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范文

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

第1篇: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范文

按照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第十二届国际会议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的解释,绩效审计是对公营部门管理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作的评价与监督。经济性就是在适当考虑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获得使用资源的成本。效率性是指商品和其他结果及其所用资源之间的关系,即一定的投入所能得到的最大产出,或一定的产出所需的最少投入。效益性是指项目、计划或其他活动的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关系。其中心在于评价和提高资源利用或管理上的有效性。

一、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意义

对高等学校而言,绩效审计的重点是对学校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进行的审计。在评价绩效的基础上,用来挖掘未被利用的潜力和开发新的效益途径,以达到所得大于所费,成果大于消耗,产出大于投入的目的。

(一)绩效审计是高等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绩效审计是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对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科研经费以及专项资金项目等进行绩效审计,评价其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在国家投入资金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开展绩效审计不仅顺应了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资金的经济性、使用效率和效益进行评价,来评价学校的业绩,促使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绩效审计是高等学校杜绝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

目前各高等学校在经费使用上普遍存在着严重的效益低下现象:购置资产缺乏统一计划,导致重复购置、盲目购置;基本建设及修缮工程没有长远规划或设计不合理,建了拆,拆了建;创办校办产业可行性研究不够,经营管理不善,学校投资常常血本无归,负债累累;对经常性经费、专项经费的使用不规范,没有处理好消费与积累之间的关系,盲目贷款,利息支出数额巨大,导致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所有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审计的重点。审计部门不仅要审计这些资金的核算,更要审计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益,查清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原因。只有通过开展绩效审计,才能及时吸取教训,建立健全、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减少教育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铺张浪费问题,促进高等学校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三)绩效审计是合理解决教育投入和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

我国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在较长时间内依然存在。自1999年5月国务院做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阶段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张,教育经费的投入却远远不够,要缓解和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一靠增加投入,二靠节约开支,三靠提高效益,尤其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绩效审计始终把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审计监督作为中心工作。

二、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特点

与其它行政事业单位相比,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具有特殊性。

(一)绩效审计的内涵具有特殊性

高等学校的业务活动和企业以及行政部门的活动有所不同,高等学校是运用财政投入和自身筹集的经费来完成教学、科研任务,达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的目的, 即高等学校以师资力量、校内设施、教学经费等进行投入,从而培养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生,产出一定的科研成果。

高等学校办学的经济性是指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的节约与浪费状态。效率性是指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也就是说,取得同样质量的教育成果,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越少,其效率就越高;反之,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越多,其效率就越低。从微观上讲,高等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某高等教育单位或者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即每一定量的教育投资所能培养学生的数量。效果性侧重于对成果的考查,强调的是活动的结晶。就教育而言,只要一个学校培养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人才,就认为效果是好的,而得到这一成果付出多少代价则归于效率,并非效果考虑的问题。高等教育成果不仅包括培养学生人数、毕业生数,而且包括学生就业情况、数量和质量、申报课题数目、社会认可程度及学校基本建设成果,包括教学场馆的建设和教学设备购置等等。

(二)绩效审计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高等学校从事的是非物质生产活动,它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所显示出的效益很难从数量上进行全面概括。例如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在“德”的方面进行衡量,即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做出数量上的绩效评价是有困难的,只能根据客观情况从主观上推断出一个大致的评价,因而得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效益具有长远性

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培养专门人才的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动。它在促进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成效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并且持续的时间很长久。所以高等学校活动的效益具有长远性,对高等学校进行绩效审计,应着眼于长远,避免短视行为。

三、高等学校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绩效审计观念尚未形成

由于在我国审计界,对绩效审计的认知还局限于一个比较小的范围,有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只是对这个名词有一些初步印象,至于它的实际内容是什么、具体该如何操作,还知之甚少,影响了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缺乏审计标准

1999年以来,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陆续颁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为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规范企业效绩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对于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既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也没有绩效审计方面准则性质的可操作性指导文件,由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规范,导致绩效审计难以深入。

(三)审计人员素质偏低

高等学校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审计师实务知识较多,而理论基础薄弱;对传统审计技术较熟悉,而对现代审计技术较陌生;现场作业经验丰富,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部分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解水平、业务技能较低,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绩效审计的效果。

四、促进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对策

绩效审计的观念在我国行政事业审计工作中已经初见端倪,而且已经具备了开展绩效审计的条件,到了非开展不可的程度,为进一步搞好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工作,应突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审计宣传,树立绩效审计观念

绩效审计已成为行政事业审计的主流。尽管在我国开展绩效审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不能让这些困难束缚人们的思想,羁绊人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破除传统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绩效审计的重视程度。高等学校内部审计部门要通过各种形式强化认识绩效审计对促进高等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绩效审计的能力和水平。

(二)处理好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关系

审计人员如何处理好绩效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关系,是关系到绩效审计能否得到顺利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国外绩效审计从某种程度上独立于传统审计。因为,国外传统审计开展的时间较早,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有了一定的保证。我国则情况不同,目前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等违法、违规现象仍十分严重,在这种基础下开展绩效审计,则不能脱离传统审计。在具体实践中,审计人员要制定好审计计划,作好审计调查。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严重不实,则不再进行绩效审计程序而应进行传统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如果只发现一部分资料不实或小范围的违规,要看其是否影响绩效审计的指标评价而定。

(三)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绩效审计需要较高要求的审计人员,如需掌握公共管理学、电子计算机、工程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而现有审计人员大都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增强绩效审计能力。考虑到现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的情况,还可以借用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部门的力量,以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另外,要实行严格的审计质量责任制、审计工作稽查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以进一步明确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提高绩效审计的绩效。

第2篇: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绩效审计 内涵 功能 审计模式

一、国内外绩效审计理论发展

在国外,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概念产生之前,一般提法是“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或是“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等。伴随着绩效审计实践的开展,国外绩效审计研究专家学者对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早在1948年3月,阿瑟・肯特在美国《内部审计师》杂志上发表的“经营审计”一文中就出现了“绩效审计”这一概念。据相关文献记载,最早有关绩效审计的论著,当属美国管理咨询师威廉・伦纳德在1962年撰写的《管理审计》(William P.Leonard,1962)。1966年Neil C.Chuchill和Richard M.Cyert发表的《管理审计学》等,以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为切入点,对绩效审计的概念和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阅读相关著作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绩效审计理论的研究相对单一,主要是介绍有关绩效审计的定义与实务,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结构。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非营利组织与企业不断开展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也逐步将目光转向政府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就其性质、过程、方法等问题做进一步研究,并在各国各行业之间进行了比较。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著作包括1972年美国管理协会出版的《经营审计》及1973年James的《经营审计问题》和随后的《在绩效审计中使用模型》、1981年Robert的《经营审计是什么》、1982年Bagget的《经营审计是一种管理方法》、1994年Ali的《经营审计指南》等。

