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新课改 中职体育 有效教学 策略
一、对“有效教学”和“中职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内涵的理解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有效教学包含三重意蕴:教学要有效(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有效率(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符合一定的比率)和有效益(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价值的实现)。中职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中职体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中职体育有效教学应当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依据中职体育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结合中职体育教学设施和最佳的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的师生共同活动。
二、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教学技术层面问题
体育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实施评价的依据,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依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于具体教学内容,应看这节内容对应的体育课程标准是如何表述的,注意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适切度。标准中的“点”一般对应教材中“面”,并且内容的顺序和教材中的表达顺序往往不一致,课标和教材表达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和差异性,其中差异性体现了教材编写专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的考虑。体育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空间”,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可能。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在使用的顺序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引发体育教师的教学探索。
师生关系的构建与有效的体育课堂交流。在新课改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追求教学方式、交流模式的多样化,避免教学过程形式化、程序化;避免把“对话交流”变成“问答”,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师生交流活动中,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流畅和完整;注意改进课堂交流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质量;综合运用纪律控制、目标控制和评价控制等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调整教学双方的活动,促进体育有效教学的实现。
开发和使用体育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要努力探索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化,明确体育教科书作为核心课程资源的地位;要注意研究课程资源的多样化、系列化与教学有效性之间的关系;鼓励建立符合当地教学需要的课程资源库,实现课程资源区域内的充分利用。(1)开发课程资源,要研究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避免脱离实际教学要求、脱离课程标准要求的现象。(2)注意课程资源的使用策略,把握恰当的时机,努力使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做到最优。要有符合教学需要的科学标准,繁简得当,难易适度。(3)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应拥有自己的课程资源视角,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创造力。(4)要注意体育课程资源的科学性、健身性,注意防止和避免忽视教科书,把联系实际变成一种“装饰”的教学倾向。
完善体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实现教育增值。实施有效教学,需要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包括: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参与度和师生合作三个方面。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及效果。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评价,涉及教师对学科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师的教学技巧等。例如,提问、启发和组织讨论技巧,师生交流与合作的状态,还包括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学时间和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等。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学生是否积极地学练思考;教师是否采用了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是否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课堂的主角,并实现教学内容的预设和生成。发挥评价作用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体育作业问题、测试结果,判断学生学习状况,反思教学,分析教学问题,反馈调整教学,及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三、中职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
1.达成目标的多元性策略。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学习的依据。中职体育每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都要以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为标准,从3个维度来表述。三维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达成课堂教学多元性目标策略的具体内容。
2.探究兴趣的持久性策略。新课标重视对体育问题的探究。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把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程不仅有手段价值,过程本身也具有目的性价值。这种探究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对探究体育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要重视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体育问题得以展开――课堂教学的深入,要“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体育问题得以解决――课堂教学的收尾,要“再现”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发探究过程中兴趣持久性的策略要求:让学生联系鲜活的生活情境、联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联系发展的体育科技;只有亲自经历和体验了趣味的学习过程,才能唤起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火花,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
3.师生关系的融洽性策略。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之一,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之一。为此,师生关系融洽性策略要求:(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互动共享、教学双赢;(4)转变角色、健全人格。其中第四点是师生融洽关系的核心因素。它要求教师转变4种角色:①由知识的传承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②由课程的接受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研究者、开发者和设计者;③由教学的实践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④由单一的管理者成为全面发展的启发者、点拨者和激励者。这些角色相互渗透和联系,统一于课堂的活动中。从教师角色看,上课是为追求生命的增值而工作;从学生角色看,上课是创造潜能得以发挥和三维目标全面生成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目的是影响和吸引学生,使师生关系更平等、融洽,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从而创设生命论的课堂氛围。
4.方式方法的多样化策略。(1)课堂教学培养个体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性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练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预期性、参与性、自控性、创新性和有效性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方式。该策略程序是:质疑,提出学习目标――释疑,自主学练――讨论,群体参与总结,教师归纳提升――拓展,应用巩固。可见,自主学练突出体现了对学生元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要求。(2)调动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互动性。合作学习针对学习内容较多,个人难以解决的学习任务,经个体发散地收集“资料”,最后交流、完善,得出正确结论。合作中的教与学多维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引导,设置情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对知识自主建构,培养了合作能力、交往意识、相互协调意识和团队精神。该策略的基本程序为:确定主题――小组设计――安排课堂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实践活动――总结评价学习结果。(3)注重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体验性。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使学习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得到发展。其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选择问题解决方式――方式的执行评价结果。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目的是发展探究能力,“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一般来说,人文体育内容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可有选择地进行探究性学习。(4)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加强学法指导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保障。教师不但要注意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问题解决式、案例学习等学习方法,通过“感知――理解――应用”的思练过程得出结论,而且要对多种方式优化组合。
