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物种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明确生活常识学习目标,有的放矢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目标是:“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根据这个目标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有关普及学生生活常识贯穿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中的热能的应用;生活中电能的运用;生活中省力的办法;生活中的光能的运用;这些生活常识对我们在交通、环保、餐饮、护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涉及面广、对现代生活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科学生活、环保生活、低耗生活、安全生活等离不开物理知识,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弄清原因,有助于高中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增加生活常识。
家用轿车。小型客车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物理知识对我们购买汽车有什么影响呢?汽车的底盘质量大,可以降低汽车的重心,增加快速行驶时的稳度。流线型车身,减小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可以省油。座椅宽大,减小了对坐车人的压强,乘坐舒服。司机和前排乘客系好安全带,防止惯性的危害。汽车爬坡时调为低速,功率一定时,降低速度,增大牵引力。夜间行驶车内一般不开灯,防止车内乘客在司机前的挡风玻璃上成像,干扰司机正确判断;汽车尾灯灯罩将射来的光线反回,保证后面车辆安全;夜间两车相遇打开近光灯,防止强光刺激对方司机看不清。家用轿车的物理知识非常广泛,保护车子,安全节约。
低碳生活。低碳生活是一个新概念,但关注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成为人类共同的追求。低碳生活,听上去好像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其实生活中处处能够低碳,耗能减少,降低碳排放,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交通工具使用电动车,蓄电池对车上的电动机供电,电动机为车提供动力,没有二氧化碳排放。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光能转化成热能,节约电、气,减少能源消耗。
省力技巧。四两拨千斤,根据杠杆原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当动力臂很长而阻力臂很短时,就可以“四两拨千斤”了。这和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的原理是相同的。人心齐,泰山移,分力的方向一致时,合力就等于各分力的和,此时合力最大。一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一个巴掌也就拍不响了。
厨房物理。电高压锅煮饭、电炒锅煮菜等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解冻、加热、烘烤。这些比液化气耗能少,省钱、省能。菜刀经常磨一磨,刀刃薄,减小受力面积,切菜省力;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刀刃有油,切菜时,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还可以防止生锈。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不烫手。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破裂。煮熟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使两者脱离。
三、思考生活中的物理原理,学会创新
生活中的许多物理表象蕴含着物理原理,让学生找到这些原理并在生活中的其它方面进行运用,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表象和本质,结合学到的物理知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的分析、思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理解得出的结论。例如,我们现在的电冰箱里的致冷物质已经更新,用环戊烷代替了氟利昂,找找这样做的依据?
1.巧用教学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理念,为达到某一教学目标,根据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对教学内容、目标、方法、组织形式等进行的策划,良好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在笔者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笔者更注重以下几点,第一,重视旧知识复习。旧知识的复习不易过多,时间要掌控合理,要选择那些学习新知识必备的,并和新知识间有紧密联系的,要做到快速反馈,迅速接触新知识;第二,精心设计导语。如何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学习的最初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前导语,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巧妙设计质疑。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根据教学问题向学生提出质疑,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内容,而且课堂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四,运用生物现象激活课堂。在学生的生活中存在很多的现象与生物是密切相关的,而这些问题恰恰也是学生们想要了解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学生们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这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使学生们积极的参与到探究生物新知识的活动中。
2.合理利用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朗读课文是英语、语文、历史等科目中常用的学习方式,很多学生包括教师在内都认为生物课本有什么好读的,其实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朗读教材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视的,在教学前应留给学生几分钟朗读教材内容的时间,对本节课即将讲解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充分利用课前的几分钟,可以由课代表带领全体学生朗读课本上的生物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本对课文的内容做了一个系统回顾,这对于激发出学生的记忆具有重要作用,并起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然后再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联系起来,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教学实践表明这个过程在整个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视的,在朗读中学生将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加强了对生物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3.巧用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案中列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有了学习的方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从而转变为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们,然后在学案要求下,学生认真通读课文完成导学案,学生在看书时也知道哪些是重点,并做出标记,在完全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完成导学案,这个过程被我们称之为“自我学习”。在导学案中遇到较难的问题可以由学生间共同探究解决。在学生讨论中如出现多种意见,应归纳出一套最合理的方案,笔者指导学生首先要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不要随意打断同学的发言,要认真倾听理解发言的内容。其次,判别意见正误。仔细分析讨论中的各种意见,辨别出哪些意见是合理的,自己应该学习的,哪些意见是不合理的,最后组内成员间要达成共识。在教学中时常会发现有部分学生经常沉默,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害怕自己的说错被同学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这部分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鼓励他们敢于说出想法。随着学生们学习经验的增加,学生们的学习策略和技能也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成熟。
