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范文

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

第1篇: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范文

以智结盟

所谓强强联合,即指强者和强者互相结合。从经济学角度上讲,是指大企业之间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实行合作的经济现象。而此次多普达通讯有限公司与大地时代电影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之间的战略合作便可以视为一次以“智”结盟的强强联合。―方是在智能手机领域颇具影响力和领导地位的手机生产商,凭借卓越的产品、良好的口碑、全方面的服务,在手机市场开辟出一片蓝海:而另一方大地电影则以打造国际一流的电影文化共享平台和推动世界电影文化的交流为己任一是文化传播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先者――史诗电影巨片《孔子》则成为其二者紧密联系的桥梁。大地电影总经理刘荣女士表示:“作为我国智能手机的领导企业,多普达注重人性的企业理念动静相宜、仁智通达的产品创新,都与《孔子》所弘扬的人文精神不谋而合。”可以说,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便是促成多普达麒麟与《电影》孔子跨界合作的原动力。

圣贤智慧在3G时代的最好演绎

电影《孔子》将春秋时期的圣贤大家孔子作为主人公,在影帝周润发的演绎下一一个学富五车、文武双全的人物形象饱满鲜活地出现在大银幕上。在光大孔子圣迹的同时,影片也意在弘扬华夏文明、普及国学思想、振兴中华传统文化。在影片的风格、造型方面都突出了古朴特点,摄影师、导演等通过光、色彩、角度、取景等手法去把握表现,让我们仿佛回到那个久远的年代感受到孔大家的智者光辉。而此次多普达推出的年度旗舰产品T8388不仅拥有一个颇具中国风韵的大气之名――麒麟这个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祥瑞之兽“化身”为高科技载体以全新的风貌出现于众人眼前。在中国的历史传说和古籍记载中孔子是麒麟的化身:“麟吐玉书”、“麒麟送子”、“孔母梦麟”、“西狩获麟”等传说和典故流传甚广。多普达麒麟手机与电影《孔子》所达成的战略合作也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的“巧合”。不仅如此在产品的外形设计方面,麒麟也采用了大量天圆地方等中国元素,就连机身背后的中国移动“G3”Logo也颇有中国水墨画的感觉,整机将科技感与古朴风格融为一体,可谓与《孔子》的艺术处理手段如出一辙。

当然,这样的融合不仅仅停留在麒麟手机的名称与外观设计上,T8388的内在也与古者的圣贤智慧有所结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思想核心为“仁”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今人的白话来说,这即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一与多普达所提倡的“以人为中心”的产品设计理念不谋而合:以人为出发点,用创新与科技手段去解决使用者在每一个小细节、每一个体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简单、直觉式的操控方式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第2篇: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范文

刚刚闭幕的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吹响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号角。省委提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在深刻领会党的十和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基础上,把握新阶段新形势,顺时应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创新”,广义上说涵盖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其中科技创新处于重要地位,负有推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联动其他方面创新的使命。创新的实质是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驱动力作用,以科技创新的新成果拓展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新空间,以科技创新的新突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内在要求和最新实践。“八八战略”内涵丰富,包含了对科教人才工作的明确要求。面对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要求我们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不断认识和把握自身优势,着眼未来开拓创新,努力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差距就是潜力,问题就是导向。只有切实解决科技创新“四不”问题,在创新驱动发展上真正迈出实质性步伐,才能构筑发展新优势、创造发展新成就。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根本之策。浙江要迈向现代化,关键要实现科技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强大支撑,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产业、创造新需求,依靠科技创新形成新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现代化征程上阔步前行。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破解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必由之路。当前,浙江正处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这就造成“几千万劳动力挤在产业低端”、“几亿件衬衫换来一架空客飞机”的状况,而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等问题,无不与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水平密切相关。“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才能破解这些发展难题,牢牢把握转型升级主动权,完成浙江经济从粗放到集约的蜕变。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当今世界,迎来创新密集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国家对创新驱动发展作出新部署,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兄弟省区市加大科技投入,创新驱动发展势头强劲。我们只有更加自觉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更加主动地跟上科技创新步伐,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先机,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无创新则无出路。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坚定不移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战略位置,坚持不懈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努力开创浙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3篇: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发展建议;探索思考

