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环境艺术概论范文

城市环境艺术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环境艺术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环境艺术概论

第1篇:城市环境艺术概论范文

[关键词] 环境艺术 特质 积极 意义

引言

环境艺术最大的特点是环境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环境化.是环境与艺术的互动.它需要设计师利用自然的或人工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元素进行创作.但又不能脱离自然环境本体.而必须植根于特定的环境.成为融会其中与之有机共生的艺术。环境中的”艺术”是指人为创造的艺术环境.是各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在环境中的融合体现,用以美化环境和愉悦工作生活在其中人们。

1、环境艺术的特质

环境意识的觉醒,很大程度取决于生态危机向人们发出的警示。然而地球是人类所共有的,必须通过对环境艺术的基本概念分析,对公众进行普及性教育,才能有效的控制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建立起共同维护人类共有的空间,科学地、自觉地与自然相处,并使其为人类更大限度地服务。

1.1历史性

人口聚居或城市化的发展是每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进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人类走向更高文明的表现。世界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城市化历程,有不少是艰难甚至是痛苦的过程,诸如人口问题、交通问题、居住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要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中解决,我们应尽量避免他们所走的弯路,在研究创造出新的生存空间的过程中,探求量和质的尺度和标准,建立新的环境意识。人居 环 境 体现时代风貌,也反映一个时代的科技进步水平。设计观念的更新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价值取向。一个时代的建筑、雕塑等所有艺术门类的审美情趣、材料及加工工艺不可能超越自身的历史背景。城 市是 载体,这个客观存在是人类聚居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形式,是物质和精神因素的反映。随着城市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在不断建造适应人们生活的人工环境的同时,又不断改造所形成的环境,这是国家和社会的群体行为。人居环境的改变也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得到变迁。于是,一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遗留物便被保存下来,而另一些则被更替了,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当人们浏览一座城市时,这个城市便会物态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种物态的空间标志着自身的时代所能解释的物质和精神的躯壳。这种有文化价值和科技价值的深层含义使人们得到了人类活动的印记。人类共同的文化情感将先辈们经过创造性劳动获得的时代科技发展的标志凝结成某个城市的永恒标志。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罗马的斗兽场和水渠、北京的紫禁皇城等无一不是当时时代物质和精神的最高凝结。

1.2客观性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人类创造的,反过来它又影响、规范着人的生活行为和质量,这是主、客体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基本关系。既然环境空间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必然会时时影响着作为主体的人。就是说客观环境对人有一定影响,而且是客观的经常性的影响。它们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人为的空间环境好比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艺术家一旦创造出艺术品,其审美心理过程已消融,凝聚于“结果”,却又由欣赏者承续于欣赏心理过程之中。社会美、自然美较之艺术美,各有其自身的特殊现象与特殊本质,但既然社会、自然艺术均为认识的客观对象,或作为审美主体的感受对象,这些客体之间也具有一般本质。种种艺术现象、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当然包括空间环境,他们的美与不美,不以审美者的主观感受为转移。因此,这种客观的空间环境,每时每刻地、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人们。

1.3参与性

环境艺术之所以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其特点之一就是公众的参与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自身的发展必将建立在文化价值的取向上。要建立一种环境设计的价值观,就要求我们确立文化的价值观。这是维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类生存条件的提高,除了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精神文化的不断融汇,而人的精神文化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关系着环境的艺术化处理,关系到物质环境的管理和使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形成了地域性的民俗、习惯以及社会伦理。行为和价值观,这种地域的文化特点具有某种历史的延续性,它积淀到一个时期的社会观念文化上,于是“观念的环境艺术设计”便打上观念的印记。更因为人类的聚集、社会、形态、经济、技术具有层次性,是由具体的人来把握,并由此产生行为作用,使得公众参与环境艺术构架已成为定式。

2、环境艺术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城市的空间环境改善和建设的实施是一种意志和决策的结果,同时也是群众参与的结果。“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并不是空洞的口号,因为群众的参与,共同价值意识的相互作用,推动了城市环境空间的不断改善。现在,每个城市的执政者每年都提出为市民做几件实事,达到几项目标,都是社会群众参与,产生共同意志和计划的结果。

