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闻传播的规律范文

新闻传播的规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闻传播的规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闻传播的规律

第1篇:新闻传播的规律范文

关键词:新闻编辑理论;新闻编辑实践;分歧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8-2-0046-03

新闻编辑学是探讨新闻编辑工作一般规律、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学科,它既包括新闻编辑理论研究,又包括新闻编辑实践研究。然而理论与实践在新闻编辑领域如何平衡,如何做到以新闻编辑理论引导新闻编辑实践,新闻编辑实践来检验和推进新闻编辑理论,在我国当前新闻编辑领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笔者通过梳理十年来新闻编辑研究的有关文献,并结合当前新闻编辑实践活动,发现在新闻编辑研究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分歧,主要表现在我国新闻编辑理论的经验主义倾向。

在西方近代认识论中,虽然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并无鲜明的界限和区分标准,但从哲学史上看,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经典对立主要集中于知识起源和如何获得知识的问题。“理性主义者认为普遍必然知识起源于心中固有或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它们是自明的、无误的,通过对它们的理性推演就可以形成普遍必然知识的体系。经验主义者认为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普遍必然的知识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才可能”。[1]从而在认识方法上,理性主义运用“自明原则+演绎”的方法,经验主义则强调“经验+归纳”的方法。[1]我国新闻编辑研究领域中,理论的探索时常基于经验的归纳,凭借经验而得的理论往往是现象的、粗浅的和个别的。当然,作为一门应用科学,新闻编辑学中的方法、流程、技巧必然要来源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然而科学理论所具有的内在一致性包括命题、概念、关系层面的内容则不只需要实践经验的支撑,更要建构一套完备的范畴体系。

一、新闻编辑理论与当前编辑实践之间产生分歧的表现

笔者梳理十年来新闻编辑研究相关文献时,通过筛选“维普期刊”中《编辑之友》《国际新闻界》《青年记者》等核心期刊所载150篇文章获得文献结构特征如下表:

上表所示有关新闻编辑理论的研究文章占56%(共84篇),而新闻编辑实践方面的文章占42%(共63篇,另有3篇笔者在文献归类中将其纳入新闻编辑史范畴)。由此看来,我国新闻编辑理论在数量和内容上存在一定优势,然而在此基础上,新闻编辑理论却并没有很好地起到指导性作用,新闻编辑实践层面编辑记者在采编过程中仍然出现诸多问题,媒体失范、编辑差错等层出不穷,恶俗新闻也没有被杜绝。具体而言新闻编辑理论与编辑实践研究存在的分歧有以下几点:

(一)新闻编辑理论缺乏新闻本质规律的基础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秩序和必然趋势”。[2]222杨保军谈及新闻传播规律时指出“新闻传播规律要探讨的问题,就是新闻传受(传递与收受)过程中,传受之间内在的、稳定的、本质的关系”,并且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概括为“选择律”“效用律”和“接近律”。[3]关于新闻规律的探讨虽然是一个不断深入和发展的过程,但新闻规律的恒定性也表现在具有传播方法论的意义上。由此看来,新闻编辑理论要以新闻传播规律为基石,离不开新闻传播活动本身的研究视角,更重要的是要有系统、理性的理论概括性。然而,当我们以“理论”构建的完备要素对新闻编辑理论进行检验时,就会发现新闻编辑理论科学性和规律性的缺失,最突出的表现即为理论与“理念”的混淆。

斯蒂文・小约翰在《传播理论》中认为:“理论由两大要素组成――概念和解释,人类本质上是以概念处理为基础的动物。概念化基本上是把事物和事件根据观察到的特质所作的分类。理论的一个目标就是指出有用的概念。概念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贴标签。我们通常用词语来识别概念。任何一个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拥有该理论概念的一套术语”。[4]40通过小约翰对“理论”的解析,我们看到一套科学的理论至少需要具备完备的概念和解释框架。新闻编辑理论的构建其主要功能是解释存在于新闻编辑实践活动背后的规律,而不是替代它们作具体的对象性描述。然而我们发现,在现有的新闻编辑理论中,常常将“理论”与“理念”混淆,以“新闻编辑理念”替代科学的“新闻编辑理论”系统,这就是将理论的构建经验化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简单来说,新闻编辑理念是对新闻编辑活动方法、规律、思想的诠释与升华,它并不具备一套完备的新闻编辑概念和解释框架。在近十年我国新闻编辑理论研究文献中,常会看到研究新闻编辑思想、观念、策略以及对新闻编辑活动的宏观把握及认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新闻编辑活动现象的归纳和提炼,然而却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稳定机制或规则渗透不深。

刘九洲认为“人文科学同社会科学一样,都存在三点研究基点,即基于本体论去回答‘研究什么’;基于认识论去回答‘如何研究’;基于目的论去回答‘为什么研究’。在新闻理论教材中,这三种研究基点都是存在的”。[5]2那么在新闻编辑理论中这三点同样可以作为研究基点。说到底新闻编辑理论研究的应该是新闻编辑实践活动和现象背后的规律,其基本内容的构成也应当以介绍新闻编辑领域内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论为主。而基于新闻编辑实践经验而来的新闻编辑理论,由于较少深入到新闻传播规律当中,脱离了新闻的本质研究,简单将新闻编辑活动抽象化就难以在更高层面上对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二)新闻编辑实践注重微观技术,忽视“专业”思想

在我国虽然新闻编辑实践活动为新闻编辑理论构建提供了素材,但实践研究多集中于稿件的微观操作,如标题制作、版面和图片编辑;评论、专题等不同体裁的编辑方法;时政、经济、军事等不同类型新闻的编辑。以上微观研究虽然内容丰富,但研究状况整体上看来散杂,切中要害的探讨较少,主要表现在新闻从业者依赖于“常识”的积累,新闻编辑实践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分离。

新闻编辑依赖于“常识”从事新闻活动与脱离新闻专业主义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所谓“常识是指理智正常的人通常所具有的知识或信念,它可以用判断和命题来表示。常识的主要特征是它的自明性、直接性和普遍性:它是清楚明白的,不需要证明就为人们普遍同意”。[1]新闻编辑研究领域,新闻从业者的研究成果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而长期从事行业内工作的编辑、记者往往凭借自身从业经验,将新闻活动的惯性思维简单上升为理论层面,尤其是我国新闻业改制转型、实行企业化管理后,受到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编辑、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意识也在逐渐缺失。较早对新闻专业主义进行研究的我国学者郭镇之认为,“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起源于美国,前提是新闻自由。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从非党派的、非团体的立场准确报道新闻事实”。[6]因此新闻专业主义就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所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新闻编辑实践活动是最具体的新闻活动,当然也应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

此外,我国当前新闻编辑实践忽视“专业”思想的另一方面表现则是新闻编辑人员与受众意识的分离。通常认为“编辑工作具有中介性,具有初级信息的受传者与终级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身份,也正是这种中介性,使新闻编辑在信源提供者和受传者之间建立起一座传递信息的桥梁”。[7]而新闻编辑若是缺乏受众意识,编辑实践活动的效果就会降低。新闻活动的本质是社会活动,新闻编辑实践活动作为新闻活动的主要环节,同样具有社会属性,而受众意识的缺少会造成新闻传播功能的降低。编辑一味传达自己的编辑意图,忽视受众感受和需求也是新闻编辑理论与实践活动分歧的重要表现。

(三)新闻编辑理论中的技术主义倾向难以落实于新闻编辑实践

新闻传播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的传播技术带来了新闻理论的革新,新闻编辑理论也随新的技术环境进行创新。然而理论上的新兴媒体编辑,新兴全息化的编辑室,新的媒介载体及内容生产却很难在编辑实践中及时发挥和生效,一方面欠缺相应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相对滞后的网络经营管理规范和法规也阻碍着新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上的设想和规划大而无当,对新闻编辑工作的指导作用落后于实际工作的需求。《中国报业》在2009年刊发了史蒂夫・奥汀的文章《全数字化的新闻编辑室近在咫尺》,文章对新型数据新闻编辑室寄予厚望,然而在我国新闻编辑部室改革实践中能真正做到“近在咫尺”的尚且不多。再者,关于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编辑研究近几年来一直属于热门领域,但是研究多集中于现象描述,例如编辑的把关力量遭到分化,“公民新闻”对编辑身份的挑战,编辑主体的“大数据运用”,但具体到实践方法层面,编辑如何转型,媒体如何建立数据化的新闻编辑室,如何利用好各类新媒体加强传播效果往往点到为止,没有实践性的材料或案例,理论概括也显得不到位。

