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学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管理将会对普遍的体育教育模式产生极大变革。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性。当然,体育教学策略的实施对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 体育教师 教学策略 知识管理
有效的运用体育教学策略将会给体育教学质量带来直接的提升,这就需要体育教师系统的做出有关教学策略方面的知识管理。有研究表示,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并不熟悉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管理,对教学策略运用的程度也比较低。由此可见,体育教学策略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一、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创建学习型的体育教学方法
新型的体育实践文化对开展教师教学知识及教学智慧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学习型教学使体育教师喜爱学、善于学习,为促进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与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营造出快乐的体育教学文化氛围。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能够积极寻找体育实践教育中的有利方面,提高自主学习的欲望,把积极的体育实践文化教育糅合到传统的体育教育文化之中。
(二)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管理机制
金字塔状的层级结构是传统体育教学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1],这不仅阻碍了体育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更是影响了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性的发挥。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策略进行管理,将会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转变在传统教学活动管理制度中的等级差别,建立平等的教学管理理念并突出学习的核心地位,这不仅提高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活动积极性,也能够及时得到体育知识所需要的帮助。
(三)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
通过知识管理体育教师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创新体育教学策略过程中,不断搜集和分享知识,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技能,丰富自身专业修养。体育教师从最普通的教学策略掌握中最终实现多种体育策略的综合运用,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及专业素养。
二、体育教师对教学策略知识管理途径
(一)搜索与整合体育教学策略相关信息
体育教学策略相关信息的搜索与整合是体育教师实现教学策略知识管理的首要步骤。这也是为了确保指定教学任务的更好实行,使体育教师能够快速解决教学活动。我们常见的体育教学策略一般来自教师自身的工作经验并结合相关学者的意见而制定,虽然这部分信息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但会缺少精准性,有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由此看来,搜集整合体育教学策略知识是一项比较困难的任务。对于体育教学策略的搜集整合,一般可以使用谈话记述研究或纪实等方式收集信息。另外,也可让体育教师通过说课的形式将自身采取的体育教学策略表达出来。搜索整合得到的教学策略知识,应当筛选出具有实际价值的信息运用到体育教学中。
(二)分享与传播体育教学策略
体育教师对教学策略知识管理的第二步便是分享与传播,这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在该步骤中,衡量体育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成功性标准是能否更好地加快教学实践进程,能够让外在化的体育教学策略转化成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是否实现科学的合理运用。现今,经验传授与参加培训是体育教学策略共享的主要方法。
1.经验传授是指有着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自身相关的教学经验,在特定的情境内与别的教师进行探究与反思,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认知能力的发展,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2.参加培训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它将具有指导性的体育教学策略知识装订成专门的培训用书,供体育教师参考学习[2]。当然参加培训可能也会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所学习,一般采取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策略知识。
(三)创新体育教学策略
体育教师需要掌握教学的多种策略与方案,根据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应对,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了解体育教学的原则和规律,不断创新教学实践模式,确保教学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是实现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体育教师对教学策略知识的管理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策略创新与运用的最终目的。主要方面涵盖了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提出的体育教学策略知识,也包含了体育教师在学习分享后进行的一些教学策略知识管理实践。
三、实行体育教学策略知识管理应具备的条件
(一)培养发展型体育教师
有发展空间且具有可持续发展职业素质的教师就是我们所说的发展型体育教师,这一方面的教师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素养和发展能力,具有自我完善能力,能够利用多种方式提高自身专业技能,除此之外,能根据所采用的教学活动思考自身发展,要有自我批评的勇气,并以此做出自我反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体育教师的发展。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归属感,让其对自身的发展怀有憧憬,更要使其认识到自己专业的重要性,最后体育教师要审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改正提升自身发展空间。
(二)展开体育理论学习的自觉性
为提高体育教学在课堂中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开展自觉性的体育教学理论,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体育教学的目的,也要对体育教学理论的特点及使用范围进行研究分析。
1.体育教师要密切关注自身理论素养欠缺的部分以及存在问题的教学时间,积极果断地处理未满足的需要,并产生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的愿望。
2.为了高效处理教学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体育教师应当及时批评反省自身教育理念的错误之处。
3.体育教师要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不断地尝试总结在实践中发掘的体育教学策略知识。
(三)共享性体育教学
知识的共享性是知识管理的关键之处,知识共享是否成功与创建知识共享文化程度密不可分,创建共享性的体育教学文化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体育教师传统的思维模式,加强体育教师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能力,使体育教师自身所有的教学策略转化为公共产业[3]。与此同时要积极寻找新办法、新途径,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策略之中。体育教师应营造良好的合作关系,避免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不良影响,加强体育教师间的协作能力。创建共同向前的愿望,这既推动了教师共同学习的动力,也成为体育教师共同建立共享性教学的一股力量。当然,体育教师具有的自觉性是通过严格的考察与激励机制所产生的。最后,体育教师应克服教学活动中的不正之气,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加强各个体育教师间的合作能力,让更多的教师愿意加入知识管理这个队伍之中。
(四)体育教学策略知识管理所存在的现实影响
知识管理通过分享的形式快速展开行动,能够有效的获取知识。体育教学策略知识管理的搜集与整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实现隐性教学目标的外在化,二是保证外在化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实现传播,三是不断提高体育教学策略的创新性[4]。在这些方面的努力下,体育教师的发展将会有重大影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想要实现体育教师对教学策略的知识管理,就需要不断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以及体育实践理论的学习。当然,创建共享性的体育教学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多种条件的共同努力与支撑下,体育教学策略的知识管理定会在体育教育领域未来的发展中带来积极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龚强敏.新课程背景下贵阳市普通高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及发展策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2] 赵进.体育教师合格专业标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相关认知负荷;例题教学;学习动机;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1-0016-03
【作者简介】刘成华,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江苏苏州,215021)教导主任,一级教师。
相关认知负荷产生于学习者在信息加工未用完所有的认知资源时,把剩余认知资源用到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加工中,在工作记忆中加入更高级的有意识的认知加工(如重组、归纳、解释、反思等),它有助于促进图式的构建和自动化,从而促进学习[1]。
例题是数学教材的精髓,是数学学习的“泉眼”。认知负荷理论从认知结构入手,为小学数学例题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最大限度地降低阻碍学习的内、外在认知负荷的前提下,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归纳、自我解释和元认知监控,有助于增加促进学习的相关认知负荷,使学生合理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深入挖掘例题的教育价值,提高相关认知负荷
例题有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以外,还蕴含着激发学习兴趣、感悟数学思想等非智力方面的教育因素。因此,控制内、外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把简约的例题教扎实、教充实、教厚实,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浸润人文理念。
