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的管理机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
高等学校实验室是高校培养本科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培养研究生和科研队伍的主要场所,其同时具备教学和科研的职能。因此,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培养和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力并建立高素质的专业的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制订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和使用制度,对充分高效地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和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总结了几点建议。
一、实验室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1.管理队伍结构的合理配置
目前,多数实验室管理队伍结构配置不合理,责任与权力不分明或越级管理的现象很多,致使实验室的直接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中常常处于“有责无权”的状态,工作开展困难,甚至严重影响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因此,实验室管理队伍结构配置上应当责任与权力分明、各司其职,明确实验室管理的工作职责范围,建立适合本校实验室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职能,才能为实验室高效运转提供保障。
2.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实验室管理人员与教师同样负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1]。实验室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的培养情况。因此,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发挥高校实验室培养高水平人才功能的必要条件。
3.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高水平的管理是高校实验室高效率运转的必需条件。提升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可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降低实验室仪器设备损耗金,保证实验室的各项功能合理、高效地发挥。
4.培训管理人员对精密仪器使用和维护的能力
现代实验室的大型精密仪器越来越多,其使用和维护成本也较为昂贵,所以必须由专业的人员来使用操作和维护。因此,对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进行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培训可以使大型精密仪器得到有效的利用,降低使用维护成本,同时也是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二、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
1.制订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首先要重视安全管理,因为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是实验室正常运转的首要保障。在重视实验室安全方面,必须做好防水、防火、防爆、防毒、防环境污染和防盗窃等工作,以防止各种不测事故的发生,必须严格贯彻“安全第一,以防为主”的方针。一个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不仅要求管理人员做到严格的、高水平的管理,而且要求使用人员严格自律,严格遵守管理制度。
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警惕,经常检查电源、水源、气体阀门等设备,保证其能正常使用。在贵重精密仪器、贵重金属、剧毒试剂药品和重要实验用品方面,要由专人管理,指定专门的存放地点。实验室领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以短期使用为主,不得大量存放。压力容器必须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测,做到及时发现隐患―及时上报―及时处理,严防事故发生。凡未经安全检测,未取得安全合格证的压力容器不得投入使用。门窗要有安全防护措施,消防器材要齐备,并定期进行检查、更换,保证能正常使用。实验人员要按规定倾倒废液及腐蚀性溶液,严禁随意抛弃,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实验室使用完毕后,要切断电源,锁门关窗,方可离开。
2.实行信息化管理及使用登记制度
实验室设备的管理主要包括对现有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等[2]。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为了优化实验服务及管理,高效率地为教学与科研提供相应的实验资源。
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实验仪器设备使用前网上预约系统、仪器智能卡授权使用管理系统、使用情况查询系统、仪器设备维护管理系统及仪器设备使用说明和相关技术资料库等。
实验室使用人员首先可查看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的相关技术资料,以确定当前实验室的仪器能满足自身实验需求。在此之后需进行网上预约,网络预约系统可看到预使用仪器的使用状态,使用人员可根据实际能预约到的使用时间合理安排实验。预约并确定了使用时间后,使用人员还需对所使用仪器的使用说明进行查看和学习。
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仪器设备安装了智能卡,授权使用管理系统通过开通智能卡授权使用的方式为使用人员提供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可详细地记录使用人使用仪器的过程及仪器运转情况,起到实时监控记录的作用,可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实验人员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环境。
3.制订详细的仪器使用管理规定
为了合理高效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减少仪器损耗,维持实验室的稳定运行,需要制订详细的仪器使用管理规定。每台仪器都应配置相关的使用说明和技术资料。使用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必须认真阅读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说明书和有关技术资料,方可进行操作。大型精密贵重仪器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或指导使用。同时,使用人员需在使用结束后对所使用仪器的运转状态做记录备案,以备管理员查看,并判断该仪器是否需要进行维护或维修。
4.制订完善的实验室日常管理规则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室内各种仪器、设备、工具、器皿、材料、试剂、水、电等都是保证实验工作的基本物质条件。因此,所有使用人员必须爱护仪器设备,自觉地管好、用好各项物品和设施。
实验结束后,应将所用仪器、设备、工具、材料、化学试剂等归还原处,清理垃圾,回收剩余药品、材料和溶液,排除有害气体,擦洗仪器部件或容器,整理实验桌柜,清扫实验室。离开前要认真检查实验室安全,关好水、电、门窗。一切使用实验室的人员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按规定处理好废气、废水、废料、废液,增强安全意识,注意防火、防爆、防腐蚀、防污染。经常保持实验室良好整洁的环境,做到门、窗、桌等干净,物品存放整齐划一,仪器设备干净整齐。
总之,在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建立中,高素质的实验室管理队伍是中坚力量,设置好实验室人员管理机制,制订完善的实验室管理方案,最终做好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才能为实验室高效运转提供保障,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的顺利进行提供优良的条件,为高校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21-02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与其他技能型人才培训机构的区别在于,高职院校更注重系统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厚技能而非轻理论,培养的学生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机电实验室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场所,是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践训练场所。机电实验室管理与运行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管理工作,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与运行水平,创新机电实验室管理与运行模式,对推动高职院校机电人才的教育发展将发挥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与运行现状,提出改革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思路。
一、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特点与运行现状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经历了从了解、模仿、探索到特色发展的曲折过程。与体系日趋完善的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实训是高职院校整个教学过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1]。我国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目前有如下特点。
1.实验室规模日益扩大。几年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下发后,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高职院校也根据自身的实际不断加大对实验实训的投入,建立了具有服务课程、专业、技能模块等功能的各类实验室。机电实验室作为重要的技能训练场所,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PLC、单片机、电力电子等实验设备装置。机电一体化布局日趋完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质量有所提高。实验室技能培训容量从过去的数十人到上百人,投入资金从数百万元到数千万元。机电实验室投入和规模的增加,有力促进了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2.建设模式多元化。目前,机电实验室通常采用分散型、集中型以及分散型和集中型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所谓分散型模式,是指基于课程设计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如机械测试实验室,实验设备是根据课程教学要求,配合课堂教学和验证课堂理论而提出。而集中型模式是基于学科层次提出的实验要求,通过组合多种实验技术条件而建立的,或者为满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需求而建立[2]。集中型模式可满足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还同时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要求。机电实验室作为综合实验室,除了完成机电传动课程的实训外,还可以进行机电结合的实训。分散型和集中型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是基于多个实验室的功能组合,通常情况下各实验室在科学规划前提下按照分散型模式建设,但各实验室在学科提出的实验要求下,又可集中相关的功能块,提供集中型模式的训练要求。该模式灵活机动,增加了实验实训中心的利用效率。
