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

文学素养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素养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素养的意义

第1篇: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

语文教材经过多次的改革,其中蕴涵着大量的人文素养,尤其是文言文。如《诗经·静女》细腻刻画的天真无邪的人性之美:《离骚》中凸显的诗人高洁的情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报任安书》中忍辱负重,发奋著史,体现出光耀千秋的历史使命感;《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硬汉精神;《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的和谐,忘情之意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无论穷达与否都兼济天下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西厢记》中那飘逝的经典爱情绝唱中放射出的个性解放的光辉等等。这些优秀的篇章中无一不浸透着人文素养的内涵,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怎么让文言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能更好地结合起来,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我认为做好这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对本不在意的学习内容产生内驱力和向心力。以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为例: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秦晋为什么攻打郑国?这个看似极为简单的问题其实需要学生具备相当的文史知识,因为课本上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学生也多半是这样回答,这时老师应该适当地展开这段曲折而有趣的文史背景,当同学们了解到:战争的起因表面上是当年流亡在外的晋公子重耳在郑国没有受到好的招待,其实是晋称霸诸侯的野心在作崇;秦晋两国是有姻亲关系的,但他们时而同盟,时而战争,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真是“春秋无义战”。这样学生丰富了文史知识,同时也知道看似枯燥的文言文中也有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

二、深入理解

理解文意,可以借助书下的注解、适当的工具书,并且准确把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如:古今异义、固定结构、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文言文句式等。

其实文言文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走出文本。成语更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习惯,把文言词语的学习与成语学习相结合,可谓一举两得。如“负”字,有“依仗”之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秦贪,负其强”,今有成语“负隅玩抗”。如“相”字,有“帮助”之意,《游褒禅山记》中有“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今有成语“吉人天相”。有的还可与诗词相联系,如“坐”,有“因为”之意,如诗词“来归相怨怨,但坐观罗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坐”正为此意。还有的则可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生活即语文,把文言词语的学习与生活相连,可使文言兴趣盎然。比如“克”,有“能够”之意,现在一些药品的名称中常有“克”字,其实很多是用它在文言中极常见的“能够”一意;感冒药“康泰克”的意思就是“吃了这药,就能够健康安泰”。再如文言文常见的“偏义复词”现象,如《孔雀东南飞》一句“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心”中的“作息”,偏指“作”。现实生活中也保留了很多这样的现象,如“窗户”偏指“窗”,还有“国家”、“好歹”等。

三、品味鉴赏

在掌握文章的知识点和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鉴赏。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要求学生要品字词,体会其简洁凝练;品句式,体会其对称和谐;品音节,体会其抑扬顿挫;品内容,体会其丰富哲理;品情感,体会其真挚缠绵……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从审美的角度认识我国古典文学的丰富的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如在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当朗读到动情处,学生定会为作者的深情哀痛所感。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哲学观点评价此文的思想观点。学生们利用历史课、政治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热烈的讨论,认识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贿赂秦国,以古喻今,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的学生认为六国太守旧,不求进取……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了。在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时,学生们通过研究,探讨文章的艺术闪光点。有学生认为该文在描写登山过程中,运用恰当的词语写出登山路途之遥之险,登山过程所见秀丽山景;也有学生认为作者描写登上山顶所见的日出之景、山顶之景十分壮观、雄伟,如身临其境。言辞不多,意境非凡。这样,学生在对作者的思想和艺术技巧的品味中受到熏陶,提高了文学素养,进而提高了语文水平。

四、讲活历史人物

文言文中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讲授历史人物经历、分析人物形象,给学生展现一个鲜活的、有灵性的人物,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历史人物 教学要突出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应侧重历史人物的探索精神、高风亮节和嘉言懿行,把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背景中讲授,要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注意社会群体的长远利益,切忌单纯以好坏来论人物。同时应尽量挖掘历史人物的闪光点,通过对他们的言行、品德、情操、修养、气节、理想等内容的渲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历史人物教学还要浓墨重染,烘托主题,对历史任务主要事迹材料取舍尽可能突显心路历程。对封建帝王,侧重介绍其治国方略和有关政绩;对思想家侧重举其代表作,说明他们的思想观点及在现实中的运用;对文学侧重指出文章之精彩,并以名篇佳作作为线索,介绍创作历程;对于科学家,尤其要点出他们不枯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在探索科学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从而帮助学生追随科学家的足迹,解读科学家的人生,寻找科学家的成功经验,使学生学有榜样,追有目标。形成自强不息、努力进取的心态和气质。

五、熟读成诵

叶圣陶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强调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读能赋,则才能为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背诵、理解乃至于应用文言文知识的基础。

