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最基本的职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工作职能;作用趋势
从八十年代到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高等院校也在不断地进步,学校的的整体实力也在不停增强。学校的学习效率和与其他学校的竞争已经是现在所有高等学校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内部审计就是可以增强学校合理发展的主要依靠,。由于现在学校的事务日益增加,需要管理的事情更多。更多的任务加入了审计任务之中,庞大的任务需求让高等院校的内部设计的要求更高,针对这一个问题,院校需要对于内部的人员安排,实力水平和机构机制和内部设计的特性进行规划,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对应的改善和整理,进而使内部审计更有利的发展,发展得当就会更好的解决学院内部的问题,形成有一个良性的循环。
1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
内部审计是针对与个体经营企业而言的,高校内部审计对于国家审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学院的经济的管理和检查都是依靠内部审计来完成的,对于经济的监督和经济评价等职能也是包括在内部审计之中的。
(1)经济监督职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经济监督职能,因为他是一个高校的财务政策与制度重要监督部门,他们对于高校的各个活动和环节的行为进行监督,所以都以国家经济法规为标准,来管理和监督。是高校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此项目的合法性,权威性,真实性都得到了有利的保证。
(2)经济评价职能:如果说经济监督职能是关于高校资金流动活动监督方面的,那么经济评价职能就是对于此次活动地经济预算,以及各个方案的执行的判断和预计。在一个策划传达下来以后,此职能就可以开始以规定的标准来评价此次活动对于高校的经济活动收益大小。以及对于策划的问题和最后的结果进行预算,给高校寻找最佳的方案、更好的流程、收益最多的途径。
(3)风险管理职能:对于高校的经营管理中有很多无法确定因素,风险管理职能就是针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造价预算,将这些问题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高校的内部管理的基础就是风险管理职能,它整个部门的基础。它存在的目的就是就是更高效化的保证了高等院校对于教学目的提升。然而高等院校在经营一些东西时,无法避免的回带来风险,分线管理职能的任务就是更好的让院校成功的避开危险,以最安全的最节约的方式来使高校运营自己的行业。
2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首先,高等学校对于内部审计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定位基本的职业。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也就是两个检查和监督。主要针对被审计对象的一切策划是否具有真实性和合法性是否出现浪费虚报等现象。不仅监督被审对象以及对象的单位,还同时要求双方共同履行相对应的职责,改进优良的营运模式,从而更好提高高校的经济收入。第二,经济评价职能的定位是对其单位的资金流向和经济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鉴证。还有对于该单位被审核的项目是否完成规定的目标的检测。最后对其结果和期望结果做出对比,评价此次活动对于高校的经济效益是否达标也是对高校的制度的健全和管理进行评价,从不足中更好的完善。第三。风险管理这个职位也可以算是定位在内部审计的一个分支,风险管理也就是以最合理的保障让公司的经济损害降到最低,现在我国很多高校已经把风险管理看作是内部审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职能。因为眼光不局限于现在的琐碎,真是因为明白内部审计不是一天一个月能完善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行业的不断竞争。经济投资也会越来越来危险,所以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大,其定位会越来越牢固[1]。
3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
(1)内部审计的处境与功效:首先,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应该以内部审计工作职能的原则同时,也要关注于工作服务在于内部审计的功效,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本着一颗服务理念的心,由于之前的内部审计工作太为传统化单一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把工作和被审查对象放在一起,同步分析,发现问题共同解决。加强之间的相互交流,针对所审查的事情来提出相对应的对策,把高校内部审计的环境创造出一种和谐团结进步的趋势,更好的让为高校的发展做出帮助。
(2)增强审计和督察力度:我国高校的教育普及化、大众化以及常见,教育活动逐渐慢慢变大,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但随着种类和方式的增多,对于学校的投资运营危险也在飞速的提升。高校内部的审计工作就是很好把高校科学的合理化的控制起来,使其不会走入歧途,也会对其活动经济相对管理纠正,使其不会出现经费浪费,偏移学校教育重心等问题。进一步的加强了高校的对于有目的发展方向。充分运用自己的职能对于高校进行有效的普查以监督,利于高校济源的无浪费配置,提高高校自我的管理,让高校的效益收益做到最大。
4结束语
内部审计对于高校来说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因此单位想要提高自己的成绩,就要将现在的科学技术和传统的精华融合在一起。然而内部审计就是此融合的产物。更好的职能定位,让高校的内部审计的工作更为有效,充分的运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可以让高校更加准确,规范的进行发展,从而更好的改善学校管理,保证学校的工作质量,进而使高校教育工作紧而有序的发展,实现最高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 困境 改善
为促进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建设,加强内部会计监督,财政部在2008年联合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共同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该规范确立了中国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标准框架,该框架将内部控制分为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目前,随着我国在内部控制方面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规范体系,规模较大、管理比较规范的企业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制度,然而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活动中,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用发挥的困境及其主要原因
(一)现有企业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困境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美国实行内部控制制度时间较长、相对较完善的国家,然而从近年来已有的一些会计舞弊案中不难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在实现其最基本的目标即会计信息真实性方面是力不从心的;我国一些企业包括上市公司虽然规模较大、内部控制制度相对健全,但同样也存在着利用改制、改组、拍卖、租赁、担保等手段侵吞企业资产及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现象和行为。尽管这些公司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财务控制制度,但在执行过程中为了完成必要的程序而流于形式,明显缺乏良好有效的内部控制工具,或者缺乏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实施,尽管有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监督,但缺乏监督的法定参照物,所以在很多情况下监督效果不佳。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及要求背道而驰。
(二)主要原因
1、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发挥有限