4.运用兴趣小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尝试教学法是由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老师创立的一种先由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后经师生共同探讨,最终找出针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法凸显了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突出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需要者和学习者、尝试者和反思者;突出了能力和态度教学――解决问题需要能力,尝试解决练就能力,尝试就有发展,成功增进自信。
现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然而,学生只有想学,才有可能互动;学生不断提出问题,才有可能互动;教师只有认清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尊重学生,明白教是为了促学,才有可能互动;教师只有俯下身子,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发现学生问题的价值,倾听学生的想法,欣赏学生的才智,尊重学生的人格,视学士为与己平等的人,才有可能互动。基于以上认识,在复习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尝试教学法的模式进行高中生物的复习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1 复习课尝试教学法的模式
1.1 向学生讲清楚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的原因及意义
在过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似乎习惯了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教师教什么,他就听什么;教师怎么说,他就怎么记。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听讲多,体验少;记得多,构建少;是什么多,为什么少;知识输入多,方法和态度的发展少。乍一改教学方法,学生非常不适应,甚至反对。教师要耐心地做工作,甚至提出一些强制性的要求,让学生试试。笔者甚至还给学生们讲述了自己上高中时的学习体会:高中时代,我的生物老师看起来就是一个演讲家,课堂上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很多学生对他崇拜得不得了,但翻开教材一看,他说的与教材上几乎一个字儿不差。他是在搬运知识,将教材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给了他的学生们。教材上的字学生都是认识的,句子是看得懂的,大没有必要听这样的老师讲课。于是我在听生物课时,就采取自学法,将教材上的内容整理成笔记,使其按个人的理解变得条理化,遇到不懂的地方时才向老师请教。结果,我的生物成绩居然成为班的第一名。大家比我聪明,不妨一试!
在教师的鼓动和严格要求下,学生采用了生物复习学习的新方式。
1.2 师生共同制定复习计划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计划需要师生通过共同商讨制定。首先,师生共同明确学校要求的一轮复习完成时间,减去法定假期,减去考试时间和试卷讲评时间,根据教材内容安排复习计划。这实际上是一个时间管理计划,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学生感觉到时间的紧张感和学习的紧迫性,“逼”学生充分地利用好时间。
1.3 布置学习任务并检查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高中生物复习课的两个最显化学习任务是完成读书笔记和完成过关试题。这两个任务都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读书笔记要求学生在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写出教材内容的提纲,指出其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说出这些重要概念和原理生成的过程,找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总结常考的典型试题的类型;过关练习是教师提前给学生准备的较为基础的精选习题。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这两项任务,教师一般提前1~2 d布置任务,并由课代表提醒同学们,以保证有充裕的学习时间。
检查学习任务一般在课前几分钟内完成。上课前提前3 min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书写及完成情况:一般是教师走下讲台,顺着学生的座位顺序,依次检查学生的作业。教师对完成好的学生大声点名表扬,对完成的不好或没有完成的学生给予批评,并督促限期补齐,并将上述情况计入平时学生成绩记录。
1.4 上课过程――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1) 抽签决定上讲台展示学习成果的学生姓名。目的是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去好好地准备。准备得不充分的学生会觉得在同学面前丢面子,相反,准备得充分,会赢得大家的掌声和尊重。
(2) 展示内容:展示的过程只准带读书笔记,多媒体实物展示台展示读书笔记,学生边展示边讲解。展示内容就是读书笔记要求的内容,比如本节内容的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的具体详解,本节的重难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点和比较点,本节的的典型例题等。特别要注意本节内部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在讲解过程中,学生都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充分思考,有的运用了时间顺序去讲解,如“动物的胚胎移植”;有的按照空间顺序讲解,如“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有的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意义进行讲解,如“减数分裂”;有的按探究顺序来讲解,如“基因在染色体上”等,不一而足。由此可见,学生通过读书和整理笔记,已经对所学内容进行了相对有效地组织。
(3) 生生、师生之间的提问、评价和补充。
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或完成后,其他学生可以随时向展示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如讲解的错误、不同的见解、没有听清楚的内容、被遗漏的重要知识内容等。在其他学生提问和补充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和补充,并给予评价,课后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其实,课上展示过程中其他学生听讲的神态和展示完成后同学们的掌声本身就是很好的评价。最后,教师对教材进行再梳理,再组织,让学生比较自己的组织方法和老师的组织方法的差距,体会方法,提升能力。
(4) 完成过关测试,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毋庸置疑,高中生物复习教学的直接目标就是解决高考问题。知识是否已经充分理解,能力是否已经充分提升,需要恰当的变式训练进行检验。教师跳下题海,尽心挑题,精心改题,给学生呈现既适合学生认知能力,又能有效检验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的习题盛宴。通过过关测试,让优等学生解有所得,让中等学生充满自信,让暂时落后的学生找到自己差距和努力的方向。
2 对高中生物复习课尝试教学法的反思
(1) 本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脱离不了学生自身的体验、思考、顺应和构建。“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本教学法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又能促进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反思与构建,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及时的课堂评价也给学生的积极学习带来了强大的动力。
