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作物生长管理范文

农作物生长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作物生长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作物生长管理

第1篇:农作物生长管理范文

多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和成就并不理想。在具体的栽培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农作物种植者对无公害栽培技术的了解不足,而且农作物无公害技术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效益也不是很明显。

1.1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量过高

在农作物的栽培和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病虫害,为了防治这些病虫害,一定会使用农药。而且因为农作物的栽培者盲目跟风,导致农药使用过多,这就产生了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有时甚至含有有毒物质,不仅破坏了农作物的营养价值,还会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

1.2盲目使用大量肥料

各种各样的肥料在大量使用时,虽然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但降低了农作物自身的抗虫害能力,损害了农作物原本的营养价值,严重者还会造成土地污染,最终导致土壤肥力降低。

1.3土地被污染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很多农作物栽培地的周围布满了工厂和房屋。工厂在运作的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且居民每天的生活垃圾也随意丢弃,这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污染了农作物的栽培地。农作物在被污染了的土地上栽培,会使农作物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同时,食用了这些农作物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在违背了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的初衷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平衡。

2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管理技术

2.1规范管理

在无公害作物栽培的过程中,其中所有栽培方式都需要注意,有时即使一点小问题没有注意到,就会前功尽弃。这就要求在进行无公害作物栽培时,能够有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这种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会将很多农作物出现的问题扼杀在摇篮中,从而保证农作物的成活和农作物的生产质量。这种农作物的管理,应能提供统一的品种,还要有统一的技术指导,制定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从而为对使用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农作物保驾护航。

2.2田间管理技术

农作物使用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无公害栽培技术比一般的种植技术更为严格,出现问题时,挽救的措施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对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的管理要更加细致,不能仅仅将这些问题停留在使用的农作物品种和化肥的使用上,还要将注意力转移到田间管理上,因为农作物的生存环境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农作物病变。因为田间的病株残体上可能存留大量的病原体,这就对存活下来的或者下一季播种的农作物产生威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完全灭除这些病原体。例如,在收获后,将这些病株残体充分腐熟后再施用,或者使用深耕技术将残留的病株深翻到泥土里,当然,这都不是有效的解决方式。最好的方式是加强田间的卫生管理,降低农作物患病的概率。

2.3水肥管理技术

对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来说,水肥的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水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须的,但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当然也包括水资源。而在对农作物进行灌溉时,是很难注意到这一环节的。相对于水的管理,水肥的管理更加复杂。因为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要尽量控制水肥的使用量,但并不是不用,而是应少用,尽量多用有机肥料。当农作物发生病变时,无公害农作物面临的挑战更大,这就要用一种更为生态环保的方式进行补救,保证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无公害、绿色化。

2.4修建无公害农作物的培植场地

农作物能否安全生长,人们食用后是否放心,这个问题一直广受人们的关注。而环境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实现无公害作物的安全栽培,必须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栽培无公害农作物的产地。这个产地的选择是比较重要的,因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作物产品的安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基地应是一个远离居民、远离工厂的场所,以保证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真正做到天然无污染,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结语

第2篇:农作物生长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有着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这将会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巨大的效益以及影响,并且可以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对于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的研究。主要围绕提高牢固单位面积产量,发掘作物自身的高产潜力等集成技能攻关的,同时,也要看重农作物高效、优质生产技能范畴的开辟以及研究。现在我国的农业办理要领正在渐渐由集约型替代传统的粗放型办理,我国新时期现阶段农业以及农业科技生长面临的紧张任务便是怎样有效地办理农作业效益、品种、布局、质量等问题。

一、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

1、农作物农药高残留

农作物在进行无公害栽培过程当中,为了让农作物健康的生长远离害虫的危害,对农作物使用农药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方式。但是因为农作物的栽培者们对于农药使用过度,用药太过于盲目跟风,这导致了农作物含有有毒物质和农药残留量超标。这不但破坏了无公害农作物的营养价值,还会让食用者的身体受到损害,非常不利于无公害农作物的发展。

2、盲目使用肥料

农作物在栽培过程当中,农作物的栽培者们因为对于农作物的了解不全,欠缺农业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对土壤构造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滥用一些化肥材料。这严重污染了土壤,导致了土壤肥力的降低,更降低了农作物抵抗害虫的能力和农作物原本的营养价值。

3、土地污染

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现在大多数农作物栽培地周围都布满了工厂和房屋,工厂在运作过程当中会有很多废气废水排放出来,而房屋的居民每天的生活垃圾也在周围随意丢弃。这不仅严重的污染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农作物的栽培地,农作物在受到污染的土地上培植会严重的破坏农作物的内部构造,而人们食用这些农作物会危害人体健康,这就破坏了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初衷。

二、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中应把握的要点问题

1、把握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的原则

1.1把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作为基础

“源”、“库”比例的不和谐是造成农作物超高产的紧张的原由。“库”的增长速率低于“源”,种植生态因子调控角度,随着密度的增长,订定相干的种植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中,“库”是限定高产乃至超产的紧张因素。在高产的有力条件下,功劳指数就下降了。提高探究农作物的生理机制,从而造成农作物的超高产,所以需要我们根据农作物的光合制定合理计划。

1.2发展优质栽培技术为向导

环保农作物的产品风致的提高已经迫不及待了。当代办理技能要求生长无公害的产品和种植技能,。随着绿色风致消耗的要求,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偏向肯定朝着定向种植调控技能生长。

1.3以规范化、标准化的栽培管理技术为途径

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渐渐变得严格,以及必要性的程度日益加深。随着经济的生长,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统一的供种、技能办事、质量尺度的种植技能已投人利用。就我国现在形势来看,怎样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订定范例尺度的农作物种植办理技能就非常须要了。

2、选取正确的培养材料

2.1种子的选择。引起病害产生的缘故原因有,播种了移栽带菌和带病的种苗和无性繁殖质料。因此,应该在播种前用化学、物理的要领对播种的质料进行处理惩罚,以警备病害的产生。

2.2播种区的选择。从需要培植的植株中选取无病的植株,例如马铃薯病毒病、甘薯黑斑病等,可创建无病种苗田,选择无病区或断绝区播种,偶然种子和无性繁殖质料并不能用处理惩罚的要领来有效地办理携带病原物的问题,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质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产生。

2.3贮藏。有些病害如甘薯黑斑病、甜菜蛇眼病等,在贮藏时期还可以连续生长,不但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对来年病害也有加重影响,做好正确的贮藏非常重要,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贮藏的环境条件。

