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教学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字化图像;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54-01
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字化图像作为多媒体技术当中的典型代表,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是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不可否认数字化图像能够为小学数学效果带来一定的帮助,但是并不是完全适用于小学数学当中的所有教学内容,这使得部分过于依赖数字化图像来进行教学的教师进入到了一个教学误区。正确的认识数字化图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使数字化图像发挥出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意义重大。
一、数字化图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激学生视觉系统
数字化图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给与学生的第一影响就是视觉上的冲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就是以数字、计算法则、概念、公式等数字文字组合体存在的,当学生适应了这种“枯燥”的学习模式后,数字化图像的出现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其在教学过程中要比单一的数字、文字更具有直观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主动性的重要途径。
2、升学生认知效果
在小学教育环节中,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会影响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对于一些逻辑能力较强的知识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图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数学知识内容最大限度的具象化,并以数字化图像的模式呈现出来,这能够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认识到数字知识的表象状态,加上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自我理解,原本看上去非常拗口、难记的数学知识内容变得简单、易懂,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数字化图像有概念图、树图等。
3、善学生记忆效果
记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吸收的一个过程,其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因为小学生尚未形成快速记忆方法,再加上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较大,不易于记忆,使得很多数学教学行为都是学生当时学懂了,过后就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反复的死记硬背为主,这种记忆模式不仅效果不好,而且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数字化图像的有效应用,能够通过直观图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受到视觉冲击和认知提升的基础上,实现记忆效果的提升,达到改善学生记忆能力,提升数学教学效果的作用。
二、数字化图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持巧用、妙用、合理用原则
数字化图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方法,其虽然能够为小学数学教育效果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并不能取代数字、概念、法则、公式这写数学教学内容的基本构成元素,所以数字化图像只能是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的锦上添花,而做不了中流砥柱。因此教师要想确保数字化图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就必须要坚持、巧用、妙用、合理用的原则。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充分分析,来决定其是否适合数字化图像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数字化图像促进教学效果进步的作用,还能始终保持其对学生教学吸引力,避免多次使用而让学生感觉到厌倦和枯燥。
2、现对数字化图像内容的丰富
在借助数字化图像内容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为了保证其使用效果,教师必须要经常对数字化图像内容进行丰富。因为数字化图像内容虽然比数字、文字、公式的吸引力大,但如果数字化图像内容过于单一,那么其就会失去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而无法在发挥出作用。基于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在利用数字化图像时,将其与FLASH图像、PPT课件有效融合,让数字化图像的每一次出现都能够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以确保数字化图像内容应用的有效性。
3、用数字化图像发散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较难,因此很多小学生在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思维引导前,都没有办法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这是导致许多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出现厌学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活跃的,而且他们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图像的利用不仅能够实现对学生视觉的冲击,还能够通过数字化图像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直观表现,来实现对学生学习思维的有效点拨,让学生良好跨过自己难以跨过的思维障碍,一旦思维障碍跨国,那么学生饲喂活跃和接受能力强的优势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帮助他们有效学习和记忆数学知识的同时,实现对自己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4、强数字化图像与教学内容联系
数字化图像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辅助教学方式,其必须要保证自身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联系和衔接,才能够发挥出自己对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在应用数字化图像应用时,必须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并围绕教学内容而设计,确保数字化图像能够符合课堂教学主题。除此之外,数字化图像还必须要加强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因为小学生的认知世界比较窄,他们只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图像有理解能力,对与一些新奇的图像他们虽然有兴趣,但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说为了保证数字化图像应用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保证数字化图像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数字化图像作为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典型内容,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够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对其过分依赖,因为数字化图像只是一种辅助式教学内容,如果将其放到主要教学模式当中,其难以担当大任。所以,教师一定要科学、合理、正确的进行数字化图像的使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多维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64-1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
设计基础课,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大多是把“三大构成”连续上完,在下一学年或更高年级再安排设计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有一定的随意性。由于缺少以“多维度”为坐标轴的系统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课与课之间递进关系不强,学生知识积累不系统,思维转变不连贯,难以深入了解、实践、掌握和应用一门设计课程与方法。
设计专业课由于受到设计基础课设置影响,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有的课程内容重复,有的课程相隔太远,课与课之间相对孤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很被动,在需要针对性课题研究的时候,没有相应的教学模块,学生无法针对一个课题深入学习,教学效果和实践效果都大打折扣。针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学系统对课程整合的要求,提出一种利用数字化技术为手段,多维度设计基础课程整合的教学思路是改革高职设计基础教学的当务之急。
二、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的探索实践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经数年实践总结,在教学中构建了一个“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模式”,现介绍如下:
开课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内容:设计基础课《设计基础与造型训练》
授课班级:为2013级电脑艺术设计3班
课程总课时:85学时
