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想象力的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做为教育哲学的重要一部分,教育价值取向一直倍受社科界的重视,对其探讨和争论一直不绝于耳。但很少能看到学者对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价值取向的论述。因此,笔者以本人在幼儿园观察的两则案例来阐述下两位幼儿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和应然取向。
关键词:幼儿教师 幼儿教育 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这一事物、现象对其他事物、现象所具有的某种意义, 这种意义是通过教育对社会、对人所起的作用体现出来的”;[1]“价值取向是内化于人们意识之中的公认的判断事物的标准,它决定着所有具体的外在行为准则之间逻辑上的一致性,使人们在具体的文化场景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它也是文化的核心”;[2]“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3],是从事各种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社会、时代和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做出选择时的判断标准。学前教育处于各级教育的最基础阶段,这使得人们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价值取向上也呈现出一些与其它教育阶段价值取向的不同。本文通过对幼儿园观察和访谈的案例来分析两位幼儿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并试图指出新世纪学前教育阶段教育价值取向之“应然道路”。
一、以“教学――训斥”为主的规则遵守
案例:09:40,音乐教学活动,托班。
带班老师要求每个孩子在钢琴声结束时跑向活动室中间的保育员老师,以摸到老师为活动成功的标志。钢琴声响起,当老师弹到快结束时,一个叫WLQ的小女孩迫不及待地就向站在活动室中间的保育员跑去,当她跑到并摸到保育员时音乐声才结束,此时,其他孩子伴着欢呼声一起向中间的保育员老师跑去……
带班老师对着WLQ大声呵斥道:“WLQ,你没长耳朵?怎么没等到音乐声结束就乱跑了。”小女孩没敢看老师一眼,就耷拉着头坐到了自己的小椅子上。
从侧面看,WLQ没有了先前挂满笑容的小脸,一直无所事事地摸着自己的膝盖,或者挠挠自己的头发,再者就捋其裤子挠自己的腿,总之她没有再融入接下来的活动。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4]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孩子体验到的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在老师的呵斥声中转变成了茫然、不知所措和无聊,甚至是对老师的讨厌和恐惧。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关于儿童的道德和规则研究证明:儿童规则的养成遵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因此,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规则,对于幼儿的适应和发展而言,就有了三种情况: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可以选择遵守的他律规则、自发活动中协商产生的活动规则。这三种情况,倘若不加以严格的区分,就会导致规则教育的混乱和效率低下。”[5]教师的规则教育应该做到“从儿童主体角度出发,将规则看成是基于儿童内在需要的一种主体品质,实现儿童规则教育从利他到互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从限制到指引的转变”。 [6]可是,案例中老师为了自己教学过程的整齐划一,让所有孩子都遵守其随口说出的规则,就全然不顾孩子的真实感受和行动的目的就大声呵斥、甚至给孩子实施惩罚。此种不区分规则情况和行为原因、只一味的限制而不加引导外部灌输式规则教育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二、以“传授――接纳、复述”为主的知识学习
案例背景:09:30,星期四,摩擦起电,中一班。
幼儿们被分成六人一组围着方桌坐,老师说:“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玩个‘魔术’游戏,看看圆珠笔为什么能吸起小纸片。”老师把准备好的纸发给孩子,然后让孩子们按她的示范把纸撕成很小的纸屑;老师拿圆珠笔在头上摩擦了一会儿,让圆珠笔接近纸屑,小纸片被吸起来了。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直接用笔去吸纸片,可没成功。于是,一个幼儿说:“老师的笔能吸纸片,我的不能。”老师走过去和他换了圆珠笔,可他还是吸不起来。老师说:“你们没有在头上摩擦。”孩子们就在头上摩了几下,这次很多孩子的圆珠笔都吸起了纸片,可吸起的时间很短,不像老师的能粘在笔上很久。
老师问:“为什么圆珠笔能吸起纸片?”有孩子说:“在头上弄几下就吸起来了。”老师说:“真聪明。这就是摩擦起电,在头上摩擦几次,笔杆上就产生了电流,就能吸起纸片了。”老师又问:“孩子们,这游戏叫什么啊?”几个孩子说:“摩擦……起电。”好多孩子没有说出来。老师再重复一遍:“摩擦起电。”问:“记住了吗?”孩子们答道:“记住了。”问:“是什么?”答:“摩擦起电。”当孩子们都记住了“摩擦起电”时,老师笑了。
“幼儿科学教育作为针对幼儿实施的科学启蒙教育,其目的不在于追求幼儿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而是重在激发幼儿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与探究科学真理的欲望,鼓励幼儿主动求知,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7]《纲要(试行)》指出: “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8]从案例中很容易看出老师并没有给孩子们留出足够多的探索时间,当孩子们不能吸起纸片时老师就直接告知“没有在头上摩擦”;老师也没有给孩子们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只有塑料制的圆珠笔,也没有对圆珠笔进行细分,到底是塑料制的圆珠笔的那一部分摩擦后带上了电流,是笔尖还是笔杆;老师更没有让孩子们尝试从看到的现象中总结知识,而是直接告知了“摩擦起电”的概念,最后以让孩子能记住所传授的科学知识。
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时间的限制,以“教师传授――孩子接纳、复述”为主的教育价值取向下,老师很难让孩子体验到科学探索所带来的发现乐趣,更不用说养成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框架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的幼儿们很显然是不能长久体验到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的。因为老师已经替他们过快、过早的总结好了科学知识,并把总结好的科学知识让孩子们记住就行了,就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科学教育是求真、扬善、达美的圆融统一。其中,求真是科学教育的根本旨趣和自在尺度, 扬善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自为基准, 达美是科学教育自在自为的最高境界和理想追求。显然, 科学教育应该是上述三者的充分彰显和全面拓展, 从而达成一个完满的价值实现。”[9]案例中教师这种过分单一的科学知识传授的教育价值取向,只是科学教育求真目标的极小一部分,而培养孩子们“科学的方法、求知态度和探索兴趣”根本不能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更不用说扬善和达美的目标,以及三者的圆融统一了。儿童天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学前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过分追求知识传授,让孩子死记一些远离自身日常经验的知识时,只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注:①笔者2010-03-31-09:40,星期三,在A园托一班观察的案例。
参考文献:
[1]王汉澜、马 平.浅谈教育的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1.