二、新闻编辑理论与当前编辑实践之间产生分歧的原因

上述新闻编辑理论与新闻编辑实践之间分歧的原因,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两点,即学理原因和编辑主体自身原因。

(一)学理原因

综观我国新闻编辑理论,可以看出其构建通常来自于两个基础,第一是基于新闻编辑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而在理论层面对其解决,第二则是跟随我国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因时而建,但是这样的构建基础往往不能对新闻编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探讨。例如在编辑理论的提出上抛弃了新闻学理论的基础,不能做出完全符合客观事实本质的回答,这种理论的构建有着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也就缺乏了科学理论必须具备的斯蒂文・小约翰所提出的完备的概念和解释框架。毕竟“理论之所以是理论,并不表现在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借用描述的手段去还原事实,更主要的是它能在描述‘是什么、发生了什么’的基础上,去说明‘为什么发生’,即找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这就使之具有了解释能力;同时它还能回答‘是否还会发生’,即找出同一事物重复的可能性,这就使之具有了预测的能力”。[5]3而跟随我国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因时而建,这样的新闻编辑理论其中的科学规律就会被社会话语和技术话语所掩盖,失去了新闻编辑理论本应具有的独立品格。

弥建立和欧阳宏生等人在对50年来我国电视新闻编辑理念的嬗变与发展进行梳理时,从社会文化环境、新闻节目构成形态、电视声画关系的宏观层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我国电视新闻编辑理念的流变轨迹。[8]不难看出,社会文化环境即是编辑理论形成的的社会语境,而新闻节目构成形态和电视声画关系则属于具体的实践层面。

新闻编辑队伍良莠不齐,特别是高层次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导致了新闻编辑理论不能够理想地灌输于新闻实践中的新闻编辑人员。新闻编辑研究领域由于重点讨论的是新闻编辑实践过程,这就使得很多新闻从业人员凭借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撰文进行探讨,专业知识略强的作者研究尚且深入,而一些并没有受过良好理论熏陶的作者仅仅是将从业经历简单加工描述,这就影响了新闻编辑的整体研究水平,这种情况最直接地后果便是编辑过程中低俗新闻层出不穷。新闻采编和报道的低俗化倾向导致了新闻功能和新闻本性的丧失,而低俗新闻在形式上的表现便是采编缺乏监管。

我国新闻编辑学作为新闻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是新闻编辑工作的传播规律、工作原理和工作方法,既要体现实用性,又要体现科学性,实用性来源于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归纳,科学性则体现在对概念的阐明、问题的论述和规律的揭示等方面。因此,在我国新闻编辑研究中要将经验的东西上升为方法,将方法上升为方法论。哲学层面上方法论是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在新闻编辑学中,这种方法论则表现为如何更科学地、系统地探索新闻编辑活动背后的规律,终归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然而如前所述,我国新闻编辑学有一定的实用主义的倾向,大量停留在什么是新闻编辑?编辑流程有哪些?以及如何操作上,少有从理论上对编辑活动做系统的总结。刘九洲在《新闻理论基础》一书中谈及每一科学的知识进程都表现为“范畴―范畴逻辑系统―理论―学说”。[5]29我国新闻编辑学的构建若是依照一定的范畴体系进行,也不失为一种可能性的选择。

从上述新闻编辑学的研究对象来看,新闻编辑活动最基本的范畴可以概括为:新闻事实、编辑主体、编辑过程和新闻产品。新闻事实作为新闻编辑理论范畴逻辑系统的起点,规定着新闻编辑一般原则、特点等方面;编辑主体则规定着编辑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层面;编辑过程作为编辑活动的实践层面规定着新闻编辑的规律、方法、技巧等方面;而新闻产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则包括了新闻稿件、新闻图片、网络电视广播的节目素材等。由这些基本范畴所构成的新闻编辑范畴逻辑系统最终形成新闻编辑理论的框架。

在新闻编辑领域,新闻编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环境下,完善的新闻编辑理论与新的实践内容尚需要更深入和切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晓亮.西方近代认识论论纲: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J].哲学研究,2003(10).

[2]陶富源.实践主导论:哲学的前沿探索[M].合肥:安徽人民书版社,2001.

[3]杨保军.试论新闻传播规律[J].国际新闻界,2005(1).

[4](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陈德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刘九洲.新闻理论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6]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J].国际新闻界,1999(5).

第2篇:新闻传播的规律范文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一直是相对于普遍的新闻传播教育而言的,因其服务对象不同而有其特殊性和独特价值。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这一名称是否受到普遍认可,通过调研采访几位学者,结论有些不同。以中央民族大学赵丽芳老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存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因为广大的民族地区需要具备特殊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比如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掌握等。再者,民族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该重视民族地区的特殊需要,民族地区需要新闻传播辅助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也需要树立国家民族地区健康形象。

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是不必要的,西北民族大学刘俭云老师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其特殊的新闻传播。民族地区是有特殊性的,但是新闻传播本身不存在特殊性。他还从学生就业角度认为学习一般的新闻传播课程,有助于学生找工作。

对教育学的质疑主要来自学术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这些质疑导致了教育学的合法性危机。①因而,作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民族院校,要坚定立场,只有这样才能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角度找到教学的合理方式、课程安排、教学评估等内容。另外,从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本身去谈少数民族新闻教育,二者虽然有必然的联系,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和少数民族新闻教育是两个概念。新闻传播教育是可以根据内容和服务对象而有所差别的,比如教育培养科学记者、财经记者、法律记者等专业性比较强的新闻传播人才,那么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培养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人才。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是在民族类报刊实践和普通的新闻教育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1905年内蒙古的《婴报》被称为我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报纸,1953年创建的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已设有新闻编辑科。②之后,民族新闻传播实践、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在不断发展。

目前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根据学者对民族新闻概念的阐述来解释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总结为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是以普通新闻传播教育内容为基础,学生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技术,具备新闻传播基本能力;第二,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依托民族通识课程,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地区的了解,为在民族地区工作打基础;第三,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立足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国内形势的发展,更要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应对国外关于我国民族地区的扭曲报道作有力的回应。同时还要对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是立足民族地区,以新闻传播知识、技能为基础,民族通识课程为依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教育。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是新闻传播教育和民族高等教育的交叉教育,中央民族大学赵丽芳老师认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不仅包括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而且还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学习新闻传播专业的教育。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研究范围总结如下:

首先,包括我国15所民族院校开设的新闻传播教育,民族类院校的办学定位就是培养民族地区需要的人才、培养民族地区的学生、解决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些问题。其次,开办在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教育,师生们都会受民族地区氛围的影响,对当地的民族历史文化耳濡目染,其研究课题也接近民族地区;第三,接受新闻传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于民族地区。这类学生接受的新闻传播教育与其内在的民族血液融合,是服务民族地区比较可行的方式。

二、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从第一份少数民族报纸的产生到如今新闻传播教育的15所民族院校,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而其发展的结果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渐趋于专业化和明晰化,比如我们今天所讲的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就是新闻传播专业化的结果。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不断发展,研究基础不断积淀。根据知网数据显示,早在1996年,中央民族大学白润生教授就开始了相关方面的研究。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词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大概有2000余篇相关论文,输入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大概有80多篇相关的文章。

另外,民族地区急需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人才,新闻传播理论也需要探索其本土化,建立民族新闻传播学科。一直以来,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的主要理论是学习西方的理论,加之,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处于祖国边疆,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近几年我国西藏和新疆相继发生314715事件,在用现有理论研究我国广大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现象是不够有说服力的,单单用此类方式归类,不利于后续问题解决。而民族新闻传播学科的建立可以有力地解决民族地区新闻传播问题。

(一)培养具有坚定国家意识的新闻传播人才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坚定国家意识的政治素质。从民族地区的战略位置考虑,目前学者们比较赞同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强调国家意识、爱国情怀等内容。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人才具有坚定国家意识的政治素质,才能讲好民族地区和民族政策的中国故事,才能传播中国声音,引导新闻舆论。

坚定的国家意识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需要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在多方面着手,其中包括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方面。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在这方面需要和政治学院联合,提供师资。课程设置上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目前这样的课程效果却不是很好,需要在教学评价上改变方式,比如通过上台讲课、做读书笔记等方式,灵活地考察学生的学习。在实践活动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去附近的红色旅游文化景区参观,增加感性认识。

