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祖国变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世上最美丽的画卷描绘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
世上最动人的诗篇歌颂的是祖国永恒 的春天;
世上最神圣的情感报发的是对祖国的真挚爱恋……
中国一个除旧立新的祖国,是一个沸腾上升的祖国,是一个如日中天的祖国。我的话语多得成一部历史,我的话语多得可组成一片星河,但是说得最多最动情的一句,便是——腾飞吧祖国、祖国吉祥,吉祥祖国。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走过了五千年的历程。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卓越创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坚信,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中,一定能够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勇往直前地朝着宏伟目标阔步迈进,光荣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90后的我们,亲身感受了改革开放60年的辉煌成就,我们感叹:祖国是强大的,坚不可摧!在此写一对联贺庆祖国,希望祖国繁荣富强!
国庆巧遇中秋万家欢!
2008年8月8日,这是华夏儿女期盼了多少年的日子。第29届的奥运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了。在这盛大的开幕式上,看到体操名将李宁手持火炬,在画卷中奔跑着去点燃奥运圣火的时候,便在想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腾飞起来了,不再是“东亚病夫”。我很激动,为祖国感到骄傲,为祖国喝彩,我们中国人民百年的奥运梦终于实现了。在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以出色的竞技能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创造了历史最好的成绩。在奥运闭幕式上,奥运圣火缓缓熄灭的时候,便宣告着第29届奥运会圆满的成功。
2008年9月27日17时00分35秒,这个时间更是激动人心。探索奥秘的太空,一直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梦想,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中国尽显了科技实力,而在“神舟”七号,带给我们的是更大的惊喜。因为与前两次载人飞船不同的是,神七将诞生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太空人,把中国人的足迹留在了茫茫的太空,这也是中国人和太空第一次亲密接触。翟志刚出舱,他成了中国“飞得高,走得快”的人。太空人一出舱,见证了中国的科技不断在进展,繁荣富强,有着充足的人力物力。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它夺走了近10万人的生命,这次地震虽然十分重大,但是在爷爷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致,给地震灾区捐了214.16亿元,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度过了这个难关,正如爷爷说的:“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13亿炎黄子孙把力量凝聚在一体,中国人们在困难面前只会越挫越勇,“失败乃是成功之母”,中国人的心永压不垮!
今天是建国60周年,祖国上下一片欢庆。在这60年中,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心情更加舒畅……
听奶奶说:“60年前,我像你姐姐那么大的时候,房子是家里人自己砌得,茅草做屋顶,乱砖泥巴做墙,一家人七八口挤在10几平方米的屋子里,根本没有什么家具,睡土炕,做菜必须在屋子外面做……”我听了才知道人生活多么艰苦。
听妈妈说:“爸爸妈妈24年前结婚时,就有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住房。"而现在,我们一家三口换成了3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我有自己的书房、卧室、能让我自由活动;车库就有40平方米……真是应有尽有!
再说工资收入奶奶这代人工作时,月收入几十元钱那代人的愿望就是吃饱、穿暖、养活全家。现在奶奶退休了,退休金1000多元。
爸爸妈妈的月工资加起来近一万元,吃穿住不用愁。每逢节假日,全家都在外面吃,既方便又热闹,日子过的芝麻开花--节节高。
【关键词】政府统计组织;组织变革;扁平化
中国政府统计组织现行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大而全的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需要。该体制从建立之日起,就使政府统计部门受制于同级政府和上级统计部门的双重领导之下,进而使政府统计活动的开展对政府的支持产生了超强的依赖性。如果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及全面实施统计报表的情况下,该制度具有一定优点的话,那么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及实施以抽样调查为核心的统计调查体系的情况下,该制度显然缺乏生存的土壤。因此,对于现行的政府统计机构的优化和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际上国家统计机构的类型
国家统计机构,作为政府组织结构的一部分,是根据本国国情和政府管理的需要而设立的。在实践中,由于各国政府体制、管理职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沿革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千差万别,国家统计体制、统计法律和行政基础、统计工作范围及职能等也各不相同,因而开展国家统计机构的中外比较研究工作是十分困难的。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统计机构的职能基本相同,定期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经济、人口和社会等方面统计数据,展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实现统计工作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和社会,是各国统计机构努力追求的共同目标。因此,世界各国统计机构在统计管理、工作流程、专业水准等方面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取长补短。
在国外,尽管各国国家统计机构(中央统计局)在行政上可能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门,有的隶属于财政部,有的隶属于经济事务部,或首相内阁和议会,但是绝大多数国家法律规定,国家统计机构在业务工作上是独立的,统计工作不受政府干预,以排除各方面对统计数据的干扰。在法国,政府各部门统计机构是始终保留和存在的一个必设机构,不受执政党的更换和政府部门撤并的影响。统计工作的独立与中立性是保证国家统计数据公正、客观的基石。同时,鉴于统计工作专业性强的特点,国家统计机构必须向社会公开统计调查方法、资料来源、数据的可信程度、数据公布渠道和公布的时间表等,保证统计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社会各界对统计资料的获取和正确使用。这充分体现“公开是原则,保密是特例”的统计资料公开理念。
根据联合国统计司《统计组织手册》(2003年第三版)定义,国家统计机构的职能是向社会公众、政府和企业界提供经济、人口、社会和环境领域的统计信息。为了履行这一职能,国家统计机构至少要达到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一是国家统计机构要从动态角度定期调整统计工作项目,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着的外部需要,编制和提供对用户有价值的统计数据。二是制定一整套统计工作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统计数据满足用户需要,努力降低成本,减轻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让社会各界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让政府能够据此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国家统计机构作为服务型机构,其组织管理结构的设置必须取决于并且服务于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由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履行统计职能的国家统计体系(National Statistical System,简称NSS)也相对比较复杂。国际上通常按统计工作在中央统计局和政府部门统计机构之间分工的集中和分散程度,将各国政府统计体系划分为“集中型”和“分散型”两大类。如果考虑到中央统计局和地方统计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和分工情况,对国家统计体系可以做更详细的类型划分。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外政府统计体制比较研究》(2001年)的划分标准,按照中央统计局对专业统计工作的管理以及中央统计局对地方政府统计工作的管理这两个方面的作用和权限的大小,将各国政府统计体系划分为四种类型:“集中型”、“专业集中、地方分散型”、“专业分散、地方集中型”、“分散型”。
当前,各国统计体系呈现出分散型中趋于集中、集中型中趋于分散的变化趋势。在分散型的国家统计体系中,越来越注重发挥中央统计局作用,将统计组织、管理和协调功能集中在中央统计局,保证不同部门、不同来源统计数据之间的协调一致,强调整个国家统计体系的合力和内聚力。
二、政府统计组织变革的方向――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一)政府统计组织扁平化的可行性
所谓扁平化管理,是指通过缩短管理通道和路径,扩大管理的宽度和幅度,进而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扁平化管理的主要特征,一是倡导组织内部推行“全通道式沟通”,突破各层次之间的上下区分;二是精简管理层次,市场反应较快,决策执行力提高;三是扁平化管理打破了传统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实施运营灵活、操作独立、贴近市场、务求实效的“精英治理”模式。扁平化的核心就是减少管理中的中间层次,告别传统线形组织的多层级金字塔式的模式。但是,扁平化组织模式的设计不能只是简单地扩大管理幅度、减少中间层次和增加组织间的联系。人为的拉平和联结不但不能提高运行效率,还可能造成原有组织的混乱。因此,组织结构的变革要有客观的成熟条件。在传统管理幅度理论中,制约管理幅度增加的关键,是无法处理管理幅度增加后指数化增长的信息量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这些问题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面前迎刃而解。
(二)我国政府统计组织扁平化改革的思路
我国政府统计机构实施扁平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在信息化大背景下,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目标,整合业务流程;以梳理业务流程为基础,优化组织架构。改革的目标是:实行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机构管理模式,精简机构管理层次、提高数据收集质量,增强管理效率。