1前言

中国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的重要不言而喻。但是,农业经济现代化起步较晚,农业经济的管理很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而现代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并不多见,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目前国内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弊端。由此,现阶段,注意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国内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现状

2.1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低

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是实际政策的执行者,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少管理人员仍然以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严重滞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现实需求。而且,不少管理人员信息不畅,新颁布法律法规不重视,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效果,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2农村经济管理与农业的发展相脱节

我国目前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我国没有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和管理建立相应和配套的管理体制,农业经济管理与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相脱节。无法对农业的整体发展进行指导,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2.3农村经济管理技术水平不高

现在的中国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就管理技术层面而言存在诸多不足。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农业经济的管理仍然是沿用传统的管理技术和方式,缺乏现代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受此影响,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效益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未来农村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3.1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

未来农业经济管理走向现代化管理模式是大趋所向,就目前而言,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基本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而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就要求我们从现代化的角度考虑问题,重新审视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处理好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3.2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农业经济管理实现信息化,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技术,能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损耗,更为便捷地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指导。而且,信息时代越早来临,实现加快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夙愿就越早实现,也就更有利于国内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3农村经济管理迈向产业化

迈向产业化的发展趋向,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发展途径。通过产业化的发展,国内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将更高。同时,产业化时代的来临,将有助于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能大大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4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如果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和发展制度,就能够保证我国农业的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各种高新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经济战略结构的调整,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促进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

4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建议

4.1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

搞好农业经济发展,思想上,就应该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地方农业发展部门应针对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出台对应的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经济培训和教育,让民众更清晰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2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

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保障农民整体利益,是任何时候都必须要尊重的事实。由此,地方部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协调各方利益,调节各方矛盾,切身保护民众的自身利益。地方政府能顺应时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

4.3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

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通过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能够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能够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理念,促进农业结构的转型,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的加工,促进我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应当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先进的农业发展技术来推动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此外,我国的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让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运用到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当中去,通过农业科技创新能够大大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群众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

5结论

顺应时展的现实需求,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将走向现代化、实现信息化、迈向产业化、体制管理走向创新型,而顺应这些发展的基本要求,搞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更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农村经济管理,行动上保障农民整体利益,体制上注意科技创新,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利益的最大化,更好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东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6):264.

第4篇: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范文

雄安新区的设立,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北京是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创新型要素集聚程度最高的地方,比如中关村,代表国家创新的最高水平,创新资源、实力亦是最多的,这些地方需要科技成果的转化空间。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今后这些成果转化都要到周边区。所以新一代信息科技技术,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无人技术等,以及航空航天、机器人、5G通信等走在国际前沿的新产业,将可能也有必要在新区落地,疏解到新区。雄安新区建设七大重点任务,其中首要任务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而绿色智慧新城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紧密相联、互为犄角。

当前,北京太过拥挤,产业、资源过于集中,缺少转化空间。有了雄安新区之后,就可以把北京的功能激活了,也把整个京津冀一盘棋激活了。雄安新区起步的100平方公里可以把北京科技、文化、人才和国际化的优势聚集起来,在京津冀区域内形成科技创新中心、高端制造中心、现代服务中心。这也将给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的激活带来巨大新机遇。

第5篇: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范文

当前,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这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落实党的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转变政府职能的重大举措,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大举措,是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依法维护市场秩序的重大举措,是工商部门提升监管服务水平、展现执法为民良好形象的重大举措。如何进一步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高全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服务,我认为应当做到四个“进一步”:

第一,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多次在不同场合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有所作为。要充分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要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着力形成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优化服务良性互动的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进一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便利化改革,为科技创新企业营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自3月1日在全国全面实施以来,进展顺利,开局良好。各地工商机关严格按照法定职权、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办事,对各类市场主体实行统一的登记程序,登记窗口服务平稳有序,改革前后的管理工作实现了平稳过渡,全国市场主体数量显著增长,自3月1日至3月20日短短20天时间,全国累计新登记市场主体69.14万户,同比增长5.91%,其中企业18.40万户,同比增长36.90%,公司制企业15.96万户,同比增长40.49%;个体工商户48.74万户,同比下降2.93%;农民专业合作社2万户,同比增长22.7%。2009年,总局党组认真研究,决定立足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意见》,为中关村示范区科技创新企业便捷准入创造了条件。下一步,要尽快优化完善工商登记管理信息化系统,认真总结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好的做法和经验,结合中关村示范区实际,认真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为科技创新企业实现申请程序简便快捷,营造更加宽松平等的市场准入环境。

