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昏迷者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昏迷者呼吸道通畅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昏迷者呼吸道通畅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昏迷者呼吸道通畅的方法

第1篇:昏迷者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昏迷;口咽通气管

昏迷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功能的高度抑制状态,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致呼吸防御机能减弱造成咽部肌群完全或不完全麻痹引起舌根后坠。常表现为:呼吸费力、张口呼吸、鼾声呼吸、呼吸频率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等,若不及时处理则缺氧加重,极易发生窒息,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我科自2010~2012年对21例昏迷舌后坠患者应用口咽通气管进行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昏迷舌后坠患者放置口咽通气管,男12例,女9例,年龄40-88岁。其中症状性癫痫3例,大面积脑梗死5例,脑出血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脑干梗塞3例,使用时间为5h-10d。

1.2 方法

1.2.1 管道选择 通气管主要包括翼缘、牙垫部分、咽弯曲度三部分。根据患者门齿到耳垂或下颌角的距离选择适宜的口咽通气管型号。太长的口咽通气管接触会厌引起呕吐,太短不能经过舌根起不到开放气道的作用。因此,合适的口咽通气管应该是:口咽通气管未端位于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使下咽部到声门的气道通畅。口腔内及上下颌骨创伤,咽部气道占位性病变,咽部异物梗阻患者禁忌使用。

1.2.2 选择恰当的放置方法 前向患者家属解释置管的目的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取得家属理解和配合。操作前评估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意识、口腔、咽部及气道分泌物情况,有无活动义齿,有活动义齿者应取下并清洁口腔分泌物后再放置,以免在放置口咽通气管时将脱落的假牙和分泌物推向咽喉深部阻塞气道。置管方法分为两种:一种为直接放置,将通气管的咽弯曲沿舌面顺势送至上咽部,将舌根与口咽后壁分开;另一种为反向插入法,口咽通气管倒转(弓背向上)插入口中,当通气管的顶端触及硬腭的后弓时将口咽管转180度放置合适位。口咽通气管的顶端通常位于舌根与喉的一方,管子的双翼置于双唇间舒适的位置。对于症状性癫痫患者出现牙关紧闭时,不能强行撬开,否则会造成患者牙齿松动或脱落。置管成功后用2条胶布交叉定于面颊两侧,或用绷带穿过口咽管翼缘两侧两个小孔,将绷带绕至患者颈后固定,并为患者摆置舒服。

2、结果

我科21例昏迷舌后坠患者经放置口咽通气管并结合有效吸痰后,缺氧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氧饱和度由原来的60%~85%上升至90%~99%。其中,17例患者呼吸平顺、规律、频率18-22次/分。2例大面积脑梗死和1例脑干梗塞患者虽然使用口咽通气管通气功能得到改善,但病情加重出现脑疝转至ICU进行气管插管。1例症状性癫痫患者因经济困难,家属要求出院转回当地卫生院继续治疗。

3、护理

3.1 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动作要轻柔,选择合适的吸痰管,以保护呼吸道粘膜,吸痰前给予高浓度氧吸入,吸引时间不可持续超过10~15s,负荷不可过大。如患者出现频繁呕吐,则不宜使用口咽通气管,以免引起窒息。

3.2 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和记录病情进展,并配好各种抢救物品和药品。如出现呼吸不规则,血氧饱和度下降甚至呼吸骤停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并拔除口咽通气管迅速改为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囊(或呼吸机)辅助治疗。

3.3 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口咽通气管每2~3h更换管的位置,防止口腔粘膜受压过久引起糜烂和溃疡,口腔护理2~3次/天,擦洗时必须将胶布取掉后,一手固定口咽通气管,一手用棉球擦拭口腔,并每日清洗、消毒更换口咽通气管,防止痰痂堵塞。

3.4 注意氧疗及湿化:口咽管外口盖一层生理盐水湿纱布,既湿化气道又防止吸入异物及灰尘,或采用经口咽通气管行1.25%碳酸氢钠气道湿化冲洗吸痰,也可将5-10ml生理盐水缓慢滴入然后吸出,达到湿化气道的目的。吸氧时接温水湿化瓶,使吸入氧气温度维持在32~35度。

4、讨论

口咽通气管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属无创伤,易于掌握而且能迅速有效地改善通气的一种方法。其优势体现为:(1)吸痰途径由鼻腔改为口腔,减少吸痰管对鼻粘膜的刺激,并防止舌后坠,有利于吸痰。(2)提高抢救成功率,节省急救人员的体力,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3)气道分泌物增多时便于吸引。(4)癫痫发作或抽搐时保护舌齿以免受损伤,同时有气管插管时,取代牙垫的作用。若患者为呼吸机麻痹或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即使放置口咽通气管也不能改善呼吸情况,应急改变策略,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因此,口咽通气管是放置口咽部起到支架作用的通气性管道,不需要特殊器械并能迅速获得有效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临床护理实践指南(2011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 .

