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年护理原则范文

老年护理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护理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年护理原则

第1篇:老年护理原则范文

一、长期护理保险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长期护理(LongTermCare,LTC)定义为“由非正规照料者(家庭、朋友或邻居)和专业人员(卫生和社会服务)进行的照料活动体系,以保证那些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料能力的居民能继续得到其个人喜欢的以及较高的生活质量,获得最大可能的独立程度、自主、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这也是目前学术界广为接受和认可的一个界定。而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CareInsurance,LTCI)是指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以及意外伤害,失去部分或全部日常生活能力,生活无法自理,需要接受专业护理机构服务或者在家中接受护理,对由此产生的服务费用进行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其特点在于保险金给付有持续期,一般从三年到终生不等[5]。

二、国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践经验

20世纪70年代以来,长期护理保险在国外得到了长足发展,部分发达国家已建立较为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主要采用两种方式———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实行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的国家主要有以色列(1986年)、德国(1995年)、日本(2000年)以及韩国(2008年);法国、美国则推行了长期护理商业保险[6]。

(一)美国实践:以税优政策引导的商业保险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最早出现于1975年,投保人自愿参加,可以个人或团体名义投保,主要采用现金给付方式直接对长期护理费用进行补偿。为鼓励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美国1996年出台的联邦健康保险可转移与说明责任法案(HIPAA),对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个人和企业规定了税收优惠政策:符合税收优惠资格的长期护理保单,其个人缴纳的保费可列入医疗费用税前抵扣;企业或雇主为雇员缴纳的长期护理保费以及雇主直接支付的长期护理费用给付可以税收抵扣,个人获得的长期护理保险给付也可给予免税待遇。经过近40年的发展,美国目前大概有10%的55岁以上老年人购买了长期护理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已成为起步最晚,但最受欢迎、发展最快,也最为重要的健康保险产品,而且随着护理种类的不断增加,能充分满足社会各阶层的保障需要[7]。

(二)德、日实践:跟从社会保险原则

1.德国实践:全面跟从社保原则。1994年,德国颁布《护理保险法》,明确长期护理保险实行“护理保险跟从医疗保险”原则,所有医疗保险参保人都要参加护理保险。护理保险保费按雇员工资总收入的1.7%强制性征收,雇员和雇主各负担一半;退休人员只支付一半保费,另一半由其养老保险基金支付[8]。德国护理保险承担被保险人因失能或半失能而需要接受个人护理服务所产生的费用,其遵循居家护理优先原则,被保险人可以选择家庭护理或全住院护理。在支付方式上,家庭护理和全住院护理给付比例不同,护理等级越高保险金给付越高,在同等护理级别下,全住院护理高于居家护理。但相对于全住院护理,家庭护理所获优惠更多,除了能正常获取长期护理保险金给付外,还可申请长期护理津贴。为鼓励竞争,德国长期护理法案规定联邦政府、州政府、付款人都不得限制供应商数量。这一政策促进了营利性护理机构的发展,2009年61.5%的家庭护理服务供应商和39.9%的护理院供应商为营利性组织[9]。引入长期护理服务供应商之间市场化竞争机制后,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作为服务的付款方,与大量服务供应商进行谈判,努力实现最低费率,鼓励成员选择最具竞争力的护理机构,在规定的成员受益框架内尽可能降低基金成本,使其控制在基金预算范围内。2.日本实践:部分跟从社保原则。2000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法》。与德国类似,日本长期护理保险也属于具有强制性的社会保险,但只要求40岁及以上的公民参保。65岁以上被保险人根据收入缴纳不同数额的保费,40~65岁的被保险人保费为收入的1.13%,雇主承担50%。长期护理费用由护理服务接受者支付10%,其余的90%则来自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在长期护理保险金支付上,日本根据公民身体差异分为6个等级支付护理费,等级越高所获的资金补偿及享受的护理服务标准越高。2005年,日本修订了护理保险制度,允许民间营利企业进入老年护理服务市场,试图通过适度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减少护理资源的浪费。到2008年,日本各种居家服务供给者数量从165665家增加到345990家;到2010年,得到护理认定的人数从218万人增至450万人,其中97%为65岁以上老年人,占老年人总量的16.4%。

三、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践经验

(一)我国台湾地区实践:由政府补助的福利政策向社会保险过渡

2007年,我国台湾地区提出“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对老年人护理给予政策性补助。主要协助老年人日常生活,并明确界定了老年人三种居住方式(居家、小区及养老机构)的协助项目、协助模式、补助内容及金额。政府按失能时家庭总收入作为给付标准,以现金方式偿付。同时,补助或委托办理老人服务及照顾办法规定,政府对企业法人、公益社团法人经营的长期护理业务给予一定的财务补助,各级政府委托民间经营长期护理业务也以此为限。因此,台湾长期护理制度也被称为补助型计划。2012年,台湾地区共有护理机构999所,90%为私立小型机构,政府主导的公立或公设民营的护理机构仅14所。总体来看,护理机构定价较高,每月入住费用从2.5万至4万新台币不等。按台湾长期护理服务补贴标准,即便是低收入且中度、重度失能者,每月领取的政府长期护理服务补贴也不足以支付在护理机构的长期护理费用。

(二)青岛市限于长期医疗护理的社会保险实践

2012年7月,青岛市《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凡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均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保障对象。用人单位和个人都不需另行缴费,职工医保按记入个人账户百分比的0.4个百分点,从统筹基金中划转护理保险基金;居民医保以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按0.2%的比例从医保统筹金划转护理保险基金,市财政从福彩公益金每年划入2000万元,补助居民护理保险基金(2012年市财政从福彩公益金中分年度另外划拨1亿元作为启动资金)。参保人因伤病失去自理能力、需长期医疗护理的,由定点护理机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产生的费用(生活护理费用暂不纳入支付范围)纳入护理保险支付。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可灵活选择护理方式:居家护理和老年机构护理日包干标准60元,统筹支付96%,个人负担4%;二级、三级医院专护病房日包干标准分别为170元、200元,统筹支付90%,个人负担10%。截至2013年6月底,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结算费用21119人次,统筹支付1.44亿元。具备医疗护理资质的定点机构已由政策启动时134家发展到379家。同时,由于规定不具备医护资质的养老机构可以与就近具备相应资质的定点机构签订协议,由其为入住的失能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促进了养老服务机构的社会化发展,仅2013年上半年就新增养老床位2300多张。但青岛市实践存在的问题在于保障人群范围较窄(仅限于医疗护理)、经办管理人员不足。