第三,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鼓励支持创新、创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工商机关要积极顺应改革的新形势,坚持“宽进严管”的原则,在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职责。不断完善信用监管机制,强化执法联动协作机制,构建社会协同共治机制,从依靠传统行政监管手段向注重运用市场主体信用监管手段转变,从侧重规范主体资格向主要规范主体行为转变,从单一部门、单一地区的监管执法向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监管与综合执法转变,从政府包揽向社会共治转变。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对假冒伪劣、虚假广告、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惩戒力度,着力构建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努力为科技创新企业营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既维护好市场经营主体的正当权益,又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企业商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自2009年11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驻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办事处设立以来,积极开辟商标申请审查“绿色通道”,使受理量不断攀升。工商机关要加大支持中关村示范区商标战略实施力度,指导科技企业商标国际注册,协助维护企业商标海外权益;支持科技企业盘活商标无形资产,通过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为企业融资、贷款、抵押等商标资本化运作拓展渠道;进一步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加强商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从而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第6篇: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范文

中国在进步,科技更新速度非常的快,大力提倡国民综合素质,这离不开社会科技的发展。想要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就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高国民的素质是很有必要的,民族的素质离不开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的教育,青少年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国家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创新发展,创新也要从青少年培养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开阔思想和创新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对青少年良好的教育和创新决定着国家的命运,科技馆作为为大家服务的一个平台起到了不可取代的社会意义。

1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肩负着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我国目前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中国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教育。在一些大城市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已经很健全,在教育设施方面和教育内容方面随着国家对青少年的重视都已经逐步完善,这些对国家和国民有利的因素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参加到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来,很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想教育并且提高了青少年自身的科技素质,这些对青少年来讲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比如,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就有全国性的科技竞赛。青少年培养对科技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思维能力的掌握对自己来说是一项很好的事情,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科技馆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在发展科技馆事业上已经有很多年的历程了,最近的几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青少年科技馆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青少年创新教育的科技馆开始走向全面发展的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技馆对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非常的重要,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唯一途径。青少年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法宝就是教育和经济,青少年要想成为前辈的接班人,从小就要培养出探索、创新的能力。青少年正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阶段,需要对科学知识的掌握,青少年科技馆满足了青少年的这一愿望,科技馆可以让青少年在学习创新教育的阶段起到引导和增长知识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科技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性。

3 科技馆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科技发展,现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大经济体,传统的思想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在青少年从小的学习中引导他们学习创新教育,引导他们参加科技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科技馆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青少年的个性和兴趣,利用科普活动在青少年中普及和传播科普知识和科学创新精神。还可以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弥补了黑板教育模式的不足,让青少年在教室外可以学到教室内学不到的知识,激发出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3.1 科技馆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

我国得以发展靠的是科技,一个国家想要科技兴国,就要从青少年开始抓起,科技馆是我国科技事业的重要部分,在青少年创新教育中,实施科学发展,让科技在实践发挥作用,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创新人才,为国家的创新技术带来更大的突破做贡献。

3.2 科技馆在教育中的启迪作用

科学创新就是求知答案的过程,是求知欲的动力。要培养青少年问为什么的习惯,我国教育喜欢让学生回答一些有唯一明确答案的问题,对于那些发散思维的问题很少。科技馆通过灵活的方式,让学生做出一些根据他们内心真实想法的题目,这样可以更好启发学生散发自己的思维,培养创新的能力。科技馆更好的在启发教育方面帮助孩子,科技馆在启发教育上为青少年做出了很做的努力和贡献。