主要教学设计:把整个课程分为造型概论、基础素描写生和创意素描、构成设计、基础知识的专业应用几个教学阶段。对于造型训练中出现的相关学习方法、操作技法等理论知识,基础知识的专业应用环节以及教学评价,主要安排数字化教学,其余的训练时间则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强调“多维视角”认知的数字化教学模式过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新概念新方法(技法)解说――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巡堂指导、发现问题――个别指导或集体指导――归纳”。
笔者所采用的“新模式”则把这个课程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新概念新方法(技法)解说――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采集学生问题――学生互相借鉴――继续练习――教师及时整理学生问题,补充资料,整合设计制作教学课件。”第二个环节――数字化软件实操教学,其核心内容是“变以往教学中单视角或视角不全为多视角展示学习内容,包括某个问题不同学生的解决方法和效果,以及同视角优秀作业和问题作业的解决方法和效果的同时对比展示――教学评价――继续练习”。三、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除了具备常规多媒体教学模式所有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归纳如下:
(一)和专业课程紧密性特点
设计基础阶段作为专业课程的铺垫,但是和专业课程又有截然不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它既是专业设计的基础学习阶段,也是设计能力的基本培养阶段,多维度的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注意到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递进性。
1.关联性
上下课程有所关联,不但方便同一主题的纵向展开,在某些时候还能帮助学生设计思维的有效拓展。
2.递进性
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不但要有关联,更要有递进,才能使学生思维跟随着课程的深入在同一维度上层层渐进,从而避免因课程之间的孤立而导致每个维度上的学习流于表面、浅尝辄止。
课程内容设置的“关联性”和“递进性”体现了课程整合的本质,符合大脑学习知识的科学积累过程,能够使学生顺利有效地完成专业训练。而“维度训练”的教学思路,正是课程设置“关联性”和“递进性”的体现,将设计基础课程也按照“维度训练”的教学模块进行打包。
(二)科学性
正是因为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认知的基本规律和途径,进行了合理地设计和周到的教学安排,使更多学生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体会别人的解决办法,实现了以往传统教学和常规多媒体教学无法做到的学习效果和教学任务,所以说这种教学模式更具科学性。
五、结语
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出于惰性和怕辛苦、奉献精神缺失等原因,为了便于操作或应付检查,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使用数字化教学时,只注重做一些通过搞形式、玩技巧来哗众取宠的蜻蜓点水式的表面文章,至于实质的教学内容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需求,教师本身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理念是不是学生感兴趣的,他们可能就不去关注了,因此学生实质问题并没有得到实在有效地解决。本文就传统多媒体教学的种种老问题,提出以“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模式”新改革。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充分发掘和展现数字化教学的最大化潜能和功效,是极具现实意义和推广意义的。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经数年实践总结,在教学中构建了一个“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模式”,现介绍如下:开课单位:梧州学院艺术系课程内容:设计基础课《设计素描》授课班级:为2010级首饰设计2班课程总课时:96学时主要教学设计:把整个课程分为素描概论、基础素描写生(取材自生活中的复杂静物)和创意素描几个教学阶段,即理论知识讲授、造型基本功和创意思维训练三个主要环节。对于“素描概论”中的理论知识和后面的造型训练中出现的相关学习方法、操作技法等理论知识,和部分教学评价环节,主要安排数字化教学,其余的训练时间则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多维视角”认知的数字化教学模式过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新概念新方法(技法)解说——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巡堂指导、发现问题——个别指导或集体指导——归纳”。笔者所采用的“新模式”则把这个课程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新概念新方法(技法)解说——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教师采集学生问题——学生互相借鉴——继续练习——教师及时整理学生问题,补充资料,整合设计制作教学课件。”第二个环节——数字化课件教学,其核心内容是“变以往教学中单视角或视角不全为多视角展示学习内容,包括某个问题不同学生的解决方法和效果,以及同视角优秀作业和问题作业的解决方法和效果的同时对比展示——教学评价(以学生为主,教师随时控制节奏、营造氛围和归纳总结)——继续练习”。其中,此环节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互动式教学采集信息形成数字化课件;第二部分,查找病源对症下药式的多维视角分析的数字化教学;第三部分,继续同一静物同一角度的写生练习,用学来的办法解决上次课没有解决的问题。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主要体现在第二个环节,学生发言表明了自己遇到的问题后,教师进行适当的归纳,随后播放PPT教学课件,学生可以在一张教学幻灯片上同时看到静物实图、自己的问题作业和别人的优秀作业,三者可以同时在一。问题,同时通过同步欣赏优秀作品,学生从中可以学到别人处理问题的办法。
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的优越性
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除了具备常规多媒体教学模式所有的特点和优越性之外,还明显多了几个特点,现归纳如下:⑴及时性特点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以静物素描写生为例,相同的一组静物会因每个学生所坐位置不同而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应及时进行写生示范或以优秀代表作品提示,素描基本功比较好的同学自然可以应对自如,但基础不好的同学就往往不知所措了。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模式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即借助教学课件强大的信息集成和直观的展示功能,通过多视角对比分析教学,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一张教学幻灯片上同时看到自己所在角度的静物实图、自己的问题作业和别人的优秀作业,及时地、实实在在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和别人的优点,最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机就在这一刻了。因为前面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更多的后继问题就会接踵而至,从而造成更多问题的积压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从这个角度来说,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的及时性特点是所有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⑵科学性正是因为多维视角数字化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认知的基本规律和途径,进行了合理地设计和周到的教学安排,使更多学生能同时在教学课件上看到自己的问题和别人的解决办法,实现了以往传统教学和常规多媒体教学无法做到的学习效果和教学任务,所以说这种教学模式更具科学性。⑶知识信息展示的多维性和习得的充分性数字化教学以强大的数字计算等多媒体技术为依托,在极富教学智慧和创造力的教师的精心设计策划下,把教学内容、学习对象用各种数字媒体信息上下左右、前前后后和里里外外的组织特点、结构规律,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化地充分展现,让学生可以充分地感受和认知教学内容或学习对象。这是数字化教学本来就应该有的面貌,但在以往的使用者中,许多人都没有真正很好地去把数字化教学的全貌展现出来,笔者只是想还数字化教学一个“真身”。所以,在给这种模式命名时,特别加入了一个词——多维视角。在教师进行的教学内容和信息图片的科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其需要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和对比分析,才能从别人类似的角度、类似的问题和类似的解决方法中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横向联系,更好地理解对象、解决问题和完成学习任务,所以要尽可能地考虑到各个观察视角要同时展示的重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或学习对象能以更多维的视角、更立体化的饱满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可以比在其它传统教学模式里看到更立体的知识和信息,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到不同对比角度的知识和信息组合,所以对认知对象的理解和把握会更充分、更透彻。
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建构性的学习”已越来越重要。数字化学习模型体现了这种要求,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更能作为一种交互平台,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本文以几个数字化课件为例,分析数字化学习模型在教学中的应用,并对有关问题进行阐述。
1 数字化学习模型的概念及作用
