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龄老人的好护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一般资料
168位高龄老人来自12个省、市。其中男性132人,女性36人;80~85岁134人,86~90岁28人,90岁以上6人。
2各种慢性疾病统计
患糖尿病68人,高血压、冠心病56人,慢阻肺16人,心律失常、陈旧性心肌梗死12人,冠状动脉支架移入9人,安置心脏起搏器6人,行动不便3人,消化性溃疡2人(其中多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基础疾病)。
3疗养结果
168人在疗养期间均未有异常情况发生,通过药物巩固治疗、音乐疗养、景观疗养、海滨空气负离子浴、心理干预、健康保健知识讲座等方法,所有人员的症状特征均有不同程度好转,部分人员的药物用量也有所减少,达到了健康疗养保健的目的,收到比较明显的身体康复效果。
4疗养分析讨论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处理。由于疗养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南北方地域不同,气候不一,加之路途奔波劳累,容易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高龄老人具有基础疾病相对多而复杂,器官功能下降,免疫力减退,体质较弱等特点。对较特殊的人员,我们采取“六点三到”巡视法。“六点”即一日巡视六次(早6点、上午8点和11点、下午3点和6点、晚9点)。“三到”即在每次巡视中做到看到人、测到位、说到话。巡视重点是观察生命体征及疗养对象在新环境中的休息、睡眠等变化所带来的异常感觉和不适,及时给予相应处置,做到发现及时、判断准确、处理得当,防患于未然。
2)针对高龄老人持久性差、耐力减弱、体质虚弱等特点,我们在景观治疗、海水浴、运动体疗、海滨空气负离子浴及沙浴等疗养健身过程中,针对每一位高龄老人的综合特点,制定适合其自身的科学合理的疗养保健方案,并给予“一对一”的指导、观察和护理,并具体指导逐一实施[1]。
3)对那些身体素质、体质相对稍好一些的高龄老人,如生活自理情况、活动状况、运动状况等相对独立、身体状况相对较好的老人,我们安排在一起陪同的老伴、子女、亲属或身边工作人员,随身、随地、随时全程陪护,并嘱咐其熟悉疗养注意事项及各种疗养知识和方法,随时掌握老人的一切情况,做到及时了解、及时通报、及时处置。
4)针对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老人,我们特别关注一些疾病在特殊时段的状况,如高血压需关注每日上午、下午两个峰值情况的观测,冠心病人早晨及午后的情况观察等,及时了解这部分高龄老人的病情变化情况、规律和常用药物的效果,可有效地控制好这部分老人的血压和心脏情况,防止因环境改变,劳累、睡眠不足等条件变化而突发意外状况[2]。
5讨论
21世纪的人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疗水平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也迎来了长寿时代的到来。随之,老龄化问题更加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10%,近半个世纪以及未来的时间里,我国老年人口仍呈持续增长的趋势,而且,老龄老人的增长速度又将大大快于低龄老人的增长速度,这预示着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将迅速增长。
近几年来,我院一直关注、重视高龄老人的疗养、保健、康复工作,紧跟现代医学前进的脚步,以人为本,积极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康复措施,与医疗对象建立起了良好的医、护、患的关系,医务人员经常与患者交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处处尊重老人、谨慎、谦和,以实际行动和良好的职业情操不断赢得疗养人员的信任和好评。
人作为一个统一的生命机体,他的生命过程必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更是饱经风雨,历经坎坷,为社会、家庭作出了诸多贡献。因此,针对老年人的特点探讨保健、康复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已迫在眉睫,集众人之智使老年人安享晚年,使社会更加和谐,也是我们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晓慧.高龄老人疗养的不利因素及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06,15(1):17.
【关键词】 高龄股骨颈骨折;骨水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
老年人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常伴有各种各样的内科疾病,如果处理不当,轻者给患者增加痛苦,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是解决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够迅速恢复髋关节功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且费用低廉。本院从2003年6月~2008年6月采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23例,经5个月~3年的随访,疗效满意。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男13例,女10例;年龄80~92岁,平均82.7岁。右侧12例,左侧11例。按骨折部位分型:头下型18例,头颈型5例。新鲜骨折20例,陈旧性骨折(骨折时间>3周)3例。假体材料:全部采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手术时间1~2 h,术中出血约50~400 ml。手术入路:外侧入路。
2.治疗方法
(1)术前准备
①术前全面检查,明确高龄老年患者所患有的内科疾病,请内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会诊,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治疗,将患者心、肝、肾、血糖等调整到所能耐受手术的最佳水平。②术前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使患者减少手术恐惧心理,同时对体质较差的患者进行饮食指导。③术前拍双髋的骨盆平片,测量股骨头大小,然后准备与之相匹配的假体备用。
(2)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外侧入路,侧卧位,皮肤络合碘消毒。以股骨大粗隆为中心外侧切口,切口长约10 cm,将臀中肌止点(臀中肌中前1/3)部分切开,沿股骨颈方向分离并牵开,显露关节囊,将关节囊“T”型切开。切开并切除部分关节囊,充分暴露股骨颈及股骨头,取出股骨头,测量股骨头的直径大小,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假体,一般假体与股骨头相当或小于2 mm左右。于股骨颈上缘与大粗隆交界处到股骨小粗隆上方1.5 cm左右,垂直切断股骨颈。用组合式的髓腔锉沿大粗隆边缘轻轻插入,保持髓腔锉在外翻位(保持前侧角10°~15°)。扩髓完毕后,用平台锉套入髓腔锉将股骨颈断面磨平,以保证股骨颈断面与股骨假体的颈领托密贴;试装假体,大小、长短合适后,取出假体,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伤口及股骨髓腔,吸出血液及残渣;用干纱布填入髓腔及髋臼内,压迫止血;调和骨水泥,一部分涂抹在股骨柄假体上,一部分注入髓腔内,将人工假体柄紧贴大粗隆插入股骨髓腔内,保持人工股骨头处于外翻10°~15°位,轻轻打牢,待骨水泥硬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安装双极头,复位、检查髋关节的活动度,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
(3)术后处理
①仰卧位,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使用沙袋固定或穿“丁”字鞋)。术后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2周开始在床上进行外展、屈膝等功能锻炼;3周后扶拐下地活动;6周后逐步弃拐行走。②保持引流管通畅,术后24~48 h拔引流管(每日引流量少于50 ml),一般不超过72小时。③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钠5000 IU,每天两次皮下注射抗凝治疗,应用抗生素2周左右。
结 果
1.疗效标准
采用我国《髋关节置换评定标准试行方案》的标准从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三方面进行评定:每项6级。Ⅰ级最差,记1分;6级最好,记6分;其余类推。结果最好为6.6.6,总分是18分,最差为1.1.1,总分数是3分。疗效总评定分为6级。优良:6级(16~18分);很好:5级(13~15分);好:4级(10~12分);一般:3级(7~9分);差:2级(4~6分);很差:1级(3分)。
2.结果
本组23例,随访5~36个月,无一例脱位、翻修,生活质量良好。根据我国《髋关节置换评定标准》得分10~18分,平均13.5分。4级标准以上,效果良好。
讨 论
1.高龄老人多骨质疏松,是股骨颈骨折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是由于高龄老人的骨脆性增高,而骨脆性取决于骨质量。骨的质与量决定了骨的刚度、弹性模量等物理性能,骨量减少和骨质的衰退影响骨的强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H)报告强调骨强度取决于骨质量与骨密度[1]。骨量与骨强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骨密度值与弹性模量的相关系数为0.82,与骨强度的相关系数为0.79。骨密度(骨量)减低意味着骨强度的减弱,骨折风险的增高。因而增强高龄老人骨的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尤为重要,可以食用一些含钙质多的食品,如鱼虾、奶类、蛋类,而股骨颈骨折的高龄老年患者同时可以口服一些伤科接骨片、依膦片,静脉滴注骨肽针剂,以增加他们骨质单位体积的骨量。