四、启示

(一)发展长期护理保险需要做好顶层制度设计

长期护理保险是完善民生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涉及的机构部门众多,保险对象失能程度以及费用支付的资格认定、护理方式等都较为复杂。对此,需要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进行规范和引导。国内外实践表明,做好相关法规制度方面的顶层设计,是顺利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础性前提。同时,制度设计要结合当地实际。德国、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采用跟从社保原则,与其经济发展均达到较高水平、社会保障体制健全、社会保障管理运行也达到较高水平有直接关系。我国台湾地区从政府补助的福利政策向社会保险过渡,同样也建立在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上。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重视市场化力量,因此选择了长期护理商业保险。与此同时,为鼓励发展长期护理商业保险,美国制定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跟从社会保险原则并不排斥商业保险

良好的机制设计可将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有机结合,提供广覆盖、保基本与有差异、多层次的长期护理风险融资;商业保险机构还可通过经办社会保险的方式,提高服务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德国长期护理保险采取的是社会保险模式,但准确地讲,是社会保险与强制性商业保险的组合模式。收入水平低于强制医疗门槛的居民必须加入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体系,而高收入者则可自主选择加入社会保险计划或是购买受益水平更高的商业保险计划。我国青岛在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中,明确了委托第三方经办监管的管理原则,通过政府招标确定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护理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支付等工作,但目前还未引入第三方经办,经办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逐步突出,引进商业保险经办机制的呼声日渐高涨。

(三)市场竞争机制是维持制度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人口老龄化快速推进、失能老年人迅速增加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可持续运行面临巨大挑战。德国引入长期护理服务供应商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后,有效控制了基金运营成本。日本在制度实施5年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允许民间营利性企业进入老年护理服务市场,试图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减少护理资源浪费。

五、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原则设想

(一)跟从社保原则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采用“政府主导、商业保险经办、社会化参与”模式。政府主导———负责制度设计、提供政策资金支持和履行监管职能;商业化保险经办———通过个人自主选择、经办机构之间及服务提供商之间的竞争机制,提高制度运行效率;社会化参与———实现资金来源与护理服务社会供给多元化,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应坚持跟从社保原则。一是长期护理保险相对复杂,涉及风险因素多、资格认定工作繁杂、支付方式多样、道德风险较大,营销相对困难,难以由商业保险单独提供。国内自2004年开始开发这类商业险种后,截至目前的保费收入几近于零。美国制定了长期护理保险税收优惠政策且发展近40年后,55岁以上老年人的保险覆盖率也仅为10%。二是在商业护理保险尚不发达、老龄化程度迅速加深、中重度失能老人占比较高的现实状况下,长期护理保险采取社会保险的形式,可以迅速惠及广大民众。

(二)市场化运作原则

参照大病保险经办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2~3家有实力的商业保险机构,具体经办长期护理保险的基金运营、管理、支付服务工作,使政府有效摆脱事务性工作,专司制度设计与监督执行,促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讲,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化运作有以下好处:一是降低基金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二是合理控制基金运营风险;三是保障经办机构长期高效运转;四是促进形成护理服务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保障合理的服务价格及品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还可引导商业保险机构投资兴办社会化养老护理机构,为社会提供高端医疗护理服务或承包经营现有护理机构,满足多元化护理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主动提前预防失能风险,缓解因意外伤害引发的老年人失能,发展意外伤害医疗护理保险和长期护理商业团体保险。

第2篇:老年护理原则范文

【关键词】 内科老年病人 心理问题 护理

由于慢性病长期缠身,迁延难愈,老年慢性病人常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的心理,消极悲观,自暴自弃,甚至出现绝望厌世心理。对于这种心理变化,家属在谅解的同时,应热情关心,耐心引导,帮助病人树立战胜顽疾的信心。

一 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 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人,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等。

护理原则: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进行感情交流。

3.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能治好等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患者可在短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4.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

护理原则: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

5.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病人要给予更多的同情,要更加细心,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以减轻恐惧心理。

6.过分依赖

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较为明显。

护理原则: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

7.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予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

二 护理措施

1.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新住院的患者,情绪起伏是最大的,对于这类患者护士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主动、热情的关心他们,对病情和治疗做最详细的说明,消除他们内心的恐惧,使他们放松心情。在言语方面也要十分注意,不可有过激的言行,避免刺激患者。在饮食方面也要注意,针对不同病症的患者制定不同的饮食习惯。对治疗操作中的失败,要表示歉意,以得到患者的谅解。不要嫌弃患者的啰嗦,用和蔼轻松的语气和患者交谈,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也争取家属配合做好患者的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精神上有一种美好的寄托,更好地配合治疗。

2.用事实说话

对于患者的不信任,护理人员应慢慢引导,向患者或家属详细讲解疾病及治疗方案,并强调不同的机体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在护理过程中,要有技巧的在患者面前树立良好的医护形象,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3.与患者进行情感的沟通

要排除老人的孤独感,维护老年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时时、处处、事事给予理解、尊重、同情、体贴,护理上做到有情、有礼、有心、有益。安排一些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如下棋、老年保健知识讲座等。

4.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患者家属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患者的心情,与患者家属做好疾病以及医疗方案的介绍,使其相信医务人员。介绍主管医生和护士给患者家属,尽快熟悉医院环境,积极对病人进行宣教。对患者家属详细讲解患者平常的饮食,如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食物可以少吃点,哪些食物不可以吃,这些都是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而变化的。如果因为经济原因的,要说清中断治疗可能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尽量帮助患者以及家属克服困难,接受治疗。并保持好的心情,直至痊愈。

三 结论

在新的护理工作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单纯的打针、发药等简单工作,更包括了心理护理等高层面且更具复杂性、创造性的工作。通过对患者心理的护理,消除患者以及家属对医疗护理工作的疑虑,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使其疾病得到早日康复。

第3篇:老年护理原则范文

[关键词] 老年患者;心理特点;临床护理;帕金森病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b)-115-01

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是以锥体外系为特征的老年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1]。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临床护理工作者是一项重要课题。笔者通过观察本院2008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的经确诊的老年帕金森住院患者60例的特点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并给予人性化系统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本院2008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老年帕金森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59~81岁,平均(69.5±5.3)岁,冠心病13例,原发性高血压19例,脑梗死2例,脑出血1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肺源性心脏病2例,其他2例。其中合并2种以上疾病者9例。年龄经方差分析,性别分布经μ2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措施

