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范文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第1篇: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典籍 翻译 文化传播

1.汉语文化传播的契机

3.典籍翻译的现状

世界文化交流本该是双向的输人与输出,交流的双方是互为主客体,以双方各自对对方的需要为基础,以双方各自对这种需要的意识为前提。然而,过去的中外文化交流并不是这样。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大约有3.5万种古典书籍,但时至今日翻译成外文的只有千分之二左右(黄中习,2007)。21世纪不仅是东西方文化合流的世纪,而且应当是从“以西方文化为主流”转向“以东方文化为主流”的世纪。马祖毅、刘重德、楚至大、许渊冲、黄新渠、汪榕培、郭著章、王宏印、潘文国、卓振英和黄国文等国内学者的有关著作与译著丰富了典籍翻译这一尚未完全开发的领域。然而,典籍翻译依然是我国文化传播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从总体来说,还没有有计划地、系统地、全面地通过我国自己的译者向国外的读者译介。

第2篇: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范文

 

“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南地方高校音乐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能够适应新的形式发展的要求,才能提高地方高校音乐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结合地方高校与国际人才的需要,将国外音乐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引进地方高校的音乐舞蹈专业人才培养中,结合国外对音乐舞蹈专业人才的需要和我国“一带一路”的战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施国际就业的方式,加强国际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为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一、积极实施“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方式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以国际上的人才需求作为发展目标,在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实施战略合作的过程中,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文化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只有转变思路,结合国家的发展需要,将国际上的人才需要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制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目标服务,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音乐文化作为对外合作与交流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国家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途径,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代表,更应该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将我国的优秀音乐文化传播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就需要河南地方高校及时转变音乐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国外需要的音乐舞蹈专业人才与高校的音乐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在一起,积极实施音乐舞蹈教育的“走出去”战略,将中原地区的音乐舞蹈文化教育与国外先进的音乐舞蹈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改变传统的音乐舞蹈专业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将国外音乐舞蹈文化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与国内的音乐舞蹈知识融合于一体,制定适合地方高校音乐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地方高校音乐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地方高校可以邀请国外的音乐专家到校担任客座教授,为高校学生讲授国外音乐舞蹈知识,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辅导,帮助学生了解国外音乐文化的发展,提高学生对外国音乐舞蹈知识的应用能力。

 

同时,我国也可以选派比较优秀的教师到国外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将国外的音乐舞蹈文化知识带回国内,对国内的学生进行培养,进而满足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需求。也可以派遣学生到国外留学,学习国外先进的音乐舞蹈文化,综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养。河南地方高校音乐舞蹈专业通过实施“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模式,扩大音乐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将国外的文化引入到地方音乐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也能够促进河南与国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二、合理的设置音乐舞蹈专业课程,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河南地方高校音乐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国际和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国家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适合音乐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河南地方高校需要培养能够适合“一带一路”战略发展需要的人才,为河南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提供多种人才。在河南地方高校音乐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需要将国外的音乐文化引进到国内,在高校内开设国外音乐文化的欣赏,音乐基础知识,同时还要能够开设音乐节目的编排和创作课程,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地方高校音乐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途径。因此,在河南与“一带一路”国家交流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音乐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国外的音乐舞蹈文化知识,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使得学生的发展能够满足国外音乐舞蹈专业文化的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学生的国外音乐舞蹈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河南在与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时的人才需求。将“一带一路”国家的音乐舞蹈文化应用到音乐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国外音乐舞蹈文化的理解,增强对本地音乐文化的应用能力,将河南地方高校的音乐课程与国外音乐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创编新的音乐舞蹈文化节目,改变传统的音乐舞蹈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音乐舞蹈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逐步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培养,将“一带一路”国家的音乐舞蹈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学生只有掌握一门国外的音乐舞蹈专业知识,才能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合适的国外音乐舞蹈文化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外国音乐舞蹈文化的理解。学生学习外国的音乐舞蹈文化,不仅是为了理解,而是通过理解进而能够对国外音乐舞蹈文化进行改造,创编出新的音乐舞蹈节目。在内容上不仅包涵国内传统的音乐舞蹈文化,同时还将国外的音乐舞蹈文化融入到节目中,提高音乐舞蹈节目的观赏性,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国外音乐舞蹈文化。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某一种国外的语言、音乐舞蹈文化,才能高效地创编出新的音乐舞蹈节目,进而达到把中国音乐舞蹈文化向国外传递的目的,增强我国音乐舞蹈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提升我国音乐舞蹈文化在国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当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熟悉国外音乐舞蹈文化的表演方法,在创作新的音乐节目时,要注重中国音乐文化表演技巧与国外音乐文化技巧的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大我国音乐文化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宣传,进而能够提高我国地方高校音乐文化的影响力。

 

三、加强国际院校之间的协同合作,共享音乐教学资源

 

加强国际院校之间的协同与合作,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也是扩大河南地方高校与“一带一路”国家教育进行音乐舞蹈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河南地方高校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高校音乐舞蹈专业各有优势和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音乐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师与学生对国外音乐舞蹈的应用于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地方高校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校之间的合作,实现音乐教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能够将国外的音乐舞蹈文化引进我国地方高校,供学生进行学习,同时,也能够将河南地方的音乐舞蹈文化输送到“一带一路”国家。

 

这不仅能够提高我国音乐舞蹈文化的影响力,还能扩大河南地方音乐舞蹈文化的利用效率,实现彼此之间的合作共赢,改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舞蹈文化的创新能力,通过也方便高校的学生充分利用国外的音乐舞蹈文化资源,创编出具有国际气息的音乐舞蹈节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地方高校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通过校际协同可以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共同建设校园音乐舞蹈文化的发展,围绕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人才需要的目标,提高河南地方高校音乐人才的培养能力,实现多元合作和共谋发展的愿望,形成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共同开发国际之间院校合作的课程可以实现教学互通和学习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地提高地方高校音乐舞蹈专业的人才培养效率。教学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河南地方高校充分利用国外的各个学校的优秀的音乐舞蹈专业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音乐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校际之间的合作能力。

 