1.1 概念界定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工具,一般认为数字化学习模型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的数字计算、数字处理、数字模拟、数字动画、数字反馈等技术,将学科知识的基本原理,逻辑概念的推理过程,互动的模拟操作,以交互模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同时,利用程序语言设计强大的交互反馈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2 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数字化学习模型改变了传统教学静态的演示性呈现方式,它搭建了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探究为导向,利用交互程序的反馈信息指导操作的教学情境。这时,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从而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1.3 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交互作用下,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无法从自身体验去建构知识。数字化学习模型所具有的开放性、直观性,以及利用交互反馈信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模型成为学生认知和探究学习的关键。
2 数字化学习模型的设计原则
2.1 选择那些适合数字化动态模拟的教学内容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开发成数字化学习模型。学科知识的有些内容,需要学生自己操作、体验,如果只是应用电教媒体静止的演示,则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其实,这正是数字化学习模型的优势,它能把学科知识的基本原理、逻辑概念的推理过程用数字化的形式动态模拟,把复杂的操作过程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在人美版小学三年级美术《我们的社区》关于取景构图教学时,如果只是应用计算机截取几幅静态图片演示说明不免显得单薄,不足以完全体现教学内容,转而采用设计数字化学习模型的方法,设计了《取景框》,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模型提供了与真实情景类似的社区场景,学生应用模型学习时,可以操控“取景框”动态的在长卷式的“社区全景图”中动态选择自己满意的构图,如果对自己的选择不满意,还可以回到场景中的“社区全景图”中重新开始,这种体验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过程,它极大地启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2 设计要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教学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趣味性正是数字化学习模型的优势所在,它能让书本静止的页面动态化,让学科知识的基本原理条理化,让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互动的操作直观化,从而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2.3 设计要生活化
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实践。把数字化学习模型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就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加强了学科知识和生活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2.4 设计要给学生留下思维想象的空间
数字化学习模型不能设计强制性引导学生得出唯一结论的流程。它的未知性吸引着学生去探索,它所构建的交互反馈式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逐步揭示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5 设计要发挥程序语言的优势构建交互反馈
Richard E﹒ Mayer[1]在《多媒体学习》一书中指出,当多媒体学习材料具有交互性,并且能由学习者自由操控时,能促进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与建构性的学习过程。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虚拟交互的大量出现与应用,代替了传统面对面式的实体交流[2]。数字化学习模型就是充分运用交互技术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学生应用模型学习时,交互反馈信息让学生知道发生了什么,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可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为下一步操作提供支持。这种反馈信息包括学生目前在做什么,处于什么位置,以及操作的提示信息。
用程序语言设计交互式反馈信息主要有4种方法:利用视觉来设计交互式反馈,例如,鼠标指向场景中某一具有交互属性的对象时,该对象高亮显示;利用音效来设计交互式反馈;利用动画来设计交互式反馈,例如,鼠标拖动剪刀剪裁时,预先设计的剪刀动画开始播放;利用文本来设计交互式反馈,例如,学生的每一步操作,都能得到相应的提示、鼓励甚至警告文字。
交互是一种认知参与,它直接影响学生对预期学习目标的理解。用程序语言设计的交互操作、交互反馈,已经成为衡量数字化学习模型的关键标准。
2.6 数字化学习模型的设计流程
3 数字化学习模型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1 数字化学习模型与自主探究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知识的认知,只有通过自身体验和自主探究活动,才能逐渐内化,进而建构自身的知识经验。数字化学习模型提供的探究学习流程,将自主探究设计在与模型的交互活动中,将学习任务设计在与模型交互的目标中,将知识的认知设计在应用模型的自身体验中,体现了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
3.2 数字化学习模型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需要
数字化学习模型充满了未知性,没有预设好的过程和目标,更没有强制性的结论,这些特性,满足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需要。应用数字化学习模型学习,学生能够与情境交互,并经由自身的体验去领悟新知识,自由实验新的策略和想法。数字化学习模型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的每一步操作都要靠自己分析判断、体验思考,模型只是同步提供过程的反馈信息。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应用数字化学习模型学习成为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演示性的操作步骤。
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中,体积计算公式的推理过程是教学难点,笔者用程序语言设计了《摆一摆》数字化学习模型,学生应用模型动手拼摆长方体时,交互程序及时反馈如下信息:长方体的长、宽、高,小正方体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和反馈信息提出猜想,再通过反复的拼摆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教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3.3 数字化学习模型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的目的并非只是训练学习者如何回答问题,而是希望学习者能够广泛及灵活地运用知识[3]。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自主探究知识,当然更谈不上应用知识。数字化学习模型在设计时,摈弃了传统的单纯演示性教学方式,立足于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它打破了教育的“言语主义和指导主义的窠臼”,倡导了体验与建构主义的学习。应用数字化学习模型学习,学生完全处于中心地位,他们自由地分析判断、操作思考,每个学生都可以利用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独有的创想,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就在这种体验和建构中不断提高。
4 结语
数字化学习模型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制作涉及多学科知识领域,它所建立的交互式学习情境,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提供支持,成为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现代化教学工具。
参考文献
[1]Mayer R E.多媒体学习[M].牛勇,邱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0-0006-03
我们所说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更多地是指在互联网的条件下,在无穷的数字化空间里建设虚拟校园,是现实世界的学校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直接和间接地数字化、功能化以后所产生的对应物。它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并逐步形成某种生态。虚拟校园与现实校园应该形成强有力的互动作用,提高教育功能,促进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所以,搞好校园数字化建设是有关学校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
1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及内涵
数字化建设是以“数字化校园”概念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工程。通过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的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为一体的教育环境(如图1),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国内关于对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北京大学的黄达武先生[1]认为: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外的一个超越时间、空间的虚拟大学。
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沈培华主任[2]提出: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对于数字化校园的内涵,不同学者也有各自的看法。
