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认识范文

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认识

第1篇: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认识范文

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都有对GIS技术的需求,在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市政工程、交通设施、公共服务、动态监测等城市建设方面都广泛地应用了GIS技术,效果显著,GIS在城市建设中为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管理规划和决策工具。主要以面向建设行业和城镇化建设为鲜明特色的城建类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根本,对学生要求实践能力强,实践是衡量是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标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是城建类院校的当务之急。天津城建大学立足天津、面向全国,服务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构建了城市规划与建筑、城市建设、城市生态与环境、城市经济与管理、数字城市、城市文化等6个学科群。天津城建大学从2008年开始招收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每年招收两个班,到2013年7月,已培养了两届毕业生,共108名,其中有18名同学考取了研究生。目前天津城建大学已经初步形成较完善的教学体系,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地理信息科学人才,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深层次的改革与完善,另外还要积极拓展就业渠道。目前,天津城建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过于庞杂,主次关系不明确,难以使学生掌握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远远滞后,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往往跟不上理论教学,造成理论与实践相对脱节。同时专业实验课程内容简单孤立、系统性差、连贯性缺乏,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得到全面培养。为了紧跟时代步伐和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适应社会对地理信息科学人才新的需求。根据天津城建大学性质和专业特点,确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天津城建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修订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尤其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要求,培养能与社会多元化人才需要结构相适应的毕业生,真正实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作为一种单独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的分析,获得对事物及现象的正确认识。目前,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已有了研究成果,课题组检索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合理利用已有的著作、论文,通过对资料的系统分析、梳理和归纳,并进行文献综述,分析和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总结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经验。

2)调查研究法:对天津城建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生的情况进行调查问卷,掌握第一手资料;到相关院校实地走访,结合他人的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调研,收集有关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现状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和处理,对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

三、城建类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3.1确定地理信息科学人才培养方向与要求

通过到其它高校和就业单位调研,全面了解目前社会对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中学生培养目标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同时全面掌握全国高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向及研究成果。制定出天津城建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人才的培养方向: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数字测图、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其在专业领域内的具体应用本领能够在城建、地理国情监测、测绘、资源环境、交通、土地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科学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并掌握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研究、设计的基本技能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地理信息科学、地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与应用软件、遥感图像处理和地学信息提取技术、GPS定位原理与应用,具有空间分析的基本能力;了解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领域研究发展前沿,能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GPS定位系统技术解决地理学中的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决策支持等相关问题;④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⑤具有创新意识和协同攻关能力,具备一定的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或具体应用能力。

3.2专业培养方式

1)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掌握GIS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课堂教学方面注重优化教学内容,增大课堂知识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采用启发式、提问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2)课内实验教学:通过课内GIS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天津城建大学四门课开设了课内实验,如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GIS设计与开发实验、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实验、GIS软件应用实验。任课教师确定实验内容,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习教学:目的是巩固学生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系统掌握地理信息的理论技术和应用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和地理信息工程的设计、建立与应用工作。适应经济建设人才要求,为国民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应用性专门人才。既培养学生上机操作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掌握应用主要商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同时又培养利用常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达到通过上机实验巩固和拓展理论知识的目的。遥感实习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掌握遥感影像处理的一般流程;熟悉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进行遥感技术应用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理解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了解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增强处理和计算机分类。熟悉遥感影像获取原理,理解从遥感影像中获取各种信息的处理流程和方法,并熟练掌握一种或几种专业应用软件。GIS程序设计主要包括GIS软件设计和空间数据库设计两部分的内容,分为需求分析、项目管理方案设计、系统总体设计以及系统详细设计、系统部署、运行和维护等阶段。空间数据库系统是GIS软件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进行空间数据库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确定空间数据库的数据模型以及数据结构,并提出空间数据库相关功能的实现方案。空间数据库系统实现的主要任务是将设计的空间数据库系统的结构体系进行编码实现,并将采集的空间数据入库,建立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

4)毕业实习: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的必要环节,是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一次综合性实习,是对所学理论知识的一次初步的综合考核。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领会所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较为系统地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能,把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通过毕业实习,为毕业设计收集必要的资料,做好技术、知识、资料的准备工作。5)其他方式:通过天津城建大学学生科技活动资助项目和天津城建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种GIS竞赛活动,如MapGIS二次开发大赛、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大赛、SuperMap杯全国高校GIS大赛等,通过竞赛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3理论课程体系研究

1)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C、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这些课程是为提高人才基本素质需要而设置的专业通修课平台,为培养学生的二次开发能力做好铺垫。

2)学科基础课包括工程图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数据结构、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C#程序设计等。主要为学生奠定好专业基础,

3)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经济地理学、摄影测量学、遥感技术与应用、卫星定位原理与应用、地图学与地图设计。这些课程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

4)专业课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IS设计与开发、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GIS软件应用和空间数据库等。这些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开设了城市GIS技术与方法、数字城市、城市遥感、城市规划原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遥感和GIS技术在城市扩张、城市空间基础设施管理、城市规划制定与实施、城市管理功能、土地利用/覆盖、城市环境遥感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专业选修课在学生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拓展专业素质、了解专业前沿和交叉学科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而设置的。公共选修课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而选择修读课程,该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3.4实践教学研究

实践教学是深化理论课程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12]。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偏重于技术与实践的学科,应在注重学生理论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实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GIS基础与开发方面、遥感方面和测量方面。实践开设形式包括课内实验教学、实习两个模块。对于课内实验,目前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实验、GIS设计与开发实验、GIS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实验、GIS软件应用实验、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对于实习,目前开设了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实习、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实习、遥感实习、GIS程序设计实习、数字地形图测绘实习、卫星定位原理与应用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加强实验室环境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从数据采集、数据编辑到数据库管理、空间分析再到系统开发的动手能力,熟练操作常用地理信息科学软件,并面向工程应用前沿与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拓宽应用领域。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立项,参加GIS大赛,并积极参与老师所研究的项目。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习基地建设。

四、结束语

第2篇: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字】:基础测绘、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框架

基础测绘是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理信息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其公益服务性在于它是直接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及时、适用、可靠的测绘保障,为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服务;其基础性在于广泛应用于能源、交通、农林、水利、土地、矿产、城建等部门的规划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已经取代了原来的模拟地形图,基础测绘的应用又有了更加广泛的领域。基础测绘成果所反映的基础地理信息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基础地理信息的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基础测绘所需经费应当由政府投入。基础地理信息是构建数字城市的空间数据基础框架。

数字城市是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即是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可以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多维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决策和管理。

一、基础测绘成果就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

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为基础测绘的手段提供了更先进、更广泛的途径。现代测绘业就是地理信息产业。基础地理信息主要表征地球上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关系,它主要有三类产品:一是地理信息数据产品如数字地图,二是地理信息技术产品如GIS软硬件,三是地理信息工程。其集合构成了空间数据框架集,它是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是数字城市的基础

