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肺炎护理要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护理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对新生儿健康产生较大威胁严重者可导致核黄疸引起神经系统不可逆性损伤。蓝光治疗利用其光氧化作用将未结合的胆红素分解从而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挥较好的作用由于其操作简单且无严重不良反应而被广泛采用。采用蓝光治疗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现对其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年1月~1年1月收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7例胆红素水平均5.~565靘ol/以上符合光疗指证。7例患儿中男1例女9例;年龄1~1天平均1.天;出现黄疸时间均在出生后~7小时;其中早产儿1例新生儿ABO溶血症7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9例新生儿肺炎例其他7例。
方法:
⑴光疗前护理:用温水为患儿沐浴沐浴后不可涂油或扑粉以免干扰治疗;将患儿放在床中央为其双手戴手套、双足用布条包裹、双眼佩戴遮光眼罩以防止指甲抓伤皮肤、双足与光疗箱摩擦和光线损伤视网膜还须用尿布遮盖患儿会防止光线影响其生长发育。
⑵光疗中的护理:①一般护理:光疗使水分丢失增多因此应在光疗中要增加喂奶次数不能进食者鼻饲对脱水者遵医嘱静脉输液并详细记录出入量;加强臀部护理勤换尿布并在臀部涂敷用鞣酸软膏以防止粪便给患儿臀部皮肤带来的伤害预防臀红发生。②观察生命体征:严密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哺乳量、呕吐量等变化每隔~小时测量1次随时记录尤应注意体温变化若患儿体温上升超过8.5℃要暂停光疗遵医嘱给予处理待体温恢复后继续治疗。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儿精神状态、黄疸部位和消退情况尿、便颜色与性状皮肤巩膜的改变等以及时发现腹泻、皮疹、青铜症等常见光疗不良反应;对于特别好动者可肌注适量鲁米那钠一方面使患儿安静防止皮肤划伤一方面也有助于减轻黄疸症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抽搐、呼吸暂停情况有无萎靡、惊跳、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一旦发现则暂停光疗通知医生积极查找原因并配合抢救和处理。
⑶光疗后护理:当患者血清胆红素
结果
本组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通过给予蓝光治疗和精心护理病情均得以痊愈无1例发生核黄疽。
讨论
蓝光治疗是小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最主要的非换血疗法它通过破坏胆红素的光化异构作用改变胆红素的性质将其分解和排泄从而达到消退黄疽的作用由于其操作简单无不良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但蓝光治疗过程需要患儿全身暴露肌肤接触蓝光箱还会导致一些可预见的不良反应因此患者会烦躁哭闹家长也产生恐惧由此使蓝光治疗开展困难。如果患儿不能得到及时的蓝光治疗或者由于护理不当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将会给患儿带来一系列机体损害甚至不可逆损伤。为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在光疗前保护患儿的安全;光疗中勤巡视定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观察蓝光治疗效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光疗后也要继续对血清胆红素浓度进行合理评价。通过上述护理措施后本组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病情均得以痊愈无1例发生核黄疽提示蓝光照射治疗和积极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愈率并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顾惠英.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舒适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6,(5):6-6.
李志梅.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中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J].青海医药杂志,6,6(11):5-51.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护理的150例新生儿,分析所采取的疾病预防措施及效果。
结果:通过科学、精心的护理,只有2例新生儿因病转新生儿科治疗,其余新生儿均正常出院。
结论: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可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提高新生儿生活质量。
关键词:新生儿 疾病预防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69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23-02
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后算起到满28天,这段时期称为新生儿期。这个期是新生儿进行生理功能调节并适应宫外环境的关键时期,由于新生儿器官组织功能不健全,调节能力差,身体机能非常脆弱,容易发生窒息、感染等各种疾病,死亡率较高。因此,新生儿期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疾病,以保证新生儿健康快乐成长[1]。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生儿护理中的疾病预防措施,现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出生护理的150例新生儿进行分析,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出生的150例新生儿。其中,男81例,年龄4d~24d;女69例,年龄4d~25d。所有新生儿体征正常,年龄、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150例新生儿采取积极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1.2.1 维持体温稳定,预防寒热病症。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到体温改变的威胁,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1)新生儿病房保持安静、整洁,并且光线充足、空气流通,配置空调设备、空气净化设备及温、湿度计,在新生儿穿衣及裹被情况下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
(2)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给新生儿头戴帽、母体胸前怀抱、婴儿培养箱等。在为新生儿进行其他护理时,尽量减少暴露在外的面积,以免身体散热过多。气温过低,新生儿易患伤寒综合征和呼吸道感染。但气温过高或保暖过度,新生儿可能患上湿疹或脱水热,所以保温措施应当适宜。
(3)观察体温,每4h监测一次,维持新生儿体温在36℃~37℃。
1.2.2 喂养护理,防止窒息。
(1)新生儿出生半个小时左右可以给予母乳喂养,让婴儿吸吮母乳,并在出生1~2小时喂些5%~10%葡萄糖水,4~6小时或更早时候喂奶[2]。尽量给予新生儿母乳喂养,以确保新生儿获得全面优质的营养。如果确实无法实现母乳喂养,可从喂养葡萄糖过渡到配方奶。
(2)人工喂养时,奶具必须专用并进行消毒。对于消化道畸形或咽下综合征的患儿,应由临床医生进行诊治。喂后应先抱起婴儿头部片刻,再以侧卧位放到床上,避免呕吐或溢奶。如果发生溢奶,可将婴儿抱起,让其头部靠在喂奶者肩部,一手托住婴儿臀部,另一手握成空心状轻叩其背部,方向从腰部往上至背部,5~10min左右[3]。
(3)人工喂奶时新生儿容易发生呛奶,应采用仿母乳奶嘴,并且一次喂奶量不宜过多,喂奶时奶液应充满整个奶嘴,避免吸进空气。发生呛奶后护理者取坐位,将新生儿面朝下俯卧于护理者腿上,然后一手抱住新生儿,另一只手空心状轻叩其背部,助其将呛入的奶汁咳出来。
(4)为了防止新生儿窒息,及时调整新生儿睡姿,以平躺为宜,避免长时间趴睡。新生儿口鼻附近的被子、毛巾等软质物品必须及时移开,避免其发生窒息。
1.2.3 预防感染。
(1)严格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制度。新生儿病房定期进行全面清洁和消毒,采用湿式法进行清洁,每日以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30min以上。进入新生儿病房必先更衣换鞋,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洗手。
