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范文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第1篇: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原因;防范措施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对企业管理进行规范的调整的重要工作,审计工作会产生大量的对企业发展的客观意见,对公司经营制度的调整有重要意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运行质量,近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外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相比,企业内部的升级人员专业性较弱,所以在对审计风险进行调控时的困难性较大,因此要求审计人员提高职业能力水平,抱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执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各项要求,这样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降低。

1 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其风险问题的产生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客观原因

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其工作职能的性质和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风险存在的必然性,这是导致在企业内部开展审计工作存在一定风险的客观原因之一。

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是根据会计工作的结果来开展审计工作,因此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都是企业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但由于质量部分工作都在实践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给其工作效率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风险。在开展会计工作时,其信息的记录工作是在经济业务开展之后执行的,所以在时间和准确性上存在着一些差异;另外,审计工作又是在会计工作所形成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践方面又较会计工作滞后了一个阶段,这种巨大的时间差异性使得内部审计的风险随之产生。所以,会计和审计这两项工作执行的时间差异是造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又一客观原因。

企业内部执行审计工作的部门是一个包含于整体企业结构之内的职能部门,地位较为特殊,其主要的职能责任就是对企业内部的工作进行审核,然后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构为企业制定相应的修改意见,一切工作都是为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为企业提出更好的发展建议、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而进行的。因此,要对公司能不一切需要开展审计工作的项目进行审查和估计,基本不能实现对项目的挑选,在审计项目选取上具有很强的被动性,这就造成其审计质量和效果的降低,与采用外部审计中介的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方式产生的工作效果具有很大的差异。这也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时易风险性增加客观原因之一。

1.2 主观原因

造成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种,主观原因也是造成其风险性增加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企业在通过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审计时需要承担很大风险,因为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专业性较外部审计机构而言相对较弱,在工作方法和技术能力方面相对落后,在工作执行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工作效率不高,进而导致企业内部设计风险的形成,这是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之一。

另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高低不一也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观原因,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与外部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距使得内部审计的风险进一步扩大。

2 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2.1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科学化管理

科学化管理是所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完善和加强企业的科学化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是所有企业建立规范的经营制度,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作为风险管理的再管理,如果也能把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做到科学化管理,那么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行业自律机制

我国内部审计协会是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行业自律组织,它能为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指导并予以评价。所以我们内部审计协会应大力推进和传播内部审计信息和国际先进惯例,致力于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行业自律机制,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打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局面。

(2)建立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风险评估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建立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等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科学严密的审计计划和方案,编制审计工作程序和相关内部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流程,充分评估审计风险。未来的内部审计事业是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整个企业管理系统进行分析评估,保证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财务信息的及时准确、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为此应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增强审计责任感,充分重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是企业内部审计科学化管理的方针政策。

2.2 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科学化管理

(1)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首先要确保引进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通过相关审计专业考试,持证上岗,这样严格的内部审计执业资格制度,提供了一个具有审计工作能力的内部审计人才平台。其次,根据内部审计工作任务,及时增添配备相关审计人员,为节约成本,也可以聘用兼职审计人员,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和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2)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审计人才,促使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首先要加大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高度重视后续教育。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更新变化,掌握新的专业技能和审计方法,及时运用现在审计技术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任务,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内部审计风险。其次,要加大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多元化培训内容,通过专业培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能加强不同企业间内部审计人员的交流,增强他们的职业谨慎性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内部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

审计工作是一项客观性极强的工作环节,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审计风险对公司的管理和改革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所以,要时刻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严谨性,尽量减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但是审计工作中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因此,一定要仔细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认真分析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最大程度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第2篇: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引言

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煤炭企业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由于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可以监督其日常经营、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有效降成本增效益,因此内部审计对煤炭企业至关重要。但是,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因存在风险与不确定性,降低了其效用。煤炭企业应重视内部审计风险,探究原因并对风险进行防范,以促进煤炭企业高效科学发展。

二、内部审计风险概论

(一)内部审计风险涵义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1]。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种风险不能完全规避,内部审计风险有不可避免性。内部审计涉及事前事中事后,具有持久性。内部审计风险隐蔽性较高,具有潜在性。内部审计风险可以因控制检查风险而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可控性[2]。