数字城市就是把城市搬进计算机,再现城市,为城市管理和决策服务。

数字地球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依托的一个广泛概念,发展和形成数字地球必须首先发展城市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没有城市信息高速公路和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也就不可能有数字城市。

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DI)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空间数据框架集—包括空间定位控制数据、地形框架数据、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地籍测绘数据、航测与遥感影像数据以及交通、水系、行政境界等与空间位置相关的基本自然人文信息,作为权威的数据是SDI建设的核心。

2、空间数据协调、管理与分发体系和机构,即权威的空间数据和地理信息协调领导机构,从事空间数据获取和加工的骨干生产组织,专门从事空间数据维护更新和数据分发的单位,作为权威的管理是SDI建设的核心。

3、空间数据交换标准,包括有关信息共享机制的法规和政策,以及地理信息技术标准,作为政府和各类专业系统权威的应用是SDI建设的关键。

4、空间数据交换网站,是指地理空间数据的生产者、管理者和用户相连接的一个广域的网络工作站,是SDI建设的中枢。

由此可见,基础测绘成果是数字城市的基础。三、我市基础测绘工作五十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我市基础测绘工作自建国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经过我院的不断努力下,经过五十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武汉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1、建立了覆盖市区范围的约3000km2的Ⅱ、Ⅲ、Ⅳ等及GPS平面控制网,布设和施测了全市Ⅱ等水准点312个,Ⅲ级水准点192个,形成了武汉市基础地理空间的基准框架。

2、施测了主城及近郊区1300km2范围的1∶2000基本地形图,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主城总体规划区范围714km21∶2000基本地形图的数字化建库,并于1996年起利用1∶2000数字地形图编绘了城区1∶5000数字地形图170幅680km2。

3、分别于1960年、1973年对城区的自来水、市政、电讯、电力等主要管线进行了全面调查,形成各类专业和综合地下管网图共计1299张。1996年起组建地下管网整测专班开始对部分单项工程实施综合地下管网测量,并进行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建立的试点。

4、为配合土地登记、发证等土地管理工作,从1992年至2000年6月共完成城区100余平方公里的单宗权属地籍测量工作。

5、1993年至今开展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已完成八个子系统,目前正在进行系统改造升级工作。

四、我市“十五”期间的基础测绘主要目标和任务

1、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要加强基础测绘工作”的指示精神,按照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加强基础测绘设施建设,形成以“3S”(GIS、GPS、RS)技术、“4D”(DLG数字线划地图、DOM数字正射影像图、DEM数字高程模型、DRG数字栅格地图)技术产品和数字通信等技术构成的较为完善的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

2、加快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和数据库建设,重点是全面开展全市1∶500~1∶100000系列数字地形图更新和数据库建设以及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岩土工程勘察信息系统的建设,为建设“数字武汉”奠定基础,开创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应用服务的新领域。

3、建立健全勘测管理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推进基础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勘测产品价格机制。

站在构建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框架的高度认识来实施基础测绘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从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现代测绘高新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高水准地推进基础测绘工作,对加快构建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框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加速武汉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

1、测绘部门要加速对传统测绘技术和产业向数字化技术和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化,建立规模化的数字化生产和数据管理机制,切实担负起空间数据的及时获取、处理、加工和提供的重任。

2、实施武汉市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机制,必须将武汉市基础测绘纳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确定基础测绘定期更新的周期,建立和完善控制网数据库、地形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地名数据库,构成完整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数据集。

3、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体系。该网络体系包括勘测院与市政府和有关委办局专业系统的网络以及勘测院内部局域网。

4、制定基础地理信息的法规与标准。为强化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应进一步确定基础测绘的法定地位即基础测绘的基础性、前期性、公益性和政府行为属性。确定法定测绘成果的法律地位,以及法定测绘的定期或动态更新原则,以及实施计划投入的原则。在信息标准化方面,要制定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技术标准。

5、建立权威的地理信息管理协调机构。明确在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谁是权威的管理、谁拥有权威的数据、谁控制和事实权威的应用。

六、加快基础测绘步伐,构建数字武汉空间数据基础框架

加强城市基础测绘工作,为数字城市提供可靠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要作好以下工作:

1、加大对基础测绘的投入力度,提高测绘保障能力,要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基础地理信息使用单位和承担基础测绘生产任务单位共同投入的投入机制,切实落实基础测绘项目经费,并实行专项管理。

2、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机制,要充分利用市政测量、竣工测量、地籍测量以及遥感信息等各种手段,确保城市系列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的适时更新。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测量标志的维护和有偿使用制度。

3、加强基础测绘部门的自身建设,切实做好基础测绘的组织实施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加强基础测绘成果资料的深加工,开拓基础测绘应用和服务的新领域,提高基础地理信息对社会经济发展保障程度,基础测绘单位要深化改革,进一步完成基础测绘的保障和管理体系,从技术标准、人员素质、高新技术设备的引进吸收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尽快建立“数字武汉”并形成新兴的地理信息产业积极创造条件。

第3篇: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认识范文

(厦门理工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摘要:本文基于当前测绘信息化发展宏观背景,以地理空间数据处理为核心,以测绘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研究测绘工程专业中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比较分析计算机相关课程在国内高校测绘专业设置的现状和问题,并在课程设置、教材更新、教学方法方面给出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提出以空间处理处理为核心的“5-2-3”的课程设置结构,以期能提升测绘本科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的热情和效率,并以计算机相关技术作为纽带,拓广传统测绘基础知识体系.

关键词 :测绘工程;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30-03

当前,地理空间信息、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已被认为是当今世界的三大新兴技术.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增幅超过300%.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年产值有望超越2000亿元.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科研领域,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内容涵盖了测绘、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导航(gps)、遥感(RS)、计算机等多个学科专业[1].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相互借鉴交融,逐步形成“专业互补、技术专攻、协同进步”的发展趋势.各学科研究重点围绕着时空数据为核心,以解决地理空间问题为目标,构建时空数据从获取、存储、显示、到处理、分析、输出以及应用的一体化功能框架[2].不同学科差异体现在针对空间数据处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测绘专业主要偏重于利用人工,借助测量专业仪器采集高精度的空间数据;遥感则主要利用中远距离的航空航天飞机,搭载传感器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影像数据.《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五个能力”的快速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软硬件产品的要求.因此,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逐步完善,测绘手段、测绘成果展示以及应用领域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面对测绘学科由数字化向信息化转变和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测绘人才输出摇篮的中高等院校,如何在满足社会市场对传统测绘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化测绘人才的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拓广学生的知识纵深体系、实现测绘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 测绘工程专业现状

