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的创意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楚文化元素中各种造型纹样是楚文化高度浓缩的视觉形象代表,将其引入当代图形设计的创作中,是拓展现代图形设计的重要课题。如何将楚文化元素在图形创意设计中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应用,是当今设计师们所面临的新课题。现代图形设计只有符合时代的脉搏和节拍并不断地推陈出新,楚文化所具有的无穷价值才会更具有生命力。
一、楚文化元素各种造型、纹样的提炼与继承
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图形设计中很多地方都应用到了楚文化的元素,特别是楚文化中的独特造型和纹样设计。如建筑雕塑中的图形、商品包装图形、标识图形、衣服图案、海报中的图形等等,有些地方注重在其形的应用,而有些地方则注重其意在设计中的作用,当然形意的统一是设计者所共同追求的。在这里我以武汉东湖磨山风景区为例,重点分析一下建筑雕塑中图形对楚文化元素的运用
对楚文化元素运用的最为全面、完整的建筑雕塑,就是武汉的东湖磨山风景区。磨山楚城是磨山楚文化第一个代表性建筑。城楼上高悬“荆楚雄风”匾,依据楚人喜欢临水居高筑城的特点,按照郢都故城形制而建。磨山楚城还有祝融塑像,祝融是传说中的火神,是楚人的远祖。这尊雕像体现了楚人拜日、崇火的民俗。
楚辞轩。为纪念楚国著名文学家屈原、宋玉、唐勒、景差而建,是楚式建筑风格的吊脚楼。“惟楚有才”组雕,这组雕塑气势磅礴、技艺精湛,是东湖楚文化建设的经典之作。以多种雕塑手法展现了古楚国的农耕、战争、矿冶、纺织和日常生活情景,以古楚国八百年风云人物和重要事件为主题,体现了楚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在楚文化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样就是凤纹,武汉东湖磨山风景区的楚凤雕塑。将凤的造型完美的提炼出来,双凤铸于1991年12月,通高6.2米,耗青铜15.8吨,系参考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人物龙凤帛画中凤的形象设计。底座高1.5米,取楚墓出土镇墓兽基座造型。凤是楚人想象中具有非凡力量的神物,部落时代崇拜的图腾。成语“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即喻楚凤。尾羽如烈焰熊熊,以示楚人崇火。虎为巴人崇拜的图腾,凤踩虎造型取楚墓出土虎座鸟(凤)架鼓原型。不管是凤纹还是楚凤雕塑都显现出楚人在艺术发端时期不同凡响的创造力和观察力,将凤的形象重新分解、异化和组合之后,使造型奇特夸张,并开始趋向抽象化、符号化,设计语言独具特色。充分说明了楚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图腾的崇拜,
楚文化元素中的造型与纹样,除了楚凤,最具有代表性的3个元素就是简、车、钟,竹简象征着楚国的思想和文化,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战车象征着楚国的军事与政治,因为它寓意着高大的躯体和显赫的威势;编钟象征着楚国的艺术和科技,因为它展现出了音乐的性能和工艺上的高技术含量。
而将这些元素运用的较多的设计,便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许多旅游用品的设计,例如武汉博物馆内出售的旅游手册,各种宣传画册上的图形、笔袋上的纹样、钥匙扣上的各种人物、动物、器具的造型等等丰富多彩。
二、楚文化元素中的造型纹样在图形设计中的发展与创新
图形设计作为一极具文化内涵的设计类别,对传统文化的发扬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几个图形设计中了解楚文化元素的造型特征。
在武汉东湖风景区虎坐鸟架鼓中楚凤图案的应用,服从视觉上的,突破繁复的造型,从而体现出抽象形式的艺术美感。如凤的造型夸张、奇特,绝非对自然事物的客观模仿,而是经过精心加工、整合出来的。
在月湖公园楚文化墙景中的应用,是对楚文化的表现的又一重要方式。对称与均衡式构图的是楚造型纹样惯用的手法,这种构图存在一中心线,它交代了楚造型纹样组织单元的布局,在其左右、上下或四周配置同形、同色、同量;均衡与不均衡指的是造型纹样各部分力量分布的状况,不同形色但量相同或相近的造型纹样占据空间位置,它决定着楚造型纹样的平衡美感,通过对称与均衡的构图手法,楚造型纹样表现出一般描绘纹样不同的视觉效果,更加具有组织性,这正是楚造型纹样具备装饰属性的重要前提。
楚造型纹样的繁复有别于现代应用美术图案的一大特征――在繁复中求变,乱中有序。楚造型纹样的繁复绝不是简单的罗列,单纯的重复,它更加讲究在纷繁中体现出对比与调和,节奏和韵律。这一特点在汉口江滩的楚文化铺装中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要将楚文化元素与现代图形设计完美的融合,不仅要了解其特点,更要有创新意识。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源泉。因此,培养丰富的联想能力,用发散性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从而产生新的艺术造型以致产生新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活动没有现成的固定答案,这就要求创新思维能超越障碍、突破困难,自由、流畅地在幻想与现实间不断往返。而通过对楚文化元素的思索和提炼,图形创意的灵感思路来源于楚文化元素中造型纹样的神韵,表现形式大多为托物抒情、借物寓意,使画面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具有更强的感染力,想象力和扩张力,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视觉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王生铁.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N].光明日报,2003.
关键词: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一、徽州戏曲的文化特征
徽州戏曲文化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形式上形态各异,各不相同,在徽州地区广为流传。它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安徽地区在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号召力,其艺术表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徽州戏曲产生的渊源,背景十分复杂。明清时期徽商的兴起对戏曲艺术的推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商业作为纽带创造了徽州文化,同样也创造和推动了徽州戏曲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徽州戏曲是一个包罗万象,色彩斑斓的文化艺术宝库,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从物质遗产丰富的徽文化沃土中成长起来的徽剧,自明万历年间形成的“徽池雅调”之后,其四百年的风雨艺程,拥有自己特殊的艺术类型,折射出徽班千古风流,徽剧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二百多年前“四大徽班”进京后演化、孕育诞生了被喻为国粹的京剧艺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徽州戏曲的主要特点是人物装扮鲜明,讲究化妆,舞台设计华美夺目,舞台动作具有卓绝的技艺表演。徽州戏曲的剧目非常丰富,剧本的精神内涵既有浓厚的忠善孝义的儒家思想,也有宗教色彩的剧本情节。扮演的各种角色行当齐全,并且有规范而严格的班社组织。
二、传统艺术形式的拓展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特色或个性的文化传统是文化和创意产品设计的源泉。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是徽州戏曲文化的载体。主题能正确反映徽州戏曲文化,这些属性和特征是衡量徽州戏曲文化和创意产品成败的基本标准。徽州戏曲作为安徽地区的传统文化代表性,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安徽的特色,来到徽州地区的国内外游客都对蕴含戏曲元素的文创商品有一定需求,认为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有很强的文化代表性,这符合当下人们追求个性的,又重视文化的特征,所以设计的重点就是要求产品设计的创意、功能与造型要被广大的消费群体所吸引,将徽州戏曲文化作为创作源泉,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将其图形化的元素提炼出来,以现代设计的思维方式将其运用在文创产品之中,既要符合现代人类的生活需要和大众的审美水平,也要保留徽州戏曲文化的象征因素。所谓文化性从表现手法和设计内容上讲,应该是比较多的保留和提升徽州戏曲文化的精华,就是利用一些典型的文化元素,并加以改造和提升,形成创意产品以适应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需要;从地域上讲文化设计和空间地域关系密切,就是说所设计出来的文化创意产品要跟徽州戏曲文化的内涵有紧密结合的关系,从视觉效果上讲,这种文化性的设计应该能让人感觉到徽州戏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特点,能让人得到戏曲文化的熏陶,从而使人得到内心的满足。徽州戏曲有许多视觉元素可丰富了传统艺术,结合了艺术,舞蹈,文学,音乐,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徽州戏曲的服饰是装饰图案最多的载体。每个徽州戏曲服装都有不同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都包含不同的含义。徽剧中的角色行当由生、旦、净、丑四行发展形成了较为细致的划分,人物服饰的艺术特征十分鲜明。从戏剧性的角度来看,它具有特征;从文创设计的角度来看,它是有图形语意的。徽州戏曲脸谱也具有独特的设计语言。各种造型的脸谱人物特征鲜明,这为文创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戏曲人物的服饰、脸谱、道具等方面提取元素运用在设计之中,通过现代设计的手段,使文创产品以新的形式展现徽州戏曲文化。
三、新的表现形式的建构
徽州戏曲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的开发需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文创产品的表现形式要从功能、审美等方面满足消费群体,按照现代设计的定义,图形具有传达特定信息的功能。随着现代通讯技术与传媒技术的发展,人类获取信息比前现代化社会发生了质地转变,今天社会已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图形传达意义的功能越来越重要。徽州戏曲图形具有丰富的文化传承,社会意义和审美的功能。在文创设计中,对徽州戏曲图形加以提炼,融合,创造出具有现代意义的设计作品,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也为设计语言的多元化作出了努力。下面就从四个方面对徽州戏曲图形在文化创意设计中的建构进行论述。