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且执行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过程就必须被施以恰当的监督。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未能履行其应有职能。
2、管理者素质不高,内控意识淡薄
从公司内部来看,经营者享有的权利大于承担的责任,激励机制欠缺,管理者自我提高的动力和压力比较小,造成了管理层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其次是企业员工素质低下,单一的知识已经不能胜任关键岗位的工作了,比如,财会部门是内部控制的中心,财会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这就要求财会人员既要有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懂企业的经营管理,还要通晓一般的生产技术,有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无法适应内部会计控制所需的知识层次,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
3、组织机构设置混乱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组织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一些重要部门和岗位缺乏严格的监督,,特别是在重大决策上不进行调查研究和专家论证,独断专行,导致决策失误的事项屡有发生。另外,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中,比较重视纵向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而对横向间协调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同级各部门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不灵敏,协调性差。
三、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要确保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切实得到执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内部控制过程就必须对其施以恰当的监督,企业中最主要的监督评价方式就是内部审计。当务之急是确立内部审计在监督、检查内部会计控制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并切实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职能向事前、事中监督职能的转变,使其监督具有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并将监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协助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当然,企业也可考虑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如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监督评价,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对于管理者来说,要严以律己,为职工树立良好的榜样,还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首先要为会计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氛围,就要从领导阶层做起,抓好源头,在提高会计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领导和管理层的素质,真正做到标本兼治。
(三)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实现“软控制”。内部控制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其变为企业内部自发需要。无论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环节,还是执行环节,都能变“要我控制”为“我要控制”,从而达到内部会计控制的最佳效果。
(四)开展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过程就必须被施以恰当的监督,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实现内控基本目标,仅靠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营造和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公司法人治理机构进行有效地对接及健全内控评审监督机制,才能保证设计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地实施,才能为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及时防范规避财务与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目标,保证企业稳定发展。否则,内控目标的实现无异于空中楼阁。在实践财务控制中,也要引入人才与管理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使企业管理者与企业财务人员在财务控制上形成互动的局势,真正把企业财务控制变成大家的共同行动,促使企业的长远发展。
内部审计文化是企业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职业文化。本文从内部审计文化的目标、架构及组织实施等层面探索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文化体系。
关键词:电网;审计;文化
一、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文化构建目标
内部审计文化是企业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机构及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实施经济监督行为时,培育形成的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体现在审计工作所恪守的理念、所追求的价值、所遵循的规范、所体现的风骨、所展示的形象等各个方面。构建企业内部审计文化的目标,就是通过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形成具有企业特点的内部审计理念和价值观,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咨询职能,构建企业内部审计文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宣贯企业内部审计理念,牢固树立内部审计价值观,积极构建内部审计文化体系框架。
二、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价值
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电网审计人应以“独立、依规、公正、进取、奉献”作为内部审计价值观。
(一)独立是内部审计文化最本质的特征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生命,是其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主要体现:一是组织独立。审计机构单独设置,与被审计对象没有组织上的隶属关系。二是人员独立。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不存在经济利害关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三是工作独立。审计机构及其人员依法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不受来自其他职能部门、经济组织和个人的干扰。四是经费独立。审计机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依照审计办法的规定单独列入企业财务预算。
(二)依规是内部审计机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依规审计是企业制度管理在审计监督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要求审计机构必须以国家法规和企业制度规定作为审计的依据与标准;另一方面要求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依法履职时,规范自身行为。
(三)公正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时基本的价值取向
