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

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

第1篇: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意外伤害;原因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181-01

新生儿期系指胎儿出生后断脐到满28日的一段时间[1]。新生儿期,特别是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婴儿死亡中的2/3是新生儿,

1 新生儿常见意外伤害及原因

1.1窒息

1.1.1新生儿没有自主活动能力,易被物品掩住口鼻而发生窒息,甚至死亡。

1.1.2夜间躺着进行母乳喂养,母亲堵塞新生儿口鼻而发生窒息。

1.1.3人工喂养,奶嘴孔过大,奶汁流速过快,呛奶而发生窒息。

1.1.4喂药时方法不当,发生呛药而引起窒息。

1.1.5新生儿取仰卧位睡眠,一旦发生呕吐,呕吐物易误吸而发生窒息。

1.2烫伤

1.2.1用暖水袋保温时,水过热或离宝宝过近引起烫伤。

1.2.2洗澡水太热或先倒入热水,不小心将新生儿放人热水中。

1.2.3喂水或奶过热引起烫伤。

1.2.4给新生儿“灸”或“烧脐风”导致烫伤。

1.2.5其他高温、高热食品或物品距离新生儿过近,意外引发烫伤。

1.3外伤

1.3.1新生儿指甲过长,护理不当,导致面部抓伤。

1.3.2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挤压导致乳腺炎;挑“马牙”致牙龈肿胀。

1.3.3衣被、手套、鞋袜上的线头缠绕新生儿手指、脚趾导致血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1.3.4洗澡或换尿布时将新生儿跌落地上,引起摔伤。

1.3.5被猫、狗等动物咬伤。

1.4脱水

1.4.1新生儿喂养不足,导致脱水高热。

1.4.2棉被包裹太厚、太严,散热不良导致脱水高热。

1.5中毒

1.5.1食物、药物中毒,有的父母缺乏科学育儿知识,给新生儿喂食所谓的“清热”食物或生病乱用药引起中毒。

1.5.2 CO中毒,多发生在农村家庭,在居住环境内生煤火炉取暖,因废气排放不良引起中毒。

1.5.3有机磷农药中毒,偶见于偏僻农村给土炕上喷洒有机磷农药或用含有有机磷农药的器具给小儿洗尿布致中毒。

1.6医源性损伤

因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差或管理不当,造成新生儿意外损伤。

1.7其他意外伤害

2 新生儿意外伤害原因分析

2.1家庭因素

2.1.1家长缺乏安全育儿意识

在胡怡萍等所做的“新生儿家长儿童保健知识认知现状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中,只有36.4%的家长想了解小儿意外伤害的预防知识[4]。可见家长对新生儿意外伤害的防范重视不够,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农村家庭更为明显。在吕连菊“新生儿意外伤害五年回顾”调查中农村家庭发生的新生儿意外高达92%[3]。

2.1.2家长缺乏安全育儿知识

在新生儿意外伤害中还时常会出现因家长挤压新生儿导致化脓性乳腺炎;挑“马牙”导致牙龈肿胀;传统的蜡烛包方式导致新生儿高热甚至窒息;喂“大清热”食物导致新生儿食物中毒;给新生儿“灸”或“烧脐风”导致烧伤等案例,显示家长安全育儿知识匮乏。同时父母文化程度低,安全知识及育儿知识贫乏,也是中毒及窒息发生的原因[5]。防止新生儿意外伤害的发生,急需加强安全育儿知识的宣教。

2.2医源性损伤因素

2.2.1护士缺乏工作责任心

护士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工作麻痹大意,或为了图省事、节约时间,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护理,夜间巡视病房不认真、不仔细,未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又缺乏对新生儿家长的安全育儿指导,导致新生儿意外事件的发生。

2.2.2护理管理者风险意识较差

护理管理者对新生儿安全管理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未建立健全新生儿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护理管理过程的执行、监督出现漏洞;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护理人力资源,导致安全育儿健康教育不及时;护士职责划分不明确,出现工作衔接不紧密或相互推诿等现象。

3 防止新生儿意外伤害的护理对策

3.1强化安全育儿意识,提高安全育儿技能

3.1.1孕期教育

将安全育儿知识宣教时间前移,在孕期健康教育中纳入新生儿安全知识宣教,让准父母提前掌握安全育儿知识。利用孕妇学校平台,专题讲解新生儿意外伤害防范知识,宣教内容包括:新生儿常见意外伤害的种类及情形,如何防范新生儿意外伤害等内容,可采取录像、幻灯片、现场演示等方式进行讲解,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和惨痛的教训,加强准父母安全育儿意识,增强其学习的自觉性。

3.1.2住院期间指导

结合孕期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指导,教会新生儿父母正确喂养知识和日常护理技能,重点指导如何防止溢奶、误吸和窒息,教会父母如何给新生儿穿衣、换尿布、洗澡等日常护理知识。在产妇出院前发放防止新生儿意外伤害宣传资料,弥补口头宣传的局限性,同时告知其联系电话,随时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

3.1.3出院后随访

产科专业护士在进行产后随访的同时,也应加强安全育儿知识的宣教。儿保科护士进行家庭随访时,应增强家庭护理安全意识,避免麻痹大意,同时对新生儿居住环境、喂养状况及日常护理情况进行评估,特别是农村家庭,要对其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指导,将新生儿意外伤害消除在萌芽状态。

3.2加强护士责任心

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无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在产科病房里新生儿意外伤害是对新生儿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严重威胁[6]。产科护士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新生儿服务的意识,关爱、重视新生儿健康,具备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提高专科护理技能,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护理管理者必须将新生儿安全放在首位,加强风险管理。健全新生儿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并进行培训和考核;举办安全知识和风险防控专题讲座;进行案例纠错法教育[7],让护士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找出问题根源,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明确各班职责,合理排班,严格交接班,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加强关键环节质量控制,注重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建立意外伤害处理预案,树立积极应对的态度,有利于问题圆满解决[8] 。

新生儿意外伤害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要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强化安全意识,加大宣传力度,积极采取措施,尽最大努力降低新生儿意外伤害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3.第五版

[2]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第七版

[3] 吕连菊.新生儿意外伤害五年回顾.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23:113.

