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
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对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滞后于新的形
以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局限于传统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和现实状况,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主要表现在:第一,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强调教育者意志的实现,而把学生纯粹当着被动的接受器,否认或忽视学生做为人的客观存在,否认或忽视学生的权益,忽视对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开发,很少从人本价值的挖掘上来切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深入学生思想实际,不能真正获得来自学生的反馈效果。由此导致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难以找到学生的共鸣点,教育成效很低。第二,封闭性教育,忽视了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转化为社会行为的实践环节。所受教育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缺乏适应能力,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产生怀疑,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降低。第三,随机性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政治运动的工具,有意无意地回避教育内容的理论深刻性和理论系统性,降低了教育体系的科学性、稳定性和系统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不利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整体提高。
2、高校改革和扩大招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问题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快,各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还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原来固定班级的学习生活方式被打破,逐步代之以上大课、住公寓等流动性大的学习生活方式,使学生群体日趋分散化、个体化。大学生缴费上学,毕业生不包分配,面向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逐步被大学生和社会各界接受,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矛盾和困难依然突出,很多在校大学生感到前途渺茫,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政治热情下降。
3、大学生思想多元化的特点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复杂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学生对各种思想道德文化的接受和选择有了更广阔的空间。社会上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多元性。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透彻,但也有部分学生政治意识模糊,理想信念迷茫和失落。一些学生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身份,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少数大学生中有所表现,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滋生蔓延。同时一些学生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表现为是非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正义感、诚信度下降等。另外,现在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更为关注个人发展,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的意识比较强,团结协作能力较弱,追求实际、实惠的心态比较明显,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在挫折面前应变能力较低,容易出现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
二、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措施
多年来,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已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仍然应该加以继承和发扬。但这些方法毕竟是过去时代的东西,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按照新情况、新要求、新环境进行创新、重构,适时转变过去的工作方法,创造适应新形势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要由传统型向现代化型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提高素质,要有广、博、专、深的知识储备,有健全的人格,要善于捕捉时代信息,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智能素质,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开放观念、信息观念、法制观念及开拓精神、创新能力,要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凡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坚决压缩,凡已过时的道德观念要大胆更新。要引导和激励学生不迷信盲从、不墨守成规、独立思考、锐意进取,要注重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伦理道德的修养和人格教育,要重视和发展学生不同的个好、特长。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水平分层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针对性,使其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由共性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1.本体论层面:道德与生活密不可分
首先,作为思政工作者必须要明白:思政教育的主题与素材应来源于生活,而不是来源于道德的概念或是推理。其次,作为思政工作者还应该懂得: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是要与生活相一致的,而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最后,作为思政工作者更要知道:思政教育工作一定要在生活中展开。
2.价值论层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和知识文化教育。这些便决定了思政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深层次的发展,即人的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美育等各种素质发展的高度融合。但要实现这一融合,却不可缺少通过生活化的思政教育。思政教育生活化是通过加强对学生生活理想和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和方法上的引导,使学生增长辩识与主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通过这种教育,就不能将人的德才、知识、情理、智能等各个方面协调和统一起来。
3.方法论层面:生活德育,鲜活自然。
知性育德在大学生的德育培养过程中没有给人们期望的德育效果,这就促使了人们的反省。但当下的回归不是思政教育培养方式的简单回归,而是一种超越、深入和发展。第一,它是真实、深刻而全面的亲身生活的道德认识和体验,比任何一种知识传授都要丰富、鲜活。第二,生活教育不像其它教育方式那样从外面对人施加影响,它是自然而然的,和人自成一体,所以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人通过生活受到教育,和人的生长过程合二为一,必然就更容易对个体的道德成长产生影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任何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都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无论侧重于认知的道德教学,或是重在实践的典型教育活动,这些方法和模式要想最终发挥作用,并对个体道德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把教育的成果固定下来,使之成为个体道德的稳定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我国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强调以家庭血缘关系为主体的人伦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起以社会、群体为本位的道德原则,其伦理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天下的安定和谐。在这种传统文化里,产生了群体束缚着个体,个体只有融化于群体之中,只有绝对服从群体的利益,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传统文化里产生的这种群体本位的思想认识,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着忽视个人的独立性,压抑个性的缺陷。反思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重社会轻个人,片面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效的倾向,不能说没有这种文化积淀因素的影响。
2.社会历史的惯性