[2]李韧青.论中国传统价值取向对教育的影响[J].江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6.
[3]刘旭东.论教育价值取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4][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C].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3、35.
[5]朱细文.新《纲要》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A].《纲要》解读[C].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5.
[6]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9.
[7]刘 慧.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J].学前教育研究,2011:5.
[9]钟勇为.科学教育的价值追求[J].人民教育,2008:6.
作者简介:
田晓雨(1979―)男,河南禹州人,在读硕士,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关键词】针织服装 成本
一、六安英瑞针织服装有限公司传统成本管理状况
公司在实施ERP系统前已实现会计电算化,并根据公司本身的生产特点和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管理方法体系,同时公司在实行ERP系统前已基本建立了从订单、采购、库存到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人事管理等环节的标准作业流程,公司有较为成熟完善的计划管理体系完整的定额标准和较完善的定额管理制度。
(一)成本计划方面
在实践中,该公司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编制方法,例如项目测算法。这种方法可以清楚地看到成本计划降低额中哪些是在上年末已经实现的,哪些是计划年度实现的节约额,而且测算的计划节约额是在广泛集中群众智慧的基础上,使成本计划具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成本控制方面
该公司针对不同的成本项目采取了各种控制方法。例如,材料控制实行限额发料制度,并通过分批核算法或定额核算法对原材料在生产使用中的数量差异进行控制;工资控制采用劳动定额、出勤率和非生产工时损失的控制以及制定编制定员、落实工资基金指标的方法来进行。上述方法的应用,对于控制损失的发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成本计算方面
公司根据本企业的生产管理实际情况,运用了定额比例法,简化了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问题,运用了平行结转分步法。克服了在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的缺点,既加速了成本计算,又便于对各步骤成本升降的分析和考核;推行了成本计算定额法,初步解决了成本的日常控制问题,并有利于产品成本的定期分析。做到了成本核算同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的有机结合。
(四)成本分析方面
英瑞针织服装有限公司采用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成本分析方法。一是从开展联系企业生产特点的成本技术经济分析;二是与同行业成本指标的对比分析;三是深入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的成本分析,并进一步扩大到部门的成本分析。这些做法使成本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有了发展,成本分析的内容更加丰富,大大提高了成本分析对企业决策的支撑作用。
(五)成本管理民主化和群众化方面
公司创造了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将成本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单位、班组和个人,作为各责任单位的成本控制标准,以保证成本指标的切实贯彻;建立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核算和控制各部门、班组和个人的生产消耗,检查分析分管指标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成本指标的实现。
二、英瑞针织服装有限公司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但公司在成本管理方面仍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在成本核算分析控制和会计流程方面:
(一)成本核算
制造费用的分类不合理。该服装公司在使用ERP系统前,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平行结转分步法,并将各费用按照经济用途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部分,但并未对制造费用进行再一次区分为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这样的分类并不利于考察产品成本动因,难以正确计算产品的赢利,也无法揭示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更谈不上成本控制和成本预测了。因此,该公司使用传统成本管理时,在成本控制和利润预测方面比较薄弱。
产品品名混乱。该公司在使用ERP系统前,由于没有实现一体化,导致各部门使用各自的品名对材料、半成品进行核算,品名混乱,这样,在月末进行成本核算时,必须将不同部门的品名转化一致,不仅浪费了大量协调沟通的时间,还较易出错。
“人为成本核算”。成本核算的计算过程中人为或主观因素掺杂过多,影响核算的准确性。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人为成本核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人为地调整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确定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成本不是按照规定或固定标准确定的,而是按照对当期损益的影响来调整的。将非生产耗用材料直接分配到产成品成本。主要是为了使成本计算单和材料分配汇总表金额相等,在耗用材料进行分配时,将非生产耗用材料直接分配到产成品成本。混淆不同产品成本。通过材料分配率混淆不同产品的成本,相应降低本期畅销产品的成本,以调节跨年度的利润。以上这些情况都造成了产品成本结构的混乱,成本分析控制难以执行。
工作量过大。该公司拥有六大生产主车间,且由于传统的成本核算中各部门缺乏联系,成本核算计算过程繁杂,尤其是到月底涉及费用分摊、成本还原等会计事项时成本会计的工作量很大。
难以将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该公司虽然制定了成本标准和费用定额,但在具体执行时,成本计算环节的制度化、规范化很难落实到具体的作业层次、落实到产品的调度、材料员、统计员及成本核算人员。
(二)会计流程
该公司目前采用会计电算化,但目前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并未真正突破手工会计核算框架的束缚,仅是手工会计业务流程的高度模仿。
目前该公司运行的会计电算化是如下过程:会计人员手工收集数据——进行分类和编制记账凭证——将记账凭证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自动登记账簿——生成会计报表,其本质上就是手工业务下的业务流程,只是将传统会计业务流程的许多不必要(如编制试算平衡表)和无效的中间工作(如期末账项调整)的生成全部程序化,交由计算机程序完成。这种会计业务流程对于该企业的成本管理来说有如下的缺陷:无法满足实时控制的需要。从该公司的成本管理流程可以看出,由于它的会计业务流程信息来源上的局限性,它的成本管理所反应的资金信息往往滞后于物资信息,成本信息与业务信息不对称。例如,该公司的财务报告信息至少要滞后一个月,时效性很差,而这种成本信息滞后使管理层不能从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所需要的全部信息,无法对经营活动进行实时控制,这样就影响到信息的质量,降低了相关程度。该公司传统成本会计流程难以为管理决策服务。该公司的传统成本流程采集的只是一些业务数据的简单历史记录,忽略大量管理信息,而大量管理信息的缺失自然很难为管理很好的服务。
三、ERP系统实施后,六安英瑞针织服装有限公司成本管理的变化
所谓ERP是英文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简写。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公司实施ERP系统管理后,成本管理模式与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在成本分类管理、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与分析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内容概括如下:
