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管理要求范文

实验室管理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管理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室管理要求

第1篇:实验室管理要求范文

我国对于实验室的考核目前有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实验室国家认可(根据CNAS-CL01:2006 idt ISO/IEC 17025:2005)、计量标准考核(根据JJF1033及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根据JJF1069及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国家型式评价实验室(根据JJF1069及国家的型式评价大纲和国家型式评价实验室考核机构自评分表)等五类。对于生产型企业是根据GB/T19022 测量管理体系来进行考核。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考核,对于测量仪器设备是考核的重点要素之一。比如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关于检测/校准实验室的认可准则CNAS-CL01:2006(idt ISO/IEC 17025:2005)中5.5和5.6条款都对测量设备仪器提出了许多明确的要求。其重点是仪器设备的性能必须符合检测/校准规范的技术要求,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由国家计量部门进行检定或校准。但考虑到检测实验室普遍存在着一些特殊、专用的检测设备,以及低值易耗、准确度要求低的计量器具或在依法(计量法实施细则)管理之外的对检测质量有影响的仪器设备可以进行内部校准。设备必须由授权人员操作,必须有唯一性标识,设备档案、使用记录必须齐全,为保证设备校准状态和计量溯源的可信度实验室必须进行期间核查等等。因为设备的管理是保证检测/校准质量的关键,所以不管是何种类型的考核都十分重视和强调设备的管理和量值溯源。

1、实验室应有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的管理程序;

2、对于需要进行仪器设备应有指导书对期间核查作出具体的规定。仪器设备期间检查指导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a) 期间检查项目:应明确核查影响测量结果质量的性能指标。

b) 期间检查方法:选择期间核查的方法时,主要应考虑核查的有效性、可行性和经济性。

c) 技术性能判定标准:应在技术上明确接受或拒绝性能核查结果的判定标准。

d) 核查时间间隔或频次:期间检查的时间间隔应视测量性质、测量要求、仪器的稳定性、检定或校准周期长短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而定。

3、设计期间核查记录表格,认真做好期间核查记录。

二、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目的及与计量检定、校准的区别

1、目的

对于从事理化检验的实验室,仪器设备进行期间核查其目的是为保持设备校准状态的可信度,即在两次正规的检定/校准间隔的期间,防止使用了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仪器设备。在实验室体系的运行和管理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一般在下列情况下必须安排期间核查:如果仪器设备性能不够稳定,使用频率较高;检定或校准周期较长;检测数据有争议、其波动或漂移较大;仪器设备易发生故障时期或排除故障后,不需进行校准时;在拆卸、搬运、携带到现场进行检测/校准的仪器设备;由于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不高甚至影响到仪器设备的可靠性;当仪器设备的使用环境较为恶劣,导致了仪器设备的性能可能发生改变等等。

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与期间核查的区别

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是由国家法定机构授权的校准机构或授权部门来执行,可以是计量院或是某个机构内的计量室。而仪器设备期间核查是由实验室人员来完成,不需要经过国家法定机构的授权,只需实验室授权即可。还有,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依据的是国家已经颁布的校准规程或经过法定计量管理机构备案批准的校准程序校准。设备期间核查依据的是实验室自己制订的设备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不需要报法定计量部门备案。再者,仪器设备检定、校准的间隔周期执行的是国家法定颁布的设备校准周期,或是当设备经过故障修复后需要送校准机构重新校准,带有强制性质。而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周期频率可以由实验室根据设备的使用频率、数据争议程度、设备的新旧和稳定水平自行确定,不带有强制性,然而是认可准则的要求。另外,设备检定、校准是对需要校准的设备进行系统性的检查,涉及稳定性、精密度、灵敏度等整体功能或技术指标,在可能的情况下,还需要给出判定和不确定度的评定,由检定、校准机构出具校准证书或检定证书。而仪器设备或标准物质期间核查可以在某次核查过程中只对个别或部分的功能或技术指标进行核查,并不一定需要给出不确定度的评定,也不需要出具校准报告,但需要进行记录并给出核查结论。必须注意到仪器设备校准或检定具有强制性和被动性,而仪器设备期间核查具有主动性,是实验室为保证所使用的检测设备的可靠性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预防措施。

三、仪器设备期间核查方法

1、参照仪器设备国家的检定/校准规程编写内部校准或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对仪器设备进行内部校准或期间核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诸如:万能材料实验机、硬度计、光谱仪、天平、无损检测仪„.等都属于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即使用前必须由国家法定计量部门依据国家的检定规程进行定期的检定。也就是说, 这类仪器设备不可进行内部校准,需强制检定。

标准试样法

如材料试验机可根据标准拉伸试样(如钢铁总院GSB)用被核查的试验机测试

6 根同值标准试样,得到试样的屈服强度值和抗拉强度值,并求出屈服强度的平均值和抗拉强度平均值。然后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判定。

a)如果标样证书给出了标准值及其最大允许误差(MPE),那么:如果核查值的平均值与标样标准值之差≤标样给出的MPE,则核查合格,否则核查不合格;

b)假设标样证书给出了标准值 及其不确定度 ,那么如果关系:

成立,则核查合格,否则核查不合格。

关系式中:x 为核查值的平均值,X 为标样标准值,Ulab为实验室核查检测结果 x的扩展不确定度, Uref 为标样证书给出的标样定值时的扩展不确定度)。

②也可采用自备自制的内控样进行核查(内控样用材质均匀,优良的钢材制成,

并经过均匀性、稳定性检验证实试样是均匀和稳定的,还必须进行统计得出内控

值和上下限,以便根据容许区间对核查结果进行判定。核查值平均值与内控值之

差落在容许区间内则核查合格,否则不合格。

内控样核查法

为了进行期间核查可选用材质均匀性好的材料(必须经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确认其均匀性和稳定性)加工成大批量相同尺寸的试样,称之为内控样。如某力学试验室对某钢材经过材质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后,加工(加工状态应该全同)大批量拉伸试样,随机抽取≥20 根试样,在监督员的监督下严格按照试验标准以及规定的试验条件进行拉伸试验,按GB/T15000.3-1994 《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的规定进行计算,定出内控样的P0.2 R (或el R )、m R 、A 内控值和上下限。利用这种内控样即可进行试验机的期间核查或质量的日常控制。这个试验室的此项工作,当置信概率取为95%时,得到内控样的: el R 为350±10(Mpa), m R为420±12(Mpa), A 为(32±3)% 。在进行核查试验时,若内控样五次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与内控样内控值之差落在容许区间,则试验机核查合格,否则核查不合格。

