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孩子的心理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许多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许多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专家介绍,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既缺乏生活经验,又极其要求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做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地“关怀”,不厌其烦地叮咛,他们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自尊心,从而产生反抗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了解逆反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
事实上,逆反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表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常常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这样一来,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对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父母要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
关键词:心理问题引导教育教师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学生心理问题不可忽视。
然而走进今天的教育,尤其是我们这些农村中学,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工具、教育对策及教育方式却仍旧印刻着过多传统的痕迹。这与这代人的发展变化特点和需求不相称,所以导致我们的孩子出现了太多太复杂的心理问题。家长的不理解、老师的无法沟通、社会大环境的消极影响,使一些孩子处于心理的“孤岛”。他们迫切需要父母的理解、老师的关爱。在一定时间内得不到之后,他们会变得封闭、孤僻、叛逆、抑郁,各种心理上的问题严重困扰着他们的思想,使他们无法正常与人相处交流,无法将自己融入集体,融入课堂,所以慢慢地他们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目标模糊了,学习热情没有了,学习动力不足了,慢慢加入了学困生的行列,成为我们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很大的悲哀。
那么,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我们必须清楚把握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发展正常。智力正常是指青少年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商,有正常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的能力。能够掌握知识,获得技能技巧,从事与其年龄相当的实践活动。
2.情绪稳定协调。愉快、稳定和协调的心境表明青少年处于积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和保持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3.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人的各年龄阶段,都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心理特征和规律,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4.行为协调反应能力适度。健康的青少年,其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的反应适度,表现为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健康的青少年在与人交往中行为适度,能与周围的人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相处融洽。
6.个性的稳定和健全。健全稳定的个性表现为有健康的精神面貌,有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除此之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还包括:注意力集中,适度耐受各种压力,能认同他人,有社会责任心,有现实的人生目标等。
当我们用这些标准去衡量我们所面对的孩子时,我们会特别惊讶地发现,我们几乎有超过半数的孩子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所有老师的高度重视。而透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由于心理问题,孩子产生学习上的困难的比率竟高达72%,这个数字使我们每个老师感到震惊,所以正确引导孩子们的心理调适与训练是我们课题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而当真正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所有老师均感到茫然。因为我们学校虽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每周一节的课对学生身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难以一一涉及。况且,我们也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老师,所以一直在“心理教育”这个层面上,做得还不是很充分,不是很全面。
而对于我们农村教师来说,我们虽工作在一线,但专门拿出某一节课,或在某个固定时间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心理训练与调适也是基本不可能的。况且,心理教育是一个需要较长时期的投入才可见效的教育活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解决。鉴于此,我们通过反复交流与论证,决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正常地融入班集体,享受学校生活的乐趣。有了这样的共识之后,我们有意识地对相关学生进行了引导训练,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下面就对我们目前所取得的一些经验进行总结:
1.举办相关活动。如我们八年级一班搞过一次“我们需要改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而这次活动的主题有很多方面涉及了孩子的心理问题。通过这次活动,很多同学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让老师们惊喜不已。
2.积极与家长沟通,携手共创孩子美好未来。其实,我们只要细致了解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及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有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做好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全部情况,然后适当改换教育的方法。同时家长也会向我们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孩子的思想,以便更好地对症下药,有效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3.各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协调,共同努力。我自己就是班主任,做起工作来比较方便,效果也容易达到。但也有的教师不担任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偏少,有一些问题掌握不是十分全面,这就需要他们主动与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系,协调联动,更多地掌握孩子们身上存在的问题。
