场化,消散一、一二级市场之间存在的租金,最终在条件成熟后使证券的发行向注册制过渡。②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出机制,建立优胜劣汰选择机制,健全和规范证券市场。③完善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消散证券市场的信息租金。
(2)转换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从我国目前条件看,还不可能对金融市场完全放开,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还是必要的。但是政府金融调控的能力越大,其成员就越容易参与权力寻租活动,日本、台湾都有过类似的沉重教训。因此,合理确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界限,避免越界行为频繁发生,就成为了治理寻租活动的基础。政府对金融市场的不恰当干预产生了租金,并制造了“政策市”、“消息市”的恶果,必须束缚住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不恰当干预。
(3)强化金融监管来遏制寻租行为,增加寻租人的经济成本。目前,在金融监管方面出现监管不到位的事情,因此必须强化金融监管。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做:①加强金融监管的法制建设,对监管寻租行为实施法律控制。②开展金融监管绩效审计并从审计监督的角度对金融监管部门实施再监督,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规范监管主体行为。③健全完善监管体系,优化内控机制。④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与监管人员利益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总之,我们必需要正确地、全面地认识金融寻租,要与时俱进地为解决寻租问题找到合适的方法,并为之努力。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2010. baike.省略/view/477.htm
关键词:证券投资;市场风险;类型;控制;对策
引言
证券投资作为风险投资,风险主要的指向就是投资者的投资与预期相分离,证券投资的收益不具备确定性。证券投资的风险类型很多,其中市场风险是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结合体。市场风险主要是指证券市场本身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引起的证券价格变动风险。证券市场的变化很快,所有的变化都会影响供求关系。在证券市场的现实发展中,证券市场的冷热与政策和现实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风险也是体现证券市场价值的重要要素,没有风险,就没有利润,风险和利益并存是证券市场最为基础的特征。
一、证券投资风险的认定
风险主要是指事件发生后,其损失机会或损害的可能性、不确定性。证券投资中,风险和收益是一对矛盾结合体,有收益就有风险,二者存在内部的必然性。证券投资的风险可以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分析,通过对对主客观风险、市场及经营风险等要素进行控制。证券投资在运行过程中处于动态的、复杂的交互性的选择过程,对市场的了解,对投资时机选择,对投资品种的确定,都是影响风险和收益程度的要素。一个证券在一定时期内收益率、收盘价、上期收盘价、单位红利及股息收入等指标产生的,都是需要在现实操作中进行评估和预测的,收益率的方差和标准测度是证券投资的重点。证券投资风险的分类标准是从多个方面界定的,根据风险构成可以分为系统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治风险等,业包括相对应的非系统风险,例如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操作风险等。根据操作角度一般划分为,选择风险和投资者风险。证券投资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股票、债券、衍生证券。
二、提高证券投资市场风险控制的对策
1、正确运用证券投资风险测的重点理论方法。从风险的定义来看,证券投资的风险是在证券投资过程中,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科学的测度理论是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达到其控制目的。证券投资风险的理论主要是效用函数的概念,风险金测度模型,标准风险测度模型,随机优势选择模型理论,均值——方差测度理论。值理论,下偏矩测度理论,VaR测度理论,信息嫡测度理论等。在实际操作中,新的风险测度指标主要从定量、定性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个方面提出,在定量测度方面,主要基于损失序列、紧迫程度、分布和频度进行风险测度;在定性测度方面,是投资者对某证券投资风险的定性判断,在投资市场上主要是指主观风险的评估问题;在系统测度方面,兼顾指标的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平衡单方测度可能产生的矛盾。
2、强化对风险的预测与控制。证券投资风险主要分为非系统风险的控制和系统风险控制。风险预测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证券投资风险的预测主要是计算出各标准时段内投资风险,形成风险时间序列,然后对其进行预测。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里使用组合预测的方法,使预测模型更具有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非系统风险,主要控制方式是确定各类投资的权重,实现投资的多样化,对风险本质的认识及测度指标的定义是风险预测和控制的基础。系统风险的控制主要方法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如股票指数、期货进行系统风险的控制研究,在确定多个证券的情况下,设定满足预期的约束条件,进而确定各类投资的权重,通过目标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进行比较,作为风险控制的分界线。设定股票投资组合即现货、股票指数期货、观测时期数,组合现货持有量,保证在一定预期收益的前提下,投资风险最小。现货与期货组合后的收益率可通过目标收益率、期望收益率及调整后的现货收益率计算得出,进而实现对风险投资的优化。
3、降低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干预作用。市场存在一定的缺陷,市场的自由调控作用难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优化,政府需要选择多种方式对证券市场进行调控,对证券投资实施法制建设和监管,并且把握调控的力度。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参与下,杜绝证券市场中出现无序竞争的现象,证券市场具有复杂的经济体系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实现对市场主体的调节和规范作用。有关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则发生变化,可能引起证券市场价格波动,使投资者存在亏损的可能,投资者将不得不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机构投资者具有信息、资金上的优势,个人投资者盲目跟从就容易导致投机风气的盛行,对机构投资者进行有效的培养,并有效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是证券市场健全的方式。如果能深入分析有关企业或公司的经营材料,并不为表面现象所动,看出它的破绽和隐患,并作出冷静的判断,则可有效回避经营风险。