4、利用能力参数实验比率值En 数来进行期间核查

这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由稳健统计,能力统计量数的表达式是:

如果用来对材料试验机进行期间核查,那么公式中的:

X :为试验机刚刚由政府计量部门校准后利用同时取样同时加工的多根(对于破坏性试验项目)常规检测试样(不稳定的试样除外)进行多次(如5 次)检测的平均值称为参考值;

x :为试验机需要进行期间核查时利用与以上相同的试样进行多次(如5 次)检测的平均值,称为核查值;

Uref为参考值X 的扩展不确定度;

Ul为期间核查时核查值x 的扩展不确定度

第2篇:实验室管理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234-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高校也成为了我国科研工作的主要阵地,近年来,高校科研工作者的数量也是不断在增加。高校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另外一个方面的影响就是管理的难度增大,很多高校都存在科研项目经费乱用的现象,以至于实际用于科研的经费微乎其微甚至没有。这些现象都严重颠覆了科研工作的崇高意义,污染了我国高校科研环境。因此,加强对高校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的管理已迫在眉睫。

一、我国高校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管理的现状

1.1 经费来源多样化导致管理难度加大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比较多样化,既有国家拨发的又有学校、上级单位等筹措的,还有的是通过商业开发的。而来源不同的经费在财务核算管理时也需要区别对待。比如,对于国家拨发的项目经费,一般管理比较严格。一般会将其纳入部门预算,在审查时一般是这部分经费是重点。而对于上级单位筹措的经费,支出管理一般取决于上级单位的意向。不同来源的经费在进行统筹管理时,往往会难度较大,很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

1.2 管理部门之间脱节严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及费用管理都是由科研管理部门负责,而财务部门主要是与其进行财务的核对工作。项目和财务两个部门分管两个方面,而部门之间又缺乏相应的交流,只是定期展开财务核对。这就造成了项目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的脱节严重,这对于两个部门的工作顺利开展都有着不利的影响。而项目的进程与经费的使用情况是密切相连的,这种脱节往往会造成项目尚未结束经费就已用完,或者项目结束时还剩余大量经费未使用。

1.3 经费浪费严重

资金的浪费一方面是高校将国家或上级拨发的项目经费用于别处,比如学校的基础建设等。不少高校在发放经费时扣除以各种理由扣除一部分用于购置教学用品、支付贷款利息等方面以缓解学校的经济负担。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国家的经济负担,还给科研工作增加了阻碍。另一方面是高校科研人员通过报销造假,从中牟取一部分项目经费。部分高校科研人员挪用项目经费进行私人消费,开出的发票却都是购买办公用品等,还有的用于报销车费、食宿费等等。到最后,真正用于科研项目的经费很少。本来应当用于科研工作开支的经费却被用于不相干的别处,以至于科研项目的最终成果大打折扣。

二、加强高校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管理的建议

2.1 建立并落实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制度

高校应当以自身实际条件为依据,建立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制度,加大对项目各种开支的管理的力度。加大审查力度,对于项目经费的报销、支出等要严格进行审查。规范审批制度,明确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按规定对每一笔开支进行审批,以防止经费的挪用及浪费。同时,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考虑到并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加强对其核算及评估。在项目结题后,要保证财务部门对一切相关的支出核算完毕并确认后才可出具报告,以防止研究人员利用无形资产牟取个人利益。

要从根本上遏制高校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中的种种不良现象,就得拥有并落实好相关法律法规。我国针对这方面曾经出台了《科技三项费用使用办法》,但从很大程度上讲,其落实工作并不是太好。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还是缺少相应的执行法规。因此,政府应当完善并落实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应的惩罚措施,保证高效科研工作的严肃性。

2.2 形成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制度

很多情况下,项目经费浪费的根本原因是高校科研人员认为经费已经发放而至于最终成果是无所谓的事情。就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很多高校科研人员将大量的项目资金用于私人消费。因此,高校可以成立科研项目绩效考核制度。综合项目的经费及最终成果考虑,考核该项目是否得出了创新性的成果或为学校及社会带来积极的元素。对于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而得出丰硕成果的科研人员,学校应予以其个人及所属院系适当的奖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并能有效遏制高校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不良之风,引导科研人员将来之不易的项目资金充分利用到科研工作中去。

2.3 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顾名思义,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管理既涉及科研管理部门,又涉及财务部门,其对于两个部门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此,在管理时两个部门要彼此配合,经常沟通核对。从项目成立开始到项目结题,两个部门都要保持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科研项目的前期投入与效益预测、中期管理、结余经费的清理等工作。共同加强管理力度,加大财务核算审查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不正之风无懈可击。

2.4 细化财务科目

适当细化财务科目可以降低管理的难度吗,提高整个管理体系的条理性和灵活性。比如,根据学科的层次设置一级科目、二级科目等等。科研项目资金为一级科目,包括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二级科目,二级科目又包括材料费、业务费、设备费等三级科目。在分配资金时,也可以逐层分配,可大大减小管理的难度。科目设置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科目分层的依据也多种多样,但最终目的都是便于管理。

三、结束语

在高校成为我国科研的主要阵地的形势下,加强对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的管理对于项目、高校乃至国家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针对于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良现象,本文中提出的解决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政府要完善并落实好相关法律,高校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管理部门要加深合作。另外,科研人员要深刻意识到科研工作的严肃性,抵制利益的诱惑,摆正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相信只要加强管理、完善法律和制度,不断从实践中探索新的途径,就能有效解决高校科研项目财务核算管理中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芸.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3.

第3篇:实验室管理要求范文

近年武警总部印发了《武警部队加强和改进财经管理二十五条措施》,并提出各级在理财管财上必须确立“投向必须要准、投量必须要精、监管必须要严、违规必须要究”的新要求。只有把这些新要求、新措施、新要求贯彻落实到财经活动的每个环节,才能确保财经管理依法从严常态运行。

一、聚焦中心用财,确保“投的准”。坚决贯彻关于“用好每一铜板”、“扎紧钱袋子”的指示要求,真正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提高战斗力建设上。一是向中心任务聚焦。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紧贴“多能一体、有效维稳”的军事战略,优先保障执勤、反恐力量建设,优先保障军事训练、演习演练所需,优先保障装备器材补充购置,始终坚持把财力聚焦在加快战斗力生成发展上。二是重基层部队投入。牢固树立“保生活就是保战斗力”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官兵,把保基层、保生活作为财务工作保障重点和服务方向,着力解决官兵的实际困难和落实官兵的生活待遇,着实把固根本工程做实做好。三是减行政消耗性支出。厉行勤俭节约,大力压减办公、会议、接待等行政消耗性费用支出,严格落实行政消耗性支出限额管理要求,超出限额一律不予结算。真正把行政消耗性开支控制住、降下来。

