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
搞经济核算、改善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都离不开会计。具体到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建立健全以产权明晰、权债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政府取能,改进和张化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法制严明,公平竟争的市场体系。都离不开会计、而且都必须特别发挥好社会工作的职能作用:
首先,会计人员是会计法律、法规、规章的主要执行者和实施者。在贯彻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其他财经法纪中承担重要责任,并发挥重要作用。会计工作是财务收支的“关口”,对于维护投资人,债权人。其他利益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那负有重要责任。他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我国的法律法规,按统一的财政、财务制度办事,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另一方面又要依法维护本单位的利益,为本单位的增收节支精打细算,把关守口,出谋划策,提高经济效益权服务。
其次,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会计工作要讲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精打细算开辟财源提高效益。会计工作不仅是事后的记帐、算帐、报帐工作,而是要在提高本单位的经济效益上下功夫。通过自己的业务活动,运用计划、预测、控制、监督、考核、分析等手段,使资金得到最合理、有效的利用,以较少的支出,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最大限度地杜绝浪费,改善经营管理[4]。
最后,会计是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是经济管理的重要信息。对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企业而言,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对信息的正确分析运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是会计工作者的天职。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会计法》各项规定的基本出发点,也是为本单位经营管理、业务活动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以及投资人、质权人等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可靠的会计信息的重要保证。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企业,没有真实的会计信息,没有准确的核算资料、不论个人本事多大,在作决策、兴建设、振经济、搞分配上,都将是盲人骑瞎马、寸步难行,没有不失策的。必然会造成经济秩序混乱,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成为空中楼阁,这是很危险的。因此会计人员都要以遵守职业道德为基准,以维护法纪的尊严为己任,严格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客观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做到核算有据,帐真表实,有喜报喜,有优报优,不隐瞒歪曲,不弄虚做假,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并通过有序的核算,使会计信息真正的为经济管理决策服务。
二、会计工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
会计人员应该积极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在很多人看来,一般会计就是记账、算账和会计报告,不具体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即使部分参与企业管理工作,也是财务经理们的事,其实,会计除以报表方式为其他管理人员提供公司经营信息外,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司管理之中,无论是进行成本核算、报账、记账,会计是企业预算执行第一个知情者和监督人,从材料采购到销售回款,通过预算、比较价格、信用管理、指标对比等,会计无不履行着监督的职能,无不参与于企业管理之中。会计工作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会计是企业管理的一个专业工具,因此这项工作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人员进行,并采用较多的专业术语和专门方法,然而会计其服务对象并不是会计专业人员,其存在的宗旨除自身通过控制与监督有限地参与管理外,更多是为企业相关管理服务的,而这些管理人员并非都能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因此,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需要全面、真实、及时与可比,还要求对此有需求的服务对象有用,则除自己能读懂外,还要求所涉及管理人员、相关利益者都要能读懂,如果其中包含有一些比较专业的信息,应以适当的方式加以解释,使其他管理者能从会计提供的信息中读到其所需的相关管理信息,只有这样,会计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发挥更大的潜能。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决策者能够更方便的读取信息,利用信息进行决策。因此,会计作为企业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管理工具,不仅仅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与结果,还通过预算、监督、参与决策等,参与到企业管理过程之中,作为一个重要管理环节来使用,作为履行此项工作的会计人员自己应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认真履行自己管理工作职责。
三、通过会计监督管理,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会计监督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堵塞经营管理中的各种漏洞,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会计工作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通过自身的工作,通过企业的收入和支出,通过检查各项综合性指标的执行情况等渠道去监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经营结果例如,利用成本和费用指标去考核和监督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情况,利用流动资金指标去考核和监督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或商品的储备情况,利用利润指标去考核和监督生产经营成果等等。因为我国工业企业存在着原材料、能源利用率低,企业管理费用上升幅度大,乱摊乱挤成本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应当说是与企业会计监督有很大关系的。因此,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及时检查财经制度执行情况,不乱摊乱挤成本,合理运用资金,合理储备物资,提高生产效益,缩短生产周期,加强市场预测,克服盲目生产,减少库存成品积压,疏通流通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潜力得到充分地发挥,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高玉琦,强化班组成本核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莱钢科技-2002(2).
