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八年级生物知识重点范文

八年级生物知识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八年级生物知识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八年级生物知识重点

第1篇:八年级生物知识重点范文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xx县教育局全面推行尝试教学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方面,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本知识、生物实验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少同学还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生物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是学习习惯懒散、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好奇心有余而自觉性不足,学习成绩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

因此,从本学期开始,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学习思想引导、学习方法指导,特别是学习过程和效果的监控,不仅要让端正学生态度、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内容包括: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共五章,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共三章。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内容编排图文并茂,加强了启发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编写具有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关于第五单元的内容我主要分两个部分进行分析

(1)、关于动物部分

教材先探讨生物圈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有哪些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再探讨它们的运动、行为以及在生物路边中的作用,其知识结构简图如下:

这样的安排改变了长期以来按进化顺序逐门逐纲讲述各类群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做法,强化了动物与环境紧密联系的认识,其中“水中生活的动物”重点探究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陆地生活的动物”重点探究蚯蚓和家兔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空中飞行的动物”重点探究鸟和昆虫适应空中飞行的特点,这样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关于动物的类群重点阐述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要求。而关于其他动物的类群则在相应的节中简单介绍。这样的安排突出了重难点。

(2)、关于细菌、真菌部分

其内容包括“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和“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两大部分。本单元的第四章标题为“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作为第一节,还安排了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内容,这些内容尽管与具体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却都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在说到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时,必然要说到发酵食品的制作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生物技术,因此,将课程标准中这两项内容合在一起。

2、关于第六单元的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包括生物的分类、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现状及保护对策等。

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课标要求达到层次是学生能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这是个热点问题,所以教材从生物各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个方面来阐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以便让学生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对策有更深入的认识。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三、教学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逐步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5、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价值。

第2篇:八年级生物知识重点范文

一、抓纲务本,弄清重点、难点、考点;适当拓展;扩大学生知识面

“抓纲”这里指认真研究新课标对生物教学及各学段要求,“务本”就是要认真忠实和拓展现有教材;理解教材结构顺序,知识体系,重点,难点及每年的知识考点。我们生物教师大多从事跨头多班教学,有的学校还搭给其他学科教师。我们的工作不被领导、同事重视,不被社会认可的事时有发生,但是,我们要自己重视自己,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好,做强,才会令人刮目相看。因此,我们备课时要精心设计教学,创设和构建生动的学习环境,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所学知识。如平时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该拓展的知识不拓展,那么学生就不能举一反三,应对考试。如七年级上册就有几个地方需要拓展:像植物的结构,层次这部分,植物的各种器官,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或繁殖器官),这些可能没有上过老教材的同志就不太清楚。又比如种子的结构中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的区分,除子叶数不同外还有叶脉,根系也是不相同的。植物的生活需要无机盐这节,除了告诉学生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无机盐外,果树缺少含铁的无机盐要得黄叶病,油菜缺少含硼的无机盐,就会只开花,不结籽。讲花的结构时,什么是单性花,什么是两性花,风媒花,虫媒花,同花传粉,异花传粉,像这些知识七年级教本上提都未提,那么,我们在复习时就应给学生拓展传授到位,因为这些内容在中考时也会时有出现。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提升复习课容量,激发学生识记兴趣

随着多媒体和电子白板的普及,教学手段更加先进。我们复习课就利用网上资源,变抽象为直观,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能增大复习课的容量。如复习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血液循环本就抽象难懂,特别是左右心房,心室,静脉,动脉及两条循环路线的判断,我用两节课完成这一章的复习:第一节课,我首先用投影仪放出这一章的知识结构,再让学生朗读十至十五分钟,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心脉结构,以及血液循环过程,再加以讲解,学生再对着自己的胸部大声说出左右心房、心室以及体循环和肺循环路线;下一节课让学生完成这章的配套习题。从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反馈来看,同学们对知识掌握较好。