(2)皮肤护理。新生儿应穿着柔软舒适的棉质衣物。婴儿体温稳定后,每日沐浴一次。为防交叉感染,遵守“一婴一盆一巾”原则。沐浴应采用煮沸过温水(36℃~37℃)清洗。为保持皮肤皱褶处干燥,可用消毒过的植物油轻轻擦拭。然后进行5min左右的抚触。每次换尿布或大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再以毛巾蘸干,并涂抹少量油膏,防止红臀和尿布疹。
(3)脐部护理。新生儿出生1~2min脐带就可以结扎,处理时采用无菌法操作,残端应保持清洁干燥,并敷上脐部无菌敷料。每天对新生儿脐部护理一次,洗浴后擦干全身,除去原有敷料进行观察,并以0.5%碘伏涂搽脐窝。通过这种方法让脐部残端自然脱落,并可预防脐炎发生。
(4)眼、鼻、口腔及外耳道的护理。每天进行2次清洁护理。若眼部分泌物较多且为脓性时,提取分泌物进行微生物检测。
1.2.4 新生儿常见疾病预防。
(1)预防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病房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洁净,避免过多探视,谢绝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探访新生儿,乳母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应采取隔离措施并暂停哺乳。
(2)预防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感染源有羊水污染、产道污染及出生后皮肤、粘膜、脐部感染。由于新生儿对化脓性细菌抵抗力差、皮肤及淋巴组织屏障功能低等原因,新生儿容易感染败血症,并且同时可得脑膜炎、肝脓肿、肺炎等疾病,因此对新生儿败血症应采取措施积极治疗,皮肤、脐部局部感染者应给以碘伏等进行处理,避免引起败血症。
(3)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破伤风主要由断脐、脐带结扎不洁引起,因此接生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就能降低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的机率。
(4)预防接种。新生儿出生3d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分别在出生1d、1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感染。
2 结果
采取上述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150例新生儿中148例正常出院,有2例因病转新生儿科治疗,其中1例为高胆红素血症,另1例为湿肺。经过治疗2例患儿也已痊愈出院。
3 讨论
结合新生儿的生理特点,探讨并总结了新生儿护理中疾病预防措施。综上,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采取有效的疾病预防措施,可以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由于新生儿生理器官和皮肤都很脆弱,容易受到感染和生病,因此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应采取积极的疾病预防措施,以促进新生儿健康发育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琳华.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的预防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35):68
【关键词】 助产护理;新生儿;窒息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51-01
新生儿窒息是指出生后的婴儿因呼吸抑制或无法自主进行呼吸而引起的高碳酸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症等,是妇产科常见的一种现象,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对新生儿伤残和死亡有很大的影响[1]。据统计,我国新生儿窒息的临床发病率高达5%-10%[2]。然而在助产过程中护理配合及抢救质量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的预后,能大大降低新生儿窒息以及以后致残的发生率。本文主要讨论助产护理是否能防止新生儿窒息,现将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收治分娩的产妇6327例,其中发生新生儿窒息的有120例,其中男76例,女44例,根据窒息诊断标准判断,重度窒息的新生儿2例,轻度窒息的118例;其中顺产63例,剖宫产38例,钳助产9例。所有新生儿的其他基本资料如体重、营养等对本次分析无显著差异。
1.2 窒息诊断要点 ①全面了解产妇病史,寻找诱发因素;②胎儿在宫内时,母亲感觉胎儿在宫内挣扎,胎心率快至160次/min以上或慢至100次/min以下,羊水被胎粪污染成黄绿色;③新生儿出生后呼吸表浅或不规则,全身发紫,APgar评分为4-7分,为轻度窒息;④新生儿呼吸微弱或无呼吸,肌张力松弛,皮肤苍白,APgar评分为0-3分,为重度窒息。⑤根据窒息时间长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酸中毒,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1.3 助产护理方法 选用国际公认的复苏技术ABCDE复苏方案[3],即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C—维持正常循环,D—药物治疗,E—评估等抢救措施。对于重度窒息的患儿,要每个5-10min进行评估,知道APgar评分大于7分。
1.3.1 清理呼吸道 待胎头娩出后,医护人员立即将胎儿口鼻中的黏液和羊水挤出,并迅速吸出呼吸系统的黏液等异物组织,然后剪断脐带,用消毒毛经清洁婴儿,并注意保暖。在整个抽吸过程中,动作轻柔,直至异物抽吸干净。对于重度窒息的患儿,应立即实施气管插管,将呼吸道内异物组织彻底清理干净,防止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1.3.2 建立呼吸 若患儿呼吸道畅通后仍不能呼吸,可轻拍足底,或用输欧轻揉其腰背部,诱发呼吸刺激,若仍然不能自主呼吸,应立即给予加压氧疗。
1.3.3 维持正常循环 待患儿进行有效通气后,若仍没有复苏,应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按压频率100-120次/min。当患儿能自主呼吸,且症状好转后,可停止心脏按压,同时辅以氧疗。
1.3.4 药物治疗 若患儿还没有好转,可采用脐静脉药物治疗,主要的药物包括肾上腺素、纳洛酮、碳酸氢钠、扩容剂等,但一般情况下很少用。
1.3.5 评估 助产护理人员在复苏时应对新生儿皮肤、心喉反射、自主呼吸、肌张力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等情况进行实时观察评价,为抢救提供依据。
2 结果
2.1 助产护理的临床效果情况 本次研究中轻度窒息的新生儿为118例,助产护理后复苏成功率为100%,重度窒息新生儿为2例,助产护理后复苏成功率为100%,助产护理效果好,详见表1。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急重疾病,也是胎儿宫内窘迫症状的延续。由于新生儿窒息时无法呼吸,肺泡不能扩张,缺氧使得肺循环阻力增高,循环障碍,不能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血样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从而引起酸中毒[4]。所以医护人员在孕产妇产检时就要做好保健工作,尽早发现并及时纠正各项高危因素。产妇怀孕期间,要加强孕期的宣传教育,定期宣讲孕期相关保健知识,教导孕妇如何进行胎动计数,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产妇产程中,要对整个产程进行严密控制,从而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此外,助产护士要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步骤和新生儿APgar评分方法,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新生儿窒息的复苏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暖,做好新生儿的呼吸护理,保证充分通气是复苏成功的关键。整个过程要求及时、准确、有效,分秒必争,这样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儿出生,提高产科质量。
参考文献
[1] 吕艳.新生儿窒息过程中助产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136-137.
[2] 陈莹.助产士在新生儿窒息复苏中的护理配合[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1):610-611.