建国初期,为适应形势任务的变化,我们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在“”结束以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说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没有完全摆脱以前的教育模式的影响。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践途径
1.调整内容,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思政教育的内容取材于生活具有以下优势,首先,思政教育的内容取材于生活,用经过生活锤炼的、先进的教育内容来开展教育,有利于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在性质上、方向上是合理的、正确的。其次,思政教育的内容取材于生活,它能保证所要传授的思想品德规范是富有生命力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最后,思政教育的内容取材于生活,能更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原因,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积极在生活中发现和挖掘亮点和问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调整学生的德育内容,更要突出“生活性”,关注并指导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从不同方面加强对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引导。
2.把握过程,通过生活体验生成良好品德。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还认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靠抽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知识的学习或模式化、机械化的行为训练,还必须由受教育者切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去生成。如果离开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只能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了”。所以,我们作为高校的思政工作者,要把握住学生的德育过程,实现德育过程的生活化。在整个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加强德育过程的开放性,增强教育的灵活性,注重德育教育的整体性。
思政教育生活化是一项理论性、现实性都比较强的新课题。虽已引起我国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对这一问题的全面、系统研究尚未深入展开。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仅仅是个开始,在初步勾勒大学生生活化德育范式的进程中,也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但我坚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只要贴近大学生、贴近大学生的实际、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就能取得实效,绽开灿烂之花。
参考文献
1 陈 忠.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与马克思“全面生活理论”之比较[J].江苏社会科学,2005(6)
2 夏甄陶.论以人为本[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 肖 芳.论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J].求索,2004(3)
为了有效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文章主要针对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解决对策,即构建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构建完善的互联网管理体制,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引导机制。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而且在学习和工作上对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巨大挑战,高校的教育工作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不利于正确三观的树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国家的文化、思想与我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和相互碰撞,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都对我国价值体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互联网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和资源的绿色通道,一些热门教育资源会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另外,由于信息资源来源比较复杂,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文化观念、思想意识和价值判断产生不良影响。
(二)不利于课堂的管理
高校在教育中必须要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但是大学生上课时都会携带手机,会不时地收到各种信息或电话等,如果学生的手机响了,势必会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对其他学生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干扰。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上课时,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或者缺乏自制力,会拿出手机刷微博、刷朋友圈、看小说或者玩游戏等。可见,由于手机的便携性、隐蔽性,再加上互联网的虚拟性,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也降低了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三)不利于交流能力的提高
在互联网时代,很多大学生与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甚至与教师的交流都是通过QQ、微信、微博等更加快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样不利于他们面对面交际能力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在网络上妙语连珠,但在面对面与人交流时却张口结舌,甚至存在交流障碍。网络交流和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落差,容易使学生出现焦灼、孤僻等问题,有的学生甚至选择逃避现实。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环境中得到虚拟的满足,容易自我封闭,从而使人际关系淡化,不利于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构建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通过对我国优秀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等来提高教师的文化理论素质,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教师坚定信念和立场,对是非有明确的判断,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有说服力和信服力。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互联网信息素养。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对网络知识和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来开展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文化飞速发展的时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熟练地使用互联网,更好地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健康、良性发展。
(二)构建完善的互联网管理体制
互联网与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点,完善基于互联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体制,同时在全过程中都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例如,针对当前大学生利用QQ、微信以及微博交流的这一现象,教师可以积极组建QQ群、微信群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也可以在微博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的传播,提高教育的效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多融入一些大学生感兴趣的新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让学生放下手机,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构建科学的大学生引导机制
沟通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是积极、主动、自觉沟通的倾向,可以通过科学的引导来进行改进。首先,高校可以通过沟通教育或自我训练,帮助大学生培养沟通的主体意识,形成沟通思维,将无意识的沟通变为有意识的的沟通,树立科学的沟通观念,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其次,高校要为大学生创建沟通平台,例如,公开演讲、辩论比赛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沟通实践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全面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结语
信息时代,我国高校应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创新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1):72-76.