1.经济建设职能
经济建设职能主要是指国家政府机关,通过国情制定的全面的、具体的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划、服务或监督职责,利用各种方式方法来实现相关的经济建设发展日标。根据经济建设与发展相关理论和实际,其对政府经济建设职能范围的划分即是对市场和政府对国家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范围。
2.经济建设职能约束
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财政对经济体制转型和国家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财政在经济建房与发展过程中还受到了相关的约束。其一,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相适应,政府应当属于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为主要工作内容,明确政府职责。其二,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经济结构矛盾约束。曰前我同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经济结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实现经济发展是我国财政充分发挥经济建设职能的要求和日标。其三,不同经济类型对财政作用的约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同经济类型行业逐渐形成且明确,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政府经济十预力度和方式都有所改变。所以,国家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职能中更加明确了其对各经济类型的不同作用。
二、我国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现状
1.经济结构体制建设尚未完善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经济建设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工作,国家经济结构体制建设仍然需要完善和调整。然而,我国日前的经济体制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根本,通过长时间探索和分析逐渐进行变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完善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支出主要着重于经济发展和基建投资,而对于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则较为忽视,这使得我国当前的经济事务支出较多,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结构体制建设仍然需要更好的完善。
2.资金与管理机制尚未完善
当前我国对各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尚不够规范和全面,资金的管理机制尚未不够完善,一些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管理问题。所以,使得国家财政政策整体协调性存在偏差,导致资金管理不全面且不连贯。同时,由于我国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与管理机制不完善,使得资金使用效率大大降低,局限了财政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完善资金管理体系建设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工作重点。
3.中小企业政策扶持不够具体
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国财政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府并不够完善和具体,这使得各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受到极多的阻碍,且得不到更好的发展。日前我国中小企业对于资金方面的需求较高,生产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极其缺乏,使得一些科学生产技术不能投入生产且创造收益,造成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严重浪费。因此,我国应当针对中小企业发展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三、我国财政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发作的作用
1.正确定位财政经济建设职能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我同政府逐渐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开始转变,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相关基础设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各项需求,正确定位财政经济建设各方面职能职责。与此同时,以国家财政职能的范围、效率以及能力为基础,提高国家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质量,重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根据经济形势,转变政府职能观念。由中央政府和各地方省级政府承担,各地方省级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总体决策内履行相关经济发展职能,明确财政经济建设地位和重要性。
2.完善社会公共支了机制建设 日前我国公共支出主要针对基础设施,其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然而,公共支出不应只局限于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建设研究、相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应当建立健全规范的国家相关公共支出机制,确保公共支出范围和力度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需求进行有效、全面的调整。与此同时,我国应当加强各地方政府对债务风险的防范能力,调整并规范中央与各地方的收人体制,拓宽各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渠道,确保资金量的供给,通过建立合理的财权分配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进而有效缩减各地方政府的债务的危机。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这由“五位一体”的建设大格局推动的社会大文明建设系统中,国有企业具有重要的地位,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世界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大企业应当作为社会的代表性事物存在,“它为我们的公民设定了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标准;它能领导我们,影响我们,指导我们;它决定了我们对社会的看法……这些代表性的事物就是大企”。经过抓大放小改革以后,现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在规模上可以说是大企业了。虽然与跨国公司相比,国有企业的规模还需要集中,结构还需要调整,产业还需要升级,发展还需要转型,实力还需要增强。但大企业之大,不仅在于物质上的强与大,更在于精神上的强与大。只有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强大,软实力与硬实力兼备,才能成为社会的“代表性事物”。
要成为如彼得·德鲁克所称的“代表性事物”,国有企业(其他性质的大企业也应如此)必须在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上,走在其他企业的前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才能与自己的地位、职责相应相称。
根据“代表性事物”的时代特征,国有企业必须走在时代前列,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如在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好转方式、调结构、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带动作用;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好依法经营、民主管理、法人治理、反腐倡廉的带动作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好以人为本、文化先进、合规诚信、学习创新的带动作用;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发挥好平等互尊、履职尽责、公平正义、和谐共赢的带动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好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的带动作用。一句话,国有企业要在五位一体建设和建设五大文明的实践中,破解发展难题,克服发展瓶颈,先行一步创造并积累经验,引领广大企业一道前进。
现在,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是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大文明系统,在现代化基础上和全球化条件下的全面复兴。国有企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主体,是国民经济脊梁和党执政的重要基础,不仅应责无旁贷,而且更应带头实践、率先垂范。
【论文关键词】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意识形态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意识形态同样适用于辩证唯物主义社会观,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物质发展变化而变化的。意识形态能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成熟的思想理论体系,其主要特征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所谓实践性就是指它来源于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能反过来指导实践,为人们从事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引领人们的实践活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这种实践性反映其对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时,就是它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建设丰富和发展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工业为龙头,通过更新设备,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和创新,拓展产业链,发展各种特色产业,不断提升总体竞争实力。通过实施“东北振兴”,“西部开发”、“中原崛起”等经济建设战略,不断增强地区经济发展实力,提高了全国的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实现了gdp数值的较快增长,但在一些经济高速增长地区出现了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贫富两极严重分化等问题,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对资源过度依赖等问题制约着发展可持续。由此可见,仅仅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并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和迫切需要解决可持续的问题。迫切需要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思想指导经济发展。这就需要党和政府创造性应用和发展马克思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理论。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方式的改变,而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深层次变革,突出的表现是从经济开始,再逐步向社会和政治领域渗透。