【关键词】 颅内出血 病情观察 论文下载
1病情观察
1.1 意识和精神状态 密切观察意识的改变在颅内出血的患儿治疗中起主导作用。
首先患儿会出现烦躁不安、脑性光叫(似猫叫声)、伴有抽搐,结合有分娩窒息史,提示有小脑幕上出血,及时报告医生给予镇静和出血治疗,同时对抽搐的时间、次数、部位也作详细记录。为医生判断出血部位,出血量及预后估计提供了依据。颅内出血的患儿意识和精神状态改变一般为窒息----兴奋----抑制相继出现。密切观察病情,不可忽视。无论患儿躁动或安静都应做到动态观察,及时发现意识的微细变化,以获得及时救治的时机。
1.2 前囟 正常新生儿前囟为2cm×2cm、平软。应经常观察患儿前囟是否凹凸和紧张。一般来说,前囟凸起、紧张意味着颅内压高、颅内出血量大,及时报告医生,应用脱水剂,以免引起脑疝。
1.3 生命体征 新生儿全身血容量少,颅内出血量与成人相似,丧失的比例较成人大。且小儿神经功能稳定性较差,对外界的干扰有较强的反应,易出现生命体征的变化,要特别注意。我们的方法是:①、及时心肺监护,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②、密切观察患儿皮肤色泽的变化(通过观察患儿的肤色,可以了解出血量的大小,往往出血量的大小与贫血程度成正比)。皮肤有无黄染(合并黄疸会增加治愈的难度,早期发现可以协助治疗)。③、定时测量体温、注意是否体温不升。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治疗。
1.4 其它 患儿恶心、呕吐提示有颅内高压,应及时通知医生,应用脱水治疗。
我们的经验是:首先应用速尿,而不是甘露醇。因为,甘露醇为强脱水剂,颅内出血早期有继续出血的可能,若用强脱水剂,加剧出血。脱水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前囟、皮肤弹性及尿量和色泽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脱水过度导致电解质平衡失调。新出生儿每日50-70ml/千克体重的生理液体需要量是通过静脉通道补充的,在输液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每分钟4—6滴。肌注维生素K1时应经常更换部位,密切观察有无红肿、硬结,杜绝疖痈等并发症的发生。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保持患儿绝对安静,尽量避免或减少对患儿头部的搬动,以免加重出血。抬高头肩部15---30度,让患儿取右侧卧位,避免分泌物吸入呼吸道造成窒息和吸入性肺炎。
2.2呼吸道的护理 颅内出血患儿因不易搬动头部,长时间采取一种而易出现吸入性肺炎,做好呼吸道的护理是救治颅内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们的措施是:①在翻身更换时,动作要轻,避免头部加重出血。②注意适当保暖,防止受凉,为患儿准备好尿布,保持床铺干燥整洁。③做好口腔护理,每日用0.9%生理盐水,清洗口腔2次。④、抽搐重、分泌物多的患儿随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1---2升/分,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和氧浓度。
2.3饮食护理: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因保护新生儿绝对安静,减少搬动头部)。采取滴管滴饲,时间5---7天,以后逐渐改为奶瓶,然后再直接哺乳。以免因吸奶用力而加重出血。对危重的患儿,病程较长的可施行鼻饲,以保证营养的供给。新生儿胃容量少,喷门括约肌松弛,应少量多次给予。避免发生溢奶而引发吸入性肺炎或窒息。母乳喂养时,定时清洗。
2.4皮肤护理:患儿皮肤柔嫩,皮下脂肪少,又长期卧床,护理不当会增加感染的机会。所以在执行任何操作时,我们都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密切观察皮肤皱折处,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做好脐部护理,杜绝发生脐炎。
1.临床资料
2009年6月~2011年6月10例住院产妇,年龄19~37岁,平均25.5岁。胎儿是因缺氧发生呼吸衰竭,其中男新生儿6例,女新生儿4例,依据Apgar评分标准[2],新生儿轻度窒息7例,重度窒息3例。住院天数6~12天,平均8天。
2.新生儿窒息的因素
母亲因素:孕妇年龄>35岁或<16岁,孕期合并心肾疾病、高血压、严重贫血、糖尿病、多胎或孕妇既往有全身性疾病,本组1例合并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的母亲是高龄(37岁)且严重贫血的初产妇。子宫因素:子宫痉挛或出血等。胎儿因素:如新生儿畸形、新生儿颅内出血、早产儿和巨大儿等[1,2]。脐带因素:脐带绕颈,打结等。胎盘因素:胎盘早搏,前置胎盘等。难产:胎头过大,胎位不正,产程延长等。
3.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抢救
清理呼吸道:护士准备抢救用物要齐全,保证功能和性能的完好,当胎儿头娩出后,若评分4分,新生儿发生无呼吸或疑有分泌物堵塞气道者,立即用喉镜检查,在最短的时间气管插管,用导管将粘液分泌物吸出,要求护士熟练、敏捷、配合清理呼吸道。建立有效的呼吸:胎儿娩出断脐后先不要结扎,立即清理呼吸道。胎儿一般会自主呼吸,若哭声小立即轻拍底、臀部,要有足够的肺泡通气和换气,保证患儿O2的供应和CO2的排出。轻度窒息者进行间断性吸氧[3]。采取积极措施,逐渐建立自主呼吸改善全身状况。建立循环功能:严重患儿开放静脉通道,心率慢,pH<7.25时用5%碳酸氢钠2~3ml/kg加10%葡萄糖液缓慢静注以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心音弱,心率<60次/分可做心脏按压,给予1:10000肾上腺素0.5~1.0ml静注,胸外心脏按压要方法正确、熟练、及时,防止新生儿颅内出血。保暖:护士要注意新生儿在抢救过程中的保暖,室温保持在32~35℃,在保暖平台上进行抢救,注意不要在吹风口处,新生儿取侧卧位,抢救过程中注意新生儿脐带结扎情况,随时检查,避免脐带结扎套脱离出现漏血。
4.新生儿复苏后的护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宝贝,复苏后的护理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发生医患矛盾。另外,新生儿窒息后,产妇的情绪会发生一定波动,这对产妇健康不利,护士要做好产妇和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解除产妇焦虑恐惧的心理,避免影响乳汁分泌,因此护士应做好新生儿的复苏后临床护理的同时,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减轻产妇的不良情绪,耐心地介绍配合要点。⑴临床护理和生活护理:①吸氧吸痰:轻度窒息氧流量最好1~2L/分,重度窒息氧流量最好2~4L/分,一般可持续给氧2~5小时。要及时给予吸痰,在吸痰时护士动作要轻柔,注意吸痰管的插入深度,吸净口腔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患者呼吸通畅,预防窒息的再度发生。护士要时刻注意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变化,吸管不要插入太深,以免刺激咽喉壁引起反射性咳嗽、呕吐。待新生儿呼吸恢复正常面色转红后30分钟停止给氧。护士要经常为患者拍背变换,促使痰液尽快排出。②控制感染:复苏后患儿的抵抗力较低,生命随时存在着危险状况,很多不利状况都增加患者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对患儿实行保护性隔离措施,患者搬人新生儿室,对有感染患者,护士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用药,剂量准确,不得马虎大意,护理上遵守消毒隔离室守则,每日1次对患儿行皮肤清洁护理、脐部护理,动作轻柔、敏捷,注意操作时护士的指甲不要划伤新生儿皮肤,积极控制感染。