在地方高校音乐舞蹈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可以制定共同的音乐舞蹈人才培养目标,让学生共同参与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中。在河南地方高校与“一带一路”国家的高校之间,互派留学生,合作培养人才,采用多元化的音乐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培养效率。通过国际院校之间的协同合作,改变现有的音乐舞蹈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共同培育高端人才的目标,以满足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需要。当然在与国际院校之间合作的过程中,需要河南地方高校积极探索音乐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将“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才需要与人才培养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重点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音乐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针对地方高校在人才方面培养存在的问题,采取强强联合的人才培养途径,促进地方高校音乐舞蹈专业人才的效率。

 

四、结束语

 

在“一带一路”大的背景下,文化交流是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河南地方高校在音乐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需要,将综合型、应用型、专业型的人才培养融入到地方高校音乐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国外音乐舞蹈教育的能力,能够将国外的音乐舞蹈文化与国内的音乐舞蹈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河南音乐舞蹈文化与“一带一路”国家音乐舞蹈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第3篇: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 失语 文化导入 跨文化交流

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和吸收,当今已成为多元文化的时代,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多元文化中。多元文化是与单一文化相对而言的,指在某一区域或阶层中同时有多种文化存在,这些文化相互独立同时又有着联系。在我国英语教学中融入母语文化的教学,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还能有效地促进母语文化与英语之间的双向交流。然而,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问题严重,迫切需要改变这种局面。

一、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迷失及具体表现

(一)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迷失

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学习文化与学习语言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所以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对英美文化进行学习。人们也不再争论在学习英语时是否需要学习英语文化,而是讨论如何学习英语文化、教师应该怎样教。然而,近年来,西方文化在我国非常盛行,尤其是在校园中。学生们已经开始适应吃快餐的生活,过西方的节日,喜欢说唱音乐。学生作为年轻人,对西洋事物感兴趣并没错,这也是因为他们学习英语时接触到了西方文化。然而,如果让学生使用英语来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介绍时,他们却哑口无言。我国之所以要对广大的学生进行英语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我国与国际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一方面能够学习世界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用英语这门世界语言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风俗推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所以,英语教学是为了双向交流。然而,当前许多学生在与外国人交流英语文化时,能够说出一口流利的英文,能用英文侃侃而谈,但是当外国人对我国文化感兴趣时,他们却无法表达本国文化,这不仅让外国朋友感到非常吃惊,同时也让国人感到担忧。英语教学本要进行跨国交流、双向文化交流,但是当前的情况却是单向交流,这也表明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在英语教学中,对目的语文化的关注较多,而忽视了母语文化。

(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具体表现

1.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孤立

在学习英语时,语言知识往往会发生迁移,发生正迁移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而如果发生负迁移,则会阻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在学习英语前,我国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使用母语进行交流。所以,英语交际能力的获得必然受到母语交际能力的影响。而人类交际的手段都是相同的,所以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能够促进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是英语知识发生正迁移的重要保障。但是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往往没有关注这种正迁移的作用,而把重点放在了英语与汉语交际模式的差异上,在此进行研究必定会产生负迁移,导致母语正迁移的影响效果逐渐丧失。即便是英语与汉语文化相异,但是其中也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从一些俗语中就能看出来这些共性,如:“花钱如流水”英语为“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血浓于水”英语为“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英语与汉语之间还是有较多相似地方的,可以此为突破点,打破英语与汉语之间缺乏往来的现象,把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避免中国文化受到孤立。

2.跨文化交流的片面理解

在英语教学中,由于教材中的内容有限、教学方法需要改变等问题,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学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产生崇洋思想,日益严重。与英语文化受到的特殊待遇不同,在英语课堂中,汉语文化却受到冷落,没有获得与英语文化平等的地位。所以,学生在生活中往往谈论着国外的文化,而对我国自身的文化却了解不多。如果说我们之前在国际交流中遇到各种各样的交流障碍是由于对西方文化的不了解,但是如今当我们在英语教育中大量融入西方文化后,中国文化的含量几乎空白。在国际交流中,这种负面的影响作用更为严重。前国家副主席曾经对我国英语教学中的汉语文化缺失感到痛心,他说我们的学生无法用英语表达一个“早饭吃了什么的”简单问题,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不知道用英语如何表达“包子”“油条”“稀饭”等。而当外国人想要询问儒教文化时,我们的学生却是空有满腹经纶,但就是不能正确表达,有时候甚至都不知道孔子的英文译名。如此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回答,那么,弘扬中国文化、推广中国文化的任务就更无从谈起。所以,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缺失的现象必须引起每一位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改变外语教育的错误观念,要坚持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目前,比较可喜的是广大英语教师以及英语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中国文化缺失的问题,并且都积极寻找对策,开始着手解决该问题。

二、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意义

(一)英语语言学习的重要保障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语言的力量,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正是由于这种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在教学中,对比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的相似点和差异点能够加深对二者共性的认识,这也利于英语学习。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是将英语的语言基本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并非通过英语学习重新对汉语文化进行认识。学习英语的学生基本上已经对汉语的文化有所了解,所以在学习英语时,通过英语对各种文化进行的理解都是以汉语文化的理解为基础。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可借助自身对汉语以及汉语文化的理解,促进对英语的理解;可增加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降低负迁移,提升英语交际能力。所以,在英语学习中融入母语文化,也是英语语言学的需要。

(二)培养国际文化交流能力的需要

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只要能够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技能,了解英语文化环境,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就具备了国际交流能力,就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在改革开放之后的这些年来,英语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巨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无意识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追捧先进科技,热衷西方文化,甚至产生了西方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却对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没有任何兴趣。国际交流是双向的交流,是文化的互相传递。交流的双方都应该对彼此的文化和风俗有所了解,充分尊重对方的文化,在这样的基础上,跨文化交流才能够正常进行。拥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英语教学中一直非常注重和培养的,然而在教学中,如果仅仅重视了英语文化的教育而忽视了母语文化,那么在跨文化交流当中只能进行单向交流,而这种交流也并非真正的双向跨文化交流。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在强调英语文化学习的同时,也要融入汉语文化。另外,在英语学习中加入汉语文化的学习,学生们对母语文化的了解加深,也能够与西方文化形成对比,发现其中的差异,无意间就提升了跨文化交流意识,促进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如果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只关注到了西方文化的输入,忽视了中国文化的学习,会造成学生在使用英语时不能够表达出中国文化,或者表达效果较差,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在跨文化交流中就会处于被动的地位。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加入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平等、互利的跨国文化交流的要求。

(三)中国文化的继承和传播的要求

学英语不仅要学习如何使用英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俗,同时也要学会用英语将我国的文化传播到国外,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要求,不仅在于在跨国交流中能够双向交流,更在于能够将我国的优秀文化向世界进行传播。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把西方文化学习放在重要位置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尝试使用英语表达我国的灿烂文化,将我国文化传播出去。然而长期以来,西方文化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英语学习者在表达西方文化时比较流畅,而表达中国文化时,一方面是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一方面就是了解中国文化但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所以向外推广中国文化也就更加困难。正是由于这种情况,所以必须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渗透中国文化,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我意识,避免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之后产生崇洋的思想。同时,广大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要注重培养使用英语表达我国文化的能力,做到用熟练的英语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做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如果我们国人都不能够用英语向世界展现我国的文化,又怎能让世界来了解我国文化?