三、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风险

在了解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产生、特点之后,为了对煤炭企业内部审计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煤炭企业在内部审计时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更具体的划分,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审计范围风险:煤炭企业存在大量粗放开采、低效利用,因自身眼前利益,损害长期利益,甚至是国家社会利益。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兼顾各方利用,也无法获得全部所需信息。第二,人员素质风险:在煤炭企业中,虽然内部审计得到重视,但仍然没有系统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第三,信息风险: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因信息不全面、传递效率低、反馈不及时。第四,审计手段风险: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因审计手段不适当、处理信息的方法落后。第五,审计评价风险:在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中,审计对象涵盖资源、环境、管理、效益等多个方面,评价标准存在不确定性。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以上所有风险的总和以及一些潜在的风险(如内部审计信息的可信度被降低的风险)和极端风险(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四、导致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

为对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更好的应对,对导致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一)客观原因

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完全避免,客观原因是内部审计人员无法控制的,主要有:第一,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等内部审计法律依据不完善,甚至有些方面空白,内部审计人员大量使用经验和知识分析,加大审计风险。这是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外部环境,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是不可改变的。这一原因,对以上所有风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第二,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对象复杂,内容广泛,对内部审计人员要求较高,无法对煤炭企业各方面进行恰当审计,因而较难规避内部审计风险。

(二)主观原因

由主观原因形成的内部审计风险,是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单位及内部审计人员靠自身作用能够控制的因素。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主观原因主要有:第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与恰当性,导致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风险和信息风险的同时,给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带来更多潜在风险。第二,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煤炭企业经营各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审计经验不足,对煤炭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又过多依靠审计的职业经验及自身判断。这是导致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风险的直接原因。第三,因为成本效益原则,在进行内部审计时所选择的程序及方法单一,审计方法经常使用抽样审计,又因经验不足,必然导致审计手段风险及信息风险。第四,煤炭企业内部审计涉及方面多,标准不统一,降低审计评价的效率,导致审计评价风险。第五,审计不到位,审计往往因为领导要求,仅对单位小、问题不多、处理简单的单位进行内部审计,而且对待问题不深入分析,不认真处理,导致审计范围风险、审计手段风险和信息风险。

五、煤炭企业对于面对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根据以上风险及风险产生的原因,对于客观原因,煤炭企业是无法控制和影响的,若想有效的进行风险的防范,我国煤炭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煤炭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首先应当完善煤炭企业的组织模式,内部审计部门直接设在董事会以及审计委员会之下。其次煤炭企业在选择领导时注意岗位分离,会计与审计工作的领导禁止一人担任。降低审计范围风险及其他潜在风险。

(二)提高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加强审计员的审计职业能力、审计道德修养,强化对审计理论、审计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其次应当使内部审计团队学习与煤炭相关的专业知识,使内部审计团队知识多元化。从而降低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风险。

(三)使用科学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首先使用风险基础审计法,用过对风险的分析与评价,制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范围。其次使用分析性复核法,谨慎分析风险的要素组成。再次使用制度基础审计法,对对风险较大的审计项目详细审计,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对风险较小的审计范围,抽样审计,科学选择审计样本。最后可以结合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协助审计[4]。

(四)确定正确的内部审计标准和原则

因为煤炭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特性,审计对象包含数量巨大的资源相关数据,因此内部审计应当在采用定性分析法的同时,广泛采用定量分析法。以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为内部审计依据,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内部审计结果的独立性、可靠性及真实性,降低审计评价风险。

(五)内部审计应当到位

煤炭企业在制定了内部审计的准则之后,应保证其有效执行,防止形同虚设的局面。审计应当全面科学,不以问题大小、领导个人意见为评判标准。以企业整体、长远利益为目标,将内部审计做到位,降低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风险、审计评价风险等。

六、结论

本文介绍了内部审计风险涵义和特点等基本理论,总结了煤炭企业所面临的五种风险,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些风险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并根据风险以及原因提出了防范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相应对策。本文没有讨论如何应对煤炭企业自身无法控制的内部审计的客观因素,具体内容还需进一步地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定安,易沙.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机制研究[J].财会月刊,2002,12:46-47.

[2]刘雅平.国有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J].煤炭经济研究,2014,01:78-79.

[3]丁在乐.煤炭企业内部管理审计风险及防范[J].中国煤炭工业,2010,02:56-57.