我国有关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工作起步较晚。1985年中国审计学会在长春举行了经济效益审计学术研讨会,标志着绩效审计开始跨入我国政府审计的范畴。“绩效审计”一词的引入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最早出现有关绩效审计的学术文章是徐日清和肖正乾写的“经济效益审计初探”,最早外文译作是由张国祥等翻译的美国学者利奥・赫伯特的著作《管理绩效审计学》,它与后来的R・E・布朗等撰写的《政府绩效审计》及约翰・格林撰写的《绩效审计》等,都对我国绩效审计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与推动作用。国内有关绩效审计的著作是吕文基编著的《经济效益审计教程》。到了90年代,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才开始从经济效益审计的角度开展。1998年中国审计学会将绩效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确定为重点研究课题,并在南京举办了绩效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学术研讨会,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西方国家政府审计的理念和技术方法开始大量引入我国。就其本质而言,绩效审计与以前开展的经济效益审计的差别不大,重点都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综上,对国内外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状况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国外绩效审计理论体系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制定了《绩效审计准则》,并将其运用于指导审计实践。尽管有些国家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审计准则,但也制定了类似的规章制度。第二,基本上确定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如R・E・布朗(1992)认为,绩效审计包括“管理经营审计和效果审计”;巴基斯坦审计长公署认为绩效审计可分为管理审计、项目审计和财务与遵纪审计等;美国审计总署认为绩效审计应包括经济、效率和项目审计。第三,形成了适合本国情况并具特色的政府绩效审计方法体系。除运用传统的财务审计指导绩效审计外,绩效审计自身也有其独特的程序与方法。其次,我国现阶段绩效审计尚处于借鉴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理论的阶段,内容不够系统和完善,理论和实践尚未很好的融合,但取得的成果也是后继学者们有目共睹的,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的开展。

二、绩效审计内涵界定

绩效审计在不同国家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达,虽然在名称上有些不同,采用的方式方法以及所涵盖的内容也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本质是相同的。美国审计署(GAO)在1994年为绩效审计下定义时,认为绩效审计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规划审计。而美国政府领域、内部审计领域、民间审计领域则分别采用了绩效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三种不同的术语表达。加拿大采用“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 Audit)”术语。在综合审计的概念下,审计长公署既检查和评价被审计单位遵守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的情况,又对被审计单位的绩效情况加以考量,充分体现其综合性。1989年,加拿大著名绩效审计研究者丹尼斯・普瑞斯波尔认为,除了“综合审计”概念下的“3E”审计之外,还要增加以下两方面:生态性审计(Environment Audit)和公平性审计(Equity Audit)。在瑞典,绩效审计又被称为“效果性审计(Effectiveness Audit)”。瑞典审计长伯格伦(Berggren)将效果审计定义为:“中央机关效果检查机构或活动的效果和生产能力,目的在于检查经营活动是否有效、有组织和经济的运行。效果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公共机关的效果。”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把绩效审计的目标界定为向客户提供独立的业绩信息和系统的认定保证服务。

我国学者认为,国外的“绩效审计”是经营审计、管理审计、3E审计、货币价值审计以及综合审计等各种绩效型审计的总称。在我国,对绩效审计认识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认为绩效审计是对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大部分赞同3E审计。至于绩效审计的称谓问题,部分学者将绩效审计称为经济效益审计,如竹德操教授(1997)等认为,经济效益审计就是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人员按照一定的评定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综合、系统的审查和分析,以判断其与既定标准的符合程度,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活动。李凤鸣教授(2000)认为,经济效益审计是以审查评价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为目的所实施的审计。有学者没有用经济效益审计来表述,如王光远教授使用管理审计,并强调其本质为受托管理责任;但也有少部分学者直接取名为绩效审计,如王会金教授使用绩效审计,认为绩效审计是对政府部门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及所取得的效果是否与预期目标相一致,以进一步改善经济管理工作,提高政府部门项目效益的经济监督活动;邢俊芳研究员认为,绩效审计和效益审计是同一含义。目前,我国有许多审计文献将绩效审计与效益审计混同使用,这与我国的审计环境不无关系。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正值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阶段,企业效益问题成为深化改革的突出问题,审计自然要将帮助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审计目标纳入其审计职责范围。到了90年代,绩效审计的概念较多的见诸于审计书刊上,因而出现了目前将绩效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混用的局面。随着绩效审计工作在我国的开展,笔者认为绩效审计这一术语应加以规范。

笔者认为,绩效审计就是审计人员运用系统的方法,客观、系统地对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项目、活动和政策就其实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程度进行独立的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改善公共责任,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信息。从使用惯例及我国传统来看,可以将针对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的非财务审计称为绩效审计,把对企业的非财务审计称为管理审计或经济效益审计。

三、绩效审计功能定位

我国审计学界在探讨审计功能时往往习惯以“审计职能”、“审计作用”来代称。如:阎金锷(1985)认为,审计的职能是由审计的本质决定的……审计的职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娄尔行(1987)认为,审计职能是由审计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审计固有的、内在的功能。箫英达(1991)认为,所谓审计的职能,指的是审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是审计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生活需要所具备的能力,它是内在于审计的客观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本文所述绩效审计功能也是在审计固有功能基础之上扩展出的新功能,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要。具体可定位在以下两点:

(一)解除受托经济责任。无论是政府还是经营管理者都对其代表的利益群体或组织集团负有受托责任,特别是政府部门的一切收支活动均应对人民负责。在经济愈加发达的今天,政府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容也愈加丰富。受人民之托,政府负有以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使用和管理各项经济资源并使其使用价值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责任。开展绩效审计正是有效利用资源的需要,同时,绩效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002年1月15日,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绩效审计’是世界发达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加入WTO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增强,审计机关之间交流与合作增多,有更多的相通之处需要我们相互借鉴。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在效益审计方面进行探索。”

(二)价值增值功能。绩效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在于其注重专业判断并产生新的信息,从而创造了新价值。所谓职业判断,张继勋(2002)认为,它是指“审计师根据其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识别和比较对审计事项和自身的行为所做的估计、判断或选择”。绩效审计师通过专业判断及专业分析并提供审计建议。政府通过采纳绩效审计师的建议改善管理,使其各项经济活动更经济、更有效率,从而产生预期的效果,为社会创造价值。

四、结论

通过以上对绩效审计问题的思考与回顾可以看出,我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的绩效审计理论研究成果是巨大的、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绩效审计在我国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探索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首先,我国绩效审计实践方面,自恢复审计制度以来,经济效益审计逐步提上了日程,此时重点是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很少问津,即使进行了某种意义上的“政府绩效审计”,范围也仅局限于国有资产部门绩效问题的事前审计,另外还有一些其他较小规模和较小范围的审计。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虽然绩效审计侧重点发生转移――政府部门,但这种审计体制下的绩效审计通常被认为是“政府内部审计”,这对绩效审计实践的开展是不利的。在绩效审计方法上,往往局限于会计记录的真实、完善及财政收支的合理合法,仍然是以财务审计为主,与真正意义上大规模、大范围的政府绩效审计相差甚远。其次,理论研究方面,从事绩效审计的工作人员对绩效审计理念尚未精准掌握,缺乏系统的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审计方式、方法落后于西方国家,真正适合我国的绩效审计准则尚未建立。

