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文作者:王辉何虹工作单位:人民银行河南省新野县支行
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由于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风险较高,因此商业银行对其贷款发放较为审慎。特别是对小微型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商业银行不仅要求企业提供土地、厂房作抵押,大部分还规定抵押物中要有一定比例的股东房产,民营企业还需法人夫妻双方承担连带责任,并要求企业信用等级在A级以上,贷款门槛较高,多数小微型涉农科技企业很难达到。二是目前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抵押物仍以土地、厂房为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农产品抵押贷款等抵质押方式由于抵押物的流动性限制,其发放规模有限。如农业科技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在价值认定上存在一定困难,转让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较差。林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及农产品抵押贷款由于抵押物的自然风险及贷款人违约风险较大,且缺乏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银行在发放此类贷款时,普遍要求严格担保并由贷款企业法人夫妻双方承担连带责任,抵押率较低,融资成本较高。从保险角度来看,农业科技相关保险险种缺乏。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险种非常有限,在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地区推广的农业保险品种主要针对地方重要及特色的农产品,险种匮乏。同时,农业保险在发展中,由于存在着交易成本过高、补偿范围认定较难、缺乏重大自然灾害补偿机制等问题,导致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缓慢,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从证券角度来看,农业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比重较低,融资手段单调。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上市门槛较高,同时主板及创业板市场均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农业科技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盈利水平相对较低,通过上市融资的能力不足。截至2010年末,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包括传统农业、饲料企业、种子企业、养殖企业)的数量仅占全部上市公司数量的0.08%。同时,债券市场对于企业财务指标、规模及抵押物的要求也较高,对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作用有限。从风险投资角度来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规模发展缓慢。据统计,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风险投资资本投入到新农业及生物科技行业的金额分别占总投资金额的1.9%和0.67%,而且由于风险投资机构较为谨慎,对于种子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支持更是微乎其微。同时,由于场外资本市场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风险投资的退出,影响了风险投资的积极性,限制了风险投资作用的发挥。
金融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应多管齐下
在商业银行方面,应加大商业性金融支持力度。商业银行要创新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多元化满足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创新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探索以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为质押进行贷款融资,探索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开发运用“银行+保险”、“银行+担保”、“银行+保险+财政补贴”等多种融资工具相配合的融资模式,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增信融资。在证券方面,应加大资本市场支持力度。对于已经上市的农业企业,可以在资本市场上筹集足够的资金进行科技创新,政府可以给予税收上的优惠,激发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对于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来说,想通过技术改造或科技创新把企业做大做强,上市融资是一条便捷的途径。目前我国创业板市场已经推出,各地方政府、证券公司和其他相关机构要积极动员,给予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优惠条件和政策,推动农业高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在保险方面,应强化风险保障支持。保险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主要是建立和完善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在经济补偿方面,保险不仅可以减少科技创新活动失败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还可以转移科技创新带来的潜在的民事赔偿责任。在资金融通方面,保险公司也可以是风险投资的重要参与者。保险资金可以投入到商业性的风险投资基金中,享受风险投资带来的高收益,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投资高科技企业的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在风险投资方面,应加强风险投资基金体系建设。根据农业科技企业所处的企业周期和风险投资基金目标之间的适应性和阶段性,可以建立政策性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与商业性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并举的风险投资基金体系。其中政策性农业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基金由财政和政策性银行出资建立,商业性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可以向社会公开募集,出资人可以包括各金融机构、企业、民间团体和个人。政策性风险投资基金主要对处于种子期和风险期的农业科技企业投资,而商业性风险投资基金主要针对处于成长期的风险企业。在外部环境改善方面,应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金融信息咨询体系。一是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担保保障资金的具体操作是地方财政拿出一定资金,建立科技信贷风险担保基金,为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大、经济效益显著的科技项目提供担保,对有一定风险的科技贷款损失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信用担保机构客观上必须要建立一个从风险防范到风险处理的风险管理体系,最大程度地分散和转移风险。二是建立健全金融信息咨询体系。金融信息咨询系统主要是由金融信息咨询机构和金融信息网络共同组成。金融信息咨询机构可以作为连接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的中介机构,在科技资金的有效投放、合理利用、优化配置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金融咨询机构的业务范围不仅包括投融资建议,还可以包括为融资双方撰写商业计划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投资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等投融资文件,同时还可以财务顾问方式直接参与资金供给方或需求方的科技项目投融资谈判,提高科技投融资的成功概率,节省融资成本。
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为充分发挥期刊的资源优势,提高刊物质量,推进科技创新,形成办刊特色,为国内各行业的发展决策提供服务,构建以国家科技发展研究、行业系列政策和发展现状为主的专业研究平台,本刊特增加了“科技报告”栏目,现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及高校教师和在校大学生进行广泛征稿。凡符合此栏目刊发标准的文章,我刊将免费刊发!
