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思维如何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维品质
一、初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掌握数学语言,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一)训练学生口语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够出声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是学生学好数学的方法之一,所以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双渠道”途径。众所周知,数学语言是最精炼、最准确、最抽象的语言。在数学问题的口答中,要组织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来表述,既要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的语义,又要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的语法,还要正确地反映它们的逻辑结构,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贯性、严密性,也就是思维的逻辑性,十分有效。教材中,许多公式、定义、定理等叙述都是很严密的,是训练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的好材料。学生在真正理解知识内在结构,逻辑上的关系后才能熟练背诵。笔者在几何教学中,由易到难,长期坚持了口语分析、口语推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二)初中数学教育中应加强学生三种数学语言的转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的定义、定理中用文字来描述的称之为文字语言,像(a+b)(a-b)=a2-b2这种用数字、字母、运算符号来表示的语言称之为符号语言,用表示三角形,等称之为图形语言,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这三种语言的转换。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语言是思维的重要表现手段,学生的思维发展和他们准确的数学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与掌握数学语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数学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创造能力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成果。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
(一)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动力。科研成果的创造,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如果毫无兴趣,他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更不可能获得创造成果,如著名科学家哈尔顿因为对船感兴趣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艘轮船。中学生对各门功课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数学课讲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以便吸引学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去分析、去比较、去探索、去学习认识对象的奥秘,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干。
(二)开拓知识领域是培养数学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如果一个人具有广搏的知识,那么他就能发现各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受到启示,触发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到“讲得精,练得巧,用得活”,减轻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练好课内的基础知识,开拓学生思维。如可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技能。让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到课外去摄取知识,到知识的海洋去“采珠宝”。这样,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也会更活跃。
三、初中数学教育中应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我国发展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智力与能力的总称是智能,其核心是思维。智能的个体差异就表现在思维品质上,……就是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问题。”在概念、定义的建立中包含着许多逻辑规则、逻辑结构、逻辑的思维形态,据此能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掌握概念的外延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在教学的可能条件下极大地展示表现,创设情景,丰富感知。充分地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分类中深刻地揭示内涵,明确质的规定。从而在概念的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也为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以及独立性打下基础。
(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读书和表述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科数学除了反映科学数学的特征外,还反映认知的过程,认知的结构,反映种种非演绎的思维动态。所以,数学教科书充满了思维的内蕴,是绝好的逻辑思维“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是学生思维品质自我修养的基础工程。然而,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恰是十分薄弱的一环。关键在于教师自身读“教”的功底。
四、结束语
在全面倡导并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教育观与人才观需要由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记忆型”、“知识型”人才逐渐转向了培养高素质“创造型”、“智力型”的人才。那么这也就给当前数学教育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加高、更加严格的要求,最终要求数学教育工作人员必须要将传统的仅仅注重数学知识的简单传授,逐渐转变到重视数学知识有效传授的同时,必须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轨道上来。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玉琪.初中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设置情境,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最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置身这种情境,学生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索“是什么”、“为什么”的答案,产生一定要知道的欲望. 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学生很容易厌倦,激发不了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就更无从谈起. 设置悬念最易达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为这样能刺激学生的兴奋点,点起学生创意的火花.
如:用6根小棒如何组成4个三角形?学生受过去惯性的影响,只限于在一个平面,他们会怀疑:4个三角形用6根小棒来组成这可能吗?《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在学生“愤”、“悱”的状态下,教师稍作点拨:是否可以尝试将小棒竖起来?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他们会很快获得成功.
这个实例为立体几何的引入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在这种具体的情境中,以一种强烈的探究意识,进行着创意的思维,让课堂变成了思维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二、进行直觉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直觉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规律的敏锐想象和迅速判断,是把经验因素同数学问题的实质直接联系的思维形式,它具有思维形式的整体性、思维方向的综合性、思维方式的自由性、思维过程的简约性和直接性等特征.
数学直觉思维在数学教育中的适当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 思维形式的整体性是直觉思维的重要特征. 在数学解题中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整体分析,把握问题的框架结构和性质关系,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大步骤思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水平上,改变和化归问题,分析和识别组成问题的知识组块,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直观的数学思维是建立在把握客观的数学知识和良好反应的基础上,直觉思维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和推理,它常常要跳过中间环节. 在数学实践中,需要强化这种直觉思维,因为它能形成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它不仅精度高,而且还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反映了解决问题的高效率.