二、严格预算管财,确保“控的住”。预算就是法规,是经费管理的“龙头”,必须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切实解决好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两张皮”的问题。一是预算安排要科学。严格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编制原则和细化预算、零基预算的编制要求,在经费分配、论证测算和厉行节约上力求精准,做到“四个不安排”,即没有经费来源的不安排、任务不明确的不安排、论证不充分的不安排、违反政策规定的不安排,确保不漏任务、不缺项目、不超标准、不违政策,真正把预算编细编准编实。二是预算调整要谨慎。对没有纳入预算安排的项目,开支必须要慎重,要杜绝以工作请示或方案代替经费申请,杜绝经费开支“先斩后奏”,防止预算调整大进大出。特别是各级党委要做到“四个不议”,即“缺乏政策法规依据的不议、未经科学论证的不议、违反程序规定的不议、未经财务部门审查的不议”,切实维护好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三是预算执行要严格。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做到“四查、四不报”,即“查预算项目、查原始凭证、查开支内容、查签字手续”和“无预算和超预算的不报销、越权审批和规避审批的不报销、已纳入集中采购而未实施集中采购的不报销、虚假发票的不报销”,决不允许有预算约束不到的特殊部门和特殊经费,

三、拓展空间聚财,确保“用的好”。地方保障经费有效解决了部队经费供需矛盾,为保障部队履行职责使命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要管好用好。一是申请要有法可依。严格落实《武警部队地方保障性经费管理规定》要求,属于地方财政保障的经费,要依据法规申请到位;对不属于地方财政保障的经费,不得巧立名目随意申请。对于申请经费的数额,也要科学论证、合情合理,不能狮子大张口,损害部队的形象。所以地方保障性经费必须支队以上单位协调办理,坚决禁止基层大、中队以任何名义直接向目标单位争取经费。二是使用要合理规范。部队收到地方保障性经费后,要按照申请时确立的项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批复专款专用。严格按立项和审批权限开支,对不符合预算计划开支的经费和未纳入务监控支出的经费,财务部门一律不予报销。要从严执行地方保障经费上缴上一级统管的要求,经费申请动用必须按程序办理,手续必须齐全规范,确保把地方的“援粮”用好用规范。三是监督要全程跟进。要把地方保障性经费作为经常性审计工作的重点,综合运用账目公布、专项检查、专题报告等方式,严格审查申请程序、开支内容,全程加强跟踪问效。要会同地方财政一并监管,主动向地方政府汇报经费管理使用情况,建立地方和部队对地方保障性经费收支双向监管和双向审查制度,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四、强化责任理财,确保“管的严”。要严格财经法规的政策界限,明确财经纪律的“红线”,强化和提高各级法治思维和依法管财责任意识,真正把从严依法管财落到实处。一是明确管理责任。各级党委要对财经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全面负责,单位军政主官同为党委理财第一责任人。按照规定职责明确单位领导、分管领导、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办事人员,把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落实到具体单位、部门和人员。建立起部门对分管、分管对主官、主官对党委负责的管理责权链,该谁负责就由谁负责,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真正形成人人责任明、事事有人管、个个头上有指标的管理体系。二是注重审计监督。从严落实“先审后批”制度,严把借款、审核、结算关口。经费结算报销时,做到未经财务审核,领导不审批;突出加强资金集中支付和公务卡支付结算、大项建设经费使用管理、事业经费建设成果、行政消耗性支出、大宗物资采购等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力度,无预算、超预算,手续不全、发票不规范等违规经费财务不审核、不借款。大项经费开支、大项工程建设、大宗物资采购和资产处置等重大财经事项必须先经审计部门后方可办理,真正发挥好审计监督关口前移作用。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强化预算执行单位和领导的主体责任,对超预算、无预算开支,以及违反规定程序、权限和标准办理财经事项的依法从严追责,切实把财经法规选择性、变通式、功利化执行的行为遏制住。特别是在整改的大背景下,以“零容忍”的态度处理违反财经纪律的人和事,使财经纪律真正成为通了电的“高压线”,切实维护法规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

第4篇:实验室管理要求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责任体系;安全意识

高校实验室是学校实施人才建设的重要核心区域,实验室安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着学校的财产安全,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师生的生命安全[1]。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的不断投入,高校实验室的规模不断增大、数量不断增多,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新一步的挑战。近年来,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2018年11月南京某医科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燃,导致多名师生受伤;2018年12月北京某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发生的实验室爆炸起火,导致3名学生死亡;2019年2月南京某工科大学实验室发生火灾,火势蔓延导致整栋大楼的损坏。这些惨痛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给学校和师生安全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影响。

1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

对近年来国内外高校95起实验室事故的分析报告指出,其中实验室爆炸与火灾事故、生物安全事故和气液体泄漏事故占比较大[3],其触发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责任不明确、师生安全意识薄弱、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和软硬件设施不完善等[4-5]。

1.1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模糊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主要由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统筹管理,但实验室设备是由各学院及研究单位使用,各学院及研究单位具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使用责任,学校保卫处对全校安全具有监督管理的责任,科技处、研究生院对学院及研究单位的科研实验室又具有安全管理的责任[6]。但是在现实工作中,实验室安全工作是由多个部门共同交叉管理,其具体的责任划分不明,管理分工模糊[7]。例如实验室设备管理处管理的方向主要在于全校科研和教学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使其不发生较大安全事故,而保卫处管理工作重点在于保障各教室或实验室的消防和电力工作,各学院主要工作在于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的情况下保障教学或科研的顺利进行,各个部门的主要安全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相互叠加的成分,分工不明确,使每个部门都寄期望于其他部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了每个部门都疏于管理的局面,容易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无法保障实验室的安全。随着“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大量的资金资源投入到学校各级科研及基本教学实验室建设中[8],实验室的设备数量不断增多,实验场地不断扩大,实验室人员的不断变更,某个实验室可能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或者出现管理人员不足,无法形成实验室专人专管的责任要求。