第2篇: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和信息素养的契合

(一)思维方式的角度相同

无论是信息素养还是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我们仔细研究他们的定义时就可以发现,它们叙述的角度一个是从学生的能力培养的方面定义的,一个是从学生学习过程的方面定义的,而这之间刚好构成了方法和结果的关系。也就是说: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正是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希望产生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不谋而合的。

(二)探究信息的轨迹相同

当我们再继续从过程论的角度来研究两者的形成时,不难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基础是源于发散式思维方式,而信息素养的培养的重要心理能力也就是发散式思维方式。所以,两者是在发散式思维方式的旗杆上不同阶段的旗帜,它们的最终目标都是旗杆顶上高高飘扬的旗帜。

(三)开放结果的性质相同

信息素养和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最终结果都是开放式的推论形式。信息素养要求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处理分析能力的提高,而信息本身就是没有任何规矩形式的机构化的资料,因此,它的结果形式是若干的猜测和推论,等待实践的验证。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更是以问题的验证和推断假设的实现为其最终目的的,所以,两者在结果的性质上都是开放的形式。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培养信息素养的意义

(一)在收集信息资料中可以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研究的问题、文献资料、解决问题的思路等从哪里来?它们有的来自于书本、图书馆、博物馆、社会调查,更多的来自互联网(Internet)。Internet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智慧的联网,它为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以及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学会通过采访、调查、文献检索、网络查询、实验等途径,全方位收集语文信息,尤其是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研究性自主学习。通过搜索一些目前国内、国外的优秀网站,使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加丰富快捷。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大大节省了研究时间、提高了研究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在加工资料中可以提高处理和生成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研究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等进行分析、整理、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学生必须从大量的资料中做一番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工作。资料整理的过程是一个知识重组并内化的过程,网站和调查等提供的资料可以协助学生作出大胆的、甚至是很有创意的假设,还可以协助学生非常有效地印证自己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印证自己的假设,必须学会有明确目的的提取信息,处理信息,有效地利用语文信息,以引发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会继续收集和自己想法有关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论点并充实论据,在此基础上写成研究论文,从实践层面提高了处理信息和生成信息的能力。

(三)在应用软件中可以提升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一般分为指导确定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成果、成果交流与答辩等五个步骤。其中每一个步骤都可以用计算机辅助完成。比如,在搜集资料时,学生必然要努力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并学会从网络文献中有效检索(如上网、下载、接收、发送Email)所需语文信息的能力;在撰写研究成果时处理软件(如Word 2000和WPS 2000等)与电子表格软件(如Excel 2000等),制作多媒体语文软件和网页;在课题答辩时,学生以文字、模型、图片、声像、多媒体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把课题研究展示出来,所有这些都离不开软件的应用,并在应用软件中提升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

(四)在协作交流中可以提高信息协作的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小组合作研究。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例: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用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完成研究课题。在这么长时间内,教师如何对其进行监控?其他同学如何了解其进展?如何共享研究成果?这个过程离不开交流与协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既有分工,又用合作;既要各展所长,又要协作互补;既要共享资源,又要共享思想;在成果交流和课题答辩时,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这种交流与协作无形中便提高了学生信息协作的能力。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培养信息素养的策略

结合我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们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中应该遵循如下的学习策略:

(一)使用网络

信息时代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网络的信息空间隐含着无限的学习资源,这种学习资源触动学生利用工具进行加工和检索,并进行一定的筛选和锤炼,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种选择、提炼和加工,正是信息素养提高的重要环节。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中,我们就提倡这种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比如:研究性学习“我看李白”,组织学生围绕“李白”这个主题,搜索李白的生平、游踪、仕途、思想、信仰、朋友、诗歌……基于网络,广泛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在形成语文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更新教师的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在增强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有显著的效果。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也正是反映了一位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这对学生有着榜样示范作用。