第2篇:昏迷者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神经外科;观察;护理

1病情观察解析

凡是颅脑外伤的病人,不论表现轻重,应密切观察,一般观察2~7d,直至排除脑挫伤及颅内血肿为止,具体时间,严重者每15~30min1次,病情稳定后2d~。

1.1意识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是判断颅脑病变的重要指标。观察病人意识状态,不仅应了解有无意识障碍,还应注意意识障碍程度及变化。目前临床对意识障碍的分级方法不一。(1)传统方法:分为清醒、模糊、浅昏迷、昏迷和深昏迷五级。(2)格拉斯哥(GCS)昏迷评分法:评定睁眼、语言、运动反应,三者得分相加表示意识障碍程度,最高15分,表示意识清醒,8分以下为昏迷,最低分3分,分数越低表明意识障碍越严重。如病人由烦躁不安转为安静 ,或由清醒转为昏迷 ,或昏迷程度加深等 ,均提示可能有迟发性血肿出现 ,应及时处理。

1.2瞳孔变化:双侧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应是否灵敏等瞳孔的改变,是神经外科病人观察的重要项目之一,对观察病情变化和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迹象如小脑幕切迹疝是非常重要的。正常瞳孔直径 2-5mm ,对光反应灵敏。严重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疝,表现为一侧瞳孔明显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同时出现昏迷;当两侧瞳孔散大伴有病理呼吸和脑强直,表示为脑疝晚期。

1.3生命体征变化:重、危或手术后病人定时测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先测呼吸,再测脉搏,最后测血压,以免病人躁动影响准确性。颅内压增高常出现脉搏缓慢而洪大,呼吸慢而深,血压升高,此时要警惕脑疝的发生。

1.4颅内压变化征象:头痛、呕吐和视水肿:此为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要症状。躁动不安也常是颅内压增高、脑疝发生前的征象 。

1.5肢体活动情况:如病人出现一侧肢体活动障碍或加重,尤其是继发于意识障碍加重和瞳孔改变之后,往往表示病情恶变。

2护理要点分析

2.1保持呼吸道通畅:采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是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利的措施。及时消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清醒病人指导有效咳嗽排痰,通过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短期不能清醒病人宜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采用有效的湿化及吸痰,雾化吸入等。舌跟后坠病人应抬高下颌或放置口咽通气管,以免舌根后坠阻碍呼吸。

2.2:意识清醒、血压平稳后,提高头部15-30度,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 ,降低颅内压力。深昏迷病人取侧或侧俯卧位,以利于口腔内分泌物排出。保持头与脊柱在同一直线上,头部过伸或过屈均会影响呼吸道通畅以及颈静脉回流,不利于降低颅内压。

2.3营养护理:创伤后的应激反应可产生严重分解代谢,使血糖增高,乳酸堆积,后者可加重脑水肿。因此,必须及时、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轻机体损耗。创伤3天内静脉输液,一般不超过2000ml/24h,但具体要量出为入,速度不宜过快,保持匀速。3天后不能经口进食者,给予鼻饲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食物,以提高病人身体素质,促进脑组织恢复。定期评估病人营养状况,如体重、电解质等,以便及时调整营养素供给量和配方。

2.4预防感染:(1)口腔感染:由于病人长期处于昏迷状态,不能进食,创伤修复感染和高热等原因,使机体消耗量增加,以及大量抗生素的应用,易发生口腔炎和口腔霉菌感染。因此,每天口腔护理2次,有效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2)泌尿道感染:由于病人处于昏迷状态,长期留置导尿管。每周更换一次,每天用消灵棉球进行尿管护理2次,防止泌尿系感染。导尿管每2-4h开放1次,以训练膀胱功能,尽早自主排尿,同时严密观察尿量变化。(3)肺部感染: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期翻身拍背,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和呼吸道感染。(4)压疮:保持皮肤、床铺清洁干燥,每2-4h翻身拍背1次,必要时在骨隆突或长期受压部位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5康复护理:(1)心理指导:不论脑伤轻重,病人及家属均对愈后有一定忧虑,担心能否适应今后工作,生活是否受到影响。对轻型脑伤的病人,应鼓励其尽早自理生活,对恢复过程中出现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等应给予适当解释和宽慰,使其树立信心。(2)康复训练:脑伤遗留的语言、运动或智力障碍,在伤后1-2年内有部分恢复的可能。应提高病人自信心,同时制定康复计划。如肢体功能训练,协助并指导家属定时做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与肌肉按摩,以防发生肌肉萎缩,垂足畸形,关节僵硬。 同时结合针灸、脑反射治疗,高压氧治疗等,以改善病人生活动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第3篇:昏迷者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机体缺氧,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重点是保持患者呼吸通畅。现将对呼吸衰竭护理实践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护理

呼吸衰竭患者的病房尽量朝阳,阳光充足,空气清新,还要保持安静,保证患者良好的休息环境。病情稍轻者可适当进行一些功能锻炼,活动量以活动后不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增快为宜。饮食应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食多餐。根据病情,选择不同,一般患者半卧位,昏迷患者要侧卧,头转向一侧,以免咽喉分泌物堵塞气管,气管插管切开患者应取仰卧位。

2病情观察

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使用辅助呼吸肌的情况,呼吸困难的程度等情况做好及时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状况,重症患者需24h监测血压、呼吸和心率等情况,注意SaO2的变化及有无肺性脑病的表现。观察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症状和体征,如有无发绀、球结膜水肿、肺部呼吸音及音变化;患者有无心力衰竭的症状与体征,尿量及水肿情况等。昏迷者应评估瞳孔、肌张力、腱反射及病理反射,及时了解血气分析、尿常规、电解质等检查结果。在病情观察过程中,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师。

