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学范文

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学

第1篇: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学范文

中图分类号:G259.25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24.143

作者简介:林起琴(1972-),女,福建平潭人,小学高级职称,拟评图书管理员中的馆员(中级职称),福建省平潭城南学校,福建平潭

1前言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拓宽学生思维、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每一个现代教育者应该承担的责任,而要使广大中小学生拓宽思维、增长见识,图书馆成为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但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校图书馆并没有发挥其知识引导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图书馆资源过于陈旧、馆藏图书类别单一、图书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强等。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时不我待,因此深入研究如何让图书管理成为提高中小学生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中小学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2.1图书资源陈旧,质量参差不齐

现阶段中小学校图书馆内的图书资源陈旧,质量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书籍陈旧,知识信息不能与时俱进。馆内藏书中的教材和教材辅导资料大多数出版时间较早,内容陈旧与学校指定的教材和辅导资料内容有异或已经跟不上改版后的教材内容,不能有效地辅导学生学习课内知识。第二,藏书类别单一,结构不合理。中小学校图书馆藏书大多数以教材和教辅资料为主,缺乏丰富的课文读物及经典名著,不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第三,藏书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市面上图书资源良莠不齐,学校图书引进渠道混杂,大量内容肤浅、观点腐败的图书混入图书馆藏内,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打击学生的阅读兴趣。

2.2图书管理员的专业素质低下

中小学校图书管理员大多数非“科班”出生,缺乏专业的图书管理能力及优秀的图书辨识能力,日常大多数图书管理人员工作即将图书摆放至对应条码的位置或在“借阅处”登记“借还”图书。而极少有图书管理人员能够有渊博的知识向读者推荐优秀读物或根据读者自身需要提供适合他阅读的书刊。中小学生由于能力有限,心智尚未成熟,大多数学生除了教材及教辅资料外并不清楚自己阅读哪些书籍对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大帮助,通常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选择要阅读的书籍,这样往往因为选择的书籍内容缺乏深度或吸引力,而读到一半便中途放弃,不仅浪费了学生的阅读时间,还打消了其阅读的积极性。

3如何让图书管理成为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

3.1统一思想认识,建设最美文化风景线

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图书馆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优秀人才不可缺少的知识基地。图书管理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学校领导应当从思想上重视图书管理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全面完善学校图书馆硬件和软件建设,优化借阅环境,丰富藏书数量和种类,改善借阅服务质量。充分认识到图书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图书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图书馆成为学校最美的风景线,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

3.2严格把控图书引进关,从源头杜绝劣质书籍进入图书馆

馆内藏书质量是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图书管理工作应当重视藏书质量,严格把控图书引进关。首先,图书馆应该制定购书政策,通过制度规定限制每年的购书量,因为优质图书不可能集中一年出版。其次,明确规定引进图书的出版时间、图书类目、同类书籍购买数量及图书出版社等内容,确保图书馆内新书的馆藏率、图书的重复率及图书种类的合理性。最后,制定图书选购书目。学校图书馆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办学特色,制定适合本图书馆的图书购买书目,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摒弃劣质书籍的混入。

3.3提高图书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推陈出新引导学生阅读

让图书管理成为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的核心因素在于人。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了图书的质量及其利用和传播程度的高低。首先,图书管理人员在引进方面,应该着重考察其知识的丰富性。其次,对在馆图书管理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素质的培训。图书管理工作大部分为事务性工作,从工作表面上来看,“借阅”图书处理、还原书籍位置并不需要过多的专业知识支撑。但是,具有渊博知识的图书管理人员能够根据本馆实际情况提供优秀的图书资料,能够为中小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课外读本,能够根据时展推荐重要的新闻刊物等。这些行为都能激发中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校图书馆成为中小学生探索世界奥秘的神奇乐园。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让图书管理成为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必须从校方、图书管理人员、学校规章制度等各个层次着手,高度重视图书管理工作,齐心协力解决学校图书馆所面临的若干问题,从学校图书引进和图书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角度出发,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发挥学校图书馆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有兰.关于德州市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德州学院学报,2002,(9):107-110.

[2]王云庆.现代档案管理学[M].青岛出版社,2002.

[3]庞俊萍.谈学校图书管理员的综合素质[N].晋中日报,2011.

第2篇: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学范文

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注:可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农业经济管理类、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注:可授管理学或农学学士学位)

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城市管理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图书馆学、档案学、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类:电子商务(注:可授管理学或经济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管理学专业下分类繁多,令许多考生难以抉择,下面《求学》特别为读者设计了一个专业倾向测试,说不定能够帮助患了“选择恐惧症”的你哦!