传统测绘方式主要通过地面观测技术、手工操作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其劳动强度大、时间周期长、测量精度低.随着测绘学科由数字化阶段向信息集成化阶段的转变,现代测绘方式正逐步向自动化、智能化、多样化方向发展.技术的不断革新必然导致行业对于测绘人才的需求结构也随之变化,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2)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3)单一测绘学科向多学科交叉转变[3].因此,对于高校测绘人才的培养,首先必需结合时势、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一些研究指出,当前测绘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明确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即改革传统单纯的“知识型”,“技能型”教育模式,向以“实践型”、“创新型”培养模式转变.依据这一指导思想,要求测绘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在确保数理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对众多测绘专业课程、交叉学科课程进行筛选,分清主次关系,突出重点.尤其要注重理清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交叉、关联、衔接、耦合等关系,通过合并或归类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架构[4].此外,在应用层面上,测绘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宜结合目前一些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发展方针[5],推进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校园同行业单位的密切联系.通过联合实验基地培养等方式,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科技导向,一方面有助于专业适时、灵活的调整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准确定位自我,进一步提高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如图1所示,国外高校的测绘工程专业,其教学内容采用以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四个主题为主体的专业培养模式.其中,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是传统测绘是测绘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体系;而定位导航和地理信息系统则是同其它地理空间专业交叉发展的新兴领域,极大的拓宽测绘技术本身的应用层面,也是测绘复合型人才的主要体现[6].相比国外,国内高校对于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和滞后,主要表现在多数测绘专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重心仍旧集中在传统的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两个方向,而对后两方向的投入比重则相对较弱且与新兴地理信息技术的衔接不足等缺陷[7].其原因在于我国传统测绘的定义同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存在脱节.尤其是在同计算机技术相关方面的技术脱节十分严重.导致国内测绘工程专业培养体系普遍过于保守,使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的知识体系形成“孤岛现象”,无法满足当前测绘信息在环境、城市、国土等跨领域的研究工作[8].

通过分析国外测绘专业建设体系发现,不管是传统工测、地测,还是新兴导航、地理信息主题,其实质都是围绕空间数据处理这一核心问题.空间数据具有数据量大、时空复杂、多尺度等特征,因此对于空间数据的处理必须借助计算机技术,这也使得对计算机应用的熟练程度成为了衡量现代测绘人才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对于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普遍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课程设置目标错误、课程时效性差、缺少实用的专业教材、结构不合理等[9],具体分析见下一小节.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测绘行业本科生而言,早期传统测绘学所要求的三大基本功,即“测、绘、算”的内涵在现代测绘行业中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测”主要指对测绘仪器操作技能的要求.随着GPS、全站仪、电子水准仪等自动化仪器的出现,“测”变得更简单,对操作技能的要求大幅度降低,因此“测”更多的体现在对仪器开发、工作原理以及性能的理解和掌握.“绘”指地图绘制,目前有关地图绘制工作基本借助于计算机,因此绘图技能更多指的是电子绘图软件的使用以及二次开发;“算”早期主要指测量项目中平差计算或者坐标转换等常见测量计算,而现代测绘的“算”则指的是对空间数据模型的信息化处理.同过去相比,现在的空间数据具有处理量大、方式种类多样、过程复杂等特点,因此,“算”的能力成了衡量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准.本着高效的目的,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通常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因此现代测绘工作者算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掌握数据处理方法,软件开发能力和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即测绘应用领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因此无论是从“三基”能力,或者是“五会”等衡量指标对现有测绘专业毕业生进行考量,都可反映出现代测绘行业对学生空间数据处理,尤其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处理空间数据的高要求[10].目前国内高校测绘工程专业所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在数量上虽可满足教学需要,但在课程质量、课程衔接方面存在许多缺陷,特别是也缺少相对应的专业课程实践,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计算机课程设置培养目标错位

对测量专业而言,测绘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专业核心,而计算机技术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工具,在实践环节中起作用[11].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需要能既懂测绘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熟练时候用各种测绘专业软件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以基础知识引导实践内容,以实践方式加深知识理解的螺旋式教育模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于测绘空间数据模型、数据操作等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因此计算机技术课程的开设必须基于测绘理论知识进行深化拓展,尤其要注意课程之间的主次衔接和连贯性.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过多的关注客观需要,反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片面的强调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强化.

2.2 计算机相关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测绘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偏重计算机理论课程,轻视了计算机实践课程;侧重基础课程的普适教学,忽视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深化.导致传统计算机知识同测绘专业的交叉融合内容较薄弱,内在知识体系的衔接不够,无法体现测绘计算机课程的教育特色.

2.3 计算机课程设置时效性不高,教材更新缓慢

我国学校测绘工程计算机课程内容主要借鉴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知识体系,受限于师资水平或者专业背景,一些课程,如C语言,VB语言的教案设计沿用多年,知识陈旧,更新缓慢,已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的步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测绘专业培养体系过于保守,新技术的成果没有及时在计算机课程内容中得到体现和反映;另一方面,借鉴而来的计算机课程缺乏同测绘专业知识体系之间融会贯通,过于强调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力求面面俱到.然而在课时固定的前提下,不加筛选,去重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加重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负担,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自我学习、适应能力的深化和培养,甚至会使学生对重复性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而非用”,“学而无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3 改进措施

基于上述存在问题分析,本文针对性的提出几点有关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方面的改进措施:

3.1 明确计算机技术在测绘工程专业中辅助工具的定位

依据专业课程总学分提出“5-2-3”的课程设置比例,即传统测绘,包括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相关理论及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占50%,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占比20%,而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课程学分比例占30%.三者之间主次关系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传统测绘课程是本门专业,是培养测绘本科生的立足点,因此占据最多比重;定位导航与地理信息系统是当前信息化测绘框架重点发展的应用技术领域,是传统测绘知识体系的延伸和拓展;计算机技术课程是数字化、信息化测绘发展重要的辅助工具和实现手段,也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按照课程性质划分,计算机技术课程归于应用工具类,其它两种则属于理论知识类,因此,学生逐渐掌握计算机技术的过程,就是传统测绘和现代测绘知识体系融合的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比重划分并非固定不变,其主要目的是从宏观方面明确计算机相关课程在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中应作为应用型的工具,起辅助作用.

3.2 以空间数据为核心,以数据处理为主线,设置有测绘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

在确定比重的前提下,还需对计算机课程,尤其是编程基础类课程(如C、VB、C#、Java)等内容进行筛选和去重,避免学生陷入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复学习,将原本依编程语言相互独立的计算机课程根据空间数据处理流程融入到测绘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中,突出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教学的专业特色.例如,在学生首次接触编程语言(C或C++)时,可把重点放和数据处理有关,如变量、函数、数组、指针、文件等基础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通过案例教学法从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测量学原理课程中提取公式算法,作为实验环节的有效补充,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随后开设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如C#或Java)课程时,就可相对的减少基础知识的课程比重,把课程重点、难点转移到如开发环境、界面设计、网络应用、以及测量平差课程等实际问题的应用层面,如图3所示,通过阶梯式课程设置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为实现以上目标,建议测绘专业讲授计算机相关课程的专任教师应尽量选择具有GIS、测绘交叉背景,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或搭配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应用人才组成教学团队.