3.3 科技馆培养竞争意识的作用

科技馆在开展的一些科普活动中,有青少年科技竞赛,它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对科技创新的主动性,通过一些实验参加实践活动丰富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模式。通过比赛的方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在这个竞争的环境中做到了对科学知识实践普及的效果,让他们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具有竞争的意识。

3.4 科技馆起到了青少年创新的作用

科技馆培养了很多教育科技人才,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一件很大的教育工程,它是帮助青少年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重要的环境条件。科技馆是否能不断的培养创造型的人才,这关系到科技馆能否继续下去的因素,直接关系到科技馆的前途。利用可行的有限资源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具有创新能力,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

3.5 科技馆起到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

科技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科技馆以学习对象为中心,对学习者建立了责任和义务,学习中主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意识学习。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强化教育恩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强了学生的团结意识。科技馆教育除了科技知识教育以外,还有专题的科普讲座,有人文关怀主体,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青少年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有一个很好的素养。

第7篇: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078-02

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围绕着素质教育这一主题,把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就必须努力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要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重要的工作目标,为创新人才创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1]。第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迎接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需要。要发展知识经济,推动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创新人才、依靠创新教育。因此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必须站在未来发展竞争的新的战略高度来审视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思路,解决好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动力和可持续问题,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第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建设社全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生力军,高等教育必须尽快担负起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历史责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而对于肩负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讲也更是如此,只有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大胆创新,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探索

1.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是前提条件。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制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学校先后出台了有关管理办法和具体措施,从制度上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这些规范的制度包括:“关于深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意见”、“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大学生科技作品立项管理规定”、“关于鼓励大学生申报专利和发表学术论文资助奖励措施”等十余个文件。这些文件对于建立合理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更大程度激发指导教师的热情和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保证科技创新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全面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基本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2]。同时,也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励学生创造的渴望。教师的示范性、民主性和启发性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尝试,对学生任何创新尝试都要抱积极指导、引导、鼓励的态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早期研究性调查及前瞻性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中,应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教师“背着走”为学生“自己走”,努力从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

3.学生参与实践是中心环节。学生参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是高校学生的实践基地。首先是教学实习。学生进校以后,要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就应安排学生到工厂参观考察教学内容,安排一定的学时到与该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去,使学生对社会企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巩固专业思想打下基础。其次是生产实习。大学生除了以上所述的三大实习外,学校还应该开展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调查研究,使学生从中得到实践的锻炼,并提高实践能力。

4.科技创新经费落实是保障。经费是制约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落实科技创新经费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单独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专款专用,保证经费足额按时到位,并制定专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经费管理制度》,指定由学校学工处或学校团委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具体实施,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5.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是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一个鼓励创新的校园氛围是对学生大胆创新实践的肯定和鼓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文化环境。对此,高校应积极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节等活动,努力营造创新氛围。首先,在舆论上宣传创新教育的意义,通过报刊、电视、广播、讲座、网络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如发放大学生创新教育系列宣传册、读书宣传册及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教育手册、科技图片展、科技知识讲座等。

三、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思考

1.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今天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仍有某些与教育规律不相适应的地方,这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注意发展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重视教育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有意识地将教育目标内化为学生自得自求的过程[3]。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大学必须实施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树立教育创新思维,树立教育质量意识。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其本身就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要积极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首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把大学塑造成创新人才的精神乐园。高校应继续推进第二课堂学分制,设立创新学分,以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定期地进行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交流、评选和展示,对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奖励,在这一方面有些高校已取得了一些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建议通过建立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学生创新基金等办法,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 [4]。同时,还要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学生社团增大科技文化含量,在培育科技创新的精品社团上下功夫;要大力支持和奖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并为之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学术活动中受到创新思想的启迪和熏陶,增强创新意识。其次,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环境,需要有意识、有指导地去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3.要积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鉴于以往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和引导不够,使活动无法深入持久的开展的现实,积极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立一套较为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运作机制显得尤为必要[5]。一要建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成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领导小组,由分管学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直接牵头此事,具体常务工作归口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具体落实,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组织。可重点以各类科技型学生杜团为依托开展活动,制定出一整套管理细则,如学生社团管理细则、学生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细则等。二要确定指导老师,鼓励立题申报。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否则效果不易发挥到最大。作为教师来讲,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也是教书育人的延伸,这与采取导师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确立课题方面也是一个关键,课题必须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和现有知识水平,课题申报由指导老师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不断让学生在学习、实验和查阅资料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三要完成评审结题,实现成果转化。要形成从立项、申报、实验写作、评审结题到成果转化等一系列运作程序和规范管理。专门成立学生课题评审小组,除了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挑战杯”、论文报告会之外,学校还要定期单独组织评选,并及时向有关杂志、刊物推荐,这对学生来说也是最好的鼓励和回报。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将好的成果向社会企业及地方政府推荐,实现成果转化,让学生也做到“产学研”相结合。四要推出激励措施,营造研究氛围。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激励机制,通过广泛发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生科技成果转让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并把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情况同学生的德育考核、学生奖学金的评比等挂钩,逐步形成完善的激励措施,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从而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对指导教师也要出台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把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情况与教师岗位聘任,年终考核等挂钩。

