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065-02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完成自身的顺利改革,应当做到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殊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高校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相比,其自身具有较为鲜明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高校其他学科课程存在着类别上的鲜明不同,它是一种近年来才开始逐渐兴起并且为人们了解和重视的新型综合性学科。该学科综合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属于各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新学科。第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高校其他学科课程在教学目的上存在显著差异。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最终实现自我成长。第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与高校其他基础性学科的课程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别。一般来说,高校技术性学科教学往往沿用的都是较为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积极自信的心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教学内容的启示性与体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学主体的自主性与互动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参与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征。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
1.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自我认识水平
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进程,就要从知识、技能、自我认知水平三方面着手。具体来说,在知识方面,学校应当通过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让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相关概念、标准、方法、意义等有一个较为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并及时找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自助的能力;在能力方面,在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时,应当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大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在实践训练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在情感上迅速成长为一个较为全面的人才;在自我认知水平方面,教师应当着力帮助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勤奋努力,并充分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在了解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之外,不断地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从而完成个人自我认识水平的迅速提升。
2.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并不是简单地进行心理问题的疏导,它对教师的知识教导、心理指导、行为引导等教学活动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发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第一,积极引导大学生,让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学习活动中充分地认识和发现自己。摒除传统教学过程中落伍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直面自己的内心,与真实的自己进行对话。教师可尝试采用多种方法,例如画自画像、角色扮演、心理测试等方法,让学生发现一个之前自己所不了解的自己,并通过及时的案例分析,着力培养起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课堂,参与到体验性学习的氛围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通过向学生提出具有代表性的课题,让学生参与谈论,并积极进行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正确的爱情观”为例,在谈论这一课题时,教师不妨选用“男女之间存在着纯洁的友谊”这一相对而言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来要求学生进行思考辩论。在思考过程中,教师通过实施引导,鼓励学生就“友情与爱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针对辩论双方所提出的正例和反例,教师应当及时提醒这些例子是属于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如果是个别现象的话,说明造成这种个别现象的原因;如果是普遍现象的话,那么友情与爱情之间是否存在着明显的边界和底线,如果存在,它是什么?只有通过这样不断地引导和发问式的探索,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第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性地位。在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下,传统的课堂角色定位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教师的地位开始有所下降,而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则不断得到重视。发挥大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性地位,就要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做好相应的师生互动工作,具体来说,在开始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先将学生以组的形式分开,并向各组提出相应的研究课题,要求小组成员就研究课题进行相应的课前学习和研讨,认真准备并做好课堂发言,发言完毕后,教师要做好最后的总结工作。在作业布置问题上,教师要求学生就课堂上所提出的研究课题及其讨论内容进行相关的分析调研活动,采用合作完成的方式上交作业。下一次上课时,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做本组汇报,同学们针对该组的汇报结果进行讨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
3.加强心理健康课程教材的创新编写
教材创新编写是确保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而当前在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中,尽管已经出现了诸多不同的课程教材,但是将它们进行对比,还是能够明显地发现,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存在着内容重复、实用性较低的普遍问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在重新编写教材时,应当基于高校教师多年来的教师实践经验,在大量开展高校大学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集中优秀教师的力量和指挥,着力编写出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和成长需求的心理发展教材。一般来说,创新编写的课程教材应当要符合专业性、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等几个基本原则。专业性指的是教材关于心理健康与心理教育的相关概念与指导方法的表述和讨论,要具有鲜明的心理学特征,相关理论知识都有迹可循,所有的心理辅导措施都应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针对性指的是心理发展教材应当着力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和校园环境下较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能够起到较为显著的作用;实用性指的是教材中所提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的具体措施在实际生活中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来着力完善健全自我的心智;可操作性则要求心理教育的实施过程应当过程简易、通俗易懂,既要符合心理教育的特点,又要满足学生接受辅导的需求。