3合理给氧

针对呼吸衰竭患者的特点,合理给氧,增加肺泡内氧分压,提高氧弥散能力,以纠正缺氧,减轻组织损伤,恢复脏器功能,提高机体的耐受性。对单纯性缺氧而无二氧化碳潴留患者,高浓度吸氧有效,而缺氧兼有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给氧的同时须设法加强通气,促进二氧化碳排出,如保持气道通畅、清除痰液、解痉平喘等。同时在气道通畅的基础上,使用呼吸兴奋剂,可以明显改善通气。严重呼吸衰竭通气功能明显障碍,药物治疗无效时,应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人工通气。在吸氧治疗中,应密切观察氧疗效果,如呼吸困难是否改善,发绀是否减轻,心率、脉搏是否减慢,神志是否清醒,若上述症状改善,表示氧疗有效。临床上应根据患者血气结果及时调节吸氧流量或浓度,以防止发生氧中毒和二氧化碳麻醉,并注意保持吸入氧气的湿化。

4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堵塞可引起换气功能出现障碍,致使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以,及时清除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改善呼吸功能,一般可采取如下措施:(1)神志清醒的患者,向患者讲清咳嗽、咳痰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咳嗽,并教会患者有效的咳嗽方法,如深吸一口气后再用力咳,这样主动咳嗽可加强气管和支气管的纤毛上皮运动,使附着于管壁的分泌物便于咳出,有利于气体进入肺泡,以维持氧张力。(2)经常变换,能改善肺部血液循环,保证支气管各方面的引流,以利于支气管分泌物的排出。一般1~3h翻身1次,并做好褥疮护理。昏迷患者在翻身前应先吸净口腔壁咽部的分泌物,以免变动时痰液流动堵塞呼吸道造成窒息。(3)每次翻身时,用手掌轻轻叩打患者的胸背部,由下而上、由两边向中间顺序拍打,通过拍打的震动使痰易于咳出。(4)咳嗽无力,不能自行咳嗽,呼吸道又有痰液堵塞的患者,应立即采取口腔或壁腔吸痰,吸痰时如痰液黏稠,堵塞导管,不易吸出,可滴入等渗盐水少许,或化痰药物,使痰液稀释易于吸出。 (5)雾化吸入是利用高速分流,在雾化中使药液成雾状喷出,而进入患者体内――支气管与肺泡,直至解除支气管痉挛,并使痰液稀释便于排出。

5使用呼吸兴奋剂时应注意观察病情

呼吸兴奋剂可达到加强自主呼吸和改善神志的作用,所以,有广泛支气管痉挛和痰液阻塞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在使用呼吸兴奋剂时须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才能达到治疗目的。在静脉点滴呼吸兴奋剂应时注意速度不宜过快,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睫毛反应、神志变化及动脉血气的变化,以便调节剂量。如出现恶心、呕吐、烦躁、面色潮红、皮肤瘙痒等现象,需要减慢滴速或暂停使用。

6心理护理

由于对病情和预后的顾虑,患者往往会产生恐惧、忧虑心理,极易对治疗失去信心;尤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语言表达及沟通障碍,情绪烦躁,痛苦悲观,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反应,表现为拒绝治疗或对呼吸机产生依赖心理。这时应多与患者交流,评估患者的焦虑程度,鼓励患者说出或写出引起或加剧焦虑的因素,教会患者自我放松等各种缓解焦虑的方法。如采用缓慢缩唇呼吸、渐进性放松和想象疾病已经好转等方法,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改善通气效果的作用。

第4篇:昏迷者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呼吸道通畅,护理体会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重病种之一,病情急,病死率高,很多患者死于呼吸道堵塞,肺部感染。因此,加强呼吸道护理,维持呼吸道通畅,持续有效地供氧,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通过细致的呼吸道护理,有效地减少肺部并发症,大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一、临床资料

本组188例,男124例,女64例,年龄17~64岁。全部经CT扫描证实,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严重脑挫裂伤,颅底骨折,脑干出血,颅内血肿。其中气管切开116例,气管插管49例,肺部感染率8.5%。

二、呼吸道的一般管理

1.早期发现病情,每15~30min观察一次,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及缺氧情况。频繁呕吐,意识障碍加重,瞳孔散大伴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抽搐、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应立即查找原因并处理。

2.保持呼吸道通畅,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因处于昏迷状态,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易造成分泌物、呕吐物等误吸而坠积于肺部,因此要及时清除口腔及鼻咽部分泌物。对舌后坠影响呼吸道通畅者,应取侧卧位,并抬起下颌,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道;对于张口困难及抽搐者放开口器,以利于咽部分泌物吸出,加压给氧;有呼吸窘迫、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者应及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监测血氧饱和度,如血氧饱和度低,提示可能出现呼吸道梗阻,应立即吸痰。按时雾化吸入,定时翻身叩背,并观察有无呼吸节律、频率和幅度的改变。

3.做好口腔护理,PH值高,宜用2%―3%硼酸溶液;PH值低,宜用2%碳酸氢钠溶液,1%―3%双氧水或0.9%生理盐水清洁口腔,米银漱口液,2次/日。及时治疗口腔炎,黏膜溃疡及化脓性腮腺炎等口腔感染。口唇干裂者涂石蜡油,唇膏。