1.整体挪用
所谓整体挪用,就是将徽州戏曲图形作为设计主要元素的一部分直接套用,因为徽州戏曲图形传达的语意与当代社会有内涵相同或共通之处,这时,设计师可将戏曲图形整体搬迁入作品中,作为设计作品的一部分全盘引用。当然,这种挪用不应是概念的拼凑,只有设计理念与所挪用图形在语意和外形都相互匹配的情况下才会成为优秀的设计作品。如果盲目照搬传统图形只是为了迎合市场的某种虚幻的古典情怀,浅薄的传统文化的追捧,生硬地套上传统和经典的名头,而不顾传统图形的语意和语境,不顾设计作品要传达的信息,致使设计作品徒有其表,造成信息传达混乱,这种对徽州戏曲图形的照搬注定不会成功的。文化创意产品本身具有很强的原创性,设计的重点就是要求产品设计的创意、功能与造型要有机结合,不能是简单的贴图或者复制,要在产品的功能,审美,以及情趣上形成具有原创意义的商品,才能被广大的消费群体所认可与购买。
2.简化提炼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无时无刻接受各种视觉信息的包围,直观而简练地给人以深印象的图形,准确传达商业信息是当代视觉设计的重要特质。徽州戏曲图形作为手工业时代的产物,具有精细而繁杂的工艺特征,其很多图形是精雕细刻,发丝毕现,这种传统图形既不符合当代受众的审美原则,也不符合视觉设计快速传达信息的要求。现代文化创意设计中的图形元素皆以最简练的艺术语言传达着丰富的内涵与信息,也是设计师感受的重点。感受方式与感受对象在设计作品中的有机融合与高度统一,徽州戏曲图形的提炼也是设计创意的进一步提高与深化。利用戏曲图形时应保留图形的传统语意和文化内涵,提取与设计主题相一致的元素,使图形在理念与外形上具有时代特色,同时体现传统意味。
3.重组同构
重组同构是现代设计中对传统图形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所指的是在设计构思中以系统的综合方法将原有图形根据创意建构成新的视觉效果或者新的形象。徽州戏曲图形在古代有其固定的语意逻辑,当代思想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生活理念,需求,以及理想比古展了许多,传统图形在某些人群或某些场合的应用能对应受众的心理需求,但远不能包括所有人的心理需求,这就需要对传统图形进行合理的改造与重组,形成新的视觉符号或者新的图形以满足多种需求的设计。这种对传统图形的大胆改造与想象,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成功的设计理念下,对传统图形进行合乎逻辑的重新组织和重新构造。使其图形的共生,图形的渐变组合和相互演化下形成新的图形,具有时代特色的图形语意的表达,从而使传统图形在当代出现新的面貌。对徽州戏曲图形的重构是采用西方设计理念的思维方式,它不是单纯地展现传统风格,而是对传统图形的抽离,混合,拼接或重组,同时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审视传统文化艺术的思考维度。这种对徽州戏曲图形的应用,要重视重构后语意的合理性,防止出现歧意,才能使徽州传统焕发新生,使设计作品出现新意。
4.语意升华
语意的本质就文创作品而言是通过图形来传递的信息和文化观念、思想和情感。在文创设计作品中,语意的表达是以图形的传达与主观精神相统一的,图形是语意的基础与核心,对于图形语意的领会有时是解读图形下的更深层次内涵。徽州戏曲图形本身具有丰富的信息内涵,往往含而不露,隐而不显或艰涩难明。对这些传统文化本源性的理解,是把握徽州戏曲图形的根本。这些语意隐藏在那些图形的背后,关联着比简单的审美意义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意义。深入解读和理解徽州戏曲图形的原生态语意,可以促进设计语言的丰富表达。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元化思维的涌现,现代设计的理念、方法、设计手段和传播媒介都有了新的发展,这为徽州戏曲图形在当代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科学的分析,有逻辑地推演,高科技的表达,有目标的取形,延意,传神,会使徽州戏曲图形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焕发时代的风貌。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设计;工作坊;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124;J1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3)05―005―06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之无愧的朝阳产业。据统计,我国近年来的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每年都在17%以上,高于GDP增长速度。根据全球《2010创意经济报告》,创意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部门,它拥有创造收入、扩大就业和增加出口收益的潜力,同时也促进社会包容、文化多元性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新的发展选择。
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实,伴随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加速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已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文化创意产业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是创意人才。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呈现出严重的缺口,“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落后于现代制造业的实践”。在此前提下,探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模式,借鉴发达国家创意人才的培养经验,尽快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意人才,已成为我国高校创意人才培养的紧迫课题――而这对于加快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环保型社会,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进入21世纪后,伴随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据初步统计:中国目前设立设计专业的高校已达上千所,每年招生人数已达数十万人,设计类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发展最热门的专业之一。然而规模的背后不可否认还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长期以来,艺术设计教育界都有这样的认识,“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落后于现代制造业的实践”。有学者指出,中国的设计教育至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我国的创意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呈现出严重的缺口,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的产业就业人口的比例不过千分之一,远远低于欧美等国的城市;而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近八成年龄在20~25岁之间,从业年限在两年之内的超过七成,大多还是“新手”上路。此外,我国的自主创新设计能力落后,导致我国每年需从海外引进大量创意人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不一致。总体来说,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首先,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不科学。课程设置方面,在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中,分散于各教学环节的课程往往彼此孤立;传统教学模式偏重设计效果而轻视对设计流程的掌控,导致部分高校只强调学生对某一专业技能的学习,忽略其它素质的培养,“将课程内容分割成各个片段,只提供那些看似最有直接效果的技能”,学生无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设计学科知识结构,只掌握了艺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却不具备创新意识和较好的文化艺术素养,无法成为本行业所急需的拥有个体创造力、具有国际视野且具备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型创意人才。
其次,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我国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陈旧,无法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时俱进。一方面,部分高校未将艺术专业之外学科的学生整合进入文化创意产业中,一些工科专业,如建筑、汽车、机械等专业的学生缺乏创意设计的思维;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尚不够重视,无法为学生营造出一个集人文修养与创意创新于一体的校园氛围。此外,对比国外的设计院校,多数能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工作者的需求,开出各式的培训课程,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良性循环。我国设计院校有针对性地为文化创意产业工作者开设的专业培训、短期培训、远程教育课堂尚不多见。而我国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中正存在着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现象,有待高校进一步发挥教学培训的作用。
第三,设计实践与市场脱节。尽管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但一些由高校培养的设计人才仍被企业批评为实践能力差、与市场脱节。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教师一毕业即进入高校任教,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又很少能够为师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在产学研脱节环境下培养的学生,进入到创意产业后,必然出现与创意人才标准要求脱节的问题。
