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的硬件知识范文

计算机的硬件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的硬件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的硬件知识

第1篇:计算机的硬件知识范文

【关键词】 云计算 计算机实验室 建设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并且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中。目前,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是现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我国各高校也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实验室也成为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主要场所。要想使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知识及技能,就要科学的创建并且管理计算机实验室,这个问题也成为了各高校及相关部门的重要任务。

一、浅析云计算

云计算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促进了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改革,通过云计算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中的问题,并且还能够创建经济且管理方便的实验室教学平台。所谓云计算,指的就是分布式处理、并行计算和网络计算的延伸,也可称为基于网络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迅速并且存储数据方便的新型服务模式。用户能够通过网络根据易扩展的方式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比如系统平台、基础硬件或者程序软件等,这些提供资源的网络就是“云”,用户能够通过“云”提供的硬件基础随时随地的获取网络资源、信息存储及计算机服务。

二、云计算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应用

2.1基于云算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的整体架构分为四个层次,其一,云基础设备硬件层;其二,虚拟资源管理层;其三,虚拟桌面管理软件层;其四,云终端接入层。(详见图1)云基础设备硬件层主要包括计算机资源设备(工作站等)、网络交换设备(交换机等)、数据存储设备等,使设备之间实现网络连接;虚拟资源管理层主要功能是IT资源虚拟化,将物理资源转为逻辑资源,实现计算机、存储资源及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等;虚拟桌面管理软件层的主要功能是调度整个虚拟桌面系统,为不同用户分配不同虚拟桌面系统;云终端接入层的主要功能是为用户和云计算提供统一的规范接口。

2.2云计算在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降低实验室建设成本。云计算具有可定制的优点,本身对使用的终端计算机没有太高的要求,使用云计算创建的计算机实验室可以利用学校中面临淘汰的计算机设备进行,提高旧电脑的利用效率,降低了由于计算机不断发展频繁更新升级的问题,有效解决了高校创建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成本,提高了高校设备资源的利用率。

2、便于管理和维护。云计算具有集中化管理的优点,通过云计算能够将实验室中的软件设备和硬件设备进行统一管理,节约了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中的人力、物力及精力。实验室管理人员在系统更新及维护过程中,主要操作服务器就行,不需要对每一台计算机更新,节约了系统的更新时间,降低了人力资源及管理资金,有效提高了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效率。

3、实现实验室共享。将计算机实验室接入校园网之后,全校师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客户端登录到云端,云计算能够为其提供虚拟桌面及软件环境。如果学生的作业在课堂中没有完成,不需要通过U盘或者其他移动存储设备拷贝,数据都在云端中。教师只要在家中通过网络登录云端,就可以享受到实验室中的资源,在家中就可以备课或者科研。

4、节约软件资金。只要在计算机实验室中的服务器或者管理机上安装一款应用软件,就可以使用终端通过云端使用软件,不需要单独在计算机上面安装或者授权软件。大大节约了软件购置资金,减少了不必要开支,并且降低了一系列的软件安全风险。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技术也不断成熟,在今后社会中云计算还会为计算机带来全新的改革。所以,我国各高校就要将云计算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使其与计算机实验室建设及管理有效结合,创建科学、可持续发展、有效的实验室环境。

第2篇:计算机的硬件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实训中心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1-0047-04

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专业之一,然而,就业形势却异常严峻,IT人才似乎供大于求。然而,前程无忧网等国内专业的人才招聘网站最近公布的“求职指数”信息表明,IT职位需求量最大,占总量近30%,这又表明了IT人才供不应求。我们不禁要问:学院推出的毕业生是IT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吗?我们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如何找准定位,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在就业中体现职业教育的优势,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高职高专的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设计是本科教育模式的“压缩饼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与本科生相比并不占优势;由于生源素质及在校学习时间的限制,对于理论知识学习也不够深入,这一点更比不上本科生。所以,高职计算机专业建设必须立足于培养动手能力强,能迅速适应劳动岗位的高技能IT人才。本文尝试结合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等三个方面阐述高职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思路。

1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1 人才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1.1.1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主要是指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运用的高级技术人才而设计的一系列教育实施方案。

该专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宗旨”,通过“出口指导进口,市场需求决定培养方案”,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体系。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的“职业岗位能力”的目标(见图1),以出口的“职业岗位能力”确定“公共素质”教育和专业基本能力培养。

1.1.2培养方案的框架体系,形成专业整体职业能力

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来看,为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能力体系,我们采用“平台+方向”式教学。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注重学生相关知识体系的理论教学,而后开设实践能力型课程,最后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具备初步软件开发和网络编程的能力。

1.1.3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表

该专业在实施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专业能力素质的养成教育。力争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素质人才。具体分为六大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都涉及2~5门课程,同时具有与知识模块结构相对应的能力要求。

1.2课程体系改革

该专业建立课程建设指导小组,经常与相关高校及IT企业交流,并通过Imemet、会议交流、进修学习等多种渠道了解国内外该课程最新理论及应用动态;实施教学大纲定期更新制度;实施教学大纲网上制度,以保证教师严格按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按课程类别实施教材定期更换制度,配合案例分析、辅助讲义,使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同时,积极开展课程群建设工作,优化整合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教学内容,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和重复;建立程序设计课程群、硬件技术课程群、系统软件课程群、多媒体新技术课程群;按课程群组织教学研究活动。