例题的材料背景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在教学例题时适度引入相关背景材料,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科学发展的了解,使他们坚定认真学习的信心。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介绍“经纬线”,教学“比的认识”时介绍“黄金比”,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科间的联系;教学“圆的认识”时介绍刘徽、祖冲之的故事及其成果,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明……
2.感悟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教学例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体现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领悟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首先,要理清在例题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主线,找准其在基础知识中的固着点。如:概念、法则、定律中的模型思想,数的认识、物体分类中的集合思想,和差积商变化规律中的函数思想,图形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导中的转化思想,问题解决中的还原、替换、假设思想,等等。其次,在例题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做好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一是精心组织例题材料,方便学生在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加工的过程中,逐步提炼数学思想方法;二是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好渗透方法,在教学中适时启发、点拨和归纳,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学会与人合作。
认知和管理情绪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点内容,如自我激励、处理人际关系等。在例题教学中开展数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学会合作和交流。例如:引导学生认识“米”时,可以指导他们分小组测量跳绳的长度、大门的高度、黑板面的长度和宽度等。
二、利用提升创造力的设计,提高相关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理论研究表明:相关认知负荷与学习者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利用提升创造力的设计,可以帮助学习者用相关认知负荷代替无关认知负荷。对相关认知负荷的关注,能够提高学习绩效和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
1.启蒙:培养创新精神。
■
(图1) (图2)
根据例题内容及教学任务激发学生产生疑问、提出猜想并探索验证,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教学苏教版四下《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首先指导学生测量任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计算其内角和,引发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接着组织学生操作。先把直角三角形∠1和∠2沿虚线折过去(如图1),讨论:∠1和∠2拼成了什么角?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让学生将钝角三角形的三个角折拼在一起(如图2),讨论:三个角拼成了什么角?这说明了什么?最后用相同的方法折锐角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推断: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此时,教师引疑:既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测量时为什么会出现内角和不是180度的现象呢?(说明:由于测量工具和方法的原因产生了误差)既然测量有误差,那么拼折是否也有误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成立吗?追问再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波澜。于是,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第三次操作:把正方形纸沿对角线折成两个全等三角形,指出:已知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内角和为360度,可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360度的一半,即180度。再次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本例教学使学生充分经历了“设疑―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欲望,促进了学生探究精神的启蒙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
2.猜想:激发直觉灵感。
直觉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方式,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常常会被人忽视。教师要借助例题教学引导学生敏锐观察、合理想象、大胆猜想,让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品质得到发展。一是要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勇气。二是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通过观察、类比、联想、特殊化等方法,猜想解题方向、研究结论和知识间的联系……例如:测量圆周长后猜想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计算后猜想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三是要善于诱发、及时捕捉学生的灵感,对他们别出心裁的想法、标新立异的构思等给予肯定和引导,以激发他们的直觉灵感。
3.反思:利用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的认知,是个体自我反思的过程。Valcke提出了元认识负荷的概念,他把学习者用于监控图式存储所耗费的认知资源称为元认知负荷(相关认知负荷的一种)[3]。利用元认识监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反思解题的思路与过程,检验解题的正确性,总结解题规律,最终形成认知策略[4]。当然,利用元认识监控解题过程,同样要占用认知资源,但只要不超过总的认知容量,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认知策略,图式的建构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以后加工类似的问题时反而会减少认知资源的利用。例如,有些问题有多种解法,在学生充分探究后可以启发他们:两种解法得出同样的结论,能充分说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吗?让学生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认知负荷理论研究表明:元认知监控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迁移成绩;一般地,在学习中进行元认知监控比在学习前进行元认知监控效果更好;在内、外在认知负荷较低的情况下,增加元认知监控活动会提高学习效果。
三、注重解释、归纳、建构,提高相关认知负荷
增加相关认知负荷不仅是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需要,也是提高例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在例题教学中,增加相关认知负荷的途径还有通过解释促进原理获得、通过归纳形成问题类型、通过建构促进图式自动化等。
1.解释:促进原理获得。
认知负荷理论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练习相比,样例学习有利于减少无关认知负荷,增加认知活动中的工作记忆资源,促进学习成绩和迁移能力的提高,这称之为“样例效应”。样例学习就是从具有详细解答步骤的整合中归纳隐含的抽象原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5]。样例学习的设计通过整合文字、图片、图表、符号等形式,增加学生对学习材料的自我解释,将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联系起来,这虽然增加了相关认知负荷,但它能促进原理的获得。进行样例学习时,教师要做好示范作用,每一个步骤都要解释清楚,让学生通过模仿学习问题解决的结构与方法。此外,在教学例题时,加入促进学生反思的提问(如:这道题有什么特点?解题的关键在哪里?……),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我解释。实践表明,教学解释、自我解释、相互解释有利于促进学生建构问题解决策略的图式。
2.归纳:形成问题解决类型。
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分析,学生在识别出问题解决的类型后,会激活大脑中储存的大量与此类问题解决相关的图式。这些图式可以帮助学生识别有效信息,建构解题步骤,利用更多的认知资源加工与原有图式有差别的信息,并与原有图式建立起联系。尽管一些学者认为:如果按类型教学问题解决,容易出现套用模式解题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归纳问题解决类型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没有必然的矛盾。问题解决类型的归纳属于生成性的知识,不宜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种情境中找出共同特征进行抽象、概括,同时让他们学会描述题目的结构、特征,学会举例子说明,学会甄别差异题目,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丰富的问题图式,有利于其思维的发展。
3.建构:促进图式自动化。
题目的具体情境变化多样,不易储存,对其他问题的解决起到的迁移作用不大。所以,图式的建构有助于把问题解决的基本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形象地存储在大脑中,并能迁移到多种情境中。图式的建构过程离不开具体情境,教学时应多提供图像、多媒体课件资料,多组织实物演示、动手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要在“速度和×时间=总路程”“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这两个数量关系上下足功夫。可以用课件演示两个物体(如汽车)相遇的情形,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物体“同时”“相向而行”“相遇”的运动特征,再请学生模拟表演,强化他们对数量关系的图式建构,进而通过变式、题组练习迁移到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等不同情境中,实现图式的自动化。从图式建构到图式自动化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提供题组练习,突出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引导大胆想象,解放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积极列举他们经历过的各种问题情境。一旦实现了图式的自动化,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就可以用极少量的认知资源快速完成识别,进而选择有效的信息,得出解题策略。
数学学科本身比较复杂,其例题教学过程充满了挑战,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认知负荷理论,努力降低学生的内、外在认知负荷,不断提高其相关认知负荷,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最终实现素质教育“轻负高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龚德英,刘电芝,张大均.元认知监控活动对认知负荷和多媒体学习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8,31(4):880-882.