三、英语教学中输入中国文化的措施

(一)在教材中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英语教材对英语学习者具有引导作用,也是英语学习者的重要学习依据。但是,英语教材内容的设计长期以来只关注到了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教材中几乎没有对中国文化进行引荐的内容。当前的英语教材当中,所有的课文几乎都是围绕着英语国家文化而展开的,只有极少部分的文章会略微提及中国文化,造成教学中缺少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课程内容,而此方面的英文资料又比较欠缺。长此以往,英语学习者对如何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接触得较少,这就造成了无法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现象。所以,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改变英语教学单一性以及片面性的局面,让英语教材中能够体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和平等性。英语教材中要增加更多的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要涉及多个方面,如文学、艺术、历史等,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具备中国特色的文化融入教材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我国优秀文学作品的译本获得,也可以通过中国文化的相关英语文章获得。这样,通过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加入,将传授文化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学习统一在一起,让学生掌握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就必须发挥教师的作用。英语教师一方面承担着英语教学的任务,另一方面身上还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英语教师必须加强对自身母语文化的了解,使用英语来传承中国文化。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不断学习中国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发挥两点作用:一是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引导作用很明显。教师向学生介绍英语语言文化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还必须要将中国文化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既要领会西方文化的精髓,同时还要学会如何使用英语正确地表达中国文化。教师要将汉语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展示出来,充分发挥汉语的正迁移作用。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引导,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等多种途径自主学习如何使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教师在向学生推荐优秀英文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英译版,这样学才能了解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区别,同时也能够提升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培养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另外,杂志、报纸、电影等多种媒体都是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方式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对中国文化表达方式的学习中。

四、结语

我国进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能够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时弘扬我国文化。但在当今的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问题非常严重,英语学习者往往能够使用英语表达英语语言文化,但是却无法表达出中国文化,这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所以,必须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教会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还促进了平等的跨文化交流,也实现了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逄晶,付建军.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 彭小红,车艳.英语教学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J].怀化学院学报,2007(9).

[5] 沈春蕾.影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要素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

[6] 王红成.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验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12).

[7] 王红成.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写作教学试验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3).

[8] 杨倩.跨文化交际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对策[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6).

[9] 张军.高校联盟研究国内外现状综述及其对江苏地区公办本科高校联盟的启示[J].语文学刊,2013(15).

第4篇: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互借词 接触语言学 文化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b)-0212-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以及社会集团之间的交往不仅注重政治经济的交往,也更加注重了文化上的往来。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频繁的文化往来使得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和沟通的工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随着社会、文化的接触与交流,相互不断渗透、影响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等都会带来不同社会群体的接触。各种不同的接触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语言的接触,而语言接触中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词语的借用。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借词,英语和汉语也不例外。

1 借词的界定

在我国“借词”作为“外来词”的等义形式,是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词”的确立才开始使用的。“借词”是指“直接从外语引进的词,或者通过翻译一个概念或模仿一个概念,取自另一种语言的词”。

借词可以分为广义借词和狭义借词。广义借词包括语内借词和语际借词。语内借词指两种方言之间或者方言与标准语之间的词汇互借,如现代汉语中的“炒鱿鱼”(粤语),英语中的“vixen”雌狐(伦敦南部方言);语际借词包括境内兄弟民族语言间的相互借词以及通过国际交流形式与境外异族之间的相互借词,如汉语中的“哈巴狗”,借自蒙古语;英语中的“banana”则借自西班牙语。狭义借词通常指国际间不同语言的词汇互借现象。

这里所指的借词指的是有英语借入汉语的词语和由汉语借入英语的词语,包括已经被英语和汉语主要词典收录的词语和到目前为止尚未被英语和汉语主要词典收录但是已被英语和汉语主要媒体和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词语。

2 借词的特征

2.1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

(1)完全归化为英语词汇的汉语借词使用频率很高,使用范围很广。

China、 silk、tea、Confucius等已经完全归化为英语词汇的借词,无论是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和地道的英语词汇一样,被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们广泛使用。它们进入英语的时间较长,其读音和拼写都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在成为英语词汇之前,有的已经受到其他印欧语言的“改造”,也即是说,它们并非直接进入英语的。它们早已融入英语词库,人们认为这类词是词汇库中原来就具有的,并不会认为他们是借词。这些借词在现代英语中使用频繁,通过复合法、词缀法等构词方法拓展了自己的表意功能。

(2)一些汉语借词没有词性和词义变化,但使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

typhoon、tofu、hutong等进入英语已经有相当的时间,但从语音及拼写来看,还可以辨明其汉语词源。这些词由于已经长久的在英语中使用,为英语使用者熟悉,尽管它们在词义和词性上几乎没有变化,但已经成为英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部分音译借词与相应的意译借词意义略有不同。

chowmain、jiaozi、kungfu、qigong等,这些词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原汁原味地使用汉语语音,这样其所指的意义比较明确,能够较容易地对英美人介绍中国语言、文化特色。但是对于那些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来说,如果离开特定的语境,这些人还是很难理解。其实,很多音译词都有其相应的意译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比较容易接受意译词,但意译词所指的意义和音译借词却不尽相同,比如汉语中的“饺子”,虽然在英语中也有表示类似“饺子”这种食物的词,如“dumpling”,但“dumpling”是“汤团;团子”,与“饺子”不尽相同,在意义上仍有差异。