专业测试

请阅读以下测试题,并在3秒钟内作出判断。若表示完全赞同,则涂黑测试题前的括号;若模棱两可,不能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请涂半黑;若毅然否定,则不做任何标记。

(1)经常与工商局的工作人员打交道

(2)研究过家庭的费用开支

(3)研究过人的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匹配

(4)计算过蔬菜的利润

(5)常关注招聘信息

(6)常制作成绩统计表

(7)常研究图书管理方法

(8)研究过奖惩对激活人潜能的机制的作用

(9)希望到政府部门工作

(10)对土地价值估价感兴趣

(11)了解自己的学籍档案

(12)熟悉档案管理

(13)热衷于行政组织学

(14)能提出有关城市规划的一些好的想法

(15)参加过由学校组织的游行集会

(16)对城市规划感兴趣

(17)了解图书分类

(18)研究过家庭经济情况

(19)常阅读有关企业家的报告

(20)常进行定量分析

(21)常关注外资的投资情况

(22)常去图书馆

(23)愿意学习营销技巧

(24)常听保险人员的保险宣传

(25)了解当地税收情况

(26)对跨国公司财务感兴趣

(27)热心于公益事业

(28)关注国家土地资源政策

(29)善于将自己的物品管理得井井有条

(30)关注社会福利

(31)作过旅游资源考察

(32)常与人交流营销知识

(33)关注过企业发展战略

(34)熟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35)希望做一名工程施工员

(36)了解基本经济法规

(37)了解档案的存期

(38)常收集地价信息

(39)关心城市建设

(40)了解一个人的工作潜能

(41)设想过城市土地的利用

(42)常了解保障法

(43)研究过政府各部门人员的任命程序

(44)关心图书馆建设

(45)了解政府的部门设置

(46)家里书柜上的书总是分类摆放

(47)常去短程旅游

(48)对管理艺术感兴趣

(49)对人力调配方法感兴趣

(50)关注过景区的收入情况

(51)对档案感兴趣

(52)常作某种商品市场行情分析

(53)常看家庭费用支出表

(54)常关注保险赔偿情况

(55)常收集个人理财的方法

(56)常看报纸上的企业情况统计表

(57)推销过小商品

(58)常作工作前景调查

(59)熟悉图书馆各部分藏书情况

(60)常记载自己的零用开支

(61)对账目审查感兴趣

(62)常听国际贸易金融新闻

(63)熟悉办公自动化

(64)研究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65)填写过个人档案

(66)常了解土地使用情况

(67)喜欢听广告词

(68)常学财务管理业务知识

(69)研究用人的艺术

(70)对保险业感兴趣

(71)对缩微摄影复制技术感兴趣

(72)了解学校资金运营情况

(73)关注银行年度财务报告

(74)熟悉政府各部门的职能

(75)有较强策划组织能力

(76)常学会计知识

(77)作过土地酸碱度测量

(78)爱护路灯等公共财产

(79)对单位的人事管理感兴趣

(80)常听导游的介绍

(81)常学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

(82)了解各种地方政策

(83)了解文献检索法

(84)了解国家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

(85)常阅读文书资料

(86)常学习营销语言

(87)调查过社会保险情况

(88)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感兴趣

(89)对新景区开发感兴趣

(90)考察过旅游交通

(91)常观察景区的娱乐设施情况

(92)常与破坏公共设施行为作斗争

(93)关注国家低保政策

(94)研究过社会就业情况

(95)了解酒店的管理机制

(96)考察过单位的用人机制

(97)关注退耕还林的进展情况

(98)常听当地政府报告

测试结果

请将以上测试结果依样填在以下对应的括号内,再计算各方框内涂全黑的括号个数,个数越多则表示你对此类专业倾向性越强。若有全黑括号个数相同的专业大类,则请你再计算涂半黑括号的个数,依此判断。

【(2) (6) (19) (48) (55) (62) (75) (76)】 共计 个

【(1) (25) (33) (52) (68) (72) (84) (88)】 共计 个

【(4) (23) (32) (34) (57) (58) (67) (86)】 共计 个

【(18) (21) (26) (36) (53) (60) (61) (73)】 共计 个

【(3) (5) (8) (40) (49) (64) (69) (79) (96)】 共计 个

【(31) (47) (50) (80) (89) (90) (91) (95)】 共计 个

【(9) (13) (15) (43) (45) (74) (82) (98)】 共计 个

【(14) (16) (20) (27) (39) (78) (81) (92)】 共计 个

【(24) (30) (42) (54) (70) (87) (93) (94)】 共计 个

【(10) (28) (38) (41) (66) (88) (77) (97)】 共计 个

【(7) (11) (17) (22) (44) (46) (59) (83)】 共计 个

【(12) (29) (37) (51) (63) (65) (71) (85)】 共计 个

第3篇: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学范文

一、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的主要特点

(一)高度模块化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中所有的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不同的学校所要求的管理内容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所有的模块中选择出符合自己所需要的模板组合。

(二)网站动态生成可以通过动态网站管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将动态信息在网站上面,从而实现管理功能的调整和优化。

