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幸福的小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替比夫定;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效果
替比夫定作为第四代抗病毒药物, 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上, 特别是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具有强HBV抑制效果。本院对收治的80例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分组治疗, 实验组采用替比夫定进行治疗, 效果明显。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80例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44例, 女36例。年龄17~49岁, 平均年龄(30.2±3.4)岁。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在2005年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相关标准;②患者HBeAg阳性。排除标准:肝硬化与其余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拉米夫定治疗, 剂量为100 mg/d, 口服治疗。实验组采用替比夫定治疗, 剂量为600 mg/d, 口服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8周。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ALT复常率比较 治疗12周和24周, 两组的ALT复常率相仿,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 实验组的ALT复常率比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HBV-DNA转阴率比较 治疗12周和24周, 两组的HBV-DNA转阴率相仿,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 实验组的HBV-DNA转阴率比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 治疗12周, 两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相仿,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和治疗48周, 实验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比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替比夫定是目前抗HBV效果较强的药物, 其起效快, 能够对HBV的复制进行抑制[1]。胡兴无等[2]在研究中指出, 替比夫定在进入机体后, 能够转换为三磷酸替比夫定, 并与胸腺嘧啶进行竞争, 从而对HBV的发转录酶活性进行抑制, 减少HBV-DNA的合成量。HBeAg血清学转换以及HBV-DNA转阴是患者治疗获益的基础指标, 其中HBeAg血清学转换是保证ALT复常以及抑制HBV-DNA的一个基础。胡兴无指出, 替比夫定具有理想的HBV-DNA抑制以及HBeAg血清学转换, 这除了与自身抗病毒作用有关之外, 还因为其能够平衡Th1、Th2水平从而实现免疫调节功效有关。
本院研究显示, 替比夫定在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以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上均比拉米夫定更为理想。由此可见, 替比夫定对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安全可靠, 值得普及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琼.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观察.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16):232-233.
引起小儿慢性腹泻的病因较多,常见的有:病毒、寄生虫、细菌等引起的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及辅食添加和喂养不当所致的腹泻等。在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每年约有450万人死于腹泻病,其中一半的死于慢性腹泻的合并症。本研究应用金双歧辅治婴幼儿慢性腹泻,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8年2月门诊和住院婴幼儿,男50例、女50例,年龄6月~3岁,均符合第五版儿科学婴幼儿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病程均大于2月。病情反复,时轻时重为92例,持续腹泻占8例。两组患儿中细菌、病毒感染所致占10例,滥用抗生素占30例,辅食添加和喂养不当占50例,不明原因占10例。
1.2 方法
治疗组当针对病因治疗同时加用金双歧(内蒙古双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S19980004)婴儿0.5g/次、3次/d、幼儿1g/次、3次/d,连用14天,对照组仅针对病因治疗。如在感染原因明确的情况下,抗感染治疗或补液、纠酸治疗或调整饮食等。
2 结果
治疗组:患儿腹泻次数减少,大便性状改变及饮食改善情况明显大于对照组。
关键词:小儿泄泻 小儿腹泻 中西外治法 中医推拿 穴位敷贴
小儿泄泻,现代医学称为小儿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主症的儿科常见消化道疾病.中医外治法为祖国传统医学特色疗法,尤其在儿科更突显其优越性:儿科推拿和穴位敷贴疗法避免了药物口服、注射的困难,操作简单,价廉,使用方便、易于开展,施用安全、一般无副作用,疗效可靠,广泛被患儿和家长接受。为此,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推拿和穴位敷贴疗法:脾虚者,以参答白术散为基础方加减,治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夹食积者合保和丸消食化积;兼湿热者合葛根琴连汤清热利湿止泻。另外,视病情加用培菲康治疗64例迁延性及慢性腹泻患儿,观察临床疗效,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1 病例选择的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的对象:病例来源于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儿科门诊。
1.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3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1)观察资料不齐全者。
(2)家长或患儿依从性差,治疗过程不配合治疗,无法判断疗效者.
(3)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并发症或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治疗者.
2. 治疗方法:64例腹泻患儿均进行饮食调理、中医辨证推拿和药物敷脐,视病情加用培菲康治疗。
2.1调理饮食
(1)母乳喂养者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用等量米汤或水稀释牛奶,先从1:1,然后根据病情,逐渐添加到全奶,或其他代乳品喂养2一3天,以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3个月以上者,每天喂1一2次米糊,6个月以上小儿可选用粥、面条、或烂饭,加些蔬菜、鱼或肉末等。可加少量新鲜水果汁或水果补钾.每日加餐一次,以乳品喂养为主者逐步加大谷类食物。
(2)对双糖不耐受者采用去双糖饮食,可采用豆浆(每100mL鲜豆浆加5一10g葡萄糖)或去乳糖配方奶粉.