未来的政府管理对统计信息的基本需求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对统计的需求,二是各级地方政府区域经济社会管理对统计的需求。对这两种不同的需求,在统计调查体系上应当分开设计。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对统计数据的需要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制订方面,对统计数据的要求既要系统完整又要“少而精”,应结合国民经济核算和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eneral Data Dissemination System,简称GDDS)对统计数据的要求进行系统设计。对中央政府统计层次要实行集中统一的统计调查管理体制,保证统计数据不受任何人的干扰。而省地县各级地方政府区域管理对统计的需要,可以在统计法律明确规定的范围内,由省级地方政府统一组织统计调查,按照“谁需要、谁花钱、谁统计”的原则进行。地方政府统计调查的数据,主要用于本地区区域管理工作的需要,地方政府自然就要求统计数据准确可靠。因此,未来的政府统计调查体系的改革目标,应当是宏观管理和中观管理需要分开设计的两层次统计调查体系,这样才能避免目前“既要满足各级政府部门对统计的需要又难以摆脱局部利益对统计数据干扰”的两难选择。
在“两层次政府统计调查体系”中,处理好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的关系是一个关键问题。这种关系也分两个层次:一是中央政府综合统计(国家统计局)与中央各部门统计的关系,二是各省级政府综合统计(省级统计局)与省级各部门统计的关系。在“两层次政府统计调查体系”中有三条相对集中统一的统计调查子系统:中央综合统计调查子系统、中央各部门统计调查子系统和地方政府统计调查子系统。从中央政府统计与地方政府统计的纵向关系看,属于“分散型”管理体制,但从三个组成子系统内部看,均为“集中型”管理体制。第一层次是中央政府宏观统计层次,由中央政府综合统计系统(国家统计局及下属的调查局系统)和重要的中央部门统计系统(垂直管理的系统)组成;第二层次是地方政府统计系统和没有纳入第一层次的其它部门统计系统(多是部门中观管理需要的统计)组成,第二层次政府统计虽然与中央政府综合统计系统实行数据共享,但不是中央宏观管理必需的,具体调查项目有很大的伸缩性,地区之间和部门之间不强求统一。
(三)政府统计组织改革步骤
确立改革步骤的基本准则:在统计制度方法上从整体设计到具体内容设计、在统计组织改革顺序上从中央到地方、在统计调查内容上从重要到一般、在统计调查技术应用上从易到难。大体的改革步骤建议如下:
1.合理划分中央政府统计分工
从中央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关系入手,理清中央政府统计在两个子系统中的具体分工,减少重复调查内容和中央政府宏观管理不需要的调查内容。这是目前急需解决而又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
2.增强国家统计局的统筹协调能力
将国家统计局调查队系统变成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局(各省级调查局相当于司级),同时改革国家统计局内部机构设置。国家统计局内设立五类机构:一类是关于整个政府统计体系设计和监督协调的机构,包括统计方法制度与标准、统计监督与协调、统计数据和统计信息技术开发等部门;第二类是按业务内容划分的各综合统计机构,包括国民经济核算、经济统计(可分为农业、建筑业、工业、服务业等行业统计)、社会统计(可分为人口统计、住户统计、劳动就业统计、价格统计、其他社会统计等)等;第三类是行政事务管理部门;第四类是公众服务部门,主要负责公众统计素养的培训教育以及与公众的沟通;第五类是信息中心,主要负责统计系统软硬件的配置、网络培训教育、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等。
3.改进中央政府统计调查方法体系
在改革过程中,中央政府统计仍然需要地方政府统计机构的支持,首先从中央政府综合统计调查内容设计开始,逐步扩大中央政府统计采用抽样调查的业务范围,减少对地方政府统计的依赖。如GDP核算是目前议论比较多的内容,可以试点运用抽样调查方法和依靠中央重要部门统计数据并结合行政记录、科学估算等来进行核算,待时机成熟时,中央政府统计就可以将各省GDP调查与核算上收。类似的调查项目有劳动就业统计、服务业统计时,这一改革过程就算完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统计也可以扩大抽样调查方法的运用范围,但必须是在国家统计局指导下进行。
4.改革部门统计与地方政府统计调查体系
当中央政府综合统计系统在上一步改革中有所进展时,可以就具体进展项目与部门统计、地方政府统计重新进行业务分工,此时,部门统计和地方政府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也需要作相应的改革。如农业统计,需要在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之间进行合理分工,在明确国家统计局承担的农业统计任务后,其他统计任务就归到农业部统计部门。部门统计调查方法改革需要在国家统计局指导下进行。地方政府统计改革可以在中央政府统计(包括主要的部门统计)改革过程中相机有选择地试点,然后有步骤地进行推广。
在减少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统计报表依赖的同时,要规范省级政府统计调查内容,逐步减轻基层统计负担,提高基层统计工作质量。
三、结论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政府统计部门受制于同级政府和上级统计部门的双重领导之下,进而使政府统计活动的开展对政府的支持产生了超强的依赖性。在现今,高耸型的组织结构形式已经不适应当前信息化为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调查形式。因此,进行我国政府统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调整,建立两级机构管理模式,精简机构管理层次、提高数据收集质量,增强管理效率是其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机构比较研究”课题组.国家统计机构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08,(2).
[2]Karen Layne,Jung wooLee.Developing fully functional E-government:a four stage Model[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01,(18):122-136.
[3]Janice MBurn,Greg Robbins.Strategic planning for Seventh Americas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C]2001:1578.
[4]Jackson P,Gurthoys N.E-government:developments in the USand UK[A].DESA,Proceedings 12thIn-ternationalWorkshopon[C].2001:334-342.
[5]彭国莉等.政府业务流程与信息管理模式实证与理论研究[J].情报杂志,2006,
(11).
[6]GeorgA,Regina S.Electronic government services for the business Sector in Austria[A].DESA,2001:412-416.
爷爷奶奶住在破旧的矮房子,周围邻居的房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次回到老家,发现路面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路边都种上了一棵棵开着美丽花儿,我叫不出名字的风景树。在绿色的树间,偶尔就冒出一个穿着桔黄色衣服的塑料桶,一看,原来是垃圾桶。那些讨厌的苍蝇,蚊子无影无踪了。小河变宽了,河水清澈多了。还可以看到一些小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
咦?好多房子都变样了,很多人家砌了高大的楼房,很多都是别墅式,可漂亮了。奶奶家的房子也变了,墙上贴上来一块块瓷砖,屋顶换上了红色的琉璃瓦。门口做成了水泥场。哈哈,这下好了,冬天再也不会有很多泥沾在鞋上,跑都跑不动的。
关键词 生态地租;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投入产出模型;敏感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 X37;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9-0044-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9.008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随着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从一个新的视角――生态地租的角度探讨生态资源利用带来的社会经济效果的研究逐渐兴起[1]。从资源利用角度看,生态地租是自然资源利用给生产主体带来的利润增加,这一形式的利润增加既可能源于自然资源价值本身的体现,也可能源于先进技术、手段或管理模式的应用[2-5]。从外部性视角看,生态地租是环境资源利用的外部性改变了相关经济主体的获利机会而引起其收益变化的新的经济范畴[6-10],与环境租金或者环境收系紧密[11-14]。从生态地租的形成来看,正是自然资源,特别是生态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不同品质资源利用中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水平存在差异,由此形成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就会出现差额,这一差额就是超额利润并最终转化为地租,具体表现为生态资源利用带来的不同社会经济效果[1]。另外,Kurt Kratena充分利用生态足迹在评价资源稀缺性中的作用,以生态足迹为基础分析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导致的环境质量恶化对社会产出价格的影响,从而建立了生态地租的测算方法[15];龙开胜等在进一步详细阐述生态地租内涵的基础上,运用该方法对中国2007年生态地租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在考虑为消除生态赤字而增加的额外投入的条件下,各产业每一单位的经济产出中所包含的生态地租数量,并提出了改善生态资源利用状况的相关路径[16]。由此可见,生态地租作为生态理论和地租理论融合而形成的新理念,其理论研究迅速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中国1997-2007年生态地租变化情况,以阐明近十年来中国生态资源利用带来的社会经济效果,从而为寻求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按照地租计量的一般原理,生态地租的测算在理论上较为明确,其公式可以表示为:生态地租=生态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总收入)-生态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但这一公式在具体操作上较为困难,因为很难将生态因素和外部性纳入到产品价格中。因此,本研究采用Kurt Kratena以生态足迹和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建立的生态地租测算方法[15],其基本思路是:将社会经济总产出和总需求划分为与土地生物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分别相对应的两大部类,保持在土地生物承载力范围之内的产出量不需要额外投入更多的土地、劳动和资本来消除生态赤字,产出价格较低;而超过土地生物承载力的产出量则需要更多的投入来消除生态赤字,相应地会导致边际产品产出价格增加,边际产出价格与一般产出价格之间的差额即为每一单位经济产出的生态地租量。按照这一思路,生态地租按以下步骤进行测算限于篇幅,这里仅对测算方法作简要介绍,详细测算步骤可参阅参考文献[15]的原文和参考文献[16]的译文及在具体操作上的改进。:
第1步,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建立生态足迹与各产业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
第2步,将社会经济总产出和总需求划分为与土地生物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分别相对应的两大部类。具体而言,第一部类为保持在生物承载力范围之内的产出和需求;另一部类为超过生物承载力的产出和需求,也就是对应于生态赤字部分的产出和需求。并相应地计算出为使单位土地能够产生超过生物承载力的产出而必须支付的代价,以及投入产出水平发生变动后的社会经济产出和需求。
通过以上计算过程,可得到单位产出的生态地租量(ρ)为:
ρ=Vf(I-A*)-1-VfK(I-A*)-1-Vc(I-K)(I-A)-1
(1)
公式(1)中,A为初始条件下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为考虑与生态赤字相对应的社会经济产出部分需要更多的土地、劳动等各种要素投入后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为单位矩阵,(I-A)-1和(I- A*)-1为两种不同情形下的列昂惕夫逆矩阵(Leontief inverse matrix);K为由各产业与生态赤字相对应的经济产出占总产出的比例组成的对角矩阵;Vc为社会经济产出保持在生物承载力范围之内时的价值附加系数,Vf为与生态赤字相对应的产出的价值附加系数。公式(1)度量了单位产出包含的生态地租量,即以与生态赤字相对应的产出价格(即边际价格)计算的单位产出价值,减去超额部分的产出份额的价值,然后再减去生物承载力范围之内的产出份额的价值。
将单位产出的生态地租量(ρ)与总产出(Qf)相乘,即得到生态地租的总量(R):
R=ρQf=[Vf(I-A*)-1-VfK(I-A*)-1
-Vc(I-K)(I-A)-1]Qf
(2)
本研究中单位经济产出的生态地租量和全部的生态地租总量即由公式(1)和(2)计算得到。
1.2 数据来源
根据上文的计算方法,并考虑我国投入产出表编制年限间隔的实际情况,需要收集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投入产出表、土地面积、产品生产成本等数据,相关数据来源为:
(1)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数据。不同文献中的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数据差异较大,本研究采用全球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相关数据。2005年及2007年数据直接采自全球足迹网络的《Ecological Footprint Atlas 2008》和《Ecological Footprint Atlas 2010》。其他年份的数据不能从全球足迹网络获取,则从世界自然基金会2年一度的《Living Planet Report》(地球生命力报告)中推算而来。但该报告没有直接1997年、2000年和2002年的数据,本研究基于相邻年份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差异极其微小的认知,将当年总人口数与相邻年份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物承载力相乘得到当年的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数据。
(2)投入产出表。我国自1987年开始编制了1987年、1992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另外还编制了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投入产出延长表。本研究采用1997年及以后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均来源于相应年份的《中国投入产出表》。
(3)土地面积。1997-2007年期间我国土地利用面积统计口径有变化,因此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土地面积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3-2008),1997年和2000年数据由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和《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0-2001)按照土地面积每年平均变化情况进行修正。
(4)其他数据。为分析产品价格变化情况,产品生产成本数据来源于相应年份的《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除以上具体说明的数据外,其他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 研究结果分析
为构建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和社会经济产出与需求之间的数学关系,将各产业产出划分为农林牧渔业,工矿业(指采掘业、制造业等),电、热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和其他生产和生活服务业等6大类,重新编制投入产出平衡表,计算列昂惕夫逆矩阵(I-A)-1,并按照已有文献的规则将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划分到具体产业[16]。按照前文的计算方法,得到不同年份社会经济产出与需求、产出价格变化、单位产出生态地租量和生态地租总量等的结果。受数据来源限制,本研究没有考虑中国港澳台地区的情况。
2.1 1997-2007年社会经济产出、需求及价格变化不同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下社会经济投入产出水平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产品产出价格的改变是生态地租存在的基础。研究表明,考虑生物承载力对社会生产的约束,1997-2007年间中国社会经济产出与需求水平以及产品价格将发生较大变化。
2.1.1 1997-2007年社会经济产出与需求变化
1997-2007年中国生态足迹大约增长了1.5倍,生态足迹是生物承载力的2倍多。同时期内,社会经济总产出由1997年的19 984 423×106元增长到2007年的81 885 896×106元,最终总需求由1997年的7 570 407×106元增长到2007年的7 570 407×106元(见表1)。如果考虑土地生物承载力的约束,将社会经济产出保持在土地的生物承载力范围之内,那么经济产出水平会大幅度降低,年度减少幅度均在60%以上,2005年的减少幅度甚至达到74%。相应地,社会消费需求也会大幅度降低,以2007年为例,保持在生物承载力范围之内的社会总需求只能为9 793 625×106元,即若使经济产出水平保持在生物承载力范围之内,社会最终需求应减少63.2%才能实现。在其他年份中,以土地生物承载力为约束的社会最终总需求均远远小于现实需求,2002年是研究时期内受生物承载力约束最小的年份,但社会最终总需求仍需削减57.3%才能实现生物资源的供需平衡。这意味着如果仅仅从需求角度来看,人类需要削减大部分的日常需求才能确保生态平衡。
按照前文的分析,产生超过生物承载力的经济产出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土地、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由此支付的代价必然导致总产出和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改变。如表1所列结果,按照消除生态赤字的投入水平和技术生产效率,社会经济最终总产出水平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长,2007年的最终总产出将达到90 977 249×106元,比实际总产出增长了11.1%。相应地,超过生物承载力的产出部分(即与生态赤字相对应的经济产出部分)占总产出的比例达到0.73,按各产业计算的超额产出系数即为矩阵K。以上分析说明,在中国生态足迹的扩张远远超过生物承载力的增长速度的情形下,为保障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需要削减社会总产出水平并因此相应地减少社会总消费水平,或者通过提高技术效率大幅度增加经济总产出水平。
2.1.2 产出价格变化
上文中为消除生态赤字而增加的投入实际上是增加了生产成本,并由此导致社会产品价格的改变。为简化运算,将消除各产业生态赤字必须增加的投入,假定为吸收生产社会产品所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农林牧渔业用地的租金,租赁单位土地支付的租金取当年三种粮食作物种植土地的租金额[17],可得到与生态赤字相对应的产出的价值附加系数Vf。同时,将保持在土地生物承载力范围之内的产出的价值附加系数Vc假定为单位土地上劳动、资本以及固定资产的折旧等,即等于投入产出表的增加值系数。由此计算得到由边际土地决定的一般价格比生物承载力下的价格发生大幅度增长(见表2),2007年各产业产品价格平均增长23.8%。以生物性生产为主的农林牧渔业和电、热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由于直接消耗的生态资源较多,其产出价格的增长幅度也高于各产业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农林牧渔业产出价格增长幅度均在40%以上。表2还显示,1997-2007年单位产品价格的增加幅度有减小趋势,这得益于同期内社会生产效率提高对生产成本的节约。但同时期内社会产出总量相应增加,社会产品价格总量仍不断增长。因此,考虑生态因素对社会产出价格的影响,人类消费产品价格将出现增长,人们日常生活总消费水平将极大提高。这也意味着,当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攫取,需要人类支付高昂的代价用于环境治理才能确保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 1997-2007年单位产出生态地租量与生态地租总量变化按照地租理论,决定产品一般价格的是边际土地的产出价格。前文分析已经表明边际土地由于投入较高而导致产出价格上升,从而使避免了因消除生态赤字所带来的额外成本的产出能够获取超额利润,按照公式(1)和(2)
2.2.1 单位经济产出的生态地租量变化
由公式(1)计算得到不同产业单位经济产出的生态地租量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农林牧渔业,电、热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以生物性生产为主的行业单位经济产出的生态地租量较高,每1元产出能够获取的地租量分别在0.14元和0.10元之上,明显超过全部行业的平均水平;工矿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以及其他生产和生活服务业等资源消耗较多的非生物性生产行业单位经济产出的生态地租量较低,特别是2002年以来,其他生产和生活服务业1元产出能够获取的地租量均在0.05元以下,大约为全部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这意味着在考虑资源稀缺因素对不同产业投入产出水平影响的条件下,直接进行生物性生产的产业由于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较多的生产资料,其受资源稀缺的影响更大,单位产出的生态地租量也就越高。