4.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在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师资力量的缺乏成为限制心理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性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要着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首先,高校要着力提高本校心理教师的比例,坚持精英原则,宁缺毋滥,通过开设相关的心理专业知识学习活动,着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此同时,及时做好定期的活动组织工作,带领教师团队接受专家指导,去优秀的心理教育团队中参观学习,建立好相应的集体商议制度,从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其次,高校要引进新的心理教育优秀人才。一方面,充分发挥优秀心理教育人才的个人能力;另一方面,在心理教育团队内部范围内推行最新的心理教育理念和策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5.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研究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往往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些教学重难点,高校心理教育教师团队应着力开展必要的教学研究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团队的力量和作用,开展必要的集体探讨活动,针对当前的教学需求来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项目,将重难点的解决方法落实到具体的教案与课件的设计问题上,从而达到化整为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政泉、郭敏、刘明荒.大学生军事课考核评价模式变革――兼谈西南石油大学军事课的考核方式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黄群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4)
[3]杨慧慧、郑莉君.现代教学中情绪管理理论与策略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8(2)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积极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注重激发人心理意识中潜藏的正能量,让人的心理能够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人身心的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作为全新的心理理念,主要对三方面进行研究,分别是群体层面、个体层面以及主观体层面。无论是对哪一层面的研究,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激发人的正能量,让人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及工作等。[1]
二、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一)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作为教学目标
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积极心理这一目标,然后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积极心理学对个体自身隐藏的积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个体积极心理素质,心理学的这一内容值得教师借鉴,教师可以将此应用到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过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心理的正能量,让学生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遇到的磨难。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还应该对学生的幸福感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提高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乐观生活。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为学生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短期目标实现的难度比较低,所以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标之后,其自信心、学习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多鼓励,给予学生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能够以满满的正能量来面对生活。
(二)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开展教学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是每个人心里都有隐藏的正能量,所以此理念认为积极心理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激发人心理中的正能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这一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提高对积极心理体验的重视程度,并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来开展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开展教学是需要达到教学目标的,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将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是参与实践等方式来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观点更有力,通常会以具体的心理案例来开展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索,从而寻找出其中隐藏的积极结果。[2]教师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路,帮助学生通过心理体验来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对积极心理体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心理积极性的挖掘,以此来促使自己心理健康发展。
(三)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两者处于对立状态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的教学自然无法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其中,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在构建教学体系中,应该将高校教育工作都融入其中,将课堂教学影响、家庭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影响等因素归纳到一起,然后通过召开座谈会或者是真人现身说法等方式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理论联系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日常心理辅导,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疾病能够得到尽快解决,其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应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对当前的心理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以此来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作者:杨柳 单位: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学;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一、以幸福理念为导向,设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目标”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目标”应该定位于使全体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并生活幸福。唯有此“积极目标”定位,才能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用,防患于未然,而不只是简单地防治心理问题,仅为少数学生服务。
二、以培养积极人格特质为核心,建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一)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二)积极人格特质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围绕6大美德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六大美德包括:“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超越”。作为个体获得这六种美德途径的人格特质有24种,它们分别是:智慧:创造力,热爱学习,好奇心,开放思维,洞察力。勇气:真诚,坚持,勇敢,热情/活力。仁爱:爱,善良,社交智力。公正:公平,团队精神,领导力。节制:宽容,谦虚,审慎,自制。超越:审美,感恩,幽默,希望/乐观,信仰/信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框架可以安排如下:以六大美德为纲领,以24项积极人格的培养为具体内容,再辅以潜能开发。还要加大对积极心理学尤其是积极人格的研究力度,并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为他们将来的就业乃至一生的幸福打下良好基础。
(三)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另外每次课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积极心理学书籍和视频及弘扬正能量的电影,我推荐过的书籍有:《幸福的方法》、《持续的幸福》、《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活出最乐观的自己》、《活出生命的意义》、《专注的快乐》等。视频有:哈佛幸福课(网易公开课),电影:《叫我第一名》、《面对巨人》、《风雨哈佛路》、《把爱传下去》、《尽善尽美》、《肖申克的救赎》、《当幸福来敲门》……。这些书籍和视频要求学生课下完成,教师课上可以展开讨论,参与讨论的同学要计入平时成绩。