2.2 汉语中的英语借词

(1)大量的英语借词进入汉语词汇。

人们对新引进的英语借词充满了新奇感,而许多借词所阐述的事物都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这种新奇感会随着使用这些新借词的人的日益增加而逐渐淡化。一些借词之所以能被全民所接受而跻身于汉语基本词汇之列,是因为它们所表示的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譬如“手机”、“计算机”、“咖啡”、“面包”等。一些借词为某一个地区的人们所普遍使用,成为汉语方言词,如“士多(store)”“贴士(tip)”“曲奇(cookie)”等。

(2)“洋”味语用色彩浓厚。

服装、食品、化妆品、文化用品等商品名称的音译借词滥用,说明“崇洋”心理和求新求异心理使然的商家目的是为了用洋名博得顾客的信赖,其结果是取得语用“洋”味,造成“神秘的”、“先进的”语用色彩。许多音译词在逐渐沉淀的过程中转化为民族乐于接受的意译或音意兼译借词。

(3)语体色彩不同。

英语借词的引入途径各不相同,因此,在使用借词的时候,我们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同时要考虑说话的场合、交谈的对象、谈话的话题、交流的方式等因素。那些进入汉语词汇而又具有中性色彩的借词可以被称为全民词汇,能被运用到不同场景及各种文体。那些为某一行业所了解的借词,在使用时根据不同行业的对象进行选择。而受到地域的限制的地方色彩较浓的借词,在使用时就要充分考虑地域的特点了。说话者的身份也会影响借词的使用。

(4)修辞效用独特。

英语借词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很强的修辞色彩,它们大多可以仿用、活用,自由灵活,与一般的喊一次会相比,它们可以使语言表达变得更加含蓄更加委婉。网络语言中的借词则往往表现出幽默、诙谐、讽刺等情感和态度,如将“modem”音译为“猫”,显得幽默诙谐,形象可爱。

3 英汉词语互借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它能反映文化,而文化同时也能造就语言,二者密不可分,词汇是文化的最直接反映,正因为如此英汉词语的互借可以反映出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

3.1 文化交流的媒介―― 英汉词语互借

中英两种文化或者说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种类、媒介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文学艺术是文化交流的直接媒介。汉语的奥运会(Olympic Games)、丁克家庭(DINKS)和英语中的yangko(秧歌)、kowtow(磕头)等借词显示了各民族间文化传播的情景。汉语的百事可乐(Pepsi-cola)和英语的triangle chain debt(三角债)、bird’s nest(燕窝)等,表明了贸易可以促成词语的大量借用;坦克(tank)、雷达(radar)等,表明了战争也可以促成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

3.2 跨文化交际的必然结果―― 英汉词语互借

英汉词语互借是跨文化交际的必然结果。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说明饮食文化是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基础。饮食文化在各国的文化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每种语言中都有一些伴随其他语言的饮食文化而来的借词,如自助餐(buffet)、热狗(hotdog)、麦当劳(McDonald’s)等。

3.3 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英汉词语互借

英汉词语在相互借用的同时,不但能丰富自己的文化,还能吸收对方文化的知识,促进

文化多样性。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而不同文化之间也有共同点,不同文化间想要进行交流,需要通过语言来实现,使语言之间能够接触。文化上的借用主要通过词汇来实现,而语言接触最常见的就是词汇的借用―― 从对方语言里借用词汇使自己的语言更加丰满。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使得语言的发展日益壮大。这些借词词语对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的对外宣传和交流的越加频繁,使得大量的表达中国独特事物的英语词汇不断出现。同时,大量的汉语词汇也进入英语词语中,特别是一些中国英语已经被词典所收录,比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这些汉语词汇在充实英语语言的同时,也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也是传播我们华夏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之一。

3.4 促进语言文化生活化和鲜活化―― 英汉词语互借

在丰富了双方语言文化的表现形式的同时,英汉词语互借使语言文化更加生活化和鲜活化。现在人们熟知的可口可乐的英语词汇Coca Cola是一种汽水的意思,但汉语借用是用“可口可乐”音译,说明这种汽水既可口,喝过以后更快乐,有了不同的味道。而可口可乐最早的翻译则是“口渴口蜡”,那时候可口可乐的销量一直不好,当然了,谁会喝这种喝完以后像“蜡”似的饮料呢,以致可口可乐曾一度退出中国市场,直到可口可乐回归中国市场,采用了现行的音译方式,可口可乐的销量一直不错。所以,正是在一次次外来文化心理的冲击下,英汉语言文化不断吐故纳新,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消化,才始终保持着自身旺盛的生命力。

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大量英语借词的不断涌现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让我们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对借词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了解借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可以促进民族间的相互交流,也能促进自身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岳炼.英汉互借词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 蔡基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 康立新.英语词汇与大学流行文化[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5):150.

第5篇: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范文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

“鱼是否知道自己是湿的?”这是文化、媒介评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不知道”。鱼的生存是由水决定的,只有在没有水的情况下,鱼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处境。这个例子对于人和大众媒介来说是同一个道理。媒介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至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更感觉不到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媒介向我们传递信息,给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兴高采烈,让我们烦恼困惑。媒介改变我们的情绪,挑战我们的文化意识,侮辱我们的理智。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变为“地球村”的今天,大众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改变传统文化边界,拓展文化空间的过程中,推进着跨文化传播,进行着文化的整合,同时也携带着政治与资本的力量,推行着文化霸权主义。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种文化正是由于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和发展。

现在越来越活跃和频繁的跨文化传播使我们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新鲜内容,校园媒介也开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例如,大学生们穿的是“韩国风”和“欧美风”带来的、款式多样的、休闲时尚的衣服;戴的是“韩国风”吹来韵有着光亮色彩的、能展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精细幽雅的饰品;我们的手机彩铃是现在最流行的韩文或英文歌曲;宿舍墙上贴的是安在旭、Rain、张东健、金喜善等韩国影星的巨幅海报;手机、钥匙或书包上挂的是“冬日恋歌”的插图或Rain、辈勇俊等英俊韩星的小型照片;课余休闲时,我们在网上看韩国最新的浪漫爱情剧或美国现在最受欢迎的连续剧;我们模仿韩剧男女主角的流行发型和发色,现在我们最想去的城市是汉城……