(二)培养具有较强民族文化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以民族通识课程为依托,通过开设民族历史文化通识课程,使学生逐步对民族历史文化了解、热爱,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

在调研中发现,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都有开设民族通识课程。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必修课程,另一种是学生自己选修。除了通过课程设置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还可以通过去民族地区实习了解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比较鼓励学生去民族地区实习,以此加深对民族地区的了解,培养民族文化素质。另外,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非常重视少数民族语言的培养。通过对语言的学习既能增强与当地百姓沟通的能力,又是了解其深层文化的有效途径。中央民族大学的藏新班就是通过和藏学院合作,对藏语和新闻学交叉学习,为民族地区培养急缺的少数民族语言传播人才。

(三)熟悉民族地区传播的特殊规律

民族地区的新闻传播是有其特殊规律的,其报道内容的民族敏感性、影响的国际性、政治色彩的浓重性是其特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一直以来比较重视民族地区新闻传播,比如,西藏民族大学的学生,不管是论文写作还是实习都更容易接触西藏地区的新闻传播。实际上,在民族地区从事新闻传播工作,是需要熟悉民族地区传播的特殊规律的。因而,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重视并且带领学生熟悉民族地区传播的特殊规律。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与民族地区有密切的联系,采访一线业界的工作人员,他们普遍认为民族地区传播具有特殊规律,对于新入行的从业者而言这也是重要的方面。民族地区传播的特殊规律包括对民族地区方针政策的掌握和对民族地区某些敏感话题的处理。

(四)培养对外传播人才

民族问题的国际化与宗教问题政治化以及经济问题的全球化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一些民族新闻不仅民族地区的百姓会关注,国内、国外受众也会关注。比如西藏地区,尤其是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比如3.14,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甚至有些外国媒体还对此进行歪曲报道,破坏我国的形象。

第3篇:新闻传播的规律范文

网络传媒更多的是依靠技术支撑,这就决定了网络传媒的编辑不可能是绝对的、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改革,一些落后的编段将要被淘汰,一些新的编段不断的更替旧的编段。网络新闻的编辑不是单一的,网络新闻编辑活动要和社会活动具有广泛的联系,跟社会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以及他传播媒介都有很大的联系,网络编辑在不同的阶段含有不同的科学技术和技能方法。

网络新闻编辑必须有理论指导,同时还要遵循实践当中的经验,是融理性思维和技术特性为一体的编辑活动。网络的编辑流程优先对网络新闻作品进行选择优化、加工创造、完成美化、媒体结合、扩散传播,这是网络流程过程分类。从网络编辑过程来看,可以分为网络新闻页面设计、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网络新闻专题策划、网络新闻评论特点等。在网络编辑活动当中,网络编辑一直坚持的是开发开发原型作品,要最大限度的组合、优化成为可以向公众传播的新闻成品。网络的新闻编辑活动是有序的,它要按照客观规律形成一个可操作的工作过程,这个过程称为编辑过程。在有序的编辑过程当中有几个环节需要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范进行一环扣一环地相互约束,吧整个网络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完成网络编辑活动规定的各项任务。

网络新闻媒体制作的过程当中可以分为有计划调研、选题、脚本设计、组织素材、加工集成、后期服务等。在新闻的制作过程当中选题和审读是最重要的两个环节,选题是新闻制作的向导,审读是新闻制作的优化作用。网络制作过程的有序的程序是新闻编辑顺利进行的保障,可以让新闻编辑工作顺利进行和有效的实现目标。网络新闻在编制过程当中要超过文本的结构,在新闻的编辑过程当中需要有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动画文本等,网络新闻需要根据网民意愿来制作,需要制作非线性链接,而且还要不受网民的地点点击,根据网民自己想看的内容去看。

1.3 新时代网络新闻的交互式特性

网络新闻的编辑活动技术超越了传统的印刷时代,向着网络科技时展。现代科技当中的由于电脑的容量大、信息多、检索方便等原因,网络新闻正在慢慢代替传统的纸质新闻,网络新闻的编辑活动的选择性大大增加了,让编辑活动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网络新闻的编辑也在不断的加快,在以前网络新闻不成熟的时候需要作出大量的工作,现在做到了及时播出。传统的媒体编辑活动都是单向式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媒体的编辑活动由单向式的转变为双向式,这样就能把读者吸引过来。网络新闻要做到改编作品随时补充新闻的信息和资料,把多余的文字删除,让编辑活动更加灵活互动,由以前的静态变为了动态新闻。

2.1 传播时效规律

网络新闻要具有时效性和价值的优化,新闻编辑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在不同的编辑价值观指导下,编辑者对新闻编辑活动会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对新闻稿件会存在不同的评价和取舍。新闻编辑活动的价值观基本要素是角色认定、社会规范认识、价值选择等。在现代的网络时代,传统的新闻价值体系发生了变更,尤其是及时性和全时化之间的关系处理,网络新闻的全时化和新闻自身发展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新闻的理念是及时性是对新闻报道追踪新闻事实的速率质量的保证,新闻在人们的角度来理解就是对最近发生事情的报道。网络新闻的发展把新闻的定时性拓展成了及时性,让新闻的时效性更加先进,网络新闻要求的时效性对网络新闻的编辑活动要求更高,要求网络新闻编辑价值观与时俱进。

网络化的发展给传统新闻编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络新闻从时间到空间、主题到客体都发生了交互化、立体化和技术化的复合式改革。传统的新闻也把握好了这次改革的机会,充分的利用了网络技术发展原有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利用网络的方便借助网络来发展自己。网络版新闻是把传统新闻和网络技术融合起来打造出的新产品,满足了广大群众的需求。网络新闻在新时代的发展情况下,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新闻的编辑人员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背景。网络新闻具有双向或多向夸领域交融,需要多向相关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编辑活动,这就要求编辑主题的网络新闻编辑部在是一个单纯的网络编辑人员,需要集新闻写作、编辑和制作为一体的的结合。在现代的网络编辑活动当中,要以网络传播技术的交融点为基础,构建一个复合型网络新闻编辑主体,这是新时代下网络编辑的一个重要规律。

2.3 及时性互动规律

在网络新闻的编辑当中,从网络新闻的整体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整个编辑过程是动态的、及时性的。网络新闻在进行编辑的时候,编者要根据作者和网民的反馈意见进行调整。作者和网民的反馈的信息成为新的编辑的起点,这样可以让编辑过程一直向前发展。在这种动态的编辑过程当中,网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编辑过程当中要及时与网民、作者进行信息的沟通在编辑过程当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网络新闻当中,作者和网民的反馈信息是网络出版的重要信息来源,在网络编辑过程当中要及时获取网民和作者的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网络编辑的计划,提出新的编辑方案,让网络新闻及时更新。

3.结语

网络新闻编辑活动在文化创造和传播过程当中,网络新的价值判断和新闻的规范是要和社会相统一的,要符合社会变化规律这是网络编辑的基本规律。网络新闻的核心环节就是选择题材进行加工,需要编辑者进行各种的具体的、特殊的编辑活动,网络新闻的编辑需要各种不同的原则、方法、手段和因素,这是一项复杂的编辑过程,需要现在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的成品。

参考文献

[1]贾军.浅析网络新闻标题的编辑特点[J].西部广播电视,2013,15(133):421-422.

[2]裴永刚.网络新闻编辑对新闻的发掘途径探析[J].编辑之友,2013,5(18):144-146.