从时间序列上看,各产业单位经济产出的生态地租量呈减少趋势,与产品产出价格变化趋势一致。不考虑年份间单位产出生态地租量的微小波动,从长期变化趋势而言,农林牧渔业单位产出的生态地租由2000年的0.21元减少到2007年的0.146元,电、热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单位产出的生态地租由1997年的0.209元减少到2007年的0.103元,其他产业单位产出的生态地租减少幅度则在0.2-0.4元左右。因此,以资源性生产为主的农林牧渔业和电、热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单位产出的生态地租量减少幅度最大,说明这类行业资源的耗损积累已经削弱了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的收益。不过,资源稀缺程度的不断提高,仍然使得农林牧渔业,电、热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单位产出的生态地租量高于其他产业的水平。由此可见,不论是按不同产业还是按时间序列的分析结果均显示,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生态赤字的增长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生物性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已经逐步减弱,当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攫取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未来社会从自然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机会。
2.2.2 生态地租总量变化
前文的分析表明1997-2007年中国单位经济产出的生态地租量有所减少,但期间中国社会经济产出水平呈倍数级增长,以公式(2)计算的生态地租总量却是增加的(见表3)。从产业间生态地租总量结果看,工矿业所获取的生态地租总量最多,农林牧渔业生态地租总量次之。这表明尽管工矿业单位产出的生态地租量低于农林牧渔业,但工矿业产出数量大,该行业仍然通过从农林牧渔业获取生物性资源进行生产而获取了大量的生态地租。农林牧渔业则由于生物资源的日益稀缺而使生态地租总量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与工矿业类似的理由,其他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尽管单位产出中的生态地租量最低,但经济产出总量较大,生态地租总量仅次于工矿业和农林牧渔业。而电、热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单位产出的生态地租量较之其他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均要高,但经济产出总量远低于其他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因此,这三类行业的生态地租总量也明显少于其他生产和生活服务业。从时序变化结果看,1997-2007年中国生态地租总量由2 909 857×106元增加到7 816 209×106元,增长了约2.69倍,其中电、热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生态地租总量增长了大约3.05倍,运输邮电业生态地租总量增加了2.54倍,工矿业增加了2.95倍,但农林牧渔业仅增长了0.58倍。并且,在不同时间段内生态地租总量也存在差异,1997-2002年生态地租总量增长速度较慢,2002-2007年生态地租总量增加较快。
从生态地租总量的构成比例来看(见图2),工矿业生态地租占全部产业生态地租总量的比例超过50%,十年间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过程,2007年所占比例达到64.4%;农林牧渔业生态地租总量所占比例则持续减少,从1997年的20.5%减少到2007年的12.1%;其他行业生态地租占全部生态地租总量的比例较低,如运输邮电业仅占3%-5%左右。特别是自2002年以来,能源耗费较高的工矿业所占有的生态地租比重迅速上升,而农林牧渔业生态地租比重迅速下降,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困难重重。从行业间生态地租比重序位来看,1997年-2007年间,各行业生态地租占全部生态地租的比重排序为:工矿业>农林牧渔业>其他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其他产业(电、热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但在此期间,电、热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生态地租占全部生态地租总量的比重的序位不稳定。以上分析充分说明随着环境的破坏和生物性资源的减少,农林牧渔业由于生产技术效率进步缓慢,对生物性资源和自然界自身产出能力的依赖较大而使得生态地租总量增长缓慢。大部分的生态地租被工业和服务业通过占用农地资源、提高生产效率等途径获取,以生物性生产为主的农林牧渔业能够将生态地租保留在本产业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小,生态地租在行业间转移的数量越来越多。
2.3 不同情景下生态地租变化敏感度分析
以公式(1)和(2)计算得到的是生态地租数量,下面进一步考察投入产出水平、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土地面积等因素的变动引起生态地租数量变动的情况,以分析相关参数变化对生态地租的影响以及未来生态地租的变化趋势。为简化运算,每一种情景中均假定只有该因素发生变动且以2007年为对照组,其他因素不变,不同情景下生态地租变化情况见表4。
表4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如果社会总产出数量增长1%,单位经济产出的生态地租量将减少0.85%;每一产业的生物承载力增长1%,单位经济产出的生态地租量将减少大约1%;耕地生物承载力增加1%,单位经济产出的生态地租量将减少0.95%。这说明,社会产出水平的提高、生物承载力的增加以及生态赤字的减小,相当于增加了生物性资源的数量,减少了资源稀缺程度,从而引起生态地租的减少。另外,在全部生态足迹增加1%、二氧化碳生态足迹增加1%、耕地面积减少1%并转用为居民点建设用地、林地面积减少1%并转用为居民点建设用地等情形下,单位经济产出的生态地租量分别增加了1%、0.39%、0.86%、0.85%,说明生态足迹增加以及农地数量的减少,相当于增加了资源稀缺程度,引起生态地租数量增长。由此可以推论,今后中国生态足迹的增加,以及耕地、林地面积的减少,将导致未来单位经济产出生态地租量的增加。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保护耕地、林地等生物性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对于保持自然界自我修复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从行业间单位产出生态地租量变化情况看,农林牧渔业对于总产出数量、全部生态足迹、全部生物承载力以及耕地生物承载力、耕地面积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相关参数增加或者减少1%,引起单位经济产出的生态地租量的变化幅度均超过1%;另外,所有行业对于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变化的响应程度均较敏感,在全部生态足迹或者生物承载力增加1%的情形下,所有行业单位经济产出的生态地租量变化幅度均高于或者相当于其他情形下生态地租的变化幅度。同时,其他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单位经济产出生态地租量对于总产出增加1%和林地面积减少1%并转用为居民点用地两种情形也反应敏感,变化幅度分别为减少1.15%和增加1.02%。由此可见,今后中国生态足迹的增长以及耕地、林地面积的减少,同样会导致生态地租的增长。但本研究结果中林地生物承载力增长对于单位经济产出生态地租量的影响很小,且作用方向为正,与其他情形下生物承载力增加引起单位经济产出生态地租量减少的结论不同。这可能与本研究中将大部分的林地生物承载力假定为用于吸纳二氧化碳足迹有关,由于林地生物承载力增长并没有改善生物性资源存量状况,资源稀缺性状况变化并不明显,导致生态地租总体变化也不明显。
3 研究结论与讨论
3.1 研究结论
针对中国1997年-2007年生态地租变化情况的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随着中国生态足迹的增长,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如果考虑为消除生态赤字而增加的生产成本,社会产品生产价格将大幅度增加。因此,将产出水平保持在生物承载力范围之内的生产者,因避免了为消除生态赤字所带来的额外成本而能够获取生态地租。
(2)中国1997年-2007年农林牧渔业,电、热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单位经济产出的生态地租量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各产业单位经济产出的生态地租量总体上呈逐年减少趋势,但整个社会产业获取的生态地租总量仍在不断增加,其中工矿业所获取的生态地租总量最多,农林牧渔业生态地租总量次之,并且生态地租在行业间转移越来越多。同时,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社会经济产出水平的变化将会引起生态地租的显著变化。
(3)生态地租反映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攫取和掠夺,本研究结论进一步表明,当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实际上是剥夺了未来社会从自然界获取生产生活资料的机会,这使得生态资源利用越来越不可持续。
3.2 讨论
(1)龙开胜等[16]在早期的一份研究中采用2008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08》[18]数据进行运算,得到2007年中国单位经济产出的生态地租量为0.082,与本文采用全球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数据运算得到的0.086的结果有一定差异。实际上,《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08》中为2003年的生态足迹数据,但报告也指出该数据代表了中国生态足迹的发展趋势。因此,尽管数据的差异导致同一年份生态地租结果存在微小差异,但这些生态地租测算结果基本上能表征当前中国生态资源利用状况,不会妨碍我们对生态地租内涵及计量的认识和分析。不过,这并不说数据可以不加甄别而滥用,事实上,确保研究数据来源可靠、内容全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2)本研究对生态地租的分析揭示了中国生态资源利用对社会经济产出的影响,这将为研究生态环境补偿问题提供可靠依据。因此,以生态地租测算结果为基础,探讨生态环境补偿的具体标准和机制,将是下一步的主要研究主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龙开胜,陈利根.生态地租的理论发展及基本范畴[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0):137-140.[Long Kaisheng, Chen Ligen.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Basic Category of Ecological Rent[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2010,35(10):137-140.]