第四,系统化的创意学研究缺位。目前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创意学的研究理论仍处在引进阶段,从事创意学研究的人员比较缺乏,更缺少创意学研究的平台,特别是对总体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很不够,对国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政策制定、产业布局、人才战略的研究还仅限于简单的介绍,对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创意产业的各自特色与取向还缺乏深入细致的探讨。
总而言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在办学规模、培养模式和学生数量上都经历了跨越式的前进,但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实践与科研等方面均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经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滞后于产业发展已是不争事实,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满足中国市场对设计创意人才日益高涨的需求。
二、国际艺术设计教育三大模式
与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早,不同地区的学校在长期发展中,结合地域特色,逐步形成各自的特点。各所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既追求个性化办学,同时注重培养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长期以来,欧美的艺术设计院校在教学方式上较多运用了以下三种模式。
1.宽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模式
对于低年级学生,欧美的艺术设计院校通常会安排学生进行不分专业的宽平台课程学习。完成平台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将进入各自的专业领域学习。当学生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后,又会进入不分专业的、综合性的跨学科项目学习。
以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艺术学院设计专业为例,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实行基础平台的通识教育,主要强调学生对2D和3D技能的掌握以及对设计思想和设计过程的把握。第二年与第三年时,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但在第四年,学生对于跨学科项目的学习又是不分专业的。
除此之外,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也是欧美艺术设计院校的一大特色。以伦敦艺术大学为例,作为欧洲最大的艺术类专业学校,伦敦艺术大学共由六所学院组成,这六所学院各有特长,专业细分明确,最多的学院开设的专业方向多达30种,涵盖艺术设计和环境、时装、平面设计、表演、导演、电影与录像、数字媒体制作、国际旅游业和旅游传播等专业,囊括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所有门类。伦敦艺术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丰富,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已参加工作的社会人士,都能找到相应的课程。
2.工作坊模式
除了传统课堂外,工作坊模式在欧美的艺术设计院校中被大量使用。所谓工作坊,指的是一种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学习模式,通常由10~20名成员组成一个小团体,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持人为核心,成员在其指导之下,通过活动、讨论、短时演讲等多种方式共同探讨某个话题的组织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最早起源于德国包豪斯学院。该学院创建者、现代建筑设计的奠基人之一格拉皮乌斯提倡“技术与艺术并重”,学习过程有如“工厂学徒制”,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工”。在教学过程中,担任艺术形式课程的教师称“形式导师”,教授其理论课程,并引领其专业的发展;而担任技术、手工艺制作课程的教师称“工作室师傅”,负责辅助指导其实践教学。由于实践环节需要特定的场地,因此学生日常实践空间――工作坊逐渐成为实践环节的核心,以此形成的实践模式亦被称为“工作坊教学”。
工作坊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创意的能力、自我表达的能力和调查研究的能力可以在具体的项目中进行锻炼,并得到提升。工作坊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桥梁。以意大利多莫斯设计学院为例,各种工作坊被大量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在实践操作中,本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得以运用。学生们可以按照项目自由组团,不同学术背景的学生可以在同一个队伍中进行头脑风暴,既有利于学生间跨行业的交流,又能碰撞出不同的火花,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协作的精神。学校为每个工作坊指定一位导师,他/她可以是来自企业的知名设计师,也可以是学校教授。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作业,导师提供建议与咨询,但不参与决策。在这样的工作坊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同时,一些职场上的工作技巧,如表达能力、团队沟通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产学研模式
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欧美的艺术设计院校无一例外地都十分重视产学研的合作模式。以伦敦艺术大学的KTP项目为例。KTP项目,即知识成果转化合作伙伴项目,由HEIF资助,旨在与企业联合,转化在校教师的研究成果,解决企业生产瓶颈,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生产力并促进创新。KTP项目一般为期2~3年不等,大学提供的团队包括1名研究员/项目导师,以及1到若干名项目助理(优秀的伦敦艺术大学毕业生)。视参与企业大小,英国政府为每个符合条件的KTP项目提供30%~50%的资金资助,参与的欧洲企业仅需支付另外50%~70%的项目经费。
从本质上讲,一个KTP项目是一个连接企业、知识库(大学)和合格人才(毕业生)的合作项目。其中,企业往往有一个特定的战略项目却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持;而知识库(大学)则拥有与该项目有关的知识技能,通过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将专业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相连接。KTP项目将大学的创意人才带人企业,既拓展了毕业生的创新商业技能,又能使企业从大学获得无与伦比的艺术和设计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毕业生可以将其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环节,并有机会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有参与战略项目的经验。通过毕业生、企业和学校的互动得到加强,能够进一步促使学术研究推动商业发展。该项目利用大学科研力量和知识,以全新商业方式将知识成果转化,为毕业生创造实践机会,使其能在一线岗位得到充分锻炼,最终使所有参与方获利,推动企业进入良性循环,所有这些都非常值得国内高校学习。
除此之外,欧美艺术设计院校重视与一些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校经常会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来校讲座、举办工作坊等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够从学校获得理论方面的专业指导,更能通过那些专业人士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及自身兴趣所在;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去相关公司参观、访问和调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亲身到行业第一线去,熟悉行业的发展,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上图反映了宽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工作坊与产学研三种模式的互动关系。其中,宽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模式是三种教学模式中的基础,通过宽平台、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打好艺术设计的基础知识,在进入高年级学习后,通过工作坊和产学研的互动,强化了所学知识的实践操作部分;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际的项目操作,进一步巩固了基础阶段所学习的知识,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三、国际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对我国及我校的启迪与借鉴
自2009年起,同济大学在已有基础上,对校内的艺术设计学科和相关资源进行了新的规划和调整,包括成立设计创意学院,筹建中意设计创新中心,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多方面资源,服务于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
1.成立以“开放创新”为特色的设计创意学院
为“满足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过程中对高层次设计人才的急需”、“满足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中对创新人才的需求”,2009年5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在原先的艺术设计系的基础上成立。学院借鉴世界设计与艺术学科的最新理念与模式,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型、前瞻型、研究型、综合型的新一代设计人才与设计管理人员为目标,致力于建设以“开放创新”为特色的世界一流设计学院。短短几年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以下特色:
首先,积极拓展与国际知名设计院校的合作。学院积极拓展与国际知名设计院校的合作,已经形成的联合培养项目有与意大利米兰理工、都灵理工“4+2”本硕连读双学位培养项目,以及与芬兰阿尔托大学的IDBM双学位硕士学位项目。与此同时,学院重视国际交流,引进国际先进师资与经验;重视双语课程的建设,探索开设研究生全英文课程建设;为充分发挥学院外籍教师的作用,学院开展实施由国内硕士生导师与外籍教授共同辅导硕士研究生的“co-tutorship”培养模式,中外导师可以互通有无,共同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其次,构建宽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模式。从2010级学生开始,学院开始实施新的宽平台培养模式,打通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选课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容量多样化的课程菜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老师授课。这一新的培养模式打破了原有的从大二开始便分专业学习的模式,取而代之为宽平台、多样化、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授课竞争的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在服务社会方面,学院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筹建“上海国际创意设计大师培训中心”,面向政府机关、组织机构中高级管理人才以及国内外各类创意人才,开设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班,以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区域功能。
再次,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学院重视实践教学。针对各专业和课程的具体实际,加大实践课程比例,让学生在自己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掌握知识。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中外合作的各种工作坊、竞赛等活动,如2009年9―10月学院与丹麦设计学院、德国Folkwang大学设计学院联合举办“世博自行车”设计工作坊;2010年11月,学院与2010瑞典世博参展委员会共同举办中瑞“创意之光”设计竞赛活动;2011年5月,学院与瑞士伯尔尼艺术大学联合举办“VISIT2011”工作坊,中瑞学生开展融入双方文化特色的设计课题;2012年11月,学院与昆士兰科技大学联合举办家俱设计工作坊等活动。
第四,搭建“产学研”平台。2010年,同济大学和芬兰阿尔托大学联合创建中芬中心,同济一阿尔托设计工厂成为融合两国尖端创新人才及理念,推动校际创新教学与合作及产学研发展的重要平台。作为一个创新合作平台,中芬中心通过建立行业产学研合作和以学生为本的模块课程,在一个多学科和跨文化的环境中为学生们提供独特新颖的学习机会。以中芬中心牵头的同济大学创新移动课堂(Tongji on Tracks)为例,该项目将教育和研究置于一个复杂的移动环境中,为活动参加者及各方提供跨国、跨学科的企业项目学习体验。在2011年中芬创新移动课堂中,以跨学科的设计课程和由青岛海尔集团资助的工作坊为依托,来自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5所兄弟院校、10个不同专业背景的近百名学生、专业教师、设计师、企业管理者在7天7夜的火车旅程中,完成了8个跨学科工作坊以及相关的大量策展布展准备工作。此外,学院还重视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探索建立与市场对接的实践基地。为充分发挥学校与文化产业市场的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学院把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意设计人才,探索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性的教学体系。2009年以来,学院先后与欧特克(Autodesk)、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等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加深彼此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互动的平台。
2.建设以“多功能平台”为特色的中意设计创新中心
依托同济大学强势工科的学科背景与已形成的对意合作基础,2010年10月,根据中意两国政府协议,中国科技部将“中意设计创新中心”设立于同济大学。根据规划,中意设计创新中心是集设计教育、研发孵化、国际交流、活动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该平台的搭建,将进一步促进同济大学内设计类相关专业的关联互动,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具体来说,中意设计创新中心以推进“未来跨文化设计人才培养”为己任,致力于建设国家级中意设计教育平台。该平台拟打造面向全国、多种形式、多层次的中意国际化办学项目;开展中意设计教育名师计划;与意大利环境部合作,开设中意绿色节能建筑教席;开设面向教师和学生的中意设计教育奖学金;促进中意间设计教育的相互了解。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创意产业 香港设计 设计家 创意人才培育与发展
创意产业作为一系列行业称谓,与国家经济及都市发展政策构成重要一环,经过短短十多年的发展,估计已占全球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七,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创意产业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率更远超其他行业,成为知识型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08年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中国内地和英国的报导亦显示,创意产业是少数仍能达到正增长的行业。
各国对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定义下,不同国家便有不同产业项目的选择,具体上文化及创意产业的类别可区分为三个部分:包括文化艺术、工艺、古董等,与“文化及创意产业”同源词的产业;包括电视、广播、电影等营利性企业的产业;以及包括软件、交互式休闲软件等的数字内容的新经济产业(Cunningham)。而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内容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包括漫画)、古董与工艺品、设计、数码娱乐、电影与录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与印刷、软件与电子计算(包括游戏软件)及电视与电台。
自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委托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进行的《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并于2003年9月第一次发表报告后,“创意产业”成为社会各界持续讨论的话题。而且一直以金融地产为发展主轴的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也发展迅猛。而官方数字显示,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每年总增值额近630亿港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1%。文化也是一盘大生意,未来为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有能力达到7%~8%。
香港的“经济机遇委员会”2009年4月把“文化及创意产业”定位为香港具有优势的六项产业之一,政府亦于同年6月1日成立“创意香港办公室”,推动香港创意产业发展。香港多个创意行业,包括广告、电影、流行音乐等,均有长远和辉煌的历史以及稳固的根基,而香港在不少方面,如信息和创作自由、社会多元化、人才、工业支持服务等亦具有相当优势。而到“创意香港办公室”成立以后,在已统筹及支持香港创意产业发展的项目中,可发现及归纳为香港创意产业的四项核心行业,分别有:电影业、电视业、设计业及表演艺术。
一、香港设计业的国际化优势
香港的广告设计及制作优势在于技术较先进,较具创意,香港广告人思维灵活,眼光亦较阔,设备及水准上都比较高。其广告和设计的市场化、国际化走在世界前列,其广告和设计的样式、形式以及创意新颖与独特。如2008年北京奥运,香港设计公司获选为北京奥运水上项目的场地设施项目提供相关的服务,负责设计、规划比赛场地及有关场地设计,另外亦有香港公司参与北京奥运期间如广告、纪念品设计等方面合作的例子。
香港占有文化及语言上的优势,相对外国竞争对手,较熟悉内地商家的需要,能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中国内地市场和客户所需要的广告和设计,也容易为国内商家所认同与接受。
据香港设计师协会2006年的统计,香港的设计公司超过1500多间,超过90%的设计公司都是当地公司,而其中68%都有出口设计服务,接近20%在香港以外设立了分支,其中设于内地的分支最多达38%。中国内地仍然是香港设计业发展的主要市场。在CEPA的支持下,再加上每年的“设计营商周”带来不少的正面影响,缔造良机,让设计业与商界人促进设计业业务的质与量的发展,并就如何善用CEPA带来的机遇交流意见。
二、香港设计业的服务范围
香港设计业主要由产品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及时装设计等多个专业组成。近年,设计管理在香港也逐渐成为一门新兴行业,一般而言,前二者较多采用设计管理。一些香港设计公司除提供核心服务外,亦从事店面设计、广告及推广设计等其他设计服务(香港台北贸易中心,2009)。
服装设计,与特别的产品设计如珠宝和玩具都是因发展时期与历史较长,海外市场开拓得较为完整,所以整体来说规模较大。建筑设计服务业除了本地市场外,亦跟随大陆不同城市的发展带来整个市场的扩张,国际城市包括中东、印度亦令香港建筑设计领域的生意规模增长不少。一些新兴的设计服务业如多媒体设计、展位设计及网页设计等因发展时间较短,规模则较小。
另一些香港品牌策略公司,若能够为大陆企业提供设计店铺、网页、建立品牌属性等“一站式”的服务则较优胜。以总部设于内蒙古的著名品牌鄂尔多斯为例,由于多年和香港设计公司有合作,鄂尔多斯旗下新开发的奢华品牌“1436”干脆设于深圳,不但邀请香港时装设计师协会主席杨琪彬作为品牌总监,其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均由香港公司参与,连公司店面亦由香港的建筑设计公司全程负责。深圳鄂尔多斯公司总经理王臻表示,从最初和香港设计公司在小项目的来往到如今全面合作,正是看中香港专业人士的国际视野,以及对市场把握的准确度(熊君慧、李望贤,2009)。
三、港资设计公司目标客户