5.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策略。(1)注重课堂教学必须注入时代气息。中职体育课堂教学要体现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课堂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并根据时展需要及时更新、补充,使课程具有动态性和生长性。(2)注重课堂开放性课程资源的筛选。资源必须科学处理、精心筛选,尤其是要精选那些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体育锻炼、发展有用的体育课程资源。其目的是储备未来公民必备的体育知识、运动技术技能,从而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育课程的理解、体验和生成。(3)注重课堂教学多科整合的和谐性。中职体育新教材强调以整合的视野认识、解决体育问题,对突出体育学科特色,把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有关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强化学生系统思维及多学科解决体育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促进体育学科综合化改革等,均有重要意义。所以,新课标下中职体育课堂教学要注重纵横联系、互相渗透,注重多学科整合的和谐性。(4)信息技术的融合性策略。“融合”的要求是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以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整合。“融合”的重点是利用信息网络资源搭建探究平台,力争使互联网基础知识与教学内容融合、与教学过程融合、与教学其他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的融合;融合的目的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究,提高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5)反馈评价的综合性策略。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等目标,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知识、技术技能要求及达标标准;通过自评和他评等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的评价方式,将学生主动学练的兴趣和情感内化为主动学练的动力,从而提升学练体育的能力和促进学生体育科学素养习惯的形成。评价的功能由选拔性向诊断性、激励性和发展性转变,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6)整体反思的修正性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后,要及时进行教学策略实施后的评价反思,目的在于总结策略的得失。评价反思内容有:从上述七大策略方面的反思;从教学效果中的反思;对个人经验的反思;对教学理论的反思;从同仁的交流中反思等。只有通过整体反思的修正性策略,才能使教学策略更具有开放性、有效性、灵活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四、关注体育教育理念,反思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
爱因斯坦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瞬即逝,但只有事物背后的本质――理念是完美的永恒存在。”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应当关注和追求理念的转变和升华。体育有效教学的终极目标取向是实现体育教育理想,发展学生体能素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体育素养的现代公民,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体育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体育,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体育教育应该“有思想、有技能、有情感、有视角、有生活,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己,从而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
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企图在教学中只运用某一种方式的认识和做法是绝对错误的。面对课程改革的“高原现象”,面对不同层面的问题,应树立信心,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使体育课堂向着课程改革的目标迈进,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实现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宋尽贤,赖天德,胡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2008,(10).
[2]刘立明.再论国外有效教学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
[3]刘立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2).
[4]堪启标.美国有效教学标准框架及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3,(6).
【关键词】体验学习 小学科学教育 研究
《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体验性要求的学习目标,从三个层次(经历、反应、领悟)强调科学学习的体验性、过程性,强调直接经验的价值和意义,要求学生能进入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学习,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这种课程观要求教师和学生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探求新知识,将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因素整合的一种“生态”系统。
一、体验学习及其理论
1.体验学习的内涵
体验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状态,是主体体认、把握世界的一种动态的认识活动。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活动的结果。作为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亲历中获得的相应的认识和情感。
体验学习是指学习主体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观察、实践、交往,对事物、符号、情感的感知与内省体察,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包括认知、习惯技能、情感态度等的明确知识或默会知识。
由此可看出,体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要探索并且反思的并非简单的体验,而是丰富的、结构性、具有新意义的体验。学生必须投入到体验中,并且反思发生了什么?它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身、脑、心三者的有机统整是体验运行与产生的必要条件,因为仅有“以身体之”那是经历,仅有“以身体之,以脑思之”那是经验,惟有“以身体之,以脑思之,以心悟之”才是体验。
2.体验学习的理论依据
(1)体验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让学生还原于生活,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加深对理性认识的理解。没有体验,感知就不会深刻;没有体验,就不会有自我构建;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体验,就不会有创造的发生。
(2)体验学习符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教师加强对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到学懂、会用。
(3)体验学习符合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由不知发展到知的一对基本的矛盾关系。丰富的直接经验,有利于理解间接经验,体验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接经验。
(4)体验学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学生既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体验”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二、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体验学习及其开展
1.小学科学教育中体验学习的开展
体验学习作为一种学习论,其所强调的主体性、情境性、行动性、反思性等特点与小学科学课程的理念相契合,特别是体验学习圈所呈现的程序化、科学化的学习过程,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提供了可行的操作范式。
(1)明确小学科学教育中体验学习的类型。“体验学习”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主要类型如表1。
(2)注意小学科学教育中体验学习活动过程的衔接。小学科学教育中体验学习的实践形态主要包括做中学、服务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在这几种形态中,做中学、研究性学习、服务性学习是经验学习的基本存在形式,反思性学习是经验学习的优化形式,开展这些体验学习活动,一要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二要注意学习活动过程的衔接。
① 活动目标的衔接。进行体验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获得符合活动要求的体验,因此,教师应做好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工作,设计科学合理的活动目标,并在开始上课时就清晰地传递学习目标。
② 活动内容的衔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加强活动内容的关联,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活动的兴趣,丰富学生的体验。