2.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因骨质疏松、骨质量低下,加上应力遮挡效应,多为头下型骨折,骨折断端多有粉碎性小骨块,使骨折复位的整复标志不明显,不能达到很好的解剖复位与固定困难,骨质疏松同时使内固定物难以牢固固定。即使固定牢固,因其独特的血运情况也易引起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坏死。因而股骨颈骨折的高龄老年患者不适合进行内固定手术,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是解决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3.双极人工股骨头是在单极人工股骨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摩擦界面,在患髋活动量较小时,主要是内衬关节的活动,而在活动量较大时主要是外关节的活动(头臼关节)。这种特殊的构造有利于减少髋臼关节面磨损,使术后疼痛、假体松动及下沉率减少。临床双极人工股骨头有了许多改进,如球、头、柄和颈长有一系列型号,手术操作的器械专门化,金属-塑料-金属的低磨损界面设计及假体弹性材料的弹性模量拟人化等。这些使人工关节使用寿命长、并发症更少[2]。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可以使假体和股骨早期紧密牢固的粘合在一起,有利于高龄老年患者的早期负重,减少髋部疼痛和其他并发症。本组患者随访最长为36个月,无一例假体脱位或假体周围再骨折,表明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假体短期效果良好。
4.股骨颈骨折的高龄老年患者多伴有各种各样的内科疾病,术前进行全面的检查,明确诊断,请内科、麻醉科等协助处理是必要的。且目前随着现代麻醉技术的提高、手术技巧和器械的不断完善,合并许多重要脏器疾病的高龄老年患者大多能够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同时高龄老年人平时运动量相对较小、预期寿命较短,因此可以采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高龄老年患者的股骨颈骨折。
5.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风险小,手术效果好、脱位少、磨损少,关节活动度好,病人满意度高,且费用较低廉等优点;但术中操作或术后护理不当,仍可出现常见并发症。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同其他人工股骨头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一样,均面临着感染的发生,感染是人工关节置换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3]。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感染因素,一般认为主要由于术中污染或血源性因素引起的,术后感染分为急性感染和迟发性感染,临床上急性感染的诊断多无困难,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术后迟发性感染的早期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特别是高龄老人,机体对感染的反应敏感性较差,往往难以作出早期诊断。随着无菌观念的加强、手术条件的改善、围手术期处理的规范、技术的成熟,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的感染率会越来越低。
参考文献
[1]NH Consensus.Development Panel on Osteoporosis Prevevtion,Diagnosis,and Therapy.Osteoporosis prevetion,diagosis,and therapy[J].JAMA,2001,285:785-795.
【关键词】高龄;直肠癌;局部切除
【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440-01
我们的社会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直肠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明显增高趋势。高龄直肠癌病人体质较弱,常合并多种疾病,Miles手术的创伤大,花费高,并发症多,会阴切口愈合缓慢,特别是永久性腹壁造口造成很多生活上的不便,给患者着带来经济上及精神上的双重负担。老年病人及家属多不愿接受腹壁造口、粪道转流手术,同时,高龄直肠癌病人的肿瘤分类多呈中高分化的肿块型,具有生长慢、转移晚的特点,为局部切除的保肛手术提供了机会。
今选取我院自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75岁以上的行直肠癌局部切除的病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75~89岁,平均年龄79.84岁。术前均已经病理活检确诊,其中中分化腺癌8例、高分化腺癌6例,粘液腺癌2例,其他2例。肿块直径在0.7cm―3cm之间,其中小于1cm的1例,1―2cm的6例,2―3cm的11例。肿块下缘距齿状线的距离经镜下测量,在2-6cm之间,其中2-4cm 5例,4-6cm 13例。同时伴有1种慢性疾病的7例,伴有2种及以上慢性疾病的有10例。所有病例在手术前均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肿块位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CT、MR检查均未发现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1.2 手术方法
本组病人术前一日采用聚以二醇电解质散清洁肠道。手术均采用腰麻,侧卧位,肿块位于直肠后壁者取截石位。麻醉成功后,碘伏消毒术野及直肠中下段,充分扩肛,肿块上方直肠腔内填塞碘伏纱布并缝一丝线牵引,以防滑入近端。于肿块上、下、左、右2cm粘膜处各以4#丝线缝扎一针牵引备用,基底部注射1:400000的副肾素盐水,以电刀环肿块周围1cm处全层切除肿块及肠壁,完整切除肿瘤后,横行间断全层缝合肠壁,4#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粘膜层,检查无出血后,取出碘伏纱布,直肠内置肛泰栓2枚。直肠内置肛管一根,2日后拔出,进无渣饮食3天。
2 结果
全部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35±15分钟,出血量50±20m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无大出血,无吻合口瘘及感染。术后病理检查底切缘均为阴性。18例的病例中,有17例获得随访,经电话随访及门诊复查,随诊时间18个月至61个月。1、3、5年的存活率分别为100%、76.5%、47%。其中,肺部感染死亡2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3例。术后1年无复发者,术后2年远处转移2例,术后3年发生远处转移5例,术后5年肝转移、肺转移4例。术后短期内不全失禁病人6例,3月后完全恢复正常排便。
3 讨论
中国大肠癌的发病与西方国家存在不同,西方国家的大肠癌与直肠癌的发病率比为6:4,中国的比值为5:7,且以低位直肠癌多见。低位直肠癌对保肛和肿瘤预后的双重要求是对肛肠外科提出的挑战。现代人平均寿命延长,老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大幅提升,加之高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差,对微创手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广泛开展的TME手术明显降低了直肠癌的局部复发率15~20%,但TME手术的开展必须在开腹或腹会阴联合切口下才能实施,尤其是部分病人必须接受永久性结肠造口。Miles手术创伤大、花费高,术后并发症多,难于护理,病人的精神负担很大。特别对老弱、伴有并发疾病的患者,风险大大增加。
很多病人,特别是高龄直肠癌的病人,对Miles手术粪道转流的结肠造口不易接受,思想排斥反应较重,很多人自觉来日无多,不想再接受改道的结局。对于局部切除的治疗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初,国外开始了局部切除早期大肠癌的研究,对于肿瘤分化好、浸润深度浅、无转移的早期肿瘤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对于早期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的直肠癌行经局部切除,大大减少了传统手术创伤大、恢复慢、并发症多的不利因素。但是,国外研究报道,经局部切除直肠癌的患者,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行传统手术者。因此,选择合适的适应症尤为重要。
由于经肛局部手术安全性高,创伤小,花费低,恢复快,排便功能保留较好,病人心理负担轻,患者更易于接受。同时,低位直肠癌的保肛选择在高龄人群中有更多的适应症,高龄人群的组织生长分化减缓,肿瘤生长代谢也已减缓,发生转移较晚。再者高龄人群大都适应学习能力较差,有更强的保肛诉求,生活质量与生命长度同样重要。笔者选择局部切除的标准是:①患者有强烈的保肛诉求。②病理为中高分化腺癌,肿块小于3cm,距肛缘3~7cm,活动良好,无基底部浸润。③术前腔内超声示肿瘤位于粘膜或粘膜下层。④腹部及盆腔CT、MRI检查未见淋巴结及远处转移。⑤高龄、一般情况差的,不能耐受Miles手术患者的姑息切除。经过选择的适合病人,局部治疗取得了与Miles手术相近的复发率、生存率,却大大减少了痛苦,降低了费用,提高了生活质量。
总之,选择适合的临床病例,经肛局部切除直肠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影响生活质量,远期生活率与Miles手术无显著差异。随诊人民对健康的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直肠癌病例会早期得到发现,迫切需求对直肠癌的早期局部切除做进一步的研究。会本组病例较少,希望有更多的统计病例,更多的数据支持,为高龄直肠癌病人提供多一种选择。
参考文献:
[1] 赵玉沛,姜洪池.普通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
[2] 王洪武,杨仁杰.肿瘤微创治疗技术.第1版.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7.771.