在转营资设计公司目标客户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港资产品设计企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那些立志于开拓国际市场的中小型企业,因为这些中小型企业限于自身规模,不能设立独立的产品设计部门,必须将产品设计业务交由专业公司进行。其次外资生产企业也是港资设计供货商的主要服务对象。另外,进军内地市场的海外企业也可能通过港资产品设计公司来开拓中国内地市场。第二,港资平面设计企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大中型内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品牌的需求十分急切。其次,中小型内资企业对平面设计的需求也是很殷切的。另外,外资企业也是港资平面设计企业的主要客户,因为香港的设计师比内地的设计师更能提供与世界接轨更能满足外资企业需求的设计。第三,在室内设计市场上,港资室内设计公司可依据各自不同的技术专业优势和特色,与内地室内设计公司组成战略联盟。这样可以做到双赢或是多赢,可以给客户带来最佳的设计和服务。与关键的合作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加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创建具有战略性和灵活性的虚拟的设计公司,提升公司的价值。第四,上海和广州是中国内地服装生产与出口基地之一,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聚集了大量不同层次的服装生产企业。港资服装设计企业可以发挥香港设计师的优势,服务于那些开拓世界市场和国内中高档服装市场的企业,以此来满足企业在价值增值上的需求。
四、香港设计业的竞争力
在这引用《香港创意核心产业发展及交流合作之研究》(2011)将香港集思会2009年8月提出的香港创意产业研究重点建议中,用作分析创意产业总体的优劣势、挑战和机遇。
香港设计业的优势和机遇包括:自由的创作空间;信息、资金、人才及货品自由流通;社会多元化和国际化;中西文化汇集;多个创意行业均拥有长远历史和稳固基础;具经验丰富、拥有国际视野及头脑灵活的人才,擅于管理及市场推广;方便快捷的支持服务;多年来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西九文化区发展计划;较早前已往大陆发展;规范性强、专业操守高。
香港设计业的劣势和面临的挑战包括:成本高昂(尤其是土地成本);难以吸纳和挽留人才/人力资源不足;设计及品牌形象的建立依然不受重视;政府的采购制度并不鼓励创意;中小型企业难以拓展业务或采纳新科技;跨范畴协作不足;中国大陆市场的磁吸作用。
下面运用钻石理论模型作香港设计业的竞争力分析。本研究现采用Porter钻石理论模型进行详细竞争力分析,有关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三个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策略、结构与同业竞争以及在国家环境与企业竞争关系两项附加因素:机会与政府,就香港设计业再进行另一角度分析。
1、三个因素之一:生产因素
(1)人力资源。第一,人力来源——设计相关学院及课程仍不足。香港人在国际设计及创作比赛屡获殊荣,而目前香港部分大学及学院亦提供一些设计或艺术课程,包括学位、副学位、文凭、证书课程等,譬如香港城市大学设有创意媒体学院训练培养专门人才、香港理工大学的设计学院亦提供设计、多媒体及创意课程。但整体而言,相关的学院及课程仍然不足,未能涵盖一些重要范畴。如只有一间工业学院提供珠宝设计高级文凭课程,不能充分响应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事实上培育创意设计产业,除了需要专业人才,还要有具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多元文化的观众和市民。然而香港的中、小学教育忽视艺术文化教育,公众的文化生活亦略显单一化,阻碍创意产业市场的发展(香港台北贸易中心,2009)。
第二,人才特质——香港设计师以专业、创意及效率见称。香港设计人才前往中国大陆市场发展,具下列优势:一是沟通容易:相对外国设计师而言,香港设计师有语言和文化沟通上的优势,了解国情并能符合市场需求,且港人还具有国际视野和经验之优势。二是设计可用性:设计之产品能实质生产推出市场,符合市场、技术和成本三大要素。香港具有超过40年的设计教育历史,自港英年代开始香港便成为世界新产品的展示场,惯于吸收及接受新事物,有较广阔的视野,能配合成本效益或市场需求。三是保密性较高:中国大陆不少客户都赞赏香港设计师的专业操守,每项产品类别只替单一个客户服务,以免有利益冲突。且香港设计师惯将原创设计保存在香港,设计的保密性极高(香港贸易发展局,2008)。
香港设计师有助中国大陆企业打开本土及国外市场,他们明白,中国大陆企业所需,企业虽致力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但最终都是希望在国外建立声誉后,再攻下国内市场。香港设计师能掌握这关键,虽然在设计上非常西化,但仍保留中国元素,这是国际公司所难以明白和做到的(香港贸易发展局,2005)。由于身处香港,可紧贴国际流行趋势和设计理念,取得第一手市场消息,也是一大助力。
(2)基础建设。香港租金成本高昂,设计业又多系中小企业,因此政府在工作场地的支持上格外重要,目前虽已成立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并有数个由公营机构发起的创意园项目如数码港、香港科技园,近日也提出香港中区前已婚警察宿舍活化计划,但业界仍呼吁香港特区政府多发掘合适的地点,以提供租金相宜的群组空间。
香港特区政府一项委托研究报告也指出,香港特区政府对培养本地设计师应多加努力,而且要着重推行发展个人创意背后的配套措施。例如放宽对一些铺位或旧楼的管制,容许设计师发挥创造工作室的空间(许焯权,2006)。
2、三个因素之二:需求条件
香港设计业市场主要仍以出口为导向,如前所述,香港轻工业产品,如玩具、电子产品及成衣等,在国际市场大受欢迎,其他如珠宝设计规模也较大。不少跨国公司也聘用香港设计师,设计迎合中国大陆及亚洲市场的商品。本地需求方面,较大宗的是未来西九文化区之发展,将对世界级设计服务大有需求。
香港设计业者早已前往大陆市场发展,跟随大陆不同城市的发展阶段,扩张其设计市场。目前大陆企业需求最殷的设计相关服务,据香港设计公司“卓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张晋浩表示,“这两年向我们公司查询和用我们服务的国内企业多出近一半,其中以包装、商标和品牌顾问的查询较多,连锁店形象的查询亦多”(香港贸易发展局,2005)。
大陆企业为突出产品形象,宣传企业产品和服务,目前需求较大而香港公司又具有优势的服务主要包括:包装设计、全方位品牌设计、产品外观设计、商店装璜、展位设计、互动媒体设计等,营销和设计相结合及以市场顾问作主导则是新趋势。虽然香港公司未必很熟悉大陆的营销渠道,但优点在于能提供新思维和思路给大陆企业,让他们考虑其他营销网络和安排。
总体而言,香港本地市场有其基本需求,出口导向之下,其为对外发展的开拓能力也相当强。
3、三个因素之三:企业策略、结构、同业竞争
“创意香港”廖永亮总监表示,香港不论是设计业公司及与设计有关的生产公司都较属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其运作模式较依从“原件制造”OEM生产程序及模式经营。但为增加生产值,个别生产商在做OEM模式同时,已逐渐试验以自己的设计进行原创品牌ODM制造,或与专业公司合作进行ODM的制造模式,透过设计以大幅提高企业的营运利润。设计业与各产业密切结合,为产业加值。
设计业一向与生产制造业密切结合,有的生产商本身有自己的设计团队,设计部分是本身的业务范畴的一部分。以业别而言,香港设计业与珠宝、钟表、玩具及服装业等以设计为核心的产业合作的程度较高,产值也较高。
4、国家环境与企业竞争关系两项附加因素之一:政府
香港特区政府着重人才培育、推广交流、产业群聚及鼓励厂商走向ODM拓展。香港特区政府在资助设计业发展上一向不遗余力,“创意香港”办公室成立后,仍续推动设计智优计划,并继续支持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海外交流及培训艺术服务中介人才,相关政策对扶助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设计业是一大助力。还有积极与中国洽谈 (CEPA)有关设计业之准入条件。
其中于2004年成立之设计智优计划,透过设计支持计划,鼓励研究、与商界的合作及设计师持续进修,资助内容相当全面,在创新中心计划部分不论是资助香港设计中心或科技园或数码港发展上,在形成设计产业群聚上,已产生相当效益。
另香港特区政府在鼓励厂商从OEM经营模式走向ODM拓展上的作法亦值称许,以提供相对的财政支持方式,最高资助可以到达10万元。执行5年来,超过250家中小企参加该项计划,并已批出3百多个项目,动用2000万元,在鼓励厂商逐渐走向以设计增加产值的产业升级方面影响深远。
香港特区政府在本地及海外市场支持业界推广市场方面的努力,以及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计划,如为目前在学的广告界、设计界大学生提供在职训练,均获业界好评。
5、国家环境与企业竞争关系两项附加因素之二:机会
未来香港设计业仍将以大陆为主要发展市场,如“创意香港”廖总监所言,由于大陆市场转趋成熟及开放,因此香港未来在大陆市场增长的幅度应该会比国际市场幅度高。
总括设计业关键成功因素,在于香港设计业者发展甚早,且早已在中国大陆市场发展,除设计师素质佳,以专业、创意及效率见称外,综合许焯权(2006/3)的分析,香港设计业的相对优势,还包括:香港的设计行业发展健全,老、中、青三代设计师都有所承传;相对大陆的员工,香港的员工比较愿意留在同一个岗位,设计行业员工的流动性远较大陆为低;香港的设计行业拥有历史悠久的行业协会,为业界提供支持服务;相对大陆,香港的设计业界比较自主,较少官方的管制。对创意行业的发展较有利。
五、总结
香港经济崛起之后,从制造中心,20世纪80年代到开花服务业在20世纪90年代危机和恢复在21世纪初。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的表现支柱产业,包括金融、物流、旅游和专业服务,各国也累积不少的宝贵经验及作相关性研究与成功案例分析,特别是全球竞争的加剧,香港已日见不足之处。由于许多亚洲经济发展及营运成本较香港便宜,星光大道的生产和服务,香港需要审慎寻找途径走出向下的价格竞争和不断上升创造新的市场空间,通过普及创造和全方位的创新。
本文通过以Michael Porter的钻石理论模型之四个基本要项对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中的设计业进行横向简析,可发现:以生产因素而言,业界都表示人力资源不足,但人力专业程度都颇高,具经营管理、营销专业及国际化经验,尤其是设计业人;在资本资源方面、基础设施方面,因香港寸土寸金,都明显不足。需求条件而言,是出口导向,大陆市场需求程度高。
香港创意四大核心产业中电影业及设计业已在大陆生根茁壮,与大陆相关产业结合程度较深。CEPA对各产业之优惠,的确为香港创意产业带来巨大效益,但亦为其产业外移根基掏空带来隐忧。香港特区政府积极与中国大陆洽谈CEPA有关设计业之准入条件,2010年5月27日签署《〈安排〉补充协议七》,正式允许香港服务提供商以独资形式在大陆提供专业设计服务,为香港带来甚大利益。
若论香港的文化及创意产业只处于起步阶段,但在各方积极发展产业的大前提下,却面临不少良好发展的契机,香港设计业在承先启后的条件下,诚如香港特首梁振英在选举前的政纲中所说,香港具备一切条件成为东亚文化中心,既有中西文化荟萃的多元文化底蕴,亦有自由广阔的创作空间,正是文化产业植根、发展的丰沃土壤。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大有可为,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 Department of Culture,Media&Sport(DCMS).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Z].London,UK,2001.