征稿标准
一、征稿对象
凡是国内科技领域从事科技研究的工作者,科研机构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及其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以及专业从事科研报告调研及撰写的人员均可向本栏目进行投稿。
二、征稿范围
该栏目主要征集以下内容的论文:
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究报告;
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3.国家国家科技合作专项计划;
4.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研究报告;
5.国家科技基金项目;
6.国家交通运输建设科技项目;
7.国家计量质量研究项目;
8.国家标准研究项目;
9.相关行业报告,包括行业资讯报告、行业研究报告、行业预测报告、行业分析报告、行业调查报告等。
三、征稿要求
1.论文应包括题目、作者、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正文及注释、参考文献等要素。
2.论文字数不低于5000字。其中,标题不超过25个字,摘要400字左右。
3.来稿文章为Word排版,宋体小四号书写,正文内尽量不添加其他格式。
4.来稿文章必须提供可靠的联系方式,包括通信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
5.志社对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备底稿。
四、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西里金海商富中心402号楼A座503室
联系电话:010-82619981-623 传真:010-82616015
(宁夏科技发展战略和信息研究所,宁夏 银川 750001)
【摘要】本文从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区域优势和资源禀赋现状分析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科技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意义,重点阐述了建设枸杞、葡萄、瓜果、马铃薯、道地中药材、清真牛羊肉、新材料等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对西部民族地区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情报信息部门优势竞争力以及服务于区域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民族地区;特色科技文献;数据库
0 引言
宁夏虽然是中国西北部典型的欠发达地区,但由于其独特的地域特性和资源禀赋,造就了以枸杞、葡萄、瓜果、马铃薯、牛羊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和以煤化工、新材料、太阳能、风能等为主的能源特色产业,通过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动产生了大量的特色科技文献资源,其特色资源在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中为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区域化特色文献资源的传承作用,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等大数据技术,对独特的区域化的特色文献资源进行集成整合和建设,提高对本地化特色资源的整合保护,这是发挥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公益性社会职能,服务于西部民族地区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提高宁夏地区在全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1 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科技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是时展的必然
1.1 西部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的区域资源造就独特的产业集群
西部民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新材料、矿产资源和特色的农业资源等产业资源优势已经成为是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后劲所在,作为全国国土面积最小的西部民族地区——宁夏,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民族文化和特色的区域资源蕴育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比如:煤炭矿产资源、新材料、枸杞、清真牛羊肉、马铃薯、道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其在宁夏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科研人员在特色产业的发展创新活动中,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科技研究成果,由此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原始文献资源和优秀的科技成果资源。为了更好地将这些具有民族区域优势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为主的文献资源得以有效地积累、保存和传承,并能够使其在今后的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发挥它高效的利用价值和社会效益,循环服务于西部民族地区的特色生产、科研、教学等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宁夏“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也重点提出围绕13个特色优势产业提升现代农业建设水平和建设宁夏能源、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五优一新”产业集群的战略发展思路,具有宁夏地域特色的各类产业数据库资源毋庸置疑地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核心战略资源,也是西部宁夏地区重要的典藏科技文献资源。为更好地配合区域科技经济和科技进步创新发展的需求,持续地完善和强化特色产业文献资源的建设力度,满足科研人员在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对特色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特殊需要,优势特色产业数据库建设必然是情报服务机构信息资源集成整合建设的重点,是满足科研人员科技创新重大需求的一项持续性工作。
1.2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西部宁夏地区特色产业科技文献数据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平台
随着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逐步推进,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得到了相应的扶持和发展,宁夏科技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各类科技资源实现了全面整合和优化配置,适应宁夏科研创新需求的科技文献保障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各类基础文献信息资源也为自治区自主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同时,国家在“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又明确提出“要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目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基本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资源和条件支撑体系”。2014年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在全区科技大会上,提出“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面向基层开展科技推广应用活动,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政策上的战略支持对宁夏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宁夏“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宁夏优势特色产业数据库建设作为资源整合建设的重点,加强具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资源的收集加工,逐步形成并建设具有西部区域特色的特色产业文献数据库,满足宁夏民族地区在区域科技创新方面的特殊需求。
2 基于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充分利用一次和二次科技文献资源,建设地方特色科技文献数据库
宁夏本地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重点是基于国内外科技期刊、会议论文、科技成果、科技动态、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科技资料、科技报告以及专业数据库等各类科技文献信息,将所搜集处理的资源进行分类筛选,然后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对科技文献资源进行题名、作者、机构、
关键词 、摘要、原文等数据库建设要素进行分析、加工,依托反向技术、元数据仓储技术、数据关联挖掘技术等大数据挖掘处理技术,对独特的区域化特色文献资源进行集成整合使其数字化,实施有效存储。截止目前,已建成的本地化特色文献数据库达到16个,重点为:宁夏新材料专题文献数据库、宁夏清真牛羊肉专题数据库、宁夏羊绒产业数据库、宁夏草业专题数据库、宁夏枸杞专题文献数据库、宁夏马铃薯专题文献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数据库分类以科技文献数据资源、专利文献数据资源、科技成果数据资源等为主,已经建成的本地化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资源总量已达8万余篇。
3 特色产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建设,有效地提升了西部宁夏地区情报信息服务能力
3.1 特色产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使宁夏科技文献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更具特色
本地化特色资源建设是时展的特殊需要和必然,区域不同则本地化特色资源的整合配置特点也不同,它是提高情报(信息)服务机构服务于地区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基础科技文献资源,通过对本地区特色产业文献资源的有效挖掘、整合集成,使宁夏科技文献资源平台更加具有独特性和专一性,特别是以特色文献资源作为情报(信息)服务机构创新服务的重要资源载体,可以使科研人员在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利用特色资源,从而实现科研成果的再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提升文献资源对宁夏科技创新主体的文献支撑保障能力,助推宁夏地区科技创新的循环式、跨越式发展,提高情报服务机构利用科技文献服务于西部民族地区科技创新的能力。
3.2 特色产业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可有效提高西部民族地区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力
通过特色产业文献数据库的持续建设,使特色化文献资源得到不断更新。也使科研人员能够通过特色产业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在宁夏重点领域、战略兴新产业和科技重大专项领域的不断地创新发展;情报分析人员也可以智慧地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交互和挖掘,通过热点主题抽取、趋势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知识组织,实现数据资源的高度“加工”和“增值”,面向企业提供通用和个性化相结合的主题趋势、知识脉络分析的知识服务产品,为创新主体中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定制科技文献知识服务产品,如:专题服务、定题服务、专利分析报告等,使其成为科技创新活动中重要战略支撑产品。
总之,宁夏特色产业数据库建设是大数据时期的一项长期持续性工作,是围绕区域化产业发展现状实现情报信息机构社会公益水平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情报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力,开展个性化知识服务,拓展服务范围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红玲.民族地区特色科技资源开发研究:以为例[J].云南科技管理,2012(3):23-24.
[2]谭黔林.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J].图书馆界,2014(2):18-19.
