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体育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引言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实施和体现,而课程资源是学校开设课程的前提与基础。高校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体育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条件来支持。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这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思路。但目前因为我们对于体育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欠缺,而且对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所以造成一方面体育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体育课程资源未被挖掘出来,不能及时地被加工、转化和引入实际的各级课程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体育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2.课程资源和体育课程资源概念辨析
正确的分析源于清晰的概念。由于课程资源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理论界对此下的定义还不统一:顾明远先生在其编著的《教育大词典》中提出了与课程资源相类似的一个概念,即教育资源,指的是“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徐继存等对课程资源的定义是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又是课程实施的媒介。范蔚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吴刚平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钟启泉教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也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通过以上对课程资源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1)课程资源是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2)课程资源的属性是一切可资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等的总和,即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体育课程资源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国对体育课程资源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有关文献中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并不多见,但也有一些有影响的、较为规范的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如:有人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设计、编排、实施、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的总和,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石。有人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指在整个体育课程的编制过程中,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所开发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还有人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指课程开发过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于实现体育教育目的的资源。这些概念是从不同的视角来描述的。依据课程资源概念的分析,结合体育课程的特征,我们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而形成体育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3.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体育课程资源范围是宽泛的、多元的。下图是体育课程资源一种比较典型的分类。
课程资源分类图
3.1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和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
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是指凡是可能成为体育课程来源的知识。如体育理论知识,各种球类的技、战术,体育教学组织方法、练法,体育经验、体育活动方式与方法,各运动队合作意识、凝聚团队精神,情感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因素,都属于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而具备的条件,它的特点是作用体育课程却并不是形成体育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育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国家工作行政人员、体育课程研究人员、体育教师、学校体育设施、周围的环境等,都属于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当然,把体育课程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更多的是为了说明方便,两者并没有绝对的界线。现实中的许多体育课程资源往往包含体育课程的素材,也包含体育课程的条件,比如操场、人力和环境等资源。
3.2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空间来源,可分为校内体育课程资源和校外体育课程资源。
校内体育课程资源包括:校内人力资源,比如体育教师、教学班级、学校体育代表队、班级内部和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等。校内体育设施、器材,如:体育馆、田径场、篮球场、体操房、体操架、钉鞋、各种球类等。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的价值观、锻炼行为等,社区的体育设施、体育比赛,整个社会中各种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无论是校内体育课程资源还是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对于体育课程的实施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他们在性质上还是有所区别的。校内体育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因此,校内体育课程资源应该占据重要地位,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则更多的是起一种辅助作用。
3.3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物质属性,可分为物质性资源与非物质性资源。
物质性资源包括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物力资源。体育人力资源是指体育课程活动组织所拥有的劳动能量,包括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体育物力资源包括体育课程教材、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非物质性资源主要指体育从业人员的体育思想资源。如:国家和政府的体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体育管理人员的思想,体育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的体育思想、体育行为和体育价值观。
3.4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体育课程资源和隐性体育课程资源
体育显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体育课程资源,如体育教材、计算机网络,山、水、空气、阳光等自然资源,以及社会中的实物、活动,等等。作为实实在在的实物物质,体育显性课程资源可以直接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便捷手段,相对易于开发和利用。而体育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体育课程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体育课程资源,如:体育民族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师生关系,等等。与体育课程资源不同,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作用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它们不能构成对体育课程教学的直接影响,所以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4.结语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多样性与特色性、价值潜在性与可开发性、功能多元性与可替代性和过程性与生成性等特点。体育课程资源不是机械地为体育课程目标服务的资源。它不仅是体育课程内容的资源,而且是产生体育课程目标,形成体育课程设计理念的资源。体育课程资源对体育课程活动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大胆实践才能不断创新,应紧紧围绕着满足学生体育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广泛进行开发和利用,实现课程改革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开发利用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2002,8.
[4]李艳萍.体育课程资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张惠红.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VOL30,(12).
[6]陈莉.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探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VOL27,(2).
[7]赵俊荣.论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科学研究,2005,VOL9,(2).
[8]吴健,常生.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VOL22,(1).
