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黄河文化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课堂;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21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书本为中心,不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压抑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而新课改提倡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理念。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展现的地方,让学生个性释放、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都是课改积极提倡的。
一、"还"的认识
刚听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的话题时。我再思考到底还什么?时间?空间?主动权?为什么还?而怎样还?还给学生能保障课堂生命力质量和效益吗?
还,意思为"回、归、归还"。课堂属于学生的,就要归还与学生。归还是什么都毫无保留的给予吗?当然不是,学生是跟随老师来学习的,老师还须有必要的"传道、授惑、解业"。刚开始我和其他老师一样害怕把课堂还给后,学生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成绩下滑以及课堂呈现"放羊"的形式使课堂收不回来,是有失老师"身份"的。其实,我认为"不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原因,归根就是不放心。很多人一致认为老师的见识是高过学生,学生肯定不如老师知道得多,其实,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我发现有的同学总能提出超出老师的预料的问题,这样总逼迫老师更新自己的知识,而也有的老师认为这样让自己在课堂上很很尴尬,就压制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就无法真实地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所以,"还"的意识应该是要相信学生有超乎老师能力。要有去发现学生智慧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才会令人向往。
二、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
1、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在备课中要有"预谋",也就是在备课中要提前想到,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可能说出那些答案。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老师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想最终达成什么样的效果,老师做充分的备课。而且在这样充分开放的环节中老师还要做好如果招架不住的准备,怎么准备,准备什么,都需要老师去捉摸。就如我在被《黄河》这节课时,我就充分挖掘教材,还要网上查阅有关黄河知识以及黄河有关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课堂中善于引导使学生思维散发
最好的教学的最佳手段就是在于培养学生在教师适时、适量的引导下,运用恰当的方法去主动掌握知识。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设身自己是学生,改变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如在教学时我很注重左图右书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地图的好习惯的培养),设计有针对性地教学环节;在各个环节上指导学生,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方法要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主动学习作为认识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形成学习方法。如学生讨论黄河的贡献时:上游水能资源丰富和灌溉作用学生们能讨论出一二,但对于"母亲河"有的同学不能理解,我就提示同学们我们把世上怎么人称为母亲河,学生回答养育我们的人,因而学生们明白也回顾之前的知识回答说: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以及引用俗语"天下黄河贵德清"引导学生们通过读图发现黄河上有哪些旅游景点,如山西省的壶口瀑布,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归结出丰富的旅游资源。
3、教师点评时不要简单的肯定和否定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需要有自己教学语言,很多人喜欢说:"对"或者"不对",总是急于肯定学生的回答,特别是学生的答案正是教师预想中的答案的时候。老师要学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急于作任何正面的肯定,更不能作定性的评价(我平常总会犯同样的问题,当遇到终于鼓起勇气想回答问题,但又半天不知该如何组织语言的同学,我总会立马打断或请其他同学回答问题,这样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慢慢的我就学会了耐心,学会说:好,还有别的想法吗?引导学生说出隐藏在心里的所有的想法不做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需要教师学会稳住,学会让学生在辩证、比较、观察、选择中分析问题,能对问题有更全面透彻的理解。
三、关键是"还"给学生什么
毋庸置疑课堂上首先要还给学生的话语权--课堂上学生说话的权利,老师肯定都想给。而且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学会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可是,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看到的有时候相反,学生总不能有见地的谈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大部分学生似乎总是无话可说。课堂上缺什么呢?导致学生就不想说,不能说,久而久之就不会说了。我想这是对老师的功底最好的考验。从目标的把握、问题的设置、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课堂良好氛围的营造,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因此,在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单独存在的。
学生独立解决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其实也是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给了学生。课堂上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在于能力的培养。怎样培养能力,不仅要解放学生的"口、眼、嘴",让学生在操作、动手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讲解黄河的概况是分别从黄河的发源地、长度、注入海洋、流经地形区、流经省区,支流和上中下游各分段及特征。通过设置五个小问题学生读图、讨论,做笔记的手段使学生自己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距今
时间
(年)
发现
地点
所属
时代
生产
工具
经济
状况
社会生活
状况
社会组织
特点
历史
地位
原
始
社
会
原
始
人
群
元谋人
170万
云南
旧
石
器
时
代
打制
石器
迄今为止
发现的我
国最早人
类
北京人
70~
20万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天然火
简单语言
集体劳动、共享食物、群居生活
早期人类
的典型代
表
母系
氏族
公社
山顶洞人
1万8
千
北京
周口
店
打制
石器
磨制
石器
用骨针将
兽皮缝皮
衣服、人
工取火
按血缘组成固定集团、集体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的开
始
半坡人
5千~
7千
陕西
西安
新
石
器
时
代
磨制
石器
弓箭
粟、菜、
麻、家
禽
用麻织布、
彩陶定居、建房屋
母系氏族繁荣时期妇人居主导地位共同劳动、消费平等生活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黄
河流域的
典型
河姆渡人
5千~
7千
浙江
余姚
磨制
石器
骨器
木器
水稻
家禽
陶器、定居、建木结构房屋
母系氏族
公社繁荣
时期在长
江流域的
典型
父系
氏族
公社
大汶口中晚期
人
4、5
千
山东
泰安
陶器、玉器
贫富分化、
私有财产、
阶级产生
父系氏族
公社时期
在黄河流
域的典型
原始社会
开始解体
原始
社会
解体
黄帝、炎帝、尧、舜、禹
4千
黄河
流域
部落联盟
及其战争
大禹治水
禅让制度阶级社会逐渐形成
原始社会
向奴隶社
会的过渡
教学建议
易错概念
处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前期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中晚期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课文中,着重介绍了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社会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误将整个大汶口文化看作是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代表。
教学设计思路
