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活动课程范文

艺术活动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活动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活动课程

第1篇:艺术活动课程范文

1.1制定活动目标,重视全面培养制定合理的目标是开展艺术活动的第一步,也是教师开展艺术活动的方向。活动目标应当是全面的、综合的,应涵盖幼儿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活动目标力图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幼儿的情感、智力、社会性等素质,培养幼儿理解、鉴赏、感受和创造美的能力,美化幼儿的心灵,实现幼儿的全面、个性化发展。

1.2整合活动内容,重视思路的多样化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化,幼儿园活动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单纯拿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不能解决活动设计的所有问题,所以,我们应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优点。总体而言,在设计幼儿艺术活动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幼儿的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其学习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进行的,生活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幼儿艺术活动的设计应当紧密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而生活中的事物也普遍包含了一些艺术内容,如旋律、节奏、比例、对称等,把艺术活动与生活相联系,能够增强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丰富幼儿的艺术感受与艺术体验,使幼儿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和创造生活。第二,结合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在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后流传下来的,是融合了劳动智慧的艺术,通过民间艺术,幼儿能够感受到民间文化蕴含的精神与智慧,更加热爱生活。民间艺术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包括雕刻、服饰、蜡染等美术内容,也包括童谣、民歌、神话故事等音乐与文学内容,教师在安排艺术活动的时候,不应局限在教科书上,也不要局限在技艺的技术要求上,要鼓励幼儿多动手、多动脑、积极参与。第三,用综合的方式设计艺术活动,注重各个艺术门类的协同,通过综合设计把幼儿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学习相对接,以共同的要素连通各个艺术门类,使幼儿不断地感知、实践和反思,促进整体发展。多个学科相互结合的设计模式,能更加真实地反应生活,使幼儿对现实世界形成整体意识,学会用更加广阔的视野来看待问题。

1.3注重幼儿的认知特点幼儿是活动设计的主题,教师在设计艺术活动时,应根据幼儿的个性特征、兴趣及情感等来设计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在活动中,存在教师预设情况与幼儿突况,艺术活动应当是此二者的结合,教师应当在考虑幼儿经验与活动进度后对活动进行调整,保护幼儿的探索欲望,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开放的系统,实现教学系统的优化。

1.4重视对艺术才能的培养艺术教育是对艺术素质的教育,艺术才能的学习是学习者在进行艺术行为时随性而起的真情投入。教师在引导幼儿开展艺术活动时,应尊重幼儿的意愿与想法,通过唱、画、演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艺术是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幼儿在参与艺术活动时,能够通过对各种艺术活动的理解形成自身的文化意识,形成多元化的视野,这也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

2、结论

第2篇:艺术活动课程范文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初中毕业应成为每个公民人生旅途的中转站,社会需要的分流点。数学教育不 仅要给初中毕业生以“双基”和能力的素质,还应使之获得相应的特长(这特长是技能的提高、是专长的基础 ),以切实帮助学生顺利地步入新的人生旅程。这是义务教育及《课程计划》的精神实质。既有素质又有特长 的人,在下一世纪必定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程即课业(教学内容)的进程,是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规划出的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过程之 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期望课程的学科和活动两个系统合理设置,产生多种价值。笔者认为按“人人掌握有用的 数学”的要求优化学科课程以培养素质,开设活动课程以发展特长,并进行有关学科和活动的全面考核,应该 是一种可取的思路。我们应该树立全面、科学的课程观,让学科和活动这两个轮子一起旋转,切实发挥它们的 整体功能,并设置选修课程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走上一条“愉快”教育与“成功 ”教育完美结合的道路。

义务教育阶段尽管存在小学后的分流情况,但从教育战略、课程策略及培养目标来说,义务教育阶段有着 鲜明的整体性,小学和初中不应该各自为政。本文拟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活动课程设计,并兼及数学选修课程 的思考,以求抛砖引玉,促进《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关于数学的活动课程(特长性、应用性、趣味性)

(一)活动认识

我们应该确认:活动课程是以学生发展、知识体系及社会需要等因素为依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 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通常称谓的课外活动,是弹性极大的一种辅学科课程 形式或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这里,“课外”指的是国家安排的正式课程之外,“活动”泛指各地安排的各种教 育性非正式课,故课外活动与活动课程不可同语。活动课程的开设意义不在于它与杜威当年搞的“活动课程” 究竟有何异同,而在于它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独特功能及其有效、顺利地实施。

“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与学科相辅相成”,它们是同一促进学生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学科课 程以培养素质、打好基础为主旨,编排上侧重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其教学中间或进行的实验、参观、演示、 练习等直观性活动,是理性间接经验习得过程中必要的感性认识;活动课程则以增长才干、发展特长为主旨, 它强调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顺序,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以直接的体验、探究及发现为认识途径。

《课程计划》设置的活动有:晨(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 统活动等。按其“活动设置的基本要求”可知,科技文体活动属于技能性活动,其它活动为常规性活动。科技 文体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这里,“发展特长”既是出发点又 是归宿,我们应该确立将《课程计划》中的技能性活动上升为特长性活动的实施思路。由于数学的“三性”特 点(尤其是广泛的应用性),以及现代社会对基本数学(不同于基础数学)的普及需要,笔者认为应设立专门 的数学活动课,以发展学生的普及性数学特长。这种特长对小学、初中毕业生来说,是已获得知识的应用,是 已具有技能的提高,是进一步发展专长的基础,能使他们顺利地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义务教育数学教学 大纲明确了数学的应用问题,并安排了与解直角三角形和统计有关的实习作业,但远没有上升到特长课的位置 )。