(3)对于慢性非特异性腹泻的幼儿,一般发育良好,其致病的因素包括过量摄入碳酸饮料、果汁引起的非消化性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脂肪摄入不足等。应改变患儿的饮食结构、减少果汁量,提升脂肪摄入量到每天总热卡的40%。
(4)过敏性患儿在应用无双糖饮食后腹泻仍不改善时,需考虑对蛋白质过敏(如对牛奶或大豆蛋白过敏)的可能性。根据过敏食物的检测结果进行严格的饮食管理,避免接触过敏原.但不应该限制已经耐受的食物。添加辅食时要逐一添加,严格遵守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添加原则。
2.2中医治疗
(l)中医辨证推拿
①选穴:脾经、胃经、大肠经、小肠经、板门、内八卦、揉腹、揉脐、天枢、捏脊、七节骨、龟尾(长强)。
②部位及手法:
脾经:拇指末节螺纹面。补脾经:旋推或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挠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清脾经:患儿拇指伸直,由指根推向指尖;清补脾经:指根至指尖来回直推.
胃经:大拇指第二节掌挠侧面。补胃经:向指尖方向直推;清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清补胃经:大拇指第二节掌挠侧面由指根至指尖方向来回直推。
大肠经:食指的挠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补大肠:以拇指挠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法,自指尖推向虎口;清(泻)大肠:以拇指挠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法,自虎口推向指尖.
小肠经: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清小肠:由指根向指尖直推。
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揉板门:顺时针或逆时针指端揉。
内八卦:手掌面以内劳宫为圆心,从内劳宫至中指根横纹约2/3为半径的圆周上,分乾、坎、良、震、粪、离、坤、兑八卦。运内八卦:自乾宫经坎、反、震、粪、离、坤宫运至兑宫。
七节骨:第四腰椎与尾骨端成直线。用拇指挠侧面或食、中指自下而上直推为推下七节,反之为推上七节。
龟尾:尾椎骨端。中指端顺时针或逆时针揉。
揉脐:中指端或掌根揉。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
天枢:脐旁2寸。顺时针或逆时针拇指端或中指端揉。
揉腹:掌心对准肚脐,用四指揉,5一10分钟。补法逆时针,泻法顺时针。
捏脊:脊柱两侧。自骸尾部向上提捏至大椎。先在背部撒上滑石粉,轻轻按摩几遍,使皮肤,肌肉放松,捏时每捏1次向上提3次。
③分型推拿手法:参考《中国推拿百科全书》。
脾虚证:补脾经、胃经各1的次,揉板门50次,运内八卦50 次,补大肠100次,清小肠50次,揉天枢50次,揉腹5分钟(逆时针)、揉脐50次(逆时针),推上七节骨100次,揉龟尾100次,捏脊5次。
脾虚夹积证或脾虚夹湿热证:清补脾经、胃经各100次,揉板门50次,运内八卦50次,清大肠100次,清小肠50次,揉天枢50次,揉腹5分钟(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揉脐50次(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推下七节骨100次,揉龟尾100次,捏脊5次.
在温暖室温下进行,以防复受风寒.操作时双手蘸滑石粉以作剂。治疗手法轻重依患儿体质、病情而定,以治疗部位发热微红为度.每日1次.
(2)中医辨证穴位敷贴:采用上海黄酒调和中药配方颗粒(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制成药饼,直径为2cm,厚0.5 cm,置于医用胶贴中央,敷于脐部。每日1次,每次4一6小时,冬春季每次可适当延长。患儿脐部皮肤破溃、糜烂者,及敷药后皮肤出现水疱皮疹者,暂不用.
①常用的药物有:党参、获答、白术、山药、山碴、麦芽、木香、陈皮.