追求浪漫、追求美、追求时尚、追求新形式和新鲜内容,喜欢模仿别人的东西、适应性强、价值观和审美观灵活的、代表一个时代的现代大学生正在成为吸收跨文化传播养分的主力军。我们的各类文化意识也随着跨文化传播的潮流而打破了本土文化的界限。具体说来,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服饰文化意识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织品通过贸易进入欧洲,促使西欧人广泛地了解东方的古老文明。从此东方文化开始影响欧洲中世纪人们的服饰。中国织物光泽华丽的外观、豪华的金银线刺绣与欧洲人对神的崇拜心理一拍即合。尤其在l3世纪,随着西方和东方贸易的不断加强,形成了欧洲人热烈追求东方服饰的热潮,女装衣服的领、袖、衣边均出现模仿绣花的形式。因此,中国袍装和装饰对后来的西欧服装的演变和更新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对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而现在,“欧美流”和“韩流”在中国迅速蔓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现代大学生,常常把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衣服叠放在箱子里,成为追逐“欧美版”“韩版”潮流的主力军。

几年前,在年轻人中间兴起美国黑人的“街舞热”,在我们校园则引起穿HIP—HOP服饰的浪潮。在校园里,无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男生或女生,都流行穿宽大的休闲T恤、肥大的裤子和滑板鞋。几年来,随着韩剧越来越多的播放,走在校园里,身旁飘过的、一身精致时尚韩版服装打扮的个性男女越来越多。韩剧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剧中女美男俊的主角、催人泪下的煽情剧情外,还有男女主角青春亮丽的各色服饰。现在“韩国风”征服了无数年轻人,让欧美时尚成功的亚洲化。

突出自由自在的个性,即不像西方服饰那么开放、又没有东方服饰那么的过于保守,注重精美的细节处理,简约而含蓄、大方,经典又不失时尚、朴实,闲适中透露出高雅,适合各种场合穿着的休闲、舒适的韩服符合具有追求完美、自然轻松、无拘束的浪漫休闲心态的,还在校园学习生活又渴望时尚个性的现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因此,风靡流行的韩服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首选。

大学生们也喜欢佩戴韩剧里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首饰,喜欢金黄色的、剪得千奇百怪的韩版发型,还喜欢像韩剧中的女主角一样着鲜艳的眼影,抹光泽的唇膏,以此炫出自己的青春。

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使大学生的服饰文化意识更多样化、个性化和色彩化了。

二、对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

饮食文化,从本质上说,不是指这个人和那个人在餐饮上应该做出哪种选择,它指的是隐藏在人们心里的东西;如共同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的基础;指的是人们在这个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了生存,曾发明很多加工食物的工具以及各种烹饪技巧和食用方法,并把这些技巧和食用方法利用各种符号传播给别人。也正是因为这些饮食文化的传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饮食习俗、典故、思想和理念。

信息交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跨文化交流对各族人民的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更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长盛不衰,是因为,不仅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传播交流,同时又积极吸收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

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大众传播媒,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不断地影响我们的饮食文化,断地更新我们的饮食文化意识。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商业贸易传播和宗教传播是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现在各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2年笔者刚进大学的时候,同学们中间去肯德鸡、百富、德克士等西式餐厅就餐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随着乌鲁木齐西式餐厅的增多,西式食品价格也随之下降,在校园里,学生去装修豪华、优雅的肯德鸡、德克士、西饼屋等西式餐厅消费成了一种时尚。在各种节日里,同学们很喜欢去环境舒适、给我们新鲜感的西式餐厅,享受给我们带来新滋味的西式食品。最近,随着“韩流”热在中国的出现,各式各样韩国料理的美味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像西餐很快成为我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那样,不久,韩餐也将成为我们饮食文化意识的另一个新内容。

三、对节日文化意识的影响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如圣诞节是西方人的最大节El,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最主要节日。随着各民族和各国之间跨文化交流和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的日益增多,其他民族的一些节日不同程度地融进了我们的节日文化。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典型的西方国家的节日,在新疆的各民族人中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中很流行和普及。

每次圣诞节,不论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还是其他学院的学生,都会用圣诞树和圣诞礼物把教室和宿舍装饰得非常漂亮,门和玻璃上贴着“MerryChrist.mas”的贴纸,并相互发短信来庆祝。情人节是追求和向往浪漫爱情的现代大学生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则是我们向父母表达孝心的重妻节日。总之,这些典型的西方节日已成为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休闲娱乐文化意识的影响

年轻人都特别重视娱乐活动。尤其是在校园重重的学习压力下,在做不完的作业之中忙来忙去的大学生,特别渴望参与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几年前,校园里主要盛行的娱乐活动是去操场打球,在安静的树林里跟朋友聊天、看小说,晚上则去操场沿着跑道跑两三圈或散步,或去看学校搞的各类晚会。

第6篇: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 翻译实践;归化;异化;探讨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103-1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植根于文化,文化影响着语言。唯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才能跨越语言鸿沟,从而使翻译中的问题迎刃而解。自从有了语言,有了交流的需要,翻译就应运而生。翻译作为人们了解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主要手段,是一种词汇的双向流动,必须要考虑到东西方的思维差异和文化差异。异化与归化作为主要的翻译策略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问题。“归化”与“异化”的说法已经突破了语言本身的束缚,“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本文旨在从翻译实践中探究归化与异化理论的具体应用。

一、两种翻译理论:归化及异化

(一)归化理论

奈达从圣经翻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的“归化”理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论”的观点。“归化(domestication)”主张译文应该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也可以说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他认为“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读者反映应该是译者最主要的考虑因素。面对持“异化”翻译观点的学者提出的质疑, “归化”论认为“把源语的语言规范强加给目的语,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同样,试图把源语文化的体系强加给目的语文化也是危险的。”归化翻译以删除原语文化特征的方式来避免文化冲突。

(二)异化理论

“异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保留原文的语言与文化差异,以原文作者为中心,要求译者向原文作者靠拢。异化论的代表人物是韦努蒂。他提出翻译“目的是要发展一种翻译和实践,以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从而突出文本在语言和文化这两方面的差异”。他主张在翻译中不要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将源文化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让读者在最大程度上体会到“异国风情”。同时也要相信读者有能力通过“异化”的翻译了解从源语文化移植到目的语中的内容。

二、归化与异化理论的具体运用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包括地理、政治及经济环境,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同时,也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说,东方以佛教、道教为主,而西方以基督教和天主教为主,因此在翻译佛祖、上帝一类的词汇时就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