(二)设置思路

国内已开展了不少数学活动试验,如数学竞赛、电脑学习、速算训练等等,还有综合的应用性问题的有关 数学活动也在各地有所开展,它们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北京市1993年举办了首届“方正 杯”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并于1994年暑期编出了以数学应用为内容的初中课外活动教材。而应用性问题 十分复杂,若把它作为一个以社会为基础的综合课题来研究实施,要求每个学生接受全面的应用性训练,则有 可能把数学教育改革引入一个新的误区,将学生推入一个新的苦海,80年代的应用题考试给当时带来的结果就 是例证。因为这实在是企业(用人单位)、社会及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求得太过分了,也不符合义务教育 及“大众数学”的精神。

现代社会确是人人需要数学,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实现“大众数学”目标的第一阶段。如何设置、开展这一 阶段的数学活动才是合理、可行的呢?笔者建议在突出特长性,注重应用性,贯穿趣味性的原则下,将义务教 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设置较为完整、全面、独立的特长性数学活 动,供学生选择参加(每个学生选学其中两门活动课),以使学生成为各具特色的“标准件”,让人人都有个 性健康发展的天地。数学活动的课程门类和内容编排在整体上还要符合以下四点:

1.具有系统的应用体系。即与一定的特长目标相关联,有助于学生增长才干并习得一技之长,进而使学生 顺利走向社会生活或进一步学习发展,切不可为了活动而活动。

2.紧扣学科教学大纲。学科教学大纲的内容编排本身蕴涵了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顺序,我们可以依照数学 学科教学大纲的知识单元(适当调整或拓宽),配以相关素材设计,安排数学活动,以充分利用学科课程的知 识技能及其业已获得的成熟性,降低活动课师资培训的难度。可以明确,活动特长与学科内容的相关性越强, 它们的整体功能会越大。

3.合乎有效学习的基本原理。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认识规律(显现认识的三个层次:是什 么、为什么、怎么用);展示探究过程(理性地再现知识生成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思维阶梯使知识、情感、 意志相互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实施活动方法(使经验、思维、方法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取终身受 益的精神文化力量和实践能力);内化教学功能(要易于反馈、迁移,实现知之好之乐之的转变,便于学 生自学)。

4.体现“五育”整合的功能。特长性数学活动遵循“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基本理论,其教学应 该使学科教育培养的认识能力得以升华,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这是具有深层意义的智育;学生的 主动活动,应是实现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习惯转化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理解规则、体验美感、领略自由的 实践过程,成为德育和美育的现实途径;活动课无疑要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它本身就是体力、意志力 的锻炼与运用,有利于人脑两半球机能的平衡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活动实践中每一个物 化的劳动成果,都将有力地完善着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三)数学活动课程设计

性质与功能: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增长才干、发展特长。

总目标:使学生提高认识、学会实践、获取才干、习得特长。

教学要求用语:对知识分为理解、掌握、应用(运用)三个层次;对技能分为会、熟练、善于(擅长)三 个层次。

活动方式:按学生选学的课程门类编班组织活动或作为兴趣小组组织活动;以游戏、故事、谜语、趣味数 学、操作、制作、参观、应用实践或提供有关的阅读资料等为活动形式。

课程安排:每门数学活动课按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进行设计安排。

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发展,知识体系、社会需要等因素和数学活动的总目标,笔者拟设义务教育阶段如下 九门数学活动课程。

1.数学交流:力求内化学科知识,反映“双基”结构,渗透思想方法,强化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联系事物 ,澄清思维和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善于表述、解释、讨论、评价的数学交流特长。

数学交流课程,既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提供了人类交流信息的有力手段,又要切实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听、 说、读、写能力和认识、应用能力。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就理应具有数学交流特长。

2.速算(含计算器活用):使学生通过心算、笔算、珠算及计算器操作等途径,熟练掌握简、易、好的算 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善于快速进行日常的加、减、乘、除、开方计算和帐表算、传票算等的速算特长。

3.数据处理:使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解释和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并善于在尝试、解 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关系,探究随机现象,进行数据处理(含数值计算)和预测。

4.计(测)量与估算:使学生加深理解计量及换算的意义,测量的特征过程,初步掌握计量、测量、估测 、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善于在数量、测量、计算、决策和解决问题中应用估算,并会判断结论的合理性,提高 处理数量关系和随机现象的能力。

5.制图与识图:使学生加深对数量关系图象、空间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初步掌握制图(含作图、画图 )与识图(含视图、析图)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想象和在解决问题中应用图象、图形的数学能 力。

6.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日常生活中有关家庭生活、市场交换、社会交往、日常活动和生存 环境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善于理解、精于运筹、乐于生活的数学能力。

7.计算机数学:使学生初步理解计算机的数学功能,掌握简单的计算机语言和程序,会使用计算机进行初 步的计算、模仿、证明和求解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计算机从事数学性工作的能力。