三、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管理的技术对策

1、修建无公害农作物培植场地

无公害农作物在栽培过程当中,环境是当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所以为了无公害农作物的安全栽培必须要修建一个专门栽培无公害农作物的场地。这个场地的选址也是当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因为场地的环境好坏会影响农作物产品的安全问题,修建无公害农作物培植场地需要在一个远离工厂民居、环境纯净没有污染的场所。这样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就能够真正的做到天然无污染,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选择优秀的农作物品种

农作物的无公害栽培优质的品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优质的农作物品种可以提高农作物抵御病害的能力,可以保障农作物得到高的产量,可以降低农业和化肥的使用次数保障环境的纯净。优质农作物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来选择品种,并且按照不同品种的特性和土壤条件来制定栽培方案。这样无公害农作物的培植管理技术才能够得到迅猛的发展,才可以让农作物真正做到天然无公害。

3、科学治理和预防病虫危害

防治病虫危害是农作物栽培过程当中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主要重视预防,治疗只起到辅助的作用,所以栽培者在对农作物进行无公害栽培过程当中需要对农作物做好管理,尽量避免对农药的使用。若是出现害虫,可以采取释放寄生性捕食天敌动物的方式,尽量减少对农产品盲目胡乱的用药,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度、高残留的农药。尽量使用能够溶解的农药,避免对土壤的污染,还要保证农药的用量,保障农产品无农药残留。

4、制定预防重金属污染土地的措施

土壤作为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的关键内容之一,做好预防重金属的污染工作是栽培者的关键环节,栽培者在栽培农作物的时候对土壤的重金属要事先做好检测,对土地要经常进行翻垦,最大限度的收集土壤的重金属,并且做好避免外部环境对土壤干扰的工作。

四、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创新应用

1、植物激素的应用

在农作物栽培中充分利用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比如实时抑制农作物的顶端优势,还有无子果实的培育,乙烯催熟的作用以及生长素除草的作用等。

2、植物激素的应用

最大程度的克制农药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以及环境污染。从根本上实现生态体系良胜循环;用黑光灯举行捕杀;使农作物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在举行生物防治时:大多采取以下4种方式,利用捕食天敌的干系链清除害虫,充实利用某些害虫的趋光性,加强虫害生物防治在只管即便倒霉用农药,利用昆虫激素对害虫举行控制,利用诱变异种等转基因技能作育出抗虫农作物。

3、农作物繁殖控制技术的应用

常见的原理是利用嫁接扦插等营养生殖法来繁育农作物后代,发挥农作物繁殖控制技能在农作物种植办理中的应用为了使得亲本的精良胜状连结下去。例如果树以及花卉的快速繁育以及作育无病植物方面,充实利用的是制作构造作育技能。

4、应用创新的优势

利用先辈的作育精良作物生物育种技能所作育改进的农作物品种。不但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以及产量,更是实现了农作物的高产量、高风致以及高效益,并且具备了天然作物中极少数生物才有的固氮作用,既到达了增产的目的,而利用转基因技能作育出的农作物,又有效的控制了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是时代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中也突出了在农作物栽培管理中引入新技术的重要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对管理技术进行根本上的突破提高,才能够让农作物栽培更加的适应生产。

参考文献

[1]周少兵.论新时期作物栽培管理在全球水稻增产中的作用[J].作物研究,,2012(14):207-208.

第3篇:农作物生长管理范文

[关键词] 农作物 栽培技术 高产影响因素 高产途径

[中图分类号] S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086-01

1 前言

当今时代,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作物栽培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样就促使其产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保证农业不断的向前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人口在不断的减少,并且随着自然灾害的多次发生,这样就促使农作物产量非常不稳定,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因此一定要设法提高栽培技术,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才能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量。

2 目前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现阶段,在栽培农作物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技术包括:配方施肥技术,这样可以提高施肥的水平;在灌溉的时候,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等技术;修筑梯田、节水播种以及应用化学抗旱等旱地农作技术;轻简栽培技术;对于中低产地方,要建立综合性治理、增加产量的技术体系。在农作物生产中,上面每一种技术都与产量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栽培的时候,一定要掌握每一个细节,并且熟悉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这样就可以合理的运用每一种技术,从而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增加产量。

3 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

3.1 传统栽培观念的影响

根据我国目前的形势,在进行农作物栽培的时候,受到小农经济的严重影响,通常传统的观念对种植非常重视,但是却忽略了田间管理;非常重视农作物的施肥问题,缺忽视了病虫害的防治,并且没有根据的运用先进技术,从而就造成栽培技术不能符合当地的农业生产。针对现状的现状,一定要转变传统管理观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管理,并且增强田间的土壤肥力,从而就能够很大程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2 综合治理不利因素

现阶段,因为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它们的产量,也对其栽培技术有着影响。例如:在田间施了很多化肥,在很长时间之后,土壤就会发生板结、酸化等情况,从而就促使土壤的肥力出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继而对农作物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一定要恢复土壤的肥力,并且对其进行深度的翻土处理。此外,倘若农药使用过多,这样就会造成农作物抵抗病虫害能力在不断的减弱,就要培育优良的品种,并且对栽培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就能很好的改善种植面貌。

3.3 不断积累丰富的栽培经验

从古到今,我国都是农业大国,并且在劳动人民的努力下,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农业栽培经验。目前尽管很多传统的经验与现代的生产不相适应,但是却能够大大的提高产量,因此,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时候,要收集一些有关的资料和经验等,并且大力的推广新经验,从而就能够将传统的栽培技术与现代化技术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量。

4 实现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4.1 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光合作用

对于农作物来说,良好的生产环境对其生长和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在生长过程中,关照是最重要的方面,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前提条件,所以在进行农作物栽培的时候,一定要具有很好的光照条件,并且适量的延长光照的时间,以及利用立体种植、套种等方式,从而就能够增加农作物的光照面积,提高种植的复数,继而延长它们的生长时间,实现高产量。

4.2 培育优良的农作物品种

要想确保农作物的产量,要对其进行育种,并且要选择抵抗病虫害能力比较强、抗逆产比较稳定的优良品种。通常情况下,选择优良品种的方法有很多,所以多种方法间要相互配合,这样才能提高育种的水平,缩短育种时间,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3 提高栽培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要想提高栽培技术,要做好土壤耕作、施肥以及病虫防治工作。首先因为土壤耕作技术能够创造很好的耕层结构,这样不仅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还能够保证土壤有适当的孔隙比例,从而协调好水分的分布、土壤中的肥力。同时农作物生长中,还要清除好杂草、疏松表土,这样才能实现土壤的高产。除此之外,在对农作物施肥的时候,要根据气候、土壤以及产量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化肥,并且确保化肥配合比例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特征,从而就能够发挥化肥的效果,保证农作物的高产量。