1.3引入企业的技能认证课程体系,实行“双证书”制度

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教育的有机结合,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不断探索并试验将国内外著名IT厂商的权威认证培训融入职业技术教育,使该专业毕业生普遍拥有若干IT技术专业认证证书,从而提高学生的择业竞争力。同时,努力拓宽“双证书”的种类和层次,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通过加大“双证书”制度建设,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达到95%以上。

1.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1.4.1 IT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与河南863软件孵化器公司、郑州翌硕计算机服务有限公司等IT企业共同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1.4. 2调整选修课结构,增开企业急需课程

增设软件测试及其平台、J2EE程序设计、UML统一建模语言、嵌入式系统与应用、软件项目管理等面向应用的企业急需课程。

1.4.3加强实践环节比重,设立系列课程设计

增设课外实践环节,与课内实践学时比例为1:1,并记入课程平时成绩:单独设置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等课程设计。

1.5考核方式改革

采取综合考核方式,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创新活动及表现、学习过程情况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学生成绩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建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以过程考核为中心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其中:

(1)理论课程考核内容的深度、广度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考核成绩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平时听课情况、集中考试(闭卷、开卷)成绩综合评定。

(2)技能课程考核成绩按照平时成绩(实训过程、实训成果、实训报告完成情况)和实训考核成绩综合评定。

2 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建成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凸现“双师型”结构特征、专兼结合的优秀创新团队。

近三年来,该专业将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建设力度,注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引进的新教师要接受岗前培训,使教师适应职业教育的规范和特点;老教师在业务上、教学方法和科研上进行指点,使青年教师尽快地成长起来;开展短期下企业锻炼学习,专业将其定期选派教师进修学习。

2.1聘请“企业专业指导师”和培养专业带头人

聘请“企业专业指导师”2人,要求其在IT企业工作至少8年以上,主持过大型项目开发,在企业担任管理岗位,具有中高级职称。

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要求其能够站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领域发展前沿、熟悉IT行业企业最新动态、把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改革方向。

2.2建设骨干教师队伍

引进1名骨干教师,培养骨干教师 8名,专业骨干教师在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符合高职特色,并能根据行业企业岗位群需要开发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选送教师到IT企业锻炼学习。80%专业教师获得国家职业资格高级工证书,30%专业教师获得技师证书。

2.3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聘请企业兼职教师10名,精通企业行业一线工作程序,具有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技能课程的指导。

3 实验实训中心建设

3.1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

该专业在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首先重点建设面向Java、NET方向编程、动漫设计及其全真软件开发实训实验中心,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仿真实验实训室建设,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实现实训与工作任务、实习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把实验实训室建设成为具有真实工作环境,集实践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型的实训室。同时,继续完善实验(训)室管理办法,向专业学生开放实验(训)室,为学生自主提高专业技能提供实践平台。

3.2 200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型小模式)的建设

按照该基地的建设规划方案,目前第二阶段即六个实训室、一个软件研发中心已组建完成,并已经开始了相应的实训教学、师资培训。下一阶段学院继续投资40万元完善实训基地仪器设备,提高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水平;发挥实训基地作用,培养本专业技能人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企业在职职工,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3.3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与河南863软件孵化器公司软件、郑州翌硕计算机服务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保证学生顶岗实习3~6个月,完善校企共管和考核的长效机制。

同时,积极探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新机制、新途径。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监控,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日志、实习报告,要求现场指导老师提供实习指导现场记录、实习报告鉴定,企业提供实习鉴定,等,顶岗实习结束后,由以企业为主的考核委员会对学生进行考核,合格者颁发“工作经历证书”。

第3篇:计算机的硬件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应用

实训教学

考试考核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22(2010)03-0070-0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对计算机基本知识的掌握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到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其实训实践教学。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规范实训标准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实践教学标准的要求。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特点,积极探讨上课内容和方式方法,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原则。虽然同一门基础课在不同专业中讲授内容也应有所侧重于区别。比如外语学院的学生强化:office办公软件和工具软件的使用,浏览Internet,网络知识等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强化: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及其构成,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测览Internet;商学院学生强化: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浏览Internet,网络知识,网页制作等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不同,每位教师要规划出每个学期实训内容,并制订同专业结合的实训标准和考核标准。比如初等教育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和电子商务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等。更加强调计算机知识与专业领域知识的密切结合,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2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概念及操作方法,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才能真正了解并掌握。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加大实训上机环节,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从而学得懂、用得上,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搞好实训教学至关重要,是检查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实训教学作了改进:

(1)改革实训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应用能力

必须改变旧的教学理念,取而代之的是与专业结合的思想方式来设计教学,树立“能力本位”思想。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教学案例。

首先,教师要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专业特点,对教材中的部分章节内容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讲授内容相同,但教学侧重于区别、设计情景不同。比如初等教育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小学教师的一个师范类专业,定格在“专科”、定向在“小学”的一个专业。因此在选择课程内容前,首先,需分析此专业相关工作岗位与工作任务见表1,然后根据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内容模块及其相关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景见表2,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将教学内容重新组织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按模块组织教学。

其次,在校内教学实践中,除了讲授课本内容外采用了自己编写的电子课件、案例及自编教材作为补充材料来进行教学。另外有效利用和技术开发的计算机基本技能试题库管理系统,来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