③保暖和合理喂养:将患儿置于暖箱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隔离消毒制度,保持新生儿温度在36.5~37.5℃,并根据新生儿出生体重大小调整好暖箱的温度与湿度。对于一般早产儿适宜的温度为32~36℃,相对湿度在55%~65%。体重>1500~2000g者,暖箱温度调节在30~32℃;无条件时可采取包被,也可使用热水袋等保暖,并适当变换,告知患者家属经常检查,热水袋1~2小时换水1次,不要过热防止烫伤患儿。应延迟喂奶时间,重度新生儿窒息建立静脉补液。⑵并发症观察和处理:窒息对中枢神经的影响要密切注意,缺氧对新生儿的脑细胞影响损害最重,可引起脑水肿,颅内出血,伤残和死亡率较高,工作中不断评价及时处理,疑似者头部CT排除,维生素K1预防出血,颅内出血给予1~2mg/kg,3天肌注。注意心脑肾的损害、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缺氧时胎儿深呼吸,吸入大量羊水可引起吸入性肺炎。要密切注意临床表现并仔细观察做好防治工作。⑶出院指导:新生儿出生的时神经细胞坏死很难恢复,但受损脑细胞缺氧性坏死患者,早期进行智力和肢体运动训练,可以不显现出发展的异常。家长要做好新生儿日常护理,早期充分训练,注意日常保暖,调整好家里室温、湿度,注意预防新生儿感冒发生,患儿病情恢复后可指导产妇母乳喂养,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叮嘱产妇按母乳喂养,定期随访新生儿状况,发现新生儿出现问题及时给予处置和诊治。
[论文摘要] 目的:更好地认识新生儿窒息的护理诊断与抢救措施,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方法:对2006~2008年分娩的126例窒息新生儿复苏方法及复苏效果进行观察,其中,轻度窒息106例,重度窒息20例。结果:经过及时抢救和恰当的护理,治愈96例,转新生儿科28例。死亡2例。结论:采取有效助产技术与恰当的护理措施,可有效阻止新生儿窒息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快、稳、准的复苏技术及复苏后全面细致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在妊娠晚期和分娩过程中,由于缺氧或缺氧所引起的各脏器一系列的生理改变,也就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1]。其预后与窒息的严重程度、复苏是否及时、措施是否得当有关,总结我院2006年5月~2008年5月分娩总人数中,出现新生儿窒息126例,轻度窒息106例,重度窒息20例。采用国际公认的现代化复苏技术(ABCDE复苏方案)。A清理呼吸道;B 建立呼吸;C维持正常循环;D药物治疗;E评估。评估贯穿于整个抢救过程中。为窒息新生儿提供及时的抢救措施。大大提高了窒息复苏的成功率,现将我院对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和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总结我院产科2006年5月~2008年5月活产新生儿2 010例,窒息儿126例,窒息发生率6.27%,其中,剖宫产18例,胎吸8例,宫内窘迫22例,正常分娩78例。重度窒息20例,占窒息总人数的15.87%。对轻度窒息儿给予清理呼吸道、触觉刺激和常压给氧后很快恢复正常,对羊水Ⅲ度粪染及重度窒息儿则给早期气管插管清理呼吸道,正压给氧部分配合胸外按压或药物等抢救。经积极抢救,精心护理,96例治愈,28 例转新生儿科,死亡2例。妊高征合并胎盘早剥新生儿娩出重度窒息死亡1例,脐带脱垂死亡1例。
1.2 窒息诊断标准
可按新生儿生后1 min内Apgar评分法来衡量窒息的轻重程度。4~7分为轻度窒息, 0~3分为重度窒息[2]。如生后1 min评8~10分,数分钟后又降到7分及以下者也属窒息。
2 抢救措施
按ABCDE步骤进行复苏。
2.1迅速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胎头娩出后,不要急于娩出前肩,接生者用左手自鼻根向下挤压挤出口鼻内的黏液和羊水,应用吸球迅速清除口、咽、鼻、喉器官中的黏液等异物,断脐后用消毒毛巾擦干婴儿全身,置复温台保暖。并迅速摆好(头略后伸,肩部垫高2~3 cm), 轻度窒息尽快用婴儿吸痰器吸净口腔、咽喉及鼻腔的黏液和羊水,注意电动吸痰负压不超过13.3 kPa,抽吸时动作轻柔,边吸边前后左右转动,每次的抽吸时间不超过10 s直到吸干净为止[3]。羊水混胎便或重度窒息者,可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在直视下清理呼吸道,防止胎粪吸入致吸入性肺炎。
2.2 触觉刺激,促进呼吸的建立
清理呼吸道后仍无自主呼吸,可采取用手轻弹新生儿足底,用手在腰背部沿身体长轴快速、轻柔地摩擦婴儿皮肤1~2次等方法诱发呼吸,仍无效者或虽有自主呼吸,但不充分,心率仍
2.3 恢复循环
有效正压通气30 s后, 患儿仍未复苏,心率仍小于80 次/min且无上升趋势,应给予胸外心脏按压,以保证充足的心搏出量。可采用双指按压法,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处,压迫胸骨下陷1.5~2.0 cm,按压频率为100~120 次/min 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心脏30 s后,心率>100 次/min,出现自主呼吸、皮肤转红后,停止加压继以面罩给氧,此时应逐渐降低吸氧浓度,直到呼吸空气时皮肤红润后停止给氧。如果停氧又出现青紫,再给予能保持皮肤红润的最低氧浓度,以免引起氧中毒。本组重度窒息20例,通过以上处理复苏成功12例。
2.4药物治疗
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药物,药物治疗包括肾上腺素、血容量扩充剂和碳酸氢钠,脐静脉是最好的给药途径。严重窒息注意保留脐带6 cm 以上。当没有静脉通路时,气管内导管是给肾上腺素最容易的途径。重度窒息者经用100 %氧适当通气和胸部按压30 s后心率仍低于60 次/ min 时,可用1∶10 000肾上腺素(0.1~0.3) ml/kg,脐静脉推注或气管内注入。5 min后可重复1次。母亲产前4~6 h用过镇痛药或麻醉药致新生儿呼吸抑制时,可用纳洛酮0.1 mg/kg,脐静脉推注或气管内注入,对于加压给氧后仍有呼吸抑制、心率慢、肌张力差和代谢酸中毒者,用5%碳酸氢钠3~5 ml/kg加25%葡萄糖液10 ml脐静脉缓慢推注。
2.5评价
复苏过程中,每操作一步的同时,均要评估患儿呼吸、心率和皮肤,然后决定下一步操作。对于窒息严重,新生儿情况较差者每5~10分钟按上述标准再评,直到总分>7分为止,或在婴儿窒息期内每隔2~4小时重评1次,直到24 h。
3护理
3.1抢救前的准备
了解病史,严密观察产程变化,产房备齐急救药品及器械,药品及器材处于备用状态,红外线辐射台预热,一次性用物拆包备用,估计有重度窒息发生时,通知儿科医生进产房参加抢救[4]。
3.2抢救要点
在复苏过程中,动作要迅速,技术要熟练,操作要轻柔,尽量避免创伤,每一项操作做到及时、准确、无误。
3.3提高助产技术
接产时注意胎头娩出后,胎肩、躯干不要急于娩出,尽量缓慢用左手自鼻向下将羊水、黏液挤出,清理呼吸道,在呼吸道分泌物未吸净前,切忌刺激啼哭。
3.4保暖
整个复苏过程中必须进行保暖。新生儿娩出后立即置于预热的远红外线抢救台上,并用温热干毛巾擦干头部及全身,以防止热量丢失。
3.5加强监护
复苏后除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呼吸外,还要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前囟门张力、肌张力、抽搐、吸吮反射、尿量、皮肤颜色及窒息所致的各系统症状等变化,并注意输液速度及不良反应,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3.6哺乳