②治则:脾虚者健脾益气止泻;脾虚夹积者健脾益气、消食导滞;脾虚夹湿热者健脾益气、清肠利湿止泻。
③方药:脾虚者获答1鲍、白术10g、党参10g、山药10g.若见腹痛、腹胀,加木香10g、陈皮10g等以理气止痛;有积滞者,加山植10g、神曲10g、麦芽10g等消食导滞;而无挟杂积滞者加赤石脂10g、石榴皮10g、金樱子10g等以固涩止泻.兼湿热者加葛根10g、黄岑10g、黄连10g、秦皮10g以清热利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慢性妇科炎症;中西医结合;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8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49-02
慢性妇科炎症是女性较为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大多数在症状较轻时没有引起重视,耽误了及时就诊治疗,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发展成慢性附件炎,慢性宫颈炎,慢性盆腔炎,从而造成女性不孕症及宫外孕的风险增加。因此,对女性健康的危害很大,及时治疗慢性妇科炎症也受到了临床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妇科炎症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进药治疗,但由于西药治疗选择性较差,不良反应多,效果不理想。我院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诊断为慢性妇科炎症的患者60例,其中年龄18-51岁,平均年龄(34.05±6.5)岁,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异常,白带增多或异常,并伴有不同程度下腹坠痛、腰痛、宫颈糜烂,月经量及性状改变。所有患者均彩超检查,其中盆腔及附件区炎性包块18例,盆腔、子宫直肠陷窝积液20例,双侧附件炎症22例等。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组),对照组则为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年龄和临床表现症状等基本资料上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0.05),60例患者均排除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3g/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日1-2次,静脉滴注;甲硝唑注射液100ml,500mg,日1-2次,静脉滴注治疗。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栀子10g、黄柏6g、牡丹皮15g、蒲公英15g、炒延胡索15g、板蓝根15g,赤芍15g、泽泻9g、川牛膝12g、败酱草30g、川芎10g、川楝子10g、半枝莲30g、紫花地丁30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20剂,月经期停服。
1.2.2 疗效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妇科检查阴性;好转:自觉症状好转.妇科检查附件压痛减轻治愈:自觉症状消失,月经周期、色、质、量正常,B超示包块积液消失。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妇检附件压痛明显减轻,白带减少。无效:经3个疗程治疗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1]。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来进行数据的统计及处理,计量资料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两组间的相互比较用去q检验,以P
2 结 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越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慢性妇科炎症常生于生产、流产、上环、不洁等后的感染,为急性妇科炎症未能彻底治愈,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所致。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治疗,可能会找出炎症进一步扩散,刺激导致纤维组织增生、渗出增多、而形成粘连、积液或炎性肿块,严重时可导致女性不孕和宫外孕等。
临床治疗多采用西药广谱抗生素,加上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联合治疗,辅以西药洗剂或栓剂,其可以较彻底地杀死病原菌[2]。但是西药杀菌,副作用较大,长期大量应用容易产生耐药性,并破坏正常菌群,而普通栓剂因器官周围粘连,药力无法深入,影响治疗效果。
中医认为慢性妇科炎症属于“积”范畴,辨证从“气滞、血瘀、气虚、水停”着眼,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行气止痛,扶正消水”为主,临证时可根据体质强弱和病情轻重,立法方药各有所偏,灵活加减[3]。有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能显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4]。中药治疗能够促进子宫组织的修复,加快了血液循环,能够协同抗生素杀死病毒、病原体和炎性细胞,提高抗生素效果,并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能够对慢性妇科炎症患者的身体进行综合调治[5]。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减少西医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反复用药或长期用药带来的毒副作用以及造成菌群失调等不良后果。本组试验中中西医结合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单纯西医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治疗方法在临床疗效上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妇科炎症,作用强、疗效快、疗程短,副作用小,能有效地缓解慢性妇科炎症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广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林云,吴国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6):152-153.
[2] Beigi RH,Wiesenfeld HC.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new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treatment[J].Obstet Gynecol Clin North Am,2003,30(4):777.
[3] 黄冬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261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0,6(2):74-75.
[4] 李善霞,陈海燕.综合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94例[J].陕西中医,2004,25(11):981.