第3篇: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军校学员 人文素质 培养

人文素质教育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一块基石,军人的人文素质高低决定着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精神,人文素质极高的军人,必定有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仰、高尚的情操以及对国家社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军队也必定有着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战斗力。因此,加强军校学员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有利于贴近实战实现强军目标,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一.对军校学员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顺应了世界军事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大力加强军校学员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是当今世界军事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美国军事教学理念认为,加强人文教育课程建设是军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其目的是保证学生毕业后具有正确领会上级意图的能力、自觉的凝聚力以及敏捷的思维能力;培育学生有一种对个人、对社会、对军队、对国家的责任感,成为社会、军队、国家创新的推动者。[1]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军事学院西点军校是这么定位自己的:“今天,西点首先是一所人文学院,她以变革的学问为中心”[2],并据此定位设计教学思路,出台各项措施且严格执行。近年来,俄军对人文教育的关注度也逐年提高,积极加强军队人文教育,将其视为战斗力生成转化的基础和动力。当前,我军也认识到人文教育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基石,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不少军事院校的新课程目录里,都不约而同的开设了更多的人文素质教育类课程,顺应了世界军事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2.适应了新军革时期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敌我双方的较量将主要表现为人才的较量,不管武器装备多么先进,要想在瞬息万变、艰苦又复杂的战场中占取先机,夺取胜利,起决定因素的是人,知识、能力和素质将成为取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培养能打仗打胜仗高素质军事人才是我军建设最重要、最关键、最紧迫的战略任务。高素质军事人才乃是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具体说来,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军事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根本,科学文化知识是基础。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参与,它是推动素质教育,完善军事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转变“重专业轻人文”的落后观念,有利于学员们广泛吸收专业领域之外的人文学科知识,从而适应了培养既有过硬的军政素质、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扎实的文化功底的高素质军事人才的目标。

二.军校学员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模式

1.牢固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

在世界新军革时期,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军事人才培养的主流。当今世界一流军事名校都树立起了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比如,在西点军校32门必修核心课程中,人文社科课程占41.1%,这其中包括宪法、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外语、历史、文学、国际关系、军事历史、军法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员的人文素质。在世界新军革背景下,在院校教育转型进程中,我军军队院校必须牢固树立人文素质教育理念。首先要确立人文类学科在学科专业中的重要地位,改变其在军事院校作为边缘学科的尴尬现状,明确军事人才培养目标,真正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要内容的,注重学员人格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对军校学员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人文知识的传授上,还要注重培养学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使学员成为既具有科学素质,又具备人文素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以适应军队对高素质军事人才的迫切需要。

2.完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体系

我国的军事院校,多以理工科为主,受传统功利性教育理念影响,人文学科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地位不高,往往被看作专业课程之外的扩展学员兴趣的辅助课程,长期不受重视。因此,要培养、提高军校学员的人文素质,在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过程中,就要把人文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能力素质模块,从思想政治、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构建分层次、渐进式人文课程体系,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自修课等形式组织教学,为学员系统学习人文知识奠定基础。要注重学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认知能力的培养,根据学员能力生成需求针对性优化课程教学内容。首先,逐步增设不同类型的人文类课程,如文学、历史文化、美学、实用操作类等,不断扩大人文课程涵盖的范围和内容,构建起一套完整、系统的人文课程体系。其次,逐步提高人文类课程的比重,适当增加人文社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门类和学时。目前,许多军事院校仅仅零散开设了《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等几门人文课程,学时也少得可怜,必修课《大学语文》只有40学时,一个学期即可讲授完毕,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20个学时。课内学时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绝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只能浅尝辄止,没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因此,要提高学员的人文素养,培养学员的人文精神,必须适当增加人文社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门类和学时,从上而下,厘清认识,真正重视人文课程。

3.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

第一课堂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但我们不能把它做为唯一的课堂,还应该把人文素质教育拓展到第二课堂,注重课外的熏陶和培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学员人文素质。如举办人文知识、传统文化讲座,传播优秀文化,启迪人生智慧,使学员领悟到优秀文化的精髓,并最终内化为个人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举办大型人文活动,如辩论赛、卡拉OK比赛、话剧节、诗歌朗诵会等人文活动。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给学员们提供了演绎青春、展示自我、锻炼自我、交流思想的宝贵平台。学员通过参加人文活动实践,在思想上得到净化、在情感上受到陶冶,增强了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增强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组织成立人文社团,如创立文学社、话剧社、碟影工作室等等,学员全凭兴趣自由选择加入,一旦加入,就成为社团的主人,各司其职,负责社团的日常活动、大型活动的策划、开展、宣传,负责对外协调、交流、联谊等等具体事宜,社团的发展壮大与每一个成员的付出息息相关。通过参加社团的组织、管理,既可以提高学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又可以实实在在的提高学员的表演创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平面设计能力、视频制作能力,还可以为学员未来走上第一任职岗位的做人、做事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文化底蕴。

4.提高军校教员的人文素养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3]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要提高军校学员的人文素质,关键得看师资队伍的素质,这就要求军校教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的教学能力,还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但是,目前军事院校中教员的人文素养参差不齐,教学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只注重课内人文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员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要提高军校学员的素养,首先就要提高教员的人文素养,培育大学教员的人文情怀。在军校人文课教员中要倡导人文精神。教员要以良好道德品质、高度的敬业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引导学员关注人的生命、人类生存的价值、意义,引导学员形成积极向上、健康完善的人格,使学员成为全面协调发展的人。要积极鼓励人文课教员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通过送学、培训等渠道,拓展教员人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加教员的人文底蕴和人文修养,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教员应摸清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新情况、新特点、新方法,改变过去一家之言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结合军校学员的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更加科学、更加生动的方式提高学员自主学习人文课程的热情和兴趣,从而解决军校学员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匮乏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本亮.人文教育:战斗力生成的一块基石[N].报,2012.05.07.

