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学中的特殊规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情感因素;高职体育教学;作用
高职体育教学中,情感属于重要的非智力维度的核心性因素,充分认识情感因素的功能、价值和作用,更好地展开情感因素的激发、利用,形成高职体育教学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已经成为高职体育教师迫切需要实现的目标,也是高职体育教师进行自我完善、扩展教育教学技能、扩大高职体育教师适应范围的重要手段和路径。
1情感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
1.1情感因素对高职体育教学双方关系的优化作用
高职体育教学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维度互动过程,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既要讲授体育与运动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要实现与学生之间深层次、多维度的沟通和交流。教师通过对高职体育教学的整合,添加诸多情感因素,呈现出更多的“正能量”,就会获得学生的认可,使学生能够在积极投入高职体育教学的同时,认可高职体育教师,热爱高职体育课堂,尊重高职体育课程。有了这些基础高职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可以更加系统、更为顺利地开展,有利于积极、互动、友好的高职体育教学氛围的构建,不但有利于促进高职体育教学,也能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运动训练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与细节更加顺畅而高效。
1.2情感因素对高职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功能
高职体育教学中很多长距离、枯燥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为难情绪,例如:高职体育的田径1000m和800m是高职学生最为“头疼”的项目,同时这些项目也是高职体育教学体系中最有教育价值和锻炼意义的核心内容。通过调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各类因素,特别是积极的情感因素,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集体的关心、激励和认可,努力避免中途放弃,积极应对“极点”的出现,以情绪、情感和环境的综合作用,建立起学生“战胜”长距离、枯燥项目的信心,在完成高职体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高职体育教学效果,提升高职学生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发展。
1.3情感因素对高职体育教学主体的激发作用
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是行为的主体,同时也是教育的目标,通过情感的砥砺和刺激,可以建立起学生对高职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项目的正确情绪和科学认26知,使学生的灵感与热情被彻底地激发出来,将积极情绪、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力融合在高职体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和创造性水平,打破高职体育教学中固有的界限,跨越教学体系的藩篱,收获来自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运动带来的丰富情感,使学生具备驾驭高职体育教学内容,适应运动训练的基本能力,激发学生驾驭自我、驾驭情感、驾驭未来的能力。
2实施和应用情感因素的建议与策略
2.1教师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必须珍惜关爱学生
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时刻在学生的注意和观察的范围之内,现在的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建立非常明显,只有做到对学生的真心关爱和珍惜,才能获得学生在意识、行为上的认可,学生也才能更好地接受高职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在实际高职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结合体育课程的体系,立足于全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同时将情感因素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技巧与方法中,在普选阶段建立起良性互动的师生关系,在选修阶段进一步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尊重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和规律,将学生看成可以主动发展和能够自我建设的主体,给予学生高职体育教学中足够的理解和信任,使高职体育教学氛围和情感进一步优化,不但有利于高职体育教学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另一方面要结合高职体育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和情绪上的引领,特别对于中长竞赛项目和枯燥的田赛内容,更应该注意对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的保护与激励,要引导学生建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念,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集体情绪和情感的氛围,使学生在情感方面形成集体认知,进一步坚定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对特殊的学生和特殊条件要有差异性的对待措施和态度,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集体的关爱,进一步形成战胜困难的心理基础,在顺利完成高职体育教学的同时,将枯燥的项目和运动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成长的动力,进而建立起高职体育教学的新情感环境与氛围。
2.2教师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必须做到爱、严结合
客观地看,没有艰苦的付出就没有丰硕的果实,高职体育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若只是单纯的“爱”,对学生采用放任的做法,这不是建立高职体育良性教学模式的基础和前提,反而是忽略学生发展、漠视高职体育教学规律的大忌。相反,教师若只是单纯地对学生采用“严”的做法,这会引起学生的抵触与反感,影响到高职体育教学的开展和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作为高职体育教学的主导者,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学生情感需求,以学生身心两方面发展的规律作为切入点,以刚柔并济、爱严结合的策略重构高职体育课堂。一是,要建立良好的高职体育教学秩序,避免学生在疲劳、单调、枯燥的情况下出现精力不集中、学习与练习效果不佳、运动伤害产生等问题。二是,要关心学生的需要,有效地变通和重组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形式和环节,更多地采用学生心理接受、习惯认可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让学生能够主动接受教师的管理和要求。三是,针对身体协调性、运动能力、运动经验不足或较差的学生,教师除了要严格要求他们进行运动和训练的同时,要给予学生教师的特殊关爱,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在取得突破和成绩的时候及时加以表扬和认可,提升学生学习和练习的兴趣、耐心和信心,做到对自我的有效突破。
2.3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的主动交流
高职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持有乐观向上的心态,具有丰富的感情,并将这种情感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表达出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坦然和亲切。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产生共鸣。通过幽默的语言和主动的焦虑是学生和教师之间情感碰撞的催化剂,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提高高职体育教学的效果和价值。
3结语
作为讲求高效率、高质量的高职体育课堂的建设路径来讲,将非智力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情感因素融合在高职体育课堂,形成具有特殊特征的高职体育课堂是高职体育教师的核心发展方向。高职体育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情感需要、情感建设、情感发展的特点,将高职体育课堂进行重整、分解与创新,科学利用环境、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和非体能要素,构建高职体育课堂的新模式、状态与体系,培养、训练、建设高职学生体育教学的积极情绪与参与热情,建立起具有可扩展、可组合、可优化的新型高职体育课堂。
作者:冯建立 单位: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闫田,陈黎明.浅谈情感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11):270.