[2]Neverov A, Derevyago I. Methodological Aspects of Socialeconomic Eval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Resources[J]. Natural Resources, 2002,(2): 58-68.
[3]Yakovets Y V. Rent, AntiRent and Quasirent in a Globalcivilizational Dimension[J]. Moscow: Akademkniga, 2003.
[4]Andrusevich P.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Rent and Antirent in th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 in Land Tenure[J]. Natural Resources, 2007, (4):129-134.
[5]Tsvetnov E V, Shcheglov A I, Tsvetnova O B. Ecoeconomic Approach to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s Polluted by Chemicals and Radionuclides[J]. Eurasian Soil Science, 2009, 42(3):334-341.
[6]Muller A. How to Make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Sustainable: The Potential of Rent Extraction[J]. Energy Policy, 2007, (35):3203-3212.
[7]Backhaus J G. Land Rents and Ecological Crisis: The Case of the Oder River Valley[J].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1999,58(2):193-196.
[8]刘萌芽.绿色地租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15-17.[Liu Mengya. On Green Rent[J]. Journal of Nanhua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4,5(2):15-17.]
[9]Haque S. Rent Seeking:The Other Face of Corruption[N].The New Nation,2009-5-10(Internet Edition).
[10]Lawrence K S. Ecological Rent: Toward a Formal Theory of Ecological Degradation in Human Social Evolutio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Paper, 2007.
[11]丁晓玲,宋洁尘.析西电东送背景下区域环境利益分配的扭曲.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5,15 (4): 18-22. [Ding Xiaoling, Song Jiechen. Study of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Benefits Distribution Probl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WestEast Power Transmission[J]. Chongqing Technol Business Univ:West Forum,2005,15(4):18-22.]
[12]Copeland B R. Pollution Content Tariffs, Environmental Rent Shifting and the Control of Crossborder Pollu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6, 40: 459-476.
[13]VetterRousseau S D. Environmental Rent and Location[J]. Géographie conomie Société, 2003, 5(1):77-90.
[14]Sjaastad E, Angelsen A, Vedeld P, et al. What is Environmental Income?[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5, 55:37- 46.
[15]Kratena K. From Ecological Footprint to Ecological Rent: An Economic Indicator for Resource Constraint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 64:507-516.
[16]龙开胜,陈利根,赵亚莉.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地租分析[J].生态学报,2011,31(2):538-546.[ Long Kaisheng, Chen Ligen, Zhao Yali. Analysis on Ecological Land Rent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1,31(2):538-546.]
[17]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7,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08.[The Price Department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Na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 Cost and Benefit Material Assembly: 2007, 2008 [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7,2008.]
[18]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08[R]. 2008:3-13.[ CCICED and WWF. China Ecological Footprint Report 2008[R]. 2008: 3-13.]
Analysis on the Changes of Ecological Land Rent in China from 1997 to 2007
LONG Kaisheng CHEN Ligen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5,China)
我行租赁准则以“风险报酬”标准将租赁划分为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两类,这使许多企业管理者巧妙地利用“两租”分类创造结构化机会以进行表外融资,从而优化财务状况。Franzenetal(2009)证实,在1980到2007年的27年间,租赁表外融资占总负债的比例显著增加了745%。据《2010年世界租赁年报》数据统计分析,2008年全球租赁业交易金额已高达六千四百多亿美元,绝大部分租赁资产和负债却没在承租人的财务状况表中予以反映。这将显著影响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对利益相关的决策产生很大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已着力对租赁准则进行研究,于2010年8月17日联合租赁准则的征求意见稿(ED),提出“两租合一”,将租赁从“所有权模型”转变为“使用权模型”,以求解决上述问题。
一、现行租赁准则的弊端
现行租赁准则自实施以来因存在许多弊端,一直被广大利益相关者所诟病。
(一)“风险报酬”标准本身的缺陷
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分类关键在于租赁中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这就是“风险报酬”标准,这样的租赁资产处理模型则称为“所有权”模型。从租赁准则实施的效果来看,按“风险报酬”标准进行分类而采用不同的租赁会计政策,并没达到准则的预计目标,反而被认为是低质量的准则之一,其原因在于“风险报酬”标准本身在理论上、逻辑上和现实操作中存在较大缺陷(邵瑞庆、施颖燕,2006)。
在理论上,“风险报酬”标准着眼于与租赁资产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的转移程度,若与租赁资产相关的风险和报酬全部转移,则为融资租赁,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承租人需在其报表中确认相关的资产和负债,否则只在附注进行披露即可。这种“二分法”的形式使承租人要么拥有租赁资产的所有权,要么完全没有,没有中间状态。但租赁是指在约定的期间内,出租人将资产的使用权让与承租人以取得租金的协议,从物的所有权对持有者的实际效能看,所有权含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因此租赁的本质是出租人让渡资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不含占有权和处分权。这将导致“风险报酬”非此即彼的思想与租赁的客观事实不相符。另外,该分类标准还与会计基本理论中对资产的定义不相吻合。“风险报酬”标准强调,与租赁资产相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转移(即拥有所有权)时承租人才可在表内对其进行相关的确认和核算,但从资产的定义“某一特定主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获得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来看,所有权不是资产的必备条件(葛家澍、林志军,2011),或依据IASB/FASB对资产的最新定义“主体的一项资产是主体对其拥有排他的权利或其他的权利的现实经济资源”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因此现行的租赁准则是根据一个与现行会计基本概念相悖的标准来选择会计政策,这在理论上有很大瑕疵。