英语谚语是深深的植根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是人们智慧的体现和文化的反映。由于东西方相似的经历和意识,我们可以在很多谚语当中找到相似的表达方式和思想意图。例如:“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翻译为人多好办事。“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翻译为趁热打铁。但是绝大多数的谚语需要通过归化或异化的翻译方法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归化翻译以传达谚语内容为主要出发点,可以舍弃原本的一些容易造成误解的比喻或是和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谚语的真正意义。例如:在翻译 “Every Jack has his Jill.” 时如果按照异化的方法翻译为“每个杰克都有他的吉尔。”那么读者将会不知所云。这时,我们就需要了解杰克和吉尔在英语文化中的真正意义,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杰克和吉尔泛指男人与女人,所以翻译为“人各有偶。”更为恰当。在翻译 “Speak of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 时如果将 “devil” 一词翻译为 “魔鬼 ”, 那么整个谚语的意思和感彩都发生了变化,这时,翻译为“说曹操,曹操到。”更为恰当。类似的例子还有将 “East or west, home is best.” 翻译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但是,我们要注意了解“异域风情”是我们翻译谚语的主要目的,谚语是我们了解西方地域文化,人文风情,宗教习俗的重要途径。因此保留原语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和浓烈的民族文化色彩是翻译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例如,在翻译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时,我们可以采用异化翻译为“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还可以归化翻译为“十赊不如一现。”但是归化译法中舍弃掉了原文生动的形象,虽然也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可是却无法保留谚语的味道,失去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之,归化和异化没有绝对的优劣高低之分,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前者主要以目的语为出发点,以读者的感受与理解作为主要的考虑因素。后者主要以源语为出发点,以将异国风情介绍给读者为主要目的。翻译策略的选择要结合翻译的目的,类型,具体的实例和语言环境,以求最大程度的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殿兴.信达雅与翻译准确性的标准[A].见:罗新章.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第7篇: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范文

论文关键词:文化认同文明成果困惑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取向既有积极的一面,又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产生文化认同困惑的原因,以求寻得有效实用的解决对策,这也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的关键。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思想活跃,但缺乏社会阅历,一方面自觉不自觉地汲取各种文化的汁液,另一方面又对纷繁芜杂、良莠不齐的各种文化产生困惑无所适从感。因此,了解和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状况及其成因,对于引导他们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现状

文化认同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将某一文化系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内在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自觉以此系统的标准来评价事物、规范行为的过程为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在文化认同方面的具体态势,们以问卷、一对一的深度访谈等形式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调查。样本取自华中农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所高校,随机抽取文、理、工、管、医、农等学科各级大学生(含研究生)共计120人。从访谈的统计结来看,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有一定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强的文化认同和主动学习吸收的倾向。81.3%的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构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的容,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人生目标等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然而,当前大学生在文化认同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

1.对中西方“传统、现代”等民族文化进行比较后产生认同困惑。当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虚无感和失落感,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化,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产品(电影、音乐、书籍、网络)等越来越泛滥。学生们举例说:“中国的春节、七夕、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传统的节日,已经没有什么味道,相反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感恩节、圣诞节则被商家炒作得日盛一日。很多同学似乎对西方的节情有独钟,对圣诞老人熟悉得很,而对中国的灶王老爷却无所知。”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的就是传统文化的教育,被教育要助人为乐,要尊敬师长,要爱护公物……但是在大学里似乎没有人再正式提了,也没有人对学生们进行系统的正面教育。大学生们了解文化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网络之类,但这些途径并没有真实地反映出文化的真正内涵。在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的选择上,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还有许多尚未被澄清的误解,因此,常处于两难的困境并产生文化的认同困惑。

2.对中西方“民主、法制”等制度文化进行比较后产生认同困惑。大学生对涉及民主、法制等具有政治含义的深层次文化的理解还处于表面化阶段,满足于一知半解,甚至望文生义、凭空臆断。47.5%的学生认为“西方是民主、法制的社会,而中国是专制、集权的社会。西方人违规,哪怕是总统,也有人监督、制裁,而我国违规犯罪只是老百姓才绳之以法,而有钱人,有权人都可以用各种方法逃避。”还有31%的学生认为“西方的议会制度就是比中国的人大民主,西方言论自由、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言论、游行,而中国就不行”。一些同学在访谈中反映: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西方是资本主义制度,这两种制度对比而言,书上说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然而现实中,他们了解到资主义国家物质文明比社会主义国家要发达得多,于是产内心困惑。有的学生直言不讳地宣称,“最大的影响能是让我成为了一名愤青,很多时候常常产生一种愤嫉俗而又无能为力的感觉”。这些看法既反映出学生们民主与法制等制度文化建设的关注,同时也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政治制度文化。3.对中西“价值观、人生观”等价值文化进行比较后,产生认同困惑。传统文化的教育要求学生“无私奉献”、“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但由于受到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个人主义严重、具有很强的功利心,在群己观念上发生了向个人本位和利己主义的偏移,凡事从自我利益出发,以交换的原则处理个人与集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42%的学生把理想、信念与个人的奋斗目标混为一谈,认为个人的成功就是理想的实现对真正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不理解,并把它视为是刻板的说教或伟人的语录。他们崇尚金钱至上观,把金钱看成衡量个人的价值尺度,把挣大钱、当官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认为现在好好学习,努力考研,就是为了今后找个好工作。19.2%的学生盲目崇洋,以怪为美,追求腐化的生活方式,醉心于低级、庸俗的所谓“艺术品”。在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下,加上中西方价值观的冲突,大学生们在很多时候内心世界充满着迷惘与困惑,处于彷徨之中无法找到人生的方向,不明白生命的意义。

二、大学生文化认同困惑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处在新旧观念更迭、中西文化交流与冲突、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社会竞争加剧的时代,面对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选择,感到茫然并产生以上文化认同困惑,是有其内在的深层次的原因的,这其中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

1.大学生辨别能力尚待提高。我们访谈的学生中95.7%的学生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基本上未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一直在宁静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然而大学生固有的认知特点,使他们对新事物怀有极强的好奇心,西方价值观中包含着的我们传统价值观中没有的新观念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是,在对文化的吸收过程中,他们缺乏文化选择和文化辨别能力,不能对中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合理筛选,以推进自身文化整合。一方面,他们生活阅历有限,在谈论、评价、思考问题时往往带有幻想的色彩,不切合实际,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不能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观念尚未成型,缺乏辩证分析、冷静处理与自觉抵制的能力,对于各种文化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支言片语的阶段,对新理论感兴趣但缺乏深入了解,爱好广泛但庞杂而不系统。而且他们成长于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的时期:国外各种文化和理论蜂拥而入,各色各类期刊杂志、丛书、文库层出不穷,形成文化大杂烩。面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他们往往手足无措,对健康、先进的文化和错误、没落的文化不加辨别,生吞活剥地随意套用新概念、新术语,这使得西方文化中的存在主义意志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种种宗教思想,得以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