1.2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和评价不健全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执行依据,高校实验室各级部门通过制定不同类型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约束和规范师生使用实验室的行为和操作,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职责,因此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安全问题[9]。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虽然高校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制度中包括的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不够详细,且制度的落实依靠逐级下达,在层层传达中制度的严格执行大打折扣,导致部分学院的教师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针对不同的实验室,实验室安全要求规则不同,但由于实验室管理制度中无明确要求具体有哪个部门或哪些管理人员执行,导致无人执行此制度。由于安全工作比较弹性,既可以完成基本的安全要求,也可以详细的拓展安全管理要求,安全工作是否做好,虽可通过明面上的检查来评价,但安全的效果很难用量化标准衡量,导致负责安全责任的教职工无法进行考核评价,打击安全工作开展的积极性。因此安全管理制度的细化落实和科学考核评价制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1.3教师及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不仅是管理人员的事,也是所有实验执行者即教师及学生共同的事。教师和学生是指导参与实验的主要人员,其实验安全意识直接影响实验室安全,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违规购买存储危险化学品、做实验时无安全防护措施、实验完成后无检查实验设备等未符合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事件[10]。根据最近几年内实验室发生的安全事故分析,不少安全事故主要是因为参加实验室的学生不按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或者液体顺序混淆、操作失误等导致的[11-12]。例如某高校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是因为把易燃物质镁粉与磷酸搅拌从而产生易爆气体,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违规操作,导致爆炸;另一所高校学生在做完实验离开实验室时忘记关闭氮气钢瓶的总阀和减压阀,导致仪器内压力过高从而发生爆照。此一系列事故都是因为学生在做实验时,安全意识薄弱,对所做实验的危险性认识不足,从而展开违规操作实验、冒险作业。因此亟须加强师生的安全意识,才能减少本可避免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1.4实验室软硬件安全设施不足

随着高校的发展,师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原来实验场所已不能满足于教学科研的进行。为了解决实验用房的紧缺,部分单位把原来办公楼改建成实验室,而在改建中未考虑到实验室的标准设计规范要求,忽视了实验室安全基础设施的合理布置,有违章搭建临时建筑影响安全布局,存在通风设施不健全、电线乱拉乱接、无烟雾灭火装置、消防设施缺损及安全逃生路线不合理等问题[13]。同时在现有的实验室中,随着新实验课程的开展,新进仪器的购置,现有实验室的基础设施也已无法满足要求,实验室的电路负荷超标、旧实验室无漏电保护装置、无化学实验废弃物处理装置、无安全监控网络等问题增加了实验室安全隐患,增大了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概率。

2实验室安全管理模式的全面构建

2.1精细化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实时分级管理

《教育部关于高校安全》文件中指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要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做到“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根据我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情况,建立了分级管理责任体系,细分每个主管部门的详细安全工作,构建学校、二级单位、实验室主任、每个实验室管理人员四级联动的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学校与二级单位行政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二级单位负责人与专管实验室主任签订安全责任书,实验室主任与实验室管理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同时与使用实验室设备的教师和学生分别签订安全责任书,形成层层安全责任体系,从而逐级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精细化各级部门安全管理的具体项目和职责,推动科学高效的管理规范,实验室设备管理处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统筹规划部门,需把科技处、保卫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和各级学院联合起来,牵头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细化各个部门的岗位职责。例如实验室管理处主要职责为组织制定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责任体系和应急预案,编制及实施实验室安全管理经费预算,指导、督查和协调各耳机单位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不定期组织实验室安全检查,将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并督促整改等工作;保卫处负责实验室消防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对实验用房的用电安全性检查;各级学院的行政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设置每个实验室的直接责任人,做到专人专管的责任要求。通过精细化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实现各个部门的逐级管理,从而加强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工作。

2.2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安全管理评价体系

健全全校各级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据[14]。根据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细化每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根据各自的职责,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根据我校制定的《长安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为基础,制定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办法》、《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针对不同的功能实验室,又制定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生物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办法》、《实验室防辐射安全要求》等规章制度,各级管理人员根据适合所管理的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落实安全工作。针对使用实验室设备的教师和学生,制定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设备使用记录本等安全使用办法,做到不同身份的人员有安全制度可依,从而更好地落实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实验室安全工作是一项比较细碎弹性的工作,作为执行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人员其工作量无法量化,因此应建立实验室安全工作评价考核机制,设置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评价指标[15]。首先根据实验室制定的详细安全责任体系,对因管理不善、违规操作、违反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造成的重大安全事故,此院系或科研单位的各级安全负责人的年度考核直接评定为不合格,并根据事故的程度被问责。其次实验室安全工作可作为教师评职称评级、年度考核评优的重要指标,教师是否签订安全责任书作为考察安全制度落实的硬性指标,教师是否记录使用实验设备、是否按照操作规程等都予以量化,从而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因素。最后对于在实验室安全工作的优秀人员在职称评定或年终绩效方面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激励人员更好地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2.3开设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

作为开展实验的第一执行人,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根据经验可知,随着新进教师和新生的录取,执行实验的教师和学生每学年是变动的,因此应开设实验室安全文化教育的培训,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做到每位教师和学生人人懂安全,人人具有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师生预防及应急处理危险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为了增强全校师生的安全防范能力,我校首先开设了“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平台”自学教程,要求每位师生自学安全课程时间不低于6小时,课程主要包括实验室安全使用手册、用电用气的安全操作及危险化学品使用的基本要求,师生可在平时学习中可进行自测考试,实时了解安全知识的自测成绩,并在平台中完成安全教育的正式考试。学校要求只有通过安全考核的师生,才被授权进入实验室的资格。其次,培养师生对实验室安全的责任心,每位执行实验的教师和师生签订《实验室安全承诺书》,做到有安全责任意识。最后在每个实验课程之前,要求任课指导教师针对专门的不同实验,对学生做有区别性的详细安全知识教育,指导学生观看实验安全教育守则,根据所使用的实验设备或实验材料的不同[16],讲解安全操作规范和要求,做到针对性的安全教育要求,从而形成多方面的安全文化教育,提升师生的安全意识。

2.4加强实验室安全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解决实验室软硬件建设不足的问题,学校应加大安全经费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针对办公室改造成的实验室和原旧实验室,应重新按照实验室建设的行业标准,改造实验室内原电路装置、通风装置及消防设备等硬件设施。在电路方面,针对大功率设备,把原2.5mm的电缆改造为4mm或6mm电缆,每个实验室加装漏电保护装置,禁止乱接乱拉的现象,对高压电源处设置明显警示标识等。在消防设施方面,拆除违章临时建筑,清理阻塞消防车通道路口,安装火警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等,检查消防水源、消防栓和灭火器材,针对不同实验室的火源类型,配备不同的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在通风装置方面,尤其针对具有可挥发性有机物的实验室,建立良好的具有有毒气体的吸附或处理装置,产生高浓度有害气体的实验室需在通风橱内进行,防止可挥发性危险物扩散到安全区域[17]。