(三)具有良好的拓展性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可以作为独立的系统进行使用,也可以根据校园的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如教务管理、学籍档案管理、招生管理、校产管理以及教师的考核评估管理等,还可以和校园的各种系统结合起来使用,例如校园一卡通等。并且,数字化管理系统和外界数据信息的兼容性较强,可以实现校内外信息的传入和导出,对于校园的管理质量提供最大帮助。

(四)管理权限层次化管理控制权限呈树状结构,管理层次从各个模块到界面级,设置明了,适合校园的管理理念。校园的管理账户实现全自动化,每个校园用户都具有自己的密码和账号,系统可以根据需求对于教师信息和学生信息生成初始账号和密码,不需要管理人员进入繁琐的账号进行管理。

(五)工作室个性化每位教职工都具有自己独立的工作室,在登录管理系统后就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资源进行管理,并且可以分享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还可以与其他的教职工进行信息交流。

二、数字化管理平台在学校管理的实践研究

(一)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以往进行学生学籍管理都是采用人工化的管理和储备方式,但是人工学籍管理存在管理效率低、学籍档案容易损坏并且会出现遗失或者泄密等问题。如果保存时间过长或者数量较大,对于信息档案的查找、更新以及存放分类都造成很大困难,数字化管理平台的使用具有系统性和灵活性,能够准确高效地处理所有学生的原始信息、学籍变动情况、毕业生学籍保存管理等多项功能管理。数字化学籍系统平台界面简易,容易操作,对于变动情况较大的学籍档案,能够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处理。不仅解决了劳动强度大、难度大等问题,并且处理信息的效率和准确度更高了。

(二)学生学习升级管理系统由于学生人数较大且信息量庞大,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学生的成绩,一直都是让人头疼的问题。传统的管理模式都是采用人工进行管理,不仅耗时耗力,而且经常会出现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对于学生的升级以及数据特点进行分类,设置了系统维护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成绩单打印子系统等。这些系统能够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校园网上传、排名、成绩查询、成绩统计以及成绩单打印等,能够使教职工抽出时间进行其他工作,不仅数据处理效率高,而且操作简单。

(三)图书馆系统管理系统现阶段各个学校的藏书量都在不断增加,这就给图书管理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要采用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进行校园图书管理,因为此方法系统管理方便、快捷、费用较低、效率较高。

(四)教师考勤管理系统考勤管理作为中小学教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个学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出现考勤制度不科学、不合理、不规范,就会导致职工之间出现矛盾。现阶段随着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各个学校的广泛使用,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改进,使校园教师考勤管理系统更加完善,更加实用。现阶段教师考勤管理系统大量地使用指纹识别系统,根据各个教职工人各有异、指纹不变、不能伪造以及无法假冒的特点,改变了以往人工签到带来的问题。

(五)校园订餐系统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对于饮食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饭菜的质量要求较高,并且对于订餐方式也要求更高了。计算机作为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的信息技术,因此,要想实现快捷高效订餐,最好就是将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到订餐服务中,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校园餐厅的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并且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订餐方式,对于实现校园数字化管理有很大帮助。

三、结束语

第4篇: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学范文

1.技工学校档案工作内容和特点

我国技工教育承担着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技能强、技术过硬的工人队伍的光荣使命,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技工学校的教育不同于大学、中专的教育,更不同于普通中学的教育,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既要学会一定的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术,这是技工学校区别于其他类型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此,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从工作实践中探索适合技工学校的档案管理模式,科学有效地管理学校档案资料,为日后查考、借鉴和充分利用档案做好基础工作。学校档案工作是指学校档案室从事的一项档案专业的业务管理工作,即用档案管理的原则和科学方法管理学校日常工作中产生的档案,为党和国家及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的专业性工作。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对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目与检索、保管、统计、编研和利用工作。档案工作是由相对稳定的各个环节工作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环节工作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应该严格遵循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科学规范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不能以人的主观意识随意破坏或改变各个环节的程序。从其工作特点说:档案管理与其他文献及图书管理有相同和近似的特点,都具有对信息的储蓄、加工、输入、输出的传输信息的控制系统。但是档案工作又有独有的特点:

(1)档案资源形成和积累过程的缓慢性。

(2)档案管理活动过程的阶段性。

(3)档案管理对档案形成部门的依附性。

(4)档案的保密性、对社会的相对封闭性。

2.档案的定义及技工学校档案的内容

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方式和载体的文件。技工学校档案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实践活动中的原始记录。它客观地反映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历史发展过程,又是学校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智慧结晶,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的文件资料管理、校园文化教育建设、教学科研成果、技能实训考核、招生入学和学籍管理、毕业就业管理、财务账目管理、国资财产管理、教学设备管理及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等级鉴定、特种作业安全培训和测评考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档案资料。