[3]何建新.馆藏民国文献的全文数据库的建设: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全文数据库为例[J].农业网络信息,2014(3):64-65.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毕业设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3-02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重要基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应该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国家的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作出贡献。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1],如何把大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创新性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学生参与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本科生毕业设计两项。在多年指导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投入精力不够、片面追求阶段性成果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结合应用物理专业的特点,我们尝试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使创新活动与毕业设计相互依托,取长补短,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
我校自2006年开始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至今已吸引了一万多名学生的热情参与,该项活动对培养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连续几年指导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生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时间很难保证。大三的学生一部分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另外一部分开始为考研做准备。大四的学生基本上是全力备战考研,其余的同学则为找工作而奔波。因此目前我校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大多数是大二的学生,而低年级正是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时候,课程安排比较紧密,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用于科技创新项目的时间就相对少多了,这不仅影响了整个项目的完成质量,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整个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收获打了折扣。
2.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系统性较差。目前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且缺乏创新的毅力,有些学生仅凭“三分钟的热情”就想完成创新项目,结果导致学生往往过于追求课题本身的结果,大部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结题。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功利性追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参与科学研究,在论文查阅、实验、测试以及论文写作等实践过程中逐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在运用基本原理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种子;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中每一个细节的考验、每一次困难的克服、每一次失败的教训,塑造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二、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现状
本科生毕业设计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我国本科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社会,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管理等工作重要的前期适应阶段;也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毕业设计与就业压力之间存在矛盾。目前,我校学生的毕业设计都从大四上学期末开始,持续到下学期,直到6月份的毕业答辩。最近几年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找工作、到用人单位实习。在毕业设计和择业之间,学生更看重后者,因此很难投入足够的精力完成指导教师设定的毕业设计任务,毕业设计往往敷衍了事。毕业设计成为学生学习环节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水平和正常毕业设计教学的实施。因此,面对大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择业的时间冲突,如何探索毕业设计改革的新途径,切实发挥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成为理工科院校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研究课题缺乏必要的基础和准备。除了上述就业压力导致的学生对毕业设计投入精力不足的问题之外,还有部分同学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毕业设计对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帮助不大,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较差。大部分同学对毕业设计很认真,希望通过毕业设计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毕业设计题目涉及的研究领域,导致毕业设计的效果差强人意。
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
为解决上述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尝试在我院应用物理学专业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使创新活动与毕业设计相互依托,取长补短,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低年级同学在参加科研立项的过程中,由于上课时间较多,指导教师充分利用周末和假期与学生交流,进行实验方案和方法的讨论,同时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的专业实验室也对科研立项的同学开放,只要学生有空余时间随时可以到实验室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实验仪器的操作、科技文献的检索和专业软件的使用等内容,为项目的完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也为将来的毕业设计赢得了基础和时间。
在学生的毕业设计阶段,由于有了前期科研立项的基础,同学们显得轻车熟路,既能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实验设计方面,从而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为找工作和研究生复试等腾出部分时间,得到了广大同学的欢迎和认可。
这种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试验阶段:(1)启动: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和课题,提出科研小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课题,作为科研立项的题目。(2)实施:针对同学选择的题目,教师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要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通过资料的查阅、收集与整理、实验方案设计及实施、疑难分析报告、阶段性小结等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3)筛选:科技创新实施阶段除了对全体同学进行能力培养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与同学多交流,从而筛选出既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又对此研究方向感兴趣、有潜力的同学,使这部分同学有机会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与锻炼;另外,在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当中,要将不适合作毕业设计的科技创新题目删除或修改,使其符合学生作毕业设计,进一步进行研究与探讨。(4)培育:筛选出来的同学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培养,基本上就要进入大三了,这一时期,我们要组建稳定的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进行比较系统的指导和培训,同时结合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对学生进行专项培养。(5)收获:经过上述培育阶段后,学生也变成了大四毕业生,沿着前期进行的科技创新做进一步的研究,将其研究方向作为毕业设计内容。同时要建立起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总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从中寻找那些操作性强、具有重要作用的成功因素,并将其推广实施。
2.推广阶段:通过上述试验阶段,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在下一轮教学过程中,可将这种教学模式推广至更大范围。有了前一轮的经验,教师提出的课题要更加适合于做长期的、系统化的研究,通过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科研素养得到科学的、系统化的培养。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暴露出的水平低、短期行为多、长期研究少、作品较为单一等问题,又解决了部分同学因外出找工作、研究生复试等耽误毕业设计的问题。目前我们已经通过三个学年的探索与试验,基本上构建了一套符合我院应用物理专业实际、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我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施青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3,(4):12-13.