三、少批评,多表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随着中考的临近,加之今年全市又统一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学生的两极分化与九年级的自然分流,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部分学生难免产生厌学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的现象。作为科任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每次检测后都要召开分层会议,要指出他们的闪光点,分阶段制订切合学生实际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八年级三班有个叫王满的学生,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很叛逆,曾经让所有科任教师头疼,上期的半期考试他的生物居然考了72分,这个分数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奇迹了。我明知道这里面可能有水分,但我没有说破,而是到班上大肆表扬他,私下找他到办公室谈心,指出其智力不错的优势,但未专注于自己学业的不足,并提出希望,说老师今后希望能看到你更高、更真实的成绩。从那以后,王满同学学习生物的兴趣特别高,完成作业特别认真,成绩一次比一次好。像这样的榜样各班都树立一、二个,更能鞭挞后进,激励先进,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我平时还在班上划分学习小组,各小组在学习上可互问互答,相互竞争,这样学生学习主动性就曾强了。

四、认真备好复习课,章节过关,找准考点,精讲多练

距中考只有四十天左右时间了,备战生物会考范围广,内容多,时间紧,任重而道远;加之实验操作又花去了近三周时间,那么我们复习时就应备好,上好和利用好每节课,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少走弯路。我准备在第一遍教材过完后,分这样几个板块复习:

(一)是概念。如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消化与呼吸,先天,学习行为,社会行为的特点,生物反应器,生态平衡,有性生殖,无性生殖,遗传,变异,性状,相对性状,传染病,健康的定义等。

(二)是识图

如七年级上册: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玉米的种子结构,花的结构及果实的形成。

七年级下册:末梢神经元及其模式图,反射弧的识别等。

八年级上册:细菌的结构图。

八年级下册:染色体与DNA关系示意图,基因的生长传递图解。

(三)探究实验与资料赏析

种子萌芽的条件,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制作,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唾液淀粉酶对唾液的消化,肺液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等。

五、把握试题走向,重点,考点试题化,加强模拟训练

第3篇:八年级生物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参观探疑法;生物教学;析疑

传统的生物教学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活动为辅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教师传授生物知识往往是黑板上种花,挂图中得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多维思考,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说张扬个性、培育创新意识。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近几年来,我对新编生物学教学采用“参观探疑法”做了初步尝试。

我对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八个班级进行实验:四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法,另四个班级采用“参观探疑法”(即列疑―探疑―析疑)进行教学,让学生先看实物后思考,从实践到理论,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一、参观设疑

1.教师利用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根据课程标准对所学内容作出分析,找出该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然后选择适当的植物分布点和相应的植物类群,有的放矢地列出问题,提出参观的具体要求和思考性问题。

如,学习《叶片与光合作用中叶片的结构》时,先列出该章节的知识结构:

然后分析本节内容重点是叶片的组成,难点是叶肉内叶绿体分布,叶片与光合作用的关系。按照教学需要,校园内有足够的植物可供参观,参观地点就选择在校园。

2.设置问题。问题的设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课本知识,力求能够融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于一体。而后制作问题卡,并将卡片挂到将要观察的植物上。在女贞或其他任一植物上挂着“看一看:叶片是圆还是扁平?这样的形态有何意义?叶片为何上面比下面绿?”在桃树上挂着“瞧一瞧,叶的基部有无痕迹。幼叶呢?”法国梧桐、竹子上挂着“动一动,对光观察叶片脉络分布”;山茶、月季上挂着“比一比,与月季(山茶)的叶子有何不同?”

二、参观中探疑

在做好充分准备后,教师便带领实验班学生参观校园内的植物,依照“察”“填”“议”“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1.察

教师有秩序地组织实验班学生,按挂牌设疑的线路参观。七、八年级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具有好问爱动的特点,此时眼耳手脑同时并用,带着问题仔细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不知不觉中对叶的形态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司空见惯的植物叶有了新的认识:“咦,怎么叶片都是扁平的?为什么有的叶有叶片、叶柄、托叶,而有的却只有叶片?叶和叶之间为何不重叠?叶片为何上面比下面绿?花的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等等。

2.填

为方便学生参观时做好观察记录,在课前,教师印发提纲和填空式表格。列出所需观察、探究的要点及注意事项,让学生记下观察的结果。

3.议

参观中,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做适当的指点,对本质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使学生对本章节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总结