ERP系统下的成本计算和成本核算。该公司的ERP系统成本计算采用的是滚加法。滚加法是按照物料清单所规定的物料之间的层次、需求关系和制造过程,从产品结构的最低层次开始,从底层向高层逐层累积。成本的发生和累计与生产制造过程同步,随着生产制造过程的进行,在材料、计划生产信息动态产生的同时,成本信息也随之产生,使得在计划、控制物流的同时,也控制了资金流,做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采用滚加法进行成本计算时,滚加的结构和依据就是产品的物料清单。在物料清单中,处于各个不同层次的物料项目的成本都包含两部分,即:本层发生的成本和底层累计成本。
公司在ERP系统下,成本核算打破了传统的按经济用途对费用进行分类的方法,而结合成本习性将成本费用玢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标准成本制度,将每个成本要素进一步划分为数量标准与价格标准,不仅简化了成本计算的过程和复杂程度,同时由于标准成本是一种“定额成本、相关成本”,在成本制度上排除了成本要素归集的随意性,为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建立了较好的基础。
ERP系统下的成本控制。由于在ERP标准成本体系下,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出产品的标准成本、实际成本,并将差异自动结转出来。因此公司实行ERP标准成本体系可以帮助财务主管优化成本控制流程,减少大量繁琐的日常核算和核对工作。该公司在ERP系统下的成本控制基本工作程序如下:制定成本标准。成本标准是成本控制的准绳。成本标准首先包括成本计划中规定的各项指标。但成本计划中的一些指标比较综合,还不能满足具体控制的要求,这就必须规定一系列的具体的标准。该公司是用定额法确定这些标准。分析评价。这就是根据控制标准,对成本形成的各个项目,经常地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不仅要检查指标本身的执行情况,而且要检查和监督影响指标的各项条件,如设备、工艺、工具、工人技术水平、工作环境等。纠正偏差。针对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加以贯彻执行。标准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中的材料、人工、费用三项,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应根据技术部门确定的材料消耗定额和物资部门的标准价格算得,直接人工成本标准应根据劳动人事部门指定的劳动工时总额(财务上称为标准工时时间)乘上标准工资率求得,制造费用分摊标准可按设备的生产能力分摊。标准成本控制阀是一种较理想的始终控制成本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对控制对象事先确定标准成本,并设立标准成本卡,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将实际消耗量与标准成本作比较,计算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采取控制措施,将各项成本支出控制在标准成本范围内。
ERP系统下的成本分析。公司在标准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建立了ERP系统下的产品成本分析模式。这种分析模式主要是在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等的基础上,结合标准成本,制订各项计划成本,并用计划成本和标准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通过成本差异分析对成本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及时掌握计划的执行情况,并通过调查研究,找出成本升降的原因,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拟定改进措施。该公司的成本差异分析主要内容有: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等于材料的实际用量与实际价格的乘积减去标准用量与标准价格的乘积所得的差。造成这种差异既有价差的原因,也有量差的原因。如采购价格和运输费用的变化,材料代用或变更等等皆为价差原因。因材料报废或损耗,材料利用率变化等等均为量差原因。直接人工差异分析。直接人工差异等关于公认的实际出勤工时与实际工资率的乘积减去标准工时与标准工资率乘积所得的差。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有工作中心和工人等级或工资的变动,设备故障、停电、缺料或任务不足工作效率、加工工艺或投料批量的变化等等。间接费用差异分析。间接费用差异等于实际工时与实际间接费用率的乘积减去标准工时与标准间接费用率的乘积所得的差。
上述各种差异在ERP系统中均各自独立设置账户,有系统自动入账。成本差异按照标准成本的比例分配给各类库存材料,用实际成本计价,并结转到销售成本。
四、ERP系统下成本管理变革对加强和改革成本管理的作用
(一)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由于ERP同一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传输渠道,使得信息的传输在瞬间完成,为企业决策提供了更及时的经济信息。不仅节约了工作成本,同时,按照物料清单所规定的物料之间的层次、需求关系和制造过程的滚加法计算成本,也做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统一,提高了成本计算的工作效率。
(二)节约了资金,控制了费用,降低了成本
ERP具有完善的预算系统,相关部门每月需上报资金使用计划,ERP将实施管理控制,超出预算部分将追究相关责任人员。利用ERP预算系统,加强了资金利用控制,使企业资金利用进一步得到优化。ERP中的MRP,能让生产物料的需求预测变得更准确,有助于降低库存,减少盲目采购造成的浪费,从而节约了资金,控制了费用。
(三)强化了成本管理与控制
ERP通过对各部门资金占用情况和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实际费用的监控,控制了企业各项费用的额度。根据BOM制定产品结构中各项物料的标准成本,由零部件工艺路线制定每道工序的工时定额,通过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监控各成本要素的变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成本发生前,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未来某个时期内各种生产条件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标准成本,作为目标以及衡量实际成本节约或超支的尺度,达到成本的事前控制。在生产过程中将成本的实际消耗与标准消耗进行对比,及时揭示和分析实际成本偏离标准成本的差异,加强成本的事中控制。月末,计算出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归属,评估业绩,避免不合理的支出和损失的再次发生,为未来的成本管理工作和降低成本的途径指明努力方向,事先成本的事后控制。通过这一系列人、财、物的效应,必然会降低生产成本。
手工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创造家与表现家。在小班某次手工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以撕、贴、画的方法创作“柳树”。在活动中,教师观察、记录了其中三个幼儿的制作过程及人们对三幅作品的评论。因为三个案例中无论是活动过程还是作品本身,包括对于作品的评论,都值得引发我们对传统手工活动的“正确评价”的思考。
案例一悠悠的《美丽的柳树》:悠悠熟练地剪了一个长条形,贴在画纸中央,作为“树干”,然后在“树干”周围添画上密密的弧线作为柳条;一边制作,一边还观察起了旁边幼儿的作品:“老师,他把柳树贴歪了!”老师只是对她笑了笑,没有干涉她和同伴的创作。
案例二成成的《好长的柳树》:成成剪好长条形后,贴在纸上,但是发现长条形的顶部超出了画纸,他疑惑地看着自己的作品,教师发现了他的疑惑,走去示意他可以把长条形往下贴些,但是他并没有采用老师的方法,而是继续在未超出纸面的部分添画上“柳条”。
案例三绕绕的《小丑柳树》:绕绕由于对剪刀的操作不太熟练,因此他将“树干”剪成了类似“三角形”,贴好后,他看了一会儿,又剪了一片不规则形贴在刚才那片的下面,觉得还不满意,又剪了几片继续贴,试图将“树干”拼成长条形,此时活动渐进尾声,教师轻声催促,他很投入没有任何反应,于是教师就不再干涉他,绕绕持续了近四十分钟左右完成了作品。作品中间是一大块各种形状的纸片“树干”组合,四周画上了各色的“柳条”。
三幅作品的评价:活动后,教师将幼儿的作品粘贴在作品栏里进行展示,其中悠悠的作品比较受欢迎;成成他自己在评价自己的作品“柳树”时说:“我的柳树每天都喝水,越长越高,都长到纸头外面去了,因为它长得太高了”;大家看到绕绕的作品的时候,都笑了:说它 “树干贴了那么多纸像小丑的脸”……。
放学时家长们也围在作品栏前欣赏,大部分的家长都夸赞了悠悠的作品,并以她的作品比较自己孩子的作品。绕绕奶奶看到孙子的作品第一句话是:“你画的是什么?”成成妈妈则对成成说:“你的柳树太长了,应该上面剪掉点呀!”