2.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由于新的体制正在构建中,而旧的体制没有完全破除,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出现了暂时的混乱与茫然。尤其是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改革引发社会各领域的嬗变与整合,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了强烈的刺激,也给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带来巨大影响。首先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特点和等价交换原则以及竞争规律容易使个人利益、小集团利益倾向得到强化,使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进而使大学生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理想淡化,漠视未来,把极端个人主义看作是自己成功的必由之路。其次,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使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多样化和复杂化,经济主体在建立新的利益格局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利益上的摩擦,使得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多。贫富差距的拉大、弱势群体的不公正待遇、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等,都让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困惑,让他们转而对包括政治制度在内的西方文化产生巨大的心理诉求和强烈的文化认同。而且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又大大刺激强化了学生们的功利意识使大学校园里讲实惠、讲实利的风气盛行,他们更加关注经济因素作用的发挥,而忽视文化因素的作用。3.西方文化的强力冲击。现代文化交流中以西方文化单向流动为主的交流态势加剧了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认同的内心冲突。文化交流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西方文化往往凭借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占有优势的交流工具,使中西文化交流成为西方文化向中方的单向流动从文化交流的内容上看,西方世界传播到我国的,除科学技术之外,还有大量的体现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资本主义文化垄断倾向的出现,是西方资产阶级为追求商业价值,倾销文化产品的需要,同时也是他们的政治需要。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我们掌握现代科学发展的全部巨大资源可供使用。这使我们有力量与地球另一边的人取得联系从而发挥影响,就像我们一度能够容易地同临村里的人取得联系一样,我们必须使用这股力量来宣传我们的自由。”可见,西方资本主义利用交流工具进行单向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垄断宣传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向其它国家施加文化影响。在这种畸形的单向交流过程中,大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文化意识中某些时髦理论的影响,使他们应传统文化认同上产生困惑。

4.网络传媒的无序失控。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传媒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平等性、主动性、无政府性和自由性呈献在广大学生面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掌握和吸收各种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互联网使全世界成了一个由网络连在一起的地球村,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交融于网中,敞开于世人面前,我国传统文化同样卷入交织着交流与冲突的旋涡之中。但网络世界是按照刺激消费和满足欲望的原则虚拟出来非真实的生活形态,一系列的各种文化影像通过强大的传媒手段源源不断地冲击大学生的视听,使大学生不仅受到媒介介绍的那些肤浅的传统文化和西方优秀文化的影响,而且还经常被大量的人为虚拟的文化假象所包围。其结果是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很容易被俘获,无序失控的网络文化消蚀了他们对国家、民族、理性、真理、正义、价值尊严等传统文化问题的深度思考,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粗浅的表层理解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反科学、伪科学的文化也出现在网上,一些低级趣味的甚至黄色腐朽的文化时而充斥网上,也诱使大学生对社会产生虚幻的认同,道德价值判断混乱。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大学之思与大学之治[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段喜春,常金奎.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建立和完善四大机制[J].文教资料,2005,(32).

第8篇: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范文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传播 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Exploration

CHEN Wenzh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Abstract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peopl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ces, making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is often misunderstanding and conflict. In advocating the basi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transmiss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and methods cultural world, 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national culture. In this pape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dissemination discuss, analyze and process the need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the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he innovati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methods and measures to elaborate.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novation

1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后,人类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世界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随着交通、通信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愈发频繁,沟通与交流的畅通性不断提高,人类生产生活开始步入新的时代。自动化、网络化、沟通互动化等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在这一进程中,跨文化交际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文化与经济也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这种环境形势下,对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

2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探索过程中的问题

2.1 风俗习惯的文化差异

首先是动物象征方面的差异,以“狗”这种动物来为例,其虽被视为人类的朋友,象征忠诚,但是在汉语中大多含有贬义的意思,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屁不通等。而在英语文化中,以狗做成的语句多为褒义,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正是其象征的含义不同,使得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文化差异。

其次是色彩喜好习俗上的差异,了解和掌握其他国家的颜色在语言中的深层含义,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例如,在英语中,带有Green的词组有着不同的含义,green goods(新鲜货)、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而在汉语中,绿色则表示欣欣向荣的意思,是春天的象征。因此,在进行文化交际或文化传播过程中,只要尊重各民族对颜色的爱憎,就能进行很好的交流。

最后是数字的差异,很多国家认为单数是吉利的,而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13这个数字被视为凶数,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这一现象,如电梯13层被12A代替,剧院、飞机、火车等没有第13排座位。反之,我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数字,很多人结婚或者其他喜庆日子时,都会选择这样的日期,人们认为双数表示好兆头,追求和渴望好事成双、双喜临门。

2.2 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思维的特点在于其整体性,重视综合的倾向,而西方思维的特点在于其实际性,注重分析的倾向。中国哲学不能将认识客体置于主体的对立面去观察、分析,只有与客体的交融共存中来体会它的存在,感受其生命,领悟其精神。这种重视群体存在的思维就是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其不仅关注社会群体自身与社会在运行时其社会与个体之间存在的对立,也承认不同个体之间都会存在利益上的冲突,因此要努力保护个人处于社会当中的权益地位,这是西方人的个体性思维方式。

2.3 价值观念存在差异

价值观念其本质属于社会意识的一种,处于文化最深层部位,它能够有效明确社会、群体以及个人多要采取的交往原则、行为动作以及生活状态。诸多学者将其当作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然而,若没有真正懂得价值观之间存在何种差异,那也就无法真正理解何为跨文化交际。由于价值观存在差异,则会产生文化之间的差异,例如教育子女、家庭观念、个人隐私以及学习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只有有效消除上述价值观,才能构建一个无歧视的多种族文化群体的和谐社会。

3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方法创新

3.1 平等尊重,化解冲突

各民族都存在文化差异,且其起源地理、语言、自然条件以及人种等存在紧密联系,主要以其民族本身的环境、条件以及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除了以地域性质、生存空间为主要表现,还表现于时代所需物质不同以及发展水平不一。具体来说,文化就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其虽不是有形的实体,但是却随处可见。文化是民族的一种精神,规范着人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人的审美情趣,昭示着社会的价值取向。

