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范文

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

第1篇: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096-02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还将继续,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而老区,地处偏远山区,经济落后,社会文化事业不发达,劳动力外出现象更为普遍,由此引发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更为突出。对这些孩子如何施以恰当的教育,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老区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全国妇联调查统计,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而老区还远远高于这个比例。我们曾在老区一所学校做过统计,这个拥有l 200多名学生的学校,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多达700多人。这些留守儿童,有的是由爷爷奶奶照顾,有的是由外公外婆照顾,有的是寄养在亲戚家,父母一年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由于缺少父母的亲情关怀和正常监护,再加上委托监护人监护不力或能力有限,导致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和情感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亲情关怀缺失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老区留守儿童大部分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他们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是,由于他们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因此无法感受到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与呵护,不能像其他儿童那样得到应有的亲情关怀。由于这种亲情的缺失,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2 学习成绩较差

老区留守儿童大多是交给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由于监护人或者由于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或者由于要承担沉重的家庭内外事务。时间精力有限,对孩子的学习几乎起不到任何监督作用,因此,不少孩子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抽样调查发现,在校就读的老区留守儿童中约有48%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40%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生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生成绩优秀。

3 心理发展不健全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关爱和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再加上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从而导致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有较强的孤独感。个别留守儿童内心封闭、不合群,存在抑郁自卑的心理,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4 行为习惯较差

留守儿童多数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在隔代监护下,老人对孙辈的溺爱有加,往往重养轻教,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而父母由于愧疚心理也往往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在孩子教育问题上也是重物质、轻精神,因而容易使留守儿童造成道德缺失,形成一些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缺乏自控、不服管教、放任自流、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不诚实守信、狭隘自私;有的孩子迷恋游戏机。上网成瘾;有些孩子沾染上了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严重者甚至有违法乱纪行为。

二、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1 社会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农村城市化的进展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产生,使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相关教育制度使农民工很难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加之,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工作,但收入不高,居无定所,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高额费用。因此,城乡壁垒不拆,老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必将长期不能得到解决。

2 政策性因素

政策滞后于社会发展是产生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老区留守儿童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出现的,是社会发展必然出现的现象。面对这一状况,虽然中央及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政策,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政策远远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3 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的缺失、错位、不完整是产生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对孩子的性格、品德、价值观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老区留守儿童而言,聆听父母的谆谆教导,感受严父慈母的家庭氛围,无疑是种奢望。欠缺的家庭教育,使孩子的身心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4 学校教育因素

目前在老区,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农村学校除了讲授文化课的智育教师外,思想品德教育、美术、音乐、英语、体育等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专门的心理教师基本没有,也很少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时,由于老区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一些教师几乎没有精力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和谈心。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老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老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1 弥补亲情缺失,施以家庭温暖

针对孩子亲情的缺失,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笔者认为,可以让留守学生与父母均在身边的平时相处较为亲密的同学结对子。每当双休日,让留守儿童住进同学家中,吃家庭饭,享家庭之乐;学校在事前也应与这些同学的父母交流,征得他们的同意,在有些方面提出建议。这样,同学的父母视他们如自己的孩子,给他们洗衣服,为他们检查作业,同他们聊天,与他们一块结伴游玩,度过两天真正的家庭生活,让留守儿童享受家庭温暖,感受父母般的亲情。同时,让问题比较突出的留守儿童与老师结对子。老师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关心,在精神上关爱,在学习上关注,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既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亲情,又使他们易于接受教育。

2 建立家长学校。实现科学监护

留守儿童因家庭的不完整或缺失,再加上监护人监护不力,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对成长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适时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指导,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笔者认为,应建立家长学校,把留守学生的监护人请到学校,定期开展家庭教育知识讲座,给他们讲留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从理论高度给他们以教育指导。同时,引导监护人之间相互交流,让他们与老师交流,与学生交流,让这些监护人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学会教育孩子的方法,做个称职的“父母”,使家庭缺失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此外,学校要每学期召开学生家长会或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反馈交流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向家长提出家教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这样,可以加强各方面的沟通,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 促进亲情交流,减少心理障碍