在观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对所观察内容作出归纳总结。从桃树、樟树等植物的叶脉上可归纳出双子叶植物多为网状脉,而百合科竹等单子叶植物多为平行脉。叶脉用来运输水和无机盐。通过探疑可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尽快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参观后析疑

参观后学生回到教室,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回到课本,根据参观时反馈的信息,纠正错误、澄清概念补充不足。最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该节的知识结构,点明重点和难点。

就这样,采用“参观探疑法”改进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地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在教学时我尽量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培养,让他们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归纳创新问题,勇于评价问题;学生养成了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和不断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组织、表达、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思考、探索、创新,全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第4篇:八年级生物知识重点范文

随着时下“微文化”的风生水起,微信、微博、微电影、微新闻纷纷涌现,“微”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新常态。微课是围绕新课程标准及教学需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围绕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展开教与学活动的一种方式,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运用微课巧妙搭配,提升初中生对生物生活化的理解,让初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更加生动形象,让课堂多维度互动,学生更积极活跃。

一、巧选素材,把生活带进视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优质、先进的教学方法发挥最大的作用,首先要有恰当的教学内容作为基础。对于微课而言,这显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笔者时常在想如何把学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带进课堂,如何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进而让学生既可以通过日常所见事物展开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通过教材的学习促进对生活问题的解决。微课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自从微课被引进国内课堂,便以其“短、精、快”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教学,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以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材“动物的行为”一课为例。关于动物行为的概念与类型,学生们虽然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但是并不具备清晰的认识与总结能力。此时,教师将“蚂蚁觅食”的场景带进微课,对于这一生物现象的解释,微课的插入改变了教师一味解说的冗长与单一,也打破了可视化教辅的边界。为了完成微课视频拍摄,笔者利用不同时段进行“埋伏”,使用放大镜观察,同时进行拍摄,在后期整合中,加入了漫画配图与特殊音效。教师在加工原创教学素材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也提升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微课中再一次仔细观看自己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蚂蚁觅食”场景,对动物行为产生具象认识。

二、互动参与,把学生带进视频

微课这一舶来品,凭借它的灵活性与延展性带给教师更多创造的空间。但是,很多教师把微课当成了“片段教学”的视频版,全程对着幻灯片念字幕,或者就着黑板写重点,这样的微课就违背了新理念的初衷,“集体观影”的形式与“一言堂”并没有本质区别。为了让学生全程参与到课程中,教师在录制生物微课视频时,经常邀请学生做“客串演员”,教师可作为“总导演”为“演员”分配角色、布置脚本,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也提前获悉了一些知识,进而又增加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例如,八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一课,教师利用微课进行了课前导入,通过对比生活中常见的人的遗传性状,认识人与人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强化学生对“基因决定不同遗传特征”的认识。这是一个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为了迅速点燃他们的兴趣,教师邀请了6个学生加入到微课视频拍摄队伍中。教师选择的这几个“演员”刚好可以组成3个对比组:卷舌和不能卷舌、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教师在他们的胸前分别贴上“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贴纸。教师发现,这几位“演员”由于亲自参与到微课的制作环节,在上课时格外认真、专注,甚至还带动了其他同学积极回答问题,热情参与互动,使课堂氛围空前热烈。随后,当教师展示双眼皮和单眼皮的挂图时,学生回顾起刚刚在视频中呈现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充当演员的“双眼皮”学生“唰”地站起来,宣称自己就是“显性基因”,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同时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一知识。

三、合作实验,把过程带进视频

生物实验是贯穿整个学科历史的。无论是植物生长还是人类疾病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实物或者替代物的分解剖析与反复验证。课堂实验是生物课的“常客”,甚至有很多重要内容需要单独设置一堂实验课由全班同学共同完成。微课的出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教师可以在课后完成实验,并录制成视频,正式上课时,让学生对实验进行评析与总结,如此既节约时间又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实验中的不足,学生可以根据这一过程意识到自己缺乏哪些知识,进而在随后的学习中重点汲取。对于教师而言,和学生们在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观看实验视频,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为以后的生物实验积累宝贵的经验。

第5篇:八年级生物知识重点范文

怎样才能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物理课堂的参与性,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动起来?使探究实验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呢?