4.任课老师之间多交流看法,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状况。有的时候,仅凭我们一个人的观察和主观感受,很难全面客观地了解一个学生的全部,从而造成我们教学和管理上的疏漏,给我们的教学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
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安排较为合理,那就是打破了学科的分界,分年级组集体备课。这就为老师们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老师们课余时常常就班里的某一个同学发表个人的看法,然后通过交流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在不同的课上的表现也截然不同。老师引导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这对学生的发展大有好处。
关键词:藏区孩子;培养;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7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090-01
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任何学科、任何领域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受益终身。而藏区的孩子大多数没接受过学前教育,更没有接触过幼儿读物,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全靠学校里的老师。现以阅读兴趣的培养作为切入点,浅谈如何引导藏区孩子爱上阅读的实践感悟。
1.藏区孩子阅读入门指导
1.1充分利用藏区民间文学读物。藏族有及其丰富的民间文学资源,尽管多数是口头文学作品,但也有不少被收集整理成书,如:《阿珂登巴的故事》、《格萨尔王传》等,其中不乏内容积极,歌颂人间真善美的作品。将这些作品选做藏区孩子的阅读入门读物,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这些读物的内容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阅读起来就易于读懂,就能增强信心,提高兴趣。
1.2选择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藏区孩子阅读入门读物。藏区孩子接触阅读书籍比内地孩子迟,不能以内地孩子的标准要求他们。小学高段甚至初中学生才基本具备自我阅读能力,对他们进行阅读能力指导和培养,应当高目标,地要求,从最初步抓起。因此,想《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天方夜谭》等童话读物,甚至图文并举的读物,是藏区孩子阅读能力培养的首选读物。
2.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
孩子爱不爱看书,与大人的培养技巧很有关系。在孩子学习阅读的初期,我们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的挑选,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些印刷美观漂亮、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少儿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书。
3.不宜对孩子的阅读过程管得太死
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是孩子普遍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是一会儿翻翻这本书,一会儿翻翻那本书。对此,我们不必过多的去管他。通常,在这一阶段,只要是孩子愿意把一本书拿在手上津津有味地翻看,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了。因为,这类表现完全符合孩子的早期阅读心理,是孩子在阅读求知的道路上迈开重要一步的标志。
4.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
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在孩子自选性阅读过程中,我们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特别是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时。通常,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范围越广越好。对此,我们应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不宜过多地干涉。美国图书馆学教师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
5.尊重孩子的阅读习惯,循序渐进,不急功近利
这点对于孩子长期保持阅读的兴趣至关重要,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意志、目标强加在孩子身上,切莫过于功利或要求过高,期望孩子在一个月内看多少书,会讲多少故事,能认识多少个字。切莫目光过于短浅,孩子在阅读中自然会有所收获,只是时间问题。还有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书,不同阶段选择的书都是不同的,不能过深或过浅,不能脱离孩子实际,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孩子通过大量的阅读会自然认识许多字,从看图说话中发挥想象力,还可以在阅读后对故事进行简单复述,可以提高孩子的表达、组织、概括能力。这些都是阅读带来的意外收获,也是意料之中的。这些对汉语基础特别差的藏区孩子意义重大。
关键词:单亲 心理 特别关爱 方法探索
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旧的伦理道德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呈普遍上升趋势。离婚率较高的年龄段是30至50岁,因此,单亲家庭的孩子多是10-15岁,多数处于初中年龄。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其特殊的环境,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产生了一些特殊的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加以解决,就有可能对这些学生的一生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确切把握单亲家庭学生与一般学生的差异,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点
1.单亲家庭学生自尊心较强,但情感又较为脆弱,情绪不定,这些特点的外在表现主要反映为较为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强烈。
2.单亲家庭学生在性格上往往存在极端化倾向,或是内向、自我封闭,或是在生活上过分散漫、自由,不愿受到学校和家庭的约束。在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灵中,家庭裂变造成的伤害使他们产生一种畸形心态,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对不起他们。这种心理如不及时引导,不仅耽误其学业,而且影响整个班集体的健康发展。据了解,一般班级都有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的在班级中占到15%,这样的比例数字确实让人触目惊心。而事实证明,受处分的学生中,这类学生占相当大比例,他们的极端化表现不能不使我们深思疏导与解决的办法。