【关键词】 穴位敷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95-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病,以气道不完全可递性气流受限为特征。气流受阻通常呈渐进性,并且伴有肺部对有毒颗粒或气体的异常的炎症反应[1]。防止患者肺功能恶化,提高生活质量,是COPD防治的关键[2]。
穴位敷贴能增强人体抵抗力,方法简便且疗效显著。为此,我们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穴位敷帖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0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均符合COPD诊断标准处于稳定期。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50~79岁,平均69.79
60例;实验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52~81岁,平均年龄70.13岁。两组病程、病情、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以及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穴位敷帖治疗。
2.1常规治疗
向患者做好入院宣教,介绍床位医生、护士,病室环境,保持病室安静整洁,指导患者有效咳嗽,长期卧床者予以定时翻身拍背,遵医嘱用药,观察用药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生活指导及健康教育。
2.2穴位敷帖治疗
2.2.1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在进行穴位敷帖前应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穴位敷帖的基本知识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如何进行敷贴的自我按压,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信心。
2.2.2心理护理 COPD患者因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多出现焦虑,对治疗失去信心,尤其是第一次进行穴位敷帖的患者,多抱怀疑态度,护士应根据不同心理,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介绍穴位敷帖的疗效和优点,使患者配合治疗。
2.2.3进行穴位敷贴前询问药物过敏史,警惕皮肤过敏。在敷贴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宜过饱、过咸、过甜,避免鱼腥类助湿生痰、易过敏等食物。
2.2.4取穴定喘、大椎、风门、天突穴,指导患者及家属每日定时按摩穴位,有过敏反应时定时去除,以起到平喘化痰等作用。
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中医四诊资料,包括咳嗽、咯痰、气短等症状。
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指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好转。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未见好转或加重。
5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实验组显效2例,好转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56.67%;对照组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20%。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
6 讨论
通过对COPD稳定期患者实施穴位敷帖治疗,能有效地减轻COPD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和心理指导,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患者能完成穴位敷帖治疗,大大提高穴位敷帖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乙肝病毒;慢性乙型肝炎
【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慢性乙型肝炎是世界上广泛流行的一种传染病,对于慢性乙型肝炎,除可应用“保肝”药物之外,为了达到肝脏炎症的长期或较长期的控制,减慢疾病的进展和减少肝癌的发生率或阻断肝硬化的发生,常需要对患者进行针对HBV的抗病毒治疗。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作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核苷类药物,具有抗病毒疗效较好、耐药变异出现晚、耐药发生率低且经济等优点[1],我院在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0例,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8例,诊断符合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诊断标准[2] 。所选病例均符合下列条件: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为HBsAg、HBeAg、HBcAb均为阳性; HBV-DNA≥105umol/mL;正常限2倍≤ALT≤ 正常上限10倍,总胆红素(DBIL)小于正常上限2倍;排除在入选前6个月内曾应用过干扰素或免疫调节剂者,亦排除存在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他肝病者,合并肝硬化或疑有肝细胞癌者,血肌酐>正常值,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在患者用药知情的情况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22~60岁,平均33.5岁,病程1~10年。照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20~62岁,平均31.8岁。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平均年龄、病程、肝功能异常及HBV-DNA载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在基础治疗上,均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和硫普罗宁注射液以及还原性谷胱甘肽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4~8周,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停止静脉用药,并予水飞蓟宾葡甲胺片等保肝药口服。治疗组加用抗病毒药阿德福韦酯10 mg,1次/d口服,观察1年。对照组不用抗病毒药物。
1.3 观察方法 用药治疗后4、8、12、20、28、36、48周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肝功能,每8周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和HBV-DN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 检验。
2 结果
2.1 肝功能变化 ALT大于40U/L为异常,TBIL大于19umol/L为异常。治疗组1年后肝功能持续复常率,治疗组86% ,对照组22%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用药1年后治疗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治疗组20.6%高于对照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其安全性及耐药性均良好。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发病率较高,是危害人们身休健康的比较常见的传染病。乙肝病毒(HBV)感染后引发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这个过程中激活多种免疫损伤机制,故进行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治疗中十分重要的。本组治疗结果显示,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可延长乙肝患者肝功能持续复常率86% ,明显减少复发率 ,HBeAg血清转换率20.6% ,HBV-DNA转阴率80.24% ,明显优于对照组。目前,阿德福韦酯(ADV)是新一代抗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其抗病毒机制是通过抑制HBV-DNA逆转录酶,使病毒的复制生成受抑制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阿德福韦酯可显著抑制HBV-DNA 复制,提高肝功能复常率,改善肝组织炎症坏死和纤维化[3] ,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药物。并对拉米夫定耐药菌株也具有显著抑制作用[4]。已获SFDA 批准用于需长期用药或已发生拉米夫定耐药者[5]。国外研究发现,应用阿德福韦酯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除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还能改善肝组织炎症性坏死或肝纤维化的程度[6] 。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I,6(1):67—77.
[2]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421-431.
[3] 曾民德,茅益民,姚光弼等.阿德福韦醋治疗HBeAg阳性的中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2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387-394.