三、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1.注意皮下气肿的观察注意皮下气肿有无扩大趋势,对于颈部增粗明显,伴有呼吸困难者,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2.适时吸痰当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时,应立即吸痰:①患者咳嗽或者呼吸窘迫;②听到气管导管内有痰鸣音;③如接呼吸机,显示屏显示气管内压力升高报警时;④氧分压或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吸痰时注意: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②每班更换伤口敷料一次,仔细清洁伤口,观察有无感染及皮下气肿,有渗湿及时更换敷料;③吸引气管内与口腔内分泌物时吸痰管应分开使用,无菌生理盐水瓶要有标识;④昏迷者应在翻身叩背前、后吸痰。痰液黏稠可适当在气管内滴入加抗生素或靡蛋白酶的生理盐水;⑤保持呼吸道湿化,气管导管外口用双层盐水纱布或呋喃西林纱布覆盖,防止灰尘及异物吸入气管,以及气管导管内分泌物干结。

3.充分吸氧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氧气湿化瓶内加入灭菌用水,湿化瓶每日送供应室消毒,一次性氧气导管,每日更换,防止逆行感染。气管切开患者,氧气导管加以固定,防止脱落。

4.控制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气管滴入和雾化药液配置时要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同时,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对气管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指导合理用药,预防感染。

5.降低耗氧量体温升高可增加氧消耗,脑缺氧加重脑水肿,直接影响脑组织供血,缺血又可以加重脑水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严格控制体温在37℃以下,如有发热,及时物理降温,常用冰袋或冰毯,头部亚低温治疗仪,必要时行人工冬眠物理降温。

6.病室清洁和消毒病室定时通风和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22℃左右,湿度80~90%。用消毒剂擦拭桌面,湿拖地2次/天。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室内空气两次,每次2小时,尽量减少家属的探视。

四、讨论

1.无菌操作,任何护理操作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2.适时吸痰,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根据听诊和血氧饱和度判断,掌握吸痰时机,以呼吸道通畅为准,减轻不必要刺激。

3.湿化气道,气管内滴药和雾化吸入,不但预防感染更利于痰液排出,听诊气管内无干鸣音或大量痰鸣音,表明呼吸通畅。

4.防止误吸,斜坡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窒息和肺感染的发生,翻身在管饲前进行,以免引起反流。

5.控制体温,保护脑细胞,预防增加耗氧量而加重脑水肿。

6.病室清洁,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维持一定的温湿度,可防止继发感染及交叉感染。

五、小结

在颅脑损伤患者救治过程中,呼吸道管理尤为重要,雾化吸入,湿化痰液适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等护理措施是改善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供氧,减轻脑水肿,促进恢复,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刘爱志,特重型颅脑损伤分期护理要点,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11

[2] 杜斌,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

第5篇:昏迷者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摘要】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Ⅲ型及Ⅳ型)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患者入院后GCS评分,据评分制定护理措施,采用呼吸道管理、亚低温、鼻饲营养支持及加强基础护理。结果 通过一系列细致周到的护理,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 增强家属对患者治疗的信心,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呼吸道管理;亚低温;鼻饲营养支持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Ⅲ型及Ⅳ型)为重型闭合颅脑损伤,是造成伤后植物生存严重致残及死亡的常见原因[1]。它是暴力随惯性由浅入深向前造成深部结构的脑损伤,导致轴索不同程度受损,临床表现:长时间昏迷,其表现与CT影像不一致,MRI应用对DAI的分辨率尤其对针尖大小的出血及非出血性病灶均能分辨出,提高了对DAI的诊断[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于2004年至2008年收治DAI 76例,入院评估为DAI(Ⅲ型及Ⅳ型)的51例,其中男43例,女8例,年龄8~72岁,全部病例均经MRI证实。经过4周的治疗,死亡2例,神志清醒27例,浅昏迷19例,中度昏迷3例。

1.2 临床症状 持续昏迷3周以上,入院GCS评分3~6分,呼吸急促,机体呈现去皮层强直或去脑僵直,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瞳孔时大时小,眼位不正,高热,体温在38 ℃以上,一般不伴有引起颅内压增高的脑挫裂伤及颅内血肿病灶[3],预后差,除与中枢性功能衰竭外还与持久意识障碍引起多系统并发症有关[4]。

1.3 治疗 DAI(Ⅲ型及Ⅳ型)均采用综合治疗,继发血肿(出血>30 ml)要及时手术。(1)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部病例均给氧气吸入,呼吸功能衰竭者用高频率人工呼吸机(本组23例)或行气管切开(本组35例)。(2)及早应用亚低温疗法。(3)钙通道阻滞剂使用及时,如尼莫通。(4)应用氧自由基清除剂,如甘露醇、甲强龙。(5)催醒剂,如纳洛酮。(6)长时间昏迷,早期应用鼻饲肠内营养。(7)维持水电解质平衡。(8)恢复期高压氧疗法。

2 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出口腔、鼻腔分泌物及呕吐物。呼吸衰竭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呼吸机接气管插管或切开),呼吸急促者,气管切开后高流量吸氧,随时吸痰,注意无菌操作,使患者血氧饱和度90%以上,同时需要密切监视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定时监测血气及时调整氧浓度或氧流量,以提高患者的氧分压。