在逻辑上,“风险报酬”标准也存在很大的瑕疵。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其能否进入会计信息系统首先面临的就是会计确认的问题,因此确认时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将至关重要,其正确与否将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而确认在会计核算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和终止确认三个环节。承租人租赁业务发生时首先面临的是初始确认问题,此时所选的会计政策应是以会计初始确认为基础的。但邵瑞庆等(2006)认为,从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风险报酬”标准是在探讨会计终止确认的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用来解决会计终止确认的问题。由此可见,现行租赁准则是将会计终止确认的标准运用于初始确认中,这在逻辑上存在很大漏洞。
(二)创造利润操纵契机
在现实操作中,现行租赁准则过分依赖于一些指导性标准,如75%、90%,这将产生“刀刃会计”(Knife-edgedaccounting),即交易中一个较小的变化将导致较大的区别,“两租”的分类界限太明确,则可操作性大大加强(Biondietal,2011)。利润操纵最常用的手段便是结构化合同条款,为了使资产负债不在财务报表中加以反映从而优化财务状况,承租人偏爱经营租赁,出租人则是偏爱融资租赁,在设计合同条款时,承租人和出租人将寻找最优边界,以达到交易双方的目的。如此将导致租赁资产游离在交易双方的报表外,其财务报表不能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而这样的目的通过设计合同利率、担保余值等方式很容易达到,正好75%、90%这样的指导性标准成为利润操纵的堡垒和指南针。
另外,现行会计准则对关联方之间的租赁交易并没有进行相关规定,关联方在租赁交易中如何定价、如何核算等问题只能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和管理层的意图(孙思思,2011)。例如,当集团下的两个子公司所担负的所得税率存在差异时,关联方通过租赁交易以转移利润,从而减少纳税,因此关联方的租赁交易也为利润操纵创造可乘之机。
(三)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风险报酬”标准中含“远低于”、“大部分”或“几乎相当于”等字眼,不同的会计工作者会有自己不同的主观判断,这将丧失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现行租赁准则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较多利润操纵的契机,经营租赁资产游离在账外的现象较严重,使得利益相关者使用财务报表进行投资者决策时必须进一步判断和解读企业的租赁状况,因此财务报表的相关性受到强烈质疑,也增加了使用者的信息使用成本。另外,承租人与出租人的偏好不一致,可能导致同一项租赁业务分类不一致,缺乏对称性,如承租人为经营租赁而出租人为融资租赁,这将导致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将大大降低。因此缺乏可靠性、相关性及可比性的财务信息显然不符合财务报告的目标,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国际新租赁准则新变化的可行性分析
由于现行租赁准则存在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IASB及FASB着手租赁新准则的研究,于2010年租赁准则的“征求意见稿”(ED)。ED的主要思想即为“使用权”模型,承租人对所有的租赁资产进行资本化,不再区分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以全面、公允、透明地反映租赁业务的经济实质,把因租赁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和可能带来的未来价值变化及走向充分及时地披露出来。“使用权”要求承租方在租赁期开始日,因取得一定期间使用某项资产的权利而确认一项资产——使用权资产并在租赁期内进行系统合理的分摊,同时把支付租金的义务确认为一项负债(应付租赁款),该项使用权资产和负债均在承租人财务报表中进行反映。出租方以是否保留资产的主要风险和收益为标准,决定采取“履行义务法”还是“终止确认法”。当出租人保留了资产的主要风险和收益时采用履行义务法,即出租人在租赁开始日因需履行资产让与承租人使用的义务而确认一项负债(金额为预期租赁付款额的现值),应就其收取租赁款的权利确认一项资产,其金额为承租人租赁付款额及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的现值总额,而租赁资产继续在其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反映。若租赁资产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则出租人采用终止确认法,即终止确认租赁资产并确认另一项资产(向承租人收取款项的权利)。
ED自后受到各方的热烈的讨论,笔者也将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操作角度对ED提出的租赁新模型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使用权”模型的理论意义
1.保持准则体系的内在一致性
ED提出的“使用权”模型取消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泾渭分明的判断标准,提出“两租合一”,规避了“风险报酬”标准本身在理论上、逻辑上的缺陷和漏洞。
从资产定义角度,IASB/FASB在系统分析现存资产定义缺陷的基础上,对资产进行新的定义“主体的一项资产是主体对其拥有排他的权利或其他的权利的现实经济资源”,该定义强调了资产的现实性、排他性及“经济资源观”。最新国际租赁准则把承租人对租赁资产的使用权作为主体的一项资产引入资产负债表,则非常契合资产的定义:承租人在租赁期内能排除或限制他人使用该租赁资产,即拥有排他的权利,体现了“排他性”;租赁资产可在租赁期内直接或间接、单独或与其他资源一起产生现金流入或减少现金流出,体现了“经济资源观”;在资产负债表日,承租人拥有对租赁资产的使用权并能排除或限制他人对该租赁资产的使用,体现了“现实性”;现实性、排他性及经济资源有合同或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予以保证,是法律或其他同等方式强制赋予的(成小云、任咏川,2010)。因而在会计基础理论角度,“使用权模型”比“所有权模型”更具合理性,这也说明了利润的本质,即利润来源于企业对资产的使用而不是对资产的所有。
2.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使用权”模型将表外融资业务表内化,减少表外融资机会和外露风险敞口,便于报表使用者全面衡量企业的总体会计风险,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该模型减少企业管理层通过结构化租赁条款以进行利润操纵的机会,增加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该模型统一承租方的会计核算模式,租赁双方的交易处理呈现对称性,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
(二)“使用权”模型的现实操作困境
“使用权”模型在理论上似乎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能推动租赁会计的进一步发展。但至ED以来共收到785个回复,包括美国设备融资租赁协会(简称ELFA)、欧洲设备租赁公司协会联盟(简称Leaseurope)和英国租赁协会(简称FLA)及部分来自中国的回复,其中不难看出“使用权”模型在现实操作层面还存在很多的难题和困境。
1.应用环境的阻碍
“使用权”模型提出,承租方应在其财务报表中确认与租赁有关的使用权资产和租赁支付义务负债,即将所有租赁都进行资本化处理,将增加企业的资产负债规模。(1)资产负债规模的增加,在其他财务报表变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一系列财务指标将恶化,因此企业财务杠杆增大,提高了企业财务风险;经营业绩下滑,严重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举债能力。(2)新准则实施的第一年企业成本大幅度上升,对净利润有重大影响(见表1),这严重影响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推行新准则的积极性。(3)新准则若最终得以实施,金融机构不得不更新评价系统、再造经营流程、收集历史数据、更新管理模式和政策、培训员工等,以建立一套新的、更为宽松的财务状况评价体系以适应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这会极大地增加金融机构的准则推行成本,降低金融机构改革的积极性。承租人作为租赁交易的关键参与方,其财务状况、融资能力的不利变化严重影响租赁业的繁荣和发展,也大大增加了“使用权”模型在实践中的阻力,具备较差的现实操作性。这应该也是ED受到多方质疑的首要原因之一。
2.“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
