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范文

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

第1篇: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范文

1.1队伍建设充分调研成绩好的兄弟院校的实际做法,结合我校实际,成立了校竞赛组委会和校教练组,并由主管教学副校长给校聘教练颁发教练证书。组委会主任由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和实验中心副主任担任,教练组组长由热衷实践教学、长期担任竞赛教练的教师担任,组织历届电子设计校聘教练及各学院教练以及有关实验课程老师,成立研究小组。研究教练队伍建设的可行性、可操作性方案,使教练队伍可持续、稳定发展,使学科竞赛良性运行。

1.2成立校学科竞赛实训基地为进一步推动学校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本着解放思想、敢于创新的精神,加大研讨,深入研究,探索加强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相关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制度,切实落实本科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成立了校学科竞赛实训基地,设立研究基金及改革研究项目,以全校本科教学大讨论为契机,以项目研究为驱动,将学生的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纳入日常教学工作中,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与实验内容紧密结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形成学生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保障学生大面积受益。

1.3自主创新实验室及题库建设依托与国际知名公司联合的实验室成立了3个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成立了13个俱乐部,5~8组/个俱乐部,3人/组。针对历届电子设计竞赛题目以及我校培训题目、内容等,与时俱进,紧跟各类题目技术发展方向,建设各类题目题库及设计方案指南,并将题目题库及设计方案指南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扩大受益面,做到电子设计竞赛活动不断线。学生在竞赛基地及自主创新实验室活动的部分场面如图1所示。

1.4参赛学生选拔机制改革历届参赛学生选拔是通过理论考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法带来的弊端很多,主要表现在选人不准、意志力看不清、半途逃避等,给竞赛培训带来了困难,浪费了其他同学锻炼的机会。在总结历届电子设计竞赛组织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关键问题的基础上,对组织、选拔、组队培训、参赛等过程与管理体制进行了完善,要求各实验室结合课改、课外兴趣小组等形式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课外科技创新训练,记2学分,形成长效机制,对创新能力强、能吃苦耐劳且意志力坚强的学生推荐到校竞赛实训基地进行强化训练,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具体选拨参赛学生机制如图2所示。

1.5培训指导思想与方法教练队伍、竞赛基地、题目题库等健全后,重点应落在学生课外的培训中,其培训指导思想为积极认真参与,丰富学生科技活动,推动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培养学生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锻炼学生意志品德,树立协作精神。方法路线为:(1)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继承性和前瞻性。(2)培训分阶段进行,兼顾知识梯度与受众面。(3)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4)强化综合技能培养,激发创新能力。(5)注意培养协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2实践教学内容与竞赛知识点融合,建设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学科竞赛特点及知识点,在学校实践教学体系总框架下,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研究、探索实践教学内容与电子设计竞赛有机结合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面向本科生开设了电源设计、功率电子设计、自主创新实验等选修课程,在电路实验中增加了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的简单测量,模拟电子线路实验中增加了程控增益放大器的设计,射频电子线路实验中增加谐振放大器的设计,数字电路实验中增加FPGA设计,微机原理实验要与单片机有机结合,增加DDS信号产生设计、输入输出控制设计等内容。实践教学内容与电子设计竞赛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初探如图3所示。

3结合改革内容具体培训及发现的问题

经有关实验课程内容改革实施,加之各实验室教师选拔,推荐到竞赛实训基地进行培训的学生,经一个月单人单组基本知识点强化培训与实践,结合每个学生硬件、软件设计能力特长,3人一组组队,每队再根据3人综合特长,选择1-2个竞赛题目方向,进行系统训练,训练题目难度、技术要求、设计步骤与方法等严格按照国家竞赛要求进行。训练作品之一如图4所示;组队培训的具体内容与培训中发现的问题如表2所示。

4成效

4.1实验课受益面学生从认知到研究、从单元到系统,对实验内容和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真能学到很多知识,知识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全校80%以上专业和90%的近万名/年学生四年中均受益。实现了“大面积成才,强化优秀生培养,促进拔尖生脱颖而出”分类培养目标。

4.2竞赛实训基地受益面在实训基地,学生自由组成科技兴趣俱乐部更加活跃了创新氛围,常年在俱乐部参加课外自主创新实践活动达500余人,出现了课外实验室的场地难求局面,寒暑假“俱乐部”也是灯火通明。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本科生及其科技作品,低年级学生被高年级的创新作品深深吸引,90%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科技活动,把竞赛实训基地、俱乐部及自主创新实验室作为第二课堂。

4.3参赛成绩我校选拔了25支队伍参加了2013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其中获全国一等奖7个,二等奖3个,获陕西省一等奖14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3个。全国一等奖成绩名列第四,其中一人获瑞萨特别奖。2013年竞赛成绩与2011年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如表3所示。

5结语

第2篇: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 挑战 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对象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己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1.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1.1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使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挑战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更是处在深刻的调整之中。特别是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越来越深刻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一代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因此以青年工作为主的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2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的挑战

教育体制的改革促使高等教育出现了大众化、产业化的重大变革。学生数量急增,成分日益复杂,共青团工作对象呈现出多层次、复杂化的特点。弹性学制、学分制的实行和后勤社会化的推进,扩大了大学生在课程和公寓选择上的自,改变了大学生以班为单位的育、集中管理的传统模式。这使长期形成的以院系、班级为单位开展活动的传统组织体系与新形势不适应,共青团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1.3市场经济发展的挑战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自主意识、独立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渴望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同。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掌握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如何关心和引导使他们走好自己的成才之路,便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1.4网络媒体普及的挑战

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使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网络对他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都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何顺应网络媒体发展的趋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5团员青年思想观念发生了新变化

目前,团员青年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又存在相当程度的混乱。当前的团员青年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是“80后”、“90后”,是求新求异的一代,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喜欢条条框框的约束,而且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抗挫折的能力比较弱,心理问题多,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如何协调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工作面临挑战。

2.新时期加强高校共青团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2.1树立高校共青团工作新的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共青团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党对青年的要求和青年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竭诚服务人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同时也要结合青年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择业等力而的具体要求,最大限度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

2.2加强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建设

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有了指导的思想后,还应该在具体的工作中找到适合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2.1健全和完善规范制度。健全和完善规范制度是高校共青团增强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一是要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和学校深化改革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充实完善已有的制度,建立新的制度,细化各项规定,务必使制度建设与不断发展的形势和工作的要求相适应。二是要突出考核的针对性。考核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力戒形式主义,切实探索出规律性的东西,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改进与完善,通过科学考核,力求对事物做出全面、公允、实事求是的评估和判断。

2.2.2建设高素质的团干队伍。团的干部是团的工作骨干,高校团委主要通过团校等形式加大对团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团干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各班级团的干部做好青年的表率,努力做到政治坚定、学习刻苦、工作勤奋、作风正派。在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工作实践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学到求真务实的作风,增长才干。