3.与单亲家庭学生自尊心极强成强烈反差的是他们同时还具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事实证明,这种心理如不及时加以疏通调整,会对学生的将来产生不良影响。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很难表现出色,工作、事业甚至个人生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4.单亲家庭学生因同病相怜而有搞小团体倾向。单亲家庭学生一般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不幸,所以他们朋友很少,但如果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学生,便往往结成形影不离的伙伴。从正面来看,这种交往扩大了他们的生活空间,但另一方面,他们共同的内心闭塞与感情的残缺往往又导致他们的团体有某些不良特征,不愿与其他同学交往,更不愿加入大集体活动。因而,这种小团体虽有其正当的一面,但仍不利于班集体的发展,也不利其学生自身的发展。
二、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点产生原因的分析
针对上述单亲家庭学生普遍存在的特殊心理共性,我们必须从家庭等方面寻找其根源。
1.家庭因素。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障碍最初来源于家庭。单亲家庭学生的父母未离婚前,往往彼此冷淡、不和,或发生争吵,甚至打架,这种氛围使其子女缺乏积极、良好的亲情感染,不利于孩子感情的发展。这样,单亲家庭学生便产生了不良的心理特征,稍有刺激或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使其走上令人心痛的道路。一些单亲家庭孩子在父母离婚后缺乏父母的感情与思想上的照顾,甚至连必要的沟通交流也没有。这就导致其子女心灵缺乏感情的滋养,从而产生性格上的缺陷、扭曲,导致不良后果。
父母离异后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也表现在有些父母为了补偿孩子缺失的爱,过分溺爱孩子,过分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其精神需求,这样便养成其娇惯、脆弱、放纵的个性,或脾气暴躁,不服从校规校纪,与同学不团结,或者通过不正当途径要求父(母)满足自己的不正当需要。
2.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点的形成还有其他原因。就社会方面来说,人们的俗见或同龄学生对单亲家庭学生所怀有的偏见,往往增加了对单亲家庭学生的不良影响。就学校方面而言,倘若学校对单亲家庭学生所受的不良影响不努力加以清除,不对其不良心理加以纠正,也会在客观上纵容、促使其不良心理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学校毕竟是学生极其重要的生活场所、生活环境,对其成长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的责任所在。
三、对单亲家庭学生教育方法的探讨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方面进一步的重视与关注。这些学生尽管有诸多问题,他们也同样是祖国的明天、祖国的希望,他们也有着正常孩子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不呼吁社会、家庭、学校给他们更多的关怀、特别的爱。学校作为教育下一代的主要阵地,也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积极配合。
1.学校方面。针对那些性格内向、闭塞或自卑的单亲家庭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多发言,多促使他们发言,和他们谈心,并尽可能多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班集体的活动,如郊游、歌咏比赛或校外的集体活动,让他们多与其他学生交流,用集体的温暖融化他们坚冰筑成的壁垒,让关爱的春风吹绿他们心灵的荒原。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学生自尊心较强的个性,鼓励他们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扬优点,在学校做好学生,在家里做好儿女,在社会上做人人称道的好孩子。同时,教师还要依据不同需要而采取的恰当方式,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对待自己的遭遇。
针对那些因家庭裂变而对外界怀有对抗情绪或性情暴躁放纵,屡次违反校规校纪,甚至在社会上违法犯罪的单亲家庭学生,由于他们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畸形、偏执心态,对他们的教育最初不要就事论事,而应采取迂回攻坚战术,首先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抚平他们心中的创伤,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家庭的不幸,正确看待自己,正确认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教师要利用他们表现自我、标榜自我的个性鼓励他们除掉不良思想意识,清除心理障碍,再引导他们多做老师或同学称道的事,从而对他们多鼓励,多表扬,使他们心理中的消极因素在老师的表扬、同学的掌声赞许中逐渐隐退,直到最终消失。当然,单亲家庭学生的转变需要一个付出更多耐心的较长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坚持不懈地正面教育,暗中引导疏通等,促其真正地转变。
对于某些单亲家庭学生的小团体倾向,教师应多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同时,引导其他同学理解他们,支持他们,与他们结下纯正浓厚的友谊,开阔他们的思想境界,充实他们的精神,最终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恢复他们健康的心灵。
2.家庭教育方面。家庭环境是造成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障碍的最初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也是这些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因此,家长应有切实的行动改善家庭教育,促使其健康成长。建议如下:其一,家长要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有足够的重视;其二,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其三,在物质方面爱护孩子的同时,更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精神生活;其四,增强平等意识,增进对孩子内心世界的体察、了解、沟通;其五,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在身教中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其六,经常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交流对教育孩子的看法。
3.社会教育方面。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社会意识形态对学生的影响也相当大。而中小学的心理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够,而单亲家庭学生又存在诸多心理障碍。因此,必须有一个更为积极的、良好的社会环境,给予所有学生良好的影响,给予单亲家庭孩子更多的关爱,才能更有利于单亲家庭孩子在健康的道路上成长。对此,政府也应通过舆论、新闻媒体进行更多努力,疏导社会风气。离婚率依然增高,社会仍然在前进。但我们在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方面不应依然故我,须知单亲家庭学生同样会成为未来的工程师、艺术家、外交家,他们并非天生缺陷或恶劣,而是缺乏社会各界的一份同情、理解、爱护和支持!