1.2.1 临床护理

1.2.1.1 一般护理自患者入院起,责任护士应认真细致地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协助患者洗漱、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患者入肠蠕动减弱,容易患大便干燥,要多吃纤维类食物,还要固定大便时间,每日1次。老年人如果在过去生活中形成吸烟、喝酒、喝浓茶的嗜好,要逐渐改变,做到不吸烟,少饮酒,适当喝茶。因为吸烟对老年人有百害而无一利,会引起老年的慢性咽炎、喉炎及支气管炎,以及心、肝、肾疾患,甚至诱发肺癌。保持口腔清洁和湿润。做好口腔护理可降低老年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性[2]。

1.2.1.2 胃肠道护理胃肠道的分泌功能减弱,代谢活动也降低。因此注意老年人的饮食营养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的饮食应多样化,营养要全面。要限制脂肪的摄入,要控制甜食,以素食为主,一般每天食盐量应控制在10 g以下。食物烹调应以烂、软、碎为原则。饮食要定时、定量,一般仍可一日三餐。

1.2.1.3 生活护理首先要求老年人睡眠充足。一般60~70岁老年人平均每天要睡8 h左右,70~90岁平均每天应睡9 h;90岁以上平均每天睡10~12 h是适宜的。由于老人易疲劳,每次活动后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要养成午睡的习惯,对调整精神、体力都是很有帮助的。要安排一个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如按时起床、大使、盥洗、锻炼身体、进早餐、劳动、工作、晚餐、散步、娱乐活动、睡觉等,形成规律。

1.2.2 心理护理

老年人身体、精神适应突变的能力较差,易产生心理紧张和不愉快等焦虑情绪,表现为紧张、不安、急躁等,严重者可出现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或丧失[3]。在护理过程中要细心观察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使他们能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各项检查、治疗及护理。对于听觉能力下降的患者,说话声音略放大,但态度和蔼,语调要平和,必要时多重复几遍,使老年患者感到被尊重、被重视、不孤独、被人理解,容易接受建议,减少复发,有利于早日康复[4]。

1.2.3 用药护理

遵循用药原则,加强对老年人的用药指导,发口服药时,除了向老年患者介绍药物的名称、作用、剂量、用法外,还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服药能力而给予相应的帮助。按所用药物的作用、用法、不良反应、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设计科学用药护理程序[5-6]。用药前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做到正确给药,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及时报告医生。另外,要针对性的加强服药管理,要送药到手,服药到口。

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后均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3 小结

目前,中国社会老龄化的特征愈加明显,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老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社会保障、护理安全等问题已成为广大医护工作者研究的课题。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增强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加强护理安全风险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完善安全制度、规范安全行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老年帕金森患者应采用科学方法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有条理有计划的观察、判断、帮助和指导,在家中和医院内都要进行。因此,不但医务人员,患者家属也应掌握护理的知识。老年患者护理应为全社会所关注。

[参考文献]

[1]壬含珍,徐晓露.现代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335.

[2]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17(S1):177.

[3]韩志英,.住院精神病人的心理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09,10(3):80-81.

[4]田伟群.心理护理的基本模式初探[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1(3):145-146.

[5]吴美恩.老年帕金森病的临床护理[J].安徽医药,2005,9(4):303-304.

第4篇:老年护理原则范文

【关键词】:老年病人;骨折;饮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R68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1-0142-02

1 老年骨折病人的护理特点

1.1 复杂性 8例患者中,无论是低龄老人,还是中龄老人,也不论是否开放性骨折,常有两种以上基础疾病同时存在,症状体征相互影响,临床表现极不典型。虽然大部分脏器病变并不致命,但当骨折后,某一脏器病变或功能减退,8例均影响到全身抵抗力。护理工作复杂,难度大。

1.2 警惕性 老年人容易发生全身衰竭、意识障碍、水、电解质紊乱和后遗症,在护理老年骨折病人时,要时刻警惕,以免疏漏。

1.3 客观性 老年人敏感性降低,自觉症状轻微。比如,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低,发热不如年轻人明显,甚至在严重感染时也是如此;对冷的反应也差,容易发生低温状态而不自觉;对疼痛的反应差,对心肌梗塞、肠穿孔等剧烈疼痛的疾病,可能仅有轻微不适或全无主诉;胆石症发作的症状不多,而高脂饮食诱发的胆石症却常见,若不及时发现可引起穿孔及腹膜炎。在老年人的护理中,客观检查,尤其体温、脉搏、血压及意识的观察极其重要。

1.4 针对性 老年骨折病人体质不同,营养各异,基础疾病不一,护理中应针对各人情况因人而异。比如,肥胖者要控制热量,瘦弱者要增加营养,浮肿者要低盐,意识障碍者要防止坠床。

1.5 及时性 老年骨折病人容易发生休克、重要脏器损伤、坠积性肺炎、褥疮、下肢静脉血栓和感染,发病快,病程短,护理中应及时发现征兆,及时处理。

1.6 整体性 老年骨折病人容易发生关节僵硬、急性骨萎缩、缺血性骨坏死和缺血性肌挛缩等,护理中应特别注意固定与活动相结合、骨与软组织并重、局部与全身兼顾,护理措施与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等整体护理观念。

2 老年骨折病人的饮食护理原则

2.1 综合评价 了解病人当前的的饮食起居、老化情况、基础疾病、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经济情况,综合评估饮食护理原则,决定饮食援助方法。

2.2 良好心境 设法创造愉悦的就餐环境,有食堂时尽可能让其在食堂就餐,坐轮椅的病人迎送到食堂,使其生活有变化,对单调的生活给予良性剌激。进食中提供适当的话题,营造愉快的气氛,餐桌上摆放小花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以增进食欲。

2.3 耐心指导 老人通常重视自己的经验,难以接受新的知识。要耐心介绍关于营养、食品、饮食生活方面的知识,并耐心指导。

2.4 自助进餐 遇有上肢功能障碍、握力下降、进餐困难者,应鼓励其用自助餐具,自立进食。

2.5 食品细软为使老人牙周膜弹性不受影响不要让老人吃硬的食物,食品应切细做软,忌快食、烫食和粗食。

2.6 边吃边喝 老人消化液分泌减少,进食时应边吃边喝,使食物容易通过食道,以防噎呛、误吸或误咽。若将口腔、咽部分泌物中的细菌、微粒或酸性胃内容物误吸入气道,是口腔卫生较差老人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应特别注意。

2.7 均衡营养 根据病人生活活动强度所需要的能量、三大营养素及常量、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制定食谱,均衡营养,要特别注意水、纤维素和蛋白质的补充,防止脱水和便秘,促进骨折愈合。