[4] 胡怡萍,周莹,张婧洁,等.新生儿家长儿童保健知识认知现状及健康需求调查.中国优生优育,2011,17:97-99.

[5] 李选侠,李妙丽,郑娜.新生儿意外损伤218例.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41-42.

[6] 叶雅机.产科新生儿住院期间意外伤害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当代医学,2009,15:34.

[7] 周芬芬,章红萍.纠错法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和效果[J].护理杂志,2013,30(8):65.

[8] 訾聃,文平,刘林敏,等.健康教育在产科护理质量及防范新生儿意外伤害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14-115.

第2篇: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

【关键词】早产儿;脑损伤;早期干预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干预对防治早产儿脑损伤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将68例早产儿脑损伤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8例、30例。观察组采取家长自愿,采用早期丰富环境及有针对性的功能训练和手法康复。对照组30例仅接受常规治疗和健康指导。两组患儿在生后3d行头颅CT检查,生后第28天、纠正月龄3个月、6个月、1周岁各检查评估一次(新生儿期采用20项神经行为测定法,婴儿期患儿采用52项神经运动检查法)生后3个月复查CT或MRI检查脑实质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生后6个月、1周岁进行神经行为评估,结果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2例有神经运动及精神发育异象,而对照组6例诊断为脑瘫、3例有精神发育迟滞,听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癫痫各1例。结论:早期干预措施对早产儿脑损伤有促进正常神经系统发育及脑损伤后早期修复作用,且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关键词]早产儿;脑损伤;早期干预

当今医学科学迅猛发展,尤其是对儿童脑科学的研究更近一步。早产儿脑损伤包括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高胆红素血症等。近几年,早产儿脑损伤的死亡率明显下降,如何减少早产儿脑损伤致残率,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走向已成为当今围产医学领域面临的新课题。据文献报道,早产儿脑瘫的发生率2.93%,是足月儿的25.16倍[1],为此作者对68例早产儿脑损伤进行临床观察,以探讨早期干预对防治早产儿脑损伤后遗症的临床应用价值。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3年1月至2005年4月新生儿病房收治有完整病例的68例早产儿脑损伤,所有病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将68例患儿采用随机并家长自愿原则分成观察组38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接受早产儿脑损伤规范药物治疗[2],观察组再用促进脑细胞代谢,改善脑部微循环及修复损伤脑细胞的药物(如脑活素、丹参、胞二磷胆碱等静脉治疗2个~3个疗程),同时,给予早期干预治疗,贯穿于整个随访期。对照组因对早产儿脑损伤的后果重视不够或对其效果不满意或家境贫困无能力治疗等拒绝早期干预治疗。

1.2方法

1.2.1建立随访登记网络详细记录围产期母婴状况和婴儿疾病发展以及诊疗过程,在安静、清醒、温暖的气氛下进行神经发育评估,采用来院复诊和预约方式定期做神经行为评估。

1.2.2随访生后第4天、28天各1次,婴儿期1次/月至纠正月龄12个月,主要随访婴儿一般情况,喂养和营养,体格及神经系统发育检查,主动运动,抚触训练效果。

1.2.3干预方法根据不同孕周及生后3dCT检查结果制定不同的干预方法,并向家属交代早期干预的目的和内容,并征得他们同意,介绍示范干预方法直至家长熟练操作和有效干预,且记录在册;出院时要对家长反复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使家长对脑发育关键期对患儿一生的影响有所认识,脑实质及结构有可塑性,结构决定功能,损伤脑的再生能力通过早期刺激和丰富环境,使其得到重塑和修复,直至神经运动发育接近或达到正常儿。让家长与医生配合起来,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否则会半途而废;干预内容:早期丰富环境,合理喂养护理,全身抚触,营造“天使乐园”,对患儿展开早期教育,在包括认知、语言、交往能力和情感等基础上重点进行主动运动训练,主动运动和被动体操相结合,采取以医院医师定期反复指导示范培训康复为辅,家庭成员规范长期实施操作为主的早期干预方法,使患儿得到听觉、视觉、触觉、前庭运动刺激等综合感知干预,同时要求家庭成员全身心的用爱的阳光抚育患儿,增进亲情交流;每天主动运动操作训练2次,(20~30)min/次,并定期评估,3个月做CT或MRI检查,依据结果适当调整干预方法及判断预后。

1.2.4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喂养、护理和婴儿保健指导,仅在3个月、6个月、12个月来医院检查和评估。

1.2.5效果评价新生儿期采用20项神经行为测定法;婴儿期采用52项神经运动检查[3];CT或MRI头颅检查依据早产儿脑损伤情况及脑瘫影像学诊断标准。

1.3统计方法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字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

