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共资源教育范文

公共资源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资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共资源教育

第1篇:公共资源教育范文

[关键词]社会化语义网;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功能结构;应用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1-0050-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1.011

一、Web发展的新方向:社会化语义网

众所周知,Web2.0是目前万维网的重要应用形式,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强调用户参与、集体智慧、聚合创新、丰富用户体验和软件即服务。Web2.0的核心理念是参与、合作、共享、开放、以用户为中心。基于Web2.0的上述特点,Web2.0环境下的网络资源建设取得了蓬勃的发展,但是同时又面临着海量的数据难以重用、交换、共享和集成以及资源质量和检索效率的问题。

语义网运动由万维网联盟(W3C)发起,其倡导者是万维网设计师Tin Bemers-Lee。Tin Bemers-Lee等人认为“语义网是是当前万维网的扩展。语义网中的信息被赋予了恰当的语义,使得计算机和人之间能够更好地协同工作。”语义网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使用元数据将Web资源以机器可理解的方式描述和组织,提供数据的语义关系表达方式,实现网络资源在语义层上的全方位互联,满足Web应用对数据互操作性的要求,从而实现网络资源在最大范围内的共享。语义网技术涉及的主要术语有:URI(统一资源标示符)、metadata(元数据)、RDF(资源描述框架)、RDFS(资源描述框架图)、XML(可扩展标记语言)、SPAROL(数据查询语言)、Ontology(本体)、OWL(网络本体语言)、software agents(软件)and semantic markup(语义标记)。语义网技术的核心是本体的建构,而本体的构建、维护和更新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语义网目前缺乏允许普通用户为语义网作贡献的机制。故,基于语义网技术的网络资源建设目前面临用户贡献度低的难题。

由上述可知,Web2.0和语义网必须要学习对方的优点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这样社会化语义网便应运而生了。社会化语义网将语义网技术应用于Web2.0,通过使用语义Blog、语义Wiki、语义SNS、语义Tag等社会化网络服务与工具合作性地创建、使用与共享数据;通过构建社会语义本体来对社会化网络中用户、用户行为、状态、数据等要素进行语义描述和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全方位互联的、语义丰富的知识网络体系。

社会化语义网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Web2.0技术和语义网技术在资源建设中各自面临的问题,从根本上实现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二、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建设——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第十二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中提到“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到2015年,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可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可见,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建设是高校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必然要求。

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建设首先要实现校园内部的教育教学资源的积累与共享,其次要为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撑和环境支撑,最后要为实现校际、区域、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打下基础。校园内学习资源的积累包括学科资源库的建设、媒体类资源库的建设和教师、学生、专家等用户的个人资源库的建设:共享则指各资源库中的数据在最底层可以互操作,实现资源在各资源库之间的相互流通。学习资源中心为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学习提供资源支撑和环境支撑主要表现在:依托学习资源中心,教师、学生和专家可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教师、学生可以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教师、专家可以形成网络科研共同体;教师可以开展合主动式、协作式、探究式等网络教学方式,学生可以体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中心的建设为实现校际、区域、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打下基础表现在资源中心的建设要考虑今后更大范围资源共享的技术要求,要拥有大容量、高质量和特色化的教育资源,为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提供可能性。

社会化语义网的以用户为中心以及资源在语义层面上的全方位互联的特点使其恰好能够满足目前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的要求。社会化语义网的产生和发展为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基于社会化语义网的高校学习资源中心不仅能够实现以教师、学生等用户为中心,而且能够实现资源在最大范围内的共享。

三、基于社会化语义网的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设计

本文构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其本质是一种学习环境、一种学习机制。学习资源中心允许其每一位用户为学习资源中心贡献资源,允许每一位用户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允许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用户在学习资源中心形成自己的群组或社区。专家、教师和学生依托学习资源中心形成网络科研共同体和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资源中心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检索工具、丰富的学习工具,根据用户模型主动推荐其感兴趣的学习资源,根据资源的评价情况将优质资源呈现在推荐排行榜上。学习资源中心通过一定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实现资源的科学、规范、实用和更新。

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功能模块主要有:资源导航、资源库、学习&科研中心、评价激励系统和管理系统。其功能结构图如图1所示。

1.资源导航系统

资源导航系统基于语义网和Tap技术而设计,其导航功能主要体现在资源搜索和资源统计两个方面。通过本系统,资源中心用户可以了解资源的范围、类型、表现形式、推荐资源以及最新资源等;可以通过主动检索、目录选择和智能推荐方式获取想要的资源。资源导航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资源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主动检索、目录选择、智能推荐三种资源获取的方式。主动检索方式是指用户输入检索词,语义搜索引擎首先根据领域本体术语表对接收到的关键词进行标准化、语义扩展(即智能知识推理和扩展)来实现智能搜索的资源检索方式:目录选择是指用户通过资源目录访问相应学习资源的方式,这里的资源目录是基于语义wleb的学科知识地图;智能推荐是指系统通过挖掘知识点之间潜在的关联关系,根据用户模型为用户主动推荐学习资源的方式。资源更新指资源中心可以实时显示个人中心、学科资源库、公共资源库中的最新资源。优秀资源推荐是指学习资源中心将用户关注度高、得分高的优秀资源推荐给用户,这一功能特别适合新注册的用户没有和检索目标的用户。资源统计是指资源中心的各类资源自动生成实时总数统计,显示在每个分类标签之后,方便用户了解资源的范围、类型和表现形式。

2.资源库系统

资源库系统利用“使用者”这一核心要素,集合语义网技术和Web2.0的各项技术和应用来实现各类资源的创造、积累和共享,它包括基于语义网的学科资源库、基于社会化语义网的个人空间和公共资源库。使用者与资源库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如图3所示:

使用者在学习资源中心注册后可以创建自己的个人空间,通过主动检索和智能推送的方式获取自己需要的学科资源,下载公共资源库中自己感兴趣的资源,并将这些按照自己的分类方式收藏或保存到自己的个人空间中。同时,使用者可以利用个人空间来展现自己的知识体系、人脉关系等的形成和发展,将个人空间中的优秀资源上传到公共资源库中来增加自己的积分,从而获取更多的权限。通过使用者这一核心要素,学科资源库、公共资源库和个人中心中的资源根据一定的规则相互流通,形成了活动的资源流。

基于语义网的学科资源库的构建模型如图4所示:

基于语义网的学科资源库的构建首先对数据库和网络中的文本、图片、视音频等学习资源进行关键字提取等操作来完成对学科资源的预处理,然后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语义定义、描述和标注,建构各学科的学科本体库,然后根据学科间固有的联系,对各学科本体库进行语义整合和合并,将原本异构的领域本体联系起来,形成学科资源本体模型,学科资源本体及其之间的语义关联映射到学科本体知识地图中,最后用可视化技术将学科资源本体模型以学科知识地图的形式呈现给使用者。