[3] 艾晓辉,黎孝圣,张华林,等.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7,14;333.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与深化,术前访视已是手术护理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可使患者以最佳状态迎接手术,在围术期护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我院将人性化护理应用到术前访视工作中,收到良好效果。
1 人性化护理
就是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从人的本性角度出发,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给予个性化护理,把“人性化”融入到护理工作全过程[2]。
2 方法
2.1 术前访视时间
选择手术前一天的下午4点~5点或者是晚上7:30~9:00时间段内进行,每个患者访视时间一般在10~15 min以内。
2.2 人性化的访视
2.3 护士穿着手术外出工作服,佩戴工作牌,带上术前访视单到科室,通过查阅病历,与护士、医生交谈,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前准备内容,手术、麻醉方式。
2.4 到病房与患者交谈,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活动,针对其主要的心理问题给予心理排解,并教会患者麻醉时的摆放、呼吸配合。
2.4.1 一般的患者对医学术语都比较难明白,护士要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浅出深入地让患者了解手术性质、方法,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等。
2.4.2 大多数患者因对手术不了解、担心疼痛而产生恐惧心理[3]。护士要以诚恳的态度安慰患者,耐心进行心理疏导,对手术担忧心理严重的患者,教会患者放松的方法。
2.4.3 文化层次高的患者比文化层次低的更担心手术风险性。护士通过多向患者介绍主刀医生的技术,手术的安全性,手术成功的病例,以增加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减轻患者的顾虑。
2.4.4 儿童对疾病认识不如成人清楚,对手术精神上受打击的易感性也较[4],但儿童要进行术前禁食、或是因与父母分离,会造成情绪波动。护士要多采用儿童语言进行交谈,从而增加患儿对护士的好感和信任。同时可以利用玩具、卡片等工具形象告诉患儿,手术的目的,减少患儿进入手术室后产生的恐惧。
2.4.5 老年患者在心理、生理上同年轻人不同[5],老年患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健忘、耳聋和眼花[6],多为手术死亡危险而担忧[7],交流时护士语速放慢,对重要内容反复讲述,语调可适当提高,避免使用老人忌讳的词语。
3 效果
通过人性化的术前访视,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普遍降低,在麻醉时能主动积极配合好,缩短了术前准备时间。患者的健康知识得到提高。护士的知识水平、沟通能力有所提高,护患关系更加密切,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4 体会
4.1 重视首因效应[8],进行术前访视的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整洁、大方得体的外表能增加患者的信任度。
4.2 护士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可以使用方言与患者交谈,让患者更加感觉亲切,也更容易了解。手术室护士只要赋予人文修养,拥有对患者的爱心,掌握一定交流技巧[9], 就能以人文精神推动人文服务。
4.3 掌握好术前访视的时间,保证患者和家属能有足够时间与护士进行交流。避免在患者进行治疗或是进餐时进行术前访视。
4.4 不同年龄、文化层次、职业的人员对手术顾虑各不相同。护士不单要掌握医学知识,还要有社会学、人文学、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行为科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访视的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谢琼丽.浅谈手术室护士的术前访视.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0,9.
[2] 王宁莉.浅议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1:167-168.
[3] 梁秋慧.人性化服务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医药,2007,9,2(26):115.
[4] 沈洁.手术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现代医药卫生,2008,18.
[5] 冯丽娜.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医学与护理,2008,12.
[6] 章旭云.高龄患者围手术期的人性化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8.