[2]陈霞.对高职“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建构探析[J].福建体育科技,2015,(02):49-5l.
科学与艺术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区别,是不断完善的一对范畴。涌现大成智慧和创新思维的智利基础是科学思维、科学知识与艺术思维、文艺知识相互融合促进的结果。体育教学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体育教学的目的性与规律性:体育教学艺术性的基础是体育教学过程和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实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体育教学生命化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体育教学;科学性;艺术性;和谐统一
1.体育教学的科学性
对于“科学”的具体定义,学界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但科学的本质特性在部分有代表性的界定中体现出来,即科学具有方法实证性、认识创造性、客观规律性、理论系统性和人文精神性等特征。体育教学科学性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是体育教学的规律性与目的性;体育学艺术性的基础是体育教学过程和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
1.1体育教学的目的性
科学性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把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体育文化的精华传承给下一代,以转化为其自身的精神财富,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同时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所以,遵循体育技能、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学方式的规律性和原则性,以实现教育价值的全面性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实际上,缺乏对学生教学人文价值的教育是体育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现代教学观的基本要点是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单方面讲,体育课程应关注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等生理效应,但更深层次的,体育教学还应从人文角度关注学生的成功和满足感等心理体验,体育课程的生命力体现在“笑声与汗水”并存。因此,体育教师要重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超越单纯的技能传授,强调通过技能学习传授科学的健身方法。在我国,长期以来体育教育界掩盖了这些本源性特质,传习式体育的“三基”颠倒了体育教学的目的。所以,关注生命的持续性,树立整体性显得尤为重要,生命发展的科学性体现在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互补性等方面。两方面都不可偏颇,一方面,要科学有效地促进生命的生长发育,加强运动价值观的控制研究;另一方面,要重视爱好、动机、态度、兴趣等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
1.2体育教学的规律性
体育教学有其自身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体育教学受这些规律的支配和制约。所以,把握体育教学规律用以指导体育教学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性,这些规律包括体育课程与教学本身恃有的功能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以及特定时期学校体育教学的条件等。在教学中需要认真把握和运用的规律有如下几条:内因决定规律、评价导向规律、成长差异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等。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是内因决定规律。这一哲学定律揭示了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当代教育特别强调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只有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条件下才能生效。认为教学行为必须通过教学的内因才能起作用,学习者的内因在教学中起决定作用。评价导向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处于支配地位。这就好比高考所蕴藏的巨大导向作用。体育教育中评价导向的事例更多。体育教学从中小学至大学,均是遵循不同学习阶段采用不同考试项目来考核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既没有兼顾学生的身体条件,也没有考虑学生本身的需求和兴趣,学生的学习完全按照评价项目进行。遵循这一规律,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应把学生的体育意识,进步幅度等纳入学生的评价中,以综合评价为主,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努力方向就要确定正确的评价导向。儿童、少年和成人在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一差异被我们称之为“成长差异”。每一个体的遗传、性格、环境以及学生的营养状况都不尽相同,同一年龄段学生的身体素质、发育状况、心理素质等情况区别也很大,如此,就形成了个别差异规律。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教学的组织上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等方面应予以区别对待,既要重视同一时间身体状况不同的学生,又要考虑大多数个体不同时期的身体发育状况。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主要以学习各种动作技能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动作技能的掌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动作技能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是初略掌握动作阶段;其次是改进与提高阶段;最后是巩固与运动自如阶段。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我们体育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遵循教学规律也是确定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当然,符合规律性又必须以目的性为指导。在教学目标指示的范围内探讨并遵循教学规律,也就是说,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才去遵循教学规律的。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应将知识与审美融合起来,以精湛的教学艺术性,在课堂中以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方法,创造性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特殊的教学场所中,高效地进行学习、锻炼,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体育教学有其自身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并支配着体育教学。所以,把握体育教学规律以指导体育教学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体育教学的艺术性
体育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具有广泛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它包括艺术学、审美学、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及众多边缘学科。进入体育教学的最高层次或者超越体育教学的科学层次,如同舞蹈家经历过严格的科学训练。科学求同,人求异,艺术正是对两者的超越与整合。体育教学的艺术性是寻求师生的共同学习和多向交往,是体育教师个人魅力的体现。伴随着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深化,这一理念旨在解放教学主题的创造能力,减少以往教学中过于浓重的指令色彩,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释放,解放教学主体的创新精神。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主旋律正朝着变“苦”学为“乐”学的趋势发展。教师若想在体育教学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就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深入研究并掌握体育教学艺术,以帮助学生达到乐于学习体育的境界。体育教学的艺术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教学语言的美,教学设计的美,教学过程的美,教师教态的美等方面。教学语言美主要体现为口令准确清晰,评价恰如其分,讲解生动形象,富有激发性;教学设计的美表现为教学设计方案别具一格并易于实行,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教学过程的美表现为教学过程有较强的节奏感,教学组织井井有条,教学形式活泼有序,教学方法新颖独到;教态美表现为举止潇洒,充满活力和健康。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教学艺术手段的多样化体现在教师课堂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语言,教师仪表风范等等,都受各教材特点、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学生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方方面面都表现为不同教学风格和个性化的艺术特征。