一、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1积极影响
1.1.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更加平等自由,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微信的使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避免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对面交流的约束感和紧张感,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实现了网络关系的绝对平等,这种平等互动打破了二者间的心理界限,能够进行更自由的、更惬意的思想碰撞。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充分表达自我、展示自我,教育者可以通过微信及时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动关心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无形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1.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多样化。与传统媒体相比,微信这类新媒体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拥有巨大的信息源,信息更新的速度更快。通过微信师生可以迅速了解到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信息,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微信把过去那些静止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具体的画面,让大学生从视觉、听觉上得到综合感官的刺激,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新的途径。
1.1.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发生了转变,提升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可以使师生相互了解彼此的日常动态,以及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并可以即时通过消息、图片、语音甚至视频等进行互动,从而使他们的实践行动得到正确的引导,这大大激发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些互动,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还可以与老师共同探讨相应的社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对策。从而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的转变,提升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2消极影响
1.2.1微信的自媒体特性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往作为牢牢掌握话语权的专家与权威的角色逐渐淡化,变成一个在微信中发言的普通人,在微信上与学生具有平等地位。一旦教育者所宣扬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教育者又不能以其他方式来维护其权威角色与真理掌握者的形象,那么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便会逐渐挑战并削弱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1.2.2微信中的信息较复杂,对大学生价值观造成影响。微信与互联网紧密相接,信息种类繁杂、良莠不齐,既有积极、进步的信息,也有消极、落后的信息。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对自身约束力不强,由于阅历浅,好奇心强,思想不成熟,对一些有害信息往往缺乏警惕性和辨别能力,容易受到负面的、阴暗的信息的腐蚀,会逐渐影响和改变他们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他们的认知偏差和价值偏离,从而影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践行,甚至对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而误入歧途。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1.2.3微信使大学生沉迷网络,导致人际关系淡漠。微信在吸引大学生、渗透大学生生活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侵占了他们的碎片时间,使他们渐渐忽视现实中的人际网络。如今,无论是大学的教室、图书馆还是餐厅、运动场,低头族身影无处不在,每天去微信上的朋友圈里逛一逛,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对微信的过度投入和沉浸,容易加重大学生对网络社交的依赖度,与现实生活越来越疏远,甚至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隔断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妨碍对现实问题的处理,导致人际关系淡漠。
1.2.4微信的使用对伦理道德与社会法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比如,为了更容易被老朋友认出来,大学生往往会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照片头像等来申请账号。不少人更是喜欢将穿衣、吃饭、交友、聊天、应酬,甚至偷拍、偷录的内容上传到微信中。这在有意无意间超越了道德甚至法律的界限,给他人带来了伤害,也给自己平添了麻烦,甚至带来人身危害。另外,手机微信身份验证功能薄弱,一旦大学生的微信账号被盗,注册时的许多真实有效的信息就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而且微信对陌生人的定位精确,可以更容易有针对性地实施犯罪。微信的负面影响对社会法制与伦理道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
二、利用微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利用微信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平台。当前微信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敏锐地看到这一现象,改进教育方式方法,积极开辟微信教育阵地,打造校园学生微信群吧、微信论坛等新媒体平台,建构多层次、全方位的校园微信网络,充分发挥微信教育的功能,加强科学疏导和平等交流,随时随地了解学生动态,深入开展工作,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和主流思想文化宣传的制高点,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2.不断完善微信管理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微信这个超越国界的虚拟社区中,拥有高度自由开放的网络文化环境,网络欺骗、网络犯罪日益猖撅,这样的行为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会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因此,要建立大学生的微信管理信息交流与意见反馈制度,不断改进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高校与微信运营商的管理、监督职能,做好正面信息的引导和有害信息的过滤工作,阻止各种不良网络信息进入校园,真正建立起网络安全的防火墙。同时要尽快完善网络管理立法工作,完善大学生微信应用的外部法律环境。根据现实需要,对原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补充,并制定新的法规,以保证微信世界的和谐安定。
2.3.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应当与时俱进,在思想认识上,要提高对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平台的重视。要学习微信知识,了解微信的特性、功能及其传播优势,不断提高运用微信这类现代新媒体的运用技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微信技术结合起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解决好微信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2.4.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力度。微信的多样化功能,固然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业余闲暇时间,也使他们感受到了更多、更精彩的掌上娱乐。但面对微信这一有着双重影响的新事物,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索养教育,提高大学生信息分辨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要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时间,不依赖、沉溺于网络而荒废学业,合理调节与控制自己的行为,拒绝做低头族,使其能够正确运用微信增长学识、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以及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 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
关键词:网络游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48-02