第4篇:新闻传播的规律范文

随后,《党建》杂志社社长、党建网总裁刘汉俊,东方网总裁、总编辑徐世平以及中国经济网总裁王旭东就如何强化网站主体责任进行了对话研讨。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刘汉俊指出,回归本位、基础对于网站管理来说十分重要,而对于《党建》杂志、党建网、党建微平台等几个平台来说,主要是注重三项机制的建立:第一是原创机制。党建网在全国各地党政机关宣传系统、组织系统和纪委系统有通讯员647名,原创来稿量较大,有价值的稿件源源不断;第二是审稿机制。以微信平台为例,每一条新闻都经过四级审稿――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分管副总编辑及总编辑,以此来确保不能有错、不出问题;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机制,就是导向机制。“其他的网站可以登的东西不一定能够产生那么大的反响,但是我们党建网一登,直接被解读为这是中央的态度、的态度。所以,我们在导向上面是看得最重的。”刘汉俊说。

新闻网站的重要使命不言而喻,而商业网站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其职责被逐渐重视。徐世平认为,网站的管理需要一把尺――商业网站和新闻网站应该一样管理。他指出,在网络信息传播的大环境下,只有统一管理尺寸和要求,才有公平的竞争环境。

除了基本导向外,徐世平表示,做新闻网站更要考虑影响力、传播力、价值观、正能量。新闻网站也是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公司,也要讲互联网规律。他认为,新闻宣传规律和互联网传播规律都需要被尊重,不能片面、偏废,通过正能量宣传来传递好的价值观,同时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研究市场的生存和发展道路,才能找到真正适合各网站的应对之策。

互联网这班车现在人人都有机会搭上,真正的搭上这班车关键在于“互联网思维”。徐世平坦言,现在网站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需要通过模式创新以技术支撑内容,并积极倡导服务转型。

转型期的机会难得,但是这个机会又很容易被放过去。在王旭东看来,现在新闻网站已经迎来了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好时期,更到了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时候。他指出,之前新闻网站重复建设、同质化过多,没有形成旗舰、没有形成航母战斗群;有的传统媒体虽然开办了新媒体,但这个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什么不一样、怎么样进入新的互联网时代、怎样独立生存,这些问题很少被纳入考虑。

“现在需要考虑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把零散的、形不成战斗力的媒体进行细分和组合,把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所拥有的新媒体的力量攥成拳头,不光是要在国内同商业网站有竞争的力量,而且要能走向世界。”王旭东说,“现在我们不能再犹豫,如果再犹豫,再被甩出多少年之后,那就很遗憾了。”

从48字概括职责使命,到国家网信办提出八项要求,既要保持航向没有差错,又要宣传正能量、提高传播力,新闻网站能够做的事还有很多。但不论以怎样的方式前行,新闻网站如何更好地恪守职责与担负使命仍将是需要深入探索的话题。

获奖感言

荣获行业网站十强,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荣誉与激励,既让我们看到了取得的成绩,也感受到了与先进者的差距,感谢《网络传播》杂志的精心策划与倾心付出。自推出网站排行榜以来,排行榜就成为了我们工作的坐标系,让网络从业者在百舸争流中学习进步。衷心感谢!愿排行榜指数设计越来越科学,影响越来越广泛,活动越来越权威!

―― 孙爱东 半月谈网主编

我们这样一家小网站入榜,充分显示了榜单的公正,更证明了榜单的权威。提供的年度报告更是详细说明了榜单的各项标准,透明而有说服力。参加此次活动,不仅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行业地位,也了解了差距在哪里,更让我们网站提高了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对整个新媒体行业是个有力的促进,也给了我们团队极大的鼓舞,提升了士气。总之,榜单精彩,活动有料,参与者有较强的获得感!

―― 金仲伟 观察者网总编辑

历经一年,传播力排行榜从无到有,从有到全,PC榜、两微榜、App榜、综合榜,更加适用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规律,从央网排名到行业网站到省级、地市网站排名,为新闻网站的发展起到了立标杆和风向标作用,也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全国新闻网站活力图、动态图。一年来,指数、指标不断优化,专家业界研究、指导,树立起全国新闻网站的价值导向、行业标准,可喜可赞。衷心希望《网络传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排行榜越办越好

气氛隆重热烈,奖项设置合理,年度报告有很强的指导性。希望下一次的年度会时间能延长至一天以上,设置更多主题沙龙,便于与会者更好地交流经验观点,特别是增设年度报告深度解读环节,让新闻网站更加明晰努力方向。同时分主题设置更多的细分奖项,以带动更多新闻网站参与的积极性。

专家点评

熊澄宇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传播力越强,网站的责任就越大。我们现在的网站都是海量存储的,有多种媒体便于交互,它的社会影响力强、覆盖面大,在这种情况下,传播力越大,对正能量的要求、对责任的要求就越大。我参加这类的活动有20多年,见证着网站的发展,但是在这20年当中,有很多新闻网站持续地保持了它的领先位置,保持了这样一种正能量的责任,也有一些网站在新的力量的拓展过程中占据了领先的位置,对他们表示祝贺。

徐敬宏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城市新闻网站是新闻网站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它们利用自身独特的新闻资源全面宣传所在城市,能够充分考虑当地居民需求,积极服务好当地居民;它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成为省内外、国内外了解城市的新窗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新渠道;它们利用微信、微博、客户端等互动平台,沟通党委、政府和居民,成为政府了解民情民意和居民了解政情的“直通车”。

詹新惠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中国新闻网站传播力榜以“树坐标,呈现网站传播实力,引领网络传播风向”为理念,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全国各级新闻网站,为全国各级新闻网站提供优化工作流程及完善网站发展思路的重要参考。榜单的排名固然重要,但排名背后蕴藏的机遇更值得我们去思考。今天与会的绝大多数新闻网站经过一年的努力,规模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壮大,报道方式和报道手段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传播力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宋建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这一年来,全国各级新闻网站创新表达方式,坚持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正确舆论导向,遵循新闻规律,充分运用网络传播规律,适应媒体融合“互联网+”,是互联网化发展的一种新形势和新要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把新闻网站在媒体融合发展中这种探路者和先遣队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探索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整合各类新闻资源,推动主流媒体在平台、内容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在当前舆论环境呈现复杂态势的情况下,加大新闻网站传播力建设的力度,使我们真正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压舱石,我想这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实践。祝贺获奖的新闻网站。

张洪忠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全国行业新闻网站是中国新闻网站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多、体量大,能够及时、客观、权威、独立地报道行业新闻,提供专业化、全方位的行业资讯,呈现纷繁新闻世界的精彩之处,以话题立网、从焦点突破,打造了一个个“特而精”的话题性网站,充分满足了网友了解各行各业,融入各行各业的需求。

韦路

第5篇:新闻传播的规律范文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 遵循新闻规律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宽泛,它涉及社会各方面,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衍变为追求趣味性,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新闻娱乐化代表的是一种潮流,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新闻的娱乐化。

1.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

1.1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1.2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媒体是广告存在的土壤。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1.3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

1.4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壮大实力。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缓解压力,在这样的需求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2.对于新闻娱乐化度的把握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能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比如说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这是毫无道理的。真正好的新闻节目,也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做到可感可信,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

第6篇:新闻传播的规律范文

电视新闻有其独特的美学及审美意义。电视新闻是新闻的一种,是20世纪以来一种新型的通过运用摄像机和电视来报道新闻及传播新闻的方式。电视新闻区别于报刊和广播新闻的显著标志在于声画结合、现场感强,那么这一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比报刊和广播新闻具有较强的美学特征。如果说,报刊新闻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在版面的编排美化,广播新闻的美学特征集中在声音及音响的效果上,那么电视新闻则给美学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电视新闻以独特的魅力和前所未有的感染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因此,电视新闻美学的研究将有助于电视新闻报道和传播水平的提高。

二、 电视新闻的美学规律

1电视新闻的主题美

电视新闻作品的主题思想范畴极为广阔,反映国家、民族发展,各行各业,各项具体工作,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某一先进人物等,都可以提炼为电视新闻作品的主题。电视新闻作品的主题美是作者审美追求的结果。但是电视新闻主题美的前提是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认为,美是客观的,是以“真”为基础的。电视新闻的真,它的思想必须正确反映客观规律,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要求每个环节都必须真实。它只能对现实美进行选择、提炼、集中、概括,不能任意拔高,虚构臆造,移花接木,合理想象。

电视新闻的主题美也要求电视新闻报道符合人类生活的目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人类变革现实世界,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电视新闻报道的主题美,也必须具有人类所专有的生活的目的性的特征。电视新闻报道的主题美,还必须具有进步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美的主题思想的显著特点之一。在人类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种生活现象都有两种趋势,即肯定的趋势和否定的趋势。肯定趋势的生活就是美,否定趋势的生活就是丑。电视新闻报道应当赞美前一种趋势,鞭挞后一种趋势。电视新闻要从各个层面反映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反映他的思想、精神,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风格、情操。只有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指出的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始终站在现实生活最前列的主题,才具备了美的基本条件。

2电视新闻的形式美

电视新闻作品的形象美离不开作者的审美追求。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特定形象。拍摄得富有形象性才能传神,才能让受众印象深刻。离开了形象,美感便无从谈起。电视新闻作品的形象美不同于艺术形象美,它只能对客观存在的形象做出忠实的拍摄,并必须反映形象本质,突出特点。