三、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开展积极心理学常用的体验式团体教育活动
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第一,就教育目的而言,各学科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及身心的全面综合及和谐发展。第二,就教育载体而言,各学科课程本身及教育过程中就隐藏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其中包含的并非都是文字、数字、符号和插图,它还包含了丰富的心理信息。学校所开设的各类课程中都显性或隐性地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可供开发利用。而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互动交流的过程,亦是师生双方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表现和形成的过程。第三,就目前学校的教育现状而言,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已经相对稳固,单独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明显的人为操作痕迹,而如果以学科教学渗透的形式进行则可以在不增加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的条件下达到目标,符合经济实用的要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进入学校各学科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才算真正的实至名归。[1]
一、正确树立现代教学观和学生观
现代教学观明确提出要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的主体,注重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学观。一是要有正确的教学目标观。传统教学把传授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这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现代教学观则把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更加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二是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观。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侧重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而现代观念的教学评价则更加重视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更多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开发学生的潜能,健全其人格的发展。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决定了教师对学生施以什么样的教育,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教育过程及其构成要素的认识,从而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认识、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的不同。一直以来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审美、道德生活和需要与权利,使教育教学活动脱离了学生生活本身,过于注重学生的未来生活而轻视了学生的现实需要,从而导致教育难以体现学生的全部意义和人生价值。现代学生观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基于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遵循学生独立的不同于我们成人生活为逻辑起点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珍视学生的世界和生活,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个体,尊重其发展的需要和权利。
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了现代教学观和学生观,才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学生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二、合理设置学科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校学科教学顺利开展与进行的方向标,教学目标的设置决定着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水平。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决定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环节,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有同时反映学生的心理层面时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现代教学理论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一个涵盖知、情、意、行的多方面、多元化体系,一方面学科内容的传递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科内容心理学化;另一方面,学科内容的传递根植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和谐发展,强调的是以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识过程的双向统一。因此,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为总体目标,根据各学科教材具体实际和学生表现设定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学科教学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体现科学性。第一,是各学科教学基本目标的内在要求。教材本身直接或间接蕴涵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不是教师脱离教材实际和生活实际额外强加的。第二,是各学科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基本要求。各学科教学的目标不是单一外显的,而应是把知、情、意、行相结合,各目标相互交融、相互渗透,要具有整合性质。第三,各学科教学目标的差异性。由于学科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在制定各学科教学目标时要因地制宜地去设定。文科类性质的学科可借用学科内相关素材资料渗透对学生心理素养和心理品质的培育,而理科类性质的学科则可以借用学科特点侧重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和良好学习态度及习惯的培养。
三、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潜藏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在学校各类学科教学过程中,它们都各自有其自身的教学内容,但也都不同程度地潜藏着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社会科学类学科都显性或隐性地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语文教材为学生认识社会和体验生活提供了载体,为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供了营养。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和人格教育,还可以通过作文教学或指导学生写日记等形式来转移学生的消极情绪,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悲观心理,升华学生的情感,进而促进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在思想品德课中教育者可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学生具体情况,积极挖掘学科教材内的积极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社会情感,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进而促进自身全面综合发展。
小学的科学课,中学的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类学科,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支持,有助于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力、探究力和想象力,以通过对自然的热爱转化为自我心灵的升华,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大自然是广阔无垠和充满神秘的,在科学、物理、生物课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领略大自然,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直接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呈现自然实物让学生真切感知。这样可以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的习惯,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形成他们各具特色的创造个性。[2]