应该看到 ,对人类所共有的空间环境的改造,有群体的参与、公众的参与,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群众文化的影响下进行的,离开这个群众共同的文化约定,个体就不能有所作为。群体的参与最重要的是创造文化。群体参与是个人不断接受经验和价值意识的过程。当一个新的群体共同价值意识开始形成,任何个人都希望了解别人,了解社会,了解新的文化意义,这些因素反映在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正是孕育新的规定与规范的过程。在新的环境中,群体会根据社会经济物化的形态― 生存环境,按照新的群体关系和新的生存方式修正自己。人们在新的群体关系中,在群体参与中,不断创造新的文化。

由群体共同构建的共同社会价值意识,体现了社会群体共同的经验、知识、情感和意识,它既是价值的共同认知,又是价值的取向。作为群体文化和积累的价值心理倾向和观念倾向,是一种历史价值意识。如社会共同认可的建筑模式,反映出群体对这种模式的价值态度和价值标准,也是群体一个时期共同参与和文化积累的结果。由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任何群体参与,不论是自觉的或非自觉的,都具有共同认可的一个价值系统。当今之时代,人们对空间的改善和提高会产生许多不同的价值认可,但当我们面对新的建筑物、新的环境艺术的时候,应该意识到,我就是参与者。这种参与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全民素质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因此,群众和个体的参与,其程度愈深,其内涵的凝聚力和价值也愈显突出。城市规划和环境空间的改善,在一个地区来说,越是开放,全社会参与程度也愈高,其渗透作用也愈大,城市规划的层次就愈高。这也正是目前普及环境艺术教育之根本所在。城市人群对居住环境的认可,反映了该城市的市文化品味的提升,而城市文化品味的提升,对居住在该城市的民众和谐生存至关重要。因此对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创造高尚、和谐、舒适的生存环境也是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3.结束语

环境艺术是由多种艺术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种贯穿于整个环境艺术设计始终的广义的艺术观念.不是人为物质环境诸如建筑.室内空间.室外空地等的补充设计。环境艺术在对象、空间.时间上的广泛性.决定了它具有许多其他艺术门类不具备的特点.它不同于某种单一艺术.也不是单纯的建筑艺术、园林艺术、雕塑、绘画等的机械合成.具有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循环特征.受到环境的限定和制约。

参考文献

1.郑曙: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枉,2002年版,第9 7页

2.刘明亮:艺术概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56―68页

第2篇:城市环境艺术概论范文

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是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天津商业大学和天津摩根教育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学制四年。学生学习期满成绩合格的颁发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学院是以管理学、经济学和艺术学为主,兼有工学、文学的多科性独立学院。目前,设有国际工商管理系、涉外经济贸易系、外国语言文学系、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和艺术设计系,共有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旅游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英语、日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等19个本科专业,已有在校生7000余人。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实力较强的教学、科研、管理队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约占43 %,并且还聘请了多位来自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优秀外籍专家、教师授课。

学院座落在天津市第三高教区,与天津城建大学相邻,毗邻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这座现代化、花园式的校园中,拥有综合办公楼、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宝德书院、运动场、学生公寓及品类齐全的生活服务设施,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院具有一支高素质的专职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学生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学院严格的教学管理、严谨的教学作风、完善的教学计划和良好的校园文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艺术设计系概况

我院艺术设计系结合国际艺术教育的发展动态和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特点,聘请知名教授进行学科建设及授课,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理论功底,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艺术人才。

艺术设计系拥有平面设计工作室、定格动画工作室、三维动画工作室、影视后期工作室、摄影工作室、摄像工作室、材料构造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照明设计实验室、数控雕刻实验室、建筑漫游实验室、模型展示实验室、服装制版与扎染实验室、服装工艺实验室等,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2014年12月,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被天津市教委评为“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专业介绍

视觉传达设计

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中外设计艺术史、艺术概论、造型基础、色彩、装饰基础、设计基础(三大构成)、图形创意、字体设计与编排、字体设计、平面设计与印刷制作、标志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企业识别设计(VIS)等。