关键词 农村初中 特殊学生 心理偏差 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104-03
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的非常时期,他们在生理上逐步成熟,在心理上也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心理发展往往滞后于生理发展,出现“人大心乱”的现象。因此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
农村初中教育总体上看,无论是硬件方面(校园基础建设)还是软件方面(师资人才)以及家校联系方面都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发生心理偏差的比例和概率相对较高,尤其是所谓的“特殊学生”――孤儿或收养儿童、贫困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等,这类问题尤为突出。
一系列的心理偏差问题就像一根根缠绕学生心灵的无形的绳,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严重者会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从而导致辍学,更有甚者会自残或自杀。作为教育工作者,遇到学生的此类问题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加以辅导,防止“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下文是我在处理相关问题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案例一
小婷是我班一个成绩中等的女生,智力尚好,但对自己要求很不严,做事随意性大。自尊心较强不容易接受批评,但有时又有自卑感,做事经常情绪化,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初三开学后经常迟到、请假,作业很少按时完成。家长和老师对她提出严格要求后她开始逃课,后来更提出要求退学。
[处理办法]
(一)分析情况,作出评估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小婷是被收养的女孩,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在小学三年级时养父母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随后带着自己的孩子双双去外地打工,把小婷留给爷爷、奶奶照顾。养父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而她的养母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爷爷、奶奶与孩子之间存在代沟,沟通很困难。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二是个别老师不清楚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她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她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二)制定计划,正确引导
1.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
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所以在平时我都对该生关爱有加,经常找她谈心,问问家里的情况等。
2.全面了解情况,正确评价学生
通过与小婷及其家人的多次谈话,我发现小婷已经隐约知道自己被抱养的事情,而她的家人还认为她不知道。小婷说,从平时邻居的闲言闲语和家人不自觉的流露中她知道了自己的来历。从刚开始不愿意承认到后来的害怕再到现在的逆反。她只想让家人时刻关注她,因为她感觉自从有了弟弟之后她的地位就下降了。她发现别人靠不住只有靠自己。原来她成绩很好但是现在只想早点工作、赚钱。于是,常常请假或旷课甚至想退学。
我问小婷:你现在想好干什么了吗?她说暂时没想好,走一步看一步,只想独立。反正以现在的状况想学也学不好。通过反复交谈我发现小婷的问题实质是缺乏家庭的安全感。这也是孤儿和抱养儿童的共同心理特点。
3.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小婷这种安全感的缺乏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除了平时多留意观察她的情绪变化,经常与她交流、沟通,了解她的内心想法外,我首先与小婷的家人进行了沟通,希望他们多关心孩子,多与孩子接触,拉近父女、母女之间的距离。其次,对小婷进行心理疏导,让她认识到父母多照顾年幼的弟弟是人之常情,不要去吃弟弟的醋,要学会当一个合格的姐姐。第三,让她的父母带她和弟弟一起去打工的地方玩一趟,让她感受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不易,并且嘱咐她的父母一定要平等对待两个孩子,甚至适当向小婷倾斜。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和小婷家人的配合――小婷的父母每周都有一个人回来看她,小婷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变得自觉了,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案例二
小朱,女,16岁,初中三年级学生,喜欢舞蹈、运动,有较好的艺术天赋,身材容貌较好,给人一种漂亮文静的感觉。小朱自从上了初中以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想和异性接近,对异性的一言一行都十分的关注。前不久小朱不知不觉地就暗自喜欢上了邻班的一名男生,两人互相爱慕。她一看书,脑子里就是那名男生的影子。学习成绩眼看着往下滑,父母问她为什么,她不敢说。她自己也知道面临中考学习很紧张,但是她又不能自拔。
[处理办法]
(一)个别会谈,了解情况
从关心小朱的生活入手,真诚赞美她的优点和长处,教师也主动谈自己的经历,以朋友的身份答应她谈话内容绝对保密,让她放心。这样小朱逐渐敞开心扉,主动讲出自己的烦恼:她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爷爷和奶奶年纪大了,赚不了多少钱,还要花不少钱看病、吃药,妈妈没有稳定工作而且也不太愿意出去工作,自己打扮蛮时髦对她却关心较少,她有时有事同妈妈讲,妈妈却嫌烦,所以母女两个经常吵架。爸爸虽然很顾家,一个人做了几份工,但是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好,她和爸爸谈得来,总觉得爸爸辛苦,但是爸爸陪她的时间太少了。她觉得自己家和别人家不一样,她不喜欢回家。她原来成绩也不错、也很努力,但是看到那些成绩比她差的同学却过得比她快乐,她觉得学习好不好无所谓,能遇到一个不错的男生对她好就行了。
(二)争取家庭积极配合
启发诱导家长,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要以知心朋友的姿态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使孩子感到家的温暖,帮助孩子解除青春期的迷惘。家长表示在尊重孩子自尊心的基础上与教师配合,帮助孩子早日走出早恋误区。
(三)利用班会进行心理辅导
这种心理辅导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教育,树立远大理想,找好自己人生的坐标。同时,指导学生如何与异往时保持一定距离,从而避免进入情感误区。
(四)写日记
我鼓励小朱坚持写日记,锻炼自己的意志,最主要的是可以自省、自纠,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不断成熟。
[辅导效果]
通过以尊重、理解、关爱、引导等方法进行辅导,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小朱认识到早恋的害处,减少了与男生的单独来往,学习上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脸上也多了笑容。
[教育感悟]