第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用艺术表演来形容一堂体育课,这种艺术表演看似有章可循,但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变化,教学情境的改变,突发事件的发生等都是不可预测的。所以,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往往不拘泥于课前计划,能娴熟的运用一套教学技能与技巧,充分利用教学情境中的一切条件,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仔细研究和探索如何使体育教学具有艺术色彩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化的完美结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具有创造性。即所谓智能型和技能型的体育教师。没有这样的教师,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化的完美结合将永无实现之日。所以,体育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更多的体育科学知识,研究体育的教学艺术,使体育的教学法、教学技能、教学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被运用。只有重视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才能获得教学过程的最佳效果。在体育教学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而不是千人一面,体育教师应该从掌握教学科学、规律和基本技能起步,同时注重教学实践中的反思,进而不断超越达到教学的艺术层次。
3.体育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著名学者俞子夷老师在《教学法的科学观和艺术观》中提到“教员就好比文学家和美术家,教学的艺术是一种介绍与传达,教师教学生,如果缺乏科学依据,实在危险,但若只知道科学的根据而没有艺术的手法则无法对付千变万化的学生。因此,教学法应兼顾科学和艺术两方面。”这就如同一枚硬币,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共同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从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来看,科学常常表现出一定的“程序”和“规格”,形态相对稳定。以三段论为例,三段论是一种科学结构模式,这种模式是艺术形成的条件和前提,脱离科学结构制约的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同时,艺术的提高离不开对科学结构认识的深刻程度。缺乏科学性就无法进行教学,因此艺术性也要以科学性作为前提。缺乏科学的指向性,教学就容易失去方向。因为艺术性离开了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就无从谈起。因此,体育教学中,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
3.1科学与艺术的共同根源
科学与艺术都起源于人们的物质生产劳动,前人在与狂暴的自然力斗争时,发展了各种科学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也创造出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也就是艺术。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缪斯是古老科学与艺术的伟大象征。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备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传诵至今,如“关关雄坞,在河之洲,窃灾淑女,君子好求”等,其中饱含的理性之光,涉及农业、气象、天文等知识。历史文献的记载表明,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劳动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是息息相关的。
3.2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对象
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的现实出发,有学者认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学问是“技术”,认识客观世界的学问是“科学”。区分各门学科的要点在于人们研究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客观世界。科学就是追求真理。科学的任务在揭示自然界奥秘的同时揭示人、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等奥秘,探寻反应其本质及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这当然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从反复的实践检验中提炼出来的。它应具有真理性、普遍性。但科学知识从相对真理涌向绝对真理的进程永远不会停息。艺术的任务是要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和实际生活以及情绪感受,并以多姿多彩的方式,揭示社会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发展规律,揭示真善美与假恶丑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由此展开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人类情感世界的多彩画卷。
3.3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共同目的
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成果不同,是由于其对客观事物观察的视角不同。但是,科学技术和文艺理论的目的都是为了给大众以科学的知识,使人们能更清晰的认识现实世界复杂的事物,但是,科学技术和文艺理论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学问,其目的都是为了给我们以科学的知识,使人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现实世界各种复杂的事物,包括认识我们自己、人和人的精神的本质和规律。体育教学中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以科学的目的和艺术性培养大众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心灵,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更好地适应环境。所以说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3.4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共同灵魂
体育教学要寻求一种创新精神,也就是艺术生命的灵魂。其实,科学更需要创新,创新也是科学发展的灵魂。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如果只是停留在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缺乏新的发现,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就无法承认其科学研究工作。体育教学中,应为实现科学的体育教学目标服务,搭建师生活动的平台;体育教师要营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境界。唯有如此,我们的学校体育才能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总之,由于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有共同的根源———维护生命的健康;有共同的对象———体育教学活动;有共同的目的———培养社会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有共同的灵魂———追求真理,勇于创新。所以,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原本就是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融通、共同发展的。
作者:张汇敏 单位:武汉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小容.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问题与整合策略[J].成功(教育),2011,06:200-201.
[2]林光汉.在科学性与艺术性并进中提升思政教学改革[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8:89-90.
[3]张雅君.论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J].河南教育(中旬),2011,08:48-49.
[4]谷泓,商哲.远程教育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艺术性[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02:57-58.
[5]张慧慧.完善的教学方法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J].河南农业,2014,12:33-34.
[6]赵向阳.数学教学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J].学周刊,2012,01:117-118.
[7]董成双,孔令智.科学性为体艺术性为用———浅析科教片科学性与艺术性[J].西部广播电视,2014,19:122.
[8]张玉生.论体育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资源整合[J].体育师友,2006,04:31-32.