根据《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用户研究报告2010》中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在参与网络游戏用户职业构成中有33.4%为学生,在网络游戏用户年龄分布中19—25岁的用户比例达64.2%,而这一群体中80%为大学生。由此看来,网络游戏的触角已深入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触网游,网络游戏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其中一些学生因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荒废学业,甚至出现严重的暴力倾向,走向犯罪。但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两面性,无论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对网络游戏都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正确分析其成因、影响,寻求解决途径。
一、大学生接受网络游戏的原因分析
(一)实现虚拟自我价值
大学生非常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网络游戏强调角色的自身实力和自我的发展,这恰好为其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平台。网络游戏的真实感、挑战性强烈地吸引着在校大学生,尤其是那些高难度的智慧游戏,更使得大学生乐此不疲,他们在网络游戏中,借助游戏角色体验着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成就感,从而获得大量前社会化的经验,追求一种虚拟化的自我实现。
(二)课程教学模式枯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
大学一直被人们誉为“象牙塔”,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可是进入大学后,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说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尤其是课程教学模式的变化带来的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低效以及校园文化的匮乏,加之多数学生对所学专业并没有兴趣,使大学校园对大学生失去吸引力,导致他们去追求玩网络游戏的自我满足。
(三)逃避现实,释放心理压力,寻求心理满足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其成长中父母扮演着超级“保姆”的角色,其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偏低,当突然离开父母的呵护,开始独立处理个人的学习、生活时,出现很多的不适应,面对现实的烦恼和心灵的空虚,网络游戏成为他们选择逃避现实和缓解压力的方式。在网络游戏中,游戏者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自由地表达自己,同时在游戏中还通过交易、聊天、PK等方式与其他玩家进行交流来释放心理压力,从而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
二、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游戏就像一柄“双刃剑”,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网络游戏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有利于大学生调整心态。
2.网络游戏中的某些任务需要有多个角色互相配合、形成团队共同完成,对增强大学生彼此间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网络游戏主要是利用高科技手段设立模拟情境,融合一定的人文、历史等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拓展大学生学习知识的视野,从而促进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4.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需求,从而完善和弥补他们的某种需要。
(二)消极影响
1.过度的网络游戏摧残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经常看到通宵达旦地沉溺于虚拟的网游世界里的大学生面容憔悴,神思恍惚,久而久之,这群人会面临情绪低落、疲乏无力、植物神经紊乱和免疫力低下等问题,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
2.过度的网络游戏影响大学生对是非观的判断,使沉溺其中的大学生出现价值观异化,道德水平降低,形成暴力倾向的攻击性性格,并导致其法制观念淡化。
3.过度的网络游戏导致大学生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虚拟的游戏世界造成大学生自我意识无限膨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出现情感冷漠、逃避现实,甚至出现学业荒废等问题。
4.网络游戏会使部分大学生混淆虚拟游戏背景和现实环境,从而导致其无法适应现实社会。
5.网络游戏增加了大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据调查,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每月在玩网络游戏上少则花费100~200元,多则400~500元,如果在游戏中再购买所谓的装备则需要花费更多的钱。上大学本身就是一种高消费,况且在大学生消费群体中大部分来自普通家庭,父母多为工薪阶层或农民,这样的消费为很多家庭增添了额外的负担。
三、对策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游戏成为时展的一个必然产物,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尤其是青年学生,由于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个人掌控能力又比较弱,导致这部分人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因此,我们要正视现实,不能视网络游戏为“洪水猛兽”,而应该全面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疏导。
(一)运用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已基本形成,但由于其缺乏社会阅历,还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尤其是自我控制力弱,导致其还无法抵制来自网络游戏的诱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清这个现实,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适时调整教育方式,运用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来充分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认清人生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根本上抵制和拒绝网络游戏对自己身心的摧残。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目标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比塞尔村庄,被誉为沙漠中的一颗明珠,但多年前她并不被人所知,而且她的村民也从来没有走出沙漠,原因就是这里的村民根本就不认识北极星!这个故事留给后人的启示是: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大学是人生中的黄金阶段,也是最容易挥霍的一段时光。当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及时地对其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帮助其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当大学生确定个人成长目标后,其人生便有了方向,这时适时指导学生将目标进行分解细化,这样他们便会结合目标有针对性地安排个人的时间、精力,也就无暇迷恋上网。相反地,如果没有目标,便会使大学生感觉迷茫,生活空虚,从而促成其选择玩网游,从游戏中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充实”。因此,端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会使其日常生活变得井然有序,从而玩网游的时间便少了,沉溺于其中更是不大可能。
(三)发挥家庭、社会、学校共同作用
从家庭方面来说,应该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作为父母,与孩子沟通是加深亲情的一个主要渠道,良好的沟通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解决孩子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可以使孩子摆脱孤独,使他们感到被人关怀,从而远离网络游戏。
从社会方面来说,加强网络游戏市场管理,设计和开发健康向上的网络游戏,借助网络游戏这一载体,改进其游戏内容,选择合适题材,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设计其中,开发出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游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寓教于乐,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固有的认知,让大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在思中变,在变中长。