(2) 本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运用本教学方法进行的教学,其中蕴含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并且更能突出自主学习。学习是一个个体知识的构建过程,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监控,自我激励,本来就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自主学习的过程也带来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如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关系”一节的讲解中,某学生就用了“一二三四”来概括全文:一个模型:信源――信道――信宿,信息的传递模型。两个实例:人体的体温调节实例和水盐平衡调节实例。三个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是人体这一系统下的有效调节途径,必然相辅相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主次之分,以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可能是神经调节的有效补充和延伸组成部分。四个区别:信道不同,反应速度不同,作用范围不同,作用时长不同。以上总结充分反映出这一学生思考的深刻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实验探究 误区 探析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科学知识,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方法,理解科学本质,并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创新精神。而探究性实验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但是实验探究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不尽如人意,下面我就实验探究中常出现的误区做一简要探析。
一、轻视生物科学发展史教学,忽视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
生物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探究的历史,生物学史上许多重大发展,都闪烁着科学家智慧的光芒。每一个发展都经过科学家周密的实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严密的推理和验证过程等。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是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直到今天,他们创造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仍然影响着生物学科的发展。如生物科学发展史中有着许多诸如孟德尔遗传规律、光合作用过程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等典型科学探究范例。另外,通过对科学史学习,可以再现生物学家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科学的探究过程,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学科学,做科学”的实验中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常被“一读了事”“一讲了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
二、只注重探究模式,常忽视探究内涵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把概而全的探究模式(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施实验、分析得出结论)教给学生,对于模式中每一部分的具体细节则不引导学生作进一步探讨。譬如,只满足于提出一个问题,不探讨问题提出的依据,不探讨问题是否最合适于学生,是否有利于实施探究;只满足于提出一个假设,不探讨提出的假设与提出的问题是否相对应,是否是最适当的;只满足于是否考虑单因子变量的设计,不探讨单因子变量的合适性,实验材料的选择是否科学经济实用;只满足于按实验程序获得一个结果,不探讨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是否科学合理;只满足于解决教材表面的知识,不探讨解决问题时产生的新问题等。因此,只有抓住实验探究的内涵和实质,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不注重对探究活动中“度”的把握
(一)不能把握探究活动的梯度
教师在引导学生设计和组织实验探究活动时,安排的活动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没有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没有结合探究内容的不同侧重面,按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梯度在教学活动中循序展开,致使探究活动思路不清晰,目的不明确,影响了探究的进度。
(二)不能把握探究活动的密度
教师为了高效率地完成实验探究教学,根据实验内容安排了许多探究活动,如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探究、数据处理与分析、进一步探究等,致使课内时间紧张,结果使探究活动的密度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影响了探究的质量。
(三)不能把握探究活动的力度
在教学中,教师对引导设计和组织的探究活动没有精心策划,胸中无数,设计的活动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探究活动缺少活力,死气沉沉,不能很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起他们的创新灵感,拓展他们的思维和视野,影响了探究的热度和深度。
(四)不能把握探究的速度
教师在组织和指导探究活动中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对不同班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同标准对待,不注意把握探究活动的节奏,只是一味快速地按程序进行教学活动。没有留给学生小组交流的空间,让他们充分进行思考倾听发言再倾听思索表达的思维训练;没有留给学生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有自由展现的时间,体会和体验探究的艰辛和快乐,掌握探究的基本程序和过程,同时获得探究的方法和策略;没有留给学生总结评价的空间,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被认可,并获得愉快而积极的心理体验和成功感,影响了探究理念的落实。
四、重过程、轻结果或重结果、轻过程
在实验探究中,教师为了彰显新课程理念,产生了“重过程,轻结果”的思想,认为要想探究,只要注重实验过程,结果对错无关紧要。其实,过程和结果存在着辩证关系,严谨的探究过程,是获得正确结果的保证,并由此结果引出科学的结论。反之“重结果,轻过程”,把生物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实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它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价值,过分强调实验技能的熟练化,并且把生物实验视为理论教材,是为验证理论知识而设置的,重结果,轻过程,追求结果的一致性和唯一性。其实,这是和新课程理念相悖的。事实上,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索过程。学生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另外,实验后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也是非常必要的,不管实验是成功还是失败。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实验过程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并加以改进,使实验过程更加科学严谨,这样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因此,在探究实验中应过程和结果并重。
以上是我对实验探究性教学中常存在误区的粗浅认识,为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引起同行们足够的重视并注意克服,使实验探究从探索走向完善,从完善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王洪宾,王玉江.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学史教育例析 [J].中学生物教学,2010(1-2):51-52.