3.3 基于项目情境安排课程进度,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测绘、计算机都是时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仪器操作和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十分迅速.作为高等院校应加强对社会需求、市场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的调查和研究,建立学校与测绘生产单位的合作模式,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针对具体课程,可先安排教师深入测绘单位、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和沟通,基于实际项目或案例,采用项目情景式教学或者开放式实验教学等方法设计课程结构,辅以项目成果建立课程的综合评价机制,结合实践教学等环节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防止闭门造车、主观臆断的教学现象.

3.4 及时吸纳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在地理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及时更新迭代教材资料和实践案例

必修课课程设置相对固定,因此建议在开设选修课环节中加以改进,进一步强调对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能力的拓展,侧重测绘新技术、新方法和相关行业测绘应用及管理等.对于新型技术的吸纳和通过开设专家讲座或学术报告会、产学合作办学、科研转化教学等手段,让学生更多接触现代测绘前沿技术,对包括GPS(RTK)测量、COR系统、激光三维扫描系统、测绘数据库等现代测绘新技术进行较全面的学习.另一方面,可基于国家关键规划背景,结合如房产测量、地理国情监测、土地确权等实际应用探索如无人机、三维全景等新技术的具体应用,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就业面,使学者能够更好就业.

参考文献:

〔1〕曹俊茹,宋振柏.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J].测绘科学,2007(06):196-198+211.

〔2〕周丽娜,谢树春.测绘工程专业中GIS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地理空间信息,2007(05):124-126.

〔3〕张桂蓉,李红,马玉宝.浅谈信息化背景下测绘工程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8):225.

〔4〕汪志明,郭际明,花向红.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J].测绘通报,2009(06):74-77.

〔5〕郭树东.培养高等应用型测绘人才的有效途径——产学研结合[J].测绘工程,2004(02):57-60.

〔6〕花向红,邹进贵,王泽民.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测绘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J].测绘工程,2003(01):58-60.

〔7〕于斌.地理测绘人才建设与人力资源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216.

〔8〕杨英法,苗方朔.综合职业能力模式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2(06):68-69.

〔9〕李俊锋,张应虎.对中等专业学校测绘工程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探讨[J].北京测绘,2010(04):91-92+87.

第4篇: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认识范文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矿藏。

前任总理曾说:“地质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资源能源矿产是国民经济、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于我们而言,学习地学有机会饱览世界各地的名山大川,可以经常在户外了解自然,谋求人类与地球和谐发展。可以说,学习地质学,认识地球、保护地球、与地球做朋友,是会让你一生都感到愉快的事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校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地学类学科在国内数一数二,有两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列第一,第一个是地质学专业,这是一个大专业,包括地质学、地质学基地班、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地球化学专业;另外一个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这也是一个大专业,涵盖了地质工程、地球物理与动力实验班、资源勘察工程及基地班、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地球物理学、海洋科学、石油工程、土地资源管理、水文水资源、土木工程、勘察技术工程。

“地球科学精英班”于2012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精英班管理采取大学二年级分流补进,大学三、四年级只分流不再补进的举措。入选精英班的学生,将在本科阶段采取“双导师制”和“2+1+1”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一、大二集中学习基础课,大三分四个专业自主选择学习,大四进入中科院和地科院相关研究所跟随导师进行研究性学习。本科期间有机会参加由中科院、地科院相关专家开设的专题课程和讲座。本科学习期间,成绩优秀者可获得专项奖学金,并可获得推荐保送攻读中科院和地科院相关研究所及本校研究生的机会。

另外,学校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双方互相承认学分,培养形式分别采取“2+2”“2+3”形式,属公派自费留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学校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由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同建设。

学校以地球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在国际地球科学界享有盛誉。学校在校际交流方面实行“七校联合办学”[由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七所湖北省的部属院校共同建立的联合办学体制],学生在大一下半年,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跨校进行专业选择,每所成员学校都会拿出一定的专业提供给另外六所院校的学生选择。只要学生学有余力,他们毕业的时候都可以拿到两所学校、两个专业的学位证书。

珠宝专业也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专业,学校可被誉为“中国珠宝教学的摇篮”,是国内最早开办这个专业的院校,也是为世界珠宝行业深深认可的院校。珠宝专业目前分为宝石材料工艺学和艺术类两个方向。

学校的国际交流也非常多,目前和莫斯科国立大学、澳大利亚的国立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都有合作办学项目,采用“2+2”模式[前两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大学三年级可以提出申请,参加相关的外语水平考试,通过以上学校的面试以后,就可以到这些学校相应的专业继续深造,在这些学校再读两年],通过四年学习,毕业的时候可以拿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及他们选修的国外大学这两所学校的学位证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的地质类专业主要集中在地球科学学部,其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

1951年根据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东北地质专科学校成立,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任校长。后经过一系列的调整,该校又经历了更名为东北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长春科技大学三个发展阶段。2000年,长春科技大学与吉林大学合并,原文管学院的国土资源系并入地球科学学院,保留地球科学学院设置及名称。学院现与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乌克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所大学、研究机构及地质调查部门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学校地质类专业旨在培养热爱自然,具备地质学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和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研究型人才。该专业主要学习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演化的基本理论,地学研究的调查、测试方法和技术。是具有典型的探索性的基础自然科学,在全球变化和人类生存发展的研究中作用愈显重要。

学校设有地质学理科基地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实行“完全开放式”管理,再“优补劣汰”。基地班实行导师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和“学生科研工作室”,实现了“放”(教师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注重研究型学习。

中南大学

第5篇: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认识范文

1)实习报告是实践过程的重要体现。作为实践教学的受众主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学会通过一定的手段,借助一定的工具,掌握一定的方法,实现特定的目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往往视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定,一方面,需要考核学生实习结果质量的好坏,另一方面,还需要考核学生实践过程的执行情况,如GIS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GIS软件设计与实现方法的掌握程度等。其中,实习结果的完成质量可以随堂考核,但对于实践过程而言,一般情况下,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指导教师不可能逐一进行仔细检查。实习报告是对实践过程的阐述、分析、综合和总结,是实践过程的重要体现,为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实践过程的执行情况提供了重要渠道。2)实习报告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源泉。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其实习内容将根据学生所学的某个知识点或多个知识点而定,涉及面相对较窄,且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与方法的认识与了解。因此,学生的实践过程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在不偏离实习内容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外延拓展性思考,有助于将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纵向上可以扩展各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的深度和广度。如缓冲区分析实践教学中,除了实习内容规定的噪声影响范围分析,还可将其应用扩展到洪水淹没分析、城市扩张影响范围分析等。横向上可以提高利用不同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将缓冲分析、路径分析、叠置分析等应用于商店的选址中。这些实习内容以外的思考或灵感可通过实习报告记录下来,与指导教师互动获取评价或建议,为今后各种创新性活动(各种GIS软件开发大赛)提供思路。3)实习报告是科技应用文的重要基础。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实习报告是最常见的一种科技应用文。除此之外,科技应用文还包括参加各种GIS软件开发大赛需提交的系统设计书、操作说明书、总结报告等,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涉及的投标书、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项目申报书、项目计划任务书、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结题报告等,以及毕业阶段每个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还必须撰写的学位论文。以上各种类型的科技应用文,是对所从事科技活动的阐述、分析与说明,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并不擅长撰写此类文章。以学位论文为例,大多存在图文不规范、参考文献引用格式不正确、缺乏创新等问题。实习报告作为学生接触最多的科技应用文体,其规范写作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科技行文习惯和良好的创新性思维习惯,为今后各种科技应用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实习报告是就业面试的重要砝码。站在指导教师的角度,通过实习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实践过程的执行情况和实习结果质量的好坏,还能看出学生对待实践课程的学习态度。对用人单位而言,通过实习报告能够间接了解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从事了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同时,从实习报告的行文规范能间接看出一个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态度。因此,在毕业找工作之际,除了个人简历,还可以将大学期间所做的实习报告作为就业面试的重要砝码,为用人单位了解自身实践动手能力提供重要参照。