基于社会化语义网的个人空间的构建是基于FOAF本体的。FOAF(Friend-of-a-Friend)通过描述人、人与人以及其他对象之间的活动和关系,来表示和推理个人及其社会关系。FOAF从五个方面对个人信息进行描述:FOAF基础(FOAFBasics)、个人信息(Personal Info)、即时通讯账号(OnlineAccounts/IM)、项目和组(Proiects and Groups)、文档和图像(Documents and Images)。[5~FOAF基础包括账户服务网页、身份校验、代码等基本信息。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兴趣爱好、个人描述、参加的项目、拥有的好友、在系统中的角色等级等。即时通讯账号包括QQ、MSN、Skype账号等。项目和组包括以前参与的项目、现在参与的项目、加入的群组等。文档和图像包括自己发表的博文、收藏的网摘等资源。个人空间相当于个人的资源收集与管理空间,它记录了个体的档案信息、参与的活动、所结交的朋友,所拥有的资源等信息,实现了对个人信息、参与活动、资源、好友等资源进行分类、编辑、删除等操作。

公共资源库主要用于媒体类资源的建设,如文档资源(word、excel)、课件资源(ppt、flash)、文献资料(cai、pdf)、图片、音频、视频资源等。公共资源库是整个学习资源中心的源动力,是学习资源更新最快、资源内容最丰富、资源流动最快的地方,其功能主要包括资源上传、资源下载、资源评价。公共资源库中的资源需要定义统一的教育资源元数据通用规范、教育资源本体以及相关的领域本体,以通过预先定义好的元数据通用规范、资源本体、及领域本体实现对内容资源的统一描述。当使用者向公共资源库上传资源时,不同的内容资源被抽取出不问的元数据集,这些元数据集再映射到预先定义好的元数据通用规范和资源本体上,最后通过领域本体将内容资源映射到领域本体术语表上,实现对资源的语义一致性描述。使用者在上传资源时,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通用的元素进行资源属性的元数据标注,这些元素包括:标题、描述、关键字、类型、人、日期、资源大小、评分等。资源库用通过消耗一定的积分,可以自由下载任意资源,在下载资源的同时,对资源进行评分和评价。

3.学习&科研中心

学习&科研中心为用户提供基于语义Wiki的协作、基于语义SNS的分享、发起活动、群组论坛的功能。学习&科研中心的功能结构图如图5所示。

基于学习&科研中心,用户可以创建网络学习&科研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指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教师等)构成的突破时空限制的群体,他们之间通过各种网络应用技术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网络科研共同体的概念与网络学习共同体类似。

语义Wiki是语义网技术与Wiki的结合。相比Wiki,语义Wiki具有知识结构化、知识可重用、知识机器可理解三大特点。语义Wiki通过本体组织Wiki内容,随着本体链接起来的知识越来越多,Wiki知识结构被清晰地呈现出来;语义Wiki本体的数据表示方式与语义网兼容,大多能够实现本体的导入、导出,因此可实现知识的重用;语义Wiki使用特定结构来表示语义Wiki的知识内容,使得机器能够进行检索与推理。

基于语义Wiki的协作体现在:使用者可以利用语义Wiki创建新的词条,并记录对该词条的理解。同时,该词条就会被使用者在SNS中的同伴看到,他们可以对这个词条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更正,对该词条的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根据六度分隔理论,使用者创建的词条会在六个不同人的点击下扩展到全部的网络范围内,最终在集体智慧下得到合理的解释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样,一个基于语义Wiki的通过社区中的同伴协作而完成的词条项目便产生了。基于语义Wiki的协作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学习资源共建共享的工具,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协同构建与语义共享。

语义SNS是语义网技术与SNS的结合。语义SNS通过构建SOIC(Semantically-Interlinked Online Communities)本体来实现在线社区语义层面上的互联,充分描述社区站点的内容和结构,集成在线社区信息,提供对互联的社会化网络实体的新的浏览方式等。

基于语义SNS的群组论坛功能体现在:使用者可以利用其参与或者发起一个群组。群组论坛由SNS的成员根据一定的主题来创建,创建者创建完成后担任群组论坛的管理者,其他SNS成员根据兴趣爱好申请加入到该组的讨论中来。在群组论坛中,SNS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创建或者加入群组。群组论坛中也可以发起讨论,针对每个不同的讨论主题,群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与Wiki协作不同的是,你不能更改主题创建者和其他参与者发表的意见,同一主题的所有回复都将被保留在群组论坛的相关的主题中。基于语义SNS的群组论坛功能通过记录使用者对给定主题的讨论过程来挖掘一些潜在的隐性识,实现隐性知识的语义建构与共享。

基于语义SNS的分享功能体现在:使用者在因特网上发现有用的信息后通过语义SNS的分享功能添加到个人的页面中,此时SNS网络会以链接的方式记录该内容,在不占用SNS自身系统空间的情况下展示内容,有利于资源方便快捷地共享。

基于语义SNS发起活动,可以是在线投票活动、在线评比活动等,也可以是教育讲座、主题比赛、外出活动等线下集会活动。活动发起者没有权限限制,但是活动的主题需要系统审核才能。活动发起者可以中间撤销尚未进行的活动,但是需要给活动已报名者一个理由。

4.评价激励系统

评价激励系统包含用户评价、系统智能评价和用户积分三个子系统,其功能结构图如图6所示。

用户评价包含资源评分、资源评论和资源投票。用户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公共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打分和评论,并对资源描述不足之处加以补充。用户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来筛选优秀资源,投票数越高,资源的实用价值也大,资源就会显示在首页的推荐排行榜,这样用户不需要花费时间去搜索即可获得有价值的参考内容。

系统智能评价是通过对资源被引用的次数、被分享的次数、被收藏的次数以及资源的得分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来从宏观上对信息进行评价,使新闻时效性强的资源在时效范围内能及时地推荐给读者,在时效范围外,又能比较快地沉底;使新出现的优质资源更快地被发现和分享;使得分虽低但上升趋势强的资源能及时地被用户发现;使确实优秀的资源得分不断上升,显示在首页的推荐排行榜上。

用户积分系统根据用户在资源库中的贡献情况以及用户对资源的评价情况,赋予用户相应的积分。用户贡献越大,积分越多,享有的权限也越高级。用户对资源库的贡献主要依据用户向资源库中上传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用户对资源评价的参与度。上传资源的质量主要通过上传资源的得分、被引用次数、被分享次数、被收藏次数等指标来反映。

评价激励系统可以鼓励用户不断地给资源库输入新鲜的血液,加速资源库中资源的流通,使优质资源能够源源不断地呈现出来,实现资源的优胜劣汰。

5.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资源管理和安全管理。高校学习资源中心的用户有:系统管理员、学生、教师、专家、游客五类。系统管理员享有管理用户、赋予权限、管理资源的权力和对系统进行安全维护的职责。系统管理员通过对后台数据库进行操作来审核用户注册,掌握用户的基本信息,并对不同类型的用户赋予不同的权限。用户通过注册获得唯一的用户名、口令和个人的网站页面。用户可以利用个人空间来进行日志写作、创建群组、团队活动、资源上传下载、基于Wiki的协作共建、资源评分、评论、投票等操作。游客只有资源浏览而无资源共享的权限。专家、教师、学生被赋予不同的权限和一定的积分。系统根据用户获得的积分情况来赋予其不同的权限,积分越多,享有的权限也就越多。