在我国审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探索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已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审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总结国内外绩效审计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今后我国应进行审计体制改革,从转变政府绩效审计模式,即从行政模式转为立法模式,积极探索建立绩效审计准则体系,提高绩效审计人员素质、改善人员结构,制定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标准等几方面入手,探索一套切实可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模式,真正彰显绩效审计本色。

参考文献:

1.蔡春,刘学华等.绩效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上册)[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郑石桥.绩效审计方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第3篇: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范文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第4篇: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审计整改;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近年来,外部监管和内部审计力度不断加大,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越来越得到被审计单位的重视和关注。日前,国家审计署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简称新《准则》),将审计整改检查作为约束性条款规定,并成为新《准则》六大组成部份之一,充分说明审计整改检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审计整改、审计追踪的内涵及作用

(一)审计整改、审计追踪的内涵

审计整改是指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采取的应对措施。即审计查证后,审计组汇总审计发现,对被审计单位出具审计意见书,并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对问题进行整改。被审单位则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后,明确部门和责任人,对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形成整改报告报送审计机构。

审计追踪是指审计机构为了评价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而进行的后续审计,是审计程序的一个阶段。即审计机构根据被审单位报送的整改情况,决定是否接受或继续查证,从而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认定和评价。

(二)审计整改、审计追踪的作用

1.提高被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视程度,体现审计权威性。目前各审计机构实施一个审计项目,往往投入大量的资源,从立项、方案设计、审前培训、非现场准备、现场查证到形成报告,可以说,审计机构尽其所能地揭示被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管理缺陷。如果审计过程就此终止,缺少审计整改和追踪环节,那么审计揭示的问题和风险容易被忽视,审计结果就会缺乏落脚点,审计和被审计之间会形成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审计发现的问题得不到被审单位的足够重视,审计的严谨性、严肃性大打折扣,审计的权威性得不到体现。

2.促进被审单位依法合规经营、提高内控水平,体现审计效果。审计工作就像是医生看病,既要做出正确的诊断(查出问题),还要开出对症的药方(提出整改建议)、要求病人按时服药(问题整改),医生还要进行复诊(审计追踪),以巩固治疗成果(审计成果真正落实),最终促使病人自身免疫能力提高,能主动抵御疾病侵扰。

被审单位在问题整改的过程中,管理者可以借助审计的权威,强化员工责任意识和合规意识,从而加强内控管理水平,防范、规避风险,审计的效果才能充分体现。

3.有助实现最终审计目标,不断提高被审计机构内控管理水平

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全行经营管理、创造银行价值、促进业务发展。仅仅发现问题、揭示风险实现不了审计的最终目标,而在帮助和督促被审单位进行问题整改的过程中,被审单位通过对问题的反思、流程的改进、系统的优化、制度的完善等,进一步增强了自身风险防范能力,减少或避免了损失,内控管理水平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审计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二、建立审计整改、审计追踪实施和管理现状

(一)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为审计整改、审计追踪机制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从审计计划、追踪职责、追踪范围、追踪形式、追踪程序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外部监管和内部审计力度不断加大,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越来越得到被审计单位的重视和关注。在对审计整改、审计追踪的管理上也不断达成共识,要求、目标一致,为审计整改、审计追踪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审计整改和审计追踪的最佳方式、方法。在多年的内部审计实践中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审计整改和追踪的最佳方式、方法,除《内部审计准则》等审计规范中明确要求审计项目结束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常规的审计追踪外,还针对比较重要的审计项目单独立项进行了全面的审计追踪。从制度、流程、系统和管理层等层面分析问题原因并提出管理建议,站到了建立和完善全行风险防范机制的战略高度。

(三)开发系统,利用工具进行科学管理,在审计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通过实名制密钥管理方式对审计机构全体人员开放。针对审计整改和追踪环节,后台系统还增加了部分操作程序。由此,被追踪项目的所有问题可以通过查询得出实时的整改状态,为审计机构及时掌握问题的详细信息提供全面充分的保证。

按照审计追踪的程序和标准对结果进行认定。审计认定的结果如与被审机构存在差异,可要求对方继续整改,直至原问题整改完毕。通过引入审计部门的审计追踪信息,增强了各级机构对整改工作的信息交流与反馈,进一步提高了审计整改的效率和效果。

三、目前审计整改、审计追踪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部门制定的审计规程,对审计追踪的要求不够明确。《内部审计准则》虽然规范了审计追踪的范围、形式和程序,但相关规定或是比较笼统,或是具有局限性。

首先,对审计追踪的流程要求不明确。《审计追踪准则》规定的审计追踪程序包括“准备审计追踪、实施审计追踪、评估剩余风险、报告追踪结果”,但对于确定审计追踪形式的标准、实施审计追踪的具体要求、评估剩余风险的方法等均没有清晰规定,执行缺乏统一与明确指引,审计机构则根据年度工作任务安排和自身对审计追踪的理解确定是否组织实施及如何实施审计追踪,随意性较强。

其次,审计整改和追踪作为审计的一个阶段,但准则对具体操作未进行明确规范或指导。如,如何针对不同的项目实施追踪,何种问题适合何种追踪形式等;审计项目质量考评也未对审计追踪提出明确要求。

(二)在业务操作方面,审计整改与审计追踪广度、深度不够,有一定的局限性。实践中,审计整改和追踪往往只着眼于原机构和原问题,拘泥于点对点的整改和追踪,未从业务发展和辖内机构所构成的纵向和横向维度进行整体考虑,减弱了整改和追踪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状况除受审计规范未做明确要求、审计人员理念局限影响外,一定程度上与审计资源及审计人员专业性不足有关。主要表现为:

一是在审计项目安排方面,审计机构将审计资源主要投入于新项目的组织实施,以前项目后续追踪投入资源较少,限制了审计追踪的广度与深度。

二是在审计追踪形式方面,审计机构多采用报送追踪形式(立项追踪及合并追踪效果虽更好,但所需的审计资源远高于报送追踪),没有针对原审计项目发现问题性质、整改难度、整改时间需要等选取适当的追踪形式。审计追踪形式及过程的简略,决定了审计追踪范围和内容的局限,导致审计追踪不深入、风险研判肤浅,影响了审计追踪效果。

三是在审计追踪实施方面,在审计资源不足、审计人员与审计追踪问题专业不对口、承担审计追踪的人员不了解原项目背景和问题等情况下,审计人员没有足够时间与精力对原审计项目发现问题整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仅根据被审单位提供的整改报告及相关证据进行整改状况认定,很少对整改的真实性进行充分认证。