关键词:竞争意识 中学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与竞争意识的联系
1.竞争意识的涵义。竞争意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为了满足完善自身,实现自我需要的社会,是自觉的、主动的、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竞争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支配人的行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地说,是人们运用竞争规律,根据竞争双方的客观实际,为夺取胜利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并以此作为在竞争中指导个人行为的特殊心理过程。竞争意识在社会化形成过程中由外因和内因引起,外因即他人或环境的刺激;内因即由外因引起的自我发展、自我扬弃的过程。
2.体育教学与竞争意识的内在联系。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养成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能提高身体机能、技术水平、体育经验,还可以提升思想、磨练意志、培养顽强的作风和拼搏精神。通过体育比赛和学习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情趣与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身体机能、心理素质和技术水平,从而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有助于竞争意识的形成。
3.体育教学中引入竞争意识的重要性。俗话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机制给人带来危机感和压力,为了摆脱这种危机感和压力,必然要在竞争中取胜,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提高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是时代需要。所以,作为时代主人的年轻学生要永不满足,积极进取勇于竞争,在竞争中夺取成功,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需要。因而,鼓励、强调竞争,重视在竞争中展示自我,证明自我存在,把荣誉和争胜联系在一起,是十分必要的。
二、体育教学中引入竞争意识的必要性
1.竞争的意识引入是现实的需要。将竞争意识引入体育教学中,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觉性、勇敢、自制、坚韧等意志品质。学生在竞争中不但增强了体质,学到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2.新课程改革和学习的要求。新课程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同时,充分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增强竞争意识是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培养的一个目标。必须在个体本身的比较或是对其他个体的对比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说学习存在竞争,有学习就有竞争,有竞争才有创新和发展。
3.学生个体发展的诉求。体育教学鼓励学生渴望与追求胜利,也培养学生不怕苦和接受失败。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信心,要不断的努力,败了也要拚搏,要有永不服输的劲头,通过比赛来提高学生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引入竞争意识,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进取的精神,比其他的学科更具现实意义。
三、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1.教师营造情景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学生情感丰富、强烈、不稳定和容易冲动的心理特点,通过语言的不断刺激和多种教学手段的引号,就会产生很强的竞争意识。对于体质较差,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要多采用鼓励的语言,增强这部分学生努力锻炼,迎头赶上的信心。对于技术水平一般,成绩居中的学生,要及时指出他练习中的错误,同时,还可以表扬其他水平与他差不多的同学的优点,这样,就会在这部分学生心里产生一种“我不会比他差”的心理,促进他认真改正错误,迎头赶上,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对于技术水平较高、成绩优秀的学生,要适当泼点冷水,因为这部分学生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就不会很用心去学。这时,教师就要“鸡蛋里挑骨头”,指出其美中不足之处,还可以用最完美的示范去说服学生,让他们产生“超过老师”的念头。同时,还可以让这部分学生充当小老师,去辅导其他同学,这样,他们就会努力完善,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1)游戏和比赛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游戏和比赛是集体练习,分组时要注意各组的实力要均衡,每次比赛不能只进行一次,要多重复几次,对比赛结果的判罚,不能一味地采用惩罚负队,应适当地奖励胜队。游戏和比赛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能锻炼学生互相协助,配合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2)除了游戏和比赛外,“分组承包”的教学形式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所谓“分组承包”,就是将学生分成实力相当的几个小组,每组选一个小组长(不一定要选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也可以选有领导能力或者平时比较好胜的学生),每节课规定一个本节课要完成的指标(每个人必须达到多少,或者每组总额必须达到多少,其中,最低不得低于多少)。练习后,要进行检查、评比,对于完成较好的组要给予奖励和鼓励,奖励的方法可以给予器材的优先选择或留5-10分钟的活动时间等等。采用“分组承包”的方法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学间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特别有利于差生成绩的提高。利用这种教学手段,我在高一学生模块篮球选项教学中进行了一项试验,将一个教学班分成两个小组,A组28人,B组27人进行投篮教学,A组采用“分组承包”的教学方法,B组采用一般教学法。以投篮进球个数进行对照。结果A组成绩明显比B组成绩好,实验结果说明:采用“分组承包”的教学方法,将竞争意识引入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体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差生成绩。
【关键词】 体育 教学 音乐
1.前言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正在逐渐融合到了体育教学中,而且成为某些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灵魂,并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音乐伴奏,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为此,本文拟对配乐体育教学作一初探。
2 音乐融于体育教学的学科基础
2.1素质教育论基础
体育教学在素质教学中所担负的任务不仅只是体育这一方面,同样也担负着对学生智育、德育、美育的培养。音乐融于体育教学中,使体育教学成为了一种以身体锻炼为内容,以健美为手段,以育人为目的,集体育、音乐、艺术之美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音乐中汲取着美,体验着美,感受着美,展示着美,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对美的鉴赏力。在音乐的刺激下,既锻炼了身体,提高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又使他们受到了美的教育和启迪。
2.2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方法论中的情趣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必要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一定的情绪之中,学到知识与技能。音乐具有渲染情境的功能。在体育课的各个部分适当地加入音乐,可使学生处于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当音乐节奏雄浑而又振奋人心时,可使学生激情百倍,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当音乐节奏轻松欢快时,学生会处于一种轻松的情境中,有利于消除疲劳。音乐融于体育教学中,既调节了课堂的节奏,又创造了一种很好的教学气氛。
2.3运动学基础
节奏是运动动作的要素之一,任何运动动作都有一定的节奏,如动作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用力的强弱,肌肉的紧张与放松等,运动中将这些有规律组合起来加以反复便形成了运动动作节奏。音乐是按一定规律(节拍、节奏)运动着的声音,而运动动作也有它自身的特点。
