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带动物的词语范文

带动物的词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带动物的词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带动物的词语

第1篇:带动物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 代词式动词se 错误分析 外语教学

引言

se是西语中使用相当广泛的一种人称代词,它总是和动词连用,甚至成为某些动词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①然而,该用法恰恰是中国学生学习西语的一大难点,大量实践表明,代词式动词se的错误率要高于各用法的平均错误率。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将以错误分析(Análisis de Errores)理论为基础,选取西安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本科二年级学生在15道关于se的用法的填空题中所犯的错误作为分析语料,按照错误分析的步骤对错误进行分类和解释,并对错误作出评价,应用于相关教学。

1.错误分析理论

在第二外语习得的过程中,错误分析(Análisis de Errores)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二语习得的应用语言学要描述三个语言系统,第一个是学习者的母语(LM),即第一语言(L1),第二个是作为学习目标的外语(LE)或二语(L2),即“目标语”(LM),第三个是中介语(Interlengua),即介于未掌握目标语到掌握目标语的中间状态。因此,期望学习者避开中介语直接从L1达到L2的水平是不切实际的。从母语、中介语和目标语三个语言系统中产生三种分析范式:对比分析(Análisis Contrastivo),错误分析(Análisis de Errores)和中介语研究(Interlengua)。

20世纪50年代,语言学家们明确提出了对学习者母语与目标语进行比较的对比分析理论。对比分析理论认为,二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主要来源于母语干扰:目标语与母语越接近,学习者的困难就越少;反之,困难就越大。然而,在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所预测的错误并未完全出现,且发现对比分析并不能预测学习者的全部错误②。在对比分析受到批评之后,20世纪60年代,错误分析应运而生, 错误分析倡导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然后确定其错误的来源,以便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引起注意,为消除这些错误提供依据。AE的一般步骤是:(1)选择语料;(2)确认错误;(3)对错误进行分类;(4)解释错误产生原因;(5)评价(主要为教学服务)。③

2.代词式动词se是西语学生的语法难点

语法学习是各高校西班牙语课程的基础。为考查学生对语法的学习情况,我们列出了西班牙语语法的八个方面:冠词的用法、介词的用法、ser和estar用法的差别、gustar及此类不及物动词的及物用法、时态的选择、虚拟式的用法、动词变位、代词式动词se的用法,让学生用1~10十个数字来表示每个方面对于他们的难易程度,其中1是最简单,10是最难。经过统计,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给出的八个选项中,有23位学生认为代词式动词se是难度最大的语法部分,高达46%;另外共有8名学生认为它是难度第二位的语法部分,比率为16%。为了对此情况进行更为系统和科学的评价,我们按照他们所给的难度系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进行描述和统计,发现代词式动词se对于学生的难度系数大多集中在8分至4分,即学生认为se的用法属于中高难度。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可以推断,这个语法是中国学生学习西语的难点之一,且难点具有普遍意义,在教学上需要引起一定程度的注意。

3.错误描述及数据统计

本练习以填空的形式考查代词式动词se的难点,每个空给予两个选项,共计15个空。50位被考查的学生中15空全对的有4人,其他46位学生共犯错误132个,最多的一名考生犯了7个错误。我们记录了所有的错误,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和统计,请参见下表:

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只有第2题没有人错,错误最多的是第13题、第10题和第8题,分别有23、22和19名学生在三道题上犯错,错误率高达46%、44%和38%;另外错误较集中的是第12题和第14题,各有14和13名学生犯错,错误率为28 %和26%;这五道题的错误总数达到了91个,几乎占到所有错误(132个)的一大半(68.9%)。为了对错误进行更为系统和科学的评价,我们按照错误数将50位在填空部分犯错的学生分为A到F共六组,对每组考生的错误分布进行描述和统计,请参见表3:

由表3我们发现A组学生,即填空部分得分较高的学生错误率最高的是第13个空。此外,我们发现B组学生在第8、10、13三道题上犯的错误也较多,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提到这几个空的错误率分别是38%、44%、46%,是错误率最高的三道题,可见它们对学生来讲难度较大。A、B两组学生在这几个空上都犯有不同程度的错误,说明这些错误并非考生的个性错误,而具有普遍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上的不足。

第8个空应填带有代词式动词se的se había marchado,但有38%,即19位学生在此处选择了había marchado。Se可以和一些不及物动词连用,现在一般都称其为假自复句(seudorrefleja)或准自复句(cuasirrefleja),se起着假自复代词的作用。有些不及物动词加用se后,在词义上不同程度地发生变化,如marchar和marcharse,前者意为“行驶”、“行进”,后者则有“启动”、“出发”的含义。④原句意为当我们到达的时候,火车已经开出了,所以是选择有se的se había marchado。该题错误表明学生没有分清它们各自的用法和表达的含义,或是对这个语法现象没有很好地理解。

错误率最高的第13个空同理,几乎一半的同学(23人)选择了escapó,可能是对escapar和escaparse的差别没有好好掌握,也可能是对原文的理解有所偏差。不及物动词escapar仅指“逃”的动词,加用代词se后,表示动作的结果,有“逃脱”的意思。