当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它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断地进行反省、概括和抽象。

粤教版物理在很多章节的安排上都是以小活动开始的。教材设计的一个基本的模式:列举生活现象――得出物理概念――实验研究。

教材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体验,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直接经验,为后续的实验探究扫清障碍。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和当地学校的不同情况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对物理的概念、原理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后续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做铺垫。例如,笔者在《9.1浮力》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先设计了两个物理的体验活动:

活动一:倔强的皮球活动。

需要的器材有:大水桶、篮球(胶球)。

活动的步骤是:1.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组选出正副小组长。2.让学生将皮球逐步压到水中,感受一下,球在浸入一部分及全部浸入时需要的用力感觉怎样。3.当球全部浸入后,在压入到桶底的过程中手的用力又怎样,有没有变化。

活动二:男生女生谁的力气大。

需要的器材有:大水桶、实心球(或者铅球)。

活动的步骤是:1.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组分男女两队。2.让男生把铅球从地面单手抓起来0.5米高,让女生从桶底将同样的铅球单手抓起来0.5米高(没有露出水面),看那组做得更轻松。最后,思考为什么,谁帮了女生的忙?

通过“巧设物理体验活动”,从学生参与的活跃度看,学生是有了参与的热情,从问题的回答的正确性上可以看出,学生对浮力的方向这一难点有了很好的理解,同时对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了初步的了解:浮力与浸入体积有关,完全浸入后与深度无关。同时也理解了浸入体积这一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这就为后面的研究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实验打下了基础,也为后面内容的侧重点提供了依据。所以在体验活动后,任课教师对后面的实验研究的侧重点做了调整,不再完全按教材设计,而是重点研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研究过程任课教师作如下安排:1.猜想,通过体验活动学生已经猜到了与体积有关,与完全浸入后与深度无关。2.实验设计,因为有了体验,所以设计上也就很快设计出研究与体积和深度关系的实验,重点引到与液体密度实验。3.进行实验,选用器材有弹簧测力计、水、浓盐水、小铁快。实验步骤:1.探究浮力与浸入体积关系(已经可以不用太多说明)2.探究完全浸入后浮力与深度无关(已经可以不用太多说明)。3.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关系(重点研究)。这样通过体验活动,可以分散教学难点,同时突出重点。这样不但缩短了实验探究时间,而且学生也不再感觉到实验探究“难”了。

“巧设物理体验活动”教学,不但使学生活跃了起来,课堂学习气氛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以前发言只是成绩好的学生的专利,现在每个学生都有了可以说的话,无论是物理基础比较差的还是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困难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通过体验然后实验探究,不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并得到了锻炼,而且还更有利于突出了重点和分解难点,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不再害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巧设物理体验活动”的物理教学方法我在其他的章节也有过许多尝试,比如在“7.2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设计了让学生在跑道上测自己的速度的体验物理活动;在“8.1认识压强”设计了让学生体验了一回“气功”大师――人站在鸡蛋上的表演活动;在“4.2探究汽化和液化特点”设计了让每个学生在手背上滴上一滴酒精,让学生感觉蒸发的吸热和猜想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等。这些设计,在教学上都起了明显的效果。

“巧设物理体验活动”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是:(1)设计好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的体验活动;(2)组织体验活动;(3)根据体验中没有突破的难点重新设计探究实验;(4)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探究。

第6篇:八年级生物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 初中生物复习 “撒网捕鱼”复习方法 三个阶段 具体应用

眼看会考在即,如何复习使学生在会考考试中考出好成绩,而不至于影响学生被重点高中录取的机会和掌握考纲中规定应该会的内容。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是在这较短的时间内如何使学生掌握四本书,并在需要时随时提取并应用。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尝试,得出了一种“撒网捕鱼”的复习方法。现介绍如下。

这里所谓“网”是指内容联系和课本的编排体系,“鱼”指会考知识点重点。“撒网捕鱼”就是在全面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复习,使学生会和懂。