二、学校档案以教学、教务档案为重点管理

1.学校教学档案的重要性

主要表现在学校教学档案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学校工作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又是教学工作的信息库。做好这项工作,便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面貌,了解各届、各班的教学质量,掌握学校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重大措施及其落实情况,掌握教师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各种数据。这些原始档案材料是学校做出决策,制定规划,科学管理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行教学研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材料。

2.教学档案的基本内容

包括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条例、法令、文件,各项教学计划,各种教学大纲,以及本校历年的教学进程计划、总课表、学期授课计划、教师进修计划、教学质量提高计划、课外活动计划、各种教务行政统计资料、教学工作总结、各班成绩统计汇编、试卷分析报告、试题汇编、学校考勤材料、升级、留级、试读情况记载、教师逐年工作量汇总表等。

3.学校教务档案: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学生名册。其中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家庭地址、入学成绩、毕业分配情况等内容。必须每班一册,每册第一页要有综合性材料。

(2)学生学籍档案。每个学生应有户头,记载该生基本情况,其中包括学习情况、奖惩情况、学籍登记情况以及毕业生登记表等。

(3)教师业务档案。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来校时间、历年任课情况、教学效果、科研及科研成果、历年进修计划考核情况、技术职称的晋升记录,及编写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记录等。

(4)教学改革方面的有关资料。包括学校各种教学改革方案、改革经验及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总结等。

三、计算机的应用对学校档案工作的影响

1.加强技工学校档案现代化基础建设

我校近年来在信息化技术普及中,计算机应用到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政府加大对技工学校教育、教学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分别新建并投入使用多媒体教学、数控车床实训、数控机电实训及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等教学设备。学校财务管理、技能创业培训、职业鉴定、特种作业安全培训等部门先后与上级业务部门建立互联网络办公系统,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有很多部门的文件在计算机上产生,在网络上进行处理,因此,产生大量电子文件。经过档案人员的收集、整理、鉴定、著录等归档的各环节工作,形成日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凭证作用的电子信息档案。

2.提高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进行现代化管理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使档案工作的效率得到全面提高。在档案管理工作实践中,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模式与传统的手工管理技术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被充分体现出来,如检索目录迅速、查找档案便捷、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强、档案寿命长、成本低廉等。这些优势能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及档案利用工作的水平,也是档案专业部门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先进的档案科学管理技术接轨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摆在我们新时期档案工作者面前新的研究课题。我们要不断充实专业知识,用积极的工作态度满足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四、做好电子文件的保管工作和加强学校档案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电子文件作为未来社会现行文件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今后档案部门接收的主要文件类型。做好电子文件的保管工作,对其长期保存和充分利用、延续数字时代人类的记忆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谈几点做好学校档案工作的建议想法及对策:

1.做好电子文件归档的技术处理工作

认真贯彻实施电子文件科学管理战略。做好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是形势所迫,这就要求档案人员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领域中,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科学指导,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记录信息。同时,还要了解并记录文件信息重新组合形式的详细过程。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处理方法,将归档电子档案管理好。

2.加强档案专业人员队伍建设

第5篇: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图书、情报、档案同根同源,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这为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可能。目前我国的网络建设已经基本成熟,网络环境为三者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契机。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国内外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当今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的呼声越来越高,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这不但是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图书、情报、档案学科发展的需要。

1.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概念

图书、情报、档案的信息资源整合,说到底是一种竞争性的互补关系,即各种要素通过竞争冲突,不断地寻找、选择自身的最优功能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互补匹配,打破图书情报档案之间的层层壁垒,加强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通过网络共建、资源共享、分布式收藏、远程存取等手段,实现信息、信息人员、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标准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匹配与磨合,为用户提供集成的一站式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经历了合—分—合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到了现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网络环境为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可能。在网络环境下,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远程登录、链接等方式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真正意义上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以网络为平台,建立以国家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节点,以省市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网点,以各基层单位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馆为成员,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三大系统之间的文献资源的交流与共享[1]。

2.国内国外关于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实践

在世界范围内,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国对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已经有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相比较而言,国外关于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要远远早于我国。国外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此方面的研究,而我国则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外在此方面积累的学术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都要比我国丰富的多。

2.1 国内关于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实践

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始对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进行了理论研究并进行了实践。1978年,中国科学院率先提出了“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概念,并决定在全国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体制,一时间引起全国图书、情报、档案界的广泛关注。1984年,武汉大学成立了图书情报学院。1985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更名为“文献情报中心”,建成中国第一个集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于一身的机构,整个系统实现了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管理。1987年国家组织建立“部级图书情报协调委员会”,随即部分企业如武钢、宝钢等相继实行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充分发挥了文献信息的整体功能[2]。1966年上海情报所、上海图书馆合并成立了上海图书情报新馆,这是我国最早实行图情一体化的大型图书馆,为我国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参考价值。2003年天津泰达图书馆成立,这是我国目前唯一实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现代化图书馆。2009年11月江南大学图书馆与档案馆合署办公,新机构运行两年来,馆藏资源利用率大大提高,资源共建共享取得新进展。