③ 活动方式的衔接。在体验学习活动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和相似性,在采用一定的观察、实验、参观、调查发表和议论等方式时要加强他们之间的关联性,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各种活动方式。
④ 活动场所和活动形式的衔接。校内外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都可以作为体验活动的场所和资源,教师在运用体验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时,不仅应考虑活动的难度和深度,同时应加强活动场所和活动形式之间的连接,课程内容与先前的教或学相联系,做到“前面活动是后面活动的基础,后面活动是前面活动的升华”。
(3)把握小学科学教育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关键。将体验学习应用于小学科学教育的成功因素关键在于教师要创设一种有意义的情境,并且引领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体验。基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模型,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可构建如图1体验学习的模式。
第一环节:认识体验阶段。在情境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注重典型性,精心选取典型性材料,吸引学生,培养其参与体验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可合理地运用实物展示、视频感染、图像或者媒体直观教学、多媒体模拟甚至直接设置疑难问题等方式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借此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一种无意识和不稳定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产生各自的认知冲突。
① 创设真实情境,构筑学生的真实学习体验。譬如,在校园里,通过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学生获得关于蚂蚁行为的第一手知识。蚂蚁可以通过嘴里分泌的一种蛋白来相互交换信息,向前赶路的蚂蚁总会和返回的同伴接吻,原来它们是在说话。
② 采用情境模拟,丰富学生的类真实体验。一是情境仿真,它是指人为地创设某种高度类似真实世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这种情境中的活动而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 鱼 》这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鱼缸、小金鱼、放大镜及一些辅助材料,让学生分组去自由地观察研究。面对鱼缸里的小金鱼和桌子上的放大镜,学生忍不住用手去拨弄,用放大镜去观察,自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了。二是角色扮演。例如学习水污染治理时,可让学生扮演市民、企业家和政府官员角色,分别发表各自对水污染治理的不同立场和意见。
③ 运用观察学习,增加学生的替代性体验。例如《 生态平衡 》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观看影片中学习生态知识,体验生态失衡的不利一面。
第二环节:反思观察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结合教育情境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体验,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问题要有针对性,目的明确;同时又要有启发性,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易适度,循循善诱,步步深入。
例如观察“涂在黑板上的水迹逐渐干了”现象,提出“涂在黑板上的水到哪里去了?”进而研究《 水到哪里去了 》;观察“不倒翁摇摇摆摆却不倒”的现象,提出“不倒翁为什么不倒?”进而研究《 怎样使物体放得稳 》;观察“鼓发出声音,鼓面上的米粒在跳舞”的现象,提出“声音的产生跟米粒的跳动有什么关系?”进而研究《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这些认知冲突,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制造一种“不协调”的状态,去激发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产生迫切需要提出问题的心理。
第三环节:行动体验阶段。在学生的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是一堂成功的探究实验课的骨架,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深入思考和动手实验则是课堂的血肉灵魂,只有两者相互依存才能达到优秀课堂的境地。
① 教师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先行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效果和安全,同时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 我们的营养 》就应确定用“实验法”来检验;《 蚂蚁 》一课,选择观察法比较好,《 水温的变化 》需要温度计来进行测量和统计;当然有些内容需要采用多种方法,例如《 我们周围的土壤 》,既要用到观察法、调查法,还要亲历实验过程、查阅资料法等。
② 在学生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依据的原理、仪器设备安装使用的方法、实验的操作过程等,通过讲授或示范作充分的说明,以增强学生实验的自觉性。例如,应该用灯帽盖灭,不允许采用吹灭的方式灭灯;闻液体的气味时要用手轻轻在瓶口扇,用鼻子闻,不能把鼻子凑到瓶口闻;试管加热时怎样安全操作等。
③ 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小组实验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教师要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态度和方法的教育。
④ 实验结束后,由师生或由教师进行小结,并由学生写出实验记录。
第四环节:抽象概括阶段。教师对待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个性化感受应持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当学生充分发表完自己的体验和看法之后,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班级辩论、成员评议等方式进行探讨和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积极的探讨和交流,才能集思广益、相互启迪、开阔视野,实现体验从感性向理性高度的升华。
小学科学课要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探讨和交流。例如,教学《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一课时,让学生观察把水和食用油分别滴在玻璃、蜡光纸、报纸上,如果让学生口头表述,学生很难准确描述,这时让每个小组把观察到的画下来,然后把记录纸贴到黑板一起展示,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水滴较圆,而食用油滴较瘪;对物体的一些特性,(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物体的导电性,天气的变化等)可以用符号来表达。在交流中探索,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第五环节:行动应用阶段。科学教育中不能只停留于学生的即时体验和感悟,而应引导学生在体验和交流后进行评价和反思,将体验和认识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实现对体验的超越,完成知识的内化,并使之成为一种心理动力和行为的价值尺度去指导学生的践行。
例如《 蜗牛 》一课,学生探究了蜗牛的食性,组织了蜗牛爬行比赛后,学生对蜗牛产生了兴趣。有些学生提出要继续饲养蜗牛观察它更多的生活习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延伸,相信在课后饲养的过程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关于蜗牛的知识。为了更加有效地落实延伸与拓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研究记录;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确定一周召开一次汇报会,交流探究情况,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这种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突出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过程的学习方式,使概念原理在头脑中的记载或呈现方式除了有清晰的语言表征,还具有丰富的动作表征和情节表征,能形成理性和感性相和谐的认知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教育中,各环节往往会重复出现,不同环节之间也常常彼此结合,共同构成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某一具体部分。
三、小学科学教育中开展体验学习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体验学习的特点就是重视过程和情感,而在活动设计中,既注重个体的体验,又强调与人交往和合作,故要在潜移默化中科学地实现体验学习。
2.可操作性原则
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体验学习更多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其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并非所有的知识都适用于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对学问性知识来说,教师的讲授显得更为重要,体验学习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加以运用,它更适合于综合性、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因此,根据科学学科特点,选择体验学习方式将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其次,体验学习对教育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时间、空间方面需要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再次,运用体验学习方式进行教育对科学教师是一大挑战,科学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科学、教育理论素养,更要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知识,这样在教育中才能得心应手。
3.有效性原则