1.具体“撒网捕鱼”复习方法中分为三个阶段

1.1.第一阶段要“撒网捕小鱼”。由于生物知识学生都学过,学生脑中生物知识多,但是散乱排布,无规律,需要时不知从哪里提取,这就要老师首先弄清楚书本的编排体系。例如,七年级上册以个体的组成层次系统编排,从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讲起,再讲组织―器官―系统―个体。在讲述中以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为背景,讲解其中的区别和联系。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分章节讲述生物的系统。八年级下册讲述生物的应用分类起源,以及与环境关系的编排。然后对照会考纲要弄清楚各章节会考的知识点,再次备课,通过备课将课本编排体系融会其中。这样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已有知识间的联系并形成网络,更便于学生记住其中会考知识点和内容,在需要时随时提取,达到撒网捕小鱼的目的。可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别和要掌握的内容多,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记住,这就要求老师进行第二阶段的复习。

1.2第二阶段要“散网捕大鱼”。书中知识点多,如何抓重点?于是我针对其中一些是每年必考的,学生出错率高的,进行总结并记载,为再备课做准备。老师经过第一阶段的复习后,要找出学生不会的原因,考虑采用新的方法,重点强化,帮助学生对这些考点再找联系和应用,并按知识系统性进行归纳、综合,帮助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重点应会的知识,拿住会考试卷中的基本分,可是这仅是对初中生的基本要求,离重点高中录取还有差距,如何缩短差距,这就需要老师进行第三阶段的复习。

1.3第三阶段要“散网补漏网鱼”。由于学生的差异和勤奋程度不同,大多数学生不能记住每一个知识点,这就要老师收集平时学生考试中常错的知识点,对其进行再备课。而这次备课是从图形、实验和生活经验角度分析,从本质上作多方面的讲解比较和实践,使学生能从根本上对此加以区分,从而使学生学会。

2.“散网捕鱼”复习方法的具体应用:

生物复习就是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从而提升科学文化、身体和劳动技能等素质。我发现复习有这样的特点:一是复习知识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二是掌握知识应用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三是学会识图和实验方法可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而以上讲述的“散网捕鱼”正好对应这些特点。

2.1第一阶段的复习对应课本的基础知识,是从渔网的纲领上将学生已学知识进行串联,从单位细胞讲起,说到细胞基本结构,然后相同的细胞构成组织,再由不同组织构成器官,由不同器官构成系统。在讲到现代生物技术时,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前沿,破除封建迷信。通过学习生物学基础知识,学生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这直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经济发展和国家兴盛。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总体水平是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标准。

2.2第二阶段的学习对应课本上知识。生命在于运动,人类本来就是一种生物,人类要发展必须增强体质,而要增强体质就必须了解身体的组成及正确运动方式。积极的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使学生认识吸烟、酗酒、吸毒的危害,及传染病传播途径,能够针对各种传染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同时还懂得如何对心脏病、性病、癌症及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进行有效防治。使学生不仅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和方法,还能远离对健康不利的因素。

2.3第三阶段的复习是捕“漏网之鱼”一些学生将来会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他们的劳动技能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和民族的兴旺。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合理施肥的原理,明确使用良种和引种的过程中的需要注意的地方。明确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的优缺点,明确正确使用农药的重要性,能够通过观察症状明确植物生病的原因,从而加深对农村“绿色革命”“科学种田”等国策的理解,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这种“散网捕鱼”的方法,不仅使学生学会了会考大纲所规定的因会的知识,使学生顺利地通过会考,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技能,同时放松心情,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当然老师在复习中仍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双基,培养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第7篇:八年级生物知识重点范文

>> 用概念图构建生物知识的教学模式 基于概念图的教学专家系统 基于概念图的学生数学概念生成的有效监控评价探究 概念图软件的教学应用 以概念图模式进行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 基于概念图研究初中生物重要概念的教学路径 浅论概念图对概念教学的意义 基于高中物理“诱思导学”教学模式的物理概念图教学お 基于概念图理论下的大学哲学课堂新模式初探 利用概念图建立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型 基于概念图的知识模型研究 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功能探究 概念图促进财务管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学展示 高中生物复习教学模式中的概念图教学研究 概念图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概念图应用策略 概念图在初中数学探究式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 基于概念图的可视化教学设计分析 基于概念图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文件格式。