对于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性,应该要保持尊重、平等、友好交流以及接纳等,这样才能冲破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阻碍,从而进一步促进文化间的相互传播,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跨文化交流。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应正视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以对话和尊重他人为基础,强化文化传播的无优劣、无界线,增强尊重意识。

3.2 主动适应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语言习惯

在开展跨文化交际时,应该要主动去了解其他民族的主观文化,从而将自身主要文化的重要性予以淡化,明确各个文化间所存在的不同,将文化交流时所存在的障碍予以排除,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与优化,对于不足之处及时予以改正。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接触其他民族的人和语言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交流了解过程中,要遵循原则,将相同之处予以保留,对于不同之处则要求共存。

3.3 更新观念,自我完善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本民族所流传的传统习俗、语言文化等都要予以保留,不可摒弃。但是从时代创新性角度而言,由于时代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也应该做出改变,予以俱进,以顺应时展要求,不断创新与发展。近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普通话打招呼语“吃了吗?”就呈现出渐弱的趋势,逐渐被“你好!”“您好!”所代替,这就是汉民族人在对外交往中吸收异族文化而创新的一种新的文化选择。

人类文化与人的物质精神需求相联系,其是人超越自我本性的集中体现。从文化层面来看,文化传播是文化进步的具体表现,也是发扬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主体形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适应能力。不同国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非语言行为等方面均有存在差异,俗话说得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全球化将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自我,更新观念,只有适应时展的特点,重视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并在这一过程中保持良好的主观心态,把握良好的交际技巧和传播方法,才能享受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带来的益处和乐趣。

4 结语

综上所述,各民族之间因多种因素的差异,才形成文化文明的差异,其是导致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冲突的主要原因。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种冲突将逐渐减弱,直至彻底消除。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活动中,应充分认识和了解其他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转变自身主观文化意识,强化对异族文化的学习和掌握,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在相互尊重、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化解冲突,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王革,李玲.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教育教学论坛,2014(4).

[2] 钟玲俐.透视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与移情的辩证关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第9篇: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范文

摘 要:台湾与大陆虽同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裂的状态。值得庆幸的是,在爱好和平与统一的广大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当瞩目的成绩。因此,我们要珍惜两岸交流得来不易的良好发展局面,更要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自己的努力,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早日实现。

关键词:浅析;两岸关系;发展;统一

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屿,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南端,与大陆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历史的沿革,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并处于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该以全民族的发展为大局,以更远大的目光、更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两岸交流的现状

(一)文化交融

台湾与大陆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文化交流在两岸交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两岸文化交流正在不断深化,特别是艺术、学术的交流都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通过交流,人们更加认识到两岸对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共同基础。两岸有共同的语言、艺术和民俗的文化形式,两岸都使用共同的语言和文字,有普通话和方言之别,汉字有繁体字与简体字之别,又有台湾通用拼音与大陆汉语拼音之别,但这些只是大同小异,都同属汉语系。

(二)经济双赢

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始终是两岸关系发展最重要的领域。这些年,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的时候,两岸同胞携手并肩、共同应对挑战。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市场和投资市场。台湾方面也允许大陆企业到台湾投资。这标志着两岸由单向投资走向了双向投资,这是两岸经济往来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政治改善

两岸各个领域的交流对话本着“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是一种积极且务实的态度。但是,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话题。因为最终解决两岸的问题,便是破解最难的政治问题。两岸的政治对话,是两岸、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话题,我国的总书记就曾多次提出双方要为共同破解政治难题积极地创造条件。

(四)其他往来

其他如人员往来、邮电交通以及科技、体育、学术、新闻等方面,大陆亦持积极态度,采取了相应措施,鼓励发展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政府还授权成立了民间团体同台湾有关的民间团体建立密切联系,维护两岸人民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二、今后两岸交流的发展方向

(一)两岸交流的政治前提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交流现在所取得的一些成就,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两岸交流,但同时我们还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对此,书记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和反对“”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这启示我们一定要在这样的大方针下大力发展两岸的各项交流。

(二)两岸交流发展的重点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容十分广泛,就其重点而言,应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两岸经济贸易的合作与整合是维持和平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缺乏经济上合作的经济利益,两岸发展就不会有长久的和平发展。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是经济与大陆政策的重要内容,他想要比照欧盟模式,使生产要素在两岸间无障碍运转,使两岸能够人员自由通行、资本顺畅流通、租税相互协调、市场由单一转向多元,实现两岸共同分享、共同成长、共同获利。建立“两岸共同市场”既符合台湾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迎合了岛内民众的迫切期待,又契合了祖国大陆对台政策,有助于促进两岸经贸关系迅速进入“高速增长期”和“黄金发展期”。

二是政治互信的建立与政治关系的改善。两岸没有基本的政治互信,没有在互信基础上的政治关系的改善,就无法建立两岸和平结构。海基与海协两会运作恢复常态,协商对话将成为政治交流的主要管道。重启两岸协商对话,是缓和的重要里程碑。两会复谈内外环境总体有利、各项条件也已经准备充分,但真正谈起来仍然不会一帆风顺,谈判进程将是曲折的、复杂的。特别是台湾领导面对岛内政治现实,出于对“台湾主体意识”、“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等因素考虑,短期内难以推动两岸政治领域的协商与合作。

三是文化领域的全面交流,共同发展中华文明。两岸都应该致力于共同塑造一个健康沃壤发展两岸文化,并以此作为重建两岸关系的基石。只有在中国大陆吸引台湾的情形下,统合才可能发生,而这只有在中国是繁荣且民主的情况下才能得以实现。两岸经贸关系已是全球化生产链中的重要一环,这种分工关系如果能够有更规范的制度,两岸互补互利、各取所需,双方往来的风险就可大幅度降低,更可以在全球生产分工上占有更枢纽的的位置。与此同时,激活文化的论坛式对话与互动,尤为稳定两岸形势的重要途径。

两岸关系发展至今,这过程中间时而冷冻,时而回暖。总的来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即使有分裂势力的阻挠,我们也要做最大努力促进两岸发展和平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统一的祖国,一个包括的完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元聪. 的历史、现状与展望[D].群问天地.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