[9]黄向平,唐远金.大学体育课程资源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VOL21,(3).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低年级;体育锻炼;习惯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对于教育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了保障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部门要求学校为小学生提供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促使其能够通过体育课程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但事实上,部分小学还存在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问题,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认识不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一、培养小学生的顺从习惯
如今,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在课堂中将会受到非常严格的纪律管理。一些小学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教学目标,并且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多次调整。但小学的这种教学理念十分落后。国家已经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小学生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事实上,体育课程需要更多的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将会在室外进行。但室外活动非常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天气情况恶劣或者是气候的变化都会对体育课程产生影响。为了提高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效率,小学需要在注重学习的同时重视体育课程的设置,并且加强对小学体育课程的管理。很多小学生都喜欢在体育课上做游戏,这种活动不仅能使小学生的身心受到锻炼,也能使小学生的精神要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但部分小学为了严抓纪律,将原本比较开放的体育课程转变为比较枯燥的训练,促使小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了兴趣。
笔者建议,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其需要在气氛比较轻松的环境中进行锻炼。学校方面只要注重对其体育课程的纪律培养,督促其服从管理,就能够提升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教学效率,获得小学生的喜爱。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教导小学生比较简单的训练动作,并且由易到难地缓缓过渡,促使小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从而使其愿意听从教师的指挥。
二、培养小学生的思考习惯
小学生在上课时被要求听从教师的指导和模仿教师的动作。小学生在体育课程中也是这样,需要从教师的示范中获得比较规范的体育训练技能。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小学生还没有形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在上体育课时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严重地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体育的训练动作时,部分小学生会小声交流,讨论其他的问题。教师虽然已经将体育锻炼事项讲给了学生,但学生漏掉了重点内容,学生会在实际锻炼时因为动作不规范而疲劳,甚至使自己受伤。
笔者建议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注意力集中的方式。教师将体育锻炼中的重点讲解给小学生,并且时不时地抛出问题让小学生解答,小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听课并且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教师本身的授课语言要生动幽默,虽然体育课程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但理论知识方面也需要幽默风趣。教师的幽默和风趣能够振奋小学生的精神,从而使小学生更加愿意与教师待在一起,并且与教师一起做体育运动。
三、培养小学生的合作习惯
如今,我国的经济正处速发展的状态中,新科技层出不穷。小学生需要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积极主动的品质。国家强调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小学生的知识能力达标,还要求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过关。小学生需要学会与其他人相并且了解与其他人合作的模式,从而成为创造事物的人。体育锻炼中也需要创造能力,也需要小学生真诚地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虽然人们更加重视物质生活,但也更加看重精神的融合。小学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但也要削弱学生的竞争心理,从而使其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关心集体的荣誉。因此,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也要从培养其人际关系开始。
教师需要为小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使其能够与其他学生在合作和交流中形成习惯,能够感受到团队的安全感,也能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和谐氛围。体育锻炼需要团队精神,也需要队员之间的通力合作。教师需要注重对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从而使其相互之间发挥督促的作用。一个小学生能坚持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短,教师可以以团队合作的形式使内部成员之间相互鼓励,从而使其共同完成难度较大的体育锻炼任务。小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成功之时树立在体育方面的自信心,从而增强自身的意志力。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到锻炼的乐趣,也享受到成功的刺激,形成比较强的动力。
总而言之,小学低年级的体育锻炼非常重要,小学体育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小学生的习惯培养。只有形成一定的锻炼习惯,才能在日后体育知识的学习中正视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不仅仅是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也锻炼了其心理素质。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了坚强的意志,促使其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形成不放弃的意志。小学应该克服体育锻炼教学中的困难,将锻炼的重要性落实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梁玉华.小学低年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研究[J].学周刊,2016,5(35):49-50.
一、摈弃华而不实的教学作风,还课堂真实面目。
存在问题: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一种浮华的风气,有的为了体现新理念而丢掉好的传统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有的为了突出某一个维度的目标忽视了另外维度的目标;有的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思维的打开都没得到保证;有的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让学生书愿意怎么读就怎么读,为了体现合作,让学生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把合作当作了一个教学环节来用等等。
解决策略:应该去掉课堂教学中的浮华,把真实的课堂呈现给学生。到底怎么做呢,我们可以从下面课堂教学中得到一定的借鉴。 李燕老师被临时通知听课内容是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在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老师便神秘地说:同学们,你知道吗?这首诗还能唱呢,要想唱好,要先过生字、词语关,学生的注意力被引到了学习生词的活动中。当她感觉学生没有读出文中感情时,调皮地说:“老师想和同学们比一比”,课上她和学生一起唱,一起表演,老师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朋友、伙伴。在检查学生识字情况时,设计了“词语小火车”的游戏,为了要全体学生参与,老师说:“如果你认为这个同学读得对,你就跟着读”,把学生注意力引到读音上,学生一直在无形的鼓励下进行。整节课上老师没有过多的花样,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客观实际,尽力地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训练。
二、用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存在问题一: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内容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调节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束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解决策略一: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愉悦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合作过程。一要多一些民主和平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课堂上要有目的地拓宽学生自主活动的天地,教学活动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让学生心灵舒展,愉悦地进入学习情境。二要多一些信任和尊重。一方面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要让每个学生都应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尊严、权利、灵感和积极性的尊重;对学习较弱的学生,要相信学生的差异性,鼓励其“我能行”的信念,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三要多一些宽容和激励。对学生出现的片面的、错误的,甚至荒唐可笑的言行,教师要宽容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赞赏学生独特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保护学生迸发的探究火花。不要一味地求全责备,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求知欲。
关键词:CDIO理念;CAD;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27-02