体验的设计和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要进行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首先,需要对情境的精心设计,哪些因素是有教育意义的?哪些因素是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如何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身心发展阶段的素材?以及实验材料的充分准备,有时还需要准备场地或者联系社会人员等,这些做下来就延长了体验学习的时间。其次,要完成体验学习,精髓在于学生的反思,给予学生反思讨论的机会,无疑又延长了时间,如果缩短时间,则反思不够,体验不深,达不到体验的目标。所以需要科学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现有体验基础和将要发展的体验状态,提高教育效率。
4.多元评价性原则
最好采用质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对体验学习的评价方式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主动体育”
1.前言
体育教育的改革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从过去的“体操体育”到“选手体育”再到传统式体育教学。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其核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思考问题,培养创新能力。新课标的实施,给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教育教学改革的舞台,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根本的定论和模式。笔者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主动体育”教学进行研究与实验,略有些心得与体会供同行们参考。
2.“主动体育”教学的概述
2.1什么是“主动体育”教学
所谓“主动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试图建立一个有明确的学习启发动机,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与讨论得出结论的体育教学。它重在学生体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打破过去“教师说,学生练”的被动式教学。这样学生既明白动作技术原理又掌握技术动作,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到运动的乐趣,积极的参与到运动中去,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
2.2“主动体育”教学模式
在了解“主动体育”教学模式前,先来看看传统式体育教学:
传统式体育教学法的一般模式是:教师对本次课所要学习的运动项目进行概况介绍教师对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讲解示范学生按动作模仿练习教师纠正动作学生改进提高动作技术。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要学生去练”,学生被动式地接受知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式的位置上。此教学模式在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历史,对学校体育的发展的确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本身就爱好体育,基础相对比较好的学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种模式在教学中使用的时间一长,学生会感觉到枯燥、无味,易产生逆反心理,就会出现“喜欢体育活动不爱上体育课”的现象。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主动体育”教学的模式:
老师对本次课所要学习的运动项目概况介绍教师的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学生讨论学生实践教师总结并讲解示范动作学生改进提高动作技术。这种模式最大特点是学生要练,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此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学习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练习,主动的参与到运动中去,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终达到运动能力的形成及兴趣爱好的培养,使学生既懂得技术动作原理又掌握动作技术。
3.实验与研究
3.1实验的对象、教法与时间
3.2教学内容的确定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与场地、器材的情况,认真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安排表,做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各单元教材内容与教学时数相同。
3.3根据教学工作计划,按教材内容制定教法,进行实验。
以初一的足球教学内容为例,具体做法是:
实验组:首先是教师对足球运动项目的概况进行介绍,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要求分组比赛,同时教师提出“如何打好一场比赛”、“如何传接球”、“如何射门”等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比赛,让同学们去思考,去讨论,寻找答案,最后由教师对同学们所回答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教师讲解示范基本动作,学生再进一步学习动作技术。
对照组:对足球运动项目的概况进行介绍,而后教师讲解示范“传球”、“接球”“射门”等基本的动作技术,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模仿练习,教师纠正错误,学生进一步学习改进动作技术。
3.4实验结果
3.4.1从学生的问卷调查来看,共发出174份,收回168份,回收率达965%。对照组的同学60%认为喜欢体育活动不爱上体育课,上体育课枯燥无味,技术动作很难学。实验组同学85%认为爱上体育课,最好能每天上一节体育课,体育课有趣,动作技术很难学,不动脑筋还真不行,班级同学之间团结协作,集体荣誉感强,同学间的关系比较融洽。
3.4.2从学生的考核成绩来看,在体育课考核中,实验组的同学在动作技术与技能的掌握上明显要好于对照组,944%的同学基本掌握了所学习的内容。情况如下: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体育课考核
3.4.3从教师方面的情况来看,实验组的班级,课堂的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组织纪律性强,同学自觉认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表现明显,教师上课的劲头大,比较有激情,爱上这两个班级的课。
4.通过一学期的实验,有几点建议,供同行们参考
4.1“主动体育”教学实质上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同学的学习动机。科学地运用“主动体育”教学,要求教师本人要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内容,课前准备要充分,认真编写教案,备好课,选择设计好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不失时机的抓住机会,启发引导学生,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传统式教学法相比较,对教师自身的要求就更高了。
4.2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教师在课中所提出的问题,积极动脑思考,教师布置的任务才能认真完成,有了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并不是所有教材内容都适用“主动体育”教学法,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精通教材,做到心中有数。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统领教学的全局。
总之,体育教学的改革,就是要打破过去传统体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主动体育”教学则符合《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地位的精神要求,做到培养学生能力与发展运动技能的和谐统一,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人,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肖晴.陈琦.关子明《体育教学原理与方法》2000年2月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评价;高校体育
一、对体育教学评价的认识
任何评价活动都是人类以先定的评价标准,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达到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改造自身为目的的一种认识活动。体育教学评价也不例外,它是一般评价活动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和表现, 是按照体育教育自身特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点,以一定的评价标准结合一定的科学有效的方法,针对体育教学过程的组成要素、全部过程和预期效果进行的价值评价。
二、目前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
(一)对体育教学评价目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之所以要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一是为了完善体育教学,及时检查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和不足,准确地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能够清晰地掌握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使学生及时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的进步和错误,进而在完整清楚地掌控下改进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但是,令我们失望的是,目前在一些即使体育教学比较前沿的高等学府,对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也不是很太重视,有时甚至仅把此项工作作为一种工作流程,流于形式流于应付,严重损害了我国体育教学工作。
(二)在体育教学评价内容上不翔实和具体
体育教学评价在内容上的制定既要包括一些具体的量化评价,比如学生各种技能的学习掌握情况、体能的改进等等,也应包括对学生的一些定性的分析和评价,如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等等。这既是目前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体育教学应对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在体育教学评价方法过于单一