而第10个空,与格代词se有一种功能是用在一般没有间接补语的及物动词句里,给句子增加某种特殊的意义,如强调动作发生在自身,se表示人物参与动作,或对动作的进行和结果有极大的兴趣、有利益关系等。Se的这一功能,称为兴趣与格(dativo de interés)。如beber, comer, tomar这类动词加用兴趣与格后,句子便含有施事者的兴致、动作的结束、动作对象的完尽的意味。根据后面的de un solo bocado,大灰狼一口吞下了小红帽的外婆,在这里填se comió更形象和确切。

另外可以看到B和C组的学生在第12和第14题上的错误率也较高。第12个空考查的是se运用得较多的和及物动词构成的自复句,这个句子是se表示主语间接接受动作的间接自复句,是想说那个老人给自己的头戴了帽子。貌似是很常用的用法,却有不少学生选择了填puso,可能是因为汉语里没有这个用法,受到了汉语思维的影响,一时忽略了此时se的用法。

而第14个空是考查兴趣与格表示的物主关系,有13名学生在这个空犯了错,应该也是对se的这个用法尚未很好掌握,也有可能是对perder这个词的用法不太熟悉。我们认为se的这个用法也是中国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很多学生还是会使用Se perdió mi llave诸如此类的中式说法。

除了我们上面分析的五个空以外,第3、6、9、11、15这几道题的错误率也较高,且错误集中在得分较低的C到F组的学生中,这就表明教师在上课期间已经讲过明确相关的语法和规则,而平时学习能力较强和成绩较好的学生已经可以掌握,但学习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对相应的语法规则仍没有熟悉地掌握。其中较其他错误率最高的是第15题,它与我们上文描述的第10题和第13题同属一个语法难点,在这里应该是Luego se acostó y se durmió,不及物动词dormir仅指睡觉这一动作,加用se后,含有动作的开始,表示“睡着了”。其次错误率较高的是第9题,Juan se mira en el espejo,是个直接自复句,这里se的用法是它最常用的,具有直接补语的意义,表胡安照镜子的意思。有不少学生在这里犯了错误,极有可能是受汉语影响,认为照镜子只需往镜子里看,却忽略了西语要表述自己看自己这一层含义。再来看第11题,与第9题用法类似,与之前错误率很高12题是一个道理,这里是给自己换上妈妈的晚礼服,所以需使用se。再看第6题, quejarse de中的se根本没有意义了,但是已经成为固定用法。第3题,La fábrica se construyó en 1952,是自复被动句,la fábrica只是个语法主语,从逻辑上讲有另一个隐而未出的动作施行者。其他几题错误率较低(均低于8%),且错误表现分散,不具共性,可能是由于个别学生自身概念不清或粗心等原因引起。

4.错误分类及解释

在对错误进行了初步描述和统计后,我们又对语料的错误进行了分类,并对错误产生的原因按不同类型作了更为全面的解释,以便加深对错误的认识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我们将错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自复句的错误;自复被动句的错误;兴趣与格的错误;与不及物动词的连用的错误。根据上述错误分类和不同的学生组别,我们对132个错误再次进行归纳整理、分类统计,请参见下表:

从表4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兴趣与格的错误”和“与不及物动词的连用的错误”是最为严重的,这两类错误占到所有错误的68.1%(29.5%+38.6%),而且得分较高的A、B两组学生犯的约80%的错误均属于这两类,它们的使用错误情况在C组到F组学生中更为明显,分别占到他们各自错误的79.1%、73.8%、59.4%、65%和71.4%。代词式动词se的错误使用之所以那么普遍,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是西语中很有特色的人称代词,使用广泛、意义复杂,而汉语中没有此类动词。另外由于se的用法本来就是一个语法上的难点,学生对它的概念分辨不清是现今西语初级学生的普遍现象,导致很多学生在不该自复的时候“充分发挥”西语的特色,在语境下把一个不需要用se的动词也用了。根据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在se使用频率较高的自复句和自复被动句中,学生犯的错误相对较少,说明老师的反复强调和学生在该语法点的反复操练可以降低错误的发生。而关于se的其他用法,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给予重视,并且应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se其他用法的训练。

5.评价及教学应用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语言中出现的错误不再被看做是一种消极因素,而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所作假设的一种验证手段。对学习者的错误分析往往会使我们发现问题,并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改善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Corder (1967)指出,不能仅仅把错误看成是要消灭的东西,错误本身也具有重要意义。⑤

西班牙语中代词式动词se的用法是非常容易混淆的,现行的教材中对se的解析大多局限于大而化之的层面,学生依然很难从书本的讲解中获得更准确的信息,故有必要在此做一探讨。

se运用较多的是及物动词构成自复句,用来表示“自我”进行的动作,例如“自我批评”、“自问”、“自言自语”,等等。自复动词的原形动词se(他自己), 例如“ llamarse ”(名叫,自己叫自己)。又如动词“lavar”是“洗”的意思,“洗衣服”是“lavar la ropa”,“自己洗脸”是“lavarse”。动词 “levantar”是“举起”的意思,“举手”是“levantar la mano”,“自己站起来、自己起床”是“levantarse”。这是它最基本的概念和用法,可在实际使用它的时候,我们却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比如西语中除了一些很明显的自复动词,如上文提到的上床、起床之类的。有很多都是为了突出主语和动词而加上se的,如“se tratar mal”,这里是为了突出“tratar”这个词和前面的主语,是为了加重语气而采用自复的。其他类似的还有我已经买过了“Ya me lo compré.”通常在口语中很常见。更多的是se根本没有意义,如练习中的quejarse de...,同类的词还有arrepetirse de..., atreverse,等等。另外还有很多意思无变化,却是自复动词的固定用法,如我们常用的“Siento calor.”和“Me siento mal.”,再如我们常用的“preparar+名词”,但准备做什么就是“prepararse+para”。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到,se具有兴趣与格的功能,能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正如在此次填空练习中考查学生的“llevar”和“llevarse”,“comer”和“comerse”。se还可以和一些不及物动词连用,现在被称为假自复句或准自复句,这些及物动词加用se后,在词义上发生了变化,意思有时候会有所不同,如“ir”和“irse”,“marchar”和“marcharse”,“dormir”和“dormirse”,“escapar”和“escaparse”。这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只有老师在教学中引起注意,学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了解和运用自复动词,使它不再是一个难点。