从学校方面来说,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现实需求出发,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和规范学生行为。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要建立一支既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又熟悉网络游戏等各种新媒体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利用网络平台,针对网络游戏特点有效地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其自我控制能力及抵御不良思想和文化的自我防护能力。其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同时个人要面对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选择、竞争、困惑、矛盾及压力的挑战,形成很多的心理障碍,当其无法个人解决这些问题时,网络游戏便成了其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因此,高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对网游成瘾的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一般性网络心理障碍治疗,以促使其能够正确面对网络游戏等新媒体文化现象,坦然面对和正确处理在学习、择业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再次,构建大学文化新模式。校园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塑造优良品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健康而丰富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教育和批评的能力。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要支持大学生组建各种兴趣团体,为其提供素质和能力培训的机会与展示个性的平台,鼓励其进行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等活动。
参考文献:
[1]赵云梅.网络文化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2,(5).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政教育;影响;对策
新媒体的发展和运用和时代变化的必然,为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将其运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助于教育理念的创新以及传播信息的优化等,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新媒体的基本概述
1、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的被广泛运用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一种能够满足人类交流和沟通需要的新的传播方式。与传统的媒体相比,新媒体最为明显的特征,即是将传统的各类媒体的边界逐渐模糊化,消除了各个领域之间或各个国家之间的边界。并且,新媒体的出现,表现出了明显的交互性和时空跨越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不同地区的用户或受众能够建立更加真实的联系和沟通。
2、新媒体发展趋势
从目前来看,新媒体的运用范围十分广泛,其发展趋势大致有两个方面的体现。一是互动性更强,新媒体具有互动的创新能力,能够将其与各个终端紧密联系,并保证活动过程中的相互配合,进而扩大活动的受众范围。二是融合能力更强,新媒体的融合能力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随着其不断地发展,能够将更多的信息进行融合,进而加快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进程。借助共享的网络平台的构建,还能促进部分传统媒体的网络化。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得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了解到更多的时事新闻,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真实认知的形成,也带来了更多的参考信息和资料等。二是促进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传统的教育大多要求学生从关键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而新媒体的出现,将同一事物的更多影响或其他形态展示出来,促使大学生认识到,习惯性的思维并不能完全解决某一问题。
2、消极影响
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有积极影响,必定会有消极影响。一方面,将新媒体运用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其中海量的网络信息为学生带来了不同的影响。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许多辨别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受到影响,或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近几年大学生受到网络诈骗的新闻更是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沉迷于网络世界的大学生,缺乏参与实际社交的热情和积极性,逐渐呈现出交际能力弱化的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创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创新是重要的前提条件,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将新媒体以及其他全新的因素充分运用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首先接受并信任这种教学方式。教育理念的创新,需要教师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从全新的教育角度出发,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紧跟时代的发展。同时,新媒体的运用,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和谐课堂的构建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形成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意识,以及掌控教学课堂节奏的能力,以保证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做到教学的张弛有度。
2、丰富教育手段
丰富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合理地融入新媒体等教学元素。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材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当时的社会时事相结合,制定相适应的教学方案,并在课堂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性。只有不断丰富和创新教育手段,在新媒体的运用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才能保证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充分结合,并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的作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优化传播信息
新媒体在包含了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引发了信息泛滥等问题,许多新媒体中都包含了大量的不健康或不真实的信息。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以及大学生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教师有必要对参与课堂教学的信息进行筛选和优化,保证涉及到的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其为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向学生普及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以保证学生在网络中获得对学习有用的信息。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水平和效率,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通过创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手段,以及优化传播信息等方式,将新媒体技术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充分结合,开创了理论教学与媒体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
作者:王艳芸 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甘珣,肖朋.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239-240+238.
[2]何群.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03:283-284.
[3]路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8:6-7.
【关键词】网络;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最有活力、有思想的阶段,其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他们大多也能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发展要通过学习才能实现。同时,当代大学生也具有一定逆反心理,其逆反心理具有盲目性、片面性、极端性、排他性等特点,逆反心理虽有负面影响,但合理的疏导,则有可能帮助他们摆脱旧的思想、思维,有助于他们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
