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意识的价值范文

创新意识的价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意识的价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新意识的价值

第1篇:创新意识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模式创新

对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属性,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实践要求,并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一、当前高校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日前,对辽宁省部分高校在校生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老师的指导、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缺陷。为了更好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国各高校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工程,受条件所限,呈现出教育形式多样的特点。综合来看,各高校的教育模式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二是“主题实践教学”模式,以及社会上其它未形成合力的教育模式。

1、“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

“填鸭式”理论教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中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这种教育方法有以下三个特点:具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思路;指导教师以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核心价值观;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动学习,强制灌输教学内容,未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

2、“主题实践教学”模式

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但其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弊端,激发不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是很显著。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要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进行补充,以提升教育效果。目前,高校的实践教育集中体现在主题党团日和校外“第二课堂”等活动。

3、社会上其它未形成合力的教育模式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三方面的教育力量不能相互融合,反之,存在一定的相互消解现象。社会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而道德失范的也非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理想效果,真正的正面引导不到位。家庭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求趋于功利化,“唯分数主义”现象严重,不鼓励子女积极参与学校的思政实践活动。这三方面各存利弊,均未能形成合力。

二、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重理论宣传,轻实践教育

各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往往通过宣传栏、广播、学校报刊等途径向学生宣传和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通常不重视活动的创新,只是在传统的假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竞赛中加以联系,使得教育主题不鲜明,导向不明确,学生不能够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意义,起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2、重形式要求,轻学生实际

各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习惯采取由上级向下级行政指令传达的形式,要求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活动简单,内容空泛,没有深入调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结合学生实际,脱离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意识、行为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没有真正抓住学生群体的共性特征和时代特点。因此,价值观的实践教育只存于表面和形式,达不到共识,取得不了实践育人的效果。

3、重短期效应,轻长效机制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进程中,通常处于活动效果和影响力方面考虑,启动仪式往往做的轰轰烈烈,活动内容覆盖面广。但后期的推进过程,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程序,使活动呈现出形式单一,应付了事的现象。因此,高校要确立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起监督、管理、惩罚机制,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实、做细,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教育模式

1、利用好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一,借助新媒体媒介,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资源采集和。在新媒体时代,除了专业的媒体平台和工作者可以信息外,只要拥有网络终端,每个人都可以信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这些素材和事例,我们都可以通过专业的平台进行,让更多的学生熟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第二,真正确保网络安全,切实净化网络空间。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在带来方便的同时,如不能及时加以监管,也会带来危害。大学生在平日利用网络浏览时,受不良信息的引导,可能会对其日常行为、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取向。

2、利用生活化、日常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联系到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具备了形象化、可以感知的日常行为,才会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知它、认识它,践行它。因此,学校要积极营造出良好的利于弘扬正能量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氛围。日常化教育作为一种连续的、常规化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有限的课堂扩展广阔的课堂外,我们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把抽象的理论转为生动形象的概念,让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产生共鸣。同时,在学校范围内,积极营造正能量环境,宣传最美人物事迹,弘扬最美精神,树立道德模范典型,以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初衷。此外,学生工作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严于律己,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主题党团日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教师在思政课堂中积极引导,课堂内容生动形象,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内化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外化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

3、利用学团建设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般来说,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按照一定章程自发开展活动的组织。在政策上,学校应加强学生社团的引导工作,将学生社团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规划中,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多设计丰富多彩的社团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学习的平台。与此同时,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家庭和社会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巩固学校里的教育成果,形成携手育人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7-75.

[2] 鲁静.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4(5)7-12.

[3] 韩文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03)68-71.

【作者简介】

吴金亮(1987-)男,助教,硕士研究生,沈阳工业大学学生处,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第2篇:创新意识的价值范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基于知识和时间的竞争迫使企业必须改变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与其他企业形成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联盟作为一种兼具企业组织方式和市场交易方式各自优点的独特组织形式逐渐成为学者和企业界关注的热点。自20世纪90年代供应链联盟出现以来,相当一部分世界知名的大企业如IBM、戴尔、沃尔玛、丰田等公司通过构建灵活有效的供应链联盟极大地提高了经营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从而巩固或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这些企业以实际成绩证明了供应链联盟对于提升企业业绩的有效作用。学者们也对供应链联盟作了大量的研究,对供应链联盟的成因、供应链联盟中合作伙伴关系等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从供应链联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现有研究或者是研究企业内部,或者研究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却很少有文献同时关注供应链联盟整体与单个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供应链联盟中不同企业之间到底该如何取长补短,供应链联盟中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到底该如何协调以及供应链联盟如何同时兼顾联盟整体和联盟成员个体的利益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供应链联盟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现有关于供应链联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交易成本理论(TCE)、资源观念理论(RBV)等理论进行研究,这些研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供应链联盟的成因、动机等,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企业内部的考虑,缺乏从企业与联盟互动层面的研究,无法充分解释供应链联盟企业间合作在价值创造方面的重要性,而交易价值理论则可以弥补交易成本、资源观念等理论的不足,能够从企业与联盟互动的视角对供应链联盟进行研究和解释。

    本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看,本文对供应链联盟进行定义,将供应链联盟定义为一种独特的双元组织。在研究过程中,基于交易价值理论的研究视角整合了解释供应链联盟的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观念理论,弥补了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观念理论的不足,重点强调了供应链联盟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将研究层面从企业层面提升到企业与联盟互动的层面,从新的研究视角构建了供应链联盟研究框架,为供应链联盟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从实践上看,本研究所构建分析框架能够为供应链联盟管理提供指导和借鉴,有助于核心企业采用合理的方式对供应链联盟企业间关系进行管理。