关键词:创新 生物实验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178-02
1 制作材料和工具准备
材料和用具非常简单且廉价,A4纸大小的浅咖色卡纸4张,黑色、红色、黄色、白色毛根扭扭棒若干(淘宝购入,每把100根仅2.35元,4把不到10元人民币,见图1),剪刀一把。
2 方法的推敲与制作过程
用黑色的毛根扭扭棒来象征细胞外边界,即细胞壁和细胞膜。由于要做的是植物的细胞模型,因此要把细胞的外边界制作成长方形。为了便于区分,笔者用黑色的扭扭棒来做细胞的外边界,用白色的扭扭棒来做纺锤丝。
2.1 细胞外边界的制作
首先笔者尝试了方案一,把两根黑色的扭扭棒首尾相连,围成一个圈,然后再把它们塑形成长方形,但这种制作方法会使细胞的外边界扭曲不平,故排除此方案。接着笔者尝试了方案二,把两根黑色的扭扭棒各在中上部位对折,然后再首尾相连,这样可以使细胞的外边界更显平整。(见图2)
接着,把细胞的外边界固定在作为背景的浅咖色卡纸上。如何固定,笔者尝试了两个方案。方案一是用透明胶固定,但透明胶一固定,显得模型很粗糙,非常影响外观。于是尝试了方案二,用5 cm左右的短扭扭棒直接插入卡纸,在卡纸背面把扭扭棒的头拧过来固定,这样细胞外边界更加贴合地固定在背景卡纸上,一下子干净美观了许多(图2(a)为外边界的正面,图2(b)为外边界的背面)。
2.2 纺锤丝的制作
笔者尝试的第一个方案是图3,用4根扭扭棒来制作纺锤丝(见图3(a)),但是发现制作出来的效果并不理想,一则是纺锤丝稀疏,二则只能放下一对染色体,这并不是经典的模型,故排除此方案。于是笔者尝试了方案二,使用了6根扭扭棒来制作纺锤丝(见图3(b)),这样上面就可放两对染色体,能使模型更加典型。
2.3 染色体的制作
为突显效果,选取红色的扭扭棒来作染色体模型。
方案一,笔者把红色的扭扭棒缠绕在水笔上,但取出水笔,固定到纺锤丝上后,发现因水笔太粗导致染色体模式与外框及纺锤丝不协调。于是笔者采用了方案二,把红色的扭扭棒均匀地缠绕在水笔芯上,取出笔芯,扭扭棒缠绕细密,看上去染色体模型比较小巧紧凑。接下来笔者尝试把缠绕细密的扭扭棒部分压短或拉长,以此来表示染色体的长短。这样的染色体模型固定到纺锤丝上,效果非常好。(见图4)
3 进行细胞分裂4个时期的染色体排列
3.1 分裂前期
做8染色体长棒(长棒指的是螺旋程度松散),两两交叉并旋紧,中间交叉点象征着丝粒。将4组染色体分别固定在4条中间的纺锤丝之上,将染色体上下移动使其排列在不对称的位置上来象征前期染色体在细胞中散乱的排列的模型(见图5)。
3.2 分裂中期
制作8个染色体短棒(短棒指的是螺旋程度紧密),两两交叉并旋紧,中间交叉点象征着丝粒。将4组染色体分别固定在4条中间的纺锤丝之上,并将染色体整齐的排列在赤道面上(见图6)。
3.3 分裂后期
后期细胞分裂模型中,需要将4根纺锤丝从中间剪断,将图6分别向两极折叠成4个勾型形状,外周保留两根完整的纺锤丝,便于固定。制作8个染色体短棒,对折后,固定在8个纺锤丝的勾上。象征着丝粒断裂,染色体被纺锤丝均匀的拉向细胞的两极,主要染色体臂的方向要朝向赤道面(见图7)。
3.4 分裂末期
由于分裂末期细胞要体现核膜的再现,笔者用一根黄色的扭扭棒来象征核膜。黄色的扭扭棒从上往下刺穿底板图7的浅咖色卡纸,以断断续续来象征核膜和核孔。由于末期时子细胞彼此分开,所以用黑色的扭扭棒来象征形成子细胞的细胞板,后期染色体重新解螺旋形成染色质,用红色的扭扭棒(不再螺旋)缠绕起来,象征形态不一的染色质(见图8,其中(a)为分裂末期的正面,(b)为背面)。
4 结语
制作细胞分裂模型,让笔者更好地学习了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加深了对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理解,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制作的过程中各种材料的筛选和搭配以及最优方案的确定都锻炼了笔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模型最后的呈现,实现了将抽象概念形象化,让笔者初尝科学探究的成就感。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制作的有丝分裂模型的前期和中期是可以移动的,这样就可以利用动态过程体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物教学 尝试成功 新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1 新课改中如何理解“尝试成功”模式的本质与特征
“尝试成功”教学本质是一种倡导“以尝试促成功”的基础教学理念,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和
发展其各方面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尝试,并非为体现所谓学生为主体的尝试,而是达到教学目的使之成功的尝试过程。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根据学生、教学的特点及生物教学的三维目标,进行课程的分析设计、备案、确定尝试方法及过程,在新授课与一轮复习等不同形式的课堂中,尝试方法与过程又是大有不同的。 “尝试成功”教学由各种外显活动与内隐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如在学习必修1《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时,学生建构多糖的物理模型,通过概念图比较脂质的类别,这些都是外显的活动。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女学生谈“脂肪”色变,谈“固醇”色变,这些内隐活动值得我们关注,学生因为存在误解所以会有类似的反应,笔者在教学时就让学生举例说明脂肪到底是不是“坏东西”,学生通过尝试可以纠正以往的错误观点,获得喜悦。
在生物课堂中应用“尝试成功”模式,可以使学生实现如下的转变: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探究学习取代消极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以重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取代重结果的学习,从而做到思想的“改革开放”而不是单向封闭。
2 “尝试成功”教学对生物课堂的要求