[4] Peters MG,et a1.Adefovir dipivoxil alone or incombination withlamiv-udine in patients with lamivudine-resistant chronic hepa’titis B(J].Gastroenterology, 2004,126(1):91—101.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妇炎消合剂;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11.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3-0084-02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性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和盆腔腹膜炎等,主要表现为白带过多及异味、经量增多及带有血块、月经不规则、腰痛、下腹坠胀、宫体及附件组织压痛或增厚等,甚至导致输卵管脓肿、阻塞等,是妇科常发病、多发病,具有病情迁延、抗生素疗效欠佳、复发率高等特点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给育龄期妇女带来痛苦,甚至导致不孕、异位妊娠,严重影响妇女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疾病。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强和人们生活观念改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女性慢性盆腔炎的发病率呈明显升高的趋势,对慢性盆腔炎的防治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我们近年采用本院自制的妇炎消合剂治疗慢性盆腔炎获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妇科门诊2010年8月~2013年2月诊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符合慢性盆腔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诊断标准[1]及《现代妇科治疗学》[2]的诊断标准;患者年龄20~48岁,病程6个月~8年,随机分为两组:中药妇炎消合剂治疗组(中药组)54例,采用妇炎消合剂治疗;西药治疗组(西药组)53例,采用西药司帕沙星片联合甲硝唑片治疗。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中药组采用本院制剂室自制的妇炎消合剂治疗,组方为每100 mL含生药当归5 g、茯苓6 g、车前子9 g、藿香3 g、地榆5 g、萝卜子9 g、槟榔3 g、薄荷3 g、甘草3 g、陈皮3 g、黄芩5 g、白芍3 g、茅根6 g,每次口服30 mL,每日3次,7 d为1个疗程;西药组口服司帕沙星片(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0.2,qd,甲硝唑片(海南万特制药有限公司)0.2,tid,7 d为1个疗程,两组皆为月经第1天开始服用,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期间避免夫妻同房,禁止游泳、盆浴,注意经期卫生。
1.3 疗效判定[3]
治愈:患者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月经正常,无血块及异味,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血象正常,盆腔B超无异常;显效: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月经基本正常,阴道分泌物少量无异味,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大部分消失,血象正常,盆腔B超包块缩小或积液减少大于2/3;有效: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不影响日常生活,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好转,血象正常,盆腔B超包块缩小或积液减少大于1/3;无效:患者自觉症状稍有缓解或无明显变化,阴道分泌物无明显减少或伴异味,阳性体征无明显变化,盆腔B超包块无明显缩小。计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应用SPSSl7.0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药组患者依从性良好,大部分患者治疗第一疗程即有明显疗效,表现为经血血块明显减少,阴道分泌物明显减少,异味消除,巩固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达90.7%,整个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副作用;西药组患者亦依从性较好,服药方便,治疗结束后有明显疗效,总有效率75.5%,但有8例患者出现明显胃肠道反应,使用制酸剂及护胃药物后缓解,1例出现肾功能受损,经停药、护肾处理后好转。中药组患者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P < 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上生殖道慢性炎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一部分可由急性盆腔炎演变而来,也可无急性炎症病史。该病具有病情迁延、抗生素疗效欠佳、复发率高等特点;其临床表现有白带过多伴有异味、经量增加伴暗黑色血块、月经不调、腰痛、下腹坠胀等,严重者可导致异位妊娠或不孕症等。研究认为,此病多发于宫腔内手术后感染、节育器的尾丝、流产后或产后感染、不洁性生活、不讲究经期卫生、性传播疾病的感染等[4]。随着我国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及不良生活观念的改变和冲击,女性未婚先孕、人工流产和性生活紊乱者日益增加,且呈低龄化趋势,慢性盆腔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3],由于慢性盆腔炎发病率高,缠绵难愈,引发长期慢性盆腔痛、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或宫外孕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社会交往、婚姻家庭社会关系及心理健康[5],所以对慢性盆腔炎的防治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