    本文下面的结构如下:首先,在对供应链联盟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回溯的基础上,分析了供应链联盟的双元性,并对解释供应链联盟的交易成本理论、资源观念理论等进行了简要回顾评述;接着,对交易价值理论进行了概述;然后,从交易价值视角对供应链联盟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了基于交易价值视角的供应链联盟模式;最后,对基于交易价值视角的供应链联盟模式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2 供应链联盟溯源及研究述评

    2.1 供应链联盟溯源

    供应链联盟的形成与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是分不开的。在20世纪初,企业所处的环境是卖方市场,物资供应匮乏,产品供不应求,企业产品需求环境比较稳定,因此,企业的生产以大量生产、单一产品为主,福特汽车的流水线生产是这一时期生产方式的代表。二战之后,世界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总体情况而言,企业面临的环境仍然比较稳定,虽然物资仍然很紧缺,需求却没有太大的波动性。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逐渐开始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顾客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顾客的选择范围也逐渐扩大,企业所处的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缩短交货期,企业只能从事产品价值链条上很小的一部分,否则,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另一方面,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需要不断地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这两种情况都使得企业成本逐渐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愈发的激烈,企业必须考虑采用新的管理技术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美国的企业开始实施纵向一体化策略,用兼并和收购的方式来降低交易的成本,而日本企业则采取了长期关系的方式即分包制,通过分包制来解决交易成本增加的问题。纵向一体化虽然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但是,纵向一体化又产生了内部管理协调问题,随着企业纵向一体程度不断加深,企业内部的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活动愈发频繁,企业的管理成本也随之不断增加,即产生了内部化成本。与此相反,日本的分包制通过企业间形成的良好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基本上解决了外部交易成本的问题,所以,分包制可以看做是供应链联盟的初级形式。

    进入90年代后,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顾客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越发明显,竞争开始变为基于时间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单个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反应迟缓得表现越发无法适应竞争的需要。因此,欧美企业开始实施“纵向分解”战略,将很多非核心的业务分包给其他企业,而只保留最核心的业务,这就是如今的外包策略,外包策略的发展使得众多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也就形成了供应链联盟。

    2.2 供应链联盟组织的双元性分析

    对于供应链联盟,虽然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但是,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或定义。综合国内外供应链联盟的有关研究,本文将供应链联盟定义为:在竞争、合作的环境下,由供应链上一些相互独立的实体为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组成的一种组织。之所以将供应链联盟定义为一种组织,是因为供应链联盟符合了组织的标准。Leavitt认为组织包括四种主要的元素即参与者、社会结构、目标和技术,供应链联盟也具有组织所具有的四种元素,也是一种组织形式。首先,在供应链联盟中,参与者即为供应链联盟的成员,包括供应链上的实体企业以及相关机构。其次,在供应链联盟中,联盟成员之间会形成一种松散而又紧密地关系,其松散是因为供应链联盟成员企业彼此之间并没有法律上的隶属关系,企业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其紧密是在供应链联盟中,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传统市场上的交易者之间的关系,一般会形成比较亲密的合作关系,而且这种合作关 系是长期的、追求双赢的关系。这就使得供应链联盟成为区别于企业和市场的另外一种社会结构。再次,供应链联盟的形成明显具有一定的目标,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缩短交货期等等都是供应链联盟的目标。最后,在供应链联盟的构成和运作中离不开技术的因素,此处的技术,主要是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的管理、控制等技术,在企业内部一般更多地强调的是正式控制,而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更多的是强调非正式的控制,比如关系资本、信任等。因此,供应链联盟应该定义为一种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组织。此外,根据Li的定义,组织形式应该具备两种元素,即:(1)内部资源配置和行动协调;(2)外部资源配置和行动协调。供应链联盟包括资源配置(资源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分配)和行动协调(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行动)两个维度,也满足了组织形式的这些特定要求。因此,本文将供应链联盟定义为一种组织。

    此处要说明的是,与其他组织形式不同,供应链联盟是一种同时考虑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兼具企业组织方式和市场交易方式优势,但却没有他们劣势的独特双元组织形式(不是一种混合体而是一种新的独特的形式,混合双元组织形式与独特双元组织形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既有企业组织方式和市场交易方式两者的优势,又有这两者的劣势,然而后者只有这两者的优势,却无这两者的劣势)。在供应链联盟中,既涉及单个企业内部的管理,联盟成员企业要完成日常的经营活动;又涉及企业之间的关系,联盟成员企业之间更多依靠信任、协调等维持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借鉴Li对战略联盟的分析可知,供应链联盟与一般的企业组织方式和市场交易方式都有着本质的不同,也不仅仅是二者之间的混合双元组织形式,而是一种兼具企业组织方式和市场交易式的优点,但却没有他们缺点的独特双元组织形式。

    2.3 供应链联盟研究述评

    既然供应链联盟是一种兼具企业和市场优势特征的独特双元组织形式,那么,在供应链联盟的研究中必须考虑到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两个方面。然而,研究供应链联盟的交易费用理论、资源观念理论等尽管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释供应链联盟。交易成本理论认为,联盟的最主要目的是通过组织边界上的活动,减少总的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在分析供应链联盟成因时,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供应链联盟可以解决资产专用性、败德行为、增加信息沟通,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但是,交易成本理论主要是从企业内部出发考虑如何降低成本,尽量降低交易的成本,而没有考虑企业之间如何降低成本。与交易成本理论类似,还有一些学者通过追溯供应链联盟出现的原因来解释供应链联盟的成因,比如,为了实现成本节约和时间节约,将供应链联盟看作信息共享的平台;供应链联盟可以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等等。这些对于供应链联盟的研究都可以归结为交易成本理论,因为,在分析联盟供应链联盟时,这些研究都认为供应链联盟的产生的原因是基于降低交易成本。这些研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供应链联盟的成因,但是,这些研究对于供应链联盟的解释并不全面。因为,成本降低并非供应链联盟形成的全部原因,成本降低只是供应链联盟形成的众多原因之一,单纯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进行研究忽略了供应链联盟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交易价值。