4、规避市场风险的存在方式。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政府会改变发展证券市场的战略部署,出台一些扶持或抑制市场发展的初期,在社会经济比较繁荣时,市场风险来自各种因素,每种股票价位变动,其公司利润有保证,历史数据详细的分析,是要掌握趋势,了解收益的持续增长能力,了解其循环变动的规律。有的企业受其自身的经营限制,其股价出现不稳定状态,就要选择买卖时机,当股价低于标准误差下限时,可以购进股票,当股价高于标准误差上限时,最好把手头的股票卖掉。注意投资期,经济气候好时,股市交易活跃,经济气候不好时,股市交易必然凋零,不要把股市淡季作为大宗股票投资期,根据历史资料分析,正确地判定当时经济状况在兴衰循环中所处的地位。股市得变化对经济气候的反映更敏感,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风险,上市公司所处行业整体经营形势的变化,或者经营决策重大失误等,使投资者的交易委托无法成交或者无法全部成交,投资者将不得不承担由此导致的损失。证券产生影响的风险,它通常是由某一特殊的因素引起,与整个证券市场的价格不存在系统、全面的联系,而只对个别或少数证券的收益产生影响。
5、综合性风险的防范。综合性风险主要包括经营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在现实生活中,所有企业都受全局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在购买股票前,要认真分析有关投资对象,与那些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或公司保持一定的投资距离,在购买股票前,要认真分析有关投资对象,研究它现在的经营情况以及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以往的盈利情况趋势,如果能保持收益持续增长、发展计划切实可行的企业当作股票投资对象,较好地防范经营风险。在规划和政策既定的前提条件下,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电引导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在通货膨胀期内,应留意市场上价格上涨幅度高的商品,从生产该类商品的企业中挑选出获利水平和能力高的企业来。周期波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我国经济在年度间的频繁波动是一种随机波动,尽量了解企业营运资金中自有成份的比例,利率升高时,会给借款较多的企业或公司造成较大困难,从而殃及股票价格,而利率的升降对那些借款较少、自有资金较多的企业获公司影响不大。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给投资者带来实际收益水平下降的风险,它是与整个股票市场或者整个期货市场或外汇市场等相关金融投机市场波动无关的风险,由特殊因素引起的,股民可通过投资的多样化来化解风险,对证?投资中的风险需要有宏观与微观上的认识,防止易变的收入将导致收益和现金流量的不确定。
结语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体制还是机制上,都逐渐接近发达国家。证券市场的成熟需要在现实操作中不断进步,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指导,更需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证券投资中控制市场风险过程中,一定要从证券市场的基础情况做起,运用专业化、科学化的方法,对市场有足够的了解,对证券发展有足够的认知,在投资中恰当选择,在发展中有效控制,是证券投资能够在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的过程中运行,促进证券投资的新发展,使证券投资,能够更加符合操作者的意愿,创造出更加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经济运行模式。(作者单位:深圳富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朱铭,散户投资者长期证券投资的风险控制分析[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0年09期。
[2]殷晓时,证券投资风险控制微观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2年01期。
[3]宋志伟,证券营业部操作风险分析及防范[J],山东大学,2011年。
一、证券投资风险的认定
风险主要是指事件发生后,其损失机会或损害的可能性、不确定性。证券投资中,风险和收益是一对矛盾结合体,有收益就有风险,二者存在内部的必然性。证券投资的风险可以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分析,通过对对主客观风险、市场及经营风险等要素进行控制。证券投资在运行过程中处于动态的、复杂的交互性的选择过程,对市场的了解,对投资时机选择,对投资品种的确定,都是影响风险和收益程度的要素。一个证券在一定时期内收益率、收盘价、上期收盘价、单位红利及股息收入等指标产生的,都是需要在现实操作中进行评估和预测的,收益率的方差和标准测度是证券投资的重点。证券投资风险的分类标准是从多个方面界定的,根据风险构成可以分为系统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政治风险等,业包括相对应的非系统风险,例如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操作风险等。根据操作角度一般划分为,选择风险和投资者风险。证券投资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股票、债券、衍生证券。
二、提高证券投资市场风险控制的对策
1、正确运用证券投资风险测的重点理论方法。从风险的定义来看,证券投资的风险是在证券投资过程中,投资者的收益和本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科学的测度理论是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达到其控制目的。证券投资风险的理论主要是效用函数的概念,风险金测度模型,标准风险测度模型,随机优势选择模型理论,均值———方差测度理论。值理论,下偏矩测度理论,VaR测度理论,信息嫡测度理论等。在实际操作中,新的风险测度指标主要从定量、定性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个方面提出,在定量测度方面,主要基于损失序列、紧迫程度、分布和频度进行风险测度;在定性测度方面,是投资者对某证券投资风险的定性判断,在投资市场上主要是指主观风险的评估问题;在系统测度方面,兼顾指标的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平衡单方测度可能产生的矛盾。
2、强化对风险的预测与控制。证券投资风险主要分为非系统风险的控制和系统风险控制。风险预测是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证券投资风险的预测主要是计算出各标准时段内投资风险,形成风险时间序列,然后对其进行预测。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里使用组合预测的方法,使预测模型更具有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非系统风险,主要控制方式是确定各类投资的权重,实现投资的多样化,对风险本质的认识及测度指标的定义是风险预测和控制的基础。系统风险的控制主要方法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如股票指数、期货进行系统风险的控制研究,在确定多个证券的情况下,设定满足预期的约束条件,进而确定各类投资的权重,通过目标收益率与期望收益率进行比较,作为风险控制的分界线。设定股票投资组合即现货、股票指数期货、观测时期数,组合现货持有量,保证在一定预期收益的前提下,投资风险最小。现货与期货组合后的收益率可通过目标收益率、期望收益率及调整后的现货收益率计算得出,进而实现对风险投资的优化。