音乐、美术和体育等艺术类性质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课程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体育运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放松心情、精神振奋、缓解心理压力,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音乐可以使学生放松心情、丰富想象,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还可以让学生感悟人生真谛,体验幸福和快乐。美术中的绘画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还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有效缓解学生内心的压抑,也很容易使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去发现自己和认识自己。[3]
四、加强课堂管理,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表现力和发展力,只有在个人能够感受到心理自由和安全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优化、最有效和最大化的发挥和发展。由此可见,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的变化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有助于教师授课,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交流互动,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过于紧张压抑的课堂心理氛围则会使学生情绪紧张、惶恐不安,学习不在状态,造成学生记忆力下降,学习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可以开阔学生思路、缓解学生心理紧张、丰富学生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提高学生记忆,还可以有效加强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认知方面和情感方面的交流互动,从而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加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和谐发展。
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持续稳定的、协调融洽的、民主自由的心理关系,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感保障,是实现学生身心全面综合发展的有效保证。当课堂教学活动中充满和谐、民主的氛围时,教师就相对容易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仅能够充分发掘教师和学生的潜能,让课堂氛围变得宽松愉悦,而且还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和完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2.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管理模式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隐性因素。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选择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民主型的课堂管理模式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放型的课堂管理模式营造的是一种师生间交流、互动、自由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有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还有利于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五、提高各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各科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决定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能否顺利渗透的关键。教师教育具有示范性,教师如果心理不健康、心理素质差难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心理素养尤其是个性品质如性格、意志和情感等都会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地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控制自身的情感变化,张弛有度,维护师生之间心理相容的良好课堂氛围,学生就会逐渐变得稳重。另外,教师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养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性格和品质,学生就会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教师应该努力掌握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心理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规律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利用各种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奇、好动、好胜”是初中学生的一大特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因势利导,通过新奇而有趣的实验,并伴随着生动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艺术,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第一堂化学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关键。在做镁带燃烧时,除了要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外,教师还可以讲一些镁在军事、航空、航天的广泛应用。在课外,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将高中氨气的喷泉实验做给学生看,其目的不在于使学习其化学知识,而是通过这样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利用化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又和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化学小故事、化学趣闻等。如彼得大帝如何在欧洲寻求玻璃的制造方法;当诺贝尔发明炸药时被炸得血肉模糊时还欣喜若狂地大声宣告:“我成功了!”我国古代炼丹家葛洪是如何炼丹的,真正的化学知识是什么?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是怎样制得结晶牛胰岛素?等等。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化学知识。
3.利用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兴趣
初中生好胜心强,有强烈的荣誉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好家庭小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和评比,对效果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在课堂练习和测试中,对做得好的学生,应给予激励。这样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能够促进学生奋发努力。
二、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师生良好的情感可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由最初简单兴趣发展为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既开发学生的智力,又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也提高教学质量。平时教师要经常到班级和宿舍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当学生有一点点的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学生有困难时帮助解决。在任何时候不要过多地去责备学生、批评学生,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的真诚,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形成一个和谐、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学生觉得你是我们值得信赖的老师,自然而然地就会喜欢你和你的每一节课,有什么心事也会主动地与你交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2.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
上课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展开其丰富而活跃的思维想象能力。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我国广大农村推广的沼气有何特别的作用?在汽油中为何可以加入酒精,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周围的河流为什么杂草越来越多,与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有什么关系呢?另外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现代化学科技的新成就、新发明及其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和位置。如新材料和各种新医药的不断问世,都与我们所学化学知识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利用这样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情志意向。
三、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1.经受挫折