[7] 刘群花,刘泽霞,丁曼香.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临床护理与医学进展,2008.9.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江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一是注重政策引导。“十二五”以来,江苏先后颁布实施了《江苏省老年人权益保障l例》、《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等地方法规,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我省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省民政厅等有关部门先后在规划建设、医养融合、购买服务、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养老服务评估、养老补贴等方面出台配套文件,各市、县也都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基本形成了上下衔接的法规政策体系。二是注重政府托底。建立实施城乡特困老年人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保障标准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同步增长。全面实行尊老金制度,全省80周岁以上老年人均可领取高龄津贴。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对低保家庭中的失能老人、低保家庭和分散供养的特困对象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等发放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实施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五保供养条件。建立了城乡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及其他重点空巢独居老年人结对关爱服务制度。三是注重设施建设。截至2016年底,全省养老床位总数达到62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超过36张。建成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万多家、虚拟养老院95个、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12所、社区老年人助餐点4097个,为老服务能力得到增强。四是注重社会参与。切实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在全国率先统一公办、民办养老机构补贴标准。积极推进养老机构市场化改革,促进公办民营。截至2016年底,全省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各类养老床位数占养老床位总数的56%。五是注重医养融合。实施护理型床位补贴政策,截至2016年底,全省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比例超过35%;大力发展护理院,全省共有护理院98家。南通、徐州已经建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苏州、南京等地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六是注重产业发展。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产业资本有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2016年仅国家开发银行对江苏养老服务项目授信就超过10亿元,一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养老设施项目正稳步推进。全省已建成省级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1个,在证交所挂牌养老服务企业7家,投资建成20亿元以上的养老服务项目5个。全省补短板重大项目2016投资计划中,10个养老产业项目均为社会资本投入,投资总额超过600亿元。
虽然江苏在发展养老服务业、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居家养老支持政策不够完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缺乏运营资金和专业人才支撑,服务功能比较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二是医养融合还不够深入,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足,进入医保定点范围的医疗型、康复型养老机构偏少,医养结合进社区、进家庭还做得不够;三是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市场在养老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充分,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还未形成;四是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职业认可度及社会地位偏低,客观上造成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稳定性较差。这些问题,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养老服务业既是涉及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养老观念改变,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下一步,要贯彻关于老龄事业的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结合,紧紧围绕“两聚一高”目标,以创新理念深化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增强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保障基本需求,繁荣养老市场,提升服务质量,努力让广大老年群体享受优质养老服务。
着力提升养老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将“城乡居民逐步享受到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作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重要内容,凸显了共享发展的理念。建设养老服务体系,也要把共享发展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在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上发力,首先做好保基本、促公平的事情,让全体老年人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一是切实保障困难老年人的基本服务。农村“五保”老人、城市“三无”老人以及其他困难的高龄空巢独居老人,是社会上最困难的群体,要予以特别的关爱。要落实好特困人员供养制度,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精神关爱、丧葬等服务。实施好养老护理、服务补贴制度,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发放补贴。要高度关注农村“五保”、城市“三无”对象以及其他重点空巢独居老人关爱照料问题,通过乡镇(街道)民政办、党员或村(居)干部、老人的邻居或亲属和老人结对关爱等方式,做到关爱服务无死角、无遗漏,覆盖到每一位有需要的老年人。二是着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相对于城市养老服务而言,农村养老服务在设施建设、服务供给等方面还比较薄弱,要作为“补短板”的重要着力点。要推进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转型为当地养老服务中心,在保障政府供养对象的基础上,面向社会老年人开展养老服务,并承担起区域内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指导、养老服务培训等方面的功能,带动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要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尤其是要鼓励支持农村小型互助式养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适合农村农民实际、富于生命力、可持续和推广的农村养老服务。三是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标准,列出服务清单,明确应提供的服务种类、服务要求等,是为群众提供均等化养老服务的前提和基础。要围绕养老服务的重点领域,抓紧制定完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养融合、能力评估、教育培训等标准,以标准化建设带动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紧贴群众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发展养老服务,要坚持需求导向,群众的需求集中在哪里,工作的重点就要放在哪里。要紧贴群众需求调整养老服务供给结构,提升养老服务的“精准性”。一是加大对家庭养老的支持力度。毋庸置疑,家庭养老是中国最重要的养老方式,既承载着传统孝道文化,也承载着老年人晚年生活不可替代的精神寄托。目前国家及江苏省在家庭养老方面的支持政策还比较少,扶持家庭强化养老功能的作用还不够明显。要加快制定子女与老人共同或相邻居住亲情养老模式的配套政策,探索建立“照料假”制度。大力推进适宜养老社区建设,指导帮助老年人家庭进行生活设施无障碍改造,强化家庭的养老服务功能。二是做实做好社区为老服务。居家养老离不开社区服务的支撑,只有把社区为老服务做实做好,才能让居家老年人享受到媲美专业机构的服务。需求调查显示,老年人普遍需要便捷的助餐助浴等日常照料服务、医养融合服务。基于此,“十三五”期间江苏将每年建设100个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00个城市社区老年人助餐点,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市街道和社区全覆盖,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服务。同时,鼓励支持专业社会组织、养老服务机构连锁经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实体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三是促进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互补。居家养老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意愿,但在设施和服务的专业性方面比不上机构养老;机构养老专业化水平高,但直接服务人群有限。新形势迫切要求促进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要在居民小区内大力发展嵌入式养老机构,就近就便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庭病床、康复护理、精神关爱等专业化服务,实现机构养老专业化与居家养老亲情化的完美结合。要打开养老机构的“围墙”,将机构内的助餐、医疗、护理等各种专业化服务延伸到居家有需求的老年人,充分发挥专业资源的最大效用。
加快促进医疗和养老深度融合发展。医疗和养老,是老年人的两大基本需求。江苏失能、部分失能和失智老年人约占老年人口的10%,其中完全失能的约占3%,发展医养融合服务,十分重要、非常迫切。要站在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的角度,通过优化政策设计打破制度藩篱,通过创新融合模式促进互联互通,着力实现医疗和养老制度衔接、资源共享、服务相融。一方面,要注重制度创新,强化医养融合政策支持。在宏观政策层面,要将医养融合纳入民生重点工作和大健康产业,作为中长期规划的发展重点,由各级政府统筹协调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商业保险等多方资源,形成推进医养融合的工作合力和协同机制。在中观政策层面,要抓住医养融合的关键点――护理保险做文章,通过保险政策的介入,为老年人接受长期的、制度化的医养融合服务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在微观政策层面,要为提供医养融合服务的养老机构和组织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举措,引导各方面资源重点投向医养融合领域。另一方面,要推动模式创新,优化医养服务资源配置。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情况,区别对待、分类施策,以最恰当、最具操作性的方式促进医养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所有老年人,要推广实施普惠型的健康管理服务,即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功能,为老年人提供日常体检、咨询及建立健康档案等服务,推动医疗资源向社区和老人家庭流动。对于大量小型的、没有条件单独设置医疗设施的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引导其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由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上门服务或者建立应急通道。对于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养老机构,鼓励其按要求设立卫生室、医务室、护理院等卫生设施,配备具有职业资格的医生、护士,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为住养老人提供不出院门的医疗服务。对于医疗机构,尤其是闲置床位较多的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要支持其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同样落实护理型养老机构补贴政策。同时,要通过市场调节手段,引导较为富裕的老年人自主选择家庭医生服务。
(一)模型介绍
年龄移算法是人口发展预测方法中的一种,本次预测将采用年龄移算法进行。年龄移算法的预测思路是按年龄组存活率将每个年龄组的实际人口数进行递推的人口预测方法。将人口看做时间的函数是年龄移算法的重要原理。基于人口一年长一岁的原理,年龄移算法可以将由某一年度或者某一年龄组的人口数在与它相应年龄组的死亡率水平作用下,通过转移到下一个年度或者下一个年龄组,将下一个年度或者下一个年龄组的人口数计算出来,年龄移算法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年龄移算法模型预测年龄别人口数的具体使用的公式如下所示:
公式1中,Px(t)是指t年x岁的人口数,Px+1(t+1)是t+1年x+1岁的人口,Sx(t)是指t年x岁的人到x+1岁时候的存活率。
年龄移算法对未来人口预测,要求有基础数据。那么未来年份0岁的人数无法运用年龄移算法进行预测,考虑到0岁人口等于新出生人口,也等于各年龄生育龄妇女人数乘以相应的生育率再乘以新生儿存活率。
(二)参数选取
以2010年济南市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全面分析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医疗卫生水平逐步提高、人口政策变动等起作用的因素,运用年龄移算法对2015至2030年济南市的总和生育率、死亡人口率、出生婴儿性别比、人口机械增长率等相关指标进行预测。最终运用到人口的预测中。
(三)预测结果
根据迁移流动人口分年龄、分性别比例情况,将迁移流动人口分年龄性别加入到年龄移算法计算得来的静态人口中。得到最终的济南市动态人口预测结果。
从图中可以发现,金字塔上部的老年人口数量逐步增多;由于生育政策的调整,新生儿的数量慢慢增多,使得0-14岁的少儿组人数增多,塔底部慢慢的变宽。因此在未来的几十年,现存的适龄劳动力人口过渡为老年人口,导致老龄化程度加深,老龄人口数量增多;当这一阶段过去之后,在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外来人口的共同影响下,老龄化趋势会得到缓和。但是接下来的年份中,老年人口数还将持续增长,老龄化对济南市的养老保障、医疗等考验非常巨大。