3、降低政府对证券市场的干预作用。市场存在一定的缺陷,市场的自由调控作用难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和优化,政府需要选择多种方式对证券市场进行调控,对证券投资实施法制建设和监管,并且把握调控的力度。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参与下,杜绝证券市场中出现无序竞争的现象,证券市场具有复杂的经济体系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实现对市场主体的调节和规范作用。有关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则发生变化,可能引起证券市场价格波动,使投资者存在亏损的可能,投资者将不得不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机构投资者具有信息、资金上的优势,个人投资者盲目跟从就容易导致投机风气的盛行,对机构投资者进行有效的培养,并有效发展证券投资基金,是证券市场健全的方式。如果能深入分析有关企业或公司的经营材料,并不为表面现象所动,看出它的破绽和隐患,并作出冷静的判断,则可有效回避经营风险。
4、规避市场风险的存在方式。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政府会改变发展证券市场的战略部署,出台一些扶持或抑制市场发展的初期,在社会经济比较繁荣时,市场风险来自各种因素,每种股票价位变动,其公司利润有保证,历史数据详细的分析,是要掌握趋势,了解收益的持续增长能力,了解其循环变动的规律。有的企业受其自身的经营限制,其股价出现不稳定状态,就要选择买卖时机,当股价低于标准误差下限时,可以购进股票,当股价高于标准误差上限时,最好把手头的股票卖掉。注意投资期,经济气候好时,股市交易活跃,经济气候不好时,股市交易必然凋零,不要把股市淡季作为大宗股票投资期,根据历史资料分析,正确地判定当时经济状况在兴衰循环中所处的地位。股市得变化对经济气候的反映更敏感,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风险,上市公司所处行业整体经营形势的变化,或者经营决策重大失误等,使投资者的交易委托无法成交或者无法全部成交,投资者将不得不承担由此导致的损失。证券产生影响的风险,它通常是由某一特殊的因素引起,与整个证券市场的价格不存在系统、全面的联系,而只对个别或少数证券的收益产生影响。
5、综合性风险的防范。综合性风险主要包括经营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在现实生活中,所有企业都受全局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在购买股票前,要认真分析有关投资对象,与那些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或公司保持一定的投资距离,在购买股票前,要认真分析有关投资对象,研究它现在的经营情况以及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以往的盈利情况趋势,如果能保持收益持续增长、发展计划切实可行的企业当作股票投资对象,较好地防范经营风险。在规划和政策既定的前提条件下,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管理手电引导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在通货膨胀期内,应留意市场上价格上涨幅度高的商品,从生产该类商品的企业中挑选出获利水平和能力高的企业来。周期波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我国经济在年度间的频繁波动是一种随机波动,尽量了解企业营运资金中自有成份的比例,利率升高时,会给借款较多的企业或公司造成较大困难,从而殃及股票价格,而利率的升降对那些借款较少、自有资金较多的企业获公司影响不大。由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给投资者带来实际收益水平下降的风险,它是与整个股票市场或者整个期货市场或外汇市场等相关金融投机市场波动无关的风险,由特殊因素引起的,股民可通过投资的多样化来化解风险,对证劵投资中的风险需要有宏观与微观上的认识,防止易变的收入将导致收益和现金流量的不确定。
三、结语
【关键词】金砖国家 证券市场 稳定性 分位数回归
一、引言
证券市场的稳定性,指证券市场在正常条件和极端条件下对系统性冲击的反应是相同的。如果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对系统性冲击的反应不同,则证券市场是不稳定的。证券市场在极端条件下受到系统性冲击的影响比在正常条件下受到系统性冲击的影响更大时,说明系统性冲击在极端条件下被证券市场放大了,市场在极端条件下对外部冲击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处于不稳定状态(史金凤等,2011)。如果证券市场股价波动过大、投机气氛过浓,无法抵御破坏性影响带来的负面冲击,则这种市场的稳定性较差(Allen&Wood,2006)。在稳定性较差的证券市场,冲击在各个市场和机构间不断放大和传播,金融系统中的储蓄分配、投资机会等都会受到影响(Baur&Schulze,2009)。对国际投资者而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具有较好的增长潜力,但其证券市场较发达市场更具有“高风险”以及市场不完善的特征。例如,其资本制度不够完善,资本市场有投资限制,自由化程度不高,各国政治模式多样化等等,导致其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也很高。因此,探讨新兴市场的稳定性,对投资风险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金砖国家的证券市场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兴市场的稳定性,深入剖析新兴市场的投资环境,可以指导多元化投资实践,为投资者提供合理有效的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建议。
稳定性是检验证券等金融市场运行是否良好的重要内容之一。IMF(2003),段小茜等(2007)都从不同角度界定过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但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金融市场稳定性衡量标准。衡量市场稳定性,不同学者采用过不同方法。Goodhart(2004),Tsaronis(2007)等用宏观压力测试方法,通过评估银行系统稳定性来度量金融稳定。Vanden(2006)和Adam(2008)等综合考虑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及宏观经济等因素构建了金融稳定指数,但不能很好地刻画证券市场等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Baur(2009)运用分位数回归分析不同市场条件下系统性冲击对收益的影响,建立了研究股票市场稳定性的计量模型。焦元(2010)和史金凤(2011)也运用分位数回归分析了不同市场条件下系统性冲击对收益的影响。
二、理论及模型构建
为了分析某市场稳定性,以分位数水平代表不同市场条件,来描述系统冲击对不同分位点收益率的影。本文构造分位数回归模型为:
其中,rit是t时刻i国证券市场收益率。ft是t时刻该国市场受到的系统性冲击,即外部环境的冲击。vt为市场受到自身的异质性冲击,即市场内部产生的与其它外部市场无关的冲击。Qτ(rit|ft)为rt的τ条件分位数。误差项vt的分布满足Qτ(vt|ft)=0,α(τ),β(τ),为待定参数。
这里β(τ)表示不同市场分位数水平τ下的稳定性影响系数。根据上述证券市场稳定性概念,可以认为某证券市场稳定的检验条件是,β(τ)在所有分位数水平上应该是相等的。若β(τ)绝对值在极端分位点和正常分位点相同,表明证券市场稳定。若β(τ)绝对值在极端分位点处表现出增长(或减弱)趋势,则认为证券市场在极端市场条件下比在正常条件下受系统性冲击ft的影响更大(或更小)。不同证券市场条件如果放大(或减缓)了系统性冲击的影响,表明证券市场不稳定。