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的意义;学会在逆境中自我调节与寻求解脱;通过认识以及行为上的提高和锻炼增强挫折耐受力,逐渐培养他们坚毅的品性特征。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2]化学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正视挫折,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走过这样的“沟沟坎坎”,以免学生因心情压抑而动摇学习化学的信心。比如:某次测试有个学生只考了56分,经分析,我发现他是由于粗心大意而没有看清题意,被扣了11分,运算错误被扣了4分。分析后,我让他下次一定要注意到这方面的错误能够避免,树立坚强的信心。学生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上课时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地复习巩固,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有些基础较差或智力不好的学生,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作一个客观的定位,分析自己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分步定下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逐步奋斗,使学生少受挫折而易获成功。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有些学生成绩较差,并不是由于智力低下,而是意志力薄弱,毅力差。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告诉学生,历史上有成就的科学家都有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通过艰苦奋斗才获得了成功。例如,我国化学家侯德榜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终于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德国化学家韦勒用了四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用有机物合成尿素的工作,从而打破了“有机物是由生命所产生的”这一看法等事实,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教师可举出这些事例,让学生能从他们身上受到教育,树立发奋图强,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教师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运用。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3]只有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赢得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模式
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证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才不可忽视的因素。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过程及其结构的理论概括。研究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带动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与深化,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更全面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承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实际,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原则进行了阐述,在提到多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时,特别强调“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验,全身心参与,从体验感悟中理解掌握心理调解的理论与方法,既要避免单纯的理论讲授,又要避免单纯的课堂游戏活动”。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该文件精神,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模式进行探讨。
1.课前认真准备
1.1熟练掌握章节内容,对章节的结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有一个清晰的理解认识。
1.2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准备好教学资料和材料,做好教学设计。从典型案例分析、音乐放松、角色扮演、经典的心理短片电影赏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心理宣泄等方式中选取恰当的方法,使课堂教学更丰富、生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热情地参与教学。
2.课中教学环节
2.1教师讲授。
借助多媒体,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讲述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等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通过表情、提问等方式,让学生进入老师的语境和情感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讲授的内容,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懂得主动调节心理状态、维护心理健康。教师的讲授要生动、形象和有趣味性一些。
2.2根据章节内容特点,选取恰当的教学教学活动方式。
2.2.1小组讨论。这是学生研究性、探索性学习的主要体现。一是课堂讨论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二是课外讨论是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将不能在课堂解决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后讨论,之后写出小组总结或进行课堂总结发言通过讨论,大家提出不同的看法,学生的认知得到验证和交流,问题得到澄清,也加深对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理解。
2.2.2心理测试。以强化学生记忆,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或者配合相关的教学内容精心挑选一些适合课堂完成的心理量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维护心理健康。
2.2.3案例分析。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素材,精选案例教学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趣味性、丰富性、多样性。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可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多种方式。
2.2.4音乐放松。挑选经典的音乐在课堂播放,可以受到学生的青睐。特别是一些课业压力较大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使他们得到适当的放松,成为他们的能量加油站。所以课上如果提供直接的放松体验,更能赢得他们的喜欢。如果课上时间有限,可以利用课间休息进行播放。
2.2.5角色扮演。根据课程内容设计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得到深刻的体验。比如在人际关系章节,创设宿舍冲突情境,现场请学生根据扮演的情况讲解萨提亚的五种沟通模式,让学生加深对不同沟通模式的理解。在情绪章节,请学生上台表演不同的情绪状态,如愤怒、哀伤等,让台下的学生猜,使得学生对情绪的表达更具体。
2.2.6影片赏析。新学期第一堂课上,学生在谈到对这门课的要求时,很多学生表示希望在课堂上看到更多有意思的视频资料。课堂上如果只是教师一个人讲授,哪怕是再精彩的案例,时间久了也会显得枯燥。视频资料的冲击力更直接,通过视听等多种感官感知,学习效果会更好。如在常见的心理障碍章节,讲到抑郁症时,可选取崔永元在《艺术人生》中讲述的其患抑郁症经历的视频,看似轻松幽默的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让学生懂得抑郁症患者是怎样的痛苦,学会求助多么重要,心理治疗在康复中的作用,等等。同时,可以请学生结合主题自己拍摄录制课程需要的视频资料,如关于环境适应、宿舍关系等内容的。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做中学体验和学到更多的知识。
2.2.7心理宣泄。在积极进行正面引导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宣泄式活动课给学生以宣泄的机会,缓解学生的内在压力和烦恼。通过“心理宣泄(书面表达等)――小组交流――(教师)搜集材料――教师点拨――学生自悟”,达到既定的目的。在宣泄过程中,当事人要把自己的情绪整理一下,而组员则会表示对当事人的同情、关心、支持。凭借此,宣泄可达到一定程度的身心平衡。
3.课后教学环节
3.1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环节,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技能标准,而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2心理咨询与个体辅导。
针对教学过程中掌握的学生心理状况,由专业教师进行个体咨询,及时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方式有面对面交流、书面咨询、电子信件咨询、QQ群、网上讨论区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慎言律行,做到伤害学生自尊的话不说,贬低学生人格的事不做,充分尊重学生,以引导和鼓励为主。