2.2 早期采用亚低温疗法 DAI(Ⅲ型和Ⅳ型)患者的体温在38 ℃,亚低温一般用冰毯或冰帽降温,维持患者的体温在35 ℃左右。具有降低脑组织耗氧,减少脑细胞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少脑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功能修复[5],但用冰毯或冰帽应预防冻伤和漏电。

2.3 营养支持 患者持续昏迷,呼吸快,咳嗽及吞咽功能减低或消失,易发生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或呕吐物流入呼吸道引起误吸,本组均于48 h内下胃管保留,观察胃液的颜色有无应激性溃疡,为治疗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主要是对患者鼻饲以营养支持。胃管置入胃内的长度一般比常规长7~10 cm,以防食物反流引起误吸[6]。早期鼻饲营养支持不仅能减少机体能量储备和瘦体组织丧失,还对减轻继发损伤,降低病死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十分有利[7]。

2.4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患者长时间昏迷应鼻饲营养,以高蛋白、高热量、复合维生素为主,为预防压疮应用气垫床,加强皮肤、口腔、尿道口的护理,以防感染。定时雾化吸入及气管内滴药,翻身拍背,吸痰,预防坠积性肺炎。

2.5 恢复期 高压氧是各种催醒疗法中比较肯定的,它可以使脑损伤后处于缺氧状态但尚未死亡的细胞得到氧供应,有利于脑组织生理功能的恢复,同时使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量增加,有利于激活上行网状激动系统,恢复脑干功能。

行高压氧治疗期间,若出现以下情况,应暂停:(1)活动性内出血;(2)未处理好的气胸;(3)中重度鼻窦炎;(4)上呼吸道感染;(5)血压过高(160/100 mm Hg以上);(6)高热。

2.6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患者昏迷时间长,病情恢复慢,家属易失去信心,做好家属疏导工作,另外,长期鼻饲,指导家属如何鼻饲营养,翻身拍背,肢体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及关节强直,娴熟的操作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可给家属安全感。

3 小结

DAI(Ⅲ型及Ⅳ型)采用护理干预增强家属给患者治疗的信心,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及血气,使患者呼吸功能得到改善,亚低温及鼻饲营养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后期高压氧疗法及肢体的功能锻炼降低了致残率,同时获得家属的满意。

参考文献

1 Levil,Guiburdjn,Lembergera,et al.Diffuse axonal injury analysis of 100 patients with radiological signs Neurosurg,1990,27:429-432.

2 彭斌.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及治疗.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8(3):12-13.

3 梁中基.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昏迷的临床报告.临床医学,2004,24(2):4.

4 贺晓生.弥漫性轴索损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15(1):58.

5 邱勇龙.弥漫性轴索损伤166例临床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50.

第6篇:昏迷者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昏迷;急诊;急救;临床疗效

昏迷是意识内容、觉醒状态和躯体运动功能完全丧失的一种严重的意识障碍,即使强烈的刺激也不能清醒。昏迷时急诊内科的常见疾病,约占急诊总数的3%~5%[1]。昏迷的病因比较复杂,导致急诊内科昏迷误诊时有发生,因此在诊治过程中,各个科室要相互配合,尽快作出诊断,及时给予治疗,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为探究昏迷患者病因诊断及治疗的有效方法,提高救治成功率, 我院对收治的81例急诊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81例急诊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男 50例,女 31例,年龄 20~75岁,平均 (45.37±11.04)岁;从昏迷到入院时间15~180min,平均(60.32±15.97)min;其中浅昏迷39例,中重度昏迷42例;经家属或送诊人员主诉,初发63例,多次发作18例;有原发性心脑血管疾病15例;排除有癫痫、精神病史引起昏迷和假性昏迷者。

1.2方法 对依据诊断学昏迷判定标准确诊为昏迷的患者、通过病史询问、迅速体格检查以明确:患者病情是否危及生命、昏迷的深度、有无脑膜刺激征和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并尽可能全面系统的查体了解其他体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初步病因方向判断确定需要立即做何种辅助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1.3早期急救治疗方法 急诊抢救措施首先抓住危及患者生命的关键问题,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护,同时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紧急进行血糖检查,必要时急诊进行血生化、心电图、超声、X线等检查以评估病情,除急性中毒、糖尿病并发症等病因较明确外只要病情许可可搬动立即行CT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所有检查均与抢救措施同步进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应立即行基本生命支持及进一步行高级生命支持,对药物中毒或疑似中毒者先进行彻底洗胃、导泻,应用特效解毒剂;对脑卒中患者在头颅CT检查的同时,有脑水肿立即进行脱水治疗降低颅内压;对于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先以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及纠正脱水,低血糖昏迷先静脉注射50%葡萄糖溶液;对所有患者依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待诊断相对明确且生命体征平稳需要住院可转运至重症医学科监护治疗,或转运至相关科室病房进一步治疗。

2 结果

昏迷常见的病因纷繁复杂,本组81例急诊昏迷患者的病因大致分为4类:急性中毒、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糖尿病并发症,及其他。81例昏迷患者中,急性中毒29例(占35.8%),以45岁以下的青年为主;脑卒中(脑出血、脑梗死)31例(占38.3%),糖尿病并发症14例(占l7.3%),且集中在中年和老年人;其他7例 (占8.6%)。

此组昏迷者急性中毒急诊急救成功 27例、占 93.1%,脑卒中成功28 例、占 90.3% ,糖尿病并发症成功 13例、占 92.9% ,其他成功 7 例、占 100.0%。经过急救后,共抢救成功75例,占92.6%。见表1。

