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的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管理学基础,效果,教学方式,竞争机制
为了扩大中职学生的就业范围,扩宽学生的就业岗位,我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了相应的学科,比如: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应用文写作等,从而迎合社会对人才的综合需求。由于这些课程处于相对尴尬的位置,学生对这些课程缺乏浓厚的兴趣,教师的教学方式又常常是传统的讲授,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近几年的这些课程的教学工作出发,就《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方法有较深刻的体会,并在教学方式上做出一定的改变,效果显著。
一、中职《管理学基础》教学效果不理想成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学生意识上不够重视课程。
《管理学基础》这门学科既非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又非公共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非专业课程在心理上有难免的“小视”,其表现可以在课程上体现。课堂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整节课下来要不是鸦雀无声,要不就是一问三不知。从学生那毫无神采的眼神中不难推测他们的思绪已经神游了。除每周的课堂外,没有其他的空余时间用到这门课程上,平时作业也大量出现雷同现象。
2、学生对其在认识上有偏差,并对自我缺乏信心。
普遍学生认为这门学科是对管理者而言是非常好的,但是对学生自己却没有用处;并且有部分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能达到管理者的水平,只能做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工。就这样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方面
1、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厌烦上课。
《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理论教学多,授课教师授课方式大多数是理论和案例相结合。虽然有案例作为补充,丰富课程,但是往往这些教学案例是企业公司的例子,学生又缺乏对企业的了解,从而使得真实的案例变的空洞了。学生无法把理论知识与案例联系起来,学习便产生障碍,引发对课程的厌倦。
2、缺乏实践基础,教学欠深刻。
从事《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虽然有着高学历、重点大学毕业,但往往这些教师缺乏实际专业工作的经验,从而教学过程缺少生动鲜活的例子。甚至有些中职学校任课教师非专业课教师,他们对本专业的研究不够深入,只能讲个大概,却缺乏深刻。
二、教学方式的新尝试
(一)课程内容以简单易懂方式讲授,从现实生活中寻求相交点。
任何一门学科最好的教学方式无非是简单易懂,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管理学基础》课程虽然理论性强,但是只要留心的发现,生活处处都是其体现。比如在讲授“管理者及管理者的类型”时,最简单最形象的例子就是班级里的管理者及其类型。教材中管理者可以按纵向的管理层次和横向的管理领域进行分类。这时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将班级的管理者按纵向的管理层次划分,分别为高层管理者:班长;中层管理者:生活委员、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等等;基层管理者:各科课代表及小组长;这例子也可以让学生按横向的管理领域进行划分。课后的练习可以布置学生对学校管理者进而划分。这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例子,不仅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让学生较易理解,从而融会贯通。
(二)开放教学课堂、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传统固定的教学场所。
《管理学基础》教学课程中,允许学生采用自由组合、自主调动位置;可以围成圈坐,可以一字摊开坐;对坐姿不做过多强求,舒适得体即可。这种课堂方式能很好吸引学生的兴趣,便于对课程的讨论,小团体中相互学习,促使学生接触更多的思维方式。教学场所丰富,以课室为基础,外加校园各处,积极争取到企业实地观摩学习。
(三)项目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学习体系。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效果明显,学生学习兴趣高,掌握程度深。“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在《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制定企业工作计划”内容,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种策划一个节日的活动,写出一份计划书,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计划书涉及的各要素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市场营销;管理学;教学艺术
[DOI]10.13939/ki.zgsc.2016.31.182
课堂教学的方式对教学质量、教学效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还可以始终让课堂保持快乐、活跃的课堂氛围。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很多学科都侧重教学艺术的研究。管理学作为众多学科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管理学课堂教学艺术化已经成未来管理教学的发展趋势。
1管理学课堂教学艺术的要素
1.1教师精神面貌
在管理学课堂教学艺术中,教师精神面貌占据很大比重。教师精神面貌主要体现在自信和谦虚两个方面。教师拥有自信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肯定,也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认可,教师本身就是在管理学领域学有所成之人。当面对学生时,自信可以让教师始终保持热情饱满的教学状态,可以充分调动课堂氛围,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自信和谦虚不是对立的,教师在拥有自信的同时,也要保持谦虚的为人品格。谦虚可以让教师厚重随和,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1.2内容形式
课堂内容形式体现教学艺术。课堂内容形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内容是否丰富多彩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对教学内容形式起到关键作用。如果教师教学观念与自身素养过于平庸,一味地采用板书、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想实现管理学教学艺术性首先要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管是管理学还是其他学科,多媒体教育已经被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并茂的特征,是教育艺术性的重要体现,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采用简约明了的方式,避免内容过于花哨。
1.3教学情感
教学活动并非纯理性的信息传输活动,其中必然渗透着强烈的感情因素。所谓“情理相融”,就是既要讲透知识,又要渗透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感受和联想等思维活动变化,以促进师生感情共鸣,思维同步。倘若从始至终语速平均、声调平缓、平白道来,这种平直单调、缺乏激情和变化的讲授,会令学员听觉疲倦、情绪降低、打不起精神,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常言道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教师讲课也有一个“进入角色”的问题。一旦进入角色之后,情绪会处于最佳状态:情感饱满激昂,语言充满激情,这样的教学会使学员受到强烈的感染,得到一种振奋的美的享受,同时也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管理教学艺术中存在的问题
2.1师资力量缺乏
师资力量是管理教学中的关键,它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此外,管理学和其他学科不同,管理学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素养,还要拥有从事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管理学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管理学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基础课程,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但是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落后。很多教师缺乏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此外,由于是市场营销专业,部分教师的教学重点过于侧重营销学方面,对于管理学比较忽视,管理学所占课时较少。
2.2教学缺乏针对性
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甚至不同班级的学习状况都不相同,有的班级活跃,有的班级呆板;有的学生管理方面知识广,有的学生管理方面知识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上课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学时安排上应有不同。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个性特点,教学内容的重点应放在管理意识、管理理念及如何带领一个高效营销团队的内容上,案例多选择营销团队管理方面的。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但据调查,当前大部分管理学教师在上市场营销专业的管理学课程时,所讲的教学内容和其他专业没有什么区别,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3市场营销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艺术的要点
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主导部分,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走的弯路,使学习效果能够达到最大化。管理学老师必须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要站在学科的制高点上,要有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高职院校可以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或者让教师去其他院校进行观摩学习。