如实训和理论课程结束后,通过设置新任务,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检查并了解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个别指导,从而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2)明确考核办法,注重职业教育

教学考核与评价是教学课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对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反馈。对于进一步修订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理论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理论考核主要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考试;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及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实验作业为考核依据-成绩为百分制,平时成绩占20%(考勤10%+作业10%),实训考核成绩考试占40%(平时实训作业成绩60%+实训综合大作业成绩40%),期终考试成绩40%(理论考试占30%+实训操作70%)。特别注意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认真评议学生实践实训作业和综合大作业。在点评过程中,学生可以不但学会合作,也可分享到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这样做不仅检查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能力考核的目的是全面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如考核学生的作业完成的过程、程度、设计效果以及创造能力。

第4篇:计算机的硬件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计算机仿真;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13-03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problems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expe-

riment system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 related theory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ex-

pounds the necessity of the application with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experiment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appli-

cation statu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s sum-marized. In addition, application suggestions of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experiment system are analyzed.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simulation experi-ment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1 前言

高职理工科类专业具有应用性广、实践性强等特点,实验教学是其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目前,高职理工科类专业的教学模式仍然比较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也普遍采用实验指导书加教师讲解的传统常规实验教学手段,无法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工学结合[1-2]。

计算机仿真实验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教学模式,利用实物或电脑设计多种虚拟环境来仿效真实环境,并在虚拟环境中根据预设的实际情况完成实践设计、操作运行等的教学方式,具有使用便捷、操作简单、交互性好、成本低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优点,已在我国高等教育实验教学中得到一定应用[3-4]。为实现工学结合,解决高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职实践教学也应加强计算机仿真实验与传统实验的结合,促进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2 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2014年5月,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变缓,企业面临多种挑战,更蕴含多种机遇,赋予企业更多创新的空间。为满足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资源是发展的基础性条件。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愈来愈大,所需人才素质越来越高,而高职教育也面临发展中的“新常态”。

以广东省为例,2011年,广东省共有独立设置高职院校80所,占全省134所普通高校的60%,高职在校生超过65万人,高职教育在广东省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但随着广东省人口红利现象的弱化,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以及新建各类高等院校的增加,高等教育学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迟早将面临生源竞争激烈的局面。另一方面,90后学生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主角,表现出诸如“个体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加强,群体的思想统一度降低,对现代信息技术如互联网的依赖性急剧上升”等群体特点。且高职两类生源――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在文化知识、学习能力、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素质、能力等人才规格的要求。

基于以上分析,对照政府和社会加快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迫切希望,以及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要求[5-6],高职院系应逐步统一实验教学改革的战略重要性,认识到实践应用能力是高职人才培养及高职院校生命力的核心。以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为手段,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的改进与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3 计算机仿真实验教学的应用现状

第5篇:计算机的硬件知识范文

[关键词] 中职 办公应用软件 分层教学 隐性

一、隐性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一)《办公应用软件》课程的重要性

《办公应用软件》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基础课程,是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础,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较强的自主操作计算机常用软件的能力和培养较好的计算机学习素养。另一方面,本门课程作为日后学生必须通过的“计算机中级操作员”等级考核的重点考核内容,占考核知识点的90%,更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

1.生源基础差异大

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中职新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学习能力差异大。来自城市的学生多数小学已经开设计算机教学,初中已接触过办公应用软件的操作,学习能力较强;相比之下,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之前基础教学硬件设施限制,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知之甚少,部分同学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2.学生个性强烈

作为“90后”学生,他们比起“80后”更加个性化、人本化、世俗化。他们崇尚自我、追求个性,渴望成功但又吝于付出,容易盲目自大的同时却也经常会陷入极度自卑的情绪,有着强烈的反叛精神,缺少认同感和存在感,缺少理想和信仰。简言之,聪明、敏锐、任性、懒惰、自私等等方面,构成了他们完整的性情写照。

(三)隐性分层教学的特点

分层教学可使教师的教学面向每一位学生,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在教学中加以区分对待,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人迈大步,让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或能力分组。实际实施中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再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分层教学的中心思想强调如下两点:①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不同分层次②教学结果是所有学生都得到知识和能力最大提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的性格差异和情绪变化大,如果只是单纯的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几个等级,并且按等级的不同布置不同的练习,则容易出现如下问题:①基础较好但自由散漫的学生由于懒惰而自动降低等级完成简单的练习,得过且过,达不到提优、拔高的目的;②基础较差且自卑心较强的学生则会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从而抵触学习甚至放弃学习。所以,开展分层教学必须是“隐性”的分层,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隐性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一)学生分层、分组

1.按学生差异,分成四个层次

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既表现在认知方面,也体现在情感方面。在学期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档案、填写调查问卷、测验、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所得结果,将学生划分成A、B、C、D四个层次。具体划分标准如下表:

层次的划分由教师独立完成,隐性的划分学生层次是为了日后组建各学习小组做准备。

2.根据分层,重组学习小组

层次划分后,再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5-6名成员组成,其中1-2名是A层生或B层生;3-4名是C层生;1-2名是D层生。成员的组成可根据本班的生源情况进行调整,但是必须保证各组之间总体学习水平相当,每组内都包含有学习基础较好、学习热情较高的学生。学生只知道被分组而不知道被分层,在不挫伤学生自尊、自信的情况下,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求胜心,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期结束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对小组成员进行动态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求在下一学习阶段继续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教学分层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教师的教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办公应用软件》课程是一门突出操作能力的课程,授课基本在机房操作室进行,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①自学尝试成功;②集中讲授引导;③分层练习达标;④质疑补缺探讨;⑤小结揭示规律。在这五个步骤中都隐含了隐性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时,按照一堂课程45分钟教学时间,将课堂教学步骤罗列如下表:

教学中把分析、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利用学生相互竞争、自尊心强的特点,让他们积极参与、表现“自我”,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提高,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三)考核分层

考核评价是对每个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的应有肯定,评价方式的公正性是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有利保障,在评价中要充分体现出小组的重要性,因此考核成绩由个人成绩、小组成绩和评定成绩共同组成。即考核成绩=个人成绩×40%+小组成绩×40%+评定成绩×20%。具体取得方式如下表:

除此之外,学期末时,还将评点“最优小组奖”、“最佳小教师奖”、“小组成绩进步奖”、“难题解答奖”等奖项,让小组荣誉与每一位组员都挂钩,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完成学生任务,共同提高。

三、隐性分层教学的思考

1.分层需要隐性,实施更需要隐性

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尊重学生个性,在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的基础上,隐性完成学生层次的划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更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急不躁,分别指导,且及时发现各层次学生闪光点给予表扬。

2.分层教学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但是它的使用却不是单一存在的。在分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还需同时使用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观察探究法、交流互动法等教学方法来推动和落实分层教学方法的实施,只有各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相互推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分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分层次教学法的实施,避免了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操作练习后无所事事,也避免了部分学生跟不上课程,有效利用了教学时间;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信心,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了学有所成,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热情,确保学生成功率。

4.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善于争鸣、勇于创新,能够极大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动机、习惯、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隐性分层教学法是一种适合职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的较理想的教学策略,在操作课中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延松.浅谈分层教学的实施.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5)

[2]周俊,肖婵婵.分层导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中学数学研究,2000(6)

[3]杨文尧.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分层教学的集中尝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

第6篇:计算机的硬件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 理实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56-0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一门基于工作过程分析,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载体,实践性较强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工作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规律与教学特点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不谋而合。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特点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上,改变了传统理论与技能教学分离模式,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能力训练、资源优化,实现理论与操作双重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包括教学管理与资源优化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空间一体化、理论知识与实际训练一体化等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实用性课程,非常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高职高专院校专注于学生技能培养,专业定向性高,因此,在展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必须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深入其中,走理实一体化教学之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并重。理实一体化教学关键在于知识理论与技能实践的统一,教学中应在精讲基本概念、操作原理后强化学生的操作练习,以刺激学生从大脑思考向动手转化,实现知识教学与技能教学的统一。其二,技能传授与能力提升并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必须在掌握某些技能的同时,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与自我素养,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适量、适度、有所提升地向学生传授技能,并以案例教学、合作教学等具体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适应高职学生阶段的能力发展要求。其三,课程设置与专业要求一致。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活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定向性,突出专业教学,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多、范围广、更新程度高,这就要求教学“有的放矢”,选择与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关联性最强的内容,以服务于专业教学,服务于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

2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与资源配置

当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及教学媒体配置职责分别归属于教研室、计算机中心及技术中心,而在此种教学管理――分配分离模式的影响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落实受限,如实训教学基地缺乏媒体教学资源、理论教学中缺乏实训支持等,进而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实现高职高专院校技能教学的办学目标。因此,要充分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将计算机教研室、计算机管理中心与教育技术中心隶属于统一管理部门,为组织教学、上机安排及计算机资源配置提供保障,进而强化教学管理,实现教学资源最大化、最优化利用。与此同时,由于相关资源的支持,教师不但可利用媒体资源进行理论学习与研究,且能积极参加项目实训,这对促进教师交流、合作具有积极作用,利于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

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3.1 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体系

若是说教学管理与资源配置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大层面支持,则教学组织的具体化直接控制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落实,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必须首先建立理实一体化展开的具体路径。

首先,合理规划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打造符合本校教学实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进行教材的编写时,要以详细的市场调研为基础,深入摸索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并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可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与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知识)、基本技能(windows XP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和应用能力(局域网基础与应用、Internet基础、音频与视频的处理、flas处理、网页设计)三部分,以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及侧重点。其次,进行学时及成绩划分。学时课时划分直接影响着技能教学与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考试成绩影响着学生对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的投入度,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实践学时以加大技能成绩比重的方式,提升学生上机训练强度,如计算机基础教学总共分为76学时,设置理论知识教学30个学时,实践技能学习45学时。把考试的总成绩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理论方面的成绩,可以设置其占总成绩的2/5,另一个是实践操作方面的成绩,设置其占总成绩的3/5。最后,优化评估体系。教学评估是监督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是检测教学实效的必备手段,通过优化教学评估体系,一方面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理实一体化教学关注学生能力的开发与提升,因此,评价不但要涉及到教学效果,且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理论考试、上机考试、日常训练等方面的综合成绩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以鼓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评价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热情,从而提升学生的训练程度。例如,将学生平时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情况进行考量,作为平时成绩纳入考核评估的范围,并适当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使学生认识到平时成绩的重要性,以此激励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3.2 设置实训项目体系