第5篇:实验室管理要求范文

【关键词】 实验室;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03-02

实验室作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预防控制、处置各种突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技术支撑,其检验能力和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实验室管理和建设工作既是校准实验室管理中一项最系统、最基础、最专业的工作,也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日常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依据《计量法》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等级评审准则》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谈谈实验室管理经验。

1 组织与机构建设是前提

实验室的高效运转和效能的充分发挥,离不开一套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体系。首先疾控机构的实验室必须依法设立,并取得独立的法人资格。实验室必须经过国家计量认证部门认可,并取得合法的计量认证证书,才能向社会出据公正的实验室检测数据与报告,这是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的最基本前提。其次,疾控机构的法人必须是实验室的负责人。第三、实验室应成立部门齐全的管理组织,如质量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文件控制管理部门、环境条件保障部门、质量控制管理部门、检测报告管理部门、内审和管理性评审部门等等,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人员,各部门和人员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实验室日常检测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发挥实验室的最佳效能。

2 制度建设是保证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承担多项技术支撑职能,它一方面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各种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服务,另一方面,又为卫生监督机构开展各种卫生执法服务提供技术支撑,所以,实验室的各种硬软件要求很高。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规范的、涵盖齐全的各项管理制度,具体包括:①实验室质量管理制度。②岗位责任制度。③考勤制度。④奖惩制度。⑤科研教学管理制度。⑤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制度。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⑧事故分析报告制度。⑨信息管理制度。实验室在健全上述九个最基本的制度同时,还必须加强制度的有效监督执行工作,各项管理制度应有详细的执行记录。只有全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养成一种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以制度做事的良好工作习惯,才能保证实验室的各项日常检测工作有法可依、有彰可循。

3 仪器设备管理是关键

实验室仪器设备配备的种类和标准,是反映一个实验室检测技术手段和日常实际检测能力的重要评判指标。根据国家《省、地、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都按标准配备有A类(完成常规工作所需仪器设备)、B类(按照基本功能必须装备的基本仪器设备)、C类(根据地域特点和工作需求应装备的基本仪器设备)仪器,三类仪器设备数量众多,检测技术标准和检测参数各异。笔者认为,仪器设备配置到位,只能反映实验室仪器硬件要求到位,要想使配置的仪器设备真正发挥效益,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才是最关键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复杂而琐碎,根据本单位长期以来的工作经验,要想做好该项工作,一、实验室必须建立规范的、种类齐全的检测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台帐。二、实验室必须建立详尽的仪器设备技术档案资料,并按不同的种类和数量分类建档,一台一档,便于查阅。三、根据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对属于计量强制检定的仪器设备,应及时送有资质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取得合格的计量检定证书,保证量值准确合法:对于实验室内非强制性检定的和校准证书没有有效期规定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管理员可结合实际检测的要求、使用频率、使用环境、检测的参数和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的要求,采用标准的校准方式,对校准结果给予确认。四、各类仪器设备必须建立详尽的计量检定和实验室校准记录资料档案。五、仪器设备在有效检定周期和实验室校准期内,必须按标准的方法,对实验室开展各类检测工作的仪器设备进行期间核查工作,并对实验室所有投入正常使用的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仪器维护和维修保养工作情况进行详尽的文字资料记录。六、对实验室内所有的仪器设备一一建立详细的身份标识卡,并按仪器的性能和技术标准,进行有效的状态标识。

4 质量管理是核心

质量是疾控机构实验室生存的基础,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核心。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是保证实验室检测数据结果准确、真实、有效和合法的最根本的保障性措施。如何做好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实验室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二、实验室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和有效的组织机构框图,并以规范性文件形式明确关键岗位人员和及其职责。三、实验室应建立包括其所有开展检测工作涉及领域的具体质量管理体系,并使管理体系文件化,该项工作具体为:编制运行有效的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仪器设备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并对上述体系文件进行有效控制。四、根据实验室每年制定的管理性评审计划,切实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性评审工作,对管理性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有效的改进和跟踪验证,并对整个管理性评审工作形成规范的文字记录,出据书面形式的管理性评审报告。五、根据实验室每年制定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计划,实验室每年必须进行二次以上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工作,对质量体系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及时有效地明确相关部门和具体的人员认真落实整改,并做好详尽的内审工作记录,以书面的形式形成标准的实验室内审工作报告。六、聘请实验室质量技术监督员对实验室日常检测工作进行监督,并详尽记录日常检测工作监督工作情况。七、制订详尽的实验室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计划与方案,认真开展实验室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工作,并做好详尽的实验室室内和室间质量控制记录。八、实验室必须选用国家规定的标准的方法和技术标准进行具体参数的检测。九、制订实验室样品采集、运输、接收、保存、处理的规范性管理程序文件,保证样品检测工作质量。十、规范建立实验室检验报告编制、发放、审核、签发、保存和各种实验室检测原始记录的程序文件,保证实验室所出据检测结果与报告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5 安全管理是要点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很多常规检测项目为传染性很强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和化学毒理学指标,这些病原学和化学毒物因子都会对人的生命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依据国务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等法律法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必须加强安全管理。要想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以文件的形式成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委员会,并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人和职责。二、制订详细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并以程序文件的形式规定到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三、按标准,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加强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准入、上岗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工作。四、切实加强实验室病原微生物样本、参考菌株、毒株和剧毒化学品的管理,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五、严格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加强实验室生物废弃物和化学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工作,并详细记录规范处理过程。六、制订严格的实验室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和处理程序,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七、实验室配备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实验室生物安全、防火、防盗和计算机安全知识,并对实验室日常安全情况进行规范的检查,对安全检查情况予以详尽的文字记录。

6 绩效管理是目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科研能力、客户服务水平,是实验室履行其职能的具体体现。实验室的工作绩效可以从工作量、检验项目数量、服务客户水平、实验室科研能力、实验室工作人员发表著作和论文情况、实验室科研教学情况具体来评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加强实验室绩效管理和评估工作,不断优化实验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室应该不断拓展检测服务领域,增加检验项目数量,积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实验检测科学研究,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鼓励实验室工作人员多发表科研专著和科研论文,实验室多出科研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最佳发挥实验室的重要技术支撑实力,才能更好的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对各种传染病监测预警、处置突发疫情和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服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管理工作是一门专业性、知识性、综合性和艺术性很强的具体工作,涉及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不断研究它的特殊性、科学性、系统性和专业性,才能更好地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CNAS-CL01:2006《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第6篇:实验室管理要求范文

【关键词】实验室;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653-02

实验室是科学检验和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培养科技人才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单位。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成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实验工作的质量。如何加强实验室的管理,科学的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和体质,提高实验质量,是实验管理人员需要探讨的课题。