审计的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必须保持一种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职时,不应有任何质量妥协,要依法办事,在搜集审计证据、评价审计事项、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时,从企业发展大局出发,维护企业整体利益出发,谨慎执业,客观评价。
(四)进取是审计人员开拓创新的基本品质
当前,电网依法治企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审计工作必须渗透到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审计人员需要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不断钻研新业务,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保持专业技术的适应性,积极进取是审计人员基本品质。
(五)奉献是整个内部审计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
廉洁奉公,无私奉献是内部审计工作有效运行的必要保证。审计工作的定位和职责,要求审计人员要技高一筹、德高一筹。审计人员必须廉洁自律,不从被审计单位获取任何可能妨碍职业判断的利益;必须诚实守信,不得损害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必须严守秘密,按规定使用履行职责时获取的各种信息和结论。
三、内部审计文化体系架构探索
为有效地落实审计文化建设任务,需要要从“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方面构建。
(一)夯实物质基础,构筑保障机制
物质文化建设理念是:机构独立、保障有力。审计物质文化是内部审计存在和发展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工作环境。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运作正常的审计委员会、符合程序的审计干部任免、必要的经营管理会议参与度、定期的工作报告制度等,构成审计工作必需的运作机制。必备的办公场所、相对充裕的业务经费、适当的工资福利待遇、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备等,构成审计工作物质保障。
(二)完善制度规范,构建制度体系
制度文化建设理念是:体系健全、执行到位。审计制度文化是保证审计工作正常运行、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组织职能有效履行的关键。涵盖广泛、相互衔接且落实到位的审计制度体系,代表着审计文化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可从三个层次建设,一是审计工作办法;二是审计业务办法和审计管理制度;三是具体的审计业务指南。
(三)积极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行为文化建设理念是:爱岗敬业、争先创优。营造健康向上的审计氛围,有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工作环境、爱岗敬业的道德风尚、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通过规范审计程序和审计行为,加强对审计人员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引导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审计承诺。通过竞争的、动态的审计人才管理制度,加速人才培养,营造一个“学习、创新、务实、诚信”的人才辈出的激励机制。
(四)塑造形象,培养精神
精神文化建设理念是:客观公正、无私奉献。审计精神文化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要引导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意培养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牢固树立“独立、依规、公正、进取、奉献”的企业内部审计价值观,做到“正直、客观、保密、胜任”,建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共有的精神家园。
四、内部审计文化构建与实施
文化理念的形成不能靠一朝一夕的灵感和热情,而是来自于水滴石穿的潜移默化,需要遵循审计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推进。
(一)加强组织,持续推进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按照审计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进行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努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审计文化建设的领导工作,分解细化建设任务,将审计文化建设与审计工作目标管理、审计工作规划、年度工作重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持续地加以推进。
(二)大力宣传,形成氛围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个新的文化理念,要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利用系统内的各种信息宣传载体,就审计文化建设的内涵外延、重要意义、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等方面,向企业审计人员及相关人员宣传交底,引导审计人员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并形成自觉行动。
(三)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系统工程。要按照总体规划,根据本单位实际,选择不同的突破口,抓住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层面审计文化的关键内容,精心策划,逐步实施。在文化建设上要力戒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更不能把文化建设狭义的理解为“搞活动”。
(四)总结提高,逐步完善
【关键词】 内部审计 质量控制 必要性
一、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1.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定位的特殊性和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有必要加强自身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在组织中处于超脱地位。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经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批准并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做出规定,审计执行主管由董事会任命,并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业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定位是定期评价并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管理,但不负风险管理的责任。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不与任何方面达成重大的质量妥协,不能把对其他事物的判断凌驾于对审计事务的判断之上。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有力保证,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只有持续地加强管理、改进程序、提高质量才能在组织中树立权威性,达到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满意,从而融洽各方面的关系,更好地开展工作。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受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参考标准的约束,内部审计机构应促进职业领域内的道德文化发展,内部审计师应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履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道德倡导者。
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全面质量管理是根据组织向顾客提供最优产品或服务的原则制定的长期战略性措施,是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实施的全部管理活动。它的主要原则是追求顾客的完全满意、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全员全过程地参与。