体育教学活动是一个长期地复杂的,由师生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达到预期目的的过程。其间,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有时甚至是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对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绝不能过于单一,必需考虑到在这一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但是,目前我们看到,绝大多数学校在体育教学评价方法方面过于侧重量化评价,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感悟,将学生掌握技能冰冷地分割开来,具体成一组组数据。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长期下去,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教育。
(四)在体育教学评价结果上不科学
体育教学应当全面考虑因教学而给学生带来的总体的变化和结果,过分重于结果而忽视了教学的过程,未能及时有效地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应给学生进而作出相应的调整,既不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也不利于学生提升学习。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课程形成性评价,加入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阶段性的进步比较,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三、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
(一) 转换评价量表的侧重点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对体育教学评价一般都采用评价量表。评价量表是由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定等级与参数等要素构成,它通过具体的数据量化来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效。但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这种评价量表所带来的弊端自不待言,上文已有论述。为适应这种变化,在制定评价量表时应把侧重点放在评价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的活动空间,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可以直接明了地反应出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及时反馈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缺点。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地活动,因此对体育教学的评价也必须把侧重点放于此,这才是当今体育教学评价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对运动负荷指标的研究
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因身体练习所带来的衡量身体运动变化的重要指标。对体育运动负荷作出合理科学地分析,是评价体育教学效果的直接手段。但目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对运动负荷指标要么重视不够,要么指标的制定过于简单,这样就造成不能及时反应出教学所带来的实际情况和效果。因此,必须加强对运动负荷指标的研究,修订和完善目前指标中的不足,以此真正能带来提升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
(三)重视教学评分值的客观性
体育教学评价是一个主观认知的过程,由于评价主体的主观人为因素,往往使教学评价分值因人而异,如专家过于严谨分值偏低,同业经验打分,自我评价易于高估。这就使得教学评价分值不能很好的作为教学的参考,未能真实反应出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为消除这一隐患,保证分值科学客观正确,首先要增加评价文体,发挥多种评价方法,提升评价分值的可信度,其次要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比如肯德尔和谐系数法、一致性方差分析法等,弥补因这一主观性所带来的欠缺。
(四)重视发挥诊断性评价的作用
诊断性评价是一种针对体育教学活动事前和事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原因而进行的检测和评价。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帮助教师通过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共性和个性,调整教学内容,做到及时预防和纠正,还在于能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及时改进,提高效率。作为一种即时性的评价,它具有灵活多变简单操作的特点,因此应多加运用,充分发挥。
(五)体育教学评价要做到多样化、个性化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形式过于单一粗线条过重的特点,如指标过细、概念太强等,既影响评价结果也不利于作为指导教学的依据。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的身体和智能的前进,体育教学评价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发挥出教学评价的作用,合理地制定出适应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全面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水平。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制定出来的教学评价也要具有多样化、个性化,能反映出教育的本质要求,满足教学教育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体育教学 自主学习 调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很多学校都建立了学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学校体育俱乐部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产物,在培养学生体育行为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体育需求,更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体育教学存在一些弊端,一是重知识轻方法,二是重技术轻素质,三是重应试轻应用,四是重继承轻创新。这些传统的教学弊端严重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因此必须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格局的束缚,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的课堂格局,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时间和教师等,获得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产生创新的兴趣;在身体素质与心理、社会交往方面得到明显的提高,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我院一年级学生800人,其中男生450人,女生350人。
2.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发放800份问卷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分八个内容进行调查,回收率100%。
(2)问卷调查内容:学生对体育教学、自主性学习的意见,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参与情况及运动器材等。
(3)经验总结法:广泛征求、搜集第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科学研究的规范要求将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4)数据统计法:所有测试数据均用spss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问卷调查。
对调查问卷内容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学生对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概念有所了解,但不是很清楚,部分学生将自主学习与自学概念混淆了,对自主性学习的方法、模式及形式都了解甚少;学生对教学模式表现了不同的反应,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相当大一部分赞同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研究证明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学生比较喜欢内容新颖的课,教学手段要求多样,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自主锻炼,由于缺乏运动设施,挫伤了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1.建立平等师生关系,提高学习兴趣。
自主性学习和自主锻炼首先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教师和学生是创造和谐氛围的主体,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才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才能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做法,才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学习兴趣的提高,关键在于恰当地激励学生。学生对体育教学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就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情绪,专心听讲解、看示范,认真参加体育锻炼,并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搭配,所选择的内容应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可多开展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体育小竞赛、游戏等活动。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只要学生对体育活动建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主动的学习动力,就会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锻炼、自主学习。
2.认真做好“三备”,做到“精讲多练”。