2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习报告的撰写

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GIS领域国内知名高校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均有针对性地开设了相关实践课程,尽管这些课程的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涵盖了GIS软件操作、GIS软件研发、地图设计与编绘等3方面的核心实践课程。本文以这3种核心实践课程为例来探讨实习报告的撰写规范。首先,实习报告的封面应指明如下信息:实践课程名称、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和提交日期等。其次,实习报告的提纲应涵盖以下内容:实习名称、实习目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实结等。1)实习名称,用于概要描述实习内容,字数不宜过多,以20字以内为宜,可作为标题放在实习报告的最上方,也可以作为实习报告的正文放在最前面。2)实习目的,一般言简意赅,直入主题。例如,GIS软件操作的实习目的在于熟悉某GIS软件的某些功能操作,实现指定应用目标,掌握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点;GIS软件研发的实习目的在于熟悉某编程语言、某GIS软件基础开发平台,掌握GIS软件工程设计与实现思路;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习目的在于精通制图软件的相关操作,掌握不同类型的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设计与编绘技巧。3)实习时间,包括完成实习内容的起始时间。另外,还可以在这一部分增加时间进度安排,用于进一步规划实践过程每一个关键步骤的完成时间节点。4)实习内容,是整个实习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实践过程的完整反映,需详细阐述实验环境、实验任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方面的内容。实验环境是指实践过程中涉及的各种软、硬件环境。除了实践课程所用的计算机硬件设施、操作系统,GIS软件操作的实验环境还包括各种GIS软件、数据库软件等。GIS软件研发的实验环境还包括编程语言、编译环境、二次开发平台、数据库软件等,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环境还包括各种图形图像处理软件、GIS制图软件等。实验任务是实习目的的具体化,通常通过完成某一个或多个实验任务来达到实习目的。例如,某地区地块拓扑关系的建立可以作为GIS软件操作的一个实验任务;某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可以作为GIS软件研发的一个实验任务;某地区人口结构分布图的制作可作为地图设计与编绘的一个实验任务。实验任务篇幅不宜过长,可略多于实习目的,通常用一小段文字进行描述。实验步骤是指完成实验任务的每一步操作、流程、思路等,应结合技术路线进行说明。从以往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实验步骤的阐述中,一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误区,如在GIS软件操作的实验步骤中大量插图,缺乏文字描述;在GIS软件研发的实验步骤中大量粘贴代码;在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步骤中仅指出图例设计与图面配置的结果。实验步骤的撰写应把握好度,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面面俱到。GIS软件操作的实验步骤应图文并茂,不必每一个参数的设置都配图,但需用文字进行说明,插图以关键步骤的实现效果图为宜,并辅以相应的文字表述。GIS软件研发的实验步骤应结合流程图展开,并辅以关键算法的代码。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步骤中,对于普通地图而言,应先指明地图符号设计和地图注记配置遵循的国家标准、地图综合选取和概况的方法与依据,再插入各种地图符号的设计效果图、地图注记的配置效果图、地图综合前后的对比图等;对专题地图而言,应先分析和比较现有专题资料,再统计分析各种专题数据,接着选择各种专题内容的表示方法,最后以各专题内容的表达效果作为插图。实验结果是指通过以上实验步骤,完成实验任务之后所得结论或取得的总体实验效果,一般以插图或插图加简要文字说明为主。GIS软件操作的实验结果可以是数据编辑处理之后的效果图、执行空间查询分析之后的效果图、二三维数据可视化表达效果图等;GIS软件研发的实验结果可以是系统运行界面、系统各功能操作效果图、算法执行后的效果图等;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结果可以是一幅完成数字化或地图综合后的普通地图,也可以是一幅完整的专题地图。5)实结,是对实践课程的整体回顾,是实习内容的进一步凝练与升华,能够体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是否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实结的内容包括实践过程的总述、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实践课程的收获与心得、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将来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改进的地方以及对未来从事相关实践活动的展望等。由于实习内容难免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照本宣科的机械式实践课程学习固然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所学知识点,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利用所学GIS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鼓励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充分进行外延拓展性思考,并将思考的内容记录在实结中,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在课外进行实验验证,如GIS软件操作中的缓冲分析拓展综合应用;GIS软件研发中最短路径算法的改进与优化;地图设计与编绘中的自动综合、注记自动配置等。这既符合国家对高校提出的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又能真正让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将所学的GIS知识灵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还能为今后的各种创新性活动提供思路。最后,实习报告的图文格式方面应严格遵循科研要求,以养成良好的科技行文习惯。

3结语

第6篇: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认识范文

《Majors》

A.理学类: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地质学类、地理科学类、大气科学类、海洋科学类、力学类、电子信息类、心理学类等。

B.工学类:矿业类、地质类、机械类、仪器类、材料类、能源动力类、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土木类、水利类、测绘类、化工与制药类、纺织类、轻工类、交通运输类、海洋工程类、航空航天类、兵器类、核工程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建筑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工程类、公安技术类等。

C.农林类: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林学、园林、森林保护、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

D.医学类: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药学类、中药学类、法医学类、医学技术类、护理学类。

E.管理学类:管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图书馆学、档案学等。

F.经济学类: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税务、保险学、贸易经济、金融工程、国民经济管理、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海洋经济学。

G.法学类:法学、理论类、社会学、社会工作学、国际政治、政治学与行政学、思想教育学、外交学、治安学、侦察学、边防管理学。

H. 教育学类:教育学、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I.军事类测量工程、车辆运用工程、船艇指挥、弹药工程、导弹工程、导航工程、地雷爆破与破障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等。

很多同学容易把理工科混为一谈,不清楚二者的关系和区别。理科是基础科学,基础科学原创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国家的科学水平;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各类工学人才直接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理科和工科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学科的特点,理科专业的数量和培养学生的数量要比工科的少,但更要求精益求精。理科专业的同学可以在研究生阶段转入工科学习,由于有坚实的理科做基础,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更得心应手。在现代科技领域,理和工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学们在选择专业时应注意兼顾理科专业的基础、工科专业的发展趋势,确定长远的发展目标。此外,要注意管理学类、法学类、教育学类部分专业在招生时更侧重文科生。