8.课题解决:即是问题解决模式,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要使学生理解数学尝试、解决实际课题的 过程,初步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运用数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9.数学竞赛:这是对数学学科教学要求的提高和扩展(应降低现有难度,渗入研究方法)。要在学科教学 大纲的能力要求范围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 学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才能。

目前,数学竞赛的普及呼声越来越高,企望通过降低难度去面向全体学生。笔者认为,数学竞赛的难度确 应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普及水平,但再要求普及参加则未必可取,因为学生成为各具特色的“标准件”较之只是 同一的“标准件”更能符合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

二、关于数学的选修课程(迁移性、广泛性、通俗性)

《课程计划》指出,要“以必修课为主,初中阶段适当设置选修课”。数学选修课程,要适应学生个性发 展,顺应学生分流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突出迁移性、注重广泛性、贯穿通俗性的原则下,为有不同志 趣、各种爱好的学生提供广泛、充分的选修类型,为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特长及培养多样化人才服务。选 修课教材的编写既要落实课程目标,又要能成为通俗读物。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选修课,同样可以保持一致的连续性(即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设置)。事实上,如 若前述数学活动课程得以实施,则九门数学活动课已可成为选修课对象。

根据数学选修课的设置目标,笔者拟设义务教育阶段的以下三类(四门)数学选修课程。

(一)特长型选修课:课程为前述九门数学活动课之一。每个学生在必修(选择性必修)两门数学活动课 的同时,以另外七门数学活动课之一作为他(或她)的选修课。

(二)观念型选修课: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的存在和发展、理论与应用、逻辑性及抽象性,懂得数学的价 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促进完善科学观及世界观。

其教学内容包括数学与历史、数学与社会、数学与未来、数学与科技、数学与文化、数学与思维、数学与 成就、数学与自然、数学之美,共九个专题,课程安排可以每学期按年级集中对九个专题各开设一次讲座(约 每两周开一讲)。

(三)综合型选修课:

1.横向性综合选修课:它不超出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既对已学习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又与 相关学科及社会生活相联系(有着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特点)。要深入浅出地展示数学的思想方法及 其广泛的联系性、应用性。该课程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开设(安排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

2.纵向性综合选修课:它可以包括现代数学知识,各部分的形式和内容都能够独立,整体上既与数学学科 知识及活动特长相关联,又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要在数学学科教学大纲的能力范围内,以较强的可读性展示 数学及其应用的策略思想和动态成果。该课程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开设(安排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

三、有关考核与实施的设想

(一)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必须且只须选择甲、乙两门数学活动课和一 门数学选修课参加学习。

(二)小学、初中阶段的毕业学期各举行一次数学活动课和数学选修课的考试;数学活动课考试分为第一 试、第二试,以活动课作为选修课的学生只参加该课程考核的第一试。每个学生两门活动课、一门选修课的考 分分别记入毕业考试及中考成绩总分,学生毕业考试或中考数学成绩的分数构成为:

数学成绩(满分150分)=学科成绩(满分90分)+活动课甲成绩(满分25分)+活动课乙成绩(满分25分 )+选修课成绩(满分10分)

(三)教师不仅要能胜任数学的学科教学,还要能任教至少三门的数学活动课和一门数学选修课(农村乡 中心完小以下的小学教师要能任教至少两门的数学活动课)。

(四)作为培养素质的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课程(注重知识性、技能性、普及性),其教学大纲也应及时调 整,以适应《课程计划》的实施需要(学科教学的周课时量不能超过4课时)。如有关教学内容的以下五点尤为 突出:

1.应删减混合运算、恒等变形等内容,部分算术应用题让位于代数,部分平几证题改用解析方法;

2.系统整理数学思想方法;

3.增加计算机基础知识,要求小学中年级以上的学生适时使用计算器;

4.增加经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含有关名词、概念等);

5.以“读一读”的形式,系统安排通俗的数学史话。

(五)尽快建立各个学科、特长性活动和选修内容的考试题库,出台科学的考试量化标准,使考试步入机 械化,以从根本上禁止考试的人为误导,促进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

(六)数学活动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无疑可以顺利地延伸至高中阶段;在活动课考试的基础上,也可以组 织各种特长比赛。

结束语

数学“学科+活动+选修”的上述课程设置,既符合中国的国情,又易于克服层次课程(西方发达国家等 采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全面自由发展的空间。我们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即是 特长特色的素质教育;我们正在实施一个“学科素质+活动特长+全面核评+法规保障”的义务教育模式。

参考资料:

1.国家教委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

第3篇:艺术活动课程范文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布的课程计划以及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关于课程计划的调整意见,落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有关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确保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研活动的开展,通过教学研究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全镇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人发展。

二、工作要点:

1、对全镇信息技术课程教研活动进行统筹安排。由于各校信息技术教师人数不多,难以真正地开展校本教研,因此,需要将全镇信息技术教师组织起来,开展教研活动。结合我镇实际,本学期小学教研活动将采取片、区结合的形式开展。组建片级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定期开展分片教研活动,在片级教研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开展镇级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全镇按区域分为四大片:西河、滑石、鹅塘、大石,相关区域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参加相关片的教研活动,时间定于每周五上午。全镇教研活动间周一次,主要内容是进行了信息技术学科教材教法培训、教学经验交流及先进教学理论的学习。初中信息技术老师以全镇教研活动为主,每两周一次,周五上午进行,主要内容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教法培训及主题教学研究活动。由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较少,因此,小学教师的教研活动与初中教师结合在一起开展。