三、数据选取及分位数回归检验结果
本文选取MSCI世界指数作为系统性风险因子,对其收益做自回归分析得到的残差序列作为系统性冲击ft。以金砖国家证券市场收益rit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分析ft对不同分位点金砖国家各市场收益的影响β(τ)。样本区间为2008年3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剔除各市场交易日不重合数据后得到6组观测值,每组共1201个数据。
表1给出了以系统性冲击ft为解释变量,金砖国家市场收益为被解释变量,在5%至95%分位数水平下回归系数β(τ)的估计结果。
从表1可知,除中国市场部分分位点外,印度、俄罗斯、南非和巴西市场稳定性影响系数在1%的置信水平下均显著。同时所有影响系数均为正,但在不同的分位点处β(τ)均不相同。这表明金砖国家证券市场在考察的样本区间内的稳定性呈现出不同特征。
具体来看,在低分位点区间(10%至5%),系统性冲击对中国、印度和巴西市场的影响系数出现增长趋势,对俄罗斯和南非市场影响系数出现下降趋势。在高分位点区间(90%至95%),系统性冲击对中国和巴西市场的影响系数出现增长趋势,对印度、俄罗斯和南非市场影响系数出现下降趋势。因此,金砖国家证券市场在极端条件下和在正常条件下受系统性冲击的影响都不同。其中,中国和巴西市场表现较差或较好时,受系统性冲击的影响更大。这表明,这两个市场对系统性冲击在极端情况下比在正常情况下有放大效应。俄罗斯和南非市场表现较差和较好时,受系统性冲击的影响更小。这表明,这两个市场对系统性冲击在极端情况下比在正常情况下有减弱效应。
根据前面稳定性定义及检验条件,由于证券市场的不稳定会导致金融产品价格大起大落,进而引发泡沫或暴跌,并危及整个金融系统乃至实体经济。当金融系统受到冲击被放大传播于市场间或金融机构间时,金融不稳定。这种冲击是一种系统性冲击。系统冲击因子代表收益风险,冲击越大风险越高。由此,我国在金砖国家投资时应根据不同的市场表现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系统外部冲击对俄罗斯和巴西市场产生的影响较高,且稳定性较差,这时需要谨慎控制风险。系统外部冲击对印度和南非市场产生的影响相对较低,且稳定性较好,风险相对容易控制,有助于分散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史金凤,刘维奇,杨威.基于分位数回归的金融市场稳定性检验[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2:24-28.
[2]William A.Allen,Geoffrey Wood.Defining and achieving financial stability[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06,2:152-172.
[3]Dirk G.Baur,Niels Schulze.Financial Market Stability-A Tes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 & Money,2009,19:506-518.
[4]IMF.Market developments and issues.world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urveys[R].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2003.
[5]段小茜.金融稳定解说:定义,内涵及制度演进[J].财经科学,2007(1B):1-9.
[6]Goodhart,C.,Sunirand,P.,Tsomocos,D.P..A model to analyse financial fragility:Applica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04(1):1-30.
[7]Tsaronis,K..Accounting for risk transfer in macrostress testing exercises:challenges some thoughts[R]Conference Report on Stress-Testing and Financial Crisis Simulation Exercises,2007.
[8]Vanden End.J.W..Indicator and Boundaries of Financial Stability[W].DNB Working Paper,2006(97):1-24.
[9]Adam,G.,Jaroslav,H..Indicators of financial system stability:towords an aggregate financial stability indicator[Z].Prague Economic Papers,University of Economics,2008(2):127-142.
[10]Baur,D.,Schulze,N..Financial market stability,a tes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Institutions and Money,2009(19):506-519.
[11]焦元.上海C券市场稳定性检验―分位数回归方法的一个应用[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12:34-36.
【关键词】融资融券 券商经营 潜在风险 有效措施
融资融券业务是一种证券信用交易,在国外的证券交易市场中已经被普遍的使用。自从我国证券公司开展了融资融券业务,我国的市场逐渐从单边市场走向了卖空机制市场。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对我国的证券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在开展融资融券业务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风险,这些风险对证券公司经营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应该针对融资融券业务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和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来预防和防治风险,同时完善对融资融券业务,从而使得我国证券公司和证券市场取得长远的健康发展。
一、融资融券业务的定义
融资融券业务是市场经济环境下证券交易的一种重要形式。从整体来看,证券的信用交易和证券的现货交易之间具有一定意义上的相对性,主要是指证券交易客户在对股票等有价证券进行买卖的时候,向经纪人支付一定的证券或者是现金,差额部分再由银行或者是经纪人通过借贷的形式补足,这种交易形式就叫做融资融券业务。所以保证金交易和垫头交易都指的是信用交易,信用交易的最终目的就是附加给信用一定的授予权,帮助投资者实现最大利润追求,同时来活跃证券交易市场。
实际上融资融券就是一种保证金信用交易,这种交易是在二级市场上完成的,分为融券卖空交易和融资买空交易两个大的类别。投资者预期到证券交易市场上的价格出现下跌时,就会先垫交一笔保证金,可以向经纪人借取其他证券或者是股票等,然后比照现在证券交易市场的价格,将这些证券卖出。这种交易形式就被称为融券卖空交易,同时也被称为保证金空头交易。投资者预期到证券市场的价格出现上涨的情况时,会支付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向经纪人垫付剩余款项,来购买大量的股票,这就是所谓的融资买空交易,也称保证金多头交易。
二、融资融券业务的特点
(一)融资融券业务坚持现货交易的原则
虽然证券交易中的融资融券业务有自身的特殊买卖方式,但是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融资融券的交易方式相较现货交易的方式有很多的共同点。融资交易达成协议之后,买卖双方要对交割进行及时的结清,并且在结清的时候买卖双方要么使用现货,要么使用现款进行交割。
(二)融资融券交易能够发挥财务杠杆的效应