由于受到学校的软件和硬件环境的影响,影响了学生们的“上机率”,导致高职高专学生上机操作的课时数没法得到保证。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操作成功的基础,实践操作更加深化了学生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训项目是实现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操作的基本途径,在上机操作中,可以适当嵌入实用性的综合实训项目,更好地将综合应用与基础实验相联系。也就是说,在实训体系中,所有的基础实验都可以作为整体综合应用训练的有机组成。比如说,以“个人网站的制作”为例,通过word文档处理的内容,可以作为网页的部分内容;通过学习、联系IE浏览器,可以有效搜索网站中的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相关资料;通过在Flash实验学习,可以为网页制作提供所需要的动画;在学习Excel、PowerPoint过程中制作出来的小案例,都可以在网站中进行共享。

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中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4.1 偏重实践教学,忽视理论深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老师需要在此理念下,摒弃传统的、陈旧的理论教学观念,大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偏重练习、训练教学,而忽视理论知识教学。可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较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操作成功的基础,实践操作更加深化了学生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若理论教学不足,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后期练习。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偏重实践、忽视理论的教学观点,在关注实践教学的同时,重视起理论教学,精讲、细讲重难点理论后,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在训练学生过程中,以课上练习、课下作业、自我训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实现实践对理论的验证作用。

4.2 偏重资源运用,忽视实训效果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需用到计算机、教材、多媒体等资源,而一些教师片面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关键在于资源的运用,于是教学中只顾自我演示多媒体、计算机的操作,而忽视了学生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掌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不到实训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技能掌握度,以多种实训方式展开教学。其一,设置实训项目,展开适度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编写计算机基础的实训教材,积极建设与综合应用与实验任务相吻合的实训项目。结合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删减,理论知识的学习应以“够用”为原则,压缩原有的理论课教学时数,用作综合性项目的训练。其二,展开实训教学。在开展理实一体化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过程中,应该以“项目驱动、案例分析、实践训练”的方式为主,从而更好地开展以综合技能、基础知识为主的教学。

4.3 关注单项培训,忽视合作教学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展开,必须依靠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具备坚实的科研水平、理论知识,且具备强有力的技能操作能力,能为学生展开实践提供可靠的指导。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计算机教师在日常培训中偏重本职培训,而忽视非专业培训,造成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掌握不全面,如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电算化、ERP等一些新技术、新软件,严重影响了学生后期就业。因此,要求教师积极走出单项专业培训的轨道,积极深入市场,了解企业发展动向、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走向等,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前提下,向学生展示更全面、更先进的技术,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于学生的后期学习与就业。

5 结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现代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途径,其关注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统一,服务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该文从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特点入手,结合教学管理与资源配置要求,分析了理实一体化教学路径,并从内容与理念构建、教学方式改革、教师素质培训等方面论述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注意点,希望为相关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帮助和启迪。

参考文献

[1] 云正富,任友理,赵国庆.高职情境、项目、任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4(3):144-145.

[2] 罗祖兵.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8):63-65.

[3] 邹显春,张小莉,李盛瑜,等.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6):213-219.

[4] 张凤梅.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理实―体化教学[J].消费电子,2013(18):200.

[5] 于凌云.关于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9(5):24-25.

[6] 庄剑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3(35):153-154.

[7] 宋向红,白明月.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五法[J].中国成人教育,2013(6):184-185.

[8] 陈芳.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实践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7):22-23.

第7篇:计算机的硬件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实践-理论-实践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向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作为培养面向地方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初中级实用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向专业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实践-理论-实践”法比较适应职业学校的学生。

一、“实践-理论-实践”法的含义及其教学功能

所谓“实践-理论-实践”法是一种针对于中职学生教学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的顺序方法。就是先进行初期实践,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再进行理论课堂教学,直到学生觉的通过理论教学后可以去进行下一次实践了,再进行第二次实践,这也是一个循环教学过程,直到学生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践-理论-实践”法又称“任务”教学法,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任务”即问题动机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是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而学习,是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实践-理论-实践”方法教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多方面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于问题的独立解决还会不断地使其获得成就感,这样也就可以更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法也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对课程有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必须能够将书中的点滴知识点进行不同层次的分门别类,并可以对知识点以“实践-理论-实践”的形式进行归纳、设计和总结。只有了解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可能创设问题情境,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理论-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完成了知识的传授,也在归纳、设计、总结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知识的一种创新,因而“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法对于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也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法的实施

在多年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运用模块化教学指导上机实验,并将“实践-理论-实践”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学中实施,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设计实践-理论-实践

“实践-理论-实践”设计是教学方法实施的关键环节。“实践-理论-实践”可以是具体的实践环节,也可以为问题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实践-理论-实践”当中,让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实践-理论-实践”,在学生完成“实践-理论-实践”的同时能够掌握知识的要点,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如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给每个小组设计一个难度相当的“实践-理论-实践” 中,该“实践-理论-实践”能够将所学的大部分知识涵盖进去。