2.2 国外关于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实践

国外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对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化进行研究,至今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还进行了广泛的实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政府机关、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就实现了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在进行借阅图书、查阅档案等工作时全部使用电脑操作,电脑中心的图书管理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都被看作是信息管理人员[3]。

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政府间国家文献、图书馆、档案馆基础结构规划会议”,会议上提出了建立“国家情报系统”(NATLB)的计划,其目的是要把一个国家内的情报所、档案馆和图书馆统一协调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内人民的信息需要,进而开展国际方面的情报交流[4]。

1994年,美国俄亥俄州大学由该州投资2000万美元完成了一项庞大的工程。这项工程把图书馆、情报中心、档案库三者自动化联网,使全州18个最重要的图书、情报、档案部门联成一个信息网络,信息用户可以在网内查到所有馆藏信息,馆际互借十分快捷,期刊文章、档案、情报资料等文献传递可以通过传真方式来实现[5]。

2002年,加拿大政府宣布合并原来的国家图书馆和国家档案馆,成立加拿大图书和档案馆[6]。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国外,很多国家都在尝试着进行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并且取得了初步成绩,这为我国进行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参考价值。

3.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有着信息资源宝库之称,三者几乎承载了所有的信息资源。因此要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必须进行图书、情报、档案的信息资源整合。三者信息资源整合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然而,目前情况下,三者各自为政,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着交叉重复建设的情况,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因此,三者进行信息资源整合是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也是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需要。

3.1 信息资源共享是内在需要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在我国已经提出了很长时间,并且已经进行了初步实践。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呈几何级的速度快速增长着,各级各类信息机构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交叉重复建设的状况,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严重浪费,与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的初衷相悖。因此,信息资源共享是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内在需要。

要想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必须首先进行信息资源共建,信息资源共建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和保证。如果没有信息资源的共建,信息资源共享就是水中月、镜中花。图书、情报、档案素来有知识宝库之称,作为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图书、情报、档案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信息资源共享是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

3.2 网络环境是外在需要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用户把网络信息作为获取所需信息资源的第一渠道。因此,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被数字化保存,各种各样的数字化信息载体出现并被推广普及,目前社会上已经出现了诸如计算机、汉王电纸书、MP3、MP4、平板电脑等手持阅读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真正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网络环境是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外在需要。

目前,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了。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改变了大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等,网络的触须已经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毋庸置疑地,图书、情报、档案作为文献信息集散地,不可避免的受到网络的极大冲击。图书、情报、档案需要结合网络,把它们所储存的信息进行数字化、网络化,通过改变信息存储和利用的方式,达到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发展自身。

3.3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学科发展是内在要求

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的学科发展起源上来看,它们学科发展渊源相同。在古代时期,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是同为一体、同根同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逐渐分离出来,形成了各自的学科。到了现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各自为政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封闭守旧的局限性必将制约学科发展,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与我国目前提出的信息资源共享的初衷相悖,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呼声越来越高。

我们应该建立统一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科体系。例如我们可以把它们统一划分到信息管理学这一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同时开设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三个学科的专业课程,使学生同时掌握它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培养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所需要的专业的、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在学术研究上,鼓励学者深入分析影响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影响因素、不断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主要措施,从而能更好地指导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具体实践。

4.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图书、情报、档案同根同源、同为一体,这是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当今社会已经为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足够的物质保障,条件已经基本成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法律的完善等等,都为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4.1 同源性是基础

从图书、情报、档案三者的发展起源和学科发展历史来看,三者同根同源、同为一体,这为网络环境下进行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同的事务有共性才有可能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共性是一体化的前提和基础。图书、情报、档案同根同源、同为一体,存在着很多共性,例如图书、情报、档案都是知识信息,工作环节相同,工作程序相似,管理方法相似,信息载体相同等等。因此,图书、情报、档案的同源性是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

4.2 计算机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技术支持,包括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环境。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情报、档案部门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工作中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例如在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和利用等方面都广泛利用计算机,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信息用户也能更快更好的查询收集到所需信息。各机构都建立了各自的数据库,并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超越时空的服务,这些都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技术保障。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图书、情报、档案领域不可避免的也深受其益。目前,很多计算机技术已经运用到图书、情报、档案领域,为图书、情报、档案在新时代的学科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当前,已经掀起了一股研究Web2.0、Web3.0、云计算等在图书、情报、档案领域应用及推广的浪潮,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些都促进了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进程,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

4.3 信息政策与法律提供了制度保障

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必须有相关的信息法律和信息政策保驾护航。国家必须制定完善的信息法律和信息政策,为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创高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从政策上保证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能够顺利进行。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信息政策与信息法律体系,这为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制度保障。2000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政务的建设,各地加紧对网络法规及信息公开发、网络安全法等法规的建立健全,地方性信息法规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数量上明显有很大的增幅。这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

5.结语

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每一个转折,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一定能找到一条成熟的道路,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杨锋.信息社会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实施途径探讨[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22-24.