第3篇: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范文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国有企业审计的风险的防范与内部控制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国有企业财务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风险以及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目前财务审计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主要包括:首先国有企业审计人员要重视审计前的财务调查;其次审计人员要对国有企业充分评估管理层营私舞弊的风险;最后要严格履行现有的企业审计程序以及关注重要指标的审计。

【关键词】

国有企业;审计;财务

2004年国家资源委员会对现有的181家中央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进行了一次审查,结果发现120家中央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很大一部分没有纳入公司的财务审计报告之内。13家企业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中存在相当多的技术问题;其次还有很多企业的财务审计报告与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相反,或者是出现了财务审计报告不深入、不全面的问题。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1)国有企业的财务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的态度,并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实施具体的审计过程以及出相应的审计检查报告;2)国有企业对年报的合法性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等是会计事务所对国有企业年报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国有企业审计的风险的防范与内部控制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1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目前存在的风险

目前国有企业的审计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有企业长期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由国家统一领导并进行企业财务的核算,因此 会计处理起来比较规范;2)相对于私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的股东相对较少,除了目前的上市公司以外,大部分企业股东只有一个,所有者的收益核算相对比较简单。3)虽然我们国家名义上是要求政企分开,但是我们国家对国有企业仍然保持一定的监控,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国有企业的欺诈行为会相对少一点,因此国有企业的审计风险是相对较低的。

但是目前国有企业财务的审查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国有企业会计薄弱,不少企业管理混乱,核算并不规范。有很多企业存在原始凭证、记账不真实、不合规格等问题;2)存在人为操纵会计信息:很多企业违反会计处理原则,通过违规调整会计核算方法、变更折旧年限,随意选择合并范围等操作会计信息。3)目前社会上大部分社会审计机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基础工作的不规范问题;由于部分社会审计机构未严格执行审计专业标准,加之一些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合法性缺乏应有的职业关注,从而导致审计结论出现一定的偏差,审计结果与实际并不符合。另外个别事务所还存在一些严重违纪的行为。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可知,可以看出社会审计在国有企业的审计方面还有更为艰巨的路程要走,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现阶段的国有企业审计存在较高的风险。

2 基于内部控制的国有企业审计风险防范的措施

2.1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目前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十年来在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和大力推动下,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并不是很严格,内部控制因素不足。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着内容上的缺陷、制度上的不完善、设计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很多企业在内部控制上还处在内部牵制的初级阶段上。2)国有企业内部缺乏良好的内部审计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的建设及有效运行,各种规范和制度的具体实施都要完全依赖于企业内部的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3)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还不够,缺乏一定的重视。很多国有企业的领导对内部控制的一些认识还存在比较原始的阶段,简单的认为所谓的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监督,只是针对一般的员工,并没有针对整个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氛围。

2.2 降低国有企业审计风险的具体措施

笔者通过调研大量的参考文献,总结出目前降低国有企业审计风险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审计前的财务调查:首先财务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档案、文件等书面材料的查阅以及被审计公司人会员的交流来收集相关的信息。其次对企业内部比较重要的比率和趋势进行复核,确定所要审计的重点对象。目前国有企业经济财务审计的主要包括财务收支审计常用方法、账户基础审计方法、专门审计方法以及审计调查方法。在定量的指标评价方面,笔者认为可以根据财务数据以及企业的实际经营数据得出具体的数值,并选取不同的比较对象。2)要对国有企业充分评估管理层营私舞弊的风险:首先就要查阅当年国资委批复的该企业的各项经营考核指标并结合该企业今年具体的经济财务状况,评估管理层的财务舞弊风险;其次通过与董事长办公室以及财务部和资产机构应不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任进行走访和焦炭,进一步了解企业法人的具体职责,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和相关的控制制度以及运营情况等。3)严格履行现有的企业审计程序以及关注重要指标的审计。

3 小结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国有企业审计的风险的防范与内部控制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重点分析了国有企业财务审计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风险以及国有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目前财务审计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主要包括:首先国有企业审计人员要重视审计前的财务调查;其次审计人员要对国有企业充分评估管理层营私舞弊的风险;最后要严格履行现有的企业审计程序以及关注重要指标的审计。

【参考文献】

第4篇: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造价审计;审计风险;风险特点;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39.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50-2

0 引言

工程造价审计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一种监督和审查手段,通过审计有效保证建筑工程项目投资资产的分配以及建设成本投入的科学性、全面性。工程造价审计是由专门的审计机关监督、核实以及评估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所有的费用。工程造价审计风险主要指的是在工程造价审计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降低,导致造价审计错误而产生的风险。工程造价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建设过程,如果其风险得不到有效的防控,将会严重影响到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因此,工程造价审计单位必须正确认识审计风险,保证造价审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工程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概述