结语

代词式动词se的用法是西语语法中的常用方面和难点。通过我们开展的错误分析,发现了教学中的一些薄弱环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AE理论做了一些关于se用法的填空部分的错误分析,对错误进行了分类并探讨了错误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错误做出评价以应用于中国学生的西语教学。希望此次AE实践能引起西语教师对学生平时错误的重视,并给相关教学带来启发。

注释:

①陆经生.“谈谈西语代词se的几种语义功能”,全国西语教学研讨会,上,1982.

②由母语负迁移造成的错误至多占33%(Fernández 1997: 24).

③曹羽菲.“西班牙语专业四级考试冠词部分错误分析”.上海:外语与文化研究(8),2011.

④陆经生.“谈谈西语代词se的几种语义功能”,全国西语教学研讨会,上海,1982.

⑤Corder, S. P.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1967.

参考文献:

[1]曹羽菲.“西班牙语专业四级考试冠词部分错误分析”.上海:外语与文化研究(8),2011.

[2]董燕生.西班牙语句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陆经生 .“谈谈西语代词se的几种语义功能”.上海:全国西语教学研讨会,1982.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孙义桢.西班牙语实用语法新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6]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7]Corder,S. P .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67.

[8]Fernández,Sonsoles .Interlengua y análisis de errores en el aprendizaje del espa?觡ol como lengua extranjera,Ed.Edelsa, Madrid. 1997.

第2篇:带动物的词语范文

一、创设情境,兴趣朗读。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对文学有兴趣,就要让学生对文学知识有需求感。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起始状态的学习欲望源于学习动机的激发,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心理。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就需要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使学生产生心里顿悟,以体验带动朗读,引导学生在切合文本的情境中感受情感,朗读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如低年级教材都是图文并茂,利用图文结合激发学生情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朗读效果。在我教《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在学生深入领会第二自然段之后,我不失时机地用课件出示插图(课文中没有的图),提问:图中有哪些人?哪个是?正在干什么?乡亲们的表情怎样?老奶奶好像在跟主席说什么?这下子学生可“炸开了锅”,有的说:“老奶奶激动地说:主席,您真是个大好人啊,您为我们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有的说:“主席,我们沙洲坝的乡亲们永远都会记住您的。”……学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此时再读课文,学生便会移情文中,读得情真意切,意味无穷,而那平凡的光辉形象已深植于学生心底。

二、重点词句,感悟朗读。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还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好好朗读、细细品评感悟,使学生的语言在朗读中得到发展,使学生的思维在朗读中得到启迪。如在教学《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让学生展开想象。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描写两只小狮子的性格特点,待学生找到后,便在大屏幕上出示描写勤狮子和懒狮子的句子:一只小狮子整天滚、扑、撕、咬,非常刻苦;另一只小狮子却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动作演示理解四个动词“滚、扑、撕、咬。”然后再让学生读句子,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勤狮子很勤劳,孩子们说是“整天”和“刻苦”两个词语,及时进行说话训练:

天刚蒙蒙亮,其它动物们还在睡觉时,勤狮子在练习滚、扑、撕、咬。

在炎热的中午,其它动物们都回家吃饭了,勤狮子在练习滚、扑、撕、咬。

晚上天黑了,其它动物们都回家休息了,勤狮子在练习滚、扑、撕、咬。

三、讲究方法,技巧朗读。《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轻声读、默读、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从而提高朗读的效率。但是,“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只有情动于中方能神形相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如陈莹玉校长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线》一课,对于这句话:“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在指导朗读这一句时,陈校长先引导学生自己默读,找找这句话中哪些词语令你感动,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余震,而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此时周围的情况是怎样的?许多学生都纷纷发言说,大地还在摇动,房屋也还在摇动,人们还在往空旷的地方跑去……教师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进行引读。

在余震中,周围的情况那么恶劣,但是李博士却还能仍旧那么“沉着”地站在病床前,那位青年也还能那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着那位急切期待骨髓的小钱,为着一个海峡西岸这位陌生人,这难道不让人感动吗?在反复的引读中,学生的脑海里始终晃动着这样的画面:房屋还在摇晃,大地还在摇晃,随时都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李博士和那位青年好像没看到一样,仍在做手术,那一份感动,能不激起学生的共鸣吗?所以,学生通过朗读,把这份感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所谓:言为心声,读为情发呀。

四、给予时间,充分朗读。“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这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课堂上要精心设计问题,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是自学性的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阅读是学生成长的基石,而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要从始至终贯穿“读”,以“读”为本,以“读”促悟,以“读”悟情,从而扎实地推进语文阅读教学。

第3篇:带动物的词语范文

一、还原词语审美情境,体会词语意境美

语文学科的词语中,有一些描述性、形容性的词语,具有很强的审美特点。语文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语言的特点,还原词语审美情境,让学生深刻体验词语的意境美。如此一来,词语就能以生动、鲜活的形象呈现在大家面前。以学习小学语文《看》这一课为例。课文中有一句:“公园里的,千姿百态。”为了让学生体会词语“千姿百态”的意境美,我与学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公园里的,千姿百态。同学们想一想,千姿百态是怎么样的一个景象呢?