3电视新闻的语言美

语言,作为电视媒介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是彰显电视特色和增强画面表现力的重要补充。优美、鲜明的电视语言,不但会给广大电视观众带来美的体验,同时也会引发他们深深的思考和无尽的想象,作为依托电视的主要特征播出的新闻来说,在语言上做一番推敲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里讨论的电视新闻语言的外延是较为宽泛的,它既包括文字符号,也是指主持人、记者的语言,还包括一部分除主持人、记者之外的被采访者的言语,字幕和同期声是其中最鲜明的表现。

三、 电视新闻的审美价值的提高

前面我们讨论了电视新闻的美学规律,电视新闻美学特征,现在就要利用电视新闻的美学规律及其特点来讨论如何来提高电视新闻的审美价值。应该说, 提高电视新闻审美价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遵循美的规律,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感染力,把电视新闻的摄制作为提高其审美价值的手段。有些艺术原则、美学规律是可以运用到电视的摄制中来,这并不妨碍电视新闻的本质属性,假如运用得当,不但可以加强其审美价值,而且也会强化其他方面的价值。

1电视新闻要准确无误地传递社会信息,避免“两张皮”现象。电视新闻的美学特征既然是传递社会信息的确定性,那么我们应当尽可能增强其确定性。首先,要增强准确性,避免任何失实现象。尽管人们老生常谈这个问题,但新闻失实时有发生。有的是政治性差错,有的是知识或技术性差错。要避免这种现象,记者编辑必须深入采访严格把关,确保新闻的准确无误。其次,要消除“两张皮”现象。画面和解说相互干扰则会削弱信息的确定性。消除这一现象的具体办法有:结构的有序性和传播符号组合的有机性。结构又称信息的组织化程度。在传播中任何通向人脑的渠道像只有一条车道的公路,杂乱无章的信息一起涌到信息的出口,便产生“拥塞”。因此,在新闻的编辑时,要使电视新闻的结构排列有序。

2电视新闻的表达要含蓄。含蓄与直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般地说新闻要求真实自然,这在手法上容易形成直露,也容易被人误解,好像不直露就不足以显示其真,其实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含蓄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并不妨碍其真,而效果往往高过直道其详十倍。举个例子来说吧,拍摄一场火灾,群众奋身抢救,受灾户老太太见此情景,破涕为笑,向抢救的人道谢。如果抓住这一瞬间的表情,来个特写镜头,加以“定格”处理,而不作任何说明,我认为这比记者拿着话筒请老太太发表感想,或者由解说员在画外剖析她的心情有力得多,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要把观众的联想能力包罗在我们拍摄的构思之中,不要把观众当傻瓜。含蓄,这条艺术规律适用于一切文学艺术创作,同样适用于电视新闻。

3电视新闻拍摄巧用“蒙太奇”手法,从拍摄到编辑,都应该注意运用“蒙太奇”手法。现在有些电视新闻的画面剪接很不讲究,如综合新闻的画面常常是东拼西凑,不讲究逻辑性;有的新闻为了短,解说词完了,画面也就掐断,往往把完整的镜头剪成半拉子。这些都使人看了不理解,不舒服。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很好地把电影中的蒙太奇技巧,运用到电视新闻的摄制中,无疑能对电视新闻的新鲜感、艺术感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能加强结构美。

4电视新闻记事要运用象征手法。有人认为新闻既然是真实的,象征手法似乎不应运用,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象征手法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是从大地上放飞的想像的风筝,和大地依然是一脉相通的。不过要运用得当,否则不是不易被人迅速理解,就是形象陈旧,令人生厌。讲到烈士,就是挺拔的青松,讲到母亲,就是馨香的泥土,讲到愤怒,就是大海狂涛,讲到志气,就是鹰击长空。象征手法要运用得好,需要记者加强文学修养,培养自己的形象联想能力。比喻确当,鲜明的形象胜过一百句解说词,而且对主题的诗化、哲理化会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2]孟建,祁林.《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广出版社,2000年8月版

[3]李元授,陈扬明.《新闻传播学》.新华出版社

第7篇:新闻传播的规律范文

本文依据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与其新闻来源之间的转载关系,构建了新闻转载网络,通过分析网络中节点的指向关系,揭示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来源及新闻传播模式。运用信息熵理论分析不同类型新闻网站获取新闻来源的转载量差异,对不同类型新闻网站的新闻的时效性进行了分析,探讨转载对新闻时效性的影响。研究结论有助于了解网络新闻的来源及传播规律、认识不同类型的网络新闻媒体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能够为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的引导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及数据

在众多网络新闻媒体中,少数大型新闻网站拥有广大的用户群,与一般新闻网站相比,它们的新闻受众更广,对舆论的影响更大,是网络媒体中最重要的力量。本文将这样的大型新闻网站称为主流网络新闻媒体。根据性质不同可将这些媒体划分为官方传统媒体建立的新闻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建立的新闻网站,分别称之为官方新闻网站与商业门户网站。

针对主流网络媒体中的每条新闻,将新闻的网站与该新闻所标注的新闻来源进行连接可以建立新闻转载关系。依据这一方法可构建主流网络媒体的新闻转载网络G。G可用三元组表示:G={JV,S,L},其中:JV表示主流网络新闻媒体;S表示新闻来源;L表示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与新闻来源间的传播链路,则N、S为G的网络节点,L为G的边。如果新闻网站f转载了来源的一条新闻,则有L(),z')=1,存在转载关系)—否则有L(),O=0。转载关系j—;具有如下性质:

(1) j先于i了新闻。

(2) 新闻从j传播到了i。

(3) j比f更倾向于原创。

(4) 若j=i,则表明该新闻为i网站的原创新闻。

本文以Alexa中文官方网站中的新闻类网站流量排名为依据选择网络新闻媒体进行分析。按照流量排名顺序包括新浪网、腾讯网、网易、百度、搜狐网、凤凰网、新华网、人民网、东方财富网、北青网、中新网等。由于东方财富网、北青网在新闻内容与受众群体上同其他新闻网站有明显差别,百度新闻由机器自动选取更新,因此未将这些网站纳入研究对象。最终选择5个商业门户网站: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和凤凰网,3个官方传统媒体建立的网站:新华网、人民网和中新网作为研究数据收集的对象。从上述网站下载了的所有新闻,解析出新闻标题、新闻内容、新闻来源、时间等信息。对同一新闻来源的不一致名称进行了一致化处理,如“中国新闻网”、“中新网”、“中国新闻网山西网”等,统一命名为“中新网”。由于各个网站的新闻量差别很大,为了避免量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从每个新闻网站来源数据集随机选取2000条新闻作为分析数据。以这些新闻网站及其新闻来源为节点,构建了包含980个节点新闻转载网络。通过所建立的新闻转载网络分析网络的特性,得出互联网新闻来源与新闻时效性的特点,帮助新闻网站的经营者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有助于网络新闻的阅读者明确不同网络新闻网站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新闻网站。

2.互联网新闻来源分析

2.1基于转载网络的新闻来源分析

基于样本数据构建的新闻转载网络有向图如图1所示,经过移动处理后的新闻转载网络如图2所示。可以清晰地看出所选择的8个主流网络媒体的新闻来源广泛,汇聚了不同的新闻来源。统计分析发现,网络新闻主要有3种来源:由官方新闻网站、政府门户网站或行业新闻网站构成的各类网站(占69.86%)、报纸(占25.58%)、电视、杂志等其他传统媒体(占4.56%)。表明网站和各类传统媒体是网络新闻最主要的来源。进一步考察新闻转载关系,将研究数据中的官方新闻网站、商业门户网站、新闻来源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见图2)。可以看出,新闻转载网络具有如下特征:

                 

(1) 官方新闻网站节点间存在相互指向关系。

(2) 商业门户网站之间未指向关系。

(3) 每个官方新闻网站对所有商业门户网站均存在指向关系。

(4)传统媒体与其他新闻网站对主流新闻网站有大量指向关系。

由图3可以看出,新闻来源整体分布很不均匀,绝大多数新闻来源的被转载量都很小。在双对数坐标系下,分布服从幂律分布。表明新闻来源的被转载量具有很大差异,少数几个新闻来源的被转载量很大。