从音乐的角度来讲,以4/4拍为例,它是以4分音符为1拍,每小节内有4拍(不管其节奏如何变化)。如果运动动作也能在均等的时间将动作或练习划分2、4、8部分的话,那么运动动作与音乐的结合是可行的。这样,用音乐的节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掌握动作,形成动力定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3.1音乐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身心的作用
(1)调动学生的激情,提高练习的兴趣: 积极的激情能激发人的上进心与斗志,调动人的身心潜在能力,提高活动效率。音乐的旋律直接牵动着练习者的情绪,影响练习者的兴趣,提高活动效率。
在田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对于一些技能动作的练习感到枯燥无味,因此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这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客观存在的因素,而是没有将学生内在的激情调动起来。经过教学实践,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同样的教学内容练习,学生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情绪高涨。因此,内在的激情调动起来,促进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情高昂,心情愉悦的学习状态。
(2)发展学生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提高学生的身心协调: 音乐是一种节奏明显的艺术形式,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一种奇特的作用。在教学中,音乐作为一种节奏感很强的工具,使学生在音乐中学习动作,技能,感受了节奏,感受了动作。而且,音乐又给他们充分的想象与表现的空间,使他们在音乐的伴奏下,积极的、活泼的、自由的想象,并力图在姿态、形体、气质等方面充分表现了个人的潜能,使身心得到了协调的发展。并且音乐可以使学生精神愉悦,消除疲劳,调节心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地发展。
(3)促进学生能量的释放,推迟疲劳的出现: 音乐通过音响,能够影响人的机能,激发人体能量的释放,使静态变为动态,从而使人有一定的活动欲望。
3.2音乐在组织教法中的作用
音乐替代了单调的口令、信号。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所使用的口令,信号一般都是口中发出的声音或哨子的声音,学生在这样的口令指挥下,如同士兵在军官的指挥下,没有一点想象,没有一点表现,只有枯燥与乏味。而音乐进入课堂后,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口令、信号,而很大一部分学生也喜欢教师用音乐来代替单调的口令,这是由于音乐它本身就有节奏,再加上它又有优美的旋律做背景,因此很受学生的欢迎。
4.音乐在体育课各部分结构中运用的特点
4.1准备部分音乐运用特点
在准备部分,音乐所起到的作用是迅速调动学生的兴奋性、积极性,同时使整个课堂的气氛迅速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欢快和愉悦的气氛。
在这个时候所选择的音乐应当是一些节奏鲜明,活泼欢快的迪斯科,摇滚音乐,其节奏以22~24拍/10S为宜。
4.2基本部分音乐运用的特点
基本部分内容的一些练习,在采用配乐时,可以控制动作的频率,建立动作与音乐节拍的联系,促进肌肉的节奏感。学生在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中会表现出一种激情高昂、精神振奋的情绪,使其可以达到适当的运动量,收到最佳的运动效果。
教师在教一些辅助练习或身体练习时,可将动作分割成2、4、8个部分,将其与音乐节拍相结合,可以得到一定的效果,例如在跨栏跑的教学中,可做以下的练习:
按音乐节拍做跨栏练习,在音乐伴奏下,做栏间跑的练习(不放栏)、按音乐节拍做摆动腿栏侧过练习。
在音乐的伴奏下,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做练习。可以克服对障碍物的惧怕心理,按一定的音乐节奏进行练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的节奏。
4.3结束部分音乐运用的特点
在一堂紧张而又有较高强度的体育课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上都达到了一定的疲劳,而现在一般的体育课中的放松活动,却只注重于肌肉的放松,而未对其紧张的心理进行放松。因此,这样的放松是不够全面的。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消除生理与心理上的疲劳,应当使学生在如同流水般的音乐中得到放松,使学生的身体处于大自然中,心灵同样也处于大自然中。因此,这部分的音乐应以古典与轻音乐为主,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得到了轻松又受到了音乐的熏陶。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1 前言
体育教育的创新,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破除传统教学思想创立新式教学方法的独创教学活动。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的创新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体育教育的创新要以人为本,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对学科内容的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体育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行为科学为一体即自然、社会、人文的综合性学科,体育创新意识是人们对体育的综合认识的总和,是人们在自觉认识体育运动作用的基础上,在参加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而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着眼于未来,遵循教育学、心理学及人才成长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各门学科,有其特殊性,它不仅为学生创造了学习空间,并且提供了观察、思维、实践的场所。所以说体育教学中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的迫切任务。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通过,体育教学中教师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教学模式创新来探讨的,提出了体育教育创新的途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计算机网络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手工查阅本校图书馆藏书,收集整理各种有关中学体育教学创新能力方面的文献和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
2.2 专家访谈法
就有关中学体育教学创新能力方面的问题,对西安体育学院专家和教师,实习单位阎良二中的一些老师进行了走访,广泛收集了专家、教师的意见及建议,了解专家对本课题的看法和意见,以指导研究方向。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确定完成论文思路。
2.3 逻辑分析法
以社会学、哲学、历史学和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系统知识,运用归纳、推理、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取得的各种材料和信息进行深入地探讨,论证有关结论和建议。
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符合现代教学理论
传统体育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那样的体育课,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模仿,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像训练课,学生创造思维匾乏,根本就谈不上个性的发展。针对这一点,现代教学论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注重学生个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大脑思维活动活跃,创造力处于鼎盛时期。作为教育者,适当诱导与启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起到促进作用。
(3)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
学生将来不能总是机械地再现教师所教的动作,也不可能按照教师所传授的有限的几项运动技术去解决将来可能遇到的各种运动问题。如何使体育运动贯穿终身,这就要求在学校体育教学阶段,要注重把学生培养成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具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代新人。
4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最主要的是问题教学法:其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耐久跑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1)设问:在800米跑中,跑多长的距离后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肌肉酸痛、动作迟缓而且不协调的现象?如何克服?