(5)Inspiration所生成的概念图文件可以直接生成ppt模式,点击presentation即可。

四、基于概念图的概念教学模式

(一)概念同化与概念图的理论基础

概念同化源于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同化理论,奥苏贝尔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取决于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同化。换言之,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概念图和概念同化都源于奥苏贝尔的理论,因此,概念教学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科学性。概念图将概念之间的隐性关系可视化,是学习概念的可视化工具。图1是笔者根据诺瓦克模型在inspiration软件绘制的概念图模型。诺瓦克(Novak)的概念图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最高级的概念处在顶端,人们可以用适合的关联词来说明不同层次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不同分支之间的横向联系,这体现了认知结构的渐进分化和融会贯通的特征。概念图这一认知工具,使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可以较好地得到表征,为教师进行动态或静态的评价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如果把 概念图作为学生学习的手段,则学习者在概念的不断同化中,能使知识不断分化、整合和系统化。[7]

(二)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该文所构建的概念教学模式以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为基础,强调学生利用已有概念来构建概念之间的关系,以概念图为工具,教学过程是教师采用任务驱动为学生布置任务,通过学生自己制作概念图进行概念学习,实现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最后进行小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图2是利用Inspiration软件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四边形一章小结内容概念图,总结了四边形之间的性质与判定关系。

利用概念图把四边形的判定、性质和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地呈现出来,通过图2我们可以得出概念内部联系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用图示呈现出来,有助于概念间的融会贯通。

下面是利用Inspiration软件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四边形一章内容的教学设计。

1.学习内容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四边形一章。

2.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概念、相关性质、判别方法和三者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进行概念转变,自主体验转变过程,拓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勤于反思,归纳的好习惯,学会理解事物具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规律,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3.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装有inspiration软件的计算机。

4.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协作学习。

5.教学重难点

掌握特殊四边形的概念、共有性质和特殊性质,四边形之间相互转化条件。

6.教学过程

(1)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四边形概念要求学生利用inspiration软件总结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图,然后教师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2)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情况做出评价,包括小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

7.教学反思

教学结果检测:所学知识测试题和对概念图软件进行教学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根据课堂小组完成任务情况和测试题及调查问卷探究基于概念图的概念教学是否有助于概念的学习。

五、概念图与概念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文章指出概念图与概念教学的整合是在奥苏贝尔理论的支持下所做的整合,具有理论支撑基础;指出概念同化教学要依照认知同化理论进行概念同化教学,不能只有形式,而脱离同化本质。运用概念图进行概念教学是一种新的媒体学习形式,基于理论层次的研究,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对于复杂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由于文章没有对概念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缺乏对理论研究的支持,以后研究中要重点进行试验研究,要做到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统一。希望此文的研究能为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人员提供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2] 吴甬翔.APOS理论下高职化工专业高等数学概念教学方法探究[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7-30.

[3] 赵桂利.国内概念图研究现状分析[J].理工,2010,(10):94-95.[4] 吴庆麟等.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66.

[5] 郑魏.利用概念图促进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第8篇:八年级生物知识重点范文

1 辅助实物观察,获得理性认识――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四节的课题是“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节课第一课时的重点是通过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主要特点。探究实验的材料一般是实物――猪小肠,这是较好的观察材料。但是笔者多次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后,发现预期的效果并不理想:实验结束了,学生虽然对探究材料猪小肠的结构特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仍有些迷茫,他们没有深刻、到位地理解“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和隆起的绒毛大大增加了对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也就是说,学生对生物体的有关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还没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时,采用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的方式,旨在通过模型的制作,帮助学生实现对生物学知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跨越。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先对小肠外壁、内壁面积进行测量和计算,再通过对计算面积大小的直接比较,就可以形象直观地理解小肠内壁的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内表面积的结构特点。此时,学生利用之前对实物的感性观察,再结合制作的小肠模型,获得对小肠的结构(皱襞和绒毛)与其功能(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相适应这个观点的理性认识,顺利掌握了本节的重点知识,提高了学习效果。具体过程如下。

目的:通过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进一步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不同颜色的完整废旧纸张、剪刀、尺、胶水等。

制作步骤:

(1)制作纸质的小肠模型,测量和比较模型内外表面积的变化和差异,理解小肠皱襞、绒毛等结构对于增大小肠内表面积的作用。

(2)模型中的各部分分别代表小肠结构中的哪些部分?