毕业去向:在广告公司、设计公司、出版社等相关企业从事平面设计、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印刷设计、展示设计等相关工作;艺术设计院校进行教学研究工作;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

环境设计

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关注国际环境设计的前沿信息,着眼于环境的生态环保建设的发展,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研究工作,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相关工作,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主要课程:环境艺术概论、中外环境设计史、中外工艺美术史、造型基础、构成(平面、色彩、立体构成)、建筑设计与装饰、建筑模型与表达、制图与透视、人体工程学、效果图、住宅室内设计、公共室内设计、主题概念设计、园林设计、社区景观设计、植物造景、城市景观设计等。

毕业去向:在城市规划设计公司、景观设计公司、环境设计公司、展示设计公司等从事城市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居住空间设计以及展示设计等相关设计工作;艺术院校进行教学研究工作;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

服装与服饰设计

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能从事服装与服饰设计策划和时装研究方向,具有较强的设计创造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设计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掌握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基本运作知识,以及把握时尚潮流并进行流行预测的基本方法,能在服装艺术设计领域与应用研究型领域及艺术设计机构从事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外服饰史论、三大构成、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画技法、服饰图案、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与制作、立体裁剪、创意服装设计、服装材料学、人物形象设计、服装商品企划、服装表演编导与策划等。

毕业去向:在服装服饰设计公司、服装厂、服装进出口公司、大型商场等相关企业进行服装服饰设计、服装生产管理、服装销售展示设计、服装品牌管理等相关工作;艺术院校进行教学研究工作;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

动画

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创作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队、动画应用机构、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主要课程:创新思维训练与培养、动画概论、动画造型基础、动画原理、动画原画、计算机辅助设计、动画剧本写作、动画设定、定格动画、平面动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动画后期合成、动画周边产品设计、影视特效、影视非线性编辑等。

毕业去向:在电视台、动画公司、影视公司、游戏公司、网络公司、互动媒体设计公司等相关企业从事动画原画创作、动画设计、影视后期制作、影视特效制作、软件界面设计等相关工作;艺术院校进行教学研究工作;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或者出国留学。

师资介绍

庞黎明艺术设计系主任

教授 硕士生导师原天津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天津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包装协会委员、中国第五届广告评审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教委专家委员会专家、天津市包装协会副主任、天津市图形协会理事、天津市河北区美协主席。长期从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科研和设计工作,80年代留学日本,曾多次赴日、韩和欧洲进行专业教学考察,主持完成多项大型展示设计项目,其中设计作品和绘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获奖五次,市级奖八次,出版多部著作,发表多篇论文。2003年被授予天津市名师称号,2005年主讲《艺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评为市级精品课,是知名度颇高的设计家和艺术家。

郝玉明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主任

第3篇:城市环境艺术概论范文

【关键字】地铁文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

1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

“公共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其概念最初是以城市雕塑和壁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城市需要艺术来进行城市的美化与装饰,于是一场“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文化运动悄然兴起[1]。地铁公共艺术是指地铁站台内和进出口的空间环境艺术。地铁公共艺术是公共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乘客在乘坐地铁时可参与互动,充满趣味性。这不仅让穿梭于地铁公共空间中的乘客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在乘车的同时还能够享受丰富的视觉体验。另外,这种公共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连接了城市的历史和未来城市的发展。这在增加了人们对城市记忆缺失认知的同时,也创造了城市的未来发展与目标,使整个城市的友善表情得到绽放。地铁公共艺术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在地铁站台中,营造着地下空间。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形式、表现材质等方面,都应尽量摆脱传统那种单一的表现方式、打破僵化的格局,让冰冷的现代科技空间更富有人情味,让艺术气息渗入到整个都市环境。这种艺术表现方式通过融合地域特色来彰显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及其不同地域环境所造就的独特文化特征。例如,台北新庄线行天宫站的地铁公共艺术“国泰民安”的艺术表现形式独特而又不失文化内涵,该作品通过在其地铁公共空间的墙面上装饰有八家将的脸谱表达了祈求国泰民安的意象。该站点的设计不但向乘客传达了站点的方位感,又清晰地传达了该站点的公共艺术设计理念,这形成了行天宮独特的风貌,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向世界展示了台湾的文化魅力及地域特色。