(2)亲身体验:让学生运动,亲身体会。
(3)启发:先让学生说出自身的感受,之后教师进行讲解,告诉学生,那是“极点”现象。
(4)讨论:怎样克服“极点”现象?学生讨论后,教师要给以肯定的答案,要让学生明白,所谓的“极点”现象就是进行剧烈运动时,由于开始活动阶段内脏器官的惰性,导致人体功能与骤然增加的肌肉活动强度不相适应,导致供氧不足,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脸色苍白、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机体状态,“极点”出现后,要用坚强的意志继续坚持运动,使内脏器官逐渐适应活动的需要,克服机能惰性。当不适的感觉逐渐减轻或消失后,就会出现“第二次呼吸”,动作会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均匀自如,心率趋于平稳。
(5)验证: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极点”和“第二次呼吸”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下一轮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锻炼坚强的意志。
(6)实践提高:重复练习,提高耐久跑的能力。
5 结论与建议
(1)创造问题情境,激发积极思维创新能力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机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其方法可以从客观实际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引而不发,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也可以结合动作的技术要点,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提出新颖的创见,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动作技术的规律。教学时,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发现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作为体育教师,更应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为体育课堂教学增光添色。
参考文献
[1]刘春玲.谈创新教育及其对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M]
[2]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M]
[3]王顺堂.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初探[J]
[4]梁昌莲.体育教学中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J]
[5]李培文.构建学习型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探究[J]
[6]姚同英.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2、有意识地渗入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失败、挫折、反复等顺境与逆境的不同承受力,达到能自我调控程度。
如对体质、技术差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其树立信心,不能经常叫出来以错误的示范进行“表演”;要主动热情接近他们,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尝到自己进步的喜悦,使之产生学习新技术的信心。
3、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与实施中,要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应选用生动有趣,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教材,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体育训练中磨炼自己性格。如,可根据女生对美追求强烈的特点,选择艺术体操、舞蹈、健美操等教材,让他们在配有音乐的体操房中练习。同时,要合理选择有利于发展身体和肌肉的练习,增强协调韧性,这对发展女生的生理活动机能,提高学习乐趣和积极性大有好处。
4、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分组教学。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心理因素。由于学生兴趣不同,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其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个性,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由于小群体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与学习的,学习动机肯定积极。这样的组织安排,不仅使学生会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尽情运动、享受,心境会格外开朗。
5、按学生性格类别组合学习小组。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影响教学效果。属于外倾型性格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身体素质往往较好,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学生性格孤僻,反应较慢,一般体育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也较弱。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不合理,结果前者感到“吃不饱”,后者则“吃不消”,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可按内、外向型两种性格,结合其运动技能而分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教师较易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培养和发展。
"迁移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迁移规律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迁移是体育教学中一种广“泛的现象,它既包括知识、技能的迁移,也包括教材教法以及情感态度的迁移。教与学过程中,迁移往往成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其规律更是教师实施教学所必需充分运用的。
所谓迁移,是指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并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和新技能的形成。我们通常所指的运动技能形成三阶段,其本质也就是迁移的过程。当然,迁移过程中亦存在着干扰,只有正确掌握和合理运用迁移规律,采取卓有成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排除干扰,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教学有着特殊的规律性,教师的示范讲解是一种有意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技能。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和指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事学习锻炼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迁移能力的过程,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则是教师实现教学迁移的重要条件。
运用迁移规律中加强各项目技术间的横向联系,优化教学组合,提高教学效果。学习迁移的范围和迁移效果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学习对象间的共同因素”在两个相似的学习情境中,在刺激和反应两个方面,先前的学习与后来的学习之间包涵着的相同要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发生,后继的学习也会变得更容易。例如:熟练掌握短跑的加速跑技术后再学习跳的助跑技术,就更容易获得技能的迁移,技术的掌握靠理解,而技术的运用则靠迁移,只有理解知识,牢固保持和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新的迁移。迁移也是理解的标准。教学中,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技术的体会理解,并注重学生对学习情境间相同性或相似性知觉和辨认能力的培养,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
合理运用迁移规律,可缩短练习时间,加速教学进程。学生学习知识和技术的目的在于将这些知识和技术有效地运用到现实现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专业素质 专业人才
在专业职业技术教学中,体育教学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实践教学中,不但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培养造就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
近年来,我们在明确这个方向的同时,在专业学校体育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中等体育教学要体现可实施性
“十二五”阶段,是我国知识、技术、信息发展更加迅速的时期。整个世界是竞争的世界,企业优化组合。产品在竞争,人才更是如此。怎样培养胜任现在专业技术的人才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去探索,去研究。在培养学生所具备专业素质问题上,怎样去结合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上献计献策,提供一些有效地保证。
根据学生中存在的消极因素,我们分析:现在有的学生认为,他们从中学考入中专,读3年书就毕业,然后就走向工作岗位,感觉书就要念到头了,所以在各科学习上他们没有压力,更没有竞争意识。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我们通过毕业生分配的信息反馈,根据用人单位的情况反应和毕业生回校的现身说法,摆出了大量可以说明问题的数据,学生们受到了教育和启发。从中体会到,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素质是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的。从而也深深地刺激了他们,同时,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管理措施。在学生中间从此产生了竞争意识,可以看出有竞争和没有竞争就大不一样。
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在学生这种竞争意识大大加强的前提下,我们在遵循一般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着重从培养学生的“能力”(既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动手动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经营能力)入手,在锻炼和强化学生身体的同时,根据专业学校的特点,紧密地围绕“能力”配合体育教学,并对3年制定6个学期的教育教学计划做了全面的调整。从第一个学期初就系统地编排适应培养专业人才的体育教学内容。
从一般规律到特殊规律,想要达到一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适应这一规律的实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好专业技术的重要性。我们在学生中间经常提出这类问题:“中等专业人才是什么样的人才?”让他们去思考,是单纯地去当工人,当会计,还是做车、钳、电、程控、服装、物流等工作,并让他们去设想几年或十几年后,你们被聘为技师、会计师、物流师……走上领导岗位,用发展的眼光看,那时你们又想用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呢?