3 讨论

昏迷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人们高级神经中枢结构与功能受损而引起的严重性意识障碍,昏迷患者病情严重,常会有生命危险,由于患者昏迷后不能直接告诉医务人员自身情况,其家属或陪伴人员只能间接告知,给医务人员及时诊断患者病因和采用正确适当的抢救方案增加了一定的困难,然而对急诊昏迷患者及时查、准确的查找病因并采取适当的抢救措施,对患者抢救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

昏迷患者意味着"脑功能衰竭",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死率高,多见于中毒、急性脑血管意外、电击伤、心力衰竭、一氧化碳中毒、不明原因中毒和溺水。引起死亡的原因:①病变本身抑制呼吸中枢或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不易排出,产生呼吸道梗阻而造成中枢或周围性呼吸衰竭[3]。②患者抵抗力下降,引起继发性感染。③不能进食导致水电解质紊乱、能量代谢障碍。④下丘脑功能障碍产生消化道出血。⑤循环衰竭等。鉴于昏迷患者病死率高,在治疗上要积极采取措施降低死亡率。尽可能缩短昏迷患者的无效救治期是治疗成功的最关键所在。昏迷的急诊救治应采取积极措施,以降低死亡率为目标,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关键问题,同时进行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

不论是何种原因引起患者昏迷,在患者救治时应先保证患者呼吸通畅,必须给氧、监测心电图、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再配合临床检查设施综合检查患者各方面情况,同时结合患者家属或陪伴人员的叙述综合诊断患者病因,并及时采取对应措施进行抢救。对药物中毒昏迷患者采取洗胃,彻底清洗患者胃部食物,同时根据中毒原因选择对应的特效解毒剂,如果情况紧急需采取反复洗胃。对心血管疾病昏迷患者必须予相关疾病急救处理。对所有急救昏迷患者必须给氧、监测心电、保持呼吸道通畅等,若患者呼吸衰竭应使用气管插管机械对其进行通气。

总之,急诊昏迷虽病因较多,但详细追询相关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综合分析各项辅助检查结果等能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率、明确病因,进而及早采取相对应的急救措施能明显提高急救成功率,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佳,喻秋平,李蓉急.急诊内科昏迷患者抢救特点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2):670-671.

第7篇:昏迷者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纳洛酮;肺性脑病

肺性脑病又称肺心综合征。是由于呼吸功能衰竭引起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从而使脑细胞间质水肿,产生相应的精神障碍、神经症状的综合征[1]。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紫绀、电解质和酸碱代谢失衡甚至昏迷等。目前治疗主要是抗感染、改善呼吸功能、、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状况、纠正酸碱平衡障碍。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期间,对肺性脑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60例,取得满意效果,且无不良反应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肺性脑病患者均按1980年全国第3次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肺心脑病诊断和临床标准为诊断依据,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52~84岁,平均68岁,病程20~40年,平均30年,其中嗜睡伴神志不清30例,浅昏迷18例,深昏迷12例。对照组60例,男44例,女16例,年龄55~85岁,平均70岁,病程15~45年,平均30年,其中嗜睡伴神志不清者32例,浅昏迷22例,深昏迷6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治疗前均有明显的咳、痰、喘及意识障碍。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以积极控制感染,持续低流量吸氧(给氧浓度为25%~35%,氧流量为1~3 L/min,鼻导管给氧法)、解痉平喘、止咳化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注射液(0.4 mg/支),首剂负荷量0.8 mg,加入5%葡萄糖20 ml静脉推注,以后给予纳洛酮2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静脉滴注,1 d,纳洛酮总量为4 mg,连用3 d。

1.3 疗效判定 显效:治疗后咳、痰、喘症状明显改善,意识状态在24 h内由谵妄、躁动、昏迷转为清醒;有效:治疗后咳、痰、喘症状有所改善、意识状态在48 h内转为清醒;无效:治疗后咳、痰、喘症状,意识状态没有改善甚至恶化。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 两组疗效情况见表1,结果表明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2.2 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动脉血气变化情况比较,见表2。结果表明经治疗后,两组在咳、痰、喘症状,意识状态及动脉血气分析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改善,但治疗组在治疗后,上述情况的改善更优于对照组(P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心率失常,无明显抽搐,烦躁,无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未出现皮疹、皮肤发痒等药物过敏反应,注射部位无红肿、硬结等症状,无肝肾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肺性脑病因通气功能障碍引起,其发生机制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呼吸动力和呼吸主力的不平衡。近年发现,肺性脑病处于呼吸抑制状态,体内产生大量β-内啡肽(β-EP)[2],β-内啡肽系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主要来源下丘脑和垂体,β-内啡肽能抑制呼吸中枢,减少呼吸冲动,使呼吸动力进一步不足,导致呼吸困难。每分钟通气量下降,使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更趋严重,形成恶性循环,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加重心、肺、脑及循环功能损害,对中枢神经的影响多表现为躁动、谵妄、甚至昏迷。