3.多种管理模式并存。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在经历了过去的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基础上,逐步转变为院、系(部)两级管理的管理体制。这种调整,对于整合实践教学资源、节省投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加强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仍然延续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是一种补充,但也带来了实验设备重复购置、管理人员增加、大型设备使用率的矛盾。
4.职业性和技术性特点日渐突出。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从过去的迎合、适应社会需求向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的方向迈进,如新型加工技术的革新,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的零部件加工,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职业性和技术性特点日渐彰显。基于实践教学设计的各种部件、模型等实训作品,表明高职院校的机电实验室逐步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教师参与的各种课题试验及研发,使机电实验室技术特点越来越明显。
二、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机电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体制仍然沿用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模式,即按课程设置实验室,并依附于教研室管理。尽管教育部在实验室评估条例中已经明确规定,实验室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但实际上不少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仍然按三级管理模式运行。在这样的管理机制下,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1.缺乏统筹协调管理,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由于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实验室实际上仍然隶属于教研室。各实验室为了满足课程需要,追求“配置到位、自成体系”的目标,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部分仪器和加工设备的重复购置,浪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同时,实验实训需要的一些大型加工设备无法添置,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各实验室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由于缺乏统筹协调,大大降低了一些仪器的使用效率,造成了资源浪费。
2.实验室多元化开放程度偏低。实验室开放是实验室生命力的源泉。这里指的开放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两个层面。良好的开放环境对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开发项目、增强学生实验参与度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体来讲,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多元化开放程度普遍较低,主要有如下几个因素:一是实验教师或能够操作固定仪器设备的教师数量匮乏,缺少教师现场指导,难以满足开放的需求;二是实验室容量有限,在应付实验教学需求外,没有足够的实验设备或空间;三是没有建立实验室开放的激励机制,教师缺乏积极性。
3.信息化管理水平亟待加强。要提高机电实验室的管理水平,离不开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机电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是实验室管理优化的重要保障。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实验室制度、实验教学资料、实验设备资料、实验教学资源与安排以及仪器使用和维护等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平台,教师、学生可以动态了解或申请实验项目,学校管理人员也便于管理、监督和控制。部分高职院校已经试行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管理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水平上。实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报告、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仍由实验教学教师个人掌握,延续传统的封闭型管理模式。
4.安全培训措施不力。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小而全”的建设布局,给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不利因素。机电实验室安全隐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财产安全;二是学生人身安全。动力线布置不合理、用电负荷的增加、大型复杂仪器设备维护不规范、操作使用不当、防范措施不配套等都会导致仪器设备的损坏,造成财产损失。学生操作不当、防护面具和防护服穿戴不正确、事故处置培训不到位等,往往成为人身安全的隐患。加强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已成为亟需高度重视的问题。
三、改革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思路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运行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对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以下几种改革思路。
1.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强化系部管理职能。尽管高职院校逐步放弃了三级管理模式,但教研室本位主义及部分教师依赖实验室独自开展课题的原因,使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依然存在。因此,强化系部管理职能是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管理的当务之急。系部实验室建设要从长远规划和整体发展的思路出发,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专业带头人,统筹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改善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投资分散、各自为政的局面。有条件的系部可建立实验中心,统一调配系内设备,协调实验人员的交流,统筹实验耗材,整合实验内容,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2.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采用信息技术管理高职院校机电实验室是规范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室运行效率的根本保证。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有利于学生网上查询实验室、申请实验、预习实验、提交实验结果等,仪器设备、实验室人员、教学档案、安全等均实行标准化管理,以信息管理替代人工管理模式。
3.加强多元开放,提供实验室运行效率。传统机电实验室采用固定时间、固定设备、固定对象的模式开展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课程和毕业设计以及教师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项目,降低了实验设备的使用效率。因此,科学合理的多元开放是提高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可采取的开放方式有:(1)基于学生开放,可在课程实验、各类大赛以及毕业设计时,实行完全开放,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基于专业教师的开放,在教师课题、综合实验设计、兴趣小组以及“青蓝”工程等方面及时开放,满足专业教师的业务需求,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作用;(3)基于管理人员的开放,实验室定期向院系实验管理人员、督导开放,不断加强管理交流,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4.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尽管诸多机电实验室配备了安全设施,建立了安全管理制度,但在安全管理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有以下方面值得深入关注:一是设备运行与维护台账的建立,可以直接或间接了解设备状况;二是设备的增加应考虑线路的承载能力;三是设备的布局对设备之间、对学生操作有无干扰;四是学生实训前有无充分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五是极端条件下安全措施的预备方案;等等。总体来讲,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是机电实验室最重要的职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分制 县级教师培训 管理机制
《学分制背景下县级教师培训管理机制的研究》是在顺应时代精神的要求,结合邵东县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实情,综合邵东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我校)近10年来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课题经湖南省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批准,成为省“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科教兴国,教育先行;振兴教育,教师先行。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师队伍,是我国教师培训工作的目标,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振兴的基石。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每一位教师完成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2011年11月,湖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湘教发[2011]61号),对我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2年8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指导性意见。党的十也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关键地位,在当前这种历史条件下,教师培训机构要适应时代需要,实现工作转型。
