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范文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

第1篇: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范文

关键词:能力“三位一体”实验教学实践教学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类学科中普遍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由于其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型的特点,加上社会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学生的理论分析和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日益增强,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必须适应市场的要求,进行有突破的创新。本文通过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课程特点、改革必要性,在总结现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基于能力的角度从理论、实验和实践“三位一体”的角度来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展开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及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这些特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模式方面也应该选择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模式,如此,教学才可能取得成功。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学科特点

第一,实用性。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几乎任何一个组织的必备职能也使其带有明显的实用性特征,因此,实用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特点。第二,综合性。人力资源管理因其课程内容及其职能决定了该门学科是建立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之上的,综合性也是其课程特点之一。第三,实践性。实践性主要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很多内容的掌握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做到。实践性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必须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迫切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无论作为一个专业还是作为部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都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由此可见,应用类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创新的需求。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还不完善,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单方面注重理论教学或单方面注重实践教学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改善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中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主要有理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三种,其各自的优点我们不再多谈,下面我们主要谈谈这三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教学模式的问题

尽管现在理论教学本身也有了很多革新,例如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但其弊端还是众所周知的。首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本身与其他管理类学科相比并无更大的吸引力,因此,单纯通过理论教学并不能让学生对此有兴趣并真正理解并掌握。其次,单纯的理论教学不能满足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性的要求,应用类学科的要求是实用性、实践性,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此种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其需求。 案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人力资源实践性强的特点,但是其中的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案例的设定上,其弊端也在于此,案例教学中所采用的案例都是经过筛选加工后的案例,往往跟现实中的情况有所出入,因此,如果依据自己丰富的案例分析经验,做出的决定大都不符合实际情况,也很可能会给管理带来较为负面的后果。因此,对于案例教学应该做的是吸取案例分析过程中的思路,而不是机械的依据案例分析的结果作为提升经验的手段。 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体验式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是最为明显的,因此也是当前人力资源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优点比较突出,但在目前高校的运用过程中也不乏问题:高校对于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都是有学分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一般在2到4学分之间,这就使得体验式教学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往往缺乏基础理论的灌输,而是通过简单讲解或者学生自学完成,大部分上课时间都花费在“体验”的过程中。这培养的仅就是一种专业操作技能,而我们需要的是既懂理论又能操作的综合性人才。因此,体验式教学本身并无大的问题,其问题主要是当前我国高校并未给其提供良好的开展环境。 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能力的目标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展“理论+实验+实践”这样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是我们探索的一种新模式:

1.基于能力的培养目标

无论是社会的要求,还是高校的追求,能力和素质都是对学生最好的培养结果,尤其是在当前高等教育规划要求全国一半高校职业化的大背景下,基于能力的目标显得更加重要。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

2.“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三位一体”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体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具体而言:

(1)理论教学。理论教学是学习一门课程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理论内容较多,因此可在第三学期安排3学分的理论学习。在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吸取当前理论教学方法多元化、多样性的成果,进行多媒体教学,根据学生特点综合运用传授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具体教学方法,以期学生能够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牢固把握,为之后的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2)实验教学。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特点,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然而从理论直接步入实践难免要经历一些失败挫折,将实验教学作为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的中间环节,则能有效的减少失败的发生,更有助于积累从事实践的经验。实验教学指的是学生在实验室进行人力资源相关理论的实践操作。对于高校而言,可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目前国内有关企业已经开发了数款人力资源的教学软件,有结合课程进行的,有综合体验的。高校可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要求选择,让学生进行电脑模拟实践操作,分组竞争竞赛。通过竞争和竞赛,让学生谨慎进行模拟实践操作,积累实践经验。实验教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允许失败,不会带来实际损失,因此学生可以放手实验、创新思路。当然,虽如此,也要遵循一定的学科和社会发展规律来进行。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指完全脱离学校的人力资源实践体验,具体方法是结合学生的实习工作一并进行,安排有兴趣的学生进入实习基地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实习,由人力资源管理任课老师担任这部分学生的实习负责人,展开为期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必须建立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之上,这种有基础的纯实践教学模式将会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直接、深刻体验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应用,且因为有之前的实验教学积累的经验,学生能够更快的融入实习中,也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3.“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

高校在运用此“三位一体”教学方法时,应具备一些条件:首先,高校应有相关的实验室并需购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配套实践教学软件,保证学生的实验教学。其次,高校应有稳定的实习基地应该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部门,这样利于学生顺利开展实践教学。第三,学校应该具备优秀的既懂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历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老师,便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才能于真正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落到实处。

4.“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优点

总的来说,基于能力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具有诸多优点:其一,理论和实践兼顾,理论向实践转化自然。既有理论课做基础,又有实验课作为过渡,再有实践体验作为终结,连贯性非常强,全面保证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其二,此方面运用简洁方便、适用面广。理论教学结合课堂进行;实验教学可在公共实验室进行,配备相关软件即可;实践教学结合实习一并进行,不单独占用学生时间和资源,因此适用于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各类高校。其三,学生接受性强。因该方法在实践方面具有选择性,学生可以选择进行实践操作,也可选择实习中的其他实践锻炼,因此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综上所述,作为高校,培养的是综合型的人才,这也是本科类高校同高职职业技术学校的区别,更重要的是,社会需要的也是既要懂理论,又要善于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人才。因此,我们提出的基于能力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既弥补了目前过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研究中的不足,又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对于当前高校毕业生的较高要求,对于高校而言,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第2篇: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范文

【关键词】微积分;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模块化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机制改革与模式创新的产物,担负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重大使命,受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无法与研究型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相竞争,重点更应放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在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微积分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重要作用.在微积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每名学生的数学基础各不相同,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微积分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急需讨论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以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为例,对微积分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

一、独立学院微积分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微积分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种类单一.由于公共课课时量的减少,微积分的教学任务加重,且还没有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而编写的微积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以纯微积分知识为主进行讲解,没能很好地体现出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学生也很难感受到微积分学习的用处,如何能让学生在更短的教学时间内有兴趣地学习并学会微积分的内容变得尤为迫切.