[2]刘成华.引疑・激趣・启思――《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J].江苏教育,1994(1):20-21.
[3]Valcke M.Cognitive load:updating the heory?Leaming and Instruction,2002,12(1):147-15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职业人员的教育需求和继续教育的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新兴教育形式的出现使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竞争力下降,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员教育需求都促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能寻求新的突破从而适应社会需求和未来人才需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体制在发展中已出现了许多问题,以下分条简述。
1.1教材落伍,与社会需求不符
自学考试的形式促使许多应考者对知识技能的获取大部分都是通过自学形式完成,在自学过程中,教材课本对应考者的知识获取十分关键,优秀的教材对于帮助应考者充分把握知识、获取技能、了解信息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材对于许多应试者就是第一老师,能有效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准确掌握。然而,现阶段我国的自考教材在编纂方面信息不全面,涵盖的知识陈旧落伍,与市场需求和实际应用脱节,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自学考试的发展,也违背了许多应试者参加考试获取先进知识技能的初衷。教材无法及时更新和补充,就不能针对市场变化及时为应试者提供先进的信息,甚至失去自学考试的意义。教材编写应该根据社会进步和专业发展,在第一时间为广大考生提供尽可能全面详细的知识信息,针对错误漏洞及时更正,专业错误尽量避免,加大教材的含金量,避免出现无实用价值的教材。
1.2专业设置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符
专业设置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因此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专业设置必须与市场需求一致,专业设置如果与市场需求脱节,那么经过自考的人才在市场中也无用武之地,甚至落后市场需求而被市场抛弃,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专业人数的控制也应与市场对人才需求数量一致,尽量使人才得到市场的合理调配,而不会人才结构比例失调。但是目前而言,我国的自学考试系统中,部分专业的设置是按相应标准进行的,这与市场的需求存在着很大出入,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专业与市场的矛盾。专业设置的诸多限制使得专业对市场变化反应不及时,不能迅速从市场的信息中获取相应专业信息,进而造成专业设置与市场落伍。
1.3专业技能不过关
自学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的公民能获取专业技能,为社会进步创造人才。然而,目前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通过笔试来反映成绩优劣。大力重视笔试成绩很容易造成应试者对专业的技能获取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忽略,从而在学习中缺乏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一味强调理论知识和书本信息,造成人才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课本上,没有真正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造成专业技能不过关的现象。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或许能通过考试,然而从长远来看,缺乏过硬的专业技能对应试者的发展是很大的阻力,尤其是偏技能学科,工作后面临诸多全新的、实际操作与课本截然不同的问题。而部分考生急于顺利通过考试,在学习过程中本末倒置并没有切实理解把握专业知识的核心,只是通过练习和记忆加强专业水平,这种练习方式对专业技能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帮助。
1.4社会助学问题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社会助学是高等教育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考生提供指导帮助和辅导的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然而目前部分助学机构存在丧失办学的基本原则,缺乏服务意识和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谋取私利,忽略社会效益原则;办学条件落后,教学资源不足,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不足以为考生提供充足的专业帮助等诸多问题。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体制创新举措
为了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针对存在的上述具体问题,应科学合理的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创新改革。
2.1树立开放理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符合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人才的日益重视,终身教育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实际践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历的追求达到空前的重视程度,因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一符合人们提高学历和获取知识技能需求的渠道是有无限发展前景的。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之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必须树立开放的管理理念,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提高专业教育水平,使得人们真正能通过自学考试获取进步的知识技能和学历水平。另一方面,自学考试管理应该根据不同人的知识需求,灵活及时的开展多样的专业课程。
2.2提高管理水平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必须是与时俱进的,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管理也应该不断创新。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数字化信息化渗透生活,自学考试的管理也应该通过合理使用高科技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进而加强管理水平和促进管理工作效率。比如,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自学考试知识体系的资源共享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要切实提高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灵活便捷的针对自学考试各项环节提供更全面更详细的信息以供考生利用。社会助学机构可以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从而加强社会助学机构的办学水平和专业教育水平。
2.3完善教材配置
针对教材落伍的现象,应该及时更新和补充,能针对市场变化及时为应试者提供最先进的信息,从而实现教材和知识与市场、社会无缝衔接。针对偏重笔试成绩从而造成应试者忽略实际操作能力的这一问题,自学教育管理要加强对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重视程度,完善对自学考试的培养模式,强调理论结合实际,促进专业技能的切实提高和专业知识的获取。与此同时,自学考试应该加大对专业技能的考察,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的理论知识层面。
2.4加强社会助学机构的管理和监督
社会助学是高等教育自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助学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十分重要。部分助学机构资源不足,必须从提高师资力量入手,充实师资队伍,从而加强专业水平。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树立服务意识,坚持社会效益原则。
3.结语
关键词:理论力学;教学质量;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21-02
理论力学是工科类中量大面广的基础技术课程,是工科专业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课,不仅提供深入理解自然所需的知识,而且也是未来专家对自然和工程过程创造性地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并获得科学结论的有力工具[1]。理论力学有其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其内容非常丰富,习题类型繁多,需要学生在深刻理解力学概念的基础上灵活使用公式[2]。近年来理论力学教学学时大幅缩减,教师在授课时为完成教学内容,出现教学进度快,教学内容夹生现象,影响到理论力学的教学质量,这可以从我校本科生理论力学居高不下的不及格率中得以直观反映。如何使用较低的学时,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高质量地完成所需的教学内容,作者根据自己在理论力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针对影响理论力学教学质量的因素,在理论力学的教与学的实践中做一些探索,提一些相关建议。