5 农作物高产应该注意的问题

5.1 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化肥行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这样就促使很多农业用户对土杂肥及绿肥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这是追求比较片面的高产量,经常加大化肥的使用数量,从而就造成土壤呈现出了不断恶化的趋势,例如:土壤板结很严重,以及酸化、毒化也比较严重,就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5.2 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现阶段,在进行农作物栽培的时候,一定要不断的转变栽培观念,主要是利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方式对其进行管理,这样就能够提高产量。同时在施肥的时候,可以采用有机物,并且采用合理的配方进行化肥的施加,从而就能够大大的提高土壤的肥力,从而实现产量稳定的效果。

5.3 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从过去总结栽培经验我们可以知道很多提高产量和预防病虫害的措施,例如:在进行马铃薯生产的时候,施加高锰酸钾,这样就能够大大的提高马铃薯的产量,也能够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在红薯根膨发的时候,可以采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200倍的米醋溶液对页面背部进行喷洒,要喷洒2次,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实现高产量。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农作物的高产量,一定要选择优良的品种,并且不断的改善栽培的环境。同时还要利用先进的栽培技术,这样就能够保证生产的质量和数量,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效益,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梅淑芳,吴芳云.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探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01):23-24.

第4篇:农作物生长管理范文

1.1研究区概况

新疆幅员辽阔,地形非常有特色,横亘中部的天山将新疆分作天山北部、天山南部两块区域,再加上东部地区形成新疆三大区域,即:北疆、南疆和东疆。北疆包括: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州直属县(市)、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石河子市;南疆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东疆包括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本文在研究农作物生产水足迹时,由于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的数据缺失未包括在内,因此总计13个地(州)。新疆是灌溉农业区,小麦、玉米、棉花是主要农作物,2011年小麦、玉米、棉花的播种面积分别占全区总播种面积的21.63%、14.61%、32.87%。小麦面积中冬小麦播种面积占60%左右,春小麦占40%左右。北疆以种植春小麦为主,南疆以种植冬小麦为主,其中天山南北两侧从丘陵到山前平原多为冬春麦混种区[13]。玉米在新疆粮食作物中的地位仅次于小麦,根据播种时间的不同可分为夏玉米和春玉米。北疆和焉耆、拜城盆地主要为春播玉米区,南疆和东疆大部分地区,以夏播玉米为主。

1.2研究方法

1.2.1作物需水量

作物需水量是在理想的生长条件下作物从种植到收获所需的蒸散量,等于生长期内蓝水和绿水蒸发量之和。作物的需水量一般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以Penman-Monteith公式为基础的作物系数法。ET=Kc×ET0(1)式中,ET、Kc、ET0分别表示某一时期内,作物需水量、作物系数及参考作物腾发蒸腾量。其中,作物系数反映实际作物和参考作物之间需水量的差异。而参考作物腾发蒸腾量,是一种假想的参考作物冠层腾发速率,其大小只与气象因素有关,采用FAO推荐的最新修正Penman-Monteith公式进行计算[14]。作物理想生长条件下,绿水的蒸散发即降雨的蒸散发等于总作物蒸散发与有效降水的较小值。蓝水蒸散发即农田灌溉用水的蒸散发,等于总作物蒸散发减去有效降水。当有效降水超过作物蒸散发时,其值为0。绿水和蓝水的计算公式如下:ETgreen=min(ETc,P)(2)ETblue=max(0,ETc-P)(3)式中,ETgreen为绿水蒸散发量;ETblue为蓝水蒸散发量;ETc为总作物蒸散发量;P为有效降水,是总降水中能被作物利用的那一部分水分。本研究使用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护局(USDASCS)的方法来计算有效降水量。

1.2.2灰水

灰水足迹指以自然本底浓度和现有的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将一定的污染负荷稀释至高于一定环境水质标准所需的淡水体积[15]。这一部分水由于不能被人类利用,所以形象地称之为灰水。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更高的产量,通常需要施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而化肥并不能被作物全部吸收利用,多余的肥料及农药会渗入地下或进入地表径流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由于氮肥是造成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的主要来源,一般以淋失氮的需水量作为灰水足迹。根据相关文献[16],本研究选取氮肥施用量的10%作为淋失量。由于研究区地处干旱区,农田以灌溉为主不易形成地表径流,氮肥主要造成地下水的污染,所以本文采用中国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氮的最大容许浓度为20mg·L-1,氮的自然本底浓度一般取零。具体作物生产过程的灰水足迹计算公式如下:WFgrey=(a×AR)/(Cmax-Cnat)(4)其中,WFgrey为作物灰水足迹;AR为氮肥施用量;a为氮淋失量(即进入水体的污染量占总氮肥施用量的比例);Cmax为氮肥的最大容许浓度;Cnat为污染物的自然本底浓度。

1.2.3作物生产水足迹

水足迹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一定人群(个体、城市或国家)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17]。而作物生产水足迹是指作物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所利用的淡水资源和引起的污染用水总量[15]。其组成包括三个部分:来自地表或地下的灌溉用水(蓝水)、降雨(绿水)和氮肥所引起的污染水(灰水),其中,蓝水和绿水的总量即为作物整个生长期的需水量。作物生产水足迹计算公式如下:WFproc=WFgreen+WFblue+WFgrey(5)1.3数据来源计算所需的气象数据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ClimWat数据库中新疆地区的12个气象站点数据。作物参数包括作物系数和作物物候数据,参考FAO数据库及相关文献[18-21]。新疆2011年各地(州)主要农作物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耕种面积及化肥施用量数据均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12》。