在学生阅读本课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本课知识结构,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我国原始社会的分期以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母渡文化、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的特征。
扩展资料
遍布中国大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一、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化石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万年以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化石遗址和考古学文化,有以下几种可作代表:
元谋人。早期类型直立人的代表。1965年5月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元谋盆地东侧山麓的小丘上,发现同属一个不大年龄的人体左、右上内侧门齿化石两颗化石。以后经多次发掘,在元谋人化石所在的褐色粘土层里,又发现了石器、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表明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已在这里生息繁衍。(胡承志:《云南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地质学报,1973年第1期)
蓝田人。1963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蓝田人头骨、颌骨化石及其文化遗物。蓝田人属中更新世时代,包括蓝田县城东的九间房公王岭和城西北的泄湖陈家窝两个点,前者距今78~80万年,后者距今50~60万年,两地相距29公里,除发现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石器、动物化石、炭屑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5年)
北京人。距今约40~50万年,北京人化石自1921~1966年历次发掘所得,共有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包括单独的面骨)14块、下颌骨15块、股骨7段、胫骨1段、肱骨3段、锁骨1根、月骨一块、零散和附连在颌骨上的牙齿153颗、约代表43个个体。除人类化石外,尚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角器以及丰富的用火遗迹。(贾兰坡:《中国猿人及其文化》,中华书局,1964年)
丁村人。1953年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1954年和1976年又两次发现人类化石。丁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遗存之一。在石器中,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丁村文化距今15~10万年。(裴文中等:《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9年)
山顶洞人。1930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发现,故名。属于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18,000年。除人类化石外,还出土有穿孔饰物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现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方式。(贾兰坡:《中国在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
我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还有马坝人、长阳人、资阳人、柳江人、河套人等,古人类化石遗存十分丰富。
二、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中国大地,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高原,到处都有发现,迄今总计在6000处以上。典型的有: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类公选课 教学设计 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68-02
公选课是高职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课程,其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类公选课在高职院校的开展,对提高大学生精神境界、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有着积极性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目前,音乐类公选课虽然在高职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过于随意,甚至有不少课程流于形式。对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不断优化高职院校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设计,致力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一、优化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现是音乐类公选课的起点与归宿,也是教师各项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南。音乐类公选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注重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形成高雅的审美品位,提升其综合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音乐类公选课可分为三个审美阶段:一是审美直觉,二是审美体验,三是审美升华。在不同的审美阶段,其教学目标也应有所不同。
(一)审美直觉阶段教学目标。音乐审美直觉阶段主要指大学生对相关音乐作品的第一感觉,如对音乐作品总体的知觉,对音高、旋律、速度、音色、节奏等各项音乐要素的初步印象。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要侧重于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第一印象,包括接触音乐作品后的第一感觉、第一反应,以及音乐作品在大学生心中留下的初步记忆。在这个阶段,主要考察大学生的音乐感受及音乐听辨能力,因此教学目标应以音乐感觉、音乐反应及音乐记忆为主,教学重点应放在大学生对音乐作品相关要素的认识与感知。
(二)审美体验阶段教学目标。在对音乐作品有一定的认知后,开始进入音乐体验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对音乐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状态,更多的是一种学习和体验的状态,具体表现为自觉地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来,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既往的生活经验及审美体验等,不断扩展所学的内容,形成新的情感体验,对音乐作品有了新的想象,有自己的见解。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也有所提升,重点在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以及学生在音乐体验中所开展的各项活动。
(三)审美升华阶段教学目标。进入音乐体验阶段后,学生开始对音乐作品进行理性思考,从音乐作品中找到共鸣,对音乐作品产生新的顿悟,并且能够投入到音乐作品的情感中,体味到音乐作品的内涵,感受到音乐作品给心灵带来的震撼力,此阶段为审美升华阶段。这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较前两个都有所提升,要求学生对音乐作品感兴趣,热衷于与音乐打交道,能够掌握重要的音乐知识,有较好的音乐判断能力,能够对音乐作品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并能够从音乐作品中得到情感升华。
二、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是关系高职院校音乐类公选课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其创造能力,促进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音乐类公选课教学方法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考虑,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设备、教学阶段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不断优化与完善教学方法。
(一)欣赏法。该教学方法主要用于音乐欣赏课程,主要目标为让学生能够听到和感受到相关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形成音乐体验。欣赏法是音乐类公选课教学方法的基础,其贯穿于音乐审美直觉阶段、音乐审美体验阶段与音乐审美升华阶段,受到音响设备、音乐资料等各方面的限制。例如,在学习钢琴协奏曲《黄河》时,我们可运用欣赏法,除了让学生欣赏《黄河》外,还可让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鉴赏,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掌握在相同主题表达中不同乐器呈现出来的特色。