参考文献:

[1] 洪辉煌.浅谈地方高校教育创新的基本途径[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1).

第8篇: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范文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精神实质或深刻内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复合概念分二层来解释: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模式,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与上述经济增长相关联的诸方面从数量到质量、从总量到结构的理念升华,或者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从新确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变化过程与创新过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精神实质或深刻内涵可表述为: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理论总要求下的一种模式选择。它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要求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足要把经济发展方式从以物为本引向以人为本、从单一生产要素视角引向政治、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多视角”。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转型创新。为了实现全面协调转型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其功能不仅要协调生产要素间的经济技术及比例关系,还要协调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人与人之间、现在与未来之间等各类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结构关系。第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模式是创新、和谐、节约、友好。即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科技创新型、结构和谐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取向

1 “改变”取向。所谓改变就是改变或转变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因为任何方式归根到底都是由观念与内容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都足以经济总量的增长、GDP的增长率为指导,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总量的扩张,使经济发展方式表现为增长指标单一型、经济增长粗放型、物质资源消耗型、环境生态破坏型等方式。

2 “转型”取向。所谓转型就是尽快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转型。近十几年来,我国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人均GDP、还是年均GDP增长率都处于快速增长之中,且波动大,呈快速波动型。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让国人捏了一把汗。因此,我认为: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的关键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从总体战略上实现经济增长由快速波动型向平稳较快型转变,从具体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 “调整”取向。所谓调整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作为今年经济工作任务并列一起提出的,可见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是基础与手段的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表现在:第一,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二,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或低碳经济。第三,借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东风,结合各区域经济状况与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搞好产业的内部调整,第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网络信息、高端制造等在各地,各类开发区自主发展,并在产业结构转型中成为主导产业。

4 “改革”取向。所谓改革就是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体制机制保证。我国经济发展伴随并得益于改革,并一再证明了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第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五分开即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政介分开,使市场主体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主体能动作用。第二,深化金融、财税体制改革,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金融保障、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用得以发挥,使政策支持的效应得以体现。第三,深化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垄断企业的改革,强化公平的公共资源有偿占有与补偿机制,使各利益主体自觉地有利可图地走向新型工业化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道路。

5 “创新”取向。所谓创新就是科技创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技术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取向之一就是要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发展创新型经济就要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技创新取向在于:由主要靠物质要素投入推动增长转向创新要素驱动增长,在产业结构转型中创新产业,并使创新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使科技企业成为主体,促进企业向科技企业转型,改善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完善国内统一的要素市场,特别是技术转让市场,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远意义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

首先,不管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和各项事务中存在着怎样的矛盾,但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个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的根本问题上,利益却是一致的。同时,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虽然发展阶段任务不同,但对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劳动、科技进步、环境、资源、人口因素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共性的东西越来越多。此外,不少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在创新型经济中力图突破资源、环境、技术制约或壁垒,走上制度创新型、知识创新型、技术创新型道路,凭借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网络信息产业迅速发展,作为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并迎头赶上的突破口或机遇。我党审时度势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国际视野下的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战略决策。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深刻的理论创新