二、济南市养老模式现状分析
(一)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养老方式中的一种。家庭养老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生活上的照料、情感上的交流、经济上的赡养。家庭养老主要分为自我养老和家庭成员供养两种。家庭养老依然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因为家庭养老能够给予老人特殊的精神慰藉。家庭成员承担着供养老人的主要责任,亲朋好友是照顾老人的主要社会资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家庭为主导地位的养老方式是不容动摇的。济南市受齐鲁文化、孔孟之道的影响,重孝道是这一区域人的共性,因此以家庭养老为主体。对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满意目前的养老模式吗”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很满意”的占34.4%,“基本满意”的占50.7%,不满意的占14.9%。
(二)机构养老
机构养老模式主要包括政府出资兴建的非营利性的福利院、敬老院和民办的盈利性质的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在农村敬老院主要集中供养“五保户”,在城市社会福利院通常收容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为主。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满足了老年人养老需求。减轻年轻人因工作繁忙不能照顾好老人的压力。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可以相互交流,利于身心健康。调查显示济南市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比例为7.6%,养老机构床位数量和调查所需的数量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但是目前养老机构实际的入住率平均约为70%左右,最少的还达不到10%的入住水平,总体上看机构养老的服务还没达到供不应求的状态。
(三)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养老院养老的有机结合,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发挥社区优势,将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对社会养老方式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济南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意见》指出:政府每月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购买送时服务20个小时。不满足条件的老人根据自己的需要情况和经济情况可自行购买此服务。由此可见居家养老模式包括为了养老聘请保姆、小时工等运用社会资源的一些养老现象。
三、济南市养老模式优化建议
(一)巩固家庭养老意识,保证老有所依
面对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空巢、高龄等特殊老年群体增多的严峻形势,单纯依靠发展社会养老未必能够将庞大数量的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解决好。由此可见,倡导和发展家庭养老势在必行。必须巩固家庭养老助老的职能,应鼓励提倡子女赡养、尊敬、爱戴老人,让老人们在幸福中度过晚年。这里提出的倡导子女赡养老人,是提倡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相结合“四位一体”的养老模式,而不是社会无责任,将老人的养老问题全盘托付于子女。竭尽全力将经济建设至更高层次,是济南市迎接老龄化社会到来的根本任务,但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妥善、全面解决老人问题。由政府买单,为在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有价服务券以购买家政服务,如健康查体、生活补助等。建议对特困和高龄的老人要相对多发些有价服务券。每一个居委会都应成立老年志愿服务组织,及时解决家庭养老出现的问题。
(二)发展多元化养老模式,提供多层次服务
根据我国现阶段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医养分离矛盾突出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医养结合”。所谓“医养结合”,就是将现行体制下互相独立、自成系统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结合起来,使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有机融合,实现社会服务机制的最优化和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医”即指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包括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则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医养结合”就是集养生、养心、养身等为一体,把老年人身心健康医疗护理服务放在首位,把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社会功能相结合,把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融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模式。该模式既实现对数以千万计的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全面关怀和近身服务,又切实解除困扰千家万户对患病老人医护难的社会问题。
(三)完善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相关法律制度
经过现状实地调查发现,济南市现有的福利设施匮乏,设施陈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居民的需要;现有福利设施布局不合理,给居民对福利设施的利用造成不方便。需要在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予以完善落实,建立城市、区、社区三级城市养老服务体系, 农村形成镇老年福利服务中心、镇敬老院、家庭三级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在柳埠新建市级大型老年公寓一处,床位数达到 300张左右;各区新建区级老年公寓 24 处(其中市中区 3 处、天桥区 4 处、槐荫区 4 处、历下区 5处、历城区 6 处、长清区 2 处),每个老年公寓的床位数为 60 张;社区级养老服务设施,借鉴外地经验开展日托式居家养老,依托“星光老年之家”开展日间照料和居家服务,保证 50处“星光老年之家”,每处床位数达 300 张,形成完善的城市养老服务体系。新建和改(扩)建现有农村敬老院,完成乡镇敬老院的更新改造任务,加强村级敬老院的建设工作,提高村办敬老院的比例,保证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 100%。
从国外成功经验来看,对一种养老模式的成功实施而言,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英国养老事业的成功发展表明完善的法律制度的重要性。日本为了保障家庭养老模式顺利转向社会养老模式,率先颁布了相应的法律制度,使得转变有法可依。
我国目前缺乏健全的养老方面的法律法规,具体内容不明确,操作困难。依照我国的特殊国情,着重从法律层面上确定养老方式的选择、规范养老服务的标准、对养老机构运行的监管,制定出包括人员配备、设备、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规范化标准,要想实现养老事业顺利发展,必须保证养老的相关行为有法可依。
陶福美
武警浙江省总队干休所,浙江 杭州 310020
【摘要】 目的 对社区老年人群的居家护理与保健进行分析探讨,以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 方法 对2011年2月――2012年2月本社区内的178例老年人进行居家护理与保健的指导,培养老年人群的居家护理与保健能力,干预1年之后,分析、比较干预前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结果 在干预之后,社区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的改善(P
【关键词】 老年人群;居家护理;保健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1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46-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步加剧,老年人群所占比例得到扩大,使得老年人群的护理与保健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在城市社区之中,大多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较为良好,或者是患有慢性疾病,未能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对于此类人群,应该指导、帮助其掌握居家护理与保健的能力,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2]。我院于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对本社区内的178例老年人进行居家护理与保健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本社区内的178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2例,女86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70.2±9.8)岁。其中32例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25例患者有其他的慢性疾病。
1.2 方法 干预前,对所有178例研究对象使用生活质量测评表进行评分,然后进行相应的居家护理与保健指导,帮助患者培养居家护理与保健的能力,于干预1年之后,再次使用生活质量测评表对178例研究对象进行评分。分析比较干预前后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具体方法如下:
1.2.1 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应该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流通以及生活便利。在老年人的房间方面,应保证其采光好、通风好以及干燥等,例如,保持室内温度在18-23℃,湿度在50-60%[3]。通常老年人的活动较不方便,需要保持地面的干净,避免障碍物以及水等的存在,以防跌倒,尤其是卫生间,最好设有扶手。
1.2.2 饮食健康 合理的膳食有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饮食应该保证种类齐全,并且营养均衡。主食以谷类为主,但是由于老年人的糖耐量有所降低,因此要注意摄入量;蛋白质的摄入通过食用奶类、豆类以及鱼类等获得;在脂肪摄入方面,应该尽可能的使用植物油,避免使用动物油脂。老年人对于钙的吸收有所降低,应注意补充,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老年人不应食用太多的盐,避免引起高血压等疾病[4]。最后,老年人应多食用水果以及蔬菜等,保证维生素的补充,并且平时要注意多饮水。
1.2.3 睡眠健康 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老年人缓解疲劳,恢复精力。床铺的软硬度要适中,枕头的高度要适中。睡前最好进行适当的散步、使用热水泡脚等,并且最好能够保持睡眠时间在7-8小时。此外,老年人午休半小时左右亦有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
1.2.4 运动健康 老年人应该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进行锻炼,以达到活动筋骨的作用,主要包括散步、慢跑、打太极等。运动量应该随着运动的持续逐渐增加,不可操之过急,亦不可时断时续,要持之以恒。同时运动切不可过度,以防发生危险。
1.2.5 心理健康 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广阔的心胸,积极参加活动,以积极、轻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事情。还可以为自己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增添生活的乐趣。此外,还要注重人际交往,多同朋友聊天,一起参加活动,互相关心、帮助,共同促进身心的健康。
1.2.6 健康检查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处于逐渐的衰老退化之中,应该进行定期的检查,这样利于疾病的及时发现,尽早治疗,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2.7 用药健康 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要进行用药治疗,应严格遵医嘱,不可擅自改变用药的时间以及剂量等。对于老年人,身体器官逐渐衰弱,使得药物的代谢相对缓慢,应注意控制剂量以及种类,尽量避免发生不良反应[5]。用药期间应严密关注不良反应情况,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1.3 判断标准 使用生活质量测评表对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该表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环境适应4各方面组成,包含11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使用3级评分,1分表示差,2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好,所得分值越高,表明研究对象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 ±s表示,使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α=0.05,以P
2 结 果
经过1年的居家护理与保健干预之后,研究对象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环境适应情况均较干预前得到明显的提高,两者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愈发严重,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6]。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引起了人们对老年人群的保健护理方面的重视,使得老年人获得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区护理保健服务成为可能,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7]。本次研究中,对社区老年人群进行居家护理与保健的指导干预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表明居家护理与保健对于老年人群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其改善身体健康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值得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陈秋菊.社区老年人的居家护理与保健[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6(20):131-132.