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不时的向学生示范,让学生欣赏直觉思维的魅力;其次,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多设置这类题目,引导学生用直觉思维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要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现举一实例说明:解方程x(x - 5) = 6,这是一个常见的一元二次方程,把方程化成x(x - 5) = 6 × 1和x(x - 5) = (-1) × (-6),很容易想象方程的解可能是x = 6或x = -1. 这种解法打破了方程传统的移项方法. 这种创新思维直观、快速、正确.
这种直觉是一种迅速识别、理解和判断,它没有明确的推理过程,但在数学里却是很关键的因素. 这种直觉是逻辑的飞跃与升华,它有直接、可预测、难解释的特点.
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的创造过程中,从经验到提出新的思想,靠的不是“逻辑”,而要直觉和灵感. 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猜测就没有大发现.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展开合理想象.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三、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性思维是根据某个知识点,沿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更多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并不一定都有价值,你需要判断、筛选、提炼、升华. 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能单一地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要与集中思维相结合. 此外,解决方案的空间要拓宽,要检查学生的思维广度.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不要让学生一味地钻进典型题的解题套路中.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有思维发散的机会,在教学中要恰当地选择发散点,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在几何教学中,我常选择从不同角度引辅助线的问题作为发散点,引导学生观察、尝试,给学生创造发散思维的机会.
例如:已知如图所示,AD是ABC中BC边上的高. 引导学生思维视角变换:
(1)从圆周角的角度探究;
(2)从圆心角的角度思维;
(3)从弦切角的本质思考;
从建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设计,以不同的思维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重点培养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一、热爱、鼓励创造力强的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去引发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时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般情况下,什么类型的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呢?大多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他们都具有调皮,时常不守常规,纪律性不够强,说话幽默等特点。在“应试教育”的过去,循规守旧,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解,才是好学生,因此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往往不被老师所宽容。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看到:调皮往往隐藏着创造的火花。我们应该热爱这部分学生,激发其好奇心,培养其创造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这部分有创造能力的学生,要求他们解题时不应该只满足于现状,满足于书本上的例题式样。应突破已有的解题习惯,寻求新的解题方法。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中的分配律时,首先引导学生得出小学乘法分配律在有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教师随着出示例题,要求同学们先说出解题思路,大部分同学是先化为假分数再乘,但少部分同学想到可把上式转化为计算结果一样,这时教师应该肯定后两种做法具有创新性,及时表扬,而这种解法最简便。这样作为数学教师抓住机遇给予鼓励,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别外教师可在学生解题灵活、简捷给予鼓励,在作业考试中加上创新鼓励,给予创新分,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可以形成良好的创新习惯。
二、让学生参与数学的学习获得成功,让学生主动参加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得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兴趣是成功的开端,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成功意向和志向水平的高低,与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有密切的关系,而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来源于数学学习的成功感上,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每一次成功,都能给他以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对数学探索奥秘的欲望。我曾在学生中对几何的学习进行调查,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感到困难,但每当自己通过认真思考能证明出一道道几何题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和高兴,又使得他去思考另外的几何证明题,作为数学教师应抓住机会给他们以指导,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可以是先联想后猜想,联想越丰富,猜想就越合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越明确。美国数学家G・波利亚说“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到这个定理内涵,在你完全作出详细证明之前,你必须猜想证明的主导思想”。由此可见,引导学生联想和大胆地猜想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开发智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抓好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开扩学生思维
所谓开扩思维就是要打破常规思维的约束,使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散发开去。要开扩学生的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的教学。教师应充分启发引导,使学生能一题多解或换个问法,要克服呆板、机械地套公式。其次应从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进行开扩。在数学教学中对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教学,应注意知识的相互联系,学生解题才能得心应手。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先复习小学的反比例,这样把新旧知识的相同点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对这类知识更深一步的认识。再次,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要引导学生“多想一步”,
四、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式的新颖性,独创性和想象性。数学课教学中应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照例题模样作题。相应地教师在及时进行“创新训练”提高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学过程始终贯穿:“教材为主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师生共振”。2、课堂上对一些题进行争论,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3、对学生的创新点给予及时表扬鼓励。这样,长久下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得到培养。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首先树立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确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品质、如何拓宽学习的空间,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个人差异、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情况,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敢说、敢想、敢提问、敢质疑、敢争辩,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于互动状态,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在互动环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出现了失误不要忙于批评,而要帮助他们弄清原因,找准差距,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五、鼓励学生把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创新;理念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要大力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实施开放式教学方式,尽量鼓励学生开展探究问题,开展交流与合作,勇于质疑,勇于向“权威”挑战。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智能。
一、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角色
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关键在于教师。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教学的创新型教学方式,就没有创新型教学,就没有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陈腐的教学方式,已极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虽然改变教学方式的口号喊的不少,但实质上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台下喊改革,台上满堂灌”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变,45分钟的课堂空间完全被教师所占领,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的思维完全被禁锢在教师预先设计的小天地里。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注重给学生“点金”,没有教给学生的“点金术”,教师只注重自身的尊严,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如此等等,所有这些现象,严重的阻碍着课堂教学的改革,阻碍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和当今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教师应该彻底地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在学习上的铺路人,引导学生思维,尊重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设计创新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提供平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实现创造性教学的目的。