2.教学与考核方式落后.传统的微积分教学采用大课堂的教学模式,对不同数学基础的学生进行学,但由于人数多,教师难以在课堂上注意到每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很难完全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期末考试出现一个班有的九十多甚至满分,有的却只有十多分甚至更少的现象.从考核模式看,主要还是以笔试为主,缺乏对学生数学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使得学生多以应付作业和考试为目的,独立探索创新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3.理论与应用创新脱轨.虽然明确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定位,但对母体院校的依赖,使得独立学院在微积分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教学过程中仍局限于强调概念、公式、计算等数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理论性,而对将数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还处于有所重视但举措不够的阶段.数学实验未被引入微积分的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计算”上,限制了学生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应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工具性和应用型.

二、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模块化课程是受工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将功能相关的零件组合在一起成为“模块”的启发而提出的,是一种适应现代化教育的新型教学方式,主要根据教育环境、专业需求、学生基础,再结合教学内容要求,把课堂教学划分为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几大板块,即“模块”.一个模块可以持续一个学期或多个学期,教学形式也具多样性,比如,讲座、讨论等.其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模块的可行性、参与条件、学分和分数、模块的期限等.在微积分的学习过程中应用模块化教学,有利于各个层次学生对微积分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微积分学习的兴趣.

三、微积分模块化教学的探究和实施

基于微积分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各大高校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模块化教学理念,旨在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基点,改变传统大课堂的教学方式,并结合专业的需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够用且实用”的数学知识.

(一)合理建立教学模块,制订教学大纲

微积分课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大模块:1.基础模块,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微分学、一元积分学等子模块;2.增强模K,包括多元函数微分学、多元函数积分学、无穷级数等子模块;3.操作模块,包括matlab、maple或mathematica这些数学软件的子模块;4.选修模块,包括微分方程等子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如毕业后是否打算考研,在大三时开设选修内容,让有考研意向的学生能继续深入地进行微积分知识学习.

(二)根据专业结合实际进行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的设定应由微积分课程教师和校内经管类各专业课程教师共同研讨商定,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高效地掌握好后续专业课程所必备的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在各子模块的设置上还应加强各部分与经管类各专业相结合的应用模块,在讲授数学理论知识时配合相应的实例教学,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为学生创造一个可想象、更形象的实景教学环境,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几何形象,如,利用maple绘制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更直观、充分地理解微积分课程中的一些概念、定理、性质,利用mathematica在多元微积分教学中更好地展现空间曲面等空间图形,改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足这一现状.

(四)建立合理有效的综合评价制度

长期以来,微积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都是通过学生的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出勤情况、平时作业等)所得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最终分数来体现的,虽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仅靠单一的期末考试评价学生能力的缺陷,但仍然难以反映出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高低.模块化教学方式在吸收以往评价体系优势的基础上,加入对数学软件使用情况的考核,更好地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主要指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下,微积分教学从理论教学、数学软件操作、分类教学、考核标准这四大板块出发,根据不同基础,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模块教学,不仅可以使各层次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微积分知识,提高微积分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使学生增强利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体现数学为专业服务的特性及数学的工具性.模块化教学的实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应把模块教学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参考文献】

[1]杜惠洁,李家丽.模块化:德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争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9(11):64-68.

[2]闫文军,栗玲.模块化教学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10-11.

[3]刘军伟.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模块化专题教学法[J].考试周刊,2012(51):65-66.

[4]陈小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5):58-59.

第3篇: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范文

第1课时

氯化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

2、知道氯化钠的用途。

3、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氯化钠的用途,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难点

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玻璃棒、烧杯、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量筒、药匙、托盘天平、滤纸等

教学设计

一.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什么叫盐?

【回答】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追问】生活中的盐常指哪种物质?

【回答】食盐,就是氯化钠。

【追问】食盐和盐是什么关系?

【回答】盐是一类物质的总称,食盐属于这类物质中的一种。

二.

合作探究

(一)

氯化钠

1、氯化钠的用途和分布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之外,还有很多种,如硫酸铜、氯化镁等等,有些盐是有毒的,我国曾经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而生活中常见的盐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等。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提问】如何书写氯化钠的化学式?

【回答】NaCl,食盐只是它的俗称。

【提问】食盐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物质,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根据大家的预习和生活经验,请同学们说一说食盐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发言】

1、食盐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

2、医疗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配制生理盐水。

3、公路上的积雪也可以用氯化钠来消除。

【教师补充】除了以上用途,食盐还有很多用途。

1、清晨喝一杯盐开水,可以治大便不通。喝盐开水可以治喉咙痛牙痛。

2、每天用淡盐开水漱口,可以预防各种口腔病。

3、洗有颜色的衣服,先用5%盐水浸泡10分钟,然后再洗,则不易掉色。

4、洗有汗渍的白衣服,先在5%的盐水中揉一揉,再用肥皂洗净,就不会出现黄色汗斑。

5、将胡萝卜砸碎拌上盐,可擦去衣服上的血迹。

【过渡】食盐有这么重要的用途,我们是否有必要了解它在自然界的存在和制取情况呢?

【提问】食盐在自然界中存在于哪些地方呢?

【投影】关于食盐的有关图片。

2、粗盐的提纯方法步骤

【过渡】粗盐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除去泥沙等不溶性杂质呢?

【引导讨论】

1、粗盐初步提纯需要哪些步骤?

2、过滤器的准备需要哪些仪器?滤纸如何使用?过滤操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整个操作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有哪些?

实践: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

设计并完成探究报告。

录像播放正确操作

【交流与讨论】

1、过滤后的液体仍然浑浊的原因?