[2] 冉凌云,刘琴.老年人的居家护理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J].医药前沿,2012,02(3):283-284.
[3] 何静.浅析社区老年人的居家护理和保健[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8):106.
[4] 林继凯,宋怀宝,张群等.居家护理高龄老人家属幸福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0):3504-3506.
[5] 金其林,胡冬根,崔明等.老年人入护式居家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上海医药,2012,33(2):27-29.
【关键词】高龄;白内障摘除术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1922-03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A
自2001年1月~2008年1月我们对80岁以上高龄白内障患者45例(50眼)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高龄白内障患者45例(50眼),男27例,女18例。年龄80~97岁,平均87.5岁。术前视力:光感~0.03。其中老年性白内障40例,糖尿病性白内障3例,并发性白内障2例(包括高度近视、前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其中伴有高血压病的10例(22%),糖尿病3例(0.07%),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5例,其他疾病3例。心电图检查提示有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缺血性ST-T段改变、各类房室传导阻滞等12例。
1.2 手术前准备
1.2.1 术前应根据全身状况给予相应的内科综合治疗以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全部都请内科医生会诊,协助治疗。伴有高血压的利用药物将血压控制至安全水平;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8.3 mmol/L以下;对伴有慢性支气管炎的可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止咳平喘等治疗。通过治疗后患者基本能够平卧休息20分钟左右,能够耐受手术所需时间。
1.2.2 手术前常规口服鲁米那镇静,无高血压者用美多丽眼水散瞳,否则用托比卡胺眼液散瞳孔,常规建立通道,以防不测,便于抢救。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手术过程,减轻思想负担,便于手术进行,同时相互理解并共同承担手术的风险。
1.3 手术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囊外白内障摘除术(ECCE)组22例(25眼)、超声乳化(PHACO)组23例(25眼)。手术中都采用心电监护仪对患者血氧饱和度、脉搏、血压进行常规监护,特殊情况者请心内科医生进行现场术中心电监测。部分老年患者给予了吸氧。均为采用球后麻醉。 ECCE组:上直肌牵引缝线固定眼球, 作巩膜瓣或透明角膜缘切口,进入前房操作。采用连续环形撕囊或开罐式截囊,将晶体核充分分离、松动, 充分地利用粘弹剂的作用, 娩出晶状体核。囊袋内或睫状沟植入直径5.0~5.5 mm的PMMA人工晶状体。切口用11―0尼龙线缝合1~3针不等。平均手术时间为20 min左右(不包括麻醉时间)。PHACO组:上直肌牵引缝线固定眼球,11:00位透明角膜缘切口,2:00位侧切口,进入前房操作 ,连续环型撕囊或开罐式截囊,直径约5.0~5.5 mm,采用乳化刻槽劈裂法将核进行乳化给予吸除。I/A吸出残留皮质并进行后囊抛光,囊袋内或睫状沟植入直径5.5 mm的PMMA人工晶状体。切口缝合1针。超声乳化时间为1.2~4.2 min,平均2.6 min。我们所用的设备为美国AMO生产的Sovereign超声乳化仪的WhiteStar系统进行手术。超声能量50%,负压500 mmHg,流量30 ml/min。PPS间息爆破时间50%。平均手术时间为18.6 min。手术完毕后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液体,结膜囊内涂托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敷料包扎固定。术后常规抗感染,眼部点眼液,散瞳等处理。
2 结果
2.1 术中心电检测情况:术中部分患者约20%出现了血压升高、血氧饱和度降低或者心率过快、心率减慢。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通过安慰患者帮助解除其心理紧张、吸氧、松解揭开鼻部铺巾、护理人员通过肢体语言安慰等措施,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而恢复正常、手术顺利完成,无终止手术的病例发生。
2.2 术后第一天及第三天的矫正视力0.05~0.8不等。脱残率见表1。
2.3 术中并发症:后囊膜破裂2眼,其中ECCE组2眼(8%),PHACO组3眼(12%),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位置在囊袋内或睫状沟处。两组后囊破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47,P>0.05)。
2.4 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角膜水肿,术后第一天ECCE组发生角膜水肿4眼(17%);PHACO组出现角膜水肿3眼(13%),术后通过处理1周左右角膜水肿基本全部消退。患者术后1、3天的角膜水肿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高龄白内障的患病率增加明显[1],而此时高龄患者机体组织器官退行性变明显,常伴有其它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听力下降等),而老年人的视力出现明显下降,甚至失明,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对白内障的治疗目前只有手术才能根本解决问题,但手术具有相当的危险性,因此对于此类患者白内障术如何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效果是我们眼科医生所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从我们收治的高龄患者其心血管等全身疾病的比例是相当高。我们的处理经验是:⑴术前仔细检查患者的全身情况并作有关辅助检查帮助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及时请相关专业医生会诊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并调整好心、肺、肾等全身情况。要求严格掌握好手术的相关适应证。⑵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以消除患者对于眼部手术的恐惧心理,增加患者信心,使其能更好地配合手术的进行。⑶必要时常规给予吸氧和心电监护以便及时了解术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处理问题。⑷术后仔细观察患者全身及眼部情况,老年患者常出现便秘、咳嗽、行动不便等情况,发现后并及时给予处理。⑸由于高龄患者耐受手术时间不长,这就要求手术医生必须有娴熟的白内障手术技巧,以便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完成手术,降低手术风险。