理科生的就业现状

(Status of employment)

理科生的就业现状相对文科生来说要好很多,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导致高校毕业生也在持续增加,那么相应的理工科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使得很多理工科专业岗位的需求正在向“日趋饱和”的方向发展,因此,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再加上近年来海归人数的不断增多,更加剧了就业压力。

面对这样的状况,理科生们要想在本科毕业时轻松顺利地就业,就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才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理科生的核心竞争力

(The core competence

对于理科生来说,专业是其核心竞争力,甚至比学校的名气更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三。

1.专业技术性更强

对于理工科专业来说,培养的内容技术性强,行业的社会分工非常明确,对于大多数理科学生来说,将来主要也是从事技术工作。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不论是行业内的龙头国企还是民营企业,招人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大学生的技术能力。综上所述,理工科学生的技术能力是个人发展的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2.院校行业性更强

任何一个理工科院校都有自己的行业背景,不论是综合型理工科院校(重庆大学,电力、建筑、制造工业)还是典型的理工科院校(西北工业大学,航天、航空、航海).二本层次中的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文行业)、昆明理工大学(资源行业),这些院校都有非常明确的行业背景。因此,这些院校的相关工科专业不但具有非常好的行业需求,同时也具备极强的专业培养能力。必须指出的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将来转型的机会更多,不论是考研换专业,还是从技术型工作到管理型工作的转型。由于理工科专业的学习难度本身就很大,所以理工科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强,以至于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理工科学生更容易适应变化的环境。

3.专业更利于就业

第7篇: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认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TB2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1-0020-02

关键词:mapgis技术;地质制图;应用方法

1 简介mapgis技术在地质制图中应用的优势

地质制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它需要制图人员在大量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先进技术完成制图工作。随着地质制图技术的不断发展,mapgis技术一起较强的gis功能、制图功能、操作简便等特点,在地质制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mapgis是以地理gis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新型功能性基础软件平台,支持此平台有效运行的即是mapgis技术。mapgis技术是以计算机为载体,采用人机交互的形式进行工作,因此,其技术应用功能性较强,能够完成较复杂的数据管理、数据分析与查询等工作,应用更为便利;在地质制图方面,mapgis技术能够将输入计算机系统的地质信息,通过编辑、图层处理等方式,有效地转化为图形程序,并在计算机界面上输出为可视化图形形式。另外,mapgis技术不仅可以制作二维的图形,同时还可以制作真实性较高的模拟三维透视景观,是一款在地质制图、地图投影、数据处理等实际中应用效果较好的技术。

2 mapGIS系统及其与传统制图的区别

mapGIS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具有自主版权的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经过不断的完善,广泛适用于地质、矿产、地理、测绘、水利、石油、煤炭、交通、旅游、城建、土地管理等领域[2]。该系统在结构上采用了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混合结构,有效地解决了信息来源多种多样,数据类型各不相同的矛盾,从而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在数据组织与管理方面,图形数据采用图形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用于存储和管理图形数据和输入、编辑、误差校正、入库操作等。属性数据描述图元特征,存储在关系型属性数据库管理子系统中,用于存储和管理属性数据文件结构的建立、编辑、修改操作等。图形数据和属性数通过图元内部标号连接起来。mapGIS所有数据按照类型分层,再按照比例尺分幅(分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便于检索的分析,在大部分情况下,分幅是按矩形划分,而有时为了检索方便,则按行政区划分),通过分层和分幅,使系统处理和显示速度能够满足要求,同时数据操纵、维护和更新比较容易。mapGIS是以传统的编图原理和方法为基础,以计算机和有关的图形输入、输出设备以及编图软件为工具进行编图的新技术,与传统制图相比较,MapGIS具有成图周期短、速度快、工序少(可免去照相、翻版等工序),因此,工作效率高,节省劳动力,简单快捷,精度好;传统制图在技术上、质量上存在人为技术上的差异,需要扎实的绘图基本功,清绘技术经验,各种绘图工具的修磨和使用技术,而mapGIS下制图不受人为限制,不存在人为技术上的差异,因此出图精度高,图面美观,更方便的就是可以图生图,一图多用,这是手工绘图所不能比拟的。例如:某一地区的地理内容,添加不同的专业内容,如添加地质、物探、水文要素,可以生成各种专题地图,既省时又省力,这是手工清绘所做不到的。

3 mapgis技术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流程

在应用mapgis技术进行地质制图工作过程中,制图人员需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再利用计算机系统以及mapgis软件等将地质数据进行输入、编辑等处理,最终形成所需要的地质二维或者三维透视景观。因此可以说,地质制图人员只有掌握较高水平的制图技能,根据实际情况与mapgis技术应用流程,科学合理地应用mapgis技术,才能够制作出更加真实、相信、直观的地质图。

第一,做好准备工作。地质制图人员在利用mapgis技术进行制图工作之前,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很重要的。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对地质数据信息的解读,这关系到所制成地质图的真实性、有效性;同时还有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地质底图的绘制。在绘制地质底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以下原则绘制:(1)专题原则。专题图件必须以专题元素为主,并结合其他地质元素,参照国家地质图绘制标准进行;(2)实际原则:地质制图人员除了要考虑底图绘制的主要元素之外,还需要考虑比例尺与坐标系问题。一些人员过度地重视底图的精度,从而对一些地质地物难以取舍。建议可以先选择大比例尺的地形图,再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已解决取舍地物问题;对于坐标系问题,也是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但是需要注意所选坐标系与我国标准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第二,扫描原图件并加以校正。在应用mapgis技术过程中,扫描仪器也是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它的功能主要是对地质原图件进行扫描,并将其图件的格式转化为TIF形式加以储存。在扫描过程中,地质制图人员需要对原图件的各项参数进行合理调整,还需要注意扫描系统的误差、原图件比例尺、坐标系转换等工作,使其能够满足地质制图对精度的要求。同时,可以采用矢量交互跟踪的方法,对原图件进行预处理,以为进一步的图形编辑与处理奠定基础。另外,扫面之后的原图件还需要利用mapgis技术进行各个控制点的设定,控制点的设定不宜过少,一般以4个为宜,并使控制点分布在整个图件上,以保证制图的精度与准度。

第三,图形编辑与处理。做好以上工作之后,开始进行图形编辑与处理工作。地质制图人员依然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地质图的性质,利用mapgis技术的图形编辑功能,在地质底图上科学地添加实际需要的各项内容,并对地质底图进行详细处理,如冗余部分的删除、不需连接部分的剪断以及对底图的上色、花纹图案修改等;在对图形进行科学编辑处理之后,还需要对图形进行合理的校正,这是为了消除图形编辑处理的误差,从而达到提高图形精度、准度等目的。具体操作是打开图像分析界面,并对底图影像进行镶嵌融合操作,再打开校正预览,仔细分析底图影像,以便及时发现误差、消除误差。