3.3素质拓展训练开展“放松训练”、“信任摔倒”、“驾驭制怒方法”、“微笑握手”、“化解嫉妒情绪”等方面的活动,使学生的德行从知到行得到升华。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体现,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适应性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它绝不应该类同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而是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以灵活多变的形式、丰富实际的内容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助能力。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2]刘海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23(1):47-50
新型师生关系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要求教师在和谐、平等、公平互助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使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调动学生自身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循规蹈矩,就成了课标和教材的传声筒。如果对学生过于严厉,平时缺乏沟通,课堂上给学生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的机会过少等,就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现象,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引发学习效率低下、缺乏自信等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把考入重点大学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同时以身作则,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并在课下多与学生沟通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同学们对英语学习充满信心。
2多激励学生,让其在自主学习中成长
激励机制是教学中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并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朝着既定目标努力的鼓励机制。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特长,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由此激发其学习动机。即使学生在课堂上犯了错误,也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更不要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此肯定他们,鼓励他们积极进取。这样学生的潜能就在不断的激励中被挖掘出来,他们的学习热情也随之不断提高,从而主动探索新知,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加强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条件和正确引导”。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变换教学方法,创设生动的课题。例如,抓住教学内容中的创新点,开展体验式活动,唱英文歌、讲英语小故事、演英语小短剧、办英语墙报、举办英语演讲会、创设英语角等。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进而提升学习自信心。在学习英语单词时,让基础薄弱的学生领读,当他们能流畅地领读单词时,要适时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提升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一些原来英语学科薄弱的学生,在做单词方面的brainstorm(头脑风暴)时,都能快速想起前几课学过的词汇,并且熟练使用。另外,还可以设计Listento661yourvoice这样的游戏活动,让同学们用类似话语传声的游戏传达句子,直到最后一个人能完整重复。用Guessinggames或Makeaninterview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在游戏中表现出色的学生,要顺势给予及时多元的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聪明才智,以Perfect!Excellent!Great!等鼓舞人心的话语给予他们鼓励。当学生得到掌声鼓励时,成就感油然而生,学习热情也随之高涨,在体验成功的快乐中树立学习信心。
4化解学生的心理困扰,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每个教师都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是由于其学习上的反复失败造成的,由此导致学习自信心下降,以致最终掉队,放弃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通过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进而提升其学习效率。
5创造积极环境,加强合作交流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充分考虑学生情况,并且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不断反馈的信息随时加以调整。平时应通过各种途径和学生扩大接触、增加了解、发现长处、表扬优点,以鼓励其进取,多采用正面语言与学生交流。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只有尊重所有学生,对每个学生充满信心,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6获得成功体验,保持学习英语的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和愿望,都能取得成功。成功教育旨在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主动开发内在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为了经常使学生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要引导他们善于发现自己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有的学生性格较内向,上课时不敢发言,针对这种情况一般采取一句话英语的策略,只要说出一句与问题相关的话就算完成任务。比如,我们班有位女生,平时特别胆小,通过让其进行领读,增强了她的自信心,还养成了其热爱朗读英语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引导他们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情景教学是个很好的选择。初中英语课本多接近现实生活,在设计情境对话时,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多分配固定句,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其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7渗透教育调节和承担
要以学生心理健康为出发点,多给学生关爱,精心呵护他们的心灵,这样有利于消除因不良心理健康因素产生的不良学习品质。曾有人说过:“教师的一句话,可能促成一个奇迹的出现;教师的眼神和态度,或许会抹灭一个人才的出现。”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多与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上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应及时、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特别是潜能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动态,走进学生心灵,想他们所想,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另外,还要在学习上多帮助他们,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激励他们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消除学习中的种种障碍。同时,定期加强潜能生的指导训练和巩固练习,稳定其心理健康,避免他们走上“厌学”之路,让学生慢慢爱上英语。此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能力相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加强心理修养的能力,如调控情绪、磨炼意志、自塑性格的能力等。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其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栋梁。
作者:李艳萍 单位:育才学校
参考文献:
[1]刘自强.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6,(01):237.
[2]韦朗怀.初中英语“学困生”成因与对策新探[J].读与写(下旬),2016,9(9):58-59.
[3]刘团辉.谈谈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6,(06):125.
[4]王元普.提高英语学困生成绩的途径及策略[J].考试周刊,2016,(36):129-130.
[5]龚秀丽.山区初中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6,(05):72.
[6]曾文雄.关注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01):4-6.
[7]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夏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对中小学情感教育的启示[J].新课程学习,2016,(07):180.
[9]杨朝辉.浅谈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J].学周刊,2012,(22):21.