资源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资源上传、资源下载、资源统计、资源删除、资源收藏等功能。资源上传:资源库用户通过日志发表、Wiki共建、向公共资源库上传资源等方式为资源库贡献资源。资源下载:用户通过消耗一定的积分来下载资源,所有资源都是免费的。资源删除:用户可以删除自己贡献的低质量资源。教师、专家可以删除公众评论差的资源。资源统计:对各种资源浏览次数、下载次数、被引用次数、被收藏次数、被分享次数的统计以及不同类型的资源的实时总数统计。资源收藏:利用网摘功能收集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资源。

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用户数据的安全、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数据库的安全、网络通信的安全等方面的管理。

四、基于社会化语义网的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应用模式

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作为资源的积累、共享和管理系统独立运行。同时,资源中心提供标准程序接口与校园中其他应用系统进行对接,为其他应用系统提供资源支撑。资源中心只有与实际的教学和科研及其他相关工作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在实际教学、科研及相关工作中的作用,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应用模式图如图7所示。

资源中心与网络教学平台对接后,教师在备课时可直接进入资源中心选取相关的备课资源,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随时进入资源中心查询需要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在资源中心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资源中心与网络教学平台的无缝连接可为网络教学提供很好的资源服务。

资源中心与科研系统对接后,教师和专家可以在资源中心形成科研共同体,同时资源中心丰富的资源能够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中产生的各种显性和隐性资源同时也能为学习资源中心注入新的活力,保障资源中心中资源的先进性和新颖性。

资源中心与实验教学系统以及其他管理系统的对接,同样可以促进其运行和发展。同时,实验教学系统和其他管理系统的发展也能丰富资源中心的内容、拓展资源中心的功能。

第2篇:公共资源教育范文

一、绪论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已经使教育形式发生的很大的改变。高校作为知识活跃的基地显的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教育技术设施的更新换代已经是常规工作。以保山学院为例,2009年学校有多媒体教室20间、机房8间、语音教室7间,到2016年7月学校的机房为20间、多媒体教室120间、语音教室有20间,媒体教室已经占到总体的80%,其中还有微格教室和专业技术实验室。保山学院作为西部普通高校在教育技术设施的更新速度上如此之快,那么中东部高校的情况可想而知。教育技术资源是高校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的发展增快了高校现代教学的发展速度。现代教学以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为教学工具,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书本教材,还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外界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学思想也在由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法向具有自主性、交互性、探索创新性的个性化学习转变[1]。教育技术设施的应用与推广为现代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支持,它使现代教学的实现成为了可能,但是教育技术设施在高校中的使用情况却不容乐观。

二、高校教育技术资源应用情况

1、教育技术资源的形式多样,有机房、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微格教室,是软件与硬件的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它们将文本、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教学资料传递给教学对象。先进的教育技术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最终的目的是将教育技术设施融入到教学中,使它成为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使用工具。我们通过访谈的方式对保山学院教育技术设施中应用面最广的有教育技术设施的教室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

访谈情况和分析:

(2)访谈的过程与问题分析

本次访谈与13个学院的30名教师和100名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访谈,整个时间持续一个月。后期经过对访谈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发现虽然有教育技术设施的教室在现在教学中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但是有一定的问题也是不容小觑。下面我们多每个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

你喜欢在有教育技术设施的教室中上课吗?在受访的100名学生中,喜欢的有87人,不喜欢的有10人,无所谓的有3人。喜欢的在有教育技术设施的教室上课的同学的理由80人认为,有教育技术设施的教室中,老师能够在设备中详细生动的呈现教学内容、推理过程、演示步骤等,有7为同学喜欢的原因是有教育技术设施的教室的空间大,他可以在课堂中找个老师不注意的角落做自己的事情。在受访的30名教师中,有29人喜欢在有教育技术设施的教室中上课,1人不喜欢。在喜欢的29人中,大部分认为,在有教育技术设施的教室上课可以节约板书的时间,教学中的问题更容易借助图片、视频等讲述清楚,还有的老师是因为自己的板书丑陋可以不用自己在黑板上板书。不喜欢在有教育技术设施的教室上课的这位老师今年52岁,多教育技术设施的操作掌握的不是很好,在粉笔加黑板的情况下进行教学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流畅。

你所上课的有教育技术设施的教室的条件怎么样?在受访的100名学生和30名教师中,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所上课的教室中设备的运行非常流畅性、屏幕能清晰完整的呈现教学内容、光线充足、温度适中、音响效果较好,一名教师认为计算机运行不流畅,是因为这位教室上课使用的是3dmax软件,这个软件对计算机的显卡要求比较高。这一项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得益于2015年年底多整个学校的有教育技术设施的教室进行了升级改造,从计算机到屏幕、音响等设备都进行了更新换代,所以换来了学生对设备使用的高度评价。但是对于教室座位的间距有68为同学认为合适,有32同学认为间距太小,因为教室是2006年建设座位的布局可以做一定的调整。

教师对有教育技术设施的教室的使用情况如何?在受访的100名同学中,有81名同学让我教室能够熟练操作设备,20名同学认为教师对设备太熟悉,有5名同学遇见过因为设备操作问题打断教学的情况;有92名同学指出教师上课的过程中全程使用教育技术设施,8名同学指出教师使用媒体设备与黑板粉笔配合使用;在100名同学中有一位同学遇见过教师上课全程不使用媒体设备。

你认为使用教育技术设施进行教学的效果如何?在受访的100名同学中,认为教学氛围好的有61人,教学氛围一般的有30人,教学氛围差的有9人;认为同学反映较好有58人,一般的有31人,差的有11人;认为经常有互动的有47人,偶尔互动的20人,没有互动的有33人。在受访的30名教师中,认为教学氛围好的有20人,教学氛围一般的有7人,教学氛围差的有3人;认为同学反映较好有18人,一般的有10人,差的有2人;认为经常有互动的有10人,偶尔互动的5人,没有互动的有5人。

你认为有教育技术设施的教室中教育技术设施有没有要改进的?在受访的100名学生中认为需要改进的有82人,认为现在就可以满足的18人;在受访的30名教师中都认为需要改进。

经过以上访谈的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师使用教育技术设备的熟练度;使用教育技术设施的教学效果;对教育技术设施的改进。对于教师使用教育技术设施的熟练程度的问题,在保山学院确实存在的,它的存在原因有以下几点:(1)领导对教育技术设施的应用不重视,在对新教师进行培训时,从来没有对新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设施使用相关的培训,全靠老师上课摸索与咨询;(2)教室内没有张贴相关的操作流程(3)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强(4)使用设备的老师不去主动熟悉和了解设备。