2、产率偏低的原因?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1、过滤后的液体仍然浑浊的原因:①过滤时滤纸破损。②注入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2、产率偏低的原因:①溶解时未充分搅拌。②蒸发时液体可能被溅出。③转移时固体可能洒落。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十一单元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1课时

氯化钠

一、氯化钠

1、化学式:NaCl

,俗名:食盐

2、食盐的用途

第4篇: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范文

[关键词]任务驱动;SMART原则;大学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5009504

0引言

由于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情况良莠不齐,导致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别较大。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学生存在两极分化: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所学内容较多重复,失去学习兴趣,导致漏学部分知识。而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由于课程内容多而杂,导致上课听不懂,课后实践跟不上,学习效果差。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是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面临的普遍问题。本文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运用SMART原则设计和优化任务,旨在提高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以项目开发为轴线,师生共同参与任务的分析与讨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经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对任务的亲自设计及具体实施,最后成功完成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习者的建构能力[1]。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任务的设计及实现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学生根据任务的具体要求,主动采取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来学习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SMART原则

目标管理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提出,最早出现在他著述的《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一书中,SMART原则是目标管理中制定目标的一个经典原则[2],包含5个方面: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ttainable)、具有相关性(relevant)、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按小组或个人为学生制定任务,这看似简单,如要制定出合理、恰当、能达到效果的任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为更好地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笔者引入了SMART原则,将SMART原则作为优化“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有力工具。

2.1Specific原则

所谓specific就是要制定明确的、具体的任务。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实时给出一些明确而具体的教学任务。例如,在Word教学时,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如何排版编辑的?是一份一份编辑的吗?与此问题相关的知识点涉及两个层次。对于已经掌握Word基础应用的学生来说,邮件合并是他们要掌握的具体任务。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要掌握单份文档的编辑与排版以及邮件合并两项明确的任务。

2.2Measurable原则

measurable原则是指学习任务是可以衡量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习好坏的评定只是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一次性的学习效果的衡量,这种衡量标准存在很多弊端。在“任务驱动”教学改革模式下,对每一个学习任务都可以进行衡量。首先要定义衡量标准,就是达到什么标准才算是完成了学习任务,例如,在Powerpoint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个人家乡宣传的幻灯片,其中要有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只要学生完成相应幻灯片的制作就算是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学习任务就是可以测量的,学生们会从被动学习变成积极主动学习。

2.3Attainable原则

attainable原则是要求教师在制定学习任务时目标不能过高或偏低,任务制定过高会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目标偏低失去了制定的意义。例如制定幻灯片的学习任务时,如果没有声音、动画、视频等要求,那么这项学习任务制定就属于目标偏低。相反,如果要求使用Powerpoint制作出一集精美的动画大片,那么目标又过高,多数学生难以完成,这样的任务就失去意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attainable原则是指大多数学生在认真学习之后,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2.4Relevant原则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是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服务的,学习任务的制定要以学生的实际应用为导向。大学生毕业需要写毕业论文,那么毕业论文中需要用到的页眉、页脚、目录、脚注、尾注等知识点就可以制定到Word学习任务中。对于医学院学生来说,有大量的实验数据需要进行统计分析,在学习Excel时,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制定函数使用的学习任务,特别是数学与统计函数的使用。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5Timebased原则

一切学习任务的制定都需要规定其完成的时间。没有规定期限的学习任务总是会被搁置一旁,导致最终无法完成。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完成情况的核查往往比任务的制定更为重要。

3SMART原则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教师按照SMART原则为学生制定学习任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习任务的驱动,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任务驱动”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美地结合起来。本文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中Excel教学中查找函数为例,深入研究SMART原则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

3.1任务提出和导入

在Excel教学中,函数的应用非常广泛且使用十分灵活。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任务的提出与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按照relevant原则,循序渐进地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及将来工作需要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播放视频,内容为:丽丽在职场中遇到了难题,老板要求丽丽在5分钟内从公司的客户资料表中整理出一份满足条件的新的客户资料表。公司的客户资料在Excel表中有数千条记录(见图1),如何快速查找到相应记录,并从中提取出老板需要的信息,进而引出Excel中的查找函数这一任务,调动学生掌握查找函数的兴趣。

3.2任务分析

本次任务提出后,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分析。Excel中的查找函数有很多,针对本次任务进行具体分析,公司的客户资料总表是以数据库结构建立的,每一行是一条客户记录,并且没有完全重复的记录;每一列是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一类信息。老板提供给丽丽50个客户Id,要求丽丽在客户资料总表中找出这50条客户记录,并摘录整理其中的公司名称、公司联系人、公司电话3列信息(见图2)。本次任务特点:依据老板提供的客户Id在公司客户资料总表中进行纵向查找,找到相匹配记录之后横向提取相应信息。接下来由学生分析任务解决方案,或者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师生讨论交流,并总结要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直接为学生详细讲解函数的适用场合和每一个参数的具体设定,学生没有了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喜欢动脑筋,生搬硬套每一个步骤,导致环境和题目一旦变动,就不知如何解决问题。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教学模式后,学生遇到问题不再是等待和套用,而是能够积极主动地讨论解决方案。

3.3完成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

针对本次任务而言,首先要了解Excel中有哪些查找函数、它们各自的功能及适用的场合。在相关函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基本知识点,保证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了解了每个查找函数的功能及特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各个函数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基于本次任务的特点最终选择Vlookup函数。

3.4任务的实施

在Vlookup函数任务实施中,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对该函数所有参数的设定。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每个参数的具体含义,以及注意事项及易犯的错误,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查找任务。当学生能够完全掌握Vlookup函数的常规查找后,教师提出新的问题,例如如何进行模糊查找、如何使用通配符查找等任务。学生在面对不同任务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及时引导,同时鼓励学生讨论,相互帮助来解决问题,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3.5任务的评价