2、坚持深入基层下校调研活动,到信息技术教学现场进行调研,了解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以便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手资料,使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更有针对性。本学期下校调研范围将由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扩大到全镇各级各类学校,以求全面了解全镇信息技术教育的状况,并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进行相应的指导,制定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常规规范。

3、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的研究。与教科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携手,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在镇小学语文中心教研组的基础上组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教学研究中心组(成员为原语文中心组成员),每月开展一次教学研究活动,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探索,并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逐步将学科整合研究范围推广到其他学科。

4、积极开展网上教研工作。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网上教研是一种非常有效教学研究新途径。本学期,我们将建成全新的信息技术学科网站,该网站将成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信息、教学理论、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成果展示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全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了教学资源共享和网上教学经验交流。

5、组织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及相关学科教师参加省、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竞赛;组织信息技术创新与初中活动。

  6、逐步组建各校学生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小组。学生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小组,是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学生信息技术特长的重要阵地,各校要建立本校的学生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小组,利用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信息技术兴趣活动小组课外活动,组织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进行培训,使这些学生的特长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信息技术竞赛培养人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

1、组织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培训。

2、组织初中教师参加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竞赛。

3、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竞赛。

  4、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研究中心组成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讲座。

5、下校调研(中小学各4所)

十月:

1、组织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教材教法研讨。

2、组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进行教材教法研讨。

3、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指导活动。

4、筹备组织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5、下校调研。

十一月: 共2页,当前第1页1

1、组织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课。

2、组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课。

3、开展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研讨活动。

4、下校调研。

十二月:

1、组织中小学生参加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

2、组织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经验交流。

3、组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经验交流。

4、本学期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总结。

5、下校调研。

元月:

组织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设计评比活动。

  

由于上级工作调整和本计划不完善可能造成部分工作未列入计划,将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调整。 

第4篇:艺术活动课程范文

京剧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系统全面地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力。中国京剧艺术的普及和推广,是增强各族人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能够胜任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1.传承民族文化,普及京剧艺术

京剧艺术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历经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洗礼,有了自己辉煌的历史。因此,它的魅力不仅为国人所折服,更是得到国外艺术界的普遍认同。以梅兰芳的表演风格和名字命名的一派表演体系,已经成为东方戏剧表演庞大体系的典型代表。在国际化的今天,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沟通中,京剧起到很好的纽带作用。京剧艺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融合,让京剧艺术以一门课程的身份走进学生的课堂,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京剧艺术的普及。

2.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拓宽学生视野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京剧艺术作为我校的学校课程,已经为学生所熟知。将京剧艺术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调查研究京剧知识,欣赏京剧曲目,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融合不违背学生的天性,也不违背学校的教育规律。会促使教育进一步向素质教育迈进。

二、京剧艺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融合策略

1.建构京剧艺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融合的大环境

京剧艺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融合,不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任务,而是全校师生共同的任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不能与专业的京剧艺术课堂一样,仅仅局限在学唱京剧这个层面上,而应该进行更深一层的挖掘。借助学校课程的教材《体验京剧艺术 弘扬民族精神》,全校教师行动起来,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研究教学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进行京剧艺术的小课题研究。通过上网搜索,采访、实地调查等方式方法,进行小组合作,任务分工,引导学生从广泛的情境中开展调查研究。

2.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创设研究学习氛围

要让京剧艺术顺利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融合,首先必须端正教育者的思想意识,让教师认识到学习京剧以及研究京剧的必要性。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教师学习京剧艺术。教育者能否以积极的态度接受京剧艺术,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京剧艺术的接受态度。因此,要顺利的普及京剧艺术教育,就要求教师自身价值观念的转变,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接受京剧艺术。教师自身接受的目的是带动让学生从自身感受出发,深切体会京剧的价值,更好地开展京剧艺术的研究性学习。

3.拓展京剧艺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京剧艺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融合可以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开展学习研究。

(1)设立课堂讲授环节

京剧艺术作为学校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融合,要注重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京剧的相对集中时间,从而更深入细致地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修养。

(2)开展京剧兴趣小组活动

教育部指出“在中小学宣传普及京剧艺术,普遍让中小学生开展学习京剧的活动,是能否弘扬和发展中国戏曲艺术的首要,也是很重要的第一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京剧艺术的研究与学习,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有机整合校内校外的学习资源,进行多方面,多形式的指导,达到培养京剧艺术接班人或者京剧小票友的目的。

(3)拓展学习活动展示形式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展示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取组织“京剧比赛或者演出”的形式进行展示汇报学习成果,例如在节日组织京剧方面的演出和手抄报展示评比,邀请京剧艺术家到校表演,近距离感受大家的魅力,组织学生集体外出,到剧院观看京剧表演等等。这些形式可以是班级与班级之间,也可以是年级与年级之间,给学生创造和展示的机会,从而激励和促进学习京剧艺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4)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综合实践活动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京剧艺术作为一门课程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需要采取新颖的评价机制,评价手段和方式要关注到教师自身的教学进展,学生的反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应用的研究方法等。评价方法和手段要根据京剧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量身制定。有了良好的评价机制,才能对京剧艺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融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5篇:艺术活动课程范文