学生在青春期出现心理偏差问题并不奇怪,老师要想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真诚。不把教育当成任务、当作必须走的过场,而是当成一种责任、一种使命。(2)爱护。处理问题的同时注意保护学生的心灵,不能在处理问题过程中给学生带来二次伤害。(3)耐心。不要总想“毕其功于一役”,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更不能因为急躁而言语和行为失当。(4)专业。只有多掌握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才能在处理事情时做到游刃有余。(5)积累。经验的积累对教师做好教育工作非常重要,平时要养成及时总结、反思的习惯。总而言之,只要善于运用爱之手就能够解开缠绕学生心灵的“绳”,让学生从自我封闭的空间走出来,让学生的心灵更自由、未来更美好。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心理教育
初中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重要、关键的阶段。生理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现,性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所以他们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易引起种种心理冲突,这种心理冲突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便会引发种种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有的还会波及他人和社会。可见,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
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2.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1.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3.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4.活动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该增加活动课程内容。活动的设计需要紧扣主题,趣味性强且具有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领悟成长。与此同时,活动需要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得以较为充分的发展。
5.指导性原则。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出现成长的烦恼较为集中的时期,他们需要得到教育者的指导性建议。此外,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带有一定的指导性。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
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开展讲座时应做到以下几点:⑴趣味性。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心理修养;⑵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⑶针对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参加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这不仅能使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而且能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增强合作意识,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理解他人,避免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从而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⑴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⑵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解决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⑶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4.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学生身上的每一个心理疾患都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⑴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⑵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⑶重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坚强品德;⑷尊重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⑸经常与学校沟通,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⑹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5.营造一个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特点 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充满好奇心理,对各种事情都充满急于了解的渴望,我们要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将他们的好奇心引导到数学学习中,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数学是枯燥的,但是通过不同的手段也能让数学变得有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种颜色的小棒进行加减法的教学,绚丽的色彩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注意力集中,从而掌握加减法的运用。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课件,利用各种动画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设计,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多媒体课件是动态的,通过对图形一次次的分割,在直观的视觉过程中让学生对分数进行理解,加之在课件中配合的音乐都可以吸引孩子们对数学的注意力,使他们不再感到数学学习的枯燥,让他们逐渐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小学生的好动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小学生是好动的,由于学生的年纪小,孩子的心理、身体都处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针对小学生的好动情况,对数学教学进行合理安排。