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创新源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创新经历了“增长”一“发展”一“科学发展”的理论创新过程。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统一了全国人民的发展观思想,坚定了我们在要发展、如何发展问题上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正确态度。特别是其精神实质或深刻内涵中: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思想方法指引,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的形成与创新也是学习的结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当代世界经济的前沿课题,伴随这一研究进程,产生了许多理论成果,如均衡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分享经济理论,创新理论,还有马克思的人的需要与全面发展理论等。我们吸收了有益的理论成果,再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不断提升或升华,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建立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之上。

第9篇: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对策

一、 我国目前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其引发的危害

目前,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很大一部分是对后人财富的透支,是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能源资源消耗偏高。2006年我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5.5%,但消耗的重要能源、资源占世界比重却高得多,比如,能源消耗24.6亿t保准煤,占世界消耗总量的15%左右。

(二)执法监督力度偏软。“十五”期间,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的治理项目与计划相比,仅仅54%的项目建成。而且,在修订这次水污染防治法前,造成水污染的企业,根据相关法律要求,最高的罚款也不会超过20万元,这对很多企业是九牛一毛,甚至低于污水处理的成本,不但很难对违法排污行为产生惩罚和震慑,甚至会适得其反起到鼓励和迁就的作用。

(三)环保投入比例偏低。按照《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应该是GDP的1.35%,但这个比例仍然是较低的,与我过实际环境需要仍有一定的差距。

(四)环境责任意识偏弱。为了减少治污成本,诸多工厂、企业都存在着“偷排”的行为,这样一来,水污染防治制度都成了一纸空文。

二、现阶段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对策

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必须依靠经济发展。在如何有效地解决环境压力,破解环保难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应努力做到以下方面:

(一)法律层面应该有更高的设计。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我国要根据国情借鉴国外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二)公共政策需要进行综合创新。要使环保的倒逼机制能够顺利传导到整个经济社会的结构中,就必须整体推进财税、金融、资源性行业的改革,抓紧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环境经济政策。促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保护环境的政策充分融合,统筹协调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公共政策创新的条件下做到环保和经济的“双赢”。

(三)环境资源管理要探索新的改革思路。针对我国传统的环境保护体制及环保资源要素管理体制,我们需要转换观念,充分了解资源环境的整体性和相关性,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和设计资源环境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四)环境保护要规划好主体功能区建设。在发展规划上,要进一步优化重化工工业的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同时,要区别和细化主体功能区下的环境保护政策,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功能区,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

(五)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聚集保护环境的社会力量。

(六)树立绿色政绩观,重视绿色发展的政绩考核。要完善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绩效管理体系,推动政府改革创新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七)形成科技创新机制,发展环保科技。根据目前的形势,应不断加大全球性、区域性、流域性等前瞻性的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演化趋势的研究,组织开展科技攻关,由技术创新带动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的创新。

(八)加大环保投资,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大环保投资,促进产业环保化,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环保投资不仅能够通过普通投资的作用途径促进经济增长,还能促使生产技术环保化,提高环保技术水平,进而在既定环保规制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同时,要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九)发挥治污减排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治污减排是结构调整的关键推手,是促进经济发展转向技术和效率导向的内生型增长(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增长模式)的重要推动力,是扭转经济增长依赖过去靠资金和资源高投入粗放型增长的主要约束条件。

(十)转变解决环境问题的末端治理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现实意义

了解、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寻求它们合理并存的解决方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

其次,在个人意识上,已经有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文明进步的同时不忘自然,而且这类人的数量正急剧增加。

第三,在总体人类意识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已代替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此外,环保这一角色已从过去减轻社会负债,转化为创造社会的资产。环保企业如雨后春笋,环保汽车、环保电池、环保灯泡等等,都是集环保和经济效益于一身的新兴产业。这就可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可以共存并且达到双赢的。

事实告诉我们,唯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才是人类通向文明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张璐.《环境产业的法律调整—市场化渐进与环境资源法转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陈慈阳.《环境法总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柯泽东.《环境行政管制原则之法律分析》,[台湾]《台大法学论丛》第20卷第1期

[4]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给中国政府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建议[M],中国环境出版社,2005:279一281

[5]姚建著.环境经济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