我校于2011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纳入第二批工学一体化课改单位,学校非常重视这项改革,大刀阔斧的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打破学科性课程体系,在广泛而深入的企业调研和专家访谈基础上,围绕典型工作任务,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建筑电气CAD一体化课改中我们引入了CDIO 理念。本文结合CDIO理念,探索电气专业“建筑电气CAD”课程教学方法等相关问题。
一、建筑电气CAD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电气CAD”是技工院校电气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平台课程。通过课程学习,旨在使学生掌握CAD 软件的操作,并能应用于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识读、修改和绘制,以培养适应建筑工程施工、生产第一线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近几年来,技工院校在教学硬件条件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使得以前在理论课教室上CAD课程、学生上机练习的机会比较少的简单教学模式有了极大改观。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内容实际工程案例较少
现有的大部分CAD制图教材的内容虽然加入了相应的项目练习,但是仍然围绕基本绘图知识展开,没有一个完整的工程实例。章节之间知识点零散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学生学完后对实际工程案例缺乏概念,根本完成不了实际工程图的绘制。
2.教学手段单一
CAD 课程多在多媒体软件实训室授课,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学生边看边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相比以前进步很大,但仍有弊端。一是学生无法进行同步练习,容易丢失学习节奏;教师对学生掌握程度也难以掌控;二是教师需要低头专注于电脑屏幕的演示操作,对学生听课情况和课堂纪律容易忽视;三是教师演示什么学生就练习什么,照葫芦画瓢,教学手段依然带有“填鸭式”色彩,不利于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索学习。
3.无法培养团队精神
CAD课程的学生练习环节往往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之间很少讨论,遇到问题就会不假思索的询问老师,学生操作中个体意识强烈,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二、CDIO理念的内涵
CDIO是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教育机构创立的一种新型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应用模式[1]。CDIO 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
CDIO 理念内涵是尽可能采接近工程实际的综合性设计项目进行教学,使学生从内容各不相同的工程实践项目中学到的方法和能力是一致的,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改革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难以满足企业对实践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基于对CDIO 理念的理解,教学改革的探索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绘图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1)实例教学法。在 CDIO理念的启发下,课程初期(约1-2月)不再以“点、直线、圆”等基本指令为纲,而是精选针对性和代表性较强的绘图实例,寓“指令”于“实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逐步讲解。然后在实例演示中针对具体的指令操作再进行重点讲解,最后学生结合实例进行上机练习。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初期是围绕“学生能熟练掌握CAD基本指令”的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此时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不宜一步到位采用工程项目教学法。通过实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对软件操作有直观感受,激发学习积极性,培养基本的识图、制图的能力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既满足了学以致用的需求,也为下一步的工程项目图绘制打下坚实基础。
(2)工程项目教学法。CDIO 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基于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学习与实践,以项目作为基础知识传授与基本技能掌握的载体[2]。结合“建筑电气CAD”课程目标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工学一体化课改中我们提炼出了10个典型项目,它们均来源于工程实际,能将建筑和电气制图相关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具体项目如表1 所示。
10个典型项目均为团队合作项目,置学生于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使其能切身体会项目图从构思、设计到绘制、修改的完整过程,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习探索、综合应用知识,锻炼团队精神、学习基本项目组织、管理,培养CDIO能力[3]。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工程项目必然是“大而全”,包含了全部知识点,如果直接拿来就用于课程教学,教学目标极容易“跑焦”,学生也会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必须结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对项目图进行提炼加工,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重点对项目图进行改造,比如项目5“绘制独立别墅电气照明工程图”,教师授课前就需要对项目图的建筑平面图部分进行淡化处理,突出照明设备、开关、配电箱和接线,这样教学目标就一目了然。
2.改革教学模式
为了推行CDIO教学模式,课程的整个实施过程都在多媒体软件实训室进行,保证学生人手一台电脑,课程4 节连排,软硬件环境的具备为真正实现了CDIO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3~4 人为一组),每组学生的电脑围成一圈,每组一个小组长,由小组长统筹安排成员具体工作任务。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合作完成相应的项目,其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4]。
任务描述阶段(C):任务描述阶段是项目开始的第一步,教师首先讲解基本知识,将项目的任务、问题与知识导入,让学生明确本项目要完成的任务。
任务讨论阶段(D):学生接到项目任务书后,自学完成该项目任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独立分析或小组研讨项目的构思、设计和实施路径。
任务实施阶段(I):学生按照设计方案、工程规范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在实践中必然遇到很多问题,此时教师再分组对学生进行辅导,完成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总结评价阶段(O):项目基本完成后组内先对图纸进行总结评价,发现错误或不足,进一步完善,最后由教师评价项目成绩。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工程监理”角色,小组长做好“项目负责人”角色,小组成员做好“工程技术人员”角色。通过职责分配,使学生熟悉并深入到工程环境中,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不断地碰撞和沟通中学会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真正实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3.改革考核模式
建筑电气CAD课程以过程化考核取代期末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每个工程项目设计具体量化评价指标,所得总分按10%折算计入期末成绩。项目二“绘制建筑平面图”成绩构成如表2 所示。
表2 项目二“绘制建筑平面图”成绩构成一览表
内容 要求 单项分数 实际成绩
设置绘图环境 设置绘图界限、图幅等 5
设置图层 准确设置、使用图层 10
绘制水平和垂直轴线 直线、偏移、阵列等指令使用正确 15
绘制墙体 两层多线使用正确,可使用多种方法打开墙体 20
绘制门窗 墙体开口正确,熟练使用多线、圆弧等指令绘制门窗 15
绘制楼梯 楼梯台阶和扶手绘正确 10
文字标注 文字字体、大小、颜色等设置正确 10
尺寸标注 尺寸数字设置正确,尺寸标注大小合适 15
学习态度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团队意识、创新意识 10
考核模式以10个工程项目成绩为抓手,能促使学生重视每个教学环节,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避免了突击应付考试的现象,从而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建筑电气CAD课程改革我们实施了2年,在摸索中不断完善,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堂活跃度大大增加。课堂不再是传统的“你教我学”、枯燥的临摹绘图,开放性的课堂使学生成为主角。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当其设计思路得到认可、工程项目图通过验收后,学生会对自己的成果感到非常自豪。
2.通过真实的工程项目练习,缩短了学生与实际工程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自信心。许多学生不再觉得工程项目高不可攀,发现“所学即所用”后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自信心,为日后应聘较高层次的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五、结语
本文以CDIO理念为指导,探索了建筑电气CAD一体化课程改革,旨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满足企业工作现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改革仍然面临不少问题,例如典型项目的提取、工程项目图的加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亟待深化完善。同时,开放性课堂使得教师对教学进度的掌握也变得困难,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不断磨合调整。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是下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动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王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4):116-119.