三幅作品带来了幼儿与家长的三种评价,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固定了成人的评价模式,甚至这种观念已经影响了或正在影响着幼儿的评价观。在手工活动中应遵循评价的方向性、发展性、延迟判断这三大原则,不仅仅只是对作品本身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习惯、操作、想象力、创作力等因素。
二、正视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评价
我们单从上述三幅作品画面的本身来看,也能发现每个幼儿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例如案例一中可以看出悠悠在画面构图和线条感中发展确实是有优势的,但她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却处于一种固有模式中;案例二《好长的柳树》中虽然“树干”超出了纸面范围,但是成成在自我评价中却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我的柳树越长越高,都长到纸头外面去了”,介绍得富有童趣又灵动,因为在幼儿想象的世界中,一切都合乎情理;案例三绕绕的作品在大家的评论中显得“格格不入”,但是带着发展的眼光仔细观察他的画面:整幅作品稚拙的构图与彩色柳条的色彩感却传递出了一种不平衡状态下的质朴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因为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体现了他发展的需求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征,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化教育。
三、重视幼儿手工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一次简单的手工活动,不能仅仅将评价局限在成果,对于活动的过程性评价也是尤为重要的。在活动过程中还要关注幼儿活动时的态度、习惯、毅力、注意力、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教师应该是分享者、引导者、欣赏者的角色。
首先,强调过程,淡化成果。教师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应该关注的是幼儿能否在制作过程中拥有丰富想象经历、获得技能体验、分享成功经验,而不是满足于暂时的、表面的效果。如悠悠对于“树”的形象是单一的,缺乏想象力的,在看到同伴作品后会表现出疑惑、排斥“老师,他把柳树贴歪了!”,此时就需要我们给予她积极回应,并且在今后的活动中帮助悠悠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
其次,强调幼儿操作,淡化指导痕迹。幼儿的学习不是只是与经验的单纯堆积,而是打破原来的认知,重新建构新认知的过程。在案例二中教师“想帮助成成”几乎介入了成成的创作过程,但是立刻发现了自己的“越位”行为,退回到了观察者、鼓励者的身份,淡化教师的指导,给予积极正面的回应与评价,这也是对成成想象力的一种保护,这种想象的精神将会在今后的创作中以不同的形式不断呈现。
四、提倡幼儿手工活动的个性评价
1、作品解读:在手工活动中,幼儿的创作更是个性的表现,因为他们的创作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源于自己对手工主题的理解;来源于创作时的心理活动,因此我们要更新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创作。在上述的手工活动《柳树》中教师并没有给予范作定势幼儿的思维模式,并始终用欣赏的眼光、鼓励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作品。
2、同伴交流: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幼儿对自己和同伴的作品也有评价的权利,例如《柳树》活动后的同伴之间的评价:“像个太阳”、“树干贴了那么多纸像小丑的脸”、“柳条怎么是彩色的呢?”……。在这种互动中,幼儿及时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与同伴交流、分享,同时也为他们自己下一次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经验,为自己审美意识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角色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开展角色游戏,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如娃娃家的“娃娃”、菜场的“菜”等等,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适宜的材料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还能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园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发展水平不同,所以游戏主题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定的,小班幼儿在游戏时会有如下特点:平行游戏多、合作游戏少,与材料接触多,与同伴互动少。所以只有提供了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材料,才能促进其发展。
二、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问题
如今的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游戏,角色游戏在小班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老师们花了大把的时间费尽心思设计新颖有创意的区域,在材料的投放上花费了很大的心血。但是在不断改进游戏材料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只是追求材料更加精致、逼真、华丽,似乎忘记了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忘记了游戏的本质,导致在材料的投放上走进了误区。
(一)投放的材料不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优质幼儿园的游戏材料多有趣、多美丽、多有创意。其实我们在照搬他人的游戏材料的时候,一些材料并不适合自己的幼儿。
案例一:在小班的“照相馆”里,有拍照区、打印区、服装区,只见摄影师彤彤正在给小客人拍照呢,门口还有几个小客人在排队等待照相,可是小客人们拍完照就走了,似乎没有意识到两边的服装区和照片打印区,十分钟过去了,摄影师彤彤忙得热火朝天,打印员和服装师却显得无所事事。
案例分析:照相馆的游戏虽然新颖,但是只是拍照似乎有些单调,于是老师根据自己先前参观的经验,在自己班的照相馆添了两个区域,照片打印区是幼儿根据客人的形象快速画出客人的样子作为照片送给客人;服装区是幼儿运用各种花布和彩带来制作服装以拍照用,这两个区域需要幼儿有着熟练的绘画能力以及很强的动手能力才能完成,所以比较适合大班的孩子,老师把它们照搬套入小班的游戏中,必然不受孩子们的欢迎。
(二)投放的材料太精致
人们都喜欢美的事物。在制作游戏材料时,也是越做越精美,越做越逼真,赶上了商店里卖的玩具、玩偶的水平,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好,但是真正在进行游戏时,会发现那些“精致的”不一定是受欢迎的,有时是被冷落的,可能一开始它们完全吸引住了孩子的目光,但是操作过后便又被丢弃了。这些特别精致的材料缺乏可变性、功能单一,对于小班幼儿的动作发展没有起到帮助的作用,会局限幼儿创造力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案例二:小班美食屋中,一盘盘“美味佳肴”有序放在食品架上,有牛排套餐、鸡腿套餐等等,游戏开始了,客人明明走进了美食屋,服务员小俊热情迎了上来,明明表示要吃鸡腿饭,小俊快速拿了一盘鸡腿套餐端到明明面前,小厨师在一旁急了说:“我还没有煮呢!”小俊连忙回到:“这又不用煮!”小厨师看了看也没话说了,明明拿起刀叉想要切开鸡腿,发现外面包着塑料纸也没法切,不一会儿他就没了兴致走开了。
案例分析:从客人的角度思考,那一盘盘精致的套餐虽然逼真,但不实用,那一层透明纸看似可以让幼儿持久操作,其实是阻隔了幼儿的游戏兴趣,明明本来很开心地想要体验用刀叉吃西餐的乐趣,可是那一层透明纸让他意识到他根本就碰不到“鸡腿”;从小厨师的角度想,包装精美的套餐可诱人了,客人一点菜,马上就能端上去,真方便!可是这些已经打包好的食物根本不能放在锅里炒,自己不能搭配各种食物,也没了炒菜、装盘的步骤,小厨师还有什么乐趣呢?