根据SMART原则中的Measurable原则与Timebased原则,查找函数的学习任务是否圆满完成,检测方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需要有完善的任务评价系统。可以通过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考核评价等方式进行。在每节课后每班随机抽取不少于10名学生填写本次任务的“学习效果自我评价表”(见图3),通过学生填写评价表,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并及时做出调整。教师考核评价系统主要针对实验上机考试效果的分析,与传统课堂的实验考核相比有两点不同:(1)考核的次数。传统教学中实验考试只在期末进行一次,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实验考核可多次进行,当完成一系列相关知识的学习,就可以针对学习内容制定考核内容。通过分次考核,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学习,还可以总结回顾知识点,加深巩固所学知识;(2)考核的内容。在传统教学考试中常常是为了考核知识点而设定题目的,而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所出考题是带有情景,是为了实际需要而设定的,知识点不是单独考核而是悄然融入其中。例如,有一张学生信息表,上面近万条学生信息,包括每个学生的学号、姓名、身份证号码。要求学生做另一份报表,只输入学号,其余的让电脑自动查找并返回该学生姓名、专业、出生日期等信息。这道考题不仅考核了查找函数的用法,还需要学生掌握文本运算函数、IF选择函数、单元格的不同引用方式等知识点。通过这种题目的考核,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可以使学生活学活用。

4结束语

本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按照SMART原则有效制定任务。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计灵活、可操作性强。将学生所学知识与其生活、学习、工作紧密关联,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学习效果自我评价表”反馈的信息也表明学生更愿意接受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改革在学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提高了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为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其他兄弟院校提供一种良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时炳艳.基于任务驱动的“网页设计制作”课程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科学,2010(1):113114.

[2] 白琳,黄冬梅,陈庆海,等.运用SMART原则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J].计算机教育,2010(20):133135.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College Basic Computer course based on

taskdriven and SMART principle

Wu Qiong,Liu Huan,Ru Xiaoguang,Zhang Jianli,Lan Kun

(the Department of Computer,Changzhi Medical College,Changzhi,Shanxi046000,China)

第5篇: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范文

1实验设备和教学现状分析

我校从2000年开始物理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方向)本科专业招生,2005年正式开办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属电子信息类专业),2006年组建光信息技术实验室,2012年更名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近几年来,实验室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及学校大力支持下,投入1000万元建设资金,在科研平台、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主要表现在:

(1)科研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建有湖北省电工电子教学示范实验中心、湖北省光电信息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孝感市集成光电子器件研发中心、孝感市大禹电气校企合作研发中心等平台。

(2)科学研究形成稳定且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光电材料与器件、光信息与光纤通信技术、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3)实验室组织专任教师和教辅人员多次修订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目前我校光电技术实验教学也面临着不少困难:

(1)实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平台。

(2)光电信息技术实验设备操作复杂,学生使用后设备损坏率较高,设备维护和维修成本较高。

(3)实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师的科研和实验教学内容联系不大。

(4)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类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相对较少,特别是和学生就业联系比较紧的应用性实验较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实验教学人员的考核、激励和培训制度不够完善,他们的积极性不高,而且不少专职实验人员想通过攻读博士学位转为教学岗位,也对实验教学人员队伍稳定性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实验教学改革建议

2.1改革与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原则,利用我校虚拟仿真中心的资源,学生通过仿真课件进行自主学习,掌握实验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等,改变以前学生实验预习流于形式的不利状况,大幅度降低学生误操作的概率,从而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在线交流、答疑,学生提前预约实验、实验报告的提交和评价。这种虚拟交互平台既可以满足学生多层次的学习需求,又可以减轻实验教师的负担。此外,光电信息技术实验中光学、光通信系统、光电子器件设计软件如ZEMAX、OptiSystem、Optiwave(Rsoft)一方面可作为光电信息技术创新设计实验和本科毕业设计平台,另一方面还可对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仿真分析,减少实验和研究工作的盲目性,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相关领域和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图1是采用Rsoft设计由两个直波导与一个直径为3.4μm环构成单环形谐振器,从图中可以看出能量98%从第2个波导耦合输出,实现下载(Drop)功能。

2.2优化实验教学资源配置

及时补充和更新仪器设备,实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满足新世纪光电信息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仪器,开足实验项目,引导教师二次开发和利用损坏的仪器,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师生的动手能力。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吸引社会资金援建实验室,目前我校与湖北华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有“光电图像处理实验室”,与深圳迪斯声学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有“应用电子技术”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不仅可以为专业实验课程提供服务,而且还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提供设备和场地,同时教师也可以进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实现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共享。此外,学院与深圳众恒源照明、深圳迪斯科技、湖北华中光电等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惠州雷士照明、中国南玻集团、昆山启佳通讯、昆山仁宝集团、南京群志光电等20多家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自主择业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3加强实验教学和科研的互动

充分发挥科研对实验教学的带动作用,学院对科研课题和取得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8]。学生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根据我院三个特色研究方向,自愿进入相关老师的科研实验室,围绕项目或自选课题进行科技查新、文献阅读与翻译,同时在责任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实验研究。通过定期参加研究小组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演讲能力。实践证明,教学和科研的互动,不但可以将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来,通过实施科研创新实验项目,我院本科生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二等奖各1项。

2.4进一步完善实验课程体系

根据我院现有的实验条件、师资,在充分考虑实验内容基础性、操作性、先进性和趣味性的原则下,确立光电信息技术实验的主要内容为激光技术实验、光通信与光纤技术实验、光电探测与控制实验以及光电材料与器件实验四个部分。体现了光电信息技术实验中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接收和应用的整个过程,遵循了由理论验证到应用设计循序渐进的原则。建立以专业为基础,应用提高、综合设计、研究创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合理安排验证性、设计类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优化验证类实验对原理的体现,加大对设计类实验思考的力度,强化综合类实验学生动手能力。

2.5培养一支高水平实验教学队伍

第6篇: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范文

[论文摘要]在世界范围内,高校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德国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独特点的高校教师制度,这些特点对我国的高校教师制度建设有很大启示。