四、改进审计整改、审计追踪管理,不断提高整改工作效率、效果

加大资源投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审计追踪,保证审计整改、审计追踪的深入开展。在年初拟定审计工作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审计追踪的资源投入,根据审计机构上年度审计项目的专业特点和发现问题情况进行整合后,制定本年度各机构审计追踪计划。

审计追踪的形式可以根据审计机构的实际情况以及审计发现问题的类型、性质、严重程度等采用立项、合并、报送等不同的追踪形式。

一是对于上年度实施的重要审计项目或重要审计发现采用立项追踪的形式,要制定追踪审计方案,要更加关注整改的系统性和持续性。

二是要一对一持续跟踪被审行对重要审计发现的整改落实情况,如:审计要情、审计简报、审计风险提示揭示出的问题,要明确专人关注被审行领导的批示意见、相关部门的落实情况、采取的整改措施以及责任人的认定等等,直至问题落实或解决。

三是对于一般类的问题可按照业务单元将问题“底稿化”,即无需编制审计追踪方案,将需要追踪的问题事先编制成工作底稿,写明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核实和扩大的样本等,结合年度开展的其他项目进行合并追踪。

四是对于不带有普遍性的一般问题,可以采取报送追踪的形式。

第5篇: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怯场 舞台经验 习奏会 习唱会 校园舞台 网络舞台 真实舞台

笔者在某所学校任教音乐课三年时间,发现一个问题。学生对演唱的技巧掌握的很好,在课堂,他们可以很到位的演唱,歌唱技巧可以很好的融入歌唱中去。但一到考试或走上舞台的时候,就不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应有的水平,表现的让自己以及考官或观众都觉得不理想。笔者在私下与其交谈时知道,这类演唱者,面对陌生人群时,心理不自信。他们说,一走出课堂,面对教师以外的人演唱就感觉压力很大,更别说走上舞台了。在舞台上演唱时,面对观众,手足无措,感觉走上台都是一件难事。笔者采访主考官以及观众时,他们的感觉是很多演唱者站在舞台上从头到尾一动不动地只唱不做动作,演唱显得呆板而缺乏生动感,显得不自信。这显然是缺乏锻炼,怯场的表现。那么怯场是人的无法克服的天性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可以克服的呢?心理学家认为,怯场心理是人的正常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和临时的自我调整来克服。那么现在问题就转移到如何克服心理怯场了。笔者这里所要谈的克服怯场心理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的,而是立足于主观因素从客观因素谈起。笔者考虑到学校是培养声乐人才的基地,而笔者本身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为了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走访了临近的十几所中学学校。

笔者同众多学校在职音乐教师与在校音乐学生谈到技巧与舞台效果的问题后,了解到影响了他们技巧的发挥的最根本原因来自心理的怯场。现在农村学生歌唱者由于诸多客观和主观的条件的限制没有经常走上舞台,缺少舞台实践,是“熟人的演唱家”;而老师本身也缺少舞台实践,是“Studio Teacher”教室里的教师。声乐本身是一门表演艺术,当教师的目的是要培养舞台演员。一名优秀的演员来自于丰富的舞台经验,而丰富舞台经验只能从舞台上得来。只有在舞台上才能学会以应付身体、气候、服装、灯光等等带来诸多不适,使音乐表演得以自如的发挥。老师的舞台实践将直接给学生带来益处,让学生学会在舞台上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外形和内心来演唱。而学生的舞台经验则能够直接让学生知道了压力的来源,并设法调节克服主观心理因素。同时,频繁的舞台经历让学生习惯了观众的目光、欢呼、掌声以及灯光、伴奏等舞台客观环境。那么寻求足够的舞台的经验便成为一个最重要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什么是舞台经验从何处获得舞台经验呢?

所谓的舞台是为表演者提供的表演空间。当然我们所说的舞台一般不是指空间的本身,而是包括了表演者和观众的空间。而现代舞台的特点通常是有道具的。我们这里要谈论的舞台是声乐舞台。现代声乐舞台的基本道具有音响、灯光,背景等,这些道具会影响声乐表现者生理和心理,甚至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影响声乐表演者的声乐技巧的发挥。现代声乐舞台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有一定数量的观众。观众在欣赏的声乐过程会有掌声,口声,甚至是动作等表情动作的反馈。这样的反馈会给表演者带来巨大的压力。而频繁的在舞台上表演则能够让表演者比较好的克服舞台的灯光、音响、背景以及观众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而,我们可以把舞台经验总结为从舞台的经历过程中获得克服舞台本身和观众压力的经验。

舞台经验只能从舞台得来。那么舞台都有哪些?下面要谈及的是与声乐有关的一些舞台。

一、习唱会、习奏会

所谓的“习唱会、习奏会”是指聚集几十个成员,自己组成一个小团体,让各个成员轮流在舞台上给其他成员演唱或演奏。这时成员之间的关系是观众是点评者也是表演者,至于什么时候扮演何种角色根据习唱会或习奏会时你要实施行为而定。在舞台上表演时,你就是表演者;在舞台下时你既是观众也可以给表演者提供必要的信息,让表演者知道自己在台上时的表现情况。反之亦然。从台上的表演者不足之处,你可以提出建议。如果自己身上也有这些不足之处,就可以默记于心,到舞台时砸随时注意自己是不是又展示出那些有缺点的台风,技巧了。舞台的经历,首先会使你习惯舞台的客观环境。舞台本身是演员的演和观众的观结合而成的。因而“习唱会、习奏会”对声乐者的舞台经验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是由于这样的团体规模小,又多是熟人。并不是真正的舞台,锻炼人的程度是很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寻找更大的舞台。

二、网络舞台

随着网络的发展,电脑开始日益普及。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学习成了人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就笔者所知现在在腾讯QQ,新浪UC,呱呱,以及UT都有为声乐爱好者提供的演唱舞台。这类资源很类似于上面所谈到的“习唱会和习奏会”。只是这里的成员是自由散集而成,人数多的房间有几百上千人在,少的时候也许就你一人。上面谈到的五个资源中,笔者觉得最有利用的价值资源的是新浪UC。在那里有专门教唱歌的房间,固定时间的会有非常专业的老师来解答观众的疑问。房间有视频,你可以选择出视频,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出视频。如果你想在这里学到更多的舞台经验你最好利用视频,因为在视频窗口上你可以很清晰的看见自己的坐姿和唱态。就像对着镜子看自己的表演一样。你可以及时的纠正自己的不良姿态,使得自己演唱时台风得到改善。你在演唱的时候,下面的观众会及时给你一些反馈。他们认为好的就会毫不吝啬的送出一些“鲜花”。还有双视频的房间,如果你知道现场有一些高人,你可以邀请她或他跟你一起上麦,向他或她请教你的疑惑。当然其他的四个资源也有可利用的价值,倘若有兴趣的,你可以自己去体验。但话说回来,网络毕竟是网络,在最初的时候你可能会有比较强烈的现场感,但是你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也看不到他们的目光,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没有什么了,唱起歌来可能也随便了许多;而且人再多也不会超过四百。因而这个资源还是有弊端,这就要求演唱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舞台。