三、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策略
(一)材料的投放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
小班初期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的材料,满足幼儿平时游戏的需要。到了小班中期,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材料,并增添一些半成品的材料,同时我们在平时要做到细心观察,了解各种材料的使用情况,并逐步调整、替换。
(二)投放的材料具有可操作性
比起逼真的只可用来欣赏的材料来说,操作性强的材料更受幼儿的欢迎,比如在糖果屋、点心店这类区域,我们可以增添一些操作柜台,给幼儿提供一些小纸片、废报纸、橡皮泥等废旧材料,这些材料虽然简单,却有很强的操作性,幼儿可以通过折、搓、团、捏等各种方法做出自己喜欢的糖果、点心,然后提供到游戏中。如在娃娃家的附近设置一个建构区,当“爸爸妈妈”缺乏游戏材料时,利用建构区的材料帮忙
案例三:早晨丁丁的妈妈带来了一些废旧材料,老师把其中的塑料鞋拔随手放在了甜品坊的柜子上,甜品坊的旭旭发现了这件新玩意儿,大家都非常好奇地讨论着:“这是什么呀?”后来旭旭发现了它的秘密:“这个东西长长、弯弯又薄薄的,不正是一把小刀吗!”接着每来一个客人,她都小心翼翼地用这把有趣的“小刀”切蛋糕卖给客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阅读是幼儿获得更丰富的认知和经验的有效途径,幼儿期是培养兴趣爱好、习惯品质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期帮助幼儿感受阅读的趣味性,有助于幼儿一生阅读习惯的形成。而音乐对幼儿有着特别的吸引力,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大多数幼儿都乐于将歌唱和阅读结合起来,这种结合能够让幼儿在感受到音乐旋律、节奏时获得更愉悦的阅读体验,使得阅读更富有艺术感和童趣。在本案例发生的过程中,笔者通过孩子的表现,发现了富有趣味性的阅读体验方式与阅读方式推广的必要性,这是开启幼儿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一把钥匙。
【案例描述】
新绘本投放到阅读区后,幼儿的新鲜感油然而生,他们在几天中非常乐意从阅读中看新的故事,可×是其中表现得最积极的孩
子。她对《逃家小兔》这一绘本很感兴趣。这天区域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纷纷选择自己想去的区域游戏,可×和昨天一样选择了阅读区,她拿出《逃家小兔》看了起来,但翻到小兔子变成小鳟鱼游到大海里去时,她突然唱起歌来。这引起了旁边小×的注意,她好奇地凑过来说:“你在唱什么啊?”可×说:“你看,这里可以这样唱:我要变成小鳟鱼,游到大海远远的。”原来她唱的是近期陈老师很喜欢唱的一首歌,用歌唱表达自己对绘本图画的理解,说完,她对小×提出:“你会不会这样唱啊?我们一起来唱图画歌吧。”她给自己的阅读行为起了个“唱图画歌”的名字,两个小朋友玩了起来。
一本绘本被他们找到了很多有趣的地方,还设想了新的故事情节,他们的欢乐很染了同一区域的其他幼儿,大家都围上来看他们的绘本,在了解了他们是怎么玩的以后,孩子们自己去找绘本看了起来,阅读区一度成为一个歌唱区。我感到这是一个好的教育契机,一旦把握好了,能够让幼儿更乐于阅读,并能够发现阅读的趣味,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于是我在区域活动后,引导幼儿讨论了这一方法,并和幼儿一起在表演区旁设计了一个阅读歌唱小舞台,并形成了阅读歌唱创编比赛,幼儿需要在了解绘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新的与歌曲有关的创编,幼儿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
【案例分析】
在阅读区中进行阅读的时候,通常教师都会要求幼儿进入阅读区后要安静、不打扰别人,在这一规则的限制下,很多幼儿都只是在做他们个体的阅读活动,获得的认知和想象、创造行为很少和其他的幼儿分享。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对幼儿的“喧闹”加以制止,而是给了他们自由发展和探索的空间,这样的方式让幼儿获得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分享、交流的体验,并在交流中产生更多的灵感碰撞。传统的绘本阅读活动一般以说图、说感受、绘画等方式帮助幼儿提升阅读感受,而在上述案例中幼儿自己发现了以歌曲、歌唱的方式来阅读图画,音乐、图画与语言、故事的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创造能力和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促进了幼儿的发展,给了幼儿一种具有挑战性的游戏刺激。
【案例反思】
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教师需要帮助幼儿建构丰富、有趣的环境,同时引导幼儿用符合自身发展与兴趣需求的方式阅读。大班幼儿马上就要踏入小学,帮助他们从书籍中感受不同的学习趣味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幼儿阅读过程中合理地观察幼儿的阅读行为,发现幼儿有趣的阅读行为并乐于表现这种行为时,教师要帮助幼儿丰富自己的阅读方式,以让更多幼儿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如案例中使用音乐表现绘本内容,扩展思维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进行推广,以运用到幼儿的教学与其他活动中。
1.合理利用音乐,烘托绘本气氛
在进行特定内容的绘本阅读、分享时,教师可以以固定的音乐作为背景,帮助幼儿在音乐背景中感受到绘本的内容与情绪氛围,从而顺利地进入绘本阅读情境中,获得角色表现情感共鸣,增强幼儿阅读的有效性和阅读情绪的感受。
2.利用不同歌曲,促进绘本理解
目前,在幼儿园的歌曲教学中,歌曲的内容非常贴近生活,而绘本中的内容同样很贴近生活,教师可引导幼儿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并在阅读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场景、物品时,引导幼儿使用唱已有歌曲甚至自己创编歌曲的方式表达对绘本的感受。用歌唱的方式来理解绘本,包括对一些情绪情感的感知、故事情节的了解等等,在不断阅读、思考、歌唱的过程中,形成深入、个性化的绘本理解。
3.用音乐诉说体会,升华绘本感受
在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分享后,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幼儿进行阅读感受讨论,同样可以采取音乐唱出来的方式。这种方式让幼儿在新鲜的感受中获得另类表达的满足。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互相交流、倾听,也能让他们获得更多被动式的感受,但这
些感受与自身的感受融合在一起时,它们将能获得对绘本的升华
感受。
关键词:示范;多样性;利弊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幼儿园工作中,教师在进行美术活动时经常对幼儿进行示范,在对幼儿进行示范时教师采用了很多种示范方法,但是我发现每一种方法对幼儿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如果你的示范方法不新颖,孩子们的情趣就调动不起来;在作画时幼儿会模仿老师的画进行创作。我有一些疑问:示范对于幼儿来说是利还是弊呢?教师采用的多种示范方法对幼儿产生了哪些不同的效果呢?