3.2 手术方式的选择:要根据手术医生的具体水平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定。我们通过分析两种方法术后效果发现无明显差异,应该与操作者技术水平有一定关系。 高梅芳等[2]报道高龄白内障行超声报乳化术的效果,并认为术后由于切口小,视力恢复快,但术中难度加大,术后并发症也相对较多。 而小切口的ECCE一样可以达到响应效果。因高年白内障患者的特点, 此类白内障常为成熟期或过熟期,撕囊时不易看到眼底红光反射;晶状体囊膜较薄且脆,晶状体内压高,撕囊时常容易发生放射状撕囊,可以采取开罐式截囊处理。超声乳化时间和能量均高于非高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而高龄患者其角膜内皮计数相对较少,而能量大小与操作时间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功能产生影响[3],术中对损伤的敏感性高,术后修复能力也相对较差,这样术后发生角膜内皮水肿甚至角膜内皮失代偿的可能性也会增大;成人角膜内皮细胞自身无再生能力,损伤后主要通过细胞的移行扩展来完成修复过程[4]。由于高龄患者的晶状体悬韧带相对较脆弱,晶状体皮质层薄或无皮质层保护,这样就增加了PHACO术中劈核、分核、转核时损伤悬韧带的可能。而小切口的非乳化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同样具有手术损伤小、安全、迅速、术后反应轻、散光小,视力恢复快的特点。同时对设备要求不高,疗效肯定,也适宜基层应用推广。对于高龄白内障患者行ECCE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术中适当增加粘弹剂的使用量。在截囊前前房注入粘弹剂的量应以能将晶状体前囊膜压平为合适,这样会减少由于晶状体内压的增高而造成囊膜放射撕裂的可能;娩核前晶体核前后注入足够的粘弹剂以保护角膜内皮及晶状体后囊膜。(2)由于高龄白内障患者大部分为成熟或过熟期,术中是否行水分离或水分层时应注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充分转动晶状体核,便于娩出晶状体核。(3)娩核前应根据晶状体核的大小来估计巩膜切口长度是否合适,千万不要一味地追求小切口而强行娩出晶状体核。 充分利用粘弹剂保护角膜内皮细胞以减少机械损伤。 对于切口的缝合与否,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定,但考虑到高龄患者的一些自身特点,如术前常同时伴有慢性支气管炎、便秘等病变,建议尽量缝合以增加切口的安全性。 也增加了切口的密闭稳定性,注意缝线的松紧度减少术后散光的发生,提高术后视力[5]。(4)对于眼压的控制要注意胃肠道反应,使用甘露醇时注意电解质平衡。
3.3 通过两组患者手术后的效果分析,说明对于高龄白内障患者进行积极手术治疗后效果好,手术是非常必要的,只要认真对待,手术也是安全的,大大提高了高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他们晚年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可以减少对社会、家庭压力负担。同时要求我们在术前仔细检查全身状况及眼部情况,积极介入处理相关疾病,改善全身状况,以帮助我们手术的安全性,同时对术后视力进行全面评估预测,也要充分向患者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危险性,以取得他们的理解配合,共建和谐的社会,减少相应的事故及纠纷发生。
参考文献:
[1] 高 岩,张晓贞.高龄老人人工晶体植入术[J].中华眼科杂志,1992,28:225.
[2] 王梅芳,高瑞华,汪金芳,等.高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出术效果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5,27:597.
[3] 姚 克.复杂病例白内障手术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33.
[4] 陈家祺,邵应峰,王 铮,等.角膜深板层内皮移植术的临床初步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47.
转子间骨折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骨折,老年患者常并存各种疾病,非手术治疗需要患者长期卧床,易引起心肺功能下降[1],而手术治疗具有早期负重、功能恢复好和并发症少等优点。2001年11月至2007年11月桃花县桃花江中心医院对救治的28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注重围术期护理,制订并实施有效的康复训练计划,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76~85岁,平均78岁,致伤原因:摔伤20例,车祸8例,全部患者术前均合并一种或一种以上脏器疾病,入院后均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经精心治疗和护理,全部康复出院,住院18~32天,平均住院天数为22天,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未见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及畸形病例。
2术前护理
2.1术前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本组患者均为老年人,而转子间骨折多是由于不慎外伤或车祸等意外原因造成,而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差,身体突然受到伤害,心理平衡失调,此时极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烦躁不安心理,然而情绪变化可致血压升高或原有的高血压病情加重,活动时引起疼痛也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做好术前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1)通过与患者沟通收集基本资料,分析患者状况、病情及其实际情况,根据患者的不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性格和信仰等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病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介绍疾病治疗的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2)耐心解释疾病,并详细阐明手术中治疗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麻醉的效果,以及术后可能留置的多种引流管、导尿管、胃肠减压管等的目的和重要性,并告诉患者术后出现伤口疼痛是术后的必然现象,且疼痛持续时间短,在介绍病情时,医护人员的谈话内容应保持一致,以免因内容不一致引起老人的猜疑,加重老人的心理负担;(3)注意交谈态度和技巧,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不要轻易打断他们的谈话,或表示不愿听、不耐烦的情绪,交谈时注意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友善的态度,可使术前患者高度紧张的心情得以松弛。对高度紧张的患者应多使用解释、鼓励性的语言。护士微笑的面容、乐观开朗的情绪,整洁美观的仪表,稳重大方的姿态以及合适而亲昵的称谓都能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并且能感染患者,诱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唤起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增强安全感;(4)对新入院的患者,安排一个舒适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搬动患者时动作要轻柔,在治疗之余的交谈中给予适当的称谓,使他们感到亲切,帮助克服心理障碍,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也会使患者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对每一项护理操作放心满意;(6)介绍同种疾病康复病例,或让患者观看救治成功的图片,有机会时可让康复者与患者直接交谈,客观地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展过程和预后情况;(7)对于伤情重,疗程长、易产生抑郁,烦躁、焦虑不安、恐惧的患者,我们应加强病房巡视,关心体贴患者,鼓励其讲出心中感受和需求,并给予细心、持久而热情地悉心照料,鼓励家属多给予探望、陪伴和关心;(8)详细解释住院、卧床及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讲解康复训练的目的、意义、方法、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说服患者术前2周必须戒烟,并指导患者多做深呼吸,教会患者咳嗽的方法和有效的排痰,以保持气道通畅和增加肺泡通气量,对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有重要意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消除其不健康意识,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治疗和护理。