关键词:科技投入;自主创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2
21世纪是创新经济时代,新技术、新发明及其产业化发展周期缩短,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增加,创新成果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面貌,改善了人们生活,国民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一、科技投入与自主创新概述
(一)科技投入的涵义
科技投入是支持开展科技活动的投入,也是生产性的投入。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科技活动应包括:R&D活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活动、科技服务活动三大部分。其中R&D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活动包括设计与试制、小批试制、工业性试验等;科技服务活动包括计量、标准、统计等。
(二)自主创新的涵义
创新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创新就是把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新组合包含五个方面: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掠取或控制一种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5)实现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我们现在讲的自主创新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要依靠自身的实力获取的创新成果。
二、相关研究回顾
西方学术界在技术创新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卡尔·马克思可被认为是最早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的经济学家,他指出“资产阶级除非是生产工具不断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亚当·斯密在《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谈到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探讨了科学在技术变迁中的作用和从“干中学”的问题。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第一次将创新视为近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将其定义为创新是生产函数的变动。
我国学者对这方面也作了很多研究。何玮(2003)指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存在明显的短期效应;张海洋(2005)发现在控制自主R&D的情况下,外资活动对内资工业部门生产率提高没有显著影响;基于行业创新层面、小样本或较少变量观测的R&D调查研究,如清华大学企业技术创新问卷调查(高建,1997)等。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定义
自主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因此对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将自主创新能力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一定的政策制度和经济条件下,以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对其所拥有的用于技术创新的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力。它包括为未来的发展储备的人才和设备,这里把它称为“潜在的创新能力”。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自主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技术经济活动,但与单纯的科学技术活动不同,不仅注重了技术水平,而且注重技术的先进性、市场适应性和经济合理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国家统计局于1998年在各省市进行了技术创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影响自主创新活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资金缺乏、技术人才缺乏、创新项目成本太高、市场信息缺乏、创新风险太大、技术信息缺乏、创新项目偿还期太长、缺乏同外界合作机会等。
四、企业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构建研究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是否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指标、标准、程序等方面是否科学。因此,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到企业创新要素及指标结构整体的合理性。
2.可比性原则。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是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因此,该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和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性。
3.成长性原则。对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测定不仅要能分析过去与当前技术创新行为的业绩,还要研究企业潜在的、未来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1.研究开发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可由创新资源投入与配置的结果表示,涉及科学研究成果及能力等多个方面。
(1)项目申报成功率。主要通过科技项目立项数与申报数的比,考察企业的研发意愿,另一方面反映的实际研发能力,研发能力好的企业这项指标的值一般比较高。
(2)高新技术立项能力。主要通过高新技术项目认定数和申报数的比,考察企业高新技术研发能力。
(3)技术突破能力。主要通过国际国内对比,领先的技术成果数量及比例情况,考察技术突破能力。
(4)创新能力。通过专利的授权量和申请量的比较,反映地区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
(5)研究成果认可度。通过研究成果受到的肯定情况,一般以获奖情况为依据,考察社会对创新能力的认可度。
(6)人才储备。通过常驻科技人员与从业人员总数的比,考察地区企业人才储备能力,常住科技人员的流动性小,对地区的发展贡献比较可靠,对工业企业的投入也比较稳定。
2.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投入能力是指企业投入以及能够投入的创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1)研发投入。通过R&D投入经费与销售收入的比,直接考察对R&D工作的投入度,这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计算方法,并且国内已经积累很多地区和企业的数据,可比性高。
(2)科技三项费投入。通过科技三项费投入额度与GDP的比值,考察地区科技投入的力度与地区经济总量的关系,不同发展阶段或者是说不同的发达程度对科技投入力度不一样。
(3)技术改造投入。通过技术改造投入额度与销售收入总额的比值,反映一个地区、一个企业重视技术改造的程度。技术改造经费技术改造是为自主创新奠定基石的,技术改造投入强度是自主创新投入强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4)技术引进投入。通过技术引进经费与销售收入总额的比值,考察地区企业对技术引进、消化的重视程度。
(5)融资能力。通过科技贷款、科技三项费与企业研发投入的比例,考察企业的融资能力,融资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因为创新本来就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
3.创新产出能力。创新产出能力是对技术创新最终效果的评价,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体现,实际上反映的是效益实现和技术进步。
(1)新产品销售份额。通过新产品销售收入与销售收入总额的比值,考察产出情况,比值越高说明新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越好,也表明创新产出能力越强。
(2)新产品销售利润率。通过新产品销售利润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值,考察新产品的市场认可度,新产品的利润率直接影响该产品的存在周期和企业的财务状况。
(3)高新技术蕴含量。通过高新技术产品总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考察高新技术蕴含量,比值越高说明创新成果越显著。
(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通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考察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程度,指标值越高说明出口潜力越大,国际市场的认可度越好,创新产出能力越强。
(5)创新效率。通过新产品销售利润与总利润的占比和技术创新支出与总投资的占比的比例,反映创新效率情况。该指标大于1,说明创新收益率极高;小于1,说明创新收益率赶不上创新投入率。
4.潜在创新能力。这项指标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曾经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中提取出来的。潜在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反映该地区或某个企业拥有的创新资源,这项资源可能已经发挥作用也有可能还没开始发挥作用。
(1)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反映地区企业的潜在创新能力。
(2)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情况。通过中高级职称人员数量占专业技术人员数量的比例,反映地区企业的深层次创新潜力。
(3)高新技术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此项指标主要考察地区范围的创新能力,通过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数量和总数量的比重,反映地区工业企业发展是否均衡、反映其研究实力是否平衡。
(4)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重。研发机构越多创新的概率就越高,该项指标值越高说明潜在创新能力越大。
五、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重视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的统计工作
通过对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要在国家层面形成一套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准确的统计企业对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和产出情况,对政策支持和社会环境进行综合统计,支持国家和地区查找创新不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改进。
(二)定期地区创新能力报告
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要在统计工作的基础上,定期地区创新能力报告,引导社会舆论氛围,督促各级政府部门重视企业创新能力,为企业创新提供政策支持。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近年,国家明显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力度,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尚未在社会中普遍建立起来。由于知识产权观念淡薄,现实经济中侵权时有发生,使创新者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创新投入产出预期。
参考文献:
[1]王元.探寻自主创新三大要点.深圳特区科技·创业月刊,2005,7.
[2]成凯文.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灰关联分析.企业经济,2004(11).
[3]陈劲,姜涛,张朋伟.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体系模型.软科学,2002,16(04).
[4]张宏性,程.国家创新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统计研究,2005(07):20-23.
[5]察志敏,杜希双,关晓静.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4(03).