一、艺术教育要与学习培训结合

农村小学普遍存在艺术教师师资配置不全,艺术教育缺乏经验,家长对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要开展好艺术教育活动,先要解决好学校、教师、家长对开展艺术教育的认识问题。为此,我们借助通化县是全国艺术教育实验县的机遇,通过教师会、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地对艺术教育进行宣传,积极营造开展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大家感受到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艺术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在此基础上,我们以组织教师观摩先进学校的艺术教育,开拓教师艺术教育视野为重点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先后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边学习、边实践等形式、明确了开展艺术教育的突破口和开展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例如,我们在带领教师参观一所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时,引导教师不仅要看音乐美术教师的艺术教育,还要看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是怎样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观摩使教师们基本弄清了什么是艺术教育,为什么开展艺术教育,如何开展艺术教育等问题。尽管教师们的专业基础不尽相同,但通过持续的、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教师们逐步明确了艺术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掌握了基本的开展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为持续开展艺术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艺术教育要与活动课程结合

艺术教育不仅存在于艺术类学科,其它学科也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的内容。对此,吉林省通化县光华镇中心小学在总结分析了过去学校开展的二课活动,体育艺术“2+1”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等活动课程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同时,引导教师在学习先进的艺术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开展二课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体育艺术“2+1”和乡村少年宫项目活动成果和经验,逐步完善艺术教育活动形式,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整合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把二课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体育艺术“2+1”和乡村少年宫项目活动四项统一起来,统称为活动课程,并进一步完善了活动计划、活动地点、活动内容、辅导教师、评价办法等工作与管理运行机制。在实践中,根据活动场所和师资不足等实际,采用了场地一室两用、教师一专多能等措施,保证了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我们开设了艺术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就是班级学生统一进行的艺术教育课;选修课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课程。在选修课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不分年级在全校活动课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的潜能。在活动课程运行机制上,我们实行了班级与校级活动两个层次分开,体育艺术一起活动的形式。例如,我校在班级活动课程中,根据教师自身特点开展了绘画、书法、歌舞、弹奏、粘贴等活动课程;在校级活动课程中开设了乒乓球、篮球、排球和足球,电子琴、刮刮画、歌咏、国画、科技制作等课程,不仅让学生活动了起来,而且让学生兴趣和特长得到有针对性的发展和培养。在活动中,我们为了增强活动的层次性和实效性,分别鼓励骨干教师编写了艺术教育教材,构建了班级校级艺术教育有机结合,学科教学与主题活动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活动载体,使艺术教育科学规范不断深入开展。为了检验和促进艺术教育活动,我们非常重视开展艺术比赛活动,并建立了系列艺术比赛活动制度。先后组织了现场书法比赛、器乐比赛、绘画大赛,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县举办的各类比赛。除单项艺术活动外,学校每两年举办一次综合性的艺术节,在规模上、质量上、影响上力求创新,使全校师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每年全校要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面向社会的大型艺术活动不少于一次,以此为载体举行学校各项艺术展示和比赛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形成了班级学生全员作品展示,班级优秀作品展示和校级优秀作品展示三个展示层次,时刻鞭策和激励着学生不断提升自己艺术作品的质量。

三、艺术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结合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我校艺术教师师资比较薄弱,更没有能引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学科带头人。我们的艺术教育的基点是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是惠及全体师生的艺术教育活动。要开展艺术教育,只靠活动课程还不够,需要充分发掘艺术教育资源。对此,我校把艺术教育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课堂教学要发掘文本的艺术教育因素,教学语言、教学设计、板书、多媒体要讲究艺术性。例如,各班由语文教师担任的写字课,要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为切实提高书写质量,学校建立了写字教学及测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写字教学研究、指导、测评、考核工作,组织开展写字教学活动,制定写字教学及测评方案,保证学校写字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尽快提高师生写字水平,确保达标,争创优秀。学校的领导小组每学期对各班写字水平进行两次测评,奖励优秀,批评落后。凡是不达标的班级,要追究相应老师的责任。

针对有些老年教师接受新事物慢,独立开展艺术活动能力低的实际,我校通过专业教师课堂教学指导,在班级活动中辅导教师根据艺术教师的指导组织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既解决了师资不足问题,又加大了艺术教育活动的力度,达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四、艺术教育要与改善办学条件结合

良好的办学条件是开展艺术教育活动的基础。为此,学校在增加设备投入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并成为了吉林省文明办、财政厅和教育厅“福利彩票支持的农村少年宫项目学校”,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校先后投入23万元建成了可容纳37人同时使用的电子琴教室。购置标准篮球架两副,室内外乒乓球台13副,乒乓球发球机1台,建设塑胶篮球场地1个,硬化操场1千多平方米,每学期开学,学校都及时统计辅导教师和学生开展活动课程需要的学习材料,保证了师生开展活动课程的物质需要。同时,良好的物质条件也有效促进了艺术教育不断深入规范地开展。