3.2注重因材施教
在管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要以矛盾的观点来思考。学生是一个群体,他们存在很多共性和个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教授的内容有着相似或者相同的见解。但是,就像没有相同的指纹一样,他们也存在很多个性的地方,不同的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理解也存在相应的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作为传播知识的主体,首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存在,对于管理学教育,不能一概而论,要善于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差异性。对于特殊群体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他们的优点要及时地表扬,缺点及时地纠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的共同进步,提高教学效率。
3.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而实践可以检验出理论的正确性,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管理学和其他学科存在很大的区别。例如,《经济学》、《统计学》它们都是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课程,但是它们只有理论部分,而管理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理论的教学,而且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让学生贴近实践。可以将学生带到实训室进行实地演练,还可以把学生带到企业进行观摩。为了强化学习效果,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实地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错误。
3.4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与质量。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教学的内容难度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要由易到难,避免揠苗助长。简单的学习方式与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感,这种累计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学生的成功体验累计到相应的量以后,他们的自信心自然会得到提升。
3.5建立教学评价系统
教学质量是衡量管理学课程教育艺术性水平的唯一标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硬件的投入,更需要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平时学生期中、期末考试一样,通过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可以了解到教学中的不足,教师通过教学评价系统可以调整自己对运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调整,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4结论
管理学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发展,不仅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还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艺术性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暴露出很多问题,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不断的深化改革,课堂教学艺术性的研究必将会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职场化模式是“仿真”职场活动的实践教学形式,通过“仿真”教学平台将教学活动与职场活动联系起来,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文章基于培养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视角,对管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中的职场化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职场化模式是“仿真”职场活动的实践教学形式,通过“仿真”教学平台将教学活动与职场活动联系起来,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主干基础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管理学课程教改的主导方向。2009年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以“独立学院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新世纪教改项目为契机,以浙江省独立学院重点专业——工商管理为依托,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多项改革,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积极探索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
一、选编职场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定位,学院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入手,构建了“以实验教学体系为主导,突出对学生职场化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应用能力为主线,在管理学实验目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评价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大幅度改革,不仅重新编写了管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还增设了“基础性实验”和“实训项目实验”两门课程。教改后,管理学实验教学内容得到很大程度的改进与优化,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从而巩固了管理学课程中实验课程的地位,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
二、管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中职场化模式的内容
1.教学目标职场化。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评估的标准,对整个教学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职场化实验教学模式要达到以下目标,即培养职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职场中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管理学在职场中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在职场中的责任心、团队精神等职场素质。
2.教学内容职场化。教学内容职场化就是将教学内容与管理理论、企业管理活动、日常学习生活、社会实践联系起来,由企业管理实务专家、岗位技术能手、学院教学部门、社会培训机构、已就业的学生、专业教师代表所组成的课改小组共同组织和更新教学内容,从而避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脱离实践,机械、教条地讲授教材内容的弊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
3.教学手段职场化。目前,管理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过于倚重实验教学软件的现象,影响了思维空间的拓展与创造活力的发挥。为此,需要树立借助而不依赖的教学思想,对教学手段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职场化改革: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仿真训练,有效模拟企业的管理活动,将企业与实验室有效连接,让学生真实体验并参与其中。其次,利用实习基地,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实验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推进科研成果向实验教学转化。再次,利用网络技术,将实验室开放空间延伸到互联网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充分应用。最后,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所具备的声像一体、灵活多样的特质,拉近课堂与职场的距离,真实反映企业管理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现状,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方式职场化。教学方式职场化需要强调“知”和“行”的统一,“情境”和“发现”的有机结合,以及学生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管理式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职业行动过程相契合,使学生的个体行动、学习过程与外界需求相适应。为此,需要灵活应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第一,管理情景模拟教学。所谓“管理情景模拟教学”,就是要求围绕有待探讨的某一管理课题,从管理实践、案例和相关资料中收集相应素材,编写成情景模拟实验指导或称“剧本”,将管理实践活动“搬”进课堂或实验室,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管理角色,身临其境,从中学习和运用管理知识及操作艺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管理素质这一实质性目标。
第二,管理游戏教学。管理游戏法在管理教学实践中,需要对事先准备的游戏进行设计、评判,事后结合讲授知识点进行总结。管理游戏法的运用因游戏的设计使学生在决策过程中会面临更多切合实际的管理矛盾,决策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都同时存在,需要参与者积极地参与训练,运用有关的管理理论与原则、决策力与判断力对游戏中所设置的种种遭遇进行分析研究,采取必要的有效办法去解决问题,使其在游戏中获胜。
第三,项目教学。以学生寻找适当的项目为载体,通过组建公司、确定公司架构、分析项目的经营环境、尝试经营业务和完成各项岗位工作任务等来提升团队及其领导者的职业和创业能力,在真实商业环境下实践和完善商业计划书,从而增强其参与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从而提升创业与就业竞争力。