2结果与分析

2.1主要农作物需水量利用

CROPWAT软件可计算得到新疆各地(州)小麦、玉米、棉花在整个生长期内的单位面积总需水量、单位面积绿水量及单位面积蓝水量。然后,乘以各地(州)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可得到各地(州)主要农作物总需水量、绿水量及蓝水量,再除以作物总产量,即可得到各地(州)小麦、玉米、棉花单位质量的需水量。图1为2011年北疆、南疆、东疆以及全疆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需水量对比图。由图1可知,在新疆全区范围内,农作物单位面积需水量棉花最高为8650m3·hm-2、小麦为5742m3/hm-2、玉米为5052m3/hm-2。但玉米、小麦的单位面积需水量在不同区域互有高低,在北疆和东疆玉米大于小麦,而在南疆小麦却小于玉米。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作物的种植模式及气候因素。北疆及东疆地区主要种植春小麦,而南疆主要种植冬小麦,春小麦的生长周期较短导致其整个生长期内的需水量相比冬小麦少,再加上南疆气温较北疆、东疆高,造成其在生长期内的作物蒸散量较大,需水量也较大。以上因素共同导致小麦、玉米在新疆不同区域的单位面积需水量呈现空间异质性。为从不同角度对比新疆三种主要农作物的需水差异,本文计算了各农作物单位质量的需水量情况,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新疆各区域单位质量农作物需水量同样是棉花最大为4.82m3·kg-1、小麦次之为0.99m3·kg-1、玉米最小为0.54m3·kg-1。新疆地区棉花单位质量的需水量是小麦的5倍、结合表1比较新疆全区各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棉花)的蓝水比重,可知棉花的蓝水比重最高、玉米次之、小麦最小,但南疆地区的小麦蓝水比重大于玉米的蓝水比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南疆地区主要种植冬小麦,生长周期较长,生长期内降雨量又较少,导致南疆地区的小麦蓝水比重较大。从蓝水利用总量分析,2011年新疆各地(州)主要农作物蓝水利用量最小的是乌鲁木齐市为6.15×107m3、最大是喀什地区为375.64×107m3。根据表1从更大的区域尺度上分析,主要农作物的蓝水利用总量为南疆最大、北疆次之、东疆最小,分别考察三种主要农作物的蓝水利用量,可知小麦、棉花符合以上空间分布规律。但对于玉米来说,北疆的玉米蓝水利用量却大于南疆,可能的原因是北疆的玉米种植面积较大,致使其总蓝水需水量较大。

2.2灰水足迹

利用统计年鉴中各地(州)总氮肥施用量,结合主要农作物的面积权重可得到各地(州)主要农作物氮肥施肥总量,进而通过农作物灰水足迹公式计算得到各地(州)主要农作物灰水足迹及单位面积灰水足迹值。由表2可知,2011年新疆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灰水足迹为2107.82×106m3,其中乌鲁木齐灰水足迹最小为8.37×106m3,喀什地区灰水足迹最大为484.38×106m3,一个地区的氮肥施用总量越大,其灰水足迹也越大。为便于比较新疆各地(州)的灰水足迹强度,计算单位面积灰水足迹值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伊犁州直属县(市)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灰水足迹最小为341.23×m3·hm-2,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单位面积灰水足迹最大为1148.93×m3·hm-2。说明巴州单位播种面积的氮肥施用量较多,可能存在过度施肥的问题,可以利用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等方式来减少化肥对地下水的污染,从而减少灰水足迹。

2.3农作物生产水足迹

在计算新疆各地(州)主要农作物需水量及灰水足迹的基础上,根据公式5可计算得到各地(州)主要农作物总的生产水足迹。结果显示:2011年新疆全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水足迹为2049.31×107m3,其中蓝水足迹为1651.65×107m3,绿水足迹为186.88×107m3,灰水足迹为210.78×107m3;新疆各地(州)农作物生产水足迹总量差异明显,乌鲁木齐的主要农作物生产水足迹最小为9.26×107m3,而喀什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生产水足迹最大为445.86×107m3。为表征新疆地区主要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的空间分布差异,将各地(州)主要农作物总的生产水足迹除以本地区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得到单位播种面积的生产水足迹,然后利用ArcMap制作得到新疆各地(州)主要农作物单位播种面积生产水足迹图(图3)。图3各地(州)农作物单位面积水足迹Fig.3Spatialdistributionofproductionwaterfootprintsinperunitareaofmaincrops由图3可知:乌鲁木齐、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州直属县(市)、塔城及阿勒泰地区,主要农作物单位播种面积生产水足迹较小,值范围为5700~6700m3·hm-2;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及吐鲁番地区,主要农作物单位播种面积生产水足迹较大,值范围为9700~12000m3·hm-2。从空间分布来看,新疆北部地区单位播种面积生产水足迹偏小、新疆西南部及东部地区单位播种面积生产水足迹为中间水平、而新疆中南部地区单位播种面积生产水足迹最大。

3讨论

通过计算新疆地区主要农作物的需水量发现,棉花的单位面积需水量、单位质量需水量及其蓝水比重均大于玉米和棉花,为最耗水的农作物。但棉花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其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分别是玉米的2.5倍、小麦的3倍。另外,通过计算农作物的单位水产值(即用于作物生长的单位水量所获得的经济收益)可知,棉花为3.8元·m-3、玉米为3.0元·m-3、小麦为2.1元·m-3,棉花也稍高于玉米和小麦。因此,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棉花种植有其独特优势,这也是自治区政府将棉花作为重点优势资源的原因。但是快速增长的棉花种植面积也导致了新疆地区农业用水量的增加,加剧了本地区的水资源压力。因此,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保持棉花种植的经济效益基础上,还要适宜地控制棉花的种植面积,特别是控制单位面积需水量较大的南疆地区的种植规模,以减少本地区农业用水总量。农作物蓝水利用计算结果表明:南疆地区蓝水利用总量最大、北疆次之、东疆最小;蓝水比重东疆最大、南疆次之、北疆最小;主要农作物中棉花的蓝水比重最高、玉米及小麦次之,南疆地区小麦的蓝水比重大于玉米。由于东疆地区作物种植面积较少,虽然其蓝水比重较大,但总的蓝水利用量较小,南疆地区农作物的蓝水比重较大且其作物种植面积也较大,特别是种植蓝水比重高的棉花的面积较大,因此导致其蓝水利用量最大。蓝水利用量大也就是意味着农业生产所需的灌溉用水较多,可以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如在南疆地区可以适宜增加蓝水比重和单位面积需水量均较小的玉米种植面积,减少棉花、小麦的种植面积,来减少本地区农业灌溉用水量。灰水足迹表征的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引起的污染用水总量,对新疆各地(州)的灰水足迹计算表明,一个地区的氮肥施用总量越大,其灰水足迹也越大。但一个地区氮肥施用量是与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呈正比关系的,所以一个地区总的灰水足迹大并不表示其化肥污染最严重。为此需要考察研究区内主要农作物的单位面积灰水足迹,结果表明,巴州、阿克苏及吐鲁番地区的单位面积灰水足迹最大,说明这些地区单位播种面积的氮肥施用量较多,可能存在过度施肥的问题。可以通过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等方式减少化肥对地下水的污染,进而减少灰水足迹。另外,本研究在计算灰水足迹时,借鉴国外的灰水研究,只考虑了化肥产生的污染,并未包含农药引起的水体污染,因此,灰水足迹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的深入完善。农作物生产水足迹综合反映了农作物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水资源总量。2013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其中规定新疆2015、2020、2030年的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分别为515.60×108m3、515.97×108m3、526.74×108m3。计算结果表明,2011年新疆全区仅三种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水足迹就高达204.93×108m3,而新疆地区目前的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68,意味着用水总量中有一半以上损失在灌溉渠系上,两者相加就已经接近新疆用水总量的控制目标,因此能否有效地控制农业用水量是新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另外,从新疆各地(州)农作物单位面积生产水足迹空间分布来看,南疆及东疆地区特别是巴州、吐鲁番、阿克苏及喀什地区的水足迹值较大,并且除吐鲁番地区外,其它三个地区的农作物生产水足迹总量也较大,是水资源治理的主要地区。总之,通过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类型,控制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氮肥施用量及提高氮肥利用率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研究区农业用水量,为尽快实现国务院规定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指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论