万里鹏等[3]的描述是:1) 数字化校园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2) 数字化校园是对传统大学教学、学术、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效率提升。3) 数字化校园是对传统大学教育模式、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及业务流程的突破。4) 数字化校园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未来“学习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韩锡斌等[4]的解释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良好的网络设施是建设数字校园的前提;数字化包括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方式的数字化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等;数字化将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以及学校生活等各个方面,核心工作围绕着人才培养环境和科研环境的构建而展开;其深层意义在于构建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新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2校园网络建设模式
数字化校园建设首要任务是建立现代化校园宽带网络,因为这是硬件基础。由于财政投入有限,寻求一种合适的投资运营模式来建网和养网成为目前众多高职高专院校关注的焦点。目前校园网建设中较常见的有三种模式。
2.1外包模式
把校园网部分或全部外包给企业来运作,由企业投资网络设备和布线工程,企业根据教师、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来收费,经若干年后收回成本并赢利。这种模式主要应用在新校区的建设和老校区的大规模改造中,投资的企业一般为电信级的网络运营商。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资金不足的压力,并能引进规范的电信级网络管理。缺点是由于学校对网络设施不具有所有权,因此也相应地失去了对网络设施的管理权。同时,在推广各种基于校园网的应用时,也必须与企业进行充分沟通,从而学校在灵活性和主动性上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企业在收费时尽管已经充分考虑教育的特殊性,以低于商业的标准收费,但对于学校师生来说仍然偏高,从而抑制了应用需求,反过来又导致企业投入的成本无法收回,使企业失去了经营的兴趣。从目前来看,校园网外包模式有利有弊,弊大于利。也有人将此种模式称为企业的一种“广告模式”或“竞争模式”。
2.2自建模式
学校自筹资金或贷款,独立自主建设并管理校园网。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学校在校园网的建设上拥有充分的自,不会受制于企业。但这种模式要求较大的资金投入,按主流技术标准设计,一年几百万的投入是必需的,并且对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力也会有较高要求。采用这种模式时,多数学校采取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方法,逐步达到数字化校园的基本要求。规划实施时,因综合布线与基建关系较大,理论上有15~20年的使用期,一般采用和基建同步、一次到位的方法,而应用系统则根据规划和需要逐步推出。在运行维护的技术保障方面,为防止人力资源流失和确保合理使用,一些高校给予这类技术人员额外津贴,并安排他们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
2.3合作模式
学校和企业双方本着平等互利原则共同投资、共同维护、共同收益。合作模式的关键是如何确定回报模式,即找到学校需求和企业需求的结合点,这是合作模式的基础。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目的是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这种环境对提高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把信息化环境建设看成与实验室、图书馆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意义,是学校教育投入的必要组成部分,那么就在观念上为校企合作共建数字化校园奠定了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确实需要大量资金,要求学校集中投入也确实有较大困难,但学校的运作模式决定了它具备适当和长期投入的能力。为了筹措初期建设的大量投入,学校有两种可能的选择:一是向银行贷款,但需要支付大量利息;二是企业投资,学校按协议分若干年支付,企业可获得一定年份的排他性合作经营权,其回报由校园网络的增值服务解决。如果有合适的IT企业投资,第二种选择显然对学校更为有利,首先可以减少利息支出,降低了建设成本;其次企业为获得更多投资回报,会根据自身条件积极提供各项增值服务,这客观上有利于推进基于校园网络的应用。同时由于是共同投资,所有增值服务学校都可以按比例分成。这种模式优点就在于既减轻了学校资金压力和运行维护的技术压力,又使学校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对校园网自,同时还充分考虑到了企业的赢利空间。有人因此而称其为“双赢模式”。
3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策略
学校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运用适当的策略。由于各高校在投资规模、信息化基础、管理体制、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和网络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存在许多差异,所以就建设策略来说,各校应该有所不同。
朱懿心等人[2]指出数字化校园建设,应坚持“三个必须”:必须具备先进的理念;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具体可表现为四个方面即人员素质、网络设施、应用平台、宽带接入;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
韩锡斌等[3]指出建设数字校园的实施策略要点包括: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强化应用,讲求实效;资源共享,多快好省;结合校情,创建特色。其中分步实施要考虑:先稳固基础设施,后构建应用系统;先制订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后实施系统建设;认真规划、适时构建数字校园的基础服务系统;合理选择、适时推进应用系统的建设。
综合以上观点,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制订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实施策略和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数字校园的建设。数字校园的阶段性目标确定后,如何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选择适当的实施策略和措施是高校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4数字化校园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 设施建设是基础: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不但要做到针对需要、设计合理、设备配套、通道畅通,还要留有余地,便于今后扩充和更新。
(2) 资源开发是重点:数字化校园的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这些都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3) 师资培训是关键:老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直接影响着校园网络使用水平,也决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数字化校园的教育系统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使他们不但能够熟练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如何有效利用网上资源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4) 政策配套是保障:发展网上教育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收费使用政策,绩效奖励政策。对于积极投入信息化建设的教育者,应该有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
5数字化校园建设评价
数字化校园建设很难有统一的、绝对的评价指标,以上评价指标基本反映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各方面。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应用则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既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又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保障。但上述指标稍觉简单,二级指标项拆分不够细,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有利于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此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空间。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正面临挑战,建设实施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校园的实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它的建设实施不但需要学校对自身业务及数字化校园概念进行深入理解,而且还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各部门的积极配合。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还要解决从“有路无车”变成“交通混乱”的现象,因此急需建立网络秩序、政策法规和各种标准。
数字化校园,它不仅仅是教育的一个信息化,应该说它是提供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过去我们是在传统的环境当中培育学生,使得老师和学生在传统的校园当中能够成长和发展。而数字化校园应该说提供是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的教育环境,而在这个教育环境当中,老师和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的方式、教学的方式,都会有很大的改变。所以,数字化校园环境支持下师生的教学、学习方式如何转变,以及在传统环境向数字化环境转变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万里鹏,陈雅,郑建明. 数字化校园:21世纪大学的概念模型[J]. 情报科学,2002,(2).
[2] 朱懿心,曹育南,殷革兰. 数字化校园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J]. 教育发展研究,2004,(9).
[3] 韩锡斌,杨娟,陈刚. 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数学校园的概念、架构和策略[J]. 中国远程教育,2005,(8).