我校在2012年底对参培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9%的教师对学分制并不了解,50%的教师对学分制的了解一般。针对教师培训管理,教师反映的问题集中在:①工学矛盾突出;②培训经费短缺;③培训实效性有待提高;④学分制管理需要加强。在新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对教师培训的学分管理,充分发挥县、乡、校的引领作用,构建适合农村教师培训的县级管理机制,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亟需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作出明确的回答。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建立完善的县级教师培训管理机制,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得到培训的机会,进行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对教师专项培训的240学分和校本研训的120学分进行细化认定和注册登记,本着“重任务、增实效、创特色、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克服教师培训内容单一、效果不佳、经费短缺等实际困难,解决教师工学矛盾,提升教师整体水平,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拓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建设教育强县提供师资保障。这是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探讨教师培训的管理机制的构建,结合省内的学分登记管理办法,摸索出教师培训管理的有益经验,发挥“县―乡―校”三级联动功能,确保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的落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教师培训管理的科学理论,这是课题研究的长远价值。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从实际出发,依托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中,实施学分制管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细化学分管理项目,将学分制管理运用到教师全员培训、学历提升教育以及校本研训中,确保全县教师本周期内有机会修满360学分;建立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包括人力机制、服务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全县教师培训架构优质平台;增强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从而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快速、和谐发展,为实现邵东教育强县提供优秀的师资保障。
(二)、研究的内容
(1)研究县教育局的政策指导功能。县教育局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教师培训文件精神,制定配套的措施和政策,确保每一位教师都能参加培训。将学分制作为加强教师培训的重要手段,对教师专项培训的240学分和校本研训的120学分的细化认定和注册登记形成制度,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师训经费按全县教师工资总额的1.5%纳入财政预算,为教师培训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同时县教育局在教师培训中还应发挥指导、监督、评价的功能,将教师培训同教师的聘用、晋级和绩效工资结合起来,有效推动全县教师积极参加培训。
(2)研究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转型。县教师进修学校必须树立“师训即服务”的工作理念,研究教师培训标准,在一线中小学建设教师培训基地,以一线中小学名师为主体组建教师培训团队,探索教师培训新模式,创建大校本培训体系,做好这五个方面的工作,教师进修学校真正实现从原来的直接培训向全方位的服务转型。
(3)研究教师进修学校的功能定位。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是县级教师培训的指导者、管理者、服务者和评价者,我校提出“精心指导、精致管理、精细服务、精确评价”的基本要求,坚持“四到位”:一是指导到位,把教师培训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在县域内以开放、长远的眼光对教师培训工作作出合理规划和设计,从宏观层面进行指导,尤其加强对中小学的校本研训进行有效指导。二是管理到位,教师培训项目的规划和审核、教师培训学分的登记、培训档案的整理等都需要认真对待;坚持“一切为了教师成长”的宗旨,为教师培训提供软硬件保障,培训后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积极探索培训的新形式(课例研究、行动研究、顶岗实习、置换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训),细化各项管理,保证培训的实效性;三是服务到位,树立为教师服务的理念,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承担项目的规划、课程的开设、师资的提供、信息的共享和后勤服务的任务,构建教师培训“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相结合的计划制定模式,采取“联合”、“托办”方式等,在教师中开展培训需求调研,构建为基层教师服务的立体化网络;四是评价到位,我们以学分制为抓手,着重探讨从科学、合理、全面的角度来评价教师培训工作的成效,力争教师培训后,从师德、教学技能、教育科研能力和学科整体知识建构四个方面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保证培训的“高水平、细服务、优效果、好形象”。
(4)研究在学分制背景下,如何构建“县―乡―校”三级联动机制。三级联动机制,就是要充分发挥县教育局和县教师进修学校、乡镇中心校、一线中小学的能动作用,为全县教师培训提供科学优质的指导服务体系。县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宏观调控,在全县范围内统筹管理、做好教师培训的各项服务工作;乡镇中心校中观管理,落实教育局的政策,做好宣传,建设好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校,为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保驾护航;一线中小学校微观组织,在五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选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扎实开展校本研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5)研究在学分制背景下,创造性地构建四位一体的综合管理机制。一是人力管理,包括培训者团队管理和学员管理。在研究中加强培训者团队的管理制度建设,如任课教师准入制度、专家(名师)资源库、教师评价机制等;对学员管理,我们将强化学员约束制度、激励制度、成果评价制度。二是评价管理,包括对学员的学习评价和培训者的评价。学员评价主要从师德、教学技能、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和学科整体知识建构四个方面进行,让学员参加培训后真正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培训者的评价依托教师进修学校和参培学员的综合评价,实时监督培训者的培训表现,促进培训者自我提升。三是服务管理,将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相结合,注重课程的设计、运行和开发,做到按需施训,通过完善教师进修学校网络建设,为教师培训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建立一批优秀的教师培训基地和一线教学名师资源库,进一步强化后勤服务和经费保障制度。四是激励管理,以县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各中小学为辅助,通过教师参加培训期间的综合表现评优评先,同时评优评先同教师的聘用、晋级、学分登记和绩效工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变教师培训“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得参加培训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将以上四项管理融入学分管理之中,依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文件精神,进行细化,创新学分登记管理机制,制定符合地区特点的、科学灵活的学分管理办法,形成制度,让县内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完成360学分。
(三)、创新之处
在管理机制上大胆创新,构建“一制双线三级四位五新”的管理模式。一制主导:以学分制为主导,制定符合地区特点的、灵活的学分管理办法,有效促进教师培训。双线配合:县教育局政策导向、县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实施,双线协调配合,保证教师培训收到实效。三级联动:县教育局、县教师进修学校宏观调控,乡镇中心校中观管理,一线中小学校微观组织,为全县教师培训提供科学优质的指导服务体系。四个到位:指导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评价到位,四位一体,保障教师培训有序有效进行。五项创新:研究教师培训标准,建设培训基地校,组建培训专家团队,探索培训新模式,构建大校本研训体系,实现五项工作创新。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在2012年底,课题组用自编问卷对我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制管理的推行情况进行了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在2013年4月中旬,课题组深入四个实验基地校进行调研,了解一线教师对学分制管理的想法,获得了有价值的信息,收获了教师的建设性建议。
行动研究法。边工作边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实施方案―反思改进―总结评价”六个步骤,让我们的课题立足于教育第一线,立足于课堂。我们选取两市镇一完小、两市镇四中、杨桥镇和仙槎桥镇三中“一镇三校”作为实验基地。四个实验基地能充分体现办学上的示范性,教学上的指导性,管理上的科学性,发展上的前瞻性,建设成为学分管理的实验室。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全面推广,把培训基地校逐步建立在一线中小学校,用于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同课异构研讨、培训成果展示、主体论坛、经验交流和培训跟踪服务等活动,为全县教师培训提供一个示范性窗口。
文献资料法。查阅我国教师培训资料,在文献中发现教师培训存在的不足和应对策略,深化课题的研究。北京、沿海江浙发达地区的教师培训管理工作卓有成效,我们将结合县域内实际,有选择性地将发达地区教师培训的成功经验借鉴过来,以推动我县的教师培训的发展。
2、实施的步骤
本课题拟用两年时间(2012.10―2014.10)完成。
第一阶段,课题申报(2012.10―2013.03)。做好课题申报的各项工作,完善课题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全面研究(2013.03―2014.06)。课题立项后进行全面的研究,深入研究县级教师培训管理模式的创新、内容的选择、资源的开发,研究“县―乡―校”三级联动机制的构建,研究教师培训的人力机制、激励机制、服务机制和评价机制的构建等。在研究中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力争圆满地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结题验收(2014.06―2014.10)。 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预计在2014年10月系统归纳,提升研究成果,完善研究的理论建构,并结题请专家组验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2011.01.
[2].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的通知》.2011.11.