(二)讨论法。讨论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树立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其合作与创造的能力,通常适用于问题的解决及新旧知识的探讨。讨论法适用于具体的问题,不宜用在抽象概念的探讨,常贯穿于音乐审美的各个阶段。例如,在捷克斯美塔纳《我的祖国》、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学习中,笔者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音乐作品中的爱国精神,将爱国主义深入地渗透到学生的心里,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音乐知识,而且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练习法。练习法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练习增强学生的音乐技能,形成音乐表现力。该方法通常用在音乐知识技能性学习方面,如乐器演奏、歌唱等,常用在音乐审美体验阶段,受到时间、音乐内容、学生个性因素等各方面的影响。例如,在学习有节奏的音乐时,笔者让学生跟着音乐击掌模仿节奏,通过击掌模仿练习,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音乐的强烈节奏感。而在音乐剧学习中,笔者挑选了一些经典的片段,让学生分组演绎,通过模拟表演加深学生对音乐剧的认识。
(四)发现法。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该方法具有随意性的特征,主要针对音乐教学中具体的情况,是辅教学方法,通常适用于音乐审美升华阶段。例如,笔者在音乐教学中,发现学生比较推崇流行歌曲,而在许多流行歌曲中,又采取了传统音乐中的曲调与节奏,如周杰伦的《台》、王力宏的《十八般武艺》等。根据这一特点,笔者在讲授传统音乐时,都以流行音乐作为导入,如在学习湘西土家族苗族音乐前,先引入流行歌曲《地图》。通过流行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够快速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五)创作教学法。创作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升其创造能力,通常适用于一些作曲学习或一些即兴表演或创新的教学,其随机性强,操作难度大,对教师有一定的挑战性,多应用于音乐审美升华阶段。例如,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学习云南民歌《小河流水》,并以此为基本曲调,引导学生大胆创新,鼓励学生旧曲新唱,或者旧词新曲,旧曲新词。学生通过大胆创造,提出自己的方案,再通过大家的评鉴,总结谁的版本艺术价值更高,然后再拿去与原版进行对比分析,探索两者的异同。通过创造教学法,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而且其将音乐知识与艺术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的音乐审美得到升华。
除上述五种教学方法外,音乐教学方法还有演示法、参观法、律动法、谈话法、游戏教学法等。在音乐类公选课教学中,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常是多种方法并用。例如在音乐审美直觉阶段,可以运用欣赏法、演示法、参观法、讨论法等;在音乐审美体验阶段,除了欣赏法、演示法、参观法、讨论法外,还可应用练习法、律动法、谈话法、游戏教学法等;而在音乐审美升华阶段,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应用发现法、创作教学。
三、优化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依据上文教学目标设计,高职院校音乐类公选课可分为三大教学目标,即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依据这三大目标进行。以下以音乐欣赏课“欣赏民族打击乐器”为例,分析音乐类公选课教学活动的优化过程。
(一)审美直觉活动。在欣赏民族打击乐器教学中,教师可设置观察民族打击乐器、听赏民族打击乐器等多个教学活动环节,让学生不仅能直观看到民族打击乐器的外表,而且能够直觉地感受到民族打击乐器的节奏、音色、速度、旋律、音高等,对民族打击乐器音乐产生初步的印象。
(二)审美体验活动。在学生对民族打击乐器音乐产生初步的印象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要求学生观察、听赏民族打击乐器外,还要求学生结合既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等区别不同种类的民族打击乐曲,其教学活动从民族打击乐器直觉感受转移到民族打击乐曲的审美体验。如分析《关公出征》《老鼠娶亲》《春节序曲》《狗撵鸭子》等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在音乐表现力、表现手法、音乐效果等方面的不同。
(三)审美升华活动。在直觉感受活动与审美体验活动后,教师需要设计出更深层次的教学活动,以实现音乐的审美升华。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加入到民族打击乐器的实践中,参与各项演奏活动,如创编合适的演奏节奏、创编相应的故事情节,等等。这些“动手”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而且可以升华学生的音乐审美,使学生对民族打击乐曲产生共鸣,并有所感悟。
总之,音乐类公选课是高职院校重要的课程之一,是高职院校用于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音乐类公选课改革中,必须积极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不断提高音乐类公选课的教学水平,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娟.高职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12(27)
[2]李迎春,李荣.普通高校音乐鉴赏公选课教学改革“三化”构想[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5)
[3]梁宝忠.普通高校音乐公选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4(10)
[4]赵梅.高校音乐公选课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分析[J].大舞台,2015(10)
[5]江丽亚.高校艺术类公选课教学改革探究[J].艺海,2014(7)
[6]程娟娟.浅谈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14(1)
【基金项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院级科研项目(2015JGZZ012)
营造一节和谐愉悦的语文课,首先要激起学生想学语文的美好心情。因为学生只有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情,才能获得乐学的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愉快的气氛,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冲动,是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的重要方法。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将如何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巧妙地利用课件来引出新课文,进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平淡的新课导入,虽然能让学生花费较少的时间,就能明白所要学的内容,但不能从心灵深处真正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不是很容易地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讲《沁园春・雪》时,我用科学的手段制作出集图画、音乐、声音于一体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课件,在这里,我借用多媒体手段,将画面、音乐、朗读为一体的视频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既欣赏到北国壮丽的雪景、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读,又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作者宽广的胸怀与宏大的气魄,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上课时教师放下架子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把自己放在与学生等同的位置上,让学生完全消除对老师的敬畏感,师生之间能有一个良好的互动氛围,这样将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我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效果不错。(1)课前讲一个令人快乐的笑话调节气氛;(2)讲一些益智的故事,如在学习课文《陈涉世家》时,让学生或者是老师讲秦始皇或其他与课文有关的通俗易懂的故事;(3)根据课文题材创设情景剧,老师与学生都参加表演,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师生共同模拟当时皇帝举行大典时的情景,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玩乐中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这就在无形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在语文课堂上,做与课文有相通之处的快乐游戏。快乐的游戏尤其能吸引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适当地编一些充满娱乐性的游戏活动,那必将能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比如学习《话说长江》,我们由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导游,游客,当地的百姓和官员,在课堂上观赏三峡风情;让学生扮演环保局局长和记者,相互问答。这一系列的游戏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活跃在语文课堂上,促进学生在和谐的课堂里有兴趣地学到语文知识。