生:表示种类很多很多。

师:不但种类多、姿态也多。那同学们快点动脑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千姿百态?你能想象出有多少种姿态吗?(提示学生从后文中的“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展开回答,还原词语的意境美)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说出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然后利用语言带动学生阅读课文,深入体会千姿百态是怎样的一个景象。教师利用语言刺激学生联想,加深了学生对千姿百态的理解。因此,在这类词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还原审美情境,让学生在理解词语大意的基础上,融入审美情境,体验词语的意境美。

二、丰富词语教学方法,利用语境呈现词语

在利用语境式理论展开词语教学的过程中,方法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结合词语学习需要和课堂实际,在语境中呈现词语,让词语教学栩栩如生,鲜活且富有生命力。

1.利用图片,形象呈现

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呈现,加深学生对词语中的形、意、义等方面的理解。例如,动物类词语、写家庭成员的词语、描述天气的词语等。以学习小学语文《月亮和云彩》这一课为例。题目中的月亮和云彩,比较难利用实物来进行教学。因此,我搜索网上的图片,利用图片形式呈现给大家。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就知道了月亮和云彩这两个词语。在这个环节中,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多种多样的月亮,弯弯的月亮,圆圆的月亮等。云彩的颜色也是变化多端的,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画出云彩,并给云彩上颜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来定夺颜色。如此一来,词语教学不再单调,而是在真实的图片情境中进行,使得词语教学更加鲜活起来。学生动手绘画,画出心目中的云彩与月亮,增强了词语与实物之间的联系。

2.联系课文,还原语境

虚词是词语学习中的重要部分。这类词语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虚词基本没有对应的实物。如果仅凭教师呈现出词语意思,学生很难掌握其运用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应联系课文,还原这类词语的语境,让学生体会这类词语的抽象意义。以学习小学语文《月亮和云彩》这一课为例。原文中有一句:“果然,一朵朵云彩很快跑过去了。”为了让学生理解“果然”一词,我与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师:果然,一朵朵云彩很快跑过去了。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是“果然”?

生1:因为李小文说跑得快的是云彩。

生2:是为了证明丁大勇所说的是错的。

师:那你们能说说“果然”到底是什么意思吗?

生3:果然就是意料中会发生的事情,结果事情真的是这样。

师:非常棒。那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果然”说一个句子吗?

生4:昨天妈妈说要帮我买漂亮的衣服,今天果然帮我买了。

……

在这个案例中,语文教师让学生融入课文情境中思考“果然”的意思,进而引导学生造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还原词语动作情境,揣摩词语表现力度

表示动作的词语有很多。学生有时能够明白动作词语的意思,但是其表现力度则很难体会。针对此,教师可以还原动作情境,让学生揣摩词语的表现力度,从而更好地掌握词语。以学习小学语文《月亮和云彩》这一课为例。本课中有一个动作词语――穿行,原文如下:“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那么,怎样才算“穿行”呢?教师演示:自己一个人在讲台穿行。引导学生思考:能这样表达吗?学生摇摇头。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继续演示:火车在隧道中穿行;我在人群中穿行;小伙伴们穿行在油菜花里。此时,学生开始慢慢体会到了“穿行”的意思。有学生说:“哇,我明白了什么是‘穿行’。例如,我在大街人流中穿行。”有学生说:“放学后,学校的学生在车流中穿行。”教师灵机一动,让学生上台演示这些动作。经过观看、对比、思考、分析,利用多种演示方法还原词语的动作情境,学生瞬间明白了“穿行”的意思。

第4篇:带动物的词语范文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幼儿“说”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班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愿意说、乐意说,很大程度上都受着兴趣、情感的支配。所以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在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开展儿歌教学《来来来》中,一开始我是运用“草地、小河、白云、太阳等”这样一幅美丽的背景图来吸引孩子的,然后让幼儿说说画面上有什么?每个孩子都乐意围着我的话题说,接着我就通过点击课件,让孩子猜猜树后面躲着谁?孩子们发现了小树后面有一只耳朵在动,都忍不住说:“是小兔”,当孩子看到小兔从树后跳出来时,都为自己猜对而高兴地拍起手来。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地说:“小兔来,小兔跳过来,”有节奏的朗诵再配上课件动态的演示,孩子们一下子就理解了画面的内容,而且也乐意跟着我念,就这样当小鱼、小乌龟、小朋友动态的画面,前后出现在孩子眼前时,孩子们很快就联想到小鱼是游过来,小乌龟是爬过来,而小朋友是走过来,不仅理解了儿歌内容,而且对动词的运用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整个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注意力集中,而且还能积极模仿各种动物的走路姿态,并用稚嫩的童语一起朗诵儿歌,使活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信息技术,为幼儿创造“说”的机会