[3].邓仕煌、薛剑刚.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
[关键词]知识管理 危机管理 知识特性
[分类号]G350 G302
企业危机不可避免,即使是经营状况很好的公司亦然。肯德基、麦当劳在“苏丹红”事件冲击下,依然生存下来;而三鹿奶粉在“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下,已不复存在。为什么一些企业能安然度过危机,一些企业却在危机面前轰然倒塌?这中间的原因很多,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危机知识和危机管理能力的缺乏,企业没有能将知识管理和危机管理结合起来。本文通过研究揭示出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从而为将知识管理引入到危机管理,在危机管理研究中开展知识管理研究奠定基础。
1 危机管理与知识管理相互依存
1.1 知识的特性内含危机管理的条件
作为内隐的认知过程和外显的认知结果相统一的知识,具有情境依赖性、意会性、知识的离散性、载体依托性和收益递增性等几个方面的特征。
知识的前三个特征都与危机管理具有重要关系:①危机就是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别需要知识作为智力支撑。因为无知则无谋、无谋则内惧,惧则乱,乱则败,难以面对该情境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在危机情境下就需要该情境的知识。②不能应对的危机往往是企业没有经历过的。在危机状态下,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未知的、变化迅速的、具有危害性的各种因素的复杂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已有的可见的知识不一定能解决危机状态下的各种问题。其处理一般也没有规程可以遵守,领导的管理技能、经验是危机管理所依赖的凭据。③知识是离散的,离散的知识难以解决复杂问题。面对危机需要整合方方面面的知识。
1.2 知识和知识管理缺口导致危机
1.2.1 知识缺口导致危机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的开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五百大企业’排行榜的公司,到了80年代却有三分之一已销声匿迹?这是因为,组织智障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及成长,使组织被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侵蚀,甚至吞没了”。这就是说,类似的企业面临类似的危机冲击,有些企业安然无恙,但有些却被冲垮,是因为企业的知识储备不同,知识储备不同是因为企业学习的能力不同。唯一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的途径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
危机和危机管理知识的缺乏,致使危机没有在早期被发现,没能将它消除在萌芽状态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从危机的发展周期来看,危机发生、发展直至解决都与企业危机知识占有量有关。由于危机知识的缺乏导致危机意识的淡漠,而当危机爆发时也没有妥善的措施予以解决,直至当危机对企业造成较大伤害,甚至灭亡。危机处理没有一定的危机管理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也是不行的。
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产品、技术、企业或某种事业,都有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周期,具体包括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4个阶段。追求可持续成长是同企业的知识积累和创新密切相关的。在图1中,给出生命周期曲线的同时也给出了企业知识的积聚过程曲线,它是一种由知识的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种从持续学习到知识创新的过程。
图1表明,企业的每一次成长都是基于该时期企业的知识,在此成长期中,企业知识存量不断增加,企业需要在内部实现知识创新,或从外部学习到“额外”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使企业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知识的缺乏将会使企业的生命周期不能进入更高的循环阶段,不能使企业保持足够的竞争优势,不能保证企业的良好运作,危机因而难以避免。
1.2.2 知识管理不善导致危机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知识管理不善也会引发知识危机、人才危机乃至企业战略危机。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存在风险,即投入风险、道德风险、流失风险、外溢风险、转换风险、管理风险、成功风险、安全风险。若没有应对的措施,这些风险就会演变为危机。
就企业而言,加强知识管理目的是提高知识的积累、交流和运用。但是由于知识的内在特征,知识不容易被理解、学习,对知识管理的不到位、不正确或者迟缓,都能够直接导致决策失误、反应不及或操作不当,从而引发企业危机。通过对大量危机案例的分析,都能够发现这一点。
1.3 危机管理需要知识管理
如何确定知识管理在企业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主要通过案例研究、定性和定量研究等方法,研究危机管理为什么需要知识管理的介入,引入知识管理以后对危机管理有哪些促进作用,如提高决策效率,制订预案、学习教育、经验总结与教训反思等。
彼得・G・格林厄说:“在某种意义上说,造成企业衰退的所有原因都与管理不善有关”,管理不善乃是因为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所以,企业应对危机成功与否与企业掌握和运用危机管理知识的能力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企业危机知识的管理可以大大改善企业搜集、处理、传播和运用危机管理知识的能力。
微软认为任何知识管理方案都必须与业务流程相结合。危机管理是企业的一种业务,也有其特有的流程模式。知识管理与危机管理流程的关系如图2所示:
知识管理对企业危机的管理改善主要表现为:
・需要危机管理专家小组。危机是企业的非常事件,它常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会使企业在危机的冲击下破产消亡。所以对危机的处理必须谨慎、科学、有效,危机管理对管理的技巧和知识要求较之常规管理要高得多。这种管理不是单个领导所能胜任的,所以不能仅仅依靠某个领导的主观臆断来决策,尤其是大企业或者面临的危机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比较多的时候更是如此。企业必须成立危机管理专家小组,借助专家集体智慧帮助企业发现危机并使企业度过困难时期。这个小组应该由高层领导、资深技术专家、公关经理和法律顾问组成,充分考虑个人素质和才能,合理搭配,使该小组既能够全面清晰地对危机进行预测,又能为处理危机制定实施步骤,并起监督、指导和咨询作用。
・需要专门的危机知识管理系统以采集和管理危机管理的知识。企业存在大量的有关危机的知识,这些知识一部分是企业自身经验和教训的积累,一部分是通过客户关系管理采集到的,还有一部分是来源于企业的员工。前两部分的知识一般是以显性方式存在,容易获得。后一部分常以隐性方式存在,不易获得。通过建立企业危机知识的管理系统,可以实现部分隐性知识的转化,并将显性知识存贮起来,在需要的时候提供给危机管理者。
・需要将应付危机的知识及时传递给危机管理者。危机管理者不一定具备处理危机的所有知识,但危机管理者在危机爆发的关键时刻却必须有这些关于危机的各种知识,以便能准确制定危机处理方案,实施
正确的管理决策。为此,企业必须建立一种知识传递流畅机制,以便将这些危机管理的知识及时传递到危机管理者那里。危机的信息固然重要,但由于危机往往都是企业以前所没有经历过的,特定危机处理的知识在这种关键时候就更显得重要了。
・需要实现危机管理知识的共享。同其他知识管理一样,危机的知识管理也需要在企业内部实现共享。这样在危机到来时,才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处变不惊,游刃有余。危机管理知识的共享不单单在危机发生时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在日常管理中,它可以提高员工尤其是高层领导的危机意识。危机管理由于是一种更高技巧的管理技术,它对常规管理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4 危机管理丰富知识管理的内涵
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的领导者和经营者,根据一定的理论、原则、法令、法规,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企业所能支配的人、财、物、信息、能量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预测以消除危机,促进企业健康成长。在危机管理中,知识是决定性的;理论和原则体现为个人和集体的知识;法令和法规体现为组织结构知识;方式和方法的运用是知识外化的表现,是企业员工技能知识在应对危机时的应用。而且,企业及其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是在恶劣的环境下做出重大决策的,是对决策者知识、能力以及心智的极大考验,是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综合考察。
Spender认为,企业本质上是关于组织的环境、资源、机制、目标、态度以及政策等的知识体系。Nona-ka认为企业管理本质上是对个人的未编码知识转化成组织编码的这一互动过程的管理。危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必然也是一种知识转化的管理,危机管理又是一种情势管理,对信息和知识采集、分析的要求非常高。企业的危机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化的活动。从危机管理的周期看,危机管理的知识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危机爆发前阶段。应该建立危机管理的知识系统和信息系统,专门收集各种危机的信息以及相关知识;同时建立危机管理的计划系统,也就是要有对危机的预见;然后按照计划,根据相关信息知识进行危机管理的教育、训练;另外在此基础上建立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随时对危机的变化做出分析判断,并建立一套应对危机的管理制度。