纳洛酮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为竞争性阿片受体拮抗剂,能特异阻断β-内啡肽作用,并对血脑屏障有良好的通透性,却无受体激动作用[3],它能防止和减轻脑水肿的产生与发展,阻断β-内啡肽所致呼吸抑制的病理过程,从而阻断恶性循环,改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改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促进意识恢复,能有效地拮抗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介导的各种效应,对中枢抑制者起清醒作用,有烦躁不安、谵妄等精神症状者起镇静安定作用[4]。应用纳洛酮后,肺性脑病患者清醒时间明显加快,随着神志清醒,促进咯痰、通畅气道,既有利于感染控制,又使积极意义上的氧疗。

纳洛酮静脉给药起效快,它的药物代谢半衰期较短(60~90 min),首剂给予负荷量,以后持续静脉点滴有助于快速不间断有效拮抗β-内啡肽的药物,使病情不易反复。

笔者认为对于肺性脑病的治疗,在积极控制感染,持续低流量吸氧、解痉平喘、止咳化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及早应用纳洛酮是安全有效的,并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张珍祥.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

[2] 顾勤.呼吸衰竭患者血浆β-内啡肽变化β-内啡肽.中国急救医学,1998,7:22.

第8篇:昏迷者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脑出血;昏迷;急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94-02

对于脑出血昏迷的患者,严密的病情观察,积极的抢救护理,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意义重大[1]。我院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护理50例脑出血昏迷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脑出血患者,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明确出血部位,排除脑干出血及血肿累及脑干的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8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其中男28例,女性23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7.2±5.1)岁。发病时间5分。出血部位:皮层下5例,壳核33例,丘脑9例,小脑出血3例;有21例患者出血破入脑室。出血量在35~90ml。平均(55.8±14.2)ml。抢救时间2~48 h;浅昏迷31例,深昏迷19例。

1.2 治疗方法

该组患者均经脱水降颅压,并结合止血、抗炎、脱水、改善脑代谢、神经营养等综合措施进行救治。

1.3 护理方法

1.3.1 密切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体温、瞳孔、呼吸、脉搏、血压等。加强巡视,躁动患者30 min~1 h巡视一次,昏迷的患者常会出现烦躁等现象,除加护栏,使用约束带(约束带应采用棉织物制作,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长度与宽度)等保证患者安全。同时安排家属陪护,防止患者排出导管。巡视时观察约束带的安全情况、皮肤和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在翻身卡上记录约束带使用情况。约束松紧以能伸入两指为宜,并定期松解,患者睡后应及时予以解除,并加强看护。

1.3.2 颅内高压的护理

早期给予甘露醇、利尿剂等脱水药物,患者出现意识昏迷加深、血压升高、呼吸不规则、脉搏增快、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等现象,提示有脑疝的出现。甘露醇用量每次0.25 g/kg,加压静脉滴注20~30 min内完成,6~8 h/次[2],高龄患者给予半量滴入,减少甘露醇的用量。心功能不全者要减速滴注,以不胸闷、不心慌为度。

1.3.3 外部环境的护理

患者绝对卧床,减少搬动,病室保持安静,光线柔和,应有防蝇设施,备齐抢救用品、药品及安全护理用品。避免搬动,以免诱发再出血。插管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患者引起“鼻脑反射”,保持胃管通畅,观察引流物的量、颜色及性状是否变化[3]。

1.3.4 营养支持

对于脑出血昏迷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及早给予鼻饲流质饮食,取床头抬高30°或45°及左侧卧位,在电子胃镜辅助下置入鼻胃十二指肠营养管。病初宜清淡,后期需保证足够的营养,并保持充足的水分。每天给予患者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质饮食灌入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1.3.5 并发症的预防

⑴呼吸道护理:采取头偏向一侧或保持头部、颈部稍后仰的位置,定期进行吸痰,吸痰前行气管内湿化15~20min,吸痰前后给予纯氧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出现呼吸困难时进行器官切开,喷射状呕吐者,取侧卧位,呕吐后清洁口腔及咽喉部,以免误吸导致肺炎。特别重视口腔护理,应清除口鼻咽内的分泌物、血凝块,以避免细菌繁殖引起的感染。对气管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⑵压疮:保持床位、被单等干净、整洁、干燥,严格无菌操作。在骨突部位垫上纱块,臀部用方形棉垫枕在下面,局部用正红花油按摩,定时翻身,2h/次,翻身时注意使颈部不能随意活动,以免发生突然窒息。⑶泌尿系统感染:每日更换尿袋,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16万u冲洗膀胱,每2周更换尿管1次,安置接尿器或留置导尿管并做好导尿管的护理,密切观察引流管有无受压、扭曲,保持通畅性,观察引流液的色、量,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同时做好预防逆行感染。⑷下肢深静脉血栓:减少不惜要的股静脉穿刺,每4h被动锻炼1次;穿弹力长袜等。

1.4 观察指标

记录该组患者抢救的情况,在每位患者出院前调查患者家属的护理质量满意度,并随访观察其预后。其中预后判定标准根据GOS(预后)转归标准分为良好、中残、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护理质量满意度根据我省医院护理工作管理规范标准结合我科室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护理质量考察标准,对患者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调查。考察表有10个条目,由护理部向两组护士统一发放进行调查。

2 结果

50例病情稳定31例,自动出院13例,死亡6例。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为92.0%。病情稳定的31例患者经随访6个月~1年,GOS良好率为67.8%(21/31)。

3 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大多由动脉硬化脑内小动脉破裂引起,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一侧肢体无力或失语等症状[10]。脑出血病情变化快,加之患者大部分年龄较大,身体各项机能较差,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尤其对于脑出血昏迷的患者,随时都有死亡的危险。若抢救及时,有效护理,大多数患者能逐渐清醒。我们对50例脑出血昏迷的患者采用脱水降颅压,并结合止血、抗炎、脱水、改善脑代谢、神经营养等综合措施,在救治的过程中,进行严密的病情观察,注意维持呼吸道、静脉通道和导尿管道的通畅,积极的预防呼吸道感染,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致力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结果显示,31例患者经积极的救护后病情稳定,占62.0%。综上所述,脑出血昏迷患者的病情变化快,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必需积极的进行颅内高压的控制发护理、呼吸道护理、营养支持等护理,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郭志雁.高血压脑出血35例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66―67.