[2]郭英剑.美国三大军事院校中的人文教育[N].科学时报,2010.8.17

第4篇: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

医学学科已不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呈现出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的日益交叉与相互融合。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包括人的生命活动和人的健康问题,生命与死亡、健康与疾病都是医学研究的基本范畴。医生表达关心、爱护与医术一样重要,治病也治人,医生职业要求医生必须以病人为中心,医学是一门时时需以人为本的科学,而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医生更需要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关心病人的生命与健康,尊重病人的人格与尊严,以便更好地诊治,因此医学生的不仅需要人文修养也需要具备人文精神。

1 医学院校的人文素养现状

1.1 人文知识匮乏,导致文化素质较差

由于过分的强调专业技能,同时医学院校理工大学生居多,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导致人文科学知识的匮乏,严重缺乏人文知识。许多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基础知识了解甚少,表达能力较差,尤其是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学生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文字表达、文字书写等方面没有达到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水平。对英语、计算机等等级考试非常关注,拿到了某个等级的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事实上,掌握专业知识与提高能力是辩证统一的。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人文知识而言,它可以内化为做人处世的能力,可以积淀为内在的文化素养。它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以及维护人的健康、协调人际关系等。

1.2 非专业知识浅薄,导致自身的工具化

由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分离,导致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越来越远离社会文化思想的创造,导致自身的工具化。作为一个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崇高事业,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然而,现在的医学生,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

1.3 仅专注专业技术,缺乏科学创新精神

医学院校一般是通过强化专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专业人才,专业教育主要培养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产物。部分大学生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思想和创造意识受到禁锢和闭锁,只是满足于书本的知识,局限于象牙塔之内,缺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与社会实践的民主精神淡薄。缺少标新立异的思想,不敢于质疑和批判的思考精神越来越淡漠。

2 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2.1 加强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和课程设置相结合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科技人才,除了专业知识外,人文教育所涵盖的文、史、哲、经济、法律、政治等学科领域的知识也必不可少。

在传统教学中,理论课往往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有些理论知识枯燥、抽象,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如果在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同时,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医疗服务、卫生防治、健康科普宣传、医疗咨询义诊及医德医风调查等社会医疗实践活动,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1-2],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建立起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一方面,通过开设一定的人文类必修课和选修课,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人文科学知识面;另一方面,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开设人文教育研究的任务,有助于医学生渗透专业课程的理解。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

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3]。一般来说,通过亲自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影响受于终生。同时在校园中张贴有关的标语与警示,举办中国与世界名医的光辉传统与业绩的展览等等;开展促进人文精神的学生社团活动,如学生的义诊、社区服务,对农村卫生状况的考察,对危重病人的援助等活动,可使医学生增进对病人及生命的关爱,提升医学生的人文修养。

2.3 注重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校园人文氛围

人文素养要落实到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认定中。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打破学校教育的局限,与社区文化、医院文化进行沟通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3]。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塑造、综合素质的提高则有赖于积极的生活积累和行为养成。要善于吸收社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成果,抵制社会文化中不良文化因素的消极影响,从而不断繁荣校园文化。同时,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以科技文化和专业活动为依托,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为社会服务,实现学校与社区文化的共建和发展。

3 重视图书馆人文素养文化宣传引领作用

1)医学院校对图书馆的定位仅仅是满足本校专业教学和科研的资源需要,图书馆的大部分经费都用于这项任务的完成,从而使得图书馆藏书结构单一,这显然不能适应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图书馆在确保重点学科专业藏书的同时,要不断充实人文图书的馆藏。做好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工作,保证多民族人文社科图书、报刊的订阅,丰富各民族学生的人文素养资源。

第5篇: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文化素养;艺术生;提升;艺术院校

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者文化现象,它是人类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充分展示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同时,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活动,他不仅需要个人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技能,而且最重要的还需要丰富的文化素养,因为文化素养是创作的基底和源泉。