1.1 工程造价审计

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在遵循国家和建筑行业相关规定,利用专门的审计技术和审计人员对建设项目进行全面的审查。目前,我国比较常见的审计方法有全面审计法、标准图审计法益以及分组计算法。近年来审计工作强调五审并举,主要目的就从“工程、财务、效益、质量、管理”五个方面入手,从建设项目立项开始到工程决算的结束全面控制,及时发现工程中不合理资金使用,并且检查工程造价的真实性。

1.2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

我国相关条例已经对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做了明确的指示,并且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和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后发表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工程造价审计风险主要指的是在工程建设中没有遵循审计要求,使工程造价结论缺乏准真实性、可靠性,但是审计人员并没有发表出正确、合理的审计意见,这也就所说的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客观存在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总过程,其最终的审计结果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单位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有效防范工程造价审计风险,为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2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特点

在我国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质量以及工程进度。目前,工程造价审计风险是由审计工作的风险以及审计职业的风险两部分构成,其中审计职业的风险主要是由工程造价中不确定因素引发的。下文将对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的特点进行分析,为有效防范审计风险奠定基础。

2.1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

工程造价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其数字资料比较烦琐,在资料收集和存档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误差,这些误差可以通过人为主观因素进行控制,但是无法彻底的消除。审计人员如果没有全过程跟踪参与项目建设,往往不能够发现这些误差的,结果就是造成审计风险的出现,并且这种风险是不可消除的,具有客观性。

2.2 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真正显现出来,一般都是在工程预期结果与审计结论存在明显误差之后。出现这种结果的影响因素有多种,每一个审计环节都有可能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影响到最终的审计结果,产生审计风险。因此,在工程造价审计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把控审计的每一环,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从根本上讲主要是由于工程造价审计影响因素造成的。工程造价审计影响因素包含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制度、工程结算资料的准确性、工程假设质量评估的公正性以及施工人员数量失真等。这些都会影响到工程造价的审计结果,增加了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使审计工作的效能无法正常发挥。这也说明了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特点,所以要认真把控审计的每一个环节,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2.3 审计风险的偶然性

由于审计风险是由各种因素以及审计人员主观意识所导致的,不是审计人员故意而为之,审计人员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对审计风险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审计风险具有偶然性特点,如果审计人员想要减少审计风险产生的概率,就会加大对审计工作的审查力度,全面、仔细的进行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从而才会促使国家颁布的审计风险控制制度更有意义。

2.4 审计风险的可控制性

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对审计结果承担首要责任已被人们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审计风险理论思想转化为审计风险具体制度规范,工程造价审计行业并未因此受到审计风险制度的控制,但仍然向审计风险制度规范的方向发展,因此,审计风险具有可控制性特点。

在审计工作中应充分意识到审计风险可控制性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不必对审计风险的出现而手足无措,对于审计风险的出现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造成的经济的损失,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3 工程造价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3.1 加强对工程项目的了解

审计单位在审计工作正式开展之前,就应该对工程建设项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要了解工程项目的施工量、工程预算、施工图纸、设计变更等内容,并且还要对施工单位的综合实力、社会信誉、管理体系、人员配置等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保证审计的科学性、全面性。同时,还要重点了解工程建设单位以往的工程审计报告,对工程建设单位的审计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知,为工程造价审计方法的选定以及审计风险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

3.2 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对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进行治理,从而有效保障审计结果的可靠性,消除外部因素对审计的影响。只有在规范的市场环境以及企业完善管理制度的配合下,审计单位才能不受外部环境因素的误导,从而有效、全面的掌握工程建设信息,使审计风险得到有效地把控。同时,审计单位还要加强与被审计主体之间的联系,从而后的被审计单位的支持与配合,提高审计效率。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人员管理制度都会对工程造价审计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审计人员一定要这种与被审计单位人员的联系,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

3.3 正确认识审计证据的重要性

审计证据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审计结果以及审计意见形成的主要资料信息,例如,财务报表以及其他会计账簿记录的信息等。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也是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审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全面采集和评价审计证据,确保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以及有效性。工程造价审计需要被审计方提供设计资料、招标资料、施工合同工程资料以及工程结算记录等审计证据,为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真实的资料,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

3.4 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开展的主体,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审计工作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必须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同时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及时更新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增强其业务能力。而且还要提升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使其在审计的工作中保持独立,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

4 结语

工程造价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工程造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必须开展工程造价审计工作,从而有效监控款项的落实。但是工程造价审计工作所受影响因素较多,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增加了审计风险。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工程造价审计工作的效能,做好审计风险防范是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王倩文.论建筑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4):358-358.