    供应链联盟的成员企业不仅仅希望降低成本,而且希望能通过联盟获得所需要的资源,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在这一点上,资源观念理论(RBV)有比较明确的解释。资源观念理论强调公司管理的战略任务就是找出、发展和配置这一部分与众不同的关键资源,以谋求最大化的经营回报。在解释供应链联盟成因时,资源观念理论认为供应链联盟是为了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外部资源,一些学者认为资源观念理论比交易成本理论更适合解释供应链联盟,但是,资源观念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资源观念理论的最大问题是其没有解释有效资源的来源,存在着同义反复的问题。知识观理论(KBV)进一步弥补了这个问题,认为内部组织比市场能够更好的创造和转移知识,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可市场化的知识,但是,KBV无法解释为什么联盟比内部组织要更好,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动态能力观(DCV)理论。作为资源观的最新发展的动态能力观虽然拓展了企业资源观,强调企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动态能力观过于强调基于路径依赖型学习(Path-Dependent Learning)发展企业能力,而没有考虑通过联盟获取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没有更多的考虑路径突破型学习(Path Breaking Learning)。总的来看,资源观念等理论是从企业内部出发对联盟进行解释,研究的假设是市场无效而内部组织有效,重点强调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在现有关于供应链联盟的研究中,TCE是从最小化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出发,RBV则是从最大化内部价值(Hierarchy Value)出发,TCE和RBV都是基于企业内在的目标、基于市场失效而内部组织比较有效的假设而进行的。因此,在解释供应链联盟时都将其看成市场和企业的混合体而不是一种独特的组织。然而,供应链联盟应该是一种兼具市场和企业特征的独特双元组织,在对其分析时不能仅仅强调企业的内部有效性,而忽略了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创造价值的外部有效性,这种强调内部有效性的结果是忽略了供应链联盟中企业的内部化成本(Hierarchy Cost),也忽略了企业之间因为合作而产生的交易价值(Transaction Value)。虽然,也有不少学者从企业之间的关系出发,强调从关系资本角度来解释供应链联盟的管理,但是,这样的解释又过分考虑了企业外部而忽略了企业内部,同样是不全面的。因此,在供应链联盟的研究中,应该考虑新的研究视角进行研究。

    3 供应链联盟研究新视角:交易价值视角概述

    供应链联盟整体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单个企业的贡献,同样,单个企业要发展壮大,也离不开供应链联盟,供应链联盟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类似与一滴水和大海的关系,企业只有通过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存在、发展和壮大,供应链联盟整体目标的实现又离不开每个企业做出的贡献,正如大海是一滴滴的水组成的。因此,对于供应链联盟的研究必须同时考虑联盟和个体企业两个方面,并且,对于供应链联盟的研究应该考虑企业的内部化成本和交易价值,研究方法应该突破交易成本理论的交易费用和资源观念 理论的内部化价值等有关联盟的解释,考虑从另外的视角对供应链联盟进行研究。由于交易价值视角(Transaction Value Lens)可以同时兼顾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两个方面,因此,本文认为需要从交易价值的视角对供应链联盟进行探讨,采用交易价值视角来对现有的TCE和RBV进行补充,即在TCE和RBV主要是从企业内部功能角度来分析供应链联盟的基础上,采用交易价值视角对供应链联盟企业外部和企业内部进行综合分析,从交易价值视角(Transaction Value Lens,TVL)探讨供应链联盟模式。

    依据Li扩展Zajac和Olsen的定义,所谓交易价值(Transaction Value Lens,TVL),即通过联盟增加双方共同价值,而有关交易价值的理论称为交易价值理论,该理论补充了TCE单方面强调降低成本和RBV(包括KBV和DCV)单方面强调增加价值的做法。与RBV和TCE追求企业单方面的成本或价值不同,TVL强调通过合作来追求双方共同价值的最大化,能够很好地回答“在相互依赖和交换的组织关系中,价值是如何产生的”,能够同时考虑企业和联盟两个层次的问题,这一点对于解释供应链联盟尤为重要。因为,供应链联盟既要考虑到企业降低成本的意愿,又要考虑到增加价值的目的,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供应链联盟的整体利益,又要考虑企业的个体利益,在管理的方法上,则要考虑到正式的管理机制和非正式的信任。

    从交易价值视角探讨的供应链联盟模式中,同时考虑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TC)、交易价值(Transaction Value,TV)、内部化成本(Hierarchy Cost,HC)和内部化价值(Hierarchy Value,HV),此处,TC是指在供应链联盟的交易中存在的机会主义成本;TV是指在供应链联盟的交易中由于彼此之间的信任而产生的价值;HC是指在企业内部由于组织刚性的局限性而产生的成本;HV是指由于企业核心能力而给企业带来的内部化价值。因此,从交易价值视角探讨供应链联盟可以同时兼顾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两个层面。进一步分析,TC是与机会主义有关,HV是因为一致性和常规活动而产生的效率和稳定性,HC与组织刚性产生的惯性和有限理性有关,TV则来源于不同组织而形成的创新和柔性。TCE和RBV强调通过企业内部控制来降低交易成本(TC)和增加内部化价值(HV),无法解释联盟合作而产生的交易价值(TV)和内部化成本(HC)。交易价值视角则在考虑交易成本(TC)和内部化价值(HV)的基础上,强调基于信任的社会资本对组织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因为,信任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TC)和增加交易价值(TV)。组织活动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取决于上述四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高TC和高HV将会使企业选择内部化,而高HC和高TV则会使的企业活动选择外部化,即选择联盟的形式。