2.3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2.3.1组织一些颇受欢迎的“特色”活动。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他们的兴趣,联系所学专业实际,组织一些颇受大家欢迎的活动,如艺术活动、知识竞赛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在每一个活动推出时,都要集中主要力量,加大宣传力度,以造成广泛影响,产生社会效应,使每一个活动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持久的生命力,以此来推动和引导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健康蓬勃发展。

2.3.2建设一批活跃的学生社团和文体队伍。学生社团和文体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这就要求团组织要建设一直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社团和文体队伍。在加强指导、支持、帮助他们的同时,认真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使社团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3.3建设好校园文化活动阵地。校园文化的开展,要达到一定的层次和一定的水准,必须要有一定的硬件设施,以及必要的文体活动场所。团组织应该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形式地创办和巩固自己的活动阵地,加强活动阵地的管理,充分利用活动阵地开展科技培训,文化娱乐、名师名家讲坛等各种活动,推动团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水平。

2.4巩固传统宣传阵地,加强网络信息平台阵地建设

高校共青团工作传统的宣传阵地有团刊、广播、橱窗、标语等,新形势下,网络拓展了共青团工作的空间和渠道。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建立高校共青团工作网络信息平台,实践以组织建设上网、校园文化上网、社会实践上网、志愿者行动上网等为主要内容的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工程,进一步提高网络的使用力度。

总而言之,高校共青团工作者要深刻把握当前的新形势,努力开拓新思路、提出新办法,提高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3篇: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范文

1.全面质量管理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2.全面质量管理的业绩效应:一项结构方程模型研究

3.服务质量管理研究的回顾与现状探析

4.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5.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过程及过程方法

6.质量管理自评模型的实证研究

7.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质量管理改进实证研究 

8.论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

9.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扩展知识路径的研究视角

10.中国高速铁路工程质量管理创新与实践

11.供应链质量管理——21世纪质量管理新思路 

12.品管圈管理在门诊静脉配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13.一个新的学科方向——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综述

14.基于流程化视角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

15.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探析 

16.从新的医院评审标准看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理念 

17.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探索与实践 

18.本地化项目的分层质量管理

19.猪肉加工企业质量管理、垂直协作与企业营运绩效的实证分析

20.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研究

2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文化的视角

22.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及其借鉴

23.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研究进展综述 

24.德国高等学校的质量管理

25.个性化质量管理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6.浅淡顾客满意与服务质量管理  

27.高职教育质量管理:内涵审视、体系构建及其评价 

28.基于企业特征变量的质量管理实践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29.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 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30.质量管理的核心活动与基础活动——重庆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31.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趋势及我国的选择

32.基于制造执行系统的统计过程控制在质量管理上的应用 

33.中国企业质量管理成熟度研究

34.质量管理与组织创新、组织绩效的关系——以我国制造类企业为例的实证研究

35.关系质量对质量管理实践和绩效的调节效应

36.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运用的必要性及特点

37.质量生态学研究(2)——质量概念与质量管理理论的演化 

38.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39.品管圈在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践与探索

40.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主动预防医疗纠纷

41.美国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及借鉴

42.从复制到分享: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方向

43.对现行护理质量管理思路与方法的思考

44.基于JCI标准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45.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46.航天工程精细化质量管理

47.质量管理—企业绩效关系模型研究述评与展望 

48.面向过程的产品开发项目质量管理 

49.以医院评审为契机 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50.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认证的有效性研究综述 

51.质量管理在制造技术与企业绩效中的中介效应检验——基于Bootstrap法的结构方程分析

52.不同类型的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53.质量管理层次结构模型 

54.我国制造业背景下质量管理活动的量表开发研究

55.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与质量评价的思考

56.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与控制

57.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58.基于BIM实施的工程质量管理

59.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综合评价

60.手术室三级无缝隙质量管理的落实及效果分析

61.线性加权法在质量管理体系定量评价中的应用

62.关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的研究

63.不同情景下质量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模型的实证研究

64.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内涵及机理研究

65.对中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现状的研究

66.基于SPC的车间制造质量管理系统研究

67.论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68.浅谈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69.质量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70.供应链协作关系、外部激励与食品企业质量管理行为分析

71.我国医院质量管理现状——基于五省调研

72.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认识和方法 

73.浅议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

74.大学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的教学质量管理探究 

75.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 

76.基于PDCA的高校学报质量管理流程分析

77.基于质量管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研究

78.大数据背景下客户信息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 

79.全面质量管理: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读《基于TQM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80.论烟草行业数据中心建设中的数据质量管理

81.供应链质量管理特点及策略

82.护理质量委员会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83.中国石油A1A2系统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践

84.质量管理过程知识创新研究 

85.六西格玛质量管理

86.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C) 提高医院护理管理质量

87.ISO9000与六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的整合应用研究

88.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 

89.全面质量管理思维下的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

90.英国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路径选择:从院校竞争走向国家整体协调

91.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持续改善中的应用

92.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在IT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93.浅析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 

94.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提升研究述评——基于2004年到2013年国内11种教育类期刊的分析

95.面向服务架构的协同质量管理系统

96.三级联动专项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97.基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质量管理

98.公共行政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第4篇: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企业生产;外协成本;成本控制

近些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去年,总理的出访签订了一系列大单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火力。以核电和高铁为名片的中国制造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订单饱满产品需求量大,企业的生产能力受制于企业生产设备及企业体制的制约,使得企业自身无法完成企业订单。为了确保企业订单的顺利交货,企业通过将产品外协来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现今,企业的外协已经从单纯的工序加工向着全工序加工的方向发展,外协产品的不断增加使得企业的外协成本在不断的激增,外协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对于企业整个产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

1企业外协成本管理所面临的困难

大型机械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复杂的工序,其生产、制造、装配需要多道环节共同作用来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对于一些生产精度低、利润率不高环节往往都交由外部企业进行生产。随着生产任务的不断加重,企业的外协逐渐向着“成台和成组外协为主、工序外协为辅”的方向发展,在外协的过程中应当确立一些生产规模较大、生产管理及加工水平较高、质量信誉较好的协作厂家作为外协的主要厂家,同时由于外协厂家不论是在企业规模、生产技术和生产装备上都与企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其在工作标准、工作理念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偏差,使得企业外协零部件存在着合格率较低的问题,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生产中的装配要求,同时存在的实物交接和财务结算之间的时间差异、外协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极易造成外协费用结算的之后,从而使得外协成本不断激增。同时,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对于外协加工进度与产品质量无法构成良好的监督管理体系,使得外协产品存在着加工质量问题使得外协成本不断激增,导致企业出产拖期、资金积压、成本上升等的问题,这些都会对企业的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产品质量的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外协成本中的反应内外质量问题对企业所造成的损失无法真实的反应。比如:企业外协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较为突出,这些外协零部件无法满足装配要求都需要进行返修,但是在成本核算中则将这些零部件的返修费用计算入单位的外协成本中,这些成本在质量报表上有所反映,但是在技术部门和外协工作所反馈的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在企业产品的外协过程总,还存在着因毛坯质量、生产协作部门的加工质量、设计因素等方面的原因都会导致企业外协成本的不断上升,财务部门则由于外协合同和质量反馈等方面的滞后无法获得相应的信息反馈,使得外协产品的接收方与财务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造成企业外协成本的增加。