[10]邵碧雪.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2,(34):16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143-02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发展学生积极心态、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基础,以塑造学生优秀心理品质为目的的一门集知识性、实用性、操作性、发展性、体验性为一体的课程。它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升学生心理品质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现状来看,该课程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体验,重矫正、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所以,如何使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更有助于学生应对各种心理困惑、改善生活质量和发展积极心理品质的一门实效性较高的课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精心选择的案例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案例提出的问题开展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找出问题及问题的原因,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精选和制作案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精选难易适中的案例。2)组织引导案例讨论。教师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呈现案例,组建讨论小组,对案例进行讨论。3)归纳总结。教师归纳总结案例讨论成果,并加以拓展,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
3.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2)有助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3)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4)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中的应用
1.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1)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是指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蕴涵着一定的心理学原理、能够引人深思和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能对学生的心智有所启发并具有研讨性的事例。通常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包含着多个心理问题,而且问题的原因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其问题的解决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案例可以选自经典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集,也可以由发生在学校及周边高校的鲜活典型的例子编辑而成。
(2)案例的分类
根据教材,课时安排及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确定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就业心理、恋爱心理四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案例教学。人际交往类案例主要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自负、自卑、害羞等心理问题,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共情的能力;情绪管理类案例主要解决学生抑郁、焦虑、嫉妒等心理问题,培养控制和保持良好情绪的能力;就业心理类案例主要解决学生应对挫折、心理退化等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规划执行能力;恋爱心理类案例主要解决由单相思、失恋、三角恋、网恋等因素产生的颓废、迷茫、轻生念头等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及正确的恋爱行为。
(3)案例课的课件制作
教师在选取适当的案例后,根据实际情况,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添加配音、图片、视频等形式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力求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达到触动学生内心并激发“我要说”的冲动的效果。
(4)组建讨论小组
一个班级一般组建4~5个讨论小组,每组4~6人。在组建小组时,要注意各小组成员在个性、性别、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均衡性及互补性,避免有些小组过于沉闷,有些小组过于活跃。小组领导者应具有亲和力和组织能力,教师还应专门安排时间讲授小组讨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样挑选出的小组领导者就能组织好小组讨论并能记录各成员观点,归纳总结小组成员的观点,以便在班级自由讨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5)熟悉案例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研究案例,既要对案例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又要精心设计案例讨论的问题,使讨论的问题难度适中,并且能与学过的心理知识紧密联系,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可能提出超出案例范围的相关引申问题做好预案或准备。另一方面,由于受教学时间的限制,为了让学生在课上讨论充分,通常提早一周左右把案例的文字材料及问题发放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熟悉案例,查阅相关资料,准备自己的发言材料。
2.课堂实施过程
(1)呈现案例
案例的呈现方式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根据案例讨论主题的不同,可选择口述、图片、视频、现场模拟、课件等呈现方式,让学生重温案例内容,加深对案例的认识,较快融入案例情景,唤醒自我认知和体验,激发讨论的冲动。教师根据案例设计讨论问题的多少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可采取呈现案例、讨论,再呈现案例、再讨论的步骤进行,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交流与探讨。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案例及学生讨论的情况对部分关键节点或争议点反复进行呈现。
(2)组织讨论
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第三章情绪管理章节的案例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将“认识和预防抑郁”作为重点,选择张国荣等人的事件为案例。先通过几组心理疾病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初步讨论当前危害最大的情绪疾病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让各组派代表把课前准备的资料或课件带到课堂进行交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引用数据说明各种情绪疾病的类别及发病的比例等,并说明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接着呈现张国荣自杀的相关报道视频,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张国荣因抑郁自杀的心理原因。然后,教师播放几段不同类型抑郁症患者的视频以及心理医生的治疗方案。各小组分别讨论不同类型抑郁症患者的成因及心理调适方法,可采取小组领导者主持,小组成员轮流发言、补充发言等灵活方式。这一环节是本节案例讨论课的重点,教师要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抑郁的成因及对策,如从社会支撑、家庭氛围的改善、兴趣爱好的培养、人际关系的改善、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理性认知等层面对因失恋导致抑郁的患者提出心理调适建议以及帮助他们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小组领导者总结各自小组案例讨论的观点、解决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就相关问题、观点进行提问、反驳、辩论,通过不同理念的撞击,启发更深入的分析论证,加深对案例的思考和认知。