信息社会,通讯高度发达,虽然远隔千里亦可近在咫尺。学校应对留守学生建立档案,对其父母务工所在地通信地址和联系方式进行登记,方便教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的及时沟通。班主任应将留守学生近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及时通报给家长,并针对这些情况向家长提出具体建议,让家长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进行对话,可以有效地及时解决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留守学生也要提出要求,让他们每周至少与父母通一次话,汇报情况,征求意见。要求他们每月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心里的真实感受,对父母在外辛苦务工供自己上学表示感激。也要求家长及时回信,把在外务工的真实感受和处境告诉孩子,如缺少文化的苦恼、体力劳动的艰辛,等等。通过这种交流,减少孩子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振作精神,努力学习。

第2篇: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A-0093-02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的生理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极其严肃而又隐晦的话题。据《中国工业报》于2007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的生理问题是长大以后自然会知道的知识。家长没有对小孩进行过生理教育,更没有什么方法对孩子进行生理教育。家长们认为“无师自通”的这种古人流传下来的话已对人体的玄秘做了最好的注释。但是,当今信息流通快,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广,再加上当今很多小学生早熟,所以,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实施生理教育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师要正确面对生理教育问题

生理问题是每个人都要经历和面对的问题。小学高年级时学生正好迈入青春期的初期。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都很大,教师只有了解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生理特点和相应的心理变化,才能有效地组织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一般来说,女孩子的青春期出现在9至12岁,比男孩子要早熟一两年,所以,当女孩子开始羞答答时,同龄的男孩子可能还虎愣愣的。女孩子青春期早期表现在双侧开始隆起,开始出现及腋毛,开始出现白色分泌物,月经初潮来到,身高增长突然加速。女孩子面对身体的这些变化会感到神秘和恐惧,羞于向家人开口,性格沉默而古怪,学习成绩就像过山车。

男孩子大约在六年级时才会出现青春期,此时身高和体重增加明显,肌肉变得更有力;腋毛、、胡子开始出现,腿毛变粗;声音开始低沉;体味开始改变;开始出现青春痘。一些男孩会出现临时性的突出、变硬等变化;生殖器开始遗精。在青春期早期阶段(11-13岁),男孩会闷闷不乐,为不知自己是谁的感觉而苦恼。此时,他更愿意通过行动而不是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对家人的依恋减少了,认为朋友更加重要;他认识到自己的父母并不完美,而朋友圈对他的影响变大了。在此时,莽撞的男孩子倘若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教师应意识到是青春期使然,而不要把问题扩大化。

二、教师要正确疏导生理教育问题

小学生的生理健康问题在于疏导而不在于堵。美国的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论”中概括6-12岁儿童人格发展的情况是:勤奋感和自卑感,该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儿童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求知欲望最强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满足孩子对新知识的求知欲,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另一方面也减少孩子自寻烦恼上的时间。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带有竞争性和趣味性的环境,比如,鼓励小学生参加学校的诗文组、数学组、科技组、书法组、图音组、舞蹈队、体操篮球队等,消耗学生的旺盛精力;给孩子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如望远镜、放大镜、地球仪、体育器材、模型等,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给学生营造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发现一种新的现象或提出一个问题时,教师应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学生一起分享喜悦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博物馆,郊外踏青等,让学生开阔视野。这些都是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的好途径。小学生都是电脑程序中的“单核处理器”,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和愉快的生活上,他们在身体发育过程中的烦恼就会随之被取代。

三、教师要做好生理教育指导工作

教师要随时做学生的指导员,重点是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的指导。处在青春发育期的男生会出现遗精现象,女生会出现月经来潮,这些都是青春发育期的特征。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和知识经验不足,他们会出现恐慌心理和身体不适等症状,教师只有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教育,才能使学生能正确处理第二性征所出现的问题。如男生应怎样注意生殖器的卫生,不乱拔胡须,不,保护好嗓子,及时清理遗精;女生如何做好经期卫生,不束胸、不穿紧身衣裤等。

教师还应让学生了解各种营养素的功能作用。如三大热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功能与作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作用,以及水在生命体中至关重要的作用等。要让学生了解某种营养素的缺乏会产生哪些疾病,营养素的过剩会产生哪些危害,从而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不偏食、挑食的良好习惯。要对学生进行传染病和常见病预防教育,如流感、腮腺炎、水痘、麻疹、肝炎、血吸虫病、碘缺乏病等的预防教育。在常见病预防教育方面,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视力不良的预防教育,以及脊柱弯曲(驼背)的预防教育。