窒息复苏新生儿哺乳时间应适当推迟至24~48 h,喂奶后取侧卧位,避免移动,防止呕吐。
4体会
临产后随宫缩出现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一些潜在的危险往往在此时表现出来,尤其是高危产妇临产后动态观察产程图,及时了解宫口扩张及胎先露下降情况,产程长特别是潜伏期延长,使孕妇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加之可能出现的相对性头盆不称,以致胎儿受压,胎儿缺氧,产程延长使胎儿承受缺血缺氧的时间延长,最终将导致不可逆性缺氧而发生新生儿窒息。宫缩过强宫腔压力急剧升高也可导致胎儿急性缺氧,胎膜破裂后注意羊水性状,有无脐带脱垂,严格掌握催产素催产的指征及剂量,需要时应专人守护观察[5]。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关键是迅速纠正缺氧[6],做到早预防、早判断、早复苏。同一组复苏人员必须配合默契。操作迅速、准确无误、熟练掌握每一项操作,根据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均采取ABCDE复苏方案,其中,A是根本,B是关键,评估贯穿整个复苏过程。呼吸、心率、皮肤颜色是窒息复苏的三大指标,并遵循评估决策措施再评估再决策再措施程序,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完成复苏,对重度窒息患儿及时转NICU治疗。本组126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严格按照ABCDE步骤进行复苏,其中98例经过AB步骤即可复苏,20例经过ABC步骤可复苏,8例经过ABCD步骤,29例转NICU治疗。复苏后严密观察病情、精心护理、积极治疗,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得智,徐蕴华,陈自励.胎儿窘迫与宫内复苏新生儿窒息诊断与急救[J].中华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3.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38-358.
[3]陈自励.新生儿窒息的现代概念和诊断治疗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0,15(5):307-310.
[4]李桂花.心肺复苏临床配合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4):343.
窒息为新生儿常见症状,也是新生儿的主要死亡原因。新生儿窒息的抢救质量还直接关系到新生儿的预后,成功的抢救可以大大降低窒息新生儿将来残疾的发生率和残疾程度。
1.抢救措施
1)迅速清理呼吸道
2)刺激呼吸。
3)循环兴奋药的应用。
4)预防新生儿颅内出血。
5)保暖
6)纠正酸中毒。
7)待患儿生命体征平稳后护送至新生儿室观察
复苏前准备对有发生窒息可能的高危分娩应有儿科医师在场,加强产儿科合作,避免因错过抢救时间而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对合并胎粪污染者,应通知麻醉师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抢救药品包括:肾上腺素、钠络酮、碳酸氢钠、维生素K1、可拉明、洛贝林、氨茶碱等;物品主要有:新生儿复苏囊、给氧面罩、不同容量的注射器、输液器、吸痰管等。
2.复苏护士的配合:
1)配合要点:
a.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准确的配合,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执行医嘱准确无误。
b.畅通气道,摆正患儿,头轻度伸仰位,不可过度伸展或过度屈曲。先口咽后鼻腔地清理分泌物。吸引器负压不超过13.3Kpa,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0秒。
c.最初几次压力较高为30~ 40厘米水柱,以后维持20厘米水柱,频率40 ~ 60 次/分,呼吸比1:2。
d.胸外按压位置胸骨体下1/3处,按压深度1.5cm-2cm,频率100次/分以上。心脏按压与人工同期频率比为:3:1
e.应用药物。
f.整个复苏抢救过程配合要求准确、快速、熟练。
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有无青紫,呼吸频率及节律的变化;有无惊厥、凝视、尖叫及肌张力变化等脑受损的表现。另外,还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注意保暖,详细记录出入量,并做好家长的健康指导工作
2)气管插管特征:
①新生儿羊水胎粪污染且无活力时需气管插管吸引胎粪
②在数分钟气囊―面罩人工呼吸后或气囊―面罩人工呼吸无效,需改善人工呼吸效率
③需促进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配合,并使每次人工呼吸取得最大效率
④当静脉途径正在建立时需注入肾上腺素刺激心脏
气管插入深度
3.新生儿窒息复苏常用药的使用方法
1)指证
在充分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后如果心率仍
2)用药途径
脐静脉(首选)、周围静脉、气管内
3)用药:
a.肾上腺素(首选):加强心脏收缩,增加外周血管阻力
经气管的途径新生儿推荐的剂量是:每公斤体重0.3-1ml的浓度1:10000的溶液。脐静脉内插入导管方法:沿脐根部用线打一个松松的结,用聚烯吡酮碘清洁脐带,应用无菌技术,在夹钳下离皮肤约1-2cm处用手术刀切断脐带。脐静脉是一个大的薄壁结构,通常在时钟11-12点的位置,将导管插入脐静脉。插入导管2-4cm(早产儿要浅一些),新生儿推荐的剂量是:每公斤体重0.1-0.3ml的浓度1:10000的溶液。
b. 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指征:血气或临床有酸中毒指征,复苏不够顺利时
剂量:2-3ml/Kg
途径:加二倍5%葡萄糖稀释液后缓慢静推
c.扩容剂:
药物:结合当地条件,选用全血、血浆或白蛋白、生理盐水
指征:有血容量不足的症状和体征或有失血依据时
剂量:10ml/Kg
途径:仅作静脉滴注或缓慢静注用
d.诱发呼吸:
药物:纳络酮
指征:母亲在产前4小时曾用或新生儿出生后有呼吸抑制
剂量:0.01-0.03mmg/kg,不超过0.1mmg/kg
途径: 皮下、肌肉注射或气管内滴入
4.复苏后处理与护理
窒息缺氧对新生儿是个很大的挫折,一时好转并不表示完全恢复,积极的复苏后处理对减少和减轻并发症,改善预后起很大作用
摘要目的:总结格列本脲治疗新生儿糖尿病患儿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4年4月我科格列本脲治疗6例新生儿糖尿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要点。结果:本组患儿口服格列本脲血糖控制理想,无低血糖反应发生。结论:调整新生儿糖尿病治疗方法的同时,严密预防感染,做好饮食、症状及用药护理,准确监测血糖,注重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 格列本脲;新生儿;糖尿病;护理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33
作者单位:610041成都市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普儿二区
刘莉莉:女,硕士研究生,主管护师