小学生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特别的,他们正处于心理、身体迅速发展的阶段,注意力极易被其他事情所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孩子在上课的时候回头,说话,有的孩子甚至在上课过程中随意走动,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他们的这种情况进行细致的教学安排,将他们吸引到教学过程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学生的纪律管理,采用多种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特点。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我们可以适当地敲下桌子,用敲桌子的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发现学生乱动时,我们可以对他进行提问,通过起立坐下的过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有学生自行下地走动时,我们可以让他走到讲台上,让他将黑板上没用的板书用板擦擦掉。任何科目的教学都在于吸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必须将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认真把握,并将这些重点和难点安排到教学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好动情况,使数学教育顺利进行。
三、针对小学生的好问情况,设置多样的数学问答
小学生处在智力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识,因此他们的问题很多,而且花样百出,有些问题我们老师都无法应答,如何利用好学生的好问情况呢?这是值得小学数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应对学生好问情况,要认真解答他们在课堂上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孩子们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试探的过程,我们要通过我们精彩的解答让孩子们觉得教师是无所不能的,只有通过认真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同样,针对小学生好问的情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多样的数学问答,穿插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进行解答,同时在他们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给他们进行鼓励和夸奖,让他们乐于参与数学学习。
四、认真引导,让小学生能够学好数学,达到好学的目的
学生学习的过程总的来说就是一个教师引导的过程,小学生学好数学是小学数学工作者的最终目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对其进行引导,循循善诱,让孩子们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
【关键词】小班 家庭 成功经验 性格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198-02
1 问题提出
1.1他们来了
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到杭州生活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也随着来到杭州读书,他们有的从小是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长大的,有的是寄养在老师家里的,这些孩子一年之中难得有时间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也有的是随父母四处做生意,因为家长忙于生计,也难得有时间关心他们。父母在外打拼了几年,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觉得城市的教育水平高,又能够补偿孩子小时候没能细心抚养的缺憾,所以到了初中阶段都会考虑带到身边来读书。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成了我们的教育对象。
1.2问题也来了
据学校最近几年的统计,这样的学生接近42%。我刚刚带出的班级中,这些孩子的比例超过了1/3。他们实际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这些孩子的家长大多是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进取心,能创造机会把握机会,吃苦耐劳,有很强的创造力。那么他们的子女是否也同样具有这些品质呢?有而且很多。这些学生中不乏小学基础知识扎实,头脑聪明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老师都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教导他们,但是三年之中他们的表现差异巨大,三年过后中考的结果大相径庭,问题来了,那就是这些学生能否把这些品质体现在学习行为之中。
(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这与他们的成长经历、家庭教育而形成的各种非智力因素有没有重要关系呢?
(2)这些家庭的理想教育目标是什么?是不是能够督促孩子预习新知识或检查辅导他们的作业(或请家教或亲自上阵)就可以了。
(3)这些特殊的家庭怎样利用家庭资源?――以自己创业经历为素材培养孩子良好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时间观念、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强烈的上进心、顽强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4)他们属于穷人家的孩子吗?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和同龄人相比较,这些孩子的父母生活经验更丰富,目光更远大,有自己的经济基础,有自己事业的一点基础。例如暑假时遇到一位家长,他十七岁外出打工做泥水匠,二十三岁尝试承包装修工程,二十六岁成立了公司,现在三十八岁,买了几栋房子又有了分公司。可以说是“从奴隶到将军”。
2 问题分析
我这些年来我对这些外地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越来越关注,随着新的一届学生毕业,回想着他们三年中的思想变化、行为举止、家庭状况、爱好与交往以及中考结果和毕业去向,我反思了很长时间,其中有四位学生的情况引起了我的兴趣。
2.1学生个人情况介绍
小冰是家中的大儿子,入学时的成绩为年级前40,他在初一和初二(上)是班里的卫生委员,初二(下)和初三是班级的副班长。性格内向,和父母关系亲密,为人忠厚耿直,学习认真,同时对待班级工作也十分认真,在担任卫生委员时,总是把教室打理得干干净净,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每学期都能够评上三好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他收获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成功喜悦。最后以439的高分考入二中分校。
小杰是其家中的幺子,性格内向,小学时寄养在天津老师家中上学,因此和父母的关系比较疏远,入学时的成绩为年级前30,曾任班级的体育委员,为人义气,是其父母的牵挂和希望,有打篮球的美好憧憬,也有轻松搞定学习的良好愿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抉择有时很痛苦、很矛盾,因为篮球他暂时放弃了学习,交往了与他有同样感受的朋友。初三一年学习不努力,生活在谎言和噩梦之中,除了数学成绩优秀之外,其他都不理想,最后考试不理想。
小媛是家中长女,入学时的成绩为年级前40,在初中时期任班长,性格比较外向,和父母关系亲密。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女生,对于老师所布置的任务总是拿出百分之百的认真度去完成,得到各科老师的喜欢,成绩一直不错。面对困难,她总是能够从容不迫,想尽各种方法去解决。三年来,依靠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成为年级中的佼佼者,最后以451的高分考入源清中学。
小方是家里的独生女,在初二时转入该校,成绩为年级前30,性格较为外向,爱看言情小说,和父母关系冷淡。初二刚转学时对于学习很是认真,但是关键的初三,却和父母处理不好关系,做不到和父母真诚交流,将父母当做万能钥匙,没有独立性,在四年的初中生活中,沉溺于言情小说,没有选择正确的方式减持到底学习,中考成绩386分。