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学研究两项任务,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在世界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高等学校的教学和学术水平。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德国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19世纪初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以后,德国大学一跃成了世界现代大学的楷模。在以纯科学为目标,提倡教学与科学研究自由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办学传统下,德国向来重视高校教师制度的建设,重视教师的科研。这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德国逐渐成为教育、经济发达国家。德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取得的成就是世界公认的,这与德国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高校教师制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认识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的特点及其利弊,以期对我国高校教师制度建设有所启示。

一、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的主要特点

1.高校教师等级森严,教授自极大。德国大学实行教授讲座制,通常一个讲座只有一名教授。教授实际上分为等级分明的三级,通常他们在高校中依其工资级别被分别称为C2教授、C3教授和C4教授。[1]教授是各专业的权威,自极大。教授其实是一个独立学科或专业的负责人,他不但负责开设各门课程,而且还独自决定讲座内的人、财、物的使用。大学的其他成员——讲师、助教、科学助手、学生以及非科学人员都处在正教授的领导之下,且排除在高校管理的决策过程之外。

2.高校教师的工作任务分工明确。德国高校的人员分为教学科研人员和非教学科研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即高校教师,它又分为教授和教授之下的学术中层。教授是德国高校教学科研的核心力量,他们的职责包括组织教学和科研活动,决定科研方向并筹集科研经费,指导博士生和大学毕业生的科学论文,聘用各种教学和科研人员等。学术中层是高校的骨干教师,他们属于教授之下的教学科研人员。他们由不同的被聘资格决定了不同的工作任务,分工非常明确[2](具体见下表)。德国高校学术中层任务分工情况表

3.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在讲座教授的选择与任用上,学术水平是核心内容,《德国史1800-1866》有这样的记载:“在选择教授人选时,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区的考虑,不是同事个人的好恶,不是社会交往能力或口才好坏,也不是笔头或教课能力,而是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独创性。”

4.教授聘任制度非常严格,最终任命权在州政府。德国高校的教授席位是根据专业需要来设置的,只有当教授因故空出席位时,才需要招聘,一般从校外招聘,而不采取本校成员内部逐步升迁的办法。德国高等学校对教授实行严格的聘任制,申请教授的职位要通过竞争,而且有十分严格的聘任程序。[3]

5.教授终身制,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教授是德国高等教育的核心。根据《德国高校总纲法》教授可以委任为终身的公务员,不得随意解雇,也可以委任为非终身制的公务员。实际上,在德国高校中,教授原则上都是终身的国家公务员,大约只有5%的C2教授是有期限的职位。德国的教授历来拥有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和稳定而优裕的生活条件。德国高校的正式教师的待遇在社会各职业阶层中处于中上水平。

6.教授的培养过程严格,时间长。在德国,通向教授职位的道路是一条充满竞争和风险的漫漫长路。在正常情况下,要得到教授职位,必须经历多次严格的考试和筛选,必须在大学毕业后再获得博士学位和教授备选资格。据统计,获得博士学位者的年龄平均为32岁,而取得教授备选资格者平均年龄则要达到39.8岁。一般只有当高校教授职位有空缺时,经教授推荐参加教授招聘,才有可能被任命为正式教授。[4]

7.教授在各级教师职务中比例高,并实行强制流动政策。德国高校各级教师职务中,教授的比例很高,一般60%左右,德国实行大学教授强制流动的政策,通过评聘分离,获得教授资格的人不得在授予单位应聘。通过这种政策强制人才流动,保证大学吸收各方学者,汇集了不同学校的长处和特色,避免了“独家单传”的弊病,这样大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就无从产生。

8.兼职教学专业人员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较高。兼职教学专业人员是德国高等学校教学专业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学专业人员多于全日制教学人员,这说明兼职教师在高等专科学校中具有重要作用。据1991年统计,高等专科学校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学人员的60%,大学的兼职教学人员占大学教学专业人员总数的29%。[5]德国高校教师制度保证了高校学术研究、教师队伍的稳定、高质量的教学,主要表现在:(1)高校重视学术研究,从各方面保障学术科研人员的研究条件,处处凸显学术人员的价值,稳定了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了学术自由,促进了科学研究。(2)教授公开招聘,程序严格,采取教授强行流动政策,避免了“近亲繁殖”、“学术僵化”。(3)德国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工作分工明确到位,各司其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4)教师进入高校任教的门槛很高,学术要求很高。在严格的聘任要求和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对教师加以考核,以此保证了高校教师的质量,保证了高等教育的高质量。

德国教师制度在确保其高质量的师资方面做得相当成功,但其漫长的培养过程以及诸多僵化的方面受到社会猛烈地抨击,主要表现为:(1)由于教授的数量很少,普通学生很难有机会与教授直接交流而得到教授的指导。(2)德国高校中的教学科研人员真正开始独立的研究很晚,他们的研究工作受制于他们的教授,还必须承受较大的职业风险。这极不利于高校科学后备人才的迅速成长。(3)德国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目标—终身教授,它没有前设职位,只有一系列的资格条件,包括大学授课备选资格。(4)终身制给教师、教授提供了“铁饭碗”和丰厚的薪水,但由于没有配套的评估机制,教师们容易缺乏压力和积极性。二、德国高校教师制度特点的主要成因

1.高等学校发展科学的职能。高等学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高校教师是研究学问、创造和传播新知识的主体。研究高深学问、创造新知识就需要有足够的学术自由,需要保障学术人员的生活和科研条件。高等学校自身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科学仪器设备先进,资料丰富,信息交流通畅快捷,有条件能经常举行学术交流活动,这些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的基础和条件。德国高校教师非常注重学术人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凸显学术人员的学术价值。德国大学的科学研究取得辉煌成就,迅速提升了大学水平。