    4 从交易价值视角探讨的供应链联盟模式

    由于供应链联盟是一个双元组织,因此,在分析供应链联盟时,应该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个层面、按照资源配置(资源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分配)和行动协调(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行动)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之所以要采用资源配置和行动协调两个维度,是因为资源配置和行动协调能够有效的区分市场、层级组织和网络组织。对于供应链联盟来说,联盟成员企业作为独立的企业会对企业内部进行管理,必然涉及到企业资源配置和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盟成员企业之间为了追求共同的目标建立联盟,必然涉及到联盟中各种资源的配置和联盟成员企业之间的协调。因此,在分析供应链联盟时,必须考虑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配置和行动协调。

    基于上述分析,从交易价值视角的供应链联盟模式如图1所示,下文分别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对资源配置和行动协调进行分析。

    

    图1 从交易价值视角探讨的供应链联盟模式

    4.1 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配置

    对于供应链联盟中的企业来说,资源可以是来自于企业内部,如企业依靠自身能力通过研发方式不断增强其技术优势,此时,技术人员、设备、知识等都属于企业内部资源;但是,对于某些企业没有办法自己获取、也无法通过研发形成的资源,则需要通过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的合作来获取。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源配置应该包括了供应链联盟的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两个方面。

    对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来说,企业应该或者是自己独立形成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有效的运用已经存在的企业内部的资源,或者是通过外购的方式购买所需要的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要注意的是要努力形成同质的资源、价值观和管理程序,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注意的是,如果企业是通过研发独立创造新的知识或者技术,那么,企业必须依靠其自身已经拥有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企业是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的、稀有的、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的、不易模仿的能力,是企业形成区别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的基础。核心能力的形成强调专业特长,专业特长在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不断的吸收企业内外部的知识并通过基于路径依赖的学习来形成专业专长,进而通过专业特长来发展企业的核心能力,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企业外部资源配置来说,主要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异质的价值观、管理程序和资源,依靠开创性的学习和运用新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因此,在企业外部的联盟成员企业之间,非常强调成员企业之间的互补性,即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但不同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优势不同,强调成员企业之间通过专业互补形成基于路径突破性的学习,特别是,对于企业的需要的战略性知识,如果无法通过自己研发或者是外购的方式获取,更是只能通过专业互补的方式组成联盟,通过联盟合作的方式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由此可见,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资源配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内部资源配置强调专业特长,外部资源配置强调专业互补;内部资源配置强调同质性,外部资源配置强调异质性;内部资源配置强调路径依赖性学习,外部资源配置强调路径突破性学习;内部强调利用已有的资源,而外部强调利用新创造的资源。在此应该注意的是,供应链联盟必须使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和外部资源配置取得平衡,同时,必须通过供应链联盟使企业内部的知识外在化,外部的知识内在化,即供应链联盟应该在充分利用各企业特长和优势的同时,也使不同企业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获得提高。

    4.2 企业内部和外部行动协调

    行动协调维度 主要是用来描绘如何协调企业内部行动和联盟中企业之间的行动,以使企业和供应链联盟都能够取得好的效果。行动协调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1)通过单方面控制,最小化交换企业所缺乏资源的成本;(2)通过双边承诺长期交换非市场化的资源来最大化交换的价值。对于成本降低的目标,行动协调主要是通过合同、所有权等正式的控制以防止自利行为而使企业在市场交换中单方面获得收益,TCE理论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对于价值增加,行动协调主要是通过长期的合作关系和互相承诺等非正式的信任机制来扩大共享价值以使参与的企业都能够从中获得利益,社会资本理论就特别强调了信任的重要性。对于供应链联盟来说,行动协调维度也分成了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两个部分。

    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是一个层级组织,其行动协调主要依靠正式的控制,其次才是非正式的信任。对于企业内部的行动协调而言,之所以强调正式控制的重要作用,其原因在于企业可以用正式的管理制度、管理程序等来协调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从企业外部来看,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由于没有严格的隶属关系,因此,企业之间的行动协调主要是依靠及于信任的非正式控制,其次才是正式的控制。在供应链联盟中,不同的企业都有其自身的利益,虽然,供应链联盟整体利润最大能够使每个企业都获得比非联盟时更大的收益,但是,自利行为、败德行为还是会在供应链联盟中出现。因此,供应链联盟必须进行行动的协调。由于供应链联盟成员企业间没有隶属关系,因此,企业之间的协调只能通过基于信任的非正式控制机制进行。虽然,正式的控制和非正式的信任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同,但是,为了降低成本和增加价值,二者之间必须共同作用以实现供应链联盟的使企业和供应链联盟利益共同最大的最终目标。

    4.3 成本降低与价值创造

    基于交易价值视角的供应链联盟管理要取得的管理效果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从企业内部来说,主要考虑的是降低成本;从企业外部来说,强调通过供应链联盟的合作来创造价值。因此,从交易价值视角的供应链联盟管理模式同时考虑了价值和成本两个方面。对于供应链联盟企业间的合作来说,通过企业间的专业互补和信任,可以充分地进行知识共享和信息交流,可以增强企业之间的协同性,能够更好得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供应链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还提高了满足市场需求的柔性,联盟内企业通过合作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产品设计、生产、运输、销售等活动,以尽快满足市场的需求。对于企业内部来说,通过正式控制和专业特长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对企业内部行动协调和资源配置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效率的提高意味着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效益,也意味着企业稳定性的提高,能够更好的参与联盟合作,也能够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因此,供应链联盟只有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达到了成本降低和价值创造两个方面的效果,才能最终实现供应链联盟和企业共同利益的最大化,进而,也就解决了供应链联盟的竞争与合作、信任与冲突、独占与分享等的平衡。