文化素养指一个人能够了解并熟知各个领域的知识文化,并将所知涵盖于平时的认知和表达。深厚的文化素养可提升人的认知水平,让个人具有更为明确的是非辨别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艺术创作而言,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掌握各国、各个时代文化进程的发展特点和表现,还应了解当下流行元素所创造出的各种文化,各个领域的知识相叠合,艺术创作者本身才能从中感知进行创作,对艺术特征进行正确的阐述和评价。

近年来,由于艺术院校专业招生规模扩大,艺考之风愈演愈烈,但是从历年的招生考试中,不免发现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就是艺术生对于文学、地理、科学、历史、政治、经济、包括艺术的发展史等文化形态的了解程度都相当低。但只有正确的把握这些文化形态,才能真正的了解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意义,才能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有所突破。

一、艺术高校学生文化素养现状

1、艺术生招考现状导致部分艺术生文化素养偏低

艺术生在大学以前的教育阶段,他们需要投入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中,用于文化课程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同时在学习阶段并没有接受特殊的教育模式,这样就导致他们的文化课程相对落后,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专业学习上也就无法深入和突破。

艺术生在考取大学时,国家有一定的优惠政策,降分录取、破格录取,也就导致一部分并非从小学习专业的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以想借助艺考进入某些对文化课要求不太高的本科院校,这一部分学生也许对于自己所学专业也并非真正喜欢,加之文化素养低,对个人追求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向往。

2、艺术院校学生普遍对中西方文化缺乏了解

当下,由于中国的迅速发展,受到全球瞩目,许多国家开始学习中国文化,一些国家开始开设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各种西洋节日在大学生中十分流行,相反,对于我国的端午节、重阳节等节日并不了解,甚至不清楚这些传统节日的渊源等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的前辈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文化是艺术发展的源泉,他们之间也可谓是相辅相成,艺术创作没有以文化基底为基础,艺术作品也没有深度和广度,缺乏意蕴。

尽管西方文化强烈冲击中国人的文化和思想,但是我们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西方文明的理解显得肤浅,根源就在于我们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和遐想,学生本身并没有结合西方国家本土文化、个人信仰、思想观念等来进行理解,这样会导致艺术生在理解西方艺术作品时带有主观臆想和偏差,因此他们无法真实感受到西方艺术作品的深意。

3、道德价值取向紊乱

一名艺术家仅仅是专业突出,他充其量只能称其为匠人,所谓艺术家,需要德艺双馨,他自身具备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修养。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体制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随之而来,人们价值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由于所学专业性质,接触社会各个领域的机会会更为广泛,加之艺术生接受新事物,新思潮的能力较高,所以个人的思想状态容易出现波动,假若不慎引导,很容易走错方向。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沉迷于物质享乐,变得急功近利、浮躁、自私,喜欢与他人比较,注重金钱,最终导致价值观取向扭曲,道德败坏,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缺乏修养。

4、艺术院校学生文化课程学习现状令人堪忧

大学生在进入艺术院校之后,更多的时间安排用于专业学习,对于文化课程的学习敷衍了事。导致这样的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存在惰性,认为学好专业就行,忽视了文化知识对于今后艺术造诣的指导性;艺术院校本身不够重视文化课程的安排,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合理性和实用性,文化课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在授课环节中缺乏技巧,学生自然没有过多的兴趣。

二、提升艺术院校学生文化素养策略

1、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亟待改变

随着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它需要多元化的文化知识体系,这样才能让艺术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学校要通过不同教学形式和其他方式让艺术院校的学生意识到较高的文化素养是艺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比如开设名家赏析课程,对名家的求学背景、过程,成名原因,以及作品赏析等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深意,让文化素养决定艺术道路长远的观念深植于心。

2、提高专业教师的文化素养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高校的专业教师自身需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学生才能在教师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作为文化课程的教师则应当适当地掌握艺术类的各种知识,才能正确良好地与艺术生达到有效沟通,将自己所授学科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学生才有兴趣融入到学科之中。艺术生进入大学之后,更是以专业学习为主,一部分专业老师也只是重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而忽视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学生无法体会艺术经典之作的深刻趣味,也难以在创作上会有所突破。要提升艺术生的文化素养,首先就要要求艺术院校教师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规范他们的从教行为,对备课、课堂设计、课后交流、成绩考核、实践活动、毕业论文指导都要有所要求;要求教研室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教学要求、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内容的探讨以提升艺术生的文化素养;学校应重视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进修、到其他学校学习交流、参加高质量的培训机构,从根本上提升自我素质,完善自我修养。