一、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了解学生的特点,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对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本科教学活动中,学生扮演着多种角色,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通过学生才能实现[3]。不同的学生,其学习特征是不同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后,才能设计课堂教学,才能选择最合适的教与学的方案。现在学生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东西都离不开网络,网络上的一些流行用语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偶尔在课堂上引用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同时教师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观念,热情洋溢的教学态度,激情幽默的教学语言,创设和谐、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宽松、健康的课堂环境,必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改善课堂人际环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将学生看作自己的朋友,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平时可以多与学生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语言、眼神或者是形体上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可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人格,以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允许不同的意见存在,让学生不带任何压力主动参与学习,为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提供广阔而自由的空间,营造有利于积极发展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眼中的教育真谛:“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大学生研究学问最重要的不是掌握多少书本知识,而是保有“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大学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良好的课堂人际环境所创设的课堂氛围必然是轻松自由的。
二、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与拓展
(一)根据教学时数,优化和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理论力学》教学课时大为压缩,如何从课程自身的特点出发,挖掘课程本身的潜力,做到基础理论要精练、深化,工程应用要结合专业特色并适当拓宽,这就要求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是教材选用和使用的改革[4]。国外的教材,尤其是欧美国家的教材,其中所涉及的问题形式灵活多样,包括丰富的没有经过简化的工程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工程实际。在国内,清华、上海交大等著名院校,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编写了不同体系的教材,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起点,增加了很多分析力学的内容,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理论力学的课程主线非常明显,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前面所学的知识是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安排教学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理论力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很多概念学生在物理中都接触过,对于已经在物理中涉及过的概念采取讲深讲透,进行内容上的拔高。而对于新引入的概念和定理,则需要安排较多的教学时数,由浅入深,联系实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二)拓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
理论力学课程所学内容,并不仅仅是为本课程所学内容服务,它还是后续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眼光放宽放远。比如,理论力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刚体,忽略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变形,因此在受力分析的时候,很多同学习惯将力沿着作用线进行移动,这对刚体而言是没有影响的。但是,在学习材料力学课程时,也要进行受力分析,研究的对象是变形体,此时力就不能随便沿着作用线进行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本课程范围,而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科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联系实践,解决生活和工程中的问题。力学知识无处不在,工程中大到航天器、太空站的结构,小到一个螺丝钉的螺纹,生活中的吃住行都离不开力学知识。如何让学生去真切感知这些现象,分析这些现象,透过这些现象去进行更多的创新,需要教师对课本外的知识不断积累、更新和在教学中进行渗透[4]。
三、针对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结合工程案例,激发学习兴趣[5]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人们对某事发生兴趣时,便会专注于它。学习理论力学也是如此,所以在讲授相关内容时,尽量结合实际,提出一些有趣的力学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现行《理论力学》教材中大部分的实例都是抽象过来的力学简图,例题和习题较理想化、学术化。很多学生都不能根据示意图了解其表达的实物原型。因此要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身边的各种力学现象,帮助学生在工程问题和力学模型间建立联系。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知识传授、工程意识、能力培养相结合[6]。例如,在讲授桁架内容的时候,理想的桁架结构和实际中的桁架结构存在的差异一定要给学生讲解清楚,可以引入一些具体的工程实例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实际中杆件之间的链接形式有:榫接、焊接、铆接和整浇,而理想的桁架杆件的连接都是铰链连接。通过对比,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激发学生探索工程实际的兴趣。
(二)增加课堂实践环节,掌握解题方法
对学生而言,《理论力学》静力学部分的不少概念在中学物理中就已经学过,听起课来不难接受,但等到自己独立做题时就感觉力不从心。学生普遍感觉听课易懂,习题难做,课堂实践是掌握静力学内容的好帮手。另外,理论力学的中的问题相对较灵活,有的题目并不是唯一的求解方法,一题多种解法的问题屡见不鲜。如:在动力学普遍定理的综合应用部分,对一简单的鼓轮及重物提升装置,求重物加速度及轴承处的反力。求加速度时,可分别利用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动静法等。求轴承处反力时,可分别利用动量定理微分形式、质心运动定理、动静法[6]。这样一道题几乎涉及动力学各主要内容及基本定理。通过这样的课堂实践,学生不仅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而且一道题目采用不同的求解方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养成全方位、多角度思维的良好习惯。
(三)注重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结合,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结合起来,使力学分析形象直观。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学传授信息量大、图文形象具体、理论公式清晰规范、便于展现运动过程的特点;同时,将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使两者在教学中实现优势互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使教和学的活动变得丰富多彩。
理论力学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也相当丰富,精品课程和共享资源课程的建设网站上,有教学视频、课件、拓展等资源都可以利用,适当地为学生推荐一些网络资源,作为教学的补充,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可以建立《理论力学》学习辅导专用QQ群或微信群,向学生提供各种《理论力学》学习资料,交流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学生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四、结束语
理论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内容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它不仅具有理论性,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创造良好的课堂人际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围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从而不断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而契夫著,李俊峰,译.理论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2]艾薇,侯作富,周思柱,等.理论力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力学与实践,2009,31(5):75-77.