・危机爆发阶段。一旦危机出现,首先启动危机管理的指挥系统,该系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策,调度人员、资金、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启动危机管理的行动系统,去解决危机。
・危机结束后,需要有危机评估系统,对危机进行分析评估;要成立危机复原系统,消除危机造成的损害;另外还需要有一个危机管理学习、创新系统,以便提高以后的应对能力。
无疑,危机管理引入知识管理后,使得危机管理知识化,从而使得知识管理的研究范围得以拓展。
2 知识管理与危机管理互动机制的理论解释
知识管理和危机管理是企业存续和发展的两个车轮,知识管理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问题,危机管理代表了企业生存问题,企业金字塔就是建立在这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这非常类似于字母“T”,故本文称之为“T”型理论,如图3所示:
知识管理代表了企业所能达到的高度,知识管理做得越好,则企业越有发展潜力,越具有竞争优势,企业的知识管理轴线正好与企业的权力中轴吻合,这体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在知识部门和具有知识的员工身上;危机管理决定了企业的稳健性,危机管理越完善,企业越牢固。企业规模的扩大必须要以加强危机管理为前提。所以,企业知识管理做得越深,对危机管理的要求也就越强烈,规模扩张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转型使企业的重心在发展改变,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危机管理的水平和应用范围,才可能保证企业的稳健经营。
2.1 知识管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识管理水平关系到企业战略和核心竞争力培养等发展问题,它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生存能力。知识管理在企业的推广,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规模的比例扩张,就像船在水中航行一样,船头激起的水纹是一个不断扩大的三角形,本文称之为“船行理论”,大企业一般属于该情况,这时候要求企业的危机管理必须跟上规模的扩张,否则就会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扩大;另一种是知识管理不断拓展空间,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形,如图4所示:
可以看出,后一种情况下,组织对环境的反应将大大提高,拓展市场、抗环境阻滞的能力大大提高。小企业或一些高技术产业属于该情况。但这种企业由于对危机的管理相对薄弱,企业在灵活性增加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经营的安全性,一些小的危机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倾覆。
2.2 危机管理:企业存续的基本保障
与知识管理类似,在企业实行危机管理也将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危机管理的不断推进,使企业经营状况比较稳健,稳健又会使企业扩大规模,不断增大的规模使部分危机管理的效果被抵消,更大的危机有可能出现;二是由于危机的管理会消耗部分企业资源,导致企业的发展能力减弱,从而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危机管理和知识管理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的系统动力学图如图5所示:
所以,企业的危机管理和知识管理既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作为一个企业,由于资源的有限约束性,知识管理和危机管理在资源的占用上又有一定的竞争性,如图5所示。企业管理要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如何恰当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企业能形成良性的持续发展机制,既保持一定的创新能力,又要使企业稳健经营,是值得企业深思的问题。
3 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关联调查与分析
3.1 基本数据
为了检验企业危机管理和知识关联性,笔者设计了针对企业危机管理和知识管理的调查问卷。本问卷包括16个大问题,共调查150余家企业,这些企业包含了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建筑、零售、餐饮等类型的企业。数据截止时间为2008年11月8日(基本数据略)。
3.2 结果分析
・被调查的企业已经存续的时间一般在lO年以下,占企业总比例的62%,说明被调查的企业都比较年轻,而年轻的企业遇到的危机事件总数相对少些。被调查的企业有大型企业、小型企业和中型企业,总体上三者在企业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大体接近。调查数据表明,大、中、小型企业发生危机(包括严重和较轻危机)的比例分别是:53%、60%和63%,所以小型企业更容易发生危机。大型企业员工对是否发生危机回答“不清楚”的为0,而中小型企业分别为21%和13%.这意味着,这些企业的危机宣传不够充分,这从另外侧面反映了危机意识与企业的危机是否发生有密切关系,如表1所示:
・因为行业调查数据不充分,不能准确统计不同行业发生危机的概率,但通过现有调查,能感受到不同行业遇到危机的可能性有大小程度的差异。在调查的企业中,发生过危机的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57%,而没有发生过的仅31%,这说明,危机是大多数企业要面对的问题。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对企业的未来有信心的占90%,这说明,绝大多数员工对企业的未来充满期望,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有些是因为企业本身发展较好,给员工以信心,有些纯粹是怀着一种美好愿望,也有部分人是对危机的破坏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在企业遇到危机时,超过一半的企业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处理,但l临时组织力量的也占到15%.这是一个不可小视的数据,也有部分机构是依靠外部力量处理危机。企业处理危机主要是一部分员工、高级领导和专管领导参与,其他员工参与得比较少,外部专家和技术专家参与也较少。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预案的企业占总数的62%,所以大部分企业在危机发生之前能做好充分准备。但也有15%的企业对此漠不关心。企业发生的各种类型的危机中,排列的次序是:管理(27%)、人力资源(27%)、销售(27%)、生产(19%)、财务(17%)、产品(15%)、公关(6%)
・企业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管理需要知识和能力,管理就是决策,这反映了危机管理和知识管理具有密切的关系。紧接着的原因是市场竞争、产品创新(也与知识管理有关)、员工素质不高(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管理问题),其他因素较为次要。
・被调查的人群中,知道“知识管理”的占总数的58%,有31%的人不知道,但表示想知道,这说明知识管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并将有很大的发展。大多数企业已经、正在或将要实施知识管理,这个比例占总数的59%,说明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将成为一种主流。
・调查者认为企业危机最容易在销售环节发生危机占总回答数的48%,其次是管理(27%)、财务、人力资源、产品、生产等。企业发生危机的预兆主要是“资金周转困难”,占回答数的50%,其次是员工的不满情绪日益严重、高级人才跳槽、决策能力跟不上发展、管理者自满,而这些都与知识管理有关。
・调查者认为企业如果有足够的危机管理能力,33%的人认为完全可以控制危机,46%的人认为不一定,没有人认为“不可能”,这个数据强烈表明,危机管理能力与危机是否发生有重要关系。对于危机管理中的一些知识管理活动对危机管理的效果是持肯定态度的,如危机演习,认为有作用的占总数的76%;危机参观、培训,认为有作用的有76%;危机知识交流,认为有作用的有80%;危机意识培养,认为有作用的有80%;危机知识库建设,认为有作用的有72%;而吸收外部专家,认为对危机有作用的有67%。这些数据没有排除未选择的,如果考虑这些情况,实际比值还会更高。不过这几个数据充分说明了知识管理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实验室管理;7S
实验室是高职院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尤其在职业教育中,高职院校重实际操作能力课程大多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及设备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才能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效管理手段呢?从2011年开始我们尝试了企业中的7S管理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7S管理起源于日本,指的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suke)、安全(Safety)和速度/节约(Speed/Saving)这个词的缩写。因为这7个词英文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简称为“7S”。
一、整理(Seiri)
整理就是将实验室内设备区分为必要的和不必要的两大类,将不必要的移出实验室,仅保留必须的物品。对于必须的物品,可以近一步按照频率分为常用、暂时使用等。同时,由于高职上机课程多,还经常有各类培训和考试,因此,软件环境复杂,各种软件有时还会产生冲突,所以要秉持“够用”和“最小化”的原则,坚决清理一些可有可无的软件,尽量使用一些绿色软件,使系统能高效稳定运行。
二、整顿(Seiton)
整顿的要点是在实验室内使用时,软硬件环境得到更合理的安排。其主要有:
1.教师方面,对所有使用在实验室授课、督班、培训的专业教师,在使用实验室前进行特定的培训,告之实验室的使用方法,比如控制学生机的使用方法、文件上传下载的使用方法等等,登记教师台账,同时颁布《教师使用实验室规则》。