投资者采取向证券公司进行融资融券的方式,将交易的筹码扩大,利用最少的资金来获得最多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信用交易的财务杠杆作用。
(三)证券交易中融资融券业务具有双重信用关系
融资融券业务不只是有一层的信用关系,而是具有双重的信用关系,第一层信用关系是指证券金融公司、证券金融市场以及证券公司中证券、资金的拥有者之间的信用关系;第二层关系是指证券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用关系。
三、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经营的积极影响
融资融券业务对市场的各个参与者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在融资融券业务中受益最大的就是证券公司,证券公司依靠融资融券业务提高公司的利润增长点,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经营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加证券公司的利息收入
在融资融券业务刚开始发展的时候,证券公司就是通过对自身持有的证券和资金额利用,在为客户提供融资融券业务服务的过程中获得较高的利息。后来,随着“分散信用”模式和金融公司在证券市场中的介入,证券公司能够从证券交易中获得大量的收益和利润。所以,融资融券业务在增加证券公司的利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证券公司的利润获得增加了一条全新的渠道。据调查显示,目前美国证券公司所获利润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都是来自于融资融券业务,台湾、日本的融资融券业务带来的利润也占到了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
(二)有利于提高投资者的专业性程度,提高证券公司中间业务收入
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首先就是要求投资者能够全面、准确的把握证券市场的行情。所以,投资者在对融资融券业务中的项目作出科学的决策之前,必须要吸收大量相关专业的建议,这一环节的操作就为证券公司的各位投资者提供了更为优质和专业的服务。此外,证券公司在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过程中还能够提供专业性质较强的资产管理服务以及专业的财务顾问服务等,从而增加证券公司中间业务的利润收入。
(三)活跃证券交易市场,增加业务佣金收入
在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业务之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一直属于单边市场,没有有效的做空机制。当证券市场的行情不断下跌的时候,各位投资者都像老鼠见了猫一样,纷纷地远离证券市场,从而大大地减少了证券公司的业务佣金收入。但是随着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不仅为证券市场提供了有效的做空机制,而且还能够和证券的股指期货进行有效的配合,为投资者的投资提供完备的保值渠道,从而降低了证券市场参与中的风险,提高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为证券市场的交易提供了大量的外场资金,这样也必然带来证券公司中佣金收入的增加。尤其是在行情下跌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融资融券业务作为做空机制,那么证券交易市场的活跃程度就会受到大幅度的冲击,但是开展了融资融券业务之后,证券投资者可以先将自己的证券卖出,然后当价格下跌的时候再将这些证券买进,从而实现盈利。
四、券商经营中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
我国的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和经营,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给券商经营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好处,但是同时,也给券商经营带来了各种潜在的风险。目前我国券商经营的市场制度还不成熟,机制也不够完善,且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时间有限,所以这些因素的影响都导致我国的券商经营在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中存在诸多潜在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客户信用方面的风险
客户信用风险的发生主要是指当客户的账面出现损失,这个损失又超过了所缴纳的保证金的数额,这个时候客户就会出现违约行为,给证券公司带来信用风险。在融资融券的交易过程中,证券公司会将自己筹措或者是自有的资金供客户使用,以此来获得相关的手续费用和利息,但是客户却希望能够利用融入的资金在股票市场中获得较高的收益,客户和证券公司之间的利益获得就是在这种潜在风险的前提下进行的,一旦证券市场上的证券价格下跌或者是证券人员的操作出现失误,都会出现无法追回款项的风险,这种风险就落在了证券公司的身上。
(二)融资融券业务在操作方面的潜在风险
这种操作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证券公司对自己持有的证券或者是资金进行动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证券交易市场行情判断错误的情况,从而导致巨大的风险。比如,证券市场中股票下跌错误的判断为上涨,导致出现融入错误。这种操作上的风险主要是因为证券公司在融资融券业务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不够成熟。相关人员对证券市场的行情判断失误导致的。从理论上来看,如果证券公司在融资融券业务上有足够的业务量,那么就可以实现股票和资金在融出和融入时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从而在整个的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保障资金风险和股票风险的对冲关系。但是在实际的业务开展过程中,证券公司只可以利用证券以及自有的资金进行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所以,证券公司缺乏足够的股票和资金规模,再加上我国证券公司在融资融券业务方面的研发素质和研发能力都比较欠缺,从而导致券商经营中存在巨大的操作风险。
(三)证券公司在资金流动性方面的风险
证券公司在进行信用交易的时候,具有将证券的交易量放大的功能,证券公司在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时的资金主要是按照法律程序筹集的资金以及公司自有的资金。当公司向客户融出资金的时候,这个资金就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客户占有,从现在来看,证券公司从公司外部获得的资金有限,并且规模和期限都有十分严格的限制,所以,伴随着融资融券业务的不断壮大,到了规定的期限资金还是在客户的手中,那么就会使证券公司无法进行资金的筹资,出现资金周转方面的困难,从而带来资金流动方面的风险。
五、完善券商经营融资融券业务的有效措施
(一)寻找进行外源融资,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没有进行试点实验的证券公司来说,他们的营业网点比较稀少,开展业务的规模也不大,因此,就应该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在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制定相应的比较科学合理的规划。此外,证券公司应该积极地进行股份制改造,主动地寻找外部的融资,并且在合适的市场时机下进行上市首发,提高经纪业务的质量和规模,实现投资和融资的综合发展,同时要针对自身经营模式中的问题和弊端对经营模式进行转变,为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条件。