五、艺术教育要与教育科研结合

如何引导教师开展艺术教育活动,防止低层次循环,规避艺术教育缺乏层次性和实效性,学校把艺术教育与教育科研结合了起来。在艺术教育进行过程中,首先针对我校艺术教育的实际确立了《惠及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作为我校的艺术教育实验课题。通过实验不断完善艺术教育活动开的形式和内容。其次,艺术教育与艺术课程开发结合起来。最初我们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是以学科教学为主要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又调整为“艺术教育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相结合”的课程开发思路,把目光聚焦在艺术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上,从孩子终身发展的角度去衡量和反思我们的艺术教育,摒除急功近利的艺术教育课程开发,杜绝艺术教育课程开发存在的形式主义,坚持心平气和地办学,一切从孩子终身发展需要出发,回归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需要的原点。第三,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围绕打造学校特色,把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课题实验与乡村少年宫活动整合起来开展教育活动。

第6篇:艺术活动课程范文

关键词:实践;发展;能力;成长;教师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相辅相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实践,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

一、提高教师的活动规划与管理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能够自主、自由、灵活地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和课题、安排活动过程;要求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具有较强的规划、设计与实施能力;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条件,引导学生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活动主题,并合理地制订活动方案,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有效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发展教师的活动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过程。

二、增强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涉及的因素很多,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包括教师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并协调学生活动中各部门的关系:教师通过与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环境。此外,还要求教师协调好指导小组内各位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

三、发展教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将面对纷繁复杂的资料或信息。教师要指导学生,首先自己必须具备相应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教师要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学生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搜、测量、实验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并掌握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如何收集和处理信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要求,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发展。

四、培养教师的探究精神和研究能力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在长期的理论学习、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形成信息获取、分类、分析、评估、教师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这些都有利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教师对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思考和研究更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它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活动课的形式提出挑战。作为初次接触这门课程的我,既觉得新奇又觉得棘手。尽管“摸着石头过河”,但还是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时代在发展、在进步,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学生探讨的问题,需要教师了解,甚至要比学生知道得更多、更早一点。教师要在“导”上下工夫,既不能包办代替,又要点“道”为止。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智慧,使活动更富有成效。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受益者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教师。

参考文献:

[1]成尚荣.走向实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7篇:艺术活动课程范文

美术活动课是高中美术课程自选模块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新课程内容。其多样性和弹性给了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广阔的开拓空间。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学校的设备条件、学生情况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术活动课的基本特征表明,它与美术课堂教学相比,无论是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均有着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它也不同等于过去的课外美术活动,而是在连贯性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

通过开展美术活动课,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进行美术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直觉、想象思维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意活动,探索表现技巧,学会分析评价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社会多元化。

二、美术活动课的基本特征

(一)活动性。

“以活动促发展”是美术活动课的精髓及其高度概括,也是美术活动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的切入点,因而美术活动课首要的就是要强调并突出美术的活动性。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觉得轻松自如、学习快乐,使其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得到自由的发挥,同时,美术活动的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使它可以适应众多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特长或升学、就业等的不同需求。

(二)开放性。

美术活动课的开放性,是指构成美术活动课的各要素及其实施过程都呈非封闭状态,并集中体现为活动内容的开放,活动时间的开放,活动空间的开放以及师生关系的开放。活动内容的开放使得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老一套单调枯燥的基本功练习,而是可以选择诸如美术鉴赏、写字作画、陶艺泥塑、木雕竹刻、盆景插花、剪纸刺绣等包含有游艺类、特长类的美术情趣性活动,还可以参观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参加书画讲座、参加书画比赛等活动。同时,学生可以依靠自己的美术兴趣、爱好、特长或自己的美术专业类升学理想、就业方向,按自己的美术学习需要、学习速度与计划,适时地参与美术活动的时间,这就是活动时间的开放。而相应的活动地点可以是教室、校园乃至社会,这就是活动空间的开放。

(三)自主性。

美术活动课从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结果等方面都体现出学生地位的自主性或他们的“自治自由”;换句话说,自主性学习中不只是老师规定的任务,也不需要老师的监视,而是学生自己参与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对自己进行激励和监控,在学习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高效。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感到好奇,感到充满挑战性。当然,难度太高的任务也是不行的。还有很快能得到反馈、看到成果的活动也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三、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是上好美术活动课的关键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受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美术教师在上课时,总是过分强调课堂结构,一般采用固定的技能传授结构模式,平淡导入──教师演示──学生临摹──教师评价作品几个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程的各个部分限定的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对绘画技能部分的传授,而忽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长时间的固定模式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他们感到美术的专业性很强,非常难且很枯燥,使他们失去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高中美术活动课的特点,改变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真正将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二)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

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组织者等角色转变。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甚至是有机会时多合作,只有如此,教师这个组织者、促进者才能在新课改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样才可能促进学生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不可代庖。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使参与的面更宽;参与的程度更高。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选用合适的学习方式。

要注意各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力求有效,要确定恰当的提供学生探究的问题。一节课之中,问题不宜过多、过泛、过浅、过深;问题的指向性要求比较单一,否则泛泛而探,探而无效。探究问题的确定可先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讨。

四、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实用性。

在高中美术活动课过程中设计了系列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将美术的作用融会贯通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的密切关系。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 设计” 、“ 制作” 、“ 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堂教学模式与趣味性相结合。