3、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设置,创新课堂教学环节

在艺术院校中,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系统地学习文化课课程,对很多传统文化或者基础性知识概念都比较混淆,如果学校按照普通学校学生的培养方案对艺术生进行培养那是不可取的;艺术生的专业课程都是一对一地进行教学,而文化课程则是大班制,甚至还有几个院系一起授课,所以说作为艺术生本身就对文化课程有一定的不适应和排斥性。学校应针对艺术生的特点,制定艺术生培养发展方案,选择相对适合的文化课程教材,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作为高校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要针对艺术生的专业特点,给学生增强基础文化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感兴趣,并能够结合艺术生的专业进行有效学习,比如在英语课上,可以采取分组讨论,选择学生喜欢的文章进行小组翻译,分角色朗读原文等;思政课程则可以分组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并撰写调查报告的方式来进行授课;还应给艺术生指定课外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开设读书沙龙或者读书品读会,让学生各抒己见。

4、鼓励学生“走出去”拓宽个人视野,邀请名师“走进来”开设各类讲座,提升文化层次

第6篇: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不仅决定着学生学习的目的和态度,而且决定着学习方向和进程,影响到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是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学活动本身的成效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关键,多彩的导入方式和各种类型的课程都可以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同时善于利用图画、实物、录音、幻灯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参与学习。另外,巧用游戏竞赛,抓住他们喜爱游戏和好胜的心理特点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在教学说句时进行“看谁说的得多,看谁说得好”的游戏,在多角色朗读时进行“看谁读得好”,在词汇教学时进行“尾字接句”等游戏竞赛,学生都以高度的热情积极参与,因为教师的表扬鼓励使他们获得成就感。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故事性极强,采用故事激发,也是一种好方法,教师要把所涉及的历史、自然、天文、文学等知识寓于故事中,运用典型人物、曲折情节、生动语言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天上、地下、动植物等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爱好阅读,从而拓宽知识面,并在讲述中体会乐趣。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要在学生解决问题时有了心求通、口欲言的要求时才启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让学生“愤”和“悱”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求解的欲望,让学生始终在提问―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情境中推陈出新。

拓展课程资源,用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发现并利用最广阔的教学资源,注重教学资源的真实性和接近性,注重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经验,让教材和实际生活紧密地连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和“生活化”的语文学习。

二、培养学习的积极情感

学习语文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学好它,单靠兴趣是难以长期坚持的,只有形成一种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让学生从内心觉得自己需要、愿意接受并努力学习它、掌握它,才能持之以恒。用发展的眼光看,就是只有当学生有了积极的情感,社会需要才能发展为个体的需要,并推动和鼓励学生实现为之奋斗的目标。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褒扬高尚的道德情操,揭示人物心灵美的课文。文中那些鲜明的道德形象和动人的故事,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中视战士如亲人、忘我工作的自求恩大夫,《雷锋日记》中“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火热”的雷锋:《爱迪生》中克服种种困难、追求科学真理的爱迪生,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对科学、对工作、对学习的态度都足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和启迪,视为楷模。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组织加工,使之成为学生接受和理解的知识体系,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有效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感。如《我的弟弟》,这篇课文的情感十分强烈,教学中假如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弟弟“小萝卜头”在监狱那种十分恶劣的环境里和极差的条件下认真刻苦学习的精神,又用比较的方法感受自己今天的学习生活的优越,对增进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学习的意志一定能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经过这样长期的熏陶,学生就会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自觉积极的学习行为,学习效率就能得到提高。

三、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

意志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对学生的学习有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学生意志坚定,就会在学习上加倍努力,锲而不舍,尤其是在遇到困难时,才能做到迎难而上,保持旺盛的斗志,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由于语文学科的知识面广泛,需要识记的东西多,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意志作保障,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首先从思想上引导,用古今中外名人在苦难中成长的励志事迹教育他们,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其次是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动态,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他们鼓励,使他们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勇敢战胜暂时的困难,让他们享受奋斗的苦乐,与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第7篇: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

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化学实验中,学生可以在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头脑去解决一些简单的新问题,探索一些新的知识。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化学实验中的疑点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指导老师在实验中提出的疑问和一些“奇怪”的化学现象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在不断思考的创新状态。在学生自己探索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的过程中,能够使得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想象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大幅度的提高了每位同学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做一些化学实验的时候,必须有着非常严谨的科学态度。很多化学实验中,一些化学物品是要在特定的用量下才能成功。例如,不同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实验中,要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几种不同的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从而得出结论。在此实验前,最关键的除了要保持四种金属的外形、质量一致外,还要保持稀硫酸的浓度相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严谨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实验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都应该以身作则,从平时上课做起,从实验的小细节做起。学生在老师严谨的科学态度下,也必将会改善自身缺点,做一个严谨的求学者。