在与幼儿相处时,只要我们把幼儿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尊重他们,并为他们创造表达的机会,他们就会在自由的氛围中,有话愿说,有话敢说。如:在一日活动中,我会经常利用饭前、饭后、午睡起床后等空余时间播放一些从网上下载的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动画故事,来为幼儿爱说、乐说创造机会。

另外我们还在线播放一些经久不衰的童话故事如《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通过形象的动画、优美的语调,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语言的熏陶和词汇语句的刺激,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故事内容一起重复着故事中优美的语句和精彩的词语。

三、巧用信息技术,丰富幼儿“说”的内容

小班幼儿发散性思维水平较低,在回答一个问题时不是跟着别人说同样的答案,就是无话可说,如果我们能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特点,从形象、色彩、声音上着手,通过声像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那么幼儿就可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有话想说,有话要说。如在开展综合活动《快乐蛋宝宝》时,为让幼儿了解小鸡从蛋宝宝中钻出来的过程,我就根据教学需要,从网上剪辑了“小鸡出壳”的视频,播放给幼儿看,当幼儿看到小鸡是用嘴啄破后,然后用身体将破裂处继续弄大,最后从蛋壳里钻出时,他们都被这样的画面吸引住了,当再讨论小鸡是如果出壳时,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是嘴啄破蛋壳的,有的说是用身体撑破蛋壳的,还有的幼儿联想到平时看到过动物出壳的情景……大家纷纷说道。就这样,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拓展了视野,而且思维也有了更新的发展和飞跃。

此外我们还运用信息技术从网上查找图片资料,如在实施主题活动《春天真美丽》中,我们就上网寻找绿莹莹的草地,枝头的嫩芽,含苞欲放的花朵,飞舞的彩蝶,毛茸茸的小鸡、小鸭,呢喃的小鸟……然后打印成图片布置于主题区墙饰中,孩子们看到这些图片后,纷纷围着说:“这是蝴蝶,这是桃花;小树发芽了,小草变绿了;小鸡真可爱”等等,大家都不由自主地谈论起来,就连一些平时不乐意开口的孩子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被带动起来,进行口语交往。

第5篇:带动物的词语范文

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作文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此外,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小学阶段,如何让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让阅读真正成为习作的前提和基础呢?

一、以本为本,积累运用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的熏陶,体味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的。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有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著名作家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使用的词语达一万六千个之多,没有这么多的词汇,恐怕他也难以写出闻名世界的不朽之作。这些词汇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我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优美词句积累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浅。总之,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后,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既积累了语言又巩固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我指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观察身边相似的景物――汉江,再把景物按“江边――江面――江水――江里”的顺序写下来。这样,学生在观察、写作的时候有章可循、有话可写,自然写得条理清楚、语言生动。

二、课外阅读,积累沉淀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并且对各年段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规定: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因此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

第6篇:带动物的词语范文

一、兴趣培养,激发表达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很多时候全凭着自己的兴趣做事,因此在写话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

1.降低要求写话

《语文课程标准》把第一学段的作文称为写话,目的是为了降低写作难度。标准不能过高,要求不能太多,仅以“把话写完整”为基本要求。哪怕是一句很简单,很普通的完整话,如“我会写字。”“我在吃饭。”“我要去上学了”等,就要给予学生肯定。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所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这样便排除了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心态,要努力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如果,一开始就给他们提出高的要求,如:“我会写字。”你告诉他这句话太简单了,写具体些,那么学生就可能产生畏难心理。毕竟低年级的学生词汇有限,他们的语言是特殊的,他们不懂什么是具体或者具体到什么程度。一旦知道自己达不到要求,久而久之就会对写话产生畏惧心理,那么就会无法完成写话任务。所以,应降低要求,激发他们的写话兴趣,再逐步提高要求。

2.收获成功喜悦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成就感非常容易实现,哪怕是教师的一句

肯定的话语、一句鼓励的话,都会让他们感到非常开心。如果教师把他们的作品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念出来,或者在班上的某一个角落展示出来,那么他们就会感到心花怒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比如,有的写“我喜欢老师。”教师就要给予肯定:你真棒能懂得用“喜欢”这个词。也有的写“小莉和小洪一起去上学”,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不错呀,你还懂得用“和、一起”这两个词。这样既让每位学生都有了被别人认可的机会,又提高了各自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欣赏水平,同时也能带动全班学生写话的积极性。

二、词句训练,奠定写话

词语、句子都是段落的组成部分。要让学生学会写段,首先得从词语和句子的积累入手。写话,要求学生能写流利、通顺、正确。我们应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在一、二年级学生写话的起步阶段,认真在教学中挖掘典型的词语和句式,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提高学生的词句运用水平。

教材中蕴藏着大量的好词、好句,这为学生积累语言提供了方便条件,各种典型词语的造句就可以让学生在现有句子的模型下生成新的句子。如让学生用“开心”一词的造句时,有学生写 “我今天很开心”这样的句子。这个句子完全符合写句的规律,这时教师可以顺势引导:“你为什么开心?”学生经教师的点拨,可能会这样说:“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只小白兔,这是我盼望已久的,妈妈终于答应给我买了。小白兔浑身白白的,只有眼睛是红红的,尾巴短短得像个小绒球,我特别喜欢它,所以我很开心。”当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情景中说话,并说得有条有理,教师及时给予表扬,再让学生把刚说的几句话写下来。这样,学生不仅在说话上得到训练,而写话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口语交际,促进表达