[6]国家统计局.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析报告,2005.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特征 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活动
高校拥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成为知识传承、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研究大学生科技活动和实施办法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目前高校学生将以“90后”学生为主,“90后”学生为新生一代,在当今社会存在或好或坏的评价,如何理解、教育和呵护“90后”大学生,使他们迅速融入到大学生科创活动中,提高其创新能力,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是目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一、“90后”大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特点表现及分析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归结起来包括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和创新成果,以及由这些素质经过拓展、融合和升华后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成果等[1]。以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和“90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其在创新素质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个性张扬,团队合作能力差
“90后”大学生崇尚标新立异,追求多元变化,思想开放而独立,喜欢另类的形象和装扮,但在学习和专业的矛盾困惑较多,其个人发展规划还不够明确,他们大多数自我感觉良好,反感别人对自己指手画脚。因此在与同学相处中很容易出现摩擦,在团队合作方面很少主动地为别人着想和换位思考,较难接收别人的意见,而在大学生科创活动中往往是以项目或小组的团队形式开展,“90后”大学生其个性张扬,团队合作能力差不利于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
2.乐于竞争,但功利化倾向明显
“90后”学生生活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时代,他们竞争意识很强,对取得成功道路的理解也渴望能走捷径,追求成功的方法选择上沦为实用主义,很多学生在面对奖学金评定、评优、入党等问题时,往往采用比较社会化的手段去达到目的。大学生科创活动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近的活动,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成效,“90后”大学生功利化倾向不利于大学生科创活动长期良性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创新思维开阔,创新毅力缺乏
生长在信息网络时代的“90后”几乎人人都是电脑高手,因而“90后”大都思维开阔,崇尚创新精神,但由于“90后”对家庭的依赖也很大,独立自理能力较差,耐挫能力较弱,在科创活动中出现搞不懂的难题时自主安排能力薄弱,往往克制不住自己,不能很好自律,目标坚持不住或目标易动摇,缺乏坚持创新活动的毅力。
4.创新意识强,但创新能力差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创新思维的训练和专业知识的积累,“90后”大学生由于其自律性薄弱,意志力的缺乏,在自主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急需增强,其学习方法也有待完善,在接收创新思维训练时比较被动,往往认为参加一些讲座或比赛就够了,创新想法稚嫩,创新毅力缺乏,总体导致创新能力不强。
二、“90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建议
结合以上“90后”大学生在创新素质方面体现的特点,对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多维度考虑,既要考虑其现状特点,又要考虑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还要考虑课外的自学和第二课堂学习活动,也要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必要的工程初步训练。
1.教育者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确立平等观念,区分个体差异
在专业知识方面,教师新颖、独到的见解不仅会使学生由衷地产生敬意,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育者不仅要教育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做到熟知于心,还要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素质。这样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才能和“90后”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减少由于年龄和地域所引起的隔阂,最大限度地激发“90后”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其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各项活动。
2.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学生的人文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90后”学生由于其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可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参加到课外各项人文活动中。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互动互助,努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通过丰富的小组活动来创造情境、模拟角色,使“90后”学生在相处中能学会主动地为别人着想或换位思考,提高其沟通交流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式其能协作互助,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3.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民主氛围
创新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关键在于如何有效激发其潜能和提供有利于创新思维萌芽的优良土壤。培养“90后”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坚持践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使“90后”大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的张扬,主体性得到良好的发挥,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4.加强硬件条件建设,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保证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需要通过不断实践的,因此对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来讲,在科创活动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同时还需要有专业的研究仪器、设备和工具。“90后”学生在电脑网络方面的才能是他们的优势,因此特别需要向他们提供与专业相关的仪器设备,实验中心也应该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同时,向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放,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开展科创活动。
5.开展多层次的科创活动,形成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
根据“90后”大学生的各自不同的特点,可以采用开展多层次的科创活动来培养其创新能力。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研究计划;根据不同的项目背景制定不同的研究计划大学生科创活动;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开展各项活动学生;可以对教师指定的研究内容开展工作,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可行性分析报告之后自主设计方案和选择设备;也可以参加项目竞赛为平台,以作品的制作和项目的研发为兴趣增长点,以团队的形式为运行的载体,使大学生科创活动持续发展。
6.大学生科创活动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形成教学相长
科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个独立的分支,科创活动也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一项创新课题的开展,需要用到与专业相关的多门课程的知识以及跨学科的知识。科创活动应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形成课程教学和科创活动互相渗透高度互动的促进关系,使创新活动高水平开展。另外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效的交流沟通,也促进了指导教师跨学科整合和应用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支持学生科创活动。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以“90后”大学生为科创活动的参与者和管理者,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培养其创新能力方面应以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为载体,形成科创活动的长效机制,使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得到充分的肯定,调动广大同学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辛绍杰,黄金 本科机械类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探索,江西教育2011(7);
[关键词]煤炭工业 可持续发展 能源产业 科技创新
一、前言