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一个学生能否取得优秀成绩的基础,观察能力强的学生,能够迅速、准确、完整的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在学习中可以积累很多他人没有发现的细节。观察能力弱的学生通常反应迟钝,对一些细节不够重视,表现在学习上来,就会造成学习成绩较差。在化学实验中,有些化学实验涉及的试剂和仪器众多,一个化学实验可能产生多种化学现象,所以需要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所以学生在实验时应该懂得根据实验目的,抓住重点观察的现象。实验指导老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要求学生总结观察经验,寻找客观规律。

一般来说,对于某些物质性质改变的实验中,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对物质性质改变的观察,而这种改变往往是颜色、气味的变化、生成沉淀物等等。在实验的关键之处,实验老师应提前通知学生注意观察,因为一些实验现象稍纵即逝,如果不仔细观察根本不可能发现一些潜在的化学现象。

第8篇: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网络道德;本土文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之一,学会获取、存储、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是新世纪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而每个公民的信息素养正是影响其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的主要因素。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针对这个问题,我将结合本土文化进行下面简单的说明:

一、认识信息素养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应彻底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只有真正认识了“信息素养”,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99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理事会把信息素养定义为:“能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一般是指人们能够认识到信息在信息时代的重要作用,对信息有积极的内在需求,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人的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意识的影响。

2.信息知识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处理能力等。

4.信息道德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而我们都知道,利用信息技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超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不像传统的社会条件下那样需要面对面地进行交流,那么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信息道德是隐形的。面对这样的一种隐形的道德形态,我们更是不容忽视,应加强其培养。

二、以本地文化为社会背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地文化是学生所接触时间最长、了解最多的一种地方性文化,而信息技术的教材又是广泛性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与社会文化等因素,形成本土文化的教学教材,这样一来,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识,更能提高他们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促进学生完整的信息素养的发展。而本地文化的主要问题在于解决教育文化的情境性。以活动为中心,注重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知识和资源充分融入进去。

1.信息意识的培养

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年龄特征出发,我们可得出:激发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就高中生而言,信息意识的培养,即是让他们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及时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可使问题得到全面、深入的解决,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2.信息能力的培养

信息素养的信息能力形成是受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现存情况制约的。在硬件方面,要有相当数量和相当水平的信息设备与教学资源,来满足学生上机上网的需求。因为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接触计算机或上网的机会,信息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从我市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来看,硬件是没有问题的。目前至关重要的是“软件问题”――如何有效地结合当地文化,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并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去。

例如,在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作品制作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余姚每年举行的中国塑料博览会进行教学。下面看一看这节课的部分教学设计:

(1)确定主题,设计版面

①确定主题

2013年第九届中国塑料博览会将在11月举行,届时全国各地的宾客,甚至国外友人都会聚集在余姚。你们想不想让大家了解余姚,喜欢余姚呢?

今天,我们就围绕塑料博览会这个主题内容,向全国全世界介绍余姚吧!

②展示版面区域划分

③请围绕上述的内容,自定多媒体作品题目

(2)收集与选择素材,丰富多媒体作品的内容

下面给大家10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来上网搜索有关介绍余姚的资料,(把学生分成十个小组)要求十个小组分别从自然景观、人文特点、经济等方面,集中搜集资料并保存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然后经过小组汇总适当整理,再推选代表较为翔实具体地汇报给大家,你们搜集介绍的资料要有效,要能抓住余姚在上述方面的独特性,介绍要能吸引人(比如充分利用文字、图片,甚至录像等多种方式);每个小组组长要做好分工,避免重复劳动。

教师巡视,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遇到共性的问题请大家停下来集中讲解。

3.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交流中,出现了部分缺乏信息道德的学生在网络上说谎,互相谩骂,甚至在一些贴吧上骂老师,对老师的网上照片进行侮辱性涂改等等行为。我们都知道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阶段,一旦一些不良的行为形成习惯,就很可能会形成错误的观念,影响以后的学习、生活。因此,针对这些不良行为,我们应当尽早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使其网上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而在《信息技术基础》网上交流信息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交朋友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在上网的过程中,网络道德的重要性。请看看下面一个新课导入的情景设计:

同学们,你们交朋友的条件是什么呢?是诚信?是成绩优秀?还是长得好看呢?

目前,每个同学都有QQ,那么,对于陌生人要交你为好友时,你会怎样做?跟好友聊天时你会说谎吗?还是将平时面对面不敢说的怨言,向其抱怨一下呢?