网络的普及,使当代大学生们愿意通过网络获取知识、信息,并建立自己的博客,交流思想,记录学习点滴,网络使学生获取信息更便捷,利于大学生的新观念、新意识的形成,网络也存在威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等负面影响。作为一种新型载体,网络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来说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但由于大学生的特殊性,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1. 网络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去教育者只能从报纸、文件和书中寻找素材,收集资料,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收集到的素材有些会略显滞后,从而缺乏感染力。网络的开通和使用,为我们更加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新的知识和现实材料,网上丰富的信息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的教育资源。
2. 有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提高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网络优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加灵活,手段更加多样化。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教育者可以在网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的形象生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富有感染力和通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有利于学生不断提高自觉意识和自学能力。教育者还可以以网友的虚拟身份和大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便于真实快捷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并开展正面引导和沟通。此时,大学生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保持快速互动,通过思想互动来提高教育效果。
3. 网络有利于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空间。互联网的普及,通过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从而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阔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创造了良好的网络教育系统环境。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 西方文化的渗透。网络文化对网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西方国家正是借助这点,企图在不知不觉中对我国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影响,由于网络的信息量大,传播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内容很多,而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接受新事物快,容易受这种“西化”影响。
2. 网络环境的污染。目前,网络垃圾是屡禁不止,各网站中就有不少黄色信息链接,大多数学生都无意间接触到这些垃圾信息。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散布不良言论,这些对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而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影响很大。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而网络聊天的隐蔽性,导致他们说话不负责任,失去诚信意识。网络的隐蔽性,也使得网络传播着大量的污言秽语,从而消弱了对大学生的文明教育。
3. 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网络信息容量大,导致信息良莠不齐,许多如暴力、、拜金主义、赌博、侮辱性言论等等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破坏他们已有的价值取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他们会运用自己的判断来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因此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冲击,甚至走向极端。面对网络信息,部分大学生能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一些不健康思想内容的传播中形成了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如何合理利用网络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培养大学生选择和控制信息的能力
面对网络,最重要的是有效地利用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能不仅仅是提供现成的信息,而是要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健康有用的信息,以培养大学生选择和控制信息的能力。
(二)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健全校园网络制度
思想政治教育应更好地利用网络阵地,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吸引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突显。我国各高校网络管理部门大多都建立检查制度,及时过滤非法信息及垃圾信息的传播,避免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但因工作人手不足,工作效率不高,效果并不明显。同时考虑到尊重大学生的言论自由,个别信息并未被过滤,同学间的不良情绪相互感染,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开发、利用与交流
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数据库。不难发现,网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所占比例较少。我们要努力依靠网络系统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的快速检索和利用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交流。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网络知识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与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要求其运用网络,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才能与当代大学生进行无限交流,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做到不断地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教育,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要从网络上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动向,运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即时的思想教育,加强正面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1] 上海高教局.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隐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69-03
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接受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影响的结果,也是在隐性课程影响下实现的。[1]根据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人接受教育可能性的大小,最终取决于两者结合的程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应将两类课程结合起来,实现互补,以期更好地调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并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和特点