3 老年骨折病人的饮食护理方法

3.1 餐前准备 整理衣着,使其精神振奋。核对饮食卡,如碎食者给低热量等。餐前洗手,戴上用餐围裙或餐巾。

3.2 摆正姿势 进食姿势应与身体功能相适应,不当有发生误吸误咽危险。能坐者取坐位,坐直,腰下放枕,减轻背肌、腹肌的负担。坐位的调节及餐桌的高低以能看见食物及上肢容易取食为准。不能坐者可用支架床或靠背架将上身抬高,腰下垫以枕头防止下滑,将食物放在过床桌上。卧位进食时,头部稍抬高,面向侧面,用毯子或枕头支持背部使其舒适。进食后右侧卧,以利食物从胃向十二指肠通过。进食时间长时,保持姿势困难,护理者应给予帮助防止疲劳。

3.3 看准食物 进食时设法让病人看清食物内容。卧床者可用镜子反照;视力障碍者,使其一边触摸碗筷一边闻及香味,同时告知所进食物用的原料、颜色、形状、温度及烹调方法;流质应帮助病人稳当放在手中,以防洒出。

3.4 细心取食 上肢运动无障碍者,应劝其使用陶瓷碗碟;肌力下降者用塑料餐具;握力低下者用筷子或粗柄刀、叉、勺,或在柄上用纱布布条将柄缠上,便于老人握持;筷子可用弹性绳子将两根筷子连在一起,维持老人用筷子的习惯和手指的运动,用筷是精细动作,对大脑有良性剌激;吸食流质或水,可用吸管或婴儿用饮水杯,玻璃杯应带把,外面套上橡胶防滑,并注意液体温度。

3.5 缓送口中 能自行进食者,尽量让其自助。有困难者应喂饭。护理者坐在病人床边;先给饮料,促使消化液分泌;进食量少者,先给予蛋白质、维生素等高营养食品;用吸管时从口角进入口腔不易误吸,吸管深入底部以免吸入空气,换吸流食应换根吸管免得味道混合;筷子、叉、勺大小适中,不要与牙齿接触;食物应放在舌中央,一侧肌肉弱时将食物放在肌肉较强的一侧,不要粘在上腭,不要放在口腔深处;一次喂入的量和间隔因人而异,各种食品变换着少量给予,给固体食物3~4次后喂汤或饮料,忌催促和斥责。

3.6 细嚼慢咽 对一边吃饭一边把饭含在嘴中,或因咀嚼不细、吞咽不全而噎着的老人,应不断鼓励其细嚼慢咽,护理者要和蔼亲切。对痴呆骨折病人与一般老人一样,养成规律进食习惯很重要,促其规律分泌消化液,以利咀嚼吞咽和消化。

3.7 饭后清洁 及时清洁口腔内的分泌物,做好口腔护理是预防肺炎的重要措施。饭后要帮助病人漱口或刷牙,意识低下者用棉棍或纱布清洁口腔,有义齿者饭后取下刷净,按摩牙龈后带上,擦净口周和手,回到舒服姿势,右侧卧30min左右,清理残余食物和用过餐具。本组8例例患者,通过上述饮食护理措施,配合复位、固定和功能锤炼等治疗,全部愈合良好出院。

参考文献

[1]张延龄.老年外科学[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4,31(4):203-205.

第5篇:老年护理原则范文

[关键词] 老年人;结核病;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1(b)-119-02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慢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其次通过被结核杆菌污染的食物或餐具而引起肠道感染。肺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带菌的飞沫浮于空气中,痰干燥后结核菌随尘埃漂浮于空气中,被健康人吸入。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结核患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做好老年肺结核患者的社区护理是控制结核病传播的主要工作[1]。

1 我国老年结核病概况

1.1 老年结核病的流行情况

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型国家,老年结核病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男性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在50岁以后明显上升,女性从45岁起随年龄增长而缓慢上升,男性涂阳肺结核患病率在45岁以上逐年上升,女性从45岁起缓慢上升[2]。

1.2 老年结核病增多原因

引起老年肺结核增多的主要原因有:①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结核病控制不力;②与内源性复燃有关;③中年未愈迁延到老年;④老年初染;⑤老年肺结核的复治;⑥合并多种疾病,导致免疫力下降,使体内的结核病灶扩散。

1.3 老年结核病特点。

老年肺结核病的主要特点有:①症状不典型;②并发症多;③复发率高,复治患者多;④治愈难,病死率高;⑤误诊率高;⑥老年人在抗结核过程中易出现肝肾功能损害。

1.4 老年肺结核病的临床特点

老年肺结核病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老年肺结核多以咳嗽、咯血、发热,呼吸困难和食欲不振五项之一作为首发症状,其中以咳嗽占第1位。常见症状顺序为:咳嗽、咯血、胸痛、气促与发热,即呼吸道症状较明显[3-4]。②老年肺结核往往合并非结核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易掩盖肺结核的临床症状。③老年结核病中耐药、难治患者多。④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导致抗结核药物在老年人中与中青年人代谢不同。⑤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免疫功能降低,使用药的安全幅度变窄。

2 老年结核病的社区护理

2.1 生活护理

2.1.1 居室环境清洁、整齐、安静、舒适、安全。

2.1.2 饮食护理结核病是一种全身消耗性疾病,合理、足够的营养摄入可以增强免疫功能,促进组织修复,应给予符合老年人口味的营养丰富的高热量、低脂肪、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特别是含大量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食物,以增加患者食欲。

2.1.3 运动锻炼应鼓励老年人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爱好进行合理适宜的运动,如做保健操、散步等,使情绪放松,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2.1.4 睡眠与休息做好晚间护理,给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适于睡眠的环境,解除患者紧张、焦急不安的情绪,使患者身心得到休息。

2.2 用药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2.2.1 老年结核病患者的用药原则要根据患者个体全身功能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合该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总的原则是安全,从而有效、合理用药。

2.2.2 注意事项①在整个疗程的抗结核治疗期间,保肝药应伴随抗结核药同服,以减少药物性肝损害。②用药剂量上,因老年人体内含水量偏少,药物在体内代谢减慢,并且老年人对治疗耐受性低,容易出现毒副反应。在使用剂量上应比中青年人略低。③疗程上因老年人用药剂量偏低,疗程采取一年或以上,方能达到满意的疗效。④在老年人用药剂量上,个体差异大,同龄老年人的药物剂量,可相差很多,抗结核治疗期间,应定期测肝肾功能,如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调整用药。⑤要按医嘱服药,不能过早停药或不规则服药,加强访视宣传督促用药,取得患者合作,以保证治疗计划的顺利完成。