4.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银行业务经营、内控管理、综合绩效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优劣、高低,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和效果的有效发挥。
5.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因此,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内部审计质量及效果,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证,自然也就成为评价和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6.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树立内部审计人员形象的内在要求。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良好的内部审计形象是开展工作、履行职责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获得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及员工的认可,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和效果是最基本的支点。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助于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可以防止偏差,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确保落实责任制,从而帮助组织达到预期目的。质量控制 贯穿整个审计活动的始终,将质量标准分解到每个具体环节,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进行自我控制,并由审计执行主管进行监督。它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事中控制主要是审计程序的选择与应用、工作底稿的记录与复核、报告的编制与审批;事后控制主要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包括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反馈意见。内部审计活动范围涉及组织内不同的层次和领域,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揭示风险管理漏洞和内部控制弱点,建设性地提出审计建议并跟踪落实,能够把组织的战略层、控制层和执行层上下左右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既支持战略层针对目前需要改进的项目做出科学决策,又合理保证执行层按预定方案进行操作、不偏离目标,最终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能够保证满足顾客需求、维护自身信誉。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在做出战略规划后,迫切地希望得到处于不同部位、不同角度的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是如何具体执行的,执行效果和效率如何,存在什么风险,风险的严重程度,以便于进行分析判断,在加强指导、修订政策和接受风险之间做出选择,但是这些消息的来源必须客观、真实、可靠。而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希望将操作流程中客观存在、自身难以解决、不敢或不愿反馈给上层领导的问题和建议通过一个可信的信息通道进行反应。建立在严格质量控制之上的内部审计活动可以通过对有关流程的内部控制进行扩大测试来发现和验证问题性质,在两者之间充当媒介,满足双方的诸多需求。同时,内部审计师通过出色的工作,能够得到服务对象的信任,进一步融洽审计与被审计、审计与高层之间的工作关系,进而维护自身信誉,逐步树立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权威性。
验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程度是审计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职能。财务报告使用者之所以能放心地运用审计报告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程度作出判断,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审计报告具有权威性,其二是无后顾之忧,即审计报告潜在的风险不由财务报告使用者承担。这要求社会审计主体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和社会地位。前者决定注册会计师承担风险的能力,后者决定社会审计意见的权威性。
注册会计师的经济地位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紧密联系。一是社会经济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支付能力;二是“僧”与“粥”的比例关系,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服务价格必然不能维持高姿态,这是市场条件下最基本的。三是实际风险的大小,上,注册会计师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但实际风险往往与理论风险不一致。决定实际风险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①审计环境,在审计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审计风险在行业内呈均化趋势,审计风险名有实无;②事务所组织形式,即事务所的体制,这决定了审计风险的最大值;③审计主体的独立性,这决定了审计风险由谁来承担。
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地位也主要由三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注册会计师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是相关联的,特别是在货币成为一种普遍计量方式的商品经济。二是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包括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与执业水平。三是审计报告使用者的能力和水平。商品生产者的形象一方面由商品的内在品质决定,同时也与商品使用者的鉴赏水平分不开。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决定社会审计服务这种无形商品的内在品质,而审计报告使用者的能力水平决定其运用社会审计报告所获利益的大小。
二、形式主体一会计师(审计)事务所
事务所也具有经济地位,同时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它还具有社会地位。
注册会计师行业到今天,事务所与发起者之间主要是一种利益分配关系。由于事务所与发起者的利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一致性,发起者在很大程度上事务所的业务承接,而事务所则给发起者带来一定比例或一定额度的经济利益。此外,事务所与发起者的另一个重要联系是人事编制。
从根本上说,社会审计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是社会审计主体特殊性的内在要求。社会审计主体的特殊性表现在注册会计师具有双重身份,社会审计具有双重职能。注册会计师的双重身份是指注册会计师既具有经济警察身份,又具有经济人身份。经济警察身份要求注册会计师独立所有关联方,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的灵魂,只有具备独立性,才能做到客观、公正;经济人身份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广泛的经济关系(业务关系),这表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概念是一个涵义特殊的概念,区别于一般的独立性,必须严格区分业务相关与业务无关经济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经济人身份。社会审计的双重职能是指一方面社会审计提供的经济鉴证,另一方面这种鉴证本质上是一种有偿劳务。由于社会审计所提供的鉴证是一种经济鉴证,因而它必须相应地具备承担经济责任的能力,而这种鉴证是否具有效用,则取决于社会审计主体的社会地位。
三、我国注册师的现状及主体地位实现