2.学生方面:每个学期开学第一周对所有在计算机实验室上课的班级,由任课教师宣传并强调学生上机注意要点及事项,并颁布《学生上机使用规则》。
3.环境方面:将实验室所需的物品按使用类别进行分类,使之随时取放都很方便。
三、清扫(Seiso)
清扫是指将实验室的环境打扫干净,设备异常时马上修理,使之恢复正常。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灰尘对于计算机设备的损害很大,使计算机稳定性降低,故障多发,使教学过程很大一部分时间浪费在调换学生座位、修理机器上,影响教学质量,更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和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必须通过清扫活动来创建一个明快、舒畅的教育、学习环境。特别要留意实验室内各种线缆的连接,防止在清扫的过程中松动甚至扯断线缆或出现线缆进水的现象。
四、清洁(Seiketsu)
清洁就是指将整理、整顿和清扫这3S的工作进行到底,并且标准化、制度化。将3S取得的良好效果维持下去,并且不断进行改进,使之达到更高的层次。
1.建立《教师使用实验室规则》,规范教师使用实验室;2.建立《学生上机使用规则》,规范学生使用计算机;3.按照“谁使用、谁参与”的原则,在实验室分片设立党员先锋岗,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4.建立《实验室管理巡查制度》,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的落实;5.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实验室安全使用:6.建立《实验室公物赔偿制度》,进一步规范实验室设备安全使用:7.建立《实验室设备档案制度》,收集记录实验室内每一台设备的型号、规格、具体配置、购买日期以及维修记录等。
五、素养(Shisuke)
素养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素养即教养,努力提高人员的素养,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和作风,这是7S活动的核心。没有人员素养的提高,各项活动就不能顺利开展,开展了也坚持不了。所以,在实验室实行7S管理,要始终着眼于提高实验室管理员、教师和学生这三者的素养。
1.提高实验室管理员的素养。首先,要提升其业务素养,让他们多学习,多动脑筋,从技术层面上来防范实验室管理上的风险。综合运用网络、克隆、硬盘保护、域和组策略等技术来合理规划技术方案。发现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应该深挖其根源。其次,对7S管理的模式有较为深入的理解,熟悉7S管理的操作流程。最后,能公平公正地对各个环节进行评分。
2.提高教师的素养。要着眼于驾驭课堂的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如实记录上机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异常情况、人员缺席等,督促学生按照7S管理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
3.提高学生的素养。应做到保持自己位置边上的卫生清洁,按照标记摆放各类物品,爱护设备,不私自安装软件,上机结束后带走所用的纸笔等物,不要逗留在实验室中,更不能在实验室内吃零食。
六、安全(Safety)
安全包括硬件安全、软件安全、网络安全。为保证硬件的正常运行,要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建立备用库,用以存放常用器件和易损器件,确保损坏器件及时更换;建立设备定期检查、维修制度。为了防止火灾事故发生,禁止学生乱动电源、电线。注意防雷、防震,保证硬件良好的使用性能。为了防止对软件进行破坏,可以采用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一是安装还原卡,可解决病毒传播、木马攻击、操作者破坏和删除系统的操作,对CMOS参数的修改破坏等。二是利用还原软件,与使用还原卡相比,可以降低成本。
七、节约(Saving)
合理安排计算机实验室使用频率,节约用电,发挥计算机实验室的最大效率:
1.每个学期实验室管理员科学、合理地建立计算机实验室上机排表,充分提高实验室的实际使用效率。
2.节约用电,要求每位教师在实验室上课的,一要把不使用的计算机电源关闭;上课结束后,强调学生将自己使用的计算机关闭。
3.要求学生爱护实验室内的计算机设备,爱护键盘和鼠标;针对故障计算机设备,及时维修,确保实验室保持设各完好无损。
推行7S管理,不仅可保证实验室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秩序和严明的工作纪律,而且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检测质量,达到减少浪费、节约成本的要求。但7S活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活动,需要不断地推动和创新,只有这样,实验室才能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发明,文菁华.7S推行操作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论文关键词]实验助理 实践能力 开放式管理
实验教学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等院校工科专业,不仅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目前很多毕业生对实际工作了解少,知识掌握不牢靠,无法适应用人单位需要,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迫在眉睫。
一、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途径
1 学校的场地、师资、设备情况的原因。目前许多地方院校都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由于工科办学成本较高,重大设备价格昂贵,导致购买数量普遍较少的情况普遍存在。
2 实验训练相对不足。传统的实验教学的重心主要放在加深有关理论课的理解和掌握上,许多实验只能停留在认识阶段,通过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完成教学环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直接有效参与进去,导致实验过程走过场,甚至出现代替签到、应付了事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3 课程内容与实验内容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与协调,教学内容不够系统。学生按要求操作,很少进行思考及创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4 设备的利用率、实验室利用时间不够充分。传统实验教学强调设备台套数、实验规模、实验室有效面积、容纳学生数等问题,而在设备昂贵、投入有限的条件下,实验室只在规定的时间段接纳学生完成规定的实验项目,学生须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内容完成实验,其他时间往往都是关闭的。
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式教学是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重新优化组合,能够很好地解决所存在的资金短缺、设备数量少、师资力量不足、场地面积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开放性实验保护了学生的原创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使学生在宽松的实验环境中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有利于发挥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动脑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封闭式教学所无法替代的,是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的。可以说开放实验是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也是解决实验室现有困难的最佳方法。而实现实验室的全方位开放,“实验助理”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实验助理”制度的实施
机械工程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实施,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招收、培养“实验助理”的办法,并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助理”就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招收感兴趣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帮助教师完成实验室建设和开发新实验内容,参与实验室的日常维护管理、实验指导等工作。选拔“实验助理”的过程中坚持重点培养、择优录用的原则。通过学生提出申请、资格审查、教师推荐等各个环节把关,面试合格后进行培训,熟悉工作环境及任务,在培训后选拔优秀的学生担任助理员,试用后正式上岗协助教师承担教学指导工作。在培训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最后达到独立进行实验教学指导。在他们的参与下,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开放都面向学生,创造了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为保证这一制度的可持续性,在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加入了创新学分环节,并制定详细的获取细则,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获取。
目前学院已经在数控技术、液压传动等6个分室实现了开放教学管理,有超过24%的实验项目可以完全由学生单独指导,50%左右的由学生参与指导或辅助教师进行指导,解决了实验室教师数量少、指导不到位的实际困难,所有的“实验助理”都认真负责,能够胜任实验指导工作,实现了实验室全开放。
三、“实验助理”的工作任务