教师也要做好预防生理侵犯的指导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能会受到某些生理侵犯,包括受、、、猥亵等,或受胁迫、引诱侵犯别人。有些是学生因为无知或害怕而导致的;有些是学生对生理期有神秘感产生幻想,无法排解生理压力引起的。不管怎样,这些都不是教师愿意看到的。要预防这样的现象发生,需要教师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比如,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1.了解身体。告诉学生青春期时自身将要出现的变化,去掉他们的神秘感。2.告诫禁止事项。包括不能,不能过早使用美容品,不能和异性亲密相处、发展关系,不能强硬侵犯异性等。3.学会寻求帮助。告诉学生当自身受到生理伤害时,要大胆地向教师说出来,或向家人、教师寻求帮助,尽早解决问题。

四、教师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

教师要随时做学生的保护神。小学生步入青春期后,因为生理变化导致心里苦闷得不到排解而产生一些过激、古怪行为,同时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反抗情绪,教师要及时引导和疏导学生。有的学生甚至会因为受到生理伤害而走错人生的路,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回到健康轨道上来。

第3篇: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范文

1确定主题调研方法

(1)抽样访谈。

(2)摊位采访。

(3)询问老师。

(4)家庭访问。

2确定调研内容

(1)留守儿童的饮食起居情况,是否有人看管。

(2)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如何安排。

(3)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4)留守儿童父母的归家情况。

(5)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交谈情况。

(6)留守儿童对学习的看法和获取知识的来源。

(7)留守儿童看护人类型。

3分析调研结果

通过关于留守儿童的调研工作,加之针对性的对留守儿童进行相关的辅导关怀,能够帮助当地留守儿童打开心扉,确保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同时积极响应了党的号召,关心弱势群体,致力共创和谐社会。本次调研采取访谈形式,考虑到小学生知识水平和农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将调查问卷形式的问题通过口头询问讲诉与调研对象交流,以此保证调研的顺利进行。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1安全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近年来,与留守儿童有关的案件不在少数。留守儿童的第一监护人为其父母,其父母外出打工,大多数人选择将孩子交给其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他们年岁已大,对于孩子的很多方面都照顾不到,导致孩子的生活及自身安全出现问题。父母长期离家打工,偶尔回家一次也是对孩子嘘寒问暖,使孩子缺乏安全教育,欠缺安全意识。拐卖儿童案、留守儿童凶杀案等案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不外乎孩子孩子在学校没有把老师的话当回事,在家没把爷爷奶奶的“唠叨”放在心上,对于危险没有及时的意识到也没有相应的安全措施。少数民族的经济及文化等状况相对滞后,其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更加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2教育存在问题

(1)情感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由于亲情和心理关怀的缺少,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感情比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较孤辟、偏激,又无人约束,因此时常与人打架斗殴。去年报载:某镇留守儿童王某因为缺乏监管时常与人打架,最后与一伙同样是留守儿童的不良少年发生冲突,被砍死在一网吧内。

(2)学习教育问题

知识改变命运。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在某些方面是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的,而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得不到父母的重视。当前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知识的不断更新。有人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一代孩子的教育为代价,这个说法看似有点偏激,但是细细想来确实也有些道理。

3道德教育问题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父母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行为方式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座标。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决定,由于小孩子是非观念不强,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不好的习惯。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1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制度

各学校要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登记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建立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基础上,将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录入信息管理库。

2建立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制度

主要让“留守儿童”认知《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他们学法、守法,教育他们珍爱生命、远离。

3建立留守儿童安全保障制度

各校要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层层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工作预案,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如遇突发事件,要依法迅速采取适当的救助处理措施,并立即告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在外务工的家长,同时按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4建立“问题儿童”特别关爱制度

“问题儿童”是留守儿童的特殊群体,各学校要注意研究其品德、行为、学习等特殊心理现象,并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利用“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爱心驿站”,配备必要的专门设施,并选配好懂得心理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化解心理压力,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四结语

第4篇: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范文

一、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靠苦力打工挣钱,收入不高,因此,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总体比较拮据。

2.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乐观。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成绩优秀的占6%,良好的占13%,一般的占38%,较差的占43%。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有较大的差别,这主要是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后,他们在学习上得不到很好的辅导和监督,家务也占用了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这导致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说谎话、脏话的现象较多,有厌学、偷窃、打架等不良习惯。