二、研究对象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扬中市三茅中心幼儿园的中班(4~5岁)、小班(3~4)的老师及幼儿。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观察了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示范的研究,记录了教师对幼儿示范的方法及幼儿的反应。
四、研究内容
案例一:
时间:2014年11月3日
地点:美术区
观察记录:在小班美术绘画课《纸娃娃》上,老师出示一个没有画脸、衣服、鞋子的纸娃娃,让幼儿对娃娃进行添加。老师先用提问的方式导入,然后边说边示范,要画哪些部分。老师画的纸娃娃有垂下的流海,衣服上画了三颗扣子,我看到小朋友交上来的画中,有六个小朋友画的流海跟老师画的类似,有十个小朋友在衣服上画了三颗扣子。
案例分析:这次美术课中老师进行了边说边示范,在案例中老师在给幼儿示范画流海时,老师一边对幼儿进行示范一边对如何画流海进行了讲解,然后让幼儿跟着老师一起画。在作品中有六个小朋友画的流海跟老师画的类似。有十个小朋友在衣服上画了三颗扣子都和老师出示的范画是一样的,教师进行的示范成为幼儿模仿的榜样。
案例二:
观察时间:2014年11月6日
观察地点:美术区
观察记录:美术课《苹果树》是一节手指点画课,老师先出示一幅画好的苹果树,告诉小朋友这是一颗苹果树,是老师用手指点出来的,引起幼儿的兴趣。问:“树上的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回答:“红色的”“黄色的”“绿色的”。老师肯定幼儿的回答:“对,苹果树上有许多的苹果,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所以今天小朋友们要用你们的手指来点出你们心中最喜欢的苹果树。”然后老师让幼儿进行手指点画,最后幼儿交上来的苹果树都是各色各样的,都画出了他们不同的画。
案例分析:这次美术课使用了局部示范,老师出示了一张只有树干的苹果树,然后让幼儿迁移生活中的经验进行手指点画,使画出的苹果树丰富多彩。
案例三:
时间:2014年11月10日
地点:美工区
观察记录:今天上的美术课《小汽车》是一节手工课,让小朋友学贴小汽车的轮子.老师使用了用多媒体进行示范,老师说:“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本领,帮小汽车贴轮子。”这时小朋友们还没有完全安静下来,有的小朋友还在交头接耳,似乎没有听到老师讲的是什么。当老师走到电视机旁打开投影仪时,所有的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
案例分析:在这个案例中老师采用了多媒体,幼儿对于多媒体的一些动态及声像结合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所以,老师利用这一点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学会如何做。
五、讨论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出示范画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分步示范
把画展开讲,随后进行一步一步的示范。
如:在案例三,教师采用的就是分步示范法,使幼儿理解整幅画哪个该先画,哪个后画,了解怎样画才能更好地完成作品。
2.对比示范
把好的作品与不好的作品之间进行对比,了解绘画方法上的正确与错误。
3.边说边示范
在画画的同时,一边示范一边对画进行难点和注意点的讲解。
如:在案例一中教师采用的就是边说边示范的方法,这样能使幼儿注意力集中,让幼儿记忆深刻。
4.局部示范
对整幅画中的某个难点进行详细示范。
如:在案例二中教师采用的是局部示范法,让幼儿了解画中的难点,教师先对画中的难点对幼儿进行分析,让幼儿引用生活中熟悉的东西进行创作,从而克服难点。
六、反思
在以上案例中,老师采用的方法有许多种,从中可以看出老师对幼儿进行示范的策略有利也有弊。
1.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进行示范的优点
(1)提高幼儿的观察力
在案例三中,老师进行了分布示范,老师出示画的分步图,让幼儿进行观察,然后完成作品。在案例一中,老师采用边说边示范,让幼儿对画进行观察,再加上老师的讲解完成作品。在案例二中,老师采用局部示范法,老师对画中的难点进行示范,让幼儿仔细观察老师的示范,克服难点。以上案例中都让幼儿进行了观察,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
(2)加强幼儿的目标意识、任务意识
在案例一中,老师对画进行讲解,让幼儿明白他们需要完成作品的内容,即他们的任务。在案例二中,老师对整幅画中的难点进行分析,让幼儿知道难点处应该怎么画。
在以上案例中,老师在让幼儿画画之前,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了本次活动的主题核心,并增强了幼儿的目标和任务意识。
(3)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
在以上的各个案例中,老师在让幼儿观察的过程,明白绘画的目的,然后再让幼儿进行绘画。这样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施教,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不是无目的地瞎画,为了能更好地完成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迁移生活中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来进行绘画,或让幼儿边听音乐边画画,这样可以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想象的空间里提高绘画技能。
2.在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示范的不足
幼儿会进行模仿,限制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案例一中,老师采用的是边说边示范,虽让幼儿学会了绘画,但幼儿的模仿性很强,老师进行的示范会成为幼儿模仿的榜样,长期让幼儿观察示范图,幼儿会模仿教师的示范作画,这样会使幼儿丧失想象力、思维力和创新力。所以老师在进行示范的同时,要指导幼儿领会作品,要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天性,使他们具有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一、生活教学理念的特点
1.遵循幼儿个性的发展规律
生活教学是引导幼儿对社会进行正确认知的一种教育方式。绘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幼儿自主地将印象中的东西描绘出来,并对自己的绘画理念进行阐述。比如,教师给幼儿布置一项作业:画鸡蛋。成人印象中的鸡蛋是小小的、椭圆形的,而在幼儿看来,鸡蛋就是圆圆的,像小球一样的东西,教师评定时就需要用特殊的尺度来衡量幼儿的绘画结果。生活教学理念能够发掘幼儿的潜能,充分展现个性化的教学特点。