(二)提高对融资融券业务的重视程度
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对证券公司的经营模式、投资业务、业务竞争格局以及经营收入甚至是整个资本市场都有比较大的积极影响。所以,证券公司必须全面的把握融资融券业务及其存在的潜在的风险,然后加强对融资融券业务的重视。
(三)建立和完善内部的控制机制
融资融券业务和外部相关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一种委托的关系,这种业务的实际操作都是由外部人员实施的。所以,为了防止工作人员或者是部门在证券的融资融券业务中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情,所以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内部的控制机制,并且应该配合相应的激励制度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推动我国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
(四)制定转融通制度
在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过程中,证券公司应该积极的进行融通业务的准备和设计。虽然许多的券商已经成功的上市,能够利用证券市场实现融资,对自己的资本金进行充盈。但是随着证券市场的走弱,证券公司的融资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对于那些没有上市的公司来说,只有增资扩股这一条路可以走。在融资融券业务开展之后,因为控制的比较严格,资金的供求之间的矛盾已经不是很突出,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应该制定完善的转通融制定作为证券公司未来发展的可靠保障,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过程中,转融通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将会给券商经营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积极影响。
六、结束语
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使中国从一个单边市场跨入到一个卖空机制的市场,对整个中国市场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融资融券业务对证券公司的业务进行了拓展,促进了产品的创新,增加了证券公司的利润收入。但是,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对于券商经营来说也存在诸多的风险,比如客户信用方面的风险、资金流动方面的风险等,所以,证券公司在对市场行情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之后再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此外,还要从人才储备、资金测筹集以及控制机制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风险,从而推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提高券商经营的利润率。
参考文献
[1]曹圣煜.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J].中国证券期货,2011(07).
[2]李竞.我国A股融资融券交易与市场表现关系研究――以我国融资融券试点股为例[J].现代商业,2010(27).
[3]开昌平.融资融券业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J].中国金融,2010(04).
[4]卢太平,宋根苗.我国融资融券业务模式的选择[J].财会月刊,2009(11).
关键词:证券市场;通货紧缩;因果关系
一、世界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挑战
通货紧缩(Deflation),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的《经济学》(1992)中定义为“与通货膨胀(Inflation)相反的是通货紧缩,它发生在价格总体水平的下降中”;斯蒂格利茨则在其《经济学》(中译本,1997)中将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的稳定下降”;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简明定义为:通货紧缩是指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普遍、持续的下降。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大都出现程度不同的通货紧缩,时至今天,其阴影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徘徊。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近期刊文指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通货紧缩,而非二次衰退。
1、三大经济体
继日本之后,美国、德国和英国也相继面临通货紧缩的危机。由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的GDP占到全世界GDP的75%,因此三大经济体的经济走向对世界经济走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的一年,企业的资本设备价格下跌了1.0%,汽车价格下跌了1.6%,服装产品价格下跌了2.2%,电器价格下跌了2.7%,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个人电脑,跌幅高达20.9%.通货紧缩不但笼罩着制造业,而且已蔓延到美国具有优势的服务业:酒店的价格下跌了2.1%,飞机票的价格下跌了3.8%,电话服务业的价格指数更是下跌了4%.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持续性的通货收缩,对正在挣扎着走出衰退的美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2002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5.0%,但进入二季度后急剧回落,二季度经济增长仅1.3%,预示着美国经济调整、复苏和变革步履维艰,通货紧缩仍是主要威胁。
欧元区的通货紧缩压力总体不太大,但是德国和英国则相对严重。德国经济目前正处于通货紧缩的边缘,加入欧元区以来,德国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方面失去了相当的自主性,目前欧洲央行的基准利率对于通胀率只有1%的德国来讲相对较高,估计2003年出现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较大。英国近来的通货紧缩压力一直比较大,统计数字表明,当前英国的年主导通货膨胀率只有1.9%,同英国政府设定的2.5%目标有一定差距。目前,英国的零售价格指数仅仅相当于1987年的水平。过去12个月来,英国耐用消费品价格平均下降了3.8%.
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一直处于萧条时期,尤其1998年之后,庞大的财政赤字,沉疴不起的消费低迷,频繁的企业破产,使通货紧缩日益突出。为此,日本政府今年10月30日出台了“反通货紧缩综合对策”,以寻求复苏经济的出路。
2、亚洲
中国台湾由于经济金融十分不景气,以至于通货紧缩愈显严重。根据有关资料,2002年1~10月,台湾消费物价年增长率为-0.26%.