表1列出了转载关系频数的前10名,发现均为官方媒体网站原创新闻或被其他商业门户网站转载。表明在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中,官方网络新闻媒体是最重要的新闻来源,大量原创新闻并被转载。通过分析发现,独立媒体建立的商业门户网站凤凰网除大量转载官方新闻网站新闻和少量原创新闻外,还转载了大量其自身传统媒体领域凤凰卫视、凤凰周刊的新闻。

    而其他商业门户网站的原创新闻主要是专家访谈、知识性介绍、专题新闻汇总等。说明商业门户网站对官方新闻网站具有依赖关系,这种情况有利于政府的舆论引导,当关于重大事件的虚假新闻在商业网站上传播或商业网站之间出现对同一事件的不一致报道时,政府可以通过官方新闻网站及时澄清,相关新闻将在各商业网站间迅速传播,有利于引导大众舆论。根据上述特征,可以构建如图4所示的网络新闻转载关系模型。在所选取的数据中,主流官方新闻网站除原创新闻外,从传统媒体及网站获取新闻来源比例为40%,主流商业门户网站从传统媒体及网站获取新闻来源比例为54%;从主流官方新闻网站获取新闻比例为45%,原创新闻比例约为1%。

     2.2互联网新闻来源的多样性分析

    各主流网络新闻媒体都具有多元化的新闻来源,各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来源数量如表2所示。其中,商业门户网站的新闻来源数量普遍较多,原创性较高的新华网和中新网的新闻来源最少,而同样注重原创的人民网的新闻来源则高达106。可见原创性不是限制转载的决定因素。

仅对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来源构成数量进行了分析无法知道新闻网站对不同来源的采集量差别。为考察不同网络媒体在对新闻来源采集量分布上的差异,应用网络信息熵中心来分析官方网络媒体和商业门户网站新闻来源的多样性。依据香农信息熵理论建立公式:

    式中:k为主流新闻网站i的新闻来源数量;P。为新闻网站i采集新闻来源歹的数量占总量(本文均为2000)的比例。为消除新闻网站新闻来源数量的影响,对CH(i)进行标准化,

    节点的网络信息熵中心性越高,表明它从不同信息来源所获取的信息量越均衡,越倾向于以相等的概率从不同来源获取信息。

   由图5可以看出,图中呈现出2个区域。商业门户网站都在区域I中,这些网站的流量排名与信息熵中心性排名均较高。区域n中聚集了官方新闻网站,同商业门户网站相比,这些网站的流量排名与信息熵中心性排名均相对靠后。由图6可以看出,尽管排名相近,两者依然显现出较大的差异。与搜狐网相比,人民网的曲线更为陡峭,具体表现在只被采集1次的新闻来源频数和最大来源的采集量更多,新闻来源表现出巨大的不平衡性。

网络信息熵中心性高的节点往往具有更多优势,新闻来源的多样化有利于获取更多的新信息。商业门户网站从不同新闻来源获取的新闻量相对均衡,因此,相比官方新闻网站,商业门户网站更可能获取信息优势。这与传统媒体中强大的原创实力更容易及时新信息相反。

3.网络新闻媒体的新闻时效性

时效性是信息质量最重要的维度之一,网络媒体的新闻时效性决定了用户是否优先选择该网站获取新闻。传统媒体一般通过及时原创新闻来保证新闻的时效性,与之相比,网络媒体往往通过新闻转载的方式获取新闻。本文基于新闻的时间属性,分析不同类型网络媒体新闻的时效性问题。

3.1商业门户网站转载官方新闻网站新闻的时效性

官方新闻网站是商业门户网站的主要新闻来源。如果商业门户网站在转载官方新闻网站的新闻时存在明显的时间滞后效应,将无法保证所新闻的时效性,在与官方新闻网站的竞争中将处于劣势。为考察网络媒体是否会因为缺乏原创性而导致明显的新闻时效性上的劣势,本文选取数据集中官方网络媒体原创新闻并被商业门户网站转载的新闻共602条进行分析。假设&为官方新闻网站该条原创新闻的时间4为商业门户网站转载新闻的时间,则A;=r—r。为商业门户网站在转载官方新闻网站新闻的时间滞后值。

由图7可以看出,尽管个别新闻差异较大,但总体上两者的时间相差不大。少数新闻出现差值为负值,即商业门户网站的时间早于其转载的官方新闻网站时间,这种反常现象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

(1)官方新闻网站可能会完善之前已经的新闻而不做标题的修改,导致比较的并非官方新闻网站第1次新闻的时间。

(2)商业网站自身在时间的标注上不准确。采用威尔科克森秩和检验来考察两组样本之间是否存在显着差异。为方便计算,将时间格式转换为最大值为1的4位小数,如07:05:57经过转换后变为0.2958。假设H。:t0=t1;Hl:。最终结果(Z=l.16,P=0.24)显示两者在0.05的显着性水平上无差异,即接受了两者相等的假设。说明商业门户网站并未因为缺乏新闻原创性而处于明显的时间劣势。

3.2 商业门户网站与官方新闻网站转载其他来源新闻的时效性

官方新闻网站与商业门户网站都会大量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为了考察官方新闻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在转载其他来源新闻时是否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选取数据集中被两者共同转载的新闻共121条进行分析。假设商业门户网站转载新闻的时间为^,官方新闻网站该条转载新闻的时间为0,则Ai=f2—为两者时间差异。由图8可以看出,在121条新闻中,仏除个别为正外,在多数情况下均小于0,即官方新闻网站的新闻时间频繁滞后于商业门户网站。

假设H。:t2=t3;Hl:t2<t3o威尔科克森秩和检验结果(Z=3.75,P<0.001)显示两者在0.01的显着性水平上具有显着差异,即拒绝了两者相等的假设。说明与官方新闻网站相比,商业门户网站在转载其他来源的新闻时具有明显的时间优势。这可能是由于商业门户网站缺乏原创能力,在面对官方新闻网站和其他商业门户网站的竞争中,更加注重提高自身新闻转载能力的结果。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与传统媒体不同,网络媒体淡化了原创能力在竞争中所起的作用。原创新闻并不能使网络媒体具有时效性上的优势,非原创网络媒体可以凭借先进的新闻采集技术弥补在转载官方网络媒体原创新闻时在时间上的差距,较强的新闻转载能力又可以使商业门户网站在转载其他媒体新闻上具有时效性上的优势。

4.结论

本文以主流网络媒体的新闻数据为样本,探索了互联网新闻来源、传播规律,分析了官方媒体网站以及商业门户网站新闻来源的差异以及新闻的时效性问题。研究发现:

(1) 主流网络媒体的新闻来源广泛,能够聚集不同来源的新闻。传统媒体和新闻网站是其主要新闻来源。

(2) 在转载关系上,官方网络媒体大量的原创新闻并被商业门户网站和其他官方新闻网站转载,商业门户网站很少原创新闻,并较少被其他网站转载。

(3) 同官方新闻网站相比,商业门户网站对不同新闻来源的新闻转载量更均衡,新闻来源更具多样化。

(4) 商业门户网站较强的新闻转载能力使得官方网络媒体不能因为原创新闻而获得明显的时效性优势,当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时,商业网站具有明显的时效性优势。

第8篇:新闻传播的规律范文

一、电视新闻的重要地位

按照新闻媒介问世时间的先后顺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种传媒各有所长,互相之间无法取代。但从传播新闻这一功能来看,电视具有快速且声画并茂的特征,消息类新闻在传播速度上占有绝对优势,人们开始通过广播收取信息逐步变成通过电视新闻获得信息。

各级电视台的发展史告诉人们,建台伊始是以设立新闻部开始的,自办节目是从消息类新闻开始的,只要建立电视台,就要先办新闻节目。历史和现实对新闻节目的“偏爱”,使得各级党和政府对电视新闻十分重视。电视新闻成为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纽带,政府政令的渠道,沟通领导与群众关系的桥梁。电视新闻的重要性在我国是不言而喻的,其权威性是需要花大气力来维护的。我国电视新闻代表党和政府的声音,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在表现形式上也要求有很强的规定性和严肃性。正是有了这些统一的要求,使我国电视新闻有了规范和标准,从而带来了电视新闻权威性。

二、电视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向来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我国电视新闻自它诞生之日起,就继承了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坚持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并善于从宏观上、本质上把握新闻的真实性,要求记者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话,不追求轰动效应,不搞假、大、空,而是以具体的事实阐述党和国家的立场和主张,反映人民群众的正当要求。由于电视新闻具有“照相般”的写真功能,每一个画面和同期声,都要经得起亿万观众的审视,任何取巧行为,都逃不脱观众敏锐的目光,一旦有失实之处,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也会动摇电视传媒的权威性。