第四,图形输出。利用mapgis技术对图形进行科学、合理的编辑、处理、校正之后,地质制图人员需要进行图形输出工作,这是在mapgis输出系统的支持下完成的。mapgis输出系统为用户提出三种输出方式:窗口输出、页面描述语言输出、光栅输出。这三种输出方式各有各的优势与缺点,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如需要高精度的输出可以选择光栅输出方式,如需要短时间地便捷输出则可以选择窗口输出等。目前,对光栅图形输出方式的应用较多,它更好地提高了图形输出的质量,有利于保证地质制图的真实性、详细性、科学性等。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地质制图过程中,制图人员需要提高对mapgis技术的应用认识,努力提高自身mapgis技术的操作技能,并结合实际地质情况,制成数字化、动态化、现代化的地质图,大大提高了地质制图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虽然,现阶段我国地质制图人员对mapgis技术的应用还没有达到纯熟的水平,但是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地质制图人员的不断努力,必将能够更好地发挥mapgis技术在地质制图中的优势,从而促进我国地质制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我国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创业;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以华蓥山锶矿带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2] 付小林,黄学斌,郭希哲,徐开祥,程温鸣;“3S”技术整合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中的应用[J];地质力学学报;2004年01期

[3] 黄秀铭;邓志辉;;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国断裂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4] 傅水兴;李胜奇;;3S技术在矿业勘查开发中的应用及发展方向[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技术论文部分[C];1997年

[5] 罗征荣;朱亚明;吕永成;陈燕红;;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RS和GIS集成系统研究与开发[A];系统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叶水盛;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系统在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南部多金属矿床密集区预测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第8篇: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词】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特点;途径

一、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实现对分散档案材料的收集。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材料多以评聘材料,聘约合同、年度考核材料,学习深造材料,获得荣誉和表彰材料,科研成绩和成果、获奖、学术活动材料,和专著、继续教育等材料,种类较多,这些材料较为分散,部分保存在人事部门,部分保存在单位管理部门,新调入人员中部分材料没有及时归档而在个人手中。再加之科研档案形成时间较长,这就造成材料分散,不利于收集齐全。但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十分频繁,这就对利用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二)有利于及时更新和补充档案内容。专业技术人员业绩档案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在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活动和工作业绩不断累积过程中档案内容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内容的频繁变动给档案的更新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往往存在更新不及时的情况,对业绩档案的准确性带来较大的影响。在日常工作中,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利用率较高,如职务晋升评审、在职学习、选优评模、人才提拔等工作中都需要用到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

(三)为档案的频繁利用提供更多便利。近年来人才流动频繁,这也增加了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利用率。纸质档案在频繁利用过程中容易损坏,影响业绩考核档案的使用寿命。针对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具有迫切性,通过实现档案信息化管理,从而建立电子化和数字化档案,为专业技术人员档案收集、管理、利用提供更多的便利性。

二、加强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一)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当前很大一部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将精力放在能够直接带来效益的工作上,对档案管理工作普遍重视度不够。这就需要单位管理者要加快自身思维观念的转变,充分认识到到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考核档案的重要性,从而在财务、物力和人力方面对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人员也要及时调整心态,加快工作模式的转变,充分的利用先进技术来加强对业绩考核档案的管理,有效提高业绩考核档案的管理水平,为其开发利用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加大档案信息安全防护力度。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在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档案信息化后所带来的不安全因素。业绩考核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后,对档案信息安全带来威胁的因素也随之增加。因此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提高安全管理意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来建立与自身相符合的档案信息保密标准和安全管理规范,在管理工作中认真履行档案保密工作流程,进一步对档案信息流程和权限管理进行完善,有效地保证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的安全,避免出现信息丢失及泄密事件。

(三)强化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档案实现信息化更多体现在其对社会的总体作用上,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作为信息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真实信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当前专业技术人员流动较为频繁的新形势下,更需要重视业绩考核档案的开发利用,使其成为人力资源竞争的重要信息。因此在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从被动服务方式向主动服务转变,做好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构建业绩考核档案信息数据库,为业绩考核档案信息的有效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档案人员综合素质。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水平与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高低具有直接的关系。在当前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需要重视档案管理人员信息化水平的培养,努力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信息化管理能力,从而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不断进行创新,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各项改革不断深入,有效地推动了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在企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快推进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来强化对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管理,促进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本文为黑龙江省档案局2016年科技项目《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综合管理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DK2016—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京京.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考核档案管理的特点、问题与强化策略[J].黑龙江档案,2016(04).

第9篇: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认识范文

关键词:城市地下管线;现势性;动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349-02

1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给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电缆、弱电(有线、铁通、网通、移动、传输光缆等)、热力、工业管(沟)道、部队、民航、港口等各类地下管线,担负着输送能量、传输物质和传递信息等重大职能,成为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现代化城市高效运营的基本保证。

为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工程管理和维护,规范城市地下管线工程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城市道路地下空间资源,保证正常的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城阳区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于2006年5月启动,并于2006年12月中旬投入运营使用。为更好地运行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方便学习和借鉴其他城市关于地下管线建设的先进管理经验,现就城阳区城区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和未来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建设作一些分析和研究。

2 开展地下管线与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地下管线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运营水平是城市化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与城市居民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城阳区于1994年建区,至今已经跨过14年头,由最初的7条道路发展到现在的64条道路,长度由8km发展到现在的92km,路网密度达到4.6km/km2。目前已经步入管理维护阶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调整部署,现有城市地下管线资料逐步失去了现势性,资料的缺失、不准和信息动态管理滞后,给城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和后期城市地下管线的敷设、规划和维护管理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1)各地下管线权属单位不同,其管线的设计、施工、经费来源和管理办法各不相同,各管线权属单位对埋设的管线缺乏统筹规划,各自为战,对所属的地下管线资料进行独自经营管理和保管,致使城市地下管线资料分散和管理混乱。

(2)部门主管领导对地下管线认识不深,本着“先埋设后管理”和“先有需求后行配置”,城市地下管线资料的数据未提报或延时提报入库,未为后期的其他管线敷设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各管线权属单位只重施工,不重资料的竣工存档和后期管理。部分单位施工过程中现场变更与施工图纸管线定点产生严重偏差,造成一方面新建的管线没有竣工测量,另一方面提报信息与现状地下管线数据不符,形成档案管理误区。

(4)各城市地下管线权属单位施工与竣工管理采用“单人制”,造成人员调整后,地下管线资料的遗失。其单位新设管线的设计、施工仅仅依赖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经历的工程施工、维护人员充任“活地图”,进一步造成施工误区,资料信息失误。

(5)各管线权属单位未能即时按规定向档案管理部门报送管线竣工图档案,造成管线档案信息资料停滞不全。

(6)专业发展不平衡。生产和生活基本保障的基础配套设施,如给水、电力、通信等专业系统得到快速发展,而排水、燃气、供热等专业受现阶段资金所限,无力全面展开建设则相对滞后,专业间的失衡,导致难以形成高效协调的专业协作。