思考讨论:根据自己制作的模型,说说小肠皱襞、绒毛等结构对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作用。

2 替代实物材料,突破学习重难点――模拟制作肾单位的结构模型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四章第二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是肾单位的结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算解剖实物(哺乳动物的肾脏),也很难观察到肾单位的结构。因此,顺利地突破这一难点是学生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之关键。那怎样来突破呢?笔者经过尝试,发现在学习肾单位的结构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材料模拟制作肾单位的结构模型,可以很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具体如下:

目的:通过制作肾单位结构模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

材料用具:气球,旧毛线,剪刀等。

制作步骤:

(1)剪一段毛线(长大约1m),团成团,理出两端,待用;

(2)将气球顶端凹陷;

(3)将毛线团轻放进气球凹陷处,毛线团的两端留出凹陷的外面:

表达交流:根据自己制作的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①毛线团相当于肾单位的什么结构?(肾小球);毛线团的两端分别相当于什么结构?(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

②气球的顶部凹陷后相当于肾单位的什么结构?(肾小囊)

③气球的管部又相当于肾单位的什么结构?(肾小管)

④在制作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呢?

在此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自发地组成制作小组,相互讨论、合作,成功地制作了肾单位的模型。并且各小组之间相互进行了借鉴和评价,在愉快的气氛中借助亲自制作的模型,理解了构成肾单位的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在生理结构上的位置关系,为后面学习尿液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巧制生物小模型,尝试探究――自制鸟卵的结构模型

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十九章第一节“动物的生殖”这节课中,“观察鸟卵的结构和概述主要结构的作用”既是本节课不可或缺的知识目标,又是本节课唯一的重点。出于爱护鸟类和取材的方便,观察鸟卵结构时选用的材料是以鸡蛋代替的,且鸡蛋体积较大,内部的结构展示比较清晰。但是,笔者经过实践发现有一种结构――系带,不大容易观察得到。有的鸟卵(鸡蛋)的印白中可以看到少许絮状物(系带),但大多数鸟卵(鸡蛋)可能由于学生的操作不当,致使在卵白中看不到系带,对呈絮状的系带的作用大多数学生更是难以理解。

这时教师引入探究实验。因为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解决生物课堂上的有关问题,不仅使学生能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这既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与技能,又顺应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举多得。

3.1 探究实验的背景

在实验“观察鸟卵的结构”中,学生逐步了解了鸟卯内部结构及其在鸟类生殖和发育过程中所起作用;已明确了雏鸟是由卵黄上的胚盘发育而来的这一知识点。因此学生很容易认同:对于鸟类来说,胚盘(受精卵)是繁衍后代最重要的结构。那么,对于鸟类来说,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胚盘必须要得到良好的保护,即卵黄应该保持在整个鸟卵的中央位置,这样才能使卵黄上的胚盘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风险降到最低。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学生的探究实验就开始了。

3.2 探究实验的名称:探究鸟卵内部结构中系带的作用

(1)提出问题:鸟卵是靠什么结构使卵黄始终保持在鸟卵中央的呢?