2结果

2.1基本情况比较68例中8例为双胞胎,60例为单胎,男36例,女32例,胎龄为25周~36周;体重1.3kg~2.4kg;围产期情况:宫内窘迫(包括胎心性和胎粪性),脐带、胎盘异常(包括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老化、钙化,脐带绕颈1周~2周)共14例;孕前及孕早期有长期接触电脑、油漆、化妆品史8例,父亲有长期酗酒、抽烟史3例,出现轻重不同的皮肤黄染现象26例有吸入性肺炎史6例,有败血症临床表现5例。观察组与对照组体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基本情况及临床表现,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3d后CT检查均有轻、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脑瘫发生率观察组38例仅2例出现轻度神经运动及精神发育异常,CT检查未见异常。对照组30例中6例出现脑瘫;3例精神发育迟滞;听力障碍、语言发育迟滞、癫痫各1例。CT及MRI检查有不同程度侧脑室扩大(5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3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于12个月评估时,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早产低体重儿由于其本身孕期不足,各器官形态和生理功能均未成熟,生活能力较弱,免疫力低,容易感染,死亡率高。近数10年临床学者们做了大量临床研究工作,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1],使综合早期干预措施更趋完善,提高了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的成活率,但残疾率(脑瘫)下降不明显,反而有上升趋势,这又促使儿童脑科学发育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发现了脑发育关键期及脑的可塑性为早期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有研究指出分娩前后诸多危险因素会对胎儿或新生儿造成脑损伤,其中缺氧、感染、早产等往往是造成脑瘫、智力、癫痫、行为异常的重要因素;还指出对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是成熟和分化过程中的脑功能损伤得到进一步有效代偿[5],而且干预越早效果越好,本研究结果证明预防早产儿合并脑损伤致脑瘫,应从新生儿期开始,也就是在综合规范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干预使大多数早产儿脑损伤神经行为评价明显改善,基本上达到或接近足月正常儿水平,而一旦出现明显神经系统异常,就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同鲍秀兰等学者研究结果一致[7]。本文对照组11例是在家长知情的情况下自愿放弃早期干预的,其中7例发现明显落后于正常儿,家长追悔莫及,要求给予干预康复,但是效果不理想,这就进一步说明对早产儿、高危新生儿在综合规范、完善、足疗程的基础上尽早展开全方位的早期干预治疗措施对患儿有好处,可使损伤脑得到重塑和修复,减少脑瘫的发生,而且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值得儿科临床工作者尤其新生儿医师的高度重视,大力推广对早产儿及高危新生儿进行早期干预,为减少儿童残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松,洪世欣,王大海,等.早产儿和低体重及小于胎龄儿与脑瘫发生的关系[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344347.

[2]韩玉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57.

[3]鲍秀兰,孙淑英,等.塑造最佳人生开端[M].北京:北京商业山版社,2002.

[4]袁壮,薛辛东,等.儿科急重症与疑难病例诊治评述[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沈晓明.儿童脑科学研究的临床和教育意义:研究到应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1):1.

第3篇: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

分析现执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的定位,这章学时比例小,理论知识大多以熟悉、了解为主;实践学时比例少,学生操作技能薄弱,这就弱化了本章在整个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健康儿童保健”是每个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都要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而“疾病儿童护理”是个别孩子遇到的特殊性问题。目前学生的学习重点大多偏向于各类疾病儿童护理、住院儿童护理等,即特殊性,忽略健康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即普遍性。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分析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三、“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1.加大“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学时比例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家长重视儿童的日常保健预防护理。但根据对儿童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还很缺乏,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保健预防意识,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综合素质。2.提高学生“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高职医学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应把“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多增加婴儿抚触、婴儿被动体操、幼儿体操、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技巧练习,提高在校生儿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第4篇: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

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河南郑州450053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方法 将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新生儿高胆红素的病因分别是围产因素12例(40%),、感染因素9例(30%)、母乳性黄疸因素5例(16.7%)、新生儿溶血病因素4例(13.3%)。结论 为了有效的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疾病的发病率,首先要对母乳的喂养进行正确的指导,提高围生期的保健,严格预防新生儿感染情况的发生,及时对发病患儿进行治疗,把预防和治疗工作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重点。

[

关键词 ] 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感染因素;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 R722.1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160-02

近年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受到了医学专家的广泛重视。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非常之多,病情的轻重差距也比较大,如果救治不及时,胆红素在大脑中大量沉积,就会使中枢神经系统收到损伤而引发胆红素脑病,危及患儿生命[1]。为了探讨本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降低患儿后遗症的发生率,现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均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30例,男17例,女13例,出生时间为1~29 d,其中足月儿22例,早产儿8例,出现黄疸的时间低于3 d的患儿为7例,3~7 d的患儿有13例,7~28 d的患儿有10例。

1.2诊断及纳入标准

参照文献的诊断及纳入标准 [2]:血清胆红素水平24 h>103 μmol/L、48 h>154 μmol/L、72 h>205 μmol/L、72 h>257 μmol/L,总血清胆红素检测采用重氮法,轻度高胆血清胆红素低于257 μmol/L,中度高胆257~342 μmol/L,重度高胆高于342 μmol/L。在此诊断基础上,排除存在遗传代谢病及严重溶血病等危重并发症的患儿。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软件spss 17.5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方差±均数(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发病原因

高胆红素血症主要的发病原因是因为患儿酸中毒、窒息缺氧、颅内出血、透露血肿、胎便排出延迟、脐带结扎过晚、早产;孕母患有妊高症、糖尿病、生产前曾镇静剂或催产素等围产因素,共12例患儿(40%)。其次因为肠炎、脐炎、肺炎、败血症、尿布皮炎、脓疱疹等感染因素导致,共9例患儿(30%)。另外因母乳性黄疸引发的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共5例(16.7%)。因新生儿溶血病导致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共4例(13.3%)。见表1。

2.2转归

所有的患儿通过对黄疸的程度、发病时间、病因等进行详细的分析,根据病情给予肝酶活性诱导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白蛋白、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蓝光照射、思密达、中药茵栀黄、抗生素等治疗。经过治疗后,30例患儿中有25(83.3%)例痊愈,4例(13.3%)经过治疗后并且逐步好转,1例在出现败血症后,家属强烈要求转院治疗。