二、落实课标新理念,深化语文教学主阵地
1.认真而又细致地备好每一节语文课。认真细致地备课是开展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例如在学习“综合性实践《黄河,母亲河》”一节课,我们没有必要照本宣科,而是将教学的内容要求由浅入深地进行备课,按照“话说黄河”,“走进黄河”,“歌颂黄河”等几个板块进行授课,这样也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我们还可以开展朗诵、诗歌鉴赏、我爱我的黄河母亲等比赛活动。学生还可以通过上网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对课文内容由浅入深的理解,爱上语文课堂,使得语文课堂更加和谐了。
2.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快乐场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接受者,我们要学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积极性,创设一种平等、民主、互助、愉悦的课堂气氛。如何去营造那么一种民主、互助、愉悦的互相尊重的环境气氛呢?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课堂教学做法: (1)改变过去那种老师满堂讲课,学生被动去听去抄写的授课方式。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激起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我采用了先学后教,分小组学习交流等课堂教学模式,小组都有一个学习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当组长。这样学生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就会毫无保留地展示自己的能力,学习兴趣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2)爱表现和想得到他人的表扬是每个人的天性,学生对老师或同学们的观点有质疑时,我们应该给予他更多的是支持与鼓励,毕竟他有自己的理解角度和能力。作为教师还要懂得鼓励学生,多表扬学生而不是挖苦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该注意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加激励。学生得到了他人的肯定,学习兴趣就会更浓,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和谐快乐。
(3)提供新奇、时尚、充满魅力的学习材料。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给学生展示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认知材料,就会在无形中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那么他们的注意力也就会集中在课堂上。如在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可以在上课前,通过多媒体展示罗布泊神奇而又迷人的风光,再加上有关罗布泊那令人遐想的神奇故事,一定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产生一种很想了解罗布泊的冲动。
3.语文课堂教学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师要善于将语文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社会现状相结合。生活中的世间百态,社会众生相,都有着与学生千丝万缕的关系,教师只有不失时机地将教材内容引申到社会中,才能让学生的灵魂受到触动,也更加深了对课文和生活的理解,学生也在乐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学习,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素养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4.课堂教学要注意进行自我反思。
每一节课后,教师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包括教学设计是否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学生的接受情况如何,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哪些提高,教学是否相长。只有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教师,才能不断地进步,才会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获得学生的喜爱。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自主的语文学习氛围
相信学生能行,看重他们是学习主人的地位。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强调的是师讲,生听,忽略了学生也有自己想主动学习的欲望。既如此,教师何不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老师既可免去“满堂灌”的尴尬局面,又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能力,长此以往,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多了。
1.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语文的知识点很多,如果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慢慢渗透方法,想必学生对学习肯定感兴趣,一有兴趣,就会有信心。如字音,教师应把以下方法教给学生:a、掌握好拼音规则;b、积累多音多义字;c、走出因方音误读、因半边误读、因形近误读、因古今误读的误区。并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在字音上的薄弱点,然后对症下药。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找到学习的规律。
2.鼓励学生多方位寻找学习资源,并对其成果给予恰当的评价。
例如学习《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可以说,我们这个地方根本没什么戏曲的文化底蕴,但我们有独特的“师公剧”,所以我就鼓励学生去探讨“师公剧”起源及发展,并让学生实地表演,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构建和谐的初中语文课堂的方法有许多,但我们一定要选择适合的。
河南是中国经济大省,2011年GDP总量列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河南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2011年,教育人口达到2933.28万人,其中在校生2794.63万人,教职工138.65万人,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28.1%。全省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24万所,在校生1560.87万人,教职工82.13万人,专任教师77.8万人。
河南省政府、省教育厅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把“教育信息化”作为 “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措施。
本期《视界》栏目,将为广大读者展示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近年来,河南省围绕基础教育信息化这个工作重心,以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为重点,克服种种困难,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政策转型、资金筹措、规划实施、平台开发、资源整合、网络建设、应用推广、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我省在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实现了“三个转变”。
第一个是“建库阶段”。2005年河南购买了资源库管理平台和部分资源,随后发现,这种库对管理条目类资源有用,但仅仅拥有这一个“库”是不能满足用户需要的。必须建立适合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大资源”建设理念。于是,河南从2007年开始进入了“建平台阶段”。到2008年,省教育厅协调财政厅,利用远教工程节余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了省中心机房,开发了统一门户平台,将电子图书、仿真实验、题库组卷等“特色资源及其支撑平台”与“条目类资源库”一起,构成一个“大资源平台”,完成了平台开发建设的一期工程。由此实现了“由建库到建平台”的第一个转变。
大资源平台建成后,随着用户的增多,很快就发现优质资源内容的相对匮乏。于是,2009、2010两年,河南省电化教育馆和河南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又投入3000多万,开发了《教学大师》、《同步课堂》等网络(兼光盘)资源。由此进入第三个阶段:“建优质资源内容阶段”,并实现了由“由建平台到建内容”的第二个转变。
但是,优质数字资源的大量上线,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广泛应用。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解决不好势必影响资源建设的深入发展。
经过调查,除了缺少终端设备、上网条件等客观因素外,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从平台建设层面,缺少应用导引互动功能的应用平台,只是把资源摆在大平台上,不能有效引导用户去用;从内容方面都是官方给的内容、缺少用户参与提供的内容,缺乏针对性、亲和力;从宣传层面可以说没有宣传,国家资源网、省资源网免费提供这么多优质资源,除了我们“自赏”外,还有多少人知道?