2、完成实践-理论-实践

在实施“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通过模仿、观察、实验、类比、联想、想象、求异思维、聚合思维等形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思路,高标准地完成设计的“实践-理论-实践”。在此基础上,再采取引导、点拨、释疑、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其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完成老师布置的排版制作“实践-理论-实践”时,同学们相互协作,相互探讨,在完成“实践-理论-实践”的同时,尽量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期间,老师要不时地给每个小组提拨、引导,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接受知识。

3、讲评实践-理论-实践

学生完成一项“实践”后,要及时进行经验交流、展示、讨论并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反馈和评价,并进行恰当的深化和提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如完成排版制作“实践”后,对每个小组完成的作品进行评比、总结,对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点,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归纳总结

“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思想,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实践”中,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还是零散的,在一节课或一个单元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建立起与已学知识间的联系,以加深记忆、理解,从而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例如:在教师巡逻教学的时候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多共性的问题,此时教师可在课堂的最后对此类似问题进行强调、分析,让学生加深理解,促使知识的系统化。

总之,“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法是一种适合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法,它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力,以“实践”为重点,以“实践-理论-实践”为主体,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创新型教学法。它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120―135

第8篇:计算机的硬件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 自动控制 技术实践 应用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6-0028-01

自动控制技术在企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很多新兴学科领域中自动控制技术更是必备的技术,比如宇宙航行导弹制导、火器控制等,在仪器制造等传统领域中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安全性、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在工业技术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阐述如下。

1 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概况

1.1 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特点

计算机自身强大的信息存储功能和逻辑判断功能等优势,应用到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实现了工业生产技术的巨大跨越,有效解决了企业生产中常规控制无法完成的任务。总体来说,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特点有四个方面,一是基于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特点,其具有着控制规律比较多样、灵活、方便改动等特点。二是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使用过程中,与企业生产管理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了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三是计算机按照指令操作的方便性,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低投入、高收效、效率快等特点。当然计算机的系统优化也实现工业生产的最优控制。

1.2 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

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是基于一个性能稳定、搭配合理的结构基础,通常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其控制对象、自动控制的执行器、实施过程中的测量环节和数字调节器以及输入输出通道等。一是控制对象,主要是指所要控制的设备或装置,控制对象用传递函数来表征时,其特性可以用放大系数K、惯性时间常数Tm、积分时间常数T和纯滞后时间来描述。二是自动控制系统的执行器,是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改变输入输出的直线位移,从而达到控制生产过程的目标。三是测量环节,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测量环境可以有效地把被控制的参数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信号。最后一个方面是数字调节器和输入输出通道部分,数字调节器通常是由编制好的计算机程序来完成,是以计算机数学为中心,通常包括了模一模转换器、采样保持器和多路开关等。

举例来说,在商品房的供热管理系统中,可以有效发挥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的重要价值,实现对部分无住户房间和无需供热仓库供热系统的控制。通过建立居民居住情况的数据库,为制定合适的报表系统提供数据支持。通过计算机编写相应的自动控制程序,来发出各种控制指令,与物理设备相结合回收各种温度数据,实现自动控制的目标。

2 计算机在自动控制技术实践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在自动控制技术实践中的应用更加普遍,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比如在纺织、自动驾驶、冶金、轧钢、航天、印刷、电力、医药、造纸、化工、食品等行业应用广泛,而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1 计算机在顺序作业控制中应用

计算机在顺序作业控制中的应用是自动控制应用的重点,其主要目标是控制和监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分立的工序,完成工业生产连续控制的任务。以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为典型分析,其生产过程要涉及到几十个生产工序,而在每个生产工序的环节中,需要对不同位置的芯片放置进行控制,这个环节对处理时间和要求都很高,要想完成这个控制目标,必须要借助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的高精确优势来实现。

2.2 计算机在交通管理控制中应用

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在交通管理控制中也应用非常广泛,重点是空中飞行的交通控制,和在高速公路以及高速铁路等方面的应用。以空中飞行的交通控制为例,主要采用了空中交通控制器来执行的。控制中心人员根据控制器提供的交通信息指挥飞行员的起飞和着陆。控制器获得的实时信息包括由无线电导航传来的飞行计划、飞行方位和高度。此外,计算机自动控制在高速铁路系统中的应用也产生较高的效益,不但有效提高了其安全性能,而且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燃料。

2.3 计算机在数控机床中应用

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尤其是在各种小批量非标准的复杂零件生产方面有着较高的价值。在这些小零件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人工控制的效率比较低,而且合格率也不高。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主要使用计算机自动控制的数字控制器功能,在化工厂、造纸厂、高炉和发电厂等领域中的应用,也是体现了工业过程中的自动控制原理。应用数字控制器可以实现通过调节输入和生产工序,使其控制系统处于最佳的状态。而这其中后者是一个最优化控制,前者则是它的一个先决条件。此外,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在也充分发挥单片微计算机的作用,运用到自动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 结语

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虽然有较长的发展历程,但是其总体技术和水平还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仍有巨大的提高空间。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虽然在上述很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新兴行业领域中的应用空间也非常巨大。比如在电话电报通信的自动交换、国防武器的自动控制系统、航海航空操纵的自动化,以及在家用机电设备等行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计算机在自动控制领域的应用前景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

参考文献

[1]王猛.电液伺服控制技术在TRT自动控制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J].莱钢科技,2006,02:52-54.