2.1 创设学生主体尝试的情境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才容易下咽。(1)走进生活情境。学生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尝试。生物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参加生活实践或回顾生活现象来锻炼思维,获得新知。如在讲“生物的呼吸作用”时,我们往往先让学生回顾几例生活中会出现的实际现象,如①把新鲜水果放在塑料袋中,密封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什么现象?②把大豆种子浸泡一段时间后放在保温瓶里,一段时间后瓶内温度会有何变化?③我们吃的面包、馒头都有许多小洞,这是怎么回事?④做甜酒酿的时候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你知道为什么吗?等等。再让学生带着这些鲜活的事实,自学课本上有关“生物的呼吸作用”的内容,尝试作出回答,其间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直至大家都觉得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满意为止。这种方式使“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自然地融洽相处,并在不知不觉中贯彻并落实了“对话”原则。通过对话使学生获得成功,这样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开展各项学习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热情。(2)创设对立情境。对某一与生物学相关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并引起争论。如在“遗传与基因工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从自然及人文的角度来评述转基因技术可能带给人类的忧患。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进行激烈的争论。这样的问题情境已跳出了从课本到课本,学习为考试的怪圈,使知识与生产生活融为一体。
2.2 有效地逐步推动尝试学习活动的进展
在尝试学习中,根据不同的对象,引导他们在好奇中达到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觉悟素质。笔者在一轮复习《细胞器―系统的分工合作》一节教学时,采用画图与提问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1)一组学生上黑板画出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图,另一组学生修改,订正。(2)列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式,提问:这几个反应都在线粒体中吗?经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后我又设计了第二个问题:线粒体与能量转换有关,还有什么细胞器也具有这个功能,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又会不自主地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功能。教师讲的不多,但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在接下来讲述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时,首先要求学生上黑板补充完整过程图(添加囊泡和运动的箭头),学生一时无法结出答案,激发了学生更为强烈的探索欲望,紧接着我补充了少量囊泡,学生恍然大悟,会继续完成过程图,并且明确分泌蛋白的产生与分泌的全过程。学生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学会了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的方式方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要组织学生集体总结成功经验。例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比较,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生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等)的比较等。“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同时注意书本知识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比如吃咸菜为何感觉渴?海洋植物为何不“烧苗”?等。讨论尝试学习过程中的得失,疏通思想,理清思路,通过反思进行经验概括,为获得更大成功奠定实践和理论基础。
3 “尝试成功”教学中生物教师的角色转换
“尝试学习”教学的全过程表明了教师角色的需作出巨大变化,笔者认为作为教师要做到以下转变。
(1)学生观的转变是教师实施“尝试成功”的教学的前提条件。在实施新课程中,学生是核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尝试促成功”是“尝试成功”教学指导思想和实践切入点,是其教学灵魂,因此,教师要确定立足于学生素质整体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尝试成功”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尝试学习中已达到的水准,而且要关注某一课学习的成功对他们未来发展会产生深刻影响、具有奠基作用的那些素质和能力。例如必修3在讲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加强远离珍爱生命的教育,讲过生态系统后加强生态保护的教育等,趁热打铁,对学生价值观起到震撼性的教育效果。同时,确立平等民主的师生观。教师应把教育重点放在尊重、唤醒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要转变“唯师是从”的传统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在教师尚没有全面地教之前让学生先行尝试练习,即未教先试,这对于传统教学“先教后练”发生了的质的变化。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提出疑问,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侧重方法的指引,让其领悟从而掌握正确的认知,由师讲生听变为生练师导,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探索,真正做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