三、真实舞台

其实在我们周围有着我们所需要的舞台,只是我们不敢或没有加以开发利用。

(一)校园舞台

所谓的校园舞台,不仅仅指的是我们举办晚会时一些优秀的演员登台亮相进行表演,当然这样的舞台如果有机会所有的人都应该利用。可是中学时因为高考从中作梗,学音乐的学生比例比较小,教师并不热心于这一块,因而一年难得举办一次晚会,而晚会本身有很多的内容,比如相声、小品、舞蹈,这些节目要占去大部分的时间,因而有机会登台演唱歌曲的人数是很少的。这个资源的确很好,可是能够把握的机会太少,因而利用的价值不高。还有利用价值比较大的校园资源是班级。笔者曾经听过某所中学学校的学生说,他们班级的一个教数学的老师,讲课讲到发现学生很累心不在焉的时候,便会叫以两个学生起来唱一首歌来调节气氛,再讲课时学生注意力集中了很多。我们也完全可以给老师建议采取相同方式来调节听课时的枯燥感。当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会接受这样的建议,但只要有一部分的老师接受了这样的建议,那么学生得锻炼机会就多出了。还有笔者读中学时,本身胆小,怕同学说自己爱出风头,有时候即使老师点名到讲台上讲演或表演也因为胆怯或害羞而失去锻炼自己的机会。笔者在这里提醒那些有类似心理的学生,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大胆走上舞台展现自我。笔者读大学时看到有一些校园歌手,带着乐器在宿舍区临时搭建一个舞台,没有灯光,也没有音响,“咦哩哇啦”的就开始唱歌了,引来很多同学的围观,唱的好的,同学们就报以热烈的掌声,有时气氛还很热烈。笔者觉得我们完全可以依样画葫芦,在课余时间,比如中午或傍晚在校园里临时开“演唱会”。这样不仅丰富了校园内师生生活,更可以锻炼自己胆子,练习曲子,稳定台风。真是一举两得。

转贴于 (二)社会舞台

社会舞台,是一个最优潜力,最值得开发、最有利用价值的舞台。潜力大,体现在它无边无际,开发不尽。现在电视台经常会举办现在社会上的很流行的KTV就是一个资源,在翻唱的包厢里你可以学会如何驾驭音响,把一首歌曲完整的表现出来。还有酒吧,舞厅以及诸多的商业活动都会请一些廉价但有一定声乐素养的歌手,学生们可以在这样地方找机会。现在大红大紫的“快男”歌手陈楚生就出身在一个平民的家庭,14岁时喜欢唱歌却不被父母肯定,后来父母看他唱的有模有样才接受了他。他为了锻炼自己的胆量就利用周末的时间到自家附近的歌厅去唱歌,后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参加快男比赛终于脱颖而出。当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可能想陈楚生那样成为大歌星。但是,陈楚生的成功无疑可以肯定一点,就是酒吧以及类似酒吧的这样环境可以成为学生们锻炼自己的走向更宽更大舞台的跳板。以上说的社会舞台都是已经有了场所,可以让少部分人利用的资源。其实还有很多社会舞台,只是这些舞台需要我们自己去开发。在中国古代有很多民间艺人,他们在繁华的都市临时搭建一个场地,然后就开始表演,比如说书艺人,卖唱艺人,杂耍艺人。当然最初这些艺人在人群里展现技艺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出于他们谋生的需要,但我们不必管原因。笔者要说的是我们也可以仿效古代艺人,在人群聚集处临时搭建舞台,认真表演,锻炼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使得自己歌唱技巧在实践中发展,在群众的检验后得到认可,最后使自己的声乐水平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值的开发、高利用价值体现在观众数量多。中国传统的民间著名艺人在表演时,人们常常用“观众里三层外三层”的句子来描述艺人表演时观众多。而现代舞台由于台大高,可以为更多的观众提供欣赏空间,观众数量要远远超过古代的艺人们。而尤其电视媒体的转播作用,观众的数量空间增加。比如说现在电视台直播的很多声乐节目,诸如湖南卫士的“快乐男声”“快乐女声”,中央电视台的“同一首歌”,还有“青年歌手赛”等等,就是以电视作为媒介拥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上千万观众的声乐制造者。因而可以说电视台是个声乐表演者利用价值极高,非常值得开发的社会资源之一。

当然,声乐舞台经验的获得并不需要从声乐舞台上获得。因为声乐舞台经验,演讲舞台经验,舞蹈舞台经验等等舞台经验都有交叉性,有着类似的舞台经历,声乐表演者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舞台经历,来丰富自己的舞台经验,从而提高自身声乐修养水平。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教声乐的老师与学声乐的学生都需要一定社会实践基础,这种社会基础是一种舞台经验的积累。本文从声乐学生都存在的怯场现象谈起谈起,分析怯场的表现,得出怯场的原因是缺乏舞台经验,而获得舞台经验就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获得舞台经验的渠道有“习唱会、习奏会”,网络资源和真实舞台。希望学习声乐者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舞台,使得自己声乐技巧在舞台的实践中巩固发展,达到技巧与舞台效果的二者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第6篇: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高校 健身气功教学 班级授课制

2003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主持召开了“全国试行推广四种健身气功工作会议”,自此拉开了健身气功推广普及工作的序幕。“目前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的受众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忽视了其他年龄阶层,无形中压缩了健身气功的普及层面”。[1]在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的构成中,不能忽略了年青一代,“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2],所以在学校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中推广健身气功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对于班级授课制占主导地位的学校教育来说,能否较好地推广健身气功,在班级组织形式下学生能否接受健身气功并内化成自己的习惯,有待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大理学院2010年健身气功选修班学生110人、2011年健身气功选修班学生30人。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中以“健身气功推广”和“班级授课制”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阅相关文章。

1.2.2问卷调查法

制定相关问卷,对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3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采用相关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2.研究结果

2.1健身气功教学的特点

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及与疾病、衰老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的一种自我身心锻炼方法,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以将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修心和养性的一种活动,是练气和练意的一种功夫,是精、气、神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健身气功首先要通过一定的动作练习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所以健身气功的教学首先是从动作的教学开始的,包括身体的姿态、动作的路线、用力的部位等。教学时可以采用讲解、示范等方法,吕吉勇等[3]对黑龙江省20所高等院校健身气功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如表1,发现高校采用较多的是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