(1)“使用权”模型更适用于复杂、大额、长期、结构化的交易,对于简单的租赁交易,使用该模型进行处理将显著增加企业的使用成本,尤其是对于租赁业务较多的承租人来说可能极具挑战。而由于简单的交易用复杂的核算方法进行披露,租赁交易的经济意义并没有得到恰当的反应,因此增加信息成本不一定能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使用权”模型要求承租人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是否存在至上一报告期以来使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事实或情况,以判断其对租赁期(含续租或终止租赁的选择权的判断)、或有租金、折现率、租金支付义务及使用权资产等造成的影响,从而对其金额进行重估。这将涉及过多的主观职业判断和会计变更事项,将增加投资者分析财务报表的困难和会计人员的工作难度与工作量。企业由于大量的重估工作以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该模型采用摊余成本法代替现行经营租赁的直线法,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提供信息的成本增加,企业积极性受到制约,从而该模型的现实操作性受到严重影响。
3.出租人“履约义务法”的困境
(1)企业可能发生多次转租,则会发生一系认使用权资产和资金支付义务的过程,若每个环节均采用“履约义务法”,则这种使用权资产无异于衍生金融资产,有很大的杠杆放大作用,增加资产的不稳定性。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如金融危机原理,将会产生巨大影响。
(2)若出租人采取履约义务法进行会计处理时,由于主要风险和收益并未转移,出租人继续确认该项租赁资产,而承租人也确认了与该项租赁资产相关的使用权资产,因此同一项资产出租人和承租人都进行确认,出现重复确认的问题。
(3)出租人采用“履约义务法”和“终止确认法”的标准还是取决于租赁资产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这实质上跟现行租赁准则没有多大区别,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方式还是不能避免“风险报酬”标准自身的缺陷。这将影响新准则的现实操作性。
三、我国对租赁准则新变化的应对策略
现行租赁准则具有诸多弊端,需亟待解决和改善,而IASB和FASB的征求意见稿虽具显著的理论意义,却面临严峻的现实操作困境。然而国际租赁准则的推行在不远的将来将是不争的事实,只是使其如何能更好地反映租赁交易的经济实质还在不断地完善和修改之中,IASB和FASB新一轮征求意见稿也将在2013的第二季度出炉。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正加紧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这将对中国租赁会计核算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应对租赁准则新变化,使其更具操作性,将是我国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重要问题。
(一)宏观层面——渐进式趋同策略
在国内租赁业起步快、中小企业融资难、高精尖会计人才紧缺的大背景下,在国内经济处于转型改革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环境一再骤冷的前提下,若企业过早采用租赁新准则,必将不利于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本土化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规模化经营并不断发展壮大,并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国际租赁准则的制定与讨论,积极推进租赁准则的改革和突破,结合中国国情,制定趋同路线图,采取渐进式的趋同策略。
首先,采取过渡的方式,将经营租赁逐渐从附注中纳入报表,最开始可将经营租赁的附注披露明晰化和标准化,如建立“租赁明细表”,当企业具备表内披露的能力时应积极将租赁资产表内化。其次,国家应大力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以积极参与国际租赁准则的探讨和拟定,充分发挥影响力,以体现广大企业的利益诉求。再次,促进立法部门、税务部门等监管部门的合作和协调发展,共同为新准则的推行铺平道路;为解决新准则推行带来的举债能力和偿债能力的减弱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进金融机构评价体系的更新,使企业不因租赁准则变化导致的财务指标恶化而加剧融资困难。最后,“使用权”模型引入了较多的会计估计、主观职业性判断,若缺乏一个稳定和谐的文化约束环境将导致不同的人其估计判断结果多样化,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文化环境会对该国企业财务披露产生重要影响(Jaggi,1975),优秀的企业文化和治理文化能对企业行为取向发挥导向作用,且对管理层和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潘爱玲等,2012),因此加强会计文化环境的研究和建设以增强会计信息的质量将至关重要,由此将为新租赁准则的推行建立良好的实施环境。
(二)微观层面——积极应对策略
租赁准则的影响最终通过企业表现出来,因此企业的执行态度和热情将对新准则的推行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首先,企业应基于现状评估租赁会计政策改革对公司的影响。在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实质性趋同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特别是境外上市公司应积极评估租赁会计处理模型给企业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对企业融资能力及税赋的影响,把握改革的主动权,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
其次,应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建设。新租赁准则由于多采用摊余成本法,会计确认和核算方面较复杂,企业应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员工培养,以满足企业在数据获取渠道、信息管理和报告方式转变等需要。另外,新租赁准则加大了会计估计和判断,要求定期对租赁合同的关键性条款如租赁期、折现率、或有租金等进行重估,企业应升级改造会计信息系统,建立严格的重估程序和内部控制流程,以确保会计估计、判断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并保证新租赁会计准则顺利实施并满足后期的管理要求。
小时侯,第一句会说的话是妈妈;第一个会写的词是中华;第一首会唱而百听不厌的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是祖国妈妈,这个伟大的母亲。是她告诉我们不准后退要前进,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长江后浪推前浪。缅怀漫漫岁月,翻开历史厚厚的书页,我们要牢记60年前的辛酸,贫困,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人欺负。每一次沉痛的教训都使我们刻骨铭心啊!
然而,现在的我们正在一大步一大步的向前走。电脑、地铁、卫星、宇宙飞船,那是个遥远的梦想,在西方国家才能拥有。但是今天,梦想不再是梦想,由科技创建了未来。这些我们都有了,我们的梦想实现了。
现在的中国,不是以前的中国了。你看,在暴发全球的金融危机时,听说在那富得冒油的美国也出现了因付不出房租或房贷而流落街头的人而无人问津。但在我们中国,就在多事的2008年:1月的暴雪冰冻,风雪无情,人有情;在四川的5?12特大地震,在党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在祖国妈妈的呵护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迅速帮灾区人民建立起家园;尤其在2008年8月8日,在我们的首都北京又开展了一次举世瞩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他跨过了几百年人的梦想。让全世界的人了解了中国,让他们看到了东方这神圣而富有魅力的国家。让历史见证了这美好的时刻。中国!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让世界震撼的名字;一个让无数华夏儿女为之骄傲与自豪的名 字!
但是!花有谢的时候,树有枯的时候。我们—21世纪的接班人就要像沙漠中的一滴水,作出贡献!水要有营养,才能让花、树生长。而我们努力学习就是在给自己补充能量,补充营养。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努力奋斗。
祖国妈妈,您的未来将会由我们来创造,您的魅力将由我们来描绘!我爱你——中国!
关键词:保护双重化 差动 匝间 过流 失磁 过激磁 逆功率 失步 转子接地
中图分类号:TM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c)-0124-02
山西神头第二发电厂应用的是捷克电机厂生产的总装机容量4×500MW的发电机组。#1机组原来配套的发变组保护不是双重化配置,不满足GB/T14285-2006《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和《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反事故措施》要求。该保护已经投运12年,虽属于微机保护装置,但由于电子元器件产品严重老化,所以带来了设备可靠性差、备品备件匮乏等问题,给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采用了RCS-985B微机发变组保护改变了对原有的发变组保护,该文介绍分析了改变后保护装置的特点。
1 主设备相关参数
1.1 发电机参数(见表1)。
1.2励磁机参数(见表1)。
2 保护配置