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自主锻炼、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安排。首先,要做到认真备课,了解学生,课的结构合理,改变以往教师的“主讲”地位为“主导”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其次,师生所处的地位也是主要因素。教师要用多种教学手段、精练的语言不断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活学活用,引导学生善学、会学、爱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机械接受为创造性学习,使老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3.依照运动教学规律,正确使用指导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否实现自主学习,教师指导方式的正确与否很关键。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老师的精心指导,使学生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从而创造性地学习,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这样在很大程度上给了学生自己学习和创新的空间,为自主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方便。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课堂组织形式,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
4.发扬拼搏精神,消除消极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运动条件与学习结果的差异,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一方面由于客体的吸引作用和意义而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另一方面可能会由于挫折、失败、产生失望、自弃的消极情感。对于好的情感我们要保持、培养,而对于有损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消极情绪,则应尽量避免或帮助消除。在教学中,对于那些难度大、技术复杂的教材内容,采取精讲多练、循序渐进、减少运动量等方法,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克服困难,最终掌握动作要领。另外,加强学习练习中的保护与帮助,增强他们的安全感,这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5.重视个体素质差异,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充分地发展,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能力等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其个体发展。这样,能力较弱的学生能树立自信心,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能更迅速地提高,即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方法、手段上,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措施,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差异性”的学习机会。
五、结论及对策
1.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勿随心所欲。
2.在自主学习、自主锻炼教学过程中,教师宜采用以启发式教育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观察,及时纠正错误动作,控制局面,加强保护,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3.自主学习要求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技能,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专业技能。教学方法与手段,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摸索经验,及时改进。
4.自主学习教学,要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对象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学校拓展心理训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科学对策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教学人才的基础,单一地强调知识传授已经无法提高教学的效率,不符合教学的新特点。只有在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培养,才能发挥教学的积极作用。技工学校是培养社会技术人才的摇篮,搞好体育教学,是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也是保证他们全面发展的核心。然而,目前我国很多技工学校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都忽视了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单纯的强调学生的运动技巧,无法从根本上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高标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针对我国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学与体育教育相融合的必然结果。素质教育的内容一方面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上,它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出发点,重视他们个性的张扬。体育素质教育也体现在对学生锻炼能力和健康情况的教育上,要避免体育技巧的单纯教学,注重思想、文化、心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充分体现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积极配合锻炼,强化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了解,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索学习,保证素质教学与技工学校体育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现和有效的教学对策
在技工学校体育教育中开展素质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它需要教师权力倾注其中,找到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彰显教育的新形势。
1.在教学措施中体现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形式除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之外,其同时还可以体现在开展素质教育的教学措施中。技工学校在通常应用的教学措施尽可能做到教学情境化的效果,确保学生们均可以保持着身心愉悦的情绪主动参加学校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但是,由于体育理论教学较为枯燥,运动方面又存在不足,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在开展体育素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情景的营造和搭建,使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令其踊跃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克服体育教学的缺点。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模拟一场足球比赛,让学生扮演成观众和选手,全面认识足球知识,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进行思考,进而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完善认识
目前,我国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师较为年长,从事教学工作多年,虽然经验丰富,但是却无法明确素质教育的优点,思想观念较为落后。想要充分开展体育素质教育,就要让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明确体育素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将应试教学的模式予以转换,增设素质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还要树立学生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转变思维,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养成学生良好的体育素质运动习惯。
3.确立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发挥其指导作用
新课改下的体育素质教育体现在技工学校教学的各个方面,确定它的核心地位,就是要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中体育素质、非智力因素的素质培养和开发起着特殊作用。体育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物质基础,是保证各种素质形成、发挥、提高的能源系统。素质体育教学不仅要强调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增强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他们独立创造精神。在此基础上,技工学校的体育素质教育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一位学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
4.紧抓体育素质教学的中心环节
所谓的技工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就是指课堂教育,一堂完整的体育课包含的内容多样,对学生素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仅仅把握课堂宝贵的时间,开展多渠道的素质教学,将体育与素养相融合,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实和贯彻。另一方面,体育素质教育还要强调教材的合理化,选择的体育教学方式要与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相适应,结合市场的需要开办课程,将教材变为素材。最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在教学中围绕学生展开,使他们在体力与智力、知识与道德、性格与才能、理性与直觉、美的体验与美的表现等诸方面获得高度和谐的发展,强调他们运动个性的张扬,围绕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其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运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近年来,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开展体育素质教学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彰显素质教育的内涵,将其与体育进行有机结合,并且找到它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凤娟.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体现探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91-93.