(7)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现阶段城阳区主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层面的融资无法实现,造成投入基础配套资金的匮乏。

鉴于上述原因,城阳区以建设“数字城市”为目标,“与时俱进”为导向,于2006年5月开展城阳区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

3 城阳区地下管线前景与目标

3.1 城区地下管线信息资料的前景

作为一个新建的城区,目前已完成了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所需的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GIS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海量存储技术、软硬件设备、《城阳区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规程》等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目前,我们立足于当前所建立的三维仿真、规划管理系统和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三大系统,认真履行城阳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局的职责,充分利用已完成的地下管线数据采集入库,实现已有地下管线资料信息化管理,加大城市地下管线的普查探测范围,建立地下管线的信息交流,完善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和共享机制,为城市建设和城区开发提供便利的管线资料的检索、查询和利用,顺利完成“数字城阳”的初步建设。其次,根据《城阳区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规程》建立严格的信息更新和档案管理制度,实现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建立具有城阳区地方性法规约束地下管线数据的管理和更新机制,在保证资料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地下管线信息的多元化应用和最大限度的开放,完成“数字城阳”的建设。

3.2 完善城阳区地下管线档案的管理

地下管线作为城阳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命线,必须以高起点规划为先锋,建立地下管线数据管理服务中心,作为地下管线资料共享、及时更新和数据交换的平台,建立坚固的防杀毒堡垒,配置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城区地下管线资料的收集、整理、标准化入库和查询功能,提供管线的后期动态管理与维护,制定相关的有偿服务条款和地下管线资料提供的格式,维持地下管线数据的交流、共享及日常运行维护管理,打破地下管线数据分散管理的格局,实现全区综合管线“数字一体化”的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

3.3 建设城阳区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的目标

结合城阳区地下管线资料不全、不准的现状情况,根据保定金迪地下管线探测有限公司和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数据采集资料,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原则,制定地下管线管理的目标:建立地下综合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和各专业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地下管线数据库、公共数据交换和有偿服务平台,建立地下管线管理服务中心和公开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更新机制,完善具有立体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技术体系,实现城区地下管线信息的动态管理。

4 城阳区地下管线建设需解决的问题和工作内容

4.1 工作内容

(1)精心规划、科学管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城阳区地下管线进行全面普查。

(2)严格制定和执行城阳区地下管线数字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程序。

(3)专业人员进行地下管线入库操作。以城阳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局为中心,建立权属单位为分支的卫星城域地下管线专用网络,实现地下管线数据资源的共享和数据交换。

(4)各管线权属单位必须做好市政建设工程工地上原有管线的监护工作,明确专人负责,跟踪监护到位,服从市政工程部门统一协调。迁移、更换和新增的管线,必须确保施工规范,管理到位,修复及时。

(5)未经批准,擅自挖掘城市道路的单位(个人),一经发现,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规范和地方法规进行严肃处理,

(6)责令管线权属单位组织人员进行巡视记录,杜绝突发事件、新闻媒体曝光、群众来信来访事件的发生。

4.2 亟需解决的问题

(1)完善城阳区地下管线系统的维护更新机制,确定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和维护单位。

(2)城阳区各专业权属单位引入必要的竞争机制,降低行政干预,打破个别行业的垄断地位,为财政支出开源节流。

(3)对城阳区地下管线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监督。各专业权属单位必须在每年年底前向城阳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局申报第二年的管线年度建设计划,以达到统筹安排,综合平衡。因特殊情况需增设管线的建设项目,必须及时报送城阳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局进行安排。

(4)各管理权属单位必须加强所属设施的维护管理,保持管线设施的完好,确保安全正常运行。各专业管线权属单位设立分级、分布式的地下管线数据库公共数据交换和有偿服务的软、硬环境,并且确定对外的无偿和有偿服务范围。

(5) 确定地下管线系统的运营机制,确定地下管线的审报和审批机制,确立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和办理期限、工作职责。实现新建、翻建、改建、扩建地下管线与城市道路同步规划、同步实施,避免和减少“拉链”工程,确保管线安全正常运行。

(6) 确定各权属单位的竣工测量资料日期和上报格式,保证地下管线资料的现势性。与时俱进,及时完善系统软件升级和硬件更新的章程,优化系统配置,使其运行达到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安全性。

(7) 加强管线权属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建立部门进行地下管线统一的管理。避免违规操作施工单位破坏现状道路和管线,规范施工单位的规范化操作。

(8) 加强施工队伍的管理阶层和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建设。

5 城阳区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和维护

建立地下管线容易,维护地下管线难。保持好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长久生命力,必须做好地下管线数据的动态更新和管理维护工作,以确保管线数据的现势性、真实性、准确性。管线竣工测量和档案移交制度也是保证管线确保管线信息动态管理的重要环节,执行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是地下管线信息动态管理的重中之重。

5.1 制定规章制度

以城阳区的理念和规章制度为准则,我们已制定《城阳区地下管线普查技术规程》和管线动态管理、权属单位材料程序报建等机制,以确保城市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

5.2 规范化管理

为做好管线规章制度的落实,加强管线工作的管理,成立专门的地下管线科室负责地下管线管理工作,同时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贮备,加强城阳区地下管线规范化管理。

(1)由地下管线审批部门将管线工程施工、批准情况在城阳区网站上进行公示。

(2)将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书面告知管线建设单位。

(3)管线建设单位按要求委托具有测量测绘资质的单位进行管理工程竣工测量。

(4)管线建设单位将填写的城阳区管线工程档案验收申请表和整理装订后的管线档案资料报送城阳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局的地下管线管理科室。

(5)对接收的城市管线档案进行验证,并填写建设工程档案验收意见表,验收合格后与管线建设单位办理城建档案交接文据。

(6)由地下管线服务中心专人进行数据更新入库。

5.3 技术支持

以“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为准则,城阳区地下管理信息系统为城阳区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提供了专业技术基础。我们必须继续加强GIS专业、计算机专业、各管线专业人员的配备,积极作好技术支持工作,组织管线权属单位和竣工测绘单位学习相关技术规程,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为各管线权属单位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按照“谁收益、谁付费”的原则,在公众参与的前提下,通过高透明度的政策措施,实现地下管线的规范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管理。

6 结语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战争的世纪。2004年12月15日建设部颁布的第136号令《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从政府政策对城市地下管线数据采集、信息化、空间化、数字化等建设作了明确规定,为地下管线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很大的政策支持,使地下管线进入了科学化、自动化、数字化管理阶段,为城市地下管线业务的深层次分析和管理决策提供了更好的公众服务。

只有掌握资源,才能掌握主动性。地下管线不仅为管理者提供便利,也为决策者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切实加强地下管线的管理职能,既与建设和谐社会相融合,也与“与时俱进”相对应,对国计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和数字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