[3]柳明新,景鹏,李晓理.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中的学生因素[J].管理科学,2012,(5):56-57.
[4]杨光,张晓明,王化峰.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1,12(2):96-98.
一、敬业精神的光环
敬业精神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教师思想的不稳定性显现得更加突出。能够潜心研究专业、研究教学似乎轻描淡写,不能深入核心。由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它需要教师综合性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敷衍了事、应付差事,导致学生学无定律、学无指向。这就是因为教师没有深入地去思考、观察学生的问题,没有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训练。声乐课堂的好坏,不是教师的滔滔不绝,也不是学生的喋喋不休。它需要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动作要领,明白、领会教师所讲授的方法。而这些恰好是教师应该倾其所有,通过聚精会神地讲解、规范严格地示范,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象,干练的肢体语言的综合过程来完成的。而这些教学过程完成,其决定因素却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不思进取,不研专业,专业教师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专业教师需要的是有一种超越自我、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这种精神会激发活力,给学生以一种现身说教,给学生一种启迪和榜样,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教师身上的光环并且对比,看到自己的不足与差距,教师以自身行为去带动学生,用无形的语言感染学生,使他们的心灵产生震撼,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触动。
二、思想上的重视程度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教学,是认真教学使之真正明白教学目的,还是敷衍、应付?其实教师的思想直接支配着教学行为。“说话要说到点上。”最根本的问题是教师是否愿意付出自己最大的心血,有着强烈的愿望把学生教好。如果有了这种思想,注意力就会放到学生身上,以全身心的投入去观察、聆听学生的整个活动过程,其采取的纠错方法也时刻掐中要点,使学生心领神会;反之,如果教师心猿意马,心不在焉,就会语无伦次,答非所问,不能掐中要点,使学生似是而非,一知半解,一无所获,心存顾虑。错与对,只在教师教学的瞬间发生,教师如果注意力集中,思想足够重视,学生不会偏离轨道。在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心与责任感取决于思想。如果出发点正确,就不会在思想上麻痹大意,不会出现遗漏和错误性的指导。
三、技艺上的精益求精
治学的严谨会使教学过程更加突出和独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术气氛更浓厚,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显现在教学当中。不断地提高专业技能,不断地加强自身的综合修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能有的放矢。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方法,不断改变策略,不断转换思维,通过自身的进取精神开发出自己独特的教学思维模式。在教学中想让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进步更快,需要的就是教师自身思想的突破和超越,课堂的教学过程往往取决于教师日常的知识积累和对教学的深入思考及研究探索。
四、判断上的准确程度
声乐教师的听辨能力决定着学生声音的走向和方法的正确与否,它是一个连续性、整体性的身体与思想的协调与统一。在大量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自身应该建立起声音的审美体系,能够洞察、辨别声音形成的根源以及从声音中听辨出声音出现的问题所在。教师听辨能力的体现和其长期对声音的探究与方法的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确立一种正确的声音取向和定位,要根据不同程度、不同年龄、不同风格去判定声音,从声音中去感受气息的运用,腔体的打开,发声的规整,咬字、吐字的清晰程度以及整体发声器官的协调性。声乐教学中学生的细微表现必须抓住,它是教师判断发声正误的重要条件,只有先搞清楚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声音的判断能力取决于教师对各种案例的积累,更需要的是不断尝试,采取各种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如果问题得到解决,声音得到提高,就证明对声音的判断准确,如果声音越来越差,其判断和纠正已经误入歧途。
五、情感上的丰富
声乐教学有着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双重体验,机械式的教学在声乐教学中很难立足,我们需要懂得发声方法,而一味地让学生做一些改变发声器官的机械运动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人的生理运动需要受制于心理运动。我们在声乐教学中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歌唱情感,使其在愉悦的基础上放松身体,回归到正确的歌唱状态,有着很大的拓展空间。更多地让学生情感投入,也会使他们真正体验到作品所表达的现实意义。
六、教师的修养程度
声乐教学的过程是综合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向声乐艺术迈进的途径。声乐教师的文化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以及高超的艺术魅力是征服学生的潜在因素,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无论在任何时候,声乐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应该作为学生的表率。也只有积极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在声乐艺术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声乐艺术的探讨和创新需要声乐教师缜密细致、不断地进行规划、总结,以一种特有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中能够精益求精,不断挖掘和创新,能够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教学的态度,赢得学生、赢得教学,赢得在声乐艺术探索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成果。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社会的适应能力指的是人们对变化较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各类动态条件的改变所产生的适应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其属于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学体系,就需要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培养,那么,体育教学就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另外,体育教学同一般课程教学相比,也存在自身特有的性质,具备十分关键的功能。以当前教学情况看来,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作用,很多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社会发展存在矛盾,所以,假如可以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就可以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奠定扎实基础,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以下简要针对高职体育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一、在高职体育教学期间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意义
(一)社会适应能力是发展经济的基础要求
伴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其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场所。同样,社会的适应能力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保障。高职院校重于强调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符合企业、行业的需求,帮助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在高职体育教学期间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以后的成长都产生积极影响。
(二)社会适应能力是高职教学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高职教学来讲,培养学生的适应才能是其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人才的全面成长与教育存在密切关联,教育的本质也在于为社会、企业培养多个种类的人才。社会的适应能力是社会对人才的基础需求,同时也是促进人才发展的关键方面,是一个人作为个体在社会内求生存、发展的主要保障。所以,增强学生的适应才能使教学的关键任务之一。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人才的目标需要同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才能,所以,在培养人才方面需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能力予以关注。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教学就应紧密围绕该内容进行讲解。当学生步入校园以后,应深入了解自身专业的发展方向及有关内容。高职院校内的体育教学应依据学生自身的专业特点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定,全面发挥体育教育的优点,结合不同专业的实践特征,对学生身体及个人素养进行锻炼,确保学生可以更好的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所以,由人才培养的层面上来看,高职院校中的体育课程教学具有其特有的长处。
(三)体育课程教学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
对于社会实践能力来讲,其是需要一个人长时间的正确练习养成的,通过教育的方法有方向性的培养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人同动物的关键区别之一。而体育课程教学是一项关键的教学行为,对养成学生的适应能力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体育课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凝聚力。而对于企业来讲,团队合作能力及凝聚力是保证其工作质量及效率的重要基础。在高职院校进行体育课程教学起家,很多教学活动都是以集体、团队的形式开展的,特别是部分竞技类的项目,更需要集体中个人的高效配合。所以,作为高职体育教师,就需要转变自身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本领。
二、在高职体育教学期间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方法
(一)与学生的专业特征相结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编排
对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来讲,其内容需要使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将学生喜爱、可以影响学生长期成长、有意义的教学项目引入教学内容中,从而使高职体育教学内容与时展相吻合。另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的内容还需要同学生以后的职业相适应,争取达到学生的身体成长与学生的职业提高相同步。在课程教学中多安排一些适应性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项目内容。例如:如果学生以后要从事文职类工作,则多安排一些舒展运动、跳跃运动,帮助学生锻炼肩部、腰部,如果学生以后要从事技工类职业,则多安排一些跑步类项目,帮助学生锻炼整体身体能力。同时,在教学模式方面也需要进行改进与突破,将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过程摒弃,通过游戏、竞赛等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联系,为以后的成长夯实基础。
(二)在体育教学内容中为学生创建微缩的社会情境,增强学生的社会观念