2.3 心理护理

老年人存在自卑、多疑、恐惧、孤独寂寞、依赖等心理,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①尊重与理解老年结核患者,给予老年人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②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重视规律服药;③解除孤独与寂寞,即在这个时候,亲人及社会支持体系应给予老年人以关照和适当帮助;④减轻依赖心理,鼓励老年结核患者,进行合理的运动。

2.4 健康宣教

健康教育包括:①保持情绪乐观;②注意个人卫生,不可面对他人打喷嚏、咳嗽,严禁随地吐痰,不吸烟,不饮酒,生活要有规律;③被褥书籍在烈日下暴晒6 h以上;④外出时应戴口罩,密切接触者应定期去医院进行有关检查;⑤让患者独居一室,室内保持良好的通风,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3 重视老年结核病护理的重要性

老年结核病目前在我国所占比例大,导致了他们也是主要的传染源,因此,对老年结核患者的早发现、合理治疗和护理是降低结核病年感染率的一个关键环节,做好社区老年人结核病的护理,既减轻了老年结核患者的经济负担,又给老年结核患者带来了方便。

[参考文献]

[1]赵颖.肺结核病人心理护理探讨[J].吉林医学,2006,27(10):276.

[2]褚继梅.肺结核咯血124例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9(12):184.

[3]王东明.应避免老年肺结核病与糖尿病的漏诊漏治[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0):136-137.

第6篇:老年护理原则范文

关键词:老年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老年群体易出现的疾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患者身心会受到严重的打击,因此,通过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给予患者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病情,对于医护人员的治疗也十分有益[1]。因此,本研究选取我院80例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护理,探讨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采取2012年11月~2014年2月收取的80例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在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55~88岁,平均年龄为(57±1.5)岁;在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为(56±2.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相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血塞通联合环磷腺苷治疗:给两组患者口服降压药和降血糖药,对其进行小剂量脱水剂和抗感染等治疗,对患者实施40.0 mg血塞通静脉滴注加0.9% 250 ml生理盐水滴注,给予120.0 mg环磷腺苷及0.9% 250 ml生理盐水滴注。连续对其进行治疗14 d,滴注1次/d。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全面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2.1给予患者心理护理 为了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健康,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作为护理人员,要将疾病相关的知识告知患者,提高患者对病情的认识,同时护理人员将现代医疗水平的先进性向患者进行介绍,消除患者疾病的恐惧。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言语要温和,脸带微笑,让患者感受到像亲人般的关怀。同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的关心患者,有耐心的倾听患者的讲述,要善于察言观色,了解患者的情绪,进而给予个性化护理。

1.2.2健康教育 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对于老年患者而言是痛苦的,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对治疗的认知水平以及治疗后的行为都会影响到患者的病情恢复。为减少患者治疗中并发症等不利因素的出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十分重要。①护理人员要耐心的为患者讲述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提高患者的认识;②将可能产生的并发症等一些常见情况告知患者。③要引导患者掌握相关的护理技巧、准确舒适的,指导患者学会放松调整,指导患者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2.3感染护理 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老年患者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都不高,在治疗中很容易出现各种感染[2]。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重视患者感染问题,对昏迷和难以自理的患者要确保其呼吸出畅通,定时对其进行翻身和清洁处理。为了避免患者肌肉萎缩还应当定期的对其进行按摩。

1.3统计学处理 处理本次研究的数据所使用的是SPSS 18.0软件,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技术采用χ2检验,用P

2结果

研究组患者全面护理后,患者的病情都得到改善,且患者心理障碍改善较大。从原来的29例面对疾病产生恐惧的患者下降到了3例,11例焦躁患者下降到了2例。且40例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5%。

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后,27例患者的病情都得到改善,13例患者病情改善程度较低。原来的22例面对疾病产生恐惧的患者仅下降到了11例,18例焦躁患者仅仅下降到了15例。且40例患者中并发症发生率为37.5%。

两组患者病情改善和并发症 发生率差异显著,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对此类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干预,通过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感染护理等,护理人员在与患者及患者家属沟通的过程中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消除了患者的心理障碍。对患者介绍了当代医疗事业的先进性,普及了患者及家属的健康知识,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进而争取了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通过此次研究得出,在40例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进行全面护理干预后,患者病情改善率高,有效地为患者的健康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小辉.糖尿病、高血压及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合并脑梗死特点及与预后关系[J].中外医疗,2012,15:20-21.

第7篇:老年护理原则范文

为应对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2012年7月1日,青岛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通过社保筹资的方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

(一)主要内容

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参保对象为:凡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2015年1月1日实施)的参保人,均应参加护理保险。基金筹集方式:城镇职工护理保险基金,每月月底以当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记入比例划转0.2个百分点的资金量的2倍为标准,从医保统筹基金中划转;城镇居民护理保险基金,以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按0.2%比例从医保统筹基金划转,同时市财政每年从福利公益金划转2000万元;此外,试行第一年从福彩公益金中分年度划拨1亿元作启动资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设立专门部门统一管理、分账核算城镇职工护理基金和城镇居民护理基金。护理服务形式包括:居家护理,简称“家护”,即护理服务机构派医护人员到参保人家中提供医疗护理服务;老年机构护理,简称“老护”,即入住老年护理院(或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接受医疗护理服务;医院老年病房专业护理,简称“专护”,即入住二、三级定点医院设立的专护病房接受长期医疗护理服务;社区巡护,简称“巡护”,指护理服务机构(含村卫生室)派医护人员到参保人家中提供巡诊服务(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护理保险受益人群是:因年老、病、伤等失去自理能力需接受护理的参保人。申办流程:参保人申请———护理机构评估与网上申报———社保经办机构核准。报销标准:护理保险不设起付线;参保人接受“老护”和“家护”发生的医疗护理费,由护理保险基金支付96%;在定点医院接受“专护”发生的医疗护理费,由护理保险基金支付90%。

(二)制度效果

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初步构建了“医、养、康、护”相结合的养老体系,有效破解了广大失能、半失能老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实现了“患者减负担、医保少支付、机构得发展”的多方共赢目标。

1.缓解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长期医疗护理保险通过风险共担和资金调剂的方式,以较高报销比例分担了高昂的长期医疗护理费用,减轻了老人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从实际结算情况看,医疗护理保险三种服务方式平均个人负担比例仅为8.9%(含统筹外自费),只有普通住院的三分之一[2],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大为减轻。

2.提高失能老人晚年生活质量

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使失能、半失能群体规模越来越大,随着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老人尤其是独居和失独老人可以享受到专业、完善的医疗护理服务,从而改善了老人生活质量。