新生儿糖尿病(NDM) 是一种罕见而治疗十分棘手的特殊类型糖尿病,可分为新生儿暂时性糖尿病和新生儿永久性糖尿病两类[1],主要是指患儿在出生3个月以内出现持续性的高血糖症状[2]。NDM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常无典型的“三多一少”糖尿病症状,易延误诊治,患儿常因感染诱发症状加重,甚至出现酮症酸中毒才来就诊[3-4]。过去NDM一直被视为Ⅰ型糖尿病的早发类型,长期给予胰岛素治疗,给患儿带来极大痛苦,且患儿依从性差影响治疗效果。目前学界已达成共识,合理应用格列本脲可使大部分新生儿糖尿病患儿的血糖得到有效控制[2-8]。我科自2011年3月~2014年4月先后收治6例新生儿糖尿病患儿,采用格列本脲治疗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6例,男2例,女4例。年龄28 d~2个月。病程5 d~1个月。均合并有支气管肺炎。本组患儿均无糖尿病家族遗传史和宫内发育迟缓情况。符合NDM的诊断标准[9-10]:(1)生后3个月内发病。(2)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3)病程大于2个月。(4)排除应激性高血糖、医源性或其他原因的高血糖。入院后同时检测了血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均未见异常。胰腺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
1.2治疗方法入院后均给予胰岛素调节血糖、补液及抗感染治疗、血糖基本控制,能够进食后逐渐转为格列本脲口服。
1.3结果本组患儿中5例治疗顺利,仅1例在治疗过程中并发颅内出血,经积极治疗得到有效控制。治疗过程中6例患儿均未发生低血糖反应,在转为口服格列本脲血糖控制良好,于住院12~21 d后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格列本脲并定期门诊随访。
2护理
2.1预防感染本组患儿年龄小,合并支气管肺炎,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生皮肤、口腔、泌尿道、消化道感染。故需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控制感染。
2.1.1环境与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室收治,尽量予单间收治,减少陪伴和探视;病室经常开窗通风,至少每天通风3次,每次大于半小时,保持空气新鲜,保持地面清洁,使用含氯消毒液拖地,每天2次。
2.1.2床单位保持床单位整洁,每日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床栏杆、床旁桌,及时更换污染的床单、被套。
2.1.3皮肤护理尿糖刺激会会引起患儿痛痒不适,而且尿中糖分易引起局部细菌繁殖,对本组患儿更要做到及时更换尿布。每天至少早晚各清洗外阴1次,如有大便应及时清洗,注意由前向后清洗,预防糖尿病会阴炎;患儿及照顾者的指甲需及时剪短,防止不慎抓伤患儿皮肤;出汗多时及时擦干必要时更换衣物;每次喂奶后用棉签蘸温水清洁口腔,每日观察口腔黏膜情况,预防口腔感染。
2.1.4饮食卫生用后奶具及时清洗晾干,下次用前以沸水冲洗消毒;奶液现配现用,配奶前认真洗手;母乳喂养者指导母亲注意个人卫生,每次喂奶前洗手并清洁。本组患儿住院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医院内感染。
2.2饮食护理结合患儿个体情况计算每日供给量,因患儿均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所以并不严格限制热量摄入。每日的总热量按50 kcal/(kg·d)计算[11],根据母乳及配方奶的每100 ml热量计算患儿全天所需的奶量并估计其每日进食次数,平均分配到每次的喂养中。
2.3症状护理
2.3.1发热本组患儿年龄小,体温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发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调节室温在22~24 ℃,衣着被盖适宜;患儿对物理降温敏感,故以温水擦浴、退热贴外敷退热;退热过程中,出汗较多及时擦干,必要时更换衣物;每4 h监测体温1次,观察病情变化。
2.3.2颅内出血本组患儿1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抽搐,表现为面部肌肉及四肢的抽动,头部CT辅助诊断为颅内出血。遵医嘱使用抗惊厥药物后抽搐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囟门张力、呼吸和心率的变化;观察有无抽搐及抽搐的具体表现;保持病室的安静,减少刺激,头部制动,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该患儿在给予有效的治疗护理后颅内出血情况得到有效控制。
2.4用药护理
2.4.1胰岛素本组患儿均存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在治疗之初采用静脉双通道,一通道给予生理盐水补液治疗,另一通道给予小剂量胰岛素0.03~0.05 U/(kg·h)持续静脉匀速输注。由于小婴儿对胰岛素往往较敏感,必须每1 h监测血糖,以及时调整胰岛素的输注速度,使血糖按每小时下降3~5 mmol/L,但应维持在11.1 mmol/L以上。本组患儿中1例在入院后第2日胰岛素静脉输注过程中出现血糖下降过快的情况,1 h内自18.6 mmol/L降至9.2 mmol/L,立即停止胰岛素输注,并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20 ml静脉滴入,血糖升至12.9 mmol/L。
2.4.2格列本脲患儿在血糖控制后均转为格列本脲口服。服法为每日3次,每次1~1.6 mg,而1粒药物为2.5 mg,为保证剂量准确无误,每次服药时,护士将每粒药充分溶解于12.5 ml水中,再根据所需剂量抽取给患儿服用,服完后再用温水荡涤注射器给患儿服用。并将此方法教给家长,方便患儿回家后家长给予正确的用药护理。因格列本脲可导致肝脏损害,所以在服用过程中需定期复查肝功能。
2.5血糖监测的护理由于小婴儿缺乏皮下脂肪,对胰岛素常常较敏感,治疗所需的胰岛素剂量极小,治疗的总体原则是维持血糖稳定同时避免发生低血糖,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并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预防低血糖发生。本组患儿均应用胰岛素持续静脉匀速输注2~3 d,期间每1 h监测血糖。护士在血糖监测时注意合理选择采血部位,提高监测的有效性及准确性,减轻患儿痛苦,缓和家长焦虑情绪。选择采血部位时注意选择血循环较好的部位,注意每次轮换位置,患儿指尖、趾尖、足跟、耳垂侧边均可采血;如出血不理想,可从近心端向采血点轻柔按摩促进血液流出,不可挤压采血点;消毒时酒精必须严格待干。
2.6心理护理患儿年龄小,所患疾病又需要长期的治疗,并且可能发生并发症,家长存在焦虑情绪,在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上,我院护理工作者坚持贯彻“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责任护士每天除了完成最基本的治疗护理工作,同时也非常关注患儿家庭的心理需求。积极主动地为家长解疑答惑,帮助家长正确认识NDM,消除家长的顾虑,帮助建立提高患儿日后生活质量的信心。
2.7健康教育住院期间向家长详细讲解新生儿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教会家长正确监测血糖并做好记录,掌握低血糖反应的识别及处理,掌握口服药物准确分剂量、喂服的方法,指导家长在选择患儿口服药物时注意其成分,避免口服含有糖分的药物。出院时向家长交代门诊随访的时间,指导辅食的添加及饮食注意事项,注意预防感染,监测血糖、体重增长情况,观察有无异常情况,如精神萎靡、反应差、发热、拒食等,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3讨论