[2]顾佩华,沈奋民,李升平.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1 体育课自主性学习及教学概念和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
根据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概念,任何学习者都不会是空着脑袋走进体育课堂的。我们的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学校体育教育之后,在日常体育和家庭与父母生活中,以及经过各种电视、网络、现埸等媒介的作用下,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育积累与运动经验,建立了体育运动的初步概念与经验。因此,当他们面对一项运动(游戏)时,通常的做法是基于自己本身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本身的认知能力(智能),形成对该运动问题的某种解释,即重新开始运动构造,这是人们学习运动知识的规律。体育课学习的结果也表明,不同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要尊重他们的本身,引导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中整合出新的知识,才能使学生学有所获,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主动的,学生才是感兴趣的。因此,学习过程,需要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进行知识再构,而且经过再构,由于基础不同(包括知识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基础),每个学生经过学习整合,他们得出的结果是肯定不相同的,考核因此也就不能用同一的技术掌握结果作为量化标准来进行衡量,而应允许有不同的结果。同样,学习过程的考察也因此显得特别重要。因此,体育课教学不是体育技术的传递,而是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不停转换与整合过程。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体育知识、技术的呈现者,他应该是这种再构过程的组织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过程及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来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学生间的探讨,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与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这是一个重要交流过程,因为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习者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在学习讨论中就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作为教学组织者,必须把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习者之间主动进行知识的转换与整合,利用个体差异进行学习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别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拓展自己的学习视野及方法来达到对一门体育运动知识的多方理解与掌握,这就是学生体育课自主性学习的主要过程与结果。
2 自主性教学的策略与实施要点
2.1 教师应积极转换角色
教师由技术动作的示范者向课堂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评价者转变。因此在制定教案时,应根据中学体育教育目的,制定课堂学习目标,在课堂目标中,由于课时所限,不应以单个运动技术或身体素质训练提高为目的,而只是以尝试单个运动技术或身体素质练习的方法与途径为主要学习讨论为目标。这种学习与讨论,应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引导及评价为主。这样,课程的学习与教学延伸到了学生课外空间,学生在课外进行组内交流,而来到课堂上,则是组间交流,教师及组间讨论、学习、评价为主。
2.2 营造自由、和谐的自主学习氛围
包括摈弃统一的三段式教案及传统僵硬的课堂队列组织形式,不宜过度强调课的运动强度及密度这类概念。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使课堂上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上课应分组站队,让学生和自已熟悉与喜欢的人或爱好相近的人组成小组,站在一起。教师根据此自由分组的结果,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便小组成员关系融洽,易于交流。实践证明,宽松的课堂环境,和谐的组员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学生在从事运动学习时,师生关系融洽,其学习情绪,心情愉快,积极主动,且学习过程持久,不易疲劳,学生能直接体会到学习与运动所带来的乐趣,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3 课堂运行以小组表现、主持为主
让小组学生按照每次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每次课中有表现的机会,轮流在课堂内进行学习、练习与讨论,教学组织措施中也以小组间游戏方法为主要措施。教师则以辅导、帮助、评价为主,并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的问题记于心中,在课的结束阶段,组织学生讨论与解决存在的问题则尤其重要。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学生的责任感,老师应在课的后段部分集中的情况下让每组给该组的课堂表现自评打分,等级为A\B\C\D\E(分别是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并将自评结果记于学习过程表现的评价体系中,作为学生学习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
2.4 重视学习目标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引导并推动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强调小组学习及交流模式
课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布置好每次课的学习讨论任务,各组独立完成,课堂上则进行小组间的讨论与交流。例如篮球三步上篮的教学,先布置各小组课前了解这个技术动作的概念与结构,然后上网查找相关的视频,或其它学习源,进行初步的模仿,在课外进行初步的练习。上课后,由一小组同学演示与讲解,并构想出小组的练习模式,包括技术动作讲解,练习的方法,次数。这样的过程要求,能激发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小组课外体育的主动性,效果很好。因为它引导了课外体育的探索、发现,亲身体验学习过程,积极解决这个过程所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除了获得体育知识,提高操作、应用能力,他对从事运动的信心、情感、意识、动机、策略、能力以及对人的感激、帮助、宽容、合作、组织等综合素质都将得到相应的提高,更有利于增强对自已和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感。
2.5 可充分利用的自主教学手段日益丰富
加强师生间,各学习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与学生成为平等的学习讨论者。要求学生及小组间在课外就课的专题进行研究、探讨,并以课外作业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现代通讯手段及互联网的高度发达(即时交流采用MSN、QQ,教学博客,电子邮件、视频网站等),使得这种交流变为可行,教师需采用写博客等方式办教学网页,供师生间学习交流指导之用。学习群体间以手机短信、飞信、网络上建立QQ群,MSN等等,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上交文字作业甚至视频作业。
2.6 自主性学习的教学评价内容与标准,重过程轻结果