(3)归纳总结
教师对案例讨论的归纳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首先,教师剖析案例所涉及的相关心理学原理,对这些知识起到进一步强化的作用。如在总结“抑郁”案例时,要帮助学生区分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状,消除学生对抑郁情绪的错误认识。其次,教师帮助学生梳理思路、理清头绪。由于心理健康是很难衡量、很难定量的心理现象,使得心理健康案例讨论的结果或答案具有不确定性,但教师无需给出标准答案,而应重点讲解分析案例的思路,帮助学生分清主次,把握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归纳总结案例讨论的结果,并加以拓展。如在“抑郁”案例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扮演不同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工作背景的人物来拓展理解案例中人物的言行,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感悟、体验案例中人物的情绪情感,提升自我的共情能力以及调节抑郁情绪的能力。接着,教师要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要多以赞赏激励为主,以指出努力方向为辅。教师要及时表扬讨论热烈、氛围良好的小组,公开赞赏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独到见解或观点的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并在课后及时加以鼓励。教师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提升其自信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下一次案例教学。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是案例讨论的裁判员,而是案例教学法的设计者和案例讨论过程中的激励者、指引者。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成为主动学习的践行者。
2.案例的选择、制作
案例的选择、制作是案例教学法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多渠道精心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典型性、研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这些案例要难易适中,要能够真正贴近生活,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价值观、创设情境、引导探究、体验过程、掌握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也是时展、教育思想进步的具体要求。
地理课虽然是一门具体的课程,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还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对于学生了解自然、认识世界,培养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特别是在封建迷信思想回潮,蛊惑人心之时,以科学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增强对迷信邪说的免疫力,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以上认识,必须以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在地理课的教学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以让学生多思、多问、多动手、多合作、多辩论为出发点来进行地理课的教与学。教育理念的改变必然带来教育方法与过程的变化,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实践介绍。
一、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不同视角的反思和挖掘
要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必须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不同视角的反思和挖掘。许多曾经是科学上的难题,到了今天可能已经成了尽人皆知的常识。
而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人的各种综合能力不是直接从结果中生出来的,而是在过程中体验和积累起来的。所以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启发、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索这些今天看来已经成为常识的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验将是深刻而又丰满的。
要达到这种教育效果,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创设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质疑、调查、探究、辩论,在良好的心境下完成学习过程。情境的创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我经常采用如下方法:
1.运用试验和演示
试验和演示一些自然现象和过程,来创设一个新颖生动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思考。比如夏日的中午,让学生赤脚站到操场的石头上和水塘中,体验温度的不同,然后讨论海陆热力差异,学生思维非常活跃。
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比如,用一个桔子受到挤压,产生“喷发”的效果来说明岩层的破裂等问题。利用冬季窗花的形成来解释降水的条件等。利用冰箱中物品被“冻干”现象,引出南极大陆的寒冷与干燥。
3.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演示手段
新的展示媒体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信号刺激能力,再加上展示手段的多样性与高效性,很容易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的思考氛围。如火山爆发、泥石流、地形地貌等。
4.结合鲜活的时事
其实在地理课堂上引入时事性的内容,不是地理学科所特有的,许多学科的老师们也都有这方面的实践和体会,但如果仅仅从提高学习兴趣这一目的出发,未免有些“浪费”,属于对时事问题的“粗放性应用”,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时事材料中,挖掘出丰富的地理教学内容。
5.课外活动
到野外去,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事对于学生来说都蕴含着无穷的乐趣,也包容着无尽的地理知识。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总的要求是应该有趣、有启发性,只有那些学生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问题才能诱导学生进入良好的认知情境,才能在知识的学习中得到情感上的愉悦和认知体验。
二、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人、对事及对社会的评价标准和尺度,包括对金钱、名誉、地位、物质享受、精神享受、集体与个人、宗教与信仰、自我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人生的历程能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价值观的培养,也是包括地理课在内所有课程的重要任务和出发点,地理课教学内容中可以发掘出丰富的价值观培养内涵。①进行理想教育,树立远大目标;②培养为科学献身精神;③在矛盾冲突中体验价值观的价值;④教师自身的价值观需要提升。
三、实践中的体现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进行了一些实践方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