在使用教育技术设施的教学效果上,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1)上课教师没有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和资源,过于依赖媒体,有的老师上课就是读课件(2)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关注度不够,缺乏交流。

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教育技术设施应该改进,其实我认为改进的不是硬件设备而是服务,这个结果充分说明了师生对教学服务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三、总结

本文通过访谈的方式,研究了保山学院现在的教育技术公共资源的教室的使用现状。对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对访谈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特别是访谈中教师和学生反映比较多的问题,详细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对高校公共教育技术资源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3篇:公共资源教育范文

一、优化环境,搭建资源使用平台

伴随着“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我校着力优化环境,建立校园网及远程教育资源中心,搭建资源使用平台,使农村教育插上信息的翅膀,为师生的资源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天网-地网-校园局域网三网合一。为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学校添置了多媒体计算机,改善现有计算机的配置,将综合楼三楼全部设置为远教资源室,校园内接通了光纤,专用教室、校长室、教师办公室全部联网,初步形成了天网(卫星接收网)+地网(Internet)建设立体网的格局。

(二)建立学校资源中心。卫星下载的数据资源信息非常大,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源,能使教师教学教研如虎添翼,所以我校把接收到的资源通过整理加工建立成自己的资源中心,设置公共资源服务器,将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到多功能室,供教师选用,使教师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如年轻教师方昌富、雷四海、刘小东的教学质量成直线上升。

(三)建立FTP服务器让广大教师方便应用。学校建立了WEB桌面,设立了FTP个人文件服务器,为每位教师建立个人文件夹。学校要求每个文件夹中有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只需在桌面上一点就进入办公系统,办公十分方便。

(四)加大相关设备的投入。三年来,学校挤出资金20万元,增添了30台计算机,组建了三个多媒体教室,配备了2套办公设备和大容量存储设备,分别由秦加强、金威林、伍晶晶负责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五)将远教资源管理纳入到教科研中心,促资源的利用常态化管理。2007年9月,学校成立了由语文首席教师杨用国、数学首席教师金二安等组成的教科研组,开展研究如何利用远教资源,促进教学改革,开展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研究,从此标志着资源的管理应用进入常态化。由于学校注重搭建资源的利用平台,为我校师生广泛利用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资源应用平台的建立,为学校带来一池“活水”。如金二安、王官清、彭从见等十几位老师的论文见于报刊杂志,年轻教师杨光彦的论文刊发在《中国教育报》上。

二、用活资源,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利用网台资源进行电子备课。

以前我校教师备课只有一本备课手册一本书,备课资源的局限性制约了教学研究的步伐,使得部分教师教法陈旧。针对这一突出的问题,我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周到电子备课室,利用中央电教馆资源不少于5课时。经过两年来的实践,老师们的备课思路更清晰了,全校有金威林、秦加强、阚福清、彭从见等52名教师累积电子备课2700多课时。年轻教师雷四海说:“自从用上了电子备课,我的课堂更生动了,效果更好了。对同一课,一般有多篇教学设计,便于进行对比挑选;资源中心的课堂实录,课后反思,更能给我有益的启迪。”

(二)利用网台资源进行校本培训

以往进行校本培训时,总苦于无内容可学,学校多采用学理论法规,学上级文件,再就是开会,教师对这老三套毫无兴趣,甚至对这样的业务学习有抵触情绪。现在,我们利用资源库中的名师实录,听专家讲座,这些内容教师看得懂,学得进,用得上,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实用性,教师们乐学、爱学。如本学期组织的名师推介会,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师资源,内部挖潜。并着重学习具有全国影响性的名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把他们的讲课、讲座、教学设计资源让教师们集中学,效果很好。老师们在学中悟到了名师的教学艺术精髓,自己的素质有很大提高,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也有很大的提高,如年轻教师雷四海、万和明的教学艺术与过去相比有了长足进步。

(三)依托网台资源进行校本教研

由于农村学校信息相对闭塞,加上学校经费有限,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制约了学校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为此学校把网络资源作为校本教研的一大载体,我们利用网络资源进名校、访名师、看博客、建博客、发帖子,借助资源开展语文“读、写、评”课题研究,和物理概念化教学课题研究,同时把资源的应用与每学期的达标课、评优课、示范课、说课结合起来,让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与教科研能力有大幅提高。如本学期学校举行“说课大练兵”时,首先在教育网台中下载印发说课的方式方法,让老师们明确说课的方法和要求,再印发说课案例供老师们摹写,最后组织大家观看说课实录,坚持先让骨干教师带头说课,再次让老师们先学后练的方法,激发了老师们的教研热情,使我校年轻教师在两年内分别有胡爱香、宋逍、雷四海、万和明、查延安等5人获得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讲课、说课一、二等奖。

(四)从教育叙事入手,开展教学研究

我校将e21教育网和校本教研网进行链接,方便老师们进行网络教研,老师们通过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让老师们把自己的教学故事,教学反思通过e21网站和校本教研网发表到网络上与全省同行共同探讨,我校数学教研组成为网站注册会员,王官清老师在校本教研网20多篇通过网络教研方式,使学校教科研主体化。王官清老师在博客上发表的课后反思《从学生说“双向式”所想起》的文章被评为“精品文章”。老师们注重了资源与课堂教学、学生的实际情况相联系,真正做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

由于注重资源的应用,我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老师们在用活资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转变,从而更加乐教了,学校学习型团队得以真正扬建。

三、活用资源,促进学生茁壮成长

“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我校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用资源,让身在农村的孩子足不出户即可遍历大江南北,让“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现实。通过活用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一)引领学生课前应用资源自主学习

每遇到一些精典课例的时候,学校教师在课前集中组织学生到学校网络教室观看,对于这些资源是新增的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学生程冬生说:“学《故宫博物院》一课时,我进入故宫一日游的界面,一下子就知道故宫的整体设计和布局了。

(二)引导学生进入电教课堂

中央电教馆资源里每课都有教学课件,学校规定每班每学科至少到多媒体教室上两节电教课,每节电教课必须有生动的课件,课件的引入使课堂由单学科讲授向多学科整合转变,教学形式由静态呈现向动态课堂转变,课堂气氛由沉闷向活跃转变,生动的情境,直观的图片,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全新的境地,学生每一次到多媒体教室上课都欢呼雀跃,就像过节一样。

我校将教育频道的信号送到4个多媒体教室,经常组织学生收看教育频道的节目,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开阔了学生视野。学生通过收看《空中课堂》后说:“屏幕上的老师教学水平真高”!在收看空中课堂的同时还经常让学生观看影视片和少年文艺等栏目,如:九月组织学生收看中央文明办和教育部举办的《形势教育大课堂》,在观看活动结束后,广大学生面对祖国的变化而赞不绝口,同时更加激发出他们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激情。