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提出:“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他认为:嘴里说的是一串包含着种种意思的声音,笔下写的是一串串包含种种意思的文字,那些文字就代表说话时的那些声音。

在低年级,口语交际是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利用这一阵地,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一句或几句完整的话。因为有了口头表达的基础,学生比较容易下笔,写出来的内容自然比较丰富,句子比较完整、通顺。比如“我们的课外活动”主题口语交际,在对话交流时,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下课后,我在看书”“我在跳绳”“我在跑步”“我在踢毽子”“我在下棋”……接着教师让学生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把这么多的活动组合在一起说。多数学生能围绕主题,运用好上面的句式把同学们的精彩课后活动口头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再要求学生把刚才所说的一段话写下来,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把握好,其实这样的写话某种程度就是课堂口语教学发言的再现。

四、生活体验,丰富写话

习作源于生活,要引导学生提高写话兴趣与水平,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自由地用笔记下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想。

第7篇:带动物的词语范文

一、课程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是基于“自我统合”这一概念。“自我统合”也称为“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感”,它是一种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关于“我是谁”“我在社会上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我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感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是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第五个时期,而这个阶段正是个体进入青春期之后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的阶段,是人格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时期,个体在这个阶段所面临的发展性危机主要是“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两极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阶段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

心理活动课是一种互动的“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此即所谓的‘团体动力’(group dynamics)”。团体动力指团体中各种存在着的驱动性的力量,由于这些动力的存在,团体的运作才得已开始并持续下去。一般团体都普遍具有静态与动态两面。静态方面包括:团体名称、组织结构、最终目标及某些固定不变的特质等。此外,团体亦具有动态的一面,如:正在进行的运作、改变、互动、反应等。团体动力便是由这些力量的互动作用及其在团体中产生的影响效果所组成的。课程各环节设置应注重团体动力的作用。

新课程倡导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在学生自我体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创设一种充满灵气和活力的生命课堂,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最佳发挥。关注互动、注重生成——团体动力学与新课程理念的完美融合,必将引领学校心理活动课教学走向新的发展。

二、灵动生成性心理活动课堂的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那么灵动生成性心理活动课堂具有哪些特征呢?笔者通过教育实践总结出以下三点特征。

(一)互动性

有效的心理活动课不应该让学生因教师的预设而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参与者或旁观者。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规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应该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和灵动。

(二)开放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对于心理活动课而言,学生的心理本身就是变化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高度的教学机智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师生在“自由的”空间愉悦自发地教与学。

(三)生命性

生成性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课堂教学的生命性。生成性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生命性价值特征。课堂教学应该促进师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不可复制的激情与智慧灵动生成的体现。

三、灵气和活力的生命课堂教学设计

多年心理活动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使笔者认识到,一堂成功的心理活动课教学,需在课堂中体现互动性、开放性和生命性等特征,因此在设计“遇见最美的自己”公开课时,在团体暖身阶段创设了安全和积极的心理氛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团体转换、工作阶段注重搭建学生沟通和合作的平台,关注学生情绪的获得和转换。在团体结束阶段的教学设计则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和生命性的教学理念,在前两个教学环节的铺垫下,本阶段的教学设计以学生情绪再体验为主要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心理活动课主题的选择是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遇见最美的自己”一课内容为我校生涯辅导系列课程之自我意识篇,因此,本阶段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营造积极安全的心理环境,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思考。高中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个体在这个阶段所面临的发展性危机主要是“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两极之间的矛盾。心理活动课的课程设计是为了满足学生以下的心理需求:每个学生都渴望了解自己的生理、性格、能力等;渴望知道自己在班级和学校所处的位置;渴望被别人接纳,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些都说明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不仅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而且还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出现种种与自我问题有关的心理危机。因此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超越自己,帮助学生化解可能出现的同一性危机,推动他们形成新的自我同一感,成为我校高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团体暖身阶段教学设计的思考: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更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以自我认识为主题,以斯芬克斯之谜的故事与心理游戏活动的融合作为团体暖身阶段。如何巧妙地把教学的背景知识和活动相结合成为团体暖身阶段教学设计的重要思考点。本节课的团体暖身阶段采取的活动是:捕捉信息即根据教师讲的一个故事,学生对指定词语作出反应。故事是斯芬克斯之谜: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腿最多时最无能。如果路人猜不出,就被斯芬克斯害死。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是“人”,斯芬克斯跳崖而死。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必须接受斯芬克斯的挑战,这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认识自己的客观标准。当人类避开外界的喧嚣,静下心来,常常发现令我们困惑最多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课后学生反馈:游戏活动紧张刺激,能够很快进入上课状态,同时也关注到了故事本身,引发了对后面内容的关注和思考。

(二)团体转换阶段教学设计的思考:活动的设计如何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

一个人最熟悉的是自己,最陌生的也是自己;最亲近的是自己,最疏远的也是自己。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引入了心理学概念——投射。由“人是……”到“我是……”转变的活动设计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写“人是……”的过程中,会有对自己的投射,在进行归纳的过程中,这种投射促进了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本阶段的活动,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团体动力的作用,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本节课的主题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表格的填写有效促使团体动力积极力量的形成,小组的团体动力得到激发,充分调动了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心理活动课堂不是独舞的舞台,而是师生、生生共舞的平台,这个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舞台,使学生在参与、自主的学习活动中不仅客观地评价和认识了自己,更学会了聆听、分享与合作。