3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科的常见疾病,当患儿1~3 d内出现黄疸,如果发展非常的迅猛,同时患儿伴随着有拒食、反应能力差等胆红素血症警告症状时,就有可能出现高胆红素血症,不仅会对患儿的肺、肾、肝、心等人体器官和免疫、血液系统造成损害[3],同时由于由于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尚未发育成熟,过高的胆红素可进入脑脊液而导致神经系统的损伤[4]。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常的病因较多,目前各地区报道有所差异。以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以感染性疾病为首因。而本组资料显示,由围产因素一起的高胆红素血症位于第一位,占了12例(40%),其次才是感染因素,占了9例((30%)。迄今为止,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早产、低体质量、抗生素的滥用、侵人性操作过多有关[5]。笔者分析,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习惯和防病观念的增强,产妇住院分娩率,医院消毒条件的改善及国家对抗生素的应用和侵入性操作的规范,降低了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几率并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进而变现为围产因素超过了感染因素。因此,早期新生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首先要考虑围产因素。但有文献报道[6],母乳性黄疸是高胆发生的首位病因,占了纳入病理的44.93%(62/138)。而本组患儿中,母乳性黄疸仅占了5例(16.7%),与前者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异。其原因与除了两地对母乳喂养基本知识的宣传力度,产妇喂养的技巧不同有关外,也可能与有地区、种族、遗传、家族及个体差异有关。另外,本组病例还出现因溶血导致高胆患儿2例,因摄入不足且胎粪排出延迟致病1例,原因不明性患儿1例,提醒早期观察和预防时,也应同时注意这些因素。

在治疗方面,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较多,常在清除病因的基础上,采用光疗、促进排泄等药物、换血疗法、高压氧疗及中医药辅助治疗等[7-8]。本组根据病因采取不同的针对性疗法,以提高痊愈率。对12例因围产因素所致黄疸的患儿,在给予蓝光及肝酶诱导剂治疗7 d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所有患儿治疗12 d后全部治愈。对9例感染性黄疸患儿应用敏感性抗生素控制感染,辅以蓝光治疗,同时加强护理,治疗7 d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最长治疗23 d后全部治愈,疗效满意。对5例母乳性黄疸首先暂停母乳喂养,多数采用光疗,待症状和血清胆红素明显减轻后再恢复母乳喂养,同样获得满意的疗效。对新生儿进行蓝光治疗可以有效的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对于高危患儿可以使用预防性光疗的方法进行干预治疗。

通过对病因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必须以预防为主。首先要加强围产期的保健预防各种高危因素的发生。积极处理孕期疾病、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人为催产、加强高危妊娠及分娩的监测,及时喂养并及时处理窒息感染等新生儿期的疾病,同时作好遗传咨询、产前检查诊断,可以有效地控制并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改善其预后,一旦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应立即进行治疗。总而言之,做好孕期保健及围产工作,加强抗感染,减少或避免孕期及产时并发症的发生,对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罗海燕,钟青,许欢. 探析阶梯综合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5):658-660.

[2]钱建青,凌万里,周剑峰,等.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光照疗法量效关系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4,20(5):10-12.

[3]李翠莲,李杨芳,刘玲,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致心肌损害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6(2):176-177.

[4]程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0): 1232-1234.

[5]杨辅直,李伟生,苏格析,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医院感染特点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7):1770-1772.

[6]徐艳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38例临床分析[J].首都医药,2011(2):29.

[7]戴月映,孙盛兰,吕艳梅,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研究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14,29(5):409-411.

第5篇: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 ABO溶血病; 早期诊断;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0019-02

doi:10.14033/ki.cfmr.2016.3.009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母体和婴儿血型不合,婴儿受到母体同组免疫抗体进而发病,也就母体接受过异种抗原的刺激,产生了免疫抗体,母体血液中的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中,参与循环,胎儿对此抗体具有免疫敏感性,进而发病[1]。其中新生儿中ABO溶血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主要是母亲血型为O型,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至于其他血型则极为少见。ABO溶血病多发生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早期,发病症状较轻,但换血率却比较高,在发病时伴有黄疸等并发症,因此,对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就极为重要,否则就会造成新生儿贫血、心衰,甚至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从而留下神经系统的后遗症[2]。本研究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30例ABO溶血病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对ABO溶血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30例ABO溶血病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例,女13例,出生时间5~26 d,足月分娩20例,早产10例,A型血19例,B型血11例,母体血型均为O型。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晓笔者所在医院本次研究内容,并同意患儿参与本次研究,均已签署研究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在出生后早期出现黄疸症状并伴有溶血性贫血;母体和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排除其他原因引发的新生儿溶血病或肝胆疾病;用改良的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或经抗体释放实验呈阳性[3]。

1.3 方法

1.3.1 实验室检查 所有入选新生儿均行实验室常规检查,若母亲发生不明原因流产、母亲和婴儿血型为ABO血型、有死胎史、前胎新生儿在新生儿期有ABO溶血病的病史或有黄疸病史,均需要进行抗体释放试验、OCOOMBS试验、游离体试验血型抗体三项试验。母亲和新生儿合室期间用皮胆红素测定仪进行动态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筛查。若新生儿的动态监测结果接近上升速度或接近接受光疗治疗的水平,每小时上升速度大于3.5 μmol/L,

则新生儿可以转入新生儿科准备接受光疗治疗。在患儿接受光疗治疗时,用微量血红胆素动态监测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每12小时1次,同时,在新生儿转入儿科当天做常规检测,包括血常规、外周血涂片、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生化检测,5 d后对检测结果进行复查。

1.3.2 光疗治疗 新生儿确诊为ABO溶血病后,胆红素升高值与中华儿科学会制定的光疗治疗标准接近的情况下,对患儿进行光疗治疗。将患儿放入光疗箱中,箱内温度为31 ℃~33 ℃,进行连续光疗治疗。箱内灯管与患儿的皮肤距离在35 cm,光强度维持在8~12μW/(cm2・nm),每24小时用MINKLAT型蓝光强度仪对箱内的光强度进行测定,患儿在接受光疗治疗时,要覆盖眼部、臀部、外以尿布包裹,身体其他部位,每隔4小时医护人员帮助患儿翻身1次。在患儿进行光疗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记录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光疗治疗后,若患儿的胆红素下降到103μmol/L,可停止光疗治疗。