教师应明白课外体育自学过程才是学习的主流程,因此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考试方法与标准。去年我校体育课程评价主要以结果评价为主:不同的素质考试结果各20%,这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鉴定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也是不符合学生真正的学习状态的,因为它只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现状进行甄别与判定,根据学校学生体育发展现状,一个学生在短短的一个学期中或二学期的体育课学习中,受到运动埸地、运动设施及体育知识的限制,要想在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上得到较为显著的发展是很难的,因此这种重结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没有促进的,反而对学习积极性是个打击,对学生终身体育极为不利,只能造成学生考前突击或教师考试标准降低、放水等问题,不能有效地监督及提高学习过程及学习质量。而目前标准的百分制的评分方法,过多地增加了学生相互对比的心理负担,增加了学习焦虑程度,于学习过程也不利,应采用等级评价制,减轻不平等现象及学生的学习压力。将评价指标主要指向学习过程中,包括小组的作业准备情况、学习讨论的深度与广度、学习投入及学习态度、课中小组间分工协调。教学考核等级分为A\B\C\D等级,即优秀、良好、及格与不及格,去除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作者依此认为,过程考核是对学习过程的全程有效的监督与关怀,不考察学习过程,而只对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是对学生学习的不负责任的做法,难以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3 自主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体育;科技写作
0 引言
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中涉及多种知识,研究对象及科学方法非常独特。体育事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掌握体育规律并对它特定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非常重要。体育科研方法当中,体育科技写作是十分具体的一种方法。所以,掌握体育科技写作的知识和方法,对于体育工作者提高体育科技写作的能力意义重大。笔者在本文当中分析了体育科技写作的基本概念特点与功能,及其对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的作用进行阐述,以期为体育科技写作课程的构建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1 分析体育科技写作基本的概念及其特点、功能
(一)体育科技写作的概念分析
为了能够使体育科学与技术信息实现书面的贮存,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全程,就是体育科技写作。其中的科技作品,便是形成科技文献以及科技写作的结果。通常科技作品的文体可分为:科技论文、科技报告、科技情报、科技新闻、科技应用、科普创作。
(二)体育科技写作的特征分析
体育科技写作不同于一般的写作,即以文章为手段对事物、情景、理念等的表达与反映;其在表现形式上和表达手法上有着自己的独有规律特点及规范要求。体育科技写作的表层特征在于:以体育活动为其研究对象,以探讨反映体育活动规律为其目的;而其本质特征则在于:普通写作与体育活动相结合,并兼顾我国目前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是对体育事业特征的深层次把握。因此,其必须具备专业性、综合性、可靠性、可读性的特点。
(三)功能
(1)客观记录。准确客观的记录已经印证的体育科学规律、成果,为新的或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2)科学创新。体育科技写作不只是简单的记录信息,它是体育科学研究的总结阶段,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方式,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阶段。体育科技写作是清晰地反映客观实际的。
(3)传播交流。体育领域的一切成果,都需要在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进步。目前,互联网已经普及,但是写作交流依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3 分析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当中科技写作的实际作用
(一)体育复合型人才与科技写作
我国的高等体育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的体育人才。通常,体育人才应具备下列几种能力,即分析、实践、自主学习、组织管理、科学研究、创造、表达等能力。其中的表达能力又包含口头的表达能力与书面的表达能力,它也能够将它几种能力综合反映并具体地表现出来,体育人才的科技写作能力,也是通过书面的表达能力来具体实现的。
体育教师更新教材,体育科研人员研究某一课题,教练开发利用并推广某项运动技术,都不能与科技写作脱离关系。因此,科技写作能力是组成体育"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人高效完成自己本职工作极其重要的先决条件。
(二)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即科技写作能力
怎样的大学生才能成为高等院校高质量的体育人才呢?在这一点上,衡量标准并不能局限在学生学会了多少前人积累的知识,尤其要看其是否有创造性能力,这一能力也是以其科学研究能力、获取信息资源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组织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科技写作能力等为基础,综合锻炼而成。
体育院系大学生大部分都需从事体育教学训练、行政管理以及科研工作,而这些工作当中都离不开体育写作。教学当中,需要写教案、理论讲稿、科技教材,还要对学生写的论文进行指导;体育教练,需要写训练的计划、总结和技术报告等;体育科研以及管理工作,还需写写不同体裁的通俗科普文章。可见,科技写作能力确实是体育院系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
4 研究结论与相关建议
(一)研究结论
体育科学发展非常重要的手段便是体育科技写作,这也是使体育科研成果快速转变为体育"生产力"的一座桥梁,是培养体育"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体育科技写作的研究和实践,是提高高校体育大学生向"复合型"人才迈进的重要步骤。
(二)相关建议
(1)高等院校的体育院系,必须注重体育科技写作,建议设置科技写作相应的课程,培养并训练高校学生的体育科技写作能力。
(2)高等院校要组织并开展体育科技写作相关的讲座,给体育工作者及学生讲解科技写作的知识与方法,提高各级体育工作者及体育人才的体育科技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岳凌云.关于文献检索课与科技写作课合并教学的构想[J].现代情报.2006 (04).
[2] 梅建凤,徐敏.科技写作能力培养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高教与经济.2006 (03).
[3] 刘俐.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02).
[4] 陈素清,李若.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方法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 (09).
[5] 胡小秋,袁军堂,毛军,程寓.关于培养大学生科技写作能力的思考[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 (S1).
一、技术发展范式下的耐克产品创新