[2]栾晓红,张慧.网络环境下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0):97-99.

[3][6]钟晓玫.网络环境下图书档案情报的合作共建[J].技术与市场,2011(7):452-453.

第6篇: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学范文

1.1医学信息学教学与医学实践需求脱节

医学信息学的教学体系应该从医学信息的上、中、下“三游”来加以组织。医学信息学上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的本质、特征、类型、产生机制与机构、传播等知识。医学信息学中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的搜集、整理、鉴定、组织与分析,以及医疗信息化背景下的医学信息的描述与信息库、卫生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的储存、检索和深加工等知识。医学信息学下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及其文化传承等知识。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根据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研修相应的“三游”知识。如临床专业的学生需要研修病案管理学、病案信息资源管理学、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课程。但是就笔者所在的南京医科大学进行调研发现,在医学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只有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医疗保险专业开设了医学信息学的相关课程,而作为未来医学信息的产生者——医生,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教学计划中没有医学信息学的相关课程。这种医学信息学教学与医学实践需求之间的脱节,直接导致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培养良好的医学信息学素养,进而导致这些医学生在未来成为医生之后对医学信息不重视,甚至为医学信息产生、收集、整理而烦恼。

1.2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不深入

长春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对开设医学信息学专业(或方向)的高校进行了排名,其顺序是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石河子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山东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南昌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青岛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延边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新乡医学院、南华大学和大连医科大学等33所高校。笔者在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网站利用“题名=医学信息或卫生信息,文献类型选择‘中文书籍’进行检索,返回结果为51本与医学信息相关,14本与卫生信息相关的文献。在51本与医学信息相关的检索结果中涉及医学信息检索的文献为31本,涉及到医学信息学基础教程的结果为8本。其余主要包括医学信息研究、医学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决策与支持系统和医学信息分析等。综观这些检索结果基本上是针对不同对象的大学课程教科书。在14本与卫生信息相关的检索结果中涉及卫生信息管理的结果为8本,涉及卫生信息系统的结果为2本,涉及卫生信息化的有2本,涉及卫生信息技术与卫生信息资源的各1本。从检索结果可以得出在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创作重复现象。如在检索结果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雷同多,书本编排应急就章,重复建设,后出版之书不仅没有超过前者,有的反而出现倒退现象。除刘冰、黄玉玲主编的《医学信息研究》之外,主要用于医学信息学专业教学教材。在这些教材中除了丁宝芬教授的《医学信息学》、罗爱静教授的《卫生信息管理概论》和《卫生信息管理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教材规划教材之外,其余教材鲜有得到国际或国内同行普遍认同。有些著作虽然注重吸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的学科知识,但是没有能够与医学信息学有效融合,移植现象比较明显。当然笔者在此无意于简单否定医学信息学界与出版界同行的工作,但我国33所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应该反思,应考虑利用范式理论指引学科发展,加强知识横向与纵向的传承与发展,引进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理论,弥补国内医学信息学学科的空白和不足,提升学科地位。

2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是解困之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医学信息学也将与其他学科更加相融,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必将走向开放与合作,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问题将会成为一个国际性课题。因此我国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利用范式理论作为研究手段,从国外学科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中汲取有益成分,使之为解决国内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之瓶颈成为应然解困之举。

2.1范式研究有助于医学信息学学科的深化与拓展

医学信息学要想从宏观上和根本上提升学科地位,需要在元科学领域的研究上投入更多精力。元科学理论,即关于科学的科学,医学信息学元科学即是指关于医学信息学的科学。当医学信息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会对学科的本质、规律及其相关元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便产生了“学中之学”、“科学之科学”的研究取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这类的医学信息学分支学科称之为“医学信息学元科学”。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会遵循学科发展史的轨迹,即经验研究、方法论研究和理论研究,具体发展走向为病案管理、医学信息检索、卫生信息管理学、卫生信息化、卫生法律法规、医学信息保护技术学、医院信息系统、卫生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区域医疗合作和医学信息学史等。在此基础之上,医学信息学科分支中会产生医学信息学概论(卫生信息管理概论)——以“揭示医学信息学现象本质和规律为研究目的”的学科。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就是关于医学信息学学科自身的深化与拓展,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立足于宏观抽象层面,从根本上认识医学信息学的元问题和本质规律。现阶段我国的医学信息学研究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其研究领域已经从医学知识表达、卫生信息系统、生物信息学、医学信息学教育与培训l等传统领域向面向语义互操作的知识体系构建、跨系统和跨应用的互操作标准制定、网格与云环境下的应用、转化医学、人体模型建设、临床决策和认知学领域深入发展。尽管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对元问题层面的挖掘探讨仍对学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以医学信息学元科学代表“医学信息学概论”或“卫生信息管理概论”为例,现有的文献仅有一本,即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卫生信息管理概论》。笔者认为作为医学信息学元科学的《卫生信息管理概论》应当注重对医学信息学生存环境、发展史和共同体的研究,应从医学信息学本身的问题出发建立起本学科研究问题的独特视角,而不宜将大量的篇幅放在对“对象性事物”的描述和阐述上。基于元科学的重要性,医学信息学理应将更多的空间设定在元科学领域的研究上,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该学科地位。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理应针对医学信息学自身的探讨和分析,立足于宏观抽象层面认识医学信息学基本问题和本质规律的研究。鉴于此,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与医学信息学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它是医学信息元科学研究的最佳切入点,它是以医学信息学发展史为研究主线,不仅涉及到医学信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还需要研究医学信息学学科共同体主体作用、医学信息范式变迁与学科外在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等。