从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审计主体地位离客观要求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主要表现在:(1)注册会计师的收入偏低。其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审计需求不足,社会审计提供有偿鉴证,是一种受托服务,因而社会审计需求直接决定业务量的多少。我国的市场还不完善,投资者避险能力还不够,制度还很不健全,尚不存在广泛的内在的社会审计需求。社会审计需求主要由行政命令而不是由市场决定,市场的潜力较小。二是服务价格偏低,这与需求不足和不很景气的社会经济状况相关联,前者出现了事务所“抢饭吃”的现象,压低收费是很的,后者决定了企业有限的支付能力。(2)注册会计师的权威性不够。社会审计是一种民间审计,其权威性认定应该由社会赋予而不是行政认定,然而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注册会计师的权威性主要由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决定,前文已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很显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超的执业水平是赢得社会信赖和尊重的根本途径。(3)会计师(审计)事务所不独立。这是我国特有的情况,事务所不独立容易造成责任分散、风险转移,从而滋生不规范执业。
笔者以为,要解决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中的主体地位,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全面建立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着眼于建立责任机制,区分企业所有者(或其代表)与企业经营者、企业经营者与财务部门的经济责任,各自承担相应的风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就在于现代企业制度下产生的广泛的内在的社会审计需求,只有这样,社会审计才真正成其为社会审计。
一、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地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提高烟草行业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发挥烟草行业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根本保证。具体做到3点:
1、逐步改善内部审计队伍现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工作也随之由财务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渗透与扩展,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也应该趋向多元化,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专业人才,还应配备精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
2、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由于审计工作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仅仅具备财务知识是不够的,每个审计人员都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并且随着科技信息的日益发展,内审人员还应熟练掌握与管理审计相适应的现代审计手段、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3、爱岗敬业,承担责任。做好审计工作须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外,关键是要爱岗敬业,承担责任。爱岗敬业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要用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把审计工作做好。承担责任,最基本的要求是熟悉自己的审计工作岗位责任,明白自己的审计工作范围。对自己审计工作责任内的任何事情,都要主动地去做,认真把它做好,体现作风硬、讲诚信、敢打硬仗,不计个人得失。
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要做到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对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具体也是做到3点:
1、审计方法要从查错纠弊向改革管理、提高效益、促进发展转变;审计内容从审计合规性为主向以效益性为主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烟草行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帮助各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今年,在县农经部门和我镇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统一核算、规范收支、全程监控”的工作方针,在各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加强了核算中心内部管理,完善了集中核算业务规程,强化了财务审核和监督,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实现了预期目标。现将2014年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强化经管意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作为镇经管站,我们在县农经部门指导下,结合本镇实际,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为培育现代农业主体创造条件;围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认真抓好村级财务管理、加强农民负担监督和调处土地承包纠纷,为改善农村干群关系夯实基础;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如:我中心按时上网并审计各村每月财务情况。我镇还对各村(除东呈村外)2013年的财务情况开展了审计工作,经过两个月紧张的审计,基本完成了审计工作,并处理了个别村存在的一些不规范情况,确保各村财务公开、公正、公平。
二、强化经管队伍,工作有序开展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建设好一支群众信赖、业务精熟、作风过硬的农经队伍是农经体系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基础。在我中心的响应和各村的积极配合下,各村上交了“三资”清理登记表的纸质版、电子版和照片。
三、强化经管职能,认真履行职责
遵章程、强管理才能有作为, 这是我镇农经人的共同体会。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农经部门最基本的职责。为了认真履行好这一职责,我镇经管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按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的要求,我镇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电算化管理工作规范》。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报帐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开支审批制度、票据管理制度、民主理财制度等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
(二)加强票据管理,杜绝腐败现象。我镇规定了村级使用票据统一由经管站管理。从而有效地防止了收入不入账、挪用集体资金的现象。
(三)强化监督措施,提高管理水平。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提高工作效率,我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全部实行了乡村共享的信息、网络化管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数据的传输、汇总上传和分析,实现了网上查询、网上检查的新时代网络办公。做到各村资产正确、资金准确、资源明确。对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中,不履行职责,造成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混乱的相关人员和单位,明确了责任追究办法,为我镇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建设铺平道路。
(四)强化农村审计,严肃财经法规。搞好农村审计,是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为了落实好这一工作,镇经管办根据当地村的数量、规模,分解落实审计任务,制定审计计划,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确保每年完成辖区内19的审计,同时还全面实施了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另外,我站每年都要确定全年的农经工作思路,今年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工作总思路下,我站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1、在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上要有新的突破;