2地铁公共艺术的作用

地铁公共艺术能够反映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能够反映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随着现代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地铁公共艺术已经从纯粹的意识形态宣传转向艺术形式语言探索的阶段,开始注重与当地文化及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逐渐强调文化的整体发展与对话,并与城市环境和公共设施相呼应。例如,北京地铁国家图书馆站以书籍作为站点的创作主题,其站台侧面的立柱设计采用银色的线条装饰模仿书页效果。地铁站厅内部墙体通过用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再现了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彰显了国家图书馆的馆藏在图书界的丰富完整性及权威性。地铁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一个缩影。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在塑造反映一个城市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甚至精神风貌以及当地人的气质和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每个城市、区域的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的地铁公共艺术则在其中起着一个重要载体作用。因此,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应以一个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如何反映这个城市,如何拉近公众和艺术之间的距离,让艺术融入人们的生活是值得让人思考与反思的。北京是国内最早建设地铁交通系统的城市,从20世纪80年代便将地铁公共艺术品设置在地铁空间中。通过对北京地铁的调研来看,地铁公共艺术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例如,地铁13号线西直门地铁站内部装饰有张仃创作的壁画《大江东去图》及《燕山长城图》等公共艺术品,这些作品逐渐深入人们的记忆,渐渐地成为了首批在地铁公共空间发挥艺术传播作用的公共艺术作品[2]。随着多条地铁线路的陆续开通,浮雕、壁画和小幅艺术品挂件等公共艺术品走进了地铁公共空间,这些公共艺术品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装点着地铁空间,为地铁空间增加了艺术氛围,渐渐吸引了乘客的目光。北京地铁4号线圆明园地铁站位于圆明园景区,其站内的公共艺术设计风格再现了紧邻的圆明园遗址的风貌特色。其设计通过再现圆明园自建园至第二次被毁的历史,传达人文精神,具有潜在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因此,该作品不仅是城市公共空间中物化的构筑体,更是城市文化传播的火种。

3地铁公共艺术的未来展望

地铁空间环境一体化设计及公共艺术的多样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成为未来地铁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地铁建设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让地铁公共艺术融入深切的人文关怀,才能够有效提升地铁公共艺术和地铁空间环境一体化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及人文内涵,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步[3]。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拥有或者正在建设地铁轨道交通系统,各自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原因使得不同城市地铁公共艺术发展不均衡。国内地铁公共艺术发展的初期多采用装饰壁画的形式装点站厅墙面,地铁公共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薄弱,究其根本是局限于传统观设计理念;参与互动性,地铁内部氛围营造性,以及各站点所表现出的人文关怀等方面不足[4~6]。当代国际公共艺术强调公众参与、互动,这能够对社会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以改变人们思考、认知城市的文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是一个良好的进行媒介沟通和信息交换的平台,创建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是地铁环境逐渐呈现多元化的表现。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正朝着以激活地下交通,传承地上城市文脉,推进我国地铁建设迈向国际水准的方向前行。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翁剑靑.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吕锐,邹文.公共艺术该如何走进北京地铁站[J].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9(3):73-74.

【4】张海林,董雅.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黄才郎.公共艺术与社会的互动[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4.