2.2范式研究是医学信息学汲取外学科精华的典型尝试

较之于医学信息学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医学信息学对其他学科理论和技术应用的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将不断推进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即使医学信息学在解谜过程中出现不可通约性,分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医学信息学也会在反复的推敲和质疑中逐渐成熟。因为在外学科理论引入医学信息学的磨合期中所产生的碰撞、摩擦和火花,可能为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争论的焦点和学术的创新点。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与目的。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中论及:“将自己的领域当作独立的王国,而忽略它与其他领域,诸如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造成了归纳的一般性无法演变成演绎的精确性,演绎的精确性又无法上升到归纳的一般性。最终的结果就是,个人困扰没有成为公共论题,甚至于渐行渐远。人文精神的组织力进化成为科学精神的机械性,而概念和方法则成为了问题的主导因素,这不禁有本末倒置之嫌。加之于我们对社会本身是如何形成的一无所知,而只是无意识地接受了其存在的合法性,这更容易加深身处其中人的无力和无助感。”医学信息学范式从本质上说就是社会学理论进入医学信息学领域的一大尝试。医学信息学由单一研究方向向多重研究方向发展,从病案管理学向病案学、医学信息检索、卫生信息系统、医学决策支持系统、认知学和医学伦理与监管等方向发展,医学信息学专业呈现日益增多,学科日趋分化的趋势。从医学信息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符合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初期关于医学信息学的知识是从病案管理实践着手,对于学科还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认识的推进,与学科内外发展动力因素的影响,对医学信息学进行逐块逐层的分解研究,于是出现了整体知识的不断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在学科组成上表现为学科不断分化成病案学、医学信息学、卫生信息系统等分支学科(或专业)。医学信息学的发展理应汲取外学科的精华充实与强化本学科内涵建设,来解决医学信息学科建设中的热点、难点与焦点问题。因此,为了医学信息学的科学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深刻剖析与之存在学科依赖关系及其运作原则,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来探讨此情境下的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问题,而不是脱离其中任何一方。我国的医学信息学发端于2O世纪80年代初的医学图书情报学,研究体系不够完整和成熟,研究领域也不平衡,例如重视文献信息管理、技术路线和微观实践,但是对于理论研究和学科RESEARCHONLIBRARYSCIENCE19建设研究不够深入,标准规范建设滞后,信息共享不足、缺乏系统规划,人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结构不尽合理。新时期的医学信息学又面临学科外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的影响,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社会学、伦理学、认知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渗透,意味着医学信息学已经沿着范式理论的轨迹,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各学科精华的边缘交叉学科。在医学信息学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的今天,借鉴社会学方法有助于分析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方向、分支学科,或许会让我们发现原来的封闭视野所不能看到的演进过程与规律;也有助于当我们习惯于现有学科思维框架下的医学信息学发展之余,换之以外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考察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和演变,给学科的发展与建设输入新的血液。

3医学信息学学科范式内涵探微

“范式(Paradigm)”一词是托马斯•库恩首先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用于科学研究的,他在该书中指出:“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可以用来解释科学历史发展轨迹及其科学知识增长模式的社会学概念。”“范式的主要表现为‘符号概括’、‘信念’、‘价值’和‘范例’等。”在解读与理解库恩关于范式的阐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范式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在医学信息生产和管理实践活动中所共有的世界观、方法论、理论成果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即范例)等成分,是指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公认的“模式”。共同体、世界观、方法论、理论成果和范例等是医学信息学范式的重要组成成分,其虽不可能涵盖医学信息学范式全部的“应有之义”,但可以把这些当作医学信息学范式的核心内容。