2.与时俱进,适应时展的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要求我国建立健全教育体系,幼儿园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教育要充分贯彻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更新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点,确定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辅助功能。在绘画教学中,通过和幼儿的沟通,了解他们表达生活的诉求,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使学前教育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保证幼儿教育理念符合现实的发展要求。
二、幼儿绘画教学现状的分析
如今,社会各界对幼儿绘画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但有部分人士对幼儿绘画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幼儿绘画教育是指让幼儿从早期开始接受绘画练习,打好专业基本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侧重绘画技巧和手法的练习,忽视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大多数幼儿园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状:教师将“绘画水平较高”的孩子的作品张贴在展示栏中最显眼的位置,而将任意涂鸦的幼儿的作品放在角落里,并要求其他幼儿向“优秀学生”学习。这种教育方式违背了学前教育的初衷,严重阻碍了幼儿感受生活的能力。
三、从生活教学理念的角度谈幼儿绘画教学模式的改进
1.创新教学思路
在总结先进幼儿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教学案例,相关人士研究出了具有生活理念的绘画教学的基本思路,以供大家参考(如下图)。
2.正确引导幼儿认识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步骤,没有经过实践就不可能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幼儿产生绘画的源头,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幼儿感受自然、接触社会。幼儿的绘画内容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直接理解,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认识观念,增加幼儿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利用美术的作品展现出幼儿对美的体会等。幼儿结合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对事物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他们也会在美术创作中展现出不一样的效果。幼儿认识世界的过程正是他们开阔视野的最好机会,教师要对新事物给予耐心细致的介绍,形成正确的初步印象。
四、建立自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一、自由想象教学策略
娃娃家是小班幼儿区域游戏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在娃娃家中,幼儿可以随意的摆弄教师投放的生活用品及玩具,孩子也可以自己搜集各种材料,在特定的空间里自由的游戏。在这样简单的游戏过程中,大多数孩子的小嘴巴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嘀咕着什么。他们在说着一些我们成人听来觉得莫名其妙的字、词、短语、句子。给孩子购置易引起想象的玩具,例如洋娃娃,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喜欢娃娃,很容易把娃娃融入到自己的想象世界里面。其他有利于想象的玩具还有很多,例如动物玩具、厨房工具等。
我曾观察到这样一次有趣的游戏。娃娃家里,两个孩子正悄悄地在计划着什么。田田和湘湘坐在南边的娃娃家里。田田指着一个空的医药箱对湘湘讲,“这里面有小动物,你摸摸!”湘湘摇摇头说“里面没有的,你瞎说。”田田神秘似的凑到湘湘的耳朵边上说了些什么,然后湘湘小心翼翼地把手伸了进去,还闭上了眼睛。没过一会儿,她就开心的笑了起来。我也颇有兴致地走过去,问湘湘刚才怎么笑了。她扬起小脸,“里面有小花猫。”我问她“小花猫真的在里面吗?”她点点头,又埋头继续“摸小动物”了。后来我和孩子们一起给这个游戏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猜猜我的小宠物”。这其实也是日常课堂活动中,由孩子自己发明创造出来的。它形成的基形就是触摸感知游戏。孩子闭上眼睛,轻轻把物品按到皮肤上,猜出是什么物品。我们老师想到的往往是“以形换形”。可以做成一个整理箱,在里面可以装上旧衬衣、裙子、帽子或围巾等,再给孩子一些便宜的饰品,让孩子触摸游戏,但是孩子在区域游戏中自由想象所带来的新的游戏内容往往更能吸引孩子的眼球。在自由想象的基础之上,孩子创新能力自然得到的培养。
二、问题想象教学策略
实施问题想象的策略关键是老师的问题引导,在小班区域游戏过程中,老师很难设置具体的问题来激发孩子的想象空间。但教师可以在现有的游戏情境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对待小班年龄幼儿时,教师应尽量用开放式提问,避免提出只有一种答案的问题,要提出答案丰富的问题让幼儿寻找。开放性的答案有利于幼儿自己设计、主导游戏区角,在设计的过程,孩子也能接触到许多未知领域,对他的知识是个补充。想象与开放使幼儿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提升。
在与主题活动一致的区域游戏内容中,我们安排小班幼儿用各种各样的汽车尝试性驾驶操作,体验各种汽车运动状态的差异,并能实际感受多种交通工具的功能。以往我们的做法就是,让孩子自由操作,在体验中建构知识。如果运用问题想象策略,则不但能让幼儿完成这样的目的,更能延展出新的游戏内容与形式。第一次实施该区域活动的时候,很多孩子都是直接从篓子里拿出自己喜欢的小汽车,然后随意的在地面上驾驶。我在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以后,即时采取了反思。