[2] HKUCCPR(Centre for Cultural Policy Research,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aseline Study on Hong Kong’s Creative Industries[Z].Hong Kong:HKUCCPR,2003.
[3] Jeremy,Hill.Speech.Creative Industries: an European Opportunity[Z].Conference,2003.
[4] Porter,M.E.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with a new introduction[M].New York: Free Press,1998.
[5] 纽约重夺时尚之都榜首 香港跃居第二[DB/OL].中广新闻网,2010-08-14.
[6] Porter,Michael E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上)[M].台北:天下文化,1998.
[7] 香港设计创意产业发展迅速[DB/OL].台湾经贸网,2009-08-17.
[8] 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设计带动内地企业建立品牌[Z].2008-08-01.
[9] 政府统计处:港府2009年经济概况及2010年展望[Z].2010.
[10] 莫健伟: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响应“边缘化”的思考[J].香港电台《传媒透视》月刊,2006.
[11] 陈炳宏:台湾媒体企业之中国大陆市场进入模式及其决策影响因素研究[J].新闻学研究,2006(10).
[12] 许焯权:香港创意产业基线研究[Z].2003.
[13] 许焯权: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与珠江三角洲的关系研究[Z].2006.
[14] 刘妮丽、张晓东:设计业迎来“爆炸”式发展[J].文化创意产业周刊,2010(1).
[15] 熊君慧、李望贤:港设计业珠三角研讨觅商机[N].文汇报,2009-07-13.
[16] 演出市场有很大发展空间[N].经济日报,2010-08-22.
[17] HKICC(Hong Kong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Culture)(立法会CB(2)1106/03-04(05)号文件)[EB/OL].http://legco.gov.hk/yr03-04/chinese/panels/ed/papers/ed0130cb2-1106-5c.pdf,2004.
[18] 文化产业未来可贡献7%~8%的香港GDP[EB/OL].http://hkcna.hk/content/2011/0606/101627.shtml,2011-06-06.
[19] 香港服务及创意人才可助内地企业走向国际[EB/OL].http:///info/mi/a/hkthkc/tc/1X06X3ZS/1,2010-05-27.
关键词:神怪文化;文化创意;设计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173-01
一、国内外神怪文化及其应用对比
(一)西方神怪文化及其创意产品
西方神怪文化有两支重要体系,一支是以奥丁、雷神、宙斯、普罗米修斯、美杜莎、斯芬克斯为典型代表的北欧、希腊神话体系;另外一支是以上帝、耶稣、撒旦、天使、恶魔为典型代表的圣经体系。托尔金名著《指环王》三部曲借鉴了《圣经》的故事架构,并从北欧、日耳曼神话获取灵感,创造了一个庞大的架空世界。在其宏伟的世界观、精妙的种族设定影响下,近现代西方奇幻文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受益于奇幻类电影、游戏的广泛传播,其周边产业逐渐繁荣。欧美国家的神怪类文创产品大多根据影视或游戏中的形象设定,制作一定比例的模型或道具,这类产品还原度高、带入感强,瞄准的是相关作品爱好者。
(二)日本神怪文化及其创意产品
日本神话起源于“绳文时代”,最初是对自然现象、社会百态、大和王权的神格化,有很强的政治性。随着中国的儒教、道教、印度的佛教传入日本,逐渐衍生出以传统神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为两大枝干的神怪文化。日本神怪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色彩,故事主人公的概念与形象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风俗有着密切联系,多取材于山岳、树木、狐狸等动植物,典型的形象如因幡之白兔。同欧美类似,依托于完整的动漫产业,日本神怪文化通过手办、模型、玩偶、服装、道具等实体产品形式走入了民众生活,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三)中国神怪文化与相关创意产品
中国神怪文化可归纳为“神话”、“传说”、“仙话”三大体系。神话的背景多是在秦汉以前,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信仰万物有灵论。世界观超越现实生活,主角多是神或半神,其能力与道德水准高于常人。传说是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主角是人类甚至是有迹可寻的历史人物,通过对其样貌和功绩夸张描述制造传奇色彩,但内容相比神话较贴近现实生活;仙话是道教兴起后的产物,讲述神仙故事宣传道家思想。
受限于开发能力和传播方式的限制,相关文化产品在深度和广度上与国外相差甚远,只有少数文学、影视作品有所涉猎,创意产品领域更是鲜有涉猎,不免令人惋惜。中国神怪文化在故事内容、想象力、美学、包容性等方面并不逊色于西方和日本,相信经过一定的挖掘和开发,它的魅力将会被更多地展现于世人。
二、神怪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
(一)神怪创意产品的价值挖掘与市场定位
不少中国神怪故事具有较强的生活性、民俗性,可以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追求,开发设计具有“祈福”、“辟邪”、“护佑”这些精神功能的饰品、纪念品、玩具等文创产品;另一方面中国神话有着较强地域特征,不同地方的民俗敬畏或信仰着不同的神怪形象,同一神怪形象在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特征。《山海经》不仅是一本神话“小说”,更被学者当作一本古代地理著作,更有学者将其中所记内容一一落实,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国神话传说在地域上跨度。因此在神怪创意产品的设计中运用地方元素和地方工艺更能诠释中国神怪文化的内涵并提升产品的差异性。
(二)内涵时代化
不可否认的是神怪文化中存在着封建迷信,选取创意素材时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创造出符合现代精神和审美的文化创意产品。神怪饰品、玩具、纪念品设计需要适应现代家居环境和装潢氛围,运用现代简练的设计语言去除传统神怪形象中诡异荒诞的冗杂元素,力图创造一种带有神话色彩的时尚产品形象。
(三)整体造型的人性化
神怪角色中不乏恐怖、狰狞的形象,要让大众理解和接受这些形象需要对原始形象进行人性化的处理。在保留传统形象神韵的前提下,根据产品的功能和定位对整体造型再设计,将传统神怪形象中的细碎、尖锐、排比的尖利造型元素进行整合、圆滑、简化处理。对神怪身体、器官比例的再设计,传统1:10的“英雄化”头身比例可以调整为1:2、1:1的头身比例,为原本原本森严、严肃的氛围增加亲和、可爱的意味。
(四)特征元素符号化
确定好饰品玩具的整体形态和比例后需要对传统神怪形象进行特征提炼,提取具有识别性和代表性的元素运用符号化的设计方法强化为产品特征,并让这些特征贯穿在同一系列的产品中得到贯彻,这样有助于让产品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综上所述,神怪文化历来是文化产品的一大灵感源泉,如能好好加以运用既能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又能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然而现实是除了寥寥几部文学、影视作品,神怪文化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挖掘,在影视、游戏周边产品未能兴起的前提下,可以从饰品、纪念品、玩具入手运用神怪题材进行创新设计,在此过程中需要对神怪文化有选择地保留和传承,并结合现代观念、审美、工艺再设计。
参考文献:
[1]栾保群.中国神怪大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创意文化产业 插图设计 传统元素
中图分类号:J218.5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二十世纪末全球兴起的创意文化产业为各国的经济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创意文化产业是文化和创意生产财富的一种运营方式,势必成为未来新世纪各国经济竞争和发展的关键点。现代插图设计本身就包含在这个创意文化产业之中,现代插图设计在新世纪的发展也必然受创意文化产业的影响。
韩美林先生说过:“艺术要达到世界水平,就必须依靠民族传统加上现代意识,在吸收中西方艺术传统的关系上,我们必须摆正二者的位置。”现今的部分插图设计作品,一方面受到国外各种风格的影响,风格西化,作品越来越偏离和丧失了民族的特色和个性。另一方面,部分插图作品毫无修改的照搬传统元素的形象,造成了风格的陈旧,阻碍了传统元素的发展。在创意文化产业的背景下,现代插图设计如何更全面的推广,如何结合传统元素向更高层次推进,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现今创意文化产业的背景
创意文化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以创意、创造力为核心,主要依靠和营销设计者的创意思想、专业技术、知识产权,计算机等高科技的技术也参入其中,对其资源和开发进行创造和提升,生产出具有商业价值和财富的,有一定文化附加值的产品。
19世纪末英国率先提出了创意文化产业的名词,之后创意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国都有飞速发展,有数据显示,全球的创意文化经济每天能创造220亿美元的收入,并以百分之五的速度增长。创意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其产品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为社会大众提供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引领社会的时尚消费潮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继而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各个国家创意文化产业的创意产品、营销方式和服务等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浪潮,席卷了今天整个全球化经济的每个环节。现代插图设计的应用也必然要和创意文化产业相联系,成为这个产业中必不可少的设计环节。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创意文化产业的需求市场,而国内的创意文化产业现状却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我国青少年比较感兴趣的,如动漫游戏、动画电影,以及它们衍生出来的文具、玩具等市场,国内的创意文化产品只占了五分之一不到的份额,其它的五分之四是被国外创意文化产品所占据。
2现代插图设计的应用
插图设计属于视觉设计的一个特殊领域。插图是视觉化、形象化的对文字语言进行独特、个性的表现,它附加了文字语言个性的艺术创造力,比文字语言更没有受众界限,是世界通用的语言。