2提升企业外协成本管理的措施

做好对于企业外协成本的管理与控制需要多方结合,共同入手做好对于企业外协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1)为做好企业外协成本管理与控制需要坚持“算管结合,算为管用”的方针,对于企业外协成本的核算建立起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和相应的内部法规,以及企业的外协成本计划和相应的消耗定额。在企业外协成本核算的过程中需要算管结合,避免为了成本控制而算,脱离成本管理和外协工作的实际需要的做法。通过在企业外协成本核算中做好对于外协成本的统计与分析,找出造成外协成本激增的原因,通过做好企业外协成本的核算为做好企业外协成本管理与控制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2)做好企业外协成本管理与控制还需要对外协中所花费的各项费用进行明确的界限,避免将企业内部的制造成本与外协成本混为一谈。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不得将不属于企业的制造成本计入到企业的正常生产成本中,也不得将不属于外协成本的费用计入到外协成本中,实现账务明确。

3)在企业外协成本管理与控制中对于外协费用可以在按照出产单位归集外还应建立产品用户明细备查制度,从而确保在产品出产时能够将产品的各种成本统计完全,避免错算或是漏算,对于路线外协与自身外协,可以在进行外协成本与外协费用的报账时进行明确的标注,对于外协零部件的生产与产品编号进行明确的标注,方便查询,同时对于外协生产中所产生的质量问题需要及时发现并与外协厂家进行沟通,出现质量问题的应当由外协厂家进行返修,避免将返修的成本计入到外协成本中。对于外协厂家建立相应的质量档案,对于长期出现质量问题的外协厂家应当与其中断外协合作,重新另选信誉良好的厂家进行外协合作。同时对于因外协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如果非本企业原因而支付的外协费用,则需要由签收人员将外协产品质量问题反馈到企业的财务部门,对所造成的企业装配损失从企业应支付的外协费用扣除相应的返修损失和废品成本,从而有效的提高对于外协成本的管理。

4)在企业外协产品的管理过程中,对于外协产品的价格需要根本规定定期修改,避免根据市场变化频繁修改造成企业价格管理混乱。同时对于企业外协产品中因价格问题而导致的纠纷需要及时予以处理,避免因产品纠纷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5)在企业外协成本管理与控制过程中建议加强外协产品的资料管理与财务管理之间的沟通协调,在一般的企业中,认为企业生产中的生产资料无需提供给财务部门进行监管,从而使得企业外协成本无法及时的反应企业外协的真实情况,应当在以后的管理过程中加强生产部门与财务部门的资料协调沟通,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外协、企业订购等与生产相关的各项资料提供给财务,由财务部门对其进行分类管理,并综合统计归纳生产中的各项成本。便于后期对其进行管理。

6)企业外协产品应当建立健全外协产品的跟踪与会计信息化,将外协产品的外协计划、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外协产品质量的检验、外协产品的运输以及售后服务等形成一整套的管理体系,建立起良好的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速度。

7)定期开展对于企业外协产品的质量、成本方面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找出解决的方案。同时应当及时将企业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与成绩及时上报,对于每季度突出的的外协产品建立其专项的成本分析,找出外协成本控制中的新思路、新途径,用创兴的思路与方法来解决企业外协成本管理与控制中所出现的问题。在企业外协成本管理与控制过程中应当积极改变管理思路,简化管理的流程与程序,明确企业外协成本管理的成本目标,从而将企业外协成本管理与控制真正落实到位。

作者:孙岩 单位: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生产计划部

参考文献:

[1]黄艳.浅谈重机企业外协成本的现状与控制[J].经济视角,2011(1):21.

第5篇: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水文化、价值理念

企业形象是企业外在风采的展示,企业理念则是企业底蕴和内涵的概括。从世界500强企业来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拥有属于自己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如果说人才、资金、技术是一个企业取得成功的外因,那么企业文化就是成功的内因。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作为以公益事业为主的现代企业,更应该注重企业文化理念的建设,塑造自身特色的“水”文化。

一、培育特色“水”文化的必要性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发展的目标性、方向性和战略性,也失去了立足于现代市场竞争的前瞻性、能动性和适应性。

第一,1.企业性质决定。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可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保障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障沿线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提高北方地区的农业供水安全,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使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作为一个以公益事业为主的企业,要以天人合一、上善若水、人水和谐的管理理念,逐步培训特色的“水”文化。

2.第二,企业发展必然。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在于经济实力、管理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更在于文化力的竞争。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管理跨度大,管理点多线长,如果没有一种精神和力量来整合、激励广大员工,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因此培育特色的“水”文化,凝聚企业员工向心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尤为重要。

二、“水”文化的界定及特征

水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水为载体,获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一切以水为载体的文化现象的统称。水文化按照表现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类:物质形态(南水北调干线工程)、制度形态(相关管理制度)、精神形态(价值观念),今天主要探讨精神形态的水文化。

1.第一,精神形态的水文化。包括与水有关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业精神等。如天人合一、人水和谐的思维方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智慧,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道德情操。水文化的精髓、核心和灵魂是什么呢?是水精神。水精神,就是水的灵气,是水给人们的感悟和启迪。水精神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含与水有关的哲学思想、民族传统、高尚品德、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等观念形态。其核心的核心是“上善若水” 的核心价值观念。

第二,2.水文化的特征。南水北调中线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具有开创精神;南水北调中线的公益性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生的关注,具有尚德精神;南水北调的巨大社会效益,具有奉献精神;水以其潺柔之躯满足了各方的刚性需求,具有坚定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具有包容精神;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具有求知精神;水至量心平,具有公平精神;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具有爱国精神;水本质是清澈的,具有廉洁精神;君子之交淡如水,具有重情精神。

水文化包含了道德、仁爱、理义、智慧、勇气、明察、坚贞、善化、度量、意志等美德,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备要素。

三、“水”文化培育的注意事项

水文化建设要正确认识人与水的关系,只有达到人水和谐,水文化才能具备建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要树立人与水同属自然生态系统的思想,约束各种不顾后果、破坏水生态环境等行为,实现人水和谐共处的现代文明,为水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1.第一, 在建设和管理中强化文化意识。要提升水工程的文化品位,从文化水利的角度看,水工程不仅是水利设施,而且是文化设施。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工程建设管理与展示水文化内涵相结合,努力使工程,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在发挥传统功能的基础上,集人文性、观赏性、休闲性于一体的靓丽的文化景点,成为水文化的物质精品。

第二,2. 树立人水和谐的管理理念。文化建设不单单是形式上的宣传,更重要的是培养企业员工对文化理念的认同,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诱导、约束、激励的过程,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长抓不懈。如何提高员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每一名员工,对认识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不尽相同,因此,营造文化氛围,统一员工思想是做好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

3. 第三,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文化归根结底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目的,必须用有形的管理制度加以整合规划,形成员工共同遵守和执行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企业文化建设以一贯之的有效方法,通过激励的手段可以提高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认同文化、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主动性。通过正确的激励引导,把企业文化建设演变成为员工的一种自觉行动,塑造成为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

培育特色企业文化,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大事,涉及企业各项工作,覆盖全员,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要针对不同时期的新特点、新变化和新要求,抓住本质,认真实践,与时俱进地在工作中创新和发展,使企业理念成为企业跨越性的精神支柱,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靳怀?.中华文化与水[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5.