在第二次活动的时候,我对趴在地上自娱自乐的杨杨说:“我好像听见你手里的小汽车在哭呢!”杨杨连忙举起手里的翻斗车,凑近自己的小耳朵,想听听翻斗车想说什么。但是他无助地看着我。“它好像不喜欢在地上跑呢!你猜猜它在哪里跑会开心呢?”我和杨杨的对话也吸引了这个区域里的其他幼儿,他们一起跑来帮杨杨出谋划策。“在马路上”、“在造房子那里”、“我看见过翻斗车”、“它可以挖沙子”……杨杨摇了摇头:“没沙子呀!”于是我给孩子们摆上了沙池,让翻斗车在沙池里开一开,还让其他种类的小车也到沙池里开一开,孩子们既体验到了快乐,也发现了不同材料路面的特点与区别。这个问题提出以后,我们又对幼儿扩展了问题的涵盖面,使想象策略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迁移想象策略
针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区域游戏坚持的时间段比较短。如何在区域游戏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更好的发挥游戏的效率,就需要教师以内部动机为契机,把握外部动机,双重激发,因势利导。
点点体质差,平时喜欢安静的画画,而且画得挺不错,第一次画画,我只要求画圆圈圈,但是她额外送我了一朵小花。为了锻炼她动手能力,我邀请她来工艺坊串珠子。圆形和椭圆形的珠子是各种颜色的。点点随意地串了6、7个,便开始看旁边玩橡皮泥的小朋友了。看得出来,点点被漂亮的橡皮泥吸引了。我把点点带到美工区去看其他小朋友做蛋糕。我还亲手做了一个“双层蛋糕”给点点看。“点点,你说老师做的蛋糕好看吗?”点点使劲地点了下头,偷偷咬了咬自己的手指头。我指了指自己刚做的“蛋糕”,“你看,这里有黄色的‘奶油’,然后是红色的‘奶油’,又是黄色的,然后是红色的……”“点点,这上面的奶油像什么呀?”点点想了想指指自己桌上的珠子。“对呀!好像你做的串珠一样呢!”点点睁大了眼睛仔细地看着,笑了起来。我对点点说:“把你的串珠也变成漂亮的奶油好吗?”点点如获至宝地跑回自己的小椅子,认真地摆弄起来。
在这个案例里,教师通过观察,引导孩子从感兴趣的方面入手,迁移想象,从而改变幼儿的想法。原来珠子不但可以用来串,还可以在桌面上大胆地围摆。这样的游戏过程中既扩展了幼儿平面的具体思维模式,又能在想象的过程中延伸到新颖的游戏内容上去。
关键词:美术教育;激发兴趣;组织领导;师幼互动;积极评价
《纲要》在艺术内容与要求部分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绪”。教育首先是一种关系,一种相互交流的可能性空间。
“师幼互动”应渗透到美术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我们首先要保持这样一种理念:关注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一、兴趣的摇篮――创设适合幼儿特点的环境
1.o扣幼儿年龄特征的教学内容
幼儿一般在一岁半到三岁属涂鸦期,四到五岁便开始有意识地去表现一些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这段时期的重点应是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认知,在教学方法上留给幼儿足够的空间,给予适当的引导,作画时还创设了有声环境,播放一些轻音乐,陶冶幼儿的情感,让他们的画更富有生命活力和美感。
2.感性体验为先,规范化教学程序
我认为教学的模式也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激发兴趣、培养愿望入手,先让幼儿感知所要描绘的事物,让其产生作画的愿望和信心,然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各种表现方式来随机进行指导,完善、丰富画面,这样能充分展示幼儿扩展性思维的发展程度,激发幼儿作画的兴趣和愿望。
二、想象力之钥――形象性语言的使用
1.生动易懂的讲解
教师在讲解时运用形象性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案例:如教画《可爱的小绵羊》时,我把小绵羊的造型概括为:“螺旋线的圆圈是小绵羊的头发,因为它最近赶时髦,烫了个卷卷头,眼睛像小黑豆,弯弯的两只小角像香蕉……”孩子们听了以后都笑了。教《花儿爱喝水》时,让孩子们知道花儿要长大,都要张开大嘴巴,画上一个一个大圆,这样嘴巴大水喝得多,花就开得大。
2.启发性的提问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思考,像一根火柴棒点燃、擦亮幼儿智慧的火花,因此要通过启发性的提问来开启幼儿的心智之门。
案例:如我在教画《爱劳动的小刺猬》时,为了让幼儿把握好刺猬的造型特点,便问:“孩子们你们知道小刺猬半圆形的身上为什么插了许多长长的、直直的针吗?”老师的提问突出小刺猬的外形特征和身上刺的画法;要想让孩子们画上好多果子,于是我趁势说:“那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比比看,谁的小刺猬摘的果子多,就说明它最爱劳动,它是一只勤劳的小刺猬!”孩子们听后都积极地投入到绘画活动中去了。
三、沟通之方――照顾幼儿情绪形成良性互动
首先,应让孩子树立自信心,消除畏难情绪,多给孩子一些形象生动的提示及空间,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不直接否定孩子们认真作画的成果,而应从侧面进行引导,用积极的语言来引导幼儿表现美的世界。
四、审美能力的建立――对幼儿作品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引导
1.充分肯定幼儿的作品,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
要充分理解幼儿,并给予充分肯定幼儿绘画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幼儿具有健全的人格,对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情感的教育,而不是培养工匠型的画家。教师就应该理解孩子内心的感悟,去鼓励他、肯定他。
2.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幼儿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和孩子们交流,通过适当评价培养孩子对美术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以及良好的心智。
案例:我设了一个大题目《地球妈妈我爱你》让孩子们自主表现。孩子们想出了很多保护环境的方法,有一个孩子画得很特别,画了汽车超人飞在一只蝴蝶旁边。于是我说:“你画得真好,你能告诉我汽车超人为啥在蝴蝶旁边吗?”孩子认真地说:“因为超人和蝴蝶在一起可以保护小花消灭害虫呀。”我笑着说:“你真棒!可是超人蝴蝶保护的小花不知道在哪里?”孩子说:“我种的小花还没发芽呢!”我对他笑了笑,感悟到这小家伙想象力真丰富,于是我又说道:“希望你种的小树小花快快长大,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和平更美丽!”,听了我的话,孩子就用了一支绿色绘画笔进行涂色,把绘画纸变成了一片绿色,感受了大自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