2、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设上要有新的举措;
3、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机制上要有新的亮点;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审计假设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拟对这一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一、研究审计假设的意义
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支撑审计理论大厦的基础,是整个审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首先,审计假设是认识审计对象,形成审计理论的基础,是对审计理论进行逻辑推理的起点。所以,审计假设对审计理论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经受得住考验的审计假设能够为构建坚实的审计理论提供坚固的基础。
其次,审计假设是不能直接检验的公理。它是作为审计理论的基础而存在的,是由它来推导审计理论的。
最后,审计假设面临着知识更新的挑战,应该不断地得到充实和更新。今天还有效和有用的假设到了明天就可能被验证是不适宜的,由其推出的理论可能会出现缺陷,因此要进行发展和完善。
二、审计假设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一)审计假设是对审计实践的高度抽象
任何理论都离不开实践,审计理论的本源是审计实践。作为审计理论起点的审计假设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并不是简单地对一系列审计经验和事实进行一般地概括,而是将其上升为理论的基础,进行高度提炼与归纳,是最高层次的抽象,因而是最简单、最抽象、最原始的概念或公理。同时,其抽象程度越高,概念范围越广泛,普遍意义也就越大,适应性就越强。
(二)审计假设是对审计理论基础的精炼概括
审计假设应当揭示审计产生并存在的原因、进行审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等一系列最基本的方面。一旦离开这些基本的审计假设,不仅审计理论的建立失去了演绎的前提,而且审计活动本身也难以存在。
对审计假设的选择与表述应当体现精炼性。对所有审计假设,不分主次的研究与罗列是不必要的。假如一个审计假设对整个理论体系而言没有任何有用之处,则应该舍弃它。因为它是多余的,会破坏整个体系的紧凑性。同时,由审计假设应当可以推导出审计理论体系中的所有命题。
三、对审计假设内容的构想
人们对审计假设的探索已将近四十年,在此期间国内外的审计理论工作者提出了许多观点,继莫茨和夏拉夫、汤姆·李、大卫·弗林特等人的开拓性研究之后,后人不断地进行探索。但随着审计实践的不断发展,对审计假设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本文就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审计实践的新发展谈谈对审计假设内容的构想,审计假设体系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经济责任关系假设、可验证性假设、内控有效性假设、独立性和胜任力假设。
(一)经济责任关系假设。经济责任关系假设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审计存在的前提。经济责任关系是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时,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由于受托经营管理而形成的一种委托与受托的关系。委托人为了保证自己的财产和利益,就必然要对受托人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监督,而受托人则需要将自己的经济行为及经营成果记录下来,向委托人报告以解除经济责任。由委托人来亲自进行监督检查是不现实的,委托人不一定有时间、有能力,而且对受托人来说也有失公平。而由独立的第三者��审计师来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则是最佳选择。由此产生了审计。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丰富,经济责任关系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和多样化。一方面,审计的内容从最初的财务审计发展到“三E(节约、效益、效果)”审计,进而人们又认识到“管理出效益”,至此,审计进入管理审计阶段。在现代社会中,受托人不仅要对直接的委托人负责,而且还要对整个社会负责,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日益增多且越来越重,因此社会责任审计便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企业发展至现在规模越来越大,各管理职能也随之分解层层下放,从而产生了各管理层次之间的经济责任关系,继而产生了内部审计。尽管现代审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决定这些变化的内在因素仍然是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关系具有普遍性,一切审计活动都是以经济责任关系为前提的,没有经济责任关系假设,审计活动就难以存在。
(二)可验证性假设。可验证性假设是指经济责任可以验证,可以通过收集审计证据来确定被审计事项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否则,要实施审计是困难的或不可能的。这一假设是针对复杂经济环境中许多事物是不可验证的而提出的。凡无法确认和验证的事物不应包括在审计之内。离开经济责任的可验证性这一假设,收集审计证据和制定审计评价依据的工作是毫无意义的。
随着审计实践的发展,审计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复杂。以前莫茨和夏拉夫考虑的仅是财务审计,后来又产生了“三E”审计、管理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等,这些审计的内容又各有其验证方法,例如:公认会计原则,一系列经济技术指标及优良管理的范例等。所以,无论何种经济责任关系都具有可验证性。
(三)内控有效性假设。内控有效性假设是指健全有效的内控能消除发生错弊行为的或然性。内控是受托人建立的保证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与既定目标相吻合的一种有效控制机制,有助于消除舞弊行为,但不能完全杜绝舞弊行为。内控有效性是审计的前提。这是因为假如舍弃这一假设,在内控无效的情况下,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就难以避免,也就不可能合理地实施审计业务。因为此时要么放弃发现舞弊行为,要么实施极为细致的检查。在后一种情况下审计成本太高,很不现实。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涵义及其职能作用分析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以及业务活动的合法合规,而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开展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活动,并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改进提升,进而确保单位整体组织目标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特点在于主要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组织内部管理的活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且审查评价时效性强,覆盖范围广。内部审计职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监督控制职能
监督控制职能是内部审计管理最基本的职能,特别是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因此,更需要通过内部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以及资产运作管理状况进行全面的掌握,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严格约束在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框架范围内。
(二)鉴证评价职能