营销策略组合的4Ps与4Cs理论,是营销学发展史上的两大经典营销策略组合理论。4Ps作为传统商业营销时代最基础的营销策略组合,强调的是产品、价格、渠道以及促销。在商业经济更加发展,更加关注消费者需求与沟通的基础上,4Cs的核心在与消费者战略,更关注顾客需求(Consumer’sNeeds),关注顾客所愿意支付的综合成本(Cost),顾客的双向交流与沟通(Communication),从渠道上更注意实现顾客购买的便利性(Convenience)。产品是品牌的核心,广义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实体,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技术、知识或智慧等。在传统商业时期,耐克一直致力于提供优质的体育用品。耐克的产品种类包含篮球系、足球系、网球系、跑步系和专属定制系列(NIKEiD)。每个系列包含服装、鞋帽、配饰和球类等产品。在价值主张上,耐克追求更安全、更耐用、更轻便、更舒适、更美观的产品,不断进行新材料和新产品研发,并且不断地尝试往产品中注入科技手段,从最初的华夫鞋底到加有气囊的鞋跟,到今天的聚酯纱线一体成型,再到最新推出的完整自动鞋带功能的新运动鞋(NikeAirMag)无不体现其产品创新的价值取向。另外,耐克实行高质高价策略;在销售渠道上采用专柜和专卖店的形式,保持其对外传播的一致性;在产品线设计上,有耐克、乔丹(JORDAN)、匡威(CONVERESE)和锐步(REEBOK)四个品牌,覆盖不同的细分产品和消费者市场;在品牌沟通策略上,投放广告、赞助体育赛事、和明星合作代言人其体育用品、多种公益活动营销,一起构成了耐克品牌致胜的法宝。现代信息科技快速发展,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领先者,得天下。按照斯蒂格勒的说法,技术是人的代具,技术是与人一同进化。耐克品牌一直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同样也把信息科技的进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其营销理念逐渐将重心从产品创新转移至科技创新。耐克在诞生之初,耐克使用领先技术的设计来打造防滑轻便、支撑性优越的运动鞋耐力。耐克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研发,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然后与苹果公司合作,推出音乐运动产品Nike+IPod。到2008年,Nike+上线苹果AppStore,成为其科技产品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接下来,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手表,线上提供运动训练活动、支撑与服务应用程序不断被开发出来,开发自己的运动社区,与第三方社交平台合作(见下表1)。耐克通过高科技优化产品结构、线上线下的流量转化、运动与社交沟通的强化,来拓展品牌内涵,重塑经营模式。
二、科技与大数据驱动下的品牌经营理念创新
作为体育用品领导者,耐克品牌经营理念的最大创新是,与时俱进,利用科技全面突破,深化品牌内涵。这种转变如同苹果手机缔造神话一般,是理念的全面创新,经营战略的全方位的突破,不是仅仅在设计、产品或者促销等一池一地的变化。如果将在传统时期的耐克看做一个提供优质运动服饰装备的“裁缝”,那么现在的耐克则是一个集运动产品、休闲锻炼、健康管理和社交娱乐为一体的“体育达人”。从智能可穿戴设备研发之后,耐克品牌价值内涵的拓展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运动设备提供方面,更加致力于融入数字化运动产品,用以检测和跟踪健康数据;第二,耐克拓展了定制化运动方案服务:将运动数据可视化,用户可以检测运动过程和效果、激励用户坚持运动;运动方案个性化,针对用户设定目标机个人体能基础制定适合的运动方案。第三,努力搭建运动类垂直社区。在Nike+各种社区内聚合运动爱好人士,组织赛事并分享运动感受。目前,国内大多数的体育品牌依然按照传统理念开展经营,遇到多种困难。主要表现为体育品牌还停留在产品提供者层面,收入主要来自于产品销售,盈利过于单一;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品牌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难以有效突围;各大品牌产品库存压力巨大,如前面屡次爆出危机的李宁品牌;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上,国内品牌模仿国际一线品牌的现象层出不穷,在推陈出新,打造新概念上能力较弱。与同类运动品牌相比,耐克则在大多数体育品牌仍在传统运行模式不变或者挣扎之际,在科技和社交方面双管齐下,形成独家优势,其他竞争对手,即便是阿迪达斯等,短时期内也难以模仿和超越。具体来说,耐克品牌内涵的变化,引发了新业务生态圈的构造和升级,实现丰富多元的业务模式,如表2所示,耐克除了继续传统业务之外,新增加的业务主要围绕着数字化、定制化和网络社交展开。新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手段整合世界,以互联网中介的沟通产生了庞大的虚拟社群。耐克的数字化技术和社群建设自称体系,是其核心科技,消费者在使用了耐克产品和耐克社区平台过程中,一方面获得了运动休闲、社交娱乐的体验;耐克品牌则通过这一系列的产品和程序搭建了完整的、开放的品牌生态圈,实现体育产品运营到体育事业运营的升级转化。另一方面,用户在使用网络社交平台中沉淀了众多的用户信息,如个人身体数据和社交数据,有利于耐克进一步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
三、耐克品牌价值创新:从运动产品提供者转变为健康时尚引领者
品牌虽是无形的,但却是一家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美国市场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表示,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3]品牌的价值包括用户价值和自我价值两部分。品牌的功能、质量和价值属于用户价值要素;而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普及度则是品牌的自我价值要素。耐克与时俱进,非常重视品牌建设。首先,耐克品牌具有前瞻眼光,重视高科技智能产品的研发,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满足用户需求,是不断更新品牌的内涵与提升品牌价值的关键之处。2006年,全球的第一代可穿戴运动设备。Nike+iPod,通过内置在Nike跑鞋里的芯片与iPod连接在一起,使用户能够在运动时通过iPod获得并记录其运动时间、运动距离、心跳、消耗的卡路里等数据,开启了利用大数据管理健康的经营战略转型。其次,持续输出时尚运动理念,针对用户需求,不断更新产品功能和质量,强化品牌资产。在传统体育理念中,一般人认为运动是专业运动员所进行。耐克品牌通过广告、公共以及线上社区、口碑传播等手段,持续进行运动理念和品牌价值的输出,扭转消费者对体育锻炼痛苦寂寞的印象,培养消费者运动习惯,实现对自己健康的管理,将运动变成了一件时尚的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耐克利用科技创新技术不断地提供新的产品和功能升级,如后来推出的GPS定位功能,专门用以提供运动训练支持的APP,耐克社区、教练服务,线下活动等等,满足不同用户的运动需求。第三,从品牌忠诚度和美誉度角度来看,耐克利用网络社区,实现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另外,用户在网络社区之间的互动,作为口碑营销的手段之一,为耐克品牌形象的打造和品牌忠诚度与美誉度提供动力。作为最早涉足运动类App的Nike+社区,依靠配套的运动装备产品、专业指导以及丰富的社区活动,在2012年初,注册用户达到500万,2013年就聚合了1800万用户,在2014年时,这个数字达到了2800万[5]。在NIKE+社区里,用户可以通过和所有Nike+应用程序分享的统一登陆,使用。用户通过Nike+可以在这里得到专业的训练指导,可以利用APP寻找耐克的店铺,可以预约线上丰富的活动,可以使用线上清晰详细的音频及视频的教程。耐克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体育类的线上产品,便于用户选择和使用,使得产品在圈子中获得不错的口碑。见下表3。
四、展望:从体育产品营销到体育事业营销的升级
在未来,科技的进步让“交流与传播的实践跨越了不同的媒介平台,还跨越了不同的社会与文化语境,成为想象与创造未来的途径。”[6]体育营销除了继承传统对体育产品营销模式之外,品牌的科技创新能力、数据利用能力及网络搭建能力,是体育品牌实现从产品营销到体育事业营销的关键转型。美国学者马修•D•尚克认为:“体育营销是把营销原理和营销过程应用到体育产品或服务以及借助于体育来进行营销的非体育产品。”[7]即通过科技与网络实现体育产品、体育服务与社交活动互通互联,这是未来体育营销创新的焦点。通过梳理耐克品牌的营销理念创新,可以探索未来体育事业营销可能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方面,深度洞察消费者需求,体育用品更加融入高科技,创新的智能产品给用户带来更大的便利和满足;第二个方面,品牌的内涵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提供体育服务,弥补单一产品提供的不足。如耐克智能设备和相应的运动类应用软件,满足了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可以更进一步关联用户,提升用户对品牌的感知和理解的深度,加强用户粘性;第三个方面,运动、健康与社交紧密关联,品牌价值进一步凸显。用户使用可穿戴设备和运动类应用程序,可以让用户获得了更专业的运动服务和体验,通过运动实现健康管理;其次,品牌自身网络运动社区的搭建,以及和其他第三方社交平台的合作(微博,微信、豆瓣等等),用户将自己运动数据分享到国内主要的社交平台上,通过运动获得社交价值。这些信息组建的用户信息数据库,能够为商家提供动态的、全面的、社交关系的用户大数据,“样本即总体”的大数据模式在商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冷东红 单位:复旦大学
注释:
[1][2]徐琳.体育营销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
[3]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66.