第5篇:农作物生长管理范文

为了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解决我国农业种植水平落后的问题,我国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就是把新技术、新产品融合到农业种植上,用这种办法来提高农业种植水平。农业种植中的新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生物技术的应用。但是无论是什么技术,都应该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应用,避免技术的滥用造成浪费。

1 信息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并且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生产,其涉及到的领域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光技术、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

要实现农业种植的信息化,就必须运用计算机技术,建设一个农业信息系统,而农业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数据库的支撑。农业信息数据库能够对农业种植的过程,做出信息化的管理,这样可以方便种植人员信息的查询和共享。依托于数据库技术还可以建立专家系统和模拟种植系统。专家系统指的是,将专家的专业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输入到数据库当中,当种植人员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专家系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就省去了请专家亲自过来解决问题,从而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模拟种植系统,通过系统分析和模拟,可以直观的看到各项参数的问题,从而可以及时纠正,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农作物的生长对于温度、湿度、光照时间、二氧化碳浓度、土壤的pH值等环境条件,要求的比较严格。尤其在反季种植的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的条件,因此,必须人为的创造出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条件。为了满足农作物生长条件,就必须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测。无线传感器监控技术可以在种植过程中,实现实时的监控。如果再连接上处理器的话,则可以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真正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还可以使用可视化技术。可视化技术指的是,利用监控摄像头,将农作物的情况实时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为工作人员作参考。可视技术能够保证工人按照工作要求和规范来操作提高劳动效率。并且对于发生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调取监控录像找到原因,从而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光照的情况。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有时候自然光很难满足农作物光合作用的需要。因此,要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就需要使用人工光源。目前,实际生产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人工光源主要是:日光灯、白炽灯等。不同的农作物需要的光源种类不同,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也不同,而且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农作物的种类来选择合适的光源,同时根据农作物不同的生长阶段,来调整光照的强弱。同时,由于很多虫子都有趋光性,还可以利用光源,对害虫进行捕杀。

2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农药技术、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主要是通过人工诱导的方式,缩短农作物从种子生长为幼苗的生长周期。通过组织培养还能有效防止细菌、病毒对幼苗的侵害。病虫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而传统的化学农药对人们的身体损害比较大,并且有些还会污染环境。生物农药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杀虫技术。生物农药技术是利用生物的新陈代谢产生杀虫物质,因此不仅杀灭了害虫,而且对生物本身并没有太大影响。但是由于生物农药的技术成本比较高,因此,它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转基因技术近年来被人们所熟知,转基因技术就是通过提取某些植物的优良基因,植入到农作物中,对基因进行重组和再造,因此可以使农作物具备某些特殊的特性。例如: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提高农作物的抗冻能力,提高农作物抗倒伏的能力。然而人们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还有很大的争议,目前还没有一个肯定的结论。因此对于这项技术的推广,应该谨慎负责。使在利用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避免新的技术对生活和健康造成危害。

第6篇:农作物生长管理范文

[关键词]测土配方 施肥 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S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6)03―0068―01

测土配方施肥的应用,不仅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节省劳动力,而且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文章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在我镇的应用,对其发展前景作简要分析。

1测土配方的原理

施肥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植物的生长客观规律,所以施肥的过程有很多需要遵循的理论依据。比如最小养分律、同等重要律、不可替代律、因子综合作用律等重要的理论依据。及时补充作物生长过程中缺失的营养元素,可以使肥料的作用发挥最大,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施肥过程必须配有良好的品种、好的田间管理方式、病虫害的防治,这样一个系统的施肥技术可以增产。

1.1最小养分规律

不同的生长时期农作物需要的营养成分是不同的,也就是说需要的元素是不同的,每个元素都可以对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农作物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实验研究表明,土壤中那些含量相对最少的元素往往是限制农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如果在施肥的过程中不适当的增加最小养分,哪怕是增加很多其他的营养成分,农作物的产量也不会再提高。这个时候就需要适当的增加最小养分,最科学的方法就是,增加应养成的时候按照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比例,这样农作物就会高产。

1.2同等重要律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不管是大量元素还是微量元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微量元素是需要更多关注的,因为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是非常少的,但是在作物的生长过程有很重要的作用。不能因为某一种元素含量非常少就忽略,它和大量元素通等重要。

1.3不可替代律

每一种元素在农作物生长期间都有一定的作用对于农作物的生长,都是很重要的,彼此之间是不可替换的。对于已知缺少的营养元素,就必须按照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比例进行增加,每一个元素都是非常重要不可代替的。

1.4报酬递减法则

从一定程度上讲,土壤中所得的报酬会随着肥料的施加呈现倒U型,也就是说报酬达到最大之前,从土壤中获得的报酬会随着肥料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中的各种元素达到饱和的时候,这时候继续增加肥料,不仅不会增肌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会从某种程度上减少农作物的产量。

1.5因子作用律

农作物的产量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是这些因素中肯定有一个是限制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农作物的产量。施肥的过程与田间的综合管理密切配合,产生综合效益,还有就是增加土壤中营养成分时的比例要求,做好这主要的两方面,可以有效地发挥肥料在增产过程中的作用。

2测土配方施肥的基本步骤

2.1田间试验

这是获得农作物最佳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的有效途径。通过田间测试可以有效的掌握各种元素施肥的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为以后的作物施肥模型提供了重要依据。