1 实现全天候开放性实验室管理。真正做到实验室从时间到空间的开放,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独立动手完成实验,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
2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现行传统实验教材的实验项目层次单一,不能满足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对学生束缚比较大,缺少个人发挥空间,一些实验方法和技术滞后于现代科技发展。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围绕如何逐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来展开,组织编写了《创新实验教学指导书》,书中不仅提供了实验教学方法、重点难点,还通过介绍实验教学指导要点提醒学生对常见错误的防范,同时把各种仪器常见故障的使用、分析与排除进行了介绍。这不仅是本实验指导书,也是实验室教师们多年实验教学经验与学生助理的创新活动心得体会的集成,受到同学的一致好评。
3 设备技术更新。随着技术更新,现有的实验设备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得一些新知识、新技术能及时引入实验,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存在的问题是许多设备价格昂贵,短期内不断更新的可能性较小。学院利用自身条件,用少量的投入完成了多台实验设备的升级改造,由指导教师带领并指导学生参与完成。这样可节约大量资金投入,且主要功能基本相同,可以满足创新性实验的要求,使学生获得了充足的自主学习机会、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广泛的交流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并注重随时吸收新技术促进教学设备动态更新,可以完成教学技术储备,同时实现创新实践综合训练。经常接触实验设备,学生能顺利开发出多项具有应用性、设计性、综合性强的、体现现代先进实验技术的教学实验项目,可以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4 参与成绩考核。实验助理在指导实验过程中担任指导教师的角色,因此也就需要赋予他们参与考核的权力,这样既可以树立他们的威信,使来参加实验的同学对他们有足够的重视和尊重,鼓励更多的同学争当实验教学助理,也可以使考核的成绩更趋近真实,保证考核的结果更公正、客观。同时通过相应的评价机制,如创新性实验可申请创新与素质拓展学分、优秀成果可替代相近实践环节学分等方法,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5 实验室开放的成效。首先,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一过程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验课程,珍惜动手实践的每次机会,许多学生在实验中激发了兴趣,找到了目标,特别是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后,树立了自信心。其次,通过实验室开放使实验室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2005年起学校对实验室进行绩效考核,年度实验室的平均利用率为53%,到2008年度实现开放后利用率已高达91%,利用率明显提高。
关键词:ASP;高职实验室;实验室管理系统
引言
我院各系各专业都有不同实验室,功能各不相同。随着高职院校发展和改革的步伐日趋加快,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我院的实验室建设的投入也逐年增加。随着实验室规模的扩大,实验室管理工作日益繁重。实验室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合理安排和利用实验室,统计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实验设备的维护和维修以及实验耗材的管理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高校对实验室管理都采取了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手段。而我院的实验室管理,整体上还是以人工管理为主,没有统一的标准,这种偏向于人工的管理方式日渐体现出它的不足。
(1)实验室的基本信息收集和管理还处于手工操作或者文档管理的阶段,缺少及时了解全校实验室各类信息的数据平台;(2)实验室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许多仪器设备在正常的教学和科研使用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调配,造成了设备资源浪费;(3)由于实验室多,管理人员少的问题使得很多实验室不能完全给学生提供开放机会,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4)实验仪器设备、低值耐用品等没有较好地建立开放查询的信息库,不利于基层及时了解这些信息;(5)对仪器设备的领用、借用、修理、报废的处理仍处于手工处理阶段,过程繁琐,容易出现纰漏,造成设备流失,仪器设备信息统计过程复杂,占用大量工作时间。
综上所述,要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必须要实现网络化、信息化。本课题正是针对我院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和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分析并优化原有管理模式,开发出一套操作简单、界面友好、具有实用性又不失先进性的基于ASP的高职实验室管理系统。
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根据我院实验室管理的特点,设计出本系统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首先进入登录页面,输入用户名、密码,选择身份(本系统的使用对象为两类人员:管理员和教师)可进入主页。主页分为管理员页面和教师页面。
管理员页面:(1)基本概况模块,管理员可对实验室的基本概况进行查看、添加、删除、修改。(2)耗材管理模块,管理员通过此页面对实验室耗材进行管理,可添加、查看、删除耗材,包括入库、出库、领用。(3)设备管理模块,通过此页面可对实验室设备进行管理,包含入库、报失、维修、报废、借用等功能。(4)实验室定期检查模块,可添加、删除、修改定期检查记录,方便实验室管理员进行检查记录。(5)预约管理模块,分为查看实验室课表、审核预约、删除预约等功能。(6)公告管理模块,可、删除、修改公告。
教师页面:(1)基本概况模块,教师可通过此模块查看各实验室的基本概况。(2)实验室预约模块,教师通过此模块可查看实验室课表、进行实验室预约,同时可查看自己已预约的实验室,预约是否审核通过等情况。(3)设备借用模块,可通过该模块申请借用设备和查看自己借用设备的情况。(4)耗材领用模块,可通过该模块申请领用耗材和查看自己领用耗材的情况。
2 数据库设计
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来设计数据库的表结构,通过对表的操作来实现对数据的操作。在本系统设计中,主要设计了以下几项:(1)管理员信息表,用来保存管理员的基本信息,包括管理员账户、姓名、密码、性别、电话、邮箱、上次登录日期、登录次数等。(2)登陆者身份类型表,用来存放登陆者身份,包括管理员和教师两种。(3)教师信息表,用来存放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账号、密码、姓名、性别(可选)、系部、专业、学历、学位、职务、职称、联系电话、邮箱等。(4)实验室信息表,用来存放实验室基本信息。(5)设备基本信息表,用来存放设备信息。(6)设备借出表,包括借出设备ID、借出设备数量、借用人ID、经手人、用途和状态参数。(7)设备归还表,用来存放设备归还的信息,包括借出记录的ID、归还设备ID、借用人ID、归还日期和经手管理员。(8)设备报废表,包括报废设备ID、报废时间、报废原因、经手人。(9)设备维修表。(10)设备报失表。(11)耗材基本信息表。(12)耗材入库表。(13)耗材出库表。(14)耗材领用表,包括领用耗材ID、耗材名字、耗材数量、所属实验室ID、领用时间、领用人、审核、状态参数。(15)课程表。(16)实验室预约表,包括预约时间、预约周数、实验室ID、班级、教师、预约项目、需要耗材、网上预约时间、预约用户ID。
3 部分模块实例
3.1 耗材管理
该项目包括入库管理、出库管理、领用管理。入库管理根据耗材入库情况添加入库信息;出库管理是在使用耗材后添加出库记录;领用管理是教师领取耗材后添加领用信息。
3.2 设备管理
该项目包括设备入库、设备报废、设备报失、设备维修记录和设备借出记录。设备入库是当有新设备购入时添加设备入库信息;设备报废是当设备因超出使用年限无法使用时添加设备报废信息;设备报失是当设备丢失时标志设备丢失信息;设备维修记录可添加维修设备的记录,方便以后查看;设备借出记录是当设备被借出时标记借出信息。
3.3 实验室预约及预约管理
教师可通过网上实现开放实验室的预约,填写相关信息提交后,可在我的预约中查看自己申请预约的实验室,状态提示为未审核,只有当管理员在预约管理中通过审核后,实验室预约成功,教师可按预约时间到实验室上课。
关键词: 隐性知识;管理;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9-0273-02
1 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一词正式出现于1989年。从1990年开始,美国、日本和欧洲数家有名的公司在特定业务领域开始实施知识管理项目。对知识管理的宣传和普及贡献最大的要数Ikujiro Nonaka和HirotakaTakeuchi于1995年出版的名著《知识创造型公司:日本公司如何建立创新动力机制》,该书被认为是知识管理正式产生的标志。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对各种知识的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创造和应用的管理。按照协作和信任的原则建立起开放的集团内外部交流环境,通过知识共享和应用集体的智慧提高集团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1]