我国电视新闻界总是力求全面地看待事物,努力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并且以自己的实践,严格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采写和发表新闻要客观公正。不得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利用自己掌握的舆论工具发泄私愤,或作出不公正的报道。工作要认真负责,避免报道失实。如有失实,应主动承担责任,及时更正”。

三、电视新闻的时效性

电视新闻对重大事件报道的时效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电子新闻摄录手段加快了新闻摄录速度;电波传输可以做到与新闻现场事态发生发展的同步报道;卫星电视打破区域的限制;电视采访转播车和移动卫星地面站等通信设备,可以将现场的信号直接向电视台传输,在时间、空间上使新闻事件的进程与报道同步。虽然今天我国的电视机构具备了先进的器材设备,但这并不等于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就可以随之而来,还需要电视从业人员观念进一步更新。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的分析表明,“先入为主”是一个重要的规律,同一件事由于接受先后不同,对心理影响的效果也有明显差异,先到者印象深刻,传播效果好。因此新闻媒介竞争也体现在时效上,抢独家新闻,抢首播,以此来提高新闻节目的收视率。电视新闻传播技术、传播方法在时效上占有独家优势,但是真正发挥时效,还需要记者、编辑、监制在新闻敏感方面独具慧眼,这样才有可能让新闻以最快的方式与观众见面。

在提高时效性方面,电视界想方设法,不断提高口播新闻和字幕新闻的数量及质量,口播新闻可以增加新闻的时效性。重要新闻的最新动态,当图像新闻来不及传送时,可及时用口播作报道。在电视节目播出中,每当有重要新闻需要及时传播,而又不便中断正常节目播出时,常用字幕在画面下方左右移动出现,它传播的是最新的、又为观众感兴趣的新闻信息。电视新闻的时效性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并不是一味地图快、抢时效,有时播出是为了选择最佳的传播时机,这种最佳时机就是节目新闻价值最大的时候,当快不快,便会使节目内容成为明日黄花,失去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不当快而快,则可能添乱,使问题复杂化。电视新闻传播面广影响力大,每个节目都应力求最佳时机播出,其中的“快”与“慢”、“等”与“抢”的辩证关系是要认真把握的,把握的技巧需要总览全局,服从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选择播出的最佳时机。

四、电视新闻的社会性

新闻媒介面向广大观众,它的传播是向社会开放的,因此具有社会性。传播的社会性是新闻的共同属性,传播社会性规律也起着制约作用。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的客观标准,事实有无价值是客观的,报道传播以及它的社会效果如何,同样也是客观的。越是面向大众、面向社会大多数的新闻,群众越是欢迎。新闻报道要充分考虑选题内容和群众的关系,要考虑是否为大多数人所关心,使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而提高新闻价值。因此,电视新闻选题取材要有针对性,满足群众期待心理,突出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内容。电视新闻的社会性另一层含义是依靠群众办新闻。同志说:“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是少数人关起门来办。”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历来是党报的优良传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电视新闻自诞生以来,也一直继续发扬这一传统,依靠全社会办电视,建立能广泛收集新闻的报道网和属地网络。总之,依靠群众、依靠社会办电视,大大扩展了信息渠道和新闻来源,大大体现了电视新闻的社会性。

第9篇:新闻传播的规律范文

关键词:公共关系;新闻媒体;传播

一、大众传媒:公关的潜在利器

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企业产品或者是企业及其他组织形象品牌的塑造都离不开良好的公共关系。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的实现是公关主体长期恰当公关的结果。可以说,公共关系是组织或者个人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为公关主体的存在创造良好环境的不可或缺的利器。

(一)我们必须认识到公共关系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彼此的利益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社会越发达,利益主体之间的联系渗透越深入,相互之间既彼此依靠,又存在矛盾。这就要求公关主体不得不在公关过程中小心翼翼,趋利避害,达到公关共赢的目的。其次是场经济的生存法则的残酷性。市场经济的竞争使每一个公关主体必须充分认识到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在商场 “没有硝烟的战争”里,“躺着中枪”的案例比比皆是,看似“阳光灿烂的日子”可能就遭遇“平地惊雷”。再次,“地球村”的社会特性让公关难度加大。公关主体不仅要认清眼球的形势,更要有宏观的把握全局的能力,偏安一隅却必须有全球视野。最后是社会整体公关素质的提高为公关主体设置了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市场越成熟,整体企业文化的提升,都让市场主体认识到公关的重要性,市场为可能给每一个公关组织培养出“狼一样的对手”,给日后的公关设置了越来越难以攻克的障碍。这一切都对公关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二)媒体传播的独特优势及对公共关系的帮助

大众传媒诞生后即产生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介的功能更加凸显。哈贝马斯说过:“随着商业化和交往网络的密集,随着资本的不断投入和宣传机构组织程度的提高,交往渠道增强了,进入公共交往的机会则会面临着日趋加强的选择压力。这样,一种新的影响范畴产生了,即传媒力量。具有操纵力量的传媒褫取了公共性原则的中立特征。大众传媒影响了公共领域的结构,同时又统领了公共领域。”①“公民只有借助大众传媒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以自由的、理性的、批判的等建设性的方式探讨和评论社会公共事务,才能有力地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进而产生影响全社会的效果。”②借力大众传播媒体,必须了解大众媒体的运行特点。

首先,大众媒体有强大的传播力。具体表现在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自媒体的普及,传播速度不断更新换代,公民个人的手里的电子终端的传播速度和质量,已经不亚于专业的电子媒体,只要有移动客户存在的地方,新闻信息随时都可以与大众传媒连接进入大众的视野。这就是所谓的“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信息挖掘没死角,用户遍天下,实时知晓天下事。

其次,大众传媒有良好的公信力。自从诞生之日起,大众媒体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了高尚的职业精神,行业自律和从业者个人优良的职业道德为新闻媒体赢得很好的声誉。特别是在我国解放以后,新闻事业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社会效益优先的职业追求,党和政府及群众的“喉舌”地位,使新闻媒体获得空前的公信力。

再次,大众传媒信息传播有很高的科学性。长期的行业发展探索出不同媒体的新闻传播规律: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时机,从受众心理把握到受众接收习惯,形成了一整套工作原则,实现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据此不难发现,大众媒体在公关过程中对公关主体“知名度”“美誉度”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相比,大众传媒的优势比较明显:

一是花费少。与组织传播相比,信息到达同等数量的人群,通过大众媒体渠道费用比较经济。尤其是通过策划新闻事件进行传播,更是“一箭三雕”的事情:受大众媒体的欢迎,因为新闻事件为大众媒体提供了博取受众眼球的新闻信息;受众比较欢迎,抵达率较高,因为新闻信息能满足他们的信息消费需求;公关主体满意,因为巧妙的公关新闻策划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金钱,这种公关策划的价值在于创意新颖。

二是操作简单。可操作性是公关成功策划的基本要求之一。巧妙的新闻策划会让新闻事件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在实施公关过程中使用人力少,环节简单,自然费用也低。比如某景区为了提高知名度,在某个节日实行带父母前往免费旅游的措施,条件是在景区门口给父母磕头并喊“爸妈”。另外一个景区组织四个裸背的姑娘在景区入口处站成一行,裸背上分别写上一个字,组成一句“到此一游”的话,并告知游客可以在姑娘裸背上涂写,以此警告游客在旅游设景点禁止乱涂乱画。

三是效果显著。一条爆炸性新闻信息会引发其他媒体的疯转,能在短时间内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比如,宜春市旅游局只是在其官网抬头位置放上一句“宜春,一个叫春的城市”,迅速引起媒体的注意,经网络发酵后引发舆论热议。虽然这句话随后就被从官网上撤出,但是媒体的关注让一只名不见经传的宜春一夜之间让人们记住它的名字。这个创意让宜春收到几千万元广告费也难以企及的宣传效果。

二、公关主体: 借力大众传媒的三个条件

(一)公关主体具备“公关意识”与“ 传播意识”双重意识

具备公关意识是公关主体的基本素质。这种意识表现在公关主体在公关状态的自觉性。它对从业者专业能力发挥起制约作用。除此之外,公关效果大多与大众传播媒介参与程度密切相关。由于大众传媒的工作特性决定了信息传播无与伦比的广度和可信度,因此,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有效实现公关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媒介意识,培养媒介素养,熟练利用媒体为公关服务是公关主体必备的素质。