2.2土壤测试

土壤的测试结果为制定肥料配方提供了基本信息,随着二十一世纪新科技的爆发,出现了许多的高产物种,加上我国种植产业的不断调整,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也有了明显的变化。种植前,测量土壤中的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是最基本的保障。

2.3配方的设计

这是测土配方施肥最重要的部分,通过以上步骤划分出来的不同的施肥区域。还需要根据地貌、气候不同程度,提供不同的施肥配方。

2.4校正实验

施肥之后,以农作物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观察施肥之后的增产效果,适当的改变施肥中元素的比例,验证并完善肥料的配方,确保配方数据的准确性,最大程度的增加产量,不断改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参数。

2.5宣传培训

增加农民的科普知识,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的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需要增加技术人员,让这些技术人员到基层进行指导和交流。

2.6效果评价技术创新

要及时得到农民的反馈,不断地改进,完善整个系统。技术的创新是让测土施肥技术跟上时代的保障,不断地在种植过程中进行试验,改变参数,不断地提高测土施肥技术。

3基层中测土配方的认可程度

3.1施肥的作用效果

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保证农作物的质量是这种施肥方式的根本。施肥之后,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可以让获得持续稳定的增产。

3.2成本低,可以普遍应用,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中,肥料占有一半的作用,但是,大部分的肥料都没有被农作物吸收,而是在土壤中挥发。所以,充分利用肥料,减少浪费,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

3.3保证可持续发展

科技的进步会进一步增加对资源的汲取。在能源和资源都非常紧缺的时候,资源的充分利用就会显得非常重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4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第7篇:农作物生长管理范文

1.1对农作物生长过程及产量的影响

洪水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当洪水侵入农田后,会带来大量的石块和杂物,对于一些根系不发达的农作物来说,有被洪水冲走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会给农田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根系发达的农作物来说,农作物的根部会出现腐烂的情况,这需要及时使用农业的科技手段进行恢复,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作物生产成本。同时,洪水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十分不利,使农作物减产甚至使土地无法再种植农作物。此外,污染物会侵入土壤中,继而进入到农作物中,这使得农作物会产生一定的毒性,使得无法再为人类食用。

1.2对农田土壤土质的影响

洪水一旦侵入农田会对农田的土壤产生恶性的影响,洪水会侵蚀农田表面的土壤,农田表面的土壤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田表面的土壤有着大量的腐殖质和营养物质,这些物质能够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洪水强大的侵蚀力会冲蚀掉土壤的营养部分,这使得农田不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使得农田不再具有耕作的条件和意义,同时会造成农作物的绝产或绝收,使农民损失大量的经济利益。

2水毁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复技术

2.1对水毁农田进行受损状况调查

在对水毁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修复时,应当对水毁农田的受损状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主要调查农田的实际受损状况,这主要是根据实际的受损状况开展修复工作,确定施工的具体方案和实际的施工时间。同时还要对水毁农田周围农民的实际受损情况和经济、生活的受损状况进行调查,这主要为了在制定相关修复方案时,考虑到修复方案对于农民生活的影响。调查工作主要是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防止在实际的修复过程中造成对于水毁农田的再次伤害,更好地安排修复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能够防止修复工作对周边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2.2对农田表面杂物进行清理

在对农田进行相关调查后,制定修复方案时,首先应该进行的是对农田表面杂物的清理和整理,因为这些杂物往往含有一些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生长出来的农作物会含有有毒物质,不能够通过相应的农作物生产质量检查,人们食用了这种土地生产出的农作物后会产生食物中毒,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有毒物质一旦侵入土地,会对土地整体的营养结构造成破坏,使得农田不再适应农业生产,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3对农田表层土壤进行修复

在对农田表面杂物进行处理后,就要对农田表层的土壤进行修复,洪水会冲蚀掉农田表层大量的营养元素,还会在土地表面沉降一些有毒和有害物质,因此对于表层土壤的修复就显得十分重要。主要方法是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了解表层土壤被侵蚀的深度,对受侵蚀和污染的土壤进行清理,同时要在原有的土层上补充新鲜且有一定腐殖质的土壤。要对新土壤和旧土壤进行充分融合,保证表层土壤具有肥力,能够适应农作物的耕作。整理过的表层土壤要进行一定时间的休耕之后才能够再进行相关的耕作作业,否则会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的现象,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

2.4对农田地埂进行修复

在发生洪水时,洪水强大的冲蚀力会对农田地埂造成损害,会出现无法辨认土地,无法进行机械化和正常工作的情况。因此,要对农田地埂进行有效的修复,才能够保证农业工作的正常进行。进行农田地埂修复工作主要是使用石块对地埂进行修复或者重建,保证地埂的整洁性,方便耕作,减少水土和土壤营养成分的流失。要根据土地的范围、受损程度、受损情况和土地当时的环境,根据这些预测工程方案,必要时进行彻底重修。

3减轻农田遭受损害的长效机制和手段

我国的洪涝灾害频发,这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只有加强对于恶劣天气的预报,让农民及时了解洪涝灾害的动向,及时对农田进行加固和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因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时,应当加强对于我国农田的建设,主要是加固农田地埂,对农田进行定期的治理等手段,采用这些手段才能够真正增强农田的抗灾害能力。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只有加快对于水毁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复,并制定出相应的防护和防治政策,才能够真正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4结语

第8篇:农作物生长管理范文

1 关于农作物与环境限制因子之间的关系 

环境限制因子[2]是指在自然环境当中,对于植物生长有着影响的各种因素。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日照、水、土壤等植物生长所必备的条件,只有满足以上条件,植物的生长才不会被限制。如果这些外在条件发生了改变,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将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如何保证这些限制性因素不发生变化或者使其变化幅度在人类的控制范围内,对于相关研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正是由于这种迫切的需求,因而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研究其中的规律。研究我国的传统农书,借鉴我国传统农业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1 植物与光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田多者,以惊蛰后方可耕。耕太早,则地不发苗。太晚,又恐天暖虫生,苗难立[3]。”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温度,天气冷导致土壤温度低,植物生长困难。天气暖和的时候,植物的天敌虫子也从冬眠中复苏。在古代没有先进农药技术的情况下,农作物只能任由虫子啃食,而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就是在天气不冷不热的时候将植物种下,首先满足了植物生长的温度需要,再者虫子尚未复苏,待到其复苏,农作物已经生长起来,对于病虫害有了一定的防御能力。这种解决矛盾的方法不仅体现在农作物的种植阶段,同样也体现在植物的成熟阶段。“棉花,种不宜早,恐春冷伤苗;又不易晚,恐秋霜伤桃。”过早过晚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在种植农作物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农作物的成活问题,更要兼顾到其成熟的问题,种植的目的是收获,是否收获成功,对于农民的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对植物生长的统筹兼顾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早种或者晚种的时间选择,作者没有给出精确的时间,而是让农民根据具体的情况具体分析,这样的选择才具有科学性。“大约在清明、谷雨间,酌其冷暖,略早种之,苗虽不密,而节密桃多,晚则苗虽盛而桃稀。”可见光和温度对于植物的重要性。植物的生长是一个过程,对于这个过程的控制,古人对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对于种植目的的实现就显得十分关键。 