1.3.3 药物治疗 新生儿确诊为ABO溶血后,在早期可以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根据患儿体重按照1 g/kg给予丙种球蛋白的静脉滴注方式,6~8 h滴注完毕,或者使地塞米松,在10%葡萄糖溶液100~150 ml中加1~2 mg地塞米松,进行静脉滴注。

1.3.4 辅助治疗 根据患儿病情的轻重,选择合适的辅助治疗方法,辅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患儿发生胆红素脑病,为了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的抵抗力,所有患儿在喂养时均足量摄入人乳或配方奶;所有患儿均口服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剂量根据患儿的病情确定;所有患儿可采用静脉滴注茵栀黄的方式,1次/d,每次2~3 ml(kg・d),1个疗程为4~5 d,2~3周后重复治疗1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30例患儿光疗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含量比较

30例患儿接受光疗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30例患儿接受光疗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含量比较 μmol/L

时间 血清胆红素含量

治疗前(n=30) 173.14±38.6

治疗后(n=30) 24.16±11.2

t值 34.374

P值 0.0000

2.2 30例患儿接受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及预后

所有患儿在接受光疗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4例(13.3%),其中皮疹1例,发热1例,稀便2例,经对症调整,所有患儿不良反应均消失。所有患儿在接受光疗治疗后全部治愈,未发生死亡情况,未发生黄疸病症,不需要换血。

3 讨论

新生儿ABO溶血病在诊断和治疗上“早”是关键,早诊断、早治疗能够防止新生儿发生黄疸疾病,减少换血的可能性。对于新生儿ABO溶血症的早期诊断,需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是新生儿在出生36 h内发生黄疸;二是母亲和胎儿的血型不合,母亲发生原因不明的流产、死胎、死产或前胎新生儿黄疸或确诊为ABO溶血病;三是严密监测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的变化,若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急速上升,要作为重点监护的对象,对血清胆红素及血红蛋白的动态变化密切的检测,将母亲和新生儿的血标本送实验室做血型抗体三项试验,尽早根据试验结果做出诊断,便于患儿能够及时得到治疗[4]。早治疗,国内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换血率较高,因此若患儿的胆红素接近光疗治疗水平值,要及时治疗,减少患儿换血的概率。对于胆红素增长速度过快,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需要换血进行治疗。若患儿明显伴有贫血的情况,则要根据患儿的病情,酌情决定输血。在治疗的方式上,医护人员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对于患儿已经发生黄疸和胆红素较高,要立即采取降低血清胆红素,降低方法为光疗治疗、药物治疗、交换输血等,从而避免新生儿胆红素脑病[5]。因此,若患儿的胆红素水平值接近光疗水平值时,要及时进行光疗治疗,及时光疗治疗能够控制胆红素日上升的幅度,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峰值,使峰值控制在换血水平值以下。光疗治疗是通过光学效应,使脂溶性Z型间接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的光胆红素和E型胆红素,由于光疗的治疗方式改变了胆红素的结构式,因而使光胆红素和E型胆红素通过胆道和肾脏排出,这个过程就是光疗治疗的结果[6]。因此,光疗治疗方式产生的不良反应小,并且通过优质护理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患儿接受光疗治疗的同时,优质护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优质护理工作能够提高患儿治愈率。在对患儿实施优质护理时,护理人员要做到下面几点,一是观察患儿的贫血程度,若新生而的血色素检测结果低于145 g/L,则可诊断为贫血。溶血病为轻度,无贫血表现症状;溶血病为中度,则明显表现出贫血症状;若为重度溶血病,则表现出水肿、贫血性心脏病、心衰等症状,因此,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儿是否发生贫血情况,监测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对贫血程度做出判断。二是患儿是否发生肝脾肿大的情况,在发生溶血病时,肝脾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因此护理人员要每天对患儿的肝脏进行触诊,并观察是否出现腹胀、腹水、皮肤黏膜出血点等情况。三是保证母乳喂养足量,采取母乳喂养方式是通过患儿的吸吮,增加结肠的反射,促使肠蠕动,使肠内容物在肠内的停留时间变短,减少胆红素被小肠的重吸收[7]。四是保证患儿大便通畅,大便通畅,能够通过胎粪的排出减少胆红素的吸收,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水平,减少患儿发生黄疸的概率。若患儿胎粪发生延迟排出的情况,护理人员要遵医嘱对患儿实施灌肠处理。五是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如口腔护理、脐部护理、眼部护理,患儿每天要沐浴1次,更换尿布要及时,防止发生尿布性皮疹[8-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ABO溶血病早诊断和早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能够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该研究结果与孙海芳等[7]在“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母亲孕期IgG抗A/B效价的动态监测”研究中所得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进一步证明了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够防止黄疸的发生,减少换血,进而降低新生儿的死亡率[8]。同时也表明,早诊断和早治疗在新生儿ABO溶血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金莉.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诊断和治疗[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3,19(1):33-34.

[2]李薇,陈自励.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意义[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6):383-385.

[3]高宗元.40例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诊治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5):747-748.

[4]王彬.ABO新生儿溶血病血型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381-382.

[5]李伟生,杨辅直,陈晓玲,等.新生儿ABO溶血病早期诊治及转归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10):1429-1430.

[6]杨文勇,和润泞,蔡德康,等.血型血清学诊断ABO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8):892-894.

[7]孙海芳,喻芳明,方巧兰,等.新生儿ABO溶血病患儿母亲孕期IgG抗A/B效价的动态监测[J].检验医学,2011,26(12):850-853.

[8]周益强,肖倩,冯尚克,等.IgG亚型与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1,32(2):182-184.

[9]粟明丽.微柱凝胶技术在检测新生儿溶血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2):154-156.