收稿时间:2006-12-25
作者简介:许志英(1978-),女(汉族),江西临川人,助教,浙江省绍兴市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计算机教师。
联系电话:13867534030 0575-8317376(家)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数字化资源;共享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教育跟上信息技术发展步伐,我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2000年5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通知》又具体规定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的目标等内容,计划“用大约2年的时间,建设200门左右的基础性网络课程”。2003年4月,教育部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了《关于开展2012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荐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135号)。上述纲领性文件的制订与下发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教育也随之进入了网络化的新时代。
在信息化教学成为教育适应时展新趋势的背景下,国内高校一方面开始大力发展自身网络建设,为教育信息化提供硬件基础与环境保障。另一方面,在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过程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各级各类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如何将已建成的资源最大限度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同时加快资源建设与应用步伐的问题摆在了各高校面前。各高校纷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一、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资源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形成教学能力的、具有价值的、可以在教学中应用的要素。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指的是在由支撑平台、应用软件、硬件系统等构建的网络环境以及利用数字技术处理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软件教学资源,比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媒体资源和结构性较强的案例、试题、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课堂教案、讲授型教材等资源,甚至网络服务等都属于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主要指的是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的,致力于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评价标准,并对其进行管理应用,以达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重目的。它的产生就是为了有效地整合并合理配置分散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其更有利于统一的管理、搜寻、共享、评价,并扩大教学资源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
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处理技术数字化。数字化处理技术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信号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使其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对它进行纠错处理也容易实现。2、处理方式多媒体化 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形成的教学资源。与传统的纯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的方式相比,经多媒体计算机处理的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3、信息传输网络化 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传输,学习者可以在异地任何一台上网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4、教学资源系列化 指数字化教学资源可由资源管理人员或教学人员对进行系统分类,在教学过程中向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系列的教学信息。4资源建设可操作化 指教学资源允许学生和教师运用多种信息处理方式对其进行运用和再创造,师生还可将自己制作的资源(如电子作业)加入到数字化资源库中。
以上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概念与特点。显而易见,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使学习不再局限于固定时间、地点及学习教材。使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从任何章节开始任何内容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成为现实。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下, 学习者的学习不再是依赖于教师讲授与课本知识, 而是完全能够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者的自主性、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的调动。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现状
尽管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在许多优势,能够对传统教学进行有益补充,为当前教学改革提供数字化环境与基础。但是,在实际建设与应用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诸多不足,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与发展。笔者经过多年的关注与研究,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中存在的不足归纳如下:
1、数字化教学资源重建设,轻应用。以精品课程为代表的国家质量工程的实施对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起到了显著作用。各高校在最近几年内纷纷引进或搭建了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平台,建设了各级精品课程与一定数量的网络课程。然而,教学资源建设不能脱离教学实践,只有与教学同步,在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才能通过应用优化资源质量,切实发挥数字化教学的作用。在“以评促建”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为评而建”的问题,导致课程资源多为课程评审前突击建设,“一切为了评审,时间短,任务重,临时凑数。至于资源与教学的适用性,可学习性根本顾不上考虑。”是这类资源的典型特点,一旦评审结束,所建设的课程往往被束之高阁,其界面、栏目、内容几年内未有任何变化,更谈不上与课程同步,及时更新、补充、完善。
2、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多,质量差,重复现象严重,优质资源匮乏。当前高校教学资源建设过于分散,可能每个学校、每个老师都在建设。由于开发能力、技术水平有限。大多数所谓的“建设”是通过互联网将已有的资源下载后,进行简单修改后应用于教学。真正具有创造性、自主开发性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三、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研究
1、树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积极引导资源共建共享理念。积极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倡导个性发展和科学性、系统性、权威性、选择性、开放性相结合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基于平台与工具的资源库和基于互联与沟通的资源模式。将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由一般的资源库建设向开发面向学生的学习资源转变。以互联、共享为方向, 以应用为目的,推动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建设内容丰富、技术先进、使用方便的数字化资源共享系统。麻省理工、耶鲁等国外名校都推出了面向所有互联网用户的公开课程。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应建设内容丰富、技术先进、使用方便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平台。
3、积极调动教学管理部门、学科教师、学生等各方力量参与到资源建设与共享工作中。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纷纷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资源库的建设。然而, 无论是大规模的区域性资源库,还是学校自建的小型资源库,普遍存在着资源缺乏系统性、资源数量不足以及资源的共享、交流和整合不力等缺陷,导致了资源库的实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必须依靠集体优势,只由各尽所能、互通有无,才能建成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资源共享系统,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
4、建立健全共享资源建设技术标准。所谓资源库建设的标准化就是使不同的资源建设者在进行资源建设的过程中采取统一的标准与办法,并逐渐形成一定的模式。在统一的模式下, 资源能够更好地兼容、复制、扩展、交流和移植,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共享。这样既提高了资源建设者的工作效率, 又方便了使用者。目前国家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开发标准》征求意见稿属于上层的技术规范,必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通用性, 因而只规定了各类资源的最低技术要求和核心标准, 但在实施资源建设时,需要根据这一规范制定更加具体的资源建设标准。
5、以应用为导向, 重视共享资源建设的实用价值。教学资源的建设不是最终目的,教学资源只有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规划应该以应用为导向,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要服务于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应用。应充分重视使用者的需求分析,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开发和规划相应的教学资源。
四、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不断深入融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及其共享平台的建设方兴未艾。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问题已经成为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此进行的一个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既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又可以为网络信息服务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可以很方便地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建和重用 ,能有效整合与管理校内的各种网络教学资源 ,以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利用 ,这对扩大学校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和科学化管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金彦钟.基于XML 的教学资源动态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2005 (8).
[2]徐兆明.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13).
[3]刘万年 施春明.对高校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思考 [J].教育传播研究,2006,2.3.
[4]李晓锋.武汉大学精品课程共建共享平台构建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8,15.