[2] 钟颖珠.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及并发症的影响[J].四川医学,2009,9(08):23.

第9篇:昏迷者呼吸道通畅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昏迷;抢救;病因;诊断

昏迷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占急诊总就诊例数的3%~5%,是很多疾病垂危阶段的共同临床表现,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意识障碍,其病情危重且复杂多变,随时可能危及生命[1]。昏迷患者需获得详细的病史,并进行详细系统体格检查,及时行心电图、超声、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以及时诊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挽救生命。单由于患者不能有效配合医生诊断病情,家属提供病史不清,给医生的诊断、抢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降低昏迷患者的死亡率,2010年2月~2010年8月对20例昏迷患者进行抢救,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该组患者2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昏迷患者,诊断标准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昏迷评分<8分确诊为昏迷。排除仅有知暂意识丧失,突然发作的患者。排除癔病性或精神抑郁状态假性昏迷患者。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9~82岁,平均(58.6±8.6)岁。浅昏迷16例,深昏迷15例。

1.2  方法

1.2.1 抢救:及时行心电图、超声、X线及实验室检查,评估病情,待病情许可下搬动行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的昏迷患者,头位不宜抬高而应放平,身体采取侧卧位,短时间内给予吸氧、开放静脉通道进行补液、扩容,纠正血容量不足,必要时静脉留置针。无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在2 h内输入1 000~2 000 ml,对纠正休克或缓解血容量不足可起到关键作用。第2~6小时可输入1 000~2 000 ml。第1个24 h补液总量为4 000~5 000 ml。胃肠补液时要注意,呕吐患者要减慢补液的速度,补液量较大时,酌情静脉输注白蛋白,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或严重胃肠胀气且对症处理无效时,不易进行胃肠补液[2]。对心跳呼吸停止的患者,应立即开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及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神志变化及尿量变化,并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补液速度。生命体征平稳后根据病史进行分类治疗。如:急性脑血管意外者立即进行给予激素、葡萄糖或大剂量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等治疗降低脑内压,应用保护脑细胞药物,合并有颅内出血的患者转至外科进行手术。对药物中毒或疑似中毒者先进行彻底洗胃、透析、导泻治疗。低血糖昏迷的患者,经静推葡萄糖50%葡萄糖20~80 ml。昏迷期间,根据病情、体重计算患者每天所需热量,并应定时定量注入温开水,并根据病情调整注入量及速度。由鼻饲流质及静脉途径补给。

1.2.2 预防感染:昏迷患者抵抗力较差,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因此,要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保留导尿患者做好会阴护理,尿道口消毒预防泌尿系统感染;注意口腔和皮肤的护理,预防压疮;做好高热护理;及时吸痰,痰液黏稠患者给予氨溴素超声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诱发肺部感染。

2 结果

2.1  病因分析:该组患者常见的昏迷原因有:急性脑血管病、急性乙醇中毒及急性有机磷中毒,分别占25.0%(5/20)、20.0%(4/20)、15.0%(3/20)。其他昏迷原因有肺性脑病2例,占10.0%(2/20);低血糖昏迷2例,占10.0%(2/20);心血管病2例,占10.0%(2/20);肝性脑病1例,占5.0%(1/20);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占5.0%(1/20)。

2.2  抢救结果:该组患者经抢救后好转17例,占85.0%,均于2~21 d内清醒,有意识恢复9例,占45.0%(9/20),5例生活基本能自理,占25.0%(5/20),其能表达简短语句,站立扶墙行走或借助行器行走。住院平均时间(18.6±2.5)d。死亡3例,占15.0%,来院至死亡最短5 min,最长56 d,2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亡器官衰竭。其中急性脑血管病1例,心血管病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

3 讨论

昏迷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网状结构发生高度抑制的一种状态,对外部刺激和内部需求没有正常的反应[3]。论何种病因引起的昏迷,常提示后果严重,对于昏迷的患者医生应该重视体检,在取得全面病史、正确诊断和一系列复杂检查之前就应迅速完成对患者的早期处理,全面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病因及并发症,既要考虑临床常见病,也要考虑少见病。早期正确及时的诊断,及时纠正危及生命的不稳定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意识、精神状态、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尿量变化,防止一些最基本的有害因素继续使脑和其他脏器遭受损害而危及生命。本研究中病例确诊后通过积极抢救和预防感染,患者好转86例,占86.0%。总之,昏迷患者常伴随各功能器官的损害,死亡率较高,医护人员应提高认识,迅速诊断,及时抢救,有效的降低病死率。

4 参考文献

[1] 王新春.急诊内科253例昏迷患者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