第6篇: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

关键词:儿科学;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

近年来,由于儿科受到自身学科的性质、人口比例的变化、文化历史条件以及经济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面临着很多困境,使很多医学生就业时对从事儿科临床工作产生畏难情绪。独生子女政策和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使得大多数患儿家长难以配合与直接医疗相关的活动,诸多因素使得儿科的教学工作也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如何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了解和兼顾医学伦理的要求以取得更好的儿科教学结果已经成为儿科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医学伦理学

在医学领域中,对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研究称为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学》课程通过对医德现象的全面研究,揭示医德现象所表现的医德关系的各种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增强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提高医德修养,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与习惯。医学伦理学的目的是把原来以治疗疾病的高科技为优先的战略转变为公共卫生战略,以达到患者在精神和身体上的舒适[1]。公元前4世纪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有关医学伦理学的最早文献,其强调医生的职业操守。医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判断”,采取有利于患者的措施,保守患者的秘密。1948年的《日内瓦宣言》和1949年的《医学伦理学法典》,不断发展了《希波克拉底誓言》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本质就是要把患者的健康作为医务人员首要任务,医务人员不仅要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时应坚决保守患者的秘密[2]。而部分医务人员仍然对医患关系的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3],在诊治过程中淡化人文关怀,过分依赖实验室检查和医疗设备等[4],认为患者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而医务人员才是医患关系中的主体,再加上儿科工作琐碎繁忙,所以有时候缺乏对患儿及其家长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作用的重视,从而忽视了患儿及家长的积极性。同时,国内的医学教育也存在缺陷和不足: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人文和伦理教育的课程偏少,课程的教学安排有时也不合理。因此,在儿科教学中贯穿医学伦理学的概念,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5]。尤其对于儿童患者这个特殊群体,更要注意伦理学在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应用。

2儿科学的特点

人们时常会对儿科学存在偏见,认为儿童只是成人的缩影,当儿科医生就是“小儿科”。实际上,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从胎儿到成人,经历了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共7个时期。每一时期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等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疾病的类型、儿童保健的重点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儿科学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2.1疾病种类

小儿疾病谱与成人有很大不同,成人的绝大多数疾病在小儿均可见到,但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则随年龄的增长发生改变。另外,有些疾病,尤其是新生儿期的一些疾病为小儿所独有。成年人的许多慢性疾病也会发病于小儿时期。

2.2临床表现

小儿发病常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情发展过程中易出现反复,易致恶化,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才能及时处理。新生儿及体弱儿患严重感染时往往表现为各种反应低下,并常常缺乏定位症状和体征。

2.3诊断

小儿各年龄阶段患病种类和临床表现等都有其独特之处,故考虑临床诊断时应重视年龄因素。年幼儿因不能自诉病情,故应向家长详细询问病史,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早期做出确切的诊断和处理。

2.4治疗

小儿因免疫力低下,机体调节和适应能力较差,故在患病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有时可见几种疾病同时存在,因此除针对主要疾病进行治疗外,还应注意处理并发症。细致耐心的护理和一般支持疗法也非常重要,这对患儿的康复常常起到很大的作用。小儿用药包括药物选择、剂量、方法都随不同年龄有其特点。

2.5预后

小儿患病时虽然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变化多,但如诊治及时、准确、恰当,病情好转恢复也快。小儿时期各组织修复能力较强,治愈率较高,后遗症一般较成年人少。但年幼、体弱、危重病儿的病情变化迅速,年龄愈小,病死率愈高。

2.6预防

加强预防措施是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环节。因此,应该特别注重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在儿科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儿童的身心情况。医疗实践过程本身会遇到许多伦理问题,特别对于儿科临床工作这样一个更特殊的实践活动,而掌握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知道临床应该做什么、约束什么。因此,医学伦理学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如果每个医者都能恪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就会减少医疗差错、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3在儿科教学中实践医学伦理学的理念

医学伦理学为正确处理医疗人际关系和解决临床伦理问题提供正确的尺度,医学伦理学的永恒使命是倡导医学人文精神:把人的生命看成是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从而要善待每一位患者,充分、全面、细致地实行医学人道主义,关怀、关爱、照顾每一位患者。因此,在儿科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临床活动中的沟通技巧

大部分患儿不能或者不能详细、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病痛,这就需要医生细致、耐心地采集病史和详细全面的体格检查。同时,患儿对将要开展的诊疗、护理和研究活动完全或部分缺乏理解力,因此,儿科医生在面对患儿时,更多的是面对其监护人和家长。所以,在儿科教学中要教会医学生与患儿沟通的技巧,并与患儿的监护人和家长更好地沟通、交流。引导医学生了解儿科临床诊疗特点和医患关系的特点[6-8]。

3.2临床活动中的儿童保护

在儿科教学中要使医学生了解青少年儿童保护法的有关知识,在诊治过程中如发现家庭暴力和青少年受到不法伤害时要挺身而出,帮助维护他们的权利。在诊疗、护理和研究中,医务人员的责任在于帮助患儿的父母从患儿的年龄出发,取得患儿或家属的知情同意。同时,必须尊重患儿和监护人不参加的决定。另外,还有一个特殊情况是必须注意保护患儿(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儿童)的隐私权。因此在进行诊疗或实验时需要家长或同性的医护人员在场,同时研究人员的人数也不宜过多[6]。

3.3严格制定临床带教老师遴选标准

作为临床伦理学教学的主体,临床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临床诊治技能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同时,可借助各种模型及模拟系统反复进行各种临床操作技能训练以及综合临床思维的培养,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对患儿的侵扰。如在本院临床技能中心建立儿科综合技能训练室,学生可在训练室进行腰椎穿刺、骨髓穿刺、新生儿窒息复苏及儿科急救处理等训练,并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进行操作。借助医学模拟实验室,可避免学生的训练操作触及患儿的隐私和不熟练的手法对患儿的损伤,同时减少目前教学实践资源紧张局面的困扰。