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日渐短缺和洁净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煤炭的重要性和地位还会逐渐提升。根据我国资源状况和煤炭在能源生产及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数据显示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长期占70%以上。据有关资料预测,即使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稳健的替代能源政策,但到2050年,我国的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仍然至少达到40%以上。基于以上情况,如何更好的整合煤炭资源,发展煤炭工业就成为我国能源行业的一大重要议题。
二、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煤炭行业现状十分严峻,集中表现为资源利用不当、环境破坏严重和生产安全性低等几个方面,而其中最关键的就在于虽然目前行业内都已认同了依靠科学技术来改善煤炭生产环境,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对于科技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用于科技手段方面的投入还明显不足,以至于我们煤炭行业始终没有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1、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当前,我国煤炭工业还是以粗放式发展为主,在煤炭开采和生产环节缺乏先进技术支撑,资源利用率长期偏低。目前我国煤矿平均资源回采率仅30%-35%,资源富集地区的小型矿井资源回收率仅10%-15%,资源浪费严重。单位能源消耗的产出,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资源回收率能达到80%左右,平均而言我国的煤炭回采率只有30%,不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一半。煤炭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率长期低下。据估算,每采1吨煤炭,就要破坏和消耗与煤炭伴生的矿产资源达8吨,每年因采煤排放的煤层气约60亿立方米,相当于西气东输总输气量的一半,每采1吨煤炭,破坏2.5吨的水资源。
2、环境破坏问题严重
煤炭的利用率低,燃烧物和排放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其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污染气体排放超标。我国85%的煤炭是通过直接燃烧使用的,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74%,二氧化氮的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85%,一氧化氮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60%。另外,燃烧高硫煤排放的二氧化硫,会导致硫酸型酸雨灾害的发生,据统计,在我国酸雨问题最为严重的山西,每年因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达上亿元。第二,地下水资源破坏严重。由于我国煤炭开采技术手段落后,每年由于采煤造成的地下采空区和塌陷区使地下水年损失上亿吨,造成了水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三,煤矸石及废水排放带来的污染问题。目前,我国的煤矸石总量巨大,而约有10%的煤矸石会在堆积过程中发生自燃,并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
3、生产安全性低,事故频发
统计数据显示,每采掘百万吨煤炭的死亡率,中国在2以上,而美国仅为0.039,印度为0.42,俄罗斯为0.34,南非为0.13,中等发达国家一般为0.4。每年中国因煤炭生产事故死亡的人数占全球煤炭生产死亡人数的80%以上。虽然近年来,国家和各级主管部门都非常重视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煤炭生产安全事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造成事故频发,固然有一部分的人为因素,但是技术水平的低下也是不容置疑,简陋的采掘条件和落后的开采工具无疑是导致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之一。目前,主要困扰我国煤炭企业的两大安全问题就是煤层气的利用问题,和上覆岩层运移控制问题,每年发生的矿井事故有一半以上是由于以上两种问题造成的。
4、煤炭科技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目前用于煤炭工业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煤炭工业的科技总量投入还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煤炭科技投入不均衡。大型煤炭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2007年中国煤炭企业100强27家企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元,有28家企业上市融资1,521亿元,82家企业研发投入1,103,595万元,平均投入强度为1.54%,但投入强度不高,其中60%的大型煤炭企业研发投入在1%以下,中小型煤炭企业的科技投入更低,而美国企业研发投入平均为3%,差距较大。
三、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要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定义。由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制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基于上述阐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要遵循以下思路。首先,利用现有科技技术手段解决现阶段存在的资源利用率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生产安全问题。其次,通过利用相关的辅助手段建立煤炭工业长期发展战略体系,确保煤炭工业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轨迹进行下去。对于能源产业,特别是煤炭工业来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资源和多次循环利用资源,即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煤炭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多方共赢。
四、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引入先进技术,促进煤炭工业科技
(1)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
首先,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控制标准,严格控制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对资源利用率和回收率不达标的煤炭资源立项坚决不予批准,从源头上控制资源利用率低下这一重要问题。其次,国家和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鼓励煤炭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比如对于资源利用率较高的企业可以予以适当的税率优惠,对于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企业则给予严厉的处罚。此外,要在全国范围内,根据煤炭资源储存情况,重点开发那些已探明储量和可采储量较多煤矿,如山西、陕西、内蒙古、黑龙江等省的矿区,以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一些小型煤矿则应严格规定,杜绝民间开采。
(2)减少煤炭工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首先,要推进煤炭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减少原煤直接销售,从而减少因为燃烧原煤而带来的SO的排放量,从根本上治理环境,减少酸雨等灾害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其次,要依靠技术进步,引入新型工艺和材料设备,减少生产过程中地下水渗漏、地表沉陷等问题的发生。在具体开采过程中,凡是牵涉到供水的含水层在开采之前要充分考虑采矿对水资源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论证。论证内容包括井田位置、面积、煤炭储存量、开采年限、开采层位、开采和加工取用水量、矿坑排水量、对水资源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等。此外,要逐步实现无废开采。要充分借助先进的开采工艺和先进的智能化开拓系统降低开采造成的废物污染。如:可推行矸石井下充填技术及矸石的综合利用技术。
2、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性
(1)开发利用煤层气
研究表明,煤层气是一种非常好的清洁能源,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受到技术限制,这种资源没有被利用,反而成为了引发事故的危险因素。因此,未来煤矿企业要重点研究煤层气抽采技术,在开采矿产的过程中,对煤层气进行充分利用。目前,国内在煤层气抽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山西沁水蓝焰煤层气有限公司开发的潘庄井田,是我国最有利的煤层气开发区段之一。煤层气的利用让煤炭企业看到了变废为宝的可能性,如果未来能够妥善充分的利用这部分资源,不仅对于提高生产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显著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利用上覆岩层运移控制技术
在实践中,煤炭开采之后通常上覆岩层就会发生运移,进而引起地表沉陷,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业界主要通过留设煤柱减沉技术和充填法控制岩层移动及调整工艺参数控制岩层移动技术。目前较为常用留设煤柱的方法,但是采用这种方法资源的回收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充填开采成为了目前业界比较乐于采用的方法。如许家林等针对全部充填成本偏高的问题,提出了控制煤矿开采沉陷的条带充填开采方法,建立了条带充填开采设计原则,并推广应用。高延法等提出了多层位注浆减沉技术,并在唐山煤矿进行了工程实验,取得了突出效果。未来,如果能够加大对这一技术科技投入,相信会开发出更为廉价高效的填充材料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大大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系数。
3、打造煤炭企业科技创新的企业文化