第四,头脑风暴法。学生在职场将面对纷繁复杂的管理环境,创造性、灵活性、主动性思维就显得非常重要。头脑风暴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就工作中可能面对的某一问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参与式研讨方法。这种方法能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的思想和观点,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第五,互动式教学。根据《实验大纲》中的“研讨点”,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充分讨论,形成简明扼要的观点,然后推举学生代表上讲台进行阐述。自由讨论时应遵循以下基本规则:不允许使用批评性的评语;欢迎海阔天空式的自由讨论;寻求不同观点的结合与深化。交流过程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除非小组成员提出疑问,只讲结论,不作解释;对他人的观点不作批判,先做加法再做减法;求创新,不求完善和系统。
第六,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理智投入,通过亲身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相关的教学内容,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主动掌握,从而形成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
三、提高管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中职场化模式有效性的途径
1.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职场化模式实际上是追求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即实现对人的关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每个人都能够形成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在实践中提高个人的判断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合作,主动探索构建新的知识。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报刊、书籍、网络、广播、电视、光碟等则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知识空间;教师角色也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传授者、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咨询师、教练员,其主要职责是设计任务、激发兴趣,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帮助、评价和检测,从而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职场化教学模式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意愿,鼓励学生的首创意识,重视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努力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友爱、合作的良好学习氛围。
2.营造职场化实验环境。营造职场化的实验环境,能将企业环境的真实性最大限度地还原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高度“仿真”的实验环境中体会到知识应用的乐趣。
第一,将实验教学常规要求设计成职场化教学。企业对员工的常规要求与实验教学常规要求有相似性,在制定实验教学常规时,应尽量保持与现代企业的要求相吻合。比如要求学生上课着工装,带工牌,举止规范,谈吐文明,严格进行日常纪律检查,对于迟到、旷课的学生,及时进行沟通,纠正不良习惯;并要求学生上课将手机调整至静音或振动状态。制定奖罚措施,并纳入考核成绩评价体系。通过长期训练,使学生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精神面貌,使学生预先适应工作状态,为将来从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创设职业情景, 多方位设计职场化教学。在管理学实验教学中创设职业情景,可以从职业环境、职业要求、职业特点等方面来营造职场情景,采用多种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形式来搭建仿真平台,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在就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如在班级管理中采用“职业人管理职业人”的方法,将原有的“组长”“活动委员”“学习委员”“班委会”等职位更改为“经理”“行政总监”“学术总监”“董事会”等,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对班级实行分组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落实到个人,同时由董事会审核,形成执行、审核的责任机制,让学生能感受到企业中的层级管理模式;对班委进行定期的培训,评选出“合格”“不合格”“潜在不合格”几项,对于“不合格”与“潜在不合格”者在分析后,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解决,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竞争机制的严肃性。
第三,利用有效设计的实验室来感受职场氛围。实验室设计要集理论之大成、融实战之精华,人机互动、知行一体,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模式情景化,使企业管理各个工作岗位的职场工作情景与实验情景的实现零距离对接。如运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即利用高性能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及各类先进的传感器集成,建立相应的虚拟模型,生成实时的、逼真的、具有三维信息的人工虚拟环境,使实验学生身临其境,如同在真实世界中一样与该环境进行实时操纵和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实验效率和效果。
3.培养职场意识,增强职场综合素质。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往往被如下的烦恼所困扰:由于不善于完成任务,导致整天因加班而苦恼不堪;由于不善于与上级沟通,导致做了很多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由于不善于解决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由于不善于推销,使空有知识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等等。归结起来,这都属于职场素质和能力的问题。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可注重从职业生涯规划、职场素质、职场环境、职场道德、职场沟通、职场心态、时间管理、职场能力、职场形象、职场策划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职场意识,增强职场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就业竞争力以及后续职业的发展潜能。
[参考文献]
[1]邢献红.自主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立体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2]袁凯锋.大学生的结构化能力与职场素质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10).
高职管理专业教学体验式教学法重要意义实际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Experiential Learning),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是一种发展能力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如若运用科学有效、合理有序教学方式辅助体验式教学法,不仅有利于丰富高职的教学模式,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的作用,也有利于针对高职的育人目标因材施教,从而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一、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管理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迎合了“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体制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必须适应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尤其在高职教育中,专业技能的突出体现更彰显着教育的根本与性质,而体验式教学法正有效的击中了对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从而真正使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实践主体的地位,这对他们未来走入社会,运用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开始实际工作是有利有益的。
(二)适应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高职教育要求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理论传授为基础的,一般来说,管理学专业的知识较为抽象,因此运用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吸收。而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还原知识根本,用实践辅助理论的教学过程,注重的是学生实践中对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检验的是学生真正学以致用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种使抽象知识成为学生自身能力的教学措施。尤其,高职教育要求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型、技术型、实践型人才。因此,将体验式教学法融入高职管理学专业教学之中,不仅有利于优化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积极性的目的,也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对促进高职学生的人格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二、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采用情境模拟的方法,增强体验式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情境模拟法,是体验式教学法中最基本的手段之一。由于许多高职学校缺乏建立实践基地的资金,因此在课堂上采用情景模拟法,既有效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与新鲜感。而对于学生来说,情境模拟法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但是却也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理论教学的束缚,更容易提起他们对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与学习热情,也更容易让他们接受,从而有效发挥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与价值。