[2]周夏池.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6):91-92.
[3]兰亚强.素质教育与技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引进与咨询,2006,(02):84-85.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体育;现状;应用
学校与家长对学生的成绩一直都非常关注,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进,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开放,学生的体育学习也逐渐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新课改要求小学体育教学要以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等方面为依据,制订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方法,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使用也体现出教师与学校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关心。但是,由于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是新事物,所以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情境教学现状分析
从目前的小学体育情境教学现状看,也有将情境教学使用轻松自如、效果非常好的学校和教师,也有情境教学应用不好的。而对于情境教学应用效果不佳,本文给出以下具体分析。
1.情境教学广泛应用,但效果不佳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许多小学体育教学已经在广泛使用情境教学法,并且情境教学的方式和内容都非常丰富,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体育教师对情境教学法内涵认识并不深刻。部分体育教师存在时尚教学的心态,但教学内容仍浅显的现象。对此,体育教师应当深思体育情境教学的真正内涵。
2.情境教学过程与学生情况不符
教师在情境教学中没有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小学阶段中的低年级以及四五年级学生的实际身体心理发育情况、学生性别、学生兴趣与运动能力等存在差异。教师在没有考虑学生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情境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3.情境教学面临实际操作的问题
小学阶段,学生天性好玩,活跃。因此在实施情境教学时,教师组织活动很难保持学生的纪律,进而使实际的体育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
从以上情境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看,情境教学的应用需要一个过程,逐渐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效果。
二、情境教学的实施应用
情境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通过优化环境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具体有多种形式,例如,游戏情境、音乐情境、语言情境、问题情境、场地情境等。以下则是本文对情境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1.音乐情境法
教师在体育基本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觉得比较单调和枯燥。教师则可以将音乐融入教学中,设置音乐情境教学。音乐的旋律、节奏等特色可以很快将学生带入体育教学的状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奋度以及体育技能学习的效率。例如,四年级学生跳跃教学的练习中,可以播放《兔子舞》,在教师带领下学生也会跟着教师跟着音乐一起跳跃,尽情练习尽情活动。当然,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注重音乐与教学内容的相符合以及课堂音乐播放的时间等。体育课正式开始前,教师让学生做准备运动热身的情况下,也可以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上体育课。由此,学生的体育运动达到教学目标,还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肢体协调,还能培养学生的韵律感。
2.游戏情境法
游戏对小学生来说极具吸引力,游戏情境也是目前体育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在体育游戏中锻炼身体,同时加强游戏的团结合作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取创设游戏情境教学的方法,由此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学习“立正、向左转、向右转、向后传”的内容时,为使学生降低对方向学习的紧张感,教师在教完学生哪边是向右转等基本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二三木头人”游戏。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做示范,在原来游戏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教师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运用所学内容,教师在旁边指导。例如,教师让学生向左转,学生转错就是输了,然后适当惩罚。学习立定跳远时,做一个小游戏,教师让学生表演“青蛙跳”,增加学生对立定跳远方法学习的效果。
以上是情境教学的两个具体方法,此外,情境教学法还有其他形式,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最重要的是,体育教师在实际情境教学中注意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而改变情境教学的对策,明白应用情境教学的真正目的。
总之,要达到情境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目的,要使学生高效接受体育基本技能知识,教师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使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艾艳军.小学体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J].学周刊,2015(28):211.