3.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护理机构和养老机构发展

首先,长期医疗护理保险有利于老年患者在二、三级医院与定点护理机构、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的合理分流,从而增加了定点老年护理机构床位,同时定额包干制的结算方式也为机构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其次,通过暂不具备医疗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开展协作的方式,可以促进中小养老机构的发展。最后,减轻了三级医院承担老年医疗护理任务的压力,有利于大医院将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用于救治疑难危重病人,实现功能归位。

4.减轻医保支付压力

在护理保险产生前,老人为接受长期护理服务只能住进医院,“社会性入院”产生的巨额护理费用导致基本医疗保险支出急剧上涨。实施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后,这部分患者可以通过申请长期护理保险获得相关服务,其平均床日费用60多元,而同期医保住院平均床日费用1000多元,是护理保险床日费用的16倍;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日均费用4600多元,是同期老年专护病房包干床日费用的23倍。假如没有护理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将支付高昂的费用,对制度的可持续运行带来严峻挑战。

(三)存在问题

青岛市的试点之所以在护理保险前加了“医疗”二字,一是因其基金主要从医保划入,不宜支付生活照料的费用;二是基金规模较小,只能支付与医疗直接相关的护理费用。因此,这次试点并不是完整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

1.上位法存在立法缺位

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系全国首创,由于缺乏社会保障上位法体系的依据,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保险体系,使其只能依附于医疗保险制度,用医保基金来支付护理服务的费用,而不能有独立的筹资模式,从而决定了其支付范围和服务主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筹资方式缺乏独立性

正是由于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缺乏上位法的支持,必须依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支付范围、服务内容需在医疗保险制度的范围内,因而缺乏独立运作的空间。从长远来看,随着老龄化愈发严重,失能、半失能群体将越来越大,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能够承受更大的护理支付压力,而如今依附医疗保险基金的模式必然无法承担“银发大潮”带来的医疗护理需求。

3.护理保险保障范围有限

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的基金主要从医保划入,因此只能支付与医疗直接相关的护理费用。但是无法自理的老人不仅需要医疗护理,也需要一般的生活护理、家政服务,这些已经在很多实施护理保险的国家中成为了现实,而且也是护理保险的题中之义。因此青岛市的试点并不是完整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并没有实现护理内容的全覆盖。

4.护理分级缺乏明细标准

青岛市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尽管依据《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来评定老人的失能状况,即分为自理、半失能与完全失能三种,但分级仍不够细化,不仅没有细化老年护理的具体需求,而且也没有对护理服务的收费标准进行科学分层。

5.保险经办人员严重不足

护理保险实施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承担基本医疗保险业务之外,新增了护理保险经办业务,使经办人员不足问题更加突出。以负责市内6区“家护”和“老护”经办业务(这两项业务是护理保险的主要业务,接受服务人数占护理保险在床总人数的96%)的青岛市社保局医疗保险社区处为例,目前共有13名工作人员,其中外聘5名,需要管理的医疗保险签约人员为160万人(包括门诊大病、门诊统筹和护理保险),经办能力明显不足[3]。

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

1.保险定位

2005年国泰人寿推出“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开启了我国大陆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序幕,然而十年来该险种一直处于供求双冷的尴尬境地。单纯利用商业保险形式解决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的瓶颈主要在于:一方面,随着投保者的寿命延长,此类保险产品成本较高,在相关数据掌握不充分,特别是对持续照护期间及照护等级变动等精算因素无法合理估算,保险机构将面临较高的费率风险,高成本高定价的商业保险难以维系;另一方面,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风险,基于信息不对称、逆选择及道德风险等因素的考虑,个人或市场无法分散其风险[4]。因此,需要调动社会资源,构建以社会保险方式为主体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青岛模式为突破口,逐步推广,使护理保险覆盖绝大部分人群,保障老年人最基本、最必要的护理需求。

2.参保对象

保险对象的界定应遵循“社会连带互助”、“风险共担”、“大数法则”等原则。中国是失能老年人最多的国家。数据显示,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000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9.5%,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老年人总数的6.05%[5]。由此可见,失能已经成为我国一项社会风险,并非个人或家庭所能承担。而社会保险本质上是处理社会风险的一种社会互助行为,因而可以采用护理保险借助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规定对符合医疗保险的参保者同样要参加护理保险,即社会成员共担所有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的费用损失风险。

3.基金筹集

社会保险的原则是风险共担,其实现形式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保费,但考虑到我国企业已面临五险一金沉重的支付压力,暂不提倡专门缴纳长期护理保险费。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城镇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费可以来源于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原因在于:首先,个人医疗账户制约道德风险和应付老龄化作用有限,设计的目的难以达到;其次,根据卫生经济学理论,个人医疗账户不利于社会保险;再次,可能产生资源浪费和抑制消费。总之,个人账户型医疗保险具有明显的健康和资金支出两方面的负面作用[6]。从国际经验来看,长期护理保险费率的合理区间为0.2%~2%[4]。因此,目前划入个人账户的资金比例完全可以负担起城镇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费。而城乡居民护理保险费则以城乡居民年人均可支配(纯)收入为基数,财政和个人各承担50%,东部地区由省、市两级财政分担,中西部地区由中央、省、市三级财政负担,其中中央应提取一定比例的财政调剂金平抑东中西部间的差距。对缴费困难群体,由地方财政全额承担保费。

4.财务机制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模式宜定位于现收现付制,这也是目前世界各国采取的主流模式。主要原因在于现收现付制的财务处理比较容易,长期护理保险精算涉及因素较多,设立初期在相关护理成本和费用数据尚未充分、未来健康趋势掌握不足的情况下,若追求长期的平衡,在精算上具有较大的难度,容易陷入基金失衡的财务危机。同时,长期护理保险的风险有别于医疗风险和养老风险,并不存在风险发生的必然性。此外,只有当利息率至少高于GDP及总收入增长率时,基金积累财务制度才会比现收现付制度更有效,否则,基金制度是无效的[7]。2010-2012年,我国金融机构法定存款活期利率平均为0.41%,五年定期利率平均为4.91%,而GDP年均增长率为9.29%,因此若现收现付制度无法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基金制度也无效,反而带来投资运营风险和保值增值压力。

5.受益对象

理论上,有护理需求且达到相应护理标准的参保对象均应享受护理服务或费用补偿。然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要解决的是老龄化背景下严峻的失能、半失能等社会风险问题,因此受益对象主要是65岁以上有真实的、必须性护理需求的老年人,这种“护理必须性”是建立在老年人行动能力评估标准之上的。同时考虑到“权利义务对等原则”,也应涉及65岁以下参保人群,其获得护理保险给付的条件是患有初期痴呆、脑血管疾病等老化而引起的疾病,包括肌肉萎缩性硬化症及因初期老化的痴呆等疾病。