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工作要求就是客观公正与独立性,因而内部审计结果的可信度较高,可以通过各类信息数据的汇总分析,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作出整体的评价,并将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参照,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以及责任人准确直观地通过审计结果明确自身实际状况。
(三)服务管理的职能
通过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开展审计管理,特别是通过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管理情况、资金运作的社会及经济效益、管理工作的绩效等进行的全面审查分析,能够依靠审计结论准确的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审计建议,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改进自身管理的决策依据。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全面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对审计工作的重视不够造成的。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面,普遍认为单位有着外部的财政、审计以及纪检部门的监督管理,在内部再设置审计工作机构的必要性不大,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支持不够;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员工层面,一些员工片面的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企业而言重要,但对于以财政经费作为运转基础的行政事业单位意义不大,有的甚至认为内部审计工作是对自己工作的不信任,因而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缺少应有的配合支持。
(二)内部审计工作的技术手段落后
内部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因而审计工作的任务较重而且相对复杂,如果没有较好的审计手段,不仅审计效率慢,而且也会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目前我国一些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方法选择不合理,内部审计手段上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再加上部分参与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强,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效。
(三)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存在弱化问题
监督控制、评价以及服务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能,这些职能对于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以及单位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上,由于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较差,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单一,审计面过于狭窄,因此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职能被削弱,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开展。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改进建议措施
(一)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积极主导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强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以及工作的独立性,自上而下的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其次,应该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学习教育,让行政事业单位的员工充分的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其配合支持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积极性,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此外,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划管理上,应该重点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审计技能与综合素质能力,通过在审计法律法规、管理知识、信息化技术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开展教育培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胜任能力,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的建设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的依据和遵循,也是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客观公正与审计结果准确可信的主要途径。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按照《审计法》、《预算法》、《
会计法》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等相关要求,制定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特点的内部审计管理组织实施细则,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流程、具体程序、审计人员管理、审计报告等进行明确的规定,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标准化开展。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做好审计工作开展的规划管理,尤其是对于内部审计的审计周期以及审计深度等进行全面详细规划,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三)改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技术方法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上,除了必须能够准确熟练地运用顺查、逆查、交叉、优选等审计基本工作方法以外,还应该积极的采用盘点、鉴定、观察等现代审计方法,重点突出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同时,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手段上,应该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化的审计手段,特别是通过采用审计软件,将审计工作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业务管理联结共同建立工作平台,提高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完整度以及分析利用深度,最大限度的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质效。
(四)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职能的发挥
在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定位上,应该注重监督、服务的并重,这也是解决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的关键。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除了做好财务会计核算、预算控制执行、资产运作管理等常规性的合规审计以外,还应该注重将审计工作服务领域进一步的扩大,尤其是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职能作用,将审计工作链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服务延伸,确保内部审计参与单位管理并积极发挥作用,规范财务会计工作,提高内部运作效率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