第4篇:城市环境艺术概论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数字化;多媒体;表现

公共领域是近年来来英语学术界常用的概念之一。这种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而公共艺术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公共艺术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美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包含的内容也不断地扩展,不仅限于比较传统的户外城市雕塑、壁画、装置艺术、建筑构筑物体、城市公共设施等,还包括影像表现、表演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和高科技表现艺术等新兴技术表现手段。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信息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有以下几种: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编码),通称为逻辑媒体;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但通常数字媒体指感觉媒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以及由此衍生的数字技术不可避免地介入了我们的生活,如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工作等方面。数字媒体具有传播者多样化、传播内容海量化、传播渠道交互化、受传者个性化、传播效果智能化等特点。而公共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共性和互动性,它是城市空间和人类生活中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活力的媒介,而公共艺术设计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是必然的趋势。

公共艺术通过数字化媒体技术进行设计成为新的设计表现手法,这被称为计算机辅助设计或CG(Computer Graphics)技术,而在这之前传统的设计技术就是通过手绘草图或多种颜色的手绘来呈现设计思路,或通过制作一定比例的模型小稿的手段来更加直观地呈现设计的轮廓。虽然这种方法更加直观,但也有一定的缺陷,如表现一些特殊材料方面,呈现特殊的结构造型和质感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制作模型小稿的过程中也需要原材料、制作场地、制作工具,相关制作技术人员和相关制作技术等一系列条件的支持。

目前比较主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就是利用软件进行三维空间设计,具体就是通过虚拟三维空间建立具体模型,通过渲染输出图片或视频来呈现。一般制作流程为:建模――材质――灯光――渲染――后期处理。

建模就是对设计对象进行具体化分析处理,通过线面体来描述它们在空间中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构成关系,包括每个细节,完全按照作者的设计构想来制作。

材质,简单说就是物体看起来是什么质地。材质可以看成是材料和质感的结合。包括表面的颜色、纹理、光滑度、透明度、反射率、折射率、发光度等。常用的材质有钢材、木材、石材合成材料等,有一些材质为了使之表现得更加真实,还需要用贴图的方式来呈现。在呈现公共艺术作品时,完整还原出作品本身的材质、质感非常重要,材质和形态是公共艺术作品表现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

灯光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真实的光照效果来使作品显得更加真实,真实的光照直接影响到材质的表现效果,还可以模拟不同光照下作品的效果,如清晨、傍晚、夜晚、射灯、雨天等不同条件表现出的效果。

渲染,英文为Render,也把它称为着色,就是在三维表现软件中把作品的所有形态、材质、纹理、反射、折射、阴影、在光照下的效果等统一进行着色后合成并输出成图像文件的过程。

后期,对渲染输出的图像文件进行处理,如加特效、调整色调、裁剪调整大小等,使艺术作品呈现出最佳的表现效果。

主流的设计软件有:Auto CAD、3D max、MAMA、C4D、SketchUp、zbrush等,后期图像处理软件有:Photoshop(图像处理)、After Effects(视频特效)、Premiere Pro(视频剪辑)等。

数字化设计的特点:

第一,用三维设计软件进行设计时,能够更加具体化设计者想表达的内容。如通过草图的方式捕捉设计者的设计灵感,但是草图能表现的只是设计者的感觉或是灵感,需要设计者继续深化,要更加充满逻辑性地来对作品进行具体化设计,这需要利用计算机数字技术,如某些节点如何衔接、结构的具体构成关系等,这些会不会影响到最终的视觉效果都要利用软件来进行科学的计算。草图或手绘效果图难以达到这种效果。

第二,能够准确表现设计对象的结构与材质。三维设计软件能够自定义尺寸单位,通过输入具体尺寸来建立或修改模型,这能够避免设计过程中的视觉误差和情感误差。在材质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几乎可以虚拟表现现实中所有的材质、质感。通过调节材质使作品达到最真实的效果,还原设计者的想法,这是传统手绘效果图难以达到的效果。

第三,设计表现受场地、材料、工具等影响较小。它通过建立数字模型的手段来表现,不需要占用实际空间,减少了制作环节,由于不需要制作实体模型,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这也减少了制作模型过程中产生的误差,不影响设计表现效果。

第四,对公共空间环境的表现。公共艺术的特性就是公共性、与环境的互动性,它是人们对空间环境的定位、对空间的认同,公共艺术也是人们对空间环境的审美需求。因此空间环境对公共艺术来说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虚拟空间环境,包括景观、绿植、水体、地形地貌、天气、光照等,使公共艺术作品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最接近真实地呈现出来。