本阶段的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联想活动,每个学生完成十个句子“人是……”的填写。

教学环节二:根据小组成员所写的内容进行归纳,填入表1。

表1 形容人的词语

形容外貌的词语

形容性格、能力等的词语

形容角色、责任等的词语

学生课后分享:填写“人是……”的时候思维是开放的,想到了很多的词语,如善良、狡诈、虚伪、需要爱的、需要关心的、渴望被关注的等;每个同学写的词语角度会有区别,看到一些词语的时候内心会有触动。

(三)团体工作阶段教学设计的思考:活动中如何促成学生内省的自然生成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设计多么的精巧,结果多么的完美,而是要让师生都能享受过程,有所感悟。基于这一教学理念,“遇见最美的自己”整个团体工作和转换阶段从始至终呈现着积极主动的氛围。

本阶段的活动设计:

环节一:换位思考,词语转换:“人是……”转换成“我是……”

环节二: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进行归纳,填入下面的表2,可以参考表1的内容填写。

表2 与我有关的词语

属于我的词语

我讨厌的特征

我希望具有的特征

学生课后分享:由“人是……”换成“我是……”的时候,感觉很奇妙,会喜欢一些词语,感觉就是自己,有些词语虽然读起来感觉别扭,但感觉也是自己的一部分,有些词语感觉比较抗拒,甚至有些讨厌,但当老师让把那些词语进行归类的时候,才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有之前的那些感觉,像是在一面面镜子中看到了不同角度的自己。

(四)团体结束阶段教学设计的思考:课堂如何成为生命课堂

毕淑敏老师曾经在《心灵游戏》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天底下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手掌,天底下也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都是如此与众不同。我们因此而宝贵和神圣。所以要珍惜自己善待自己,请从认识自己开始。”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认识自己是改变的开始。生命是鲜活的,是成长的,是有希望的,因此对于未来的自我的描述对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心理意义。未来自我的生成需要一个载体,而活动的情绪再体验则是课堂灵动生成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在团体转换和工作阶段的基础上,本阶段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本环节以“理想自我”活动为设计主线,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画出理想中的自己,内容可以是具体的人体头像,也可以寄托于物象,如一只鸟、一棵树、一朵花、一片云等,然后进行小组分享,这一环节的设置与本节课的课题“遇到最美的自己”相呼应。

学生课后分享:开始画的时候不知道画什么,听着音乐,静下心来的时候,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些景象来,然后就很自然地画出来了。虽然自己绘画技巧不高,但感觉很好,很舒服。这过程中会产生对未来的希望和目标。

四、专家点评

很荣幸听了杨海荣老师的心理活动课“遇见最美的自己”,对这堂课产生了深刻的印象。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帮助青春期的高中生化解可能出现的同一性危机,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对自我意识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遇见最美的自己”整个团体活动各阶段的设计巧妙合理,各环节的转换自然顺畅,本节课的主题是“自我认识”,从“人的特点”到“我的特点”,在看似简单的活动中让学生认识了“生理的我”“心理的我”和“社会的我”,层层推进,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带动了学生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己,最终达到让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去完善自己的目的,课堂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点评者:张波,广东省惠州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惠州市实验中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学高级教师。

第8篇:带动物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 中年级 习作指导 六个善于

中年级是小学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从低年级的写话迈入习作的门槛,于是对作文产生了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无话可说。要扫除这种写作障碍,就需要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有目的地积累,有创造地想象,有情感地抒发,把握结构善显层次,抓住中心善表情感,使习作更上一层楼。

一、激趣导入,善学范文

在学习例文的时候,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鼻等五官,通过看、听、尝、闻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例文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快乐地学习例文。

1.视频切入。在教学《动物名片》这节课中,我课前搜集了有关动物的视频录像,一上课就说给同学介绍几个好朋友,一边让学生看视频,一边用讲故事的方法讲出例文中的内容,学生不时地说:“这个很可爱,我喜欢那个小动物!”从而与例文产生共鸣。

2.有声录音。在教学《小闹钟的自述》时,我课前提前录好了例文的内容,一上课,我就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听一个故事,于是放出图片,配上音乐,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就是课本中的例文,从而对例文产生兴趣,学习效果就更好了。

3.亲近大自然。教学《山坡上》这篇习作时,当时正好是秋天,于是我带着学生一起去校园里走一走、逛一逛、写一写秋天的校园。让学生在快乐中观察发现,乐于写作。

4.实物展示。碰到一些写水果、文具等事物的习作时,我把这些静物带到课堂中,拉近课堂与习作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快乐习作增添了一份生机。

二、观察有序,善于发现

陶行知先生曾说:“要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引导学生看清事实,就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最真实、最深刻的内容和资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具体、生动。当然,三年级毕竟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因此,在指导观察时应多收少放。教师应把握大致的观察顺序,让学生的习作不至于杂乱无章,东一句,西一句,偏差太大。与此同时,也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小部分详细写,这样既有了“收”的顺序,又有了“放”的详略。