1.2 不同植物对水的不同需求 

不同的植物对水的需求不同。栽植不同的农作物,要了解其对水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灌溉,以符合其生长规律,获得最大的效果。《农桑经》中就对不同植物对水的不同需求进行了描述,例如“稗堪水旱,种无不熟。最易生,收最少。”稗这种植物无论是水多还是水少,都能够很好生长并且最终成熟,但是其产量比较少,从而抵消了其易生的优点。还有些农作物耐旱,对水的需求量少。“莜地,耕而种之,则耐旱。不然,亦滂一遍。”莜麦耐旱,种植的时候只要大水漫灌一遍便可以了,十分简单。然而有些植物对于水的需求很大,尤其是一些水生植物,一旦缺乏水,轻者生长不好产量下降,重者农作物很快便死亡了。“荇:三月份种,以肥土填坑底上用河泥,不可缺水。”荇是水生植物,没有水的润养,对它的生长是很不利的。

1.3 植物与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载体,农作物从土壤中获得其所必需的养分。因此土壤的优劣对于植物的影响非常大,不同的植物对于土壤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坑洞土、旧屋墙,最宜高粱、黍、稷。”坑洞土和旧屋墙相对于其他土壤来说比较贫瘠,而高粱和黍、稷这3种作物对于土壤要求不高,故而为了不浪费土地,种上这3种作物是比较合适的。同样是贫瘠的土壤,假如不需要种植粮食作物的,还可以种上油料作物。“第一年,先种芝麻,一则荒地易于辨苗,二则此物宜新垦。”新垦的土地都是比较荒凉缺乏养分的,同时杂草丛生,芝麻不易被草淹没,同时需要的养分也不是很多。因此古人选择将芝麻种植在荒地上面是有一定道理的。对于另一种作物大豆来说,无论肥地还是瘦地,都能生存。“大豆:宜上旬种。肥地宜稀,瘦地宜密。”根据不同的土壤,选择不同的种植方式,这是《农桑经》所阐释的基本思想,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的种植方法才是科学有效的。还有一些植物的种植需要大量养分,例如桃树。“桃连肉埋粪土中,至春生,合土移栽,三年结实。”桃树种子初种阶段需要大量的养分来发育成桃树,因此需要種植在废物的土壤上面。 

2 农田生态系统内部的辨证关系 

一个农田区域的内部有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有同种,也有异种的。不仅异种之间有竞争关系,同种植物之间也会有竞争关系。异种之间甚至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考量这些农作物之间复杂的关系,需要大量的实践,并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加以理论化。这不仅是对古代传统农业知识的总结,更有利于现代农业借鉴。 

2.1 作物与杂草之间的辨证关系 

杂草通常对于农作物来说是有害的,因为田地里的养分是有限的,而杂草的生命力比农作物强,吸收养分的能力也比较强,造成草多欺苗。农作物生长速度低于杂草的生长速度,杂草盖住了农作物的阳光,最终的结局就是农作物缺乏养分和阳光而死亡。所以对田地间进行管理并锄去杂草是很有必要的。“凡田荒,锄草务尽,勿使遗草杂禾中,安坐土上,必要翻根在上,听其自死;不然着土复活。”这句话表明杂草的生命力很顽强,只有把它连根拔起,才能消灭它。禾苗最怕杂草窃取养分,除草应当务求干净,不留杂草于田间。但是杂草有的时候不能及时锄去,因为农作物的现状制约了除草的实施。“稻性弱,不能扇草,苗三寸,速锄,贵频,又宜冒雨蓐之。”水稻刚生长的时候还是比较脆弱的,这时候锄草不仅不能帮助水稻的生长反而有害于其生长。只有待到秧苗发根之后,除草才是有益的。 

2.2 作物种群内部的辨证关系 

在农作物的种群中,每一个个体之间都是竞争关系,必须有效控制这种竞争,避免因为这种竞争而影响整个种群的生长。在一定面积的土地里种植农作物,太稀了,传花授粉受到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上不去;太密了,农作物之间的竞争太大,导致个体之间为争阳光而只长茎秆、不长果实,同样影响产量。选择一个适度的种植密度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来说十分重要。“稀毂大穗,来年好麦。其收不少,而地力不竭。”种麦的时候撒种子要稀,只有这样长出的麦子才有一点空间,便于获得必要的阳光和水分,同时也保存了地力。 

2.3 不同作物种群之间的辨证关系 

我国传统农业因其小农经营,每家每户自给自足的生产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这也造成了农业科技的落后。在考量古代农作物种植水平的时候,不得不明确其病虫害的防治手段。在缺乏农药的条件下,中国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不断总结,得出了依靠不同作物的自然性能防治病虫害。“豆地宜夹麻子,麻能避虫。且日后刈豆留麻,主人自芟用之,亦小益也。”豆子这种农作物很害怕虫害,而麻因为其天生的避虫功能可与豆一起种植,虽然占据了一定的土地,但保证了豆子不受虫害,而麻也能被利用,一举两得。这充分体现了古代农民的智慧,也能为现代人提供借鉴。一些农作物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但有些作物之间却是相互对立的。“种先漂去秕谷,秕则多变胡麦。”种植水稻的时候,一定要把里面的秕谷去除,不然会长成胡麦,而胡麦的生命力比较强,容易侵占其他水稻的生存空间,降低产量。 

3 传统农业生态思想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3.1 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生态关系 

今天我国生态哲学研究中争论最多的是要不要尊重自然,走出还是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等伦理问题[4]。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关系,正好可以借鉴并学习我国历史上深厚而悠久的农业生态思想。它强调在天地人的关系中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谋求天地人的和谐。这就是“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周知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在这种条件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国传统农业崇尚“天人合一”,遵从“天地人物的和谐与统一”,是系统论,是整体观。它注重农业生产系统的整体特性,注重研究要素和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且按照生物有机体与农业环境条件相统一的基本原理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从而在传统农业时期创造了较高的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国传统农业是与西方农业截然不同的体系,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更有别于西方工业文明主宰自然和统治自然的思想,值得认真学习和借鉴。 