[2] 李宗新.浅议中国水文化的主要特性[J].北京利,2004

[3] 周小华.水文化研究的现代视野[J].中国水,2007

第6篇: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范文

通讯作者:王 慧(1964-),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 huiwang200406@163com

摘要: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特色农业是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特色农业基本概念认知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并提出了促进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特色农业;SWOT分析;章丘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06-0148-05

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特色农业是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农业是建立在特色资源优势基础上的集约型、科技型、效益型、产业化的新型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对特色农业基本概念认识的基础上,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 特色农业的基本概念

关于特色农业的概念有多种表述。陈东景等认为,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1]。刘志民等认为,特色农业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新产品或从事具有地区特点的农业生产活动。特色农业包括都市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水体农业、立体农业、绿洲农业、旱地农业等[2]。谢莉认为,特色农业是根据市场需求,在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特定地域,以其特有的农业技术和经营形式,生产、加工出具有特殊品质、性能或功能,并具有特别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的产业[3]。李孝忠等认为,特色农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区域凭借各自的特色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4]。朱鹤健等认为,特色农业是在特定区域资源优势条件下,通过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色农产品,并形成有很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的、有一定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体系[5]。

以上关于特色农业的概念在论述上并不统一,但这些表述却基本上反映了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我们认为,所谓特色农业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地区利用区域特有资源、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等,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和地区专业化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其竞争优势来自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生产的地域专业化、资源的集约利用、产品的特质化和品牌化、经营组织的一体化等。

2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章丘市为山东省省会济南市的副中心城市,总面积为1 85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018万,耕地为76万公顷。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72亿元,比2010年增长1426%,在该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的评选中,位列第34位。多年来,章丘市先后投入20多亿元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依托区域优势、资源优势,章丘市伴随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初步形成了章丘大葱、龙山小米、鲍家芹菜、文祖花椒等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农产品。

21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优势分析(S)

211 自然环境优越 章丘市位于泰沂山区北麓,地貌类型自南向北依次为山地、丘陵、平原和洼地,分别占到全市总面积的308%、259%、307%和126%,且区域内土壤类型多样。章丘市地处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雨热同期。黄河、绣江河、小清河、漯河、巨野河等河流穿过,便于农业灌溉。以上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章丘市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生产条件。

212 区位条件优越 章丘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济南市副中心城市,是“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和“济南一小时都市群”的重要节点。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章莱路、潘王路等交错纵横,对外交通四通八达,距京沪、京福高速公路、济南国际机场有半小时车程,3个小时即可达青岛港口,覆盖范围广、通达性强的区域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213 农业发展基础好 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粮食产量连年增加,2010年粮食产量达到679万吨,比2009年增加29%。到2010年完善土地整理8 000公顷,新增高效农业13万公顷,获“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农业基地建设初有成效,建设了鲍家芹菜、曹范核桃等品牌基地,对其他特色农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提供了示范带动作用;品牌效应日益突出,2011年鲍家芹菜、曹范核桃、明水白莲藕、赵八洞香椿、文祖花椒、白云湖甲鱼等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申报成功[6];机械化水平提高,全市大中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分别为4 520台和2 197台,机械化耕作面积达到54万公顷,比2009年增长09%;农业基础设施较好,“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686亿元,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工程300余项,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达到87%。这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

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推进,特色农业初步形成,但其产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经营水平并不太高,制约了章丘特色农业的发展。

221 龙头企业总量少,单体规模小,带动能力弱[7] 章丘市的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时间较晚,整体数量少、产业链短,带动能力有限,难以实现农业的纵向发展。章丘市现主要有农业龙头企业47家,而其中仅有章丘市种业有限公司、山东荣元粮油有限公司和章丘大葱市场有限公司3家为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不管是在数量还是在实力和带动力上,都无法和现代农业比较发达的寿光市相比较。

222 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偏少 章丘市虽然成立各类协会、合作组织,但是大多数层次较低,运作水平低,只注重数量的增加,缺少发展后劲和带动作用。目前,章丘市农业生产还处于以家庭生产为主的分散经营状态,组织化程度不高,从事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除牛奶协会、大葱协会等在带动生产基地发展、服务会员方面发挥较好作用外,其他协会还没真正起到有效组织农民、服务会员的作用。

223 品牌效益不够显著 章丘市农产品品牌认证工作在全省都走在前列,但品牌的宣传力度较小,市场开发和经营管理不够好。2010年,章丘市种业有限公司、济南晶荣食品有限公司、章丘市锦屏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业参加了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郑州)展示会、山东名优农产品及食品深圳展示订货会等大型国内外农产品交易会,但并没有完全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和成绩。

224 农产品创新体系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不健全 目前章丘市的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缺乏关于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知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也尚未健全,无法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阻碍了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5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水平较低,发展后劲不足 相应的投入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的前提,而农业投入主要来自财政、信贷和农户三个方面。但从章丘市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三个方面的投入都难以保证,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老化、节水灌溉率低等问题的出现。章丘市水情复杂,河流缺乏控制性工程建设,堤防工程标准偏低,造成农业抗灾能力差,水资源短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除小麦基本实现机械化播种与收割之外,其他农作物还是以人工作业为主。

226 农业经营规模较小,产业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章丘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农业产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经营规模不大,农户数量多、规模小,与龙头企业合作,容易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产业化经营中多为松散的共同体,存在合同不规范现象,甚至相互之间没有合同,导致违约现象严重,经营不稳定。这都不利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完整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23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机遇分析(O)

231 各种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 中央、省市坚持把“三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促进了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济南市对章丘市现代农业发展高度重视,提出了发展现代观光、生态农业的新思路,推动农业向生态化、集约化、产业化、高效化的发展之路。2012年,章丘市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为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32 区域交通网络日趋完善 随着京沪高铁的贯通及济青动车的开通,区位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对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将发挥积极作用。章丘市从2012年开始 “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活动,提高村级公路的通达性,改善农村交通环境,为优质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便利条件。