(2)能力转变是教师实施“尝试成功”教学的能力保障。新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课程管理从“钢性”到“弹性”,就是要求学校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范围必须广泛和多元化,作为课程的实施者,考虑到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需要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教材,理解知识,重新组合教材内容,以获得“尝试成功”教学的新颖性和高效性,而不能仅仅通过熟读教材和教参来设计课程。同时,教师需要发展生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情境的快速展现,丰富深化情境内容,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3)方法转变是实施“尝试成功”教学的可靠保证。“尝试成功”教学并非排除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记忆法,而是在教学新理念下注入新内涵。因施教者自身教学风格、学校时空条件和生源优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尝试成功”教学方法勿拘于一格,要学会融合与拓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因此,“尝试成功”教学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刻审视自我,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加强理论学习,不时修正教学过程,以新观念为主导,以新能力为基础,以新方法为手段,创和谐课堂,和谐师生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尝试能力、实践水平、成功效率。
参考文献
[1] 创新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2] 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
鉴于教学中存在这种情况,本文提出“生活化”教学的方式,旨在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后,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在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学习状态后,从日常的生活中选择教学素材并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这样一个方法进行高中物理的教学.在高中物理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对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进行提炼,使得实际场景和课堂教学的环境有机融合在一起,那么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一、生活化教学对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的重要性
相对于高中其他理科类学科来说,物理一直是比较难的一块.有些高中物理老师上课时对物理知识讲解得不够细致,学生接受不了,课后只能通过不断做题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但在物理学习上要花很多的时间,而且以后会严重缺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意识,而且这种做法会严重打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因此,高中物理教师仔细地研究教材,认真细致地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生动形象地给学生传播知识,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应付考试自然就得心应手.
学生出于对知识的不了解,很多时候只记住一些日常的生活现象,只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但是,知道现象固然好,作为学生知道其中的道理就越发有意义了.而传统的物理教学,使得学生不会去留意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不能很好地将课堂的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遇到不清楚的地方也没办法调用知识进行解释.在高中物理关于“力”的相关介绍中,由于力本来就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这让很多学生对其无法理解.为了对这块知识进行掌握,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应用的观念,针对现在的高中生好奇心非常强的特点,积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最大程度地将枯燥的力学知识和生动的生活现象结合起来,最终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又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潜能.