3.4通识教育的意义

通识教育在19世纪初由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提出,并尝试运用于教学实践。是以培养理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素养和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要内容,旨在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全面发展、负责任的公民[9]。范静怡等[10]分析比较了中美两国儿科医学教育,认为差异明显;相对来说美国校内教育与毕业后教育衔接紧密,儿科教学体系完善,目标更明确。目前,国内医学生的人文医学教育逐渐被重视,医学伦理学课程虽然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但课程设置尚欠合理,均是在开始学习临床知识之前,此阶段学生尚未接触临床知识,对医学知识的理解较肤浅,学习医学伦理学近似囫囵吞枣,宋佐东等[11]调查后认为应调整医学伦理学教学周期或时机,适当增加课时、分散课程安排,兼顾专业特点,以过程性教学提高医德教育实效。总之,在儿科学的教学中贯穿医学伦理学的理念,重点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医患人际冲突问题,并根据儿科诊疗的特点,引导儿科医学生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以实现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医学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邱仁宗.医学伦理学的国际展望[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4.

[2]李舍予,曾靖,魏代青,等.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现况调查[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8)∶736-738.

[3]邓素容.加强人文教育改善医患关系[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3)∶3660-3661.

[4]华媛媛,熊正爱,曾飚,等.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1888-1889.

[6]陆韦,陆超.在儿科教学中贯穿医学伦理学的理念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1897-1898.

[7]赵德安,何益群.医学伦理学临床教学与儿科研究生的素质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0)∶119-120.

[8]席琼,杨作成.浅谈儿科见习中的伦理问题[J].管理与教育,2010(2)∶127.

[10]范静怡,熊英,赵东赤,等.中美儿科医学教育比较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19-20.

第7篇:新生儿期的保健护理重点范文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母亲;育儿感受;质化研究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由于胎儿时期心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发病率为活产儿的5‰-8‰左右,早产儿的发生率为成熟儿的2-3倍,在死胎中的发生率为活产儿的10倍【1】。先心病患儿的父母,尤其是母亲,除了担负孩子的养育、照顾责任外,还承受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常常被许多问题所困扰。本研究采用访谈的方法,了解先心病患儿出院半年内母亲的育儿感受,为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个性化护理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法,对2012年2月-2012年10月,符合抽样标准的先心病出院患儿10例,遵照自愿的原则进行访谈。患儿年龄6月-5岁,平均(1.6±0.8)岁,母亲年龄17-43岁,平均(26.1±4.1)岁,文化程度:小学2名,初中3名,高中2名,大专及以上3名。有工作3名,间断工作4名,无工作3名。

1.2 研究方法

采用现象学研究法,预先制定访谈提纲,在患儿出院后半年,由笔者上门进行访谈,主要内容:孩子患先心病后的感受、孩子健康状况、生长发育情况、哺育困难和困扰、希望得到的帮助等内容进行访谈,时间约40分钟,采取录音或笔记的方式。对访谈资料进行阅读、提取、整理、汇总、分析、归纳。

2 结果

通过对10名母亲的访谈,将资料进行整合,结果如下:

2.1喂养困难与患病不确定感

2.1.1对疾病诊断不确定感

2名母亲在患儿新生儿期,对医生建议未予采纳。母亲Q:孩子生后第三天,哭闹后嘴唇发青,医生听诊:心脏有杂音,建议做心脏彩超检查。我认为是医生为了多开检查单,多拿回扣,故意危言耸听…直到孩子因心衰多次住院,医生查体:生长发育差、消瘦、胸廓稍微畸形,心脏彩超检查:动脉导管未闭,这次差一点要了孩子的命。

2.1.2对病情变化不确定感

5名母亲对多种诱因引起心衰,导致孩子一年内反复住院,更加焦虑不安。母亲C:孩子诊断先心病后,我们照顾得格外细心,我专门带孩子,也配合治疗,该用的补品也用了,但孩子老生病。

2.1.3哺喂困难

对先心病的临床表现不了解,缺乏哺喂技巧和方法。8名母亲都遇到了喂养困难的问题。母亲F:孩子吃奶很费力,常吐奶、呛奶,有时出现脸色发青,吃几口便喘,吃奶量少,常含着睡觉,有时把奶挤出来喂,方知道吃了多少,不知道营养够不够。

2.2负罪感

几乎所有母亲都认为一切归咎于自己。母亲L:孩子一出生就得了这么重的病,遭受这么多痛苦,早知道会是这种结果,宁愿不生孩子

2.3负担感

2.3.1经济负担

孩子反复住院以及手术费用,所有母亲都感到经济负担沉重。母亲K:我尽量节俭,衣服几乎都是亲朋送的,丈夫在兼职,我们家所有收入,都交给孩子奶奶保管,为孩子做手术准备。母亲G:孩子做手术,我和丈夫还得为孩子筹手术费用,以后慢慢还钱。

2.3.2育儿负担感

所有母亲都因孩子反复患病,尤其孩子年龄越小,母亲年龄越大或年龄太小,更易导致紧张、疲劳、睡眠不足,精疲力竭甚至神经衰弱。母亲P:自从孩子生病后,我从未睡过一夜安稳觉,晚上睡觉手都放在孩子身旁,孩子一动,我马上起来,孩子生病后,我辞了工作,体重从90多斤降到现在不足82斤,抚养孩子太费力。

2.4 不安与困惑

2名母亲表示,因自己不能科学照护孩子,造成孩子闹情绪,诱发心衰。孩子患病后,一切以孩子为重,我对孩子尽了全力,也不能改变什么,现在只好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也许是上天的安排。

8名母亲表示因孩子的营养和喂养方面问题:造成孩子体质差,营养不良,瘦弱,甚至等待体重增加后方可手术。5名母亲表示不懂预防感染、预防接种对孩子发病的影响。母亲D:有时带孩子参加聚会,孩子不是感冒就是拉肚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母亲W:夏天孩子在舒适的空调室还会感冒?