项汉平等[4]把健身气功易筋经教学分为三段式,“健身气功易筋经三段式教学, 是指教学中根据功法的技术特点与练习要领, 将功法教学程序分为三个不同目标要求的连续阶段, 即操练化、口令词、气功态”。

从表1可以看出由于教师长期从事体育教学等运动类工作,对于健身气功这一强调“身心放松”的课程,教学方法没有形成、未体现出独立的以健身气功学科性质为属性的学科特色。通过问卷对10级和11级健身气功教学班进行三个阶段教学效果的调查(如表2)发现,健身气功教学三阶段中的“气功态”教学是最具特色的一个过程,一大特点是利用健身气功原有音乐或古典的民族传统音乐诱导学生在自我暗示的状态下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得到享受并放松。但学生掌握情况不好,10级和11级学生在此阶段掌握较好的分别只占28%和30%,“气功态”阶段教学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教会学生调节自己的呼吸节奏,使之与动作协调,呼吸方法也关系着练习的效果。练习者意念的集中与控制是教学中的一个特色,更是对于教师来说较难的问题,在现今教学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气功态”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练习习惯的养成,只有练习过后感觉到健身气功的效果,才能长期坚持下去,并最终内化成自己的终身锻炼的意识与习惯。

2.2高校班级授课制在健身气功教学中的优势

班级授课制是指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程度的教育对象分级编班,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人数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和统一的培养目标进行集体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在欧美已经普遍实行了两个多世纪,在我国也已实行了一个多世纪。由于它适应工业化社会对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现代产业大军的需求,因此一经出现很快便被世界各国所采用,在国际上得到认可,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教学制度[5]。

在2010年及2011年两年时间里开设的健身气功课教学中,发现采用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在“三段式”教学中的“操令化”、“口令词”阶段效果非常不错,如表2所示,10级教学班中掌握较好的达到了88%和80%,11级教学班中掌握较好的为87%和77%,“首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1)提高了教师的利用率。过去的个别化教学,教师逐个向学生传授知识,一个教师只可以教几个,至多十几个学生,而班级授课制使几十个年龄水平大致相等的学生集中在一起, 教师按统一进度进行教学,使一个教师同时可以面向几十个学生。(2)扩大了课堂容量,教室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几十个人集中在一起, 要比个别教学在空间使用上经济得多”[6]。

2.3高校班级授课制在健身气功教学中的制约

健身气功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体会到健身气功带来的“舒畅感”,并最终内化成自己的一种经常性活动,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由于健身气功自身的特点,采用班级授课制对健身气功的教学反而不利。

2.3.1班级授课制固定的授课时间不利于健身气功的教学

班级授课制有固定授课时间,而健身气功练习效果最好的时辰却在授课时间之外。现代的高校学生晚上大部分时间坐在电脑前,身体处于极度疲惫状态。只有通过早上的调息、调身、调心,才能恢复精神,促使内脏很好地排解毒素,缓解眼睛的疲劳。而固定的上课时间一般都是在吃完早餐后,太阳高照不但缓解不了眼睛的疲劳,反而伤害了眼睛。温度上升使练习者不能体会到皮肤的“换气”排毒,反而会产生一种闷热烦躁感,影响练习者“静心”。

2.3.3班级授课制注定教师无法照顾学生的“体感”

健身气功的练习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的“体悟”坚持下去的,只有练习者不断练习才能控制住思想、意念。在班级授课制中,一位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位学生,班级授课制要求每一节课都有内容及进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可能为了某一两位学生的“体感”而放弃整个班的组织及进程。所以在班级授课制教学中,教师对动作的示范、动作的讲解可以大批量进行传授,但在健身气教学过程的“气功态”阶段,由于面对的学生过多,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另外,由于班级学生太多,每个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旁边同学的影响。

2.3.4班级授课制下的报酬制决定了教师无法开展更多的课外辅导

鉴于班级授课制下固定的授课时间、固定的教学进度、固定的教学内容,进而根据所授课的多少制定教师报酬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于要照顾学校的作息时间、其他课程的授课时间,因此无法灵活调整健身气功的授课时间。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授课,不仅受到学校报酬制的制约,还受到课时的制约,实施起来很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身气功的教学效果。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健身气功的教学包括三个阶段:操练化、口令词、气功态,班级授课制在操练化、口令词阶段的教学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可以进行大批量、整齐划一的教学,但在气功态阶段的教学中却起着制约作用。班级授课制固定的授课时间决定了无法灵活适应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教学,固定的班级人数,决定了教师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体感”,教师授课的报酬制度决定了教师无法花大力气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教学,这一切制约因素都影响健身气功在高校的推广。

3.2建议

健身气功的三阶段教学中前两个阶段的教学可以用班级授课,在后一个阶段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形式,如,利用协会或俱乐部形式,先培养出一批“精英”,利用这些“精英”在课外时间个别辅导,最后激发整个班级学生的练习兴趣,增强练习效果。考虑到固定的授课时间的制约,可以采取协会“精英”带动大家出早操的形式进行时间上的灵活适应,可见将班级授课制与协会或俱乐部制相结合才能很好地进行健身气功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云崖,王林,虞定海.健身气功推广普及现状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Vol.24 No.6 June.

[2]陈卫东.青年教育思想对当代青年的启示[J].湖湘论坛,2005,18,(2):27-28.

[3]吕吉勇,富弛宇,周滨,李艳彬.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健身气功课程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Vol.29 No.4 Aug.

[4]项汉平,丽玲,项馨,贾海如,江玲玲.高校健身气功易筋经教学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Vol.44 No.9 Sep.

[5]周雪梅.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及应对策略[J].科教导刊,2010年6月上.

第7篇: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高等医学院校 医学审美教育 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开展,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医学审美教育,使医学审美意识渗透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教学过程中,对于提高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审美教育课程结构

由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医学审美教育的情况来看,医学审美教育课程结构主要包括普通美育课程、医学与美学交叉课程和蕴含审美因素课程三个部分,对于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起到重要影响。其中,普通美育课程包括艺术原理、大学语文、摄影基础和音乐欣赏等,可以很好地帮助医学生掌握审美的要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审美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医学生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促进医学生的审美感官和情感更加完善和丰富,对于促进医学生未来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医学与美学的交叉课程是与医学美学相关的内容,包括美容医学基础、康复医学美学和医学管理与审美心理学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医学美学带来的震撼,对医学美学的性质、任务和基本技巧有一定的掌握,从而深刻认识到医学美学在实践中带来的影响,使医学生的审美创造性得到不断提高。在蕴含审美因素的课程中,医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发展选择合适的科目,如生理学、数学等。由于美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角度不同,产生的结果会截然不同,因此,教师在讲授课程时会应用不同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医学生审美能力。