例如,在酒店服务管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情境模拟中的酒店服务人员,另一部分为酒店的客人。然后根据酒店服务管理学中的理论指导,即预定、迎宾、餐厅、客房等等一系列理论知识,设计实际情境进行学生之间的训练与演绎。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利于使学生较为真切的感受到所学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从而增强他们未来走入实际工作岗位中的信心与勇气,也有利于在模拟训练中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与解决能力。如,在酒店客房服务中,经常会遇到顾客想要从标准间调到豪华间等状况,但是酒店的客房中豪华间已经入住满员,那么面对这种情况酒店接待者应如何妥善解决问题?因此,情境模拟就给予了实地考察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一位同学扮演酒店客房服务中的接待者,另一位同学演绎享受服务的顾客,通过两位扮演者的角色融入,首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较为真实的实战状态,然后通过这样的模拟训练不断找寻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
(二)利用实地参观的机会,增强体验式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实地参观,即带领学生参观有代表性的企业,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熟悉管理环境,从而到实际环境中找寻问题、解决问题。例如,针对高职配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让学生在真正的旅游团队中进行实习,从而使他们去体会旅游心理学、旅游营销学等理论知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措施和效果。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通过观看真正的实践活动找寻具体的施行策略,从而当他们真正走入社会中时,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促进他们的能力提升;也有利于使学生辩证的看待他人实践活动的优势与问题,取他人之精华、去他人之糟粕,从而达到完善自我、强化自身综合能力的目的。同时,让学生进行参观的实质目的也是为学生创建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通过仔细的观察、概况的记录,让学生自己去发掘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结合点。这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认知,从而在实际体验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有效的、创新的实践之法。可以说,实地参观式的体验式教学法也是一种有助于拓宽学生眼界与思想的教学方式。
三、结语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职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强化教学实践,根据高职管理专业的学科性质,不断充实高职的课堂教学,从而有效的为学生营造一种实践性的专业应用平台;也有利于为高职学生构建一个专业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以致用的方法,在提升学生专业运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遇到突发状况的解决能力与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体验式教学法的应用必须针对高职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转变,这不仅能够促进高职教学体系的优化,更将有力的推进高职教学模式的升级。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高技能人才;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需求不断发生改变,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变化,与中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的区别越来越明显。结合目前的社会需求,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也使得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发生改变,但这个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目前的高职管理学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首先,教学内容脱节,理论性太强,缺乏足够的实践性,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忽视了高职管理学教学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其次,管理学课程教学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其原因多是学校与企业未达成有效合作,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或实训机会;再次,教学模式单一,多为课堂填鸭式灌输教学方式;最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这主要是因为教学的理论性过强,实践教学环节较少,教学方式单一所造成的。
二、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
(一)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从高职院校层面来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因此管理学教学的目标应与学校层面相统一,以高技能培养为主,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等给教学环节都应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开展。对于高职管理学可而言,其所设计的范围较广,教材内容呈现多样性特征,这使得管理学课程的重点不突出。因此对管理学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一方面需要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根本,另一方面可进行模块化划分,包括基础模块与专业模块,基础模块由管理学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基本职能等构成;专业模块由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等组成。
(二)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构架在教师、学生、知识、能力之间的桥梁,是实现知识从教师向学生过渡并创新的重要路径,因此在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创新,采用多元化、多样性的教学方法以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增强实践教学比重。管理学课程教学不仅包括理论教学环节,还应包括实践教学环节,这是由管理学学科特征与教学目标决定的。管理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充实的管理学知识,还应该使其具备管理学技能,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独立解决管理问题,具备职业能力,这是管理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管理教学中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将实践教学作为对课程教学的延伸来对待。
三、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
(一)改革当前教学条件。其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归类收集网络课程资源,比如高水平的管理学研究论文、经典管理学教学案例、典型企业管理实例等,借助网络提高学生的系统理论知识,进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教师、学生合作学习的模式,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教学任务,有学生分组完成;三是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与作用,利用学校网络展示丰富的教学内容、案例、方法、学习资料等,使学生能够够对企业经营管理有充分的了解;四是建立优秀的教学团队,以科研推动教学。
(二)对管理学教学内容与教材进行改革。一是调整目前的管理学教学大纲,将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调整的主要方向,着重增加管理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压缩理论知识,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二是较大管理学教学的信息量,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一方面可选择优秀的管理学教材,另一方面可根据社会实际需求选择前沿的管理教学案例;三是在整个管理学教学过程中,避免课程充分,还要妥善处理后续课程。
(三)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高职管理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的直观体现。在传统的高职管理学教学评价中,往往以考试分数作为主要的考评标准,这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符,因此需要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十分强的学科,这就需要在考核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考评,还需要注重实践能力考核,建立完善的考评体系,考核的内容包括知识考核、过程考核、态度考核以及能力考核。考核中个环节的比重可根据高职管理学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此外,对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必须时刻保持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基于此还需对教学方法、教材选择与编制、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在满足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做到以学生为本,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 对士官任职教育学员课堂管理的思考