煤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独特的创新企业文化作为支持。无数实践表明,企业文化对于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最深远最深刻的影响。因此,加强煤炭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实现煤炭企业科技创新具有重大意义。打造特色的企业文化,可以改善企业经营与管理模式,形成系统化的文化经营模式,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煤炭企业而言,做好企业文化创新必须从多各方面同时进行。首先,要由领导者牵头,在企业内部倡导科技创新、不断超越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明确企业科技创新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便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融入这一理念。其次,煤炭企业内部各部门要良好的落实这一理念,特别是对于技术研发部门和一线部门,要从本质上领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此外,对于企业新入职的员工,还要做好新员工培训,使其在进入企业的第一天就树立科技创新的观念,以便在后续工作中将这一理念充分融入实际工作中,真正实现全员化科技创新。
4、加大煤炭工业科技投入
首先,国家应从财政拨给煤炭行业更多的资金,用于科研创新。对于重点创新项目和技术,国家应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其次,煤炭管理部门职能要逐步改变旧有的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鼓励煤炭企业自主自发的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逐步确立煤炭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第三,地方政府要不断加大对煤炭工业的科技投入,重点扶持一些地方煤矿,鼓励其进行科技项目立项,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具体的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加大对煤炭产业的科技投入,为煤炭企业提供更多的支持,促进地方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第四,要充分利用金融渠道为科技项目融资。各级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银行提高对煤炭企业商业性科技贷款额度,鼓励煤炭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5、完善煤炭工业人才培养和激励体系
首先,要构建多元化的煤炭人才教育体系。国家有关方面要将高等教育与煤炭行业教育相结合,建立煤炭人才系统培养体系,强化煤炭职业教育,对煤炭高科技人才实行定向培养,具体的可以引进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方式,对在校学生进行专业定向培养,为煤炭工业发展积蓄人才力量,此外,还有必要对在职人员进行长期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一线技术人员的综合水平。其次,要完善科技人才激励制度。基于目前煤炭高科技人员稀缺的现状,国家有关部门和煤炭企业人事部门应适当的指定相关激励政策,为高科技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并适当给予煤炭企业高科技人才以一定的经济补贴,从而提高其研究和工作的积极性。如:可以为科技人员提取省级科技开发项目经费的10%作为劳务费。其次,煤炭企业应通过激励政策提高职工创新的积极性,使其围绕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安全可靠程度、节能降耗等实际开展技术攻关,研发出能够直接应用于安全生产并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提高科技对企业效益的贡献率。此外,建立研发机构促进科技创新。要从多方面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课题攻关。首先,要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建立独立的技术中心,鼓励一线生产单位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并且引导企业其他省市以及海外设立研发机构。而对于这些研发机构,国家可适当的给予补贴,以提高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罗景一,牛建英.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某些问题的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6;3
[2]黄温钢,张绍朋.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之路[J].矿业快报,2008;9
[3]王熠坤,华,王熠.我国煤炭业亟待告别粗放经济[N].经济参考报,2005;10
[4]王学栋.依靠科技创新构建绿色煤炭工业体系[J].山西焦煤科技,2009;4
[5]陶风鸣.2007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分析报告[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陈玉和,李堂军,王亲华.中国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5
[7]杜晓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1O
[8]孟凡生.煤矿开采环境影响评价中地下水问题探析[J].地下水,2007;01
目前科研界存在的“高耗低产”的现状不得不让人担忧,因此如何从科研立项环节加强评估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规避政府投资风险,完善管理体制客观要求,应将知识产权评估纳入政府科研立项评估体系,作为政府科研立项的决策依据。
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新型国家的步伐,科技创新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创新投入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对外技术依存度低、创新产出高等是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也是政府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主要衡量指标。通过与大中小型企业项目评估来看,无论是针对个人或项目评审,知识产权是评估基础成分的基本。我认为,应当将知识产权评估纳入政府科研立项评估体系,以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作为政府科研立项的决策依据。
一、知识产权评估应当成为政府科研立项决策的重要依据
(一)是规避政府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
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科研创新成果的法律武器,是开拓占领国内外市场的战略资源。但在我国以往的科研立项中,不乏一些由于在选题环节出现偏差导致的重大决策失误,有很多项目在投入大量经费或者结题以后才发现是国内外已经取得了专利知识产权的技术,甚至有的科研成果在进入产业化阶段后被知识产权权利人提起侵权之诉。这不仅导致科研经费的重大损失,也影响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2014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了“针对重大产业规划、政府重大投资活动等开展评议,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的要求。因此,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纳入知识产权评估,有利于利用知识产权信息制定正确的技术创新战略,确定研究方向,提高技术研究和开发的起点水平,提高项目完成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避免政府投资风险。
(二) 是完善科研管理体制的客观要求
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激发创新活力、聚集创新优势资源、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举足轻重。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是城市创新能力最终体现。但是,在科技管理体制上,原有的科研管理,包括科研项目立项管理和科技成果管理,与国际上通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存在许多不协调的地方。这种二者不协调的弊端导致了科技项目重复立项和某些科技成果得不到知识产权保护的现象大量存在,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张鼎映,《科技项目立项中的知识产权研究》】。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由于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科研人员的技术权益和经济利益也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这将会扼杀社会的创新动力。因此,在科研项目立项中未雨绸缪,作好知识产权评估,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精神和依法治国精神的体现。
二、 科研立项中知识产权评估的原则和内容
科研立项(SRTP)是指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前针对具体研究课题进行项目依据、资金、人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预期完成标准等进行设置、论证的第一道程序。【http://baike.com/wiki/%E7%A7%91%E7%A0%94%E7%AB%8B%E9%A1%B9】简言之,就是科技项目管理中项目的确立。知识产权评估工作应当坚持“紧扣需求、分类评议、讲求实效”的原则,促进知识产权科研立项评估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紧密融合,并最终为项目规划、政府决策和技术研发提供决策依据。
在立项阶段,知识产权的各个种类,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权、集成电路布图涉及专有权、植物新品种权等都应当成为被研究和考虑的因素。