1.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1968年,美国教育专家杰克逊首先提出了“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的概念。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性、开放性、内隐性教学重构整个课程体系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隐性课程被引入各类学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中。[2]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当今国内外学者对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从隐性课程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来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是指高校除显性课程以外,为实现和达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效果,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的规范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2.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点。(1)课程范围的广阔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外,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规范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总称。因此,其范围非常广阔,涉及到学校生活的诸多方面并渗透于其中。从教育环境而言,它不仅包括以校园建筑、校园装饰及校园绿化等为主体的校园环境,还包括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和学生生活的宿舍环境;从教育活动主体而言,它不仅包括涵盖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教学主体,还包括学校领导、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教育管理主体和教育服务主体;从教育活动内容而言,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生活、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2)课程方式的潜隐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是以潜在的、内隐的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各种学习与实践活动中,使其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载体的隐性影响,达到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复杂的有规律的过程,它既受到学习经验、生活体验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的熏陶和感染,经过认知、认同而转化为内心信念,并自觉遵循的过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学生在设置好的学习活动和环境氛围中,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其在自然和无压力的状态下潜意识地接受教育者所倡导的理念和社会主流的思想道德。(3)课程作用发生的无意识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不是开门见山地直述道理,也不是引经据典地直率说教,它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潜性的教育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中,通过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整合能力而发生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4)课程效果的持久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感知对其进行影响,采取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使教学内容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心灵里面。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学生逐渐把课程所倡导的思想、观点融入到自己原有的思想中,形成新的自我思想。学生的自我思想一旦形成和内化,就会对其人生产生持久的影响,从而促进其个性和人格得到完善和健康发展。
二、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1.构建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校园规划、建筑、人文景观和校园生态环境等物质形态;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各学校特有的制度、特色文化活动、理念、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意识形态的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3]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一方面要注重在校园建筑、校园规划等人文方面的建设和开发,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力图使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同时,高校应当发挥自身实践教学的特色,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接受职业道德的熏陶。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根据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念,营造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营造良好氛围。高校应结合学生需求,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学会感恩”、“理想信仰”、“职业规划”等各种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在成长、成才、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奠定思想道德素质基础。构建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使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统一协调,将创新意识融入其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现学校的风范正气,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动力,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加强非思政课程隐性教育建设。高校所设课程中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在学校设置的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以及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中也隐藏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学校要加强非思政课程隐性教育建设,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这些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作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价值,充分发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中的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3.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隐性教育的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为隐性思想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隐性思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人格的这种价值辐射远比道德说教、填鸭灌输更加符合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一个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并加以模仿。4]隐性思想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应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隐性教育的作用,身正为范,德高为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政治理论素质,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凡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奋发向上、敢于创新,增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4.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克服了传统隐性教育中活动场所单一、学生真情实感流露受限等不足,为隐性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增强了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二者结合,在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作用的同时,要注重克服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多元、行为方式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的作用,学校要加强思政主题网站建设,通过校园网、校园BBS、飞信、微博和手机报等新的信息传播途径,系统地、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创新学习的观念,让学生随时、随地、随身都能接受思想教政治育和创新观念的熏陶,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邹强.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J].咸宁学院学报,2004,24(1):73-77.