3.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教育需求存在矛盾。留守儿童的父母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兴趣关注得比较少。监护人受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只关注孩子是否完成了作业,对孩子生理、心理的健康缺乏应有的指导。有的孩子比较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生活、卫生习惯差,很自卑;有的孩子不受道德约束,沉迷于网络,经常逃学,时常不回家,甚至打架斗殴。

4.学校课程的设置与儿童的身心发展不适应。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有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指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很难专门开设心理课程并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也很难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建议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协调发展。

1.政府重视、社会关注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键。只有全社会关注、通力合作、整合资源,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要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地方,我们要加大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弥补缺失的家庭教育。二要将农民工的就近就地转移与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结合起来,有效地控制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三要积极协调宣传、教育、公安、司法、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组织,共同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的工作。宣传部门要加大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力度,让人们对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所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的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开展结对互帮、捐赠物资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第5篇: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范文

1.1 创造性人格的涵义

1.2 影响创造性人格的因素

2 家庭教育对孩子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首先,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包括优越的物质环境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在物质条件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可以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同样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自由表达想法和愿望和基本环境,有父母和家庭成员共同营造的家庭氛围会帮助孩子形成轻松的心理氛围,增加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

最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孩子创造性人格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由父母的智商、情商、社会阅历、社会地位、成长经历等许多复杂因素造成的。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人格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经研究发现,高创造性的儿童的父母更注重开放式的教养方式,他们重视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开放的教养方式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有重要的作用,让孩子在生活中更加主动去进行可能的创造。

(1)隔代教育抑制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我国独特的家庭结构造成留守儿童日益增多,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的需要,不得不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管教。隔代的溺爱导致家长对于孩子的更多关注集中在物质生活上,集中在衣食起居的问题上,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思维的训练有所欠缺。六个大人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家庭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的程度。隔代教育容易让孩子产生逾越道德规范问题、情感缺失问题、生理教育不足问题以及产生教育不当问题。

(3)忽视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家长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地观察孩子,寻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与学校的班主任和带课老师保持紧密的联系,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根据老师的指导家长要学会“赏识教育”,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的同时学会表达,让孩子找到自信。从而能够勇敢地去探索和尝试,使得创造性人格得到发展。

[1] 潘聪绒,郑莉君.创造性人格研究综述[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

[3] 戴冰,张惠,张庆林.家庭及学校教育中的创造性人格培养刍议[J].教育探索,2004(6).

[5] 权月彤.家庭环境中创造性人格的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4).

[7] 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第6篇: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学生 心理健康 德育教育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尤其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更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关心学生成长的热点大都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表面问题上,真正忽略了与每个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因此,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我国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

1.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大。

2.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的心态,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

3.学校、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即使学校开设有心理教育课程,迫于形势,也只是装点一下门面,应付一下检查。还是以学习考试科目为主。与此同时,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迅猛。

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青少年需要的心理教育模式

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系统。构建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非专门渠道就是在各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其次,青少年学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学习一些心理教育知识,调整学习方法,会正确评价自己,调整心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目前学校教育已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心理折射,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求老师以“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内心进行教育。教师首先要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们比学生的人生经验要丰富,我们可以通过冷静的思考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通过意志的磨砺改善自我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心态,创造张弛有度、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雨露,学生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真爱”,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教师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和生理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锻炼来促进其健康。学校可以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心理操练”,“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趣味活动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教育孩子“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以自然地心态应对竞争,参与生活。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孩子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当他们真正面对学习、生活、交往中的一些困难或压力时,往往不知所措。他们什么事都依赖父母或老师,缺乏独立意识,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正是目前提到的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转变只重智育,忽视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的思想观念。学习只是一个方面,从长远来看,孩子的心理、品德教育才更重要。

(3)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父母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学习条件是忙了一些,但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耐心地倾听孩子诉说,帮助孩子分析原因,试着化解内心的压力。父母要培养孩子形成遇忙不乱、遇惊不颤、宠辱不惊的良好心理品质,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精神,特别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

(4)尊重孩子,严爱相济。就是在家庭中父母要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处理好情感与理智的关系。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乃人之天性,但是过分的宠爱、溺爱对儿童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也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爱孩子就应该严格要求孩子,培养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锻炼他们的坚强意志,塑造他们的心胸与气魄。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和孩子多进行思想交流,学会赏识孩子,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孩子,使他们拥有爱心、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第7篇: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范文