加强实验室的管理与制度建设,为实验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实验工作能否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实验室工作人员要管好、用好实验室的资料和器材,正确的管理是实验室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更是实验室开展工作的中心,是试验工发展与建设的前提和保证。管理实验室能力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单位的管理能力的高低,组织能力是否过硬,更是反映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观的整体表现。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分析一下我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体会。

1.科学管理,注重落实

有一套科学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对提高实验水平和工作效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训练一支过硬的实验技术队伍,发掘每个工作人员的作用,做到资源共享。许多实验室实行三级管理,一是专业划分实验室,独立管理,独立开展工作,每个实验室的设备非常齐全,直接影响了使用率不高,仪器设备过度分散,试验和研究经费投入多,造成很大的浪费。如何建立一支高效的管理队伍,建立一种统一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整合各个实验室财力、物力,加大投资回报率,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用。

1.1 优化整合多方资源。整合一些功能类似的实验室,把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落实实验研究工作和科学研究,促进各领域之间的渗透和科研开发,落实实验室的资源共享模式,破除陈旧的观念,交流工作经验,发挥现有设备潜力用途,促进实验水平的提高。

1.2 注重管理,提高管理。实验室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规范实验员职责明确,研究制定仪器设备保管使用制度、实验室规则、仪器损坏赔偿等制度、危险品管理、安全防护等制度,贯彻严格执行。实验室规则应挂在醒目的位置,其他分别挂于实验员办公室和准备室。实验室的管理就是对实验室的装备,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管、使用的管理,对实验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确保实验工作的进行。实验室管理工作具有复杂性,管理的方法也要随之不同,但是管理的措施却是相同的。

1.2.1 针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实际中的大部分仪器,尤其是专用仪器,使用的次数是有限的,主要是存放在保管室内。所以要要求实验员按照物资管理原则,做好建帐、摆放、保养、维修等各项管理工作。

1.2.2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实验仪器不管是存放或使用中,要重视安全防护,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预防其他事故的发生:触电、火灾、爆炸、中毒、烧伤、失窃等。实验员要有高度警惕,确实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1.2.3 实验室的档案管理。实验室要把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及结果详细的记录,完善实验室管理档案,为实验室向正规化管理创造条件。实验室管理档案:仪器设备进帐、技术资料和说明书、实验通知单、规章制度、各项管理工作记录、实验报表和工作总结等资料。

2.规范管理和运行机制。

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规则和依据,是实验工作进行的重要保证。要让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必须根据管理目标、任务和要求建立全面的有效的规章制度,如《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实验室安全规则》、《实验室规则》、《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定期检查落实情况,以此来对实验室工作和实验人员评比、考核的依据。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第一是约束实验室的管理者以及使用者,也为实验工作开展打好基础。建立完整的实验室档案,有利于监督实验人员管理做好本职工作,保证实验室的实验器材正常使用,确保实验工作正常开展。

3.加强实验用品的管理,提高实验质量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对实验工作的开展和效益有直接的影响。仪器设备是实验室能否正常开展研究工作的的基础、注重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责任重大。必须要对实验室仪器设备,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详细做好使用记录,严格要求使用者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要求管理人员强各对种仪器的日常保养,维修等管理工作,如有损坏及时维修,提高仪器使用性能。

4.加强管理,提高人员素质

4.1 实验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实验仪器维护与保养,实验场所管理以及操作指导等工作。所以必须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管理水平。实验技术人员必须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以确保地完成实验任务,实验技术人员在进行实验前期,一定要理解实验内容以及准备工作的具体要求,把实验中的难点、疑点充分了解,并记录在册;确保实验顺利开展,熟练掌握业务技能,准备好后,做好预实验。注重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积极参加业务培训。

4.2 以高水平人员带低新人。以“高、中、初”三个层面的技术管理构架,充分发挥高级实验员在实验和科研中的作用,发挥他们的特长,采用重点帮扶,个别指导的方式带动实验技能比较低的实验员,加强对日常工作的初级以及中级实验员的检查、监督和指导,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圆满完成科研工作。

4.3 重点培训。新购置或者比较精密、大型、贵重的仪器设备,或者新实验技术,必须有针对性的配备专职人员,重点培训实验员和维护人员,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管理。

5.转变观念,重视队伍建设

必须把实验室的实验工作落实到基层,作为提高实验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开看待。实验工作是提高试验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的管理者应如何应用、发挥它本身特有的作用,真正做到以评促管,以评促改,以秤促建,相互结合,找准“建设”的目的。因此,必须要应转变观念,狠抓实验室队伍建设。总之,实验室管理工作繁重、复杂,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好实验管

理体制,能够为实验体系和实验研究的改革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此实验室的管理与建设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大胆的创新,探索科学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孔祥民,郑超美.变分散为集中: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0,(3):68-71.

[2] .建设学科实验大平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1):124-125.

[3] 邱泽明.卫生职业院校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中国保健,2006,05.

第7篇:实验室管理要求范文

药品实验室管理建议

目前,我国各级药品检验所不仅执行国家局颁布的《药品检验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还积极进行着计量认证和向世界水平看齐的国家实验室认可工作,大步推进了实验室的管理水平。

一、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

计量认证的实质是对实验室的一种法定认可活动,也是检测机构进入检测服务市场的强制性核准制度,通过计量认证是各级药检所开展法定检验业务的基本门槛。实验室认可是对实验室从事特定检测或校准能力进行评价和承认,认可意味着认可机构承认实验室有从事特定的校准或检验活动的能力。据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2月29日,我国已有50个药品检验所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其中有23个省级药检所。

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基本目的均为规范实验室的管理,保证实验室检验能力及检测结果的客观公正性,确保出具的数据真实、准确、可靠。二者实施的主要依据均为《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 17025),在确保建立完善质量体系的前提下,强调以科学的组织形式,明确程序及执行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并确保检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供应,实现管理和技术上的统一。

实践证明,药品检验所实施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有利于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将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层级和个人;明确和细化了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促进了检验和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确保了实验室具备良好的工作环境,配置与所开展的检验项目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并加强对仪器设备管理等;有利于检验机构全体人员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质量意识,自觉执行文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检验工作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使质量管理活动进入良性循环,有效的规范管理。