[2] 董清波,张建设.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解析[J].科技展望,2015,25(34):42.

[3] 王鸿莺.工程造价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经济视野,2014(18):404-404.

第5篇: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防范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由于审计人员本身的失误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不公允、不真实,而对被审单位相关责任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做出不恰当评价的风险。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审计技术力量。如果简化了审计程序,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使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会计等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因此,为了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第一,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尤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第二,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核关。

第三,有效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成果。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

第四,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审计风险,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服务。

第五,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蒙贞.浅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J].科协论坛,2007(4).

第6篇: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煤矿企业;防微杜渐;审计风险;内部控制;防范措施

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出企业在风险管控以及经营、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撑,推动企业科学治理,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煤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建设业务以及发挥职能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内部控制也逐渐趋于完善。下文主要探讨煤矿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

1煤矿企业内部审计风险

1.1煤矿企业内部审计方法具有一定的制约性

在煤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我们允许一定风险的存在,这是由审计工作本身所具有的风险特性决定的。在审计工作中,要始终对审计风险与审计成本坚持一种均衡状态的原则。但在企业审计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大部分审计人员均会聚焦各个重要组成项目上,并选择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审计,但实际上通过这种抽样方式得到的主观结论本质上与客观事实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偏差与差距。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其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运用,大部分煤矿企业会在内部审计中运用电算化信息技术,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推动了煤矿企业审计管理工作的合理化、科学化进程,但是同时也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1.2煤矿企业审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

当前大部分煤矿企业审计人员均是由企业财务部门或者其他职能部门人员改行的,这些改行过来的审计人员缺乏审计的相关性知识,知识面较为单一,不能很好地理解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更无法适应审计工作的相关要求。此外,煤矿企业内部的专职审计人员相对兼职人员较少,继续教育成本太大,性价比不高,审计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层次偏低,欠缺掌握审计专业技能知识的高端人才,对新知识、新技术手段的有效使用、运用率不高,比如网络内部审计和电算化内部审计。其中一些审计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作风不严,审计行为缺乏规范性,严重影响了企业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1.3煤矿企业审计组织结构有待完善

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的内部审计结构均需要完善,存在情况不一的体制混乱、复杂现象。其中不乏一些企业的内部审计结构等同虚设,或者直接取消了内部审计机构。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结构直接并入了财务部,与企业其他结构并行,甚至直接负责对企业内部资产的管理,还有的企业的纪检部门、管理部门与内部审计部门三部门同为一个部门,施行三种工作职能。以上这些情况均会导致企业的审计工作失去权威性与独立性,不利于企业发展。

2针对审计风险的解决策略

2.1改进煤矿企业内部审计方法与程序

要改进煤矿企业内部审计方法与程序。将单一的事后审计程序转变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审计三者相结合的审计过程,将单一的静态审计转变为动静结合的过程审计,将单一的现场审计转变为远程、现场、非现场相结合的审计。转变审计的方法方式,实行风险审计与计算机审计相结合的制度,转变现在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审计方式,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工作,构建并实施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2.2提高煤矿企业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

审计人员是煤矿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力军,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是企业顺利推动审计工作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审计工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所要求的。当前审计法律法规的不断更新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均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唯一能确保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展开的就是高素质的审计人员。煤矿企业一定要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以及培训工作。选择优秀的大学生不断充实企业的审计队伍,提高审计队伍的学历层次,优化审计年龄结构,并重视对审计人才的培训,加强审计相关性知识培训,可以通过知识讲座、统一联网学习,或者讲师培训等方式。同时审计人员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了解并掌握新的审计知识,不断拓宽、丰富自身的审计知识领域,提升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适应新发展趋势对审计人员的要求。

2.3强化煤矿企业审计结构与审计人员的相对独立性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煤矿企业若想充分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作用,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制度,内部审计的组织机构以及审计员工均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要由企业负责人直接领导,并对审计报告进行负责。煤矿企业的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发展规划中的一个内设管理结构,于企业内部独立行使监督职能,并不是国家相关审计机关安插在企业内部的“探子”与“眼线”。煤矿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独立于企业内部的的各个职能部门,并具有对企业各个部门进行监督的权利与义务。只有从根源理清楚审计工作的本质与意义,才能确保审计工作得到企业的大力支持,才能不断提升审计质量,确保审计人员所发表的建议与意见具有一定的公正性,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除此之外,煤矿企业还需要确保审计人员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企业内部设置专职审计人员,确保审计人员处于企业其他业务活动之外,不能再参与或者负责企业其他职能部门的相关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直接对企业的经营责任负责。强化独立性,建立并健全煤矿企业内部审计的组织结构,确保企业审计人员与审计结构均具有相对应的独立性,保证企业内审工作的公正性、合理性与科学性。

3结语

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是煤矿企业得以正常经营的前提与基础,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断提高审计的整体素质,更新审计相关性知识,引进先进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强化审计的职能作用,推动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桢.我国煤矿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J].煤炭技术,2013.