(一)把握士官任职教育课堂的特点,从严依规有效进行管理
士官任职教育的课堂特点,不同于在部队连队干部和老士官的授课,也不同于士官院校学历教育的课堂管理。任职教育通常学制比较短,长的有几个月,短的甚至只有一二个星期;但通常学习内容较多,综合性较强,而教学对象来自不同的单位。个别学员在原单位本来是管理别人的,在本专业是行家里手,现在让他们进入院校再进行培训,成为被管理的对象,往往入学后较难摆正自己的位置,面子上感觉过不去,架子上放不下来,很难实现角色的转换,更有部分学员带着见世面、拉关系的心理来学习,从而对课堂管理产生逆反心理。对于这些情况,在授课之初就要在课堂上做到正规化管理,要立好规矩,做到赏罚分明,才能营造从严治学的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二)抓住士官任职教育学员的特点,合理营造课堂氛围
士官任职教育学员的特点,不同于来士官院校进行学历教育的学员,这些学员基本都是刚服完两年兵役的上等兵,阅历比较简单,而且相比较而言,专业素养不是很全面。而来参加士官任职教育的学员,服兵役的时间较长,在某些专业方面甚至比授课的教员知道的还多,这就要求在课堂管理上,不能简单等同于参加学历教育学员的课堂管理,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精通学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来讲一讲、教一教,从而营造积极向上活跃的课堂氛围。对于这样的学员,应该从最后的考核环节给予适当的加分,提高整个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来培训的学员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培训的内容可能和他以前接触过的完全不同,这就可能增加这部分原因的畏难情绪,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对这部分学员放任不管,尽可能让他们多学习相关的知识。
(三)增强士官任职教育课堂学习的内容,切实从教员做起
士官任职教育学员来院校进行培训一般都是带着需求来进行学习的,而由于培训的时间较短,学习的内容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能满足所有的学员的需求,这就需要在进行培训前,充分了解各个学员的需求,根据培训目的设置相应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就给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内容不能把用于学历教育的士官学员的内容照搬照讲,应根据任职教育学员的需求设定教学内容,做到学用相长,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学员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问题,真正提高学习效果。要做到讲授的内容完全符合受训学员的需求,在操作过程中很难,由于每次培训的目标不一样,又或者培训的人员的情况往往滞后于培训目标和内容制定之前,导致培训开始时,才发现培训内容有偏差,所以这就需要机关、部队和院校在培训前充分的进行沟通和协调,从而真正的达到培训目的。
2 对士官任职教育学员日常管理的思考
(一)采用自主式管理,提升学员管理热情
士官任职教育学员已经具备基础的军政素质和分辨是非、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熟悉条令条例和各种规章制度,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参与管理的热情。士官任职教育学员的日常管理,应发扬民主,实行自主管理与正规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士官任职教育学员由于来自部队基层,对日常的管理相对来说比较严,因此,在学员入学之初,管理部门和学员队应将院校的规章制度、学习、内务、纪律、队列等情况详细说明,由于各士官任职教育学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尤其各学员代表各自的单位,要充分挖掘他们的单位荣誉感,从而更好地发挥各学员自主式管理的热情。
(二)采用引导式管理,促生自我管理真情
士官任职教育学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影响着学员的能力素质、关系到院校的建设发展。管理工作既是一项根本任务,更是一门特色艺术。通过管理教育与引导疏通,促进任职教育学员适应院校环境,从在部队管理者的角色转换为被管理者的角色,摆正学员的位置。管理工作应以学员自我管理为主,以干部指导为辅,启发学员自主性,引导学生自觉性,不断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这样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约束力,不断提升学员管理能力和自身发展动力。
(三)采用服务式管理,融汇干部管理温情
管理学员要正确认识他们的特性,尽量使管理工作做得科学实效。院校管理部门要做好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制定针对其特征的管理措施和管理规定。队干部要正确理解严与爱的辩证关系,切实以学员的进步发展为着脚点,以促进院校正规建设为出发点,正视任职院校学员的特性和个性,在批评教育时多一点情理融合;在工作指导时多一些耐心解释;在生活学习上多一点帮助关怀,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学员服务的思想,一切从维护学员的权益需要出发,更好地发挥人文关怀在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 知识管理 融合 伞式媒介结构 整合式人才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数字传播时代,传媒最本质的变化就是数字化,技术逻辑的推进引发了媒介内涵的拓展,我们所称谓的媒介不再是狭义的大众媒介,而是指广义的电子通讯科技,即各种借助于数字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介如网络媒介、手机媒介、移动视频媒介等。媒介经营管理学科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传媒市场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数字传播时代,媒介形态的变迁必然导致我们为之进行人才贮备的媒介经营管理学教育经历从内涵演进到市场定位再到融合式人才培育等各个层面的全面颠覆。因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学科进行“无理由”论证,研究其本质,对其价值前提再审视,从而探寻大媒介教育观下融合式人才培育模式与实现路径。
一、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元理由”论证及其价值前提
一门教育课程之所以能够作为独立的学科立世,其逻辑起点和现实前提就是它必须拥有明确的学科内涵、丰富的学科内容、独特的学科规律与准确的研究对象。
1.反思: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本源探悉
作为逻辑和现实起点,媒介经营管理学的概念界定与学科归属仍然是国内学界最大的难题。“媒介管理”、“媒介经营管理”、“传媒经济”、“媒体经济”,纷至沓来的学科概念和缺乏定论的学科范式研究充斥着传媒学界,这种现实与目益勃兴的传媒市场、传媒变革极不相称。从世界媒介经营管理学的发展百年历史来看,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逐步为新闻界主导,因为它是直接为新闻传媒服务的,同时新闻传媒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令经济学家望而却步。二是坚持以经济学理论为支撑,研究经济问题必须在经济学的范式内展开。2004年到2006年,中国大陆掀起关于学科理论研究的两次,并先后出现了“经济学派”和“新闻传播学派”。
针对“经济学派”和“新闻传播学派”两种观点的不相上下,学者们把有关媒介经营管理学的研究归为四种取向:
(1)经济学取向。经济学派认为传媒经济学是经济学下属的应用学科,代表者与观点是赵曙光、史宇鹏的《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
(2)管理学取向。管理学派把传媒经济学列入管理学的范畴,主张从宏观战略层面上探讨传媒经济现象和传媒运作。如喻国明、张小争的《传媒竞争力――产业价值链与模式》,邵培仁、陈兵的《媒介战略管理》等。
(3)传播学取向。主张以传播学为主导,认为只有从应用传播学的角度去分析传媒现象,才能保证传媒经济的科学性,才能科学回答或解决媒介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4)交叉取向。不少学者主张把媒介经营管理学科视为一种交叉学科,如赵化勇在《电视媒介经济学》中提到:电视媒介经济学是属于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交叉的产物。
四种取向代表着传媒经济研究的不同思维与学科定位,虽然。我们认同一门学科教育从雏形到成熟必然要经历众多学者的千锤百炼,观点的意见市场越丰富昭示着学科愈加强劲的生命力与研究价值。但是我们也坚信一门课程能成为独立的学科存在,就是基于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在高校中开设媒介经营管理教育课程正是为培养适合传媒营运的各类人才服务,如果一个学科缺乏核心的学术概念,没有严谨的研究对象,明确的研究范式与进路,人才培养如何定位?课程设置如何安排?学界的研究必须符合业界的现实需求才是我们探讨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最大价值点。正如陈中原所说“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网络带动媒体冲破了时空限制,传统意义上的区域市场不存在,所有媒介基本上都面向同一个市场――全球市场,而且提供多媒体产品,在传媒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传媒经济学即将爆放理论革命”
2.回归知识管理:为媒介经营管理教育正名的研究
对一门学科本源的探究,终极目的是为探讨这门学科对社会贡献的意义和价值,长期以来有关媒介经营管理学的经济学取向,管理学取向、传播学取向三足鼎立,难以形成众望所归,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人们对媒介经营管理教育是不是一个独立学科的质疑。当我们无法对一门学科教育的进路和范式基础形成主流倾向时,我们是否可以换一种思考路径:从媒介经营管理学教育的另一端――为社会培养的人才需求模式上,通过考量学科的定位、课程设置,学生的价值实现等方面推导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本质属性。
本着这样的思维路径,我们以为在数字传播时代,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应该选择“知识管理”作为自己定位与深入研究的进路,媒介经营管理的本源应该是知识管理教育。媒介是生产并传播知识的机构和一种产业,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将知识作为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将知识管理作为其本源取向,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从学科培养的人才取向来看,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培养的是懂经营、擅策划,能够娴熟掌握传媒运作流程的管理型人才。这样的培养取向要求我们应该将学科教育的进路归在“管理学”门下。而有关传媒产业运作、商品定价、促销等经济学的分析能力又要求在管理学科的范畴内开设经济学相关课程,这就解决了传媒经济学中经济学与管理学如何占位的问题。