233 市场潜力巨大 国内经济发展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从要求数量的温饱型向要求质量的小康型转变,对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比重将进一步增加,潜在的消费市场也必将进一步扩大,从而为章丘市优质特色农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234 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的带动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的任务。随着两大规划的逐步实施,必将为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和结构调整提供强大推动力,也将对章丘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4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挑战分析(T)

241 产品出口面临的挑战 随着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的利益,会实施更加严格的非关税绿色贸易壁垒。传统农产品质量与WTO贸易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亦愈益暴露,成为新时期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8]。如何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今后章丘市发展特色农业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42 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 章丘市农业发展较为迅速,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农业发达的县市相比,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可言。一是品种、质量上没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在传统市场的竞争和挑战也越来越大;二是生产规模小,劳动生产率较低等,使得章丘市农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以诸城市为例,诸城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012年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市级以上9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8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 176家。全市90%以上的农产品可以就地深加工,农民75%以上的收入源自农业产业化经营。如何发展优质农业,进行产业化经营,增强自身竞争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成为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243 地区资源、环境面临的挑战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章丘市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废弃物增长较快,如果处置不当将会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必将对农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工业发展和城镇扩建占用耕地的现象日益严重,使得本就稀缺的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少,从而制约特色农业进一步规模化发展。如何在发展工业经济、保护环境和发展生态农业之间找准平衡,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共同健康发展,是章丘市发展特色农业面临的一个极大挑战。

244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挑战 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量使用农药、肥料、地膜等农资,无疑将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目前我国农药使用量居世界首位,杀虫剂占农药使用量的70%,有关部门在14个城市对9种蔬菜的农药残留进行抽检,合格率仅为54%。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加大,在提供广阔市场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特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245 农业兼业化的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向城市集聚,尤其是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业出现兼业化趋势,农业从业人员以老人和妇女为主,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新技术、新科技能力差,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特色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 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完善农田基本建设和道路交通网络等农业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断加强农业品牌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建设;再一方面,加大投入,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品牌基地和示范园区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32 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

特色农业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按市场需求配置资源的结合点[9]。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要利用相关资源的比较优势,生产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按利益最优化原则,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特色经济优势。建立以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市场营销机制,加大特色农产品的推销力度,推广“农-超”对接、“直供直销”、“定点营销”等营销新方式。

33 优化特色农业布局

利用GIS、RS等现代科技手段,结合传统方法,对特色农业资源进行调查、分类,并建立相应的特色农业资源信息库,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依据。对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确定各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方向、重点等。根据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农业现状、产业类型等特点,进一步优化北部特色农业加速板块、中部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板块和南部特色生态农业保护板块的特色农业布局。

34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和中介服务体系[10]

树立“科技兴农”的战略思想,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章丘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依托章丘大学城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充分发挥科研、人才优势,加大特色品种的培育和研究。组织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企业和农户,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35 打造名牌产品,提升品牌形象

特色农业要健康快速发展,就必须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名牌产品。将悠久的人文历史环境与名优农产品的开发相结合,打造独具人文亲情的农产品。如集中打造明水香稻、章丘大葱、鲍家芹菜等特色名优产品,实施标准化生产,完善生产、储存、销售链条,完善质量监督体系,注重品牌的打造,将品牌造成名牌,用品牌赢得效益。

36 注重培养和引入龙头企业[11]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一方面,重点扶持有能力和实力的本地企业,培育大型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鼓励科技创新,发展深加工技术,延伸产业链;另一方面,搭建平台,搞好基地和园区建设,积极引入省内外和海外的相关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

37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特色农业不只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重点整治环境污染问题,对章丘日月化工、章丘市鲁晋化工、章丘电厂等重点污染企业加大监管力度,减少“三废”的排放;整治生态破坏问题,加强山体、水资源、耕地资源的保护,控制资源开发利用的短期不当行为,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为生产绿色、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以引导章丘市特色农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参 考 文 献:

[1] 陈东景,王晓峰,程国栋,等 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初探[J] 新疆农垦经济,2000,5:17-19

[2] 刘志民,刘华周,汤国辉 特色农业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12

[3] 谢 莉 湘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及其区域布局初探[J] 经济地理,2003,23(2):263-266

[4] 李孝忠,王忠诚 重庆市特色农业发展探讨[J] 经济地理,2002,22(3):368-371

[5] 朱鹤健,程 炯 闽东南特色农业生态模式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3):313-318

[6] 孙 桦,范继强,任庆菊 章丘市品牌农业发展思路与成效[J] 中国农技推广,2012,3:11-12

[7] 陈 顺,陈 才 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地域发展模式研究[J] 人文地理,2006,2:82-84

[8] 济南市建设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研究课题组 济南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主要模式与对策建议[J] 山东农业科学,2010,10:114-120

[9] 刘彦随,吴传钧,鲁 奇 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方向和策略[J] 地理科学,2002,22(4):385-389

[10] 刘洪明,万述伟 青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 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0):130-136

[11] 熊 宁,曾尊固 试论调整农业结构与构建区域特色农业[J] 经济地理,2001,21(5):564-568

第7篇: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信息生态系统 信息组织 信息种群 信息群落 信息链

[分类号]G250.73

1 引言

信息组织泛指使信息有序化的一切活动。传统的信息组织方法有分类法、主题法,网络信息组织方法有搜索引擎方法、元数据法等。上述方法在文献和网络信息组织中得到广泛使用,但不能根据信息资源的语义进行信息组织和检索。目前,人们不断探索基于语义的信息组织方法。

信息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促使研究者们不断探究新的解决思路,提出信息生态理论。信息生态理论是一种以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研究信息构建、信息自组织与信息系统论等信息科学中的问题,并解释此过程中的信息行为的科学。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是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工系统。信息生态理论提供了一种解决信息问题的全新思路,得到了信息管理理论与实践领域的高度重视。本文从信息生态观点出发,研究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组织模式。

2 信息生态系统的结构

2.1 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

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成分是信息、人和信息环境。根据人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作用的不同,有学者提出可分为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信息消费者和信息分解者。笔者认为,还应包括信息组织者,如图1所示:

信息生产者主要是指零次信息和带有创新性质的一次、二次信息的生产者;信息组织者是指通过一定方法使信息有序化,便于用户查询和使用的专业人员;信息传播者是指通过一定信息通道实现信息传播的各种媒体和技术领域人员;信息消费者是指有一定信息需求,并通过有偿或间接有偿的方式消费信息的人员;信息分解者是指将过时的、错误的、虚假的、不健康的、不安全的信息及时删除,或者通过一定自动处理机制,使上述信息不出现在用户的搜索结果中的人员。

2.2 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链结构

信息生产者、组织者、传递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处理信息,构成信息链,并成为信息链中的信息节点,如图2所示:

信息链中有信息流动,并随之产生能量流动。信息链结构揭示了信息消费者的各种消费形式。信息消费者的需求是驱动信息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动力。信息组织者处于信息节点的核心环节,起到调整信息流量和方向并进而调整能量流动的作用。信息消费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决定于信息组织环节能否使消费者精确查询和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除社会安全部门外,信息组织者、生产者和传播者也会做一定的信息分解工作,其中信息组织者将在自动分解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会在各个信息节点之间转换角色。信息传播者和信息组织者专业指向性更强。

2.3 信息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

生态系统的层级理论认为客观世界的结构是有层次性的,任何系统都是其他系统的子系统,同时它本身又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是个多层次的独立体系,可以按照系统构成成分的特点、信息流流动范围与特征、能量变化特征等多方面特点划分为七个等级(见图3)。

信息生态系统层次结构的最底层是信息个体,即具有一定信息特征的人。信息个体在一定的情境下,扮演着信息生产者、传播者、组织者、消费者或分解者的角色。扮演较固定角色的信息个体聚集形成信息种群,如各媒体记者形成的信息传播者种群、图书馆员形成的信息组织者种群。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信息种群通过有规律的组合形成信息群落,如企业信息群落、政府信息群落等。信息群落以具有特定信息需求的人和具有特定表达和组织方式的信息为核心,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下形成相对独立的群落内信息链。具有一定关系的信息群落构成各级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组织模式需建立在信息链结构和层次结构的基础上。

3 信息生态系统典型信息群落及其信息组织特征

信息生态系统中存在三种典型的信息群落:企业信息群落、政府信息群落和科技信息群落。三种群落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构成社会信息生活的主要内容。分析典型信息群落的信息组织特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信息群落内的信息个体特征、信息链特征、信息个体在信息链中的位置与角色特征、信息流特征、信息组织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

3.1 企业信息群落及其信息组织特征

企业信息群落是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中,各种与企业经营具有直接或相关关系的信息种群的有规律组合。其信息组织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

・信息个体特征:由企业各级管理者、各业务流程上的普通员工、企业内外的专门信息管理人员和企业外部的中介服务人员构成。

・信息链特征:企业信息群落的信息链基于不同业务流程形成,即某一具体的业务流程中需要处理和传递的信息构成一个信息链。信息链节点由不同的信息个体构成,某一节点的信息个体形成该节点对应的种群,如信息生产者种群。

・信息个体在信息链中的位置与角色特征:企业信息群落中的信息个体属于哪个种群、位于某具体信息链的哪个节点不是固定不变的。比较典型的是,企业研发人员在企业产品研发信息链中是信息生产者,构成信息生产者种群;而在客户服务信息链中,是信息消费者,构成信息消费者种群。企业信息管理人员的角色相对固定,在多个信息链中作为信息组织和传播者种群出现。

・信息流特征:信息流复杂多样,包括管理决策信息流、生产信息流、财务信息流、技术信息流、客户关系信息流和人力资源信息流等。信息环境主要分为企业内部信息环境和外部信息环境。

・最终目标与价值取向:最终目标是满足企业内部知识创新的信息需求,其成功标志是促进企业内部创新,即价值取向指向企业组织内部。

3.2 政府信息生态群落及其信息组织特征

政府信息群落是在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领域中,各种与政府服务有直接或相关关系的信息种群的有规律组合。其信息组织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

・信息个体特征:包括政府各级管理者、政府信息管理人员、企业领导者和公众。

・信息链特征:政府信息群落的信息链相对简单,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信息链、以普通公众为服务对象的信息链和政府内部政务信息链。

・信息个体在信息链中的位置与角色特征:在以企业和公众为服务对象的信息链中,政府各级管理者构成信息生产者种群,信息管理者构成信息组织、传播和分解种群,对政府信息有需求的企业和公众构成信息消费者种群。在政府内部政务信息链中,政府各级

管理者和职员根据业务流程的不同在信息链中作为信息生产者或消费者。

・信息流特征:信息流主要是政策、政策解读、咨询和办事流程信息。以企业和公众为服务对象的信息流比较简单,一般是单向的,咨询类是双向的;政府内部政务信息流比较复杂,以部门的职能关系为依据。

・最终目标与价值取向: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中企业发展和公众生活的信息需求,价值取向指向政府组织外部。

3.3 科技信息群落及其信息组织特征

科技信息群落是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各种与科研人员的技术和学术创新有直接或相关关系的信息种群的有规律组合。其信息组织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

・信息个体特征:信息生产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信息组织者专业性较强。科技信息群落的信息个体包括科研人员、文献情报机构和信息服务企业的专业信息管理人员。

・信息链特征:信息链结构简单,信息产出服务于整个社会,推进社会文明,同时是信息再生产的原料。

・信息个体在信息链中的位置与角色特征:各信息节点的种群角色比较固定。科研人员既是信息生产者又是信息消费者,专业信息管理人员是信息组织、传播、分解者,信息消费的目的是信息生产。

・信息流特征:信息流主要是科学技术文献所承载的知识和信息,由信息生产者流向信息消费者。信息环境是全球的科学和技术研究大环境。

・最终目标与价值取向:最终目标是满足科技创新的信息需求,价值取向指向整个信息生态系统。

4 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组织模式

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的信息群落在信息组织模式上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主要针对信息生态系统中三大典型信息群落的信息组织特征来构建信息组织模式。

4.1 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组织基本思路

根据信息链结构(见图2),信息生产者的信息产出经信息传播和组织的往复过程提供给信息消费者,信息组织是连接信息生产和信息消费的桥梁。信息消费泛指对信息的需要、获取和消化吸收,其形式可以概括为两种:消费者自己直接进行信息检索获取需要的信息;消费者通过信息咨询机构获取相应的信息。无论是哪种消费形式,信息检索的检全率和检准率是基础。

正在发展中的本体和语义网技术以及以语义为基本特征的Web3.0技术可以支持基于语义的信息组织和检索。一旦基于语义的信息检索成为可能,不但信息消费者可以高效准确地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信息分解者很容易运用屏蔽技术将不健康、不安全、过时和错误的信息屏蔽在用户检索结果之外(检索不到就可以认为是一定程度的信息分解)。这样,信息污染、信息失衡等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信息生态系统环境将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组织模式的底层应为本体和语义网技术。

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组织模式的表层为信息消费者获取信息时与网络交互的界面。界面信息表达的清晰性、可用性、可理解性以及人性化和亲和性会给用户带来良好的用户体验。信息构建提供了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的理念与方法。狭义的信息构建主要指借助图形设计、可用性工程、用户经验、人机交互、图书馆学等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在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组织网站信息、设计导航系统、标签系统、索引和检索系统以及内容布局,帮助用户更加成功地查找和管理信息。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组织模式的表层应为信息构建方法和技术,即运用信息构建思路与方法进行信息布局。