二、我国药企检验实验室现状

药品GMP实施20年间,尽管药企检验实验室的硬件配置和软件管理水平得到相当程度的提高,但是管理水平仍不容乐观。在GMP认证时,药企检验实验室普遍存在缺陷。据广东省药品审评认证中心对近两年258家广东药品生产企业药品GMP认证过程中的2532条缺陷项目进行统计,其中有215个企业的药品检验室存在缺陷,涉及厂家占调查厂家总数的83.3%。而且,药企检验实验室存在的缺陷集中体现在对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方面,具有一定普遍性。如:人员素质不高,职责不清;执行各项操作规程不到位;未执行某些重要程序,如分析方法未验证,未建立和遵守实验室操作变更控制系统,检验仪器未验证和未进行偏差调查等;对检验设施、设备、试剂、标准物质、滴定液等要素的管理不规范等等。在近年发生的一些药害事件中,也暴露出药企检验实验室的管理漏洞,如齐二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即在于企业对原辅料的检验管理不规范所致。

1、缺乏药企检验实验室管理的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的缺乏直接导致企业在对药品检验室实行规范管理时“无据可依”,药品监管人员检查时也颇感“无章可循”。

2、药品GMP对实验室管理的规定不系统、不具体

我国现行药品GMP对检验实验室管理的重视不够,检验实验室在药品GMP所处的地位与其在企业质量保证体系所占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药品GMP(1998年版)共14章88条,其中第十章为《质量管理》,仅有3条11款。据此GMP制定的《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共有225条,但其中涉及药品检验室的条款只有14项,仅占6.2%;在14项药品检验室条款中,硬件和设备8项,涉及管理的仅6项,存在重硬件轻管理的现象。

药品GMP中对实验室管理的规定缺乏系统性。与ISO/IEC17025相比,药品GMP把重点放在对检验程序及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上,而忽略了对实验室质量体系、组织形式、检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管理,缺乏相关要素的支持和监督,无法确保对检验程序及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药品GMP尚未纳入部分对规范实验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如实验室管理、分析方法的验证、取样程序、留样要求、稳定性实验的应用范围、稳定性实验的留样要求等。

3、药品GMP现场检查对检验实验室的检查深度不够

药品GMP现场检查对实验室的检查缺乏针对性。没有专门针对实验室的检查要求,对实验室的检查包含在对质量管理部门的检查之中,导致实际分配至实验室检查过程中的检查员资源和检查时间显著不足。作为质量控制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验室,其运行是否合理、提供的报告是否真实可靠难以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得到准确的判定。

此外,药品GMP中实验室部分的检查条款可操作性不够强,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掌握尺度。

三、规范药企检验实验室管理建议

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的现状,迫切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对药企检验实验室的规范管理。建议借鉴国外GMP先进经验,参照我国药品检验所实验室管理模式,参考ISO/IEC 17025的具体要求,采取系列措施,强化药企检验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

1、参考《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ISO/IEC 17025:2005)的基本要求,制订《药品生产企业检验实验室管理规范》

ISO/IEC 17025是代表国际水平的实验室管理规定,也是我国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主要依据。以ISO/IEC 17025为蓝本,可从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两个方面对药企检验实验室做出明确规定,全面规范药企检验实验室的管理,推进其管理和技术进步;同时,可促使药企检验实验室实现与药品检验所实验室管理模式的对接,有助于双方进行有效沟通;此外,还有助于药企检验实验室的国际交流,推进药企的国际化进程。

2、依据《药品生产企业检验实验室管理规范》,制定标准化、可操作性强的药企检验实验室评价标准

3、建立配套的药企检验实验室监督管理规定,如建立针对药企检验实验室的专项检查制度,明确检查组的人员专业构成、检查方法、检查内容,确保现场检查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编.药品GMP和检查培训教程.

[2]邓海根主编.制药企业GMP管理实用指南.中国计量出版社,2000.

第8篇:实验室管理要求范文

【关键词】畜牧实验室 物品管理 规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102

畜牧实验室必然有着大量的易燃、易爆以及具有腐蚀性的实验药品和动物手术品,试剂盒等标准物质和易耗品,其种类繁多,数量大,并且储存条件多样,这些问题为畜牧实验室物品的科学管理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那么,如何有效管理,安全管理,科学管理实验室物品,使得整个管理工作有条不紊?我想,科学的管理方法离不开下面几点做法:

1.选择高水平的管理人员。

畜牧实验室管理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且在管理方面具有基本的管理能力,在设备的检查、系统的维护、物资的采购、科学的分类、计算机的使用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了解,此外,物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畜牧实验室的物资管理工作。没有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物资管理就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2.制定管理规则和使用细则。

任何工作效果的取得离不开多方因素的努力,那么,在畜牧实验室物品管理中既离不开管理员的认真负责的管理同样也缺少不了实验室使用者正确的使用方法,故此,针对管理员和实验员必须制定出严格的物品管理规则和使用细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规则是为了更好的安排工作,使工作有序进行,做到“按规办事”如此才能真正做好实验室物品管理工作。比如说,对管理员而言,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其管理能够按要求来做,避免工作的任意性和无序性,而对实验员而说,在第一次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接受实验室物品使用规则教育,对物品的领取和废弃或是易耗品的使用都要进行详细的使用介绍,使其在进入实验之前就树立物品合理使用的意识。此外,物品管理制度应该具有明确性。畜牧实验室物品大多分为标准物质和易耗品,对不同类型物品的采购数量,采购方法,保存方法以及领取方法等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制度的制定务必做到严而细,全而密,为物品的管理做好指导性的工作。

3.采用科学分类和存放方法。

畜牧实验室里面的实验物品种类繁多并且数量大,此外,学生实验课时多,学生实验次数多,如果对于种类繁多的物品不能进行科学的分类,并且进行恰当的摆放,那么对进实验室做实验的同学而言物品的领取的存放则显得繁琐和麻烦。故此,在畜牧实验室,实验管理员要对畜牧实验室物品进行科学的分类,如,首先将所有物品分为化学药品、兽用药品、生物药剂和特殊药品。其次,化学药品按有机和无机类存放,在不同类型药品存放的过程中注意药品特性,不要讲氧化性和还原性强的物质存放在一起,将有毒物品做出明显标记等。而兽用药品按注射剂、片剂、散剂、溶液剂等进行分类摆放。生物药剂则按试剂要求存放,按使用说明使用即可。对于特殊药品管理员要特别重视。在畜牧实验室特殊药品大多属于,对于的管理不仅需要进行单独的保存,专人管理,此外严格控制其使用量,对其采购,领取使用都要有严格的要求。