慢性盆腔炎多为感染所致,常见致病原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淋球菌、支原体、衣原体等[6,7],因此其治疗多以抗菌药物治疗为主,但由于该病常发生周围的组织粘连,形成结缔组织增厚瘢痕,抗炎药物不易渗入,感染组织药物浓度低,且菌群复杂,常为混合感染,单一的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长期反复使用抗生素使病原体容易产生耐药性,停药后症状又出现,容易复发,甚至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形成二重感染,造成病情缠绵,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根治[8],因此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祖国医学在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上有许多独到之处,有些中药药物可以促进循环,促进药物在感染组织中渗透,有些药物组合可以起到广谱抗菌作用,慢性盆腔炎在中医属“瘾瘕”、“下腹痛”、“带下病”或“月经失调”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是正不胜邪、湿热瘀结、气滞血瘀、湿热之毒瘀积胞宫,致脏腑功能失调,肝气不舒,经行不畅,多由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或体质虚弱,邪毒乘虚侵入,伏于胞宫,郁结不去,瘀血积聚日久而成,治疗以疏肝健脾、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为原则[7,9]。妇炎消合剂是我院中药制剂室开发的用于治疗妇科炎症的中成药制剂,每100 mL含当归5 g、茯苓6 g、车前子9 g、藿香3 g、地榆5 g、萝卜子9 g、槟榔3 g、薄荷3 g、甘草3 g、陈皮3 g、黄芩5 g、白芍3 g、茅根6 g,其中当归、白芍、茅根等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等作用,车前子、藿香、地榆、萝卜子、槟榔等具有抗炎作用,其间有些药物亦兼有免疫调节作用,诸药配伍具有清热利湿和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达到明显的抗炎、抗菌作用。我们的研究分为两组,其中西药组使用司帕沙星及甲硝唑治疗,其抗菌谱覆盖了慢性盆腔炎的大部分致病菌,研究表明其对慢性盆腔炎有较好的疗效。在53例患者中,治愈15例,总有效率为75.5%,但有8例出现明显胃肠道反应,1例出现肾功能受损,有些患者经过反复不规则治疗后总体疗效欠佳;而中药组54例患者中,治愈24例,总有效率为90.7%,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上可见妇炎消合剂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疗效肯定、不易耐药、无明显毒副作用的特点,患者口服成品中药制剂依从性良好,价格便宜,在临床上治疗慢性盆腔炎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5-246.
[2] 史常旭,辛晓燕. 现代妇产科治疗学[M]. 第3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50-455.
[3] 乐杰. 妇产科学[M].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0.
[4] 邓君霞,潘小娅. 康妇消炎栓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观察[J]. 海峡药学,2013,25(2):169-170.
[5] 卓敏. 妇炎Ⅱ号方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 中医药导报,2013,l9(1):118-119.
[6] 吴琼晟,唐慧平. 盆腔炎致病微生物分析[J]. 吉林医学,2013,34(2):311.
[7] 程乐,曹耀丹,陈慧. 丹栀逍遥散对大肠杆菌感染致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 中国现代中药,2013,l5(2):93-96.
[8] 张红芳. 中药红藤汤灌肠治疗盆腔炎35例临床观察[J]. 医学信息,2011,24(7):4804-4805.
[关键词] 腹膜前引流;弥漫性腹膜炎;手术;切口感染
[中图分类号] R65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9(b)-0053-02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preperitoneal drainage in surgery patients with acute diffuse peritonitis
MAO Zhu-xiang XU Xiao-ping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People′s Hospital of Lean County in Jiangxi Province,Lean 344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preperitoneal drainage in surgery patients with acute diffuse peritonitis. Methods 106 patients with acute diffuse peritonitis after surgery operation had been retrospective analysed,54 cases in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positioning preperitoneal drainage and daily irrigation with metronidazole,while the other 52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no preperitoneal drainage. Results The incision infection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11.11% vs 61.54 %,P
[Key words] Preperitoneal drainage;Diffuse peritonitis;Surgery;Infection of incision