2.2运动训练及指导入院当天责任护士适时详细了解患者入院前的准确运动量、日常生活能力、思维判断能力[2]、既往病史、生活习惯,与患者及家属一起制订康复最适宜的运动量和计划。入院次日至术前日,实施术前的运动训练计划:(1)双侧踝关节、背伸、跖屈、旋转交替运动,术前需踝套牵引者,患侧踝关节可在牵引下保持髋、膝功能位,并做患肢踝背伸,跖屈运动或取下踝套行踝关节背伸、跖屈、旋转交替运动;(2)双侧股四头肌舒、缩运动;(3)健侧下肢直腿抬高运动,要求抬离床面>50°;(4)健侧膝关节屈、伸0~90°,利用床上吊环,屈健侧膝关节,用健康足蹬床,保持患肢伸直或牵引下抬臀部运动,早期或手术后需在护士指导帮助下完成,要求保持整个臀部平衡,不能歪斜,要求抬离床面15°~30°,维持3~5s;(5)利用床上吊环抬高身体及做扩胸运动,要求胸背部抬离床面>30°;(6)采取吹气球或吹气泡等方法进行深呼吸训练,以增大肺潮气量,增加膈肌力量,减少气道阻力和无效腔,以上锻炼均按照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及平时的运动量来制订实施,切不可强制执行,护士每天至少督促2~3次,在指导患者进行训练和护理过程中,要经常与患者交谈,了解其感受和需求,检查训练方法是否正确,有无按要求做,是否有进展及运动范围有无变化[3],以热情、诚恳的态度用安慰、鼓励的语言,及时纠正、指导、鼓励、表扬患者,充分维护其个性,以增强其信心,对合并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者,训练前需监测生命体征,再从深呼吸-踝关节运动-扩胸运动、股四头肌收缩-抬臀运动-直腿抬高运动逐渐进行,运动量以患者能接受为宜,每项运动后均应监测生命体征,合并肺部感染者,加强深呼吸,有效咳嗽,扩胸训练并给予雾化吸入等辅助治疗。
2.3饮食指导让患者明白合理饮食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特别是术后饮食,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每日均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可少量多餐,鼓励多饮水。高龄患者由于钙质流失严重,易形成骨质疏松,还应适当给予补钙,如喝牛奶、豆浆、骨头汤等,不宜吃得过饱,不宜吃过甜、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糖尿病患者应采用优质蛋白的饮食,如动物食品中的奶类、禽蛋类、水产类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利于保护肾脏[4]。
2.4大小便的护理由于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后,加之术后长期卧床,胃肠功能减退易引起便秘和腹胀,术后除给予清淡、易消化、含粗纤维营养丰富的饮食外,还可沿结肠走向,按摩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使大便通畅,以免便秘时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留置导尿者,应每日早、晚消毒尿道口及擦拭尿管分泌物,同时钳夹尿管,每3~4h开放一次,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2.5合理用药对需要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应向患者讲解药物的剂量、用法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同时要向患者说明擅自乱用土方、秘方等会影响治疗和护理。
3术后康复训练与护理
3.1术后卧位正确的卧位是骨科护理的基础,术后应在患肢的内外侧各放置一砂袋,膝关节下垫油布软枕,双下肢间放一软枕,保持患肢于外展10°~15°中立位,避免下肢内收外旋及髋部活动大于80°。
3.2康复训练因动力髋螺钉具有滑动加压作用,骨折能达到牢固内固定,促进骨折迅速愈合,使患者早期负重等优点,因此,术后即可鼓励、指导患者早期无痛主动的功能锻炼:(1)术后24h,嘱患者做患肢的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足趾伸、曲及踝关节的背伸及跖屈旋转运动,以促进静脉回流和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2)24~48h引流管拔除后,即可在床上半坐位练习肌四头肌的收舒运动及屈曲髋,膝关节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增大,对于不配合运动的患者,协助以患者的足根部开始做小腿、大腿肌肉压力递减的挤压运动,每天3次,每次15min。术后第4天开始使用下肢功能康复器(CPM)行髋、膝、踝关节被动活动,起始角度以患者所承受的最小角度为宜,逐日增加角度,每日2次,每次30~60min;(3)术后1周,除继续功能锻炼外,可增加坐位、站立位功能锻炼,2周后可扶拐下地不负重行走(老年伴骨质疏松的患者,应推迟下床活动时间);(4)术后3~4周,可嘱患者扶拐做部分负重练习,但负重控制在感到疼痛范围之内[5],然后逐步锻炼至无疼痛时方可弃拐。
3.3预防并发病
3.3.1预防褥疮向患者及家属说明预防褥疮的重要性,予以卧气垫床,并指导患者利用牵引床上的扶手及健侧下肢蹬床抬臀部,训练床上大、小便,对无力抬臀的患者,护士应定期用双手托住患者臀部,协助将整个骨盆托起,以预防褥疮。
3.3.2预防肺部感染定时翻身,扣背,教会患者有效咳嗽,排痰,以预防坠积性肺炎发生。
3.3.3预防泌尿系感染骨折术后卧床患者易发生泌尿系感染,应嘱咐患者多饮水,并做好会的清洁,减少细菌入侵的机会。
3.3.4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1)预防静脉血流滞缓。护理查房时,当患者患肢肿胀,疼痛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小腿肌肉饱满紧韧性强的患者,应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及时通过医生,切勿将血栓形成引起的疼痛,误以为一般刀口疼痛,以免延误处理时机;(2)避免血管内膜的损伤,提高静脉穿刺技能,穿刺争取一次成功,尽量不在同一静脉上进行多次穿刺,穿刺部位如出现炎症反应,应重新建立静脉通道,局部外敷中药消炎,进行注射各种刺激性强的药物及高渗溶液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穿刺,特别是大隐静脉的穿刺部位,持续滴注不超过48h。如局部发现炎性反应,应立即用中药消炎液外涂,同时重建静脉通道,减少静脉血管内膜的损伤;(3)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外伤、应激、麻醉等均能使全身血液进入高凝状态,特别是骨折患者在围术期由于创伤反应,制动等因素,加重了高凝形成。
3.4出院指导(1)指导患者不可坐太低的椅子或沙发,患肢不能做盘腿动作,睡觉时应尽量向健侧翻身;(2)下地活动时,务必有家人保护,注意安全,以防跌倒再次损伤;(3)骨折愈合不牢固时,应始终保持患者外展位,忌内收,患肢无论有无负重,均应全脚掌着地,防止骨折成角畸形;(4)2~3个月复查,X线摄片骨折愈合牢固后,可弃拐负重行走[6]。
4结果
本组病例28例,术后功能均按功能恢复情况依行走步态,有无疼痛,关节功能,生活处理能力等方面分为以下四个等级[1]:(1)优:行走步态正常,患肢无疼痛,关节功能基本正常;(2)良:轻微跛行,患肢无不疼痛,关节功能轻度受限,生活能自理;(3)可:患肢轻微疼痛,扶单拐行走,生活基本自理;(4)差:患肢病痛,行走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本组28例患者术后功能评价为:优18例,良8例,差0例,无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及畸形,优良率92.8%。
5体会
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和护理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缺一不可,要求医、护、患者相互配合,尤其手术前、后的观察和护理,早期正确指导功能锻炼对患者康复极其重要。同时,做好出院指导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和好转率,并且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改善了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唐世斌,彭吉,黄承月.安全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湘南学院报,2006,1:36.
2赵云鹤,朱延兵,王伟华.股骨颈骨折病人的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12.
3张学琦,付万炎,梅贤良.实用临床外科非手术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11.
4张雪梅,冯岚,杨晓燕.高龄高危患者行膝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实习护理杂志,2002,181: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