(三)倡导学生经常自觉走进阅览室。

在引导学生活用资源的同时,学校还倡导同学们经常到阅览室去借书、读书,让校园充满书香气,校园图书室和图书资源借阅率达到90%以上,我校学生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校园里学习风气更浓了。

(四)确保功能室开出率,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更强

我们把学校的物理实验室、生化实验室和微机室,也当成学生实践的重要资源阵地,除老师按规定上好实验课和微机课以外,还成立了兴趣小组,每周都安排各班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到理化实验室和微机室进行上机操作和实验,充分发挥功能室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养成热爱科学的兴趣 。

第4篇:公共资源教育范文

[关键词] 校内外教育资源 立体式育人功能 学生

学校教育在于教授学生书本知识及学习做人的道理,至于应用、实践,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如何解决现实问题等,则都可以通过校外教育来实现。校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扩展、是整个教育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并不是教育的全部,青少年成长需要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知识教育,但是也需要一些社会实践和艺术实践,需要更多的社会交往,校外教育的存在必不可少。

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校外教育的主体,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校外教育通过这些活动,使孩子们的视野开阔了,能力提高了,让他们有自己的实践和展示机会。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会为学校,人民是老师”,“世界为学校,真理是老师”,他反对将学生禁锢在学堂里,他提倡在教育中打破封闭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束缚,引导学生走近社会。

这就需要首先加强多元基地建设,让学校不成为文化教育的“孤岛”。随着人们对现代教育的越发重视,我国现有的学校教育内容和模式越发显得捉襟见肘,同时,人们也开始认识到校外教育中所蕴涵着的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虽说学校、家庭教育各有优势,比如学校的师资与时空优势,家长的情感优势,但缺乏校外教育的公共资源和组织的优势。在建立教育资源整合模式时,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应并举而不并重,应以学校为主导,各种教育活动都应以学校为核心和侧重来开展。这就要加强对班主任的指导,发挥班主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最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各方面存在的问题,理所当然地担当着为学生排忧解难的辅导员角色。其次要提高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指导能力,形成对学校教育必要而有益的补充。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方面更是责无旁贷。学校虽是青春期教育的重要阵地,但仅靠学校还是不够的,学生的教育还离不开良好的家庭环境。要学会拓宽亲子沟通途径,促进亲子间有效沟通。创建学习型家庭,提高家长指导孩子的能力,父母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可能并不完全正确,所以父母必须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知识。

校外教育机构是学生教育阵地的延伸,在学生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让学生从学校“小课堂”走到校外“大课堂”,在校外建立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校外教育机构可以开展亲子家庭活动,还可以组织合作家庭活动,如组织学生、家长一起观看电影,一起到图书室看书,用这些方式来提高家长指导孩子的能力

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领地,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校外教育优势,开展“离校不离教”活动,虽然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力相比,校外教育的教育作用较弱,但是校外教育有自己的优势,仍然大有可为。它是学生在双休日和假期的主要活动场所,校外教育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寒暑假期间组织一些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活动,充分整合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力量。扩大资源共享,依托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场所优势,为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更多服务。共享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和社区教育的和谐发展。一是以文化娱乐节目为纽带,促进沟通。如开展一些优秀的活动,为每一个参赛学生提供更富有创新意义的平台,二是以重大节日为契机,进一步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在各种节假日中,校外活动中心充分利用资源开展节假日庆祝活动。把校外教育融进校内,这也是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校外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

第5篇:公共资源教育范文

(一)特殊教育法律不完善

我国为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实现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较普通教育法律法规而言,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宏观法律为纵向、地方条例和教育法为横向的完整的、纵横交错的法律体系,基本覆盖了残疾人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层次。但特殊教育法律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只是将聋、盲、哑纳入到特殊教育人群中,自闭症、学习困难、情绪与行为障碍等特殊儿童并不在法律条文保障之中。陈久奎等认为:立法体系不完备,内容空洞、不具有可操作性,缺少特殊教育法本身原则和制度。邓猛、周洪宇指出我国缺少一部《特殊教育法》。这要求完善对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立法。

(二)特教经费支出较低

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性决定了特殊教育需要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但现实情况是:1.经费支出总量逐年增长,但相对不足。东部地区以福建省为例,特殊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严重短缺,不同类别的特殊学生所获得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西部地区不仅仅经济较为落后,而且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地区,特殊教育事业矛盾就更为复杂。新疆地区2007年特教经费占该区教育经费总体投入的0.11%,大部分学校反映经费十分紧张。2.支出结构不合理,个人经费紧张,奖贷助学金比例偏低,公务费用过高以及地区差异显著等问题。

(三)特殊学校差异大

特殊学校存在着区域差距。特殊学校数量呈现出东中西差异。东部地区在全国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西部地区,最少的是中部地区。城乡之间特殊学校也有差距。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城镇的特殊教育也较为进步,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的特殊教育几乎为零。特殊学校类型分布不协调,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缺少协作。

(四)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短缺

从全国来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为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师资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数量稳定增长。但同时也呈现出令人担忧的状况:东西部特殊教育师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福建省特殊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省特殊教教师数量匮乏;新疆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特殊教育师资匮乏。

(五)特殊教育社区建设较少

特殊教育社区是残疾儿童由隔离走向融入社会的契机。《萨拉曼卡宣言》中指出创造受人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有不少学者做出积极探索,许家成试图探索特殊教育社区化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他认为“支持性教育”是实施特殊教育社区化的现实途径。王爱民、刘佳芬从实践角度对特殊教育社区化进行探索,探讨了培智学校社课堂教学区化的理论基础,教学体系的建构以及教学的保障机制。宁坡达敏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对于智障儿童教育的达敏学校社区课堂教学模式。刘佳芬等人对培智学校社区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将学校、家庭融为一体,特殊儿童的教育不只是特殊学校教师的教育,而是整个社区人员共同的合作的活动。特殊教育社区化作为一种较为新的理念,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较为广泛的实践。我国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需要对社区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打破隔离对特殊儿童的束缚,使特殊儿童真正走向社区、融入到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

二、对特殊教育资源公平性建议

全纳教育理念核心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关键是教育机会公平,最终落脚到教育资源的公平性上。基于以上特殊教育资源在法律、特教经费、特教学校、特教师资、社区资源分析提出几点特殊教育资源合理化的建议。

(一)加快《特殊教育法》出台进程

残疾人为社会弱势人群,其受教育权利最容易受到忽视与践踏,其受教育权利实现更多的是依靠法律保障。目前的关于残疾人教育的法律、法规不系统、操作性差,不能很好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包万平等人拟定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殊教育法,对残疾人受教育权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建议。随着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急需一部权威的法律对残疾人接受教育相关事宜做出明确规定,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