于是,为改变这种现状,河南在2010年,又启动了平台开发建设的二期工程,升级、改造、完善系统平台,自主研发“培训平台”、“网络远程教研、集体备课平台”等应用互动平台。2011年,基于该平台,河南省教育厅下文组织开展了“基础教育资源教学应用优秀成果评选活动”,设立了“教学博客、教学设计、网络公开课(三分屏录制)”三个项目,还特别设立了万元大奖。这个活动效果比较明显,近万人参赛,提供新资源20000多条,用户注册量、网站流量爆发式增长。由此进入了第四个阶段:“抓应用阶段”,即以平台支撑应用,以活动促进应用,实现了“由抓建设到促应用”的第三个转变。
未来三年,将进入第五个阶段:“资源云平台和新共享机制构建阶段”,并要实现“由官方促应用到用户自己用”的根本性转变。在现有“5+3”平台(门户、资源、教研备课、培训、组卷测评,以及短信、视频会议、OA)基础上,搭建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资源共享机制,为教师、学生、家长及教育管理工作者等用户提供优良的服务。
为此,河南申报了教育部省域信息化综合试点,完善省域资源共享平台,并对口支援新疆哈密等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民族舞蹈;教学设计
民族舞蹈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关系到民族舞蹈专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高素质舞蹈人才的培养。因此,全面优化民族舞蹈教学设计十分必要,只有对民族舞蹈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社会对民族舞蹈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优化,才能够逐步改变传统的高职院校民族舞蹈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民族舞蹈人才,为民族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采用形象直观的舞蹈教学手段
形象直观的民族舞蹈教学手段是高职院校中民族舞蹈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与舞蹈专业是相匹配的,因为民族舞蹈教学要求将具体化的形象与舞蹈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对舞蹈动作的形象感知,进而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民族舞蹈艺术语言。第二,直观形象的舞蹈教学能够将舞蹈的形体、行为动作、音乐旋律等清楚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从而使学生掌握大量的舞蹈知识,提升专业素养。民族舞蹈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形象教育,所选取的形象就是民族舞蹈中的艺术形象,让学生从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中感受到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舞蹈知识,从而逐步提升高职院校民族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学生在受到艺术形象感染的过程中,将对舞蹈知识的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积极的学习,从而能够极大地提升学习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示范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从直观的观察中学到知识,教师也可以选择动作掌握能力较好的学生为其他同学示范,提高民族舞蹈教学的直观性。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播放视频、动画或者是幻灯片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民族舞蹈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高职院校民族舞蹈教学的生动性,还能够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提升艺术素养。
二、创设良好的民族舞蹈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民族舞蹈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主要原因在于创设一个有利于民族舞蹈知识学习的环境能够让学生快速融入教学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高职院校民族舞蹈教学中的情景教学法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于真实的舞蹈应用情境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民族舞蹈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步将自己的情感和对舞蹈知识的想像与认识紧密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感受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向往之情和学习积极性。高职院校的舞蹈教师在为学生设计教学情境时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出发,同时也要结合不同民族的舞蹈特点以及地理、人文等方面的不同所造成的舞蹈特征的不同等情况,将民族舞蹈教学进行良好的区分,充分利用各个民族的舞蹈艺术精华,有效发挥其艺术价值,逐步消除学生在民族舞蹈学习中的隔阂和恐惧心理,通过多样化的情景教学手段发现不同舞蹈中所表现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受到更多的艺术感染。当学生逐步融入民族舞蹈的教学课堂情境中后,就能够逐步获得更多的体会,也能够从不同民族舞蹈的不同艺术感染力和特征中找到自己的最佳学习状态,充分理解舞蹈教学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的特征,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舞蹈学习体验,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成效。
三、将情感融入民族舞蹈教学
民族舞蹈是一门艺术,而艺术与情感是紧密结合的,即舞蹈动作和形体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同时也体现着表演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舞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民族舞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受到感染,进而促使学生逐步在民族舞蹈的学习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舞蹈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认识到民族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法需要将情感的利用和情感的激发放在主要地位,同时要注重用情感打动和激励学生,再结合多样化的情感教学手段丰富提高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和情感需要,同时也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实现情感的升华,提高学生对民族舞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并用情感打动和激励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肢体和行为语言激励学生,让其逐步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融合和共鸣,从而使学生在心理状态上保持放松,这样学生在情感上也会保持一种自由的状态,学生的精神会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和心灵得到升华。情感激励和情感教育在高职院校民族舞蹈教学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因为情感教育和激励能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和接受舞蹈知识,还能够逐步将学生引入到正确的学习轨道上来,促使学生始终采用积极的情感面对舞蹈学习,将被动的知识学习转化成主动的知识吸收,这样学生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也会长久地保持下去,学生的艺术素养也会逐日提升。