4.2 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组织模式构建与解析

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信息群落的信息组织模式具有一定的共性,但由于群落内信息种群活动方式、信息流动特征等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不同群落的信息组织模式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4.2.1 企业信息群落信息组织模式 企业信息群落的信息组织以企业内部的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为目标,同时重视业务流程中隐性知识的发掘,其信息组织模式如图4所示:

企业信息群落信息组织的基础是基于元数据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本体技术构建的企业知识库,其中本体库包括领域本体和任务本体。由于企业信息群落中存在大量基于业务流程和具体任务的知识,因此任务本体的构建是其信息组织的重要方面。知识库与网络技术结合形成语义网络,并通过基于信息构建思想的交互界面与企业信息群落的具体信息活动进行交互。

企业信息群落的信息流是基于各种业务流程产生的,如某一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构成整个业务流程,其中的研发等具体的专业业务构成局部的专业业务流程,知识库中的财务信息、人才信息、技术信息等为各个流程服务。群落中的各种群在不同的业务流程中积极活动,通过语义网的交互界面向知识库索取知识和信息,并随时将流程中产生的新信息导人知识库,整个群落在动态的信息环境中进行活跃、复杂、交互的信息活动,其中信息组织者种群管理和维护整个信息组织系统。

4.2.2 政府信息群落信息组织模式 政府信息群落信息组织的根本目标是打造服务型政府。除了以元数据技术、数据库技术、本体技术和语义网技术构建信息组织的底层结构之外,应特别重视交互界面,即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组织问题,这是贯彻服务型理念的一个关键。信息构建方法和技术是目前政府门户网站信息结构和信息布局进行设计和实现的最佳选择。政府信息群落信息组织的底层结构同样是领域本体和数据库,表层结构的政府门户网站功能分为用户直接信息检索、信息咨询和网上办公三大部分,如图5所示:

信息组织者种群负责底层和表层的信息组织系统架构与维护;信息生产者种群主要由政府各级管理者构成,不断将新信息导人数据库;信息消费者种群有两大类,即企业和普通公众。信息消费者种群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寻求各种信息服务,可输入检索式进行直接检索,生成的原始的检索式由系统提交到语义网络的本体库部分,重新生成语义检索式,并到数据库中实现检索,将检索结果返回到交互界面,传达给信息消费者。信息消费者的信息咨询需求提交给政府信息服务人员,信息服务人员属于信息组织种群中的一个分支,他们根据咨询的问题组织信息,将结果回馈给信息消费者;在必要的时候,为更全面、更精准地回答问题,信息服务人员会执行检索操作,其流程与消费者直接检索一致。网上办公需求的应答者属于信息生产者种群,这种实时交互的网上业务处理将产生一定的新信息,并导人数据库。

4.2.3 科技信息群落信息组织模式 科技信息群落信息组织的根本目的在于知识创新和知识发现,促进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科技信息群落的信息消费者种群和信息生产者种群进行着高智能的复杂知识创造,但其信息组织模式相对简单,如图6所示:

本群落信息组织模式的底层为丰富的领域本体和数据库系统,其领域本体覆盖人类科学知识的各个方面,领域本体的公认性和知识推理能力是该群落信息组织效率的决定性因素。表层结构是检索界面,同样需运用信息构建技术和方法来构造。

信息消费者种群向检索界面提交检索申请,生成原始检索式,首先提交到领域本体库,继而重新生成检索式到数据库中检索,将检索结果返回到消费者的检索界面。由于领域本体的作用,能够较为精准地将消费者需要的信息提取出来,执行一定程度的信息分解功能。信息消费者种群获取信息的主要目的是新知识的创造,在新的信息生产环节,转化为信息生产者种群,并将生产结果经传播种群导人数据库。

4.2.4 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组织一般模式 由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各个信息群落的信息组织模式具有共性的部分,将其提取出来,即可构造出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组织的一般模式(见图7)。

语义网络整合了信息组织的底层和表层结构,信息生态系统中各个群落依托自己的本体库和数据库进行信息活动。

第8篇:科技创新思路与方法范文

一、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与分析

我市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难”的整体现状是数量持续增多、就业率逐年降低、供求矛盾突出、企业用人与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综合分析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毕业生供与求不协调

2002年我市有1208名非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回生源地报到就业,2003年有1308名,2004年1367名,2005年在已经报到的687名毕业生中,专科及以下毕业生有561人,占81.6%。2005年高考中,我市又有2246人考取专科以下学历。自1999年国家实行扩招政策以来,经过六年时间,回乡就业的专科以下毕业生以每年8个百分点的比例增长。目前我市待就业的毕业生中,专科以下毕业生占67.5%。仅以8月18日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为例,在与会的688人中,具备专科以下学历的毕业生有536人,占78%,而企业为专科以下毕业生提供的职位只有41个,供求比例为19.5:1;在一些热门专业如计算机、会计、电子商务等,比例更高达30:1,紧俏专业如机械设计、模具制造、日韩语等,比例却只有0.6:1。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与需求的严重不平衡,从而导致就业率也呈下降趋势。

(二)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失衡

随着我市机电、石材、黄金、钢铁、盐及盐化工、工艺品六大产业初具规模,产业结构的弱点也表现出来:劳动密集性企业多、高科技企业少;能源利用性企业多、产品精加工企业少;家族个体性企业多、规模效益式产业少,这种模式和岗位特点引发的现象就是企业待遇偏低,用人不迫切,“并发症”是“招不进、留不住、不会用”。尽管具备专科以下学历的毕业生还相对富余,但真正适应我市区域经济特点的专科专业人才却相对短缺,特别是机械制造与设计、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城市规划、环保、企业市场营销、投资、金融、计算机、日韩语、会计(审计、统计)、化工、建材等专业,通晓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复合型专科以下人才更是捉襟见肘。

(三)传统吸纳方式与新就业政策不匹配

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但随着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改革,传统主渠道的吸纳能力逐渐下降,不可能大量吸收大学生特别是专科以下毕业生。2004年,我市共招考公务员20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5人(不含教育卫生),而2005年,全市招考公务员只有16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只有17人(不含教育卫生),分别占当年毕业生数量的3.1%和2.2%,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这个数字还将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在我市的机关事业单位及公务员招考中,大学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招考比例达到54%,许多单位明确规定必须具备大学学历,从而把专科以下毕业生拒之门外。与此同时,我市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经济效益普遍不佳,本身沉积着大量的冗员,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每年需向社会排放相当数量的富余人员,并受传统用人观念的影响,宁可使用年龄学历老化的人员,也不愿接收新毕业生,对人才的认识和用人的积极性不高。