对于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来讲,其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特有的作用,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科学馆,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体育课程内容时,可以将课堂打造成一个微缩的社会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互相可以是合作者,同时也可以是竞争对手。另外,在体育竞技类课程中,还可以利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完成自身在环境有的任务。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的情感与外部社会相接轨,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灵活进行应用,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为以后学生们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三)对学生的意志进行锻炼,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进行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来讲,其可以利用锻炼学生的生理及心理来对学生的意志进行锻炼。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就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坚韧、吃苦耐劳、不怕苦难的优良品质。利用体育竞技,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欢乐与失败的苦涩,进而全面发挥体育教学的功能。另外,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还需要注重教学技巧,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来讲,其对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体育教师,就需要不断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勇于进行创新,大胆尝试,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促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红胤.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的教育制度为了适应时展需求,注重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样注重身体素质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模式必须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才能够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实践进行分析研究,对高校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1.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并且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受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1学生因素
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在高校生活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体育缺乏浓厚兴趣。其实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将学校体育融入到学生的终身体育中,因为学生在高校学习结束之后,大都会步入社会,如果在这个阶段没有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那么对今后的工作与生活将会非常不利。如今的高校体育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与兴趣,因此这个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1.2教师因素
体育教师是各级各类学校中专门负责学校体育工作的学科专业教师。体育教师又被誉为人类健美工程师,这主要是基于体育教师的工作主要是面向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提出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促进作用。如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虽然国家的教育制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是许多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觉得自己才是教学的主体,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体育教师所制订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策略也没有针对学生实际,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最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很难让学生对体育产生相应的热情与兴趣,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适合现代高校体育教学[1]。
2.基于理论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
2.1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完成高校体育教学任务,必须在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改革,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听取学生的相关意见,针对学生需求,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并且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利,让学生能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比如说现代大学生一般都比较喜欢篮球与网球类运动,体育教师可以增加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并将篮球与网球方面的出色运动员事迹讲给学生听,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课上,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运动情况,尽可能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以此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
2.2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统一
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许多高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逐渐淡忘了核心理念。如今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教学质量不高等相关问题,主要是因为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并没有在核心理论指导下进行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指导思想的统一,各种教学活动与教学策略都应该在统一指导思想的引导下展开[2]。教学内容应该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论凸显,这样才能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2.3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要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体育锻炼的效果,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同样要建立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指导上。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首先可以降低期末评价的比重,增加平时表现的评价比重。其次,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之间身体素质的差异,制定不同的评价方式,最重要的是通过评价找出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进行针对性的体育锻炼,以此促进学生发展[3]。
关键词:专题小论文;植物生理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37-02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关系的学科,是生命科学及农业院校农学、园艺、植保、林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植物生理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植物生理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植物生理学课程的学时数一再减少,而新的内容越来越多,使教学增加了难度[2]。目前,在植物生理教学中如何改变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即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时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将学科最新的进展适度引入教学环节,是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根据我们教学中学生专题小论文撰写方法的实践和思考,分析了该方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教师的重要引导作用,为提高植物生理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在植物生理学中运用进行专题小论文撰写的意义
小论文撰写,通常在植物生理学教学过程以作业的方式出现,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它不同于综述性的文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将课堂内容的某个知识点或某一方面作为主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或者观察实验,撰写成一个小的论文。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达到深化教学内容的目的,在提高教学质量上具有积极的意义:(1)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拥有了可以自由思考、分析和讨论的权利。(2)通过撰写过程让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同时极大地扩展了课外学习内容,使学生理解到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和学科新的进展。(3)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及规律的观察,深刻理解教学基础理论,激发对课程的学习兴趣。(4)增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作必要的引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小论文撰写在植物生理学创新教育中的运用
1.加强教师的引导和点评。教师的引导和点评是通过撰写小论文提高教学质量获得成效的一个关键因素。植物生理学在本科教学中的开设学期一般在第三学期,对于此阶段的本科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文献阅读和梳理思路的能力,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一般会在开课一个月后布置该作业,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开始选定主题。由于学生的层次差异,有些学生选定的主题过大,有些学生主题选定后思路不够明晰,也有极少数学生无从下手。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我们预先准备一些小主题,学生需要可以在这些主题中选择;学生自行拟定主题后,教师一般会与学生做一小的讨论,了解学生的思路,适当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理顺思路,会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教师评阅结束后,根据主题内容,将其归类在课程内容体系的组成模块中,分析点评,并评选出较优秀的论文,供同学们集体讨论。