四、科学采用开放性的舞蹈教学手段
开放性的民族舞蹈教学也是优化高职院校民族舞蹈教学的重要手段,而且更加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其效果也是持续性的。为了更好地开展开放性的民族舞蹈教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逐步放开胸怀和思想,将学生从过去封闭性强的民族舞蹈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体会民族舞蹈的真实意味。开放性的民族舞蹈教学是将社会和自然作为学生学习舞蹈知识和提升民族舞蹈艺术素养的大课堂,将艺术和时代紧密结合,更加真实地表现生活。民族舞蹈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历史的产物,不仅表现出我国的民族特色,还展现出民族的底蕴和艺术风貌,只有用开放的胸怀包罗万象,才能够逐步迎来艺术发展的巅峰,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高职院校的民族舞蹈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调动起多样化的教学元素,采用开放性的民族舞蹈教学方法,融合表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艺术风格,结合不同民族的不同艺术元素,逐步创新和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族舞蹈艺术,更加真实地展现舞蹈艺术的内涵和魅力。教师需要秉持开放的思想和开放性的艺术风格,让学生自由主动地接触和学习舞蹈知识,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奠定高职院校民族舞蹈教学的良好基础。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民族舞蹈教学需要充分利用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民族舞蹈教学的进步,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艺术水平。为了更好地开展民族舞蹈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逐步转变教学理念和优化教学设计,通过运用形象直观的民族舞蹈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民族舞蹈教学情境,将情感教学渗透进民族舞蹈教学中,科学利用开放性的舞蹈教学方法,促进高职院校民族舞蹈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孙秋菊.如何将民族文化渗透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J].黄河之声,2014,47(2):102-104.
[2]李倩芸.适应高职院校舞蹈教育特点的教学发展理念探讨[J].职教通讯,2013,35(3):91-93.
一、关注教学细节,要抓住学生的“心”
学生刚入初中,文化课程科目增多了,学习内容增多加深,作业量也增加,于是认为“升学考试不考音乐,音乐课可有可无”的一些学生就常常在音乐课上做其它作业。针对这一情况,音乐老师首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这一科目。我认为要使学生喜欢音乐,关键是要抓住学生的“心”,“心”动就会行动。要抓住学生的心,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声乐志趣,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犹如日光、空气、水一样,乃是精神生活之必需,一个个性完善、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把音乐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为使学生认识音乐乃人类精神生活之必需的道理,我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名人名言,如伍德说:“音乐能使人们沟通思想,联系感情,改进德行,它能把人们带到更高更美的境界”。还经常给学生讲故事,如在路上,唱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通过兄弟民族聚居区,这首歌曲不仅提高了战士的纪律性,更团结了民族兄弟,教育了人民群众。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学生太肥胖,减肥是学生的内在需求,于是我抓住学生的心理,告诉学生引吭高歌亦可减肥。减肥专家说,想要减肥,一定要先燃烧脂肪,此时最先燃烧的便是中性脂肪,而唱歌正好可以帮助其燃烧,若同时载歌载舞,唱完一首歌减掉的脂肪是相当可观的。据研究,一个人唱完一首歌后的氧气消耗量和跑完一百米的氧气消耗量相比较,两者的效果相当,这也就是说唱一首歌等于跑了一百米。通过给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学生的“心”被我抓住了,学生喜欢音乐,喜欢上我的音乐课了,课堂上能很积极地跟老师互动,没有人做其它作业,教学效果自然就好了。
二、关注教学细节,要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程要求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即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避免“满堂灌”,要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让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在讨论辩论中使每个学生都充分发展,让学生有主人翁感。对一堂课而言,好的教学设计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进入深思的状态,所以,创新教学设计显得非常重要。而创新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则是关注教学细节。例如,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情境创设新课导入,其次是新课学习,再就是巩固和创新练习,最后是归纳总结升华主题。其中导课部分我请学生观看了维吾尔族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还观看了部分新疆风光的影像资料,并让学生思考回答看到的舞蹈和影像资料是哪里的?学生很积极的回答说是新疆维吾尔族的。当学生看见新疆迷人的风光和诱人的美食时,情不自禁“哇”的叫起来,都说新疆的风景太美了,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新疆一游。其中,当屏幕上出现一只大大的烤全羊时,有几个比较活泼的学生用半洋半土的新疆话对我说:“老师,我们要吃烤全羊,你能请我们吃吗?”我也用半洋半土的新疆话回答他们说:“没问题,有机会我一定请你们吃。”结果全班都笑得很开心。在这样愉快,随和的氛围下导入新课学习,学生学习歌曲《青春舞曲》自然很快就学会了,效果很好;接下来的巩固和创造练习,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都不错,学生都能很积极的投入到音乐小组的合作学习之中。最后归纳总结升华主题:主要是通过学习《青春舞曲》这首歌,希望学生能喜爱我们的民歌,热爱我们的民族,最重要的是要悟出:人生最珍贵的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学生们珍惜时间,爱护生命!最后学生在《青春舞曲》的音乐声中带着满脸的微笑走出教室。
三、关注教学细节,要关爱每个学生