知识产权评估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查新检索,而是一项贯彻到科研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量技术、法律、经济、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以下应当成为科研立项中知识产权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是项目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包括权利类别、数量、法律状态、保护期限等;二是项目已有知识产权权利主体的合法性与权利稳定性的分析;三是项目涉及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主要技术的专利检索分析报告及其说明;四是项目预计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可能性;五是项目可能与他人知识产权发生权利冲突的风险分析;六是项目承担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状况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由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涉及的知识产权类别较多,技术领域广泛、专业性强,且知识产权的预期产出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这些评估内容既可以由项目申请主体提供,也可以由决策部门委托相应的中介服务机构或者信息服务机构提供,必要时应当组织专家团队和市场运营专业人员开展专题论证。
三、 建立健全科研立项中的知识产权评估制度体系
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应参考知识产权评估意见,充分考虑知识产权因素对项目的影响和潜在风险,适时调整项目决策。同时,从政府层面,应当逐步建立健全科研立项中进行知识产权评估的制度体系,确保知识产权评估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一)建立知识产权评估制度体系
2012年, 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了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试点工作,主要是服务于重大经济项目投资、重大科技计划制定实施、人才引进、企业并购、进出口贸易等活动。目前,贵州、浙江等地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要求,出台了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的实施办法。2010年,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暂行规定》等规定,一定程度上为科研立项的知识产权评估提供了依据。我认为,科研立项的知识产权评估,也应走法制化的轨道,应当适时制定科研立项中的知识产权评估办法,对知识产权评估的具体条件、评估主体、评估程序、评估内容、评估意见的运用,以及因未评估而导致国家科研经费重大损失的法律责任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二)加快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人才的培养。
整合资源,针对相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评估中介服务机构,鼓励通过联合培养、远程教育、专题培训、国际交流等方式开展项目评估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建立能够提供高质量专利分析和知识产权评估服务的人才队伍,逐步建立知识产权评议专家库。鼓励和支持高校在知识产权学历教育中纳入有关项目知识产权评估的教学内容。
(三) 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研发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和创新之源,政府对科研项目的财政支出能够发挥政府对自主创新的规划和引导作用。企业作为科研产品与市场研发的市场主体,是承担科研的中坚力量,也是科研项目重要的申报者、承担者和执行者,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能力直接决定着科研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益。
因此,要站在为行业产业发展“导航”的高度,不断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能力,培养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引导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贯穿于科技创新全过程,企业科研部门要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以及法务部门协调配合,在科研项目申报之前进行充分的知识产权论证和风险评估,提高科研项目申报水平,抢占技术制高点。
(四)搭建打造专业化、高端化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项目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评估工作,加强信息沟通、数据共享等协作工作机制建设和运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知识产权数据库,为相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决策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降低在科技项目决策中的知识产权评估成本。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组织有针对性的专利态势分析和预警研究,不定期重大经济科技领域的行业知识产权现状及态势分析报告,供决策参考。
3.明确各方责任确保运营安全——《上海市大型游乐设施运营安全管理办法》解读封春荣
4.标准搭架建设上海"吐鲁番"——马陆葡萄标准化示范区品牌之路李勇
5.追求卓越永不止步——记"2009年度上海市质量金奖"获奖组织上海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潘如丹
6.金浩茶油涉嫌致癌百姓何"食"为安?陈颖华
7.复合调味料、食品用香精与复合食品添加剂的比较研究刘辰麒,王皓,裘建荣
8.世博让城市生活更精彩标准让世博建设更规范——浅谈世博制票系统标准化工作胡西虹,廉云,陈晓童
9.禽肉中测定邻位酪氨酸不确定度的评定郑蓉,王丁林,张辉
10.全方位标准化实现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严晓蓉,韩桂芬,彭甦健
11.标准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价值评价探讨林章林
12.欧洲与我国"汽车及其挂车转向装置的要求"标准差异解析朱春嵩,王佳怡,陈戟
13.世界标准日上海标准化 陈颖华
14.喝水,这也是个问题?!陈颖华
2.借力大质量工作机制完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点评《2009年上海市质量状况分析报告》4大亮点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3.《2009年上海市质量状况分析报告》解读黄肖强
4.在质量提升中创造企业的未来——访"2009年上海市市长质量奖"获奖组织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潘如丹
5.10年品质呵护,赵巷枇杷不仅贡献甜蜜——青浦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结出丰硕成果方健
6.预付费市场亟待监管
7.上海标准化 快时尚的"质量救赎"王炜
8.创新运用标准化理念优化社会经济管理水平——刚性法律模式下柔性管理手段的实践与思考孟祥生
9.强化质量意识需从细节做起——从表面形貌特征评定参数的拓展谈起朱正德
10.雾气发生器的研制陈星
11.团队运作方法在供应商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吕晓冬
12.自行车产业如何突破质量瓶颈姜鸣
13.浅谈螺栓、螺柱、螺母的相关设计与安装规范化王军
14.信息技术服务及其标准化的实践与探索欧阳树生,王强,周勇,丁德康
15.聚焦:『全民补碘方健
1.统一规划强化意识大力宣贯齐抓共管——不断完善上海城市公共标志及导向系统标准化水平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城市语言"规范亟待"破冰"——关于修订《上海市公共信息图形标志标准化管理办法》的意见朱学铭
3.千年古镇焕"新颜"——朱家角公共信息图形标志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赵建新
4.规范公共标志服务精彩世博——世博园区公共信息图形标志示范区建设成果显著陈颖华
5.从"找不着北"到"更安全方便"——上海南站公共信息图形标志系统改造案例徐汇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6.打造公共信息图形标志的专业品牌影响力
7.公共信息图形标志简介陈颖华
8.公共信息图形标志标准化的实践与探索陈立民,彭春晓,周良才,倪旦红
9.《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解读潘文国,姚锦清,张日培
10.上海市公共信息用语英译质量建设的思路与实践林元彪
11.浅谈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设施的分类研究上海标准化 潘柯良,耿全强
12.信息动态
13.高效运行全面提升质检机构的竞争力——基于六西格码的质检机构信息化探讨康剑萍
14.圆锥螺纹量规中径测量方法探讨顾杨丹
15.国内外胶粘剂质量安全影响因子研究徐洋,李海东
16.标准化助推汽车电子产业快速发展胡理莉
11.湿热试验箱内部环境条件的不确定度要素分析卢兆明,胡伟欣,忻龙
12.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诉讼的标准成本管理研究许丹
13.组织机构代码数据质量现状及对策分析徐炎HtTp://
14.法律法规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实施朱秋玮
15.从GB/T131-2006难实施谈新标准的贯彻肖久林
16.基于GB15766.1-2008汽车灯泡H7尺寸测量的实施钱笑临
11.化纤标准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李红杰,陆秀琴
12.温度试验箱内部环境条件的不确定度要素分析卢兆明,忻龙,胡伟欣
13.风险评估标准和儿童用品风险评估研究江艳,章若红,沈国耀
14.检验报告质量风险评估及风险预防曹寅,王哲宇
15.《注水式足部按摩器》标准解析舒小红
4.产业结构调整中家具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的探讨罗菊芬
5.当碘盐被"阳光普照"之后邱晓东
6.国产大豆借道"标准"突围王炜
7.印记:质检记忆60年(续)
8.产品质量申诉排行榜
9.每月案例点评
10.世界环境日
11.上海标准化 如何实施对检测实验室检验能力的确认倪敏,喻雨琴
12.标准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建设陆林华
13.建立衬布标准体系的初步构想贺美娣,张宝庆
14.解读《轧切式面条机技术条件》新旧标准的差异吕晓冬
11.车载电子设备环境试验顺序的方案设计卢兆明,马会凯
12.公差国家标准中与轴承配合的壳体孔偏差温升补偿研究汤学华,徐荣华,张贻杰
13.国内外弹簧床垫质量安全影响因子研究陆林华,徐洋
14.组织机构代码基础信息应用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应用董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