术后腹壁切口感染是外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尤其是严重污染和化脓性感染的切口,术后感染率更高,使切口延迟愈合,可能发生切口裂开,甚至引起全身性感染。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手术患者,由于手术中切口污染严重(Ⅲ类切口),故手术后切口感染率较高,为了找到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的预防该类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方法,本院分别采用常规关腹及缝合腹膜后在切口腹膜前放置引流管两种不同的方法治疗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并对其效果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6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腹膜前引流组)和对照组(常规关腹组)。治疗组54例,其中男34例,女20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14岁;原发疾病:上消化道穿孔26例,肠穿孔或肠破裂16例,绞窄性肠梗阻9例,急性重症胰腺炎3例。对照组52例,其中男36例,女1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6岁;原发疾病分类:上消化道穿孔24例,肠穿孔或肠破裂18例,绞窄性肠梗阻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缝合腹膜后,在腹膜前放置剪有多孔的引流管,从切口上端放置至下端引出,亦可以在切口下端下方或侧方另切一个小口引出,但切口下端最低处引流管一定要剪一个侧孔,术后用负压球吸引或每天用注射器抽吸几次,并每天用甲硝唑液冲洗1~2次,术后根据切口情况3~5 d拔除引流管。
对照组:即按常规方法缝合腹壁各层。
两组患者均按病情要求放置腹腔引流管,并在缝合腹膜后用过氧化氢溶液及生理盐水反复清洗切口,皮下组织再行修剪,术后禁食、胃肠减压,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有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者及时进行纠正。
1.3 评定标准
甲级愈合:切口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乙级愈合:切口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丙级愈合: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将切口敞开或切开引流。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丙级愈合)为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54%;治疗组患者的甲级愈合率为66.67%,明显高于对照组19.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的比较[n(%)]
3 讨论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是由于急化脓性腹膜炎累及整个腹腔所引起[1],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且复杂等特点,其病理基础是腹膜壁层和(或)脏层因各种原因受到刺激或损害发生急性炎性反应[2],按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原发性腹膜炎和继发性腹膜炎,以继发性化脓腹膜炎最为常见。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一经确诊宜尽早实施开腹探查,首次探查是治疗的关键,选择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3]。由于腹膜炎症患者水肿明显,术后缝合腹膜时易撕裂,加之术后多有腹胀、腹腔内仍有炎症渗出液,腹腔内液体易从缝合不严的腹膜溢出至腹膜前,而腹膜前积液不易流至腹腔内,且脏层腹膜有严重充血、水肿并渗出液体,渗出液易在腹膜与腹壁肌层间积聚等,易引起切口感染,感染后需要拆开皮肤及肌筋膜缝合线,扩开肌层进行引流,由于感染积液在较深层,不易及时发现,待发现时多已较晚且积液较多,严重者全切口下方均已感染,所以感染波及范围较广,甚至有的出现全层裂开。腹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为5%~20%[4-6],一旦发生切口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支出,且延长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工作效率[7]。切口感染发生的病因复杂,除与患者的体质、基础性疾病、免疫状态等密切相关外,术中、术后对切口的保护和预防处理对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8]。为降低切口感染率,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临床实践,董维宁等[9]在切口脂肪层下放置引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手术患者于手术后在腹膜与腹壁肌层间放置引流管,及时将积液引出,用负压球吸引或每天用注射器抽吸出少部分不易引出的液体,坚持每天用甲硝唑液冲洗以保证引流管通畅,可起到局部消炎作用。
综上所述,在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患者手术切口处腹膜前放置引流管,切口感染率低、效果好、操作简便,且不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值得临床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33.
[2] 温都日夫,谭向晖,朝乐孟,等.138例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诊治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9,31(6):670-671.
[3] 所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手术时机及术式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29(6):469-471.
[4] 吴养,杨雪英,吴春晖,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58-760.
[5] 杨雪英,陈华,郑慧琼,等.148例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8):86-88.
[6] Polk HC Jr,Christmas AB.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in surgery and surgical wound infections[J].Am Surg,2000,66(2):105-111.
[7] 张林,曹永宽,张国虎,等.腹膜外放置U型乳胶引流条在控制胃肠手术切口感染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9,16(11):926-927.
[8] 周维,孟镔,牛鹏辉,等.95 例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8(1):40.