[2]叶琳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7):73-76.
[3]王丰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及其创新[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7):160-162.
【论文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和谐工作理念,构建和谐的教育目标,构建和谐的工作体系,完善领导、服务、保障体系,创造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和谐工作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新潮流、新趋势,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即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学生、依靠他们、相信他们,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帮助大学生尤其是困难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塑造大学生的阳光心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一是要把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仅是受教育者,也应是参与教育,体现教育价值、教育质量的主体。他们观念新颖、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同时他们又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落实以学生为本,就要充分尊重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尽力消除因我们自身传统的标准尺度衡量而产生的“想不通”、“看不惯”的思维定势,进而横加指责和排斥,要在平等互动、真诚交流中激发和引导,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二是要把促进大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以“人”为本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我们强调“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而是要构建学生共同的精神支柱,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和谐发展。我们的思想教育要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每一位大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都能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2、树立“诚信”的理念
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现代诚信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将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纳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大学生做人做事都要重诚信,讲信誉,树立以诚实为荣,虚假为耻的观念,这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3、树立“公平、正义、宽容”的理念
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坚持公平和正义,才能确定社会生活的主流信念和合理、和谐、规范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法制、讲秩序的行为规范,这样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能干成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社会理念,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行公平原则下的目标激励,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树立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
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转贴于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构建和谐的教育目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线,抓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两个根本,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系列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品牌式的素质教育工程三种途径,在落实德育与智育、教育与管理、教育与服务、教育与活动四项结合的过程中,统筹规划教育内容、积极拓展教育载体、精心培育教育品牌、着力增强教育效果。
1、要把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以“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三心”(事业心、责任心、自信心)、“三风”(校风、教风、学风)、“三自”(自尊、自强、自律)、“三创”(创优、创新、创业)、“三成”(成人、成才、成功)等系列教育内容为主导、为主线,精心规划从新生进校到毕业离校全过程、全方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以思想道德建设和学风教育为重点,始终把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并贯穿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努力培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色和品牌。
2、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
一是要大力弘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主旋律,解决学生新形势下在“信仰”、“信念”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二是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教育学生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庭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三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创新精神。四是要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心理品质,塑造健全人格,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构建和谐的工作体系
1、完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健全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按照“工作联建、教育联抓、活动联办、管理联动、服务联创”的要求,形成教(用思想教育武装塑造)、管(用制度管理规范行为)、导(用政策舆论引导激励)、育(用环境氛围熏陶培育)四位一体的工作运行机制。
2、完善服务机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解决学生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建立和谐的服务机制。一是健全和完善贫困生资助机制。二是健全和完善心理和谐教育机制。建设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讲、测试普查、咨询等形式,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因生活、学习、情感等发生的问题,促使个体心理品质健康、均衡、调和、发展。三是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就业指导课,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开展创业活动和职业生涯设计,将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贯穿学习的各个环节。
3、完善保障机制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工作体系必须健全和完善保障机制。一是规章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保证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的各责任单元都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协调一致地完成思想政治工作任务。二是经费及物质保障。要合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辐射力和影响力深远的系统工程,我们应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遵循社会规律、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人的成长规律,给予大学生思想政治育更多的重视和关注,担负起更多的责任,为培养全面发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贡献力量。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1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