二、抓住学生思维,注重思维过程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思维过程培养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可以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或模型,策划一次活动等等。关键是对所学知识要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合作交流中积累的经验来观察,分析现实社会,独立解决学科内相应问题和日常生活,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的意识进行假设、推理、论证,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使思维的最终结果就蕴藏在思维学习的过程中。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机智(即思维的灵感),引导学生去思维,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抛开已有的套路和方式,从学生思维机智角度去思考,去推理,去论证,寻找解决问题的契机,得出符合逻辑的答案。这种思维过程的培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激发学生养成善于思维的情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猜想和假设能力
猜想和假设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没有猜想和假设就没有发明和创造。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因此,我们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能使学生根据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面和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推测和假设,逐步通过推理论证,真正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的火花,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问题结果和方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要创设有利于启发学生猜想和产生假设的意境和情境。如提问学生解题的思路,发现问题的原因等等,可以发动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和探索。同时让学生解决生活和社会现实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猜想的积极性。
四、注重学生在学习思考过程中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反复的思考和反复的实践中获得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样需要在思考学习过程的反思中去培养。通过学习过程的反思,去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正确,反思自己的推理论证是否合理,反思自己猜想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在总结中获得进步。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思考过程。通过反思,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养成善于思维的习惯,努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长远的发展。联系教学实际,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后,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反思在解决问题时的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在反思中得到启发,在反思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适应当今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现代初中数学教学不能停留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而是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这样现代初中数学教学的价值才算是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但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因为要求等方面的原因,其对教学的重点要求不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通过灵活的手段进行协调,这样现代初中数学教学才能够真正有效的培养好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做好引导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将数学作为工具,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而老师在讲课时多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了解数学概念的生活来源,并做好知识应用的引导,是促进学生应用意识形成的有效手段。有了应用意识,学生们才会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培养数学思维的目的,比如讲到正负数概念时,老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借钱和还钱的例子加以说明。
二、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引导学生思维。因此,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必须从学生兴趣出发,引起学生对数学的高度重视,增加学习的动力和兴趣。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独特环境,利用实例讲解。教师可以以“引水渠的修建”为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修建一条深3米,横截面为等腰梯形的引水渠,在横截面积大小固定的条件下,问渠壁的倾斜角θ为多大时,渠底面和两侧面所用材料最省。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抽象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要使得修建材料最省,只需满足渠底面和两侧面的截面周长为最短即可。根据三角函数中正切函数的相关公式即可求出满足条件的θ值。即当θ为60°时,修建引水渠的材料最省。通过实例讲解,能有效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生活问题。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了,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只有先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这种能力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初中老师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始,通过学生的学习爱好来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而初中学生正处于对新事物特别好奇的阶段,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其中老师可以利用反问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已知5x3my5与7x9y2n-3是同类项,求6m-4n的值,首先,老师可以反问同类项的定义是什么、同类项的特征是什么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联想问题,另外,注意观察这道题还可以发现其中的技巧,传统的解题思路是解出m和n的值,然后进行计算,但是这道题并不需要,只需知道6m和4n的值即可,从已知条件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答案,这也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内容,既可以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其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当然要想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老师在备课时下一番功夫,需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使教学情境生动、形象,教学氛围要轻松、活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中要尽可能地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对分类、转化的思想要熟练掌握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转化思想以分类思想为基础,转化思想充分体现了分类思想的原则与要求,二者统一于思维转化过程之中。分类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中学数学概念的分析、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或习题的解答等均能体现出这一思想。像圆周角定理的证明、弦切角定理的证明、有理数和实数的分类、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及某些方程的解法等。
在现代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使用强制性的教学手段,避免使用题海战术,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消极的抑制作用,相反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由的思考和提问,让学生真正的进行自由的思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浅谈数学 思维培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根据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培养其思维能力;并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设计开放性试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有效地获取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及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怎样将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并很好把握,促使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就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的研究课题了。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下边,我就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学生学习的动力,就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克服困难,积极的探索、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认知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认真组织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 ,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二、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形成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住教师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性质的现成解释,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