邢台市第三医院妇产科,河北邢台 054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妇炎康复胶囊联合甲硝唑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8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行甲硝唑氯化钠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行甲硝唑氯化钠静脉滴注后加用妇炎康复胶囊,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安全性进行分析。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有效率为71.43%,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输卵管造影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慢性盆腔炎患者采取妇炎康复胶囊联合甲硝唑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提高输卵管正常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 妇炎康复胶囊;甲硝唑;慢性盆腔炎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2(c)-0013-02
慢性盆腔炎为临床常见性疾病,其发病原因为罹患急性盆腔炎后未彻底治愈,或因自身体质差,导致病情进展,产生白带异常、腰骶酸痛与下腹坠痛等症状,甚至会出现输卵管性不孕,成为导致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1]。因盆腔炎并发症较多,且极易反复发作,为临床治疗带来一定难度。该研究选择该院2012年4月—2014年5月收治的8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实施甲硝唑与妇炎康复胶囊联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4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妇科学》中对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2]。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31.6±5.3)岁。病程1~45个月,平均病程(21.3±2.6)个月。入选标准:确诊为慢性盆腔炎患者,急性盆腔炎疾病史,或多次接受宫腔手术者。排除标准:严重感染者,恶性肿瘤患者,慢性结核病、肝炎患者,药物严重过敏者,既往精神病史者。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42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后,月经来潮第一天,静脉滴注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国药准字H22025624),1次/d,静脉滴注,1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妇炎康复胶囊(商品名称:妇炎康复胶囊 国药准字Z20033208),4粒/次,口服,3次/d,3周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保持清淡饮食,多进食新鲜瓜果,禁止性生活。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输卵管造影检查,判断输卵管是否正常,是否存在积水、堵塞与盆腔粘连情况。并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作安全性分析。
1.4 统计方法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 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
观察组治疗显效30例(71.43%),有效9例(21.43%),无效3例(7.14%),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治疗显效20例(47.62%),有效有10例(23.81%),无效12例(28.57%),总效率为71.43%,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安全性分析
观察组治疗后出现恶心1例(2.38%),腹胀2例(4.76%),呕吐1例(2.38%),头痛2例(4.7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对照组治疗后出现恶心4例(9.52%),腹胀4例(9.52%),3例(7.14%),头痛3例(7.1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输卵管造影结果分析
治疗后,输卵管造影显示,观察组正常率为83.33%,对照组为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一种临床上较难治愈的疾病,其导致的并发症多,且病程相对较长,易复发,临床治疗需要针对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也需要坚持长期治疗,避免病情反复。有文献报道显示[3],慢性盆腔炎的存在与厌氧菌呈密切相关性。患者抵抗力下降,或身体其他疾病等因素时,内环境发生改变,使厌氧菌大量繁殖,导致正常菌群减少,出现菌群的代谢障碍,引发难以治愈的炎症。临床治疗大多以抗生素为主,杀灭细菌后,重新平衡内环境,确定益生菌为优势菌群,虽然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是其复发率高,且不良反应较多,很多患者难以接受[4]。
甲硝唑是硝基咪唑类化合物,可以对厌氧菌起到显著的作用的抗生素,经身体代谢后,还原代谢产物也同样可以起到显著的抗厌氧菌效果,对细菌脱氧核糖核酸合成进行有效抑制,从而控制细菌的生长与繁殖[5]。以往甲硝唑大多用于治疗阴道滴虫疾病,近年来,逐渐将其应用于盆腔炎治疗中,短期疗效好,成为慢性盆腔炎治疗的首选药物[6]。
妇炎康复胶囊根据中医理论,结合薏苡仁、败酱草、黄芩、柴胡与陈皮、赤芍等,可起到化瘀止痛、清热利湿的作用[7-8]。经现代医学表明,妇炎康复胶囊活血化瘀、抗菌消炎、提高免疫力、促性腺激素作用显著,可对附件炎性包块起到显著的治疗作用[9-10]。
经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2.8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输卵管造影显示正常率为83.33%,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1-12]。说明甲硝唑联合妇炎康复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效果可靠,能促进输卵管恢复,是临床治疗较好的选择,可快速缓解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治疗后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妍,郑光,郭洪涛,等.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分析慢性盆腔炎的用药规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9):286-289.
[2] Herzog Sereina A,Althaus Christian L,Heijne Janneke CM,et al.Timing of progression from <it>Chlamydia trachomatis</it> infection to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a mathematical modelling study[J].BMC Infectious Diseases,2012,12(1):187.
[3] 蒋敏燕.抗生素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6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4):527-528.
[4] 张樱山,李文雅,赵晖,等.红花如意丸治大鼠慢性盆腔炎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5):180-184.
[5] Drogan Loncar.Analysis of the bacterial vaginosis predictive significance in the diagnosis of inflammatory processes in female pelvic minor[J].Archives of Biological sciences,2012,64(2):739-743.
[6] 马云,罗艳琴,宋路遥,等.菝葜治疗慢性盆腔炎有效部位的药效学筛选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3(1):145-149.
[7] 沈庆娟.妇科千金片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6):23-25.
[8] 王兰翠.妇科千金胶囊联合野栓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J].中国药业,2011,20(6):78-79.
[9] 张静,李继恩,朱敏,等.腹针联合热敏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及辨证施护[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4):37-38.
[10] 黄梅珍,冯维勇,潘海桃,等.中药保留灌肠联合短波热疗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观察和护理[J].海南医学,2011,22(8):145-146.
[11] 俞仑青,王冬梅,沈寅琛,等.宫炎康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1,33(9):1226-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