随着新就业政策的实施,毕业生就业不再通过指令性安置,而是通过自主择业的方式,以人才市场为主渠道,通过市场进行配置。在我市每月18日举办的人才市场里,一场洽谈会达成就业意向的比例仅为5.8%,在对企业的调查中,毕业生通过“双向选择”方式达到就业目的的仅占37%,这其中有毕业生自身因素,同时企业也存在问题。许多毕业生随意更改自己的就业选择,跳槽比例很高,结果给用人单位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企业对选择的毕业生也不敢放心使用,担心技术泄露,出现“我对企业不放心,企业对我更不放心”的现象。

(四)企业用人与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误区

用人单位抬高门槛用人已经成为企业挑选人才的通病。近年来,我市多数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基本满足、人才结构日趋合理、干部梯队基本形成的情况下,进人更慎重,要求也更高。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注重看重的是高学历人才,有时不仅挑专业和学历层次,还要挑学校,甚至挑性别。一些用人单位开始无节制地提高进人规格,盲目求高求大。如原来只需录用专科生的职业岗位,现在却上升到录用本科生甚至更高,专科以下毕业生一般要冠有“一到两年工作经验”的附加条件。许多用人单位认为“企业要招技术人员或管理干部,首先想到的是本科生”,“专科以下毕业生做管理人员很难胜任,做操作人员更难稳定”。这就显示了大专这个层次没有被用人单位定格,在使用上也没有留出相的空间,“不高不低”成为这个就业群体的代名词。

就业期望值过高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杠杆。由于专科中专毕业生本身的特色不够鲜明,与其他毕业生相比没有明显优势,是游离于本科生与技校、高职生之间的不稳定群体,学识水平普遍不如本科生高,技能操作水平又不如技校、高职生,首当其冲处于被动地位。但许多专科以下毕业生在观念上没有确定自己的位置,就业期望值过高,头脑中还存在当工人“低人一等”的观念,普遍缺乏吃苦和创业精神,宁可待业,也不愿从事比较艰苦的一线劳动。只愿到机关、不愿到企业,只愿到城区、不愿到条件艰苦的沿海、城镇、农村,片面强调工资、住房、养老医疗等待遇,忽视自身能力的定位,不注重能力的发挥,这种错误感觉,恰恰断了自己的就业之路,使用人单位无法选择。

二、解决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在我市,毕业生就业过程涉及到三个主体,即政府、企业与毕业生本人。针对我市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参与各方只有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统筹解决“难”,协调一致,才能使专科以下毕业生得到妥善安置。

(一)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制定优惠政策,完善人才市场

在我市,专科以下毕业生仍属稀缺资源,同时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分配上的差距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采取的行为都需要进行宏观的管理与指导。

1.加强引导、完善优惠政策。要加强必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和自主创业;鼓励毕业生到农村、社区从事教育、农业技术、医疗卫生、扶贫开发等工作。对到基层单位和艰苦地区、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城里或原籍;需要人事服务的,由人才服务中心提供全面的免费服务;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政府偿还一定的数额;到基层、艰苦地区或行业的毕业生,可提前执行转正定级工资,高定1至2档工资标准。

——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可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并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对其中有贷款需求的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对于毕业生以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可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

——对在基层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毕业生报考公务员及其他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教育行业的,采取适当增加分数以及其他优惠政策,优先录用。

——对在基层、偏远艰苦地区或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及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符合职称评审条件,可适当予以照顾,简化评审过程,要与机关事业单位及大企业员工一视同仁。对他们当中从事科技工作的,在申请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时,可根据情况给予重视和支持。

2.树立典型、改变观念。树立一批在特殊岗位、偏远艰苦地区工作中涌现的先进毕业生典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在全市宣传,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介绍经验、推广办法,不但能改变企业厂长经理的人才理念,树立长远及大人才的新思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空间,还可改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树立“只要有能力,在什么岗位都能够成材,都能有所作为”的择业观。

3.搞好服务、完善市场。加快网络建设步伐,实现信息共享、政策、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实现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加快建设统一的、高质量的人才市场。发挥我市产业自身的优势,搞好人才对接,适时举办不同专业门类、针对不同用人单位参加的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专场,重点在机械、盐业、黄金、养殖、石材及高新农业产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扩大就业位置的容余度,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

4.创新体制、拓展思路。

——建立企业、大学与有关机构的合作体制,开展培训活动。针对我市产业特点,聘请专家、明白人开设与就业相关的特别讲座及辅导。

——尝试走“毕业生先进工厂实习后在工厂就业”之路,探索建立毕业生见习基地,弥补无工作经验的缺陷。针对专科以下毕业生不稳定,同时作为技术人员又缺乏实际工作经历的问题,为增强专科以下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能力,可联系部分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见习和就业培训,让毕业生先进工厂实习,既能尽快适应社会,熟悉企业文化,又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企业对毕业生也有初步的了解,表现优良的毕业生就容易被企业所接受。

(二)企业:更新观念,加强储备,提高待遇

1.要改变对专科以下人才的观念。进一步消除用人上对专科以下毕业生的误区,充分认识这部分人才优势,打破家族、个体、传统的旧观念,学会做伯乐,要不局一格使用人才,为毕业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借鉴登海种业对人才无障碍的做法,实行人才聘任和淘汰机制,只要有能力,只要是人才,都可以为之提供适合的岗位,提供尽可能的资金、待遇等条件施展才能,为企业创造利润。

2.要加强人才储备,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目前我市许多企业面临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与周遍地区及国内知名企业竞争力不够,无法与国际接轨。对企业来讲,抓紧有利时机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合理置换冗员,让出更多职位接纳毕业生,以搭建合理的梯形人才结构。推广大华水产的金字塔型人才构建模式,既具备一定数量、待遇优厚的高层次人才,有适合的中级管理技术人才,又有大量的基础应用和后备人才,这种模式不但能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又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力量,起到双重效力。

3.要进一步改善专科以下毕业生的工作待遇及环境。严格按照《劳动法》落实相关待遇,做到拴心留人,在工作中大胆提拔使用,对于这部分人才中成绩优秀的,要敢于打破常规,破格使用,切实做到“好用人、敢用人、用好人”,增强企业的长期行为,象日进、鲁达机械那样,对人才实行超常规、跨越式使用机制,对有能力的人才,不管学历、不分资历,敢于使用,委以重要岗位、重要职位,实现人才能力的跳跃式促动,在压担子加责任的同时,注重提供优厚待遇,对住房、户口、子女入学、养老医疗等提供保障,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切实做到能者进、弱者退。这种激励方式不但能促动人才能力的发挥,真正实现的是栓心留人,让人才唯我所用。

(三)毕业生:全面提高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1.提高素质、明确就业方向。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较量。专科以下毕业生就业变被动为主动,就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学会在实践工作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和水平,寻求合适的机会,继续深造,为更好的适应需要提供机会。在工作求职中要“忠诚”,做到让用人单位放心,要有“不放弃”的精神,了解自己的优劣,对工作要有一种单纯和执着的追求,关注的是能够在工作中学到什么、能够有怎样的发展,不要苛求一些外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