第9篇:计算机的硬件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英语词汇 概念隐喻 认知构建

当前,计算机和互联网飞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渐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创造和更新了大量的新鲜事物,计算机的相关概念和术语位列其中。科学技术领域新事物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快速发展,新事物的发展和隐喻思维方式是新词语产生的催化剂(赵艳芳,2001:113)。计算机词汇作为新创造、新发明,基本上是通过隐喻为人类所认知和理解的。隐喻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感知和概念客观世界诸种事物的一种重要认知活动(王文斌,2007)。隐喻通过将已有的、具体的概念进行心理加工,将认知领域中本无关联的两个或多个事情进行联系,借助表示具体物体的词来表示抽象的思维概念,为人们更进一步掌握和应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提供了捷径。

一、计算机词汇概况

严格意义上,计算机词汇属于科技词汇的范畴,具备专业性强,概念抽象的特征。对于缺乏专业背景的普通人来说,科技词汇的认知和理解难度相对较大。认识事物首先是从感知信息开始的,感觉到的事物要经过加工、组织才能被理解和记忆(赵艳芳,2001:96)。与抽象难懂的科技词汇相比,计算机词汇的特点却是形式简单、通俗易懂。由于计算机科学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性及普遍应用性,简洁明了的术语概念对于缺乏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普通人更易接受,计算机词汇与日常生活词汇便通过隐喻的手段紧密联系起来。日常使用的词汇构成方式不是单一的,计算机词汇同样如此,例如,便携式计算机给人们提供了很多便利,只要把计算机放在膝盖上,不论何种场景,都可以使用,人们就把这种计算机称为“laptop”;“menu”通常指在餐馆或饭店点菜用的菜单,人们发现计算机显示器上数据信息的排列与菜单相似,就用menu指排列的数据选择项;“mouse”不仅仅指一种动物,也可以指与计算机相联接的、用于光标移动的设备。计算机词汇通过合成和引申等构成方法,帮助普通人群认识相关新事物、理解相关新概念。

二、概念隐喻理论

Lakoff & 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指出语言与隐喻认知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概念和行为的构建是隐喻性的,因此语言的构建也是隐喻性的。之后,Lakoff & Turner(1989)对隐喻中两个事物间的映射作了解释,即两个概念域之间的对应集。Ungerer & Schmid(1996)又从认知的角度将单个的隐喻理解为某一始源域模型的结构映射到一个目标域模型的结构。 Fauconnier(1997)进一步指出,隐喻中两个域间的映射,是人类认知能力中意义形成、转换和加工的重点。隐喻是能够对经验加以诠释的工具。束定芳(2000)指出,在人类认识事物时,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者由于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语句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其结果就是隐喻。隐喻的实质是借助一类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在隐喻的基础上,人们可以通过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达到认识未知事物的目的。隐喻不仅仅是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在人类其他的文化和艺术活动过程中,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隐喻的存在。(束定芳,2003:28)

新的隐喻之所以可以被人们所理解,是因为人类具有共同的经验、想象力和理解力,具有相似的隐喻概念(赵艳芳,2001:113)。相似性的联想是隐喻认知方式赖以生存的前提。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是利用事物之间的人们已感受到的相似性;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则将原来并不以为其间存在着相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构成隐喻,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或新的认识。可见,相似性是隐喻赖以成立的基本要素(束定芳,2003:172)。正因为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之间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相似的特点,人们才可能在始源域与目标域间搭起认识的桥梁,才可能在两物间寻求一个或多个共同点,达到认识的目的。人类在认识事物的时候,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者由于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语句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其结果就是隐喻(束定芳,2000)。隐喻是人类借用对事物某一领域的认知来诠释或解读另一领域的认知,可见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是隐喻赖以生存的生命基石。(王文斌,2007:229)

三、计算机英语词汇的概念隐喻认知构建

计算机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概念,无法在人类普通词汇中找到相应表达,所以就通过人脑中的意象图式寻找类似的词汇来谈论新事物。在新词语或旧词新意的创造过程中,形象化的类比、想象、联想等多种隐喻思维方式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发源于西方,本文将计算机英语词汇作为文本,研究计算机和互联网词汇与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英语间的隐喻映射关系,进而理解计算机英语词汇的认知构建过程。

(一)计算机是人(THE COMPUTER IS A HUMAN BEING)

人体是由各器官共同协调工作的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的职责不同,都由大脑进行控制。计算机是一个由不同的部件构成的系统,每一个部件都有自己的作用,缺一不可,都由CPU(中央处理器)指令,进行操作。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相似性,把人的特征投射到计算机词汇方面有利于我们对计算机的认识和理解。computer翻译成“电脑”就是典型的隐喻。人脑能够通过其他感官进行阅读并保留记忆,电脑也能读取数据信息以及存储数据,这样就完成了由始源域“人脑”到目标域“电脑”的映射。如“card reader”(读卡器),“command”(命令),“instruction”(指令),“edit”(编辑),“run”(运行),“record”(记录), “virus”(病毒),“bug”(漏洞)皆属于这类隐喻的词汇。

(1)My computer reads and stores data quite quickly.(我的电脑读取和存储数据都很快。)

(2)The memory is very large.(内存很大。)

(二)计算机是办公室(THE COMPUTER IS AN OFFICE)