6.待遇给付

在给付方式上,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以提供护理服务为主,而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则以提供现金给付为主。原因是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老年人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缺少的是照顾护理,因此只提供护理服务,禁止现金给付,也符合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目标。而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很多老年人基本生活存在困难,护理服务对其来说是一种“高档”消费,此外,这些地区的护理服务机构还很缺乏,因此宜提供现金补偿。在服务类型方面,应该以居家护理为主,社区护理为依托,机构护理为支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在护理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报销比例实行弹性原则,即国家划定一个范围,各地根据经济实力确定一定的比例满足老年人的基本护理需求,同时按护理服务等级明确赔付限额。

7.配套措施

(1)构建老年护理保险法律体系。加快长期护理社会保险立法进程,可以以现有的《社会保险法》为依托,在长期护理社会保险试点地区率先出台《长期照护社会保险条例》,待条件成熟时,对《社会保险法》进行修正,将“老年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单列一章,对老年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运营管理、缴费比率等作出明确的规定。此外,有步骤地出台与此相配套的其他单项条例与法规,形成比较完善的老年护理保险法律体系,实现长期护理保险法制化、规范化运行。

(2)健全护理机构、强化护理队伍。只有拥有足够且设施条件较好的护理机构和训练有素的护理人员,才能促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可持续发展。为促进护理机构发展壮大,一方面,政府应简政放权,鼓励民间资本、非营利组织等进入护理机构的建设领域,在土地划拨、福利规划、税收优惠、公用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鼓励现有的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机构和残疾人托养机构与相关医疗机构合作,构建“医养”结合的养老体系。为增加护理人员数量,提高其素质,首先,提高工资待遇,落实“持证上岗”政策,根据照护人员的服务时间和质量为其提供职业晋升机会;其次,明确护理人员等级,使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再次,通过建立护理培训学校或设立护理专业,分层次培养较高素质的护理人员,并大力发展大学生等各类志愿者队伍为老年护理提供服务;此外,注重对家庭成员普及护理知识。

(3)制定科学、全面的老年人行动能力评估标准。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需要达到相应护理标准才能享受,且不同的护理级别关系到护理保险的服务内容和相应的给付保险额。因此制定科学、全面的老年人行动能力评估标准至关重要。首先,在评估指标设计上,借鉴“劳顿—布洛迪量表”,将评估指标分为日常生活行动能力和日常生活利用工具能力两部分。其中,日常生活行动能力指标为行走、洗澡、如厕、穿衣、进食和梳头刷牙6项;日常生活利用工具能力指标有8项,包括使用交通工具、购物、做家务、做饭、打电话、自理经济、服药和洗衣。其次,在评价方式上,在专业评估的基础上加入自我评估。专业评估可以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做出系统、科学的评价,但是往往难以检测老年人某些生理机能的细微变化,因此需要通过自我评估予以补充。最后,将初期检查和定期检查有机结合。初期检查是失能老年人享受护理保险的重要依据,但鉴于老年人生理机能具有反复性,因此还需进行定期检查,实行动态跟踪机制,从而全面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状况。

第8篇:老年护理原则范文

1 老年住院患者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目前老年住院患者具有以下的特点:(1)慢性病为主,如高血压、高心病、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糖尿病、中风及后遗症等。(2)多种疾病集于一身。(3)老年患者由于生理上的变化、新老疾病的困扰和离退休带来的负面影响,产生了失落感、怀旧感、孤独感、忧郁感等心理上的变化。(4)老年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强,对卫生保健的要求高。所以,老年患者对于护理工作具有更高的要求,除正常的医疗常规护理以外,心理护理在老年患者中占据尤为重要的地位。

2 老年患者心理障碍的类型及发病率

据报道,老年患者突出的心理状态有多种类型,包括焦虑、恐惧、依赖、固执、猜疑、自尊、悲观、幼稚、拒绝用药以及多种形式的抑郁情绪。王秀玲等[1]对1 866例年龄在55~92岁的老年住院患者进行观察,其中男1 132例,女734例。有焦虑恐惧心理者占19.8%,大部分是危重病的老年人;存在依赖心理要求得到同情照料的占18%,多为慢性疾病患者;存在自我专注、固执心理者占14.4%,多为对医疗常识知之甚少者;存在猜疑心理者占13.8%,这类患者往往把自己的病情看的过重,怀疑医护人员对他们隐瞒病情;存在自尊、悲观和幼稚心理者分别占9.8%、8.9%和7.6%;有拒绝用药心理者占7.4%。患者的心理障碍与疾病有关[2],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分别为66.7%和45.2%,明显高于社区同龄老年健康人(P

3 心理护理的概念

与“心理治疗”不同,心理护理侧重于精神健康人群的心理保健,强调对患有心身疾病、躯体疾病而无明显精神疾患的患者以及健康人群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或干预,拥有一整套自成体系的先进科学理论和规范化操作模式。以往人们多把患者的心理当作是专科医师或护士的工作,对非心理科专业护士在此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但根据 Kendrick等[5]在社区患者中的研究,对于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在缓解症状、改善社会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非专业人士并不比专业人员的作用差。在10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的冠心病住院患者中,按照自愿入组原则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常规护理加心理护理的观察组,10天后复查抑郁量表评分,结果发现,观察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4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方法、内容和特殊性