二、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对经济建设作用
1.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导向作用
引领经济建设方向,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并为全体人民共有的。因为它是人民共同拥有的认知体系,所以它有助于人民彼此达成认识上的一致与行动上的统一。而处于党政地位的意识形态都是与对经济制度特别是对交换关系的正义或公平的判断联系在一起,目的在于说服人们相信现存的经济规则是与正义共存的。成功意识形态的制度变迁和经济改革会促进经济增长。社会意识形态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制度解释和价值支撑,使人们从内心认可经济建设中各种财产关系的合理性、交换关系的公平性以及分配关系的正当性,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各种规则的“认同感”,以减少体制在转轨及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摩擦费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机制,这种机制是由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决定的。
2.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动力
经济建设的客观进程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产生、发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是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在十五规划以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出现重大飞跃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程在本质上与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发展的互动性和价值的契合性。虽然国家处于全面经济振兴阶段,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着重重困难,迫切要求社会意识形态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人民思想意识的更新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对社会意识形态提出了全新考验。应对这些考验,需要各级党政组织从自身做起,为推进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社会意识形态不断解放思想,打破因循守旧、平凡干事的思维方式,在具体工作中敢闯、敢试、敢争;坚持开放创新,摒弃落后的体制机制,以敢于担当、追求卓越执政理念,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审视自我、谋划发展。并对全国总体格局进行了正确判断和分析,提出了新的理论概括。特别是在基本认清了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发展大势,总结过去经验,汲取历史教训,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
3.社会意识形态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文化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之重点。在经济全球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更趋激烈,其中的文化产业竞争又是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载体。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内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文化看似无形,但对经济发展的引领、鼓舞、凝聚和保障作用是现实而且巨大的。
文化发展问题事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以解决的。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既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建设事业受到高度重视,文化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文化创新更加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从而有力地推动着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进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走过了30多年发展历程。30多年来,中国人民走出困境,夯实了发展基础,并积蓄起了强大的发展势能。而当前,中国经济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跨越发展、推进全面转型的历史新阶段。新阶段更加突显的新特征、新任务是加速发展,释放后发优势,在这个“经济建设升级”跨越发展的进程中,“文化兴国”应势而生,深入挖掘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改造或摒弃那些原有的落后文化,加快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培育和弘扬具有先进性、时代性的“民族精神”,并使之成为引导、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发展;地位;作用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执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保证
企业虽然是个经济组织,但也有个必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应当而且必须提到重要的地位,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离开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有效地组织实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帮助人们认清形势,坚定信念,只有正确认清国际国内形势、政治经济形势,只有正确分析估量客观形势,才能理解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生命线”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生命线”从一定意义上来理解,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比喻和科学概括。在企业里,思想政治工作当然也是生产经营工作的“生命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完成。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既为生产经营服务,又保证生产经营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服务中保证方向,在保证方向的前提下为企业生产经营做好服务工作。 经济建设成为全党的中心工作之后,思想政治工作理所当然地要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自觉地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为企业集中精力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有利条件。只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在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体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同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紧围绕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才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产生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发挥自己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涉及到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大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而且其内容渗透在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其次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人,而思想政治工作是专门做人的工作的。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21世纪的前二十年,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持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两大课题。要解决好这两大课题,必须抓住机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顺利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不可替代。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发展提供先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正确与否,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们作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的优劣,关系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发挥以及发挥的程度。