从上面的材料中可以发现,就学习过程来看,小冰和小媛是成功的,他们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培养了一定的班级管理能力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小杰和小方在初一、初二(上)时有良好的表现,但是后面时段的表现非常差:小杰一心一意要进篮球队,花费在文化课上的时间和精力却越来越少(下午第四节课到放学共2个多小时的大运动量的训练,到家后会感到非常累,有人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那里会有的自修精力),同时还交往了许多有同样爱好的朋友,和这些朋友一起玩网游、抽烟、交女朋友、抄作业、上课睡觉、与老师发生矛盾……
小方的情况比较复杂,她小学阶段是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的,初一时到杭州青春中学,后随父母到北京读初二,半年后回到杭州六中完成初中学业。虽然初中阶段是与父母在同一个城市,但是她的初一初二阶段都是在老师和阿姨家里生活。由于依赖于别人,她的独立性很差,例如初三阶段她经常迟到,即使家长及时叫她起床也会迟到。她学习的规则是“学习不能太累,差不多就可以了,我只考美术班,不用那么早”。在这种情况下她的学习在初三(下)时全面下降了。
家庭特点:这四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相似,都是在杭州打拼的成功人士。小冰的父母在城站开超市,小方的父母在杭州开店卖化妆品,小杰和小媛的父母都是在杭州开服装加工厂。他们的家长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创业进取的精神非常高,善于交往和为人处世。他们是家族中第一代到外地开拓事业的人,是家庭的优秀分子,我们的学生也可以看做是第一代到外地打拼学业提高家庭文化修养和层次的人。应该说他们只是在不同的领域进行着共同的创业。
2.2成因分析
2.2.1普通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由于在生理方面出现了急剧的变化,使他们在心理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身心发育和内心世界产生了诸多显著特点。
(1)初中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总想尝试一些新的事物,哪怕这件事父母或老师都反对。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干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
(2)在学习心理方面,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能够较长时间地专注干一件事物,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他们喜欢进行奇特的幻想,在许多方面都都有创新的见解。因为有了较深刻的内心体验,所以自我需要的范围扩大了,需要满足的要求也提高了。
(3)在情感体验方面,初中生的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两极性十分明显,容易激动,十分热情而又经常动荡、变化,容易出现冲动行为。随着思维的日渐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初中生情感的指向日益广泛,既有社会性情感,也有自我认知的态度体验。在某些情况下,初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态度的认识因素与情感因素易于产生不协调性,即理智上认为应该(或不应该),而情感上却不然。
(4)在意志品格方面,近期目标是推动初中生心理活动的主要动机,他们很难将自己的行为同远大目标真正联系起来,他们在各种活动中想到的是如何完成任务,而不是完成任务的意义;他们往往决心很大,但行动很差,说的和做的相脱离。初中生仍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智力潜能和性格特征,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而是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
(5)在思维品质方面,初中生思维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其思想的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回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而不计其余。这种思想的片面性还使初中生在思考、分析问题时极易钻牛角尖,严重者会出现心理障碍。
(6)在自我评价方面,初中生开始由注重外部表现的具体评价,向以抽象慨括为主的抽象评价转变,他们已经能够把二些社会准则、道德规范纳入自我评价之中。开始将个人的主动适应替代了原先对外界要求的被动迎合,即在社会适应方面的自觉性和选择性得到飞跃性的发展。由于发现了不同于外部现实的内心世界,所以初中时期便产生了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欲望和能力。
(7)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多和独立意识的发展,初中生的内心活动开始丰富起采。开始有了获得自尊的需要,他们希望同伴能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喜爱自己。由于身体急剧变化,他们感到已长大成人,希望自己支配自己,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不少情况下开始对师长表现出不驯服,要求成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但因为处在转折时期,思想和行动还未脱稚气,所以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常常充满矛盾,很容易自以为是。
(8)随着自我意识的高涨,初中生开始较为强烈地关注自己的相貌、成就、地位等,并据此确定自己的行动目标和方式。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便产生了反抗心理。
2.2.2外来特殊的中学生的现实
(1)被养坏了。有的家长过分溺爱,错误地认为“树大自然直”,使孩子自私、任性的心理特别严重;还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主要表现为教育就是打骂、惩罚;另外不重视对孩子的关心、教育,每次家长会或遇到家长聊天常常听到的是“请老师多多费心,打骂都行”、“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我们文化水平低,教育不了”等等。
(2)有的被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总希望孩子将来要超过自己,并超过他人(主要是同龄人)。总是认为我的孩子比我会更有出息。造就了孩子反感或不感兴趣长辈(家长或老师)希望孩子做的所有事。
(3)有的独当一面。有的家庭还需要孩子在工作、生活中帮忙,或是看店或是干家务,时间观念强,能够独立完成回家作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做事的能力很强。
3 对策
(1)家长应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一是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德修养,对孩子起到榜样作用。例如,一些不当的言行和世俗观念应适当地回避孩子,自己在为人处事方面做孩子的表率和榜样。二是注重对孩子的正面影响,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2)帮助孩子消除青春期性心理障碍。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的关键阶段,在生活上与家长接触、交流的机会较多,家长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发育的规律,懂得一些必要的生理和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协助学校老师教育孩子与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坦诚地与异性正常交往。