科学证明一个人如果有兴趣做某件事,他身心一旦受到激发,大脑及身体的诸多器官就积极活动起来,做事效率就高。素质教育面很广、特别是对教艺术课目来说,只有当学生的兴趣受到激况下,才有可能使更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培养,有兴趣才会有学习热情,才会主动,积极参与。因此,我在设计高中美术活动课时,注重利用学生的兴趣进行美术教学的一些尝试,使课堂教学与趣味性相结合。

(三)课堂教学模式与自我价值的体现。

美术活动课从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结果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学生自我价值,每一环节学习,每一个活动,都会让学生出作品、出成果,充分发挥他们作为审美主体应有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提高学生的效能感。

第8篇:艺术活动课程范文

关键词:身边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

一、利用学生的课间游戏,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课间十分钟是学生最快乐的时间,他们渴望下课,盼望着能与小伙伴们尽情地玩。从学生的玩入手,就能“抓住”学生。我认真观察了学生的课间游戏,学生几乎每天都有新玩法。利用学生的课间游戏,有针对性地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能够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课间十分钟,学生们都喜欢折叠小飞机。他们喜欢比一比谁的飞机飞得高,谁的青蛙跳得远,看着自己的纸折飞机在半空自由地飞来飞去,他们高兴得不得了……这就是鲜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啊!想想让纸折飞机飞得更高的方法还有很多呀,例如折的纸厚薄问题、还有折法等。经过反复的思考与亲身实践,我以“纸折飞机”为主题编写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飞机起源于哪,飞机是怎么制作的,发明家为什么制作飞机等。学生觉得手中的纸折飞机更有意思了。首先我让学生课余时间去了解飞机的历史,收集有关飞机的资料;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绝大多数学生对飞机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紧接着我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飞机,并提出了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只能用一张与A4纸大小相同的纸制作模型,只能折叠,不能撕、剪、胶粘、订以及附加任何其它物件,看谁的纸折飞机能飞得最高最远的。他们觉得很新鲜,脑筋一下子就动了起来。学生用自备的纸根据各自取来的“经验”有模有样地动手折起飞机来。很快,全班43人共折出20多款各不相同的纸折飞机。学生相继走出教室,来到操场放飞手中的“希望”。可在这时,问题也出来了:个别学生发现自己手中的纸折飞机飞不起来,一眨眼就掉到地上去了。成功的学生高兴得又跳又叫,失败的学生一个个耷拉着脑袋,没精打采的。于是,我鼓励同学们对比他们的飞机,互相探讨,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就这样,经过对比、观察、讨论、反复的试验和改进,他们最终他们看到自己制作的纸折飞机能在蓝天自由地飞翔,学生们高兴得手舞足蹈。纸折飞机是一项动手能力非常强的实践活动。它体现了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在这样的生动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会获益良多。

二、关注学生生活,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着重陶冶情操,培养兴趣。从学生生活的问题中选取能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课题。这样才会使综合实践活动因这份兴趣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学校附近随时能看到废纸、塑料袋满天飞,学校围墙外尽管设有垃圾桶,但附近居民不是把垃圾倒入垃圾桶,而是都倒在垃圾桶外。在学校北边的小河边、周围村民水井旁随处可看见废气的瓶子、方便袋、废纸等,东侧的小区内还能见到垃圾堆积现象,有的家庭还有许多废弃的手机、电池尚未处理现象。发现这些现象,我做了认真的思考,决心让学生对垃圾要有“新”的认识。经过酝酿,我设计了《保护环境,做好垃圾分类》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预案。于是我就在综合实践课上布置学生回家查阅资料,采访身边的人,我还和同学们一起上网查阅资料,利用各种途径了解有关垃圾分类的知识。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垃圾的种类,了解一些常见的可回收垃圾、回收方法及其好处;引领学生走进环保世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联系的整体认识,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并身体力行。就这样,《保护环境,做好垃圾分类》这一活动就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了。

三、关注学科教学,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教学、学生的现实课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善于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选取有利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加以整合和拓展,把一些学习环节设计成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知识于实践活动中,从而实现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整合,以便使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和全面体验。其中数学综合性学习就是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学科的相互融合。教师在设计活动课时,要善于把涉及到的广泛知识融到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要注意让学生人人参与,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四、结合学校特色,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是学生集中接受全面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主要基地。一所学校,本身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资源。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其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特色。从学校的特色出发,立足于学生发展要求,依托学校特色挖掘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既体现了新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延续、补充,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品质。

我们学校是艺术特色学校,整间学校艺术氛围非常浓厚,教室内、围墙壁、走廊里,处处是名人和师生们的墨迹,充满了浓浓的艺术气息。再加上学校拥有了一支教学能力较强的书画教师队伍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学校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与艺术息息相关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书画艺术文化”。我们利用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书画艺术文化”为主题,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先后研制了“小小画家”、“绘画文化”、“书法文化”等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围绕“书画艺术文化”,说说想要了解的问题,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把问题当作自己的研究课题;再根据学生的兴趣,编成活动小组,进行查阅资料,提高认识;在此基础上,交流各自的活动体会。