二、高等医学院校实施的医学审美教育活动

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医学审美教育活动主要包括自然美育活动、社会美育活动、艺术美育活动和科学美育活动四个方面,其中,自然美育活动是每个学生所能感受的最直接的美。通过开展自然美育活动,让医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风光、生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潜能,对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审美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开展社会美育活动,让医学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社会发展情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感受社会劳动美、人际关系美等,对于拓宽医学生的审美视野和激发创作欲望具有重要作用,最终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审美理想,达到完善医学生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开展艺术美育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医学生的美感,在感受真、善、美的同时,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美育审美能力。例如:开展文化艺术节,在浓厚的校园文化下,让学生自由发挥审美专长,从而提高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通过开展科学美育活动,可以引导医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帮助医学生认识人体美、科学美和艺术美,从而将所学美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各种活动中,使医学生的审美高度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提高。

三、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医学审美教育的具体实践

根据相关调查和资料显示,一个优秀的医务人员与他受到的良好美学教育有着密切联系,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美学的认识,对于促进医学生未来良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中,医学审美教育的具体实践主要包括医疗环境审美实践美育、医疗技术审美实践美育和医学公共关系审美实践美育三方面,其中,医疗环境美是医学生需要实践审美练习的第一个对象。在对医院环境进行审美实践教育时,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不断构建,从而提高医学生的审美认识,使医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快速提高。在实践审美中,医疗技术审美是核心内容,是提高医学生审美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和学生要给予高度重视。例如:进行整容手术时,医学生可以从完美的手术方案、手术技巧中感受医学美,从而感受到医疗技术带来的美的震撼和惊奇,对于提高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重要作用。在医学公共关系的审美实践美育中,人际关系的处理是重要内容,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评估手段对医学生进行职业形象美教育,可以提高医学生对姿态美、心灵美和仪表美的追求欲,对于提高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个人形象具有重要影响。

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中,审美教育是创造力教育,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帮助医学生提高感性素质,使医学生富有生命活力和创造动力。因此,高等医学院实施医学审美教育,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将人性中的美集中展现在学生面前,从生理、心理到社会各方面,诠释医学美的真谛,最终帮助医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美学,在以后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美的作用。例如:医学审美教育,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蔼可亲的笑容、柔和甜美的语言、轻盈灵巧的身姿,在实践过程中认真对待工作,耐心为病人讲解、谈话,才能快速获得病人的信任。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医学美育是高等医学院校开展所有课程的基础,对于推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转换,从不同方面展示医学美,从而提高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医学审美教育,符合时展需求,对于促进医学审美教育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代化建设中,高等医学院校实施医学审美教育,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活动和不同实践联系,使医学生对美产生不同理解和领悟,对于提高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最终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

关于效益审计的概念,世界不同国家有不同定义,但从各国绩效审计的基本内容来看,都无一例外的以三E——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作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内容。但目前,国内外审计界对3E概念,3E之间的关系,无一例外的未做出规范化的解释。本文拟在分析经济效率效益概念的内涵基础上,辨明“3E”的内涵和外延,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更好的为实践服务。

一、经济性

1.关于经济性研究综述

经济(economy)在中文语义学中认为:(1)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2)对国民经济有利或有害的;(3)个人生活用度;(4)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5)《书》治理国家(《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经济通常是指经济活动的节约程度,即取得某一劳动成果而减少的资源消耗量。其表现形式,既可以用绝对数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来表示。

2.对经济性的再思考

经济,又称节约,即我们要避免资源使用无度造成浪费。浪费无疑是管理者的失败,在资源短缺有限的今天是不被允许的。强调经济,就是强调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发挥资源的全部潜能,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的。在不经济的条件下实现了效率性和效果性,必然有需要改进节约的地方,审计人员不会给出高的审计评价;只有在经济的前提下实现效果性,才是可取的。如何妥善利用资源以服务于目标,无疑是一个大课题。

二、效率性

1.关于效率性研究综述

效率(efficiency),在中文语义学的含义有两个:(1)机械、电器等工作时,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2)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2)。效率通常是指经济活动中所消耗的社会资源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通常用相对数表示。从效率这一角度来考虑,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就需要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的程度。

2.对效率性的再思考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其中投入包括多种:时间、劳动量、实物量和价值量。相应的产出包括:产品、产量、收入、利润等。但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产出不一定是正的产出,有可能是负的产出,必须找准零点,不可以以负产出的绝对值作为效率计算公式的分子。在此理解下,效率性可以作为经济性与效果性的连接桥梁,是在既定投入下通过良好的运营与过程控制,实现效果性的必由之路。

三、效果性

1.关于效果性研究综述

效果(effectiveness),在中文语义学中认为:(1)指事物或行动、动作产生的有效结果;(2)伦理学范畴。指人的道德行为的后果。与“动机”相对;(3)戏剧、电影中配合剧情造出的各种声响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2001)。效果是指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有用结果或成果。效果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活动有效性,即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否为社会所承认。经济活动结果的有效性大,效果就好,经济效益就高;反之经济活动结果有效性小,甚至产生负效果,经济效益就差。

2.对效果性的再思考

效果其实就是结果,有正向与负向之分,在取得坏的结果时,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中往往称之是没有结果,这是不科学的。“正向结果”是指好的结果,一般是人们预期想要取得的结果,大多指“符合规律”,“好的结果”;而“负向结果”则相反。所以效果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在实践中应该区分好的结果与坏的结果,以有助于做出审计结论。在很多情况下,只有综合考虑多样标准才能对效益做出评价,因为在这一点上几乎没有单一的标准。审计师对效果性进行评价时,除了清晰可量化的数据外,还要处理的是软标准。在量化的审计标准中加入非量化的审计标准,对于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其效果性做出准确衡量的审计对象而言,无疑具有现实意义。四、效益审计(PerformanceAuditing)的再思考

1.各国效益审计的定义

英国国家审计署(NAO)对效益审计的英文表达是ValueforMoneyAudit,是对一个组织经营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所进行的一项独立的评价活动。美国会计署(GAO)1994年将效益审计定义为,关于政府组织、规划(programs)和活动的“3E”方面的审计,包括经济、效率、和规划审计(programaudit)。在这个定义中,规划审计被进一步描述为涉及效果方面,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以及是否遵循了相关法规。德国将效益审计定义为“主要系指对行政运作(AdministrativeOperations)之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以及效益(effectiveness)进行审计”。

由此可见,各国对于效益审计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各国对它的理解的主要方面却惊人的一致几乎都围绕着3E展开。

3.用3E定义效益审计的优势

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定义效益审计有助于分别处理,明确三者各自的衡量指标,各个关注,分别审计。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定义效益审计有利于关注三者之间的联系,避免顾此失彼,影响效益审计结果。

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工作中,要对项目状况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价,不能片面地、孤立地分析其中一个要素,而是要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综合分析。

五、结论

理论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加强理论研究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实践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邢俊芳陈华邹传华:最新国外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社,2001

第9篇:关于绩效审计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预算管理审计;预算管理;内部审计;高校