4.1 心理护理的一般方法:对患者的整体护理包括临床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二者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将心理护理的独特功能更好地贯穿于护理全过程,并能更突出地体现出心理护理特殊的功能和优势效用。正规的心理护理程序包括[6]:心理护理评估、确立心理护理诊断、制定心理护理计划、实施心理护理计划和心理护理效果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可调整或修改护理计划,使其更加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达到有效解决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4.2 心理护理的内容:心理护理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行为、表情、态度等影响患者的心理,使其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7]。对老年住院患者要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护理手段和指导。治疗过程中的指导:建立患者档案,及时记录并熟悉掌握病情的进展、变化以及用药、饮食、精神状态等情况,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存在的问题,主动配合医生采取相应的措施。(1)生活指导: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对饮食、运动等方面可能存在疑惑,应在了解病情的情况下,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让患者对自身可能出现甚至是即将出现的情况有所了解,有助于减少紧张情绪,配合治疗,协助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2)家属的心理指导:在陪护、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患者、疾病、家庭甚至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家属对患者的病情、医院的治疗等可能存在误解,或是由于家庭的原因,都可能对患者造成影响,要积极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沟通,防止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3)健康教育:针对患者的心理、生理、文化、社会的适应能力进行教育,调动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医疗护理活动,提高患者自我护理保健能力,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殷忠俊[8]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采取小组或者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语言指导、书面教育和经验性指导,均收到了满意的效果。Chodosh等[9]对老年高血压、骨关节炎、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发现,患者的自我管理可使高血压、糖尿病获得重要的临床效果,与对照组相比,使收缩压降低5 mmHg,舒张压降低4.3 mmHg,但对骨关节炎患者的疼痛和功能恢复并不产生额外的临床获益。(4)人性化护理:对老年性疾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应强调人性化。要求每位护理人员从尊老、敬老、爱老做起,用亲人般的情感为他们做医疗所需的护理。最大限度地帮助料理生活,必要时有较多的身体接触,如搀扶、握手、抚摩等,都能够缩短护患之间的心理距离。多安慰鼓励,营造融洽愉快的气氛,使老年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和安全感,消除他们的多疑和误解,树立康复的信心。主动征求他们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感到受到重视与尊重。同时注重沟通技巧,尽量将医学术语变通为常人能听懂的语言进行表述,以求配合治疗,落实医嘱。

4.3 老年患者心理护理的特殊性:由于老年患者存在着特殊的心理特点,因此在心理护理中具有特殊性。(1)百问不厌:要求护理人员在与老年患者交流沟通过程中注重语言、仪表,用礼貌性、解释性、谨慎性语言,文明用语、亲切和气、表情自然大方,做到百问不厌。(2)环境舒适:营造舒适的病区环境,开设会客聊天的区域,为患者提供与他人交往,接收信息的场所;开设单人间病房,提供家人探视陪伴的条件,尽可能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10],是稳定患者情绪的一种有效措施。有条件时提供休闲娱乐设施,或在病区内组织小型的工娱活动使老年患者感到舒心、开心,愉快地接受各种治疗。(3)尊重隐私权:按照医疗原则,老年患者的隐私注意做好保密工作,对重大疾病,尤其是肿瘤类疾病要绝对保密,避免使患者失去对疾病治疗的信心。(4)重视语言学习:护士在护理工作实施中,必须重视语言学的学习与修养,注意积累有效的交谈方法甚至某一句话,防止不当的语言成为导致心因性疾病的因素。

第9篇:老年护理原则范文

【关键词】 优质护理模式;手术室;老年患者;护理效果

老龄患者的身体机能远不如年轻者, 他们的脏器官功能衰退, 多数伴有慢性疾病, 其自身对手术存在着不良情绪, 这些缺点对手术治疗的效果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1]。针对上述情况, 加强手术室老年手术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卫生部新下发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 要求各个科室实施优质护理, 将该模式落实到实处, 从而体现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2]。本研究旨在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在手术室老年手术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住院的162例老年手术患者, 均为初中以上学历, 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 对照组76例, 男性患者40例, 女性患者36例, 年龄62~76岁, 平均年龄(67.2±6.2)岁, 观察组86例, 男性患者46例, 女性患者40例, 年龄61~78岁, 平均年龄(67.6±6.4)岁, 组间资料如年龄、性别、手术种类和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临床护理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 包括安排术前访视和知识讲解, 术中针对老年人特点进行相应的护理。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模式, 具体措施如下:①加强术前访视, 医护人员要仔细阅读病历资料, 对老年患者的身体情况有一个全面性了解, 并对手术耐受情况作出预先评估;安排专业护理人员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向患者讲述疾病和相关手术知识, 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具体需求, 根据需求制定对应的护理对策;术前还需要加强心理护理, 通过鼓励性话语和成功案例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 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手术室环境管理, 手术室的环境保持在25℃左右, 湿度保持在50%~60%, 手术中的设备应当齐全, 针对老年人的身体特点准备好保暖设备, 预防术中体温下降导致的不利影响。③静脉通道护理, 高龄患者的血管脆性增加, 手术时需要安排专业护士进行穿刺, 保证一次性成功建立通道, 术中需要密切观察输液情况, 尽可能的减轻老年患者的手术痛苦。④加强摆放护理, 护理人员在摆放时动作要轻柔, 防止皮肤、血管压迫受损。⑤严格术中护理, 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 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 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术中要准备好急救药品, 出现紧急情况则立刻予以救治, 局麻或全麻时要同患者交流分散其注意力, 缓解其情绪, 以利于手术顺利进行。⑥加强感染控制, 手术容易造成感染, 且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相对较低, 因此手术过程中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适当的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预防。⑦术后护理, 术后帮助患者平卧休息, 苏醒后该半卧位, 观察患者各项体征, 对出现的不良症状予以处理, 同患者适当沟通, 告知手术顺利进行, 并指导其饮食和卫生。

1. 3 观察和评价 研究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的精神状况进行评价[3], 并对两组的体温(低于36℃表示低温)和苏醒时间(麻醉后超过120 min的表示苏醒延迟)进行观察记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两组对护理的满意度, 分为满意、不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x-±s)来表示, t和卡方检验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P

2 结果

2. 1 两组的临床效果 抑郁和焦虑量表评分结果 显示观察组手术前后的SAS和SDS评分均好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的满意度 共发放162份问卷, 回收率100%, 观察组对本次护理模式的满意度为98.83%, 对照组的满意度为86.84%,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优质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模式在老年手术护理中的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焦虑得到了明显改善, 提高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低温和苏醒延迟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两项观察指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由此可以看出优质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更佳。优质护理模式的提出对各科室的护理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 此种模式注重措施落实情况, 强调护理的针对性, 针对老年人自身的特点进行护理。老龄人对手术的抵触情绪往往更高, 因此优质护理中必然需要加强心理护理干预, 通过有效的心理沟通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认识。老年人活动和免疫功能下降, 该类患者的护理需要更加必要, 无论是术前、术中和术后, 各项护理措施都应当符合老年患者的需要, 如密切观察、严格灭菌、感染控制、疼痛管理等优质护理措施对手术的顺利实施和患者的术后康复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术后设计问卷了解患者的满意度, 观察组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要明显好于对照组, 说明了患者对此种护理模式的高度认可。

综上所述, 优质护理模式充分考虑老年手术患者的特点, 较好的配合了手术的实施, 促进了老年患者的恢复效果, 得到患者的一致肯定, 值得进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桂兰, 彭爱红, 赵旭芸.优质护理模式在手术室老年手术病人护理中的效果研究.全科护理, 2013, 11(12):1128-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