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直接关系着企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乃至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强有力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改造员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企业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实干精神,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把爱国、爱厂、爱岗有机结合起来,在员工队伍中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进而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自觉地把个人的荣辱、企业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成败联系在一起。关注企业的命运,促进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激发员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激情,使整个企业形成奋发向上、团结一致的精神风貌。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企业的管理体制、经营方式、运行机制无论如何变化,其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都不能改变。能否搞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性质和方向,也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能否健康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
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协调、转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关系、矛盾
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为企业内外的共识,也成为当前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近几年来,伴随着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探索,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兼并破产、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程等等,衍生出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还有企业经营者的择优录用、竞争上岗,以及经营者持股、年薪制等的探索实行,在调动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的同时,由于约束机制还不完善,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也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此外,在深化企业改革的过程中,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利益的再分配,员工中产生了大量的思想问题:企业内部员工收入差距拉大,导致部分员工心理失衡;劳动者和经营者的双向选择,导致各类人才流向效益较好的企业;利益驱动使部分员工的利益观念加重,有利就干,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社会腐败现象和某些社会风气的恶化,使员工怨愤不平等等。这些问题随时都在激起员工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失调,迫切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去有效地发挥协调关系、转化矛盾、理顺情绪、稳定人心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当前,气候变化成为了全球性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而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在经济与技术方面,林业都是有较大可行性的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正确认识、充分发挥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重大作用,以林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在“十二五”规划中,低碳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建设中,要始终坚持节能减排的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林业经济的发展,不仅提供生产所需的木材,还能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其固碳减排和调节气候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林业的内涵概述
林业指的是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培育森林以取得所需的木材,以及利用林木的特性发挥其防护作用的重要生产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的生产是以土地为基本的生产资料,以森林为其主要的经营对象,对林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管理的生产部门。林业生产不仅包括育林、护林、造林、森林的采伐、木材加工等,林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还能保护环境、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保持水土,对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重要作用。
二、林业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低碳经济指的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之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和产业转型等,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的形态。全球经济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逐步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林业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林业属于我国大农业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林业是属于我国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一直以来是立国之本,农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稳定的需求。同时,林业是一个复合型的基础性产业,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相关部门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农业可以为其它产业的发展提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林业可以为其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木材,为加工制造业的生产提供各种优质的原材料,促进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同时,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二)林区财政的主要来源
我国有3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东南林区。林业成为我国林区财政的重要来源,特别是重点林区,林业收入可能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收入。林业发展的好坏,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重要影响,对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也产生了重要作用。林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地方财政的收入,保证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林业的生态效益与防护效益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林业的发展,不仅对经济建设产生直接的影响,还可以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储碳库,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与工业减排方法相比,森林的固碳具有投资少、综合效益更佳等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森林能调节全球气候变化,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重要作用。森林的储碳固碳作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变化进行调节,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再者,大规模的植物造林,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在风害区设置防护林带,可以将风速降低30%左右。在农田建设林网,可以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促进粮食增产。森林可以蓄积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自然灾害的减少都有重要作用。生态环境的改善,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林业的能源价值。林业“三剩物”和灌木可以用以发电,油料能源林可以生产生物柴油,以替代部分化石能源。森林资源仅次于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是我国第四大战略性的能源资源,可再生,可降解,是一种潜力非常大的绿色能源,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接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三、结语
总之,林业是我国农业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产业结构中有着重要作用。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和防护效益,不仅可以储碳固碳,调节气温,缓解温室效应;还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林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能源资源,是一种绿色能源,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国红.浅议林业在低碳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甘肃科技,2011(7).