(二)加大对特殊教育投入,保障特殊教育经费

特殊教育发展关键在于教育经费,政府的经费投入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2012年我国首次实现了教育经费投入GDP4%,预示着政府将会有更多的经费用于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公办特殊学校具有现实性需要,也是对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有力保障。随班就读在我国进一步发展,要求政府提高对随班就读学生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在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参与特殊教育,实现特殊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化。

(三)扩大特教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将特教教师培养纳入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中,不断扩大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健全高校特教专业,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提升特教教师素质,一是要进一步加强职前教育,提升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数量;二是完善职后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特教学校与高校合作,一方面到高校进行师资培训,另一方面邀请高校特教教授来校教学,并为高校特教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建立和实行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制度,以保证特教教师教学质量。促进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定期进行特教教师培训。为保证随班就读师资数量及教师素质,逐步实现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培训的双向融合。

(四)依据当地实际需要加强建设随班就读学校建设和管理

特殊学校定位于对所在地区普通学校进行资源支持,加强随班就读指导,促进家校合作,以保障随班就读教学质量。

1.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资源教室的建设与管理。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一方面为特殊儿童进行针对性的诊断、矫正与教育干预,另一方面是对于所在地区特殊教育辐射带动作用。资源教室通过个别化原则、补偿性原则等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干预与指导。

2.实现随班就读的网络化管理,健全随班就读档案,从而完善随班就读的管理机制。随班就读学校成立随班就读领导小组和随班就读教科研组,实现教育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互动式的网络体系。通过健全随班就读档案明确每学期的随班就读工作计划与总结,随班就读班级的教研活动记录,有特殊需要学生成长档案等。

3.对家长进行必要培训,促进家校合作。对家长进行全纳教育理念教育,帮助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帮助特殊学生家长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便配合学校完成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促进所有学生的成长。

(五)建设全纳社区,促进特殊教育的社区化

社区是特殊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全纳社区能帮助学生较好地适应社区生活,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加强全纳社区宣传,树立全纳社区意识。全纳学校树立的是一种“社区本位”的理念,教育要从社区发展角度出发,促使本社区内的所有儿童的发展与成长。例如举办社区讲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树立全纳教育观,增进对全纳教育的认识与了解;社区工作者上门服务、进行指导,邻里之间形成良好的舆论来促进全纳社区建设。

2.建设全纳社区委员会,监督、促进全纳教育社区发展。通过选举产生家长社区委员会,通过委员会建立家长、特殊教育专家、教育专家们、社区管理人员之间沟通渠道,实现个别教育计划的真实化、专业化、教育干预的有效化。

第6篇:公共资源教育范文

关键词:外语教学;资源建设;共建共享

前言

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庞大、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所有院校的所有学科,学校是资源建设的主力,也是资源应用的主体,单个院校或单位难以承受建设完整学科体系教学资源的压力。为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的浪费,各单位选取自己的重点学科和特长学科分工合作,通过资源的共建实现资源的共享是资源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在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建设、组织与协调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 资源共建共享标准是基础

教育资源的建设历来是外语院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重点,通过音视频资源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被各校所高度重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外语高校和普通高校外语院系多年来一直企盼着校际之间资源共享的实现。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自2003年开始进行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为了完成这一工作,协会曾多次召开理论研讨会,在广泛研讨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大家认识到建立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是外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

1 制订标准

“十五” 期间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完成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的过程中,组织起草了符合中国外语教育特点的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该标准参考了“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集” (The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的相关标准,依据数据库结构完整性的原则,数据库建设兼容性的原则,管理、检索、调用数据的便捷性原则以及应用平台与用户界面友好、简洁的原则并结合了中国外语教育的特点,形成了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在此基础上协会多次组织会员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讨论外语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问题,最终在2005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兰州年会上通过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2007年,外语专业委员会大理年会上该标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修订,标准的制定使外语院校的资源建设在统一的规范下进行,为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作为资源建设的指导文件,标准也将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学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

2 模式创新

为避免标准成为“空中楼阁”,外语专业委员会在标准制定之初,就本着一切从资源共建共享的实际应用出发的原则,为标准的“落地”进行了积极的筹备工作。在标准制定完成之后,外语专业委员会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建立与标准相适用的资源建设平台和工具上来,适时引入教育技术企业,大胆采用协会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充分发挥院校在教学上和企业在技术上优势,推动标准的实施与应用,并为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2006年初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展开会议,会议决定分别委托北京竞业达公司和联想传奇公司开发基于标准框架的资源管理与平台和著录软件,以推动标准的“落地”,让标准为资源共建共享服务。

转贴于

二 资源共建共享 实施是关键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不仅制定了外语教育信息资源元数据标准,还对该标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推广、应用和实施。

1 建立符合标准的应用平台

依据外语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北京联想传奇公司和竞业达公司开发出了一系列专属的资源工具和平台,包括:外语资源编目工具、外语资源管理平台、外语媒体资产管理平台、校际资源交换平台,上述系列平台与工具的开发,从技术上保障了资源建设、资源管理、资源共享的应用和实施,实现了外语资源建设更加贴合专业外语和公共外语的实际教育需求的目标。 2 免费向会员学校提供资源编目工具

外语资源建设的核心是一线教师,他们既是教育资源的使用者,同时更是资源管理、加工和整合的担纲者。如何最广泛地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成为资源建设成功的必备要素。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在免费向会员院校提供编目工具的基础上,积极开发资源管理、加工、整合的工具平台,受到各会员学校的普遍欢迎。目前,在外语专业委员会中,已有一定数量的会员院校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和资源平台上开始了资源的建设,部分地区的会员院校已经在各地建立了地域性资源库,形成映射式分布,方便了资源的共享。

三 资源共建共享 内容是核心

标准再完善,技术再先进,没有资源作为依托,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2007年初,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发起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倡议,得到全国会员的积极响应。为此,外语专业委员会成立了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对资源库进行管理和维护。

1 建设中国外语教育资源库

为营造开放、共赢的资源共享环境,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外语专业委员会2007年底开始着手建设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从工作启动至今,已经有北京、天津、广州、河南、四川、云南等地的院校向资源库提供了超过5TB的外语教学资源,为实现资源的共享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将越来越丰富起来,资源的共建共享将会不断地深入。目前,北京、天津、广东、云南、四川、河南、陕西等地的会员院校已经成为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直接受益者。

2 设立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

为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得到更高效的建设和应用,外语专业委员会还成立专门的资源管理和服务中心,负责对共享的资源库进行统一、分类、整理和维护等工作,并组织专门的人员按照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元数据标准对资源进行逐条编目,以方便教师更快更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源,同时也为更广泛的资源共建共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建立校际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解决校际资源共享的问题,2007年协会与北京联想传奇合作,联合开发了校际资源共享平台,平台的建立使协会会员院校之间的资源交互与共享变得便捷起来。各会员学校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利用该平台各会员院校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检索其他会员院校共享的教学资源,并可以在线点播和下载。从而将加速外语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工作。