4.充分利用数据库进行管理。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数据库在物品管理方面的运用已经为实验室物品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物品数量的统计以及物品采购的计算。实验管理人员将实验室各类药品的规格、数量、有效期及具体柜号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能够极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在畜牧实验室物品管理中,物品采购的工作量极大,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采购的及时性上。实验室物品的流动性很大,每天进行实验的学生多,实验量大,实验物品消耗大,所以,管理员必须及时查漏补缺,而查漏补缺的工作量大,所以,更加需要科学的计算手段和方法,而数据库则是不错的选择。当然,数据库的充分利用离不开物品使用的如实记录,故此要求畜牧实验室管理员对物品的领取和归还做详细记录,并且要定期进行物品的核查。最后利用数据库将短缺物品及时补给,切实保障实验物品的充足。

5.完善并保障实验室设备的运行。

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要求不同。比如说,在实验室物品储存中,有一部分物品需要冷藏,那么,实验室管理员就必须密切关注实验室供电系统和设备系统的正常运行,避免设备的老化或是供电系统的不完善导致物品的浪费。在畜牧实验室同样需要注意生物安全防护工作。在生物安全防护工作中,物品管理员必须做到为每一位实验者配备充足的个体防护用品,并且保证防护用品的质量,故此在采购中,要求采购员密切关注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并在投标中合理选择供应商。在实验中,存在着大量的废物和废气因此要求管理人员保障排污系统的正常使用。故此,在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以后,管理人员必须从多方面进行基础设备以及物品的管理。

6.科学合理利用废毁物品。

第9篇:实验室管理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校 实验室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438―01

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越来越受到企事业等用人单位的重视,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各高校对实践教学加强了改革力度,不断的投入人力和资金,进行实验室规划和建设。实验室建制模式对于实验室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教学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加强实验室建设,充分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是高校实验室人员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

1.高校实验室的建制模式

高校实验室的建制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课程为定义对象的分散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根据课程所提出的实验要求,组合能满足其实验要求的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以课程为定义对象的实验室建制模式是高等学校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一种是以大类学科为定义对象的集中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根据大类学科提出的实验要求,组合能满足其实验要求的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以大类学科为定义对象的实验室建制模式是高校近年来改革传统模式而提出的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其优点是:实验室功能集中,可覆盖整个学科,实验室规模比较大,综合效益比较好。

2.分散型管理模式

分散型管理模式的特点是一个实验室一般仅为一门课程服务,依附于课程,归教研室管理。分散型管理模式在很多高校中普遍存在,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初期,这种模式曾经对配合理论教学和理论联系实际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实验教学的深入,这种管理模式已远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其弊端愈来愈明显,具体表现为:

2.1各实验室管理方式不同,使得学校实验室管理分散

实验室附属于各专业课,各个实验室的管理方式不同,各自为政,使得学校实验室管理分散。且实验仪器归属于各实验室,同类仪器不能共享,导致学校实验设备需重复购置。造成已有设备利用率低下,而不同实验室仍重复购置同种设备的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

2.2实验室建制规模小,功能单一

实验室从属于各系教研室,基本上按课程设置实验室,同时实验教学也附属于理论教学,导致长期以来实验课的目的只是对理论课进行验证,这样对实验课的要求很低,只是简单的重复。而且,实验教师均由理论课教师兼任,没有较多时间来专心研究实验内容,所定的实验课题内容单一,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3实验技术队伍参差不齐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中处于从属地位,一个系室十几名甚至几十名教师中,只有一至二名实验员,容易被领导忽视。因此,绝大多数实验技术人员未经过专业的技术训练,也基本得不到各类培训机会,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学历层次低、业务不精、专业技能单一。加之在奖金、晋级等诸多方面对其重视不够,很难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难以形成稳定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2.4利于实验室的对外开放,难以形成科研的整体优势

在分散型管理模式下,各实验室与外界的交流较少,其作用仅为配合理论课的教学,导致学校内部各实验室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缺乏交流与协作,横向联系薄弱,设备信息、科学技术不能及时交流,设备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难以形成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结合体制。

3.集中型管理模式

集中型管理模式是高校目前比较流行的实验室建制模式,即以大类学科为定义对象的实验室建制模式。这种模式是根据大类学科提出的实验要求,组合能满足其实验要求的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以大类学科为定义对象的实验室建制模式是高校近年来改革传统模式而提出的新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其主要特征为:实验室相对独立于各院系,统一协调各学科教学实验的建设和管理。集中型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充分调动了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高校实验室采用集中型管理模式,使实验室工作归口管理,实验人员进行合理配备,实验教学实行统一安排、相互协调。这样实验教学便从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中解脱出来,实验人员不再是传统的教辅人员,每人必须一专多能,对学科相关知识都有所了解,能够指导三门以上的实验课,充分发挥个人专长,调节工作强度,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3.2优化配置,整合资源,提高实验室综合效益

实验室实行集中型管理模式,有利于解决实验室重复投资问题,充分挖掘现有设备潜力,资源共享,保证重点建设,提高投资效益。同时实验室要加强制度建设,对一般实验仪器设备制定借用制度,做到谁借谁负责,按期归还,追踪管理。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设备的使用率,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3.3实验室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实验设备得到充分利用

实验室通过整合资源,理顺管理体制,使实验室的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实验设备得到充分利用。教工和学生在利用实验室时不用重复办理手续,在一个实验室中可以完成学科交叉的实验,节省了实验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实验室不仅承担教学实验务,同时还承担并参与学科建设、科研及对外服务工作。

4.关于实验室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实验室体制改革是个涉及面较广的复杂问题,建立中心实验室,实现实验室集中管理,只是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在执行时不能片面理解,一概而论。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实行实验室集中管理,不是实验室简单的合并,而是一种新思维、新体系的体现。任何事物开始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中心实验室从建立到成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4.1要开放实验室

要充分发挥中心实验室的综合功能,利用实验室技术和设备优势,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在预约的前提下,自由进入实验室,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2要扩大交流和加强协作

扩大交流、加强协作是高校实验室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流与协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中心实验室设备和人才的优势,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4.3要加强实验室与教研室的联系及合作

实验室脱离教研室而接受更高层次的管理之后,仍应加强合作,并与教研室及任课教师加强联系,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更好地交叉、互补、整合,避免因体制上的差异和管理上的独立使教研室与实验室之间、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之间产生各行其是的局面。

4.4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强中心实验室的自

新的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建立不等于传统意识的自我消失,与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还要接受多层次的制约。所以,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加强中心实验室的自,赋予中心实验室主任应有的权利,真正做到实验人员统一管理、资产统一安排、设备物资统一调配。同时,对实验技术人员要有长期规划和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全面提高实验室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5.结语

实现实验室集中管理是顺应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建立实验教学中心,实行实验室集中管理,不是实验室简单的合并,而是转变观念的体现。高校实验室集中型管理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实验室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