其二,从媒介经营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来看,其研究的主体是传媒组织的效率选择,而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如何培养学习型的组织,提高组织生产的有效性,学科培养的取向与学科本源定位的有机契合,要求我们在管理学科的归属下,具体从知识管理的进路研究媒介经营管理学。
我们认定知识管理取向是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进路,还因为在数字传播时代,它能够满足三大价值前提:
一是大媒介教育观。 数字传播时代,媒介的内涵空前扩展,传统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借助新媒体,延伸出新的媒介形态,如手机报、数字电视、网络视频等。同时大众传媒还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与电信业、信息业之间的产业融合。正如美国学者凯文・曼尼的《大媒体潮》所描述“传媒业不分领哦全面竞争的现象,一切传统大众传媒业、电信业、信息(网络业)都将统合到一种新产业之下,这个新产业就是大媒体业。”。由大媒介到大媒介教育观,建立大媒介教育理念是时展的必然,大媒介教育观的核心就是以各种媒介形态包括传统的四大媒体、新兴媒体、数字媒体等媒介组织作为自己的研究范畴,摆脱目前学界关于媒介经营管理教育视野仅限在四大传统媒体的片面,培养懂数字技术,懂市场运作,又具有商业敏锐的经营管理人才。在数字传播时代,对人才能
力的要求更高,复合性、交叉性的人才素质是必备,同时又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所以,为满足多媒体运营下的传媒经营,人才贮备必须提升到知识管理的语境下。
二是融媒经济。媒介融合时代,传媒最大的改变是将不同介质的媒介交融形成新的传播载体,媒介市场从多元走向一体化――数字化媒介大平台;媒介消费者的消费对象从单一走向多元,传媒组织的收益无法依凭单一媒介效益衡量,适合新型媒介市场的“融合媒介”应运而生。知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延伸学科,诞生于技术拓进的背景下,组织的管理与运营能够在技术平台上实现统一的资源调配,通过信息共享,从而达到运营成本的最优化。这些学科特点正好能满足在融媒经济时代,传媒的产品生产到运营的有效实现。所以,融媒经济要求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必须借助知识管理的理论学说。
三是大规模共享。媒介融合的终极形态是建立在数字平台上的多媒体运营,在数字技术催生下,大规模的内容生产成为可能,同时出现了规模化的内容消费需求,在专业化分工条件下可以带来更大规模效益的作用机制,而这一切实现的前提就是技术。而知识管理学研究的就是如何将技术作为一种可控资本进行管理,营造人人都可以平等和普遍地获取知识的公共平台,从而实现大规模的知识共享,多媒体运营要求与知识管理学科的内在特质是不谋而合的。
所以,我们认定在数字时代,媒介经营管理学教育的“元理由”应该是知识资本管理,而且学科的层级设定应该本科教育起步,拓深至研究生和博士生。
二、“伞式”媒介形态对人才教育的新需求
1.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现实景观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传媒业者中谙熟媒介经营管理的人才不到1%。目前全国主要新闻院系多数开设有媒介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同时一些著名院校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人民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中心、复旦大学媒体管理中心、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虽然媒介经营管理专业现在在中国大陆已经开设了博士点,并成为新闻传播学下属的二级学科,但是长期以来其学科设置的大部分是基于新闻传播。我们选取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几个有代表性院校的学科建设情况,以考证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现实景况。从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事业管理”已经作为新闻学本科必修课纳入教育部大纲,媒介经营管理教育主要开设在硕士和博士阶段,传媒经济学、媒介经营管理、媒体研究学科的名称没有统一,而且从培养方案来看主要偏重于四大传统媒体,这样的学科设置肯定无法满足在融媒时代传媒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供给。
2.“伞式”媒介形态对管理人才的新需求
融媒时代。数字技术的标准化打破了各类媒介内容生产之间的壁垒,内容生产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产业链上的上游集群,通过各类渠道分配到各类终端,打破了“竖条式”的媒介结构,弥合出一个统一、集成的数字内容平台,形成新的“伞式”媒介产业链结构。这种新的“伞式”结构链对内容生产带来的直接变革是团队作业取代了单一媒介新闻记者所进行的信息生产与加工传输,团队成果不为某一个载体所独有,载体的使用完全以新闻传播的整体效果最优为月标。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一套复杂的网状组织结构的管理,每一套新闻产品都对应所有的媒介,每一个媒介都能在成套的新闻产品中获得最适合自己的那一部分。
因此,媒介的组织结构发生如此变化,为传媒组织培养、输送人才,进行人才储备和教育的媒介经营管理学,必定要与时俱进,进行相应地从教学理念到人才培养模式的系列化调整。正如中国人民大学蔡雯教授所说:“融媒时代。媒介需要两种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第一类管理人才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管理者,他们必须是精通各类媒介的专家,知道技术发展为新闻传播所提供的可能性,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使新闻内容得到更好的表现”。因此,懂新闻传播流程、懂技术、懂管理而且擅长策划是这种人才的必备素质。这种”整合式“管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来源于实践工作,在实际中磨练而成,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媒介经营管理学科教育转化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为学生适应实际传媒市场作好必备的知识储备。
(1)整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
整合式人才不同与以往媒介经营管理教育重在培养复合式人才的教育理念,后者是要求多项技能的叠加,而前者要求是能力的整合。它要求从事“伞式”媒介形态运作与管理的各类人才,首先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对多媒体数字传媒平台上的信息生产、储存、传输、知识共享的流程与经营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因此,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媒介经营管理教育必须在新的市场需求下,顺应时代要求,重新规划自己的教育模式。
(2)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课程设置
经济学和传播学的相关原理依然是媒介经营管理学教育中课程设置的基础,我们应该在大一大二学年开设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产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制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作为媒介经营管理专业的知识塔基。
而融媒时代,直线式的、单向的媒介形态已经为伞式结构所取代,在多媒体平台上对信息内容的生产与管理的整合能力成为传媒产业链的核心,而这一切需要知识管理学科的相关理论做支持。因此,为适应融媒时代媒介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我们必定要增设知识管理课程为新时代媒介经营管理教育的核心课程。知识管理可分为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两个方面,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接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在大三,大四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开设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结构、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智能、知识挖掘等技术性课程。
而建立在知识管理基础上的媒介经营管理最终是为传媒企业管理服务的,所以在核心课程的设置中还必须开设管理学概论、组织战略与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项月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必修课程。
同时还必须要求未来的管理人员熟悉国情与政策理论,这样便形成以传播学、经济学为基础的、以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为核心的、以政治、文学为边缘的知识结构应运而生。
媒介经营管理教育人才培养大致有两种:一类是具有市场开拓意识,懂传媒运作流程,知晓多媒体实务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可以由本科生或研究生来承担。传媒需要的另一种人才是有一定媒介运营经验的,懂多媒体战略决策的高层次管理人员,也就是在传媒细分市场有专长、或者懂得整体运营设计的高级管理者,或是擅长资本运作的专业人才,对于他们的培养应该是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成果。一方面我们开设媒介经济学、媒体管理这样的深层次、专业化的博士、乃至博士后教育,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考与科研能力,如文广传媒已经开设博士后方向,为自己进行人才储备;另一方面,走向社会,与媒介实体联合开办传媒职业经理人培训教育,培养cKO(知识管理总监)。因此,只有建立多层级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媒介多元化时代的市场需求。具体的实现路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学科交叉培养:即鼓励第二学位教育,让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媒介领域,让新闻学专业的学者选修经济学与管理学实现学科融合。在本科阶段创办“2+2”模式,既在本科教育前两年进行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通识化教育,让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的学子互相选课,后两年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进入各自的学科领域。