第五,数字技术的互动性。数字技术不是机械地按照人的设想来呈现效果,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以产生意外的美,如给予一个虚拟物体一定的规则和参数值,它可以产生意料之外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有一定的韵律或秩序,这种新的构成是刻意设计很难做到的或很难想到的效果图。这种因意外形成的构成是一种新概念的设计――计算机参数化的设计。通过这种思路我们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实现人与计算机的互动,从计算机变换中获得灵感,从而完善设计或产生新的设计灵感。

第六,表现“四维空间”。这里的“四维空间”指除了长宽高之外不同时间段的表现,通过CG视频的形式,模拟人在真实公共空间中以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作品或与作品进行互动,从而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第七,评估方案可行性。通过建立准确的数字模型,从而科学地衡量体积、重量、结构、预算、材料强度、风雪荷载等的可行性,以科学数据为基础,不再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地进行空想。

数字化表现技术对于传统表现形式,优点显而易见,在未来必然成为大趋势,但它并不会完全替代传统表现手法,手绘草图的魅力是任何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在构思阶段数字化表现技术也不如手绘那样易于把握灵感,对其推敲和分析也不会如手绘那样容易,因此它们的关系会是相辅相成。

公共艺术的数字化表现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体现,而且与艺术结合形成了数字化艺术,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也应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展,这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美好的期待。

参考文献:

第5篇:城市环境艺术概论范文

景观设计师的职业定义是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从事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室外空间环境创造等方面工作的专业设计人员。他们从事的主要工作包括: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室外空间环境创造;景观资源保护。它的专业及核心是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及设计,其相关专业及知识包括城市规划、生态学、环境艺术、建筑学、园林工程学、植物学等等。其实在国外,景观建设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已成为人居环境科学的一部分,形成了教育、注册、培训、执业和继续教育等一系列完整的职业制度,也聚合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优秀的领军人才。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城市建设方兴未艾,而物质生活日渐富足的普通老百姓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极大地促进了景观建设的蓬勃发展。

我国的基本建设工作程序,明确了景观设计的企业资质核准制度,有力地保障了景观建设的健康发展。我国的大部分景观建设项目的设计也由相应的设计单位完成。由于设计单位的人力资源需要,促使我国的大专院校纷纷成立了景观设计专业,而该专业又长期包含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诸专业设计之中。好话不多说,既然有这么好的就业平台,那么现在我国大学里的景观专业是否能为我们提供足够的专业技能呢?那就让我们走进两所大学,去看看他们特色的景观设计专业吧。

同济大学 景观学系

同济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风景园林课程、创办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之一,该系隶属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前身为风景园林系,1990年代曾更名为风景科学与旅游系,2005年正式命名为景观学系。现设有景观学本科专业及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

景观学系具有48年办学积累,与建筑学、城市规划构成三位一体的学科优势,形成以国际现代景观学为办学核心导向,融合建筑工程、农科、管理的独树一帜的景观学教育体系。2005年,在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师联盟(IFLA)等学会组织的协助下,景观学系主办了有99所院校机构参加的首届国际景观教育大会。

为了培养中国景观规划设计人才,为培养面向整个国土、城乡生态保护与人居环境建设,培养掌握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景观建筑设计、景观资源保护、旅游开发管理等方面知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该系已形成围绕景观资源、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三大领域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资源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区规划原理、建筑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植物应用、城市绿地规划、种植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园林工程学等。

景观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形成了围绕景观资源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三大领域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资源学、景观生态学、风景区规划原理、建筑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植物应用、城市绿地规划、种植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建筑与园林工程学等。

南京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前身可追溯到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造园研究室。创始人陈植教授是我国杰出的造园学家和现代造园学的奠基人,1956年城市居民区绿化专业创建,1980年园林专业恢复招生, 1999年4月,风景园林学院正式成立,是我国南方地区第一所风景园林学院。

风景园林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现代思维”的规划设计人才为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为建成以风景园林为优势,景观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院。目前学院设有风景园林系、城市规划设计系、景观建筑学系等三系及五个研究所和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办公室。其中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五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园林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据《2010中国大学评价》,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在全国110所开设园林本科专业大学中名列第二。景观建筑设计专业为江苏省高校首设专业,景观工程专业方向为全国首设专业方向。