(2)作出假设:鸟卵是靠系带使卵黄始终保持在鸟卵中央的。

此时,教师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你打算通过怎样的手段或方法来直观、形象地向大家证明系带的固定作用呢?经过各学习小组的激烈讨论之后,大多数学习小组提出制作(鸟卵的)模型。紧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假如我们要制作一个模型来验证系带的作用,应该准备哪些材料、应该怎样制作才比较科学呢?最后,请小组同学相互讨论,当场制定出一个制作鸟卵模型的简单方案。由于时间关系请学生在课后准备、收集相关材料用具,再利用课余时间将模型完成,下一节生物课上再全班展示各小组的成果。

由于学生刚刚观察和学习过鸟卵的结构,制作模型的方案很快就制定好了。

(3)制定并实施方案。

目的:通过自制鸟卵的结构模型,探究系带的作用。

材料用具:果冻的塑料壳(2个)、黄色乒乓球(1个)、旧毛线,剪刀,透明胶带等。

方法步骤:

①制定制作模型的方案(以小组长为首),明确分工;

②发动组里的学生收集材料;

③利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按照之前的方案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完成鸟卵模型的制作。

(4)得出结论:系带的作用是固定卵黄,使卵黄尽量保持在整个鸟卵的中央。

(5)表达交流:

①果冻壳相当于鸟卵的那个结构?(卵壳)

②乒乓球相当于鸟卵的那一结构?(卵黄)

③乒乓球两端的毛线相当于哪一结构?(系带);其对卵黄起到什么作用?(固定的作用)

④择优展示成果。

由于这个模型是学习小组在课外自主制作的,因此所用材料和成型后的模型比较多样。有些小组的材料比较简单,只有乒乓球和旧毛线。这种小模型虽然简易模型,但也能说明问题。有的小组收集的材料比较齐全,有果冻壳、乒乓球、毛线、细沙等,制作的模型相对较完整。难能可贵的是,这组学生还用深色记号笔在卵黄上标出了胚盘所在,而且在乒乓球的内部装了少许沙子,当拉动乒乓球两端的毛线时,通过毛线对乒乓球一松一紧的调整,尽力使“卵黄”保持在鸟卵的中央,同时“胚盘”保持在上方,这样的模型就更形象逼真,也比较科学。各组学生在展示模型之后,相互评价,共同交流,明确了鸟卵内部各结构及其功能,顺利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同时,学生通过学习小组自主制作模型来尝试探究有关问题,这种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学观点的理性认识,又巩固了探究意识,提升了探究能力。

第9篇:八年级生物知识重点范文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

这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了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了厌烦的情绪。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

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45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的本体性。

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地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得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用洪镇涛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我们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学雷锋的模范”。

二、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合理明确地确立教学目标

笔者觉得应当注意下面几点:

1.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深入地了解学生实际,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切实可行,确保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该根据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结合学生阶段特点和认知能力,照顾学生的认知差异,不能确立过高于或过低于学生实际的目标。例如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新课标作了明确要求,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浅显文言文的过程。人教实验版七年级上册文字浅显的传统精品篇目,如《论语十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可以让学生整篇背下来;至于《山寺》、《童趣》,难度较大,可以鼓励程度好的学生背,大部分学生读熟即可。另外,文言语法方面,例如词法、句法等文言知识,新课程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阶段不要求过多涉及,学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即可,教师不能像对高中学生那样对词法、句法作过高要求。当然,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一定要落实到位。

2.确立教学目标应整体把握,突出重点,点面结合,取舍适度。

一节课内容的教学目标不可以面面俱到,过于宽泛,要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例如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上册《陋室铭》一课,教学要求一课时,虽然文章很短,只有81字,但文章内涵很丰富,所谓一字千金。从思想内容上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高洁孤岸的节操、不慕名利的人生追求。从表现手法上看,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陋室来表明自己志向。从语言上来看,第一,含蓄精练,短小精悍,富有表现力;第二,骈散结合,一韵到底,平易流畅,琅琅上口,有很强的节奏感;第三,运用多种修辞格,除了骈文的排比对偶之外,还运用了比兴、借代、反问、互文、引用等多种修辞格。从构思方面看,新颖别致,反向立意,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比兴开头,引出陋室,类比作结,突出陋室。从文言知识上看,名词动用、一词多义、倒装句式、实词虚词,不可谓不典型。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要想让学生掌握众多的内容,根本不可能。要想面面俱到,平均分配教学时间,只能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所以,必须结合学段特点和文本特点,筛选出教学内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其中一两点作为教学重点。

3.要突出语文的本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