第9篇:艺术活动课程范文

关键词:艺术 综合 实践 探究 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得如何直接反映了学校新课程的落实情况。作为艺术课老师,如何延伸本学科知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学校编写了《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法,而在初中阶段又以探究学习为主。由于探究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学习活动,所涉及的面非常广,还需要学生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而初中学生还处于探究学习的初级阶段,各方面的能力还不具备,如果一开始就过多地放任,认为教师的指导会有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而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放弃了对学生的指导,把艺术综合实践探究活动看作是学生的“自由活动”,那么结果肯定会导致失败。因此,在初中阶段开展艺术综合实践探究活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必须呈动态递减的趋势。从总体上讲,当学生处于探究学习的初级阶段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指导和监控。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可将这种指导和监控逐步减少,使学生逐渐成为自我监控、自我学习、自我协调的主体。在艺术综合实践探究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经历了以下三个动态递减的阶段,使学生探究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和提高。

一、在教师带领下开展研究学习,感受探究过程

由于刚开始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对如何选定课题,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开展研究,如何结题汇报都一无所知,所以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让学生通过几次不同探究方式和活动过程的学习实践,学到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步骤。例如,我曾经带领学生探究过“商标内涵研究”这一课题,学习方法如下:

1.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课题

首先,我先请学生介绍一下生活中见到过的商标,并来介绍一下我们宁波市的一些著名商标,这时,同学们都很踊跃,争先恐后地发言。但当我提出一个问题──“这些商标图案包涵了哪些含义?”,同学们都愣住了。经过一番讨论,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还是无法确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同学们对这个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从调查、采访中寻找突破,感受探究方法

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同学们分组去查资料,并带领学生到附近的企业进行采访。通过资料查找和采访活动,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了探究活动的具体方法。 如:我带领一组同学到雅戈尔服装公司采访,请企业领导给我们介绍企业的发展历程、企业的文化精神和商标的内涵,通过采访,同学们深刻地理解了雅戈尔商标所包涵的深刻内涵,原来小小的商标见证了企业的发展轨迹,至今,雅戈尔商标经过了四次更改,每一次更改都预示着企业的下一步发展目标,反映了企业的文化和精神。这样,同学们对商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按要求记录过程,学习结题方法

活动最后,指导老师设计了一份探究活动记录及评价表,让学生把自己这一次的研究经过及结论记录下来,并鼓励学生在记录的同时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二、让学生自主尝试局部研究活动,形成探究能力

经过几次由教师指导确定课题,并带领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活动实践后,许多学生对探究学习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并初步了解了研究的基本方法。这时指导老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进行选题练习;调查、观察、实验等探究方法练习;实验报告及调查报告写作等单项性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下一步完整地自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例如:

1.自主选题练习

艺术活动课题来源很广,可以从学科学习中找问题;从讲座、报告、参观、访问等其他学习活动中找问题;从生活实践中找课题;也可以从课题库中选取课题。

我曾经尝试过让学生选取地方建筑方面课题的学习活动。为此我对学生作了一次“中国建筑艺术欣赏”讲座,使同学们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特点和成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对此类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又组织同学们去考察我们周边的建筑,从而各自确立活动课题。这样同学们选出来的课题面广量多,并很有研究价值。如“宁波古代民居研究”;“宁波天一阁建筑特色研究”“宁波城市高楼统计”等等。学生开始选的一些课题可能有一定研究价值,但面太大,研究的可行性不够强,这就需要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作必要的修改,使学生的课题切实可行。

2.探究方法练习

探究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文献资料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艺术表现法等。指导老师要让学生学习如何根据课题的性质自己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制订研究方案,以及每一种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等。

例如:我曾让学生研究过“中学生喜欢的卡通片调查活动”。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自己选择研究方法、制订研究方案。活动开始前,同学们先简单介绍了他们的活动方案,例如:有些想通过网络查找数据;有些组想通过问卷进行调查;也有的想通过采访,活动形式丰富多彩,面对同学们的众多设想,指导老师尽量做到只对他们的研究方案进行指导,而不去评价其正确性与否。实践出真知,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找出合适的活动方法。研究活动开始后,指导老师也要作为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到他们的研究中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活动能顺利进行下去,而不能作为领导者的身份规定学生这样那样、评价学生的正确错误,或者给学生过多的依赖而导致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能很好地发挥。

三、让学生自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探究能力

由于经历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学习,同学们已初步掌握了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这时就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开展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但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活动开展中还是离不开指导老师的指导。根据教师指导的对象、内容不同,指导可分为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两种。

1.集体指导

集体指导主要针对学生活动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共同问题,以班级、年级甚至学校的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的全员指导活动。一般适合以下一些内容的指导:(1)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的目的、意义。(2)介绍活动开展的基本步骤和探究方法,(如:选题的一般方法及注意点、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如何选择合适的探究方法、活动报告的撰写、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方法、调查中与人沟通的艺术等等。)(3)如何进行成果交流和展示。(4)请上几届在综合实践课程学习中有成绩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和体会。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的认识水平,使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2.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是指导教师对不同的活动小组个别进行的指导活动。它与集体指导相比,着重于解决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个别化问题。个别指导是初中艺术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中教师最为主要的指导形式。由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如:人际交往问题、时间协调问题、家长支持问题、学生的心理情绪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指导老师及时了解,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才能保证学习活动能顺利地开展下去。

以上是我指导学生开展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经验所得。在指导中,我经历了以上三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逐步形成和提高,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新路子,保证了我校的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萧菲,修义 《研究性学习百法》[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