2 大学英语教师的隐性知识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于1958 年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 年出版的《隐性方面》是西方学术界最早对隐性知识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的著作。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用文字、图像、符号表述,以印刷或电子方式记载,可供人们交流的结构化知识。如事实、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等。隐性知识不仅包括那些非正式且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还包括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2]
根据迈克尔·波兰尼的观点,我们把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分为两种,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和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教学过程中的隐性知识,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规律、教学心得、经验、特色、口碑等。科研过程中的隐性知识是指将隐含在科学技术中的知识编码化并发展成为公共知识,人们在研究开发中就可利用这些公共知识来促进经济增长。
如何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科竞争力,改变英语教学“费事较多,收效低”的尴尬局面,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而知识管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把利器。
3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管理存在的障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技术进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知识管理系统的不断涌现,为显性知识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但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形知识的发展就不是那么的乐观,在它的管理方面的研究几乎属于未涉足的领域。
隐性知识管理中最为困难的部分,就是能够把教师的隐性知识都识别出来,无论是基于教学团队的知识管理方法还是知识地图,中国人都喜欢非正式的直接交流形式,而不喜欢书面的间接的交流方式,人们通常以口头交流来传播知识。这就使得大量的隐性知识没有被挖掘和表现为显性知识渐渐损失掉,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的显性知识都是很少的。我们都知道,隐性知识是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知识管理的核心,这种现象,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其次,如何让教师心甘情愿地将他们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与其他教师共享,成为一大难题。基于教学团队的知识管理需要这个团队的成员知识共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种资产,特别是个体的隐性知识更是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4]因此,很多教师把知识共享看作个体优势的丧失,导致隐性知识的明示和传播受到很大影响。在中国高校内部,知识共享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十分薄弱。知识传授者既得不到奖励又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机会,最终阻碍了教学改革步伐和大学英语教师个人发展。
再者,构建知识地图,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知识挖掘系统和专家系统在中国还是起步阶段,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缺少有效的技术支持,隐性知识管理将成为空谈。[2]对隐性知识而言,无论是明示或是传播同样需要强大的技术工具和良好的交流平台。但由于受到隐性知识自身特点的限制,真正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持可谓寥寥无几。
最后,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际关系复杂,领导机制层级化鲜明,使得知识的交流和传播受阻。[1]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很多人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教师为学校出谋划策提建议的很少。这样就导致很多隐性知识难以挖掘。
4 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对策
摘 要 目的: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确保血液检测质量,有效避免输血传染疾病的发生。方法:依据《献血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建立适合的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血站实验室的一切活动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下运行,并定期对运行情况进行评估、持续改进,保证运行安全有效。结论:通过血站质量体系的建立,血站实验室一切活动有依据、有方法、有职责、有记录、可追溯,使得实验室管理安全、正规,真正起到为血液质量把关的作用。
关键词 基层血站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 持续改进
血站实验室的检测准确度直接决定所发放血液的质量安全,准确的检测可以有效避免输血传染疾病的发生,虽然近年来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检测技术(HIV四代试剂的广泛应用、核酸检测技术)不断应用在血液检测项目中,使得血液检测限不断提高,同时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窗口期,使得血液检测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基层血站受财力、人员、标本量等多方面的限制,与血液中心、地市级血站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差距,而血液质量却不容折扣,就需要在现有条件、能力下,加强完善实验室的内部管理,确保每一份检测血液的安全,最大限度保护受血者的健康权益。实践表明,一个良好的实验室管理得益于依据自身实际条件建立适合本实验室的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标准操作规程、记录表格等)。体系应覆盖检测前中后过程,实验室依据体系中进行管理,使所有活动在质量体系框架下运行,这也是基层血站在现有条件下,加强管理确保质量最有效方法。完善的体系应包括人、机、料、法、环、信、控七方面。
人员管理
人员是所有质量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实验室人员资质非常关键,依据质量体系中人员要求进行检测人员的准入(检验专业毕业、检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血站二类人员上岗证),对人员进行持续不断的培训,每年培训不少于75学时,培训依据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实际情况通过培训需求分析而定,人员培训决不能流于形式,要明确培训的考核方式,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及持续改进。培训内容除国家法律法规、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应加强员工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规范、安全防护培训,以加强责任意识,更好服务于质量体系。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在试验检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仪器设备的准确与精密与否直接关系到检测质量,规范的管理就是要建立仪器设备档案,由专人进行管理,使用过程中必须按要求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日常专人进行设备状态观察,维修进行记录,维修后的设备必须经质控部门、使用部门或厂家技术人员进行确认,满足预期要求方可投入使用。国家强制检定的计量设备必须定期按要求进行检定,非强制检定设备应定期进行比对、校准,以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物料管理
依据已建立的试剂管理程序、原辅材料及关键物料管理程序,对实验室检测所涉及到的试剂、样本管、质控品等进行管理,采购从经确认的合格供方目录中进行采购,到货按比例进行抽检验收,抽检合格入库,按保存条件进行保存。使用前还需进行使用前确认,包括质检是否合格、贮存条件是否满足、有效期,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使用过程中应保证先进先出、开封与未开封分开的原则,确保物料的可信。
检测方法管理
国家对血站检测方法有明确规定,血站技术标准操作规程2012版对检测方法进一步明确,实验室的检测方法符合国家规定,用于血液放行的检测必须采用规定的方法,即血液筛查四项必须酶联免疫吸附法,不能使用金标快筛法,同时要求两人使用不同厂家试剂进行规定的抗原抗体检测两遍。
环境及反应条件管理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环境温度、湿度及洁净度要求很高,试验环境最适温度18~25℃、湿度40%,反应温度国产试剂37℃,反应时间1小时,温度高易造成假阳性,温度低易造成假阴性。对检测环境的管理,每次实验前对环境条件进行确认,手工操作使用的孵育温箱及湿盒温度确认,确保检测在符合要求的范围内进行。
信息管理
血液检测信息(标本管血源码、试验原始记录、检测报告、标本留存)传递必须准确,绝不能张冠李戴,样本的采集、留取、标识必须依据已建立的标本采集留取管理程序进行,确保血源码与标本一一对应;检验报告的结果登记、,通过条码枪扫描血源码进行,确保检测结果的一一对应。
质量控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