在我国NDM糖尿病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大部分NDM患儿仍被诊断为Ⅰ型糖尿病,终身给予胰岛素治疗[9]。实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实KCNJll和ABCC8基因突变导致的NDM能够通过口服磺脲类药物格列本脲有效控制血糖[2,6]。据Suzuki等报道[7],由KCNJll和ABCC8基因突变导致的NDM约占全部NDM患儿的35%。对这部分患儿进行正确的基因诊断,不仅能使他们摆脱胰岛素治疗,而且能更好地改善血糖控制及可能存在的神经系统异常等其他临床伴随症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临床预后。在NDM的治疗中,基因诊断非常重要,但我国目前的医疗条件下许多地区还不能做这样的诊断,常规的胰岛素治疗往往因为患儿年龄小,进食不规律难以取得明显而稳定的效果,家长也难以承受在婴儿期即采用长期胰岛素注射并通过每天多次测血糖以调整胰岛素剂量,治疗依从性差,导致长期存活率不高的现象[10]。国内学者在其研究的基础上也指出[4,11],即使在无条件检测基因时,也可尝试使用格列本脲进行治疗。对此类患儿的护理同样至关重要,在严密预防感染的同时,做好饮食、症状及用药的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准确监测血糖,注重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Metz C,Cave H,Bertrand AM,et al.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chromosomal analysis in transient and permanent cases[J].Pediatr,2002,141(45):483-489.
[2]Rariq M,Flanagan SE,Patch AM,et al.Effective treatment with oral sulfonylurea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due to sulfonylurea receptor 1(SUR1) mutation[J].Diabetes Care,2008,31(2):204-209.
[3]李秀珍,张晓红,刘丽,等.新生儿糖尿病13例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10):775-778.
[4]罗飞宏.新生儿糖尿病的磺脲类药物治疗[J].儿科药学杂志,2011,17(6):1-3.
[5]王彤,肖新华.新生儿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8(3):162-165.
[6]Pearson ER,Flechtner I,Njolstad PR,et al.Neonatal Diabetes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Group.Switching from insulin to oral sulfonylurea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due to Kir6.2 mutations[J].N Engl J Med,2006,355(5):467-477.
[7]Suzuki S,Makita Y,Mukai T,et al.Molecular basis of neonatal diabetes in Japanese patients[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7,92(10):3979-3985.
[8]陈秀丽,沈水仙,罗飞宏,等.新生儿糖尿病致病基因分析及其对疗效的影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6):488-491.
[9]Hattersley AT,Ashcroft FM.Activating mutations in Kir6.2 and neonatal diabetes:new clinical syndromes,new scientific insights,and new therapy[J].Diabetes,2005,54(9):2503-2513.
[10]Stoy J,Greeley SA,Paz VP,et a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eonatal diabetes:a United States experience[J].Pediatr Diabetes,2008,9(5):450-459.
[11]葛可佑.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29.
【摘要】 目的 探讨实施早期护理干预对防治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调查我院早产儿中心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从护理角度对59例NEC患儿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寻找护理观察与干预要点。结果 早产儿NEC的临床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护理因素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结论 加强早产儿的护理,实施正确喂养方案,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
The monitoring and intervening in nursing of preterm infants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s of early intervening in nursing against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premature neonates.Methods The clinical nursing data of 59 preterm infants with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were analysed by investigating the incidence of preterm infants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our hospital.Results The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NEC in preterm infant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gnosis.Nursing factors affected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n the disease.Conclusion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rengthening nursing,implementing the correct feeding schedules and controlling bacteria infection were necessary in preventing premature neonates from NEC.