计算机最初广泛应用在办公室,使用最频繁的是一般办公软件。人们首先就有计算机是用在办公室这类场所中的相关联想。那么,将办公室与计算机作为始源域和目标域进行映射后,“办公桌”(desktop),“文件夹”(folder),“文件”(document),“垃圾桶”(recycle bin),“打印机”(printer)这些计算机词汇就非常容易理解。计算机使用者可以对文件进行“set up”(建立)、“edit”(编辑)、“save”(存储)、“sort”(分类)、“retrieve”(恢复)和“print”(打印),就像是在真实的办公室里进行一样。

(3)The file takes up too much storage spaces.(文件占了很大的存储空间。)

(三)计算机是建筑(THE COMPUTER IS A BUILDING)

建筑和计算机之间的隐喻映射可以从“sign in/log in”(进入),“sign out/log out”(退出)看出。用户可以在计算机界面上打开不同的“window”(窗口),可以更换屏幕的“wallpaper”(墙纸),同时在不同的网络“platform”(平台)进行学习、交友、娱乐。“workstation”(工作站),“port”(端口),“library”(图书馆)等也是有关建筑物被映射到计算机领域的隐喻。

(4)You can log in the library without password.(不用密码也可以登陆图书馆。)

(四)计算机是工厂(THE COMPUTER IS A FACTORY)

在这个概念隐喻中,工厂的生产与计算机的运作构成了映射。计算机同样具有生产设施如“CPU”(中央处理器),“processor”(处理器),“device”(设备),“household”(仓库),“modulate”(模板)等。同时,“operating system”(操作系统)可以进行资源 “distribute”(分配)和“manage”(管理)。另外,为了保证预期的“quality”(质量),还应对产品进行 “debug”(调试),最后产品才能“package”(打包)出厂。

(5)Most of the devices connected to the computer communicate with CPU in order to carry out a task.(大多数连接到计算机上的设备通过与中央处理器通信完成作业。)

(五)计算机是容器(THE COMPUTER IS A CONTAINER)

计算机就像一个容器,可以“input”(输入)文字, “output”(输出)文本,它甚至还有“entrance”(入口),可以“log in”(进入)或“log out”(退出)该容器,“save”(存入)或“retrieve”(调出)你所要的资料。同时,它还拥有一定的“capacity”(容量),如果内存太满,就会出现数据“fill out”(溢出)。这时,就要“delete”(清空)回收站或“free”(释放)一些磁盘“space”(空间)。

(6)Low disk space.(磁盘空间不足)。

(7)Delete some unused files to free some disk space.(删除一些没用的文件,释放一些磁盘空间。)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日益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成为最大、最重要的计算机网络。许多网络词汇也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应运而生。这些词汇简洁形象、易于理解,为使用者提供了很多便利。

(六)互联网是高速公路网(THE INTERNET IS A NET OF HIGHWAYS)

高速公路网是对互联网较为贴切的隐喻描述。遍布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互相联系、彼此交织,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在高速公路上,各种车辆高速行驶,畅通无阻。遇到收费站要交费,遇到事故可能会致使交通堵塞。高速公路网映射到“Internet”(互联网),有运行“path”(路径),“shortcut”(捷径),“access permission to information”(信息准入许可),“web speed”(网速)和“download speed”(下载速度)。如果迷路,还可以寻求“guide”(向导)和“map”(地图)的帮助。

(七)互联网是战争(THE INTERNET IS A WAR)

战争和互联网间的映射是后来出现的。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渗透,计算机用户有时会受到“hacker”(黑客)的“attack”(袭击),“virus”(病毒)的“threaten”(威胁)。为了“defend”(保护)个人计算机的“security”(安全),用户可以设置自己计算机的“password”(口令)或者“code”(密码),确保个人信息的“safety”(安全性)。

(8)The website has been attacked by hacker.(网站让黑客袭击了。)

(9)My file was destroyed.(我的文件被毁了。)

(八)互联网是本书(THE INTERNET IS A BOOK)

很多要素构成了始源域书和目标域互联网的隐喻映射。如当人们在浏览或阅读“web page”(网页)时,可以调节屏幕“brightness”(亮度),“contrast”(对比度),“font”(字体)等,也可以通过“category”(目录)进行“retrieval”(检索),或者“page up”(前进翻页),“page down”(后进翻页)。

四、结语

隐喻无处不在,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创造并使用的第一批词汇多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后来人们又用它们命名其他相似的具体事物,当人类从具体概念中逐渐获得了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往往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赵艳芳,2001)。计算机作为人类的新创造、新发明,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被人类认知理解进而广泛运用。隐喻普遍存在于计算机英语词汇中,因此对计算机英语词汇的认知构建十分重要。借由概念隐喻的映射,我们可以对现有的计算机英语词汇进行理解,也能为理解将来产生的计算机英语词汇提供有效的认知途径。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Lakoff, G & M. 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9.

[4]Ungerer, F. & H. J.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td, 1996.

[5]范立云.计算机英语隐喻的认知价值[J].四川大学学报,2004.

[6]李阳、刘著妍.计算机隐喻词汇的功能与翻译[J].海外英语,2012,(10).

[7]林丽芳.论计算机英语的隐喻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8]刘淑容.计算机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9]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1]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2]许满云.计算机英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

[13]张俭,王桂华.浅析计算机英语词汇的隐喻机制[J].大学教育,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