2.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植物生理学教学小论文撰写的实践中,学生大部分选择的形式是写综述性的论文,选择的主题因学生兴趣而异。例如,在第二章“植物矿质营养与氮素代谢”学习中,主要讲授的重点之一就是植物吸收矿质的机制,但教学过程一般不会全面讲解不同矿质的吸收机制,学生选择某种大量元素或微量元素或有益(有害)元素的吸收机制,作为主题。以铁为例,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高等植物体的铁的吸收,在双子叶植物和非禾本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的吸收机制不同,在铁的吸收上细胞不仅可以主动运输,甚至现在还发现了吞噬机制,这种机制在基础理论讲解中不会涉及。继而诱发学生想探究:地壳中铁的高丰度为什么还会造成植物缺铁症、铁吸收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目前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等问题。使学生主动地在掌握矿质吸收机制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植物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它的每个理论的建立和每个成果的获得过程都蕴含着科学研究的必然规律和科学思维的哲理[3]。在教学过程,不拘泥于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来讲,收到一定的成效。小论文撰写中,也有不少学生选择了实验性小论文。通过自己真实的实验和观察过程,加深了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例如,学生拍摄和记录了校园植物的开花时间,了解了这些植物的开花习性,通过查资料,写成实验性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植物成花生理的光周期现象。
三、常见问题及其对策
1.避免小论文内容大而空洞。学生选择论文主题,常会出现选择一些过大的内容,容易将主题分散,效果受到影响。建议教师在学生选定主题的过程中,尽量多与学生单独交流,掌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指导。
2.选题应与教学的内容相联系。学生提出的现象或问题,需要与植物生理学内容相联系。撰写小论文,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内容超出植物生理学范畴,则难以达到效果。
3.提出撰写基本要求,避免不规范的论文。写作不规范,也是常常出现的问题之一,所以,应对学生明确写作基本要求,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而影响小论文的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只有不断改进,才能不断提高。随着形势的发展,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教学方法也要相应地不断改进。在备课时阅读更多的参考资料,全面地、系统地、及时地掌握本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和吸收新内容,从中选取更具科学性、适用性和先进性的内容,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把书本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用形象生动和精炼的语言去准确地表达。对于重点和难点部分,要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突破重点,攻破难点,举什么例子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掌握和运用较好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单位时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使学生既能系统地学习本学科的理论知识,又抓住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讲深讲透,使学生能跟上学科发展的前沿。在实验安排上,尽可能地反映当代先进技术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先进的技术,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需要我们教师更深入更艰苦地探索,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阮燕晔,张立军,樊金娟,秦萍.提高农业院校植物生理学教学质量的实践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9):400-402.
[2]郑炳松,金松恒,吴家森,严逸伦,黄有军.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0-102.
[3]樊金娟,张立军,阮燕晔,等.结合典型科研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J].植物生理通讯,2001,(3):245-24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模式;建构;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3 ― 0172 ― 03
引言
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落实到个体的践行能力,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向实践渗透,与实践紧密结合已成为一个时代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不知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信不信、做不做的问题。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多采取课堂讲授、课后实践的模式或课堂学生讨论、展示个人观点,教师现场点评等模式。以上模式与单纯的理论教学相比,虽有一定进步性,但由于统一组织的“大帮哄”式的实践教学,组织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往往流于形式。而学生课上或课后独自完成的“松散”式的实践,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机对接,主题不突出,难以达到紧扣教材内容,使学生真正做到“知―信―行”统一的目标。因此,建立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交往的双向互动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综合协调,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是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真学、真懂、真信、真行的必然选择,是提高教育实效的必由之路。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念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特点,其专门任务是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觉悟从“现有”水准提高到“应有”水准,推动学生逐渐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模式从目标来说,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采取课内外全程的、联动的、一体化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机制,力求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一致、各有侧重、相互衔接、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的一体化教育格局,由此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能力和素质,外化为行动和习惯,不断践履,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较,坚持的理念如下:
(一)“知―信―行”一体化引导的教育理念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与并重
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切实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并注意实践教学的效果,从始至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与并重。目前有些学校重视理论教学环节,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学校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课堂进行理论教学,利用课余时间由学生独立进行实践,该种教学模式容易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活动过于分散,随意性大,目标不明确。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的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理论教学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同时引导同学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加深对理论的认识理解,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力求做到在理论教学中使学生“知”,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信”和“行”。
(二)提高教学效率性与趣味性,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能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性与趣味性,决定着能否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学生“溜号”了半天回过神来,教师的讲述仍踯躅在原地,必然使听课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溜号”的学生越发爱走神。因此,任课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方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趣味性。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在坚持教学大纲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现实问题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筛选整合,避免与中学阶段学习内容和学习层次的重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教师提前布置任课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搜集并调查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高发时段,事先预防,事后处理、法律责任的承担等,将属于不同教学章节的“公共道德”、“公共秩序”、“法律意识”、“法律程序”等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达到一次实践多重收获的目的,提高教学的效率性。其次是教学组织的创新。在传统教学组织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使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并自我管理。如鼓励学生课前搜集、归纳资料,经教师和同学们在线讨论,筛选后纳入教学资源库。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教师的教学环节,如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课堂展示观点,热点讨论、辩论,专题演讲、小品、课堂小游戏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后通过学生登陆教学资源网完成测试、作业等检验学习效果,进行在线读书心得、实践心得交流或提交实践报告,延伸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
(三)改革考核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评估