1.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意义。森林作为林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有效促进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为我国复合类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支持,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同时,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恢复和健全生态体系功能,优化配置林业资源,形成木材和林果等方面的深加工产业,促进林业的系统化及绿色化发展。
另一方面是现实意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尤其是对林业资源的过度索取,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森林作为林业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新鲜的氧气,有效吸收和净化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对人类自身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经济建设点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经济建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点:①林业功能的发挥。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时,需要对其经济和生态的功能进行充分考虑,以有效发挥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作用,以此体现林业的经济功能。此外,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资源生长规律和国家相关规定,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发挥其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②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世界的享受,如假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前生态游作为旅游的重要选择,开发商或农户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寻找森林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森林资源,构建新的生态旅游产业链,将林业资源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促进经济的发展。③生态环保建设的强化。将自然和社会与林业进行有效结合,可以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建设,为生态发展和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当然在林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保证生态环境与保护产业的民主化与规范化齐头并进,使林业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连。
3.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共同发展的策略
3.1 协调发展工业园区和园林城市
协调发展园林城市和工业园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浪费现象,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城市经济的长远发展。首先,科学规划工业园。需要从生态城市建设出发,科学保护部分水系、植被和山体,有效维护园区的景观环境。同时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规范一次性木筷的流通及生产,确保木材的综合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其次,提高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许多园林城市的绿地被随意征用,导致城市发展受阻,这需要加强城市绿地的相关法律建设,明确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最后,加快绿化城市建设。对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加以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加快城市绿化造林的速度,形成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
3.2 构建良性的林业经济发展机制
要想实现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构建良好的发展机制。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经营林业,采取科学的营林措施和采伐手段,有效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加强资源的培育及管理。同时开展多种经营方式,将山区经济发展和山地综合建设相结合,加大林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强农村替代资源建设,从而缓解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扩大森林面积覆盖率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建设;集体化;个体化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都是影响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关键,由于农民没有实际提高收入,或者增长效率较低,让城乡之间仍在存在一定的经济差距。所以,作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战略,其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经济改革,更能带给农民真正的福利。
1集体化经济和个体化经济的区别
1.1集体化经济
土地公有制是实现集体化经济的基础条件,通过农村公共制度管理的制定和完善,进一步规划集体性,而规矩的设立大多由政府人员进行,并保证发展程序的合理化,以将经济制度予以完善,而实施内容的主要人员是农民群众。集体化经济能够有效融合社会主义经济技术和农业现状,将农业资源充分发挥,实现一体化的经济制度,保证系统性的生产、制造和销售,由多元化的生产方式取代原有的单元化。另外,集体化形式需要聚拢广大农民群众,通过集体经济的转变,实现农业发展的新道路。
1.2个体化经济
个体经济需要建立在具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劳动者身上,以保证个体劳动或者个体经济的单独进行。同时,个体经济具有小规模、操作简单和经营活泛的特点,会被剥削的可能性较小。总的来说,个体经济的特征具有两点,第一是个人能够获得所有生产信息和生产成果;第二是自己的劳动是个体经济的基础。在个体经济中,劳动者需要负责一切生产和制造,所有的收入也都是凭借个人努力获得,属于一种私有制经济。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经济具有重要地位,并能将农村的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2农民经济建设集体化和个体化的发展现状
2.1集体化
农村集体经济相比于个体经济,其优势更加明显,加上科学化的合理管理,以及生产优势的充分发挥,能够大大提高最终效率。农村集体经济的特点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第一是大大提高了集体资源的利用率,资源损失的情况也能在合作中有效避免;第二是以社会主义发展前景来看,集体经济更加具有规模化,也能实现社会的和谐构建,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第三是通过发展群众力量,将集体效益和局部效益充分结合,以实际保障大家的综合效益;第四是集体感能让人具有更高的凝聚力,农户也能提高生产积极性;第五是基层干部能和群众建立和谐关系,并树立榜样意识。除了集体经济的优势以外,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得不重视,比如我国传统已久的农民思想,导致集体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十分困难,并会对农业的正常生产带来影响。
2.2个体化
很多个体经济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会采取一些不合理的手段,加上个体对创新能力的制约,会对生产造成实际影响。同时,我国还没有明确个体经济的产权关系,其会扩大个体经济的经营风险,对持续性发展造成阻碍。另外,个体经济要想融资,其实现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特别是目前的很多金融机构,其为了降低自身风险,不会将贷款服务提供给个体企业,这让个体经济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阻碍。
3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建议
3.1农村干部发挥出实际领导作用
在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很多农民的先进意识已经具备,但在创新体系的可实行方面还欠缺一定的指导,这需要农村干部将引导和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实际解放农民的思想,通过创新来强化农业生产,通过农业科技技术的指导,保证正确的发展思想。同时,作为高中生,我认为干部们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示范起到带头作用,并实现思路的创新,以最大化实现农民的生产利益。
3.2资金扶持政府的进一步完善
要建设新农村经济的发展,鼓励和扶持政策是国家应当大力实现的,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和创新积极性。作为高中生,我认为资金鼓励和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完善,首先应当将民生问题放到第一步,通过制定宽松的制度和政策为农村提供经济发展的前提。同时,将新的农业技术和机械化设备大力推广到农村,实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和科技化,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4结语
想要促进我国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根据农村的实际资源、生产情况,合理的发展集体化和个体化,并对个体经济予以最大的支持。同时,农业的开发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保证产业结构层次的提高,通过建设新农村经济,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缩短与城市的经济距离。
参考文献:
[1]乔玉增.金融支持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思考与对策探析[J].中国商论,2016(31):22~23.