一、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现状。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就像小苗之于大树,小苗的茁壮健康与否,为将来它是否能长成有用之才埋下伏笔。由于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不少家庭、婴幼儿教育机构也开始认识到幼儿时期的教育重要性。家庭方面主要表现为:不少家庭父母们通过电脑下载幼儿教育节目、购买相关育儿书籍,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贴心”地为孩子报名各种智力开发班,笔者就曾在一个幼儿智力开发机构中,见到了一个刚刚6个月大的“学生”。

应该说,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做是不是真的可以让孩子将来比同龄孩子更容易成才、成功呢?笔者的一些走访和调研反映,不少原本自信开朗的孩子在经过这样“魔鬼”训练之后,出现了自闭、自卑的性格情绪,有的甚至出现了叛逆心理。学校方面主要表现为:一些教育机构尤其是各种智力开发培训班和幼儿园,让孩子通过各种类目繁多的智力开发活动和练习,但这些教育机构的教育目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这样的一些教育机构经营得红红火火,在家长们中间也是好评如潮,但笔者对这样的教育方式表示担忧。

二、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问题

目前幼儿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方面,一是学校方面。

首先家庭方面,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一时期家长决定着幼儿的教育质量。有文化水平、教育观念和经济水平的不同,幼儿所接触的家庭教育也是千差万别。有的父母文化水平较高,对于幼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科学,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乐观开朗、文明礼貌;而一些家庭不和睦、父母性格暴躁的家庭,动辄就对孩子连打带骂,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极易产生自卑、怯懦的心理,不利于将来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其次是学校方面,有很长一段时期,“应试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深入人心,虽然目前新课标倡导素质教育,但考试体制仍偏重于卷面考试,这就迫使学校为了保证考试升学的水平而纷纷重视应试教育,疏于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学生在面对各种身心压力和烦恼疑惑时,不知道如何疏导和排遣。这样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方式很容易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三、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的方法

通过上述对儿童心理学视角下幼儿教育现在和问题的分析,下面笔者来谈谈幼儿教育的方法。基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幼儿教育问题起着决定的影响,下面笔者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方法的阐述。

第一、家庭教育方面。孩子的心理发展体现着一个家庭关系和谐与否。所以要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心理教育,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必不可少。在和谐家庭氛围下的幼儿,心理是健康的、阳光的、有活力,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反之,心理则是病态的、阴暗的、忧郁的、对生活毫无希望的;心态不同,他们对待社会上的人、事、物,态度都会不同。首先,家长们一定要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修养,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树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其次,家长要积极学习相关的育儿书籍和关于心理学的知识书籍,采取积极的教育方法,善于鼓励孩子,增强孩子信心,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心态。最后,家庭中的父母长辈要保持和谐的关系,做到相亲相爱,互敬互助,给幼儿一个安全、稳定、和谐、幸福的家庭。

第二、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其中影响孩子的关键环节主要有教材内容和教师引导两个因素。教材是幼儿学习知识的载体,教材的内容直接决定了孩子接触到的学习对象,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一定要严格把控教材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甄别,要保证教材内容的可行、健康,适合学生,切实确保孩子可以在教材上接触到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同时学校应当及时对教材进行更新、突出德育教育,使其与不断变化着的幼儿教育任务相匹配。

第三,教师因素方面。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当采取全面科学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说出自己对所讲内容的看法,对于回答好的同学,要不吝表扬,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要采取妥善的办法对其进行鼓励。让学生在有爱心的教育环境中,在有鼓励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健康心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健忠;;幼儿教师及家长对幼儿健康关心程度的调查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Z1期

[2]李灵;刘伟伟;;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7年11期

第8篇: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幼儿 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形式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的生活节奏变得也越来越快,不仅是成年人的工作,幼儿的教育也变得紧张跟力不从心起来。如摘要所论述,幼儿是21世纪社会经济建设的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这些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的如何,特别是心理素质是否随着社会的日益强大也变得强大,将直接影响到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的生命的保护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这里所说的健康不仅指幼儿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指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的心理健康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并且不可懈怠,不仅家庭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也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甚至走进幼儿教育的课堂都是很必要的。然而通过我多年的观察和实地考核,不少地区的幼儿心理教育做的并不到位,甚至有不少地区为了典型培养一些反应比较快的小学生,经常忽略其他反应稍微慢一些的小学生,本人认为,这种做法绝不可取,必须摒弃。所以本文从我国幼儿心理教育的现状出发,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的提出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及如何正确、有效的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现阶段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教师的有压力