[4]数据来自中华网:[EB/OL].
[5]参见耐克官网http:///cn/zh_cn/c/nike-plus[EB/OL].
[关键词] 体育经济 体育品牌 战略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正在成为全社会的一个投资和消费热点,尤其是体育用品行业。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提出的主题思想是:“给中国人一个机会”。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则成为中国国内企业向世界品牌冲刺的一个强有力的跳板。与此同时,国外的体育用品制造商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在这一形势下,中国本国的体育用品制造商们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运筹帷幄以出奇制胜,根植于国土,立足于世界,就成为了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体育品牌的概念及其分类
1.体育品牌的概念
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品牌的定义是: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品牌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承载着一定的精神内涵,并通过其载体(即某项产品或服务)体现出来,不同的品牌其内涵也各不相同,体育品牌由于承载着体育运动的精神和特点而自有其独特的价值。
根据品牌的定义,按照笔者的理解,体育品牌是体育营销意义上的以差别化为代表的体育商品个性和独特卖点的标志,是活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一种消费情结,是一个名称、术语、符号、标记,或是这些因素的组合。体育品牌是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创建的, 企业生产了产品, 通过一定的渠道, 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 消费者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对产品产生认同感, 进而同品牌建立良好的关系, 形成消费“忠诚”。 同时, 品牌在接受了消费者的检验后, 在以后长期的经营中不断改进自己, 形成独特的“品牌文化”, 最终形成“品牌”。
2.体育品牌的分类
从目前国内外体育营销的实践来看,体育品牌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体育核心产业品牌。体育核心产业包括竞技表演业、健身娱乐业等,该产业形成的体育品牌包括体育赛事品牌、体育运动员品牌等。二是体育赛事品牌。体育赛事是体育运动的核心,最能够展现体育运动的活力和魅力,也最能够体现体育运动的精神和理念。三是体育运动员品牌。体育运动员是体育活动的参与者,是体育运动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正是他们将体育运动的魅力呈现给观众,让人们感受到他们在运动场上拼搏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他们是力和美的化身,是体育理念的传达者。四是体育支持产业品牌。体育支持产业包括体育用品、器材、服装、场馆等产业领域,该产业所形成的体育品牌包括体育用品品牌、体育设施品牌等;五是体育用品品牌。体育用品品牌,是指体育企业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创造出来的,得到社会公认的,与同类体育用品相比较,具有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寿命、高效益、高价商标并名列前茅的产品。
二、我国体育品牌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1.我国体育品牌发展的现状分析
体育用品行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我国最先发展,历史最为久远,最为成熟的一个区域,也是体育产业中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行业。近几年来我国的体育用品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已经位于日常基本生活消费之外重要消费支出的第六位,全国体育用品行业总产值更是以每年493亿元的规模增长,目前我国体育用品的年销售额为300年~400亿元。中国体育用品生产从地域分布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集中在京津、沪闽、粤三地,尤其是福建和广东地区,体育用品生产厂家更为密集。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已超过400万家,中国的体育市场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国内自主体育品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2.我国体育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体育用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大多生产技术落后,研发处于兼容并蓄的模仿阶段,更缺乏专业运动领域的作为。在我国生产企业中,“重生产”、“轻研发”的现象还十分普遍,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队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把传统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的前瞻意识,缺乏对国内外市场信息的掌握和未来走向的准确判断。企业对产品研发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生产出来的体育用品档次、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较差,不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因此,不利于我国体育品牌的长足发展。
(2)我国体育产品缺乏品牌文化。品牌文化就是指通过建立一种清晰的品牌定位,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内外部传播途径形成受众对品牌在精神上的高度认同,从而形成一种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文化氛围形成很强的客户忠诚度。这种忠诚度是将物质与精神高度合一的境界,人物合一是对品牌文化的总结。它代表了某一种人群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个性。品牌文化其实是一种价值观、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它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仅提供给消费者产品或服务,而且帮助消费者去实现他们的梦想。我国体育品牌将文化作为品牌战略切入点的企业较少,很少从高端理解品牌或者从文化的宏观视角塑造品牌,所以说我国的体育品牌缺乏文化根基作支撑。
(3)市场发育较低,行业竞争不规范。近年来,市场的活跃对体育品牌的流通起到了积极作用,短时间内过多过滥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展销活动造成了无序的竞争,也给大量质量低下的伪劣产品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我国对体育品牌业的标准化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因此,必须通过经济和法律的手段,加强技术等级标准审查、企业计量标准审查、企业质量管理审查等,限制那些检测设备不完善、无标生产、缺乏有效的质量保证的产品投产和销售。
三、我国体育品牌发展的战略途径
体育品牌战略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树立“名牌意识”,从产品的质量、科技、创新、营销服务以及管理等多方面、全方位出发,由企业内部与外部多方面共同努力、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产名优品牌体育用品。
1.注重品牌质量及产品创新
品牌质量包括品牌本身所代表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感受的质量。品牌质量以产品质量为基础,并扩展到消费者心中感受的质量。现在国内的品牌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发展,但是做的还远远不够。
科技又是创新的基础,每一个品牌产品都应具有其他产品所不具有的科技含量和技术诀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因为受到设备、资金、技术和管理的限制,更多强调的是低价位,而忽视了对产品技术的研发,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体育用品,如赛车、户外用品等设备器材的开发和研制,产品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感受到的质量。只有不断使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创造出企业自己的专利技术,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名牌才能永久名牌。