二、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1.利用生活化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科学合理的生活化情境,这样学生不仅课堂上学会相关的知识,课后还能应用于生活实际.一旦尝到了学习知识的甜头,就会把学习的兴趣从好奇转而认真地对待物理学习.所以高中物理教师教授力学相关知识的时候,引入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情形,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乐趣.
比如,讲述生活中的力学现象时时,不妨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以高中生非常热爱和熟悉的球类运动为例,在学习抛体运动及规律的时候,这些过程可以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知识联系在一起.老师教授了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以后,可以以提问的方式问同学们,怎样能够在学校的拔河比赛中获得优势,如何做出调整可以让原本的拔河劣势转变过来等问题.还有,打乒乓球的时候,怎样让球飞得远,旋转
的快等问题.这些高中物理的力学知识,初学起来确实非常枯燥,可是一旦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物理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就展现在他们面前,这对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的认识都有很大的帮助.知识总是源于生活,而后又对生活加以指导的,强化学生对力学相关知识的积累,日后学生用起知识来也会得心应手.
2.引导学生利用力学知识探索生活问题
除了创造一些物理的场景,一些日常生活的案例也是高中物理教师教学过程中值得挖掘的素材.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提炼出来,尝试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解释,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体会到物理知识原来和自己非常近,自己也时时刻刻都在运用着.
例如,摩擦力这个抽象概念,很多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并不了解,很难明白其中的道理.可以举大家都熟悉的自行车的例子来讲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让学生自己发现熟悉的自行车到底应用了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知识.有的学生会找到,每一辆自行车的轮胎都不是光滑的,在轮胎上面都有很多起伏的条纹,这显然不是只为了美观,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增大自行车和地面之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加大了轮胎和地面之间的摩擦,最终防止自行车在行驶的过程中打滑.也有人能够观察到,如果需要对自行车进行刹车,如果使劲用手按下刹车的时候,自行车很快就会停下来,如果力度不够大,那么刹车用的橡胶垫和车圈之间的摩擦力就不够大,这样车轮还要滚很久才会停下来.当然,也会有学生以自行车轴承、车把转动处为例子,认为那些钢珠在滚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本来是滑动摩擦一下子变成了滚动摩擦,这大大减少了整个摩擦力.另外细心的学生知道给自行车加油可以让骑车变得轻松,这是因为油使得接触面摩擦力减小,操作起来就更灵活了.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力学的兴趣变得浓厚了,这将大大改善物理力学的教学效果.
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设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情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新颖、直观、活动、形象的刺激,容易引起青少年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兴奋,激发其求知欲。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尝试着成为一名传递知识与快乐的使者。
尝试一:巧妙引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方面可用的素材很多,可以是学生会的唐诗宋词、歌曲、绕口令、谜语,也可以是图片、资料、音响等等,只要用的恰到好处,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例一:在讲授“生物与环境”时,可运用古代诗人描述生境的优美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导入新课。
例二:在讲授“家蚕的变态发育”时,运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向学生提出疑问:难道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吗?学生马上醒悟,事实上是“春蚕丝尽没有死”。运用这些诗歌给学生提出疑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还能抓住问题的实质,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准确的生物学知识。
例三:在讲授有关“鸟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可运用学生很熟悉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提问春天为什么处处闻啼鸟的呢?在讲授有关“动物的多样性”的内容时,和同学们一同唱起了《劳动最光荣》等儿童歌曲后,提问你唱到了那些动物,它们都属于哪一类?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而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例四:讲授“遗传规律”时,先给这样一段小材料:“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肖伯纳。有一位女演员读了他的作品,便生爱慕之情,向肖翁写信求爱。信中写到:‘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这 般的美貌,倘若我与你结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聪慧,同时又具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肖翁幽默地回 信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糟了吗!’”学生们对于这种针锋相对的说法 ,到底谁是谁非,开始争论不休。我就利用学生们的“知新”欲望引导思考,开始新知识的探索。
这样由喜欢听,就导致了多想,而多想就会加深印象 ,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得更加牢固。恰当的利用这些手段辅助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尝试二:运用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大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生物中许多概念和理论的教学枯燥、抽象。其实,只要具有幽默感,做到“雅俗结合”,用风趣的语言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重沉闷化为轻松活跃,将繁杂化为简洁,将单薄变为丰富。
例一:在讲生物的进化时,针对“人类的出现”向学生打比方说:“动物园的大猩猩和我们还是一家子呢!”学生听到这里,先是一愣,后又点头称是,轻松愉快,这样也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掌握 。
例二:有一次,我对学生说:“有些人还不如保卫细胞啊!”学生愕然,我说:“不是吗?保卫细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忠于职守、任劳任怨。但是我们人类呢……”学生们听到这里,会心地笑了起来。
例三:从侧面了解到有少数男生常怀着好奇心偷偷地去学抽烟。怎么去教育学生呢?我采用寓教于谐的方式,把严肃的思想感情,通过诙谐轻松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我一本正经地对同学们说:“抽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的营养丰富。燃烧的烟草中含有4000余种物质,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烟可成为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抽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因为烟草所含物质中,至少已有43种被确认为致癌物了!”这样,将急切之意化为蕴藉之语。试想,如果只是声色俱厉地训斥或和颜悦色地去开导,有幽默的教育效果好吗!