3.2 借鉴传统农业生态思想,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在理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后,就要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现代生态农业是一种在人类积极参与下,遵循现代农业生态学理论指导,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系统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的农业体系[5]。 

在国内,现代生态农业自20世纪50年代初出现以来,其实践和理论不断发展,特别是生态农业概念的基本内涵不断充实完善,尽管表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总体观点是基本一致的:我国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的方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进行经营和管理的一种良性循环、持久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6]。现代生态农业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发展农业的系统的、整体的、全局的思想,是一种发展农业的优化组合技术,还是一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它具体包含有许多先进的内容:①减少化石能源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生物技术措施;②加强系统内部的物质再循环,以节约来自外部的能量及资源投入;③十分重视土壤肥力的维持和增进;④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⑤保护生物系统的多样性;⑥将农业生产和农业加工相结合;⑦利用生物特性,降低生产投入。 

4 结语 

《农桑经》是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农学著作,作者向人们展示了丰富而深刻的农业生态学思想。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中的日照、温度、水分、土壤等自然元素对农作物的影响的阐述,以及对在自然环境中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辩证关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合理利用水、土壤、动植物等生态环境资源,并对这些加以保护的理念。研究蒲松龄的《农桑经》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深入探索我国传统农书中的生态农业生产方法,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尚玉昌.普通生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2] 内贝尔B J.环境科学:世界存在与发展的途径[M].范淑琴,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98. 

[3] 蒲松龄著,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 王子彦,刘春伟.我国环境哲学研究的现状﹑问题及转向[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1-4. 

第9篇:农作物生长管理范文

关键词:沼肥;科学;使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S2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084-1

沼肥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施用,对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粮食增产起到了一定作用。沼肥结构可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是含有大量速效氮的液体肥料,适于粮食作物以及蔬菜的前期追肥,它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在使用前应储存在密封的坑内进行发酵数日,之后在进行使用;中层为糊状肥,浓度较高,肥力较强,适用于粮食作物以及蔬菜的中期追肥,其特点是不易挥发,肥力持久,能够供应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各种养分;最底层为沼渣肥,含有大量的腐殖质,适合做底肥,对植物后期果实的饱满有一定的作用,而且还有提高肥力蓄水等作用。沼肥不仅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元素,而且还含有硼、铜、铁、锌、钙等元素,这些元素对农作物生长起到重要作用。沼肥对改良土壤具有促进作用,能够保证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微生物环境,还有一定的抗冻、抗旱、抗虫害等作用。沼肥用于果树,可以让果树产果量提高10%—30%左右,果实甜度可提高0.5—1左右。由于沼肥有一定抗虫害作用,这样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使果实含农药量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果实的绿色价值。虽然沼肥对农作物的生长、生产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如果对其使用不当,就不会达到理想效果。所以沼肥使用是关键,要科学施用沼肥。

1 掌握沼液和沼渣的特性

掌握沼液、沼渣的特性,是迟、速兼备性肥料,适宜作旱地深施和追肥,一般每亩施肥量1500公斤左右为宜。沼渣肥是缓性肥料,在施用的过程中要根据植物的长势来确定沼渣的施用量和施用技巧。长势稍差的应该多施,长势好的少施,幼苗时期也要轻施。沼渣肥适宜作底肥,一般每亩施1000公斤左右。用作旱地底肥时,先施肥、后耕地,再盖土10—13厘米。用于水稻时应先将沼渣肥洒在田里,再进行耕作,使沼渣肥与泥土拌匀;沼液对预防虫害有一定的作用,每年5—7月是虫害多发期,选择高温天气,但要在下午最为适宜。将沼液进行过滤(用纱布即可),用喷雾用具进行喷洒。沼液防虫害的最佳效果是取出后立即使用。时间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否则效果不佳。

2 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沼气肥

由沼气肥的特性决定,沼气肥不宜浅施,更不能作为地表肥来使用。在施用沼肥之后要在上面覆土,其厚度大约为7—10厘米。在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对于农作物而言,深施沼气肥要比浅施沼气肥增产10—12%,增幅十分可观;在栽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使用沼气肥的农作物要比使用普通肥的农作物高产,其增产幅度可达10%以上,而且还可以减少虫害,同时也减轻了粮食蔬菜的污染。

3 沼肥使用中注意事项

3.1 沼肥不宜出池后立即使用

沼肥还原性极强,它会与农作物争夺土壤中的氧气,当农作物缺少氧气,就会影响种子的发芽以及根系的发育,致使叶片慢慢变黄甚至凋萎。所以沼肥在出池之后要存在一阶段以后在进行使用,最好在储粪池中存在5—7天。

3.2 不宜不对水直接使用

沼液肥在施用之前一定要进行稀释,一般用清水稀释1—3倍后使用,以免伤害植物的根系,影响植物的生产。

3.3 不宜过量施用

虽然沼气肥对农作物的生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不能误以为使用量与农作物的生长成正比,要适量使用沼气肥。一般情况沼气肥的使用量要少于普通农家肥,如果施入过多,可能会造成作物徒长,从而影响产量。

3.4 不宜与草木灰、石灰等碱性肥料混用

草木灰和石灰碱性很强,如果与沼气肥混合,就会发生反应,让氮肥流失,这样就降低了肥效。

4 科学使用沼气肥,以适应农作物需要

氮肥的还原性较强,施用刚出池的沼肥会同农作物争夺土壤中的氮气,影响种子发芽和根系发育,有时使幼苗出现枯黄。解决办法是:将出池的沼肥先在囤粪或贮坑粪池存放几天再使用,使其降低还原性,防止烧苗现象。猪粪料较多、沼液浓度大的料液,施用时要适当对水,蔬菜施肥尤其应这样。

5 沼肥接种

在堆沤的秸秆青杂草时,投入适量沼肥,可促进堆沤发酵,5—7天即可施用,这样能扩大肥效3—4倍。出肥施用时应注意保留菌,以便下期再发酵产气。

6 注意安全

清出沼气肥料时,池子周围杜绝烟火、严禁单人入池,以防发生窒息中毒和火灾事故。

参考文献

[1] 殷绍莹.农村沼气高效使用技术[J].吉林农业,2009,(9):18-19.

[2] 梁文哲.农村沼气日常管理和使用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7,(11):46-47.

[3] 白莉,石岩,齐子姝.我国北方农村沼气冬季使用技术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7):177-18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