(3)认真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摆正孩子的位置。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学习上存在的困难、疑惑和障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使孩子能够愉快地、努力地,在老师指导下学习。
(4)常与老师交流,协助学校教育孩子。初中生首先是本身有一个显著的心理特点,就是开始与家长拉大距离,共心理反应和行为受同伴及自身思维的影响较大,其次是受老师的影响较大,再加上初中阶段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较长,与老师尤其班主任接触较多,这就要求家长要常与老师交流、协助老师共同教育孩子,出现心理异常能及时引导、教育、克服,使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
(5)要树立“孩子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投资”的意识,在孩子小时候所缺欠的情感,依初中学生所需要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对待困难挫折的经验等方面积极而耐心地教导。不能冲动、不能放弃。要有“还债”的意识。
【关键词】 读书指导;激发兴趣;言传身教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的学生阅读做了具体的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然而,根据这个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初中生,我发觉很多学生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大部分学生很少阅读课外书籍,因为他们缺乏阅读的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学生课外阅读心扉的钥匙。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把课外阅读的金钥匙交到学生的手中。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推荐适合的书,使学生爱读书
初中生年纪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较差,而如今的课外读物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中学生阅读。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读物。比如七年级学生比较好动,好奇心很强,可以推荐一些通俗易懂,趣味性比较强的读物,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和一些少年图书。对于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所提高了,也不那么好动了,就可以推荐一些有一定知识性、思想性的读物,如莫言的一些小说,莫言的名人效应会引起学生的关注,有利于普及读书。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思想各个方面都比较成熟了,就可以推荐阅读一些历史名著,如《水浒传》、《红楼梦》等。当然,除此以外,我们要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学生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学生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
二、加强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循循善诱,使学生会读书
初中生的心智还不健全,在课外阅读的时候,他们往往还不善于思考,读书过程会比较迷茫,对书籍不能深入阅读,阅读完后问他们都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只记得故事情节,甚至有些学生可能什么印象都没有,更不用说看懂了。因此,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正确的方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说:“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读书过程摘抄是一个重要环节,读书要眼到,手到,才能做到心到。手到,就是要求学生摘抄优美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并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精读和泛读。秦牧说:“精读,好像牛吃东西似的。吃了以后再吐出来,慢慢反刍、消化。泛读,就好像鲸鱼张开大口似的把小鱼小虾都吃下去,漏一些也没关系。”所谓精读也就是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然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泛读就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也就是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样也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想读书
读书要活,不能死读书,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毫无乐趣可言。因此为了避免死读书现象,教师就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巧妙引导学生多读书,引导他们读好书,好读书。我在引导学生读书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办法,实践的结果,成效比较明显,学生普遍提高了语文成绩,培养了课外阅读兴趣。
一是课前三分钟演讲。我坚持每节课上课之前用大概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外阅读中搜集的语言材料,让大家各展才华可以说一则新闻,或者讲一件趣事,或者背一首古诗,甚至可以读一段好词好句。普通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端午的鸭蛋》后,我说汪真祺的小说语言是这样的平淡清新而又韵味十足,你还想不想再读读他的小说《受戒》?又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之后,我布置学生去阅读《城南旧事》,但又担心他们是否自觉去读,于是,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先欣赏《城南旧事》的电影片段,这样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兴趣,下课后他们就会忙着去找这本书来读……
三是坚持做手抄报。组织学生4人一小组自办手抄报活动。手抄报的内容丰富多样:国家大事、校园生活、安全教育、科幻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收集整理材料,独立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如围绕学习雷锋60周年这一内容,学生就办出了《助人为乐的雷锋》、《雷锋在我心中》、《社会上的活雷锋》……
四是组织竞赛活动。我不定期举行辩论赛、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是在教室设置读书角,随时推荐好的书目和好的文章给学生,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