不难看出,他们似乎能够想象技术人才的前景,看到合符专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明白了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我想,体育教学必须要为培养各类才人而服务,要体现专业技术的特点。
二、培养头脑发达,反应敏捷的专业人才
要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就要针对专业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特殊的训练。通过训练,使他们适应当前的需要。运动在训练中是不可或缺的,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机体的新陈代谢,改革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适应能力。使他们头脑发达,反应敏捷。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经常采用一些积极的手段来考察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例如,在跑动中用口令控制的突然变向跑。滑冰中的快速避越或急停,游戏中的二人捉手指,用相反的口令(如喊向右转,学生就向左转去完成动作)训练学生的反应、协调、敏捷以及注意力。用分小组接力跑去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用武术教学去训练学生的精、气、神。上室内理论课时,让学生练习口齿,用播音的方式解说激烈的比赛场面,或作体育内容的讲演等。达到口齿伶俐的地步,从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学生在这特有的条件下,头脑、身心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反应能力和竞争意识就大大增强了。同时,精神也得到振奋,以适应将来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另外,不但在体育课上这样去训练学生,还支持和鼓励他们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及社会活动。结合课堂内容到社会去实践,多与外界接触,了解社会各行各业,搞好社会调查,人才的使用、人才的要求;提高交际能力,提高学生们的信息及反馈能力等。促进他们头脑发达,机智灵活,耳目一新,反应敏捷,并且拥有控制和掌握动态的能力,在紧张、激烈竞争的时代中,站稳脚跟,处于不败之地。
三、教学目的明确,措施得当,成果显著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专业学校的体育教学应为培养体魄健全的专业人才,并本着专业的特点去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启发,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体育与学习的关系,体育的意义、目的和作用。并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把身体锻炼好,学生就要学好自己的本专业,并与热爱党热爱国家紧密地联系起来。还要培养学生敢想敢干,发扬创新精神去研究各行各业的用才标准,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利用武术的动作造型和韵律体操的操姿,启发学生去鉴别哪个动作是美,哪个动作不美。在观察美感之后,再启发学生结合服装模特优美流畅的形体和舒展大方的服装款式,去设想将来人们所需要的服装,为服装专业的学生在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在学、做、提高展示、创新等几大环节上有了明确的目标。
几年来,我们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脑、眼、耳、心、手、身等各方面的系统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多次参加市级珠算、计算机比赛中连续三年获得团体第一名,并多次代表营口市参加省及全国的珠算比赛,获得优异成绩。除此之外,在参加市会计知识大赛荣获个人、团体第一名。在参加大中专田径运动会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验收评比中,都获得了良好的成绩。
根据职业教育学校的特点,我们在学校田径运动会上,把60米计算等项目作为我校的传统项目,从而鼓励、激励学生提高计算机能力和学习劲头。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越来越浓,她们认为不是没有什么可学,而是该学的知识太多了。目的明确,态度端正了,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更加高涨,更加自觉。
只有具备强壮的身体和聪明的头脑,才能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将来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新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学不能忽视,用体育去培养,造就专业人才,大有学问,还应用更多的方法去拓宽体育的教学领域,搞一些更多的有益有效的尝试。笔者就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训练等手段,谈了自己的体会,很不全面,深刻。要想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专业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探讨,使体育教学在培养中等专业人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不良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各种不良心理因素。这些不良心理因素不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还严重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为了全面了解这些不良心理因素产生的原因,探索对策,我从我校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出的不良心理和表现入手,运用教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等知识,探究更加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和方法。
一、体育教学中大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的成因
1.新时代大学生的特征。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和推进,独生子女的家庭数量越来越多,独生子女长期受家长的溺爱,独立生存能力、自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过于强调自我感受,缺乏团队意识,面对困难和挫折往往选择逃避。
2.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情绪和人格出现障碍。
大学就是半个社会,在大学中,人际关系已经不像高中那样简单,学生会接触到形形的人,人际交往较为复杂,具有较强的社会化特征。部分学生因为无法快速地转变观念,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强调自我的感受,忽视了他人的想法,无法和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
3.就业压力导致现代大学生心理压力较重。
自实施教学体制改革以来,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再加上双向就业政策的执行,以往传统的“进大学就就业”的观念已经完全被打破,现在的人才市场讲究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竞争,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社会的普遍问题。“毕业即失业”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及方式。
现代的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而且是情感的交流过程。现代大学生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心理受各种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处于一个正在形成和快速发展的时期。课堂是现代大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知识、技能和情感在师生之间双向流动,顺畅的交流和沟通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的重要性,在选择教学内容和教法时,要用爱护他们的情感,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篮球的三步上篮内容时,可让学生自己先示范已经习得的技能,或者教师亲自示范一些错误的动作,强调这些错误动作的弊端和危险性。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新内容,强化教学效果。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争取把最新体育知识、技能带进课堂,运用体育知识、技能教学的言语之趣,技术动作之趣,游戏和竞赛之趣启发学生练习、思考、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不是指特殊对待,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心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教育好每个学生。每个人的生活情况不同,在心理上表现有差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要深入探究学生心理特征形成的根源,这样才便于对症下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对体育学习兴趣高、动力大、热情积极的学生,除了实现既定教育目标外,还应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练习的难度和强度,帮助他们掌握更难的体育技能,实现自我超越,体验战胜自我、挑战极限带来的快乐。这帮助学生培养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良好心理品质。对于对体育教学兴趣不大、热情不高甚至厌学的学生,教师要多跟他们交流,多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勇敢地迈出步子,切不可听之任之,影响教学效果,也影响师生感情交流和关系。对于具有一定的学习热情,技能掌握速度一般的学生,教师应特别注意他们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特点,可利用动机的迁移规律,促使学生对体育产生直接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