[2]徐霞,王维.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现代农业物流建设分析及建议[J].中国商论,2016(14):82~83.
论文关键词:学科建设 地方经济建设 高校
论文摘要:对任何一所高校而言,学科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建设应坚持发展观,提高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密切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联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政府,社会,大学三位一体。尤其吉林地区的经济以化工为主,所以目前高校化学学科建设应以为吉林三大化提供技术和相应的人才为首要目标发展建设。
学科建设是大学各项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没有一流学科,就不会有一流的大学,就无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更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因此,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明确大学的办学方向,认真做好大学学科建设规划,不断优化大学学科结构,加快大学学科建设的进程,对推动大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动担当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地方经济建设与高校学科建设的关系
1.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所在区域高校学科建设水平。(1)财政建设资金的投入直接影响高等学校的发展。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高等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主管部门。近几年虽然实行收费制,但这只能是对高校办学的一种补偿。所以地方经济的投入及对本地区高校建设的发展牵动作用十分重要。(2)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宏观调控因素,特别是地方院校。受地利、人和之便,高校培养的人才的出路和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课题来源的主体是地方企事业单位,而地方经济的发展必须依托人才和科技创新这两个核心。因此,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人才的出路及科技创新的需求。
2.高校学科建设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受历史的影响,我国许多高校的设立都是由所在部委直接设立的,并直接为所在行业的地方企事业单位服务,即行业办学,行业办学为行业服务的模式。例如东北电力大学主要为吉林丰满水电站服务,输送毕业生。人才和科技创新是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也就是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学科建设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方式与途径
1.开展基础与高技术研究,进行高新技术储备。基础研究与高技术研究是关于科学探索和高技术前沿的研究,是产生原始创新的重要来源,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先导和源头。任何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及其转化的实现,都是以基础、高技术研究的突破为前提的。
2.与企业开展科技研究与开发。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高校科技发展的源动力。地方高校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既是对高校科研成果的一次综合评估,更重要的是让市场来检验原有科研成果,高校科研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3.直接转让学科建设科技成果。高校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科技成果不胜枚举。其成果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源泉,是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依托,也是农业技术创新与普及的重要力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转贴于 4.直接参与重大工程。高校利用自身优势直接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重大工程建设。现在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而吉林化工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所以我们化学学科应该利用这个有利形式发挥自身的优势,承担各类科研课题,为吉林经济的振兴提供有力的科学基础。
5.派驻学术和管理骨干进驻地方企事业单位。选派一批学术和管理骨干进驻地方企事业单位,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搞技术更新、产品开发、提高地方企业、政府机关的经营管理水平。
6.政策、技术咨询。负责对地方、对企业的咨询服务。专门咨询服务就是受地方有关部门、企业委托,组织有关科技人员,为他们制订可供选择的方案,为地方有关部门、企业决策的科学化提供服务。一般咨询服务就是面向广大企业,为其提供科技咨询、法律咨询、企业会诊等服务。
7.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科技成果推广人员。高校教师大多担负大量教学、科研及管理任务,不能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成果推广工作,但市场又有大量需求,要解决这个矛盾,集中人员进行科技培训,就是最好的选择和最陕捷的方式。一是承办政府和企业举办的培训班,让学员走进学校;二是课堂进企业,让教师走出去。
三、结束语
在学科建设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学科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只有这样双方才具有可持续发展动力,还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化学学科知名度。
参考文献:
[1]李琨,姚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思路及措施[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5.7(6):25-27.
[2]陈党生.关于高校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5(2).
[3]姜清奎.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J].云南科技管~,20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