一、现状

目前,国内对高校预算管理审计研究集中在预算执行审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预算编制审计涉及较少且研究不够深入。最新相关研究中,江进[1]从“事前参与,加强预算编制管理的监督”方面进行了研究;卢宁文[2]等探讨运用平衡计分卡方法确定高校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并以绩效指标为导向来编制资金预算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对高校预算管理进行绩效审计的新思路。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文件的要求,高校应“强化预算管理审计,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包括预算编制管理审计、预算执行过程审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三方面。目前,高校预算审计执行的是《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3],在其第三章第二节“预算执行审计”中,分别说明了预算管理审计、收入预算执行审计、支出预算执行审计中应获取的资料、应关注的风险领域、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预算管理执行审计已经比较成熟,预算管理绩效审计在实践中也有所摸索,预算编制审计涉及较少。

二、预算管理审计实务中的难点

在目前所做的预算管理审计中,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要求,审计内容不仅包括预算管理全流程,还几乎涉及学校所有的资金。在预算管理的实务操作中,由于预算涉及全校所有单位、预算资金涉及各方面,真正切实可行的校内预算又必须全面、细致,学校预算管理部门一般需要3个月甚至于半年的时间来编制下一年度预算。相应的,在审计实务中,对涉及面如此之广的预算管理进行审计如果没有明确的重点,也必将耗费大量的审计力量,却达不到满意的结果。如仅对收入是否全面反映就很难审计。对支出预算的审计也存在此类问题,有些规模较大的高校,每年支出的资金都几十亿,如何选取支出审计项目就非常重要。因此在审计中必须将对预算管理流程的审计与预算管理重点项目的审计结合起来进行审计内容的筛选。而目前《指南》中没有说明哪些为重点项目,审计人员一般没有预算管理的背景,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审计量,很难摸到头绪。一般来说,预算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必定是预算管理审计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预算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来分析高校预算管理审计的重点,提高审计的效果。

三、高校预算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一)重要收入项目的实现情况

高校收入类型繁多,包括财政等各类拨款、科研经费、教育事业收入、捐赠收入、投资收益、利息收入、其他收入等。高校一般“量入为出”,收入的确定决定着学校的收支规模。在这几类收入中,占学校收入比重比较大的是财政拨款、科研经费、教育事业收入,直接决定了学校收入总规模;比较难以估计的是捐赠收入、投资收益、其他收入。依据重要性原则,财政等各类拨款、教育事业收入的收入实现情况是预算管理的重点。

(二)重大项目支出预算安排情况

学校重大项目支出包括学科建设支出、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基建支出、大型基础修缮支出、实验室建设支出等,是学校在维持正常支出之外,为提升学校发展等产生的支出,是学校资金安排的导向性支出。重大项目支出涉及资金量大,其支出对学校发展和实力提升影响重大,是学校支出预算管理中的重点。

(三)基本支出中的增量支出预算

基本支出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所需要的支出。基本支出内容一般比较固定,尤其是公用经费支出,通常是支出经费压缩的重点。基本支出中的增量支出是支出预算安排中需重点审查的内容。

(四)预算绩效目标的设定

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对资源进行分配,以期达到预期的建设效果。要实现对预算项目的绩效考核,关键是设立可考核的预算绩效目标。绩效目标的设定,可以使预算管理人员在安排预算时就可以知道项目达到的预期目标和效果,并可以在项目建设中期或项目建设结束后,依据预算绩效目标对项目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可以作为是否继续建设或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的依据。目前有的高校已经尝试对新设项目必须设立预算绩效目标,不设绩效目标的不予立项。

(五)预算调整的管理

预算调整向来是预算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在预算调整实务中存在的问题是:一是过于强调预算刚性,不能根据环境变化而及时调整,导致资源重大浪费;二是有的学校走向另一极端,预算调整的随意性较大,影响了学校年初收支预算计划的实现,容易入不敷出,有的学校因此而无法进行有效的预算执行评价,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对预算进行调整,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预算调整工作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预算调整的程序和分级授权,是预算调整管理的核心。

(六)收入预算、重大项目支出的预算执行情况

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关注,实际上是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加强预算执行的过程管理,以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学校预算执行情况主要包括预算执行进度,预算执行内容是否按预算,有否超预算等。

四、关于预算管理审计的建议

(一)关于收入预算编制审计

对于收入预算编制审计,可以采取跟踪审计,也可以采取事后审计。预算编制审计除按《指南》的原则进行审计外,应重点关注财政等各类拨款、教育事业收入政策的变化,审查其与往年的对比情况。其他收入比较适合用来虚增收入,也应成为审计的重点。

(二)关于支出预算编制审计

对于支出预算编制审计适合进行事前审计,或者跟踪审计。因为支出预算一旦安排,如果因预算不合理造成损失,进行事后审计是无法弥补的。在支出预算编制审计中,一是应重点审大项目支出的预算安排,包括学科建设支出、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基建支出、大型基础修缮支出、实验室建设支出,检查这些项目的可行性报告、预算编制的基础,属于往年延续项目的,审计其往年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与预算的偏离程度,项目进度情况等。同时审查预算安排的过程中是否按规定程序审批,是否编制超越学校财力的预算。还应审计这些重大项目与学校规划的一致性、适应性,有无偏离学校长期计划,造成重大浪费。二是重点审查基本支出中的增量支出预算。审计增量支出的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增量内容是否合适。

(三)关于预算绩效审计

此项审计可以进行事前审计,可以事后审计,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开展事前审计,重点审查项目建设的预期成效,绩效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可行,可否用于未来的考评。开展事后审计,重点将项目建设成效与绩效目标进行对比,审计项目的预期目标是否已达到,项目的绩效目标设定是否合理。

(四)关于预算调整的审计

预算调整审计可以进行跟踪审计,对重大预算调整项目进行跟踪;也可以进行事后审计,对全年所有的预算调整项目进行审计。重点审计预算调整是否全部按流程办理,是否进行了分级审批,预算调整的原因是否合理,预算调整是否随意,调整后的预算是否严格按预算执行。

(五)关于预算执行情况审计

预算执行审计是目前开展得最广,经验累积最丰富的预算审计。目前开展的一般只是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审计的内容侧重于支出是否真实、合理。下一步,应将预算执行审计与预算编制审计、预算绩效审计结合起来,通过预算执行审计来协助做好预算编制审计和绩效审计。总之,以上几种审计可以单独开展,也可以合并开展,视审计力量情况而定。比如,可以在审计重大项目预算编制情况时,同时审计其之前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绩效情况,本年的绩效目标设定,将这几项结果综合起来,可以综合提升审计质量。在审计中一定要选取重点项目,“抓大放小”,否则审计就很难取得成效,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江进.高校预算管理审计的思考[N].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6(9):60-63

[2]卢宁文,孙明贵.基于预算管理的高校资金运用的绩效审计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10(8):93-9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