风景园林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以园林专业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从事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设计以及相关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将对全国的城市和环境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本科阶段重在培养掌握景观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设计方法,获得景观设计师基本训练,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开发能力,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级景观工程技术人才,也是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型人才。以景观建筑设计系列课为专业主干课程。其中包括:美术、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景观设计初步、建筑学概论、景观生态学、建筑技术概论、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建筑史、中外园林史、景观设计初步、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艺术及设计原理、景观规划设计I、II、III、IV等。

看到这里,或许是第一次听说景观设计专业的同学,是不是也略懂一二了呢?最后,还是找个业内人土聊一聊吧,欢迎笔者的神秘嘉宾张同学:

笔者:毕业院校?学历?是否有美术功底?

张同学:2007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园林专业,2011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园林设计硕士专业,上大学前没有学习过美术,上大学后课程设计中有美术课程。

笔者:本科期间的课程让你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

张同学:本科期间课程学习主要围绕风景园林理论与技术和园林植物展开。并且由于学校地处东北,所以我们学校的园林专业还特别注重寒地城市环境特点及植被特点,注重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交叉融合。但是这些课程都以基础知识为准,培养专业基本素质还是足够的,但若要学到更专业更前沿的知识,我认为研究生的阶段的教育很重要。

笔者:毕业后就业情况如何?你对目前的工作满意吗?觉得未来发展潜力如何?

张同学:本科毕业的时候我们班就业率有80%以上,另外选择出国深造或读研,本科生大多去房地产企业,研究生毕业以设计院居多,我现在就职于深圳一个甲级设计院,外企。现在每天的工作很充实,压力也很大,主要是不断地学习国外的新思路新设计,因为毕竟这个行业在国内还是较新,国外有很多可以参考的东西。当然这份工作收入尚可,在深圳硕士毕业的话一般设计院底薪都有6000以上,目前来看发展前景不错。

第6篇:城市环境艺术概论范文

关键词:招贴设计 发展 需求 一.现代招贴设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缺失。

现代招贴设计受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设计思潮的影响,流行的元素与时尚的设计语言无不到处体现,重复出现的设计元素也比比皆是。然而一味地追逐时尚并不是设计本身最好的体现,可能有些人认为传统的元素过于陈旧,传统的元素不够时尚,在我看来,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如果能很好地将传统的审美意念和传统的设计元素应用其中,也是一种时尚设计的表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的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历史沉淀,不断发展、不断创新,最终所形成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对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审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义。而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全球化思潮对当前国内文化的不断冲击,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不断侵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源文化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中国的现代招贴设计在受到外来文化和外来设计思想的影响下,部分招贴设计作品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表现,忽略了对民族文化的个性展现,设计的作品少了些文化内涵。现代招贴设计作为设计中较为直观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在了解目前世界招贴设计发展的前提下,依靠于现代的科技平台,立足于本土文化,通过传统来增加其文化内涵和历史的厚重感,传统文化元素借助时尚的平台得以发扬光大。

2.缺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现代招贴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有扎实的美术功底,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熟练的电脑软件操作与应用的能力。然而,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的加剧,所培养出来的设计人员良莠不齐,既有扎实的美术功底与艺术审美能力,又能熟练运用电脑技术进行设计的人员占了极少数。电脑技术和网络传媒的广泛普及与应用,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便利,我们在享受着它给我们带来新奇、便捷的同时,也有很多的弊端随之而生,它让人们的生活活动范围在扩大的同时又仅仅局限在了网络的世界中,让人们丧失了对事物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性,变得懒惰,不屑于思考。在狂热的追求技术的应用与效果处理的同时,过于注重视觉效果的表现而忽视本身设计意义的传达。在用电脑技术处理设计效果的表达上占用了太多的时间而忽略了对设计方案的构思和内涵表现上的考虑,久而久之,使设计者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艺术表现的追求。对于现代招贴设计的长远发展来讲,科学技术的应用固然很重要,但并不是趋于技术上的浅显表现,而是需要两者进行完美的结合,要想开辟中国招贴设计的新空间还要从更深层次上来挖掘,电脑技术的应用对设计艺术的表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技术的应用和艺术表现的结合丰富了设计创作的视觉语言,扩展了设计表现的空间,提高了设计创作的效率;其次,通过技术的应用和艺术表现的结合可以提升设计作品的品质,带给观者以美的感受。正如李政道先生所说:“技术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现代招贴设计中,艺术是技术的精神表现,技术是艺术表现最直接的载体。”