2.实行教授讲座制。德国高校采用了讲座制,它继承了中世纪大学教授治校的传统,它的理论依据直接来源于学术自治和19世纪洪堡等人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统一的思想。德国高校教授的特点来源于这种制度,使教授集研究与教学为一身,使教授在大学内部享有很高的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权力。讲座制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的发挥,有效地保证了教授个人和研究所群体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自由。教授终身制以及令人羡慕的优厚待遇和社会地位更为学术人员提供了稳定的学术环境,保证了学术人员的自由研究。

3.学术自由的传统。德国高校教师制度带着19世纪传统大学深深的烙印,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大学教授职位的充分保障性。教授作为国家公务员,享有终身职位。这一制度保证教授可以不为其生存条件和世俗要求所困扰而能独立、自由地从事教学和研究活动。二是大学教授拥有优厚的待遇和很高的社会地位。大学的教学研究活动与外界,特别是经济界较少发生联系。学者们在从事科学活动的时候,不介入政治,也无需考虑经济因素。

4.高等学校的公立性。德国大学源于欧洲的中世纪大学,当时的大学隶属于且服务于教会和国家,属于公立机构。德国高等教育体制以公立性为基本特征,州政府创办了绝大多数的高等学校。高等学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是政府的拨款,州政府有维持和发展高等学校的责任。这也就导致了德国高校教授具有公务员的身份,享受优厚的待遇,而且教授的数量和人选要由州政府来确定。

三、对我国高校教师制度的启示

我国在进一步推行高校教师制度时,应在立足于国情、省情、校情,在坚持以我为主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分析、总结国外高校教师制度的先进经验和优点,从中寻求借鉴和启示,这对我们是大有裨益的。德国高校教师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其优点却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笔者认为可以学习以下几点:

1.要进一步体现学术人员的价值,凸显学术的纯正性。在国际上,不论是政府评估还是民间排名,高校教师的学术质量都是大学水平和声誉重要和基本的组成部分。德国高校教授称号只能由高校学术人员使用,大学教授社会地位高,学术工作自由,心态平静,尽管有缺乏竞争之嫌,却维系了学术的纯正性。我国当前学术人员的价值体现的不够突出,教授称号随处可见,有地位的官员都要挂靠在高校当教授或名誉教授。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学和学术研究,高校教师的地位和学术人员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提高。

2.要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教授,避免“近亲繁殖”、“师徒同堂”。德国高校教授的聘任是一种超越本校范围的、在全国甚至欧共体范围内、所有有关专业学校都可以参与的公开竞争的招聘。这种聘任方式既保证了教授的质量,从而也保证了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又避免了人际间产生的不必要的磨擦。我国大学教授也应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这样既可提高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也可扭转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近亲繁殖”、“师徒同堂”的现象。这种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通过校外的广泛应聘、竞争、选拔,有利于选贤任能,有利于大学间、大学与社会之间不同学术流派、学术思想和不同学风的交流,从而活跃了学术思想,促进了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高校间合理的教师流动。

3.要明确地设置岗位,责任分工要明确。我国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在实施过程中有些学校岗位设置不明,岗位形同虚设。岗位设置,即定编、定岗工作,在我国高校也已实施多年,各学校已基本实现了定编、定岗,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普遍存在定职责不明确,对教师无明确要求,即便有,也往往流于形式,与聘任前一样。因此,切实做好定编、定岗工作,使岗位设置结合学科建设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长短期目标进行,真正做到因事设岗、以岗择人、人事相宜、事职相符。

4.要建立严格的教师聘任条件及考核程序。我国高校应对各级教师职务规定明确的备选条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要求:学历,特别是学位;资历;教学、科研能力。这种严格的聘任标准和考核程序,不仅保证了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质量,而且能激励教师勤奋上进,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有利于人尽其才和人才流动,也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选拔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丽华.德国高校教师结构及工资制度改革动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1(5).

[2][5]许庆豫,葛学敏.国别高等教育制度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P117-118、119.

第7篇: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范文

一、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主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和行政法规,制订高等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和规章。指导、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对党和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贯彻执行。

(二)组织进行全国专门人才需求预测,编制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招生计划,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审批高等学校(含高等专科学校,下同)、研究生院的设置、撤销和调整。制订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工作的规定,编制国家统一调配的毕业生年度分配方案。

(三)制订高等学校、研究生院的设置标准。制订高等学校的基本专业目录与专业设置标准,组织审批专业设置。

(四)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订高等教育的基建投资、事业经费、人员编制、劳动和统配物资设备的管理制度和定额标准的原则;对中央一级高等教育的基建投资、教育和科学研究经费、专项费用、外汇和统配物资设备的分配方案提出指导性建议;掌管用于调节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支持重点学科建设的基建投资、事业经费和人员编制。管理国外高等教育援款、贷款工作。

(五)制订高等学校人事管理的规章制度,规划、组织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对高等学校这方面的工作进行组织和指导。

(六)指导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体育工作、卫生工作和总务工作。确定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修业年限和培养规格。制订指导性的教学文件,规划、组织教材编审。组织检查、评估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

(七)指导和管理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招收、培养研究生工作。指导学位授予工作。指导和管理高等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

(八)指导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配合国家科学技术研究的主管部门,组织制订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规划和管理制度。促进学校与科学研究、生产、社会等部门的协作、联合及校际合作。

(九)指导和管理到国外高等学校留学人员、来华留学人员以及对外智力援助的工作,促进高等学校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十)组织为高等学校提供教育情报、人才需求信息和考试等方面的服务工作。

(十一)统一指导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编制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制订和下达年度招生计划。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继续教育规划。

(十二)直接管理少数高等学校。

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国家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管理其直属高等学校,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和行政法规。

(二)组织进行本系统、本行业专门人才的需求预测,编制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年度招生计划和自行分配部分的毕业生分配计划。指导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工作。

(三)对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的设置、撤销和调整及所属专业的设置和重点学科建设进行审查,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申请或建议。接受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委托,按照有关规定,审批直接管理的高等专科学校所属专业的增设和撤销。

(四)负责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的基建投资、统配物资设备、事业经费预算的分配和决算的审核。