这个过程包括学前体育教育、小学体育教育、中学体育教育、大学体育教育以及成人体育教育各个阶段。终身体育教育倡导维持良好的身体条件,以适应社会变化,改善生存条件,更好地生活。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终身体育教育的构成部分。二者互相联系,紧密配合才能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目标。遗憾的是,当前我国只重视学校体育教育,而且体育教育很多时间只停留在学校体育教育上。传统观念中,体育教育只是从幼年时期开始,之后的15年或者20年中学生断断续续地接受体育教育,然而体育教育永远让位于文化教育。其后离开学校之后,体育教育只是成为学校体育的一种延续,这种延续不过是所学体育知识的实际应用,而这种实际应用往往并未落到实处,甚至绝大多数人都没进行体育教育的延续。这是我国当前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学生长远发展来讲,终身体育教育意义依然重大。随着社会发展,运动不足、营养过剩、精神紧张、肥胖等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发展。解决以上问题除了医疗方法外,增加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尤其需要增加体育锻炼,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旨在于此。不得不说,我国当前的全民健身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举世瞩目,但远远没有形成国外全面健身的高度。一方面表现为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仅少,而且集中在老年人,年轻人以各种理由逃避参加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表现为社会对体育的投入不多,体育设施缺少影响全民健身的开展。一朝一夕之功并不能改变以上局面,只有全局动员,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方能完成。高校体育教育是庞大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责无旁贷。如果高校阶段能使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对于学生长远发展极为有利。终身体育不论从其前身意义和后期发展的意义都能满足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和要求。终身体育理论在实践上和体育理论上都有待于体育组织与体育教育组织去完善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国内广泛地开展和推广。
学校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基础工程。通过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阶段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自觉性调查,小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佳,大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最后。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经历高考后,在内心中已将体育锻炼排在最后的位置。若想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观念,必须使他们从内心深刻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大学阶段就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试想,若他们大学时期都不乐意参与体育锻炼,毕业后的繁复事情更不会让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具备终身体育的观念呢?高校体育教育者要对教学对象有深刻的了解。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在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因为小学和初中阶段并没有深入理解体育锻炼和玩耍的区别,他们认为体育锻炼就是跑跳,所以这需要他们了解体育锻炼的实质和内容。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尽管意识还不太成熟,但是由于自身身体发育成熟,思维逻辑也已经成熟,他们已经或多或少有了体育锻炼的愿望和喜好。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我们应该使他们已经形成的关于体育锻炼的认识深化,并且能深入内心,成为一种自觉意识。所以观念教育是第一位。
相对于体育技巧的传授,体育观念的教育更为关键,也更具有难度。高校体育教师怎么才能使他们具备观念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原则。高校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未来发展要求,最终使其将体育锻炼养成一种习惯。习惯性参加体育锻炼如果能贯穿一个人生命全部过程,那么就实现了终身体育教育的最高目标。习惯如何才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始自小学,但是最终形成并坚持下来在大学。高校体育锻炼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在学生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中有意识参与体育锻炼的,毕业后依然有较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但是大学里如果排斥体育活动,那么毕业后也很少参与体育锻炼。从调查结果来看,如果学生在大学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那么就有助于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农村学校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研究》,深知体育教学在时代不断变迁下将会面临不同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在新时代推动体育教学的创新改革,发展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成为众多体育教学工作者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的首要任务。本书主要研究目光集中于我国社会经济较为滞后的农村地区,从区域视角深入分析了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学校教育发展状况,并试图以相应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特征和教育事业发展近况为着手点,谨记新时代对学校教育发展所提要求基础上,多层次剖析农村学校培养学生运动员的实况和制约因素;同时,该书还在丰富、生动个案分析基础上,挖掘利于农村学校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有效途径,且因此通过实践论证提出,能辅助农村学校建立科学、现代化学生运动员培养系统的建议与意见。由此可见,本书可为推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带来新思路,值得农村教育工作者深入阅读。
现如今,多数城镇学校基础设施与师资力量在国家十分看重现代教育事业发展情境下,已基本能满足学生日常学习需求,但部分农村地区却因经济条件有限、地理位置偏远、社会环境落后等原因,而致使其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状态,严重影响该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缺少良好体育教学和锻炼环境条件下,农村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会受到相应负面影响,进而无法保证学生学习效率,这将严重阻碍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从实际发展进度来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不少问题,以至于其体育教学发展脚步停滞不前。首先,教学理念陈旧、古板,体育教学未受到应有重视。因诸多客观因素影响,多数农村中小学仍保留传统教育理念,认为主科知识理论教学是开展学校教育的重点,而将体育学科视作副科课程,从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使体育教学并未得到应有发展;其次,欠缺充足师资力量与基础设施,体育教学活动难以得到有序开展。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大部分农村中小学仅从形式上实行体育教学,并未从实质方面对体育教学投入充足资金和人力资源,以至于没有足够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支撑体育教学的发展,降低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效率;最后,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滞后、单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农村中小学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主要以单一的强制性知识理论灌输形式实施教育,且大部分教师所掌握专业知识也较为滞后,学生学习兴趣很难在此教学环境中被激发,这不利于预期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结上述内容可知,推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各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应认清这一现实,以下所列路径作为参考,可大力促进其体育教学的优化改革,让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能与时俱进,满足现代社会对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第一,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强调体育教学发展必要性。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者需正视体育教学对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性,明确体育教学与主科教学在学生教育中的同等地位,并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思想指导,努力创建符合现代学生学习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以此辅助院校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第二,加大投资力度,为体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可通过各科学手段加大对体育教学的投资力度,如政府针对性拨发更多专项教学资金,用以完善农村体育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院校可组建多元培训活动提升体育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并适时引进外界优秀专业教学人才,以此为农村中小学全面实施体育教学提供保障,使农村体育教学效率实现稳定、持续增长状态。第三,根据时势更新体育教学内容,丰富相应课程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