随着参与资源建设的会员学校数量的增长,中国外语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将会极大丰富。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如何进行后续的资源管理被提上外语专业委员会的议事日程。外语专业委员会意识到今后责任重大,但坚信在委员会和会员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外语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会在外语教学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形成良性的互动。

参考文献

第7篇:公共资源教育范文

木文从建立网络教育资源管理部门和协调机构资源建设开发与利用的规范管理、完善激励与保障机制等方而来探讨高校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关键词: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一、引言

网络教育资源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信息主要来源和高校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自学的有效补充,它促进了高校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提高了校园网的教育教学应用水平,在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的情况下,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是当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开发量与质的矛盾

尽管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己经拥有了数量相当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但有相当一部分资源质量水平不高,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许多资源不能满足不同高校同一专业的教学需要,资源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从而导致了资源库利用率低。而且,目前制作完成的课程的网络资源体系仅仅局限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而且多数都是将传统的文本课程与计算机技术整合,搭建或利用平台模版,然后填充有关的教学内容,结果使建设的网络资源缺乏学科特性和学习过程的设计。

(二)教育资源建设与管理的矛盾

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机构协调和管理,各高校独立开发资源,不同教育资源建设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和融合# 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从而使许多资源适应性较差、适用范围狭窄,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缺乏可操作性。一些高校在建设有关的资源时没有依据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标准。资源的分类不合理、不规范、杂乱无序、组织性非常差、元数据的处理不规范、缺乏分布存储和统一管理的理念。特定的资源只适用于特定的平台和技术接口,从而导致不同高校的资源库互不兼容,难以进行相互操作与利用,无法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使不同的资源库成为信息孤岛。

(三)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矛盾

目前,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主要靠高校以自己的实力面向本校师生开发,采取分散建设方式,区域内院校之间甚至院校内部缺乏协调,交流与合作,从而造成开发周期长,成本高,专业面窄,整体资源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条块分割等一系列问题,与急剧增长的网络教育需求极不相称。

(四)教育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的矛盾

目前,我国高校之间缺乏资源共享的机制和意识,网络教育资源运营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高校之间甚至同一高校内相近专业的信息资源缺乏交流、整合、共享,其中影响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知识产权问题。由于教师们的劳动成果缺乏保障,导致一些教师不愿意将自己的教学信息资源放到网上,从而影响了资源的交流共享。

三、建立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一)建立各级资源建设的管理部门

建立由教育管理部门、高等院校、校内院系组成的三级管理机构。资源的建设由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制定有关教育资源共享的政策,并建立由学科、教学设计、网络资源开发和管理专家组成的网络教育资源共建专家组,遵循共建、共享、互联、协作、科学管理的原则,加强高校与高校之间和校内各院系的资源共享、合作与交流,共同完成以共享为目的的网络教育资源合作开发。

(二)组建资源共享的协调机构

不同的高校隶属不同的办学主体,各个高校有不同的发展侧重点,通过在地区,校际中设立资源共,才能真正实现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网络教育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实现高校间的互利,保障课程资源共享有序地进行。解决课程资源共享过程中的质量评估等问题。

(三)遵循资源建设规范资源合理分类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要遵循国内外通用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统一标识和规范化处理网络教育资源后,才能使资源在高校间进行交流与共享,使资源在移植时具有可行性,实现不同资源库平台之间的互操作! 从而提高现有资源的组织性和可利用性,降低资源建设的成本,提高资源质量。

(四)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根据资源需求类型

第8篇:公共资源教育范文

关键词:公共财政;城市公共资源;城市公共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2-0148-02

城市化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而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带有浓重的转轨经济色彩,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增加基于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发展引致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随着计划经济时期被人为控制在各行政区划的人口的解禁而增加的流动人口。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本来隐性的城市公共资源短缺很快显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城市公共资源短缺的集中爆发从大城市逐渐蔓延到中小城市,并且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水务问题、公共交通、垃圾处理、供暖问题、城市管网建设等。各城市在极度被动的状态下开始了“兵来将挡、水来土堰”的城市公共资源供给的攻坚战,但政府很快就发现这是个无底洞,政府的投入永远无法满足城市化带来的公共资源需求膨胀,政府开始寻求其他的途径提供公共资源。在这方面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如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体制)模式。在国外比较著名的是英国撒切尔时期进行的私有化改革,在国内较早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是天则经济研究所的公用事业研究。由于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在我国可参照的经验不多,更无可直接引用的案例,天则的公用事业研究也是边理论边实践,至今已有一些正待检验的案例。因此,可以说在我国城市公共资源的供给从理论到实践尚无比较成熟理论体系和可操作性规范。本文尝试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分析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而这恰恰是进行城市公共资源整合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包括如下三部分内容:城市公共资源内涵(本文所讨论概念的界定);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研究的范围界定;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内涵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界定

城市公共资源是指自然生成或自然存在的资源以及由政府作为供给主体,被全体人民共享并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特征的、城市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它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与条件,这些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

(二)公共资源的特点

城市公共资源属全体人员共同享有,一个物品是公共资源,必须有以下特点:

1.公共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的。与私人物品相比,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所有权不属于某个人,而是属于部分成员和全体成员所有。它同时存在多个使用者,每一个使用者不存在竞争性,具有公共性质。

(1)公共资源的非排他性。一个使用者使用公共资源不会引起另一个使用者的效用减少。公共资源是一定区域内全体人员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公共资源的外部性。一旦公共资源遭到破坏时,对其他使用者来说会产生一种额外支出,例如,同使用一条河流的上下游两用户,上游企业排放污水必然会影响到下游居民正常生活。

2.公共资源具有稀缺性。在工业化社会以前,各种资源丰富,人们认为公共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然而随着工业化带来的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人口的剧增,人们才认识到了公共资源的稀缺也在日益增加。

3.公共资源具有整体性。这就决定了一旦某项公共资源受到破坏,将影响到公共资源的整体价值。如城市的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会降低城市的整体价值。

4.公共资源价值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评价公共资源价值不仅偏重于其经济价值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偏重于对其公共资源的社会价值的评价,即公益性的评价。

城市公共资源具体包括:

1.城市中的自然资源。如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地、湿地、矿产、海洋等资源。

2.城市中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一是有形资产。可经营资源、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二是无形资产。依附于有形资产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资产的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本文所讨论的公共资源问题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社会资源。

二、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研究范围界定

通过上述公共资源的内涵分析,以及考察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沿革,我们将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作如下界定: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提供

城市公共资源的提供主要针对上述分类中的公用事业部分而言。和其他转轨国家一样,我国公用事业也带有较为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因此我们在理论上首先应根据公共财政理论明确哪些是纯公共品,是由政府必须无偿提供的;哪些是准公共品必须由政府有偿提供的;哪些应该由市场提供的;哪些是暂时无法分清的。