3.1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简称为共同体,最早运用可以追溯到1942年,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波朗尼(Polanyi)在其论文《科学的自治》中使用了这一概念。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把“共同体”理解为科学范式的承载体——“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学科共同体是以上一切成分元素的执行者,也是经常被忽略的研究主体。科学共同体研究在范式研究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正因为有了共同的范式才能集中在相同的研究领域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交流和互动。因此在研究医学信息学范式时,首先要明确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概念。传统的医学信息学学科主要研究的是医学信息学的对象、方法论、理论标准,而很少涉及医学信息学的认识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可理解为发展医学信息学范式的主体,研究医学信息学范式主体,拥护同一医学信息学范式的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由授受相应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背景和学科训I练的学者构成,他们以发展医学信息学为使命,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遵循共同的学术规范和维护共同的学术尊严。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通常遵循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规律,致力于医学信息学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践,是医学信息学学科的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可以是相对稳定的正式组织形式,也可以是自由组合的非正式组织形式。前者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机构、成员、规范和活动方式。如中国医院管理学会下的病案管理委员会、医学信息学会,全国33所开设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或方向)的院校教师组成的同事式组织、导师与学生组成的师徒式组织,以及其他医学信息科研、实践机构组成的固定团队等。后者一般不具备严格意义上传统固定的组织形式、规模和稳定人员构成等内容。如因课题立项而临时组建的课题组形式,各地组织的拥有固定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博士论坛,同一学科领域或分支学科的共同爱好者等。从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发挥的作用来看,非正式组织形式的学科共同体不仅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正式组织形式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的补充力量。当他们的自身作用和地位日益得到社会及统治阶层认可时,自组织形式随时有可能转化为有组织形式。

3.2世界观

世界观,又称为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由于医学共同体所处的社会地位、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医学信息学世界观,这种观点是共同体自身医学信息学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果,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医学信息学的相关研究者对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指导学科发展的哲学。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世界观是形而上的部分,是共同体对整个医学信息学学科,以及共同体与医学信息学之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简而言之即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对于医学信息学这一学科的总体认识,对医学信息学的共识,包括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所共有的基本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是本体论、认识论层面的承诺,以及对自身在医学信息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世界观可作为指导思想,指导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开展医学信息学研究。医学信息的世界观往往决定着一个学科的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表现在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中则是要解决“如何看待医学信息学专业研究对象”的问题。当认为医学信息体现为一种历史记录属性时,要维护的是学科历史有机联系;当认为医学信息体现为一种知识属性时,要实现的是学科最大效益。

3.3方法论

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在医学信息学学习、实践和研究中所自觉沿袭的一般方法。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以解决医学信息学中的问题为目标的一种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问题分析、任务工具和方法技巧等方面的论述。方法论体现在世界观、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伦理观、审美观、科学观之中,可以是由模式、方式、方法、手段等组成的经验研究成果、案例和实用技术方法。医学信息学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医学信息学学科的发展范式按照库恩的科学范式为一般原则,即从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为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线索,并利用历史主义方法构建医学信息学范式理论;在经验层面,方法论是理论适用的方式,如在病案科整理病历资料时,利用来源原则与事由原则进行归档管理;在医学信息学安全和实用技术中则是一些纯事实性和操作性方法,如利用原型法指导医院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用以指导医学信息学进行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路径与纲领,解决的是“医学信息学如何从事专业学术活动”的问题。如研究方法中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实证主义方法、论证方法、比较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等。

3.4理论成果

医学信息学理论成果是指对医学信息学范式形成并起着决定作用的共有医学信息学理论。理论需要寻求解释,而范式则提供了寻找解释的方法。医学信息学理论在成为共有认识之后可以上升到范式层面,达到范式层面的理论成果同一般的理论成果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范式层面的理论来自于一般理论而又高于一般理论,它是医学信息学共有的概论、命题及其推理。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作为医学信息学理论逻辑出发点的概念是基本概念。共有概念是对医学信息学学科共有基本元素的约定,而这些概念必须是以医学信息学学科的本源概念的面貌出现。如“病历”、“医嘱”和“病案”。命题是表明判断结果的陈述语句,有真假意义的语句才是命题。如病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医疗记录性——这是对病案本质属性的肯定判断,是一个可以做真假检验的语句。共有命题是指医学信息学学科理论中类似自然科学中定理、定律性质的命题。推理是指一判断借以另一判断推出的思维功能。共有推理是由共有命题中引申而来的。如从病案的原始性可能推理出病案具有凭证性。虽然范式层面的理论已经得到充分的论证,成为共同体内部约定俗成的公理,但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不会因为具体理论的不完善而影响范式共有理论的存在,对于共有理论,也不会因为研究主体的不同阐释而影响其范式指导作用。虽然处于同一学科共同体的成员往往引用同样的理论成果,得出类似的理论观点,医学信息学共同体能够同意确认一个范式,但不会同意对范式的完整诠释或合理化。缺乏标准诠释或不能得出一致同意的规则并不会阻止范式指导研究。

3.5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