媒介素养的内涵很丰富,简单归纳为一下两个方面。

首先,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尺度要有基本认识。这个尺度是衡量新闻价值的标准。新闻价值尺度的衡量分为两个方面: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

新闻价值包含许多要素,这些要素就像尺度上的刻度,能够对信息的传播价值的大小进行衡量,满足的要素越多,新闻价值越大。这些要素包括下列几种:一是基础要素,由“真实性”、“快速性(也叫时效性)”组成,是任何新闻作品都包含的要素。二是独立性要素,由“重要性”、“显著性”、“反常性”、“趣味性”、“人情味”等要素构成。之所以称这些要素为“独立性要素”,是因为基础要素加上独立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这条信息见具备大众传媒的传播价值。新闻信息包含独立要素成份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三是附加要素。这种要素的对新闻的贡献不起决定性作用,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中午一个同学刚吃完一碗面条就有人把信息报告当地的新闻媒体,这条信息符合“真实性”和“快速性”两个基本新闻要素,外加“接近性”要素,但是媒体不会传播这条信息。如果是赵忠祥来郑州胡辣汤馆吃早餐,这条信息就会被当地的大众传媒抢播,因为这条信息除了基础性要素和附加要素外,占有“显著性”这个独立要素,赵忠祥是名人。③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的发生着符合大众传媒传播的新闻信息,公关主体能够识别这些信息并把它们当成提高自身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契机,是公关主体具有高超公关素质的具体体现。

宣传价值是大众媒体传播新闻信息的另一个价值指标。这个指标是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当前政府着力推进的重点事项。新闻信息在符合新闻价值要素的前提下,还要符合宣传价值才能受到媒体的传播,实现媒体传播信息、传播知识、监测环境、服务社会等一系列功能。如果新闻信息具备新闻价值而不符合宣传价值,媒体就不会对外传播,因为这样的信息不能起到团结、鼓劲、引导舆论的作用,而只会给社会添乱。

(二)对受众心理与公关心理的双重把握

公关离不开主体对公众的心理把握,为此才能有的放矢、投其所好,获得公众对自己的高度评价。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在公众调查中是重点了解内容。另外,产生错觉的四种心理,即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论效应、刻板印象也是公关主体了解公众的特殊心理内容,有效利用这些心理能够帮助公关主体在公关过程另辟公关蹊径,实现公关目标。

必须指出的是,媒体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特性与公关公众的心理特性存在差异。这是因为公关过程中公关者给予公众的内容和大众媒体给予受众的内容及他们的需求期待的差异决定的。大众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过程中必须考虑受众的心理特性,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才能提高信息到底受众的机会,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听)率,扩大报刊的发行量。一般来说,传播者传播新闻信息必须满足受众的求知心理、好奇心理、得益心理、娱乐心理、对比心理、接近心理等等。据此,媒体传播的内容必须是是知识性的、新奇的、能帮助受众解决问题的、能让他们心情愉快的、让他们感到亲切的等。总之,新闻让受众感到有用,他们才会接受。否则,他们就不闻不问。

对媒体来说,在如今信息生产过剩的生存环境中,不能赢得受众的青睐只能被行业淘汰。几年前,包括中央级大报《中华新闻报》在内的多家报刊退出了市场,今年,曾经风光无限的《京华时报》、《上海晨报》也消失了。有人预言,这只是报刊死亡的序幕,包括电视频道在内的传统媒体将进入规模性死亡的进程。④尊重受众、服务受众必须得到空前重视。

(三)具备公关策划与新闻策划的双重能力

公关策划是在组织形象调查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策划公关事件,以期提高公关主体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行为。在众多的公关策划事项中,新闻事件策划是公关主体借力新闻媒体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公关者不仅具有一般的广告策划能力,还要有高超的新闻策划能力。

公关新闻策划要求公关者必须熟悉新闻媒体运行规律。策划者不仅熟悉新闻价值的内容,还要对社会环境比较把握准确,尤其是了解党和政府的路线政策和当前的中心工作,这才能使公关事件在符合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双重要求。这样的公关事件才会对新闻媒体产生吸引力。

公关新闻策划符合经济性要求。新闻与广告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是免费的,后者是付费的。虽然两者都可以用来为公关服务,但是两者的效果存在差异。通常公众对广告容易忽略,对广告内容也持怀疑态度;由于传统媒体的公信力的原因,公众对新闻信息比较信任。所以,公关新闻的公关效果明显优于广告,并且费用较少明显优势。另外需要注意,在策划新闻事件过程中,也要考虑经济性原则。比如,宜春市的公关事件,只是简单地在旅游局官网首页显示一条标语,就能引发全国媒体为此哗然,铺天盖地的报道让宜春这个一直不温不火的地方,一夜之间大红大紫,完成了“知名度”华丽转身。这个事件宜春市不需要花钱去完成。再如,一家新开业的超市在门口卖鳄鱼肉,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⑤通过媒体影响力扩大超市的知名度肯定比个人散发散页或者媒体打广告效果好要好得多。这个事件的新闻点在于“卖鳄鱼肉”太稀奇,调动媒体传播积极性的费用几乎为零。

公关事件策划务求创新性。新奇独特是新闻媒体永远不变的审美追求。虽然反常性、人情味、重要性和显著性等是衡量媒体选取新闻的不变的价值要素,但是,新闻事件却是千奇百怪变化无常的。这就要求公关策划者在策划新闻事件时运用创新思维,让公关事件充满魅力,从而受到新闻传媒的追捧,实现公关主体知名度和美誉度建设的目标。比如,2000年,某企业为了向公众传达其产品涂料无毒无害的特点,特别策划了公司老总喝涂料事件。⑥这个事件的创新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创造出新奇的故事情节:公司广告说两日后公司将举办“真猫真狗喝涂料”活动,以此来验证其产品环保无害,遭到爱护动物人士的愤怒抵制,在当日活动现场,在动物保护主义者强烈要求下,公司老总自己喝涂料,而不是让狗喝。有情节有悬念,事件符合媒体讲故事的新闻需求。二是人喝涂料。大家常识中,涂料是化学物品,对人体有害。人喝涂料闻所未闻,新鲜独特,符合新闻价值中“反常性”的价值要求。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涂料是公司自己人喝的,更能让人信服涂料环保无害的说法。该事件随着媒体传播而使公司涂料名声远播,当时该策划也被评为中国六大“暴力营销”之一。

公关新闻策划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公关新闻策划的并不神秘,只要掌握运行规律,可以根据不同的条件,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别具一格的活动,吸引媒体的注意力。比如,公关主体根据需要可以积极参与社会热点的相关活动;可以策划和名人及名事件相关的活动;可以参与社会期待的公益活动;可以打破常规从衣着、言行的奇异性吸引公众……

三、公关主体培养媒介素养的途径

要熟练掌握媒介运行规律,提高公关过程中驾驭媒介的技巧,必须培养公关人员的媒介素养。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一)媒介理论的学习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传播信息和介绍新闻媒体运行规律科学,通过学习相关理论,能在尽可能短时间内提高对这个领域的认识,掌握使用媒介的方法和技巧。这是公关人员提高媒介素养的基本要求。

(二)社会环境的熟悉

新闻宣传价值的标准是根据当时党和政府的工作需要确立的。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捕捉当时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倾听群众呼声,能使策划的新闻事件符合新闻媒介党和政府及群众的“喉舌”角色,这样的新闻事件能够得到媒体的青睐。

(三)必要的实践训练

新闻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公关人员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实践锻炼,培养新闻敏感,掌握“旧闻翻新”的技能,学会根据新闻事件特点和不同性质媒介打交道的能力;熟悉各种新闻文体的写作特点,以及处理新闻标题及导语的高超水平。

总之,公共关系借力大众传媒,能使信息传播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信息社会,尤其是网络发达的社会里,不能利用大众传媒为公关服务的公关者是不称职的。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媒体素养是提高公关人员素质的必然要求。

【注释】

①[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5.

②强月新,赵双阁.政治视阈下大众传媒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251.

③邓飞.赵忠祥来郑州喝胡辣汤 撂下“三句半”愤然离去[N].河南商报,2013-01-31.

④鸿渐.停刊何足道?深圳法治、九江四套早已关停,电视台死亡已经在路上![N/OL].搜狐公众平台,http:///20161019/n470640657.shtml,201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