中国香港自1999年呈现通货紧缩,2002年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下跌3.7%,跌势持续47个月,且创下27个月以来最大的跌幅。
亚洲其他国家,如泰国和菲律宾等,近年来消费品价格与以往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也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苗头。
3、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的是阿根廷,目前该国正处于连续第四年的严重通货紧缩之中。其他如墨西哥,危地马拉等,也都出现了通货紧缩趋势。
4、中国
近五年,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如果根据国际普遍的看法,通货膨胀率低于1%即属通货紧缩,那么,从商品零售指数上涨率看,中国1997年已出现通货紧缩;从居民消费指数上涨率看,中国1998年进入通货紧缩。因为,中国五年来价格指数上涨率一直低于1%,到2002年4月,这两个指数上涨率分别为-2.1%和0.3%,所以,“通货紧缩取代通货膨胀成为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健康运行头号顽敌”(胡鞍钢,2002年)
通货紧缩的形成原因和治理对策,近年来已有大量论述,本文拟着重从股票市场的角度来分析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的相互关系,并从中得到一些有效遏制通货紧缩的思路。
二、历史上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的相互关系
纵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通货紧缩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经济现象。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期间出现的严重通货紧缩,以及日本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并延续至今的螺旋式的通货紧缩。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其通货紧缩的产生和发展都与证券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美国1929~1933年的通货紧缩
在大萧条之前的1922~1929年被称为是美国“繁荣的七年”,股票市场(以下简称“股市”)上,投机之风可谓空前绝后。据统计,在此期间,有价证券的发行额为490亿美元,而股指居然上涨了5倍。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出现恐慌性抛售,当天的交易量达到1300万股,证券市场一天之内蒙受的损失开创了历史最高纪录。至1932年6月,以S&P500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为代表的股票价格已平均下降了86%.股市的暴跌成为引发美国其后5年严重的通货紧缩的导火线。
美国1929-1933年的通货紧缩主要表现为: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大幅下降。1929年8月至1933年4月,CPI下降了28%.可见,通货紧缩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首要特征;
(2)国民生产总值(GNP)大幅回落。1929-1933年,美国的GNP下降近24%,平均每年有接近8.3%的负增长;
(3)工厂、银行大量倒闭。大萧条期间,美国倒闭的企业超过14万家,倒闭的银行超过5100家;
(4)失业率大幅上升。1929-1933年,失业率从3%上升至25%;
(5)消费萎缩,投资暴跌。1929-1933年,物价平均下跌了6.7%;美国企业投资额由1929年的560.2亿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84.4亿美元;
(6)证券市场筹资额锐减。1929年,美国企业债券、股票的筹资额近80亿美元,而1930年锐减至44.83亿美元,及至1933年筹资额只有1.6亿美元。
2、日本的通货紧缩
1985~1989年,日本经历了泡沫经济形成、发展、最后破灭的过程。由于极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大量的过剩资金涌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导致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暴涨。1989年底,以日经指数由38915点的历史高位急剧下挫为标志,日本的泡沫经济宣告破灭,从此进入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萧条时期,尤其1998年之后,各种迹象表明日本经济已处在“通货紧缩螺旋”的边缘。
当前日本经济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与美国大萧条时期相似的通货紧缩特点,主要表现为:
(1)物价下跌。日本CPI从1999年起连续27个月下降,2001年CPI更是下跌0.8%,跌幅创下历史纪录;
(2)经济增长陷入停顿。1992~1995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不到1%,1998年则下降到-2.8%,是战后经济增长表现最糟糕的一年;
(3)企业生产能力下降。日本生产能力指数曲线从1998年以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截至2001年2月,破产企业负债额为23.61万亿日元;
(4)就业形势严峻。90年代初以来,日本年均失业人数连续增多,2000年完全失业率达4.9%,2001年再创纪录地达到5.4%.
(5)资产价格下跌。“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地价持续下跌。2001年年初商业用地的地价下跌7.5%,仅为最高值(1990年9月)时的18%,跌至1981年的水平;
(6)股市低迷。“泡沫经济”崩溃之后,股市一蹶不振,至2002年11月14日,日经指数以8303.39点报收,创下1983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3、美日通货紧缩的启示
综观美国和日本两国通货紧缩的发生、发展过程,结合两国在通货紧缩发生前后所采取的宏观政策,我们不难看出,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关系。
(1)股市超常波动会诱发通货紧缩。美国为了抑制股票投机,美联储在1928-1929年错误地采取了过急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收缩公开市场操作并两次提高再贴现率,同时大幅度提高对经纪商贷款的利率,甚至限制会员银行对经纪商贷款,从而导致金融市场在诸多利空下变得无序,股价暴跌随之出现,银行和企业连锁破产,市场供求失衡,产品价格下跌,最终引发了通货紧缩。为了应对泡沫经济,从1989年5月起,日本政府开始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一共5次提高贴现率,从不到2.5%上升到6%.由于该政策过急过猛,导致股市大幅下挫,加速了以通货紧缩为特征的长期萧条的到来。
(2)股市暴跌加重了通货紧缩。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在通货紧缩阶段股市暴跌都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其通货紧缩的程度:一是股市暴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和扩散效应,将使公众认为大萧条已经来临,产生物价将持续下跌的消极预期,致使消费支出大大减少,导致社会总需求锐减;二是股市暴跌直接减少了人们的账面资产,财富减少的效应进一步降低了公众的消费支出;三是股市暴跌使企业筹资面临较大困难,减少了投资需求,激化了社会总供求失衡的矛盾。通货紧缩是供求严重失衡的直接后果,股市暴跌造成社会总需求进一步下降,加深了供大于求的矛盾,也就意味着加重了通货紧缩的严重程度和治理难度。
(3)通货紧缩反过来导致股市持续低迷。股市稳定的最根本基础是上市公司的素质,而在通货紧缩的条件下,由于市场疲软、价格下跌、产品销售不畅、利润下滑、再生产资金短缺等因素的作用,上市公司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甚至发生严重的亏损直至倒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续下降恶化了其资产质量,直接导致股市不断下挫,即使政府采取刺激性的措施,只要上市公司的业绩没有实质性的改善,也只能收一时之效,难以改变股市长期低迷的颓势。
由此可见,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证券市场尤其是股市的崩溃直接引发了通货紧缩,证券市场的萧条加重了通货紧缩的治理难度;反过来,通货紧缩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瓦解了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造成证券市场长期低迷,最终可能引发证券市场崩溃直至整个金融市场和国家经济的全面危机。
三、发展证券市场,遏制通货紧缩
证券市场与通货紧缩的相互关系提示我们:发展证券市场,保持证券市场的稳定,防止因证券市场的衰退而引发和加重通货紧缩,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就我国而言,进一步规范发展证券市场,充分发挥和利用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供求关系的功能,无疑是遏制通货紧缩的一条重要路径。
1、保持证券市场稳定,提高公众预期。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和基础,运行了11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取得了辉煌成就。截至2002年10月底,我国共有上市公司(A、B股)1215家,深沪两市的总市值达到4.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接近50%,投资者开户数发展到近7000万户。尤其自1991年以来,证券市场在境内外累计筹集资金高达8000多亿元,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自2001年6月上证指数达到2245点之后,股市一直处于下跌调整之中,2002年1月达到最低点1339点,近期则始终在1500点以下徘徊。股市的低迷不振与我国的宏观面的现状发生了严重背离,并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经济的上升势头。据中国证监会统计,2002年1~10月,证券市场累计筹资727.06亿元,同比下降32.22%;投资者累计交纳印花税97.62亿元,同比减幅达62.95%.