3.评价与表扬。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做得不好的学生加以指导和纠正,对取得学习进步的学生不吝表扬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其意见和评价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做到有错误当即指出并纠正,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效果,对于安稳学生的心态、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片面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公正、及时评价,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做到评价有依据、评价有时效。这样不仅是对教学和教育目标的检验,而且是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要动力。
综上所述,随着大学生的不断成长,其认识能力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大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在体育实践过程中,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并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异变性的心理行为特点。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掌握和利用教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知识,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充分了解和认识到大学生这个群体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认识到什么是他们喜欢的体育,怎样让他们有兴趣地学习,怎样让他们学好体育,并享受体育带来的好处。只有对大学生心理和生理活动规律加以正确引导、积极科学的教育,严格管理,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在身心和学术方面双向达标,减少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不和谐元素,进而培养出合格的、祖国需要的专门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字 体育教学 多媒体技术 课件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体育教学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水平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也在积极探讨如何合理、正确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体育课堂教学,以便更好的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一、当前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普遍偏低
许多高校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施已经基本健全,但大部分体育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个别体育教师抱着赶时髦的态度,单纯地将纸质讲稿变成电子讲稿,将自己变成讲解员或一味生搬硬套多媒体辅助教学,结果画蛇添足。
(二)受传统观念影响,忽视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一味的身体练习和单调的课堂理论课上,对多媒体技术知之甚少。要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发挥效用,教师就必须扬弃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多从学生的“学”上考虑问题,把改善学生的学习作为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着眼点。
(三)各高校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合作,导致教学资源不足
体育教育资源表面看上去较丰富,但真正从体育学习规律出发设计的却不多,研究人员对体育科目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不够重视,致使优秀的体育教学课件在众多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极为寥寥无几。
二 、多媒体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直观感受,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原因。内部动机越强烈,则外部行动愈坚决,并常以理想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调动学生学习体育自觉性,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地作用。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通过画面、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以生动的、真实的形象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以往的板书、口授形式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例如耐久跑是发展学生耐力的主要运动项目,长期坚持耐久跑,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不怕苦的优秀品质,并能促进学生机能的全面发展。但学生对耐久跑常常不感兴趣,假如我们在教学中采取多种练习形式,再创设情景,配上《义勇军进行曲》、《运动员之歌》等一系列催人奋进的曲子,唤起学生勇往直前、坚持到底的勇气,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教师教的轻松,学生也学的快乐。
(二)强化感知,突破重难点
心理学专家指出:人类从语言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利用视觉加听觉获得的知识可接受65%。在以往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往往以语言描述为主,即使使用一些挂图、模型等直观手段也显得较为呆板。多媒体教学课件能用丰富的文字格式与排版,用图片、动画和视频,或者不同颜色的文字加以区分重点强调的地方,条理清楚,化难为易,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如:挺身式跳远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技巧的翻滚等。教师在示范的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同步解说、慢动作示范。而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暂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动作表象,这样就突出了对重点和难点动作的掌握,缩短了教学过程。
(三)技能技巧的迅速反馈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成效,练习动作的正确与否均可启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结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利用现代媒体的摄像功能,把学生在练习中的动作采集连接到多媒体平台,学生能在大屏幕上清晰发现自己和同学的动作缺陷,让学生边看边思考,自我比较,生生对比,从而有针对性的改进,既快速掌握了动作,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建议与反思
(一)提高体育教师的现代教育信息化水平
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不仅需要高质量、高标准、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软件,而且更需要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作为体育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其他教学手段的关系,用发展和超前的眼光接受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学,尽快掌握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设计理论。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在给广大体育教师提供良好教学环境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体育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培训。
(二)明确多媒体的辅助地位
多媒体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当它引入课堂教学后,虽然可以代替教师的部分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无法被替代的。即不能替代教师的讲解、示范、演示、讨论等的教学活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仅仅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而不是全部。
多媒体技术应用到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建立清晰的动作表象,克服教师自身缺陷,开阔体育保健与体育知识领域和视野等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能忽视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只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正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实用价值,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才能科学合理的使用它,从而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志家.多媒体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探索[M].南京体育学院出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