    4.4 基于TVL的供应链联盟模式总结

    供应链联盟要实现联盟和成员企业利益的共同最大化,离不开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从企业内部来看,一方面应该更重视专业特长的形成,即通过专业特长以形成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优势,强调要发展内部化价值HV;另外一方面,则应该进行内部控制,通过正式的控制机制降低企业的各种成本,特别是要降低联盟中与其他成员之间的交易成本TC。在专业特长和内部控制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内部的管理效果将体现为成本降低,即效率提高、稳定性增加,也就是实现了高HV和低TC。

    从企业外部来看,一方面在构建联盟时应该注意成员的选择,尽量体现专长的互补,这也是供应链联盟成员选择的重点;另外一方面,在供应链联盟成员之间更多的是依靠非正式的信任机制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利益,这是供应链联盟协调的重点。做好这两方面工作,交易价值就会自然产生,企业之间的管理效果将体现为成员企业之间实现了协同、供应链联盟柔性增强能够更好的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就是实现了高TV和低HC。

    5 基于TVL的供应链联盟模式的应用价值

    5.1 管理应用价值

    本文提出的从交易价值视角探讨的供应链联盟模式,在供应链联盟的管理中有重要的应用。供应链联盟的管理中存在着单个企业与整体联盟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存在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因此,供应链联盟的管理对于核心企业而言有很大的难度,本文提出的基于TVL的供应链联盟模式的管理对于供应链联盟的管理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供应链联盟的管理,应该考虑采用正式控制与非正式信任相结合的方式。供应链联盟作为介入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管理应该考虑到供应链联盟的特点。根据前文的分析,对于企业而言,其内部的管理应该考虑采用正式控制的方式,通过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规范等约束企业内部员工的行为;对于企业之间的管理而言,则强调以信任为基础的非正式控制。对于信任,很多人将其作为一种心理态度,实际上,信任也可以定义为互相依赖的两个组织之间因为互相承诺而形成的用来管理双方交易的一种行为选择。因此,在供应链联盟的管理中,要强调以信任为基础的非正式控制,应该将信任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控制方式来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的协调,无法像企业内部一样,依靠正式的控制,而只能采取基于信任的非正式控制。非正式的控制由于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减少了监督、检查、协调的成本,可以使整个供应链联盟的价值增加。当然,应该指出的是,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应该是有机的结合。对于企业内部而言,强调正式控制,并不是完全否认和放弃非正式的控制。企业内部的管理,同样需要信任、企业文化等非正式控制,但是,这种非正式的控制是正式控制的有益补充,与企业之间的管理相比,正式的控制显得更为有效。而对于企业之间的行为协调而言,也并不是完全否认正式的控制,比如,企业之间签订的契约、合同等,但是,与企业内部的管理相比,基于信任的非正式控制显然更有效。

    5.2 理论应用价值

    本文提出的基于TVL的供应链联盟管理模式也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当前,对于供应链联盟的研究,或者是从企业内 部出发进行研究,或者重点研究供应链联盟企业之间的关系,很少有文献同时关注供应链联盟整体与单个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基于TVL的供应链联盟模式同时考虑交易成本、交易价值、内部化成本、内部化价值,整合了当前解释供应链联盟的TCE和RBV,将供应链联盟的活动分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两个层次,同时考虑两个层次上的资源配置和行动协调,整合了信任与控制两种不同的控制方式,强调要实现成本降低、价值增加两种目标,为进一步研究供应链联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对本文提出的结论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实证方法对本文提出的管理模式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证明。此外,论文中提出的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和外部资源配置如何平衡、信任和正式控制如何平衡等问题都是供应链联盟研究的重点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借鉴本文提出的研究框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6 结束语

第3篇:创新意识的价值范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从理论层面落到实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深入展开。新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建设提供了一个更新、更直接的有效途径,所以探讨该理论体系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意义和具体实施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038-01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终极建设目标是要获得全社会的认同和接受。在这个理论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的认同对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是不可小嘘的。

随着高校扩招、社会就业压力增大等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断升级,因此新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创业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建设提供了一个更新、更直接的有效途径,所以探讨该理论体系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意义和具体实施是有必要的。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观点中“人的全面发展观”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和原则,更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思想指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社会观的理论创新,更是教育实践上的思想指南。

目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创业教育已取得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普遍共识。广义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指从大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开发和整合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思路出发,对大学生进行的以创新和创业精神为核心、以创办企业为载体、以创建事业为最终目标的创新教育活动。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人才观。该研究不仅能培养大批创业型精英,并造就大量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中坚力量,同时促进全新人才观的形成。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创业教育包含了专业教育的大部分内容,并与其相互渗透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同时,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引导受教育者树立符合我国当前社会要求的创业奋斗目标。并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反作用,激励大学生们更好、更扎实的学习和专研专业理论,进而为构建我们创新型国家培养成百上千的高素质创业人才。

(3)有利于充实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改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丰富大学生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实、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 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实施

(1)教育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不仅包括一定的理论深度、历史文化沉淀,还具有理想的设计与价值体系。所以要实现该意识体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转化为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指导思想与精神动力,首先需要一个认知了解的过程,然后才能取得大学生们的认同。而这些都始于对大学生们的教育引导,必须借助各种教育手段的力量来实施。在给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他们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理论基础。