作者简介:
扈文英(1975-),女,宁夏银川,北方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教育与信息化教学。
课题项目:
>> 基于云平台的中职共享型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数字化资源库及共享机制建设研究与实践 数字化环境下基于微课的高职英语共享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信息化时代下国土资源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共享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构建 数字化时代下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措施研究 行业、企业、学校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研究 信息化时代医院数字化研究型图书馆的建设研究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媒体资源库建设策略研究 加速幼儿教师国培计划数字化资源库建设 推进幼儿教育信息化工程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策略 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库共建模式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职业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高职行业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理研究 动画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校企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研究 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推进校园信息化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积件内部的其他文件均通过该入口文件链接调用。积件全部为静态网页或客户端脚本文件,各种媒体素材文件在网页中链接播放,每个积件类似一个积木块,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科教师可任意选择积件,组装成自己的课程。组装的课程遵循某种学习技术标准,如SCORM2004、CELTS等。[4]
(二)旅游管理专业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综述
1.国家级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综述
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于2011年利用“国示范”平台,在全国第一批中职类示范校范围内遴选了10所院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牵头开发了《旅游政策与法规》《导游服务技能》《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景点讲解》《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计调业务》《旅游地理》《旅游服务礼仪》《餐厅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等10门国家级数字化资源,覆盖了全国32所国示范院校,调动全国一百多位旅游专业的骨干教师参与建设资源,54所院校共享了此次数字化资源。此次建设过程中,统一了标准和规范,保证了建设的质量。但也有局限性,非示范校没有参与进来,真正的示范辐射效果没有显现;各个省份的教育水平高低不等,建成的优质数字化资源数量有限;各个省份的教育设施设备配备不同,没有正常使用已经建成的数字化资源。
2.江苏省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综述
江苏省推出的《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了资源建设的标准,并提出了围绕旅游专业的教学需求增加三维动画的要求。在吸取以前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思路,牵头组织江苏省内职业院校,陆续完成了《餐厅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旅游心理》《景点讲解》《导游服务技能》《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客房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礼仪》《调酒》《茶艺》《饭店英语》《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12门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并秉承“边建边用、共建共享”的思路,在开发建设新资源的同时,还不断修改完善已经建成的资源,为全省旅游类职业院校的师生、社区学员和企业在岗人员,拓宽了培训道路。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问题
江苏省内参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化资源建设的骨干教师耗时5年之久,前后经历3次修改、新建教学资源,开发出的教学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在经过旅游专业教师及旅游专业的学生近三年的应用测试,我们发现建设和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追根溯源,还是资源开发者们对“积件”的理解不一造成的,以至于在实际运用阶段中问题频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件大小难掌握,知识碎片化
参与资源开发建设的教师都注意到了《资源开发技术规范》中描述的,“每个积件类似一个积木块,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科教师可任意选择积件,组装成自己的课程。”因此,参建者都知道自己要开发的是一个小东西,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大物体。同时由于制定建设计划时提到了积件数量的问题,导致开发者认为建设的积件数量越多越好。因此,为了能达到搭积木的效果,又能方便完成积件数任务,开发者就将知识碎片化,细小到如一个概念,一张课件,就是一个积件。这样一来,就完全忽视了“积件是一个内容相对独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点”这个重要概念。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就会要用到大量的积件才能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而且由于知识碎片化了,相互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去激发使用者的联想,因此使用者尤其是自学者很有可能错过一些碎片,以至于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点。
(二)积件素材紧扣教材,缺乏灵动性
各个参与建设的骨干教师开发教学资源都是在材版本的基础上开发的,任务者按照既定的教材章节内容来搭框架划分积件数量、分配制作任务,因而没能从知识需求者的角度来构建知识体系、谋划制作积件,缺乏灵动性。在运用阶段,积件素材生成的网页所呈现出来的也是某一版本教材的章节内容框架,十分生硬。开发者在制作积件时,也没有费尽全力去思考,大量的素材都来源于既定教材上的内容,因此这些资源库开发出来之后,只能让部分地区的师生获益,淡化了教学资源共享的问题。
(三)积件完整程度不一,优质资源少
每个积件按规定都是有且只有一个独立的文件夹,文件夹可包含若干文件或子文件夹,用于存放各种媒体素材文件,如图片、视频、课件、习题等。可见,开发者在开发一个完整的积件时,工作量大、耗时长。但是由于各种知识点呈现方法不同,因此图片、视频等并不是每一个积件中都会含有。有些资源开发者由于自身信息化素养不高、态度不端正,出现了偷工减料的现象,以至于开发的积件中图片清晰度不够、基本无视频、课件制作粗糙等问题。目前,业内人士的眼光过于集中在建设教学资源库上,而轻视了评价机制,因此评价体系不完善,真正懂行的专家又比较少,最终导致了在教学资源审核环节上缺乏力度,真正优秀的教学资源不多。
三、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改进措施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因此,我们需要改正一些错误,完善不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进一步解读“积件”,精准划分知识点
数字化教学资源要想建设好,还需从基础工作做起,进一步为广大教师普及“积件”的概念,培养教师的积件思想,真正认识到一个积件等同于一个完整的知识点。更要教会教师去辨别什么是完整的知识点,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割裂教材内容。
(二)高屋建瓴分析旅游专业知识结构,积累积件素材
教师在开发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要摆脱教学安排的束缚,在积件素材的开发设计上,将专业基础知识与旅游行业的前沿信息、旅游企业的发展现状、地区状况以及教学改革的进展相结合,多考虑学生所需,高屋建瓴地分析旅游专业知识,以期适应更多地区的使用者学习,不断完善、补充资源库中的积件素材,每年都应保持一定比例的更新量,保持教学资源库的先进性,切实服务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自学。
(三)进一步提升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完善积件包
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建立在懂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今后的师资培训上,各个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培训平台,更加重视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提升其信息技术素养,如会操作编辑图片、视频,会制作精美的课件等,以激发使用者的学习兴趣,体现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四、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推进策略
改进措施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在今后还会出现其他新问题,因此要想真正解决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问题,还需要有强有力的机制体制来支撑。
(一)成立组织,监控建设过程
在今后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中,我们应首先成立一个管理组织,来统一管理参建工作,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监控数字资源建设的全过程,定期考核,以确保开发建设工作的效率及开发资源的有效性。[5]
(二)健全信息化人才培养制度,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在建设资源库的过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教师信息化素养及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因此,在今后还需进一步健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制度,加强师资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形成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终身学习的意识,并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理念,开创新的教学模式。
(三)建立评价体系,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体系的确立,既是检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效性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动其建设和应用系统不断完善的动力。随着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当要被重视起来。今后,我们将多研究数字化资源的评价体系,为旅游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量身打造多元化的评价,为建设精品资源助力。[6]
我国的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工作才刚刚起步,这一个持久战,我们梳理清楚了眼下的困境,就更利于去展望未来,从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去建设更加优质的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参考文献:
[1]范如涌,项晓乐.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2]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3]钟志贤,杨蕾.论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4]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34).