根据现代消费理论,消费不仅是由现期收入决定的,人们对未来持久收入的预期也在消费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股市低迷和股票价格持续大幅度下降,极易使投资者形成消极预期,并可能扩散而导致公众对物价产生持续下跌的预期,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作用下,使消费屡屡搁浅,从而影响物价总水平的上升。一个反例证明是:2002年“6.24”行情爆发后,我国股市曾一度冲高;国家统计局的监测显示,2002年6月份,受股市反弹等因素的作用,消费者信心指数在5月份的基础上回升0.2点,达97.3点。由此可见,保持证券市场在规范中稳定发展,防止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下滑而加重通货紧缩的趋势,在目前显得尤为迫切。
2、发展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功能,缓解银企经营压力。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直接融资从无到有。自1991年至2001年底,我国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得到极大地发挥,上市公司共募集了7727.09亿元资金,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国有企业发行股票上市后,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更新技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管理水平的能力较上市前明显提高。当然,同直接融资市场发达的英国、美国、荷兰等国相比,目前我国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较低。过去十年我国从证券市场筹集资金近八千亿元,但银行贷款却增加了八万多亿元。直接融资市场的不发达,导致全社会资金融通主要依靠银行存贷机制来循环扩散。其结果是,企业过份依赖间接融资,使银行的职责和压力太重,同时由于很多企业在客观上没有偿债能力,或在主观上逃废银行贷款的不良意识浓厚,使中国银行业潜伏着很大的经营风险。据统计,目前我国国有银行的坏账占GDP的25%左右。出于对贷款难以回报的恐惧心理,银行惜贷一直是近年来银行资金运作最大的痼疾;银行资金宁可投放到国债和交纳央行准备金,赚取低利的息差,也不愿意给企业放款。同时,2002年6月末我国居民储蓄已超过8万亿,存款增长速度快于贷款,存贷差不断增加(2002年6月末银行存贷差增加到3.65万亿元),银行经营雪上加霜。因此,通过法律规范大力发展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对于提高社会资金融通的效率和效益,防止出现“债务-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是大有帮助的。
3、利用证券市场财富效应,扩大社会需求。
证券市场存在“财富效应”,当投资者的虚拟资产(如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价值呈现不断上升时,投资者可支配的财富增加,其消费信心和消费欲望都会增强,即期消费和超前消费的增加,将拉动社会总需求的上升,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最终带动GDP的增长;而GDP的增长又为证券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创造了必要条件,如此形成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同理,如果虚拟资产价值下跌,证券市场将产生“负财富效应”。据中国证监会统计,我国股市在2001年下跌前的市场价值总额约为5.4万亿元,而到2002年10月市场价值只剩4.4万亿元,整整“蒸发”了近1万亿元。股市市值的蒸发意味着股民财富的消失,股市中的散户投资者在我国以中上等收入阶层为主,是我国最有活力、也最具潜力的消费阶层。目前股票资产的大幅缩水,必然会压缩这部分人的日常即期消费支出。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居民因投资亏损已对自己的消费产生影响的占48.11%.同时,股市低迷和股票价格的下降,导致企业投资股票的资金损失,产生财富缩水,造成企业投资能力的下降,最终导致投资增长乏力。居民消费支出下降和企业投资增长乏力,必将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增长,其结果将是因需求不足、供给相对过剩而导致物价下降,从而造成通货紧缩。
4、发挥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调整和改善社会供求状况。
我国通货紧缩主要源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是“大量短缺和无效供给同时并存,是政府垄断和体制障碍下供给和需求双向不吻合的结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1)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利用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将显得更为必要和重要。
证券市场是通过对现代市场经济中一系列机制发生影响而影响社会供求状况,进而影响社会再生产的。一方面,通过聚集和利用社会资源,疏通储蓄及闲置资金转化为投资渠道,使之朝着调整和集中的方向改变分配,促进投资,推动消费,改善供求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交易数量、价格与收益率,既对微观主体经济运行产生鼓励或抑制作用,又对产业调整、组合及其恰当选择创造条件,从而有利于加强企业竞争,改善经济结构,提高整体经济效率,促进供求相互契合程度。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还远未成熟,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但是应当看到,我国证券市场是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起步和建设的,必然会出现许多困难和挫折。这些困难和挫折是发展中的困难和挫折,经过努力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坚持不断改革和创新,与时俱进,一个规范、公正、法治,能有效推动资源配置的证券市场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参考文献:
[1]A.加利。西林。通货紧缩[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罗振宇。通货紧缩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编著。中国通货紧缩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钱小安。通货紧缩论[M].商务印书馆,2000.
[5]胡鞍钢等。中国挑战通货紧缩[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6]余明,余熳宁。对日本当前通货紧缩态势的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1,(4)。
[7]李晓超,马岩。前三季度世界经济形势及全年展望[N].中国统计信息网,中华工商时报社;2002年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报告[N].中华工商时报2002-04-17.
[8]高峰,肖冰,刘兴祥。辉煌的乐章-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纪实[N].证券时报,2002-10-21.
[9]李正信。通货紧缩威胁美经济复苏[N].经济日报,200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