(2)环境营造。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沃土,也是教育实践的基地。尤其是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环境建设。对学生在情感上要加强引导,在思想上积极互动。逐渐的将理论灌输过渡到学生们的创业实践体验,不断尝试从课堂空间拓展到与社会接轨。在营造校园外环境的过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

(3)道德规范。从内容上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宏观层面涉及创新创业精神、知识和实务,在微观层面深入到了创业过程中各个细节。所以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道德规范,不能只依赖于生硬的思想道德说教,而是要联系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寻求创业教育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规范作用点。

近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关注高校的思政工作,虽然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已逐渐取得一定的实效,大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越来越高,但是在对于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或创业教育过程中,还是能发现不同程度的核心价值观偏差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为我们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充分发挥其实践性是高校创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第4篇:创新意识的价值范文

什么是问题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首先是要弄明白“探究”的意思。顾名思义,在汉语中,探究是指“探索,研究”,而“探索”是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研究”的解释是“探求事物的性质,发展规律等;考虑或商讨”。因此,从其本源意义上讲,“探究”是指探寻所需的信息,探寻目标物体,探寻对某种现象或对某一疑问的解释,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寻找符合要求的设计。追本溯源后,对问题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谨慎地作出如下定义:问题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后自主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在群体情境中,共同讨论交流并自主建构意义、理解或信息的过程。

一、宏观教育视野层面的现代意义

问题探究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教学方式,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终极教育目标上,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相比,无疑具有适应时代潮流发展所需人才特质的现代意义。最根本一点就在于学习观念发生了改变:过去的学习是老师指路带你走,而现在的学习则是要学会自己去找路。也就是说,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相对来说,问题探究式学习更注重和强调个体知识的“自主建构”。就宏观教育视野层面而言,问题探究式阅读教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现代意义。

1.在独立思考中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在问题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再轻易地简单化地给出答案,而是告诉学生可以依据文本,调动自我的情感经历和体验,独立地对问题作出自主的思考和解释,并且在共同研讨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对旁人所提供的知识信息、意义阐述进行质疑与批判,辨别与选择,进而在日益纷繁的信息化社会中,学会自主选择获取信息的方式路径,从而得到所需要的信息。面对文本,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手脚、眼睛、头脑去行动、观察、思考,去主动地提出问题,去自主思考,去主动表达,而不是做一个坐享其成的旁观者。久而久之,学生会变得敢于质疑,乐于质疑,不迷信权威和定势,并在寻求答案和意义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独立的思维能力,自主寻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表达自我个性化的理解。

2.在个性化解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被特定的社会观念,特别是被阶级论、社会性质论等束缚,使得教材、教参和专家等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堕入了单一化、概念化的框框,课堂教学中强行引领学生朝着所谓的“正确的预定目标”行进,从而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问题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留出联想想象和探究讨论的时空,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的多元解读,有自己的独道之见,欣赏鼓励发散性创造思维,让学生获得直接的个性体验和成功感,同时在对比阅读和不同见解的碰撞交流以及对不同见解原因的探究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真正焕发独特的生命活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因此,在这样一种新的探究和自主建构状态下生存和发展的学生能够超越书本的字面意思、维持现状的意识结构,以及它通过对现实的解释和产生某种意义而制造的不平等的权利关系。他们不仅能成为“好学生”,而且能成为“勇敢而充满智慧的现代公民”――有着健康和富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质疑精神,敢于对世界做出自己的探索,并获得令人兴奋的发现。

3.在讨论质疑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代表着正确的、至高无上的角色,教参书上的答案也永远是不可改变和动摇的唯一标准。过去在知识观的理解上,学校课程中的知识是绝对正确、绝对客观和绝对稳定不变的。这些知识是独立于人类的头脑之外的一套信息体系,教师的责任和作用就是正确、准确、全面地领会和理解这些知识,认同、顺从、掌握并巩固这些知识,而不是成为自己个人知识的创造者和自主建构者。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已经习惯于聆听教师的讲解和动笔记下答案,不敢也丝毫没有挑战权威的勇气,直至于奴性意识的不断强化,以至于陷入民主意识和能力完全丧失却不自知。而在问题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地对主流的、优势的、特权和专制的文化结构和支配他们生活的文本提出质疑和挑战,鼓励学生根据文本自由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促进和激励学生不苟同的态度和反知识霸权的实践行为。同时也在相互的倾听和探讨中,学会了互相欣赏和尊重,认识到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预见,这种方式下所培养出来的现代公民,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必能不卑不亢地捍卫个体的权利并尊重他人的权利。

二、中观学科教学视野层面的创新价值

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学环节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碰撞,教师常以自己固定的思维和教学方式影响学生, “引导”学生最终得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兴趣普遍不高,更别提自主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问题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正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强调以问题探究为中心,强调外部情景的支持与引导在学习探究中的作用,强调独立思考基础上自主能力的培养。简而言之,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聆听”能力,注重的是学习结果;而问题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侧重于学生的“思考”能力,注重的是学习过程。那么,围绕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和构建科学有效的以问题探究为核心抓手的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新模式,有着极高的创新价值和现代意义。

总体而言,这种“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为目前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增添了一种新方式,在目前主流盛行的“灌输式”“授受式”的课堂之外重新开辟一条道路。就中观学科教学视野层面而言,对比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创新价值。

1.改变了教学知识目标的确定方式,由一元走向多元

问题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倡导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不再是简单化地选择教参作为教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和依据。首先是要在学生原生态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然后教师依据教参和自我对文本的个性解读,有机整合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最终形成课堂教学的知识目标,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就成为作者文本、编者文本、教者文本、学者文本之间的多级碰撞和交流的空间和舞台,教学知识目标的确定方式就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单一化的教参定位走向多级建构。