考核方式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式具有“指挥棒”作用。〔2〕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考核方式,就是打破当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别考核的机制,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评估。教师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也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作为重要衡量指标,将教学效果的评价采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考评的方式。就分值而言,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既包括理论教学过程中的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又包括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态度、参与度、实践报告的完成情况,以及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师生交流情况等。在考核内容的设计上,注重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结合实践过程的实际收获。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评估涉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需要任课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花费更多的精力,如教师带队,利用电话、网络、实地巡查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了解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进程和表现,对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给予有效的引导和帮助。〔3〕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搭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因素之一就是课时少,任务重的矛盾。那么如何在较短的学时内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通过搭建全方位、开放式、多元化资源的理论教学平台,该教学平台求打破地域的界限,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课前教师将理论知识、学术争议、课堂讨论内容等提前上传至网络平台,通过师生的网络互动交流,了解学生的理论薄弱和现实疑惑,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样的平台力求打破时间的限制,让学习者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课程组通过教师分工配合,录制成微课教学视频,学生可以随时点击微课视频进行在线学习。这样的网络教学平台,也是突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性化的平台。当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惑、情感困惑没有足够的疏通渠道,一部分人无人倾述或不愿向他人倾述。而情感交流版块有助于解决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时可能产生的羞涩、不自在或“思维中断”,〔4〕学生能将个人困惑以匿名的形式发到网络平台上,征询教师和同学的意见,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心灵沟通的平台。
(二)搭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
为了顺利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平台的建构要坚持实践教学的内容、方式等与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的主要矛盾相结合,与所学课程相结合,与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课内外实践内容各有侧重相互融通。这样的实践教学平台既包括课内实践,也包括课外实践。课内实践即进行情景模拟、热点问题讨论、辩论等形式课堂实践。如在讲改革开放的内容时,结合社会上对一些问题的争论让学生进行课堂辩论;在讲分配制度时,让学生结合大学生就业问题设想自己将来的生活状况,引导学生思考公平、公正和效率的问题等。课外实践包括校内实践与社会实践。校内实践是让学生通过在校内进行走访、调查等方式深入校园从事实践。社会实践是通过大学生接触、了解、服务社会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对教学内容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如结合我校的廉洁文化宣传周系列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当前校园及社会存在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探讨具体的解决方案。
(三)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保障机制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相应的保障机制。首先,完善一体化教学方案,即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绝不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是从人的认知规律出发,制定严谨科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方案,编写适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大纲。其次,教学部门与其他部门、组织联合行动,教学活动的安排与开展需要学校相关部门(如教务部门、后勤部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和学生团体(如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的配合。如教务部门安排教学合班时要考虑专业特点,不同专业优化组合,以便于针对专业特点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后勤部门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校车接送服务,学校相关部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场所、经费及其他条件,部门之间能够分工合作、积极配合。最后,健全教学管理机制,如质量监督机制、评估审核机制等。传统的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往往集中于理论教学过程,关注教学秩序是否正常、是否符合教学进度安排、课堂授课效果等,而对实践教学的监控比较薄弱。与一体化教学模式相配套的教学管理机制,既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监督,又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渗透互融、有机衔接程度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等。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教学组织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一体化组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组合,该种教学模式不同于单纯的课堂讲授、课后实践模式,而是利用微课等形式,部分内容由学生课前自学,这样节省出来时间,课堂教学中加大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分析和讨论,选择恰当方式加深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如在讲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时候,我们采取的教学模式是“理论学习+案例研讨+社区实践+调查研究”的一体化组合,使学生理解基层自治组织的管理功能、服务功能、保障功能、教育功能、安全稳定等功能,引导学生研讨以及实地调研“社区矫正”、“社区养老”等问题,通过社区问卷调查环节,使大学生了解目前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邻里关系等状况,了解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深化了教材内容,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其能够深刻体会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纯粹的理论,而是具有极大应用价值的有趣学科。
(二)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对接
一体化教学的特色之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对接,那么在高校思想政治类课程中怎样做到有机对接呢?以现场案例教学为例,该方法注重引导案例主人公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围绕某一教学主题现身说法,与学生互动。现场案例教学有利于提供真实可信的课堂情境,有利于内隐知识的呈现与迁移,发挥名人的榜样示范效应。〔5〕该种教学法应用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务必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和课堂的组织引导,如案例嘉宾的选择,教师与案例嘉宾的事先沟通,以确保现场案例教学按照预期的方向开展等。在课堂阶段,教师要注重发挥课堂的组织引导和时间控制作用,灵活的处理现场出现的非预设情况。如我们邀请来环卫行业优秀人物,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淮安市清河区环卫工人孙美兰。孙美兰是个不善言辞的人,但在整个课堂上同学们与孙美兰的互动交流特别活跃,孙美兰淳朴的话语感动着同学们。有人提出希望孙美兰成名后有能力呼吁改善环卫工人生活条件,提高环卫工人工资待遇;有人提出希望与孙美兰所在单位达成协议,班级学生定期参加义务环卫工作。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师引导讨论的主题围绕职业定位、职业责任,人生观、幸福观、家庭责任、心理自我调节等方面。本次课对于教育同学们如何尊重、理解他人,爱惜他人劳动成果、自觉保护环境、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婚姻家庭观的潜移默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该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有机对接,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或社会实践效果要更直观更深刻。
(三)实践环节中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渗透互融
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渗透互融,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两张皮。如任课班级同学课上辩论“拉动内需促增长与勤俭节约之间是否矛盾”的问题,课后在校园食堂门口开展“光盘行动”宣传、组织旧货跳骚市场。如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就业创业观教育以我校“创建恩来班”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为契机,任课教师兼任“创建恩来班”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老师,结合整个过程中班级同学的表现,因地制宜地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渗透实践教学,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提升、强化理论教学的效果。如组织任课班级参观故居和纪念馆,使大学生亲身体验伟人的成长历程和一生的奋斗,激发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深刻理解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如带领物流和物联网专业的任课班级学生参观现代物流企业,了解现代物流管理企业的运营管理模式和现代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及要求。在学生与企业管理人员交流过程中,管理人员的话对现场学生的触动很大,他说:“物流企业缺才不缺人,真正懂物流的实战性人才太少,毕业生难以很快达到实战要求”,并举了该种情况的例子。本次参观使大学生们更深入的理解了教材中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阐述,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紧迫感。
四、结束语
就教学实效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相比较传统的“灌输”单一模式,以及理论与实践分别开展的双轨模式具有独天得厚的优势,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单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式上互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上有机衔接,知信行一体化引导,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估。该种教学模式通过优化与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创设受教育者“入眼、入耳、入心”的情境,有的放矢地使大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 考 文 献〕
〔1〕戴启仓.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张琴.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