6名母亲曾因接受了来自亲朋、家人、网络方面的疾病知识后感到无所是从,或对专业人员传递的信息不能正确理解。母亲L:孩子得了先心病,是因怀孕时我卧室里放了一只残缺碗造成的。母亲k:孩子生病住院,亲戚来看望:我的侄子长到7岁自己就好了。母亲C: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在上网查,但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答案,有时还提醒仅供参考,不知道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

3 讨论

3.1患儿母亲知识缺乏与专业指导不足,是导致疾病不确定感与喂养困难重要原因。当患儿父母在抚养孩子过程中,对疾病状态感到模糊、认为治疗和护理系统是复杂的,缺乏有关疾病诊断及严重程度信息、不能预测病程及预后,容易产生不确定感【2】。在患儿患病过程中,患儿母亲遵医行为降低或来自专业指导不足,是导致疾病不确定感的直接原因,遵医行为【3】【4】是指患者是否对医生治疗方案的配合性和依从性,即患者执行医嘱的程度,遵医行为是病人行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经常决定着疗效和转归。本访谈中患儿父母对医生明确诊断的检查未予配合,对医生的信任度不够,对患儿反复出现的病情变化充满不确定感,导致母亲自责、恐惧和焦虑。

育儿知识的掌握和育儿行为的习得,并非人的本能,而是通过后天获得【5】。先心病患儿的吸吮能力差,吸奶时因气促、喘息、乏力而停止吮吸,出现呕吐和大量出汗。采用正确的喂奶方式,可减轻体力消耗和耗氧量,先心病患儿在人工喂养时血氧饱和度比母乳喂养的孩子要低,并且显得吃力【6】。孩子刚出生时,母亲接受喂奶的方式的教育,有的来自传统,有的是产科医护人员常规指导,很少得到来自儿科专业人员的指导,家属缺乏先心病患儿特性的了解,喂养过程中的不良经历,导致母亲束手无策。部分母亲文化程度低,喂养时与孩子交流少,导致孩子进食少,使母亲在喂养时陷入矛盾和困境中。

3.2 自我稳定失衡是产生负担感与负罪感的潜在因素。患儿因喂养、活动、锻炼、疾病预防、患病几率、手术等方面,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母亲在照顾孩子过程中,容易出现精神紧张、疲惫与焦虑不安;孩子反复生病以及高额手术费用,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疾病经济负担。疾病经济负担:指疾病、伤残(失能)给社会、家庭、患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及资源消耗的总和,包括直接经济负担、间接经济负担和无形经济负担;直接经济负担可分为:直接医疗经济负担与直接非医疗经济负担,前者主要指患者为接受医疗保健服务所支付的医疗费、检查费等,后者主要指病人及陪护人的差旅费和伙食费等【7】。

母亲在照顾的孩子过程中,既担心孩子健康,又希望孩子病情作为隐私加以保护,怕遭受歧视;产生偏激认识,认为孩子患病,是自己造成的,对孩子和家人充满了负罪感,对生活缺少兴趣,产生悲观情绪甚至放任态度,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较大的负性作用。在我科收治的福利院收养的弃婴中,先心病孩子占不小的比例。

母亲在照护孩子过程中,与孕前或孕期想象的母亲角色承担有差别,不能做自我观察、评价和修正。如果缺乏来自多方面的调节和支持,将导致自我平衡失调。本研究中,孩子母亲通过受苦和节俭克己来达到稳固家庭和照顾孩子的目的,通过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来维持自我稳定平衡。

3.3 科学照护和疾病知识不了解是产生不安与困惑的主要原因

随着优生优育知识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也多样化,对信息的甄别容易使人陷入不安和不确定感。新理念与传统观念的不一致甚至冲突,引起母亲另一种不安与无助。本研究中,由于部分母亲年龄太小,其经历、阅历、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等有限,不能胜任母亲角色,是导致不安与无助原因之一。由于对先心病病因、临床表现、喂养、照护、预防感染、转归和患儿生理特性不了解,母亲们在缺乏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开始哺育孩子,面对孩子容易感冒、体重不足、疾病反复发作、是否会自愈等诸多问题感到迷茫,这些不确定性更加剧了母亲心理上的不安与困惑。

4 启发与建议

4.1为方便先心病患儿母亲掌握育儿知识,建立先心病术前、术中、术后手册。如:术前重点针对活动、休息、喂养、营养以及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等知识做详细介绍。

4.2定期举办病友会:开展先心病患儿生理特征、常见症状、喂养、预防感染等知识讲座,通过模型演示喂养方法和技巧,解决喂养困难问题。

4.3选择遵医行为好的家长,现身说法,交流育儿经验和照护心得,增强家属信心。

4.4医护人员增加上门访视次数,认真评价母亲育儿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开通电话咨询,解决母亲在照护方面的困难和疑惑,指导医嘱、护嘱的落实,减轻母亲的不安与无助。

4.5社区、产科、儿科携手,建立孕期-产前-产后连续护理方案,提供个性化护理。

4.6对家庭支持系统差的患儿,发动社会力量捐助,缓解患儿家庭经济压力。

总之,本研究体现了先心病患儿母亲的育儿感受和体验 ,真实反映了患儿母亲的困难与需求,使医护人员有目的的为她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护理,对提高患儿母亲自我育儿能力和提升护理质量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2006.6

[2] 马洁,许丽旋,林淑芬,血液病患儿母亲感受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12.3 (3):224

[3] 王静,赵雯萍,丁学易,王艳,国内外患者遵医行为的研究现状与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7.6.(6):28

[4] 王树歧,徐文博,中华护理杂志,1989.11

[5] 周明芳,藤本荣子,晏玲,王楠,刘蕾,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出院早产儿母亲育儿生活体验的质性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12,8,8:68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