现代插图设计的用途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概念,而不再局限于书籍、报纸、杂志当中,它可以是几米的绘本故事书,也许有文字,也许没有文字;创作方法也早已不在局限于笔和纸,在数码技术的帮助下,它可以是广告招贴中极富创意的图形,或是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数码图片;它也是游戏中展示出来各种场景画面和任务角色。它们甚至于不再仅仅只是平面的,它们可以是三维的,不再是静止的,可以是动态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视觉效果的崇尚,数码插图也随之异军突起,除了传统的印刷制品,现代数码插图也积极的使用在影视作品、游戏创作以及网页设计等,并成为其越来越耀眼的新兴分支。
从插图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插图设计从静态表现转向动态传达;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空间;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我们不知道插图的将来会是什么样,但是随着设计艺术形式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插图应用的范围也会更加的广阔,在表现手段上也会不断创新。国际间的设计合作、时代的发展特点、新的设计观念的产生,都会融入插图设计里。将来的插图设计发展必将与数码技术紧密的缠绕在一起,呈现多重艺术风格、多种角度、更加个性、更加自由,不断求新的趋势。
3现代插图设计的未来发展
随着老一代插图艺术家退出插图创作,20世纪90年代国内的插图市场受到国外插图的多种风格影响,国内的插图设计者们有的在传统风格中固步自封,有的抛弃传统,完全西化,自创的插图作品水平参差不齐,制作较粗糙,市场欢迎程度不够。作品也越来越偏离民族的特色和风格,偏离了原有的传统审美价值观。如果任由这种现象继续发展,不能建立有自身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现代插图设计作品,我们的插图设计将会地位全失。
现代的插图设计者们如何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资源,使其在现代插图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在“国际设计风格” 潮流之后,开创民族标志性的插图设计潮流,尤其是有中国标签的插图形象,是新一代插图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就像靳埭强先生所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要在充分理解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这就要求插图设计师们在理解传统元素艺术表现方式的基础上,对传统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寻找传统元素与其它艺术元素所不及的独特风采,让传统元素在现代插图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
4结语
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文化宣传中心,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 先进的医院文化是医院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创新医院文化建设,形成医院文化建设成果,编辑出版了6册不同的文化建设书籍。通过总结提炼、汇编成册,起到了学习、传播的作用,不失为医院文化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
[
关键词 ] 丛书;编辑;成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b)-0048-02
1 背景和初衷
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医院文化是伴随着医院的形成而同时存在的,是适应现代医院管理客观要求的产物,是一种以医院的价值体系为中心,以人的思想观念为主体,以医院管理哲学和管理行为为出发点的现代医院管理理论。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医院文化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是医院发展的基础和精神支柱[1]。只有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才能保障医改任务的完成,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随着医疗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医院之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比规模、比设备和比技术上升为医院文化力的竞争,医院文化作为医院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标志越来越引起重视。先进的医院文化是医院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事业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2]。
2004年初,医院正式启动了医院文化系统工程建设,先后建立了理念、行为、视觉三大识别系统;提炼出了“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核心价值观等九大文化理念;提出了医护人员“八荣八耻”荣辱观;设计了具有本院特点和深刻内涵的院徽、院旗,创作了深情凝重的院歌《生命之托重泰山》;在全国地市级医院首家设立了“医师节”;职工生日,医院赠送由院长亲笔签名的生日贺卡及鲜花或蛋糕;职工去世,院旗降半旗致哀等,构成了完整的医院文化体系。医院在系统进行文化建设的同时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与宣传策划,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策划建造了“医院文化墙”,将院徽、院旗、院歌、医院文化理念、医院员工荣辱观等内容镶嵌在墙上,形成了独特文化景观,不仅是对每一位职工进行教育,也是对就诊患者和外来参观人员的宣传。策划设计了医院九大文化理念折扇宣传、医院荣辱观漫画宣传,这些策划案例被中国策划协会评为中国“诸葛亮”策划奖“最佳案例奖”。在宿舍区建设了以孝文化、生活文化、安全文化为主的“和睦家园文化”等,新颖实用的宣传形式,产生了极佳的宣传效果,扩大了医院社会影响力[3]。在此基础上,医院组织全院各科室总结提炼本科室的文化理念,在提炼过程中,全体科室成员共同参与,使文化理念深入到每位职工心里。医院在每个病房显要位置粘贴本科室文化理念图版,时刻提醒医护人员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在全国地市级医院首家设立了“医师节”,表彰优秀医师,为从医50、40、30年人员颁发金、银、铜奖章。在临床科室医生办公室墙上,悬挂本科室历任科主任的照片,以此表达对他们为科室建设和发展所做贡献的肯定。这些活动和举措,不断将医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促进了医院凝聚力的提高及和谐气氛的形成,激发了职工们以院为家、积极进取的热情,为医院的持续发展积累了后劲。
如何实现用先进理念教育人,用医院愿景鼓舞人,用医院宗旨塑造人;如何让医院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思想观念,引导员工自觉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端正医德医风,密切医患关系,从而使医院的整体行为方式做到正规化、标准化,医院开展了编辑出版《医院文化建设丛书》活动。
2主要做法
为规范职工思想行为、激发职工工作热情,提升自身素质,将具有医院特色的文化理念、员工纪律、行为规范、员工誓词进行编辑,编印了《员工手册》;为使“以人为本、崇严力行”的医院管理理念与实践[4]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全员的执行力,将医院2001年以来出台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汇编成册,编印了《医院管理指南》;为宣传医院的先进、典型,将医院建院以来,在医院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集体和个人先进典型事迹活动进行编辑,编印了《医院故事选编》;为让职工更直观地了解自己所在科室文化理念,使之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将全院各科室文化理念收录,并将医院开展的文化建设三大识别系统进行总结、整理、归纳,编印了《医院文化手册》;为丰富医院文化内涵,激发职工文学创作热情,将职工在院报上发表的近800篇文学作品集合成册,编辑出版《职工文学作品集·和睦园》;为总结医院管理经验,传播医院管理知识,将该院院长结合工作实践撰写的医院管理、理论研究、文化传播等文章及各级、各类刊物、新闻媒体对他的140余篇报道文章和200余幅照片进行收录,编印了《从普通士兵到职业院长》[5]。医院文化建设系列丛书的编辑印发,丰富了医院文化建设内涵,提升了医院文化品牌效应。
3取得的成效
医院将《医院文化建设丛书》作为文化建设指导材料下发给职工,供职工学习,同时也为医院文化建设成果的传播和延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化建设丛书》的编辑发行,推动了医院的对外交流,提高了医院知名度。《丛书》出版发行后,医院及时向上级媒体等赠送了《丛书》;医院举办一些行业会议、学习培训班时,也会给参会人员发送《丛书》;同时,《丛书》也在泰安市一些书店进行销售。《丛书》的发行、赠送、销售对医院的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省外许多单位对泰安市中心医院的《医院文化建设丛书》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联系邮购或登门参观学习。医院被授予“医院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称号。
《文化建设丛书》的编辑[6]发行,发挥了宣传影响作用,带动了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近几年,泰安市中心医院的文化建设走在了全国同级医院前列,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引起了卫生主管部门及全国卫生行业管理者的关注和兴趣。随着医院知名度的提高,相关部门主动提出与医院合作在泰安举办会议,参观医院、交流经验。参会人员少的上百人,多的三四百人。参会、参观人员的食、住、行为泰安的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4 结论
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医院文化建设,使医院三个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医院还先后荣获了“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国文化管理典范单位”、“全国医院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医院人文管理荣誉奖”、“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中国医院文化杰出策划奖”、“中国医院文化创新奖”、“山东省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医院文化建设示范基地”等一系列荣誉称号。《文化建设丛书》的编辑发行,对新老干部职工熟悉医院文化、规范自身行为、推动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管理内涵都有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 饶友义,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07,(12).