第7篇: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人员;成因

1.审计风险的成因

1.1形成审计风险的客观原因

1.1.1审计活动所处的法律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法律在赋予审计职业专门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责任。特别是现代民间审计所处的市场经济,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效地交换。市场经济越发达,利用审计服务的人也就越多,因此,审计对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也负有提供准确的审计信息、维护国家及公众利益的责任。尽管我国颁布了一些财经法律法规,但是不完善,仍存在差异甚至矛盾之处,造成审计处理处罚无法可依,有法难依。

1.1.2现代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审计范围也是一个渐大过程。早期的审计重点一般都放在处理现金的职员的诚实性上,而对其他事项几乎不顾,没有对资产负债表的质量进行任何分析。后来,公司的资金的周转主要依靠银行贷款,银行要求申请贷款者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对资产负债表加以证明,成为注册会计师20世纪早期业务的主要部分。资产负债表审计扩大了审计范围,也扩大了审计责任。信息的风险很高,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

1.2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2.1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关注状况

特别是在我国,注册会计师数量奇缺,即使拥有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人,很大一部分在年龄和知识结构方面都较不合理,实施工作责任心往往力不从心。如果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疑点,未进行扩大范围的审查,就是没有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如判断的失误、遗漏了重要的审计程序、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等,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1.2.2审计人员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着缺陷

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并且抽样审计方法和分析性复核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因而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虽然抽样理论已研究很深,但具体应用到审计中来,审计人员还是没有十分把握所抽取的样本就能代表整体,主观的结论与客观的事实之间的偏离总是存在的。

2.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2.1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

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过程,约定书一旦确定,就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作为审计方,必须按约定的内容、要求按时出具审计报告,否则就构成违约。一般情况下,除老客户外,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和内控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并不了解,而这些方面的状况又恰恰是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能否得出客观、真实审计结论,发表客观、真实审计意见的基础。在现实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只要客户上门并满足给钱这个条件,审计机构就把风险抛之脑后,按委托方的要求草率地订下约定书。结果有的在接触对方的审计资料后,才发现工作量非常大,为了赶进度,不按规章的要求进行审计,有的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记录和原始凭证虽根本没有可信度,但为了提供审计报告而凭经验和逻辑进行推理。这样的审计报告通常会存在审计风险。因此,可以说签订约定书环节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

2.2审计抽样的风险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机关在进行审计过程中,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样本进行审查,并以样本的审查结果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方法。审计抽样工作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抽样方法的内在要求去完成。审计抽样的基本目标是在有限审计资源条件限制下,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形成和支持审计结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能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因为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对被审计单位的所有经济事项所涉及的财务收支都查实,而每一经济事项在财务会计上的反映真实与否,又关系到企业财务报表的客观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这就有一个“公允”的问题。就是说,注册会计师要回答的仅是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而不是保证其绝对真实。

2.3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

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错误、失真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不全面、不充足的审计证据必然会得出片面、不可靠的审计结论。

审计结论的真实性要求其所依据的资料和事实(审计证据)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对其结论要有充分的证明力。然而,事实上很难做到,即审计人员在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主要表现在审计证据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在数量上,审计证据究竟有多少才能最充分地证明其最终审计结论的可靠,这个标准很难确定,并且在收集整理和选取了一定数量的审计证据后是否有遗漏,遗漏了多少重要证据很难确认。在质量上,首先是对重要性的认识方面,不同的审计人员有不同的认识,因而依据它选取证据的证明力也不同;其次,证明力的判定方面,一般依从于这样一个“规律”:外部证据比内部证据效力强,实物证据比书面证据效力强,书面证据比口头证据效力强。但这个规律只能说明一般情况,事实上许多时候与此相悖,证明力往往难以确定。

2.4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

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具体依据。按照审计程序和正常逻辑思维,审计报告是依据审计约定书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依据审计抽样、取证所形成的工作底稿作出的,好像审计风险应存在于审计报告以前各环节。事实上,撰写审计报告本身不但存在风险,而且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因为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在审计报告中忽视风险的客观性,把查证结果的真实性进行绝对化肯定,并且忽视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一旦有误,就可能产生风险。如果审计报告对审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表述不清,也有可能使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产生误解,形成风险。此外,审计报告对有关关联问题、或有事项等的表述以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的影响的表述是否准确、得当,也有可能产生风险。 [科]

【参考文献】

[1]王便芳,王新庆.浅析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及其规避措施[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报,2000(6):75-76.