2.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行为重心,探究过程强调知识的自主建构

在问题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重心不再是局限于课堂45分钟的表演和讲授,而变成课前的文本解读、学情推演、教学预设、问题整合,课堂教学中的平等讨论小结及课后的教学反思、引领拓展等。学生的课堂行为重心也不再是简单地回答问题和笔记教师的观点和知识定论,而是自主原生态阅读后进行圈点勾画,批注下自己的理解感悟,并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开展对文本的质疑追问,同伴、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交流辩驳,在群体情境脉络之中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

第5篇:创新意识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 城市创新能力;支持向量机;遗传算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26

[中图分类号] F290;F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044- 04

1 引 言

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或区域发展的灵魂和筋骨。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放在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首要位置。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12)首先提出了创新的概念,称“经济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 [1]。此后,创新理论经历了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的发展,发展到区域创新理论,当前,国家创新理论和城市创新理论受到大家的广泛重视。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研究技术创新中的技术推广问题,以及技术创新与模仿之间的关系和两者的变动速度问题,补充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一个空白。因制度学派的理论创新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诺斯重点分析了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他认为制度创新是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安排的一种变革。城市是国家经济产出最重要的基地,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综合竞争力。早在2004年,科技部就会同有关部门启动实施了合肥等城市科技创新试点工作。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将深圳列为全国第一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并明确了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目标:把自主创新作为深圳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2010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科技部确定了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

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1987)首先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将国家创新体系定义为:公私部门机构组成的网络,它们的活动和相互作用促成、引进、修改和扩散了各种新技术。该网络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旨在经济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知识和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绩效。它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之间为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目标而建设性地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系统[2]。以伦德瓦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从研究国家创新的微观组成出发,探讨用户和生产厂商之间的相互关系。波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把国家创新系统的微观机制和宏观绩效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他认为国家的竞争力反映在企业的创新能力基础上,政府应该为国内的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Cooke(1992)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企业和其他组织通过根植性的制度环境相互学习。魏格(Wiig,1995)、阿希姆(Asheim,1997)、卡希奥拉托(Cassiolato,1999)和卡尔松(Carlsson,1999)等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比特·霍尔较早研究了城市创新问题,他认为那些有创新特质的城市往往“处于经济和社会的变迁中,大量的新事物不断涌现,融合并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查尔斯·兰德瑞与弗兰克·比亚(1995)出版的《创新型城市》和查尔斯·兰德瑞(2000)出版的《创新型城市:城市改革者的工具》对创新型城市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与论述。1996年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和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对中关村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理论剖析[3]。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对企业创新、高等学校创新以及高科技园区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

2 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

2.1 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第6篇:创新意识的价值范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高校人事管理的重要指导原则。人事管理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管理过程当中坚持把管理对象———包括所有教职员工,作为全心全意为之服务的主体,在管理服务中倡导并秉承尊重、理解、服务、关怀的理念,着力培育和谐友爱的整体环境。因此,在人事管理中只有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个目标转换为通过管理塑造一种环境,激励和启迪人们自觉为实现学校目标和个人价值目标的统一而奋斗。

公平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一直就是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相互间的社会比较和历史比较,就必然会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公平还是不公平的问题,公平的实现与否对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校人事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关于高校“人”(教职工)的管理,具体而言,是高校人事部门以在高校中从事劳动的人和有关的事的相互关系为对象,通过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等手段,来谋求高校人与事以及共事人之间的相互适应。高校人事管理工作内容广泛,涉及教职工最切身的利益,高校人事部门是学校内部任务繁重的部门,同时也是权力比较集中的部门,高校人事部门工作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决定作用。

一、高校人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的使用权与所有权高度结合。教师本人不能自主择业,学校不能自主择人,人才的流动实行按计划统一调配的形式,市场化程度低,人才资源难于优化配置,用人效益不高。由于实行人员管理和档案管理合一的方式,人员一旦调入学校,就意味着人事关系的各个方面(家庭、孩子、房子等)都要学校负责。同时,只要他(她)不犯什么重大错误,一般就再也难于让他离开学校。这种“国家办教育,学校办社会”和“能进不能出”的现象,造成学校机构臃肿,冗员过多,负担沉重,使学校有限办学资源难于优化配置,竞争激励的用人机制无法建立和运行,办学效益低下。

2.非教学人员膨胀过剩。由于不注重投入产出效益化,人员引进比例缺乏严格的科学依据和调控措施,非教学人员的引入往往受到解决教职工后顾之忧及照顾学属等思路影响而失控。引入的非教学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潜能开发和合理配置,出现大量的隐形过剩现象。

3.非教学人员缺乏合理流动。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致非教学人员缺乏合理流动,而高校聘用临时工则有较大的自,这进一步加剧了该类人员的隐形过剩,并使他们有一种潜在的优越感与无为感。这种心态助长懒惰心态的滋生与蔓延,并容易产生思维的僵化,而改革与发展造成一种韧性抗拒。

4.教学与非教学人员的工作量缺乏明确的可比尺度,导致了平均主义盛行。这种分配的模糊化会因为财务调控措施失衡挫伤甚至压抑人的积极性,而非教学人员收入与教学人员收入持平乃至超出教学人员收入则混淆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无法体现优劳优酬的原则。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和改进高校人事管理工作

在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做为统领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把追求公平,提高人事管理工作实效做为是人事管理的目的。确立人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深刻理解公平内涵,更新人事管理理念。以公平为基本原则,加大对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

在“以人为本”的本质及内涵基础上,健全和完善高校人事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为高校做好人事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