在日益竞争的压力下,我们会经常听说幼儿教师的压力逐渐增大,他们经常抱怨:“这些孩子不好管教”、“孩子太调皮”、“孩子不听从管教”等,这些老师表现的工作中积极性不高,还经常抱怨,工作没有可以值得使他们提高提高他们积极性的地方,“愁死了“、”累死了“成了他们的口头禅,这表明我国幼儿教育的老师的心理也不是和健康,熟知,一个心理不健康的老师,怎样会教导处心理健康的学生呢?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大多数老师还普遍存在着自卑心态和嫉妒的心理,幼师之间的竞争已经形成了不良的恶性竞争,严重不利于幼师心理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在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幼师的心理教育也极为重要。

需要说明的是,在如今的社会造假普遍存在,比如现在讨论的幼师的问题,在现阶段的幼师教育工作中,不少幼师几乎没有幼师的工作证,幼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由于基本功不行,在面对幼儿的一些了心理健康问题是往往也是手足无措,不能对幼儿表现的心理障碍进行有效的矫正等。

(二)重视不够、观念落后

1996年3月9日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第12条就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切实做好幼儿生理和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仍然与国家的政策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即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所有幼教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第一,我们利用幼儿园的一些教学设备,加强宣传,加强引导,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二,我们要经常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孩子们在家里的时候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样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现阶段幼儿心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幼儿的心理教育仍然是表层现象

在大多数幼儿教师看来,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孩子的思想问题,是思想的不健康 ,所以大多数老师就从思想教育出发,引导幼儿的心理健康。更堪忧的是,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被教育工作者认为家庭的问题,不是他们所能及的,所以干脆就把这些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交给了家长,在幼儿园阶段就不在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即使有些幼儿园还在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只是表象工作,甚至有的幼师还强迫孩子说,那样做不对,这样做才对及应该怎么去做等等,严重扼杀了幼儿的心理想法,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不仅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没有丝毫的帮助,甚至较大的负面影响也会接踵而至,比如幼儿会表现的没有主见,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讲出来等等。

(二)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细心进行观察,你几乎就可以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时不时的有这样的表现,如:多动症、吮吸手指、焦虑、忧郁,发呆等,这些从某些方面也说明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幼儿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只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办园水平,师资力量,并且主动和家长一起,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现在社会一些不好的现象对孩子们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龙素华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甘肃教育》2011年19期

[2]姚本先 邢贯荣 高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初探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毫州市幼儿园 》2007年5月19日

[3] 古淑青 赵荣霞 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及教育现状分析 《学理论》2012年09期

[4]王彩凤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早期教育(教师版)》2011年第Z1期

第9篇: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向城市转移,做为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城市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由于条件所限,一些农民工子女无法随父母进城,留在了农村,以及离婚率逐年上升,社会产生了大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称为特殊群体)这是社会发展前进中的问题,如何关注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新课题。这也是当前农村中小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____县教育系统关工委从____0年开始就对全县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及监护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分布广泛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36992人,其中留守儿童1368人,占3.7%;单亲或双无亲学生1738人,占4.7%。即特殊群体儿童3106人,占学生总数8.4%。分布在全县城乡中小学。

(二)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监护方式多,但监管无力

调查显示:单亲、留守儿童主要有四种监护方式。一是单亲监护占34%;二是隔辈监护占59%;三是亲属监护占3.8%;第四种极少数是同辈监护。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不能适应学生的成长。由于监护人多数年龄偏大(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在50岁左右),而且文化水平较低,生活方式、思想教育观念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沟通。大多数监护人不能辅导或身体不好,在学习上无法切实有效的帮助辅导,45%的学生学习成绩偏下,成绩优秀较少,40%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加之缺乏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能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

(三)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受损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及单亲家庭的影响,父母与孩子沟通少、交流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而且监护人重养轻教,久而久之变得精神空虚,沉默寡言、内向孤僻,与同学很少交流,部分人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甚至变得自私、冷漠、缺乏同情心。说谎、打架、好吃赖做占25%。