2.加强体育品牌文化
品牌知名度高并非代表品牌价值高,品牌的文化内涵才是品牌价值的核心资源,名牌的背后是文化,产品是暂时的,文化是永恒的,只有文化的,才是经典的。所以体育用品企业应重视品牌的文化含量,努力把文化、知识、智慧注入到品牌创建的所有过程中,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使品牌更具竞争力。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中还普遍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借鉴国外知名体育用品品牌成熟的品牌文化理念和运作经验,努力提高企业的文化创造力,用文化来创造品牌,用文化来创造品牌增值的价值,使品牌文化成为我国体育用品品牌成长的加速器,早日打造出我国的世界体育用品强势品牌。
3.清晰市场定位及创造品牌个性
在目前众多运动品牌云集的情况下,就要细分市场,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锁定高中低档不同的消费阶层、不同的区域市场等手段找准品牌定位。我国加入WTO,标志着我国体育用品品牌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因此,必须立足全球,放眼世界,在国际市场的大环境中运筹体育用品品牌的发展战略。我国体育用品品牌首先就是要正确分析市场生存环境,明确品牌定位。我国的体育用品品牌普遍存在着品牌定位模糊不清的缺陷,如作为我国体育用品品牌龙头老大的“李宁”,在品牌创建的12年间,除了上世纪90年代的急速膨胀期,“李宁”一直不能突破成长的上限,营业额停滞不前,已有的消费者并没有重复购买产品,也没有新的消费者加入。造成这个结果主要就是品牌定位不清晰的原因所致。要想在全球市场与世界知名体育用品品牌竞争,我国体育用品品牌必须在创建品牌之初就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策略,在品牌创建过程中要清楚地将定位思想、理念和原则传达给市场,提供足够的营销资源并保证定位准确。
体育品牌的成功营销不但能带动体育产业大发展,更能带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力发展,体育品牌是一个新的营销点,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可挖掘的潜力。怎样正确认识中国体育品牌的发展走向,以及如何制定适合中国体育品牌的发展战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高希生 阁宝成:体育品牌的内涵及外延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
终身体育思想源于现代教育中的终身教育理论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体育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在80年代中期,终身体育思想被引入我国,立即受到国内体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终身体育思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从思想上指导人们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把参加体育活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对他们的调查,了解当今大学生平时参加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找出培养大学生终生体育参与的习惯。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论大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终生体育参与的习惯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发放对象的相关情况
问卷发放对象为湖南师范大学2010级非体育专业研究生,以研究生五舍的学生为主,他们都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的本科毕业生,涵盖了各个专业领域,也是各个高校本科毕业生的精英。其中发放问卷212份,回收212份,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92.92%。
(二)问卷数据统计
(三)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
1.对终生体育概念了解的程度
可以看出有24.36%的人并没有听说过终生体育这个词,有63.95%的人并不知道终生体育这个概念的具体意思,只有11.67%的人对终生体育这个概念有所理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很好的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思想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2.对运动技能的撑握情况
其中87.81%的人在大学里面接受过三个或三个以上运动项目的学习,但有85.27%的人平时用来参加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都在二个以下,只有8.12%的人认为自己对某个运动项目的技术撑握比较熟练。
3.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平均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二次以上的人为5.07%,每周一次的人为16.75%,两周一次的为23.85%,每个学期参加数次的为54.31%。就其原因主要是对体育的健身原理不理解(表7数据显示,知道体育运动健身原理的只有8.12%),运动技术的撑握不够,没有亲身体验过体育运动对身体带来的好处(表8显示只有9.64%的人认为参加体育运动对自己的身心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四)养大学生终生体育习惯的方法
1.至少熟练的撑握一门体育运动技能
从表9的调查数据来看,有61.42%人认为如果熟练的撑握了一门自己喜欢的运动技能他们会经常参加这一个项目的体育活动。有28.93%的人认为不确定,只有9.64%的人选择不会。我们要的就是为了学生实际行动参与,而不是思想上的意识。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技术的撑握,而不是一味的图完成教学任务。
2.让学生理解体育锻炼健身的原理
可以看出100%的人都知道参加体育锻炼对身心有好处,但71.57%的人不知道参加体育活动为什么对身心有好处,可见他们在大学接受体育学习的时候对理论知识这方面接受的教育还很少。让学生可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根据自己身心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对应的体育活动锻炼,有针对性的经过体育锻炼来提高身心健康。
3.让学生亲身体验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带来的好处
根据表8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有65.48%的人并没有觉得在参加的体育活动之后身体各方面的机能有很大的积极影响,没有真正体验过参加体育运动对他们带来的改变。由此可见他们对体育健身的认可程度不是很高。促使他们更有信心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来。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研究分析,当前大学本科毕业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人很少,他们对体育运动项目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对体育运动健身的原理不了解,大多数学生没有体验过体育煅炼对他们带来的好处。缺乏经常参加体育煅炼的动机。
(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运动技术的加强提高对运动技术熟练程度,可以加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和自信。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增加成功的体验和普及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增加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信心和兴趣,提高认知,养成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成守允.论加强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与提高[J].湖北体育科技.1995(4)。
[2] 吴晓虹.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