(五)指导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和总务工作。任免学校主要负责人。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对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这方面的工作进行组织和指导。

(六)按照国家教育委员会统一部署,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高等学校对口专业的教育质量组织评估,组织和规划对口专业的教材编审。

(七)指导和协调高等学校学生在本系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鼓励高等学校有关专业、研究机构参加本系统的科学技术开发,促进企业与学校的联系。

(八)鼓励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面向社会办学,实行本部门与国务院有关部门、本部门与地方联合办学。

(九)管理本部门成人高等教育、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和有关教材编审的工作。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本地区内的高等学校,其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指导、检查本地区内各高等学校对党和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的贯彻执行。

(二)组织进行本地区专门人才的需求预测,编制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的发展规划、年度招生计划,组织领导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工作。对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的设置、撤销和调整及专业设置进行审查,向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申请或建议。接受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委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审批直接管理的高等专科学校所属专业的增设和撤销。

(三)负责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的基建投资、统配物资设备、事业经费预算的分配和决算的审核。

(四)指导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和总务工作。任免学校主要负责人。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对这些高等学校和部分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这方面的工作,进行组织和指导。帮助本地区内各高等学校的总务工作逐步实现社会化。

(五)组织本地区内各高等学校的校际协作和经验交流,进行教育质量的检查与评估。指导和协调高等学校学生在本地区内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六)鼓励本地区各高等学校面向社会办学和跨地区、跨部门联合办学。在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导下,对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高等学校,在保证投资、经费和人才需求等条件下,统筹组织联合办学的试点。促进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生产等部门的联合与协作。

(七)管理本地区所属成人高等教育。

四、扩大高等学校管理权限,增强高等学校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其主要内容是:

(一)在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培养人才任务的前提下,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实行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办学,接受委托培养生和自费生。可以提出招生来源计划建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录取学生,处理和淘汰不合格的学生。落实国家下达的毕业生分配计划,制订毕业生分配方案,并向用人单位推荐部分毕业生。

(二)执行勤俭办学的方针并在遵守国家财务制度的前提下,按照“包干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自求平衡”的经费预算管理原则,可以安排使用主管部门核定的年度事业经费。接受委托培养生、自费生,举办干部专修科、函授、夜大学及社会技术服务和咨询取得的收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用于发展事业、集体福利和个人奖励。

(三)按照主管部门批准的总体设计任务书、总体规划、长远和年度基建计划,在向主管部门实行投资包干的前提下,可以自行择优选择设计施工单位。在保证实现投资效益的前提下,经过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自行审定设计文件,调整长远和年度基建计划。包干投资,节余留成使用,超支不补。

(四)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可以根据规定的干部条件、编制和选拔步骤由校长提名报请任免副校长;任免其他各级行政人员;聘任、辞退教师和辞退职工。

(五)经过批准的高等学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定副教授的任职资格,其中少数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以评定教授的任职资格;审定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增补博士研究生导师。

(六)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修业年限、培养规格,可以按社会需要调整专业服务方向,制订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教学大纲,选用教材,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第8篇: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范文

实验教师的教育能力和工作精神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关系到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一,要坚持育人为本、实践为主、终身学习的指导思想,强化教师队伍的服务意识。医学院校的大一新生,普遍化学基础薄弱,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实验,更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打好坚实的基础,对实验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验人员一定要坚持指导思想不变,将实验的准备工作安排好,指导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学生正确引导,严格要求,引导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科学、严谨的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10]。教学管理人员要根据实验需求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做到理论指导实践,保证实验的顺利有序进行。第二,要鼓励实验人员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的水平与能力,结合当代实践要求,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进取。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鼓励实验人员提高自身的水平与知识,加强学习,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鼓励实验人员走出去,加强交流与学习,引进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引进先进的仪器与技术,拓宽自己的见识与能力。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提高实验的质量与水平。只有不断地学习与进步,才能将改革与创新应用于实践,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时代所需要的先进人才。第三,培养真正的优秀人才,体制与管理[11]保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的政策引领,实验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为培养优秀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求实验管理人员制定健全完善、与时俱进的实验发展规划与政策,保障实验人员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保障实验人员整体素质的有效提高,这样才能保障实验实践对医学人才的培养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二、教学模式改革

如何根据现有的实验内容,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达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一直是各高校历来探讨的重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第一要有章可循[12]。认真贯彻执行全面、精心安排的基础性试验,打好学生的实验基础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性、综合性实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第二要有专业的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好关,实验技术人员要认真准备好相应的实验药品、仪器等教学辅助材料,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指导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水平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力,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培养其科学严谨的态度,还要积极的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13]。第三要设立相应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督促学生认真的完成实验,严格进行规范操作,设立相应的鼓励政策,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化学原理和实验操作手段,触类旁通地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工作态度,可以辩证地认识事物,在将来能够独立创新,用理性的头脑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三、实验室管理

第9篇:科学研究及教学人员范文

关键词 分子影像学 教学体系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Molecular Imaging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CHEN Duofang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dia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1)

Abstract Molecular imaging is an emerging interdisciplina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chniques of modern life sciences, medical imaging represents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molecular imaging features, combined with research in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molecular imaging as well as the basis for cooperation with our university hospital, a study i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l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e life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clinical cross, build molecular imaging teaching system,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medical complex polytechnic molecular imaging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molecular imaging; teaching system; complex talent