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的纸,将它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学生通过这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创设实验型思维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动手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追求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发展的过程,领悟数学概念、定理的根本思想,掌握定理证明过程的来龙去脉,增强数学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在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分析中,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的总结论证中,提高主动参与的机会,以便学生在“做数学”过程中启迪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一课中,我先让学生在一般三角形ABC中,画出过点A的角平分线、中线、高,在得到它们的概念之后,运用投影变化ABC顶点A的位置进行试验,让学生观察上述三条线段的变化情况并提出问题:当AC=BC时,会产生怎样的现象?创设了上述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从而积极地投入到这一问题的思考之中。为了解决问题,我让学生画出图形,凭直观发现上面的三条线段互相重合,再让学生画腰上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通过类比,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猜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借助了观察试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形成猜想或假设。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等腰三角形的这三条线段会重合在一起?”再一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说理的方法,从而验证猜想。
综上所述,结合自己在长期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中的实践,我认为在新课标的要求指引下,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认真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导学生极积思维、分析、判断,让学生从直观实物中去感知、认知,实现让学生从“做中学和学中做”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灵活性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教师讲了一道例题,让学生来做稍有“变脸”的题目,很多学生还是无从下手。这说明学生可能处于“思维定势”,只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不会变通。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特别是可以结合习题课中的变式教学来进行训练。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或方式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仅供参考。
一、要强调一个“变”字
(1)不仅要注意形变,更要注意质变。变式题与原题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要使学生对每道变式题既感熟悉,又觉新鲜。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鲜的题目给学生的刺激性强,学生的兴奋度高,做题时注意力集中,积极性大,思维敏捷,使训练达到较好的效果。在设计时,要努力做到变中求“活”,变中求“新”,变中求“异”。(2)要使这种变式是一种有层次的过程性变式。过程性变式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有层次地推进,使学生积累概念的认知经验,逐步达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案例一、求证: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变式1.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菱形。
变式2.求证: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矩形。
变式3.求证:顺次连接正方形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以上情境中,对原情境进行了3个变式,但这样的变式是在同一程度下的变式,变得过于简单。过于简单的变式题会让学生认为是“重复劳动”,影响他们的思维质量。我们不妨这样来操作:
求证: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变式1. 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D、DC、AC的中点,要使四边形EFGH是菱形,四边形ABCD还应满足的一个条件是_____。
变式2.请你设计一个中点四边形为正方形,但原四边形又不是正方形,并说出方法。
这样的变式,避免了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变”,而是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效果。
二、要讲究一个“度”字
(1)变式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才能对学生有挑战性,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考。(2)变式题更要有一定的梯度。这个难度要由易到难,由熟到疏,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新问题要贴近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和努力能够达到目标,让学生在积极的探究后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恰当的变式,可以给学生的知识与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已知的水平和未知的水平之间自然过渡。(3)变式题要有一定高度,练习避免学生在低水平层次之间反复的重复,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更宽、更广、更深的培养。
三、要回归到一个“同”字
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也是做不完的,我想题目之所以要变式,是为了抓住问题的本质,得到解决问题的通法,起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而不能为了变式而变式,陷学生于“题海”之中。所以我们在设计问题的变式时,不仅要考虑一题多解,更要注意习题的通法教学的设计,要能帮助学生在一组变式题中总结出某种题目的一种“通法”。
综合以上所述,变式题如果设计得当,能够注意到以上几点,则会对于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掌握问题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很大作用。在课堂教学的变式训练中,教师要准确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运用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要给予必要的肯定和及时矫正,引导学生总结寻找突破口的方法,总结易混易错处,归纳同类习题的共性与异性习题的联系与区别,达到解题时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实现变式训练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奚根荣.《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年版
一、借助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预习是教学的重要步骤,也是学生更好获取知识的关键环节。在笔者多年的教学中坚持引导、鼓励学生开展预习学习。因为通过预习,学生能够预先了解教学的内容,并且在预习阶段就消化掉部分基础知识,这样就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此外,教师的引导预习对学生及教学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引导预习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地开展预习学习,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引导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地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就意味着在数学教学之中,要将知识深化并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应该在例题的讲授上注意教学方法的逻辑层次性和注意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及思维进行培养。
教师分析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对问题进行梳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得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能力也会不断得到加强。长此以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提升。当然在这个过程别是在分析环节,教师也可以采取引导式问答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
三、加强训练,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数学这门学科由于其特殊性使得其知识的获得、巩固和提升必须要借助习题训练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借助训练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且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训练。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重视训练题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在设计训练题的时候要注意试题的难度、层次、概括性等。
例如,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有关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提供如下习题:
1.若A(1,1),B(b,1+t2)是反比例函数y= 图象上的两点,那么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几象限?