1.写景物时,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看,从左到右,从近到远,等等。例如,在看的同时,让学生交流你看到秋天的校园到底有什么变化,学生最容易发现的肯定是植物,哪些植物有季节特点?哪些没有?让学生小组交流。当然秋天的校园中不仅有植物,我让学生注意那些更细小的事物,比如草丛中的西瓜虫、蚂蚁等小动物,使文章更添一份生气。

2.写人物、状物时一般让学生遵从整理到局部,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在教学《自画像》这篇习作时,我让学生当天带好镜子,一边对照着镜子,一边从整体的脸型入手,从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巴入手写好五官。在教学《台灯的自述》时,我带来一个卡通的台灯,让学生从整体形状着手,再按先是最上面的灯罩,接着是灯柱,再到底托的顺序进行集体观察,把握整体观察顺序。

当然在观察的同时,交流是最好的指导和反馈。可以让表达能力好的学生带动语言组织能力稍差的同学进行说话练习,从而产生习作的火花,为动笔习作打好基础。

三、积累素材,善选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除了指导学生积累有关课文中的妙词佳句以外,我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做读书笔记,完成《艺海拾贝》的收集和整理。

课前我也会准备学生可能会用到的有关好词好句,让学生适时选用。或者学生在写的同时一发现有什么字词不会写我就把它写在黑板上,一方面教会了学生不会写的字,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其他同学借鉴,有时学生想到的词语比我事先准备好的都要精彩且贴切。一堂习作课下来,经常都是满满一黑板的词句短语。

四、启发想象,善用修辞

修改版“大纲”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小学生的想象富有创造力,常常能产生许多生动的联想,让老师啧啧称奇。

1.修辞手法的运用。在写小动物的习作时,我让学生明白,简单的一幅图,小作者也能写出生动有趣的介绍,为什么呢?学生很容易就答出,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从而把小动物介绍得生动形象。课堂中,让学生说一说拟人句、比喻句,比一比谁最有创造性的思维。在交流的同时,也能启发其他同学的思维。

2.大胆的思维发散。在学写看图作文和童话故事时,更加需要学生有丰富大胆的想象,这里的想象不仅仅是比喻、拟人的运用,更多的是思维的发散。教学时,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事物,丰富学生的表象,训练学生通过想象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富有想象力。比如看图作文《孙小圣到此一游》中,仅仅一幅图,你能写出什么呢?我启发学生想象孙小圣的动作、神态、语言,学生很容易想到猴子的特性,金鸡独立、倒挂金钩、抓耳挠腮等,以及孙小圣和胖胖熊的争辩。学生在交流中,集思广益,文章内容就比较丰富多样。

五、讲究层次,善表中心

中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写话过渡到写文章,常常会发生从头到尾只有一大段的情况,使文章没有重点,读者看着吃力。因此,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总分”“总分总”结构特点还是很有必要的。教学中,我也常常运用反馈的手法,让学生知道分段写作的重要性。

第9篇:带动物的词语范文

一、温故而知新

温故知新是一种常见的导入方式。虽然听起来耳熟,但在实际教学中,却能收到启迪新知的效果。因为,英语学科知识是系统而连贯的,很多新的内容往往是在旧的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我们注意用旧知识去带动新知识,那么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逐步达到“温故而知新”目的。

二、音乐促兴趣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英文歌曲是一种很能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形式,如果采用英文歌曲导入新课,那么往往能起到以情激情、以知启智的效果。这不仅因为初中学生对于英文歌曲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还因为美妙的音乐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而,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英文歌曲导入新课的方法,以“事半”之劳取“功倍”之效。

三、感官刺激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还比较简单,因此,形象思维成为初中生思考问题的主导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片、录像、录音等手段导入新课教学,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新授课8A Unit6 Natural disasters时,我利用幻灯片呈现了各种自然灾害场景的图片,如:rainstorm、typhoon、thunder and lightning、 earthquake、drought等等,同时在呈现“typhoon ”、“ thunder and lightning”时,视屏与声屏相应结合,在加强学生视觉感受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听觉感受。使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况。这种感官刺激,不仅降低了单词和词组学习的难度,而且促使学生脑、眼、耳、口并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四、Free-talk

上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花上1~2分钟欣赏与教材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插图,然后进行适当地提问而导入新课。这样,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笔者在南通市通州区初中英语优课评比中,所教学的材料是课外的。这则材料的标题是“Why a dog really is a man’s best friend”。当时我就想:狗是很可爱的动物,也是部分学生眼中的宠物。于是,我就下载了一些有关狗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在课前欣赏。然后就跟学生进行了以下的交谈:

T: What are they? Are they lovely? Do you love them?

S: --- T: Do you keep dogs at home? S: ----T: Do you like your dog? S: ---T: Why? S: It’s lovely/beautiful/nice---

T: Can it keep house? (When a stranger comes, it can bark at him/her, right?) S: I can play with it. It can makes me happy.

T: Ok. Do you think dogs are our friends? S: Yes. T: Why are dogs our friends? Here is a passage about dogs.

这种通过图片展示,结合教师提问的方法,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五、故事讲解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于初中生而言,教师若能把所教内容与故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因为,故事既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又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如教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2 Colour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彩虹的由来”这个传说导入。故事的结尾说道:“The colours united and joined hands. They formed a beautiful rainbow.”这个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有关彩虹的七种颜色的词语,而且让学生明确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这种以故事导入的方法,既贴近了文本学习,又传递了为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