在职培养模式:媒介经营管理教育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单一的课堂式教育无法满足数字传播时代,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所以,应该在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增加在职培养,通过在职教育,为媒介机构的各类人员提供再培育,再提升的机会平台。
关键词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管理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管理学”课程理论性强,包含了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无论是日常生活管理还是现实的企业管理,都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管理意识和掌握一定的管理能力。单一的理论教学已经无法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无法让学生真正领会管理的艺术、管理的真谛。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高职管理学课程教育应该符合高职教育的理念,课程教学要秉持“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穿插适当的理论教学,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含义与基本原理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是:把教学分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段,在实践教学这个阶段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然后自然地过渡到理论教学阶段。首先,将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设计到具体的任务中,学生根据任务书可以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开始理论教学。其次,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技能,来完成任务。最后,学生进行任务总结,教师进行点评,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2高职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的现状
2.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各个专业开设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一致,都是照搬教科书的内容,泛泛而谈,空洞乏味,缺乏专业针对性。一个知识点用同一个陈旧的案例在不同专业中进行讲授,由于案例陈旧和缺乏真实的工作情境感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同时,管理学教学没有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课程教学内容和本科教学内容大同小异。管理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应针对高职学生高考成绩相对较差,基础较差,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等特点,教学内容应删除高深的,过于专业的理论知识。从基础性和实用性的视角出发,根据各个专业岗位需求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2.2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高职管理学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理论知识,教师一般都是采用“填鸭式”灌输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就是讲解过程,教师通常将教材内容、自己的价值观念及从现实中获取的经验灌输给学生。虽然,现在有部分教师在努力改变教学方法,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但是,由于教师缺乏行业从业经验,教学案例大多从网上和书本上照搬过来的,案例更新很慢,没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
2.3课程考核形式过于传统
当前,各高职院校在管理学课程考核上大多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或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或40%的考核方式。期末纸质考试占比很大,平时成绩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上课表现等方面。这种考核形式导致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一些知识,考完后就完全忘记,根本不能检测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
3任务驱动下的高职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3.1任务驱动下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任务导向教学模式驱动下,根据学生毕业后到具体工作岗位任务所需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取舍上坚持实用性、针对性原则,注意知识更新,在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尽可能将新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引入教材。同时,打破原有的教学框架和顺序,以实际工作问题出发,设计一系列的任务,将管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体现出来。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笔者设计的管理学具体授课内容如表1所示。
3.2任务驱动下教学方法的改革
3.2.1故事教学法
管理学课程中包含了很多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学生上这门课会感到理论深奥,枯燥乏味,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地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故事教学法,(下转第46页)(上接第34页)就是在课堂上根据所讲授的任务要点,穿插相关的简明、短小故事,用故事内容代替讲课内容,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直接从故事中悟到蕴涵的道理。这一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就故事教学法设计了一个管理学堂环节,在每次课堂的前5分钟,由当天的管理主播上台主持,包括每次的课堂点到、主播播新闻、主播讲故事、每月明星主播评选等环节。通过管理学堂,一方面学习分享管理概念和管理理论,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场应变能力。
3.2.2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通过创设真实的管理情景,使学生在情景实践中模拟管理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笔者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设计了模块二和模块三两个情景。这两个情景里面包含了系列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论,管理的四大职能基本上都囊括进去了。通过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践操作等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一定的情绪体验,从而理解了知识,获取了技能,提高了管理能力。
3.2.3游戏体验教学法
游戏体验教学法主要针对高职学生基础较弱,不愿意学量的理论知识,个性比较活跃等特点,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进行亲身体验,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学习,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的教学发法。比如在讲解管理学中的头脑风暴法时,笔者就设计了一个全班同学都可以参与进来的《铅笔的用途》游戏,首先将学生分成几组,要求团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评价标准是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同学们在一种完全开放的环境下,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团队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3.3任务驱动下教学考核的改革
课程考核改变传统的以期末纸质考试为主的模式,新的考核以过程性考核为主,考核方式加大了对学生管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比重。过程性考核占比60%,期末纸质考试占比40%。考核改革尤其针对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出勤率(20%)+平时课外作业(20%)+管理学堂表现(20%)+情景体验中的管理能力(20%)+职业素质(20%)。日常过程性考核通过教师、小组和学生自己三方综合评定,最后确定考核成绩。
参考文献
情报学产生于20世纪中叶,以“信息爆炸”为大背景,源起于图书馆学和文献学的综合叉学科。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来阐述它的内涵[1-2],比较典型的如:米哈依洛夫的“科技―交流”模型,布鲁克斯的“社会―知识”模型,卢泰宏等人的“信息资源―网络”模型,等等。综合其共同点:情报学是研究有效利用信息、知识与情报规律性的学科[3]。情报学是门年轻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不断地吸纳相关学科的营养,知识管理作为当前信息科学群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情报学如何从知识管理的研究中汲取有效的养分以充实与完善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呢?正是基于此,本文讨论知识管理的研究视点为情报学带来的启示及机遇。
2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期,知识管理起源于企业管理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由于学者们的切入角度不同,知识背景的差异,目前对知识管理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概念。一般来看,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组织的适应性、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知识看作一种可开发的资源,通过确定、捕获、收集、组织、标引、存储、集成、检索和共享组织的知识资产,对组织的知识资产及相关事物进行综合、系统化和有效管理的科学[4-8]。