(一)将“人本”思想应用于高校人事管理中

人事工作岗位是为广大教职工服务的窗口,备受瞩目,人事部门的服务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被看作是学校整体工作作风的“晴雨表”和价值导向的风向标。人事部门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把广大教职员工的根本利益作为人事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地搞好服务。建设好服务型人事部门。增强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建立规范服务,转变机关职能和管理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改进和优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由以往的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服务,完善人事部门的职责,加强服务功能。把人事管理活动当作一门技术来研究,制定符合本行业职业规范的人才招聘、人才测评、业绩考核、薪金设计、职业生涯设计等人事管理体系。人才是高校的最大的财富,人事管理者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用才之术、护才之胆、容才之量。在人才的使用上,要知人善用。扬长避短,把人才安排在最能发挥其长处的岗位上。在用人过程中,做到用当其时、用当其位、用当其长、用当其愿。在人才使用上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给人才以宽松的环境、用才的舞台,从待遇留人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第7篇:创新意识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应变;应变率成像;冠状动脉支架置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86-0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治疗40例冠心病患者,12例患者为女性,28例患者为男性,患者年龄情况为42-73岁。40例都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70%的冠状动脉主干狭窄至少有一支。正常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8-42岁,经病史、体检、心电图、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40例患者都应用经桡动脉或者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仪器为IE33型诊断仪,厂家为飞利浦公司,应用3.6MHz的频率。患者进行检查的为左侧卧位的。给予患者连接好检查所需心电仪器,进行心动超声检查,二维成像后,对患者图像进行分析,并将其进行存储。应用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研究。40例患者在手术之前1-7d及手术之后3-6个月分别进行上述检测操作。根据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推荐的十六节段划分法,将左室壁分为侧壁、后间隔、后壁、前间壁、下壁、左室前壁。再将其分为16节段。因为心尖段应变率测值受角度影响较大,未进行统计研究。故测量12个左室壁节段的收缩期峰值应变率、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转化信号显示模式,测量收缩期峰值应变,取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都使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分析整理,应用t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P

2 结 果

经统计分析显示,40例患者与正常患者的各项数据对比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运用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技术对健康人和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前后局部心肌的纵向运动进行了系统分析:健康人左室壁同一室壁收缩期应变率的绝对值及应变的绝对值基底段高于其中间段,不同室壁同一水平节段间应变与应变率相同,应变曲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整体趋势为单峰曲线:随心脏收缩,心肌纵向缩短,应变由0值向负值发展,于心电图T波终末(收缩期末)前后达最大应变,舒张期又渐恢复至0点,包括3个主要波峰,即收缩期基线下方的S峰,舒张期位于基线上方的两个正向波,舒张早期的E峰和舒张晚期的A峰,曲线轮廓整齐。经冠状动脉支架治疗后病变节段的应变和应变率-时间曲线波形趋于正常,轮廓趋于整齐,原降低的峰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但较正常心肌节段仍减低,有些节段PSS波消失。应变和应变率成像能够定性、定量地评价局部心肌运动功能,并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Hiroshi T,Masaaki U,Hiromi S.Costive usefulness of myocardial velocity gradient in detecting ischemic myocardium by a dobutamine challeng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1998,9(26):92-96.

[2]肖羚,李向斌,张熠,等.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分析.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6,14(8):89-92.

第8篇:创新意识的价值范文

【关键词】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67-01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一大批创新的新世纪人才,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数学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这一主渠道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我们数学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1 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2 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3 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求知欲比知识更重要,牛顿就是对苹果落地感到惊奇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瓦特就是对水沸腾时掀动壶盖的现象感到惊奇,而发现蒸汽是有能量的,从而发现明了蒸汽机。

有好奇心,就有寻求结果的欲望,求知欲是在好奇心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学生想知道问题的结果,而且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问题的结果,这样的问题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学生就会因兴趣而学,而思考,并提出新问题,自觉去解决,去创新。

4 优化练习设计,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把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讲多练,优化练习设计,创设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1 加强一题多解训练。同一问题能够寻找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应鼓励学生思维,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或事先预设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这样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对于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行为教师首先应予以鼓励,至于回答正确与否放到第二,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清理。提倡一题多想、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认真观察,多方联想,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4.2 设计探索、开放性的练习。数学开放题是指那些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数学问题。开放题设问方式灵活多样,探求的结论广泛、灵活,有很高的创新教育价值,极富挑战性。数学开放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有很高的创新教育价值。

5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新意识

第9篇:创新意识的价值范文

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其实就是要培养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正确三观的培养要从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并不需要教师刻意而为之,而是在教学中,偶然发挥,从而灌输给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和牢固所学知识,同时也不会觉得教师是在刻意说教。

例如:进行“水”这一部分内容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引出水污染、水浪费、水破坏这些话题。并结合西部地区严重缺水的现状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师还可以引用时政新闻中播报的水污染事件来触动学生,让学生知道水污染和水破坏的巨大危害和深远的不良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对“水”的有关知识如水污染的原因、如何保护水资源等有一个良好的掌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自己之前的一些浪费水、污染水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这种将知识与说教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节水意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得到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科学素养不仅仅包含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三观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探索科学的知识,这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法:

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就是将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情景带入教学之中,使得学生透过教师所设置的情景来更好地认识所学的知识,并不断增强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进而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初中科学的教学中,采取情景教学,笔者比较推崇生活情景设置。初中学科很多的知识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多设置一些生活情景,使得学生发掘出所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学生能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并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样的情景教学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开始将知识转化为生活,为生活所服务。例如:学生学习有关知识后,能够非常准确地解释出西瓜悬在水里,盐溶化在水里等生活现象。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会从生活中有所获有所得,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

2.探究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