【关键词】利用多媒体 ;优势;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200-02
现代基础教育的方向是素质教育,要求“精讲、善导、激趣、引思”。初中生物教育教学也不例外,特别是针对当前传统生物教学存在的教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不高等缺点,大家都在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实施高效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引起了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模式的一系列的变革。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生物学教学?下面浅谈几点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
1 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进化等知识的学科,生物教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单凭课本上的插图和挂图进行教学,效果往往不很理想。集文本、声音、录像、影视片、图片、动画等多种手段于一身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为生物课堂教学创设了动态、逼真、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生物体,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从而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提供给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传统黑板加粉笔式的教学模式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目的,忽视学生主体的情感参与。计算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形、光、声和色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在讲述《血管与心脏》时,利用媒体动画和视频多侧面、多角度地直观展示心脏的动态舒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出心脏主要功能及其主要构成和心肌的特点。随后画面进行动态分割,展示心脏的内部结构,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心脏分几个腔?房、室壁的薄厚、左右壁是否一样?心房、心室分别与何种血管相连通?瓣膜的作用?开放的方向,血液的流向等。从而高效地解决了“四腔、血管、瓣膜、血液流动方向相统一”的难点问题。同时还能清楚区别动、静脉、毛细血管的知识等。这样生动的画面、丰富的内容,多样的问题和及时的反馈,为学生创设了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愉快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参与求知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2 多媒体教学能够突出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并且能使微观世界宏观化。
直观性原则是教学中一个重要原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理活动,显示生物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比如:我们知道人的肉眼是无法看清蛙的胚胎发育过程的,那蛙的受精卵是如何发育成蝌蚪的?通过视频呈现,能真实地、具体地、形象地再现整个胚胎发育的动态过程,可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变化,从而对生物现象、生理过程的本质一目了然。
1.4 多媒体教学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能模拟实践。
网络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够共享,通过教学信息的共享,突破了教学的时空观,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比如有些自然现象,由于受到时令的限制,如在严寒的冬天,很难寻找到桃花;由于受地区的限制,在当地很难见的一些植物等,如热带的植物品种,运用多媒体就能克服时空的限制,有助于学生形象地掌握课本的知识。对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很难离开课堂去参加的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媒体的辅助,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实践,将生物的理论知识,形成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2 怎样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生物教学
多媒体教学既有利也有弊,关键是要看我们怎样趋利避弊。在使用课件时,我们必须坚持知识性、科学性、严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的原则,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信息化条件下,媒体则只能起辅助教学作用。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多媒体教学的情境创设在形式、内容上,都应该有不同的安排。这需要我们广大生物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正确看待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关键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教育思想。为此,一定要明确多媒体教学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要在“辅助”上下功夫,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计算机永远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多媒体课件永远不能取代教师指导以及学生的分析和思考,同样不能代替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的板书、板画、语言作用应在教学中体现。
2.2 多媒体模拟实验不可取代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
生物实验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生物实验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一些仪器的认识和使用,实验现象的观察、具体操作的感受等,都需要学生亲自体验。所以,教材上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一般不宜用多媒体取代。在生物教学中应清楚实物肯定比标本强,标本肯定比挂图强。所以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亲眼所见、亲身体会。只有某些不易观察的实验,或常规条件下不易完成的经典实验,以及生物的一些微观生理变化过程等,可考虑用影视图像或动画模拟来实现,以解决认知问题。
实践证明:只要善于将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必将大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