2.已知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在第一象限交于点B(4,m),求k、m的值。
3.反比例函数y= 与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交于M、N两点,那么MON的面积是多少?
这样的三个题目一方面涉及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性质,也包含了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综合运用以及反比例函数和平面几何知识的考查。
同时这些题目也很好地实现了题型难度的递增,首先是对反比例函数的相关性质的考查,紧接着是灵活转化后的间接性质考查,最后是综合运用。这样就让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提升,同时思维得到了锻炼。
四、加强反思,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学习中进行反思和总结,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在反思之中让学生找到自己有待提高的地方。对预习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预习之中更加有效地开展相关的预习,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相关的问题。教学分析阶段的反思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完善有巨大的帮助。对训练阶段进行反思,则会让学生在回顾某一类题目的解答过程中温习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在长期的思考中找寻出某一类题型的解答技巧和具体方法。所以这些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想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分析教学中例题是借助二次函数的相关内容来完成求解的,在反思之中,首先学生就会对其中涉及到的相关条件进行分析“每件进价为8元、售价10元,一天可销售出约110件,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这些条件如何与要求的最大利润联系起来,在分析阶段中的“五步走”,每一步之间的关系都是层层递进的,是一个非常缜密的逻辑思考,最后寻找出“0
在这样一个与反思相关步骤的基础上,看似学生是对这道题目进行温习,其实是对有关二次函数的具体运用的总结。而学生一旦发现这个规律,就会发现其实有关二次函数的应用题,其一般的解题步骤是:明确已知条件—确定需要求解的问题是什么,是求最值还是其他—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如何进行联系—潜在的既定范围是什么—根据所有挖掘出来的条件列出解析式进行求解。
这样,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具体运用就有了很好地掌握。而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停留在数学层面,还能很好地将诸多内容向着纵深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思维方法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谈谈初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的几点尝试。
1 要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培养兴趣,促进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每个学生自觉求知的内动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如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之一,主要困难在于掌握不好用代数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习惯用小学的算术解法,找不出等量关系,列不出方程。因此,我在教列代数式时有意识地为列方程的教学作一些准备工作,启发同学从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画草图列表,配以一定数量的例题和习题,使同学们能逐步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在此基础进行提高,指出同一题目由于思路不一样,可列出不同的方程。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较顺利地列出方程,碰到难题也会进行积极的分析思维。
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初中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例如比较大小,用“
2 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恰当地示明学思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
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在例题课中要把解(证)题思路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做,这样想的。这个发现过程可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或由教师讲出自己的寻找过程。
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学会从条件到结论或从结论到条件的正逆两种分析方法。对一个数学题,首先要能判断它是属于哪个范围的题目,涉及到哪些概念、定理、或计算公式。在解(证)题过程中尽量要学会数学语言、数学符号的运用。
初中数学研究对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另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即“代数”、“几何”。要使同学们熟练地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换之法、待定系数法、综合法、分析法及反证法等。
3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与敏捷性。根据解题目标,确定解题方向。要训练学生思维清晰,条理清楚,遇到问题能按一定顺序去分析、思考,对复杂问题应训练学生善于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要能迅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注意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每个公式,法则、定理都有它的来龙去脉,都有使它成立的前提条件,都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围,要做到言必有据。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先做,再针对学生思维中的漏洞进行教学分析。例:K是什么数时,方程KX2-(2K+1)X+K=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很多同学只注意由=[-(2K+1)]2-4K·K=4K2+4K+1-4K2=4K+1>0,推得K>-14。而如果把K>-14作为本题答案那就错了,因为当K=0时,原方程不是二次方程,所以在K>-14还得把K=0这个值排除。正确的答案应是-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