[2] 程建波. 中国文化建设发展概论[J].文化研究,2013,(7).
[3] 刘烨,现代医院文化畅想 [J].厦大文法学院学报,2012,(1).
[4] 胡峥毅,医院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医院管理论坛,2010,8.
[5] 张晓,医院文化在和谐发展的作用[J].广州军医,2013,(4).
文化创意产品对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促进作用
社会心理学指出文化是指:“在特定群体或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其中包括了价值观、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风俗习惯、风尚、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及其相应的物质表现形式。”社会生活是开放的、非强制性的、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教育对象的,它以产品为媒介,传递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等信息,使社会个体有效地了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促使他们接受社会主流文化。积极的社会文化下的人通常会用肯定的眼光看事物做判断,并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文化创意产品是设计师对社会文化提炼和创新后附加到产品上,从而使文化更容易被广大用户接受和吸收。不同的文化创意产品反映了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化发展的状况。用户在使用文化创意产品时不仅满足了用户对产品的功能需求,同时满足了心理需求,获得审美和情感上的愉悦。通过使用这些产品,用户可以直观而全面地认识社会生活的物质文化,并在这些物质文化的背后了解到更深层次的制度文化、心理文化,受到这些文化带给他们的巨大影响,加深他们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理解和尊重,促进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所以说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特殊的途径。对于设计师来说,立足于社会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满足产品功能的基础上附加文化创意会有突破性的成果。
对文化创意产品的使用是用户继续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个体只有在这些复杂的变化中做出选择,继续进行社会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学习,对现有的社会行为模式不断修正、补充,才能增强社会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必须不断地掌握和使用不同的产品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用户对产品的使用过程即是用户对产品在感知、想象、思维、观念、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多方面心理品质的集中体现, 反映了使用过程中用户在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从而促进用户本身的和谐发展。因此,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透视文化创意产品, 有助于从一个新的角度挖掘和整理人类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更好地结合当前新的社会历史条件, 弘扬精神文化。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目标用户群体的确定
社会心理学充分的研究表明社会群体可以影响个体,共同目标和共同动机把个体组成了群体, 群体成员也因为他们接受的规范和价值观而具有某些文化特征。群体的文化对于促进个体的接受和吸收积极文化具有借鉴性的价值。
只有针对性的定位才能充分挖掘用户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把握产品的设计方向。因此在产品设计中要考虑群体文化对用户的心理束缚,确定产品的适用人群,针对用户群体的文化特点所设计出的产品,才能使个体在使用产品时感受产品中蕴含的群体文化价值观,引起共鸣,增强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同时在精神层次上可以鼓舞个体努力进取、促进自我实现。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情感因素的构建及其意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的载体,它的造型、语义符号、人机操作方式和使用过程都体现了与产品类别相匹配的文化创意和艺术风格。这些人性化的信息使用户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使用文化创意产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除了产品功能上的满足,还包含了特殊的审美、认知等方面的情感倾向。从而为产品传播文化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通过文化创意产品的推广,可以将社会主流标准支持下的文化观传递给观众,使他们产生认同感,并在这种情绪的感染和鼓舞下对自身的文化标准不断地行修正和完善。例如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文化创意产品中文化的表达方式
文化创意产品中承载着设计师所寄托的文化,其表达方式表现在对文化符号的提取和应用以及传达方式。设计师从文化中提取元素,用加工和糅合等设计手法使文化元素融入产品之中。从而使产品从外在大形体到内部小细节,从用户使用方式到用户情感体验,都展现出一定的而文化内涵。
结语
用户在使用文化创意产品时能够直接而深刻地意识到产品所带来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用户本身的和谐发展。以文化创意为助力的产品设计必然会称为未来设计中的主导趋势。所以,无论是设计师还是用户都要对文化创意产品以及产品中蕴含的文化实质给予最大的重视。
关键词:工业设计;文化;适应
工业设计已成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工具,其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工业设计是集艺术、技术、文化为一体的创新活动,丰富社会物质文化,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社会审美意识。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下,工业设计要与产业特点相适应,与地区工业及文化相结合,构建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1.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概念内涵和统计范畴。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和其它辅助服务等几大门类,成为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文化创意产业即文化是资源,创意是手段,产业是目的。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对工业设计曾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论断:“对于工业设计一分的投入,可以产生一千分的回报”,凸显工业设计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较大,较为典型的如迪斯尼公司、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商业文化的象征,并逐渐形成较有规模的创意产业群,并充分发挥创意产业的价值,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工业设计与文化相融合
工业设计是协调人、产品、环境的中介,并参与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即工具。工业设计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工具,更是新产品前期开发、整体营销的重要利器,而且在企业中起指导和决定作用。如今,企业仅依靠技术创新是难以领先的;设计创新才是关键,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企业要依靠工业设计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关键在于提升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是创意的源泉,是产品与服务增值的原动力。科技提供的仅为使用价值,而文化是产品的软实力,增强产品的生命力,使其更具社会价值。
工业设计是科技、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通过创意将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工业设计创意产业要以科技为先导,以文化为依托,以创意为种子,营造生态化的创新环境。各地区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要使文化得以传播,不能仅靠演出以及媒体的传播来宣传,而应该将其与新时代的产品相融合,才能真正的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对地域文化有切身体会,才促进文化的发展。
工业设计实践要与文化相融合, 运用工业设计创新力量,打造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以江西省为例,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拥有自己独特的赣江文化,并具有以革命根据地为特征的红色文化, 拥有景德镇手工制瓷,余江、婺源雕刻,萍乡、南丰傩雕,南昌瓷板画,上饶连四纸等特色技艺文化资源。要结合本省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的力量,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并重点在南昌、九江、景德镇、新余等制造业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适合经济发展,与制造业协同共生的工业设计基地,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的创新价值。
3.工业设计人才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特点
随着国家的积极扶持与倡导,我国的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正逐步驶入一条快车道。各种设计活动空前活跃,投资环境与商业模式日趋成熟,产业链条逐渐形成,品牌效应也初步显现,一个充满创意活力的中国设计创意产业,将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在此趋势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不能落后于时代,应该与时俱进。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应与企业相合,突出实践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如今较多高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但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企业面临的创新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方面是毕业生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主要原因是设计教育忽略了设计教育应与经济产业结合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产品设计工作的很少,学生在企业中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高校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造成中国设计难以形成特色,一直处于模仿发达国家的现状。因此,完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工业设计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迫在眉睫。
设计人才直接影响到工业设计的质量和竞争实力。企业不仅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而且新鲜血液的补给也捉襟见肘。设计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敏锐的行业觉察力,具备跨行业、跨地区、专业化、国际化的背景。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工业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培养是关键。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以设计的创新性和适应性为标准,将设计与生产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加强设计人才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设计的文化内涵。
江西高校较多,工业设计教育没有形成特色,没有充分发挥省内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不够,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难以形成产业氛围。江西省兴建了一批创意产业集群的园区,如南昌791艺术街区、华安699文化创意园、南昌“1927”、南昌华夏艺术谷文化产业园、江西慧谷・红谷创意产业园等,各园区各具文化特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省的文化繁荣及经济发展。高校应结合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特点,将工业设计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要与省内企业需求相适应,通过产业带动设计教育氛围,同时设计人才促进产业的发展,使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本省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不能盲目追随其他较发达省份,而要突出办学特色,突出江西省的省情,结合学生素质展开特色教学,提升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总结: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时代赋予工业设计的使命,并推动工业设计领域向纵深发展。当时代下工业设计必须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为核心,形成创意产业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工业设计实践活动要融合文化要素,并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元素蕴含于现代化产品中进行传播,产品应适应于与人们的生活习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1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后期研究成果,基金号为YG2011066。
参考文献:
[1]邱晨.创意工业的中国逃生之路[N].北京现代商报,2006-01-16.
[2]佟贺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2005(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