[5]赵惠,于素云.关于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若干思考[J].成人教育,2012(8).
[6]王伟,钟绍春,尚建新.中职示范校数字化资源体系建设及推进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5).
>> 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小学数学1∶1课堂环境下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1∶1课堂环境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现状及对策 基于GM(1,1)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1+1教学策略的研究 基于“1+1+1”模式下党员联系学生寝室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MGM(1,1)模型的电力负荷预测 基于GM(1,1,μ,ν,)模型的股指预测 基于“1+2+1”模式下数学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 关于学\讲\练1∶1∶1课堂教学后的“周周清”教学反思 课堂环境下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基于“1+1+1”模式的网络微课程开发探索 基于VAR理论的ARMA(1,1)―GARCH(1,1)法的股指期货的风险预测 1:1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模式构建 基于LabvlEw的1位全加器的设计 基于学科平台的公共英语课程“1+1+1”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SHA-1算法的加密认证系统设计 基于0―1规划的天然肠衣搭配模型设计 基于ADF4360-1的本振源设计 基于学习视角的课堂评价信息(1)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前行,1:1数字化的学习实现使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更加有机融合在一起。该篇文章以学习资源角度审视,结合文献还有大量调查工作,首先对1:1课堂环境定义进行深入阐述,让大家对1:1课堂环境先有个初步的概念,其次对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设计进行系统分析,本文分析是建立在著名学者余胜泉观点之上的,再加以自己的理解,希望会对相关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1:1课堂环境;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设计
前言:伴随信息化逐步深入到教育领域当中,1:1数字化在学习方面的研究为全球诸多学者热门讨论的话题,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有机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无论是电子书包,还是平板电脑走进课堂相关项目,都对1:1数字化的学习模式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本文也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对1:1课堂环境之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展开一系列研究。
一、1:1课堂环境定义
一对一的数字化教学(G1:1)概念最早由美国两位学者提出,他们分别是Elliot Soloway教授与Cathie Norris教授于2002年提出。他们对现如今所说个人电脑有很大意见,他们指出现在并非是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台电脑,甚至学生们上课还需要和别人共用。在电脑真正普及开来,真正能做到人手一机的时候,就像人手一支笔,人手一本书那般简单,那么也就意味着新学习时代到来了。我们国家学者对于1:1课堂环境概念有着不同理解[1]。著名学者余胜泉指出1:1数字学习为对不同时期移动学习还有未来的泛在式学习关键特征形象的描绘,它让人理解起来也较为方便,它对数字化的学习模式还有移动学习向更高层次发展起到一个很好标识与预见作用。著名学者焦建利指出1:1数字学习是以1:1环境学习还有数字设备作为基础的。本文所指1:1课堂环境为课堂网络这个大环境里面1:1数字学习。我们研究内容是建立在余胜泉研究基础之上的,也可以将1:1看成为一种形象描述的概念,简单一点来说就是一个学生一台电脑。当中以网络课堂环境作为基础1:1数字学习,指的则是结合网络技术把多台计算机还有相关设备组合成小型网络教学环境,当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一台电脑供自己使用。
二、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设计
结合上文所提的一些内容,该篇文章从Explorelearning互动学习的资源网站相关案例资源做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资源设计阐述。 Explorelearning定义
Explorelearning是在1995年创办的,为专业性极强互动学习类网站,备受美国师生喜爱。这个网站为使用者提供一套非常好互动学习类软件,内容包括有中小学的科学与数学相关学科。该网站所提供学习资源和现如今我们国家数学课堂所使用学习资源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它不单帮助教师授课,更帮助学生学习。它更提倡学生结合交互活动自主学习,将关注重点放在数学概念与关系上面,让学生通过可视化模拟对概念与关系进行探究。将这些数字化的资源带进日常数学课堂相关教学当中,让学生探究活动在广度与深度方面都可以得到升华,让教学方式逐渐向探究式学习靠拢[2]。 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该篇文章作者结合Explorelearning大量互动学习的资源与相关案例导学方案,对数字化的互动学习相关工具做教学设计模式。基本上也可以分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该部分结合Gizmo探索来完成,教师先创设与学生已知事物有矛盾情境问题,从而激起学生好奇心为接下来教学打好基础。接下来设置活动引导探究,自主探究观察记录,启发思考交流归纳,巩固训练拓展迁移等几部分。从字面上可以理解的我们就不在这里一一赘述了,本文在这里主要讲一下1:1课堂环境和其他教学方式的区别,1:1数字化相关技术走进课堂其战略意义表现在是对教学方式的一种转变,不单对课堂参与度与广度进行了拓展,让更多学生为学生学习服务,并且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更为重要一点为课堂深度拓展。平板电脑与电子书包等都可以归类为硬件技术类工具范畴,他们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自主思考与学习的空间,帮助学生向更深层次知识海洋探索,同一时间学生能力也得到综合提升。硬件学具走进课堂最终目的并不在信息提供上,帮助学生开拓思维才是最终追求的目标。换句话说1:1数字化相关技术能够很好的对课堂广度进行拓展,但是在深度拓展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3]。因此结合硬件工具对1:1课堂环境之下课堂深度进行拓展还有设计才是现如今最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而文本提倡教学设计流程却是先通过活动或任务驱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注意力,结合人机交互与观察,对以往知识进行温习基础上,找到问题,让后对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再有针对性找出答案,最终在应用活动当中对学生认知进行扩展与强化,构建知识体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小学生对于计算机都是比较感兴趣的,所以结合人机交互方式一般会比传统教师讲学式收到更好的效果。
结语:现如今我们国家信息技术还集中于教师教学相关活动当中,换句话说还停留在辅助老师对教学进行演示或者分析方面,1:1课堂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层次不是很深。我们本文提倡的将信息技术和小学的数学课程有机结合旨在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都可以迎刃而解,真正做到课堂教和学齐头并进,可以通过1:1课堂环境让学生知识,思维广度与深度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拓展,真正做到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结合对外国成功案例分析,本文作者期望可以给基于1:1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同时为我们国家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更深度融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丽朝.活用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认知能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8:93-94.