新课程改革倡导“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观,关注教学细节就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不经意的表情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事实上,每个人都喜欢听别人的赞扬,真诚的适当的肯定,能让学生的内心充满生机与活力,有时甚至影响他的一生。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一次在上唱歌课时,他一句都不唱,却在打拍子,我发现他打的拍子挺有节奏感,且拍点也很准。我微笑着走到他身边,他还是一句都不唱,且一直看着我,我想他肯定以为我会批评他没唱歌了。我不仅没有那样做,反而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表扬他拍子打得好,节奏感很强,我请他到讲台上,给全班同学指挥,开始他不敢,后来经过我的鼓励,他勇敢的站到了讲台上给同学指挥,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下课了,我找这位同学谈心,问他老师在教唱歌时他怎么不唱,还问他以前有没有学过唱歌、指挥等。这时他的班主任过来了,悄悄在我耳边说到:“这个学生是‘双差生,’没有一科学习好的。”我朝班主任笑了笑,没说什么,继续和这位学生聊。他告诉我,其实他很喜欢音乐,但是现在声音变得像“鸭公”声了很难听,怕别人会笑,他不敢唱了。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对他说,你现在是变声期,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正常的唱歌是不会坏嗓子的,并教给他如何保护嗓子的方法。从那以后,每堂音乐课他都非常认真地唱,也能很好地跟老师同学互动,他变得自信了。期末考试我采取抽签的办法,教过的歌曲抽到哪首就唱哪首,全班一个一个地唱,他表现得非常好,我给他的成绩是“A”,他非常高兴。后来,他的班主任跟我说他的文化课也有进步。现在他遇见我,总带着微笑给我问好,我感到很欣慰。
四、关注教学细节,要渗透德育教育
说到德育教育,也许有的老师会认为是班主任的事,其实不然,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里品质。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老师教唱革命歌曲时,学生不爱唱,说那些革命歌曲太老了,不好听,他们喜欢唱现在流行的歌曲,特别是网络歌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认为和老师平时对学生渗透的德育教育太少了有关。教唱革命歌曲不仅要使学生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教唱前应给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学生如何做人。要让学生懂得,中华民族是经过无数苦难磨练的威武不屈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从而唤起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就会喜欢唱革命歌曲。例如,我在教唱革命歌曲《保卫黄河》时,首先给学生介绍了这首歌曲的背景资料,然后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曲作者冼星海的生平故事。他1930年到法国巴黎学习音乐,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1935年面对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他毅然回到祖国,投身于人民的革命事业,将全部精力贡献于抗日救亡运动。在冼星海短短的一生中(1905―1945),创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如《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反攻》等等,在战争年代这些歌曲鼓舞了士气,为拯救民族的危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冼星海被称为“人民的音乐家”。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要学生学会感恩,不能忘记历史。通过对学生的一番德育教育,再教唱《保卫黄河》这首歌时,学生们唱得非常认真,非常有激情,可见渗透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是何等重要啊!
五、关注教学细节,要以身作则
【关键词】音乐教学 兴趣教学 美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89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 音乐课程虽是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由于在考试中没有很好的体现出对其考查的力度,在部分家长、教师的眼中被划分为副科,对其重视程度远不及语数英等学科,虽然美育早已被列为国家的教育方针,但仍存在着对音乐课程不够重视的情况,这值得我们教育者深思。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起课堂的时间,教给学生更多的音乐知识,又要使课堂不失活力,充满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趣味教学法是很多教师在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这对音乐课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启发性。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将永远胜过责任感。”这充分表明了在授课过程中若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就算成功了一半。本论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玩”中轻松学习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音乐课不像语文、数学等课程那样需要安静的课堂环境听老师讲课,音乐课本身就是一门需要学生张口唱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将自己讲课的内容编排到游戏中,在课堂上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玩游戏,沉浸在游戏环节中的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学到了音乐知识,丝毫感觉不到上课的疲惫感。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音乐课产生期待,也会感受到音乐课和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
虽说都是玩游戏,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巧用心,要不然音乐课上的做游戏就和平日里活动课上的游戏没有什么区别,失去了当初教学设计的初心。学生普遍在课堂上不喜欢学习乐理知识,对小蝌蚪一样的音符和五线谱缺少感性认识,在学生看来平日里上课背古诗、背单词已经够累了,音乐课就是放轻松的时间。根据这一教育现状,我一般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会在乐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引入游戏环节,这样学生学起来没有那样吃力,又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音及音高的时候,如何让学生快速理解、辨别音的高低、强弱性质,我会先给学生讲一遍音的高低是由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振动次数也就是频率决定的,而音的强弱则是由于音的振动范围幅度决定的。所以音的延续时间长,则音长,音的延续时间短,则音短;而振动幅度大,则音强振动幅度小,则音弱。
这一点明确之后,我会用敲小鼓的方式向学生演示,如果快速小幅度的敲鼓,鼓声高,因为鼓槌振动次数多,而缓慢小幅度敲鼓,则鼓声低,因为振动次数少;同理,慢速大幅度敲鼓,因为鼓槌振动幅度大而鼓声强,慢速小幅度敲鼓因为鼓槌振动幅度小而鼓声弱。最后由我用敲鼓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音长要举起双手,音弱要弯下腰,看谁的反应快有奖励,错得多的学生要接受惩罚。这样几次练习下来,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将音的高低和强弱的概念分清了,虽然是学理论知识,却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枯燥无味,学生就会感受到音乐课堂的独特性,从而对上音乐课充满期待。