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父母离婚、家庭破裂,使儿童在需要父母之爱的成长关键时期,失去了这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对儿童是一种巨大的从未有过的冲击和伤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势必带来严重的影响。这样的学生往往感觉低人一等,并产生严重自卑心理,表现对未来没有追求,学习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单亲或双无亲家庭学生在内心深处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他们往往出现更多的敏感和多疑心理,精神紧张、不稳定,上课精神不集中开小差,有的还形成了极端性格。

(四)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行为偏差

处在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儿童少年本身行为自律能力很差,多数监护人忽视对孩子行为的正确引导,只要孩子的行为不是大的过错,一般采取认可态度,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以“不出事就行”为最大安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常常走出家门,有的走进网吧,沉溺上网和电子游戏。再交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朋友,于是吸烟、喝酒,甚至早恋、赌博,有的还走上了犯罪道路。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较高,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孩子花钱大手大脚,对学习无所谓。这些孩子认为学习不重要,将来也能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五)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难以沟通配合,大多数家长半年或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也未向老师了解过子女的情况,即使了解也是鞭长莫及。

单亲和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辅导。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对这个特殊群体进行心理教育、生理教育、安全和法制教育。

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家庭幸福、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完善学校教育

1、建立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和家庭联系卡加强管理。以校为单位建立档案,准确掌握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的个人信息,记录品德、学习、行为,并建立谈心制度。黄沙中心校为154名留守儿童和183名单亲学生建立了档案,成立了帮扶单亲和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分析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采取针对性措施帮扶每一个人,力求对特殊群体学生在心里上给予关爱、生活上给予照顾、学习上给予指导帮助,公平对待每个学生。达牛小学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通过开设亲情电话、实施家访制度与单亲和留守儿童的父母交流沟通,每半月向与其监护人询问在家表现以及思想动态,成立了心里辅导站,对所有特殊群体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2、开展关爱单亲和留守儿童帮扶系列工作。一是对特殊群体学生实行定人监护。黄沙中心校实行“大拉小手”、“五老”分片包干、党员“一帮一”对单亲和留守儿童实行“照”、“管”、“教”。张复兴在活动站一直担负单亲和留守儿童家长职责。给单亲和留守儿童买书、买学习用品,辅导功课、个别谈心,有病给找大夫、买药、输液直至孩子病好。使叶婷婷等5名单亲、留守儿童没有失学;桓洞老教师姜兴华、刘继香帮助父母离异的双胞胎胡双、胡倩没有失学,一天比一天进步。二是交朋友,洪家学校

班主任、科任教师及学校领导就是她们的亲人,日常活动生活格外照顾,课外辅导吃“偏饭”,使班级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三是“手拉手”,台南中心校开展五老“大手拉小手”和学生“手拉手”关爱特殊群体,为安力坤治病捐款3000余元,全校无一人失学。四是关爱。____二中还成立了“爱心超市”,衣物和学习用品随用随取。有难大家帮,使特殊群体学生“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为他们架起幸福快乐成长的桥梁。 3、开展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人德为先,育人先育“心”。逸夫小学、韭菜台、会山等学校配备专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对特殊群体学生加强心理教育及疏导,减轻心理压力。配合班主任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偏差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养成健康和积极向上的意志和品质。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校园各种活动,缓解学习压力,增添他们乐学、爱学的良好情绪。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培养他们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开展寓教于乐的道德实践活动,培养特殊群儿童明辨是非与社会交往能力。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5、建立学校寄宿制。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儿童可到寄宿制学校寄宿,给他关爱,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突出家庭教育

1、要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认识,树立孩子健康发展需要家长全面关怀的理念,重视对孩子全方位监护。

2、确定好监护人,注意提高教育孩子的能力。

3、外出打工父母或单亲父母,尽可能与孩子多联系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全面发展。

(三)注重社会教育

1、县政府、乡镇、村组及妇联有关部门重视对单亲和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管理工作。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应专项部署单亲和留守儿童工作,并纳入均衡发展目标之一。

2、倡导党员干部和社会热心群及“五老”担当义务辅导“家长”关爱每一个单亲和留守儿童。

3、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开展文化建设,让单亲和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4、以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学校为主体,吸收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参与,成立“乡镇单亲和留守儿童关护领导小组”,及时总结布署推广典型,寻求解决单亲和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好方法、好举措,发挥行政教育部门和学校主力军的职能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学生还处在持续增长的趋势中,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单亲和留守儿童的责任感。

1、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及失去双亲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综合性问题,单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齐抓共管。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