知识管理是知识的运动过程管理,包括知识创造、知识确认、知识表达、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基本环节(见图1)。知识创造是组织开发新颖的有创意和解决方案的能力;知识确认是在现有组织环境下考察并评价知识的有效性;知识组织是组织对得到确认的知识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技术进行结构化处知识管理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往复的转换过程,强调一定范围内的知识扩散与共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换、扩散与共享,首先体现在知识是在社会、组织与个人三个基本层次上进行的[4];其次在每个层次上由人员、设施及相关活动三大基本要素实现知识的转换、扩散及共享[5]。可以说,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它们仅是知识管理的客观对象,能否通过知识应用而创造新知识是一个组织区别其他组织的根本所在。研究表明,这种创造是时时刻刻都发生的,只是大部分都保留在相关当事人的头脑中没有明确编码化,所以没有纳入或很难纳入组织的知识循环体系。其实,知识管理是每一个人或组织时时都在进行的工作,只是在以前没有显式化地发掘,如今因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成为一种组织的必需。所以,有学者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朴素的管理思想,是当前管理科学的新发展[7]。
3知识管理视角中的情报学研究范式
3.1情报学与知识管理的相互比较
从文献[9]可以知道:目前情报学主要是以用户情报需求为基础,以编码化的显性知识为重点,以信息交流为媒介,以决策为直接作用对象,以改变用户的认知结构为目的,来探讨情报在整个人类社会环境中的交流、决策和认知的作用机制与基本规律。情报学与知识管理的比较如表1所示:与知识管理相比较,情报学目前更侧重于编码化显性知识的收集与分析,而知识管理侧重于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发现;情报学追求的是普适性的情报实践领域,期望能找到既适合个人、组织,也适合社会的情报模型,而知识管理以组织的知识资产管理为主要服务目标,研究更为专指和具体;情报学追求的是概念模型上的完美,知识管理追求的是技术上的适用;情报学侧重于客观外化行为过程的把握,知识管理更着力于知识的认知作用过程;情报学多立足于社会学的角度探索信息交流的规律,知识管理多立足于系统观来解决信息(知识)交流的技术实施;情报学主要研究社会层面与个体层面的知识生产、加工整理、传播与共享的问题[12],而知识管理主要研究的是组织层次的信息交流与传播问题。所以情报学与知识管理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只是作用方式和领域与侧重点有所不同,因而在情报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应该有效吸纳知识管理的成分,使情报学更为完善。
3.2知识管理研究对情报学的启示
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对情报学的发展有以下启示:①有利于创新情报学的理论研究:以知识为主要对象和核心概念,革新情报学的概念体系与理论基础;②有利于创新情报学的方法及方法论:不仅要对传统的文献收集、文献组织、文献分析、文献计量等方法革新,还要引入知识管理的技术方法或相关方法,使情报学构建的理论体系能够与实践领域较好地契合;③有利于创新情报工作流程:以“知识流”为主线,进行业务流程的重组与创新,探讨从文献采访到知识采访、从文献组织到知识组织和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的方法与途径;④有利于情报管理体制的创新:在当前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如何有效地管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必须有新的管理体制。
3.3基于知识管理视点的情报学基本观点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情报学研究必须形成以下基本观点:①知识是情报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情报过程是知识的利用与创新;②情报事业是社会范畴意义上的知识管理,它不仅是社会与个体层面的知识管理与控制,更多地应研究组织中知识管理;③实现情报工作流从文献采访到知识采访、从文献组织到知识组织和从文献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变,它是当前情报学研究的重点与发展关键,是情报学参与整个社会知识创新的核心环节;④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知识管理是当前情报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如何从海量、分布、异构的网络信息中挖掘出符合需求的知识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的现实问题;⑤知识管理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可取代情报学解决知识需求无限性与知识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也不意味着情报学的消亡,相反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促进会使情报学更加走向成熟与完善。
3.4基于知识管理的情报学交流体系重构
情报学的研究,本质上是对情报系统构成要素、要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影响情报系统运行的环境因素的研究,核心是知识交流过程及基于交流过程的行为研究。以知识为基本对象和核心概念重构情报学的交流体系是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情报学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3.4.1情报学信息交流的总模型情报学所探讨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彼此间及内部的信息交流问题。认识这三大领域内部及相互间的交流特征、规律是由具有一定知识结构的人来实现的,因而人在整个交流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基于此给出了情报学信息交流总模型,如图2所示: 这一模型较之于其他模型有以下特色[13]:①突出了人在整个交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因为人的存在一方面使整个交流过程由自发的过程变为自觉的过程,同时使整个信息交流成为一个目标性更强的过程;②每一对象内部存在自交流过程,通过自交流过程在对象内完成信息(知识)的自组织和积累过程,从而使对象不断地从低级走向高级,从无序走向有序;③对象彼此间的交流,过去我们更多地在社会范畴内研究知识(信息)的交替循环过程,较少从自然、社会与思维三个基本范畴来研究问题。
3.4.2知识传递与交流的基本模式知识的价值(即情报化)是通过知识(信息)与具有一定知识结构的个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本质是知识传递与吸收过程;情报工作流程必须提供完整的交流渠道以实现交流的顺利进行;情报体制必须创建相应的制度,并应用相关技术方法有效支持交流传递过程。因而要实现情报价值:①必须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②整个交流过程不是信源到信宿的简单复制,而是信宿基于需求的信息寻求过程;③整个交流是以认知结构改变即知识(信息)共享为最终完成形式。而且这三个过程,在每个个体内部都存在,只是该过程是以显性的方式还是以隐性方式存在的问题。基于此给出了知识传递与交流的基本模式,如图3所示。
该模式主要分为三个基本环节:传递过程,即知识创造主体基于对相关性原理把知识向相关需求者传播的过程;交流过程,即用户基于知识需求判断从信息交流渠道中获取需要知识(信息)并对之进行选择的过程;认知过程,即用户利用解释或重构的知识满足需求并形成自己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此交流模式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反馈:对获取信息内容与形式的认知反馈,对信息传递过程的信道反馈,对以不同方式存在的信息来源的信源反馈。
上述模式的主要特色有:①促使信息传递、信息交流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②整个过程是主体有意识的积极主动行为,不仅关注知识(信息)以编码化方式传播的社会过程,更关注知识(信息)在主体内部作用机制;③模式能够解释引起信息交流与共享不畅的原因及分析影响因素;④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的信息交流过程,而且也适用于自然和思维的信息交流过程。
4结论与讨论
以知识为核心对象和概念是情报学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必须唤醒的基本理念,以组织层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知识管理为情报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重构情报学的概念体系与理论体系提供了诸多的新思路和启示。在此笔者仅给出一点自身在学习研究过程的想法与体会,很多内容还有待以后的进一步具体化及深化。
参考文献:
[1]柯平.当代情报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情报学报,2004,23(5):377-384.
[2]翟秀云.图书情报学中的“知识流派”观点述略.图书情报工作,2002,46(12):54-60.
[3]梁战平.情报学若干问题辨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3):193-198.
[4]刘春茂,徐久龄,张辉,等.知识组织与知识管理的综合研究∥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编.情报学进展(五).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107-135.
[5]李君君,韦淼.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动态阶段模型.图书情报知识,2006(3):96-99.
[6]邱均平,张荣.基于两种模式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5):14-17.
[7]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8]柯平,王平.从信息构建到知识构建:基于知识构建的第二代知识管理.图书情报工作,2004,48(6):20-24.
[9]严怡民,刘晓敏,丰成君,等.现代情报学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0]何佳讯,楼天阳.论信息管理:情报学特色与管理学视野.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1):15-18,30.
[11]韩毅,李健.信息构建(IA)与情报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情报资料工作,2004(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