0 引言

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是运用影像技术显示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特定分子,反映活体状态下分子水平变化,对其生物学行为在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科学。①分子影像学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现代医学影像学相结合的产物,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Weissleder等学者于1999年提出,经过10余年的飞速发展,取得一系列成就,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①②随着分子影像学技术研究工作在我国的迅速开展,具有分子影像技术背景的人才更显缺乏。医药企业、医疗设备企业、生命科学研究机构等单位对分子影像专业人才需求日趋增加,尚没有专门学科进行分子影像学人才培养。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依托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定位为研究型学院,分子影像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学院在分子影像研究领域取得一定进展。学院教工由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包括生物、信息、计算机和医学等学科的人员构成,但由于当前研究成员各自的专业背景单一,成员之间尚未有机融合和深度交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在分子影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而目前国内,分子影像学教材较少,分子影像学课程主要面向研究生开设,极少高校面向本科生开设分子影像学课程。③④⑤本文探讨如何借助我校信息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的优势,结合我校在分子影像学的研究成果以及与医院的合作基础,将生命科学与信息学科和临床医学交叉,开展针对本科生的分子影像学教学工作,建立分子影像学教学体系,为培养理工医复合型分子影像学人才奠定基础。

1 分子影像学教学体系构建

分子影像学起源于现代医学影像学,在现代医学影像学基础上融入分子生物学,其教学体系不同于传统的工学学科和生物学学科体系。我们将从分子影像学教学内容,分子影像学教学模式和分子影像学考评方式进行分子影像学教学体系构建,目的在于建立包括基础理论―验证实验―应用实践三个层次的多学科深度交叉、理工医有机融合的综合型分子影像学教学体系,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验技能过硬、应用实践广泛的理工医复合型分子影像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1 分子影像学教学内容

分子影像学属于前沿科学,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相关资料主要来自世界各国研究小组的公开文献,缺乏全面、系统的参考教材;而且分子影像学属于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涉及信息、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需要掌握各种影像原理与理论,熟悉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的形态、结构与操作,并应用影像技术进行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课程内容繁杂,信息量庞大。分子影像学是分子生物学与先进医学影像技术结合的产物,属于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涉及信息、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分子影像学内容覆盖面广、跨度大,教学内容包括:分子生物学中核酸等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并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细胞活动的规律;超声成像、CT成像、MRI成像、核素成像等临床中成熟的医学影像技术,以及光学分子断层成像、光声断层成像等新兴的医学影像技术;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研究以及新药研发等领域的应用。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最新研究进展,更要学会利用影像技术进行基础研究以及临床应用。考虑到分子影像学信息量大,教学内容以生命学院优势研究方向即光学分子影像及其在肿瘤细胞学中的应用为主线,其余内容为辅助展开。教学过程中,力争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全面和有的放矢。

1.2 分子影像学教学模式

分子影像学涉及多个学科,涵盖现代影像成像理论,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以及分子影像技术在基础和临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为了系统地学习掌握分子影像学知识,成为合格的分子影像专业人才,学生不仅需要了解分子生物学相关知识,而且需要知道靶向分子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不仅需要了解分子结构修饰、分子标记等专业知识,而且也需要知道生物信息、医学影像等相关知识。传统的单一学科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上述需求,需要探讨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多学科交叉产生的分子影像学,采用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难以满足要求。我院分子影像学教师来自不同专业背景,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协同合作教学。借助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在分子影像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以及与医院的合作基础,可以将生命科学与信息学科和临床医学进行深度交叉,开展目标明确和特色鲜明的分子影像学教学工作。对于分子生物学部分,由生命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教师任教,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以及实验演示教学方式,指导学生掌握生物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核酸凝胶电泳、PCR、DNA测序、RNA提取与纯化、基因敲除、基因克隆等技术。对于医学影像部分,由生命学院信息专业教师任教,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理论推导和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的基本物理原理以及数学理论。对于应用部分,由外聘的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师承担,引导学生使用分子影像技术进行肿瘤早期诊断、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以及新药研发等应用研究。上述教职人员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自然基金委重大项目参与人员构成,经过前期合作研究,已进行一定程度的多学科交叉,可进行协同教学工作。

1.3 分子影像学考评方式

传统教学考评中,多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不是学习知识能力的大小;注重考核学生技能掌握的多少,而不是学习技能能力的高低。这种考核体系只能反映一定时间内的学习结果,不能反映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本领,难以适应分子影像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方法陷于陈旧古板,而且使一些再学习能力、发展潜力大、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长期得不到有效锻炼和培养。因此,如何将传统的考核知识与技能与考核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本领相结合,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分子影像学涵盖学科领域广,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学习任务重,我们需要站在发展的角度,从学校培养学生的近期和远期效果建立合理的考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考核,我们采用知识与能力兼顾的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四大模块: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进展跟踪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基本理论知识考核,采用试卷笔答形式;对于实验操作技能,考核学生对刻度吸量管、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电泳仪等常规仪器的操作,此外还考核学生对microCT、光学分子断层成像等学院研制的医疗影像设备的操作,以实验报告形式答题;对于进展跟踪考核,则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主题词,进行文献查阅及总结,以文献综述形式答题;对于科研创新,则根据教师课题或学生自主选题进行相关科研活动,以小论文或专利形式答题。总之,将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

2 总结

分子影像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代表了未来医学影像发展的方向。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为国内最早进行分子影像学研究的单位之一,学院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包括信息、生物和数学等专业,在多学科交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基于学院在分子影像领域的研究基础,结合我校信息学科优势,融合生命科学相关专业,本文提出建立包括基础理论――验证实验――应用实践三个层次的多学科深度交叉、理工医有机融合的创新型分子影像学教学体系。通过建立该体系,我们将使不同学科背景教师协同工作,讲授成熟的基础成像理论、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实时跟踪分子影像学研究动向,向学生传递最新进展;指导学生进行验证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实验中引申理论知识;此外,基于理论知识以及实验操作训练,锻炼学生使用分子影像设备进行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研究的科研能力。通过分子影像学综合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最终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验技能过硬、应用实践广泛的理工医复合型分子影像学人才。

基金项目名称: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实验开发项目(项目编号:SY1359)

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教改项目

注释

① 申宝忠.分子影像学(第二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② 申宝忠,王维.分子影像学2011年度进展报告[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1(8):132-157.

③ 朱宏,董鹏,李耀武.分子影像学教学中的哲学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