二、唤起“好奇心”主动探究
居里夫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说明了好奇心对科学探索的重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这同样说明在学校的教育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这使得我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从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入手,以引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师可以介绍歌曲的背景故事,以引起学生想要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虽然我们的编者在编写音乐教材的时候非常用心,但既然是教材,就免不了有枯燥无味的特点。当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收到娱乐文化,流行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多少会让音乐课本显得与社会脱节,教师可以从音乐背后的故事入手,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给学生以启发。在班里欣赏《黄河大合唱》这样的交响乐的时候,学生会觉得“一点都不时尚”,“不想听”,我会先给学生介绍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让学生感知先辈们在期间的感人事迹,体会这部作品中想传达出的保卫国家、抗击侵略者的感情。学生听了以后肃然起敬,被作品所传达出磅礴气势所倾倒,感受到了不同于流行歌曲的独特魅力。
三、吸引注意力,提高参与度
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切以学生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顾自己讲课,而忽视了作为接受者的学生的课堂反应。在音乐课上要避免教师放音乐、学生跟着唱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要在课上为学生创造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参与度,在发言中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设置提问、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发言,给他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通常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我会在放完音乐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自己讨论听完之后的感受,“在你看来这段音乐作者想要传达出的是悲伤还是欢乐或是一种什么心情”,“在这首乐曲里都有哪些乐器进行演奏”,虽然都是一些小问题,却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音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消除了陌生感和抵触的心理,对音乐课越来越有想要一探究竟的兴趣。
一、课堂设计要注意过程的顺序性
美术教学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艺术思维能力、创造的表现能力以及艺术评价能力。这就必须靠教师的课堂教学去完成,需要教师去优化课堂设计,它必须是科学的、新颖的,同时也是有实效的。
美术教学,前者为“美”后者为“术”,两者互为作用,怎可截然分开。如七年级第十四册《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一课,如果按先概念再因素后法则的顺序讲解,必定违反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规律,效果不会好。如果教师先展示图片让学生分析这些立体图像采用的是什么样的表达方法,分析出构图因素,归纳出概念,学生便得到了了解、获得。再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立体物象的结构形态和体积量感等要素以直接的动态的方式和最清晰的剖析表达出来,以此来认识构图的可变性,引出构图法则,了解重心、均衡、和谐的道理。同时其他的同学根据自己的意愿画出构图形式简图,由于课堂形式新颖,图片的感召力强,容易引起参与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急切的表现心情益于言表,得到了获得。然后以学生生活体验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内容,用多元化的艺术手法代替美术语言的表达,以手绘线图像的基本方法为轴心,辐射生活中涉及造型和空间艺术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区分不同形式的构图,深化所学的知识,启发认识构图的作用,得到了回忆、概括。
这一课融入启美、益智于其中,顺于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感性到理性、具象到抽象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把握住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因而课堂效果很好。
二、课堂设计要重视兴趣引发和气氛培养
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深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课堂教学本身应该是一种注重人的兴趣、情感、精神、活力得以提升和释放的整体行为过程。兴趣的提高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学生的兴趣,一部分是由自身审美素质激发的,主要靠教师优化教与学的气氛而诱导引发,这是教学设计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如七年级《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一课,先让学生收集一件民间工艺品,分析它的色彩搭配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探究性;再利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优美的音乐、多彩的画面镜头,把同学带入一个美丽的色彩世界,让同学从欣赏中学会审美,在技能表现上跃跃欲试。这种多媒体进入课堂,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气氛活了,活跃中有智性开发,动的过程中有美的创造,把教与学的活动变成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变成了享受创造美的快乐,其收效是很大的。
三、课堂设计要突出审美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美术教学离不开随堂欣赏,美的欣赏能给想象插上翅膀。作业的本身形象不是意境,它只不过是想象的媒体、想象的“引发剂”,欣赏者由看到想象就是一个创造,这个想象过程就是审美过程。蓝天会使人想到大海,想到晴朗的天空;五星红旗,会使人想到祖国、黄河、长江,无数的先烈为此牺牲了自己,无数的华夏儿女多么希望它在各地飘扬……这种想象需要教师的引导,艺术的眼光、创造的想象是培养出来的、训练出来的,因此教学设计必须把学生的情趣、审美素质和丰富想象力结合起来。如七年级第十四册《多姿多彩的袋和包》一课中,笔者教学设计的大框架是通过直观的欣赏,分析手袋、背包的种类样式与人的审美心理趣味的关系,激发学生议论、畅谈感受等积极思维的主体活动,使学生对这类产品的不同造型特点与不同的人文文化背景有所认知,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造型结构独特、属于自己的作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课堂设计要注意巧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