(二)城市公共资源建设的融资模式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全部由财政投资的公共资源;财政与市场共同出资的公共资源;由市场融资建设的公共资源。具体融资形式体现在:财政融资,包括财政预算、国债、政策收费等;银行贷款;企业和项目直接融资等。其中近年来表现尤其活跃的是企业和项目直接融资,涌现出很多重要的做法,包括:企业发行“准市政债券”;以信托为工具的“准市政债券”(如国内第一个成功的案例是上海外环隧道项目);保险资金的进入。2003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投资体制改革方案》,提出鼓励和促进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这些投融资模式应进行操作程序的规范、操作方法的完善,并逐渐将其一般化。

(三)城市公共资源的经营模式研究

在城市公共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偿提供的,这是一笔只要城市存在就永远不会枯竭的收入,现在由于经营城市公共资源的大都是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效率低是经济学人所共知的,因此现在经营城市公共资源的国有企业大都亏损。而私营经济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公众利益与其经济目标发生冲突的时候,难免会发生损害公共利益的事情,伦敦机场由于私有化而一度出现滞留旅客无法登机的混乱局面就是先例。城市公共资源经营模式研究从理论到操作细节的设计,以及适用的条件都应有事先的充分准备,而且需要通过区域试验不断积累经验,最终形成法律规范。

(四)城市公共资源的监管、评价体系研究

城市公共资源的监管、评价体系是城市公共资源正常有序运营的保障,监管、评价体系的不健全是转轨经济的又一特点,因此监管、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城市公共资源运营模式研究同等重要。

三、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

通过城市公共资源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具体城市公共资源提供与管理的现状和背景分析,在借鉴国外和国内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具体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目标:理顺政府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责任、地位和作用;规范市场进入公共资源领域的规制及程序;完善城市公共资源监管体系;建立城市公共资源管理评价体系。

(二)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原

1.以公共财政的理念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基本理论指导

城市公共资源主要解决城市公共品的提供以及外部性的纠正,因此对现有城市公共资源进行整合的理论基础应是公共财政理论,以公共财政理论为基础,对具体城市的公共资源供给现状进行分析,确立政府对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的责任、地位和作用,确定市场进入城市公共资源领域范围。

2.以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区域性特征为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基本出发点

城市公共资源管理带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区的自然情况、经济发展、文化传统以及制度基础对城市公共资源的管理有较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城市公共资源的经营模式上,在尝试改革之前应做本土化的可行性论证和细节推敲。

第9篇:公共资源教育范文

一、数字化课程资源

园本课程的构建是动态的,而数字化资源的灵活性很好地支持了这一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可以不断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深入地认知与理解,愉快地探究与发现,自由地想象与表达,在自主探究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丰富自有资源

我园在多年的园本课程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活动设计、图片、音像资料等课程资源。它们是教师、幼儿、家长以及社区人员共同积累起来的,它们记录幼儿探究的历程,反映家长参与的过程,体现教师反思的经过。它们以单元或主题的形式被收集到课程资源库中,各个班级都可以参考,通过筛选、调整,形成新的单元和组合。

例如,我园曾就“邮局”展开过一系列活动。孩子们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给自己的好朋友写信,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去附近的邮局寄信,了解邮局的内部设施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并记录寄信的流程和所用的工具。在实地探究后,幼儿和教师共同在班级创设了“邮局”的游戏情景,幼儿自己设计邮票、制作邮筒、为邮局起名字、分信件。在游戏中,教师不仅关注幼儿的角色扮演、物品替代、实物操作等,也重视他们的合作、分享、协商等,更注重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用静态的文字(计划、方案、反思等)和动态的视频及照片相结合的形式,将这类活动案例收录在课程资源库中,丰富与完善了我园的课程资源。

2 整合外来资源

数字传输的便捷,使得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成为现实。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合理整合外来资源,成为丰富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必由之路。我园参与了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研究”,深切地体会到网络资源能给我园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带来多方面的支持。例如,我们在进行“交通”这一主题活动时,调用了课题组的模拟资源库“小天天快乐学习宝库”中的若干相关资源。

课件《盈盈的汽车旅行》以幼儿的视角展现了生动有趣的“汽车旅行”,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景。教师可以以此为课程资源设计中班语言活动,引导幼儿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在乘坐汽车时应该遵守的安全规则,并用较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通过观看动画片和与同伴交流进一步了解乘坐汽车时的安全知识。

课件《与汽车一起工作的人们》以动画的形式模拟了汽车在旅行过程中发生的事情。通过该课件,幼儿可以自由交流、讨论遇到问题时该到哪里寻求帮助。初步了解加油站和停车场的设施、加油和修车等操作步骤以及相应的人员和标记,知道除了司机还有许多人与汽车有关,汽车有问题时可以到相应的地方解决。通过该课件,幼儿可以了解加油-加油站-加油员,停车-停车场-引导员,修车-修理厂-修理工,交通事故-警察,洗车-洗车场-洗车工;认识相应的标记:禁止打手机标记、严禁烟火标记、停车场标记、加油站标记、出口和入口标记。幼儿还可以尝试将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汽车的设施运用到游戏中,学习模仿其中的对话、手势,讨论用到的工具、标记,增设洗车场、加油站、停车场等场景,增添洗车员、加油员、引导员等角色。

“小天天快乐学习宝库”中不仅有前文所述的与交通相关的各种类型的动画,还有与交通相关的各种类型的照片、声效等。在照片方面,不仅有静态的“各种不同车辆”的系列照片和“各种交通标识”的系列照片,还有表现人们动态的交通生活场景的“坐地铁的过程”系列照片和“上班高峰时期的街道”系列照片。在声效方面,有各种车辆行驶时发出的声音、指挥交通的声音、飞机升降的声音等。这些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深入开展有关交通的主题活动。

二、数字化教研资源

教学管理与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构建数字化教研资源库,可以帮助教师开展实践研究,解决看似平常却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数字化教研资源充分体现了开放和激活的特点,可以促进教师间的合作和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1 构建“数字教研室”

构建“数字教研室”可以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便利,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集体网络备课。以往,教师的书面备课任务普遍较重,教师常常感到疲惫。如何使教师的备课有效、有益,突出个性,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我们采用了“网络备课”的形式。教师可以在内网搜索相应的教育资源,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修改与调整,然后将其保存在自己的备课夹中。教师经过教学实践,在年级组讨论修改后形成较完善的教案,便可以上传到网络空间,让其他教师分享。我们逐步认识到,搭建“网络备课系统”可以让教师形成数字化、互动的教学反思模式,这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形式。

二是经典案例共享。教师通过“设计-实践-再设计”的过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使经典的教育资源得以在动态变化中完善。教师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设计出许多有趣的活动。例如,融合了语言、科学、音乐的主题系列活动“倒霉的狐狸”,体现科学、音乐与游戏整合的系列活动“打字机”“按摩”,等等。教研组根据教师写出的脚本,研制出课件,如VCD、PPT等,放在本园网络主服务器上,作为教育活动资源,供全园教师根据班级教学的内容和幼儿的可接受程度选用。

2 构建“数字资源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