[2]赵栓文.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4(2):85-86.

[3]张会娟.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29-30.

第8篇: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范文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1.1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的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技术力量,审计人员严格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产生一定的困难。一旦简化了审计环节,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1.2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在我国人们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法制观念淡泊,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险。改革开放以业,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2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通过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明确,我们要想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2.1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审计法》的假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由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2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千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2.3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

2.4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5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

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蒙贞.浅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J].科协论坛,2007,4(下).

[4]鲍琛.洪晓平.浅谈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J].安徽审计,2007(11).

第9篇: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对策

一、引言

对财务报表的审计主要目的在于查看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准确,财务信息是否属实,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实际发展需要;同时,审查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是否遵守了法律法规等。而审计报告使用者在查看事务所给出的审计报告之后,才能进行相关决策。而如果事务所没有有效的发挥审计职能,就可能会触发审计风险。

二、财务报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会计报表不够真实、完整

会计报表不够真实、完整是导致审计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一方面,企业会计报表对各类会计信息记录的不够完整、准确,或是存在很多不确定内容,导致审计结果和实际情况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存在企业会计人员刻意隐瞒会计事实的行为,会计人员为了牟取个人利益,不惜违反法律。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计报表存在的风险会转移到审计人员身上,即审计人员如果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企业经营水平较低,未来经营失败

审计工作的开展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价企业经营是否合法合规,评价财务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准确。而通过审计并给出相关意见之后,企业决策层会根据审计结果来制定相应的经营管理决策。但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企业经营不善导致亏损现象的发生。而一部分企业把导致亏损的原因归结于审计问题,甚至需要注册会计师进行相关赔偿。

(三)企业刻意的欺诈行为

目前,很多企业为了吸引更多投资或政策扶持,就会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修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修饰财务报表的手段层出不穷,难以准确的捕捉到。而如果审计过程中没有找出这些虚假信息,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和实际情况不符,并使投资者或其他审计报告使用者作出错误的决策,在出现问题时,审计机构就需要承担这方面的责任。

三、规避财务报表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理念

现阶段,想要规避财务报表审计风险,首先需要转变会计师事务所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具体指的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经营理念,想要转变这一理念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1)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都完成了脱钩改制。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都属于自主经营,而这种经营模式必然会使事务所出现出资人以及非出资人这两个阶级。过去由于阶级利益关系处理的不到位,导致事务所经营不善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经营不善就会导致审计风险。所以,处理好事务所各阶级之间的关系是转变经营理念的重中之重;(2)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过程中,应该保持长远的目光,不应该为了利益而铤而走险,避免掉入到“陷阱”中,避免风险的发生;(3)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过程中,当以自己的品牌以及信用为主,在面对利益时,必须要把自身的信用及品牌建设摆在首位,不应该因小利而失大节,从而保证自身品牌、信用的良好;(4)会计师事务除了要规避风险,还需要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而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积累充足的资金。所以,事务所在经营过程中,应该保留部分资金用于抗风险建设,而不是赚多少花多少;(5)过去,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来自于自身工作的不到位,发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审计成本较高,所以,在审计工程中,事务所为了降低成本而简化了很多工作,导致审计不到位,从而引发相应风险。想要改善这一问题,事务所需要加强成本管理,同时,避免工作的简化,宁愿放弃某些项目或亏损,也不要偷工减料。事务所应该加强日常经验成本管理,从细节着手,避免浪费,合理利用好每一笔资金,降低项目开展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益。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也是规避财务报表审计风想的有效对策。审计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审计工作质量,而审计工作质量又决定审计风险大小,所以,提高审计队伍综合素质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具体需要从以下两点出发:(1)不断提高事务所会计师的专业素质。首先,应该不断提高事务所会计师聘选门槛。过去,很多事务所为了降低成本,聘用的员工甚至都不是注册会计师,使用这种员工必然会导致项目开展的效率、质量极低,从而加大审计风险的发生几率。而提高门槛,需要重视学历、资格方面,同时,有效的评价会计师的业务能力及专业素质。其次,应该改善用人机制。明确各岗位会计师的权责,增强会计师的责任心,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采用“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提高事务所内部的竞争风气。最后,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对事务所会计师积极展开有关审计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来提高会计师的业务能力;(2)帮助会计师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一方面,做好法律知识的普及工作,避免会计师受利益诱惑,与被审计单位隐瞒审计事实。另一方面,提高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会计师应该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项业务,要有用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意志,面对困难时,要积极的克服困难,而不是选择逃避,并养成会计师团队良好的作风,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保证审计工作的合法性。