神华国能集团有限公司神头第二发电厂1号发变组保护改造全部采用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生产的保护装置。保护A、B柜配置RCS-985B发电机变压器保护装置,保护C柜配置两套RCS-985RE发电机和励磁机注入式转子接地保护装置,以及RCS-974FG非电量保护装置。发电机保护包含了通用的发电机保护功能以及失磁、失步等大型机组所特有的保护功能。配置有非电量重动等功能。主保护和重要回路双重化配置。保护A柜、B柜、C柜具体配置如下:
A\B柜:⑴ 电量保护:发电机过电压保护,误上电保护,发电机转子一点接地保护,发电机起停机保护,发电机定子匝间保护,发电机差动保护,发电机复合电压过流保护,发电机失步保护,发电机定子过负荷,发电机负序过负荷,发电机发电机逆功率保护,逆功率保护,发电机失磁保护,发电机逆功率保护,发电机程跳逆功率保护,发电机100%定子接地保护,过激磁保护,发电机低频保护,励磁机差动,励磁机过流,主变差动保护,断路器闪络保护,发变组差动保护,主变零序保护,主变通风,非全相保护,起失灵保护,高厂变差动,高厂变复合电压过流,A分支过流,B分支过流,厂变启通风。⑵ 开关量重动:短引线保护,转子接地跳闸。
C柜:⑴ 电量保护:发电机和励磁机注入式转子一点、两点接地保护⑵ 非电量保护:主变油温(报警、跳闸),主变压力释放,主变重瓦斯,主变轻瓦斯,主变绕组温度(报警、跳闸),主变油位,,高厂变绕组温度(报警、跳闸),高厂变油位,高厂变油温(报警、跳闸),高厂变轻瓦斯,高厂变重瓦斯,高厂变压力释放,励磁系统故障,系统停机,热工保护等。
3 技术支持
发变组保护型式:微机型
直流电源:允许偏差为-20%~+10%;额定电压为220V;波纹系数小于或等于5%。
交流电源:允许偏差为-15%~+15%;额定电压为220V;频率为50Hz±0.5%;波形系数小于或等于5%。
主要设备技术参数:
(1)CT变比:
主变高压侧:15TPY15 1250/1A、15TPY15 1250/1A;
发电机侧:BP222180 18000/5A、BP222180 18000/5A;
厂用变压器高压侧:15TY15 18000/ 5A、2000/5A;
厂用变压器低压侧:15TY15 6000/5A、4000/5A、6000/5A;
励磁机:BB103-40 4000/5A。
(2)PT二次电压:
550kV:/0.1kV
20kV:(20/)/(0.1/)/(0.1/)kV
(20/)/(0.1/)/(0.1)kV
6kV:(6.3/)/(0.1/)kV
(3)频率:50Hz。
(4)以下为厂用变压器低压侧断路器参数:
合闸电流和跳闸电流均为5A;控制电压为DC220V。
(5)以下为主变压器高压侧断路器参数:
合闸电流和跳闸电流均为3A;控制电压为DC220V。
(6)灭磁开关参数:
控制电压:DC220V;合闸电流:3A;跳闸电流:3A。
4 整套装置的主要功能
(1)装置应可以进行参数监视。
(2)装置各保护软件相互独立。
(3)合理的装置的保护模块;当其中一个出现故障时,不影响被保护设备的运行。
(4)装置中保护的类型不同,有便捷的投退功能。
(5)装置应可以自动检测。
(6)装置每一个独立逆变稳压电源的输入应有自己的保险和失电报警功能。
(7)非电量保护可经装置延时后出口或经装置触点转换出口,信号可以反映出来。
(8)装置应可以自复位。
(9)装置具有成套性、独立性和完整性;在成套装置内有相应的保护功能;被保护设备有高压厂用变压器、主变压器、发电机等。
(10)保护屏内的变流器的准确等级至少为0.5级,其饱和倍数应高于或等于其连接的电流互感器的准确限值系数,并注意其保护用变流器的准确等级和饱和倍数。
(11)装置应记录重要信息,通过接口送出;信息可重复输出,不会丢失,企业标准规定输出方式和信息内容。
(12)装置应有独立的内部时钟,用提供外部时钟同步接口,每24h误差小于±5s。
(13)保护屏柜端子不与装置弱电系统有直接电气上的联系。分别对不同回路采用继电器转接、光电耦合、带屏蔽的变压器磁耦合等措施。
5 各种保护功能的技术特点
5.1 差动保护
主保护就是发电机-变压器组装设差动保护,以下是差动保护装置:
(1)发电机差动保护:保护发电机定子绕组及其引出线的相间短路故障。(2)厂用变压器差动保护:保护厂用变压器绕组及其引出线的相间短路故障。(3)励磁机差动保护:保护励磁机定子绕组及其引出线的相间短路故障。(4)主变压器差动保护:保护主变压器绕组及其引出线的相间短路故障。第一套主变差动选用二侧差动保护;第二套主变差动选用三侧差动保护第一套高厂变差动选用三侧差动保护:6000/5A、6000/5A((6KV分支CT);第二套高厂变差动选用四侧差动保护6000/5A、4000/5、4000/5、(6KV分支CT)(5)发变组大差保护:保护主变、高厂变机封母绕组及其引出线的相间短路故障。第一套发变组差动选用三侧差动保护:18000/5A(20KV母线CT);第二套发变组差动选用三侧差动保护:2000/5A (20KV母线CT)。
以下为各差保护的功能特点:
(1)具有电流互感器(TA)断线判别功能,并能闭锁差动或报警;(2)具有制动特性,防止区外故障误动;(3)具有差动电流速断功能;(4)当同一相上出现两点接地故障时,可动作出口;(5)有平衡差动保护各侧电流的措施;(6)有防止励磁涌流引起误动的功能;(7)动作时间小于或等于30ms;(8)动作电流的整定值允许误差±5%,整定范围应为0.1-1.0额定电流。
5.2 发电机定子匝间保护
对发电机定子绕组同相分支或同相不同分支间的匝间短路及定子绕组开焊故障进行保护,设置纵向零序电压保护装置;以下是保护装置的功能特点:(1)区内故障有灵敏的系数,区外故障时不误动;(2)电压或电流互感器断线时不误动;(3)三次谐波滤过比大于100;(4)动作时间(1.2倍定值时)不大于100ms;(5)整定值允许误差±5%。
5.3 相间短路的后备保护
发电机-变压器组的主保护或者后备保护应设置阻抗保护,以下是阻抗保护装置:(1)发变组阻抗阻抗保护:对主变绕组、发电机和引出线的相间短路故障进行保护。发电机阻抗保护采用全阻抗原理,设两段阻抗圆,第一段作为发变组的主保护,瞬时动作于全停。第二段作为系统及发变组的后备,延时动作于解列。保护应设PT回路断线闭锁措施;
(2)高厂变阻抗保护:对高厂变绕组和引出线的相间短路故障进行保护。高厂变抗保护采用全阻抗原理,设两段阻抗圆,第一段瞬时动作于全停。第二段延时动作于全停。保护应设PT回路断线闭锁措施。
发电机-变压器组主保护、高厂变主保护的远、近后备保护的相间短路故障保护应有以下保护装置:
(1)对称过负荷保护装置;(2)不对称过负荷保护装置;(3)高压厂变:装设过电流保护装置;(4)励磁机:装设差动保护、过电流保护装置。
以下是保护装置的功能特点:
(1)要保证动作的选择性,差动保护要配合差动保护主保护和线路相间保护的后备保护;(2)设置反时限特性能,与发电机定子或转子表层过热特性更般配。
5.4 发电机定子接地保护
保护发电机定子绕组的单相接地故障,发电机的高阻接地方式,装设零序电压式和三次谐波式接地保护装置; 上述保护装置具有以下主要功能和技术要求:
(1)在跳闸的零序电压取自发电机中性点起作用;
(2)保护范围为全部定子绕组。
5.5 主变碰壳保护
主变碰壳保护由三个独立的单相接壳零序电流构成,各相延时动作于全停。
5.6 保护发电机和励磁机的回路
保护励磁机、发电机转子回路一点接地故障和励磁回路的过负荷保护,以下是主要功能特点:
(1)转子绕组不同地点发生一点接地时,在同一整定值下,其动作值误差满足要求;
(2)转子回路一点接地保护要符合无励磁状态下测量要求,返回系数小于或等于1.3。
5.7 发电机过激磁保护
保护发电机及主变压器过激磁,当电压升高、频率降低时,铁芯的工作磁通密度变高,过热使绝缘老化的保护装置。以下是其功能特点:(1)电压整定范围为1.0~1.5额定电压;装置适用频率范围为25Hz~65Hz;(2)保护装置分为两部分:反时限、定时限。
5.8 发电机的过电压保护
当起动或并网过程中电压升高时,防止发电机绝缘受损。以下是其功能特点: (1)返回系数大于或等于0.9;(2)电压整定范围为1.0~1.5额定电压,整定值允许误差±2.5%。
5.9 发电机失磁保护
发电机在发生失磁时,防止发电机损害,保护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保护装置。以下是其功能特点:
(1)应能对机组的稳态异步边界及系统的崩溃电压进行检测,或者是对机组的静稳边界进行检测,;还应能检测负荷不同时的不同失磁;
(2)应防止机组正常进相运行时和电力系统振荡时的误动;还应防止电压互感器断线和电压切换时以及系统故障、故障切除过程中的误动。
5.10 发电机逆功率保护
保护发电机在并列运行时,从电力系统吸收有功功率变为电动机运行而损坏机组的保护装置。逆功率分为逆功率保护元件和保护装置程序跳闸的起动元件两部分。以下是其功能特点:
(1)有功测量原理不受无功大小的影响;
(2)具有PT断线闭锁功能。
5.11 发电机频率异常保护
保护汽轮机,为防止发电机在频率偏高或偏低时,造成汽轮机的叶片和拉筋发生断裂的保护装置。以下是其功能特点:
(1)在发电机停机时自动闭锁频率异常保护;(2)根据汽轮机的频率-时间特性,可以按频率分段时间积累,断电时时间积累能保持。
5.12 汽机保护
发电机在停机和启动过程中,汽机发生故障时,防止引起一些保护装置拒动的保护装置。
5.13 发电机轴过流保护
反应发电机轴电流,第一段40ma延时动作于信号;第二段80ma延时动作于信号。
5.14 主变、高厂变本体保护
主变、高厂变本体内部的绕温故障、油温、重瓦斯、压力释放等,都有相应的保护装置和信号。
5.15 高厂变低压侧过流保护
保护变压器低压绕组及其分支引出线过流故障的保护装置,也是低压母线上各元件的后备保护。以下是其功能特点:(1)电流整定值允许误差±2.5%;(2)在变压器低压侧上设置分支过电流。
6 分析改造效果
(1)设备国产化,有物美价廉的备品备件供应,使检修成本大大降低。
(2)好控制,运行稳定,过剩维修得到了避免,劳动强度降低。降低了维修时间和成本,使事故减少、维护检修变得简单。
(3)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全面的各项限制和保护功能,保证机组运行的安全稳定。
(4)设备保护配置满足双重化保护配置,符合安评要求。
7 结语
综合以上介绍,RCS-985B微机发变组保护系统在全国大中小型发电机组得到了广泛应用,可靠性高,控制性好,该保护配置方式使系统能够稳定运行。该方案在#1机组成功的应用为该厂#3、#4机组下一步改造提供了借鉴与保证。
参考文献
[1]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瑞RCS-985B发电机变压器成套保护装置技术说明书[S].南京: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