二.现代招贴设计在发展过程中的新需求

招贴设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优秀的招贴设计又可以为经济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好的招贴设计体现企业的精神文化,传达企业商品的信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我国的招贴设计正在步入一个全新阶段,在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的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理性思维和更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只有在现代招贴设计作品中注入更多的民族元素,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个性化的设计需求是现代招贴设计面临的并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信息的交流便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招贴设计,在进行设计时,我们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参考和借鉴,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招贴设计的雷同化、程式化、使设计本身的创意性大大降低了,也就没有什么个性化可讲了。怎么样才能使招贴设计具有个性化呢?首先,在进行招贴设计时,要有卓越的创意构思,创意是招贴设计的灵魂,没有创意的招贴设计只是为了满足形式上的表现,不能打动观者。招贴设计的创意方法多样,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来表现设计画面,都要体现设计者独特的创意。其次,要求设计者要从不同的招贴形式中研究分析,把招贴画面中的设计元素打乱重组,在重新分配组合的过程中寻找其中的共性与个性,以此来体现其独特的设计风格,这样,才能使招贴设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有生命力,更加有活力。

民族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的自己民族的艺术与审美的文化传统。

招贴设计中个性化的表现,还体现在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应用。中国的招贴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中国招贴设计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但由于现代招贴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外来设计的影响,就造成了现代招贴设计中民族文化的缺失,长期下去,必然会让招贴设计中的民族元素消失。目前,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提倡和发扬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各个领域的设计师也都开始注重设计中有关民族元素的开发和应用。而民族化的设计需求,就是让设计师根据设计的需求,立足本土,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将其应用到设计中去。同时,中国地域辽阔,南北文化差异较大,南北文化中的民族文化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地域的设计师可以完成自称体系的具有个性化的招贴设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中的民族元素数不胜数,我们积累的深厚的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将中国的民族文化融入到设计中已经成为现代设计的生命力所在。

人性化的设计一直以来都是设计的核心和主题。设计本身不仅承载了对人们精神文明的表现,同时也是对人们心灵上的一种慰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都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设计作品已不仅仅强调其实用功能了,设计作品要顺应时代的需求,紧跟时代的步伐,设计出给人以美的设计作品。现代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对比较复杂,每日观看到的都是五彩缤纷,具有强烈视觉刺激的设计内容,这样往往容易造成视觉上的疲惫感。人们被围困在具有强烈色彩的城市环境中,常常看到的是呆板不具美感的图形。因此,我们需要优良的设计,需要人性化的设计。在设计领域无论是平面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等都需要体现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处处围绕人们的需要展开设计的。那么在平面设计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招贴设计也不例外。招贴设计是张贴于户外或者公共场所供人观看的,因此,人们对招贴画面的评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性化的设计也给设计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元素巧妙组合而完成的作品,不但能够带给本土受众在视觉上的全新感受,同时,也会使国际范围中不同文化背景的更多观者产生对招贴设计作品的认同感甚至是共鸣。在招贴设计这一领域亦是如此,“立足中华,面向世界”,即要在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独特范围下,体现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气质,同时体现现代多元化生活和意识。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招贴设计兼具功能性和艺术性。设计者作为企业和大众服务的主体,其使命就是要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赋予民族化的思想以新的生命力,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概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王虹,现代招贴设计与传统文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5.

[3]李巍,广告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4]范庆华.浅论我国招贴设计的起源及发展[J].科技信息.2010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