【Key words】 infants prematurity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ursing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长期以来一直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也是构成新生儿死亡率及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的上升,NEC更视为早产儿医疗护理中须高度重视和预防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我院早产儿中心10年间发生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例做一护理学总结分析,旨在指导临床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护理干预进行防治,进一步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1993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并收住NICU的1869例早产儿进行调查[1],男987例,女882例。其中发生NEC 59例,占3.16%,男32例,女27例;胎龄<32周18例,32~35周31例,>35周10例;出生体重<1500g 15例,1500~2000g 34例,>2000g 10例。出生1min Apgar评分正常(8~10分)46例,轻度窒息(4~7分)7例,重度窒息(0~3分)6例。
1.2 喂养方式 早产儿配方奶(出生体重<1500g 母乳喂养)鼻饲或口喂;出生体重<2000g 2h喂养;>2000g 3h喂养。每日增加奶量:鼻饲者20ml,口喂者30~40ml。
1.3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腹部X线平片诊断[2]。采用修正的Bell分级对患儿进行分级[3]。其中Ⅰ级36例,Ⅱ级9例,Ⅲ级14例。
1.4 治疗方法 患儿发现有宿奶和腹胀立即禁食,给予全静脉营养。胃肠减压是治疗NEC的首要方法,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并发肠穿孔则转外科手术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SPSS 1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儿胎龄和出生体重与疾病程度的关系 见表1。
表1 NEC严重程度与患儿胎龄和出生体重的关系 (x±s)
由表1可知,重度NEC患儿的胎龄和出生体重均小于轻、中度患儿,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 早产儿基本状况 见表2。
表2 早产儿相关因素与NEC的关系
2.3 临床特点 本病全年1~12月份均有发病,1~4季度分别为11例(18.64%)、9例(15.25%)、22例(37.29%)、17例(28.81%)。发病时间在生后1~25天,平均(8.74±599)天。所有患儿起病时均有宿奶和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者43例(72.88%),46例(77.97%)胃内抽出黄绿色液体,明确感染者28例(47.46%),大便潜血阳性者27例(45.76%),血便8例(13.56%)。
2.4 预后情况 见表3。轻度 NEC患儿多数获痊愈。严重者病情进展迅速,全身状况急剧恶化,酸中毒难以纠正,多发生腹膜炎、肠穿孔,病死率高。本组资料6例患儿有反复禁食,5例2次,1例3次。初次发病常规禁食1~2周,开始喂养后2~24天再发。其中2例并发肠穿孔。
表3 临床分度与预后 (例)
转贴于
3 护理观察与干预
3.1 早产儿喂养 研究表明,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的差异,使早产儿易患NEC。目前认为,肠黏膜损伤、肠道内细菌作用、肠道喂养是发生NEC的基本条件[4]。调查显示[1],随着本地区早产儿配方奶广泛应用和NEC的预防意识,临床已不存在高渗奶方喂养因素,但仍须避免快速增加奶量,以降低发生NEC的危险。因此,选择早产儿配方奶和母乳、严格遵从医嘱标准计量喂哺婴儿是护理工作的首要问题,也是预防NEC的关键一步。我们体会,早产儿喂养前后的护理观察与医生的及时沟通、灵活处理对NEC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即便常规加奶喂养,也会有婴儿发生宿奶、呕吐、腹胀、胃液颜色及大便性状改变等情况。护理观察结果往往成为诊断疾病的第一手资料。
3.2 感染因素 从本组资料看出,感染仍然是发生NEC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表现为临床特征典型,全身状况差,病程进展快,易发生败血症、休克、肠穿孔、腹膜炎等并发症,预后差。因此,如何监测和防止早产儿肠道内外的感染,及时有效的选用敏感抗生素,提高NEC的救治率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护理工作的消毒隔离措施仍然是不可松懈并须进一步加强的关键环节[5]。目前,手部卫生预防院内感染已引起医学专家们的重视,这也是对感染影响最大、又易被忽略的细节。加强早产儿中心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的严格管理和监测,杜绝早产儿NEC肠道内外的外源性感染,为今后护理工作特别强调的重点。
3.3 胃肠减压 绝对禁食、胃肠减压是治疗NEC的首要方法,胃肠减压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患儿预后。放置胃管行间断胃肠减压(时间根据病情决定),压力不宜过高,一般用5ml注射器抽净胃内容物(残胃液)。每班更换注射器,每天更换胃管。严重者采用持续胃肠减压,要特别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每班认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数量,做好出入量的精确统计。勤观察、勤巡视患儿腹胀情况。如胃肠减压不理想,须及时寻找原因,切勿等待,并与医生商讨下一步治疗的调整。但何时恢复喂养尚缺乏直接的组织学客观依据。本组NEC痊愈者平均禁食、胃肠减压时间(10.72±3.79)天(5~21天)。我们体会,需因人而异,根据临床体征,结合腹部X线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慎重判断,不必局限于常规。通常是待腹胀消失,大便潜血转阴性,出现觅食反射,全身情况明显好转,开始恢复喂养。先试喂生理盐水,再试喂5%糖水,根据体重每次1~5ml不等,无异常时改喂乳汁,最好以母乳开始。增加奶量需谨慎,防止复发。
3.4 早产儿基础护理 本组均为早产患儿,病情变化快,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死亡率高。因此,基础护理质量在防病治病过程中十分重要。首先,制订护理计划,选派临床经验丰富且责任心强的多年资护士全面护理。作好生命体征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对吸氧的患儿随时调整吸入氧浓度,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3%~95%,避免引起缺氧或氧中毒。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清洁护理。让呕吐的患儿取侧卧位,上身抬高30°~40°,以防止呕吐物进入气道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保持体温正常,监测体温变化。每日了解体重情况。确保患儿皮肤黏膜的清洁和完整性,勤换床单、衣物,每日予温水擦拭或洗浴,做好红臀、脓疱疹、脐炎等的防治。加强室内空气、地面消毒,定时通风,保持周围环境清洁。定期进行暖箱、辐射台的清洁、消毒。
NEC患儿禁食中完全依赖全静脉营养,每天根据补液总量合理安排补液顺序、速度,同时兼顾抗生素的滴入,以保证抗生素达到有效浓度。使其既达到治疗目的又能将全部液体均匀输入。营养液,包括抗生素输注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熟练穿刺技术,防止药液外渗,控制好输液泵速度。输液时定时巡视进液情况,密切观察输液后反应,有情况及时处理。注意随访血气分析、微量血糖、生化指标、腹部X线平片等。
4 小结
早产儿NEC的临床分度与预后密切相关。加强基础护理质量对本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提高患儿存活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莉,陈豪,徐秋玲,等.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新生儿科杂志,2004,19(2):58-61.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67-473.
3 Walsh MC,Kliegman RM.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Treatment based on staging criteria.Pediatr Clin North Am,1986,33: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