三、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1.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应将信息技术与本地文化有机结合,以学生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外,还应该积极研究、探索和实践在信息环境下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观念、内容、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

2.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

目前,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找资料,但课内外知识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寻找如何将本土文化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有机结合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策略与方法。除了在课堂上的任务驱动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外的大社会环境,布置任务,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分析与处理,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3.本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人们的意识是长时间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一样,它是受到信息环境的差异性影响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本土文化在学生生活学习中所引起的环境的差异性。除了建设好的信息设施,还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提高运行能力,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提供物质基础保障。在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搞好校园文化的信息环境建设。我校一直以“唤起良知,追求卓越”为教育理念,配合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教育。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从不同角度,多视角地去研究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在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把信息技术与本土文化有机整合后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化为其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北京师范大学,2009.

第9篇: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

一、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一)学校对高职语文的教学重视度不够

现阶段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开展中,更重视专业学科的教学,对于作为公共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现为更关注的是学生专业化的操作课,往往对于高职语文的教学不太关心,随意挤占语文的课时作为其它专业操作课来用,至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活动更是觉得可有可无。高职语文教学在一些高职院校中被一定程度上的边缘化了,学校对高职语文的教学重视度不够。

另一方面,高职语文教材改革相对的滞后,教材版本五花八门,教学的内容相对陈旧,有的教学内容甚至还停留在中学的水平,而且内容也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缺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内容。目前所使用的教材难以满足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的实际需要,只有不断推进相关的改革才能更好的适应现阶段高职语文教学的需要。

(二)高职语文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有一个高素质的高职语文教师队伍,而现实的情况是并不乐观的,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与专业课相比语文教师队伍的素质良莠不齐。相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语文教学师资相对薄弱,一些学校缺乏专业化的语文教师队伍,有的学校可能是到外校聘请一些老师来做兼职的语文教师,有的甚至还找到一些尚未毕业的学生来代语文课,教师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也不是很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沉闷、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缺乏人文素养提升的教学环境,分析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师资不强的因素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成效。

(三)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以专业课为主以公共学科为辅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度,一些学生认为专业课对未来的就业是非常重要的,而语文学科对于未来的就业没有什么实质的影响,在潜意识中也就自然觉得语文的学习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再加上教材内容缺乏吸引人的人文内容,看上去浅显刻板而缺乏新意,就更不喜欢学习这一门学科,这样的状况使学生在语文课教学中积极性也自然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就自然不尽人意。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愿意学,发自内心的重视语文课的学习,高职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培养才能真正意义上落到实处,取得好的成效。

二、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不适应人文素质培养需要的教学理念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对于专业化训练相对突出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更是应该继续加强的教育,高职语文教育是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内容,以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人文智慧精华不断地通过高职语文教学的平台内化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这是每一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1]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传统不适应现人文素质培养需要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好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体来说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具有正确的生活态度,以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挑战,要让人文精神的精华在语文课堂上不断地展现,让同学们在浓郁的人文文化氛围中,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将不得不学语文变成我要学语文,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高职院校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对于促进教师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大有必要。

(二)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师学生观的改变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学生观。在教学中要实施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就必须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思维又是充满动态性的。[2]根据不同的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以不同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在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给予充分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肯定与激励下,对于人文精神的体验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因此,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对于高职语文教师学生观的改变是非常有利的。

(三)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师知识观的根本改变

高职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其知识观是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的,传统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对语文知识的机械灌输。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与具体的情感体验,教学只停留于表面的知识传授方面,对于知识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人文因素则很少关注,这种僵化的知识观对于高职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而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师知识观的根本改变。

三、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一)在高职语文教学实施中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的开展中,要以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把人文素养培养与知识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高职学校只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忽视语文课教学的教育观念,在思想上和行动都要对语文教学重视起来,尤其更要重视语文教学的实施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历年来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语言能力不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3]因此,高职语文教学要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让同学们以良好的人文素质去迎接未来的职业挑战。

(二)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深化教学改革

要针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根据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相对课时较少的特点,教师就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要效益,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具体实施中要改变原有的不利于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用深化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更好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高职院校应针对目前语文教师素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师素质提升的方案,促进高职语文教师人文素质的更好发展。因为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升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其二者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针对一些学校缺乏师资的现状,多从师资人员的配备上下功夫,从根本上改变一些高职学校语文教师短缺的现状,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提升。

结论

以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为目的的高职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明确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并充分认识其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此论文为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支撑材料?项目编号:JG2014020263。)

参考文献:

[1]大学生与人文教育[J].教育艺术研究,2009,(5):45-47.

[2]杨洁.浅析高职语文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路[J].学术探索,2013,(8):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