深圳市福田区华富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新世纪,以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中正在引发各种深层的变革,从而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面对信息化浪潮所提供的机遇,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信息化、工业化并重,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如何迎接信息化所提出的新挑战?如何充分利用新技术所提供的巨大潜力构建21世纪的基础教育模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课题。
2、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办学条件较课堂好。目前,建立了“三网二站”,实现了“班班能”、“室室通”。学校拥有一个“主干为千兆、百兆到桌面、光纤vpn外连”的校园网,在校园内分布着451个信息点,教室、教辅室及办公室与主控室联网,计算机等多机一幕进课堂,计算机教学平台有36个。学校共有340台电脑,供学生用的电脑有248名,教师人手1台电脑。历来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的研究。2002年3月,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一国家级的子课堂课题的研究。2003年1月,进行了“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研究”这一国家级的子课题的研究。2003年3月,进行了“小学语文、英语跨越式发展研究”这一国家级子课题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一些常用的、基本的教学模式了解不多;对先进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掌握不够。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自我管理等能力。因此,我校目前正处于教育改革与发展深层次矛盾更加突出的时期,学校在我市乃至省内外同类学校竞争承受着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
(二)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传统教育观念的革新,改变学校教育的管理方式、思维和操作模式,推动学校教学、管理效率的革命性提高。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实现自由选课和自主择师创造了条件。
3、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物质条件基础,使得学习的时空与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促使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拥有者,学生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
师生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真正实现教学民主,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状态下解放出来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4、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提供有效的经验。
5、为学校办出特色,打造品牌,实现教育现代化跨越发展提供成功案例。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数字化学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有近80%的教室已与因特网连通,约10%的学校建成了无线网,少量学校已达到了学生人手一机的水平,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由传统教育向基于数字平台教育的转变。然而在我国,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只是刚刚起步。
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如何体现课堂信息时代的现代教育特征,是能否实现教育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建设数字化学校,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能适应数字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符合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的。建立一大批能够提供基于数字平台的教育的学校,将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一)数字化学校建设的内涵
数字化学校建设是以“数字化校园”概念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工程,通过
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下图),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管理数字化
教学数字化数字化校园科研数字化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课堂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
四、研究原则
1、基础性原则
设施建设是基础,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不但要做到针对需要、设计合理、设备配套、通道畅通,还要留有余地,便于今后扩充和更新。
2、重点开发原则
资源开发是重点,数字化学校的资源建设包括数字化图书馆、学科资源库、科研信息库等,应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
3、关键性原则
师资培训是关键,数字化学校的教育系统的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因此要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使他们不但能够掌握使用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还要懂得任何有利用网上信息资料和开展网上教学活动。
4、保障性原则
政策配套是保障,在学校中发展网上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包括使用政策、绩效奖励政策等,对于积极投入信息化教育者,应该有较大力度的政策倾斜。
五、研究目标
1、总目标
建立创新型、开放式的现代化学校,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以新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为指导,超越传统的基础教育模式,为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生发展目标
(1)学生学会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
(2)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师发展目标
(1)使教师变经验教学为科研型教学,探索新型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
科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课堂格,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2)提高教师在网上搜索、筛选和应用研究信息的能力;
(3)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
六、研究内容
1、教学数字化模式的研究;
2、科研数字化模式的研究;
3、管理数字化模式的研究;
4、德育数字化模式的研究。
七、研究过程
研究的时间自2004年2月至2005年12月,研究周期为2年。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法,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研究。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04•2——2004•5
收集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确定研究主题;制
定课题计划,确定课题成员;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加强对师生信息技术的培训。
2、实验阶段:2004•5——2005•12
(1)第一阶段:初期(2004•5——2005•1)
①更新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改革意识。
②进行前测工作,制定具体研究计划。
③收集整理全校教师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建立资源库。
④初步形成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德育数字化模式。
⑤初步探索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方案。
⑥进行经验总结,并写出阶段性的研究报告。
(2)第二阶段:中期(2005•2——2005•8)
①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全员参与研究。
②总结出各种学习模式,完善学科教育资源。
③收集研究成果,编辑教师论文集、学生的学习活动集,汇集网络课件。
④全面推出示范课和成功个案。
⑤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学校建设方案和案例。
⑥进一步总结经验,并写出阶段性的研究报告。
(3)第三阶段:后期(2005•9——2005•12)
①全面推广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德育数
字化模式。
②录制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
③推出数字化学校建设方案和案例。
④完成研究资料的整理、数据的统计,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汇集网络课件。
八、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和实证调查结合。
1、实验研究,实践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相结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体
现出数字化学校建设的特点,使实验在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中得到发展。
2、就有关的问题进行问卷和访谈等实证的方法。
九、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切实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1、定期向外校聘请专家来我校开设讲座、报告,强化全校教职员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意识。强化熟练运用计算机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信息素养是未来教育工作者必备素质的意识。
2、全面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的电脑运用水平,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基础实用的全员电脑培训,使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数字员工队伍。
3、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提高电脑运用水平。
(二)充分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学生不应仅仅只享受信息化的环境,还应在学校教师的组织下参加学校信息化建设,使学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培养信息素质和创新精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集体精神、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活动技能等。
1、学校现代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必须落实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网络的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