(三)完善约束机制

完善约束机制的主要目的就是约束员工行为。约束机制的构建可采用奖惩办法,即在会计师出现不正当行为时,需要通过惩戒机制来对会计师采取物质上的惩罚,如扣除奖金等,从而使会计师认识到自身利益是和事务所利益挂钩的,减少会计师从事危害事务所利益的行为。

(四)加强审计过程的监管

做好审计过程的监管工作,对会计师审计行为进行严格把关,避免工作失误等情况的发生,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1)做好业务承接过程的监督。业务承接是事务所开展审计业务的首要环节。目前,我国很多事务所业务承接方面的把守不严格,导致很多劣质审计业务进入事务所中。而想要改善这一现状,首先就需要建立科学的业务承接模式。在全体员工共同承接业务的基础上,领导要做好业务承接方面的审核,避免劣质业务流入,降低审计风险;(2)做好审计业务开展过程中的监管。建立完善的审计工作规范,并按照这一规范来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改善;(3)做好审计报告的监管。审计报告签发必须要有一个人负责,且不允许出现多人负责的现象,这样就可以明确报告签发的责任,避免责任不明确出现的工作混乱现象。

(五)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想要彻底规避财务报表审计风险,还需要做好相应的风险防范工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遵守执业准则。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需要转变对执业准则的看法,很多会计师认为执业准则是对自身行为的限制,其实不然,执业准则应该是会计师用来保护自己的武器。在发生审计风险时,如果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遵守了执业准则,那么需要承担的责任要比不遵守执业准则轻很多。同时,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不应该只是以执业准则来作为自身行为的最高标准,应该把执业准则当作自身行为的基础规范,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从而在遵守执业准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2)加强符合性测试。目前,很多事务所对符合性测试的重视不是很高,在开展该方面工作时也是草草了事,没有发挥符合性测试的作用。而想要做好该方面的工作,就必须加强领导对该方面工作的重视,同时还需要深化符合性测试的内容,加强对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估算审计风险大小,从而做到趋利避害;(3)事务所应该针对目前常见的审计风险来建立风险库。首先,风险库的建立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会计师了解审计风险的种类、触发原因,从而使会计师提高警惕,做好自身工作,避免踏入工作雷区。事务所在长期的经营中,应该不断累计并总结已有经验,向外学习未知风险,制定相关案例供给会计师学习,做好该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会计师对风险案例的认识,使会计师掌握避免审计风险的方法,找准审计工作重点;(4)审计报告通常是审计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该环节就是对审计结果进行总结并汇报,审计报告中体现了整个审计工作,所以,加强对审计报告的审查极为重要。事务所可以建立该方面的审查制度,即在审计报告披露前,需要经过系统的审查,可建立专家组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并分析审计工作是否存在漏洞或其他问题,并及时进行补充。

四、结语

财务报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来源于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失真、经营失败以及恶意欺诈等因素,而审计风险的发生必然会为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经济损失,甚至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使事务所信用、品牌形象降低。而想要规避审计风险,需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完善约束机制、加强审计过程中的监督并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只有做到上述内容,才能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并促进事务所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者:李小咏 单位: 河南豫林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闫俊.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及防范措施探讨[J].企业导报,2016(01).

[2]刘蕊.会计师事务所承接新客户后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应对策略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6.

[3]刘素彤.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2013(31).

[4]马程琳.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4(18).

[5]李洪,拓亚芬.地方投融资平台发债审计风险探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10).

[6]许建菊.财务报表审计风险及防范[J].中国科技财富,2012(05).

[7]张帮金.重要性水平在财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J].商业会计,2013(04).

[8]牟彩艳,张露.财务报表舞弊和审计程序浅析[J].商业会计,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